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总结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改进。不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质和内涵。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目的。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一
本节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分式的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它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必备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分式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中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是重点,运用法则计算分式的加减是难点,掌握计算的一般解题步骤是解决问题是关键。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结构与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解决问题计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载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设计思路。
三、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与手段:本课我主要以”复习旧知,导入新知,例题讲解,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观察思考、猜想归纳、例题学习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是:观察导入、例题示范、习题巩固、归纳小结和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观察导入。
观察:从下面的两种运算中,你能发现什么?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促进思考。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发言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两组运算,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这为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作铺垫,由已知到未知,有由浅入深,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与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相似,分式的加减也分为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和异分母分式相加减,
类比猜测:
(1)同分母的分式如何加减?
如,怎样计算:b/a+c/a=?;b/a―c/a=?
(2)异分母的分式如何加减?
如,怎样计算:b/a+c/d=?;b/a―c/d=?
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进行类比,而后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由学生的类比猜想的结论,给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并给以定义: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后加减。
第二环节:例题示范。
老师活动:讲解两个例题,演示分式的加减的步骤,教会学生法则的运用,同时也强调计算过程的注意点(结果要化为最简)。
学生活动:通过例题示范,领悟规律,学会法则的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向学生展示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和异分母分式相加减两种运算的主要步骤,给出分数的加减运算的具体过程,同时突出法则重点,步骤是关键。例题示范让学生不仅熟悉了分式的加减法则,也了解了分式加减的具体运算步骤。
第三环节:习题巩固。
我将板书四个习题让学生自主解答,这四个题包含了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分式的加减法则在计算中的应用这一难点设计,设置的习题也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让学生在计算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及时巩固已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抓住运算步骤之一关键,体验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
今天学习了分式的加减,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提示:
设计意图:我将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强调分式的加减运算的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总结计算分式的加减的一般解题步骤,突出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第五环节:分层作业。
必做题:第45页,习题8。3第1题。
选做题:第45页,习题8.3第2、3题。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精神,”人人学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在作业时给出有梯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通过选作题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分式加减运算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为下节课分式的加减的第二课时奠定基础。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二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和应用.。
三、目标和目标解析。
(1)利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3)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通过运算,类比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发现并描述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复习提问,探究规律。
问题1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内容?化简二次根式的一般步骤怎样?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探究乘法法则的过程,类比该过程,学生可以探究除法法则.。
2.观察思考,理解法则。
问题2教材第8页“探究”栏目,计算结果如何?有何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二次根式除法法则:
.
问题3对比乘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除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有何变化?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能说明根据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母不为零就可以了.。
问题4对例题的运算你有什么看法?是如何进行的?
师生活动学生利用法则直接运算,一般根号下不含分母和开得尽方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乘除法法则进行简单的运算.。
问题5对比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商的算术平方根有没有类似性质?
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例1计算:(1);(2);(3).。
师生活动提问:你有几种方法去掉分母中的根号?去分母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师生共同补充、完善。要总结出:
(1)这些根式的被开方数都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3)分母中不含根号;
问题6课件展示一组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总结出的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4.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例2。
再提问章引言中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培养学生应用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除法运算的法则如何?对等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有何要求?
(2)你能说明最简二次根式需要满足的条件吗?
6.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0页练习第1,2,3题;
教科书习题16.2第10,11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在、、中,最简二次根式为.。
【设计意图】考查对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的理解.。
2.化简下列各式为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1);(2).。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三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一、复习。
例解方程:
(1)2x+xx+3=1;(2)15x=2×15x+12;。
(3)2(1x+1x+3)+x-2x+3=1。
解(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x+3=1,
即2x+x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2x+6+x2=x2+3x,
亦即2x-3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x+12。
方法2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2x=12。
解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2(1x+1x3)+x2-xx+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2x+xx+3=1。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135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填空: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列方程解应用题。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1)mnm+n;(2)ma-b-ma;(3)maa+b。
2。(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四
一、优点。
(1)本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和互动式复习,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例题讲解,使同学牢记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分式混合运算的题目,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及时的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都给予赞扬,在此基础上委婉的提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二、不足之处:
(3)忽略了例题的示范性和板书的清晰、条理性。
(4)课堂准备还可以再充分一些。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五
通过复习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类比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分式的通分(分母为异分母的情况)作为预备知识检测,再到学生自主学习所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及熟练法则,通过让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后出现的问题(分子的加减,去括号问题及分式的最简化等)给予讲解及问题的讨论。最后是课堂练习巩固和小结作业布置。
在授课结束后发现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异分母的分式应先进行通分化为同分母再进行计算,除法应转化为乘法。并且计算的最终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的形式,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从而分析是不是可以结合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六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和应用.。
三、
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利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3)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通过运算,类比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发现并描述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复习提问,探究规律。
问题1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内容?化简二次根式的一般步骤怎样?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探究乘法法则的过程,类比该过程,学生可以探究除法法则.。
2.观察思考,理解法则。
问题2教材第8页“探究”栏目,计算结果如何?有何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
总结。
二次根式除法法则:
.
问题3对比乘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除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有何变化?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能说明根据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母不为零就可以了.。
问题4对例题的运算你有什么看法?是如何进行的?
师生活动学生利用法则直接运算,一般根号下不含分母和开得尽方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乘除法法则进行简单的运算.。
问题5对比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商的算术平方根有没有类似性质?
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例1计算:(1);(2);(3).。
师生活动提问:你有几种方法去掉分母中的根号?去分母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师生共同补充、完善。要总结出:
(1)这些根式的被开方数都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3)分母中不含根号;
问题6课件展示一组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总结出的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4.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例2。
再提问章引言中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培养学生应用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除法运算的法则如何?对等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有何要求?
(2)你能说明最简二次根式需要满足的条件吗?
6.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0页练习第1,2,3题;
教科书习题16.2第10,11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在、中,最简二次根式为.。
【设计意图】考查对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的理解.。
2.化简下列各式为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1);(2).。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七
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分式加减运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做两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同分母分式运算法则及注意事项,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先讲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比较容易,它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基础。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与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相比要因难一些。这里主要是做好“转化”工作,即把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而最简公分母的寻找是通分的关键,因此可先通过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方法,与异分母分式的加减相类比,找出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乘积作为最简公分母,然后再通分。
另外,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列式,从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从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类比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阶递式的设置台阶,使学生自然的归纳出法则,在运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暴露问题,再指出问题所在,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多种解题技巧,并比较优劣,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善。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八
本节课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的方式探究解分式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回顾与思考、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感受过程、方法和数学思想,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关于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教学,是通过创设小亮解法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阅读理解、动手解题等手段,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而不是由教师去讲解增根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本节课小结采取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形式。这种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设置了独立思考的想象空间,提供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能及时弥补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创设了条件和可能。不过,若时间允许的话,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环节是否可行,最终是由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来检验和评价的。所以本节课的某些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九
本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会碰到分式加减法运算,这就有必要掌握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由于分数与分式有着很多类似的性质,因而从直观的分数加减法运算开始。先探究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有数的运算引出式的运算规律,体现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后,同样利用类比的方法,安排了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学习,这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助于知识的层层落实与掌握,并且通过通分将异分母分式加减化为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体现了数学中转化的思想方法,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从课堂学生做习题的情况来看,知识握比较好,知识已落实到位。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十
通分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是分式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和约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奠定基础。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利用分式基本性质把分母变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方法就是通分这一概念。出示三道练习题,指导学生巩固运用通分的方法。本节课,我能够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教学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探究交流的.平台。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给学生多练,领悟通分的意义及方法,使本节课收到预期效果。
所以,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十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分式方程模型的过程,从分析分式方程的特点入手,引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通过解分式方程讨论得出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通过例题巩固分式方程的.解法,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分式方程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例子,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
2.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认识到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找到解分式方程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2.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及引入新课。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十二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只有当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且,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由于,所以,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时题中隐含了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项,且出现“关于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的方程”,这就有两种可能,当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真确进行通分。
2、使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知识的运用中体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迅速准确地确定两个分数的公分母,判断分子分母需要扩大多少倍。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选择怎样的公分母才最简便。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填空题打印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5=()/20。
3/4=()/20。
1/2=10/()。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2)它们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在小组中讨论,并试一试。
(3)汇报交流各自想法。你是怎样想到要把它们改成分数是12、24的分数的呢?
(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些分数的分母还可以是哪些数呢?
(5)揭示通分的意义: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板书课题: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7)观察上面的通分过程,你认为哪个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指出: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2、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空。18是6和9的什么?1/6是怎样得到3/18的?4/9呢?
谁能说说应该怎样通分?先找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
3、练一练。
独立完成通分。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5/6和7/8的公分母是多少?通分的格式与书写过程要规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填上分数。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并把通分结果写下来。按照通分的结果在图中画一画。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四、课题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说说什么是通分?通分时要注意什么?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一下。
2、在教学例4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6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3、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直观图形的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4、练习“试一试”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想通分实质是什么。取什么做公分母,根据什么把异分母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让学生独立往书上填,老师根据情况予以指导,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巩固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十四
一、优点。
(1)本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和互动式复习,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例题讲解,使同学牢记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分式混合运算的题目,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及时的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都给予赞扬,在此基础上委婉的提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二、不足之处:
(3)忽略了例题的示范性和板书的清晰、条理性。
(4)课堂准备还可以再充分一些。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十五
从上期末我班同学数学成绩来看,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成绩仍让老师不满意,虽然这次出题重点偏向函数及有关根式的繁、难运算,但从所学知识来说,基础还不是很过关,仍有相当部分同学对数学学科学得相当吃力,两极分化在我班较为明显,对优等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而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够掌握成绩不容乐观,有近一半同学还须加强或加倍努力。上期末我班平均只有67分,而二班平均69分,一班平均74分,优生人数也不及其他两班。所以本人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必须想办法让学生在两方面提高,争取减少差距,让原本能学好的一部分学生冲上去,同时让班上学得吃力的学生多练、多听、多想及多问。
本学期教材共六章内容,根据自己认识,现对各章内容体系分析如下: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隐伏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以及不等式的概念。然后具体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的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简单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存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简单应用。
2.分解因式本章是在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分解因式是整式乘法的逆向变形,与整式乘法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分式化简、解方程等的基础。本章介绍了最基本的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从全章的引入到每一节课的引入,力图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本章力求通过分解数式与分解因式的类比,让学生体会、理解、认识分解因式的意义;对比整式的乘法设置探索分解因式的类比,让学生感受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之间的联系;通过设置恰当的、有一定梯度的题目,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当然,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还有必要增加一些分解因式的方法。
3.分式本章密切分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突出仰不愧天推理能力的培养,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法的形成;注重运算法则建立的过程和运算算理的理解程度,适当降低分式纯运算的难度。本章教科书呈现了大量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过程。
4.相似形本章从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成正比例线段、黄金分割、形状相同的图形入手,直观地认识形状的图形,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和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本质特征,探索和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断条件;通过测量旗杆高度以及相似的面积比和周长比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相似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同时,通过将一个图形缩放,了解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认识的图形与坐标、简单作图、估测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5.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本章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习题,以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6.证明(一)前3期,教材对几何结论也曾进行过简单的说理,这里则严格步骤给出了它们的证明。虽然本章只是证明的初步,但是它对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引进公理的必要性,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定义、命题、定理等非常重要。同时,通过有着平行线和三角形的一些简单定理的证明,初步掌握证明的要求和格式,这对发展证明素养也十分重要。
本学期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所对本期教学进度作以下初步安排:
第3周(3.2-6)第1章回顾与思考――第一章测试。
第4周(3.9-13)2.1分解因式――2.3运用公式。
第7周(3.30-4.3)第3章回顾与思考――4.1线段的比(一)。
第8周(4.6-4.10)4.1线段的比――4.5相似多边形。
第10周(4.20-4.24)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回顾与思考。
第11周(4.27-4.29)期中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2周(5.5-5.8)5.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5.4数据的波动。
第13周(5.11-5.15)5.4数据的波动dd第5章回顾与思考。
第14周(5.18-5.22)6.1定义与命题――6.3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第15周(5.25-5.29)6.3关注三角形的外角dd第6章回顾与思考。
第16周(6.1-6.5)对第6章知识进行补充、规范。
第17dd19周(6.8-6.24)各章知识回顾及专题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针对上期自己在教学中还足的方面,我觉得还应在以下方面花功夫:虚心向他人学习,多听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的课,取长补短;备好每堂课;做好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尽量在课堂上讲懂,并让学生课堂上要练到位;批改好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师生都心中有数。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并要求学生不准抄作业,有不明之处,要问懂;做好课外辅导,这一点上期尤其不好。
总之,自己在第四期教学工作中要加油,才能不让自己落后于人。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十六
分式的概念与意义(即了解分式的形式(a、b是整式),并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分母中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限制于使分母的值不得为零.)。
设计意图: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分式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
学习难点:理解和掌握分式有无意义、分式值为零时的条件。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即分式的分母并不像分数的分母那样是某个确定的常数,在具体解题中,学生极易将分式无意义的情形与分式值为零的情形相混淆,因此,理解和掌握分式值为零时的条件,便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知道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引入口。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8和99和27。
2、填空(说出依据)。
3/4=/8=9/()=()/16=15/()=()/24。
二、探索新知。
这是小明家的后花园的示意图,现在准备种花。
妈妈说:“这块地的4/5种牡丹花,1/5种草。”
小明说:“这块地的1/2种桃花,1/3种郁金香。”
爸爸说:“这块地的3/6种月季花,1/4种菊花。”
分小组合作进行计算比较。
汇报、交流。
a、化小数进行比较。b、化成分子相同进行比较。c、化成分母相同进行比较。d、画图进行比较。
引导得出方法c比较简便。出示课题:通分。
1、观察c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归纳:
1、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2、分数的大小不变。
同桌互说通分的意义。
3、试一试:根据通分的意义想想下列计算过程,哪个是通分,哪个不是通分?
3/4和5/63/4=3×3/4×3=9/12;5/6=5×2/6×2=10/12()。
5/8和2/75/8=5×3/8×3=15/24;2/7=2×4/7×4=8/28()。
4、结合试一试和例题,讨论通分时的难点是什么?(关键)。
公分母有什么特点?(是原有分母的公倍数,为计算简便,通常用最小公倍数)。
5、练习:通分。
5/12和4/93/4、5/6和1/24。
6、看书p100页。
三、巩固新知。
1、判断,下面哪组是通分,哪组不是通分,哪组不够简便?
3/4=3×5/4×5=15/20;3/5=3×5/5×5=15/25()。
5/6=5×6/6×6=30/36;5/18=5×2/18×2=10/36()。
5/14=5×2/14×2=10/28;3/4=3×7/4×7=21/28()。
2、实际应用。
(3)据统计,生活垃圾中废金属占1/4,废纸占3/10,食物残渣占3/10,危险垃圾占3/20。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师:其实通分不仅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还有重要的应用,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研究。
五、布置作业。
分式教学设计金雯雯篇十八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分母相同大小不变)。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先找出1/6和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1/6和4/9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3、判断(练习十二题3)。
四、课堂小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87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