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在总结中可以借用一些引言或有趣的细节,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工具和资源,可以提高您的工作效率。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一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电脑软件一套。
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张圆形、长方形纸片,4个苹果图片,6个玩具熊猫图片。
课前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一起去参加小猴的生日聚会高兴吗?你们看小猴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电脑显示画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它还想测测同学们的智力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算一算能做到吗?(上课)。
板书:分数。
1.把小猴准备的一部分礼物装在信封里,倒出来看一看都有什么?下面小猴要利用这些东西测测同学们的智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好?听要求小组同学研究想办法表示出每种东西的。小组研究汇报。
2.根据刚才分的过程,把这些物体归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解释整体的含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上面我们分的这些物体就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出来谁能说出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3.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1)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3份是它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是它的()。
(4)同时显示以上3幅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汇报。
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熊猫图片,平均分看有几种分法,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小组讨论汇报,电脑显示平均分的苹果和熊猫图画,让学生按照第一幅图的说法说一说其余的几幅图的意思。
5.电脑同时显示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四个苹果、六只熊猫图,提问:刚才我们分了这些物体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单位“1”?电脑显示单位“1”的含义。
6.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电脑显示分数的意义。
7.根据分数的意义指名说出刚才写的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8.教学分子、分母的含义:电脑显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回答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
9.做一做电脑显示。
三、课堂练习: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单位“1”2/34/155/11。
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二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时这节课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四则计算等打下基础的一课。因此本节在本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及其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1及其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1.回顾旧知。
2.小试身手。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师:让我们看看最科学的说法。(出示分数的意义)。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三
在广西第九届小学数学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中,听了十一位广西各地优秀青年教师的展示课,领略了特级教师潘小明、张齐华的课堂教学魅力,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专家对教材钻研之深——不愧是专家!真会钻!
张齐华老师上的《平均数》一课,居然查到《辞海》去了,不仅钻研出平均数的意义、取值范围、求平均数的方法、连平均数的三大特征:敏感性、齐次性、均差和为0都钻出来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上《平均数》上出这三大特征的。那么深奥的算理,却被张老师举的生活中的小例子轻描淡写的就让学生心领神会,真是一节有内涵、有深度、深入浅出的一品好课!
让我来回顾一下张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验平均数的特征的:
1、四(2)班2人投球数分别为5个、3个,用几表示两人的整体水平合适?
生:“4”,师:“这个4怎么来的?”
2、四(3)班投球数为7、5、6。用几表示他们的整体水平?这个6怎么来的?
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两种方法都是为了使三个人的投球数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叫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3、进一步挖掘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6代表谁的真实水平?
不代表某个人的真实水平,代表的是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小组中有的高于平均水平,有的低于平均水平。
有学生猜:1、2,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可能!”师:“为什么?”生:“每个人投的数都高于1,平均数不可能是1,只有一个人成绩是2,其他人都高于2,平均数也不可能是2。”师:“那平均数有可能是8吗?为什么?”生:“不可能!只有一个人投中8个,其他人都少于8。”从而掌握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大于最小的`,小于最大的。
5、让学生求平均数,在统计图上画线表示平均成绩,从而只顾看出一组数据中,有的高于平均成绩,有的低于平均成绩,高的和低的一样多。这是平均数的一个特征。
6、另一组套圈成绩分别为5、7、6、2,平均成绩是5,如果第一个数增加4,平均数还是5吗?会比5怎样?一组数据中只改变其中一个,平均数就会发生变化,难怪有位数学家说平均数特别敏感,这也是平均数的特征。
7、为什么第一个数增加了4,平均数才增加1?若每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增加几?若每个数都减1哪?每个数都乘2呢?平均数可能是几?(这是平均数最深奥的齐次性特征。)。
8、通过生活实例设计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代表每一个的真实水平,只代表一组的整体水平,其中有的高于平均水平,有的低于平均水平。
张老师的课就是这样,紧紧抓住数学的本质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建构知识体系。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名师!可是深挖教材容易,挖到什么程度合适?这个度却不好把握。讲得太深又怕超纲,加深学生学习难度。最难做到的是如何“浅出”?如何把一些深奥的数学知识特征、抽象的概念、规律、性质等联系到学生生活实际中,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教学。这是我的困惑,也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60—62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分数的产生,会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2、透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探究等学习活动,归纳、整理并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明确分数单位。
3、透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获得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弄懂单位“1”。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具准备:三个装有不一样数量小棒的盒子。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四张彩纸剪成的圆或规则的四边形、剪刀、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旧知,引入新课(2分钟)。
出示:1/32/57/10。
师:老师黑板出示了三个分数,记得在三年时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此刻让我们一齐把这三个分数读出来。(生齐读)。
师:同学们,除了会读,还记得哪些分数的知识?
(生汇报)。
师: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二、交流预习,明确任务(3分钟)。
师:老师明白我们班同学都爱学数学,因为数学里埋藏着好多奥秘,数学是一个藏金的宝藏。不明白你们在昨日的预习中挖出了什么宝贝?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预习状况。或说出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或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适当提炼板书)。
师:大家真的用心预习了,找出了本课的知识点。下方就让我们来深入地学习。
三、新授: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0分钟)。
1.联系实际,了解分数的产生、发展。
(学生观察,交流)。
师:同学们看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分数。然而,我们这天使用的分数它却走过一段及其漫长的旅程。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出示图1:世界上最早的分数是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出现的。我们看,明白这表示的是哪个分数吗?(生答)对,1/4,人们借助圆来表示分子是1的分数。
出示图2:你认为这个分数是多少?(3/5)这是我国多年前,用算筹来表示的分数。这是有考证的。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县秦代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竹简,上方就记录了一些这样的分数,表现得整齐划一,这批竹简最早的是公元前359年的,最晚的是秦始皇统一十二年的,算到这天大约2360年。
出示图3:这是之后印度用数字表示的分数。这个分数是什么?(3/4)。
出示图4:到公元12世纪,距此刻大约800多年,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这种分数就延续至今。这个分数也是?(生答:3/4。师板书)。
2。感知3/4,理解分数意义。
师:此刻我们就来看3/4。老师让大家准备一个学具,剪一个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大家把它拿出来。你能找出你手中图形的3/4吗?自我动手试一试。
(1)学生独立尝试剪。
(2)学生汇报剪的方法。(强调:平均分谁是谁的3/4。)。
(3)归纳分数的意义。师:大家都是这样剪的吗?举起来互相看一看。如果要表示3/5、3/6怎样办呢?(生回答)这就告诉我们分数是表示什么的?(生齐答,师板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阅读教材61页,画出分数的概念,读一读。
3。合作探究,理解单位“1”
师:同学们,看到书中的概念,你们对老师整理的概念有异议吗?
(师生交流,提出“一些物体”也是一个整体的问题。)。
师:一些物体能看成一个整体吗?让我们拿出小组内准备的三张饼,这次小组合作,要剪出三张饼的3/4,该怎样办呢?让我们一齐探究剪的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2)全班汇报剪的方法,师演示剪的过程。
(3)明确单位“1”:我们把三张饼当成一个整体来分,也能够把一些物体当成一个整体来分,这一个整体能够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1”。
(4)说一说你想把什么作为单位“1”来分一分?(生举例)。
(5)完善分数的概念。
(师板书:把“一个物体”换成“单位1”)。
4。弄清分数单位。
(老师出示线段图:一条线段平均分成7分。)。
(2)学生再与文本对话,画出概念,同桌互相说说分数单位的意义。
(3)说出3/4的分数单位是多少?课前复习的几个分数的单位分别是多少?
四、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活(12分钟)。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然后全班交流。
2.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吧?也喜欢挑战吧?下方让我们在游戏中理解挑战,看看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是否有更深入的理解。
(拿出三个盒子,第一个盒子里装5根小棒,第二个盒子里装10根小棒,第三个盒子里装15根小棒。老师抽出小棒,学生猜分数或盒子中小棒的数量。)。
3。共同完成练习十一第7、6题。
师:分数很搞笑吧?分数在我身边比比皆是,看64页的第7题带给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一齐开看。
(生默读信息,举手交流)。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分数?把你搜集的分数和同学们说说。(可留为实践作业,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0。5分钟)。
练习十一的5、8、9题。
六、全课总结,感受收获。(2。5分钟)。
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你在本节课学习中都有哪些收获?
(生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都很棒,收获也很多,表扬自我一下吧。
假设一只手的五根手指一样长,
请你拿出一只手手指的五分之一来评价一下自我的表现。(第一,最棒)。
请你拿出一只手手指的五分之二来庆祝一下自我的收获。(成功,耶)。
请你拿出一只手手指的五分之三来表示你是否同意下课。(ok,ol)。
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单位“1”: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
1/4分数单位。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五
(1)师:我发现咱们班有几个同学的个儿特别高,瞧,这位同学都快赶上老师的身高了,“你能告诉老师,你有多高吗?”
(1米55厘米或1.55米)。
(2)师:是够高的。,老师真羡慕你,小小年纪就长这么高,咱们班上有刚刚1米高的吗?(没有)有没有2米高的吗?有3米高的吗?(没有)
(3)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的身高能用整米数表示吗?(不能)
(4)是啊,大自然是千姿百态的,我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刚才碰到的问题,以前的人们也碰到过。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了适应这种实际的需要,于是人们就发明创造了分数。
(板书:分数)
(1)师:课件出示:
老师要把一张纸分给4个同学
师:为什么不公平?(没有平均分)
师:要想公平就必须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师:课件出示一张平均分好的纸(右图所示)
师问: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每份的大小是多少?
2、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1/4)
a、认识分数1/4的相关概念(分子、分母、分数线)
师: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
生: 1/4.(师板书同时让学生认识分数1/4的`相关概念)
b、指出其中的2份、3份各是多少?
师:那其中的2份、3份各是多少?(指着这张纸上的图形)
生:2/4、3/4。
3、初步概括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师:这些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六
“平均数”教学设计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虞益锋老师和无锡市滨湖区育红小学杨文君老师分别参加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并都荣获一等奖。两位老师上的内容相同,但教学设计和设计中的思考却有着细微的不同,有关市区的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特别是执教老师花了不少心血,大家一起思考研讨了许多问题,现简述如下,供大家教学时参考。
一、自然导出“平均数”是难点。
苏教版三下“平均数”一课从知识教学角度讲,主要是两点:一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二是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材提供的实例是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每人套中的个数,男生分别套中6,9,7,6个,女生分别套中10,4,7,5,4个,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按课本例题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认识到由于男、女生人数的不同,要分别求男女生套中的平均数进行比较是一个难点。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比较方法是:(1)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2)把套中个数最多或最少的男、女生比较;(3)去掉最后一名女生后比或再增加一名男生套一套再比总数。怎样引导学生自然导出用平均数进行比较呢?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作一些准备和铺垫。宜兴一课设计是增加这样两个准备题:三年级一班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条形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第一小组男生队4人,套中的个数分别是5、8、6、5;女生队4人,套中的个数分别是10、4、6、8。问男生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队套得准一些?引导学生得到这样的比较方法,人数相同,可以把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分别求出来比总数,谁总数多谁就套得准。接着老师出示第二小组套圈条形统计图:男生队4人,每人套中6个,女生队5人,每人套中5个,问:哪个队套得准一些?学生受前一题影响自然出现比总数的方法,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人数不同比总数公平吗?(不公平)但由于男生队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每人都套中6个,女生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相同,每人都套中5个,各队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可以比每个人套中的个数,65,所以男生队套得准一些。在这两个准备题的基础上出示例题,自然导出平均数,引导学生用平均数进行比较就容易得多。
滨湖一课同样设计了两个准备题: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用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第一组男生有3人,每人套中4个,女生也有3人,每人都套中6个。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中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方法一,从统计图上看,女生都比男生高,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方法二,男女生人数相等,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1218,女生套得准一些;方法三,因为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所以可以比每个男生和每个女生套中的个数,46,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接着教师出示第二组套圈情况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套中6个,女生4人,每人套中5个。谁套得准一些?在比较中使学生知道,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数,但是虽然男女生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个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还是可以比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65,男生套得准一些。在这两个准备题的基础上出示例题。
两课设计的准备题虽不相同,但设计思想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比较自然地导出平均数,在例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人数相同可以比总数;人数不同,如果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可以拿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比。孕伏:当小组人数不同时,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这样比较是公平的。在此基础上引入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想到: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要想办法分一分、移一移或均一均,使每组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然后再进行比较。实践证明,有了前两题作准备,导出平均数,用平均数进行比较自然、合理,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是重点。
苏教版“平均数”一课同以前教材不同的是,以前的教材把平均数的求法作为重点,课标教材把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作为重点。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设计者在例题教学中,当学生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男生队平均每人套中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6个后都追问学生:这里的“7”是指男生真正每个人都套中7个吗?这里的“6”是指女生真的每个人都套中6个吗?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它们表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实际情况有人套中的比它多,也有人套中的比它少,也有人正好套中一样多。它是移多补少得到的,它反映的是这一组学生套圈的总体情况,它是一个抽象的“统计数据”,而不是真实的“原始数据”。设计者在练习中也充分利用教材把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为重点,如通过教材第94页第3题,让学生联系平均数的意义,明确学校篮球队员平均身高是160厘米,但有学生身高155厘米,是可能的,篮球队中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又如通过教材第95页练习九第1题让学生结合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水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学生虽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仍有危险。
教师在课堂中还联系实际补充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它的实际意义。如宜兴一课补充了两组题,一组让学生辨一辨,说一说:(1)据统计,我们学校为四川汶川灾区人民平均每人捐款28元,那么,每位同学一定都捐了28元。(2)我们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小林想:学校的某个篮球队员身高有可能是155厘米吗?(3)池塘平均水深120厘米,小林想:我身高155厘米,下水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另一组让学生想一想,选一选:小林和小华进行了三场套圈比赛,每人每次都是套15个圈,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怎样呢?(1)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比10个多;(2)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比10个少;(3)小林第三次套中了10个。
滨湖一课取材上课班级,补充的一组题是:(1)老师了解到我们班有一个小组同学身高的情况是这样的:
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问每个同学身高都是142厘米吗?(2)一个小组6位同学平均体重是32千克,其中一位同学的体重只有26千克,可能吗?(3)我们班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就是说全班所有的女生都比男生高,这样理解对吗?显然通过这些联系学生实际的练习,能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真正理解。
三、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是需要。
“平均数”一课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是重点,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数据(条件和结果都是整数)的平均数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求平均数一般用“移多补少”和“求和平分”两种方法。移多补少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利用准备题的孕伏和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是一种需求,同时结合统计图的观察可以让学生体会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既直观又管用,但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毕竟有局限性,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是通法,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设计者首先通过让学生在求女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中初步感知:除了用移多补少法可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外,因为人数没变,套中的总数没变,所以还能用求和平分的方法求平均数,接着在练习第93页想想做做第1题时,在学生用移多补少法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6枝铅笔后,出示第二组笔筒,分别有9,1,3,5,2枝铅笔,让学生求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使学生感到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麻烦,用求和平分方法求平均数简便,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用“求和平分”求平均数是一种需要,求平均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用求和平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数比较方便。这样做学生易于接受。
平均数一课虽然上了多次,但每次上下来认真反思、总结一下总感到启示和收获多多,其实,其他课也一样。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七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生:好!
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怎么比呢?
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比赛结果:希望队:4个6个。英雄队:5个3个,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_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师:英雄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希望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1)各组同学将自己的年龄填入教师发的表格,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2)请各小组汇报,比较出年龄组和最低年龄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龄。
2、情境判断。
(1)江宁一组的平均年龄是10岁,所以江宁一定是10岁。
(2)小青的年龄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龄一定小于他们组的平均年龄。
(3)张俊一组的平均年龄是9岁,小禹一组的平均年龄是8岁,所以张俊的年龄一定大于小禹。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1、尝试练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家里拥有的家用电器的件数,请各组同学记在分发的统计表上,并算出每组家庭平均拥有的家用电器数。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他们组平均每户家庭拥有几件家用电器。
师:从第三组中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们拥有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节约用电。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家用电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节约用电要从我做起。
2、灵活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我想请我们班的歌手——方瑞为大家高歌一曲,你们现场打分,满分是10分,每一组亮一个分。
师:现在有8个分,你们认为哪个分最合适呢?
生:要计算平均分。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反映真实水平,有时计算平均分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我认为小飞能去游泳,因为小飞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认为小飞不能去游泳,因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处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飞去游泳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自布作业。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生:令我遗憾的是:生活中还有许多求平均数的问题,这节课没有做,课后我要去做一样。
生:我要求出我前几个单元的数学平。
生:我要求出我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反思:
本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也受益匪浅,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中“比较两队同学吹气球的水平,计算组内同学的平均年龄,收集并计算组内同学平均每户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给唱歌的同学现场打、算分,情境判断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吹气球比赛入手,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人数不相等时,比气球总数不公平,在双方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提出“怎样比较才公平呢?”使学生产生困惑,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进而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当两队吹气球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或平均数,但当吹气球人数不等时,只有比较平均数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情境判断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和广泛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深化了平均数的意义。
此外,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电”的教育和安全教育,实现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八
1、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分数的产生,会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探究等学习活动,归纳、整理并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明确分数单位。
3、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获得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弄懂单位“1”。
理解单位“1”的含义。
一、导入:回顾旧知,引入新课(2分钟)。
出示:1/32/57/10。
师:老师黑板出示了三个分数,记得在三年时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三个分数读出来。(生齐读)。
师:同学们,除了会读,还记得哪些分数的知识?
(生汇报)。
师: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交流预习,明确任务(3分钟)。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都爱学数学,因为数学里埋藏着好多奥秘,数学是一个藏金的宝藏。不知道你们在昨天的预习中挖出了什么宝贝?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预习情况。或说出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或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适当提炼板书)。
师:大家真的用心预习了,找出了本课的知识点。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地学习。
三、新授: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0分钟)。
联系实际,了解分数的产生、发展。
(学生观察,交流)。
师:同学们看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分数。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分数它却走过一段及其漫长的旅程。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拿出已经准备的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线段图。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它的1/4。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二)、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单位“1”
我以组词游戏的形式引出单位“1”。
课件出示一个苹果(1个苹果)。
再出示两个苹果(1双、1对)。
4个苹果呢?(1组、1盘、1斤)。
24个苹果呢?(1箱)。
小结: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发现,自然数“1”不仅可以表示1个物体,还可以表示多个物体。我们把这些多个物体也看作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课件演示把这一箱苹果打开,再把这24个苹果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表示。
通过我们观察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和分苹果活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以上的表示过程,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相同点:都表示1/4。
(2)不同点:有的用长方形纸表示、有的用正方形纸表示、有的用圆形纸表示、有的用线段表示、有的用24个苹果表示。
指着黑板与学生沟通: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分数是什么呢?从而概括出(分数是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3、学习分数单位。
课件出示教科书46页做一做的练习题。
通过练习让同学们,认识当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四、巩固反馈,拓展提高。
练习十一的第1、2、3、4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资源文件列表: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九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教材在安排教学百分数意义时,从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要特别注意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要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学生对于百分数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尤为重要。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感知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组织与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通过讨论交流,体验百分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和联系。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对具体情景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能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掌握分数单位的特点。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理解。
:米尺,课件,几张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一、创设情境。
1、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是多少米?观察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米,还能否用整数表示?(不能)。
2、计算。
老师把一个西红柿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的西红柿的个数怎样表示?(1/2)。
3、讲述。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一
昨天很幸运的听到了张齐华老师的认识负数,有对比有发现。平时的赛课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们追求的东西太多想要形式上的完美,更想要内容上的突破,可有时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学生累,老师忙。张齐华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对他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心生佩服。认识负数是张老师早就讲过多遍的一堂课,但是因为前面一节同课异构课的启发,让他主动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开启全新的模式。这是张老师对自己的否定,更是对自己的肯定,把课堂更多的还给学生,这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一节课中老师教什么,学生会的不用教,怎么教也不会的不用教,学生自己学能会的也不用教,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就是一个点拨者,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解决孩子的问题。
这节课张老师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从读法、写法、意义和用处四个方面去体会负数,完成负数的学习。老师没领着孩子学,让孩子在四人小组中完成学习,在合作中明晰知识,在探究中完善知识。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二
张齐华分数是一种用于描述地震波传播规律的数学方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引进中国。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精确地描述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距离,对于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段:介绍张齐华分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张齐华分数的计算方法十分简单,只需计算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距离的比值即可。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用于地震学研究,也可以用于油气勘探、矿产资源探测等领域。同时,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张齐华分数的计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中,为科学家提供了便捷的计算手段。
张齐华分数之所以能够成为地震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是因为它能够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复杂规律以及地下介质的复杂结构。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它能够因地制宜地根据地下介质的不同特性,来描述不同地区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从而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二是它对于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勘探等领域,也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勘探手段和可靠的勘探结果。
在学习张齐华分数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数学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门独特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地球的奥秘,破解地震、地缘等众多难题。同时,我也意识到科学的研究,需要我们本着严谨和创新的精神去不断探索、尝试,从而取得更加骄人的成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张齐华分数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应用的领域也将不断拓展,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在学习和深入研究张齐华分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借助课件学习,我先出示了三名运动员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中呈现的是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练,怎样判断哪名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好些?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马上想出了办法,交流时即刻有学生说出应该通过比较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此时,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说出了理由:因为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数来判断成绩的好坏。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
3、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的读,写练习,同时还安排了根据实际数据提出数学问题的开放性练习和实践调查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四
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理解并掌握单位1及其分数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1.回顾旧知
2.小试身手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师:让我们看看最科学的说法。(出示分数的意义)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五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67—69页。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利用学生已有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件、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卡纸。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3、引出1/4这个分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用图表示1/4,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利用手中的小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学生先分小组合作,后汇报展示成果。
(2)师投影出示图片。(p61页下方的香蕉图和面包图)。
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1/4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a: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1/4。
b:把8个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两个面包是这个整体的1/4。
(3)概括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把香蕉、8个面包平均分。
师:一个图形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4根香蕉8个面包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些物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4)举例。
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个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全校学生数、全中国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1)概括意义。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试说,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2)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分子。
—……分数线。
5……分母。
学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3。学习分数单位。
(1)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这堆糖的()/()。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塑料方块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3)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1/2,2/3,3/4,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这堆糖是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谁是单位“1”?(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师引导学生发现:1/2,2/3,3/4,5/6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3,4,6……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师讲解边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2/3的分数单位是1/3。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已写出的另外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5)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2、3题。
2、自主练习第5、8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设计。
和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六
“百分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切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为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势,我收集了营养快线、哈百利、思慕分析其果汁含量来决定买哪种产品,收集了啤酒、干红葡萄酒、汾酒的酒精度,根据个人需要来决定什么酒,不仅增长了生活常识,也能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运用学生收集到的百分数的例子来表达百分数的意义,充分体会百分数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倍比关系,学生学习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有些拘谨,使课堂气氛不是那么浓郁。这也需要在进后的教学中训练,使课堂充满思维活跃的因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76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