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编写的一种教学指南,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教师可以参考相关教学经验和教材教辅资料。好的教案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一些经典教案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一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音乐欣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俄国作曲家包罗丁的一首著名的交响音画,也是交响音画中的一个极品。但是由于包罗丁一生的作品不是很多,熟悉他的人也很少,因此他的这首作品几乎没有学生知道。
这首音乐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了一段说明文字:“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见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音调。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他的回声长时间萦绕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远方。”与其它的欣赏课不同,作者这段话概括了这首乐曲所要刻画的音乐形象,因此以往在欣赏课中作为重点分析的音乐形象就无须再费力了。我把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音乐欣赏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而欣赏这样的交响曲,更要难上加难。一是学生的欣赏水平有限;再有学生的兴趣取向决定了学生对这种很难听得懂的音乐不是那么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着重于问题的设计,即提出的问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音乐欣赏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
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的听觉,倾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提供学生们鉴赏的音乐必须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2.欣赏教学要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欣赏教学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描绘性音乐引起联想;二是由情节性音乐引起联想;三是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前两种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也比较容易收到效果,后一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当的欣赏能力。
3.教师的讲解、提问,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对欣赏曲进行讲解、提问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讲解力求精简、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多采用先简要提示后倾听音乐,再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方法,有些作品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在倾听之后,再作探索讨论,最后由教师作必要的讲解和提示。
4.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交响音画是交响音乐的一种形式。交响乐被冠以“高雅音乐”多由于他的难懂,不具有大众性。虽然《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标题音乐,作者对乐曲做了详尽的解释,但是乐曲的特点决定了其欣赏的难度。而让十岁的孩子们听这样的音乐并且要求他们兴趣高涨,也确实勉为其难。因此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
生:??(表情茫然)
师:分组讨论一下,看谁有办法?
生:分组讨论。
因为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交响诗、交响音画等音乐题材,所以学生在讨论之后仍旧没有找到办法。但是好奇心理驱使学生们想得到答案,这时再向学生介绍交响诗、交响音画这种音乐体裁,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难懂,而且很想听这种音乐,为下面的教学又做了铺垫,效果很好。
5.抓住典型段落,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作为重点,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欣赏分析方面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决定抓住乐曲中的典型段落与学生共同攻克难点。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乐曲风格总体比较婉转、静谧,但是中间有一段音乐的音响非常大,力度很强,用学生的话来形容是吓了“一跳”。我抓住这段落向学生提出了问题。
师:本来很优美的音乐,作者为什么再此处用这样强烈的音响?
生1:有危险情况发生了。(有学生笑)
生2:遇到险情发生战争了!(学生大笑)
师: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从开始的轻
声音越来越大到最大,是为什么?
生3:骆驼队从远处向我们走来。
师: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声音最大?
生4:越来越近。
师:越来越近的结果是什么?
生5:走到我们的眼前!
师:非常正确!作者的音乐刻画了骆驼队由远及近,直到来到我们眼前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作者是通过利用音乐力度的变化来表现的,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了音乐的力度在刻画音乐形象上的重要作用。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而且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这也正是体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欣赏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难题,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乐曲的思想内涵之间的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使得欣赏教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受学生欢迎,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进行综合的探究。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二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
1、认知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词汇,并且应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主要采用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大信息量、开放的学习环境。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诵《刺勒歌》录音,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
2、提出本课课题。
3、回顾课文: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二、引发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从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等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
2、利用课件,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草原美景,品味文字。通过提名读、齐读、领读等朗读,并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体会文字与多媒体信息表现美的方式相同和不同及各自的优势。
3、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评小结。
4、用上述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对这是怎样的草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自主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方法,如运用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方式向全班讲解。
三、揭示中心,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四、查阅资料,拓展创新
1、通过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阅读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三
一、指导学生用欢快自豪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风格。
二、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听,唱,演等情感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三、通过歌唱让学生从中感受大草原的美好和对自己家乡“松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运用创新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1、师:又来到了我们共同唱歌跳舞的欢乐时光!首先让我们跳起来,动起来,一起放松心情好吗?师生共同表演舞蹈《青春舞曲》。
2、采访客人:
1)今天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请同学们问一下他们都是什么民族的?
2)介绍教师的民族:满族
3、欣赏flash影片《家乡》。(藏族歌曲)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也蕴育了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族歌曲。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倾听一首歌曲,想一想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它和哪首歌曲很相像?并在图片中选择出这个民族的服装。初听歌曲。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草原赞歌》。(课件1:无画面)
3、再次感受,当你闭上眼睛倾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
4、让我们来一同欣赏草原的美景,再次欣赏歌曲(课件2:声像俱全)
5、看到美丽的景色,老师都忍不住想唱歌了,你们欢迎吗?教师范唱。
6、出示图片“美”。提问:你觉得这首歌美在哪里?
1)旋律美。用“嗒”模唱歌曲。
2)歌词美。有感情读歌词。
3)内在情感美。介绍歌曲背景,并欣赏影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3)
这首歌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年儿童龙梅和玉荣两姐妹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也表现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更展现了内蒙草原的兴旺发达,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
8、自学
请为歌曲分段,每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感情来演唱?
一段、轻快有弹性的声音,似乎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听到马儿驰骋的哒哒蹄声。
二段、更加自豪的感情。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同时也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
9、分组合作学习
一组用“嗒”伴唱;一组主唱;一组用自制道具伴奏;一组用舞蹈表演。
2、学生朗读自编的歌词。
3、随音乐热情的演唱《松原赞歌》。
在《爱我中华》中结束这愉快的四十分钟!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四
1、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略散文优美的文字魅力,积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体验。
2、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对初二学生而言,散文是记叙文中比较新的文体,鉴赏比较有难度。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图片展示法--师生交流互动法--提问法--课文分析法--讲授法。
1、通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通读课文,在各段落之前标上序号,并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3、有条件的情况下,课前通过查找一些图片图像,从而对草原这一自然景观有更直观的印象。
1、以上节课学过的《刺勒歌》导入,全班齐声背诵。
2、导入课文后,抽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到讲台上为生字词注音,解释文中的生词意义。
3、进入课文讲解环节,提问同学对文章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自主发言。
4、同学发言完毕后,老师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课文,选取重点句段讲解。
a.从辽远、苍茫困惑这几个词语归纳出看不到这个特点,第七段归纳出看不尽这个特点。
b.看不到看不尽--单一,但是单一中的丰富体现在哪里呢?在与海的对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触,抚摸,打滚儿,过夜等)。
c.重点段,第11自然段,结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温柔和刚烈的对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怀抱中。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e.最后两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华至内心情感。
f.总结,作者对草原怀有什么样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热爱,像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热爱和仰慕。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赏感觉;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觉;草原和大海的对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对比;母牛和烈马的对比;草原与人的对比。
6、理解完课文,请同学分组分段把整篇课文朗读一遍。之后,检查同学背诵情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11自然段。
7.结束课文,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预习任务。
草原的特点:
辽远、苍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际--看不尽。
单一(单纯)--丰富(包容性)。
相关对比:
壮阔无边--无拘束、自由。
局促、无措--不自由。
母牛--烈马。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五
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教学挂图2幅。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19。草原
(张伟)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六
2. 学习写景的语言特色。
3. 学习写景顺序。
重点:课文写景语言的特色
难点:课文写景顺序的特色
一课时
这是一篇自读课,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自学前提下,结合“思考与练习”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及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并把握一些生词及多音字。
一、 整体感知
1. 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
教师补充:《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写集。其第一部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现代人》杂志,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名出版,本文选自最后一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3. 基础知识训练。
4. 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
二、赏析课文
1.品味语言
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请你把你认为精彩的修辞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2.课文采取第二人称写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
可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作者不必现身说法,却能使读者在一组组电影镜头似的画面中达到与主人公沟通的目的,具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3.找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a.“沾满了露珠的发白的草原
b.“草地很快变干了”
c.“青草、灌木丛,周围一切顿时变暗”
--描写角度:以时间为顺序
4.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a.“这是怎么的呀?”有何作用?
b.“二十开外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狗在黑暗中隐隐发白。”
三、作业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七
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
(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背诵第一段。
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
(3)结合这一段。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用具:挂图.
一、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草原草原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同到我国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自由读文
要求:(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学习生字词
五、自由读,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学了《锡林郭勒大草原》,它留给你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2、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说说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这里抓住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
2、师范读。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6、小结。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1)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2)小组同学连起来说说。
看到了大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感受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联系课文内容,表达自我感受)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九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抄写喜欢的句子。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十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唱歌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智。在互动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平等中首席者。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洋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结合三年级学生好动和学习积极性高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掌握附点音符、休止符、装饰音的演唱。
钢琴、电脑课件、打击乐器。
“音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耶!”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音乐四十分又和大家见面了,大家高兴吗?(高兴)请坐。
生:他们吃的和我们不一样:喝牛奶、吃羊肉:穿的衣服很鲜艳;住蒙古包;蒙古人骑马。
2、师:大家知道的真多,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草原吧。
3、(播放课件)师:这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到处绿草茵茵。在牧人动听的歌声中,可爱的羊群好像朵朵白云在茫茫的绿海中慢移,马儿也悠闲地吃着嫩草,一切都是那样的恬静、祥和。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同胞大多以游牧业为生,他们喜欢摔跤、射箭、骑马,马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当中非常重要,他们放牧离不开马,外出也离不开马,因此他们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师:蒙古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动作大多来源于生活。骑马动作就经常在蒙古族舞蹈里出现。(现在,同学们请起立,每个人摆个骑马的动作)看谁的小马跑得又快又轻(脚下要轻)如果想让小马跑得快点呢?小马的速度减慢了,小马停下来了。生:学生马上举起一只手扬起小马鞭。师:(老师做硬肩动作)大家看这个动作叫做硬肩,跟老师一起做,这个动作是由一个传统的活动演变而来,谁能猜一猜?(学生猜)那就是——摔跤!(老师做挤奶动作)再看这个动作,(教动作)我们一起做,猜出这个动作是在干什么呢?(师生一起做)。
1、初听歌曲
师:了解了蒙古族,当然还要听听来自大草原的歌声啊,它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在歌声中你的脑海里呈现怎样的画面呢?(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师:孩子们,大草原的歌声美吗?赶快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听后的感受吧。(你最想做什么)生:我仿佛来到了大草原,和小牧民一起放羊。生:.
2、二次聆听歌曲,跟着音乐做舞蹈动作
师:大家想不想做一回小牧民,去体验一下放牧时的乐趣?(想)好,那我们就把教室比作美丽、辽阔的大草原,现在你就是神气的小牧民,请同学们轻轻起立,小牧民们请骑上你们的小骏马,和蒙古族小伙伴放牧去喽!(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学生随音乐做动作)大家说当小牧民的感觉怎么样?(好)草原的小伙伴说了,要想真正成为小牧民,还要会唱草原的歌曲,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一学这首好听的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板书)
3、学打节奏
1)(出示筷子)(示范打节奏。)
师:在学习歌曲之前,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新的自制打击乐器,是什么呀?(筷子)筷子不仅是我们吃饭的工具。还发出美妙的声音,大家听听。(示范)好听吗?老师也给大家每人准备了一双筷子,拿出你们的筷子跟老师打一下。跟老师一样拿好啊!认真听。(生打)老师又换一个,注意听,会不会呀,孩子们。(师生共打)我又换了,认真看(一起做)。
2)(出示课件)
师:这个呀就是刚才老师领大家敲打的节奏,我们在分别来敲一敲,第一行节奏就是老师敲的第一组节奏,(师示范,生学打)第二行(继续打)第三行(继续打)。
3)分组打节奏
师:现在老师把同学们分成三组,你们根据自己对应的节奏敲一下,一会儿我们一起来合奏好不好?现在听老师指挥,我指挥到哪组,哪组就演奏。(师哼唱打击)两遍。
4)听伴奏打击
师:下面我们随着伴奏一起演奏一遍。(师生演奏)谁听出来了,哪组同学演奏了两次?第二组同学先接了哪组,又接了哪组?这回我们听着音乐再来一遍好不好?()大家的表演的太精彩了。
4、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师:下面我们把这首歌完整的听一遍。(听歌)小牧民在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因为音乐是流动的文学,我们只有把歌词清晰流畅的朗读出来,才能更好的演唱歌曲,请同学们先跟老师有节奏的读一遍。
(1)老师边敲双响筒边有节奏的读词,学生跟读。
(2)同学们完整的读一遍。(学生完整读词。)
们平时“哼哼”小曲时的样子。所以我们在演唱歌曲时要怀着怎样的心情演唱呢?(愉快、快乐)速度上应该怎样把握?(稍快)
5、再次聆听歌曲
生:在“草儿”的上面多了两个零、在歌词“肥”字上出现的小音符。
师:我们看看它都出现在哪句歌词上?老师把它放大在屏幕上。“草儿青青,羊儿肥”歌谱上出现的这两个红色的符号叫休止符,遇到休止符要停一停,在这里我们要唱半拍,在演唱时要有跳跃的感觉,在“肥”字的谱子上面出现了小音符,它是前倚音,我们唱的时候要拐个弯(老师范唱)老师来唱一下,你们分辨哪个是加了休止符和前倚音的。(教师弹奏旋律,学生认真分辨)
师:这些音乐符号的加入,让我们感觉好像青青的草儿跳起来了,肥壮的羊儿扭起来了!
6、哼唱旋律。(用学生名字轻声哼唱旋律)
师:让我们赶快来唱响欢乐的旋律吧?以前咱们都是用“啦、啊”来哼唱旋律,今天老师突然有个想法,那就是用咱们班同学的名字来唱行吗?注意要选择适合模唱的开口音,先用谁的名字呢?大家推荐一位。(学生推荐)xx同学你愿意吗?好,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用“董”轻声的哼唱旋律。咱们先两小节两小节的哼唱。一句一句的哼唱。完整的哼唱。注意歌曲的前奏出现了四分休止符,听老师弹一遍前奏,在心里喊空拍,咱们再完整的哼唱一遍(教师完整弹琴、学生跟唱,用稍慢的速度模唱歌曲旋律。)
7、带词演唱。
(1)学生轻声带词半句演唱。
师:熟悉了旋律之后,让我们把歌词加进来,跟老师先两小节两小节的唱。
(2)学生整句演唱。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琴声一句一句的演唱。
(3)学生轻声带词完整的演唱。师:下面让我们跟着琴声,用悄悄话的声音完整的演唱一遍,注意老师的前奏。。
(4)解决难点:
师:通过唱词,同学们感觉哪里不太好唱?生:“啊哈,啊哈嗬”等(师生共同帮助解决)师:(课件出示这句歌词)“啊哈啊哈嗬”在第一个音处出现了大附点节奏,要唱得长一些,后面的音要唱得短一些。(老师边打拍子边示范唱)我们一起边打拍子边唱一唱。要唱出欢快、自豪的感觉,跟着老师的琴声再唱一唱。
(5)让我们把声音放开,用自豪、欢快的声音唱一遍
8、用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完整演唱
师:刚才在演唱时,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唱得美美的,有的同学眼睛睁得亮亮的,让我们大家都像他们一样,随着老师的琴声愉快的演唱,好吗?(好)看看谁的表情最美啊!
(2)放音乐跟唱
师:下面我们跟随音乐在唱一唱。
(3)加入打击乐器跟唱
师:孩子们,拿出你们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再跟唱一遍。
(4)接龙游戏师:歌曲大家已经基本上学会了,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仙女棒我来唱”。我来起头,仙女棒对准谁,谁就接下去唱下一句,有可能仙女棒对准的是两名同学,也有可能是一位同学或者是大家,所以请同学们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啊。(开始游戏)(放伴奏)师:仙女棒施展了她的魔力说了,我们的歌唱得不错,但唱得还不够神气。让我们再听听小牧民是怎么唱的。
9、聆听歌曲,跟伴奏演唱师。
(播放歌曲)听到小牧民唱的这么自豪,大家服气吗?(不服气)让我们也来比一比,谁唱得更神气?(生唱)除了采用合唱的形式,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形式唱呢?(独唱、小合唱、男女生对唱)下面我要请一名同学上前面来唱一唱,看看谁最勇敢?(生边唱边做动作)老师把大家分成男女两队,女生唱第一句,男生唱第二句,衬词的地方我们一同来唱。(放录音伴奏)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听唱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做舞蹈动作表现歌曲,熟悉旋律,体会歌曲的情感情绪,在学习歌曲中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帮助突破歌曲的难点,然后完整演唱全曲,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师:从大家的歌声中让我感受到你们越来越像个小牧民了。大家还记不记得“硬肩”是什么活动演变而来的?我要找一名男同学和我一起来跳摔跤舞,大家在用愉快的歌声演唱好吗?(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把本课教学推向又一个高潮,让孩子们真正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陶冶高尚情操。
师:快乐的四十分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请大家骑上你们的小骏马,随着优美的歌声走出教室。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是,体验音乐的环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乐、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学生面前。视与听的结合,营造了强大的震撼力,激起学生随歌起舞的情感。这时拿出我自费为他们准备的筷子,边讲解边示范,很快地把他们引入音乐,变身为骄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从而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现音乐的时候,总是忽视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学课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分布不均,顾此失彼了。还有就是新学歌曲,唱的熟练度还不够。从这也看出一个优点,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是真实的。
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运用这样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促成更强的学习音乐的能力。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十一
摘要:我校是一所教育资源整合后的寄宿制学校,因此学生的音乐水平层次不齐,差距太大。我尝试着以欣赏课为切入点,制定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出发,分析研究学生,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追踪音乐主题,将学生从无知的层次带入有意识的聆听,进一步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体验者。
我校是一所教育资源整合后的寄宿制学校,少数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对音乐多少有些了解,尤其是他们当中有许多同学从小就学过乐器或声乐,因此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很多。而多一半来自各乡镇移民区的农村学生由于地理环境和其他条件的制约,接触音乐相对较少,音乐底子薄,有些连doremi都不认识,原先的音乐课等同于唱歌课,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极度匮乏。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不齐,差距太大。
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缩短城乡同学的音乐水平差距呢?我尝试着以有难度的欣赏课为切入点,制定有计划的教学过程,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各类口味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无知的层次带入有意识的聆听,进一步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体验者。具体分析如下:。
一、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学生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在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可从一个班级优、中、困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以相应的几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本层次的最佳要求。例如把音乐基础好、乐感强、感受能力好的学生分为a组,把音乐基础一般、乐感好、感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b组,而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分为c组。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做好工作,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实行分类推进。a组学生注重提高技能技巧和发展能力;b组学生注重培养兴趣,提高技能;c组学生注重基础能力和激发兴趣。
二、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主要方法。
主要是教学方法分层使用:针对优生,在体验、比较作品、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关注点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对中等生,不能忽略知识技能,但可以设计更多好玩、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提升兴趣;而针对差生,鼓励为主,目的是培养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多听听你将与学生分享的音乐,找出音乐的表现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焦点”问题,在每一次聆听乐曲中将问题分层抛出,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聆听,让学生的思维跟随音乐一起行进。
1、各小组有相同音乐学习任务时分层互助教学模式。在音乐分层教学的初始阶段,我给每个小组分配相同的任务,这样一方面便于调控,另一方面也可让小组间展开竞争。这时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不是很复杂,问题本身都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缓解了不同层次学生间互相“等”的问题,减少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2、小组内相同音乐教学内容不同层次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要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突破。我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具有一定梯度的三个问题,有难度的由a类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g类生,中等问题则由b等生来回答,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疑并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均等地参加课堂活动。另外,我注重小组互助的作用,组织“兵教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务,实现共同达标。
欣赏一首器乐曲,学生不可能将旋律全部记住,而音乐主题往往是乐曲中最具特色并且出现频率最高的,学生记住了音乐主题就会对整个乐曲印象深刻。同时,音乐主题又是乐曲的精华部分,一般较为集中地表现了音乐的情绪与情感或音乐的形象,抓住了音乐主题,也就把握了作品的要领。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主题,对激发兴趣、引发联想、加深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1、追踪听辨音乐主题。音乐主题篇幅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反复聆听;又由于音乐主题一般在乐曲中会重复出现,可以让学生追踪听辨乐曲的主题,了解乐曲的结构,把握乐曲的情绪特点。追踪听辨主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乐曲的主题出现了几次;也可以是根据主题的情绪,设计恰当的动作,听到主题时用动作表现等等。
2、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哼唱音乐主题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哼唱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演唱音乐主题了,从中可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大家的识谱能力,达到理解并喜爱音乐的目的。能力弱的同学可随音乐哼唱,中间能力或能力强的同学可根据节奏视唱旋律,有特长的同学可演奏音乐主题。如在欣赏《梁祝》时我对音乐主题设计了“聆听——交流感受——体验——无意识哼唱——视唱——演奏——舞蹈”环节,采用分层达标教学:能力弱的学生能大概哼唱音乐主题;中间能力或能力强的学生能视唱主题旋律并做出简单的舞蹈表演;有特长的学生背唱出音乐主题,并进行演奏或舞蹈表演。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更加深切,音乐主题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里也就更加生动鲜活起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快乐成长的氛围,是现代教学活动的新理念,也是教学活动的不懈追求。音乐欣赏教学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仅给优质学生提供了攀高的良好环境,也给那些学习困难者提供了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全面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恩群班内分层教学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
[3]谢嘉幸郁文武编着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十二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和肢体语言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
2、拓宽思维,丰富知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师:今天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带领学生做起码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看到这里有什么?
生:蓝天、白云、蒙古包。。。。。
生:自由说。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喜欢骑马射箭,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为主,他们的服饰也很有特色,男女都穿宽大长袖的袍子系腰带,长筒靴,平时以红、黄色布缠头,女子盛装时戴漂亮的头饰。
生:欣赏课件画面。
生:想。
3、创编,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谁想来为大家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动作呢?
生:试着表演创编的动作。
师:谁能为这些动作配上声音呢?
生:创编声音并上台表演。(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摔跤:嘿—嘿—,骑马: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射箭:嗖0嗖0)
4、游戏:找朋友
师:这些动作下面有几种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那个动作交朋友呢?(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
5、课件三幅画面,师选择不同画面,请学生作出相应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欣赏歌表演,再次感受歌曲。
师: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热闹又动人,这里的人民热情善良又勇敢,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一起祝福他们好吗?(好)我们就为他们献上一首好听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加入动作。
2、熟悉歌词。
师:请大家看看歌词中有没有生字和不懂得地方?(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3、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再次熟悉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还想再听吗?
生:想
师:不过这次老师是有要求的,请你们用自己的身体为歌曲伴奏,比如:拍手、跺脚、拍肩等都可以,请欣赏!(播放歌曲)
生:一边欣赏,一边用身体来搬走。
4、跟钢琴直接唱歌词,教师伴奏。
师:在唱的时候,你认为那一句最难唱呢?(引导学生自己找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生:第三句。(八度音程大跳和附点)
师:谁来当小老师,帮他唱好这一句?(指名两名学生上台教唱,老师在一边点拨)
5、师生对唱一遍。(教师伴奏)
6、跟钢琴完整的唱歌词,教师伴奏。
生:讨论问题后按自己的方法表现歌曲。(教师伴奏,学生唱)
7、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创编动作,最后放歌曲完整的表演唱。
师:大家已经会唱歌词了,想不想和老师一样给他配上好看的舞蹈动作?
生:想。
8、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除了唱歌、舞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表现这首歌曲吗?
生:乐器。(自选乐器并试着演奏。)
最后师生一起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放歌曲录音)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感受最深刻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还情不自禁地在歌曲的间隙加上“驾”的衬词,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学生的这种热情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特别是加上衬词这一自发的集体创新行为,真是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让我感受到他们骑上小红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的兴奋之情以及对大草原的热爱,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只有突出情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美育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十三
1、说明本节课将要接触的民族
2、对该民族舞蹈进行赏析并提问学生该民族的动作特点
3、介绍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动作特点等基本知识
4、教师展示完整舞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分析音乐,单一介绍舞蹈动作中的重点、难点
6、强调基本位置
7、示范、讲解单一动作
8、串连动作并提问动作所属名称
9、带领学生结合音乐串连完整舞蹈
10、学生单独展示
硬肩、提压肩、蹉步、硬手、移重心步伐、勒马手、小马步、吸跳步、骑马步
总结本次课的优劣之处,课后进行舞蹈复习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十四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标题音乐,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知道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的主要贡献,并能背唱《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及《图画展览会》的漫步主题,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作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欣赏交响音诗和音画。
教学难点:在唱好《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基础上,即兴用弹舌模仿马队和驼铃声的节奏。
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光盘、钢琴。
课前分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两个主题是不同民族风格的两段旋律,要求学生唱熟这两个主题,有助于欣赏作品及感受这两种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在聆听《嘎达梅林》前可先让学生唱唱歌曲《嘎达梅林》,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图画展览会》中的三个段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各种手段多听几次,以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如:做漫步走动、作简笔画等。在聆听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活动。此外,须要求学生背唱漫步主题。结合聆听三首乐曲,使学生对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标题音乐逐渐感兴趣。
教学过程:
在中亚细亚草原教案篇十五
1、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综合练习:双声部节奏练习及双响筒及多种伴奏乐器。
4、音乐游戏“****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1、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表演。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及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表演。
2、通过对草原****情景的表现,对的马蹄声,及加油声的模仿,掌握双声部的节奏。
教学难点:“****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及游戏中孩子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1、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学生: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孩子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学生: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了!
1、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蒙古族
老师:(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穿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长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长年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房屋可以移动。这就是蒙古包。
2、学习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挤奶,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学生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孩子们一起表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孩子再带着大家做一遍。老师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听。
a、老师范唱。
b、学生听磁带。
c、学生跟琴有感情的演唱,老师做提示让孩子唱得更有感情。
d、用动作表演歌曲。
1、表现欢乐的草原。
a、老师提供彩纸和孩子们一起把自己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出****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
学生: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孩子想想怎样用它为****的选手加油,拿到双响筒的孩子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或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场面。(请几个孩子表演****的场面。)
3、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孩子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孩子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现美丽的大草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50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