认识面积的课件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05:09:15
认识面积的课件范文(17篇)
时间:2023-11-09 05:09:15     小编:文轩

教育总结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的重要方法,能够提高教育质量。总结时可以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或实际案例来加强论证和丰富内容。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一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

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

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教学例2。

(出示24支铅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每6支装一盒(教师可以示范装一盒),

可以装几盒?教师板书:246。

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

教师:观察分的结果,是平均分吗?你认为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吗?请试着写出除法算式。

学生:把24支铅笔平均分,每6支分一盒,分成4盒。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

(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星级,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星级;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星级。

(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5)看算式编故事。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自己编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用18÷3=6编一个平均分的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最精彩。编好故事后,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讲,其余同学进行评价,根据表现分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四、课堂小节,自我反思。

教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二

我的建议:

1、当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后,我觉得就在这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再让学生齐读黑板上的板书“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而后再让学生举例说出课本的面积、桌子的面积等。

2、教学桔子的面积时,教师拿着桔子让孩子说出桔子的面积,如果一定要桔子的话我个人觉得就应该让孩子们上台去摸着桔子的面积,让学生新自体验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3、在练习巩固中出示三个省(直辖市)的轮廓图时,里否应该考虑身边的素材,如琼海市、海口市、三亚市来进行比较。

5、在比较大小时,借鉴一下市一小的课例,直观地演示当周长一样时,面积是否一样。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三

一、认真审题。

现象和物理过程,正确还原物理模型,找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二、快速思考。

以小声读或默读,是强化知识、接受信息的手段:“手画”是对题目中出现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可以画一些必要的运动草图、物体受力图、物理变化的过程等等,这是解题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解题中的突破口:“脑思”就是充分挖掘大脑中所有储存的知识信息,准确、全面、快速思考,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准确运算。

有了思路和方法,根据物理定律和物理原理,对已知、未知条件列出方程和关系式。在解答的过程中往往牵涉到数学上的一些运算,一般情况下运算要求不太高,运算过程并不是太复杂,因此,在求解运算过程中,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另外,“快”中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在运算过程中,有些同学喜欢“跳步”、“漏步”,认为这样节约时间,这恰恰是答案容易出错的原因之一。对于标准化考试,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这种只要求最后答案而不要过程的试题,往往会因此导致前功尽弃,错了还不知原因。运算中要又快又准完成解答。

四、细心验证。

方法。另外,也可在验证过程中进行“题后小结”,总结解题的一些规律,这些都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知识改变命运。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四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我结合本班学生自身特点把教材中的内容分割成两节课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得更加牢固,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学习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教学难点:用合适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

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引入法:通过创设小兔和狐狸比赛刷墙的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或平面图形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小的。

3、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六、说教学程序。

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

1、比赛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2、实践体验——感受面积概念。

通过这一环节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明白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进一步完善面积的概念。

3、动手操作——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通过游戏让学生产生“面积是有大小的概念”继而。

让学生亲历操作,力求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亲历这个过程,从直观简单地操作一步一步进入深层次的探究,即用眼睛看——用重叠法——用图形去测量。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尽情展示自己思索的空间,教师在这个环节积极激励学生,肯定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成果”,让探究层层深入,动态生成,自然达到教学理想的彼岸!在有意、无意的矛盾制造中,学生欣然探索,层层深入,有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不仅是学生“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我们新课程理念推崇的探究的最高境界。

4、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下节课学习《面积单位》做好准备。

本环节即是练习又是新授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同时产生疑问:问什么它们的面积不能比较呢?从而更加认真的去参与学习活动,为面积的测量、面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出示了面积的意义,这样的板书做到了精而准确,突出了这节课的重难点。为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做好了准备。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五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3.明确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

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组织、引导与师生互动、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炼问题。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找百分数,好找吗?好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大家找的时候我也在找,请看老师找的。(课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百分数。(板书课题)。

大家觉得我们这节课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

预设1: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预设2: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预设3:百分数的`读法、写法。

预设4:和分数有什么不同?

这四个问题是老师一个一个讲给你们听,还是你们自己来研究?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接下来的时间交给你,黑板交给你。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研究,并思考:要把你研究的这个问题讲清楚,在黑板上写点什么别人就能明白。

你们研究的时候,我干什么?我就在你们身边,只要你们需要我,我马上过来。

1.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指导。(3分钟)。

2.学生到黑板前板书。(4分钟)。

3.展示交流(10分钟)。

问题一: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预设板书:便于比较,分母都是100。举例说。

小结:它们都是把总数量平均分成了100份,分母都是100,只需要比较分子,分子大的就大。

如果家里请客,你爸爸要喝高度数的酒,你能用今天的知识劝劝他吗?

用一句话概括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分母都是100,很容易比较大小。)。

问题二: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预设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具体说说收集到的其中一个百分数表示什么。

情况1: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百分数关系。

情况2:表示两个独立数量间的百分数关系。

问题三:读法和写法。

预设板书:写:分子+%。

读:百分之几。

如:50%读作:百分之五十。

问题四:与分数有什么不同?

预设板书:1.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又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百分数只表示分率,不能带单位,而分数可以带单位。

3.百分数分子可以是小数。

4.百分数不必化简。

三、共同概括,应用拓展。

现在回顾梳理一下,今天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同学的发现,讨论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今天这节课用三个字叫“百分数”,如果用两个字叫“分率”。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很想了解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如何?请你用百分数告诉大家这三种情绪在整堂课中所占的比率。

愉快()%紧张()%遗憾()%。

今天这节课我们只是打开了百分数的大门,百分数的王国里还有更多的精彩等着你去发现。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六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与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明确面积的概念。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树叶,手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教师里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物体的面。)。

二、认识面积。

1.师提出:指出你的数学课本的封面和铅笔盒盖的表面,说出哪个大些,哪个小些。

2.学生认一认、摸一摸哪是课本的封面,哪是铅笔盒的表面,再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3.师:剪下附页中的两个长方形,比一比哪个大?

4.学生独立操作,剪下来,比一比,再交流个性化的比较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看到黄色的纸片比蓝色纸片大。

5.师提出大头蛙的问题:黄色长方形比蓝色的大,是指什么比较大?

6.学生讨论,交流。对于黄色长方形比蓝色的大,是指黄色长方形的面积比蓝色长方形的面积大这一解释,学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学习中的一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

(设计意图:认识面积的含义)。

三、比一比。

1.出示第83页第(1)题:学生分别比较两组物品表面的大小。

2.第(2)题:

a: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能用眼睛直观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b:同桌想办法进行比较。

c:交流比较的方法。

d:师提出: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e: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感知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比较简单)。

四、练一练。

1.第一题:下面三个图形,哪个图形面积最大,哪个最小?此题是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第二题: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此题是稍复杂的借助方格对图形大小进行比较的练习,重点是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0~62页。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学难点:

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教学用具:

介绍荷叶、太和、桂阳的特点。

一、激趣导入。

1、涂色比赛。

2、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面积的含义。

(4)教学面积的意义: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教学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4)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用小图形摆一摆,数一数(5)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听一听,辨一辨,如果这件事情跟周长有关就用手指画圈表示,如果跟面积有关就挥一挥手掌表示。

2、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注意:两个半格合起来可以变成一个满格。小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根据方格数量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小结: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时候,方格的大小应该一样大,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八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1教师板书:1)。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二、展开。

(一)认识1/2。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5、拓展:请学生自选一样物品,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师生都准备圆片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动态演示关于主题图内容多媒体课件,接着出示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

1.把这4块月饼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块?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板书:1。

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也可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进行对折、重合等操作。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入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1/2。

1.多媒体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1/2。

3.学生活动:用图片折出它的1/2,并写上1/2。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1/2?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二)认识1/4。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图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电脑课件动态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分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教学例2。

(1)想一想: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的1/4?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或贴在黑板上),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3.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例1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电脑课件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闪现,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讨论合作。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九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剪拼法、数格法等等,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在最后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环节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中,书中是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这里我们做了一下改动,变成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闫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以上就是我简单的评课,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十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xx在20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平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平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习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十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剪拼法、数格法等等,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在最后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环节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中,书中是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这里我们做了一下改动,变成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闫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

以上就是是我简单的评课,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十二

校本教研让我们开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教研活动。

作为年青教师的我从中受益匪浅,现将区教研员韩老师针对我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面积》一课的点评记录如下:

韩老师:你的这节课体现了课改精神。

你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可喜的是没有让学生背记概念,,而是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索理解,去把握。

韩老师:尤其是将手画的黑板上,这个环节的设计处理不仅面积由物体表面大小迁移到图形大小上来,而且让学生明确规则图形有面积,不规则的图形也有面积,而且也有大小。

韩老师:从你的课堂上多次体现课改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论是认识面积,还是比较面积大小都有所体现。

韩老师:课堂上还体现了估算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先估算,在进行计算,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很有帮助。

韩老师:课堂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找面积比较的过程,并体验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多样化。

但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下面,我就说说这一节课的问题。

韩老师:我觉得你们班的学生平时的训练就不到位,尤其是课堂举手发言直喊老师,不要求举手姿势特别规范,但是不能站着,甚至下地喊。

郭主任:对,这样显得课堂特别乱,再加上你的动作也比较随意,说话,站姿,手势给人感觉很闹。

韩老师:老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不能总是大声,学生也大声,课堂上你显得躁,正像郭主任说得那样,准备匆忙就显得毛躁。

韩老师:再就是你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能力还得加强,如果一个环节结束,马上让学生调整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不能你光顾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雪地状态。

现在看一节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学的状态。

郭主任:教师讲的在好,学生不听,那么也是失败的,你要在组织教学方面多下功夫。

要学生运用各种激励的语言,让每个学生的视线始终跟着老师走,一年级老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上就非常值得借鉴,有时间不妨去看看,就“还有一双小眼睛没看我”,“男生中有一个小脑袋没有转过来”……总之,教师鼓励语言要灵活、生动。

韩老师:面积大小比较时反馈要控制速度,课堂教学动作要快,说的也那么快,下面好多学生都没有听明白,这时你要加以控制。

还有有一个学生回报公式法,但是单位你没有及时纠正。

我:对,这个问题我发现了,但是以为以后才认识所以不想浪费时间。

韩老师:这种想法不对,至少得给学生一个准确得知识。

要学会控制课堂,课堂发言也要有所把握,不能有几个举手的都要叫,要灵活处理,再有就是练习反馈要有侧重,不能一个模式。

郭主任:韩老师提了这么多宝贵意见,今后你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加强学生得训练,

我:感谢韩老师这么诚恳的帮助我,我光注重教材的研究挖掘,却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训练,今后要在这些薄弱环节上努力。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十三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xxx在xx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平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平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习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十四

在课开始部分,教师就设计有效活动,安排了两个同学分别擦洗大小黑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二维空间的认识,由此积累认识面及认识面的大小的活动经验。再接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身体物体的面,引导学生感知面的大小,进而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学生的生活经验常常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为了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教师让学生摸摸桌子的侧面,球面,看看湖面、钟面,从而丰富了“面”的表象,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

第一个练习题比较国家、省份面积的大小,用目测法。第二个练习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图形的大小;第三个练习则是提高练习,从中渗透了面积与长、宽、边长间的联系,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1、在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时,教师最好用数学书来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书在横放、竖放、斜放时的现象,从而渗透“图形的面积不会因摆放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守恒规律。

一起用手来比划出几个图形。”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十五

本节课上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本节课上,郑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黑板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郑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广告位招租这一习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习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郑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十六

今天上午听了三年级组吴老师的《认识面积》后感受颇深,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重视情景创设。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课的开始是否能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以神偷奶爸的任务贯穿,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变得趣味盎然,有效驱动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探索体验。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导学单的引领,带动学生在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各种方法,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经历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从大到小排列5个图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三、体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去理解,去把握,而不是让学生背记概念。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深化面积的含义,区分周长。比如: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再比如提供图片区分周长与面积,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不仅注意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更是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对概念进一步强化。

整节课,学生们学习劲头高涨,探索活动充分到位;教师教学设计精巧,点拨到位,很好地体现了市局的指导理念,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认识面积的课件篇十七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来始课,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上“右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2、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优越性。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概念。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若干小正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观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教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互助教学法:以同桌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

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同桌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说教学程序总体设计:

第一,讲故事导入。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讲《三只小猪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建房子导入主题。

第二,探究新知识。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初步感知数学书和黑板的表面。然后,让学生比一比,感知数学书和黑板的大小,老师手掌和学生手掌的大小。通过这两项理解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以及面积的含义。接着,练一练。通过习题检测学生的初步感知。最后,验证。学生运用教师课前准备的材料包验证前面所做的习题。

第三,巩固练习。通过验证理解面积大小的比较,这一步主要较强练习,巩固知识。

第四,总结。让同学们说说学习到的内容。

教学反思: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节课,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凌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秉着: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灵活调节控制每一个环节;让上课像电影一样精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5893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