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思考的表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者的观点、观念和思想。写读后感时,可以逐个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展示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和感悟。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们学了《麻雀》这篇课文,我感悟很深。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关于麻雀的故事,“我”打猎回来,猎狗发现了一只毛茸茸的小麻雀,当猎狗张开大口要吃掉小麻雀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了下来,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把猎狗吓退了。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伟大的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悟道:母爱是多么伟大。老麻雀不是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而是奋不顾身的.拯救着它的孩子,这要是别人的孩子,它可能会犹豫,但是,快被吃掉的是自己的孩子,它必须毫不犹豫的去拯救自己的孩子,哪怕死了,也要和孩子一起死。
母爱是多么伟大,让我们为老麻雀的这种做法感到骄傲!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二
文章的内容告诉我们作者的猎狗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猎狗张牙舞爪地想把小麻雀给吃了。这时,一只老麻雀眼看自己的孩子要受到伤害了,奋不顾身地飞到小麻雀面前,用自己娇弱的身体保护着自己的孩子。猎狗看到老麻雀如此的勇敢,非常惊讶!同时被它的勇敢气势吓得直往后退。作者看到这情形马上让猎狗回来,不忍心让它去伤害这对母子。
看了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感动!让我不禁想起罗曼罗兰说的:“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它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树立我们对人生的信心。”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妈妈帮助我们;时时刻刻保护我们的,是妈妈。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三
这是著名作家白桦先生的一篇小说《红麻雀》,更像是对文革历史的回顾。白桦的一位学生叫夏华死在了狱中,离奇的是他即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快出狱的前夕,他却死了。张教官告诉他:"你明天可以出狱了。"夏华没有欢欣鼓舞,竟发出一声惨叫,脸白得比狱墙还要白。
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很反常的行为。他没有任何的遗言或者遗书,只有一篇《红麻雀》一文。白桦作为他的前任老师,想要从这部作品里寻找他的死因的蛛丝马迹,于是就有了本篇文章。
当我们仔细地读《红麻雀》,它似乎不只是一个麻雀,更像是他自己的人格化的一个产物。他在很小的时候捉住了一个麻雀,设计一个天罗地网,捉住了麻雀,然后用小剪刀割去了它的喉咙,让它失去自由的言论的权力,然后囫囵吞枣般把它吃掉。
我们都知道文革对我们的历史来说是一场浩劫,很多知识青年因为看不到任何的希望,纷纷自杀。在那个年代,你的无心的话被别人听到,很容易被告发,成为反动分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夏华可能是受害者之一。
他的死不是自杀,也不是什么法律制裁的结果,而是在他的人生的最后,始终看不到希望。他的父亲很早地被抓,进了监狱。如今,他也被抓了。从他的论文来叙述李煜的一百种可能,我们能想象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如果他生活在现代,也许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也许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但是文革的浩劫打破了一切的可能。
从他之后写的《红麻雀》,他特意强调了一个细节,就是给麻雀的羽毛染上了革命的红色,他原以为麻雀会奋力地逃脱,没想到它安之若素,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他告诉他的好友这只红麻雀的故事。他的好友的反映说,这个麻雀不就像你父亲吗?永远关在"山"上。
夏华出狱前填的社会关系一栏,又刺激了他脆弱的神经。他最至亲的父亲被关,他也莫名其妙获罪,这一些莫须有的罪状使他的人生感到痛苦,失去了人生的希望,最后他被自己的意念杀死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一段弯路可能葬送一个人美好的一生。在看不见任何希望的时候,我们能选择的只有死亡。在默默无望的世界里,我们能守住的莫非是自己虔诚的初心。一个人的命运对历史来说,无非是车轮可以随意碾压的草芥,根本不足为提。但是一个国家倘若走了一段弯路,那么就可能给千千万万的家的命运发生根本的改变,也许就不会出现你和我了。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四
终于看完了最后一页,一下子如释重负。看看枕边的闹钟,指向11.20,轻叹一口气。
麻秋秋是个笨小孩,却又固执地傻傻地爱着金映明。
——看到这,我哭了,毫无预兆的。眼泪是断了线的泪珠,顺着我的脸庞,滴进我的心里。
麻雀名叫麻秋秋,体型微胖,小雀斑、小痘痘,万千平凡少女中一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莫属单纯善良,经历了减肥、美容后,完成了麻雀革命,洗去灰尘散发光彩,让本来已经动心的两位男主更加倾心。女主本身的个性就像灰姑娘一样该坚韧时野火烧不尽,也像杉菜一样确定爱情后勇敢直追,这里面就是小说惯用的忽略身份地位等一切物质因素,尽管会有被嘲笑的成分在,但是更多的还是有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的主角力量会带着每一位灰姑娘成功跻身上流社会顶端。有个同学说过,不要太当真,不然你就输了,用在这里,不要太计较小说和现实的差距,不然你就别看了,权当吐槽工具也行=—=。
突然想到麻秋秋捡到过一个小孩,长得像金映明,小孩也叫金爸爸,把蒙太一气得不行,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以为作者会安排女主和金在一起,也许就是流星花园里面的遗憾想在这里补上吧,可惜这个遗憾却更大了。
麻秋秋变身是发生在一座桥底下,不记得是谁陪她的,只记得那位小哥没有带手纸,上完厕所用了原始的方法——叶子[捂嘴笑]。若是蒙,应该脸红通通地大骂,而金则脸色微红以冷酷拒绝回忆这一幕吧。
刚刚搜了一段关于主人公的人物描写,还算是比较早期的写法,没有玛丽苏到极致,却也只能是在当时看了。现在不忍回首当时的品味,舍友如是评价。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五
麻雀和猎狗相比,猎狗是个庞大的怪物呀!可是,老麻雀不能安然的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它要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动物之间尚有伟大的母爱,更何况我们人类之间呢?我们的母亲在自己的儿女遇到危险时,也一定会像老麻雀那样,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儿女,用伟大的母爱守卫儿女。想起了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四川汶川地震的时候,一位年轻妈妈用身体顶住那塌下来的水泥板,当救助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走了,但在她的.怀中,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想而知,是那位年轻而又坚强的妈妈用她自己的生命,终于使她孩子的生命得以延续啊。
母爱是多么神圣,多么伟大啊!让我们一起拍起手唱起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六
这是关于友情的故事,看过之后深深的叹息,人的良心和动物之间需要的是和谐!
从前有一只猎狗被主人怀疑他的真诚,他无法忍受这样便离家出走!他快饿死的时候便遇到了麻雀,麻雀给她叼了一块肉给她吃,但是一块哪能吃饱呢,便又给她叼了一块,吃过后猎狗还想吃面包,麻雀又给猎狗叼了一块面包他吃的饱饱的,他们变成了好朋友,一起往城外走去,走了一会猎狗说很累很困想睡一会,麻雀说你睡吧我给你看着,不一会一个车夫赶着车飞速的.走来,麻雀说你慢些我的朋友在这里不要撞到他,但是车夫没有听,车子从猎狗身上碾过,猎狗死了,麻雀很伤心,对车夫说你害死了我的朋友我要报仇!他把车夫的酒桶木塞子全部都啄掉了酒洒了一地,把马的腿啄伤了马也死了,车夫还直喊哎呀我是个倒霉的人啊,麻雀带领着他的朋友去把车夫家的粮食全都吃掉了,她也直喊哎呀我是个倒霉的人啊,他和妻子谁都抓不到麻雀,最后他的妻子拿锄头打麻雀但是打到的却是车夫的脑袋!
这篇文章我看后,自己感觉是大快人心的车夫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动物之间也会有真挚的友谊,一个人不要想着自己有多么的倒霉要想着自己做错了什么,有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做了错事要懂得改正的!一味的犯错最后只会什么都失去!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七
上个星期,我读了《麻雀》这篇课文,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的是,猎人打猎回来,走在林阴路上,猎狗跑在猎人的前面。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鸟巢里掉下来了,猎狗慢慢的走近小麻雀,闻了闻,张开那馒头大小的嘴。
突然,一只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也许是因为紧张的'缘故吧,那只麻雀浑身发抖,发出难听的声音。可它仍打起精神,准备和猎狗进行搏杀。麻雀那种强大的力量让猎狗感到害怕,它慢慢的向后退。猎人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麻雀和猎狗相比,猎狗是个庞然大物,而麻雀呢?麻雀不能安然的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它要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小麻雀,想挽救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人与人之间,有着伟大的母爱,动物也是一样。我们的母亲在自己的儿女遇到危险时,也一定会像麻雀那样,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儿女,用伟大的母爱守候着儿女。
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八
这几天我读了《麻雀》这篇课文,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猎人打猎回来,走在林阴的路上,猎狗跑在猎人的前面。一直刚出生的不就的'小麻雀从鸟巢上掉了下来,猎狗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了下来,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前面。可能因为自己和这么庞大的怪物比实在是显得太渺小了所以发出了绝望地叫声。即使这样它还是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用自己的身躯掩护这小麻雀,而且还准备与猎狗搏斗。老麻雀强大的力量使猎狗害怕了,慢慢后退,猎人一看急忙唤回自己的猎狗,带着它离开了。
麻雀和猎狗相比,猎狗可是个体型庞大的怪物啊!可是老麻雀还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去和猎狗进行搏斗,它还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也许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吧。
动物之间都有伟大的母爱,更何况我们人类只间呢?我们自己的母亲在子己的儿女遇到危险地时候,也一定会向老麻雀一样奋不顾身去拯救自己的儿女,用伟大的母爱爱护自己的儿女。读了这个故事我的脑海里自然浮现出了一个故事:一个男孩被一辆大卡车压在了下面,脸小男孩都觉的自己没有生存的希望了,是他的母亲用自己的双手举起了这辆大卡车。要知道这辆大卡车可是有两三吨重的呀!母爱的力量真是神奇了。
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一同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吧!
猎回来,走在林阴的路上,猎狗跑在猎人的前面。一直刚出生的不就的小麻雀从鸟巢上掉了下来,猎狗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了下来,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前面。可能因为自己和这么庞大的怪物比实在是显得太渺小了所以发出了绝望地叫声。即使这样它还是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用自己的身躯掩护这小麻雀,而且还准备与猎狗搏斗。老麻雀强大的力量使猎狗害怕了,慢慢后退,猎人一看急忙唤回自己的猎狗,带着它离开了。
麻雀和猎狗相比,猎狗可是个体型庞大的怪物啊!可是老麻雀还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去和猎狗进行搏斗,它还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也许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吧。
动物之间都有伟大的母爱,更何况我们人类只间呢?我们自己的母亲在子己的儿女遇到危险地时候,也一定会向老麻雀一样奋不顾身去拯救自己的儿女,用伟大的母爱爱护自己的儿女。读了这个故事我的脑海里自然浮现出了一个故事:一个男孩被一辆大卡车压在了下面,脸小男孩都觉的自己没有生存的希望了,是他的母亲用自己的双手举起了这辆大卡车。要知道这辆大卡车可是有两三吨重的呀!母爱的力量真是神奇了。
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一同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吧!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九
我买了一本书《麻雀》,它是梅子涵写的,里面描述的情景,很搞笑,又很有意义,使我读了之后还有流连忘返的感触。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每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或是某个地方,都要懂礼貌的,比如说,在学校里,见到老师,就要敬礼,鞠躬,再礼貌地说“老师好”。要真诚地向每位老师问好。尊重他人,也是貌尊重自己。
这本书还教育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尽心尽力地去做,要有责任心,不能半途而废,不可以马马虎虎地完成任务。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失败了,我们就更不能放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数学教材全练的时候,有道题目,我想了一遍又一遍,可怎么就是想不出答案。当时我很生气,心情莫名其妙的,很乱,于是又想找答案抄。当我停下来不做这道题目的时候,突然想起数学老师说的话——看答案是没有用的',也想起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我转念一想:我不能再抄答案了,越抄越退步。今天非把这答案解出来不可!我不再去偷偷抄答案了。虽然花了很长时间没有做出来,但是我已经学会坚持,学会独立思考了。经历这次思考之后,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放弃,不能半途而废,不管有多大的难题,我都要去试一试,克服难题。我不再光抄答案了,相信今后的数学成绩会慢慢向上爬的。
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相信看了这本书的人也会像我一样,学会礼貌待人,学习会独立思考。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十
前几天,我读了《麻雀》这篇课文,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猎人打猎回来,走在林阴路上,猎狗跑在猎人的前面。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鸟巢里掉下来了,猎狗慢慢的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因为紧张,老麻雀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可是,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准备和猎狗进行搏斗。老麻雀强大的力量使猎狗害怕了,慢慢的向后退,猎人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麻雀和猎狗相比,猎狗是个庞大的怪物呀!可是,老麻雀不能安然的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它要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动物之间尚有伟大的母爱,更何况我们人类之间呢?我们的母亲在自己的儿女遇到危险时,也一定会像老麻雀那样,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儿女,用伟大的母爱守卫儿女。想起了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被一辆大卡车压在了下面,连小男孩自己都的.没有生存的希望了,是他的母亲用双手举起了这辆卡车的。这辆卡车到少有两三吨重啊!母爱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
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共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感谢我们伟大的母爱吧!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十一
读了《麻雀》这篇课文,我深受感触。
麻雀和猎狗相比,猎狗是个庞大的怪物呀!可是,老麻雀不能安然的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它要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动物之间尚有伟大的母爱,更何况我们人类之间呢?我们的母亲在自己的儿女遇到危险时,也一定会像老麻雀那样,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儿女,用伟大的母爱守卫儿女。想起了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四川汶川地震的时候,一位年轻妈妈用身体顶住那塌下来的水泥板,当救助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走了,但在她的怀中,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想而知,是那位年轻而又坚强的妈妈用她自己的生命,终于使她孩子的生命得以延续啊。
母爱是多么神圣,多么伟大啊!让我们一起拍起手唱起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十二
冯骥才先生又为读者塑了一个活泼善良的男孩子,让人眼前一亮,之所以事隔多年,仍能自己记得儿时的事并将之记录下来为为后人欣赏,只因那时一段年少往事委实让他太过怀念太过心酸,太过感动也太过内疚。
歪儿在身体方面有些残疾,但他的心智却是完好无缺的,这又与文中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中的“冯骥才”是个人高马大身强体壮的男孩子,但从他的内心世界,一次次的嘲讽歪儿逗笑歪儿,却无疑又是个心智不全的孩子,而最终是一个“健康人”被一个“不健康人”感动,使人们“正眼”去看待“歪儿”。
所以,这样的歪儿不歪,是天真的真挚的质朴的普通的。
全文采用了对比、夸张、比喻、似人,更重要的是欲扬先抑,前文写尽了歪儿的丑态,他仿佛真是个活宝,是别人用于消遣和戏耍的摆设,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他的价值只在于他自己提供最捧的“罐子”和最佳的“笑料”,而对于伙伴的笑话,歪儿自己没数吗?也许他知道,但他从不指责他们,要不然也不会那么乐于奔命;也许他不知道,要不然也不会当母亲伤心地阻止他和他们玩耍时他还那般急切地抛出罐子等待伙伴的呼唤,歪儿知道也好不知也罢,可看在人们眼中的是一种淡然的伤感,这份伤感却被歪儿的纯真善良所替代,所以,“我”才会由“取笑”到“内疚”到“惭愧”再到和歪儿交心,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歪儿的迷人,他最迷人之处就在于那双“总像睁不开”的眼睛。
这篇文章,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道歉与感谢,而类似的同样的错却将因年少无知涉世不深而在少年时代屡见不鲜,人因年轻而易失手,但倘若年老后仍怀有愧疚之心也必当是不枉年轻的。
读完这篇写人叙事的《歪儿》,我也感触良多埃。
每次中午我都出校门买午饭,在那条人来人往的小吃街上总是见到一对讨钱的老夫妇,坐在路牙边上,一个拉二胡一个颤着手里的白色杯子向人们伸去,口中呓语,有气无力地也听不明白在说什么更听不清楚在弹奏什么,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去给钱,我也曾犹豫,给吧,以怕是骗子,也怕会被人说是作秀,不给吧,这万一又不是骗子呢,心里也实在难受,最终,我还是绕不过他们拉的那悲苦至极的乐音而被缠绕,飞快地放了一元钱,有些难为情地跑开了,事后安慰自己,哪怕是骗子吧,又不是多了一元钱就能飞黄腾达的,无妨,无妨!
语文老师曾讲过她自己关心过一个小吃摊主的事,说实话,不是恭维,我听了以后挺惊叹的,我的父亲也是这样一个人,有时遇上卖菜的主儿,也会聊上几句,听他们聊生活,他常爱倾听那些人的生活琐事,我那时以为他话太多,整个儿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总说我是“冷血动物”,对于纹川也好,海地也好,智利也好,玉树也好,我总是面无表情,我的做法就像在效仿灾难和命运,它们和我一样无情。
庆幸的是,任何无情的背后总是有情在支撑。
希望我这样的人少一点,或是我这样的人多一点能转变成像老师、父亲一样的人,像《歪儿》中的“我”这样。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十三
冯骥才先生是现代文学领域里的大家,他阅历丰富,观察细致,笔锋细腻,描写人物事情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其作品读后给人印象深刻,耐人寻味。
他笔下的人物刻画细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描写贴近生活实际,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深刻,如44-45页,索天响论功夫的语言描写,夸夸其谈,以语言唬人的功夫算是练到了极致;二是外貌描写细致,看了之后给人一种较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如194页对莲心出场的外貌描写,可以说精细到了极致;三是作者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赋予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和描写,使文章整体上读起来有血有肉,活泼生动,引人入胜。比如,炮打双灯中的牛宝,人虽然穷,但是他对爱情的向往胜过所有,为了心仪的人,他甚至置生命于不顾,表现出了对爱情的真诚、热烈、真挚的追求,最后终于感动了春枝,有情人终成眷属。牛宝争取爱情的故事曲折跌宕,充满了韧劲,不怕世俗的恶言风语。他的身体虽然残了,但是能够抱得美人归,心理是充满了无限的喜悦的,正如作者所说:苦乐唯有自知。而佟忍安的说莲论史,更是无懈可击,无人能比。
神鞭中则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诸如傻二的实在低调厚道,真诚待人,是令人欣赏的。他虽然有功夫,但是从来不用功夫去欺负人,都是把那一条神鞭用在打抱不平、爱国救国上面,这是一条充满了正能量的神鞭。而从爱国救亡运动中,傻二也在不断地成长,他最终认识到神鞭救不了中国,于是练成了神枪手,做了最完美的转变。这篇小说中的天津人的卫嘴子性格让作者描绘的淋漓尽致,想必,读过这本书后,即便是从来没有来过天津的人也会对天津人的性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死崔的落井下石、戴奎一的借梯子下楼顾全颜面落荒而逃;索天响的虚啦吧唧,有名无实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读的过程中,这些人物的语言描写十分丰富,动作描写细致,人物表现出的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三寸金莲是冯骥才先生的代表作品。如果从这部小说的来龙去脉看,作者对古代妇女缠足的研究是极为专一和破费功夫的,这就叫做功底。实际上,作者研究三寸金莲,既是对历史的一种贡献,也是对文化的一种纪念。如今三寸金莲随着历史的变革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今人能够以小说的行驶去了解那段三寸金莲的历史,就更加容易趣味性的去感知、接受、评价那段历史。特别是三寸金莲给古代的妇女造成了深深地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烙在了大少奶奶香莲的心上,她自己生逢那样一个时代,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但是她对于缠足的痛苦和可怕是畏惧的,是痛恨的,是逃避的。正是这一心结,她不愿再把自己经受的痛苦传给女儿,于是在女儿缠足的前日她默默地将女儿托付他人远走他乡,最后世事弄人,自己竟然和亲生女儿在台上比足,但是心里却有了着落。这实际上表现的是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冲突,落后文化与自由精神的博弈,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谁也不能阻止历史的进步,缠足的开放表现了历史的进步,表现了妇女的解放,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佟家内部赛足的场景描写上,作者是下了一番大的功夫的,从香莲的穿着、动作、神情等方面做了最为细致的描写,特别是一系列叠加排比的词语表现场面更加地生动传神。如“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如烟如酒”“迷了醉了呆了死了”“谈东谈西,似笑不笑,不冷不热,不咸不淡”等等。而足部尺度一览表(营造尺),更说明了作者的考究功夫之深。佟忍安一生假画卖人,最后被雇员以假画欺骗气死,也是一种因果报应的体现,作者隐隐地说明了这一点。
至于楼顶歌手、胡子、高女人矮丈夫、抬头婆低头汉、雪夜来客、老夫老妻等等精选的小小说,内容虽短,但是短小精悍,叙事明理,意味深长,读之令人心潮澎湃,不仅会深深地产生对楼顶歌手的怜悯,对胡子一生的伤感,对高女人强悍的悲叹,对矮丈夫逆来顺受的忿恨,冯骥才先生笔下的人物描写性格特征明显,言行刻画深刻,非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的文章给人一种,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深刻,百读不厌的感觉。
而这本书中收录的俗世奇人的短小篇章,则充分地展示了天津地境的风俗文化,酒婆有种北方女人的豪放,蓝眼有天津卫人颜面最重的卫嘴子特征,泥人张是天津人手工艺作者的代表,苏七块医术高超规矩严明,好嘴杨吧心灵手巧机智聪明成就了天津名吃,张大力力大无穷颇有侠客风气,李金鏊重义不重利,刷子李技艺高超绝伦,这些人物都表现了天津地皮有能人,民间文化丰厚的内涵。大家熟知的杨柳青的年画也是最为典型的民间艺术的代表,麻花则是天津饮食的代表。
他的散文确实具有一种发散的气质。作者的人到哪里,心就到哪里,就会对当地的文化有一种喜悦的接受。而作者的景物描写则不是严格地按照文章的套路来的,他采用的是一种边走边看边书法感谢边写作的方式,心随人走,笔随心动,文随心出,不拘一格,这种写作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让我接受。可以说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了它丰富的写作资粮,如《马年的滋味》、《大地震给我留下什么》等篇章回忆了作者的心历路程,他的希腊之行、奥地利之行、斯洛文尼亚之行、蒙古之行、山西之旅、四川之行都给他留下了深深地印象,各地的丰富的风土人情也给人丰富的心理感受,让人有种忍不住写下来记下来的冲动,所以一片好的文章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了。《萨尔茨堡的性格》、《古希腊的石头》、《离我太远了,皮兰》,《羌去何处》、《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等作品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阅读全书,如饮甘露,甘甜清冽,回味悠长。作者的语言功夫甚是了得,如“歌声粘在玻璃上”中“粘”字何其传神。“歌声与夕阳一同把我们后窗遮阳的窗帘照得雪亮,歌声中最高亢的含着那种金属质感的磁性的声音混在一束强烈的阳光里,穿过窗帘上一个破洞,雪亮的直射进来。”“照”、“穿”、“射”几个动词赋予了歌声更强烈的生命。他用词的考究是每一个写作的人学习的榜样,对我有着深深地启示,感谢作者的馈赠。
作家的丰富的心灵创作是来源于多彩的生活的,读万卷书重要,行万里路更重要,只是坐在家里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丰富的生活阅历才是作家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十四
《麻雀不唱》这本书向我们娓娓道来,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成长故事。其中有和家人之间的感情,有和朋友之间的感情,生动而感人,虽然有种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临近期末,我们班的'特色读书活动已经临近尾声,孩子们在品读一本本儿童经典书籍的同时收获着成长的喜悦,我们的读书活动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我想孩子们犹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但日见其长。
阅读就是这样的无声的教化,虽然班级的读书活动结束了,但是这种阅读的好习惯才刚刚起步,愿咱们班的每个孩子都能与读书结缘。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十五
今天,我学了麻雀这篇课文,里面讲了一只猎狗要吃小麻雀,正要吃时,一只老麻雀扑了下来这么一件事。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其实动物也有爱,就像小麻雀和老麻雀一样。老麻雀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它自己孩子,这种母爱精神的伟大让我真是感到敬佩。这种精神可以使人和动物做出异想不到的`事情来。
的水,从头至尾舔了一遍后,就紧紧偎着它蹲伏下来,不时用舌头舔一下花猫的脸。蒙难的花猫在黑猫的爱抚和温暖下,慢慢恢复过来。又停了一会儿,花猫终于站了起来,与同伴一起消失在路边的草丛中。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十六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麻雀》一文,我读了之后,深深地被老麻雀那种奋不顾身、保护幼儿的壮举所感动。
地上,一只猎狗逼近小麻雀,张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在这生死的时刻,老麻雀突然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尖叫着,猎狗被老麻雀吓路了。
舍己救儿,老麻雀的勇气何来?它的'勇气来自母爱,博大而神圣的母爱。
由麻雀联想到人类,我觉得人类的母爱是天与伦比的。从咿呀学语,蹒跚迈步到走进校门······孩子的哪一点微小进步,不是母亲哺育的结果吗?凌晨做早饭、寒夜缝衣、雨天送伞······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哪一位母亲不是受尽苦累,费尽心血呢?孩子生病,母亲捱夜照顾,恨不得把病移到自己身上,遇到天灾人祸,哪一位母亲不为保护孩子而不顾自己。
母爱是多么神圣,多么伟大的。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十七
苦夏,带有一种淡淡的感觉,让人知道夏虽长而苦,但是却有它的蕴味和意思。一个人生活着就要学会感受生命的每分每秒带给你的冲动,保持一个平常而淡然的心境,让生活中的积极一面显得更加有力。冯骥才的这一篇文章也是我那么多年来挺喜欢的作品之一。道出了他自己心中的微妙的世界,他眼中的夏被重新定义,成为他心中独特的记忆。
苦夏,很多人的夏,都显得那么难熬,让人很疲累让人慵懒无力,但是这也正象征着人生中一个难以熬过的时期,只要保持平和之心,一切苦与难也不算什么。
真的,很多事情重另一个没试过的角度去想也许就不会太糟。
这仅仅是我的个人感悟,其中的深蕴,你自己细细体会,相信得到的更多。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十八
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只有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才乍然出现。但是,时光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没有闲静的分分秒秒,没有刹那的灵感乍现,你是不会知道的,犹如我们不知道人生什么。
停电是一个契机,现实的世界昏昧了,精神的世界却愈发的透彻。
最初,冯骥才只不过是在追忆这一年,寻找那些深深浅浅的留下的足痕。动机很简单,那是大众固有的情愫——“年根儿”。
它叫我们顿时发现,“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
此时的时间,比朱自清的《匆匆》还要匆匆。可倘若这份独叹和自怜,就叫冯骥才,也未免叫人小瞧了他。总不该这样的,我想。
果不出其然,笔锋陡转:在烛光散布的尽头,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冷峻锐利,逼视而来。
“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
何以是“逼视”和“拷问”?冯骥才为你娓娓道来。
当不动声色的时间变为真切可感的八百年,当我们追讨那个艺术品背后的鲜活人生,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才于这一刻,穿越夜的浓雾,刺入观者的内心。咄咄逼人。
遥遥的时空间隔,反而凸显了生命精神的'令人震撼。
冯骥才告诉我们,证据不会消失无影踪: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
当一部作品深入人心,当一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在共鸣中被接受,它就有望融进新的机体,化为新的灵魂、新的思想、新的艺术、形成新的自我存在。人类的精神之树因而繁茂苍郁。我们的精神生命和我们现实的肉身一样,就这样长长久久地保存下来、延续下来,生生不息。就连这个星球毁灭了,也要化为宇宙尘埃;成就物质的平衡,而不会绝决的消失。
从这意义上说,我们周遭的一切,都是古代和古人存在过的证据;我们的精神血管里,一直流淌着古人的血。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曾经”中一路走来,无论昨日“堪”与“不堪”,我们都不能断然地否弃。时间是个无所谓的概念,只是我们的存在形式一直在变。仅此而已。
我们或可忍受物质的变形、趋同、归化,却无法忍受精神的消融——那意味“人”之生命的完全消失。所以每个人都渴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唱响自己的绝音,吼喝出自我的特质。惟其如此,我们的世界,才是精彩纷呈的,我们的时光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冯骥才说的“永恒”,应该是这个意思。尽管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消融是必然的,色终要成空的;或者色一直是“空”的,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是这个世界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事物都在发挥着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恰恰因这种“不可替代”,才造就了万物之间绝对的联系和相对的差异),但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才是艺术的可贵,才是人的可贵。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我第一次觉悟到,“创造”,便是这条路。因为创造,我们的生命便永远停留在,艺术品创造的那一刻。
就如冯骥才,他在对雕像的关注中,发现了八百年前,那个知识、技巧和情感运行的过程。用他的话说,就是“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和“阳刚正气”、“直逼邪恶”的精神。这就是创造者的独有之“色”,是他身上的美的特质。于是,“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唯有“用心”。
唯有“用心”,作者才能带我们回到天王雕像创作的那一刻;唯有“用心”,我们才能回到冯骥才写作此文的那一刻;唯有“用心”,我们才能回到考试做题、略显紧张的那个考场上,回到令人好奇而神往的那个初读的时刻;唯有“用心”,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个生命精神流淌的过程,才能知晓知识和体验来自何方、走往何处,才能预见它们未来运用的种种可能性。
这是再造,也是创造;这是“用心”的意义,也是“过往”的意义(“未来”存在的意义,则是让人预支一些东西,获取成长的养分)。学习,或者说欣赏,或者说创造,或者说认知,或者说享受,其实质,就是“回到过去”。
一切让人想起张丽钧的《藏在木桩中的椅子》——“被我们凡庸的眼与心怠慢了的事物上有很多很多吧?山水里藏着画意,四季里藏着诗情,有谁,愿意带着激情将这旷古的画意与诗情从混沌的背景中解救出来,让它们以一种无比美好的姿态,恒久地存活于喧闹人间!”
“解救”出的,何尝不是自己呢?
就像那个用木桩做成的椅子。它原本就是藏在木桩里了,那个大块头的木匠卡尔布,不过是花费了95秒钟的时间,将它从木桩中“找”了出来。作木匠的,真不知是成就、发现了木桩,还是成就、发现了自己。
知识技能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们的情感和精力要交付于谁?
“人”的身份证,有两面——创造者和欣赏者。
对于创作者而言,就是将美显示;对于欣赏者而言,就是将美发现。两者看似有别,但是“创造”的本质,却是相同的;回溯过往,追寻经验的过程,却是相同的,情感的投注,知识的运用,精神的活动,却是相同的。
“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
认识的清醒如同足迹的清晰。
“……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
其实,这是人生无法释解的悖论:
如果不去“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冬日小雨空蒙的雅典德尔菲遗址”,如果不见“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甚至没有由会议和活动组成的人间俗务、凡俗人生,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那些“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情感体验,又到何处去找寻呢?没有这些,纸上的文字真的就不褪色了吗,艺术的生命真的就能永恒吗?毕竟,真正的源头活水,还是现实的人生,而不是书本及其它。我们无法摆脱那些纠缠和应酬时,就当求得在区辩和思索中为自己的精神存在拓展一个空间。把这个空间的动态变化记下,就同样成了时光走过的印痕,成了我们存在的证据。
很多时候,自己的时光须得别人的恩赐;很多时候,自己的时光无需别人的恩赐。呵呵。
忘了?或是没忘?
你有权保持沉默么?你以为可以逃避么?
在自己的真神面前,你往何处仓皇而逃?
分明是自己的心灵,刺破了八百年,也看破了一个艺术家人生的真相。因而这“尴尬”和“狼狈”,恰恰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是怎样的认真、简单和可爱!让我们无法面对的,常常是这样的“本心”,而不是现实;回到现实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希望,鼓起的总是勇气。
一番苦拼之后,等待着我们的,依然是愧怍。
冯骥才也不例外。灯亮物明,恍如更天换地。再没有谁,逼视,拷问,咄咄逼人。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我”已经知道怎么做了——确切地。
朝闻夕死。
就像课时那位同学所说的,时间的流逝就在此刻,而因为《时光》,因为创造,因为替生命着“色”,冯骥才得以挽留了一段非凡的时光和一段特别的思绪。对于我,《为生命着“色”》,又何尝不是如此。
冯骥才麻雀读后感篇十九
前几日,我从一位朋友处借得《冯骥才散文》一书,挑灯夜读,感慨良多。以前,我只读过冯先生的《珍珠鸟》,看过改编自冯先生《神鞭》、《三寸金莲》小说的电影及连环画,却还是第一次如此详尽地领略先生在散文上的造诣。冯先生不但是当代的文学大家,且在绘画方面也是博大精深的。虽然我没有机会欣赏到先生的文人画,但在这些散文中,我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文中有画。先生说:“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唯有线条才是直抒心意的。”那么,他的文字应如同他画中的线条了,千姿百态,饱含充沛的情感。阅读先生的文章,又似乎不仅仅只有画,还有先生对音乐,对收藏,对民间文艺等诸多艺术、文化的深刻见解和描述。也许正是先生对各类艺术的糅合、融汇,才成为一代大家的吧。
有人说散文是心文,是一个人的心灵轨迹,一个人人生的真实写照。看了先生的散文就是这种感觉。有时先生娓娓而谈,童年旧事、人情世故尽在其中;有时在匆匆一瞥的懵懂青春里幽幽地惆怅;有时在那场毁灭美、扫荡真诚的运动中反思、忧虑、愤怒;而更多的是在为已逝去和正在逝去的民间文化呼唤呐喊。读着先生的文字犹如见先生其人,喜怒哀乐,跃然纸上。
既然散文就是写自己的人生,那么从先生的文字中便可窥见先生的为人处世及细腻的情感。无论是对一年四季如诗如歌地描绘,还是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地刻画,无论是在异国的艺术殿堂里流连忘返,还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师长的追思、对小人物的同情,无不渗透着先生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处处留下了先生对历史精神的探究,对生命对人生的深深思索。我想先生定是一个大爱之人,爱亲人,爱友人,爱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民间艺人,爱所有为艺术献身的人们,爱人间一切的美。
洋洋几十万言,字字珠玑,最震撼我心的却是这样一句:“活着就是创造每一天。”这是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对人生的总结,于我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了。这部散文集是插图珍藏版,其中收录了有关先生的十八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从不谙世事的孩童到意气勃发的少年、踌躇满志的青年再到一对伉俪相伴情深;有画写交融的生活方式,有为民间文化的奔走。照片与文章互为照应,相得益彰。先生一生的生命轨迹便与斯文斯照一起留存在我的心中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15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