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反思的过程,通过整理思绪来提升自我。在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一些范文,但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一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今天的教学设计课题是《整式的加减》。
以下我就六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一数学第三章第四节。根据大纲要求,合并同类项是本章节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
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的运用有理数的运算,以及去括号,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运算的延伸与拓展。因此这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运用,去括号。
2、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类比、探索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二、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学法指导。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
【活动1】。
探究1:100t+252t=。
学生合作完成探究1以后,再小组合作探究2:
(1)100t?252t?t。
(2)3x2?2x2?()x。
222(3)3ab?4ab?()ab2。
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象10a和5a这种所含字母相同并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特别指出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1,-5等。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五道抢答题,让学生快速识别同类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活动2】。
下列各组中的两个项是不是同类项?
(1)3x2y与-3x2y(2)11abc与9bc。
(3)125与-30(4)3m2n3与-n3m2。
(5)4xy2z与-4x2yz。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学生表述情况是否有条理,是否清晰。之后类比数的运算,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合并同类项法则: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系数的.和,字母部分不变.
之后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练习,进一步熟悉法则及应用。
练习:
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
(1)xy2?xy2;
(2)?3x2y?2x2y?3y2x?2xy2;
(3)4a2?3b2?2ab?4a2?4b2.
学生接受同类项的定义不是很难,但是做到判断无误却很困难,需要通过练习,反复强调同类项判断标准,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逐步提高准确度和熟练度.
试一试:
试着把多项式合并同类项.
4x+2y-3xy+7+3y-8x-2。
学生先独立完成,之后教师详细讲解,并示范.
教师巡视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做题格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再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困难点,以便在讲解过程中加以重视.
【活动3】课件展示问题。
(1)求多项式2x2?5x?x2?4x?3x2?2的值,其中x?;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直接代入求值,先化简再求值,看哪种方法简便.
(2)求多项式3a?abc?c2?3a?c2的值,其中a??,b?2,c??3。
加深理解。
【活动4】。
比一比:规定时间内完成下面的练习,看谁做得既快又对.
(1)12x?20x;(2)x?7x?5x;
(3)?5a?0.3a?2.7a;131316122215。
(4)y?y?2y;
综合结论: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先去括号,在合并同类项。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我最大的心愿!
六、板书设计:
课题。
1.什么是同类项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3.去括号4.课题练习。
以上就是我对整节课的理解,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二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正确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是: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合并同类项是从具体数字发展到代数式的转折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的整式加减做准备;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是前面的学习为了后面的顺利学习。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是:同类项的定义的引出,学生学会怎样的整式是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探索,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为了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我所上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通过各方面的检查,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不够主动地参与课堂,作业只是应付了事,对所学过得知识运用不够熟练,灵活。两个班的学生数学基础不是很均匀,两极分化很严重,为了照顾全班同学都学有所获,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思路,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现在的数学基础很不扎实,学习的能力很差,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想去钻研其它的相关题目。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差。
4、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必须掌握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正确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3、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化简求值。
4、探究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类、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教学难点: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灵活运用法则去进行合并同类项。
教学过程。
活动1:探究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活动2:应用同类项法则进行运算;
活动3:合并同类项的应用拓展与提高;
活动4:谈收获与体会;
活动5:布置作业。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三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四
这节活动课虽小,但立意却很新颖。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际背景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作出最优化的选择,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很有启迪。另外,活动设计很有梯度,一级级不断深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逐步深化;同时,问题的设置给每个同学都提供表现、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使每一个同学数学素养都得到了培养,在实际问题的探究中学会了如何“巧学”数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觉得同学之间要学会合作,善于探究,养成深入思考,优化选择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感觉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会更美好。
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和自我评估,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
一节课进行3个应用活动太过累赘,最后一个活动完成得稍微仓促。另外,活动1中的问题1和2比较简单可以先提出来回答而不用讨论,使学生能集中精力讨论问题2,从而使问题2的争论更加剧烈,出现都认为优惠方案合理但提出不同理由,或都认为优惠方案不合理但提出不同的合理方案,这节课就更加精彩啦!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五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课后作业出现了以下错误:
1、忘记圆周率p是常数。
2、忘记次数是字母指数和。
3、忘记字母的指数有一次。
4、加强时没有完善在考虑各种要求。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六
生:一元的分一起,五角的一起,一角的一起等等。
师:这样是不是就比放在一块数方便多了,我们现在用的这个叫什么方法?
生:分类!
(板书:a3-2a4a33a)。
生:略。
师:利用同样的方法,给下列单项式分类。
(出示小黑板)。
板书分出的类别。
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是不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点?那共同点是什么?
生:相同字母,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生:略。
师:看课本p63中间(读出定义)学生画下来。
练习同类项,老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单项式,学生自己写两个以上的同类项,然后找几个学生读出自己写的,大家评论!
师:大家思考一下这些同类项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吗?
板书1硬币+3硬币=4硬币。
师:我们现在试一下把硬币换成字母会是什么效果。
1x+3x=4x。
师:怎么计算的?
生:(1+3)x。
师:1x+3x=(1+3)x这种形式我们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分配律!(简单的再说一下分配律,反过来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加数的共同因素提取出来)。
猜想合并同类项的定义,然后看课本p63下面,定义画下来。
试做题7x2+2x+7+3x-8x2-6。
师:我们前面学习过的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在这里可以用吗?
师:因为多项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是数,所以我们也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
开始做题,做完题之后。
注意:
(1)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的系数不变。
(2)指出计算结果按某字母降幂(升幂)的形式排列。
(3)一找,二搬,三并,四计算。
讲解例题1。
练习题第一题(学生写上黑板)。
纠错(小黑板)。
1、什么是同类项?
2、几个常数项是不是同类项?
3、同类项与系数有关吗?
4、什么叫合并同类项?
5、合并同类项的步骤是什么?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七
1.会进行含有括号的整式加减运算。
2.会先进行整式的加减,再求值。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复习“去括号法则”,请同学们先完成题目1:
教师根据情况分析错误原因,并提醒学生注意括号前面的“—”号。分析:在去括号的运算中,当前是“-”号时,容易犯的错误是只将第一项变号,而其他项不变。
通过练习题1的分析后,再让学生继续完成练习题2,进行知识强化。(让4个学生出黑板板示,允许其他同学出来修改)。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本节课我们学习整式的加减。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实际上就是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去括号,第二件事是合并同类项。请看例6.
(按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两步先让生尝试)。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说出整式加减的基本运算步骤吗?
每一步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观察例题的过程,找出解题的路径。
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师:请学生4人出黑板板示,其他同学在自己座位上迅速完成,作好改错准备。
生:在自己座位上独立完成?
板示学生返回座位后,发现有错误的学生可出黑板改正。
师:提问学生,要求说出错误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正。
生:?
学生练习,老师巡查并指导。
学生多数会漏写括号。
师:在这几个整式相加或相减时,为什么要加上括号。
生:思考回答?
师:观察本例,并说出本例与之前练习有什么区别?
生:此例最后给出x、y的值,要求多项式的值。
师:请用两种方法做一做,并比较哪一种方法简单些?
学生通过比较,都会认为先化简,后求值较为简单些。
教师再板书规范的书写过程。
通过本题的解答,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整式加减法的一般解题步骤,让学生先化简再求值,并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
学生练习,教师巡查指导,及时提醒出现差错的学生改正。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训练中来,积极动脑、动手,同时教师对差生进行指导和鼓励。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八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类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及运用分配律,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学会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类比、思考、探索、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式加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重点】。
学会进行整式的加减法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经历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难点】。
灵活的列出算式和去括号。
通过例题的分析总结:合并同类项。
1.同类项的系数相加;
2.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五)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式加减的合并同类项,什么是同类项?如何合并同类项?
作业:课本习题,预习下节课学习的知识。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九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出示投影1)。
化简下列各式。
(1);
(2);
(3).。
师提出问题:上述三个数学式子,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用数学语言进行叙述呢?(把每个括号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活动:同桌同学互相讨论、研究,若讨论的结果、语句认为比较通顺者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学生回答时,教师用彩笔把运算符号写在胶片上显示出来,以引起注意.)。
[板书]。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2)。
例1求单项式,,,的和.。
师做相应的板书:
[板书]。
师提问题:在这几个单项式相加时,为什么,要加上括号(学生讨论后回答,师做必要的强调)。
练习:(出示投影3)。
l.说出下列单项式的和(口答)。
(1),,,;(2),,.。
2.写出下列第一个式子减去第二个式子的差。
(1),;(2),;(3),.。
师:如果求几个多项式的.和与差又该怎么办呢?
(出示投影4)。
例2求与的和.。
学生活动: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或胶片)上完成.。
师提出问题:通过例l、例2的学习,你发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一般分几步?
[板书]。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5)。
1.单项式:,,的和为____________.。
2.计算:(1);
(2);
(3).。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6)。
1.已知;;计算。
(1);(2);(3);(4);
2.一个多项式加上得,求这个多项式.。
3.三角形的第一边是,第二过比第一边大,第三边比第二边小5,求三角形的周长.。
如:已知长方形一边长为,另一边长比它小,则长方形的周长为多少?
(五)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为把本节课内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请看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7)。
1.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式的加减的步骤,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后回答.。
八、随堂练习。
1.化简。
(1);
(2).
2.一个多项式加上得,求这个多项式.。
3.已知一个长方形一边长为,另一边比它小,求长方形周长.。
4.已知,求的值.。
5.已知,在数铀上的位置如图,化简.。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169页a组7、8、11.。
十、板书设计。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十
师:今天,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开着车去动物园逛逛,先来看看哪些小朋友能上车?能回答出老师提问的就能上车。
2+3=5,5+2=7,7—3=4·····。
师:小朋友们真棒,有这么多孩子能上车,来看看第一站是哪里?
二、新授。
(一)理解“4+3—2=5”的含义。
师:哦,是猴山,一群美猴在山上玩,从第一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山中本来有4只猴子在玩。
师:后来有什么情况发生呢?(老师打开图片上遮住的3只猴子)。生:本来有4只猴子在玩,后来来了3只猴子。
师问:现在一共有几只猴子?
学生回答:有7只,4+3=7只。
生:5只,7—2=5只。
谁能看着这幅图,说一个数学故事。
生:本来有4只猴子在玩,来了3只猴子后因为2只猴子有事就走了。所以就剩下了5只猴子在这里玩。
生:先算4+3=7,再用7—2=5(板书)。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昨天学的有什么不同?
(二)说“4+3—2=5”的算理。
生:先算4+3=7,在用7—2=5(师在此强调中间想的那个数7),并板演算的过程。
(三)理解“4—2+3”的含义。
生:本来有4只猴子在玩,2只猴子因为有事出去了,就剩下2只猴子。4—2=2。
生:2+3=5只,师:谁能把2个算式合起来,引导出“4—2+3=5”并引导出算理。
(四)小结。
在猴山里我们学习了重要的“加减混合”,好!我们继续开着车来看看还会带来怎样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孔雀开屏。
2、小马过河。
3、看图列式(美丽的小湖)。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例3及例4。
教材分析:
“加减混合”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本内容在教科书第28页,教材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人数的增减变化为背景安排了一道例题。学生一般都有乘车和亲身经历,容易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教材在全面反映加减混合计算过程的基础上给出了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这样安排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步计算中第一个加数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简便写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练习题:
2、列式计算: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第一次运走17个,第二次运走23个,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学生理解题意,列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混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交流做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做法。)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比较做法,找出简便写法。)。
2、教学例4(1)出示例题,请学生思考先算什么,在做加减混合时,应该怎样做?
(2)小结:在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知识运用:课件出示练习题:
第一关:我的基础最牢。1.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强调运算顺序第二关:我会解决问题。
第三关:我会应用。(1)应找回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例4)。2.第30页练习五,第7题。3.第31页练习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加减混合。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十二
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协作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
填空。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先从个位加减。
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竖式计算。
46+25+1775-28-19。
二探究体验。
1课件出示公共汽车停在站点情景图。(有乘客上车,有乘客下车)。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出示有关数据)。
3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思考:要想知道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生说师板书:67-25+2867+28-255请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让学生弄清楚要求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就是要从原来车上的67人去掉下车的25人,还要把上车的28人加上)揭示本节课题“加减混合运算”
5组织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师指导竖式计算。
三实践应用。
1、组织学生完成第28页“做一做”
2、小动物做对了吗?80-46+18=6254+26-48=22。
3、二(2)班共39人,下课了,走出教室15人,又进来7人,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人?
4、夺红旗游戏(分小组每个成员依次按顺序计算出结果,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对又快)。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十三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要求:先读算式,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例如:34+20+5=,34加20,再加5等于几?先算34加20等于54,再算54加5等于59)。
指着后两张口算卡片提问,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
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我们还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加减混合的知识。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景。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出示例3。
师:你瞧,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它停在哪里?
1、仔细观察,说一说画面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上车的有28人,下车的有25人)。
根据上车的有28人,下车的有25人,你能求出什么问题?(学生会的不多,师引导)。
到了这一站之后,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多了几人?(3人)。
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可以求出到了这一站之后,车上多了3人,如果老师想问你,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你会算吗?(个别学生回答,用28+25,其余学生予以否定,不能算)。
(还少一个信息,还不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对,现在把这个信息告诉你,车上原来有67人,让学生先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算式:
3、探究算法。
计算方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书写方面,画横线用尺子,别忘写横式得数)。
把书翻到28页做一做选你喜欢的题目,笔算在练习本上。
(2)学生计算,师巡视。选出错例。
(3)指名讲解第一、二道题目,讲讲如何笔算。
(4)出示错例。请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予以纠正。
(5)生齐说,师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二)笔算。
(三)拓展题谁来当大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本节课最大的的特点是“老师敢于放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计算,放手让学生自己讲解算法。效果还可以。练习有坡度。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知,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学生课堂气氛不活跃。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在参与教学,但是有个别学生走神,而且学生还有拉长腔的毛病。总是觉得学生大了,不再注重物资奖励了,看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是时刻要注意的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十四
1、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贴积膏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情境导入
师:星期天,小刚和小林来到新华书店,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二、自主探究
(出示教材三种图书和单价图)
师:小刚买了3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师:通过读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少儿绘画abc》单价7.45元,《太空漫步》单价5.8元,《海洋世界》单价4.69元。
师:求买上面的三本书一共要花多少元,就是求什么?生:就是求上面三本书单价的综合,即求7.45、5.8与4.69的和。
师:谁能说说,解答上面的问题,需要怎样计算?
生1:先求出《少儿绘画abc》与《太空漫步》的单价之和,再求出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生2:直接列竖式求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上面两种解题方法的`算式并解答出来。(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用付出的钱数减去花掉的钱数就是还剩下的钱数,也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
师:你能画图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教师演示:
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6.45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8.3元的数花掉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师:根据上面的关系式,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方法一20-6.45-8.3=13.55-8.3=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1:三个小数连加,可以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生2:三个小数连加,还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列一个竖式来计算。计算时,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生3:小数连加的运算跟整数连加的运算顺序相同,可以一次相加,也可以两次相加。
师:计算小数的连减,需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连减计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还可以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以类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
生2:计算小数的连减时,可以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求差。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十五
整式的加减,其本质是合并同类项,而合并同类项是以有理数的加减为基础。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整式的加减》是全日制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解方程、解不等式的重要基础,《整式的加减》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整式的加减》教学中,我主要是从我班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掌握的知识出发。
第一步: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将各种粉笔头混合在一起,要求学生从中挑出红色、黄色、白色的粉笔头进行分类;再让学生想想,在饭堂吃饭后洗的饭碗与汤匙的摆放,引导学生想一想东西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虽然这些事情看似与数学学习毫不相干,但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却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分类思想,为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及方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还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步: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同类项的概念,我首先出一些单项式,其中也有一些单项式是有相同字母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让学生把这些单项式进行分类,并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找出其相同点:含有相同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我就告诉学生这样的项就叫做同类项,否则,不是。然后让学生举出一些同类项的例子,明确强调要成为同类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所含字母要相同;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必须要相同。所以在举同类项的例子的时候,只要让学生把系数改变,字母部分不变就可以了,这样通过学生的体验,很快的明白了同类项的意义并且能够准确地举出同类项的例子。
第三步:在学生对同类项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后,然后提出问题“在多项式3x2-2y4-4xy-2+3+5x2-5y4+2xy中。1、这个多项式中有那些项?2、哪些项可以合并在一起?(特别强调常数项也是同类项,学生往往会不注意)为什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并从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充满着乐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巩固了同类项的概念,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步:去括号的法则和注意的事项。
总的来说,《整式的加减运算》最基础的是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化简,准确判断同类项,把握去括号要领,防止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并进行一定量的训练,学生就能有效的掌握好,也为今后学习同类根式的运算打下好的基础。
整式的加减是承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续整式方程的一系列运算,是学生从小进入初中含有字母运算的变化,认知上有新的突破,在教法引入过渡中,有其奥妙学法教法值得反思。
整式及其相关概念和整式的加减运算,与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密切联系,而同整式表示数量关系是建立在同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的,在小学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简单方程。这些知识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因此充分注意与这些内容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充分体会字母的真正含义,逐渐熟悉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计算,为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打好基础。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似乎遇到的都是具体的数字,但在数字运算的背后,却隐含着式的运算,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无论是概念引出,还是运算法则的探讨,都是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展示的,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加减运算来源于实际,是实际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学业生看到整式及其加减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整式比数学更具一般性的道理。
整式可以简洁地表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它比只有具体数字表示的算式更有一般性,关于整式的运算与数的运算具有一致性,数的运算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况,由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能够灵活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运算,因此,充分注意数式联系与类比,根据数与式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知识间具体与抽象的内在联系和数学的内在统一性。
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用类项和去括号是进行整式加减的基础,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化简,准确判断同类项,把握去括号要领,防止学生易出错地方,并进行一定的训练,才能有效的掌握。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十六
1利用日常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探索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培养学生用有序的思维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思考的过程。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实践能力。
掌握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
口算卡,实物投影等。
一、导入
谈话:还记得前几天大猴和小猴采桃子的情景吗?那些桃子怎么样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探究新知
1、课件显示例题情境。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你能按顺序说出来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共42个 吃了3天 每天吃9个)
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还剩多少个?)
2、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a“ 还剩多少个?”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b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么算?想好了自己列式计算,想不出来的可以与同桌商量。
c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3、指名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怎么回答题目中的问题?(板书答句)
1、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第一步先算3天吃了多少个的?同桌交流。
班内交流:
(1) 根据吃了3天,每天吃9个,能够算出3天吃了多少个。(从已知条件想起的。)
(2) 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一共的个数和吃了的个数,吃了的个数不知道所以要先算。
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关键是想出先算什么,下一步就容易了。
三、应用
1、出示教学“试一试”题目,学生自己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四、巩固练习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有信心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读题解答在课堂本上。
(2)交流:根据回答课件出示算式,问:先算什么?怎么想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读题解答在课堂本上。
(2)交流:根据回答课件出示算式,问:先算什么?怎么想的?
(3)还有不同方法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读题(2)提问: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乘车)乘过车的小朋友来说一说,是怎样的情况?(在途中停靠车站的时候,有些人会下车,有些人会上车,一般规定先下后上。)
(3)各自列式计算解答。
(4)交流展示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你能看懂着些统计表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要求:自己独立把算式列在课堂本上,并写出答句。然后填写表格。
五、课堂小结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日常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探索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培养学生用有序的思维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思考的过程。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
口算卡,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还记得前几天大猴和小猴采桃子的情景吗?那些桃子怎么样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探究新知。
1、课件显示例题情境。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你能按顺序说出来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共42个吃了3天每天吃9个)。
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还剩多少个?)。
2、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a“还剩多少个?”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b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么算?想好了自己列式计算,想不出来的可以与同桌商量。
c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3、指名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怎么回答题目中的问题?(板书答句)。
1、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第一步先算3天吃了多少个的?同桌交流。
班内交流:
(1)根据吃了3天,每天吃9个,能够算出3天吃了多少个。(从已知条件想起的。)。
(2)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一共的个数和吃了的个数,吃了的个数不知道所以要先算。
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关键是想出先算什么,下一步就容易了。
三、应用。
1、出示教学“试一试”题目,学生自己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四、巩固练习。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有信心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读题解答在课堂本上。
(2)交流:根据回答课件出示算式,问:先算什么?怎么想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读题解答在课堂本上。
(2)交流:根据回答课件出示算式,问:先算什么?怎么想的?
(3)还有不同方法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读题(2)提问: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乘车)乘过车的小朋友来说一说,是怎样的情况?(在途中停靠车站的时候,有些人会下车,有些人会上车,一般规定先下后上。)。
(3)各自列式计算解答。
(4)交流展示。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你能看懂着些统计表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要求:自己独立把算式列在课堂本上,并写出答句。然后填写表格。
五、课堂小结。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例3及例4。
教材分析:
“加减混合”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本内容在教科书第28页,教材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人数的增减变化为背景安排了一道例题。学生一般都有乘车和亲身经历,容易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教材在全面反映加减混合计算过程的基础上给出了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这样安排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步计算中第一个加数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简便写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练习题:
2、列式计算: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第一次运走17个,第二次运走23个,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学生理解题意,列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混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交流做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做法。)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比较做法,找出简便写法。)。
2、教学例4。
(1)出示例题,请学生思考先算什么,在做加减混合时,应该怎样做?
(2)小结:在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知识运用:课件出示练习题:
第一关:我的基础最牢。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强调运算顺序第二关:我会解决问题。
第三关:我会应用。
(1)应找回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例4)。2.第30页练习五,第7题。3.第31页练习五,第12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第60~6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知道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多媒体演示两个情景。
(1)乘客上车、下车无序拥挤。让学生评一评这种行为,并猜一猜车上人数增减情况。(不能确定)。
2、讲述:同学们,要弄清每一次上、下车人数和车上人数还有多少,我们不但要细心观察每次上、下车人数,还要根据车上原有的人数进行加减计算。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动画片: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3人上车。
提问:(1)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吗?(7-2+3=□)。
2、揭示课题。
质疑:这一题和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一样?
3、探究算法。
提问: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思考。
板书:7-2+3=8。
让学生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三、
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森林动画。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学生在小组内描述,然后完成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计算过程,然后同桌互说,再全班一起说。
2、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高兴地带领大家往前走,穿过田野,前面是一片草地,草地上有假山、亭子,引出“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意,填空。
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做错的改正。
3、多媒体继续演示:穿过草地,绕过池塘,大家来到了森林,出现“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大森林里有猴子、熊猫,还有兔子。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小组里填空。填好后,在销赃里先说一说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
4、提问:白兔跳篱笆跳累了,我们帮它摘丝瓜好不好?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连线、交流。
四、课堂。
总结。
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说:“小朋友今天的表现不错,其实,不只是大森林里有数学知识,只要小朋友留心观察,你的周围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到时候欢迎大家再来大森林里做客。小朋友,再见!”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学得开心吗?
五、教学后记: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二十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计算导入。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计算:
二、你说我说,探究新知。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列分式计算:
112215112+103+88或+103215303215+88303(4)口算(凑整百、整十)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过关形式)。
一水果店有300斤苹果,上周卖了132斤,这周卖了121斤,现在还有多少斤?第三关: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发言。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练习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5+3+2=。
8-2-3=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说计算5+3+2和10-5-3时分别先计算什么,后计算什么?
二、新课引入。
在复习题后面的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10-5+3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要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4+3。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4+3的后面加写-2,把算式写完整。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在减2?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说说算是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混报交流讨论,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4+3-2中表明的计算顺序依次表示出这两部分。
教师:第2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2、学习例2:
(1)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后,又飞来了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是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再算加法,教师在配合学生的叙述板书。
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第2步是那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的得数2和3相加。
(3)引导学生总结夹剪混合计算的计算过程,谁能说说他们的计算顺序。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完成67页做一做的练习。
(1)小鸭子戏水,水潭里有6只小鸭,又来了3只。然后又走了4只.(2)让学生根据鸭子来去的的过程把算式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3)让学生结合鸭子来去的过程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计算:5-2+3=。
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计算顺序和第2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2、完成练习十五的第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626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