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0:20:16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1-10 10:20:16     小编:曼珠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简明、清晰易懂。接下来是一些研究性的教案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范仲淹。

意境:苍凉悲壮又沉郁雄浑。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二

本课教学抓住“韵律、内容、情感、语言”四个要素来进行学习。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赏析诗词语言的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

2、分小组合作学习,每组探讨1个关键字词的作用。

一、深情导入(约2分钟)。

即兴讲话……(板书题目)。

二、知人论诗(约3分钟)(板书作者)。

三、朗诵词作(约5分钟)。

学生自由朗诵词作,进一步体会词作感情。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四、感知内容(约8分钟)。

1、解释词句中带红色的词的意思(开火车)。

学生朗诵,提醒:读出节奏。

2、理解内容:(师提醒不要简单翻译,要学生展开想象)。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经历去理解词的内涵,并明确词意。

学生进行表演朗诵,提醒:读出感情。点评。

五、含英咀华(分组合作探究进行)(约8分钟)。

1、评析妙字。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细品词中的妙字,说说用得妙的原因。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分析某个词用得妙步骤如下:

一、解释含义,包括字面意思和语境意思;

二、联系诗句描述画面,答出所用的修辞等手法,因为手法也是妙处;

三、答出此词引出的感情、意境或塑造的形象。

明确:“舞”字不仅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名句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我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风不要停止,把我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去过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宏阔。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词人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仙山,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教师归纳:名句赏析的基本方法:从内容、写法、意境、或作者的感情等回答。基本格式:x句真实(逼真)xx写出了xxxxx的鲜明特点(形象)表达了作者xxxxx的思想感情(揭示了xxxx道理),注意根据内容灵活运用方法。

六、指导背诵比赛(约5分钟)。

让我们把这首充满浪漫色彩豪迈情怀的《渔家傲》记下来,教师进行默写比赛。提醒学生把难写的字记住。(板书全词)。

七、小结(约3分钟)。

教师:归纳词的中心思想与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板书)。

八、扩展延伸:(约5分钟)。

欣赏李清照婉约风格的作品(早期晚期个一篇)并进行风格比较。

九、布置作业。(分层次)(约1分钟)。

结束语:让我借用李清照的豪言壮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来激励同学们的斗志。祝愿大家如大鹏一样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梦想!再见!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三

宋:朱服——《渔家傲》: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秋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朱服(1048-?)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时,任集贤殿修撰,后知广州,黜知泉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格调凄苍。

金黾: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黾。东阳:今浙江金华县。

这首小词,借惜春伤春以抒怀。上片写春景。细雨如丝,烟笼杨柳,水流花落,春光将尽。眼前景色,惹人愁思。下片抒情。流光似水,浮生如梦。唯有酒中寻乐,醉里忘忧。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乌程旧志》云:朱行中坐与苏轼游,贬海州,至东郡,作《渔家傲》词。读其词,想见其人不愧为苏轼党也。《蕙风词话》:白石词:“少年事情老来悲。”宋朱服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之法。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亦上景下情作法。起两句,写雨中杨柳。“恋树”三句,写花落水流,皆令人生愁之景象。下片,写浮生若梦,惟有极时行乐。“而今乐事他年泪”句,一意化两,感伤无限。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四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范仲淹。

意境:苍凉悲壮又沉郁雄浑。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五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延伸阅读: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六

独木小舟烟雨湿。燕儿乱点春江碧。江上青山随意觅。人寂寂。落花芳草催寒食。

昨夜青楼今日客。吹愁不得东风力。细拾残红书怨泣。流水急。不知那个传消息。

程垓的《渔家傲》在写作手法上与其他诗词相比,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别具一格的谋篇布局。一般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词作,都是以泪洗面,依依不舍的场景描写,扣人心弦。这首词却撇开这些不写,而把描写的场面集中在离人的船上。它通过倒叙,把前夜的聚会,叠印在当日的悲离之中,用当前的相思苦,反衬出以前的相爱之深,从而形成虚与实、悲与欢的对照。这就使得它画面集中,表现深刻。二是独辟蹊径地构想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小情节,即在结尾处所写,让残阳传达相思之苦。不过,它的真正目的,并非是通过落花来传情达意,而仅仅是表现自己的一片真心与痴情,减轻一点相思之痛苦罢了。

上片着意描写与情人分别后船行江中的所见所感。

首三句写春江春雨景色:自己乘坐的小船在烟雨朦胧中行进,到处都是湿湿润润的;燕子在碧绿的江面上纷纷点水嬉戏;两岸的青山若隐若现,倒也可以随意寻认。这些烟雨朦胧中的景物自然是很美的,但又处处暗示出一种忧郁的气氛。“人寂寂”二句也是写景,却更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人寂寂,既指两岸人影稀少,也指自身形影相吊,象离群的孤雁。“落花芳草催寒食”是一种风趣的拟人说法,意即落花缤纷,芳草萋萋,寒食节要到了。古代的寒食节是一个以亲朋友好相聚赏花、游春为主要内容的欢乐的节日。词人于节前离开情人,想必是出于不得已,难免更添几分惆怅。

下片着意表现不堪忍受的相思之苦。“昨夜青楼今日客”二句点明自己何以感到孤寂与忧伤,那是因为前晚还在青楼(泛指妓女所居)与心爱的人儿欢聚,此时却成了江上的行客,这骤然离别的痛苦叫人怎么忍受得了。想借东风把心中的愁云惨雾吹散吧,只因愁恨如山,东风也吹它不动。在百般无奈中,终于想出了一个排解的新法,那就是后三句所写:将岸边、洲头飞来的落花(即残红),小心拾起,写上自己的愁苦,撒向江中。可是流水太急,不知会漂向何处,意中人怎能看到,这些爱情的使者又向谁传递消息呢?言外之意是愁还是愁,怨还是怨,相思仍如春江水,无止无息。这几句显然是由唐人的红叶题诗的故事演化而来,不仅十分自然,其表现力也超过了原故事,实在是一种再创造。

在古代,有许多文人骚客,每当他们遇到不顺心,难以排解的`事情时,譬如,科场失意,官运不佳,爱情坎坷,他们便不惜花费许多时间、金钱去青楼寻花问柳,寻求一时解脱。这首词所描绘的就是这种落魄文人的浪漫生活。这种题材在婉约派诗词中很常见,但在写作上,作者颇费心思,没有落入别人的窠臼。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七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当时边塞上流传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韩琦),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八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九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十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十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十二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4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3、这首词中词人着意刻画出梅花的什么特点?(2分)。

4、词人为塑造形象运用了很多手法,你对其中哪一种手法的运用感受最深?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5、请赏析“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的'妙处。

6、作者上阕写梅与下阕写梅,手法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1.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2分)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1分)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1分)。

2.(1)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

(2)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美丽可爱;。

(3)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2分)这首咏梅词描写了梅花婀娜多姿的俏丽风韵,赞美了梅花傲对冰雪的高洁品格,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崇高人格。

4.(4分)上阕,写梅景,即描写梅花的形态,主要采取了衬托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先是用“雪”和“春信”、“寒”和“琼枝”相衬,以使梅花傲寒不群的品格表现的更突出,更鲜明,后用“香脸半开”、“玉人浴出”,形容梅花新蕾的秀美、妖艳,以人拟花,以花类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下阕,写梅情,即表现赏梅的情致,主要采取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先是用明月映照雪地,营造出一个玲珑剔透、冰清玉洁的赏梅环境,并进一步烘托了梅花的圣洁,后又描写了人们踏着白雪,顶着明月,饮酒赏梅,发出了“此花不与群花比”的感叹。(手法只需答出其中一点,关键看分析)。

5、此句以人喻梅,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冰清玉洁,明艳出群。亦花亦人,形神宛肖,浑然一体。

6、上阕主要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用“寒梅点缀”“香脸半开”“玉人浴出”直接描绘寒梅初放的明艳娇媚。下阕则转用侧面烘托,则以月色玲珑、金樽绿蚁、群花来衬托梅的雅洁不俗。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十三

李清照渔家傲这首词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更多。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十四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1)云涛:云彩铺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波浪。

(2)星河:天河。转:指拂晓前天河西移。这一行说:满天迷漫着云雾,雾里露出了曙光,星河正在转动,象无数船儿在扬帆前进。

(3)帝所:天帝住的宫殿。

(4)天语:天帝的话语。

(5)殷勤:关心地。

(6)报:回答。嗟:悲叹。

(7)漫有:空有。这一行说:我告诉天帝,自己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毫无用处。

(8)鹏正举:大鹏正飞上天。庄周《逍遥游》里说:大鹏鸟乘风上天,一飞就是九万里。

(9)休住:不要停止。

(10)蓬舟:象飘蓬一样轻快的船。吹取:吹向。三山:古代神话:东方大海里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方丈、瀛州。

参考翻译: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渔家傲李清照课教案篇十五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

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

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1819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