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面对挑战是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火花,我们应该培养并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路。
岜沙苗寨心得篇一
在今年的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风景如画,还保留着苗族传统的西江千户苗寨。
进了大门,就看到一些苗族老汉穿着传统服饰,吹着一种乐器-笙。笙的声音悠长浑厚,使人心宽胸旷。
漫步在小巷里,交杂着小贩喊“杨梅汁,杨梅汁”的声音,我们看到了对岸的吊脚楼。从水里立起的一根根木头,支撑起那古色古香的楼房。
走过小巷,就来到博物馆。大门上,用烫金字写着“苗寨博物馆”五个大字。它分为三层:第一层介绍了苗族的风俗传统、饮食习惯。第二层是服饰,第三层是药草,红砖、白瓦,使得整个博物馆非常庄重。
看完博物馆,就来到风雨桥。风雨桥连接了东西两岸。走上风雨桥,风雨桥分为四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精美的花纹,向两边极目远眺,偶尔有几只鸭子从水面上游过,“嘎嘎”地叫着。还有几个村民,走过田埂,哼着家乡小曲干着活,河面还吹来阵阵清风,若是与别人聊天一个下午,你一定觉得这儿是人间天堂。
走过风雨桥,爬上一座小山头,就来到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向下望,千户苗寨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向前看,是千户苗寨最热闹、最现代的一个地方。晚上,那儿灯火通明、歌舞院在这儿最显眼,只有它发着银色的光,其它的都发着黄的绿的光,像许多士兵簇拥着一位美丽的皇后。
西江的千户苗寨是个美丽的地方,希望你有时间去细细游赏。
岜沙苗寨心得篇二
别的寨子要看女人,到了岜沙则要看男人。岜沙是南部侗族风情区中为数不多的苗族风情景点之一。黔东南少数民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除了重大节日之外,平时只有女子一身本民族装扮,而男人在外表上与汉人难以区分。岜沙则是个例外。一身土法染制的青布衣,宽大的直筒青布裤,腰间别着砍刀与牛角火药筒,肩上扛着火枪,这不是古装电影里的角色,而是现实生活里的岜沙男人。只有余人的岜沙部落自古以来就有狩猎的传统,寨中直到现在还有火枪队。
虽然山林中已没有多少鸟兽可以打了,岜沙男人出门时依然枪不离身。在岜沙,男人必须同“枪手”二字等同起来才算是真正的男人,神枪手则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与爱慕。岜沙无疑是个充满了原始的英武气息的寨子,即连女子也是一身劲装。岜沙女子上穿大襟衣,下穿百褶裙,扎绑腿,不求婀娜多姿,只求腿脚灵快。
岜沙男人一身古代部落武士装扮中,最为特别的便是他们的头饰,岜沙男人的发髻是他们与其他支系相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岜沙的男孩一生下来,不能随便洗头、梳头,更不能随便剃发、剪发,等到16岁的时候,要举行一种古老的成年仪式,苗语称之为“达给”:把一头长发统统剃去,只留下最中央的一撮,梳成高高的发髻。从此以后,他就可以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变成一个枪手、一个真正的男人,才有资格跳花坡、吹芦笙、游方、结婚以及生儿育女。
岜沙苗寨心得篇三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这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位于黔东南偏僻的山谷中。一路上都是盘山公路使人不知道要去向何方。目的地,或许在转弯的一刹那出现,或许被山万千阻隔。
终于,不知道转了多少弯,绕开多少山头后,目的地终于到达了。
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和此处的偏僻并不相称。若不是各种现代物件提醒我,我还真的以为自己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城镇。
时至正午,我们来到了一家饭馆,席间,主人向我们敬酒,酒像丝线一样棉柔而过。在欢快的歌声中,酒也带上了几分香甜。
突然听到一阵乐声,店主人告诉我们,现在正值一年一度的“吃新节”,庆贺新一年的粮食成熟收获。
饭后,在苗寨最高的观景台向下一望,溪水将寨子一分为二,风雨桥上过往的行人已如黄豆一般大小。远处,越过群山,似乎能够看穿天边。
下了观景台,我们来到溪边,哪有一场斗牛赛,在河滩上,原本一动不动的牛听到号令后,便如发怒一般,直冲向对方,“砰”地一下撞到了一起,紧接着用尽全身力气顶了起来。僵持一会后,一头牛脚下一滑,便被顶开。获胜的牛由于惯性又向前冲了一段距离。围观的人为获胜者叫好,获胜者也一同欢呼起来。
溪水并不深,涉水过河,河水甚是清凉。过了河,离开斗牛赛场,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走着,四周越来越寂静。欢呼声,吵闹声已经遥不可闻,与原先的闹市完全不同,只有隔着墙听到的做饭声。这座原本应该寂静的村寨终于在角落处展现了它原本的面目。
忽然看到有一些人正在作画,画风看起来像印象派的。他们不断挥动画笔,将这一瞬间完美的光影与他们的恬静的内心用画笔记录下来。
中午的酒并没有喝多少,并且这种酒度数也不高,但是在这一刻,我却陶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
这一刻,我认为,这里——远离闹市,藏于山腰的角落,已经不在偏僻。
因为,我的心离这里并不远。
岜沙苗寨心得篇四
苗族,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民族。这个暑假,我和爸妈一起去往贵州西江的千户苗寨,感受了祖国的少数民族――苗族的风情。
之前我在书中,看到过苗族的女书文化。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有幸见到了苗寨老人亲手写的女书。女书高高瘦瘦,正如苗家姑娘纤细的身体。苗族的扎染也别有风味。只消一段棉线和一块方布,便能氲染出一朵朵蓝花。
走出扎染的店,一种奇特的歌声牵引着我,进入了一个小巷子。那是苗寨的“嘎歌古巷”,走进去,别有一番风情。我踩着小碎步,仰望头顶一排淡雅的油纸伞,阳光调皮地从缝隙中越过,倾泻下一排透亮的帘子。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歌声的发源地。是苗寨的老人们在唱古歌!他们的眼角泛出一波波皱纹,额头上也有不少涟漪。看他们拿着珠串的手,松垮的皮肉垂了下来。和他们握手时,我感觉那粗糙的纹路好像刻着岁月的痕迹,体会到那世代迁徙生活的艰难和辛酸。再听他们的'歌声,浓厚、沧桑又纯朴的音质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困苦,但低沉忽转高的声调,又透露出他们的乐观。
夜幕很快降临了,从高处鸟瞰山寨,家家点起了灯火,满山遍野地闪烁着,有如天空中落下无数的星星。这时长桌宴也开始了。十几张桌子连成一线,在路中蜿蜒十几米,然而桌上的饭菜早已十里飘香。长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苗族的小伙子们捧着芦笙吹着欢快的曲调,姑娘们伴着节拍翩翩起舞,她们发冠和裙裾上的小银铃便叮叮当当地响起来,甚是悦耳。开动前,大家过来共同举杯,齐声高呼“好酒”!好不热闹。苗家姑娘们用水牛角,把酒从高到低分别灌进客人的嘴里,这便是苗族礼仪中最隆重的“高山流水”。
一曲终了,掌声雷动,欢声笑语在苗寨的夜空久久回荡。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长桌宴终是散了,但贵州多彩的风土人情会永远刻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岜沙苗寨心得篇五
岜沙苗族部落仅2000余人,分住在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势奇特。
坐落在贵州从江县海拔550米的山坳上,有300余户。因地处偏远,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则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银饰。如有宾客来临,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岜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随后沿林中石板小道走进寨子,表演民族风情习俗。岜沙苗寨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
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
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概受制约。尽管321国道已于1965年修通过境,可就是从未有车敢到岜沙来拉过一车木材,村民们缺油缺盐,只是上山修剪杈枝或砍些枯树,肩挑徒步到县城去零售,从未用车拉过。
岜沙绝无仅有的砍树“行动”,那还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情歌,飞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小伙子们在“游方”时彼此竞争,像雄鸟一样争取姑娘的欢心。春种秋收时节,岜沙特有的“闹姑娘”就开始了,小伙和姑娘各人带自己的竹编钣囿,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就聚集在帮忙的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可以同时抱着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们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非常有魅力。就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姑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人的事。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啦!所以,但凡有外乡小伙子来到岜沙,姑娘们会用各种方式挑逗他,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有时候会有胆小的人被大方的岜沙姑娘吓得狼狈逃跑,姑娘们就会开心大笑起来。在艺术家和游客看来,岜沙是文化“异类”的典型。村中一排排高耸着的禾晾架,在秋天禾稻收成时便成为美术家、摄影家们注目的对象,而那些按传统方式劳作的妇女及留着“鸡键”毛发的孩子们的游戏,也能给游人带来新鲜的感受。游人至此,一则惊异于岜沙村环境的美丽奇特,二则感兴趣于村寨苗民的简朴生活,故时常在岜沙流连忘返。岜沙是奇异而丰富的,深入其间,则可感知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岜沙最佳旅游季节岜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温和。7月份最热,平均温度25℃;1月份最冷,平均温度5℃;年平均气温在14℃-18.5℃之间。最佳旅游季节为春、夏、秋。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这在岜沙体现得尤其明显,那里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为雨季,十二、一、二月降雨量最少,五、六月最多。通常春夏之交大部分的日子都在下小雨,雨伞或者雨衣是一定要带的东西;另外墨镜和防晒霜,用于对付高原紫外线;住寨子多蚊虫,不能少防蚊水;鞋子一定要防滑、好走山路的,最好是徒步鞋或登山鞋;最后山区的气温普遍要低点,记得带件保暖的外套。
岜沙的节庆有吃新节。农历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家家户户到田里摘取谷穗,去壳成米,煮成稀粥或干饭,与鸭、鱼等祭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进餐。还有芦笙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集体围猪、成年剃发等风俗,特别是剃发的工具是用镰刀。民族工艺品有竹编饭盒、铜制针盒、刺绣猎袋、牛角火药筒等。
岜沙每个男孩在7-15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成年礼,行成年礼那一天,男孩邀约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上山打鸟,下田捉泥鳅,到山涧摸鱼……鸟打得越多,鱼捕得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将来会有出息。然后,小伙伴们聚集在他家里,喝酒、烧吃捉来的鱼鸟,再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来的严格仪式,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岜沙苗寨心得篇六
一个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典型的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白鼠,因为它长得胖胖的,缩成一团旧像是一个毛绒球,所以我给它起名叫“球球”。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苗族在历史上多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岜沙苗寨心得篇七
近期,我有幸前往苗族寨子进行实地考察和文化交流,这段经历带给了我深刻的体验和心得。苗族寨子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而苗族人民则淳朴友善,生活方式独特,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力量。在这次旅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首先,苗族的习俗和传统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在苗族寨子里,我亲眼目睹了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独特文化形式。尤其是苗族女性的服饰,绚丽多彩,以红、黄、蓝为主色调,绣花十分精致。他们保留了这些古老的习俗,使其历久弥新,成为苗族文化的独特符号。同时,苗族的婚姻习俗也十分有意思。在苗族寨子里,男女青年会在传统的“火把节”活动中相识,通过这种形式选择心仪的爱人。这些独特的习俗文化不仅令人震撼,更是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不少思考。
其次,苗族寨子的环境非常优美,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苗族寨子通常建在丘陵上、水边或丛林中,环境幽静,山明水秀。苗族人民把寨子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一栋栋木质结构的房屋宛如大自然的延伸。走在寨子中,可以闻到新鲜的空气,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而山水之间也有一些古老的桥梁,石头的曲线与环境协调,别有一番韵味。这种舒适宁静的环境让我深感现代城市生活的喧嚣之外,有时也需要找一份平静,回归自然。
再次,苗族人民有着十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他们一直以耕读为生,注重教育,尤其是注重女性的教育。在寨子里,我见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苗族老人,他骄傲地告诉我,自己的子孙全部都读过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这种对教育的重视让我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苗族人民也注重劳作,他们每天辛勤耕种,勤劳致富,坚持从事着传统的农耕工作。尽管生活贫困,但他们依旧坚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份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和感动。
最后,苗族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苗族人民虽然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但他们一直保留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旅游的形式向外界展示。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文化短时间内获得了交流和对接的机会。这种交流有利于促进各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苗族人民保留传统的农耕工作方式,使山里的生活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找到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方式。
总结起来,苗寨的体验使我领略到了这个世界上更加真实和纯净的一面。他们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文化,生活在宁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他们自给自足,乐观豁达。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如何保持文化的延续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我相信,只有保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才能让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
岜沙苗寨心得篇八
国庆节,我们来到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游玩。
我们先坐观光车来到观景台,从观景台上往下看,苗寨尽收眼底。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共有八个寨子,六千多人。
苗寨的房屋都是每户人家自己修建的,分为三层。第一层用来养猪牛等牲口;第二层用来居住,外面阳台的栏杆是苗族姑娘靠的地方,所以当地又把阳台称为美人靠;第三层是用来储存粮食和酿酒的地方。
整栋房子都是用木头建的,一不用铁钉,二不打地基,三不用一张图纸,却能抗六级地震。如果搬家,还能把整栋房子都抬起来。房顶正中央有一个上圆下弯的标志,下面弯弯的代表月亮和牛角,上面圆圆的代表太阳和圆满。
我们继续坐车来到山寨里,街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有卖肉串的商人,有在小店里织布的婆婆,还有在广场跳舞的苗族姑娘。这些姑娘们头发都盘在顶上,还扎了一朵粉红的大花,显得格外漂亮。
苗族姑娘的服饰很有特色,不仅有粉蓝黑黄等各种颜色,居住的地点不同,裙子的长短也不一样。住在山脚的穿长裙,住在山腰的穿半身裙,住在山顶的则穿短裙。为什么住得越高穿的裙子越短呢?原来是为了方便爬山涉水、下河洗衣。
苗寨的食物主要以酸辣为主。苗家酸汤锅吃起来酸而不腻,土豆饼又香又脆、酸梅汤清凉可口。我最喜欢吃的是黑毛香猪烤肉串,放养的香猪用大火烤过之后,一阵肉香便扑鼻而来,一口咬下去,肉质鲜嫩、美味可口。
正吃着烤肉串,夜幕便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山里每家每户都打开了灯,象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在山里眨着眼睛。远远望去,非常壮观,寨子像披了一件金光闪闪的纱衣,西江苗寨真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
岜沙苗寨心得篇九
第一段:介绍苗寨的背景和特点(100字)。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等地。苗寨是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引人注目。我有幸游览了贵州省的一个苗寨,深受其文化和风貌的感染。在此,我将分享我在苗寨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苗族文化的感悟。
第二段:苗族文化的魅力(200字)。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深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我在苗寨参观了传统建筑,发现它们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特别是苗族的木结构房屋,无需使用钉子和铁器,而靠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精神而拼接而成。此外,苗族的服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善于利用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刺绣,使得每一件衣物都成为一件艺术品。他们独特的婚礼仪式和舞蹈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他们对生命和爱的热情和崇敬。
第三段:苗寨的自然景观(200字)。
苗寨位于山区,周围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环绕。我在苗寨的早晨起床,在阳光的照射下,远处的山峦和云雾交相辉映,令人神往。我还参观了附近的瀑布和溪流,清澈的水流从山上飞流直下,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声音。我放空了自己,充分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在苗寨的自然景观中,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脆弱,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第四段: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300字)。
在苗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他们以勤劳和朴实为荣,尽管生活条件简单,但他们对生活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们阳光而坚定,对待生活的苦难和挫折从不退缩。在苗寨的农田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栽种着丰收的希望。他们没有抱怨,只有乐观和努力,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第五段:苗寨之行的启示(400字)。
苗寨之行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启示。我意识到生活给予我的每一个痛苦和挫折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它的力量和神秘。同时,我也从苗族人民身上学到了乐观和坚韧的品质。只有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我还发现,虽然我不能改变过去,但我可以改变我的态度,积极面对未来。苗寨之行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结尾段:总结对苗寨的体会和感悟(100字)。
苗寨之行让我领略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和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苗寨是一个让人沉浸其中的地方,它教会了我许多关于生活和人生的道理。我希望将这些体会和感悟带回家,并将其落实到我的生活中,以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岜沙苗寨心得篇十
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村寨,是一个纯苗族村寨,全村共5个寨子,371户人家住着2061口人,全村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那里的男子头顶挽有发髻,穿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药枪,颇有明清武士风貌。走进岜沙,有如置身于古远的原始部落,时间隧道瞬间将人们拉回到数百年前,村民们穿着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装,深蓝紫色泛着光。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姑娘们自己绣制的彩锦,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这样的装束,即显示出女子亭亭玉立的身资,又十分便于她们登山和劳作。男人们梳着小辫,头挽发髻,腰间别着砍刀,肩头挎着猎枪。这山里虽早已没有走兽飞禽可打,但男人出门时仍喜欢带着猎枪,枪已成了他们的随身饰物。
数百年过去了,昔日风俗依旧,仿佛历史已在此处停留。岜沙有吃新节、芦笙节、映山红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跳芦笙、集体围猎、成年剃发仪式等风俗,有奇特的竹编饭盒、精美的手工钢制针盒、刺绣猎袋、牛角火药筒等民间工艺品。芦笙节规模盛大,人山人海,芦笙对赛时,姑娘盛装助威,小伙吹起芦笙粗犷、奔放、尽显古朴本色。走进岜沙,只见房前屋后到处古树参天,蝉鸣鸟叫。举目望去,漫山遍野,苍翠欲滴。这得益于岜沙苗族世代相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多少年来,村民们一直恪守禁止乱砍乱伐的民间习俗,公路修到村寨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盗伐林木的事件。这个有350户,1900多人的大寨至今没有一辆马拉车,手拉车,人们运货,进县城赶集都是肩挑手提,徒步行走。村里人认为,畜力运输工具载量大,砍伐树木就会多,破坏森林及环境。
岜沙人的这种良好习俗是从古代沿袭而来,成为必须遵守的不成文的村规民约。村里有一规定;如果有人盗伐古树,一经发现要罚120斤米,120斤猪肉、120斤酒,让全寨人吃,以示警告。因此,村民们上山拾柴都自觉保护幼苗和树干,只修剪权枝或砍枯树。偶尔也伐一些杂木,打成捆挑到城里卖。在岜沙,方圆几公里的地方看不见坟冢,小孩生下来就种上一棵树,待死后将数砍掉,埋在树下,然后又种上一棵树。这样,既保护了生态,又减少了土地的占有。
岜沙苗寨心得篇十一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为了领略苗族的文化,这个暑假,爸爸带我去贵州的苗寨游玩。苗族的吊脚楼、风雨桥、服饰给我留下了这不,大年初一,一起床,我们就开车直奔目的地——西江千户苗寨。
三个小时过后,我们沿着山路蜿蜒而下,远无的.,就瞧见了千户苗寨的身影,重重叠叠的,煞是好年。一条河从苗寨中间渡过,像一条水龙躺在中间休息一样。十二点多,我们终于进入了大名鼎鼎的千户苗寨。
映入眼帘的吊脚楼,远比远观时精致的多。而苗族的吊脚下楼跟侗族的吊脚下楼虽然都是吊脚楼,但还是有些差异:苗族的吊脚楼正楼第一层是不住人的,就是一个大大的客厅,二楼才住人。但我们侗族的吊脚楼正楼第一层的房间是主卧。现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里的吊脚楼一楼的客厅基本上都变成了商铺,商品也是琳琅满目:有卖银器的,有卖酸鱼酱的,有卖酸汤鱼的……苗族特色的东西应有尽有,看得我眼花缭乱了。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时还跑进一家店里去看一看。走了一段路,我们每个人的肚子都唱起了歌,这才想起已经快下午了,而午饭还未解决呢。我们只好先停下旅程,来到了一家米粉店,那米粉可真好吃啊!在那儿,我吃了一碗又一碗,一连吃了三碗,把肚子撑得像个小西瓜。
吃完午饭,继续上路喽!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家银饰店。其中,你们知道吗,最让我喜欢的就中当作镇店之宝的银冠了。那精美的雕刻,炫丽的打扮,让我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之后,在苗寨里,我们又看见了许多用牛角磨成的手镯、梳子等好多日用品。我们还参观了苗寨博物馆,了解到了许多苗族的风俗习惯。这趟旅行,既增长了见识又体验了苗家人的生活,可所谓两丰收啊!
岜沙苗寨心得篇十二
湘西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拥有独特的苗族文化和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在一次旅行中,我有幸深入湘西苗寨,近距离了解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在与苗族人民的交流中,我获得了深刻的体会和心得。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对湘西苗寨的种种感受。
首先,湘西苗寨的风景令人心醉。苗寨建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风景秀丽的山间。进入苗寨,可以看到精巧的苗寨建筑和色彩斑斓的壁画。苗族人民以独特的建筑技艺修建出了这个美丽的天堂。而且,苗寨周边还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河流。在这里,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完美的世界,远离尘嚣和喧嚣。
其次,苗族人民的热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进入苗寨时,苗族人民迎接我,并邀请我品尝他们自制的热情拿手菜。他们把我当做家人一样对待,热情洋溢。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苗族人民重视亲情和友情,他们乐于助人,善于分享。他们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向我传递了友谊和爱。
再次,苗族的文化传统也让我印象深刻。苗寨每逢节日,都会举办盛大的苗族歌舞活动。在这些节日里,苗寨里的人们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载歌载舞。他们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婀娜多姿。他们的歌声激昂而又富有感情,让人陶醉其中。通过与苗族人民的交流和观看他们的表演,我更加了解了苗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再者,苗族人民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苗族人民依靠自然过上祥和的生活,他们靠种田、捕鱼和养家畜为生。他们从小就被教导要保护环境,不能过度开垦土地和捕鱼。在苗寨里,我看到许多苗寨人民正在种植水稻和蔬菜,他们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因为他们相信天然的力量可以给他们最健康的食物。
最后,我深刻体会到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在苗寨里,人民彼此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无论是在种田、捕鱼,还是在庆祝节日,苗族人民总是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在他们的生活中,互助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在湘西苗寨的游览中,我收获了许多珍贵的体会和感受。我不仅欣赏到了湘西苗寨的美丽风景,还了解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这次旅行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更让我对湘西苗族自治州充满了热爱和敬意。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够走进湘西苗寨,欣赏他们的独特之美,了解他们的独特文化,与他们分享友谊和爱。
岜沙苗寨心得篇十三
暑假里,我们全家去了贵州省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集村寨,为什么叫“千户苗寨”呢?是因为聚居着一千二百多户苗族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在那里我领略了苗寨独特的风景,苗族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乘车从贵阳市出发,经过四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西江苗寨。一下车,远远望去,整个苗寨坐落在幽幽的山谷里,一座座青山蜿蜒起伏,把寨子包围在其中,一条清澈曲折的`白水河穿寨而过,把整个苗寨一分为二。
走进寨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它们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气势恢宏,从山脚一直建到半山腰。
顺着道路向前走,寨中的主干道上游人如织,沿路而行,一路美景让人沉醉,路边、屋外、屋内,到处是苗家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传统银饰、服装、竹雕等风格独特、美不胜收的工艺品,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走到半山腰,来到了一栋吊脚木楼,它是由杉木建造而成的,共有三层,每层都有房间,吊脚楼的木楼梯极陡,走起来嘎嘎作响,觉得晃晃悠悠的。二楼的窗边是美人靠,这是苗族妇女们做手工活的地方。透过窗户向外望去,能看到对面山坡上的吊脚楼,层层叠叠的,像一座宝塔。走在房间的地板上,声音特别大,不论是地面、墙面还是屋顶,到处都是木质的,到处充满了木香味。
坐上观光车,我们来到了山顶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放眼四望,整个寨子尽收眼底,我被看到的一切所震撼——郁郁葱葱的山上,密密麻麻的覆盖了一层风格相似、色彩一致的苗家吊脚楼,山脚下有零星散落的梯田,滚滚的白水河流向远方……我靠在护栏上欣赏着这自然淳朴的美景,感到心旷神怡。
下山后,我们参观了苗寨博物馆,在馆内我了解了苗族的历史和苗寨的变迁。苗族是一个坚韧、勤劳、纯朴、智慧的民族,在遥远的古代,他们从内陆迁栖到深山里,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成了现在规模宏大的苗寨,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美丽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和苗家人淳朴、善良、勤劳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岜沙苗寨心得篇十四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它的吃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长桌宴。
摆长桌宴已经成了苗寨接待贵客的最高规格。餐厅里早早就用许多小矮桌拼成一个大方桌,桌面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菜品,有青莱酸菜、韭菜根、盐菜扣肉等。七八个火酸汤鱼火锅在冒着热气,锅里的稻花鱼在小火上轻轻扑腾着。
高山流水。
“呜呜……”悦耳的芦笙响起了,迎面走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的苗族阿哥,后面紧跟着三位头戴鲜花,身穿苗族服装的阿妹。阿妹们手里端着酒杯壶和大粗碗来到了我们面前,一眼就看中了一位戴着眼镜、皮肤黝黑的汉族壮小伙。头戴一朵大红花的阿妹将碗贴到小伙子的嘴边,右手握着酒壶不停地往碗里添酒。小伙子差不多喝了大半壶后,就满脸通红,拼命摆手。可是热情的苗家阿妹并不想放过他,拉开了驾势——酒壶叠着碗,从高到低地往下面灌酒。醇香的米酒像清澈的流水“叮咚叮咚”地往下流,冲进了大汉的喉咙里。大汉挣扎着说:“饶了我,饶了我吧!”全场爆发出一阵阵“哈哈哈”的笑声。
拦门酒。
拦门酒是苗家山寨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它展示了苗家人礼貌待客、坦诚交友的良好道德风范。
瞧!诺大的广场中央早已被热情好客的苗家人占据了,他们浩浩荡荡地迎接着四方来客。站在最前面的老爷爷头戴黄斗笠,身穿黑袍,长长的白胡须在风中微微摆动;左右两旁的苗族阿妹顶着银头饰,鲜艳的服饰衬着如花的面容。我挤进黑压压的人群,看见一张大长桌上摆着一大壶米酒和一个长长的牛角,便好奇地问道:“我能喝酒赢牛角梳吗?”老爷爷摸着长胡须,慢条斯理地对我说:“对不起,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我失望地向后走去。广场中间原本宽阔的迎宾大道已是水泄不通,苗家阿妹遮着花花绿绿的太阳伞,随着芦笙的音乐左右摇摆,像一朵朵盛开的荷花。这时,上来几个自认为酒量不错的大汉,他们自信满满地端起苗家阿妹桌前的米酒一饮而尽。“好酒!好酒!”结果不过三碗,两腿一软,倒下了!广场继续喧闹起来,成了欢乐的海洋!
啊,西江千户苗寨以它娇美的面庞,独特的容貌,吸引着世界无数游客!有机会,我一定要再去!
岜沙苗寨心得篇十五
湘西苗族苗寨,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我有幸在一个寒假的时候,参观了湘西苗寨,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里的美丽风情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这次旅行中,我除了欣赏了苗族民间舞蹈和纹身艺术之外,还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就是我对湘西苗寨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湘西苗族苗寨的自然风光令人惊叹。苗寨周围的山峦起伏,山间溪流泉水潺潺。湖畔的苗寨更是风景如画,宛如童话世界。一排排的苗寨房屋,用石头和木材建成,屋顶上摆满了石头,既有实用又具有装饰性。苗寨临近的湖泊清澈见底,湖面上漂浮着几朵白云,它们倒映在湖水中,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在湖边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感觉心灵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得到了净化。
其次,湘西苗族苗寨的文化风情色彩斑斓。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他们善于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编织出美丽的苗寨。苗族人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融入到建筑、服饰等方方面面。例如,他们的房屋建筑使用了石头和木材两种材料,石头可以保持屋内的凉爽,木材则是温暖的象征。苗族人还有一套自己的服饰文化,他们喜欢用鲜艳的颜色,配上各种各样的纹饰,将自己的身份和个性展示给世人。在苗寨的舞蹈表演中,我看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眷恋,这种情感通过舞蹈和音乐传递出来,让人动容。
再次,湘西苗族苗寨的人文关怀令人感动。在这里,我看到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他们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在苗寨的家家户户,游客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款待。苗族人还有一套独特的婚俗仪式,新娘和新郎必须通过马步道才能进入新家,这象征着他们的婚姻之路会一帆风顺。我还参观了苗族人的祭祖活动,他们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家族的尊重和感恩之情。这些传统习俗和仪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苗族人的关怀和温暖,也传承了苗族文化的精髓。
最后,湘西苗族苗寨的发展前景令人鼓舞。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苗寨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这为当地的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也加大对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将苗寨打造成为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学习。这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结起来,湘西苗族苗寨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我不仅欣赏到了湘西苗寨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还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友爱和发展的前景。这次旅行让我深刻地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文化。希望湘西苗寨能够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让更多的人来感受这里的美丽与和谐。
岜沙苗寨心得篇十六
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我一直向往能够走进原生态的苗寨,了解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最近,我有幸去了西江苗寨,这次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淳朴与坚韧,也让我明白了“天堂在脚下”的重要含义。
第二段:外貌与特色。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它有着苗族传统建筑风格,草木茂密、碧水环绕、自然气息浓厚。每年10月份,苗族人民会举办盛大的“摆手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他们的文化。
第三段:生活与习俗。
苗族人民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一直坚韧不拔,他们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生活习俗,比如使用竹筒做的传统饮水工具,用青苔做的蒸饭盘,以及用青石做的压裆机。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最真实、最朴实的人情味儿,这里的人们无需言语,只需要一点点小事便能热情招待你。
第四段:文化传承与发展。
苗族人民是个有梦想的民族,他们努力保护传统文化,保持本土习俗,同时也不断创新发展,推广这份文化与理念。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现代教育,但仍能弘扬民间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当地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第五段:总结。
在西江苗寨中走走,倾听这里温馨的人们、领略坚毅的生活态度,结交各种异域朋友,借此了解别样风土人情,纵观令人震撼的生态景象。西江苗寨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一个文化宝库,值得每个人在前行路上追溯传统,体悟自然之美。
岜沙苗寨心得篇十七
第一段:介绍苗寨的特点和背景(约200字)。
苗寨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区,是苗族人民的聚居地。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苗寨成为了了解和体验苗族文化的重要场所。苗寨以其原生态的环境和民俗风情而闻名,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体验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第二段:探索苗族的文化和传统(约300字)。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艺术形式。在苗寨中,我见证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苗族的芦笙节、苗年、苗族的婚俗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丰收和祈福的机会,同时也是传承苗族文化的载体。在苗寨里,我有机会参与到传统艺术表演中,如舞狮、踩高跷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独特精彩,让我深深感受到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三段:品味苗寨的美食(约300字)。
苗族的美食是苗寨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苗寨的美食以大米、玉米、土豆等主食为基础,结合当地特色的蔬菜和水果,烹饪出丰富多样的菜肴。在苗寨里,我品尝了苗族的腊肉、苦瓜炒肉、酸笋等传统菜品,有的清淡爽口、有的酸甜可口,让我百味尽收。此外,苗寨还有许多独特的食品,如酸酱、养生茶等,都是我闻所未闻的美食享受。
第四段:感受苗寨的人文景观(约200字)。
苗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山水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苗寨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采用独特的彩绘装饰,富有民族特色。同时,苗寨还有壮观的自然景观,如溶洞、山谷、瀑布等,让人流连忘返。在苗寨漫步时,我被苗族人民的淳朴和勤劳所感动,他们欢迎游客的到来,介绍苗寨的历史和文化,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苗寨的美丽。
第五段:总结和体会(约200字)。
苗寨之行让我对苗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友好。苗族的传统节日和艺术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食的独特和美味更是让我流连忘返。苗寨的人文景观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丰富。这次苗寨之行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对苗族文化的深入认知和体验,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多样性和魅力。
总结:通过这次苗寨之行,我深刻理解了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苗寨不仅仅是一座山寨,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从苗寨的传统节日、美食、人文景观中,我领悟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苗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次探索和体验,我更加自豪和珍视中国的多元文化。
岜沙苗寨心得篇十八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山地的苗寨里。我有幸踏足苗寨,亲身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和苗民生活的独特之处。在与苗族人民的交流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苗族的文化。
苗寨深藏着苗族的独特文化,他们有自己的民歌、舞蹈、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节日。其中,我最为震撼的是苗族的花山节。在节日里,苗族人身着传统服饰,高歌助兴,舞狮乐队以及民间乐器轮番上场,整个苗寨变成了一个欢乐的大舞台。苗族的文化不仅仅陶冶人心,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敬意和传承,令人深感敬佩。
第三段:苗寨的生活。
苗族人民热情善良,他们追求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走进苗寨,可以看到苗族人民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托手跳起了喜庆的舞蹈。住在一起的苗民,更是像亲人一般团结友爱。他们乐于助人,实行互助共建,遇到困难时总能得到村民的及时支援。这让我感到苗族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苗寨位于山间,环境优美,山水相依。苗民在山间开辟了稻田,种植了绿油油的水稻,山水与稻田融为一体,构成了如画一般的风景。而苗寨的木屋和青瓦白墙更是增添了古朴的气息,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在苗寨里,每一片山也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每一棵树也都有一段岁月的痕迹。这样的美景让我魂牵梦绕,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从苗寨的文化到生活,再到美景,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苗寨的独特之处。苗寨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基石。苗族人民的生活展现了爱与友情,让人感到温暖与希望。苗寨的美景则是大自然赐予的馈赠,令人叹为观止。我的心得体会就是,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样一个独特的民族。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力量,我们应该爱护和保护大自然,让这样美丽的风景能够流传下去。
总结:
走出苗寨的大门,留下了满满的回忆和深深的思考。苗族的文化、生活和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更多的人走进苗寨,亲身感受这个美丽而独特的地方,为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岜沙苗寨心得篇十九
岜沙苗族部落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岜沙苗寨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岜沙持枪获得公安机关特别批准)、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岜沙苗寨共有505户2548人。岜沙苗寨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贵州岜沙苗寨。
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缘聚在此,我是即将带你们游览古朴苗寨的能说会唱的小黎导游啦。我代表xx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贵州。在今天岜沙一日游中,我会给远到而来的朋友们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在即将进入美丽而神奇的岜沙,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它。岜沙苗寨距县城7.5公里,属从江县丙妹镇,由5个自然寨组成。全村四百多户两千多人。是一个崇尚自然,以树为神的枪手部落,岜沙这个苗族的分支是随着他们的先民“九黎”部落在逐鹿大战战败后,从东方长途跋涉迁徙过来的。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进入岜沙,你们可以看到这里树木幽深,古藤缠绕,浓荫蔽日,不禁让人感叹。感叹树怎会那么多?我给大家解开疑惑,在岜沙,如果盗伐树木除了退赃以外,还要罚三个120,即120斤米、120斤酒和120斤肉,以此来请全寨人食用,作为惩罚。这三个120是不是挺有意思呢?除此之外,岜沙人生小孩,葬礼都有栽树的优良传统。就是在这严厉的古规民约和朴实的生态观,使这里森林能完好保持至今!
我们现在踏上进村的石板路,吊脚楼层层叠叠地蔓延开。岜沙被誉为苗族原生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馆”。来到岜沙,朋友们会像我一样对岜沙的穿着感兴趣吧?男子身穿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身背腰刀,一身古代武士装束。妇女服饰简约却又极为精美,百褶短裙,配以古色古香的刺绣图案,还配银项圈、手镯。其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民居和习俗原始古朴。
大家看到岜沙男人最独特的发式了吗?这也是最令人称奇的,苗语称之为“后棍”。剃发工具用的竟然是砍柴的镰刀,剃完后将剩余的头发束于头顶,盘成鬏髻。而岜沙男人头上蓄留的发髻是有一定寓意的,它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今天有幸看到岜沙16岁成人礼仪式的剃头,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大家都有听说岜沙是中国最后一个火枪部落,并且每每走过我们身边的男人都是拿着火枪的,因此火枪是不得不提的。枪是阳光下岜沙男人的影子,他们的枪是一种射程只有二十多米的火药枪,岜沙苗人的老祖宗用枪是为了打猎防身,后来则是为了防止盗贼来偷牛。除此之外,火枪还有“礼炮”的功能,凡重大节日庆典,岜沙人都会用它朝天空放,鸣火枪的巨响能直入人心,那庄重热烈的气氛不是锣鼓鞭炮所能及的。最让岜沙人引以为荣的是,岜沙人被给予特许,80%以上的人拥有持枪证,这样岜沙就成了中国最后一个火枪部落。而很多人也会因为这个特别的地方,慕名而来,来感受这个与世隔离的境地!就如现在的我们的到来。
大家是否听到了热闹非凡的叫喊声?这可是岜沙别具一格的斗木牛比赛表演呀,大家亲临现场去看看吧,我在表演场边上等大家。
游客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旅途就接近尾声了。我们了解了岜沙的火药枪、镰刀剃头、禾晾和斗木牛等,感受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朴文化,也对火枪部落一探究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大家下次再来我们贵州旅游,谢谢你们!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
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
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概受制约。尽管321国道已于1965年修通过境,可就是从未有车敢到岜沙来拉过一车木材,村民们缺油缺盐,只是上山修剪杈枝或砍些枯树,肩挑徒步到县城去零售,从未用车拉过。岜沙绝无仅有的砍树“行动”,那还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村寨,是一个纯苗族村寨,全村共5个寨子,371户人家住着2061口人,全村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那里的男子头顶挽有发髻,穿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药枪,颇有明清武士风貌。走进岜沙,有如置身于古远的原始部落,时间隧道瞬间将人们拉回到数百年前,村民们穿着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装,深蓝紫色泛着光。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姑娘们自己绣制的彩锦,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这样的装束,即显示出女子亭亭玉立的身资,又十分便于她们登山和劳作。男人们梳着小辫,头挽发髻,腰间别着砍刀,肩头挎着猎枪。这山里虽早已没有走兽飞禽可打,但男人出门时仍喜欢带着猎枪,枪已成了他们的随身饰物。
数百年过去了,昔日风俗依旧,仿佛历史已在此处停留。岜沙有吃新节、芦笙节、映山红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跳芦笙、集体围猎、成年剃发仪式等风俗,有奇特的竹编饭盒、精美的手工钢制针盒、刺绣猎袋、牛角火药筒等民间工艺品。芦笙节规模盛大,人山人海,芦笙对赛时,姑娘盛装助威,小伙吹起芦笙粗犷、奔放、尽显古朴本色。走进岜沙,只见房前屋后到处古树参天,蝉鸣鸟叫。举目望去,漫山遍野,苍翠欲滴。这得益于岜沙苗族世代相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多少年来,村民们一直恪守禁止乱砍乱伐的民间习俗,公路修到村寨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盗伐林木的事件。这个有350户,1900多人的大寨至今没有一辆马拉车,手拉车,人们运货,进县城赶集都是肩挑手提,徒步行走。村里人认为,畜力运输工具载量大,砍伐树木就会多,破坏森林及环境。
岜沙人的这种良好习俗是从古代沿袭而来,成为必须遵守的不成文的村规民约。村里有一规定;如果有人盗伐古树,一经发现要罚120斤米,120斤猪肉、120斤酒,让全寨人吃,以示警告。因此,村民们上山拾柴都自觉保护幼苗和树干,只修剪权枝或砍枯树。偶尔也伐一些杂木,打成捆挑到城里卖。在岜沙,方圆几公里的地方看不见坟冢,小孩生下来就种上一棵树,待死后将数砍掉,埋在树下,然后又种上一棵树。这样,既保护了生态,又减少了土地的占有。
别的寨子要看女人,到了岜沙则要看男人。岜沙是南部侗族风情区中为数不多的苗族风情景点之一。黔东南少数民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除了重大节日之外,平时只有女子一身本民族装扮,而男人在外表上与汉人难以区分。岜沙则是个例外。一身土法染制的青布衣,宽大的直筒青布裤,腰间别着砍刀与牛角火药筒,肩上扛着火枪,这不是古装电影里的角色,而是现实生活里的岜沙男人。只有20xx余人的岜沙部落自古以来就有狩猎的传统,寨中直到现在还有火枪队。
虽然山林中已没有多少鸟兽可以打了,岜沙男人出门时依然枪不离身。在岜沙,男人必须同“枪手”二字等同起来才算是真正的男人,神枪手则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与爱慕。岜沙无疑是个充满了原始的英武气息的寨子,即连女子也是一身劲装。岜沙女子上穿大襟衣,下穿百褶裙,扎绑腿,不求婀娜多姿,只求腿脚灵快。
岜沙男人一身古代部落武士装扮中,最为特别的便是他们的头饰,岜沙男人的发髻是他们与其他支系相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岜沙的男孩一生下来,不能随便洗头、梳头,更不能随便剃发、剪发,等到16岁的时候,要举行一种古老的成年仪式,苗语称之为“达给”:把一头长发统统剃去,只留下最中央的一撮,梳成高高的发髻。从此以后,他就可以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变成一个枪手、一个真正的男人,才有资格跳花坡、吹芦笙、游方、结婚以及生儿育女。
岜沙苗族部落仅20xx余人,分住在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势奇特。
坐落在贵州从江县海拔550米的山坳上,有300余户。因地处偏远,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则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银饰。如有宾客来临,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岜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随后沿林中石板小道走进寨子,表演民族风情习俗。岜沙苗寨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
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
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概受制约。尽管321国道已于1965年修通过境,可就是从未有车敢到岜沙来拉过一车木材,村民们缺油缺盐,只是上山修剪杈枝或砍些枯树,肩挑徒步到县城去零售,从未用车拉过。
岜沙绝无仅有的砍树“行动”,那还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情歌,飞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小伙子们在“游方”时彼此竞争,像雄鸟一样争取姑娘的欢心。春种秋收时节,岜沙特有的“闹姑娘”就开始了,小伙和姑娘各人带自己的竹编钣囿,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就聚集在帮忙的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可以同时抱着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们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非常有魅力。就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姑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人的事。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啦!所以,但凡有外乡小伙子来到岜沙,姑娘们会用各种方式挑逗他,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有时候会有胆小的人被大方的岜沙姑娘吓得狼狈逃跑,姑娘们就会开心大笑起来。在艺术家和游客看来,岜沙是文化“异类”的典型。村中一排排高耸着的禾晾架,在秋天禾稻收成时便成为美术家、摄影家们注目的对象,而那些按传统方式劳作的妇女及留着“鸡键”毛发的孩子们的游戏,也能给游人带来新鲜的感受。游人至此,一则惊异于岜沙村环境的美丽奇特,二则感兴趣于村寨苗民的简朴生活,故时常在岜沙流连忘返。岜沙是奇异而丰富的,深入其间,则可感知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岜沙最佳旅游季节岜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温和。7月份最热,平均温度25℃;1月份最冷,平均温度5℃;年平均气温在14℃-18.5℃之间。最佳旅游季节为春、夏、秋。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这在岜沙体现得尤其明显,那里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为雨季,十二、一、二月降雨量最少,五、六月最多。通常春夏之交大部分的日子都在下小雨,雨伞或者雨衣是一定要带的东西;另外墨镜和防晒霜,用于对付高原紫外线;住寨子多蚊虫,不能少防蚊水;鞋子一定要防滑、好走山路的,最好是徒步鞋或登山鞋;最后山区的气温普遍要低点,记得带件保暖的外套。
岜沙的节庆有吃新节。农历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家家户户到田里摘取谷穗,去壳成米,煮成稀粥或干饭,与鸭、鱼等祭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进餐。还有芦笙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集体围猪、成年剃发等风俗,特别是剃发的工具是用镰刀。民族工艺品有竹编饭盒、铜制针盒、刺绣猎袋、牛角火药筒等。
岜沙每个男孩在7-15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成年礼,行成年礼那一天,男孩邀约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上山打鸟,下田捉泥鳅,到山涧摸鱼……鸟打得越多,鱼捕得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将来会有出息。然后,小伙伴们聚集在他家里,喝酒、烧吃捉来的鱼鸟,再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来的严格仪式,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岜沙苗寨心得篇二十
岜沙苗族部落仅20xx余人,分住在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势奇特。
坐落在贵州从江县海拔550米的山坳上,有300余户。因地处偏远,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则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银饰。如有宾客来临,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岜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随后沿林中石板小道走进寨子,表演民族风情习俗。岜沙苗寨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
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
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概受制约。尽管321国道已于1965年修通过境,可就是从未有车敢到岜沙来拉过一车木材,村民们缺油缺盐,只是上山修剪杈枝或砍些枯树,肩挑徒步到县城去零售,从未用车拉过。
岜沙绝无仅有的砍树“行动”,那还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情歌,飞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小伙子们在“游方”时彼此竞争,像雄鸟一样争取姑娘的欢心。春种秋收时节,岜沙特有的“闹姑娘”就开始了,小伙和姑娘各人带自己的竹编钣囿,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就聚集在帮忙的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可以同时抱着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们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非常有魅力。就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姑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人的事。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啦!所以,但凡有外乡小伙子来到岜沙,姑娘们会用各种方式挑逗他,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有时候会有胆小的人被大方的岜沙姑娘吓得狼狈逃跑,姑娘们就会开心大笑起来。在艺术家和游客看来,岜沙是文化“异类”的典型。村中一排排高耸着的禾晾架,在秋天禾稻收成时便成为美术家、摄影家们注目的对象,而那些按传统方式劳作的妇女及留着“鸡键”毛发的孩子们的游戏,也能给游人带来新鲜的感受。游人至此,一则惊异于岜沙村环境的美丽奇特,二则感兴趣于村寨苗民的简朴生活,故时常在岜沙流连忘返。岜沙是奇异而丰富的,深入其间,则可感知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岜沙最佳旅游季节岜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温和。7月份最热,平均温度25℃;1月份最冷,平均温度5℃;年平均气温在14℃-18.5℃之间。最佳旅游季节为春、夏、秋。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这在岜沙体现得尤其明显,那里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为雨季,十二、一、二月降雨量最少,五、六月最多。通常春夏之交大部分的日子都在下小雨,雨伞或者雨衣是一定要带的东西;另外墨镜和防晒霜,用于对付高原紫外线;住寨子多蚊虫,不能少防蚊水;鞋子一定要防滑、好走山路的,最好是徒步鞋或登山鞋;最后山区的气温普遍要低点,记得带件保暖的外套。
岜沙的节庆有吃新节。农历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家家户户到田里摘取谷穗,去壳成米,煮成稀粥或干饭,与鸭、鱼等祭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进餐。还有芦笙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集体围猪、成年剃发等风俗,特别是剃发的工具是用镰刀。民族工艺品有竹编饭盒、铜制针盒、刺绣猎袋、牛角火药筒等。
岜沙每个男孩在7-15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成年礼,行成年礼那一天,男孩邀约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上山打鸟,下田捉泥鳅,到山涧摸鱼……鸟打得越多,鱼捕得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将来会有出息。然后,小伙伴们聚集在他家里,喝酒、烧吃捉来的鱼鸟,再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来的严格仪式,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岜沙苗寨心得篇二十一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我叫李思萱,大家叫我小李就可以了。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秦兵马俑。为了安全起见,请大家注意以下事项:
1、进入博物馆后,请不要用手触摸陶俑。
2、带小孩的朋友请注意,由于人流较多,请看管好自己的小孩,以免走散。
3、请看管好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不要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若有丢失,本旅行社概不负责。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一号俑坑。一号坑是三个俑坑中最大的,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现在,我们可以站在高处鸟瞰兵马俑。这些兵马俑排列十分整齐,每个陶俑的脸型、发型、体型、神态都各不相同。兵马俑主要分成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和跪射俑几种。
参观过一号坑,可能许多朋友就有疑问了:兵马俑规模如此宏大,那修建兵马俑用了多长时间呢?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从秦始皇13岁即位后修建陵墓时就开始制作兵马俑了。秦始皇要求每个匠人做一个俑人,做好后要在俑人的战袍边沿处刻上匠人的姓名,一旦发现有不合格的俑人,那个匠人就会立即被拖出去斩首。秦始皇去世后,这些兵马俑便被按军队的阵形排列摆好,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品。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三号坑。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与判断,三号坑应当是整个军队的指挥部。这个坑是1976年发现的,占地520平方米。你睢他们,一个个面色凝重,显得十分老练成熟。
下面,我们将前往马车的展览馆。这两辆马车一辆高,叫高车;一辆矮,叫安车。现在,我背后的这辆马车就是高车,大家再向我右手边看,那就是安车。拉车的马儿一匹匹体格健壮,肌肉匀称,活力四射。再看车上的人,神色安详,正熟练地操纵着马车。
下面是自由参观时间,一个小时后,请准时在我们下车的地方集合。祝大家玩得开心,过得愉快!
岜沙苗寨心得篇二十二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缘聚在此,我是即将带你们游览古朴苗寨的能说会唱的小黎导游啦。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贵州。
在即将进入美丽而神奇的岜沙,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它。岜沙苗寨距县城7.5公里,属从江县丙妹镇,由5个自然寨组成。全村四百多户两千多人。是一个崇尚自然,以树为神的枪手部落,岜沙这个苗族的分支是随着他们的先民“九黎”部落在逐鹿大战战败后,从东方长途跋涉迁徙过来的。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进入岜沙,你们可以看到这里树木幽深,古藤缠绕,浓荫蔽日,不禁让人感叹。感叹树怎会那么多?我给大家解开疑惑,在岜沙,如果盗伐树木除了退赃以外,还要罚三个120,即120斤米、120斤酒和120斤肉,以此来请全寨人食用,作为惩罚。这三个120是不是挺有意思呢?除此之外,岜沙人生小孩,葬礼都有栽树的优良传统。就是在这严厉的古规民约和朴实的生态观,使这里森林能完好保持至今!
我们现在踏上进村的石板路,吊脚楼层层叠叠地蔓延开。岜沙被誉为苗族原生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馆”。来到岜沙,朋友们会像我一样对岜沙的穿着感兴趣吧?男子身穿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身背腰刀,一身古代武士装束。妇女服饰简约却又极为精美,百褶短裙,配以古色古香的刺绣图案,还配银项圈、手镯。其名族风情和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民居和习俗原始古朴。
大家看到岜沙男人最独特的发式了吗?这也是最令人称奇的,苗语称之为“后棍”。剃发工具用的竟然是砍柴的镰刀,剃完后将剩余的头发束于头顶,盘成鬏髻。而岜沙男人头上蓄留的发髻是有一定寓意的,它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今天有幸看到岜沙16岁成人礼仪式的剃头,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大家都有听说岜沙是中国最后一个火枪部落,并且每每走过我们身边的男人都是拿着火枪的,因此火枪是不得不提的。枪是阳光下岜沙男人的影子,他们的枪是一种射程只有二十多米的火药枪,岜沙苗人的老祖宗用枪是为了打猎防身,后来则是为了防止盗贼来偷牛。除此之外,火枪还有“礼炮”的功能,凡重大节日庆典,岜沙人都会用它朝天空放,鸣火枪的巨响能直入人心,那庄重热烈的气氛不是锣鼓鞭炮所能及的。最让岜沙人引以为荣的是,岜沙人被给予特许,这样岜沙就成了中国最后一个火枪部落。而很多人也会因为这个特别的地方,慕名而来,来感受这个与世隔离的境地!就如现在的我们的到来。
大家是否听到了热闹非凡的叫喊声?这可是岜沙别具一格的斗木牛比赛表演呀,大家亲临现场去看看吧,我在表演场边上等大家。
游客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旅途就接近尾声了。我们了解了岜沙的火药枪、镰刀剃头、禾晾和斗木牛等,感受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朴文化,也对火枪部落一探究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大家下次再来我们贵州旅游,谢谢你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68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