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代犯法出家(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0:01:44
2023年古代犯法出家(4篇)
时间:2023-01-11 10:01:44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古代犯法出家篇一

1、在位期间的主要制度、措施:

(1)废中书省和丞相制: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其官僚机构仍然采用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统管地方军政事务。这一制度,从中央来说,大部分权利掌握在丞相手中,地方上的行中书省总揽军政事务,权利也很大。朱元璋对这点显然是不满的。于是他先从削弱地方权利开始,在地方上,废行中书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务;各行省另设提刑按察司,设按察使一人,掌管刑法;又设都指挥使司,置都指挥使,掌管军事,与布、按并称三司,他们不相统属,各自直属中央。这样,原来由行中书省长官总揽的大权,便一分为三,三者互相牵制。接着,朱元璋对中央统治机构进行了改革。当时,中书省大权掌握在左丞相胡惟庸等人手中,朱元璋对此自然是不能容忍的。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终于以阴谋政变的罪名杀了胡惟庸。朱元璋乘机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于六部,相对提高六部的职权和地位,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2)都察院、大理寺和通政司:元朝中央的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台,朱元璋对它进行了改革,洪武十五年将它改为都察院,并充实了机构,加强了职权,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同称七卿。中央还设置了大理寺,其长官为大理寺卿。它与刑部、都察院合成“三法司”。这是使司法部门也互相牵制,而不能由某一部门独断专行。通政使司,是明代所创设的一个机构,通政使参谋“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其居于七卿以下的最高次位。

(3)锦衣卫和镇抚司:朱元璋要他的臣僚对他绝对忠诚,不允许他们对他有隐瞒或有所不满。为此,他往往派人用特务手段侦查臣僚的私下言行。洪武十五年,特别设置了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从事侦查、逮捕、审问、判刑等活动,称为“诏狱”。

朱元璋对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尤其是中书省和丞相制的废除,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使皇帝拥有更多的权利,成了真正的独裁者。朱元璋以上述形式加强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对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当时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社会生产也起到了一些促进作用。但同时,由于封建统治机构的日益完善,也就大大加强了它对人民的统治职能,加强了它对人民的控制,使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4)创建卫所和军制: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朱元璋所创立,其构想来自於

隋唐时代的府兵制。,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5)《明律》和《大诰》的制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它凭借国家权力来强制推行,以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封建法律遭到了破坏,因此当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恢复封建秩序时,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定。因此命人修了《明律》和《大诰》。(6)经济政策: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商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业起了促进作用。

(7)选官及吏治: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方法选取官员。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已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其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

2、对其功过的评价:

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曲折复杂, 存在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为地主阶级政治代表再到封建皇帝的演变过程。撇开这种演变的是非曲折不谈, 就其一生的主要活动而言, 他对解决上述的历史任务做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贡献。第一,推翻元朝统治, 进而统一全国, 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次,加强中央集权,整肃吏治,打击不法豪强,稳定政治局势。再次,调整生产关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当然,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朱元璋一生的活动也存在一些严重的过失。第一, 他拼命扩张皇权,实行专制统治, 并制定皇明祖训,要求子孙永远遵守, 这就不利于政治的进一步稳定, 有碍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 顽固坚持厚本抑末的政策,这就阻滞商品经济的更大发展, 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第三,推行严酷的文化专制, 极大地桎梏思想文化的发展,妨碍科学技术的进步。朱允炆(明惠帝):

1、重大事件: 靖难之役:1398年,明太祖死,长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时诸王势焰,建文帝实行削藩。1399年,燕王朱棣援引《皇明祖训》,以“清君侧”为名,誓师北平,起名“靖难军”,夺取了河北大部。双方军队相互征伐长达4年之久,通过“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取了帝位,是为明成祖。

2、在位期间的功绩:在位期间朱允炆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典章制度,锐意复古,诏行宽政,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考察官吏,任用贤能。采纳齐泰、黄子澄建议,实行削藩。

3、历史评价: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作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朱棣(明成祖):

1、主要措施:

(1)政治上: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当其皇位较稳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相互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2)经济上: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种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重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服役征派。使永乐时期出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3)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王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6次出使西洋,成为明初盛事。

2、历史评价: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第一,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体现在他夺取政

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现在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第四,我们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朱高炽(明仁宗):

他在位期间,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罚,对开封、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行政均地后人称善。他一即位,即决定将首都迁回南京,以免漕运的巨大花费。仁宗体弱多病,登基从政后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病逝。朱瞻基(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初,汉王朱高煦反叛,朱瞻基率师亲征,抵达乐安,平定叛乱。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治理朝政,虚心纳谏,政治较为清明,官吏各称其职。对宦官控制较为严格。明宣宗在位期间派胡概,叶春巡抚南畿、浙江,这是巡抚设立的开端。宣德三年北巡,击败蒙古兀良哈部,边境比较安宁。朱瞻基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仁宗的与民休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免灾区田赋,开仓赈饥,并且注意节俭,国力较昌盛,史称仁宣之治。朱祁镇(明英宗):

明宣宗朱瞻基于宣德十年病死,由皇太子朱祁镇继位,为英宗,年号正统。即位之初,委任“三杨”等主持政务,因此正统年间,基本继承了仁宣时的各项政策。后来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王振广植私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正统十四年,瓦剌入犯,朱祁镇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达土木堡时兵败被俘。这是著名的“土木之变”。景泰二年被释放回京城,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武清侯石亨等趁景帝病重发起“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改年号天顺。复位后,杀抗击瓦剌的功臣于谦等,重用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政治更加腐败。他在位期间,土地兼并严重。内有叶宗留、邓茂七农民起义,外有异族侵扰。朱祁钰(明代宗):

正统十四年,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获,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主持防务,立朱祁钰为帝。在位期间,任用于谦等人,安定社稷,励精图治,派人分行天下,考察官吏。重视农业生产,诏天下镇守、巡抚督课农桑,减赋息民。多次击败瓦剌,后来瓦剌入贡,边境得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武清侯石亨等迎英宗复位,发动夺门之变,被废为王。朱见深(明宪宗):

英宗长子朱见深即位后,弥补英宗的过失,恢复朱祁钰的皇帝最好,谥为景。并且,毁锦衣卫新狱。他重用外企万安入阁参与机密事务。当时外患纷起,连年战乱,宪宗宠信太监,让宦官监督军务,提督京营,并操纵官吏任免,使宦官专权现象愈加严重。并且在位期间设

置了西厂,命太监汪直主持,屡兴大狱,残害忠良及无辜平民,加重民怨。成化十八年,因群臣屡谏,始罢废西厂。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广西瑶民起义等。朱见深专宠万贵妃,挥霍无度,加深了明政府的腐败。朱祐樘(明孝宗):

朱祐樘为明宪宗第三子。他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期朝政腐败的状况,罢免外戚及党羽。裁汰法王、佛子、国师、真人封号。任用贤能,提拔徐溥、谢迁等名臣参与机密事务。他提倡直言进谏,多次修省,求直言。孝宗注意节俭,节省各种费用,勤于政事,多次减免灾区粮赋。禁止廷臣请托公事,禁宗室、勋戚霸占土地,侵夺民利。另外,孝宗重视司法,慎重处理刑事案件。弘治十三年,命人修订《问刑条例》,十五年,修成《大明会典》。明孝宗执政期间,社会矛盾缓和,统治阶级内部较为稳定,外患平定。史称“弘治中兴”。朱厚照(明武宗):

明孝宗的长子朱厚照即位。朱厚照即位之初宠信宦官刘瑾等人,使刘瑾掌司礼监等,排斥正直大臣刘健、谢迁等人,一大批官员被廷杖或下狱。扩大太监权力,下诏命各镇守太监参与处理刑名政事。正德三年,置内行厂,由刘瑾指挥,用法更加残酷凶险。朱厚照淫乐嬉游,建豹房,纵情声色,大兴土木,因为扩建皇庄,掠夺人民土地,激起反抗。多次出行,朱厚照沿路骚扰,人民逃匿山谷。朱厚照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刘

六、刘七农民起义,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朱厚熜(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骢,年号嘉靖,明代第11位皇帝。嘉靖皇帝并不是武宗的儿子,也不是孝宗的孙子。由于武宗荒淫,没有留下子嗣,孝宗则是单传,只有武宗一个孩子,因此,孝宗一脉到了武宗驾崩也就断了香火,皇位继承人就要从最近支的皇族中选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兴王朱佑沅被确定为最近支的皇室,当时兴王已经去世,因此就又他唯一的儿子朱厚骢来继承皇位。

世宗即位后,欲尊生父兴献王为帝。首辅杨廷和等认为,继统的同时要继嗣,应尊孝宗为皇考,生父只能是皇叔考,反对世宗尊生父兴献帝为帝。这就是著名的“大礼仪之争”。斗争的结果为世宗意愿实现,杨廷和罢官,张璁当上了首辅。“大礼仪”事件后,内阁倾轧的斗争越来越严重。

从16登基到60岁去世,嘉靖皇帝在位45年,是明朝实际统治时间第二长的皇帝。明世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几年是有所作为的,如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涌现了像戚继光、于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总督胡宗宪采取剿抚并

重的办法,几乎彻底解决了长达百余年倭寇问题。嘉靖后期,皇帝专心烧炼,长时间不上朝,朝政把握在严嵩手中,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嘉靖皇帝为了修炼,又大肆建造宫殿,国库极度空虚。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嘉靖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三子裕王朱载垕。

朱载垕(明穆宗):

朱载后可以说是明朝比较幸运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他得以稳坐皇位六年。这与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朱载后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朱载后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他即位后,力图革除弊政,对朝廷不合时宜的政令进行修改;惩办方士;减免赋税,与民休息。任用礼部侍郎张居正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为隆庆至万历初年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在位期间明王朝军事力量较强,边塞稳定。但他喜爱游玩挥霍,常怠于政事,以致嘉靖以来的统治危机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阁首辅之争不息,财政匮乏现象严重,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朱翊钧(明神宗):

明神宗朱翊钧,是穆宗皇帝长子,6岁立为太子,10岁即皇帝位,年号万历。

穆宗皇帝去世时,为朱翊钧留下了很好的内阁班子,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张居正由于操劳过渡,于万历十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张居正为人非常正直,因此得罪了不少大臣,他的改革也触动了不少守旧势力,万历皇帝在张居正严格的管理下也有些厌倦了。当万历皇帝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就开始了他独裁的统治,万历贪财,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真是苛政猛于虎;万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开始着手为自己修建寿宫(陵寝);万历二十八年不临朝听政,高唱“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衙门内严重缺员,而候补的官员却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终生候补。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 万历朝有三件大事,援兵朝鲜、国本之争、梃击**。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皇帝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他曾作为一代英主,在张居正的

辅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也曾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背负了千古骂名。

朱常洛(明光宗):

朱常洛是明神宗的长子,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个月。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继位。光宗在短暂的执政生涯中,特别重视内阁和东林党的地位。光宗是一个好色的皇帝,由于荒淫过度,当年八月就病倒,太监崔文生进以泻药,后又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猝死,这便是著名的“红丸案”。朱由校(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明代第十五位皇帝,在位七年,年号天启,是明光宗的长子。

他即位后,令东林党人主掌内阁、都察院及六部。天启二年诏复张居正原官。宠信宦官魏忠贤,使其入掌司礼监并统领东厂。在位期间,土地兼并剧烈,苛捐杂税繁重,社会矛盾激化。天启七年,农民起义爆发,后金势力壮大,占领辽阳,攻占沈阳。明熹宗也许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他是一个好的工程师。其在土木制作方面的造诣简直出神入化。朱由检(明思宗):

崇祯17岁登基,从明熹宗的手上接过了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他并非昏庸无能之辈,亲政之初即采取韬光养晦,以守为攻,怀柔和麻痹权臣的策略,待政权根基稳固之后,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终以漂亮干练的手法解决了客魏(客氏和魏忠贤)集团,其政治手腕之娴熟,行政调动能力之强堪与清圣祖康熙扳倒权臣鳌拜之手法相提并论,他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勤勉和贤能超过了历朝历代的帝王(当然也有人说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贪财小气以至于富而亡国),但是,无论如何,他是无法改变在他之前漫长的近乎荒唐的历史。

古代犯法出家篇二

定引导之制,御前卤簿:

马五对,纛二十杆,旗二十执,枪十杆,撒袋五对,大刀十口,曲柄黄伞四,直柄黄伞八,红伞二,蓝伞二,白伞二,绣龙黄扇六,金黄素扇四,绣龙红扇六,彩凤红扇四,吾杖二对,豹尾枪四根,卧瓜二对,立瓜二对。摄政王、辅政王、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镇国公、辅国公等均有定制。

卤簿仪制,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合三者为大驾卤簿,共为四等,即: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大驾卤簿,用于郊祀祭天; 法驾卤簿,用于朝会和太庙祭祖; 銮驾卤簿,用于平时出入; 骑驾卤簿,用于行幸。

卤簿的御车总称“辂车”。

辂车之中又分大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

大辂:辂车在殷周时期称大辂,此时的辂车属单辕双轮,中间的车厢称舆,呈左右长方形。帝王所乘坐的车,如玉辂,以玉装饰,金辂以金饰而得名,还有象辂、革辂、木辂等各有特色,称为“崐天子五辂”,十分豪华,需要28人来抬。

卤簿旗幡仪仗是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的重要手段,可说是五彩缤纷,绚烂至极。华盖:五十四个。九龙而曲柄黄色的四个,九龙而直柄黄色的二十个,都连续排列。花卉而分成五色的十个。九龙而分成五色的十个。这两种交替排列。纯紫或红色的方盖八个。

执扇:七十二个,寿字的八个,双龙黄色的十六个,双龙红色的八个。黄玉色赤单龙的各八个。

孔雀雉尾和鸾凤:十六个。红色有花纹方形的各八个。

幢:十六个。

长寿、紫、霓、羽葆各四个。

幡:十六个。

信幡、绛引、豹尾、龙首竿各有四个,分别称作教孝表节幡、明刑弼教幡、行庆施惠幡、裒功怀远幡、振武幡、敷文幡、纳言幡、进善幡,八个为一组。

纛:八旗大纛二十四个,羽林大纛、前凤大纛共十六,五色销金龙纛共四十,图案相反的八十个。

旗:

取材于祥瑞禽鸟的图案,有仪凤、鸾、仙鹤、孔雀、黄鹄、白雉、赤鸟、化虫、振鹭、鸣鸢。

取材于灵兽的图案的,有游麟、彩狮、白泽、赤熊、黄熊、辟邪、犀牛、天马、天鹿。取材于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的四个,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图案的四个,取材于五岳图案的五个。取材于五星二十八宿的三十三个。

取材于甘雨(甘泽、甘澍、甘膏、甘霈)的四个。

取材于八风(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的八个。

取材于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和五雷图案的十个。取材于日、月各一个。

门旗八个,金鼓旗二个,翠华旗二个,五色销金小旗各四个。出警、入跸旗各一个。旗的数共有一百二十个。

其他的还有旌:十六个。金节:四个。

仪锽氅黄麾:四个。

金钺、星、卧瓜、立瓜、吾仗、御仗:各有十六个。红镫:六个。

鼓:二十四个。其中金鼓二个、仗鼓四个、板鼓四个。横笛:十二个。钲:四个。

铜角:大小各十六个。

皇上乘坐的是金辇、玉辇。

离御座最近的有:拂尘、金炉、香盒各二个。沐盆、唾盂、大小金瓶、金椅、金杌各一个。

手执大刀的、手执弓矢的、手执豹尾枪的,各30人。手执荷殳戟的各4人。

侍殿前执曲柄黄盖的一人。执净鞭者四人。

在华盖之间,除十匹仪仗的马外,有骑马的卫士千人。总计卤簿所需1800人。

天子车辂中五辂为必备的,五辂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和木辂。除此之外,还有玉辇、礼辇、步辇等,下面介绍一下它们的具体形制。

首先是玉辂,木质,基本构造由辂座、辂亭和圆盘等部分组成,主色为天青色装饰。

辂盖高将近一米,辂圆盘为金黄色圆顶,镶玉圆版四块,因显要部分用玉装饰故称为玉辂。圆盘垂有镂金垂云,四周贴有三层镂金云版。幨帷用三层青缎制成,每层绣有金云龙羽纹相间。四根金青缎系带绑在车轸上。四柱上绘有金色云龙。车门垂珠帘,四面各三。云龙宝座四周为朱栏,以金彩相间涂饰,栏内四周布有花毯。两轮各有十八根车辐,以金色镂花装饰。前有两根轴辕,两端分别饰金龙的头和尾。后树有青缎太常旗十二面,旗面上分别绣各有日月五星、二十八星宿,旗下垂有五彩流苏。行驾时用朱绒带子驾象来引车前行。玉辂是天子五辂中所传

最久的一种。玉辂作为皇帝郊祀车驾之一,大朝会时陈设五辂在午门外,玉辂居中,以视最为尊贵。

金辂,是天子在封同姓王侯出席宾宴时所乘,用于飨礼、射礼和郊祀还京、饮宴等场合,居五辂第二。主色为明黄色装饰,金辂的圆盖镶四块圆版金,金辂之名也由此而来。与玉辂青缎幨帷不同的是金辂使用的是黄缎幨帷,也是三层。四根黄段系带绑在车轸上。后树有大旗十二面,旗上各绣着金龙。金辂其他的行制都与玉辂相同。明代皇太子也乘金辂,以二象驾之。乾隆时金辂为大辂所改,以一象驾之。

象辂,乾隆朝的象辂为明代的大马辇所改[1],主色为红色。象辂的圆盖镶四块圆版象牙,故名为象辂。象辂幨帷为三层红缎,也有四根系带,为红缎,绑在车轸上。宝座四周环以朱栏,辂前有三辕,后树有大赤旗十二面,各绣有金凤,与玉辂、金辂不同的是此时的象辂驾以马,中间四匹,两边各三匹,共十匹。在五辂陈设时,象辂位于玉辂之右。

革辂,圆盖方轸,明代的大驾卤簿中无革辂,此时的革辂由明朝的小马辇所改。主色泥银色装饰,镶四块圆版黄革,因皮革相挽而得名。幨帷为三层白缎,有四根白缎系带,绑在车轸上。宝座四周环以朱栏,辂有两根辕,后树有十二面大白旗,各绣有金虎。革辂用一匹服马和三匹常马驾驶,为天子在巡守、征战时所乘。

玉辇,圆盖方座,其中辇盖为青色,上面有四块圆版玉装饰和一金色圆顶。玉辇的四周承吊以镂金垂云,下端为金云叶。幨帷由两层青缎制成每层相间有褶裥,上面绣着金云龙,另有四条黄绒制的细带,绑在座位的四个角。辇门冬天则用青毡门帏,夏季就换成珠帘,座亭上窄下宽,座有二层缀版,上方绘有彩云,下方绘有金云,四周环以朱栏,相间装饰着金彩,栏内也是铺有花毯。云龙宝座在座亭中间,左边放着铜鼎,右边置有佩剑。前有四根辕,中间两根辕各长,左右两根辕稍短,辕两端分别称着金龙的首和尾。抬起玉辇时需要用纳陛五级,由三十六人抬。

礼舆,采用香木做成。它的基本构造和玉辇相似,由穹盖、座亭、宝座、辕杆等部分构成,不同的是,礼舆的幨帷采用明黄缎,绣金龙,四柱以蟠龙装饰,而且左右的窗户夏天用蓝纱遮住,冬天则用玻璃。有两根较长的大横杆,两杆之间有双龙的头相对。前后由左右两边各有两根小横杆架着两根肩杆,肩杆共八根,皇帝出行时采用十六人抬。

步辇,木质,没有车幔,辇的倚栏上有镂空花纹。蟠龙座在中间,冬天在座位上铺着紫貂皮,夏天则用明黄色的妆缎。四柱上有虎爪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的头,周围绕以云龙。蟠龙座前有踏几,上面铺有黄缎,有两根直辕。其他的同礼舆的行制相同。

天子车驾中,五辂规模大、规格更高、出行时更隆重,出行时意义更在于礼制上作为天子的象征;而辇舆因为规模结构较小,也因为其设计构造更简单乘坐更为舒适,故在作特殊要求的礼仪场合之外,皇帝出行都乘坐辇舆。

以上是皇帝车马的具体形制,这只是宫廷车马礼仪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天子的仪驾制度,即与车马匹配的仪仗和仪卫等级制度,又称为卤簿仪驾制度。

大驾卤簿,大驾卤薄有玉辇、导盖、盥盆、拂尘、唾壶、马杌、交椅各一件,提炉、香合、水瓶各两件、仪刀和豹尾枪各三十支、各种大小、行制不同的伞盖共四十六件,寿扇等各种不同的扇共七十六,各种幢和幡共三十二件,各种式样的旌、金节、氅和麾共二十八件,各种八旗的纛和有不同代表意义的旗帜共有一百八十三面,钺、星、卧瓜、立瓜、吾杖、御杖、引杖等仪仗共一百一十二件,红灯六个。接着是玉辂、金辂、象辂和革辂各一乘、宝象五头、导象四头、静鞭四根、仗马十匹、后护豹尾枪十支、仪刀十把。

皇帝法驾卤薄所陈列的仪仗与大驾大致相同,法驾卤薄中的玉辇,由金辇和礼舆代替,导盖、拂尘、盥盆各增加了一件变成了两件、唾壶减少了一个、仪刀、豹尾枪各减少了十把变成了二十把,五色华盖增加了十个变成了二十个,双龙扇十六柄增加了十二柄,五色金龙纛二十个,减少了二十个,钺、星、卧瓜、立瓜、吾杖、御杖、引杖等都由十六件变成了六件,减少了十件,其他的都与大驾卤薄相同。

皇帝銮驾卤薄,前面设有导迎乐,先是两根戏竹,接着是六根乐管、四根七孔笛、两根笙、两面云锣、一面导迎鼓和一副拍板。依次是四御杖、四吾仗,立瓜、卧瓜、星、钺各四,十面五色金龙小旗、十面五色龙纛[2]、十面双龙黄团扇、十面黄九龙伞、一柄九龙曲柄黄华盖,接着就是皇帝乘坐的步辇了,皇帝的步辇后是持佩刀和执枪的大臣和侍卫。

皇帝骑驾卤薄出行时,首先在前列奏军中典雅庄重的音乐,间歇有比较清雅的音乐,乐器列有十六个铜器喇叭,大小各八个,八个唢呐,接着是两面云锣、两根龙笛、两根平笛、两根乐管、两根笙、四面铜鼓、“二金”[3]、两个“铜点”[4]等一些其他的古代乐器。在骑驾卤薄中,皇帝可乘轻步辇或骑马,在轻步辇或嘛前面也有各种仪仗,与銮驾卤薄中相同,数量上有些微变化[5],轻步辇前面有十名佩刀大臣导路,后有俩名佩刀护卫,护卫后跟着是豹尾班侍卫,其中执枪者十人、佩仪刀者十人、佩弓箭者十人。

以上各等卤簿中,大驾卤薄用“以郊飨上天,临驭九伐”,在郊祀大典,万寿、元旦、冬至三大朝会及诸典礼才陈设大驾卤薄。出行时执事人员执以上各种法器按序排列好,由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驭车,加属车八十一乘;法驾“以祭方泽、祀明堂、奉宗庙、籍千亩”,在北郊大祀和社稷祭祀时天子乘法驾卤薄,出行时由京兆引奉引,侍中参乘,奉车郎御之,有属车三十六乘;銮驾卤簿在天

子行幸皇城时摆成;在大阅军队时,骑驾卤薄陈于宫门外,在军营暂停时,皇帝骑驾卤薄中晨时奏唢呐乐,晚上奏典雅庄重的军乐。

古代犯法出家篇三

古代皇帝出家、敬佛的言論和事跡

古代皇帝出家、敬佛的言論和事跡

幾千年以來,佛陀的教法一直興盛不衰,並且世間上有很多地位高貴和知識豐富的人,捨棄了富可敵國的家產、顯赫的地位和權勢,精進地在佛的教法下修持。

在以前漫長的佛法傳播歷史中,有無數的高僧大德和護法居士,不顧自己的一切,在對各種邪知邪說的鬥爭以及佛法弘揚的各個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古今也有許多傑出人物如一些帝王將相,國家元首,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同樣崇敬佛法中的高僧智慧和高尚品德。

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認為,學佛是一種低層次的盲目行為。在末法時期的今天,出現這種想法,也不足為怪,但這顯然與事實不符,從歷史上看,印度、藏地、漢地的歷代帝王,對佛教都非常推崇。比如從印度聖境來說,樂行王、影勝王、阿百王三大貝拉王,以及三十七代暫扎王,都致力於弘法利生事業;在藏地從拉脫脫日王到極樂五代的赤熱巴巾的歷代國王,也都身體力行,弘揚佛法(詳細可參閱《青史》、《紅史》和《白史》;在漢地,自從西漢佛法傳入後、二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排斥佛教的國王只有三武一宗四位,其餘的都致力於佛教的弘揚。

現摘錄數則漢地皇帝,出家、學佛、洪法的事實,介紹如下: ◎北朝時,南朝的梁武帝,虔誠事佛,以佛法治國,並拜法雲、雲光、寶志三大高僧為師。他的皇后雖然美麗,卻嫉妒心強,又誹謗三寶,年輕時即死去,墮為巨蟒,託夢給梁武帝:請求超度;因此,梁武帝依據佛經,著成十卷懺法(俗稱《梁皇寶懺》,此書直至今天仍盛行不衰)。又在造完水陸大齋的儀軌後,梁武帝手捧儀軌,跪在佛前,極其虔誠地祈禱:「若儀軌合手聖理,則使佛前燈火不點自明,否則燈火仍舊黑暗。」說完拜下,剎那間,燈火通明。

又梁武帝在惠約禪師前,受了菩薩戒,當時向禪師頂禮時,請禪師向外保密。於是,禪師也合掌,入於淨瓶中,後又化為五彩雲朵,而出淨瓶。禪師也請武帝向外保密。梁武帝堅持日中一食,並從大乘菩薩戒出發,發心斷除酒肉,詔示全國僧人都斷肉食素,使素食成為流傳至今的漢地佛教一大優秀傳統。粱武帝還三次捨身寺廟,講經說法。

◎佛祖涅槃後,中國的漢武帝,開闢了西域交通。至南北朝時,梁武帝派遣幾個使者,至西域訪求佛法。他們隨同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經書和佛像。梁武帝瀏覽了兩卷經文,就聲言要皈依佛門。他成了中國第一個信佛的皇帝。此人是蕭何的第二十五代世孫,俗名蕭衍。後來,他度了很多人出家為僧,建佛塔,造佛寺,塑像裝金。這還不算,他自己還披上袈裟,手持金缽,上座講《放光般若經》。儼然一個佛門大法師。

◎隋文帝小時,由智仙神尼,把綻扶養長大。後來在南京棲霞山造塔,回向智仙神尼,塔中銘文說:「菩薩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堅,敬白十方一切三寶…」。同時在全國各地落成了三十多座佛塔。各地都有瑞應奏聞,隋文帝感慨地說:「佛法重興,立舍利塔,必有感應。」隋文帝因為喜好佛法,又好食麻豆,故曾自稱:「恍然若覺自己的前身是出家人。」 ◎二十多歲登上皇位的唐高宗,自小便受菩薩戒,與其父親唐太宗一樣推動佛教事業,禮敬玄奘法師等有道高僧,並經過辯論後決定,出家人不用頂禮國君。

◎唐肅宗在登基初,即請一百多位出家人,在行宮朝夕誦經,祈禱國泰民安。乾元年中,詔請密宗大師不空,於內宮建道場修護摩法,為皇帝授轉輪王七寶灌頂,並詔令天下:各州郡建立放生池,共建有81所。

◎中唐時的唐宣宗,在登位前,也曾出家多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前,也做了八年的沙彌。

◎朱元璋的嫡孫建文帝,登基後,因被其叔父奪去皇位,而出家直至命終。

……如此事例,俯拾皆是,恐繁不錄。歷代貴為天子者,尚如是尊重佛法,今日諸不信者,憑甚麼認為學佛只是低層次的盲目行為呢? ◎安世高,原是安息國的太子,後把王位讓與其叔,自己出家為僧,於紀元148年來華,是中國佛教譯經事業的奠基人。◎九華山地藏菩薩金喬覺,原為古新羅(即今韓國)的王子,於紀元741年,來華弘揚佛法。人們稱其為地藏王菩薩化身,故其駐錫地九華山,遂作為地藏王菩薩道場,而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五代時吳越王錢布繆(852—932年),小時曾受高僧洪堙指點,發達後見洪堙必跪拜,稱自己為弟子,並大興佛教,使人心向善,安居樂業。

◎唐代開國君主唐太宗,也曾感歎:「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將相所易為。(出 家當和尚是男子漢大丈夫的高潔行為,既使是帝王將相想做,也不是容易做得到的。)」 ◎唐代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曾是七代帝王之師。◎南宋皇帝趙顯,四歲時即登基,後來宋朝被元軍所滅。等到趙顯長到十八歲懂事的時候,由於親眼目睹了人生無常的幻滅的道理,作為一個堂堂的大宋皇帝,他並沒有去執迷於諸如復國之類的大夢,而是決心走上一條追求真理,徹底解脫的學佛大道。他毅然出家到了西藏的薩迦大寺,潛心於佛法的修證。這樣,不僅消除了當時元朝皇帝為絕後患、而想剷除他的念頭,並且他也從孜孜於佛法的修學中,獲得了超越世間的無上快樂,最終成為了藏漢佛經的翻譯大師。西藏人民,至今還在懷念趙顯、這位佛門中的帝王高僧。◎梁武帝出身高門,博學多才,著作等身,對儒學、佛學,尤其精通。他勤於政務,「冬月四更競,即起視事,執筆觸寒,手為皴裂。」

他能活到86歲,主要得益於儉樸的生活作風。受佛教的影響,他從來不吃山珍海味,只吃菜羹、粗飯,而且每天只吃一頓。他穿的是布衣,帽子三年一換,被子兩年一易。「後宮貴妃己以下,衣不曳地。性不飲酒,非宗廟祭祀、大饗宴及諸法事,未嚐作樂。」

他對臣下說:「朕絕房室三十餘年,至於居處,不過一床之地;雕飾之物,不入於宮,受生不飲酒,不好音聲,朝中曲宴,未嚐奏樂。日常一食,昔腰腹過於十圍,今之瘦削裁二尺餘,舊帶猶存。」

身為帝王,梁武帝能夠捨棄幾乎所有的物質享受,過著一種粗茶淡飲的儉樸生活,不能不讓人佩服。

◎元朝的撒迦班智達、八思巴等,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國師。譯介和維護佛法 成為偉人

歷史上有很多出家僧人,他們不僅以自己無上的悲願與頑強的精神,利益了無邊的眾生;他們不僅為自己的祖國,贏得了巨大的聲譽,為本國人民所欽敬,成為本民族歷史上引以為傲的人傑;而且也同樣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極大尊敬與愛戴,至今仍活在人們的心中,為各民族人民所緬懷紀念,從而成為各民族世代友好和文化交流的永恆動力。例如: ◎瑪辛達在《幸福的藍本》中,曾講過這樣一個偉大學者的故事:「第一批將巴利語佛教文獻,翻譯成英語的學者之一,是一位基督教著名神父的兒子。他選擇這項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證明與佛教相比,基督教所具有的『優越性』。他的這個任務,雖然失敗了,但他取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還要大的勝利:他成為了一名佛教徒。我們一定不能忘記這個令人愉快的機遇,正是這個機遇,促使他從事這項工作,使數以千萬計的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觸到珍貴的『法』。這個偉大學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維茲博士。」

◎法尊法師,早年不畏艱辛進藏學習佛法:後從事藏傳佛教的研究與翻譯,為藏漢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本世紀著名的高僧弘一大師,早年曾留學日本,把西方的音樂、美術、戲劇等引進中國,曾以自己傑出的藝術才華而譽滿當時。正當他輝煌的藝術生涯和個人的人生,圓滿達到極為頂峰的時候,他卻毅然捨俗出家,潛心於佛學修證,成為著名律宗大德。弘一大師波瀾壯闊的一生事跡,被人們編成了電視連續劇。有四家電視台,爭相放演。◎唐義淨三藏法師,在《西域取經》詩中寫道: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遠路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唐代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時,受到印度舉國上下的尊敬。法師歸國時,二十萬眾人上街。唐太宗皇帝親自出迎,並請求法師出任大臣,被婉言謝絕。法師圓寂時,朝野送葬隊伍,竟達一百多萬人。人們讚歎玄奘法師為中華「民族的脊樑」。◎歷代名臣如宋代的王安石、元朝的耶律楚材等,本身即是佛門居士,尊出家人為師。

◎歷代文人,如唐朝的白居易、王維、宋朝的蘇東坡、辛棄疾等等,也多與僧人交遊,從高僧大德超凡脫俗的氣質中,受到啟發,而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

◎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粱漱溟,在1987年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一次會議上,一語驚人,表示自己前世曾是一位禪宗和尚。

◎清朝歷代帝王如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無比地恭敬出家僧人,他們都依止了高位大德,並拜玉琳、金剛戒等僧人為國師,順治皇帝在其《讚僧詩》中有「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當初一念差,黃袍換卻紫袈裟。」意即前世出家為僧,只因一念之差,今世沒有承繼前志,而做了帝王,流露出了無限的懊悔之情。◎在藏族歷史上,著名的赤松德讚等國王,也是對出家人至誠恭敬。

◎現在世界上,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等,國家元首,常對出家人恭敬禮拜,筆者(《佛教科學論》的作者)在1990年,親見不丹國王深格王休,在上師晉芙彭措仁波切的面前,五體投地,恭敬頂禮,以示敬意。

這些有地位、有福份的國家元首,也對出家人如此恭敬,那更何況我們一般的人們呢?

◎清朝的君主大順治皇帝,也說過:「世間最貴者,莫若捨俗出家。」又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思想家、三民主義的開創者孫中山先生,也認為:「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又說:「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維護民族一種最聲大的自然力。」

范仲淹修佛,使品德與文章,臻於至善至美

范仲淹是北宋王朝時期的宰相,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曾常問道於佛門高僧,受到過很多道風高雅的禪宗大德提攜,比如古禪師就曾寄偈相勉:「丈夫各負沖天氣,莫認虛名污自身,撒手直須千聖外,纖塵不盡眼中翳。」即教育勉勵他,大丈夫應該有沖天的氣概,莫要著迷於那些虛假的名聲地位,而污染了自己的高尚品德,更要以那種不著纖毫的大超越、大解脫的佛法,來時時刻刻地要求觀察自己,這樣就能達到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種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

范仲淹能夠一生為官清廉,雖處高位而不驕,尤其是後來縱然身處逆境,而仍心懷天下百姓憂苦,在著名的《岳陽樓記》中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實是佛法裡無上菩提心中「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已較諸眾人卑,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的「自輕他重」和「自他交換」修法精神的真實體現。(以上均據《偉人智慧格言》一書)

古代犯法出家篇四

敬佛礼仪

现在信佛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民众有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旅游途中参观名寺大刹,烧香拜佛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烧香拜佛,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特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下面听我细细道来,为你讲解烧香拜佛的规矩。

一、进门礼数

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进门时,男客先迈左脚,女客先迈右脚,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同时进庙内殿宇时应遵循左门进右门出的原则。注意:一定不能踩踏在门槛(据说门槛代表佛祖的肩膀,当然不能踩踏)之上。而登临第1和第6个台阶的行礼意味着一心一意和六六大顺的含义。

二、烧香拜佛

礼佛前,先要净(洗)手。香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普通人敬香要用左手持(据说右手不净,普通人杀生大多用右手),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先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烧香时,先用自己的火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上香以3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香入香炉时应呈水平角度,曰平平安安。

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

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专业拈(上)香的方法

1.用自己的火将香点燃;2.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3.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4.再举香齐眉;5.之后,放下如第3动作;6.开始用左手分插。

插香的第一种方法: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注:本篇拈香之法全为在家居士所写,故与出家众所观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众如是个人敬香礼佛,则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净而不染。”总括而简单。

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烧香就是供养,烧檀香最好!

礼拜的方法

礼拜,就是对佛菩萨像虔诚的恭敬作礼之举动,其法是:

1.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束杂乱的心意,瞑目观想:我以往无量劫中的父亲在我右边,我以往无量劫中的母亲在我左边,儿女眷属在后,一切冤仇障类在前,此无量劫数的父母冤亲眷属,均在我的四周,团团围绕着我,随我一齐礼佛,愿你们以善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注:此种观想礼佛的方法,是密宗的无上法门,若常如此观想礼佛,不仅能超度你所观想的,而且能为自己灭障消灾。即念经,持咒或持佛菩萨圣号时也是一样,不可忽视。)观想后,弯臂,右臂斜伸,右掌向上,按于拜垫中央,左掌仍举不动,两膝随即跪下(此为第一拜)。

2.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的左前方(此为第二拜)。

3.右掌由拜垫中央移到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许(此为半拜合共叫“两拜半”)。

4.以头垂叩于两掌中间拜垫上。

5.两掌随即翻转,手心向上。意思是以两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这叫头面接足礼。(另一说法是:古时候的小孩子或低阶之人,向大人,上级或长者求索物品或钱财时,就是这样摊开手掌承接所要求的财物。也就是承接佛菩萨所赐的福慧之意)。

6.两手握拳翻转,头离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心。

7.左握举回胸前,右掌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起立。合掌依然。

8.三拜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此为定印),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这叫问讯。

以上为一般之礼拜法。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莲花部及金刚部”等之合掌与礼拜方法。行者皈依后,自有上师亲传,此处不赘。

礼拜呼吸法

礼佛的呼吸法:拜下时,舌尖卷抵舌根,同时吸气,(如果要念佛号或持咒,可在拜下呼气时念);起立时,舌尖翘顶上腭,同时吸气。这是一种揉和吐故纳新、使全身气脉发生神秘的循环作用,以保健却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吸气时最好能观想空中日月星辰等通化成了白光,由你的顶门进入体内,(如果是面对佛菩萨像时,则观想佛菩萨像放光照你);呼气时则观想我之病苦孽障都已化成了黑气随气而出(时间久了,你将会看到自己所呼出的黑气。那时保证你已是一个三业清净的人了)。喜欢礼佛的同道们,不访试试,这种又礼了佛,又练了却病延年气功,而又因此而清净了三业的方法习之不断,必可获益无穷,悠然而拜,悠然而起,不疾不徐毫无劳累的感觉。

合掌的方法

佛教弟子们恭敬虔诚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肃立(两脚与肩同宽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样有很多种,一般都是以两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弯,举至心口处轻合,不可过紧,宜如塔形。依“菩提道次第修习加行六法妙道入门经”说:“两掌合紧不留余隙,是为外道合掌,第一会沦为外道,(因心为形役,难入真空妙有之境故);第二会感生在无佛的地方,不闻三宝之名。”“兜率天赞叹经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语明灯经注”中说:“外道合掌,紧闭掌心,将来必堕生于无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执着成性故也。”

三、烧香注意事项:

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

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现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了),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每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

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

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

女人大姨妈来的时候不要去上香。

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香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

枝。不必多烧。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以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

不过见过很多信佛的人请上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师父说这样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们以后如果请了念珠,请把他带在手上。

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

进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据说门槛是佛的肩膀,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如果没把握做到,就千万别许愿。别求发财,佛不是保佑你发财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顺遂。不要随口许诺给佛什么供养,然后又抛到脑后。佛又不争你的一柱香,这个说法是要让我们不要随意承诺,所谓做人应该有言必践吧。佛所恼的应该是这些虚妄之言吧。

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去道观许愿是要还愿的。一年愿望实现后回来,方法进去问人就可以了。如果没许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还愿的,但是你最好许个做多少善事的愿。就发愿来促使你本身的许愿。

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

不要在寺院吃荤食。

寺院通常有经书赠送的,不要忘了请几本,世间之物还有什么比经书更珍贵的。

请来的经书护身符不可随意放置,应该取干净的书柜放好。同房时房间切不可有佛经护身符等法物,因为护身符等是护法护身的,沾上邪气将会起不到作用,这才是切记的。

如果是因为被邪魅债主缠身,拜完时做回向时念将拜佛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也会高兴的。

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已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完,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同时,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18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