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题开题报告(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3:52:13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优质16篇)
时间:2023-11-09 23:52:13     小编:笔舞

在撰写报告时,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和背景特点合理选择信息和表达方式。报告的表达方式可以包括文字、图表、图片等,以增加信息的可读性和可视性。以下是一份关于市场调研的报告范例,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写作风格和结构布局。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一

“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堰中学子课题。

“社区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研究”实施方案。

“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

“社区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研究”

人员名单。

课题组顾问:

陈泽奠恩施州教科所副所长。

恩施州初中政治教研员。

恩施州德育研究会常务副主任。

李克建始县教研室副主任。

建始县初中政治教研员。

湖北省优秀政治教师。

田兵建始县研究室主任数学教研员。

杨平建始县业州中心学校校长。

恩施州德育研究会会员。

课题组领导小组:

组长:苏永顺。

成员:喻发喜王开敏李名科朱少华。

课题组核心组成员:

组长:彭健王国强。

成员:田兵李克刘学锋朱荣福杜永辉李红兵陈斌。

黄大术刘俊成赵成锋。

特邀实验学校及领导:

业州一小何明钊业州二小彭明浪。

业州民小王维祺七里小学崔家泉。

马栏溪小学刘家兴杨绪兰。

野韭池小学黄先朝黑鱼泉小学许志祥。

建阳学片易书谦周正生陈苏。

罗家学片许安平。

研究任务分配。

田兵李克社区德育资源与“爱心”教育。

杨平社区德育资源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教育。

苏永顺社区德育资源与“五爱”教育(。

[1][2][3][4]。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二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传承文明的场所,所以在德育方面也是需要注重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德育课题。

欢迎大家阅读。

在教育领域中,文化一词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优化管理,加快发展的积极诉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发展将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决定着今后校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文化的较量。在此背景下,安庆市教育局成立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现经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确定为省级立项课题。

总课题组希望发挥全市的力量,吸纳更多的学校参与此课题的研究,以形成全市中小学共同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更新学校办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为此,总课题组围绕研究方向,设计了16个相关的子课题。

桐城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一些自主创新的做法,取得过优异的成绩。但是,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传统与创新、前卫与保守、继承与扬弃各种思想相交织,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从容面对。文化立校文化兴教,是我们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寻求最佳途径,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决定承担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子课题。子课题组认为,惟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才能保证百年桐中与时俱进,我们要借课题研究的东风,为桐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注入活力,并希望取得经验、心得,与兄弟学校交流、合作,共谋发展。

子课题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传承文明的场所。校园中,学生占主体;教学中,学生是中心。不把学生作为考量的对象,一切研究都是隔靴搔痒。

学生是可塑性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行为,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举足轻重。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人们,包括教育者,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即文化课成绩,而很少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可能是不合格的,他们存在道德行为缺陷或心理畸形。在提倡素质教育、塑造和谐人格的今天,在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当中,要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和知、情、意、行等学习结构入手,建章立制,将结果与过程联系起来,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的正确轨道。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平台上大有作为。校园文化,可视为校园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具体而言,它可分为三个层面:表层面为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校舍、校容校貌、校标校徽等;中层面为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制度纪律、校训校规、奖罚条例等;深层面为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奋斗目标、价值观念、态度作风、行为方式、礼仪习俗、人际关系等。在这三个层面的文化形态当中,物质形态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壳,制度形态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支柱,精神形态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以我校最近实施的《桐城中学班级值周制度》为例,以制度的形式推行这项举措,这是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出台此项制度,目的在于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实行班级目标管理,强化班级育人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实现教学质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学生参与,量化考评,势必促进校园校貌的变化,教室、寝室、公共场所等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这是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三种形态的校园文化,环环相生,积极干预、引领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乃至教育教学管理进入自觉、有序状态,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作为和谐人健全人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是我们课题研究倾力关注的内容。

课题组多方讨论,确立了以下六个研究方向:

拓展显性文化(包括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状态等)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探求并获得学生行为习惯的类型、特点与规律,总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措施与手段。

揭示显性文化建设与隐性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使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扩大教育内涵。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强化校本教材的育人导向功能。

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论述,将知荣辱,树新风活动落到实处。

考虑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铺开,本课题组成员以高一教师为主,研究对象以高一学生为主,我们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跟踪他们高中阶段的成长轨迹,从而摸索、总结相关规律。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在广泛占有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成果将以典型案例及分析、理论文章、实验报告、学生活动、图片等形式呈现。

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三

选题依据: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化学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化学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化学、从生活到化学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研究意义: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优化自身的学科素养,转变教师的传统的接受性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师进一步关注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强化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选题研究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这种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就中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究其原因虽然是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化学新课程着力改变简单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它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乐于探究,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关于化学探究性教学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本文从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出发,诠释科学探究的含义及特征,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明确这些理论基础之后,本研究就开始探讨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实施策略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课前准备策略、课堂实施策略及课后评价策略。最后本文也对化学探究性教学的评价和反思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总之,本研究提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课堂探究性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发展的全过程。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针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了“探究•创造•评价”三维一体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主体框架:1.引言。

2.解读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

3.探究性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4.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4.1课前准备策略。

4.2课堂实施策略。

4.3课后评价策略。

5.化学探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6.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主要参阅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研究进程安排(包括提纲、一稿、二稿、定稿起讫时间)。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然而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作业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观。“应试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语文作业问题依然根深蒂固,语文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没有思考的余地,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现象尤为严重学生每天的作业。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学生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作业存在着忽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人的主观作用的弊端,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此课题。

1、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除了知识的累积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识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而言,通过新型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益。

2、搭建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设计和整合学生作业的同时,需要学习钻研、需要交流共进,在学习交流中,教师的团队意识会加强,同时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内资源,增强教研组团体作战能力,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将会迅速提高。

国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学生的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

(3)口头、听力作业;

(4)表演作业。

国内,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作业的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设计作业的质和量,让学生一方面有选择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研究和成果还不多见。

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智能体系,分类设计,如分析型作业、观看型作业、口述型作业、研究型作业等,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作业的老面孔,抛弃枯燥乏味的抄写,抛弃茫茫题海的战术,创新地布置作业、科学地评价作业,使作业真正取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业设计体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五

负责人陈林志。

学科语文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年龄43。

参加工作时间1991.7.1。

工作单位: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手机号15929095805。

qq号80642646邮箱806426462@。

新浪博客网址。

/u/3795628074。

课题。

名称。

农村初中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

小课题其他成员。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陈林志。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汪晓菊。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陈博。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罗长安。

中学一级教师。

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中。

选题缘由。

我校地处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办事处城乡结合部处,是全办一所条件较为优越的农村单设初中学校,在校1200名学生,全办共有单设初中2所,九年制学校3所,但除建民初中外,其他学校交通条件较差,目前共有学生近600名学生,首先近年来农村留守学生逐年加多,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工作在农村初中学校的地位日益突出,班主任工作负责培养的是一代人,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尤其每年的暑期教师培训都要涉及班主任工作的探讨和研究;其次,由于农村初中专业人才缺乏,班主任承担课程较多,更重要的是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业绩比重过大,导致班主任岗位失去魅力,竞争的活力不足。很多老师视班主任岗位为“副业”,课堂教学为“主业”班级管理停留在管教的层面上。由于缺乏敬业爱岗的精神,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意识淡薄,专业能力停滞不前,急需通过课题研究的推动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造就新局面。针对这一现象,(范_文_先_生_网)我办以我校教师为主体,决定以《农村初中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为题进行课题研究。

研究设想。

一、研究目标。

3、通过课题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4、将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和教育反思等基层学校参与教育科研的方法及成果表达方式引入课题研究中,增强我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教育科研走近一线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上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5、通过课题研究,试图将班主任专业化这一新事物引入我校并努力使之在农村初中学校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

二、研究专题:

1、班主任专业学习模式的探究。

2、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的研究。

3、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与方法探究。

4、班主任队伍的管理与发展。

三、研究内容:

a、文献学习:

1、学习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2、班主任成长规律和因素。

b、自主发展研究:

1、班主任自我成长探究、责任、工作方法。

2、特殊学生的教育,班风的形成。

3、班级文化的建立。

c、培训策略研究:

1、培训策略研究。

2、班主任工作展示。

d、评价机制研究:

1、班主任任职条件研究。

2、班主任工作评价方法、班级评价。

3、班主任论坛。

e、管理策略研究:

1、班主任资格聘任标准。

2、班主任工作过程管理办法。

3、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

f、成果对比分析:

1、班集体对比分析。

2、班主任对比分析。

四、研究的方法及工作安排。

a、问卷调查法:

1、班主任工作心态、工作现状调研。

责任人:陈林志汪晓菊陈博罗长安。

对象:本校2/3现任班级班主任。

方法:问卷调查、座谈会。

工作呈现:调研报告。

时间:2――4月。

2、班主任专业水平调研。

责任人:汪晓菊陈博罗长安。

对象:1/2以上的班主任。

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介绍。

工作呈现:班主任工作经验集,疑难问题汇总。

时间:202――4月。

3、班集体现状调研。

责任人:陈林志汪晓菊陈博。

对象:中心学校班集体和九年制学校班集体。

方法:现场查看、学生座谈会。

工作呈现:调研报告。

时间:年3月。

工作意义:

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策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使我们明确研究的重点,确保研究的实效性。

工作要求:

1、各调研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准备材料。

2、按规定时间完成调研任务。

3、及时拟写调研报告。

4、收集过程资料。

(二)文献法。

责任人:陈林志。

学习内容:

1、班主任工作职责。

2、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优秀班主任事迹。

3、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理论。

4、班主任素质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人员:集中学习陈林志。

自学;全体教师。

时间:2013.5――2013.6。

学习呈现:学习心得汇集。汇总陈林志。

工作意义:

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引领。

工作要求:

1、集学: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每次确定学习主题、主学人、主讲人,拟定三个月集学计划。

2、自学:在集学的基础进行,全体教师必须坚持自学,拟写学习心得。

(三)行动研究法。

责任人:汪晓菊。

1、班主任自主发展研究。

人员全体课题组成员。

内容(1)安全教育策略研究。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安全教育方法集。

内容(2)评价激励方法研究。

负责人、汪晓菊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激励策略案例集。

内容(3)家访策略研究。

负责人、陈林志陈博。

工作呈现:班主任家访心得集。

内容(4)小助手的培养。

负责人、汪晓菊陈博。

工作呈现:班主任小助手培养案例集。

内容(5)学困生的转化。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学困生转化策略集。

内容(6)特长生的培养。

负责人、汪晓菊。

工作呈现:班主任特长学生培养策略集。

内容(7)心里辅导。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主任心理教育案例。

内容(8)班级文化建设。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级文化建设论文集。

内容(9)班级管理策略。

负责人、陈博罗长安。

工作呈现:班级管理建设论文集。

内容(10)留守儿童教育。

负责人、汪晓菊陈博。

工作呈现: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集。

时间:2013年3月――2013年11月。

意义:通过班级工作的行动研究,使班主任教师在实际工作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了解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和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工作要求:

1、全体班主任教师和课题组老师必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积极撰写心得、案例和论文。

2、子课题负责人,要按时完成案例论文的收集、整理工作,并积极组织相关评选工作,选报优秀论文参加上级的.评审工作。

(四)实验法。

1、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培训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1、负责人:陈林志。

2、方法: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进行比较、分析。

工作呈现:形成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材料。

2、班主任任职条件研究。

1、负责人:陈林志陈博。

2、方法:根据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要求及农村小学实际拟订《建民办中心校学校班主任任职条件》(试行草案),在实践中研究。

3、工作呈现:形成《建民办中心校班主任任职条件方案》。

3、班主任评价机制研究。

1、责任人:陈林志。

2、内容:探索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法、评价的作用。

3、工作呈现:制定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方案。

4、班主任队伍管理研究。

1、责任人:陈博罗长安。

2、内容:研究班主任聘任方法、过程管理以及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

3、工作呈现:制定班主任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四)、研究的意义。

1、以此项课题研究,统摄我校的班主任工作,从“班主任专业化”新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2、此项课题研究,将有可能为我校打造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方面的专家型班主任队伍。

3、本课题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条例》的顺利对接。

单位。

审查。

意见。

(单位盖章)。

县(区)基础。

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

市基础教育。

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

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

注:1.申请课题教师必须在新浪开题博客;填写手机号、qq号、邮箱地址、博客地址;

2.课题组成员不得超过五人,且当年只能承担参与一项课题研究;

3.正文楷体小。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六

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化学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化学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化学、从生活到化学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优化自身的学科素养,转变教师的传统的接受性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师进一步关注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强化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选题研究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这种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就中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究其原因虽然是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化学新课程着力改变简单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它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乐于探究,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关于化学探究性教学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本文从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出发,诠释科学探究的含义及特征,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明确这些理论基础之后,本研究就开始探讨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实施策略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课前准备策略、课堂实施策略及课后评价策略。最后本文也对化学探究性教学的评价和反思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总之,本研究提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课堂探究性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发展的全过程。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针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了“探究?创造?评价”三维一体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选题:中学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主体框架:

1.引言。

2.解读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

3.探究性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4.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4.1课前准备策略。

4.2课堂实施策略。

4.3课后评价策略。

5.化学探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6.结束语。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七

“孩子不应该输在人生的起跑线”,在我们所生活的周边无时无刻不听到这样一句话。其实,这样的一句话刚好也反映了我们在这个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上,教育问题也慢慢的凸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父母关心的是孩子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的一个升学情况,相对而言对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样一个阶段还不是特别的重视。那么我认为幼小衔接的问题也应该成为这些教育问题中相对比较重的一个问题,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也存在着长远的影响和很大的意义。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很显然,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在做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感到焦虑,老师也会很盲从,幼儿更是迷茫。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更快地得到转换,更好的适应,例如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上等诸多方面上跟上小学的节奏和要求。

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加强与家庭、与小学的沟通联系,共同充分研究一些准备工作处理好幼小衔接的问题,这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1.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研究。秦振飚认为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最终借力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并提出了幼儿园中幼小衔接的课程理念。香港中文大学李子建教授和西南大学杨晓萍教授等人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第二,对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苏伟认为,在幼儿园大班的管理上应该实行幼小一体化,让幼儿园教师定期参加一年级教师的讲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有意识在大班阶段对幼儿进行听说读写能了的培养,还可以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为幼儿适应小学时间做铺垫。余玉茹认为在幼小衔接中,家庭应该为孩子做好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的准备。第三,对幼小衔接与儿童发展的研究。马以念等人认为儿童在入小学前普遍存在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差,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差,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差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弱等社会适应问题,儿童社会能力与学业成绩呈显性正相关。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从生态学理论模式来思考幼小衔接。生态学理论模式并不排除儿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但着重强调儿童个性特点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存在幼儿可能对于某种学习环境做好了准备,而对另一种环境没有做好准备的现象。生态学理论认识到幼小衔接中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认识到儿童和所有与幼小衔接过程中相关的参与者为此带来了很多互相交叠的经验,从而为分析幼小衔接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它还认识到各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根据其对于现存关系和对儿童的影响分为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第二,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幼小衔接。罗戈夫认为发展史个体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参与其中的角色的过程。根据罗戈夫的理论,在幼小衔接中要考虑到通过参与与适应学校生活意义重大的活动事件,儿童、家庭和教育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活动和事件伴随着他们的参与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科萨罗等研究了儿童以协商、分享和创造文化的方式参加到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并且将幼小衔接构建成为一个人们和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科萨罗等强调了幼小衔接引导活动的重要性,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儿童为适应学校的社会文化环境做准备。

初步设想:

1.建立“师”“幼”互动关系,关注幼小衔接内容中如何建构“师”“幼”间的互动以及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2.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相结合,与幼儿发展的特点相结合。

3.研究家园关系,整合“幼小衔接”工作中“家”与“园”在衔接方面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4.调查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是怎样的断层,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影响并找出相关应对策略。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八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习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和综合训练,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搞好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多年来,我们远程开放教育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在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模式,对开放教育的特点考虑不够,论文质量整体上仍不尽如人意。论文指导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选题不准,内容偏离专业要求有的选题过于宽泛,论题过大,超越了学生的驾驭能力,写作时面面俱到,内容空洞,论述肤浅;有的选题过于狭窄,缺乏气度,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论述拖泥带水,颠三倒四;有的根据个人嗜好选题,文章内容偏离专业要求,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进度不匀,写作过程前松后紧部分学生论文写作没有计划,想到一点就写一点,指导教师也缺乏督促的依据,面对这样的学生只能无可奈何,有的学生甚至临到答辩前夕,才匆匆完稿。连消化论文准备答辩的时间都难以保证。但木已成舟,重新写作势必影响学生正常毕业。在这样一种情势之下,答辩时学生仓促上阵,严重影响答辩质量,最终导致少数学生只能草草过关。

(三)把关不严,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学生对待论文不求优秀,只求通过的思想比较严重,在这种指导思想支配之下,他们往往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大段大段抄袭他人文章,稍作改头换面,权充毕业论文上交。产生这些现象固然与少数学生急功近利思想有关,与个别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有关,但更与师生之间缺乏相互约束的制度有关。

(四)监控不力,写作指导呈现无序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文本规范指导教师的行为,在论文指导上出现了“你敲你的锣,我唱我的调”现象,一个老师一个指导法。论文进度如何,教师在指导中投入了多少精力,教学主管部门和专业责任教师无法实施有效监控,导致写作指导呈现无序状态,指导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九

“欣赏”作为美术新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忽视,一方面,欣赏课内容多,涉及面广,如何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教师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不够,往往对欣赏课兴趣不浓,课堂参与少。具体说来,在目前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从而导致美术欣赏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课堂中基本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很少参与讲述,师生互动少;

(3)初中生对美术欣赏课兴趣不浓。

本选题旨在通过对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研究,探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加强师生互动,切实提高美术欣赏课课堂教学成效。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音、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直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倡又一次为其搭建了跳跃平台。要完成上述目标,就要上好美术欣赏课,也就是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所在。美术欣赏课的意义在于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知识面的扩大。美术鉴赏课的意义和重要性,能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学生的知识修养支持。

(1)现代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

(2)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成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1)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促进教师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使教学各要素、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流程展现等方面更优化。从而发展自我,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能正确把握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的着力点,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

(2)克服以往欣赏课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创设开放、和谐的教育环境和适宜的教育情境,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

本课题着重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1)初中美术欣赏课活动着力点的研究;

(2)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调动的研究;

(3)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4)美术欣赏课常用教学方法的研究;

(5)美术欣赏课中师生互动环节设计的研究。

本课题将整合各种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开展研究。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通过课堂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学习欣赏课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确立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工作。同时开展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2.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整理工作,为欣赏课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并结学生实际,初步进行尝试教学,为下一步的研究积累经验。

(二)实施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

1.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进行了解。

2.研究进入实施阶段。这一时期我们根据微课题研究的规定,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定期撰写教学反思并上传到网上,与其他课题组成员进行网上交流,相互学习课题研究经验。

3.精心备写教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修改教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积极书写教学反思、认真收集资料。

4.研究告一段落,对学生的收获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试验结果,证明了试验研究的预期效果。

(三)总结阶段(20xx年11月-12月)。

对本课题的试验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对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所积累的教学反思和阶段性小结等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后,拟取得以下成果:

2、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课题研究的阶段计划和总结;

4、围绕课题研究形成的论文;

5、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等;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十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1)研究的目的一般从三个方面阐述:

教育科研目标,阐述要探索、研究、总结什么科学规律;。

育人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工作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整体工作的促进作用。

(2)意义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实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1)研究范围的限定。

a、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总体范围和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

b、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要下比较明确的定义,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和评价研究的合理性。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案。

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

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十一

我长期带小学数学,且一直教的是老教材。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老教材就是单一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可能导致优生认为太简单满不在乎,中等生认为刚合适容易满足,差生认为太难失去信心的局面,使学生思维受到局限,课堂气氛冷清,无法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自从去年秋季学期我使用新教材后,豁然开朗,原来新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值得认真研究、探讨。

我认为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有以下几大功能。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信息,并能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解答,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发现信息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合作的机会,也让学生聆听他人的想法,启发自己的思维。

(三)建立模型。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

(四)培养能力。

有效的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团协作能力,从而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反馈教学信息。

有效的情境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过程,都是可通过学生发现信息,解答问题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六)促进课堂教学。

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是轻松而快乐的。

三、文献综述。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关心学习。

1、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知识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由学生自己通过主动动探索得出论。

2、“思维”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让儿童多动手操作、多观察。

3、课堂教学论。

《新课标》指出: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1、理论学习和收集资料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深入学习有效情境的有关理论,掌握创设与利用有效情境的方法。

2、研究分析资料阶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通过现场看课、网上查找、杂志阅读等方式收集专家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学的典型片段;通过听普通教师的课并进行现场录音(包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录音)收集教学实录并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学的典型片段。然后根据理论分析,制定出对情境教学的参照目标,总同类型的课不同的策略方法。

3、自我实践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根据阶段分析研究的果,进行对比性实践,总性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和反思,验证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4、总、题阶段(20xx年6月)。

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根据实践检验的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论,写一份有计划、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课堂情境教学的研究报告,展示一堂运用研究论所驾驭的课堂。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课题研究主要利用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法等方法进行。

(1)调查法,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法。搜集利用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3)经验总法。广泛总实验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1、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有效地创设与利用情境教学的能力,以情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对照研究、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水平。

4、通过对课堂教学环节的个案研究、分析,总出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主文、尾语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标题。

(二)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作用意义。

(三)主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课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3)课题的评价性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提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备课组、教研组、教科室评价———综述各级组织对本课题的意见,并注明典型评语。

实践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本研究希望得到支持。

录像设备、录音设备、网络设备、同事之间、文献资料。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十二

政治课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学生一直视其为“副科”而长期得不到重视,这给政治课的教学带来了不可预期的挑战。如何让孩子喜欢政治课,课堂导课设计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

德国教育家斯第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又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又怎么能鼓舞人呢?”引人入胜的课前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前就能就像一块磁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必然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良好效果。

因此,探索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导课的研究很有必要性,也迫在眉睫。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有的称为开讲。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研究导课的方法,是每个教师值得重视的首要问题。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鉴于要想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求立足于课堂和学生现状,深入教学实际探索,我们决定在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一阶段:征集问题设置调查问卷。(xx年9月-10月)。

重点了解学生对导课方式的评价体制。

第二阶段:深入课堂,反馈老师导课方式的意见,获取学生的建议。

教师整理问卷。完善自己信息(xx年11月-xx年12月)。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同内容导课方式的变化,了解学生接受能力、认可度等的变化,着重探索不同导课方式的课堂效果。

第三阶段::反思有效地导课方式(xx年元月-3月)。

在实践中总结有效地导课方式,在今后课堂中应用推广有效地导课方式,因课制宜,因生制宜。

第四阶段:建立理论体制(xx年4月—5月)。

师生交流完善合适的导课理论,形成切实可行的体制。

整合意见形成合理的有效地导课理论体制。

本课题的成果将以论文、随笔、叙事、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北城学校冯俊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将我的小课题实施方案面对面地向诸位前辈、同行作出汇报,也诚恳地邀请大家对我的开题报告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大方面对我的开题报告做出阐述和汇报。

2、在我平时的教具准备中,我经常使用现成的挂图,或者根据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或者自己绘画图片、制作教具。学生感觉很兴奋,但这样的教学缺少系统性。因为我相信,只有适合的教具,没有规定的教具。

3、学生缺少创新精神

我将研究的课题:自制教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研究规划的规划如下:

1、通过网上、书籍及其他途径,收集资料。

2、课题研究的`范围拓展。

3、将初三化学科目中教师和学生做好的教具,学具进行汇总拍,评价及改进。

4、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自制教具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1、行动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经验交流法

4、资料收集法

1、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三篇研究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

4、自制教具汇总巡展。

成果形式:成果专辑与物化资料 。

相信,有了西安市教科所和区教研室统一安排的指导老师,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而我除了按照《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中的规定,按时定期地上交各个阶段所需要的资料,此外,在研究期间我还会写一些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在博客上与各位同仁分享交流;同时,我会保留所完成的调查问卷,以及在跟相关教师交流时的往来记录等作为最终的成果一并呈现。

总之,小课题研究很显然是一条教师向专业化成长,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我也坚信努力必有回报: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在各位前辈同仁的指导下,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一定都能顺利结题,并且取得优异而丰硕的成果!我的开题报告到此结束,再次诚挚地邀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仁在我的博客上给我多提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十四

校本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如何通过校本课题研究,有力地促进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从而构建我校“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得其所”的“合适教育”模式,从而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目前我校迫切需要探索与解决的课题。

1.时代发展的需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学校应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实践证明,要实现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初中的均衡发展,创建一流的、高水平的现代化中学,需要想方设法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

2.学校发展的需要。20xx年,我校开始实施了“双主协调,全效教学”、课堂教学“20+20”分钟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有一个关键因素制约着研究,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跟不上课堂改革的要求。平心而论,目前在我校的课堂里,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类现象:教师用自己以前的老师的方式方法,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塞进学生的脑袋中;老师们喜欢做知识“搬运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已有的经验和套路,且乐此不疲;总是重复着上一代“搬运工”的做法,不愿做半点的更改;一旦涉及到了“成长”、“自主”等需要抛开很多固守的东西重新出发时,就往往选择逃避、妥协和放弃,课堂教学面貌仍然是涛声依旧!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教研没有好的主题、教研不切合教师的需求、教研的内容质量不高、教研的组织不规范、教研缺乏奖励机制。

3.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校大多数教师是“一群渴望通过个人奋斗追求最大人生价值”的追梦者,他们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因此,探索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师成长模式,引导教师追求成功,已是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要经历两个转化,一个是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另一个是从教学能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第一个转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学的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个转化则更多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激起他们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化。而校本课题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是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所以,对我们学校,对我们教师而言,本课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校本课题与校本课题研究:“校本”是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立足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同时更强调学校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全面管理。“校本”还有一层隐藏在深层处的含义,那就是“小”,课题立意必须是小课题。“小”并不是说研究的问题无足轻重、不关痛痒,恰恰相反,小课题研究应该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如新时期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等。这些问题都是关键问题,但也是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自己的特长及兴趣,寻找“小”的切入点,从而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小”主要有三方面含义和意义。一是切入点小,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二是时间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三是难度相对降低,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校本课题研究”:从我校实际出发,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真实的具体的问题,特别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加以研究的活动。它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从研究范围上看,可分为教育问题研究和教学问题研究;从课题的来源上,可分为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总课题分解出的子课题的研究等等。

2.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说过,“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教学工作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精神,增强专业修养与掌握规律,拓展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这一特殊的岗位上充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过程”。这就需要探索我校老师在立志、育人、教学、教研等方面的专业成长因素和路径。

1.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着重点在于人,它关注人的兴趣态度、情绪积极性等对工作及其效率的影响,从人性、心理的角度来剖析和改善参与者的主观条件,从而带动对客观因素的改变,以期总体上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重视教职员工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一所学校只有正确引导群体心理,发挥群体动力,才能充分激发群体士气,增强群体凝聚力,减少群体内部冲突,加强与管理者配合力度与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2.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的动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驱动行为。马斯洛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某一种需要没有满足的时候,人就会去追求它,从而产生内驱力。当这种需要满足以后就不再有动力了。而这时又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再驱使人去追求它,直到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学校帮助青年教师知道他现在处于需要层次的哪个水平上,他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那么,学校就能在相应的方面给予培训而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以促使青年教师其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3.目标设置理论。这是爱德温洛克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强调目标在行为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决定个体的行为方面起直接作用的是个人本身为自己设定的具体目标,目标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沿着特定的轨道进行。它使人们知道他们要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根据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在教师培养中,学校通过一定的培训措施,引导青年教师为自己设置目标,将他们的行为统一在一个方向上,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组织管理中应采取目标明确化,而不是简单地告诉青年教师“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同时应对目标过程及时反馈。

据此,本课题将在行为科学理论等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学校发展方向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校本研究机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引导教师不断转型升级,实现专业发展。

研究目标。

(1)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我校相对稳定的教研文化氛围,从而涌现出一批校本教研带头人,带动“合适教育”的研究,落实“20+20”课堂教学。

(2)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起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工作机制和体系,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自觉行为,让校本问题研究成为我校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

(1)制约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2)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3)培育中学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的动力机制。

3.研究的重难点:“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是研究的重点,“培育中学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的动力机制”是研究的难点。因为这两个问题是困扰我校教师如何转型升级,不断成长成熟的关键。

1.研究的思路。本课题将在建构主义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等理论指导下,从现状及问题出发,探索基于校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专业成长策略,并通过教师成长轨迹的个案研究,为教师提供成长范例。基本研究思路为:调查-分析-设计-实践-总结-推广。

2.研究的方法。本课题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业成长进行互联互动式的研究,克服过去只重视对学生而忽视教师自己的研究缺陷。研究周期为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1)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通过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进行调查,摸清制约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因素。

(2)理论研究,设计方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的学理分析,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法,然后设计出符合面向全体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的可能方案。

(3)开展实践,探索路径:根据设计的方案,组织教师开展一定范围的校本小课题行动研究,以此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4)总结比较,逐步推广:对实验教师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提出本项目的结论,然后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推广。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十五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那么我们中学生消费水平又是怎样的呢?其实,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消费"这一概念还不是非常明确,从而导致不能合理消费、正确消费。

通过调查了解同学们的消费状况,并为同学们提出一些合理消费的建议。

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消费认知能力。

(一)文献研究法: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二)问卷调查法:制定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

(三)采访法:对同学们进行采访。

(一)准备阶段。

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良好的实施方案。同时小组成员自筹经费由组长保管。

(二)实施阶段。

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2.到学校发放调查问卷;。

4.从小组成员处将填好的问卷和采访途中记录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5.把数据交由组长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总结。

(三)总结阶段。

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讨论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并得出结论,由组长负责将讨论的结果撰写成研究报告。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一)主观条件:全组成员对课题十分感兴趣、十分积极,团结协作;。

(二)客观条件:成员家中有电脑方便查阅资料,实验器材容易找到,实验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我们。

(三)经费来源:本课题经费由小组成员自筹。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篇十六

样例一: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学习生活研究20xx年3月23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唐荣德教授主持的“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学习生活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20055)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803研究室举行了开题报告会。

开题会的评议专家有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廖伯琴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德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鉴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杰远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专家组在认真听取课题组的汇报后,认为课题的选题很有价值,作了大量的准备。但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弄清楚。

1.概念问题。学习生活概念抽象、不具体,要进行科学分类;学习。

活动。

与学习生活如何区别,在学理上对学习生活进行界定,可借鉴生活世界理论;学习生活的范围要明确,应相对合理就行;创新能力的界定要自圆其说。

2.调查问卷设计问题。问卷调查如何设计很关键。调查问卷是对研究假设的验证,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学习生活的维度、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3.研究方法问题。文献研究不是主要的方法,要实证研究为主。因此,如何设计实证研究,搞好研究问卷设计、确定量表、制定观测用表等就很重要。必须把学生生活分为几个典型的类型,对学生创新问题进行有效测评,因此,明确应如何分类、测评的工具是什么。同时要认真考虑行动研究方法如何用到目标中去。

研究假设了创新能力受学习生活影响,对于这一隐含的因果关系,用什么方法去提取,需要进一步思考,应要做到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相结合。

计划。

”实施的模式创新及有效性研究20xx年4月8日,郑州师范学院王北生教授主持的“国培与省培计划”实施的模式创新及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bka120086)在郑州师范学院10楼报告厅举行了开题报告会。

开题会的评议专家有信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李义凡教授、河南大学教科院院长汪基德教授等。

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围绕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专家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1.“国培与省培计划”实施的模式创新及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的现实针对性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9687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