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的论文(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6:53:14
手机媒体的论文(通用18篇)
时间:2023-11-13 16:53:14     小编:梦幻泡

总结是观察、思考和总结所得的结论和经验,它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宝贵财富。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逻辑和结构的合理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我们的意思。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者写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一

:笔者结合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调查结论,着力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

生活

的良性与不良影响,并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2011年10月,经过前期对贵州各大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的调研,得出了一系列数据。i这些数据反映了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如证明手机是贵州大学生使用最频繁、便捷的媒体,是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总体上保持在理性、适当的范畴中,思想也不像标榜的那样前卫。手机媒体正在向微型电脑终端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流行为、思维能力乃至生活方式。

基于前期调查的数据显示,由于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卷入程度尚低,手机媒体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也比较有限。但数据体现出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方面的一些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关系,对因手机媒体而引发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良性影响和不良影响进行分类阐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促进互动,灵活沟通 手机媒体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正是因为它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和便捷的沟通方式。对于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学子而言,拥有手机,就等于与过去的生活维持着一条沟通的红线。无论是父母家人,还是旧时的朋友。把联系方式留在手机里,只要有需要,就能及时找到人。这为身处异乡的学生提供了一种

安全

和缓冲机制。将过去环境中的人和现在环境中的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时空的分离联系起来。使得未能及时融入新环境的学生还有退路可寻,同时也更有利于维系因分离而失散的情谊,对于构建长久有效的关系网是大有裨益的。

手机的一对一交流模式,也使得沟通更加具有隐蔽性。在后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他们会向在同一间教室里的

同学

发短信,以代替传纸条。有学生表示,他们现在已经不常用大声喧哗的方式喊人,感觉“非常粗鲁”、“丢脸”,更多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告知自己的位置。手机沟通使当下环境秩序得以保持。许多学生表示,在乘车、排队等 “等待期”的间隙,或者是在陌生、不想融入的环境内,他们更倾向于把脸埋向手机,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掩饰无所适从的局促感。手机成为一个弹性空间,既可以拉近距离,又可以拒人千里之外。使得大学生能够自主调动交流沟通的对象,实时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转移。真正体验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生活在别处”。

手机带来的沟通交流方式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一些有趣的手机软件,成为学生热捧的对象。比如许多女同学喜欢“水果忍者”的游戏;用手机玩微博,以及

其他

社交网站,也是时尚的选择。在学生们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许多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和价值观,因其生动有趣的描述,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身份的标识。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方会不会说“行话”,理不理解他们的暗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属于自己这个圈子。

1.2信息获取方式升级 所有的手机都具备随身性与便捷性,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手机能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过去以电脑为终端载体的软件,逐渐向手机发展。每种软件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每种软件代表了一种沟通可能性。由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成为当今大学生紧迫需要

学习

的技能。基于手机显示特性,这些信息,常常以片段和枝节的形式呈现。在关键时刻,可以高效地获取想要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点关联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则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思维努力。可以这样说,信息的体外化程度越高,对人的信息组织以及创新能力要求也越高。

2.1割裂学习时间 日益强大的手机功能,使得手机能够满足学生越来越多的需求。正是由于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手机的有序合理使用,就成为考验学生自控能力的重要挑战。许多学生反应,手机揣在身上,会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本意是想看一看时间,查阅未接来电、短信等,看完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打游戏。把原本完整的时间割裂,零散化,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这也体现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碎片化上:难以忍受长时间学习,需要不断变换内容刺激。对长文章、较难理解的内容,感到厌烦,不愿意下功夫。这种情况,广泛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介形式上。客观的说,媒体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是丰富的功能,满意的用户体验和极低的获得成本,让使用者的需求和欲望无限扩张,从而导致类似问题发生。

2.2媒介依赖性增强,思维主动性降低 百度、google、wiki、搜搜,这些网站不仅起到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生活助手。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本意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生活服务的媒介功能,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许多教师都反映布置下去的作业,哪怕不是抄袭,多多少少都带有百度知道的痕迹。学生本来的文笔、思想的闪光处在作业中,已经很难体现了。更有甚者,在考试时用手机上网查阅答案,手机成为作弊工具。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学习方面,更全面体现在思维能力的降低上。针对特定事实,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表现不自信,常常援引媒体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对媒介言论可能带有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不甚敏感,容易不自觉地成为媒介观点的附庸。唾手可得的答案,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日益下降。

2.3感性的扩张,理性的萎缩 手机媒体的特性决定其不适于传递太多理性的信息。短信,容量限制,导致信息碎片化。电话,不具备记录功能,信息沟通效果与交流者听说能力有极大关系。除了基础功能之外,手机上网也是贵州大学生的重要应用。国内某知名网编曾说过,炒作网络事件要遵循“三情主义”原则,即“情绪”、“情感”、“情欲”。情绪原则,炒作存在明显不公,令人厌恶或激起公愤的事件。如,药家鑫事件。情感原则,炒作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意和温情的事件。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情欲原则,炒作勾起人类原始冲动和引起这方面联想的事件。如层出不穷的“艳照门”事件。不管是哪种“情”,总之是将感性的作用最大化,理性的作用边缘化。在群情激奋或激昂的过程中,收视率、点击率飙升。事件背后的炒作者赢得盆满钵满,当事人和看客,都成了事件中的棋子,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诚然,手机媒体的特征一半是由技术决定,一半是使用者的为其赋予的价值和意义。在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的可能性和媒介环境中,大学生会不同程度的卷入媒介的话语预设之中,进而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造成感性的扩张和理性的萎缩。

2.4个人信息泄露,安全性降低 许多大学生表示,他们利用手机上网,常常浏览各类贴吧、社交网站,安装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每一次注册、每发送一次位置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不同程度的泄露。尽管网站或者软件在安装时都签订各种保密协定,安全证明。但事实上,还是有大量的个人信息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被泄露出去。同时,病毒也不再是电脑的专利,手机病毒也频繁爆发,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即时通讯软件,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会上。比如,许多使用智能机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手机上安装了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类似于网络对讲机。“摇一摇”是微信新增的功能,轻摇手机就能找到周边和你同一时刻摇晃手机的人。从交际积极层面说,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平台;但相应的,也可能摇出不怀好意的陌生人。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单纯,这种环境能够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又使一些学生觉得缺乏新鲜感。用手机随意一摇,就能找出许多和自己一样有社交需求的人,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一种低成本的交友形式。学生对陌生人的好奇心和青春期的甜蜜

想象

,可能会诱惑学生采取一些轻率的行为。即使学生不准备与陌生人开始线下交流,也可能因为摇动手机而将自己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泄漏出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使用非智能手机的学生也存在安全困扰。尽管各大高校长期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但由于骗术花样翻新,加之学生思想较单纯。因电话、短信而诈骗上当的事件在学校时有耳闻。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收到过“汇款”、“中奖”等虚假短信,少部分的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面对手机媒体利弊参半的复杂影响,简单地采取“封堵”的形式禁止学生接触手机,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肯定是不现实的。学生的需求是导致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的根源,取缔工具,并不能使需求得到满足,反而会导致强力反弹。教育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教育者,不宜再以道德审判者的角度教育学生,应该利用身边的各种机会和媒体,创造和谐的沟通范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只有心悦诚服,才能标本兼治。大学生是成年人,管理方式应更趋向“无形”,“无招胜有招”。所有的管理与帮助,终将通过被管理者和被帮助者自身发挥作用。

手机媒体的优点与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教会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它,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学习、生活服务才是关键。

3.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作为教育者,要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应作为引领者启发、领导学生,而不是被动地被新变化拖着走。对媒介现状的不了解,对学生变化的不清楚,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语。尽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表示忧心,对新媒体存在排斥心理,希望复归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的统治地位。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要想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手机媒体,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手机媒介使用情况。了解应该是设身处地,交换立场的,但同时要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不应过度卷入。

3.2发掘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需求的满足与否,是决定使用行为的关键。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取决于自身的需求与媒介接触成本之间的比例。手机的基础功能所需支付成本相对低廉,而基于上网流量的各种运用,特别是3g网络,则对手机终端及费用要求较高。前期调查显示,贵州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很普遍,夸示性消费意识不强,依赖程度保持在相对理性的范围内。这与贵州大学生可供支配的生活费是相关的。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可以发掘成本相对低廉、内容更加积极,更有利于引导的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3.3趋利避害的使用引导 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多元的传播沟通方式,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得以实现。利用这一媒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沟通和交往,以实现不同的传播效果。对于手机媒体的积极影响,教师应积极肯定;对消极影响则应充分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3.4强调信息归纳提取能力 课堂上,承载知识的媒介仍然以书本为主,但课余时间,学生越来越多融入到电子媒介的氛围中。两种媒介形式对大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同的。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运用的是线性思维模式,需要调动学生较多的发散性思维去完整信息内容;而电子媒体具有多元的信息展示形式,其中以图像为主。在接触此类信息的时候,学生易被媒体节奏控制,被其简练的话语风格,直观却是选择性呈现的内容影响。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既要强调发散性思维,更要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形成独立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经调查,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对贵州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力不容小视。作为教育者应充分把握受教育对象的生活环境、思维特征与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分析,审视当下高校教育的得与失,培养新媒体意识与素质,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保持前瞻性,与时俱进,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话语权。

[2] 肖荣春,白金龙. 移动的自留地:知识青年,新媒体赋权,场景生产与媒介素养——以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实践为观察.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1):52-56.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二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报纸论文,数字化报纸是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等自媒体形式高速发展下不得已而进行的一次内部改革和尝试活动,目的是为了规避新媒体带来的市场竞争风险。

摘要:虽然数字化报纸扩展了传统媒体的媒介载体,使信息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但是中国现阶段的数字化报纸存在缺乏独立的内容创作、多媒体化程度不深、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等弊端,需要在不断发展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化报纸;新媒体。

一、我国数字化报纸的发展现状。

数字报纸又称“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国内地出现的第一份数字报纸首显,是由北大方正集团与浙江日报集团共同推出的。

多媒体数字报纸融合了互联网媒体便捷的阅读方式和互动体验,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仅在20,全国大大小小进行互联网试水的媒体已达到40多家。

数字化报纸不仅仅局限于以受众的个人电脑为信息接收终端还包括可以上网的手机接收模式。

《中国妇女报》就先于网络版数字报纸进行了报纸版面的“手机化”尝试,极大地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阅读,新华社更将旗下《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等知名报纸、杂志的内容融汇于“新华手机报”上,为4.4亿手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读报体验。

近几年,全国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传统纸质媒体都推出了数字报纸,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强中。

数字化报纸极大的开拓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链,融合了互联网即时便利以及超大信息量的特点,用户只要有一个电脑或是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阅读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并为他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数字化报纸传承了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内容,延续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和信息生产模式,得到众多传统媒体和业界人士的青睐。

中国报业纷纷上网的举措,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强势入侵下,为寻求自身发展而不得已的“试水”。

业内人士表示,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和带来传播方式的挑战,要不断进行自身结构调整和改造。

最重要的是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传统媒体不应该抱着抵制的心态来对待新媒体,而是要与之联动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互赢。

董年初提出三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欣然拥抱的对应策略:收购新媒体、创办新媒体以及合作开办新媒体,建立四种发布平台:传统平台、数字平台、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平台[1]。

市场青睐创新者,“宁要粗糙的新锐,也不要圆润的守旧”便是市场竞争中的箴言。

传媒的特色是在创新中才得以保持的——只有永远比竞争对手快一步,才能不断获得因创新而生的市场“暴力”[2]。

传统报纸想要在多媒体竞争的市场下分得一杯羹,必须要创新。

然而从实际操作和效果来看,传媒的这种换汤不换药形式的“创新”,虽然可能短时间内,因为新开辟了一种途径而获得暂时的发展契机,但是存在诸多问题,很难获得长久动力。

二、我国数字化报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报纸缺乏独立的内容创作。

内容是“王道”,传统媒体想要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和订阅量,追求独家新闻或是原创性新闻是不二选择。

报纸出版单位纷纷将自己的报纸搬上了网络,形成报网融合的格局,但是在数字化报纸内容制作上,仍是以原有的纸质报纸内容为基础来生产和制作的,也就是说只从形式上进行翻新。

网络新闻只是“复制”、“粘贴”的简单模式,只是简单的将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报道利用电子技术转化成适合计算机,或是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如手机等形式显示出来,只是换了一种传播途径而已。

电子版的报纸内容完全没有创新,直接照搬纸质版内容。

这种依附于传统媒体机制下的数字化报纸的内容生产不同于门户网站的新闻采编。

由于局限于现在新闻法规的限制,门户网站不具备新闻采编的权利。

但是有纸质媒体出版平台的数字报纸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在新闻采编上的优势,甚至是“炒冷饭”,这使得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上的巨大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造成了新闻资源的浪费。

在以内容为王道的文化产业竞争下,这只是粗制滥造的生硬嫁接。

这种换汤不换药,使其缺乏同类新闻内容生产的竞争力,造成内容的重复率高进而造成新闻资源严重浪费。

这种多数数字报纸依托报社综合门户网站的定位使其沦为其母报的简单翻版。

这种形式的数字报纸不可能具备更多的服务功能,也就注定了其难以承载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2]。

(二)数字报纸多媒体化程度不深。

内容上的复制决定了数字报纸相对于纸质媒体来说只是换了个传播渠道而已,没有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进行信息整合。

在信息的传播形式上,数字报在传承传统报纸印刷版的版面风格的原则上,没有发挥出自身数字媒体即时迅速的特色;另外没有实现融合媒体的集文字、图片与视频于一身的传播模式,缺乏为数字报纸增值的原创新内容生产;没有及时对网络视频进行更新,更别说成立专门的网络视频团队了。

另外,从事数字化报纸的从业人员仍然是服务于传统媒体的记者,还停留在用笔和纸记的阶段,而适应多媒体新闻采集和对相关数码设备使用能力的不足,使得大部分数字报纸多媒体程度不深,还停留在传统媒体采集新闻的阶段[3]。

这种呆板的运作机制使得数字化报纸跟不上多媒体发展的技术,缺乏网络新闻的竞争力。

数字报纸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强、信息容量巨大的特点,适应网络媒体中信息传播和研究受众的特点,互联网传播模式下的要求集文字、图片、影片视频、声频等各种载体于一体,实现报纸、电视、广播与网络的大融合,利用超文本、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数字化报纸的报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形式,这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传统媒体记者只需要从事文字撰写工作的单一工种相比,在数字化报纸阶段,记者不仅需要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海量的信息还要求会操作这些数字数码设备,需要记者跨平台高效率的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角度的报道。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4]。

(三)数字报纸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

数字报纸推出以来,从目前来看,数字报纸还没有达到传媒报纸的那种成熟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并且由于推广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使其在传统媒体阅读人当中的知名度不高,阅读总量远远没有达到传统媒体的水平。

新闻网站在免费阅读的环境下,有人担心数字化报纸收费会造成阅读者数量的减少,从而降低报纸的知名度和订阅率。

实际上,通过成熟的商业运作手段,反而会提升数字报纸的知名度。

国外众多媒体的数字报纸已经在尝试有偿阅读的模式,终结网络报纸内容免费的时代,并进行收费系统的改造,收费阅读发行可能是未来多媒体数字报纸报业经营的方式之一。

数字化报纸的免费服务造成了传统纸质媒体的运营成本和负担。

面对数字化报纸高额的运营费用,国外众多媒体纷纷启动电子版报纸的收费改革举措。

拥有多家报纸的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在5月上旬表示,他旗下经营的《华尔街日报》、《伦敦时报》、《太阳报》、《纽约邮报》等报纸将在一年之内尝试向报纸网站读者收取费用。

其中已经开始收费的《华尔街日报》也在其金融危机下细化其内容收费项目,如为个别文章和某类读者提供专门定制收费的新闻内容,提高内容竞争率。

另外一种收费的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建立的数据库盈利模式的经验。

《日本经济新闻》通过设立经济研究中心的方式,聘请经济专家分析日本经济运营情况,每天发布包括股票、财经、金融等相关数据分析,给受众提供规避经济风险的理性分析,提供有竞争力的新闻,使得该网站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仿效日本的运行模式,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依托本身强大发布信息的能力和优势,也建立了财经类新闻的数据库,分析潜在特定客户的需求和特征,建立相关的档案管理,为专业类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分析发布财经指数并进行分析。

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财经信息。

传统媒体集团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在所在区域的新闻资源和信息发布的权威优势充分发挥电子数据库的市场增值服务,这不仅拓展了本来业务范围,也使得数据化的媒体获得新的盈利能力。

有学者表示对数字报纸内容进行收费虽然是十分传统的盈利模式,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有悖于新闻自由以及与互联网自由获取信息的精神,但事实上数字报业的发展与其他任何新兴行业一样,需要这种特殊阶段的扶持和原始的积累[5]。

三、数字化报纸广阔的发展前景。

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在描述媒介形态的演变时说:“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6]。

不必过分夸大数字化报纸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二者是互相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关系。

数字化报纸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制造资源、稳固的受众群、成熟的经营模式,一个开设数字化报纸的传统媒体就已经说明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数字化报纸即时发布信息的特征弥补了报纸受制于排版、印刷等环节而使信息发布滞后的劣势,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上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的不足,弱化了传统媒体的弱势,大大缩短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时间,极大提高了信息的流通性。

借助于网络技术的东风,随着报业对自身优势的不断巩固,在争夺受众资源的同时,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外,数字化报纸不能抛弃传统媒体对新闻客观性的专业主义的要求,要严格在内容上进行把关,跳出传统报纸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适应细化的受众需求,走出一条多样化,混合型的文化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三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手机媒体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尤其是视频业务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收视习惯。本文结合手机媒体和手机视频的传播特点,详细分析了手机视频业务对受众收视习惯的影响,从而为现实的各种视频创作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手机视频;受众;收视习惯;影响研究。

众所周知,手机视频主要是基于gprs、edge、3g、wifi等移动网络,通过手机媒体终端,提供影视、音乐、娱乐、体育、原创等各类音视频内容供用户点播、直播、下载的服务业务,它既包括能够在手机上播放的日常电视节目视频,同时也包括通过移动通讯网络点播或者收看的流媒体视频。由于手机终端的特殊性以及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视频业务无论是内容生产、内容消费、内容体验,还是外在的传播模式,都极大地改变了受众的收视习惯。受众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不仅关系到手机视频的内容定位和推广模式的制定,同时也涉及到传统电视节目视频、网络视频创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收视习惯,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手机视频对受众收视习惯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从而为当前各种视频业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体的形式决定媒体的内容,媒体内容传播特点的变化又带来新的受众阅读习惯。”因此,对于当前手机视频受众收视习惯的分析与了解必须从手机媒体终端和手机视频的传播特点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手机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便携性和移动性。它经常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口袋”终端,无论我们位于什么地方都可以将其随身携带,自由收看,尤其在当前手机媒体快速普及的情况下,它几乎成为我们身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电视、网络媒体固定状态下消费新闻、接受视频节目、读报的特点,使手机成为一种“移动着的电视”或者“视频传播终端”。

其次,信息传播的私密性也是手机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手机往往被誉为“带着体温的媒体”,是一种个人物品,其使用方式和使用特点一般都是由个人来决定的,除非用户愿意,否则其他人很难决定甚至了解用户在手机中从事的活动,因此,与社群式的电影媒体、家庭式的电视媒体以及具有综合性传播特点的网络媒体相比,手机具有强烈的私密性特征。

最后,手机媒体不可忽视的另一大特点是交互性,这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四大媒体单向性的信息传播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手机用户不仅可以收到信息,而且还可以将个人的意见或者视频作品反馈过去,参与投票,加入讨论,进行互动等,使传者和受着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在人们更加注重双向、互动、平等的媒体消费观念的情况下,手机媒体的交互性特点无疑是助推其快速普及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尽管如上文所说手机媒体也存在屏幕尺寸小、分辨率低等方面的局限性,但是据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手机电视业务的使用率为15.7%,手机音频业务的使用率为3.5%。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充分说明了手机视频的独特之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对于其独特性的分析不仅是对手机视频本质的认识,更是解开受众视频“阅读”习惯变化的一把钥匙。一般来说,手机视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视频内容比较短,大都以电影视频和原创性的视频短片为主。据调查显示:在手机视频用户所关注的内容中,电影作品以高达33.1%的比例位居第一,尤其是各种各样专门为手机拍摄的电影节目,非常适合手机播放,在针对性方面以及在时间、节奏的控制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成为用户最受欢迎的业务之一。除此之外,综艺节目、体育节目以及新闻节目等等都有其特定的观众群体,关注度非常高,分别为25.6%、23.6%和21.7%。

其次,手机视频精准化的传播模式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所谓精准化,一方面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节目内容的设置和创作;另一方面是通过便利的`渠道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要的视频内容。由于手机媒体强大的互动功能和信息收索功能,观众不仅可以随时检索到自己喜欢的视频节目,而且还能够上传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甚至上传自己的视频短片等,从而在精准化传播方面逐渐成为手机视频的一项优势,而非口号。

再次,手机视频在风格特征上以轻松休闲为主。目前,手机视频用户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9至29岁之间,约占全部用户的70.3%,本科、大专和高中学历的用户使用比较多,其比例分别为40.1%、25.5%、30.9%。这类年轻人群体追求时尚和个性,对新鲜事物接受比较快,关注度比较高,很运营商都针对这些年轻人设计了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上网等服务,因此,轻视休闲的视频内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手机视频的即时性信息传播特征也非常明显,这一方面得益于手机媒体与互联网络之间的快速融合,尤其是手机3g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受用户需求的推动而发展起来的。目前,根据手机视频的发展现状来看,时效性较高的晚会、重大体育赛事等节目的直播非常受欢迎,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即时新闻视频等也成为众多手机用户关注的内容之一,因此,手机视频的即时性特征也存在着无限的发展空间。

最后,手机视频在镜头形式上以特写画面和明亮画面为主,这主要是受制于手机媒体较小的屏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画面信息能够有效地传递给观众,手机视频创作者往往会采用近景和特写镜头来代替深镜头和长镜头,通过明亮的视频光线设置避免手机本身颜色所带来的晦暗效果。比如中国联通与新华社联合创作的通过手机媒体播放的新华视讯,就是以近镜头为主,画面明亮,字号较大,在手机上的播放效果也比较好。

正如上文所说,随着手机媒体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体验手机视频业务,并逐渐发展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身的“阅读”习惯。

1.受众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个性化需求。

由于手机媒体的互动性、私有化特征以及为受众提供的定制化视频内容的服务模式,受众开始摆脱传统的完5168被动式的视频接受心理和行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强调主观意志的体现,比如有的喜欢影视剧,有的喜欢新闻报道,有的热衷于体育或财经信息,有的则倾向于接受以记录现实为主的草根视频等等,体现了明显的多样化的个性化需求特征。

2.受众偶遇式的观看特点日益突出。

所谓偶遇式的视频观看特点,是指观看视频不再是家庭生活的主体,人们很少会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有目的的观看特定的视频内容,而是通过手机终端在任何时间、地点注意到视频的播放内容,至于接触到什么样的节目则完全处于随机的结果,出于收索过程中的偶然性遇见,目的性大大降低。

3.受众日益呈现出躁动的跳跃式的观看行为。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视频内容的增加和选择能力的增强与其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满意度并非一致,在很多情况下,反而会带来不少的麻烦,不仅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收索节目,而且还经常会在诸多节目之间不停的跳动,在同一节目上稳定停留的兴趣和时间越来越短,节目品牌的忠诚度大大降低,受众口味和收视偏好的迅速变化体现出一种躁动心理。

4.受众的参与行为变得更加明显。

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交互式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受众在视频观看过程中的参与行为变得更加明显,收视心理分享化的趋势也日益突出。他们不再是纯粹的第三者式的观赏,而是希望在多种层面上进行参与,既包括对视频的评论,同时也包括互动与直接式的参与等,具有强烈的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

5.受众对于手机视频的时间要求比较高。

首先,手机媒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100%的有效达到率将信息传递给观众,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新闻作品、财经信息等,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过时的信息很难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其次,在海量的视频作品面前,受众往往会倾向于接受最新的内容,无论是电影、电视作品,还是具有现实特点的草根视频都是如此,因此,对于作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

总体来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手机视频的快速普及,其创作、传播与消费都进入了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受众的收视习惯与过去有较大的差别,不仅越来越关注自身的需求,而且偶遇式和跳跃式的收看行为也日益突出,这对手机视频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注重视频内容的多样性与针对性,同时也要提升视频作品在短时间内对观众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手机视频在诸多业务中的突出地位。

参考文献:

[1]周忠成,《“微时代”手机视频的融合与创新》,中国电视,第3期.

[2]肖立慧,《手机电视方兴未艾》,中国传媒科技,第8期.

[3]李晓菲,《“长尾”有多长,手机电视能走多远》,传媒,第2期.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四

3c技术网络的应用无疑加速了各类新兴媒体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媒体的发展更加引人注目。截至2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6.6亿,手机上网用户1.176亿。到5月底,全国手机用户数又增万。手机用户的.强势增长,直接促进了手机媒体市场的成熟与发展。“虚拟社区”一词的缔造者、被称为网络文化最敏感的预言家之一的霍华德・莱茵戈德认为:“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了全新的社会现象,产生了全新的沟通模式。”同时,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愈加深刻的革命性影响。

作者:

张通生杜丽芬。

作者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

刊名: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英文刊名:

journalismlover年,

卷(期):

“”(12)。

分类号:

g22关键词: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五

[摘要]手机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手机媒体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它比四大传统媒体更便于携带,在广泛的交流互动中以最为迅速的方式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给广泛的受众群体,扩大传统媒体的优势,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但它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果不注意解决这些问题,手机媒体的方展情况堪忧。

[关键词]手机、手机媒体、“第五媒体”、创新与缺陷。

手机,又称移动电话,它不同于有线电话的就是人们在移动过程中进行语音通话的一种通讯工具。而手机媒体则是通过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的一些技术革新成为可能,人们也越来越依赖于手机媒体功能,依据手机用户的持续增加,手机媒体的特殊优势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市场潜力巨大,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们公认的四大媒体都有着不同的优长与缺陷,在彼此的交织中艰难的生存,那么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同样不可避免优劣性的比较,而正是在这种比较中才能找到发展的方向。

一、手机媒体的突破创新性使得“四大传统”媒体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既然被称为“第五媒体”就必然有着与其他“四大媒体”的诸多不同之处,也必然有着它的独特特性。在争夺广大受众的“战斗硝烟”中,能够生存下来,手机媒体的突破创新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突破创新”:就是手机比四大传统媒体更便于携带,在广泛的交流互动中以最为迅速的方式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给广泛的受众群体,扩大传统媒体的优势,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

1、比四大传统媒体更便于携带。

无论从体积、从携带方式和普及率上看,手机显而易见的要比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更便于受众携带和使用。手机的外在形态很好的切合了广大受众的需求,变化速度之快,让人们应接不暇,在追求超轻、超小和形状独特方面,手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随着3g时代的到来,加大了手机媒体的巨大优势。“3g手机突破了多媒体功能的局限,拥有对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强大的支持能力以及在线影视、阅读图书等多种多样的流媒体业务,除传统的通信功能之外,3g手机所能提供的网络社区、信息服务等诸多增值功能也在不断吸引人们的眼球。”便于携带的一部具有3g功能的手机必将成为广大受众接受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

2、受众可以通过交流互动以最迅速的方式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给广泛的受众群体。

由于手机的用户的数量是传统媒体所不感企及的,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接近4亿,占据世界手机用户总量的五分之一,所以最广泛的受众也就具有最广泛的认知度,而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以最迅速的方式传递了林林总总的不同信息在最广泛的人群中。

首先,手机的传播迅速及时,可以再瞬间传播到大量受众终端,可以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实现全世界的一体化,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畅通无阻的、在最大的程度上与他人沟通与交流。例如:在美国“9。11”事件中,恐怖组织袭击世贸大楼之后,最早向外界发布该新闻的媒介不再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而是以反应迅速见长的手机报。3月20日上午10时34分,美国正式向伊拉克宣战,打响了伊拉克战役的第一声炮火。事发后,仅1分钟时间,许多手机用户就受到了此消息。而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地震画面都是当事人用手机拍摄再传到互联网上的,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引用了这段视频资料。

其次,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短信、彩信、手机报、视频等等,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即使传播与接受。那些具有突发性且时效性强的事件的传播,都能体会到手机媒体的优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必上网,也不必看电视,直接利用手机就可以直接迅速的通过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了解到最新的情况。而人们也不在单一的依靠文字来表达自我,图片、论坛、视频,直接与此类的视听效果使得受众随时随地的可以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一切,真正做到“我与世界同行”。

再次,互动效果突出。传统媒体通常缺乏于手受众的有效且及时的互动,传播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而手机媒体就可以突破传统媒体直线型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把与受众互动作为主要的方式,来多听听受众的心声,从而留住受众。例如:现在国内很多手机报纸就开通了评论功能,使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和想法。此外,用过反馈和交流,传播者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爱好,帮助用户随时随地的挑选和阅读最喜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节省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手机媒体”,时间可以与互联网媲美、视听觉果可以与电视比拼,而观点可以比报纸更迅速……诸多特点是的手机媒体的竞争力日趋强大,并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3、“新的纪录传播工具”

3g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它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诸多媒体相结合,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可以提供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项目。3g为众多“手机达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手机也在逐渐的开发自己功能来替代传统媒体的一些记录传播方式。因为有声音的互动,广播总是不离不弃;因为有深刻的观点,报纸依旧立于不败;因为是视听的最佳集合体,电视成为主导力量;这些传统媒体的记录传播方式,都在被手机媒体的各项功能所突破,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和传播着我们生活的一切一切。3g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它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诸多媒体相结合,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可以提供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项目。

二、由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手机媒体仍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由于手机媒体是在数字化的进程下诞生的,也就不可避免的有着网络媒体的许多不足之处,如果不注意解决这些问题,手机媒体的方展情况堪忧。

1、科学技术发展的使得手机媒体的发展有着太多的未知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如何运用科学技术也是一项攻坚战。日本的i―mode系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i―mode系统是日本电视电话公司下属的docomo电信公司于2月22日投入运营的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它通过与日本手机厂商的密切合作,成功的占据了日本的手机市场,成为日本最大的isp,并远远的超过了传统的通过固定线路提供上网服务的富士通公司。

docomo还与微软、美国在线等国际知名电脑和通信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和联盟关系,不仅拓展了自己的国际市场,还赢得了广发的同盟。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手机媒体已经走到了一条完全成熟的道路上,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必然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而受众如何接受,厂商如何发展都为可预知,所以,手机媒体要想传统媒体那样稳固还需要多多努力。

2、手机承载平台的'局限性。

现有的手机承载平台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下载速度不过快,手机屏幕过小,流量费用相对过高,这些因素必将影响手机的增值业务的发展。如:对于手机电视来就受到了终端昂贵、待机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支持手机电视业务的手机种类还相对较少,手机用户如果想使用手机电视业务就必须更换终端,而且现在的手机待机时间一般都在3天到一周的时间,但观看电视节目就会使手机电池的使用减少到不足8个小时,甚至更少,这就会降低手机用户购买视频手机的欲望。除了终端限制外,各类型播放软件的不统一、手机生产商和业务开发商采用的技术不统一,使得诸多内容彼此不兼容,使得手机用户面对麻烦就望而却步了。

3、不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是社会毒瘤,也必将危害大众。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越来越多的承载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功能。流言的可怕在手机媒体的传播中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制止就必然会危害社会。手机扩展功能的逐步研发,必将利弊共存、垃圾信息和黄色信息的泛滥、个人隐私屡屡被侵犯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逐步被认知,并认知到严重到不制不可的地步,但如何有效制止仍是值得和必须探讨的。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有社会赋予的角色,言语和行为都会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人们的角色意识强烈。而一旦处于隐蔽状态,约束力的缺失必将导致个性与欲望的无限升级,就会导致信息难以控制,加速不良庸俗信息的泛滥。中奖、推销、迷信、色情等五花八门的不良信息成为手机媒体的“毒瘤”,由于不良信息不易抗拒、部分时间、不分场合的“入侵”令人防不胜防。由于手机可以随心所欲的拍照,所以由此引发的偷拍导致的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的事件层出不穷。更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媒体的文化作为一种年轻的文化,在年轻人中影响很大,对于年轻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长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急需要各级部门解决的。

总之,手机已经从之前简单的语音通讯工具,在与互联网结合后,发展了越来越多的附加功能。多元化的功能,突破性的创新使得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媒体的特征: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现在手机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手机媒体虽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却不可能替代任何一种传统媒体,但当手机从简单的通训工具转变为一种广泛的信息传播平台时,手机媒体的方展就不可避免,并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六

在网络计算机的安置地域方面,本身有较为安全的环境条件限制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充分的保证其所具有的防护措施效果。就必须要保障网络计算机的安全,需要为计算机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稳定的环境条件,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其实就是给计算机的机房提供一定的安全设施。在计算机安装的地点也必须要要尽可能的避开那些有着强烈噪声源或者是用水设备的地方。另外,对于网络计算机需要安装相应的防盗和安全有效防护等方面的设备。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计算机受到侵害。

对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的执法力度,使得计算机的管理人员有一个相当充分的认识,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也需要加强对网络计算机人员的培训,使得他们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使得计算机管理人员在接受相关法律限制的同时也能够受到道德观的束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大限度的对网络风险进行强化和完善。这样一来,网络管理人员在有网络安全知识的情况之下能够更好地防护网络病毒以及来自外部的骇客攻击。

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防范的具体过程当中中,必须要在技术的层面上来强化对网络的'定时访问,同时也要严格的控制计算机的网络权限。使用计算机时,我们要定时的对计算机的病毒进行扫描,同时应当设置相应防火墙,以此来强化真对网络的有效控制及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管理。另外,也需要针对计算机数据库当中的有效数据来进行真正有效的数据化备份,以此来帮正意外事件发生时能够真正及时有效的加以控制并解决。加强信息加密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对称性密钥和非对称性密钥加密两种加密措施,这两种措施各种长短,可以将其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对称性密钥的加密解密的速度较快,安全性较好,但是密钥的长度较短,空间也较为狭小。而非对称密钥加密容易管理,而且方便数字签名。但是解密所需的时间长,算法也较为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好的保护网络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工程系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在其系统操作以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着网络安全方面的发展安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措施,并以此来及时有效的强化防范。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保证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方面的运用和操作安全。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七

摘 要:笔者结合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调查结论,着力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

生活

的良性与不良影响,并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词:贵州大学生;  手机媒体;  影响;  对策

2011年10月,经过前期对贵州各大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的调研,得出了一系列数据。i这些数据反映了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如证明手机是贵州大学生使用最频繁、便捷的媒体,是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总体上保持在理性、适当的范畴中,思想也不像标榜的那样前卫。手机媒体正在向微型电脑终端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流行为、思维能力乃至生活方式。

基于前期调查的数据显示,由于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卷入程度尚低,手机媒体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也比较有限。但数据体现出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方面的一些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关系,对因手机媒体而引发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良性影响和不良影响进行分类阐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促进互动,灵活沟通 手机媒体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正是因为它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和便捷的沟通方式。对于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学子而言,拥有手机,就等于与过去的生活维持着一条沟通的红线。无论是父母家人,还是旧时的朋友。把联系方式留在手机里,只要有需要,就能及时找到人。这为身处异乡的学生提供了一种

安全

和缓冲机制。将过去环境中的人和现在环境中的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时空的分离联系起来。使得未能及时融入新环境的学生还有退路可寻,同时也更有利于维系因分离而失散的情谊,对于构建长久有效的关系网是大有裨益的。

手机的一对一交流模式,也使得沟通更加具有隐蔽性。在后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他们会向在同一间教室里的

同学

发短信,以代替传纸条。有学生表示,他们现在已经不常用大声喧哗的方式喊人,感觉“非常粗鲁”、“丢脸”,更多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告知自己的位置。手机沟通使当下环境秩序得以保持。许多学生表示,在乘车、排队等 “等待期”的间隙,或者是在陌生、不想融入的环境内,他们更倾向于把脸埋向手机,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掩饰无所适从的局促感。手机成为一个弹性空间,既可以拉近距离,又可以拒人千里之外。使得大学生能够自主调动交流沟通的对象,实时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转移。真正体验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生活在别处”。

手机带来的沟通交流方式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一些有趣的手机软件,成为学生热捧的对象。比如许多女同学喜欢“水果忍者”的游戏;用手机玩微博,以及

其他

社交网站,也是时尚的选择。在学生们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许多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和价值观,因其生动有趣的描述,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身份的标识。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方会不会说“行话”,理不理解他们的暗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属于自己这个圈子。

1.2信息获取方式升级 所有的手机都具备随身性与便捷性,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手机能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过去以电脑为终端载体的软件,逐渐向手机发展。每种软件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每种软件代表了一种沟通可能性。由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成为当今大学生紧迫需要

学习

的技能。基于手机显示特性,这些信息,常常以片段和枝节的形式呈现。在关键时刻,可以高效地获取想要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点关联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则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思维努力。可以这样说,信息的体外化程度越高,对人的信息组织以及创新能力要求也越高。

2.1割裂学习时间 日益强大的手机功能,使得手机能够满足学生越来越多的需求。正是由于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手机的有序合理使用,就成为考验学生自控能力的重要挑战。许多学生反应,手机揣在身上,会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本意是想看一看时间,查阅未接来电、短信等,看完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打游戏。把原本完整的时间割裂,零散化,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这也体现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碎片化上:难以忍受长时间学习,需要不断变换内容刺激。对长文章、较难理解的内容,感到厌烦,不愿意下功夫。这种情况,广泛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介形式上。客观的说,媒体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是丰富的功能,满意的用户体验和极低的获得成本,让使用者的需求和欲望无限扩张,从而导致类似问题发生。

2.2媒介依赖性增强,思维主动性降低 百度、google、wiki、搜搜,这些网站不仅起到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生活助手。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本意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生活服务的媒介功能,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许多教师都反映布置下去的作业,哪怕不是抄袭,多多少少都带有百度知道的痕迹。学生本来的文笔、思想的闪光处在作业中,已经很难体现了。更有甚者,在考试时用手机上网查阅答案,手机成为作弊工具。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学习方面,更全面体现在思维能力的降低上。针对特定事实,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表现不自信,常常援引媒体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对媒介言论可能带有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不甚敏感,容易不自觉地成为媒介观点的附庸。唾手可得的答案,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日益下降。

2.3感性的扩张,理性的萎缩 手机媒体的特性决定其不适于传递太多理性的信息。短信,容量限制,导致信息碎片化。电话,不具备记录功能,信息沟通效果与交流者听说能力有极大关系。除了基础功能之外,手机上网也是贵州大学生的重要应用。国内某知名网编曾说过,炒作网络事件要遵循“三情主义”原则,即“情绪”、“情感”、“情欲”。情绪原则,炒作存在明显不公,令人厌恶或激起公愤的事件。如,药家鑫事件。情感原则,炒作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意和温情的事件。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情欲原则,炒作勾起人类原始冲动和引起这方面联想的事件。如层出不穷的“艳照门”事件。不管是哪种“情”,总之是将感性的作用最大化,理性的作用边缘化。在群情激奋或激昂的过程中,收视率、点击率飙升。事件背后的炒作者赢得盆满钵满,当事人和看客,都成了事件中的棋子,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诚然,手机媒体的特征一半是由技术决定,一半是使用者的为其赋予的价值和意义。在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的可能性和媒介环境中,大学生会不同程度的卷入媒介的话语预设之中,进而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造成感性的扩张和理性的萎缩。

2.4个人信息泄露,安全性降低 许多大学生表示,他们利用手机上网,常常浏览各类贴吧、社交网站,安装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每一次注册、每发送一次位置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不同程度的泄露。尽管网站或者软件在安装时都签订各种保密协定,安全证明。但事实上,还是有大量的个人信息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被泄露出去。同时,病毒也不再是电脑的专利,手机病毒也频繁爆发,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即时通讯软件,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会上。比如,许多使用智能机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手机上安装了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类似于网络对讲机。“摇一摇”是微信新增的功能,轻摇手机就能找到周边和你同一时刻摇晃手机的人。从交际积极层面说,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平台;但相应的,也可能摇出不怀好意的陌生人。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单纯,这种环境能够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又使一些学生觉得缺乏新鲜感。用手机随意一摇,就能找出许多和自己一样有社交需求的人,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一种低成本的交友形式。学生对陌生人的好奇心和青春期的甜蜜

想象

,可能会诱惑学生采取一些轻率的行为。即使学生不准备与陌生人开始线下交流,也可能因为摇动手机而将自己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泄漏出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使用非智能手机的学生也存在安全困扰。尽管各大高校长期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但由于骗术花样翻新,加之学生思想较单纯。因电话、短信而诈骗上当的事件在学校时有耳闻。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收到过“汇款”、“中奖”等虚假短信,少部分的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面对手机媒体利弊参半的复杂影响,简单地采取“封堵”的形式禁止学生接触手机,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肯定是不现实的。学生的需求是导致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的根源,取缔工具,并不能使需求得到满足,反而会导致强力反弹。教育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教育者,不宜再以道德审判者的角度教育学生,应该利用身边的各种机会和媒体,创造和谐的沟通范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只有心悦诚服,才能标本兼治。大学生是成年人,管理方式应更趋向“无形”,“无招胜有招”。所有的管理与帮助,终将通过被管理者和被帮助者自身发挥作用。

手机媒体的`优点与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教会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它,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学习、生活服务才是关键。

3.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作为教育者,要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应作为引领者启发、领导学生,而不是被动地被新变化拖着走。对媒介现状的不了解,对学生变化的不清楚,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语。尽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表示忧心,对新媒体存在排斥心理,希望复归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的统治地位。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要想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手机媒体,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手机媒介使用情况。了解应该是设身处地,交换立场的,但同时要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不应过度卷入。

3.2发掘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需求的满足与否,是决定使用行为的关键。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取决于自身的需求与媒介接触成本之间的比例。手机的基础功能所需支付成本相对低廉,而基于上网流量的各种运用,特别是3g网络,则对手机终端及费用要求较高。前期调查显示,贵州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很普遍,夸示性消费意识不强,依赖程度保持在相对理性的范围内。这与贵州大学生可供支配的生活费是相关的。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可以发掘成本相对低廉、内容更加积极,更有利于引导的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3.3趋利避害的使用引导 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多元的传播沟通方式,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得以实现。利用这一媒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沟通和交往,以实现不同的传播效果。对于手机媒体的积极影响,教师应积极肯定;对消极影响则应充分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3.4强调信息归纳提取能力 课堂上,承载知识的媒介仍然以书本为主,但课余时间,学生越来越多融入到电子媒介的氛围中。两种媒介形式对大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同的。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运用的是线性思维模式,需要调动学生较多的发散性思维去完整信息内容;而电子媒体具有多元的信息展示形式,其中以图像为主。在接触此类信息的时候,学生易被媒体节奏控制,被其简练的话语风格,直观却是选择性呈现的内容影响。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既要强调发散性思维,更要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形成独立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经调查,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对贵州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力不容小视。作为教育者应充分把握受教育对象的生活环境、思维特征与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分析,审视当下高校教育的得与失,培养新媒体意识与素质,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保持前瞻性,与时俱进,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2] 肖荣春,白金龙. 移动的自留地:知识青年,新媒体赋权,场景生产与媒介素养——以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实践为观察.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1):52-56.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八

新媒体传播第一文库网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

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

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

另外,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拓展:

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

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效应是在一定环境下,因素和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特定效应的特性。或者说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一种更新的效应的特性。新媒体必须具备影响特定时间内特定区内的人的视觉或听觉反映的因素,从而导致产生相应的结果。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九

我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民族和谐相处,民族文化共生同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古老的文化渐渐流失于时光长河,在新媒体大规模普及日常化的环境科学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多样的方式记载文化,使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留传,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及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每个人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对少数民族文化记录传承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利用其更好地传播、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中国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文化国家,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化繁荣,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民族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时代涌出了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形式。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他让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造成不小的冲击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应对挑战,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更好地将少数民族文化保留并传播,引领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通常我们所说的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通讯或手机终端、数字电视等,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传播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多种方式将信息传播到接收终端如手机等电子产品、电脑等,实现信息和服务的传播传递。因而新媒体应当是一种突破固有的传播方式借助新的传播手段而充分实现个体自主选择和传播信息的媒介。

(一)互联网及4g用户普及率提升,移动网络应用迅猛发展。

从国内目前互联网及4g用户数量发展来看,我国新媒体用户整体规模增速放缓。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6.49亿人,比2013年仅增长3117万人,普及率增长2.1%,达到47.9%。据此估计,2015年我国互联网网民将接近7亿人,普及率达到50%,手机网民将超过6亿人。

(二)媒介融合速度加快,传统媒体不断采用新媒体技术。

为了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

(三)广告进一步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

作为媒体的主要宣传形式,广告日益转向新媒体,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态势,网络媒体成为第一大广告收入媒体,未来网络广告尤其是移动广告所占的份额将继续增长。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和优势更加突出,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背景,为当前信息时代消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宽广、更直观的传播渠道。新媒体对信息及文化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这也为现代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因此,加强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了解,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对新媒体下所形成的广告带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都非常有利。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之瑰宝。

中华文化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积淀,形成了和谐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史诗以及音乐、舞蹈、绘画、有价值的科学典籍;建造了很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让许多少数民族人民渐渐与外部失去联系,许多人都无法更深地了解、接触少数民族文化。其次,由于外国文化的冲击,人们似乎更加偏向于去享受国外的文化、节日等等。这都让原本流传区域极小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保证我国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让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提炼民族文化精髓,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图书、娱乐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提炼与传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并让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与充实。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少数民族文化。

利用新媒体等先进技术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出来并进行对比,让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并了解其特点,然后取其精华,用微博、微信、视频等来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报道,让人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到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为人们熟知。当然,人们还可以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旅游景点,并对其加以开发创作,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在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多样化,无不改善着人们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与媒介之间彼此依存。没有媒介,文化也就丧失了依附的载体。有了媒介,文化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体现,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必须避免简单意义上的现代技术与民族文化的堆砌,而要利用数字技术语言,全面深挖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容,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价值、原创性、效应及生命力这四个特点。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寻找新媒体延展的可能,并以认真的态度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创作。这样,才能让具有古老东方气韵的少数民族文化借着新媒体技术的翅膀,翱翔于世界文化之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

多媒体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创新能力、解决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数字化技术,把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效果,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根据幼儿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又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早期智力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幼儿的认知和行为统一起来,引导幼儿主动将精力用于学习活动中,并自觉地进行认识、理解和学习。多媒体就是教学信息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幼儿面前,集图片、声音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展“各种各样的汽车”科学活动时,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汽车。但是由于经验问题,幼儿只知道汽车的大概样子,以及出租车和私家车,因为这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为了让幼儿更仔细地观察汽车,活动刚开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汽车图片,引导幼儿欣赏各种类型的汽车,在介绍汽车时也可以为每辆汽车配上不同的音效,然后逐一展示每辆汽车的画面,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认识不同外形的汽车。在短短几分钟中幼儿就获得很多汽车方面的知识,弥补直接经验不足的缺陷,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活动结束后,个别幼儿还拉着爸爸妈妈一起上网继续认识很多汽车。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提高了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观形象地感受活动内容,增强对活动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不仅能为幼儿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具体情境,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还能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的灵感更容易被激活。兴趣越浓,幼儿的注意力越集中,观察就越仔细,反应就越清晰,思维就越积极。利用幼儿的学习动力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数学“认识长方形”时,在引导幼儿认识了长方形后,我提问:“长方形真调皮,它会变成大小不同的样子出现在不同的物品当中,你们想想,看看什么样的物品当中藏着长方形呢?”这一问题立即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共同讨论、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的物品,使幼儿知道生活中可以用长方形制造很多物品。这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运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启发幼儿思考:“我们能不能把正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引导幼儿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探索,从而拓宽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效果将正方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幼儿学着摆一摆、变一变。这样的活动让幼儿从被动到主动,提高幼儿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同时拓展幼儿的思维,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每个活动都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有教学重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都是采用教师讲述、幼儿理解的方式,导致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一知半解,不能充分地理解所学知识。而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于幼儿学习掌握,并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有利于幼儿理解新内容,更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如在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中,因为消化系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幼儿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对其认识和理解就成为教学重难点。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一味地讲解,幼儿单纯地倾听和理解,是非常枯燥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不是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排出的整个消化过程以动画形式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立刻变得生动形象,而且直观形象的物体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活动内容,使幼儿的理解更完整、深刻,从而很好地解决活动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十分活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努力将教育技术拓展到幼儿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能以其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幼儿营造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的氛围,给幼儿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引导幼儿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其主动性,更好地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更深刻完整,最终实现活动目标。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建设型人才。而教育环节卓有成效的开展是关键因素。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教学,是世界各国竟相研究和急需攻克的课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效。针对多媒体教学的成效、应该注意及需要克服的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克服;效果。

随着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也是有缺点和不足的,只有通过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先进作用。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已经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评价等等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世世代代被压抑的教育生产力奇迹般地被解放出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凡是亲身参加了这一实践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多媒体进课堂引起的革命性变化。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教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的交互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创造多媒体课件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归纳出多媒体课件要坚持的几条原则:

(1)科学性原则。首先,课件设计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能把错误的概念和原理教授给学生,这一点似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市面上出售的许多光盘恰恰在这一点上就没有过关。其次,要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同时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良性刺激。最后,要充分运用现代课堂教学论的已有成果,优化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规律实施教学。

(2)辅助性原则。十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始终存在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一种观念认为,选择优秀教师设计教案,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制作出课件。这种一加一的开发模式固然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能很快地出产品,出经济效益,但是,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教学方法,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学生都那么高效。况且,不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就匆匆忙忙地投向市场,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不负责任。难怪教师普遍反应,市场上购买的教学光盘好看不适用。我们始终坚持计算机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为此,我们设计多种课件,供教师和学生选择,使教师把课教活,学生学得主动。

(3)悦纳性原则。一般来讲,每个教师创作的课件都是蔽帚自珍,然而,如果不能做到使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愉快地接纳的话,其应用价值就非常有限。多媒体课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接受市场的检验。

(4)简约性原则。现代教育非常注重思维的敏捷性,注重学生感悟和直觉的培养。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重视这一原则。要把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基本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以最简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所谓名师出高徒。名师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现实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对于复杂问题束手无策,画蛇添足地引出结论以及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把似是而非的证明教给学生等问题。在用常规方法的教学中,其负面影响尚不算大。若是作为固化的科研成果,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则实为不宜。

(5)艺术性原则。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把课件制作得精美一点。一般来讲,采用二维动画用于教学已经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当然,采用三维动画立体感更强,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多媒体教学需要克服的问题。

(1)留足思维时间:课件教学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高效率而自豪。然而若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象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件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

(2)不抢思维空间:多媒体课件教学要注意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机下留“情”:这里的“情”,即是“师生情”,我们教学一贯注重“言传身教”,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肢体手势、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只有教师和多媒体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4)灵活的交互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统一模式,教师要依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改变教学方法、统筹全局,引导学生适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课件应具备很强的交互功能,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程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可控性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情节、速度能随意改变和设置参数,富有探索性和研究性。

(5)还真实感于课堂:要尽可能使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富有真实感,不能过分地夸大或缩小,学生与机器交流,本身就缺乏一种真实性,如果我们的画面过于夸张、虚拟,那无疑是一种“雪上加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科学失去信心和丧失科学能力。

(6)适应个性化的教学:多媒体课件还应能适合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的需要,从而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重要矛盾。教育对象的发展往往是很不平衡的,个性化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在学科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弊共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扬长避短,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的优点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尽量避免它的缺点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良的后果,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能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教师进行全程教学。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最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一些花费精力少的、容量小、内容简单、短小精悍的、符合自己学生兴趣的课件。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二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探究实验的开设,探究实验能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以多媒体模拟实验取代操作实验的现象,化学实验过分依赖多媒体演示,笔者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多媒体演示化学探究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屏幕上可以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能避免某些化学药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或危害,特别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因而深受一些教师的青睐。

其实对于探究实验来说,实验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实验时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设计的方案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有的设计非常合理,有的设计比较合理,也有的设计不合理甚至是违反常规的。但每个学生都进行了思考,至于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实验时对知识的体验过程。提出的方案愈多,思维也就愈深刻。与此同时经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学生不但学活了知识,而且实验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从而实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目标。

追求探究实验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还是受传统实验模式的影响。传统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的过程是机械地验证过程,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通过多媒体能很好地展示探究实验过程,但实验能力得不到提升。

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记录、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作用是多媒体模拟实验所不能具备的。如多媒体模拟的中和滴定实验,学生观察不到液体凹面与刻度相切的情形,实现不了平视、俯视和仰视的观察,体会不到液体颜色的变化过程,更不能进行反滴定的操作。这种实验方法,学生没有真正接触实验,没通过协作,缺乏感知和体验,探究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多媒体模拟实验起的作用甚微。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都替代不了的,实验探究绝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学生在实验中所经历的思维、分析和观察能力的锻炼,实验中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实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学习的模式下仍然改变不了这一本质。

有人认为多媒体用于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可以减少污染,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对于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教材也只是提示必须在通风窗中进行,而没有提示可以使用多媒体模拟。例如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反应会产生有毒的气体二氧化氮,如果实验设计恰当,实验过程不会有二氧化氮气体的泄漏。这个实验,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思考二氧化氮的处理方法,学生设计的方案主要有:减少铜的用量,使二氧化氮充满试管时,反应恰好完毕;用导管将二氧化氮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在试管处再加一个分液漏斗,待二氧化氮充满试管时,向试管内加入蒸馏水,降低反应物的浓度。通过思考,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探究欲望更大。通过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探究,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达到关注社会、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实现化学实验的真正目标。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亲自观察,能获得直接经验,并和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牢靠的知识体系。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能准确、清晰、全面地表述和概括实验的全部内容及其结果,简明、扼要和规范地撰写实验报告,还能正确快速装置仪器,迅速排除仪器故障,表现正确的步骤和过程,精确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观察能力,而化学观察能力是顺利进行化学观察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保证,并为进一步进行理性思维、获得相关知识提供基础和前提条件。通过实验,可以表现出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各种能力的协调应用,还可了解学生的能力差异,及时地纠正错误操作,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防止形成错误的习惯。

由于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备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同时也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设计富有特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重视学生实验,踏踏实实地进行实验探究,并且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开设化学实验,创造各方面的条件,以确保化学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总之,化学探究实验操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可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多媒体演示无法替代的。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能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用来进行实验探究。多媒体实验教学仍居于从属地位,不能用多媒体演示完全代替化学探究实验操作,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三

尽管多媒体教学对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应用中难免存在一些弊端。

1、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和复制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几乎不再做笔记,对课本内容也不再重视,使得很难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有较好的把握。

2、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将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同时,学生在上课时间长期观看屏幕,会产生视觉疲劳,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使得学习效果不理想。

3、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课中只注重了讲解的过程,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和情感互动交流,使得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正确处理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的关系,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进行合理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对课件中字体的大小、颜色进行适当调整,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相关标注,使课件简洁,促进学生同时做好课堂笔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前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只展示提纲,具体内容尽量用口头表达方式详细描述,并且要求学生课后进行重点复习,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课程内容。同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的qq群等交流平台共享教学课件,便于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

3、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在复杂的电路图讲解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视觉和听觉上的优势,适当通过板书加强其推理过程的演变,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进一步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四

我国古代道家学派中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而这也是新课改实施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以生动的图像、灵活多变的动画以及优美的音乐来优化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更直观、更容易地掌握知识,启发学生去理解和应用,并将知识学习和知识创造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能力。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而往往这些课程重点和难点是关键性的知识点,抽象难懂,让学生难以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突出重点,特别是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精心钻研设计,巧妙应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优势,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来创设情境配合教学,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动、静结合的手段,使重点、难点知识直观简捷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强烈立体感觉,充分刺激学生的认知器官,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自觉对难点进行思维,使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容轻松得到解决,达到突破教学的目的,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门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不仅仅是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何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充分享受积极参与的快乐。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更完整地呈现教与学丰富多彩、对比强烈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视觉、听觉等感官充分受到刺激,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得到相应提高,使学生愉悦地、自主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积极、热情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欣赏课《星星索》中,由于这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具有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学生没有去过印度尼西亚,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创作的背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和景象,我将苏门答腊中部(托巴湖周围)地区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相关知识点做成幻灯片,之后与学生们一同到苏门答腊岛的托巴湖上去感受那里的音乐文化。并请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做律动。在情境作用下,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此举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再如,我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技术手段,使音乐、画面、故事情节这三者相互融合,贯穿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表现形式融合的魅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课堂教学视觉、听觉艺术得以延伸,使教学内容更鲜明深刻、直观强烈、富有寓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快乐的课堂中享受学习音乐的乐趣,使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音乐教学,营造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领悟知识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根据乐曲内容,把它制成“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矣乃归舟”八幅幻灯片,学生一边欣赏画面所描绘的风景,一边领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我采用音画结合的教学方式,把诗情画意的场景引入学生的眼帘,加深了学生对乐曲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的感受。学生们在欣赏中情感随之也被带动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大大提高和充实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时,采用幻灯片放映家乡美丽的景色,熟悉的家园,特色的民俗活动,以歌曲为背景音乐,创设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智慧,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发现、思考中领悟哲理,在探索、总结中创新思维。多媒体信息技术其有声有形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触发灵感,发挥学生启迪创新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特定的音乐课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组合教材的特性,引导学生融汇知识,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不断总结、摸索、创新,鼓励和发展学生创新和再实践的能力。如在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百鸟朝凤》时,我根据乐曲内容,先制作了一组百鸟朝凤故事的幻灯片,随之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播放《百鸟朝凤》的乐曲,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唢呐的音色特点,从而展开联想,并对唢呐音色的不同变化和小乐队的伴奏来比较各种鸟鸣和虫叫声。在学生欣赏后,我请学生结合平时在生活中听过的鸟的叫声,结合唢呐变化的音色,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几种元素的结合来即兴创作乐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节奏与表达内容的统一,创作与生活的完美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想象和创作能力。总之,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使我们教育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得到了更好的实现。随着新课标实施的深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进程,更应该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多媒体通信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并蓄兼收了计算机的交互性、多媒体的复合性、通信的分布性以及电视的真实性等优点。多媒体通信技术已进入突飞猛进的时代。文章通过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概括和分析,总结出未来多媒体通信的多种发展方向。

关键词:多媒体多媒体通信技术应用。

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中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高新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按通讯网来分,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在电话网(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上。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多媒体通信综合了多种媒体信息间的通信,它是通过现有的各种通讯网来传输、转储和接收多媒体信息的通信方式,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所有范畴,包括数据、音频和视频的综合处理和应用技术,其关键技术是多媒体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互处理。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未来世界的通信网络必将覆盖整个天上地下。天上众多的卫星系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地面不仅可以实现光纤到户,用户还能够拥有高速的多媒体移动通信业务。而这一体系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平滑的连接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全面推广,有线电视、电信和计算机等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应的数字处理、数字压缩技术以及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各种媒体信息的传送提供了必要的带宽;而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更是为不同网络之间的互通提供了共同的语言。这一切都为“三网合一”创造了技术条件。

“三网合一”正是指将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信网在传输、接收和处理等方面合而为一,并全面实现数字化。如此便可以使三大行业在技术上逐步趋向一致,在业务上相互交叉渗透,在网络上互连互通,在经营上相互合作竞争,从而更好的、更全面的为人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通信服务。

但“三网合一”并不是简单的三网相加,为了很好的传递音频、视频和数据信息必须同时在传输、交换和接入等各层具备宽带化,较好的qos以及统一的信息表示方式才能构筑其赖以生存的技术前提。而目前此项技术并不是很成熟,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三网仍将并存。但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已成为今后网络建设的潮流,基于光纤的宽带ip网代表着网络发展的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网合一终将实现。

2.1向ip融合。

ip技术是未来数据网络中的核心技术,是承载各种应用业务的平台,而在ip网上实现多媒体通信更是世界各国的主要目标。因为公众电话网(pstn)无论怎样发展,其资源利用率低、带宽窄、线路质量不稳定等缺点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有线电视网(catv)则相对缺乏在通信领域运营的经验,研究工作也相对比较滞后;只有数据网因为有了internet网络技术的成功开发而迅速进入到开放的、分布式的发展环境,并飞快地向前推进。

随着这样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人们更是期待着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网络上开展各种业务,传输各种信息以保障高效率地利用网络资源和更好地开展业务。因此三大网络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且这种融合不仅是业务上的融合,更是网络上的融合。而ip就是能够实现这种融合最好的统一的协议,所以无论未来的基础网络会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宽带多媒体业务都必将会统一到ip网上。

2.2走向宽带。

有这样一种说法,有了宽带,就有了高速度,就有了多媒体的传送。在通信领域中,只有拥有了充足的带宽,才能够快速传输音频、视频和数据等多种媒体信息。这就好像只有在够宽够平整的高速公路上才能够整齐有序且快速地通行各种车辆一样。因此,带宽引起了各层次人们的关注,投资商纷纷追加投资,运营商大举进攻,各企业家也跃跃欲试,而用户和媒体更是望穿秋水、翘首以盼。在现有的n-isdn上开展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已经基本完善,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宽带多媒体通信。快速发展的光通信技术为未来的宽带多媒体应用描绘了美好的前景,光纤通信的速率每10年可增长100倍,而这种增长速度还可以持续10年左右。宽带速率的持续增长更是为宽带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与移动技术结合。

手机自问世以来,历经了1g、2g、2.5g和3g的发展过程。其中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只能进行语音通话。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对第一代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收电子邮件或网页。即完成了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从而可以提供数字化的语音业务和低速的数据业务,但由于采用不同的制式(gprs、cdma等)导致用户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漫游。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则定位于实时视频,高速多媒体和移动internet访问业务,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在投入运行初期便可实现共享式2m带宽的数据业务,并在逐步提高中,从而为多媒体通信与移动通信的结合提供可能。

3g可以让全球用户通过手机实现从陆地至海洋到卫星的全球立体通信联网,从而轻松实现“5w”,即任何漫游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与任何人进行通话或数据的传送(宽带非话音业务),并能提供等同于有线电话的话音质量和等同于计算机联网的传输速度。因此,众多专家均认为未来多媒体通信的主要特征就是可移动的多媒体通信业务,而利用先进的空中接口技术、核心包分组技术以及对频谱的高效利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4与卫星技术结合。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广大用户的需求,建立多媒体大型网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可是现有的电话线由于频宽较小,根本无法满足多媒体系统的要求,且利用地面网络来实现接入不仅需要巨大的投资,往往还难以实现全球每个角落的全覆盖和满足普遍接入的要求。

近年来,卫星系统在通信、广播、导航定位、遥感遥测、地球资源、环境监测、军事侦察、气象服务等方面逐渐体现出其重要的价值。卫星技术已进入到数字化发展的阶段,它可以直接对用户提供高带宽,轻易地将宽频信号传送给用户而无需中间节点。可想而知,将多媒体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建立一套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多媒体网络是完全可能的。且由于投资代价要比在地面铺设光纤低廉得多,因此市场前景是非常被看好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全球计算机拥有量的增加、多媒体通信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将会有更多的计算机用户成为多媒体通信网的用户。尤其是在未来的多媒体通信网上,当业务种类极大丰富、高速的用户数据传输、安全的数据保密、骨干网交换能力极大提高之后,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而这也正要求着多媒体通信技术向多种方向发展,多种结合以最好的方式满足用户的需求。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六

精选戏曲渲染氛围,诱导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感情接触材料的同时,获得教学材料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动力。如教学《偶戏》一课时,我在网上寻找到一个皮影戏故事,播放给学生观看。生动的故事情节,富于感染力的戏曲唱腔,人物形象色彩艳丽、惟妙惟肖,一时间深深地把学生们吸引住了,他们不太熟悉皮影戏,新鲜而独特的表现形式让他们大开眼界,都被眼前展示的神奇景象震撼住了,他们陶醉在多媒体创设出的浓浓的戏曲氛围中。

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以较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用不同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美创造,而多媒体教学的神秘,设计的独特,加上激人之情,启人之智的视听效果,都较好地调节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信心十足,跃跃欲试,轻松愉快地进行各种美术创造。我在美术课堂教学《飞天》一课的过程中,是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的:

1.观画面,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中我用直观的图画提供感性认识,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产生美感,产生愉悦,自觉地投入美育活动中。针对四年级学生对飞天没有太多了解的特点,我首先寻找到春节联欢晚会上《飞天》的舞蹈节目,播放时,没看过的学生被舞台上渲染的逼真的飞天效果惊叹,看过这个节目的学生立刻产生共鸣,饶有兴致地再看一次。接下去介绍敦煌莫高窟和飞天形象的来历,学生们就听得更加认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了。

2.赏美图,培养审美想象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眼前所看到图像或所听到的声音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还会大胆地发现、丰富所看到的对象。课中,我出示许多飞天形象的放大图,让学生欣赏观察,在学生的一片赞叹声中,我给飞天的腰际、手臂上添加了翻转飞舞的绸带,告诉学生:“是这些飘逸的绸带给飞天带去了更加逼真的飞翔效果,你觉得绸带还可以怎样飘飞?”这一句话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他们响亮地说出自己的各种设想,用各种线条表现绸带的飞舞方向,使我不得不惊叹学生有着多么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更证实了审美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在主观感情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赋予审美对象以新的活力,新的生命。

3.述感受,全面发展个性。

绘制好飞天形象后,我进行了作品的展示活动。让学生评一评谁画的飞天形象动态最生动?谁画的绸带飘飞得最优美?谁画的飞天场景最精彩?我引导学生寻找每幅作品中出色的地方,给不是很完美的地方提些合理化建议以便日后修复。每个学生都愿意听大家评议自己的画,都愿意学习他人绘制得好的地方,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对美的创造,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现代社会,信息发展快速,学生接触的视听媒介非常多,信息来源也特别快,这就要求我应该多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激活他们的审美兴趣,引导他们自觉接受审美教育等方面着手组织教学。

1.课前拓展,锻炼学生搜集信息能力。

现代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仅仅靠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尝试在课前进行拓展学习,发动学生利用家里的网络资源寻找搜集与下节课内容有关的信息,这样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对课本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正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2.课后拓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当学生们在美术课堂上对课本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初步的尝试之后,我再寻找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如学习《生命之源——水》一课后,我让学生去网上寻找保护水资源的更多办法,设计成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有趣的课后拓展活动可以作为玩耍或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和家人一起进行亲子活动,学生们非常乐于参加。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七

综观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尽管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具有两个共性:多媒体教学投入的过度性和多媒体教学的低效性。当前,多媒体技术充斥着高校课堂教学,各类高校、不同专业,教师几乎人人使用多媒体教学,都试图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多媒体教学投入的过度性不容忽视。多媒体教学投入的过度性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院校不顾自身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为了改善教学硬件条件,盲目投入大量经费,配备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而后期的管理和培训跟不上,多媒体设备闲置率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二是一些教师盲目追求多媒体教学,对多媒体如何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认识不清,导致教师在授课备课过程中,投入到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精力远远大于用于教学基本功的苦练和提高的精力,这种现象如得不到重视,就会本末倒置,影响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低效性也不容忽视。低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无法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超文本功能、人机交互功能以及网络功能,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中,这三大功能远没有实现。多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过度推崇多媒体技术,却较少思考多媒体技术如何应用于教学,如何促进教学等基本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知仅停留在通过计算机演示软件,再加上一些图像和声音;多媒体课件制作只是简单机械地把授课内容插上一些图片、图表,用ppt幻灯片呈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电脑的作用仅限于“电子翻页器”,只是黑板演示的屏幕化,多媒体强大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其次,多媒体使用的低效性表现在因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认知和使用不当而带来的课堂效果的负效性,即不但无法促进教学,反而还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长时间站在或坐在多媒体机位后面,或是照本宣科,或是演示幻灯片,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有的教师下了很大功夫,在课堂上呈现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忙于抄笔记,忽视了聆听教师思想的精髓和方法的讲授;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和艺术效果,过度呈现了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图片、音乐,不但没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反而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反思高校多媒体教学过度性与低效性问题,需要科学定位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产物,现代教学其本质上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这种活动由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要素组成。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仅是教学诸多要素之一,并非全部,教师、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只有将其有效地融于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应努力营造一种新型现代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既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理论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而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还须厘清多媒体教学中师生定位及其关系。针对教师,首先,教师是多媒体信息的把关者。将什么样的信息、多少信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如何展示,取决于教师多媒体教学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积累,也取决于教师对学科理论及课程教学思想的凝练提升。面对相同的课程和学生,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展现出的多媒体教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次,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主导者,在多媒体教学中,课堂如何有效组织,如何创设情景实现教学互动,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最后,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是知识接受的主体,更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创造者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是多媒体教学的中心。针对学生,毫无争议,学生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主体,多媒体的使用应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多媒体教学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而不是两者之间的屏障,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应努力创造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现代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间的自主、探究、合作。

1.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首先,要加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培训。高校教师并非都来自师范院校,现有高校教师的准入制度仅是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仅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设定的课程学习和培训,对高校教师胜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基本教学能力的形成应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开始,包括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组织设计等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而这些教学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训对于新教师尤为重要。其次,学科知识理论的学习与学术交流应纳入已有的培训体系中。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要想站在学术的最前沿,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避免课堂讲授中知识陈旧、空洞无物。学科知识理论的培训与交流需要学校创造条件、出台制度,为每一位教师公平地提供进一步深造学习或学术交流的机会。最后,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培训也应制度化地开展。先要让教师明确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念。多媒体课件cai就是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的简称,其中文意思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只能帮助和代替教师完成一部分教学工作,它只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然后才是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在培训中,应避免走入单纯追求技术化的误区,培训的内容不是技术越复杂、难度越大越好。培训也要考虑不同学科教师的差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例如,对人文管理专业的教师,教会其最简单、最常用的多媒体技术即可。

应尽快建立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格准入制度。什么样的教师可以申请多媒体教学?除了具备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有至少1~2年教学经验,能胜任传统板书教学。第二,有所授课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大纲和教学具体安排,编写完成课程多媒体制作和使用说明。第三,有完整的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具体到每个章节、知识点,每堂课都应有独立、具体的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第四,必要时也应引入多媒体教学试讲制度,聘请相关专家现场考核,通过后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准入机制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多媒体教学一拥而上、管理无序的现状。准入机制可以采用个人申报,资格审查,教研室、系(学院)、教务处三级审批制度。

3.建立多媒体教学质量监控动态管理机制。

质量监控动态管理机制能有效保证多媒体教学实施的质量。多媒体教学质量监控动态管理机制包括信息反馈制度、考核制度、评价制度等。建立畅通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制定多媒体教学质量标准,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专家听课制度,对在评教、听课和学生听课反馈中争议比较大的课程重新启动多媒体教学考核评估制度。不合格的教师暂停多媒体教学,限期改进,如仍不合格,坚决取消多媒体教学资格。所有相关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教师本人及各系部、教研室,并要求各系部组织专人对其进行帮扶。同时,对在多媒体教学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应建立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制度,这将有利于激发教师改进多媒体教学的热情,大大推动多媒体教学的良性发展。建议高校可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多媒体教学研讨会,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组织校内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经验交流和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多媒体教学质量监控动态管理制度设计的最终目标。

4.建立多媒体课前上机调试制度和多媒体教学服务管理制度。

目前,各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各不相同,大多数高校仅雇佣临时工负责开门、打开设备,后续一切都交给任课教师,这样无序的管理将会造成两个被动局面:一方面,有些教师由于不熟悉设备,调试半天,浪费了有效教学时间,无法保证教学进度的正常完成;另一方面,一旦设备出了问题,责任很难说清。多媒体课前上机调试制度一经制定,管理层和教师各自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规范了管理,效率必然提高。建立多媒体教学服务管理制度则有利于多媒体教学效用的最大化实现,克服了课件只限教师本人在本门课教学中使用的缺陷,实现了课件资源师生共享。高校可以依托职能部门,如信息处等,组建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库,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提交自己的课件,一方面可以供学生后期学习使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实现同行的交流与学习,资源共享,实现课件效用的最大化。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八

以前讲授多媒体技术是先理论、后实践、讲练分离,而且多理论少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不能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付诸实践,完成最终大作品时非常吃力。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改变讲课方式,调整时间分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改革前后教学方案对比见表1。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很容易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喜欢的课程,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扼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新的授课思路下,我们对其中涉及的实验安排进行如下调整。

1)布置任务。

学生按人数要求自由组合,每组自荐一个小组长,负责组内具体分工、协作。总任务是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制作软件director制作一部校园短片,要求表现北京工业大学的校园文化、校园风光、历史、现状、未来等。任务1:完成短片的计划部分,包括短片简介、目标、面向对象、内容安排、导航设计、测试方法、主界面图。任务2:运用photoshopcs,完成各个界面图的制作与处理。任务3:截取适合的音频文件作为背景音乐,录制旁白。

2)讲解实验,指导过程。

在教学中,笔者深刻认识到没有哪个人能掌握所有的软件技术,因此在教学中边实现作品边讲解用到的工具,重点讲解那些每个兴趣小组真正使用的软件及功能,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进行学习。同时,根据学生对某个软件的熟悉程度,适当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调配,利于各组成员更好地完成任务,掌握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边指导实验边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采取启发、引导、列举相关知识等方法使学生意会,最后使其能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实验之初,按照整体框架要求,各小组完成自己的实验计划,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一是虽然目标清楚,但是由于技术、能力等原因导致实施困难,最后完成不了;二是开始制订的目标过于简单,学生能够轻松完成,但觉得不够充实。因此,对那些能力弱一点的组,应采取适当降低难度的做法,为他们提供相应指导,使他们有信心完成作品;对于实力较强的组,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该组从设计、绘画到音视频处理运用等必须自己创作;对那些实在不能完成任务的小组,将他们的任务细化并予以指导,通过不断调整实验目标,使他们完成本组任务。实验任务完成后,教师安排分组演示并让学生讨论、提问和评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总结实验。

通过作品展示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作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作品与优秀作品的差距,也让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劣势,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向。最后,各组上交总结报告,包括个人实现作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意见、建议等。教师可以在总结中收获有益的反馈,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动多媒体技术教学更好地发展。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对比分析,我们认为采用案例、问题引入等多种教学方式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能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课程的改革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使教师积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经验。

作者:吴丽影王全民郑菁张连存单位: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6534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