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明显,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考虑到读者和目标的定位;提供写作灵感的范文合集。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一
在网络计算机的安置地域方面,本身有较为安全的环境条件限制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充分的保证其所具有的防护措施效果。就必须要保障网络计算机的安全,需要为计算机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稳定的环境条件,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其实就是给计算机的机房提供一定的安全设施。在计算机安装的地点也必须要要尽可能的避开那些有着强烈噪声源或者是用水设备的地方。另外,对于网络计算机需要安装相应的防盗和安全有效防护等方面的设备。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计算机受到侵害。
对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的执法力度,使得计算机的管理人员有一个相当充分的认识,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也需要加强对网络计算机人员的培训,使得他们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使得计算机管理人员在接受相关法律限制的同时也能够受到道德观的束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大限度的对网络风险进行强化和完善。这样一来,网络管理人员在有网络安全知识的情况之下能够更好地防护网络病毒以及来自外部的骇客攻击。
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防范的具体过程当中中,必须要在技术的层面上来强化对网络的'定时访问,同时也要严格的控制计算机的网络权限。使用计算机时,我们要定时的对计算机的病毒进行扫描,同时应当设置相应防火墙,以此来强化真对网络的有效控制及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管理。另外,也需要针对计算机数据库当中的有效数据来进行真正有效的数据化备份,以此来帮正意外事件发生时能够真正及时有效的加以控制并解决。加强信息加密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对称性密钥和非对称性密钥加密两种加密措施,这两种措施各种长短,可以将其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对称性密钥的加密解密的速度较快,安全性较好,但是密钥的长度较短,空间也较为狭小。而非对称密钥加密容易管理,而且方便数字签名。但是解密所需的时间长,算法也较为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好的保护网络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工程系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在其系统操作以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着网络安全方面的发展安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措施,并以此来及时有效的强化防范。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保证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方面的运用和操作安全。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二
3c技术网络的应用无疑加速了各类新兴媒体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媒体的发展更加引人注目。截至2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6.6亿,手机上网用户1.176亿。到5月底,全国手机用户数又增万。手机用户的.强势增长,直接促进了手机媒体市场的成熟与发展。“虚拟社区”一词的缔造者、被称为网络文化最敏感的预言家之一的霍华德・莱茵戈德认为:“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了全新的社会现象,产生了全新的沟通模式。”同时,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愈加深刻的革命性影响。
作者:
张通生杜丽芬。
作者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
刊名: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英文刊名:
journalismlover年,
卷(期):
“”(12)。
分类号:
g22关键词: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三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手机媒体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尤其是视频业务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收视习惯。本文结合手机媒体和手机视频的传播特点,详细分析了手机视频业务对受众收视习惯的影响,从而为现实的各种视频创作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手机视频;受众;收视习惯;影响研究。
众所周知,手机视频主要是基于gprs、edge、3g、wifi等移动网络,通过手机媒体终端,提供影视、音乐、娱乐、体育、原创等各类音视频内容供用户点播、直播、下载的服务业务,它既包括能够在手机上播放的日常电视节目视频,同时也包括通过移动通讯网络点播或者收看的流媒体视频。由于手机终端的特殊性以及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视频业务无论是内容生产、内容消费、内容体验,还是外在的传播模式,都极大地改变了受众的收视习惯。受众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不仅关系到手机视频的内容定位和推广模式的制定,同时也涉及到传统电视节目视频、网络视频创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收视习惯,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手机视频对受众收视习惯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从而为当前各种视频业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体的形式决定媒体的内容,媒体内容传播特点的变化又带来新的受众阅读习惯。”因此,对于当前手机视频受众收视习惯的分析与了解必须从手机媒体终端和手机视频的传播特点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手机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便携性和移动性。它经常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口袋”终端,无论我们位于什么地方都可以将其随身携带,自由收看,尤其在当前手机媒体快速普及的情况下,它几乎成为我们身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电视、网络媒体固定状态下消费新闻、接受视频节目、读报的特点,使手机成为一种“移动着的电视”或者“视频传播终端”。
其次,信息传播的私密性也是手机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手机往往被誉为“带着体温的媒体”,是一种个人物品,其使用方式和使用特点一般都是由个人来决定的,除非用户愿意,否则其他人很难决定甚至了解用户在手机中从事的活动,因此,与社群式的电影媒体、家庭式的电视媒体以及具有综合性传播特点的网络媒体相比,手机具有强烈的私密性特征。
最后,手机媒体不可忽视的另一大特点是交互性,这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四大媒体单向性的信息传播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手机用户不仅可以收到信息,而且还可以将个人的意见或者视频作品反馈过去,参与投票,加入讨论,进行互动等,使传者和受着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在人们更加注重双向、互动、平等的媒体消费观念的情况下,手机媒体的交互性特点无疑是助推其快速普及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尽管如上文所说手机媒体也存在屏幕尺寸小、分辨率低等方面的局限性,但是据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手机电视业务的使用率为15.7%,手机音频业务的使用率为3.5%。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充分说明了手机视频的独特之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对于其独特性的分析不仅是对手机视频本质的认识,更是解开受众视频“阅读”习惯变化的一把钥匙。一般来说,手机视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视频内容比较短,大都以电影视频和原创性的视频短片为主。据调查显示:在手机视频用户所关注的内容中,电影作品以高达33.1%的比例位居第一,尤其是各种各样专门为手机拍摄的电影节目,非常适合手机播放,在针对性方面以及在时间、节奏的控制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成为用户最受欢迎的业务之一。除此之外,综艺节目、体育节目以及新闻节目等等都有其特定的观众群体,关注度非常高,分别为25.6%、23.6%和21.7%。
其次,手机视频精准化的传播模式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所谓精准化,一方面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节目内容的设置和创作;另一方面是通过便利的`渠道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要的视频内容。由于手机媒体强大的互动功能和信息收索功能,观众不仅可以随时检索到自己喜欢的视频节目,而且还能够上传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甚至上传自己的视频短片等,从而在精准化传播方面逐渐成为手机视频的一项优势,而非口号。
再次,手机视频在风格特征上以轻松休闲为主。目前,手机视频用户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9至29岁之间,约占全部用户的70.3%,本科、大专和高中学历的用户使用比较多,其比例分别为40.1%、25.5%、30.9%。这类年轻人群体追求时尚和个性,对新鲜事物接受比较快,关注度比较高,很运营商都针对这些年轻人设计了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上网等服务,因此,轻视休闲的视频内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手机视频的即时性信息传播特征也非常明显,这一方面得益于手机媒体与互联网络之间的快速融合,尤其是手机3g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受用户需求的推动而发展起来的。目前,根据手机视频的发展现状来看,时效性较高的晚会、重大体育赛事等节目的直播非常受欢迎,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即时新闻视频等也成为众多手机用户关注的内容之一,因此,手机视频的即时性特征也存在着无限的发展空间。
最后,手机视频在镜头形式上以特写画面和明亮画面为主,这主要是受制于手机媒体较小的屏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画面信息能够有效地传递给观众,手机视频创作者往往会采用近景和特写镜头来代替深镜头和长镜头,通过明亮的视频光线设置避免手机本身颜色所带来的晦暗效果。比如中国联通与新华社联合创作的通过手机媒体播放的新华视讯,就是以近镜头为主,画面明亮,字号较大,在手机上的播放效果也比较好。
正如上文所说,随着手机媒体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体验手机视频业务,并逐渐发展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身的“阅读”习惯。
1.受众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个性化需求。
由于手机媒体的互动性、私有化特征以及为受众提供的定制化视频内容的服务模式,受众开始摆脱传统的完5168被动式的视频接受心理和行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强调主观意志的体现,比如有的喜欢影视剧,有的喜欢新闻报道,有的热衷于体育或财经信息,有的则倾向于接受以记录现实为主的草根视频等等,体现了明显的多样化的个性化需求特征。
2.受众偶遇式的观看特点日益突出。
所谓偶遇式的视频观看特点,是指观看视频不再是家庭生活的主体,人们很少会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有目的的观看特定的视频内容,而是通过手机终端在任何时间、地点注意到视频的播放内容,至于接触到什么样的节目则完全处于随机的结果,出于收索过程中的偶然性遇见,目的性大大降低。
3.受众日益呈现出躁动的跳跃式的观看行为。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视频内容的增加和选择能力的增强与其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满意度并非一致,在很多情况下,反而会带来不少的麻烦,不仅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收索节目,而且还经常会在诸多节目之间不停的跳动,在同一节目上稳定停留的兴趣和时间越来越短,节目品牌的忠诚度大大降低,受众口味和收视偏好的迅速变化体现出一种躁动心理。
4.受众的参与行为变得更加明显。
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交互式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受众在视频观看过程中的参与行为变得更加明显,收视心理分享化的趋势也日益突出。他们不再是纯粹的第三者式的观赏,而是希望在多种层面上进行参与,既包括对视频的评论,同时也包括互动与直接式的参与等,具有强烈的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
5.受众对于手机视频的时间要求比较高。
首先,手机媒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100%的有效达到率将信息传递给观众,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新闻作品、财经信息等,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过时的信息很难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其次,在海量的视频作品面前,受众往往会倾向于接受最新的内容,无论是电影、电视作品,还是具有现实特点的草根视频都是如此,因此,对于作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
总体来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手机视频的快速普及,其创作、传播与消费都进入了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受众的收视习惯与过去有较大的差别,不仅越来越关注自身的需求,而且偶遇式和跳跃式的收看行为也日益突出,这对手机视频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注重视频内容的多样性与针对性,同时也要提升视频作品在短时间内对观众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手机视频在诸多业务中的突出地位。
参考文献:
[1]周忠成,《“微时代”手机视频的融合与创新》,中国电视,第3期.
[2]肖立慧,《手机电视方兴未艾》,中国传媒科技,第8期.
[3]李晓菲,《“长尾”有多长,手机电视能走多远》,传媒,第2期.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四
[摘要]手机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手机媒体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它比四大传统媒体更便于携带,在广泛的交流互动中以最为迅速的方式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给广泛的受众群体,扩大传统媒体的优势,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但它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果不注意解决这些问题,手机媒体的方展情况堪忧。
[关键词]手机、手机媒体、“第五媒体”、创新与缺陷。
手机,又称移动电话,它不同于有线电话的就是人们在移动过程中进行语音通话的一种通讯工具。而手机媒体则是通过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的一些技术革新成为可能,人们也越来越依赖于手机媒体功能,依据手机用户的持续增加,手机媒体的特殊优势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市场潜力巨大,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们公认的四大媒体都有着不同的优长与缺陷,在彼此的交织中艰难的生存,那么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同样不可避免优劣性的比较,而正是在这种比较中才能找到发展的方向。
一、手机媒体的突破创新性使得“四大传统”媒体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既然被称为“第五媒体”就必然有着与其他“四大媒体”的诸多不同之处,也必然有着它的独特特性。在争夺广大受众的“战斗硝烟”中,能够生存下来,手机媒体的突破创新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突破创新”:就是手机比四大传统媒体更便于携带,在广泛的交流互动中以最为迅速的方式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给广泛的受众群体,扩大传统媒体的优势,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
1、比四大传统媒体更便于携带。
无论从体积、从携带方式和普及率上看,手机显而易见的要比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更便于受众携带和使用。手机的外在形态很好的切合了广大受众的需求,变化速度之快,让人们应接不暇,在追求超轻、超小和形状独特方面,手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随着3g时代的到来,加大了手机媒体的巨大优势。“3g手机突破了多媒体功能的局限,拥有对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强大的支持能力以及在线影视、阅读图书等多种多样的流媒体业务,除传统的通信功能之外,3g手机所能提供的网络社区、信息服务等诸多增值功能也在不断吸引人们的眼球。”便于携带的一部具有3g功能的手机必将成为广大受众接受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
2、受众可以通过交流互动以最迅速的方式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给广泛的受众群体。
由于手机的用户的数量是传统媒体所不感企及的,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接近4亿,占据世界手机用户总量的五分之一,所以最广泛的受众也就具有最广泛的认知度,而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以最迅速的方式传递了林林总总的不同信息在最广泛的人群中。
首先,手机的传播迅速及时,可以再瞬间传播到大量受众终端,可以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实现全世界的一体化,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畅通无阻的、在最大的程度上与他人沟通与交流。例如:在美国“9。11”事件中,恐怖组织袭击世贸大楼之后,最早向外界发布该新闻的媒介不再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而是以反应迅速见长的手机报。3月20日上午10时34分,美国正式向伊拉克宣战,打响了伊拉克战役的第一声炮火。事发后,仅1分钟时间,许多手机用户就受到了此消息。而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地震画面都是当事人用手机拍摄再传到互联网上的,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引用了这段视频资料。
其次,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短信、彩信、手机报、视频等等,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即使传播与接受。那些具有突发性且时效性强的事件的传播,都能体会到手机媒体的优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必上网,也不必看电视,直接利用手机就可以直接迅速的通过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了解到最新的情况。而人们也不在单一的依靠文字来表达自我,图片、论坛、视频,直接与此类的视听效果使得受众随时随地的可以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一切,真正做到“我与世界同行”。
再次,互动效果突出。传统媒体通常缺乏于手受众的有效且及时的互动,传播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而手机媒体就可以突破传统媒体直线型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把与受众互动作为主要的方式,来多听听受众的心声,从而留住受众。例如:现在国内很多手机报纸就开通了评论功能,使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和想法。此外,用过反馈和交流,传播者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爱好,帮助用户随时随地的挑选和阅读最喜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节省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手机媒体”,时间可以与互联网媲美、视听觉果可以与电视比拼,而观点可以比报纸更迅速……诸多特点是的手机媒体的竞争力日趋强大,并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3、“新的纪录传播工具”
3g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它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诸多媒体相结合,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可以提供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项目。3g为众多“手机达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手机也在逐渐的开发自己功能来替代传统媒体的一些记录传播方式。因为有声音的互动,广播总是不离不弃;因为有深刻的观点,报纸依旧立于不败;因为是视听的最佳集合体,电视成为主导力量;这些传统媒体的记录传播方式,都在被手机媒体的各项功能所突破,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和传播着我们生活的一切一切。3g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它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诸多媒体相结合,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可以提供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项目。
二、由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手机媒体仍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由于手机媒体是在数字化的进程下诞生的,也就不可避免的有着网络媒体的许多不足之处,如果不注意解决这些问题,手机媒体的方展情况堪忧。
1、科学技术发展的使得手机媒体的发展有着太多的未知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如何运用科学技术也是一项攻坚战。日本的i―mode系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i―mode系统是日本电视电话公司下属的docomo电信公司于2月22日投入运营的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它通过与日本手机厂商的密切合作,成功的占据了日本的手机市场,成为日本最大的isp,并远远的超过了传统的通过固定线路提供上网服务的富士通公司。
docomo还与微软、美国在线等国际知名电脑和通信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和联盟关系,不仅拓展了自己的国际市场,还赢得了广发的同盟。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手机媒体已经走到了一条完全成熟的道路上,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必然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而受众如何接受,厂商如何发展都为可预知,所以,手机媒体要想传统媒体那样稳固还需要多多努力。
2、手机承载平台的'局限性。
现有的手机承载平台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下载速度不过快,手机屏幕过小,流量费用相对过高,这些因素必将影响手机的增值业务的发展。如:对于手机电视来就受到了终端昂贵、待机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支持手机电视业务的手机种类还相对较少,手机用户如果想使用手机电视业务就必须更换终端,而且现在的手机待机时间一般都在3天到一周的时间,但观看电视节目就会使手机电池的使用减少到不足8个小时,甚至更少,这就会降低手机用户购买视频手机的欲望。除了终端限制外,各类型播放软件的不统一、手机生产商和业务开发商采用的技术不统一,使得诸多内容彼此不兼容,使得手机用户面对麻烦就望而却步了。
3、不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是社会毒瘤,也必将危害大众。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越来越多的承载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功能。流言的可怕在手机媒体的传播中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制止就必然会危害社会。手机扩展功能的逐步研发,必将利弊共存、垃圾信息和黄色信息的泛滥、个人隐私屡屡被侵犯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逐步被认知,并认知到严重到不制不可的地步,但如何有效制止仍是值得和必须探讨的。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有社会赋予的角色,言语和行为都会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人们的角色意识强烈。而一旦处于隐蔽状态,约束力的缺失必将导致个性与欲望的无限升级,就会导致信息难以控制,加速不良庸俗信息的泛滥。中奖、推销、迷信、色情等五花八门的不良信息成为手机媒体的“毒瘤”,由于不良信息不易抗拒、部分时间、不分场合的“入侵”令人防不胜防。由于手机可以随心所欲的拍照,所以由此引发的偷拍导致的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的事件层出不穷。更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媒体的文化作为一种年轻的文化,在年轻人中影响很大,对于年轻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长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急需要各级部门解决的。
总之,手机已经从之前简单的语音通讯工具,在与互联网结合后,发展了越来越多的附加功能。多元化的功能,突破性的创新使得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媒体的特征: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现在手机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手机媒体虽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却不可能替代任何一种传统媒体,但当手机从简单的通训工具转变为一种广泛的信息传播平台时,手机媒体的方展就不可避免,并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五
我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民族和谐相处,民族文化共生同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古老的文化渐渐流失于时光长河,在新媒体大规模普及日常化的环境科学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多样的方式记载文化,使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留传,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及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每个人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对少数民族文化记录传承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利用其更好地传播、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中国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文化国家,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化繁荣,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民族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时代涌出了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形式。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他让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造成不小的冲击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应对挑战,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更好地将少数民族文化保留并传播,引领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通常我们所说的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通讯或手机终端、数字电视等,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传播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多种方式将信息传播到接收终端如手机等电子产品、电脑等,实现信息和服务的传播传递。因而新媒体应当是一种突破固有的传播方式借助新的传播手段而充分实现个体自主选择和传播信息的媒介。
(一)互联网及4g用户普及率提升,移动网络应用迅猛发展。
从国内目前互联网及4g用户数量发展来看,我国新媒体用户整体规模增速放缓。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6.49亿人,比2013年仅增长3117万人,普及率增长2.1%,达到47.9%。据此估计,2015年我国互联网网民将接近7亿人,普及率达到50%,手机网民将超过6亿人。
(二)媒介融合速度加快,传统媒体不断采用新媒体技术。
为了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
(三)广告进一步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
作为媒体的主要宣传形式,广告日益转向新媒体,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态势,网络媒体成为第一大广告收入媒体,未来网络广告尤其是移动广告所占的份额将继续增长。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和优势更加突出,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背景,为当前信息时代消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宽广、更直观的传播渠道。新媒体对信息及文化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这也为现代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因此,加强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了解,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对新媒体下所形成的广告带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都非常有利。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之瑰宝。
中华文化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积淀,形成了和谐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史诗以及音乐、舞蹈、绘画、有价值的科学典籍;建造了很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让许多少数民族人民渐渐与外部失去联系,许多人都无法更深地了解、接触少数民族文化。其次,由于外国文化的冲击,人们似乎更加偏向于去享受国外的文化、节日等等。这都让原本流传区域极小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保证我国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让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提炼民族文化精髓,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图书、娱乐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提炼与传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并让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与充实。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少数民族文化。
利用新媒体等先进技术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出来并进行对比,让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并了解其特点,然后取其精华,用微博、微信、视频等来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报道,让人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到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为人们熟知。当然,人们还可以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旅游景点,并对其加以开发创作,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在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多样化,无不改善着人们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与媒介之间彼此依存。没有媒介,文化也就丧失了依附的载体。有了媒介,文化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体现,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必须避免简单意义上的现代技术与民族文化的堆砌,而要利用数字技术语言,全面深挖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容,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价值、原创性、效应及生命力这四个特点。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寻找新媒体延展的可能,并以认真的态度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创作。这样,才能让具有古老东方气韵的少数民族文化借着新媒体技术的翅膀,翱翔于世界文化之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六
摘 要:笔者结合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调查结论,着力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
生活
的良性与不良影响,并提出相应教育对策。关键词:贵州大学生; 手机媒体; 影响; 对策
2011年10月,经过前期对贵州各大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的调研,得出了一系列数据。i这些数据反映了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如证明手机是贵州大学生使用最频繁、便捷的媒体,是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总体上保持在理性、适当的范畴中,思想也不像标榜的那样前卫。手机媒体正在向微型电脑终端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流行为、思维能力乃至生活方式。
基于前期调查的数据显示,由于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卷入程度尚低,手机媒体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也比较有限。但数据体现出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方面的一些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关系,对因手机媒体而引发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良性影响和不良影响进行分类阐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促进互动,灵活沟通 手机媒体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正是因为它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和便捷的沟通方式。对于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学子而言,拥有手机,就等于与过去的生活维持着一条沟通的红线。无论是父母家人,还是旧时的朋友。把联系方式留在手机里,只要有需要,就能及时找到人。这为身处异乡的学生提供了一种
安全
和缓冲机制。将过去环境中的人和现在环境中的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时空的分离联系起来。使得未能及时融入新环境的学生还有退路可寻,同时也更有利于维系因分离而失散的情谊,对于构建长久有效的关系网是大有裨益的。手机的一对一交流模式,也使得沟通更加具有隐蔽性。在后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他们会向在同一间教室里的
同学
发短信,以代替传纸条。有学生表示,他们现在已经不常用大声喧哗的方式喊人,感觉“非常粗鲁”、“丢脸”,更多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告知自己的位置。手机沟通使当下环境秩序得以保持。许多学生表示,在乘车、排队等 “等待期”的间隙,或者是在陌生、不想融入的环境内,他们更倾向于把脸埋向手机,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掩饰无所适从的局促感。手机成为一个弹性空间,既可以拉近距离,又可以拒人千里之外。使得大学生能够自主调动交流沟通的对象,实时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转移。真正体验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生活在别处”。手机带来的沟通交流方式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一些有趣的手机软件,成为学生热捧的对象。比如许多女同学喜欢“水果忍者”的游戏;用手机玩微博,以及
其他
社交网站,也是时尚的选择。在学生们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许多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和价值观,因其生动有趣的描述,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身份的标识。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方会不会说“行话”,理不理解他们的暗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属于自己这个圈子。1.2信息获取方式升级 所有的手机都具备随身性与便捷性,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手机能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过去以电脑为终端载体的软件,逐渐向手机发展。每种软件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每种软件代表了一种沟通可能性。由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成为当今大学生紧迫需要
学习
的技能。基于手机显示特性,这些信息,常常以片段和枝节的形式呈现。在关键时刻,可以高效地获取想要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点关联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则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思维努力。可以这样说,信息的体外化程度越高,对人的信息组织以及创新能力要求也越高。2.1割裂学习时间 日益强大的手机功能,使得手机能够满足学生越来越多的需求。正是由于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手机的有序合理使用,就成为考验学生自控能力的重要挑战。许多学生反应,手机揣在身上,会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本意是想看一看时间,查阅未接来电、短信等,看完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打游戏。把原本完整的时间割裂,零散化,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这也体现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碎片化上:难以忍受长时间学习,需要不断变换内容刺激。对长文章、较难理解的内容,感到厌烦,不愿意下功夫。这种情况,广泛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介形式上。客观的说,媒体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是丰富的功能,满意的用户体验和极低的获得成本,让使用者的需求和欲望无限扩张,从而导致类似问题发生。
2.2媒介依赖性增强,思维主动性降低 百度、google、wiki、搜搜,这些网站不仅起到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生活助手。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本意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生活服务的媒介功能,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许多教师都反映布置下去的作业,哪怕不是抄袭,多多少少都带有百度知道的痕迹。学生本来的文笔、思想的闪光处在作业中,已经很难体现了。更有甚者,在考试时用手机上网查阅答案,手机成为作弊工具。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学习方面,更全面体现在思维能力的降低上。针对特定事实,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表现不自信,常常援引媒体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对媒介言论可能带有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不甚敏感,容易不自觉地成为媒介观点的附庸。唾手可得的答案,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日益下降。
2.3感性的扩张,理性的萎缩 手机媒体的特性决定其不适于传递太多理性的信息。短信,容量限制,导致信息碎片化。电话,不具备记录功能,信息沟通效果与交流者听说能力有极大关系。除了基础功能之外,手机上网也是贵州大学生的重要应用。国内某知名网编曾说过,炒作网络事件要遵循“三情主义”原则,即“情绪”、“情感”、“情欲”。情绪原则,炒作存在明显不公,令人厌恶或激起公愤的事件。如,药家鑫事件。情感原则,炒作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意和温情的事件。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情欲原则,炒作勾起人类原始冲动和引起这方面联想的事件。如层出不穷的“艳照门”事件。不管是哪种“情”,总之是将感性的作用最大化,理性的作用边缘化。在群情激奋或激昂的过程中,收视率、点击率飙升。事件背后的炒作者赢得盆满钵满,当事人和看客,都成了事件中的棋子,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诚然,手机媒体的特征一半是由技术决定,一半是使用者的为其赋予的价值和意义。在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的可能性和媒介环境中,大学生会不同程度的卷入媒介的话语预设之中,进而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造成感性的扩张和理性的萎缩。
2.4个人信息泄露,安全性降低 许多大学生表示,他们利用手机上网,常常浏览各类贴吧、社交网站,安装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每一次注册、每发送一次位置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不同程度的泄露。尽管网站或者软件在安装时都签订各种保密协定,安全证明。但事实上,还是有大量的个人信息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被泄露出去。同时,病毒也不再是电脑的专利,手机病毒也频繁爆发,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即时通讯软件,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会上。比如,许多使用智能机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手机上安装了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类似于网络对讲机。“摇一摇”是微信新增的功能,轻摇手机就能找到周边和你同一时刻摇晃手机的人。从交际积极层面说,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平台;但相应的,也可能摇出不怀好意的陌生人。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单纯,这种环境能够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又使一些学生觉得缺乏新鲜感。用手机随意一摇,就能找出许多和自己一样有社交需求的人,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一种低成本的交友形式。学生对陌生人的好奇心和青春期的甜蜜
想象
,可能会诱惑学生采取一些轻率的行为。即使学生不准备与陌生人开始线下交流,也可能因为摇动手机而将自己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泄漏出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使用非智能手机的学生也存在安全困扰。尽管各大高校长期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但由于骗术花样翻新,加之学生思想较单纯。因电话、短信而诈骗上当的事件在学校时有耳闻。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收到过“汇款”、“中奖”等虚假短信,少部分的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面对手机媒体利弊参半的复杂影响,简单地采取“封堵”的形式禁止学生接触手机,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肯定是不现实的。学生的需求是导致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的根源,取缔工具,并不能使需求得到满足,反而会导致强力反弹。教育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教育者,不宜再以道德审判者的角度教育学生,应该利用身边的各种机会和媒体,创造和谐的沟通范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只有心悦诚服,才能标本兼治。大学生是成年人,管理方式应更趋向“无形”,“无招胜有招”。所有的管理与帮助,终将通过被管理者和被帮助者自身发挥作用。
手机媒体的`优点与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教会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它,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学习、生活服务才是关键。
3.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作为教育者,要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应作为引领者启发、领导学生,而不是被动地被新变化拖着走。对媒介现状的不了解,对学生变化的不清楚,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语。尽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表示忧心,对新媒体存在排斥心理,希望复归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的统治地位。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要想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手机媒体,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手机媒介使用情况。了解应该是设身处地,交换立场的,但同时要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不应过度卷入。
3.2发掘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需求的满足与否,是决定使用行为的关键。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取决于自身的需求与媒介接触成本之间的比例。手机的基础功能所需支付成本相对低廉,而基于上网流量的各种运用,特别是3g网络,则对手机终端及费用要求较高。前期调查显示,贵州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很普遍,夸示性消费意识不强,依赖程度保持在相对理性的范围内。这与贵州大学生可供支配的生活费是相关的。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可以发掘成本相对低廉、内容更加积极,更有利于引导的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3.3趋利避害的使用引导 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多元的传播沟通方式,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得以实现。利用这一媒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沟通和交往,以实现不同的传播效果。对于手机媒体的积极影响,教师应积极肯定;对消极影响则应充分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3.4强调信息归纳提取能力 课堂上,承载知识的媒介仍然以书本为主,但课余时间,学生越来越多融入到电子媒介的氛围中。两种媒介形式对大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同的。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运用的是线性思维模式,需要调动学生较多的发散性思维去完整信息内容;而电子媒体具有多元的信息展示形式,其中以图像为主。在接触此类信息的时候,学生易被媒体节奏控制,被其简练的话语风格,直观却是选择性呈现的内容影响。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既要强调发散性思维,更要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形成独立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经调查,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对贵州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力不容小视。作为教育者应充分把握受教育对象的生活环境、思维特征与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分析,审视当下高校教育的得与失,培养新媒体意识与素质,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保持前瞻性,与时俱进,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2] 肖荣春,白金龙. 移动的自留地:知识青年,新媒体赋权,场景生产与媒介素养——以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实践为观察.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1):52-56.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七
近年来,独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些适宜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作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靠学工、团委和就业三部门推动,完全脱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往往限于举办几次创业计划大赛或者几场创业讲座,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庭、社会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行为未能给予足够重视或者理解。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死板,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相当部分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采取单一的、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教学内容死板,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课程体系编排不合理,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如何办理创业手续,如何运营公司等,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心态和创业能力的课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良莠不齐。
目前在独立学院担任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的老师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一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二是教授公共管理学或者行政管理类课程的老师。这样的师资构成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最大软肋。一方面,他们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理论水平不高,无法结合新媒体通俗易懂地讲授创业理论,使学生无法掌握创业理念的精髓;另一方面,他们缺乏一定的创业经历或者接受过类似的创业培训,无实操体验,无法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鲜活化、通俗化。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业理念。
第一,独立学院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部署当中,加大人员、经费投入,明确分工,将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指导服务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体系,编订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与其他学科构成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构建教学、就业、科研、团委等多部门参与的长效机制。同时,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对于在各项活动或者赛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老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另通过学校报纸、广播、微博等媒介对获奖师生的事迹予以重点报道,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以点带面,形成良好创业教育氛围。第二,教师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恰当、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通过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创业教育的精神实质,拓宽视野,跳出传统思维模式,从中获取创业机会,寻求创业途径,选择以新媒体为基础创业。
(二)建立创业教育指导网络工程,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第一,独立学院要做好调研工作,听取学生对新媒体使用情况的意见,研讨和制定新媒体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选用合适教材教学。另外,要广泛利用好新媒体,将创业教育的官方用户植入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能将一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创业信息分享给广大学生,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帮助其创业。第二,独立学院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但要注重突出专业特色,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而且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定期邀请成功的企业家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创业成功的过程,讲解创业方法,提供创业指导。第三,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环境的投入,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一方面,开辟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专用场地,配备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建立创业基地。比如:学校购买正版的创业实践软件,组织学生在网上创建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模拟仿真平台,接受在线创业实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使学生尽早进入创业真实场景,熟识创业流程。
(三)加强教师创新创业培训,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可靠保障。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独立学院应大力支持或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其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并且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帮助老师积累创业指导经验,提高创业指导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第二,独立学院须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形成一支相互融合和发展的创业教师队伍,不但要立足本校培养有潜质的青年教师成为“术有专攻”的创业导师,而且应注重社会人才的挖掘与吸纳力度,聘请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吸纳一些具备创业经验的人士到学校从事创业教学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三、总结。
独立学院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力,唯有如此,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有效扎实地稳步前行,才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把“利刃”,实现创业促就业,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八
:笔者结合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调查结论,着力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
生活
的良性与不良影响,并提出相应教育对策。2011年10月,经过前期对贵州各大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的调研,得出了一系列数据。i这些数据反映了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如证明手机是贵州大学生使用最频繁、便捷的媒体,是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总体上保持在理性、适当的范畴中,思想也不像标榜的那样前卫。手机媒体正在向微型电脑终端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流行为、思维能力乃至生活方式。
基于前期调查的数据显示,由于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卷入程度尚低,手机媒体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也比较有限。但数据体现出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方面的一些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关系,对因手机媒体而引发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良性影响和不良影响进行分类阐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促进互动,灵活沟通 手机媒体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正是因为它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和便捷的沟通方式。对于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学子而言,拥有手机,就等于与过去的生活维持着一条沟通的红线。无论是父母家人,还是旧时的朋友。把联系方式留在手机里,只要有需要,就能及时找到人。这为身处异乡的学生提供了一种
安全
和缓冲机制。将过去环境中的人和现在环境中的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时空的分离联系起来。使得未能及时融入新环境的学生还有退路可寻,同时也更有利于维系因分离而失散的情谊,对于构建长久有效的关系网是大有裨益的。手机的一对一交流模式,也使得沟通更加具有隐蔽性。在后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他们会向在同一间教室里的
同学
发短信,以代替传纸条。有学生表示,他们现在已经不常用大声喧哗的方式喊人,感觉“非常粗鲁”、“丢脸”,更多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告知自己的位置。手机沟通使当下环境秩序得以保持。许多学生表示,在乘车、排队等 “等待期”的间隙,或者是在陌生、不想融入的环境内,他们更倾向于把脸埋向手机,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掩饰无所适从的局促感。手机成为一个弹性空间,既可以拉近距离,又可以拒人千里之外。使得大学生能够自主调动交流沟通的对象,实时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转移。真正体验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生活在别处”。手机带来的沟通交流方式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一些有趣的手机软件,成为学生热捧的对象。比如许多女同学喜欢“水果忍者”的游戏;用手机玩微博,以及
其他
社交网站,也是时尚的选择。在学生们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许多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和价值观,因其生动有趣的描述,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身份的标识。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方会不会说“行话”,理不理解他们的暗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属于自己这个圈子。1.2信息获取方式升级 所有的手机都具备随身性与便捷性,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手机能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过去以电脑为终端载体的软件,逐渐向手机发展。每种软件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每种软件代表了一种沟通可能性。由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成为当今大学生紧迫需要
学习
的技能。基于手机显示特性,这些信息,常常以片段和枝节的形式呈现。在关键时刻,可以高效地获取想要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点关联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则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思维努力。可以这样说,信息的体外化程度越高,对人的信息组织以及创新能力要求也越高。2.1割裂学习时间 日益强大的手机功能,使得手机能够满足学生越来越多的需求。正是由于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手机的有序合理使用,就成为考验学生自控能力的重要挑战。许多学生反应,手机揣在身上,会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本意是想看一看时间,查阅未接来电、短信等,看完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打游戏。把原本完整的时间割裂,零散化,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这也体现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碎片化上:难以忍受长时间学习,需要不断变换内容刺激。对长文章、较难理解的内容,感到厌烦,不愿意下功夫。这种情况,广泛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介形式上。客观的说,媒体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是丰富的功能,满意的用户体验和极低的获得成本,让使用者的需求和欲望无限扩张,从而导致类似问题发生。
2.2媒介依赖性增强,思维主动性降低 百度、google、wiki、搜搜,这些网站不仅起到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生活助手。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本意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生活服务的媒介功能,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许多教师都反映布置下去的作业,哪怕不是抄袭,多多少少都带有百度知道的痕迹。学生本来的文笔、思想的闪光处在作业中,已经很难体现了。更有甚者,在考试时用手机上网查阅答案,手机成为作弊工具。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学习方面,更全面体现在思维能力的降低上。针对特定事实,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表现不自信,常常援引媒体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对媒介言论可能带有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不甚敏感,容易不自觉地成为媒介观点的附庸。唾手可得的答案,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日益下降。
2.3感性的扩张,理性的萎缩 手机媒体的特性决定其不适于传递太多理性的信息。短信,容量限制,导致信息碎片化。电话,不具备记录功能,信息沟通效果与交流者听说能力有极大关系。除了基础功能之外,手机上网也是贵州大学生的重要应用。国内某知名网编曾说过,炒作网络事件要遵循“三情主义”原则,即“情绪”、“情感”、“情欲”。情绪原则,炒作存在明显不公,令人厌恶或激起公愤的事件。如,药家鑫事件。情感原则,炒作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意和温情的事件。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情欲原则,炒作勾起人类原始冲动和引起这方面联想的事件。如层出不穷的“艳照门”事件。不管是哪种“情”,总之是将感性的作用最大化,理性的作用边缘化。在群情激奋或激昂的过程中,收视率、点击率飙升。事件背后的炒作者赢得盆满钵满,当事人和看客,都成了事件中的棋子,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诚然,手机媒体的特征一半是由技术决定,一半是使用者的为其赋予的价值和意义。在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的可能性和媒介环境中,大学生会不同程度的卷入媒介的话语预设之中,进而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造成感性的扩张和理性的萎缩。
2.4个人信息泄露,安全性降低 许多大学生表示,他们利用手机上网,常常浏览各类贴吧、社交网站,安装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每一次注册、每发送一次位置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不同程度的泄露。尽管网站或者软件在安装时都签订各种保密协定,安全证明。但事实上,还是有大量的个人信息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被泄露出去。同时,病毒也不再是电脑的专利,手机病毒也频繁爆发,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即时通讯软件,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会上。比如,许多使用智能机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手机上安装了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类似于网络对讲机。“摇一摇”是微信新增的功能,轻摇手机就能找到周边和你同一时刻摇晃手机的人。从交际积极层面说,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平台;但相应的,也可能摇出不怀好意的陌生人。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单纯,这种环境能够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又使一些学生觉得缺乏新鲜感。用手机随意一摇,就能找出许多和自己一样有社交需求的人,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一种低成本的交友形式。学生对陌生人的好奇心和青春期的甜蜜
想象
,可能会诱惑学生采取一些轻率的行为。即使学生不准备与陌生人开始线下交流,也可能因为摇动手机而将自己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泄漏出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使用非智能手机的学生也存在安全困扰。尽管各大高校长期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但由于骗术花样翻新,加之学生思想较单纯。因电话、短信而诈骗上当的事件在学校时有耳闻。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收到过“汇款”、“中奖”等虚假短信,少部分的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面对手机媒体利弊参半的复杂影响,简单地采取“封堵”的形式禁止学生接触手机,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肯定是不现实的。学生的需求是导致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的根源,取缔工具,并不能使需求得到满足,反而会导致强力反弹。教育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教育者,不宜再以道德审判者的角度教育学生,应该利用身边的各种机会和媒体,创造和谐的沟通范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只有心悦诚服,才能标本兼治。大学生是成年人,管理方式应更趋向“无形”,“无招胜有招”。所有的管理与帮助,终将通过被管理者和被帮助者自身发挥作用。
手机媒体的优点与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教会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它,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学习、生活服务才是关键。
3.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作为教育者,要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应作为引领者启发、领导学生,而不是被动地被新变化拖着走。对媒介现状的不了解,对学生变化的不清楚,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语。尽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表示忧心,对新媒体存在排斥心理,希望复归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的统治地位。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要想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手机媒体,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手机媒介使用情况。了解应该是设身处地,交换立场的,但同时要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不应过度卷入。
3.2发掘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需求的满足与否,是决定使用行为的关键。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取决于自身的需求与媒介接触成本之间的比例。手机的基础功能所需支付成本相对低廉,而基于上网流量的各种运用,特别是3g网络,则对手机终端及费用要求较高。前期调查显示,贵州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很普遍,夸示性消费意识不强,依赖程度保持在相对理性的范围内。这与贵州大学生可供支配的生活费是相关的。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可以发掘成本相对低廉、内容更加积极,更有利于引导的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3.3趋利避害的使用引导 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多元的传播沟通方式,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得以实现。利用这一媒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沟通和交往,以实现不同的传播效果。对于手机媒体的积极影响,教师应积极肯定;对消极影响则应充分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3.4强调信息归纳提取能力 课堂上,承载知识的媒介仍然以书本为主,但课余时间,学生越来越多融入到电子媒介的氛围中。两种媒介形式对大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同的。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运用的是线性思维模式,需要调动学生较多的发散性思维去完整信息内容;而电子媒体具有多元的信息展示形式,其中以图像为主。在接触此类信息的时候,学生易被媒体节奏控制,被其简练的话语风格,直观却是选择性呈现的内容影响。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既要强调发散性思维,更要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形成独立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经调查,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对贵州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力不容小视。作为教育者应充分把握受教育对象的生活环境、思维特征与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分析,审视当下高校教育的得与失,培养新媒体意识与素质,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保持前瞻性,与时俱进,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话语权。
[2] 肖荣春,白金龙. 移动的自留地:知识青年,新媒体赋权,场景生产与媒介素养——以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实践为观察.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1):52-56.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九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事件也开始频繁发生。互联无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开始不断的推广与扩大,网络数据方面的安全问题开始出现。其中,网络风险当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1)安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于虚拟网络方面本身所存在的对外开放性,网络信息安全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各种非法攻击也是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网络安全。(2),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用户越来越多,但是网络并没有对用户的使用要求提出约束条件,网络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公开的发布信息,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相当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各种问题频发。
1.2安全业务。
这就必须要真正强化对网络数据方面的安全保护,从而以此来有效的防止网络数据被强行攻击,实现最大限度的保整网络信息流量的畅通性,同时也要设置加密环节,保证业务安全,业务认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在保持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之下,要认真的确认信息人的真实身份。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
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手机、路牌、显示屏以及宣传栏等频频出现“消防安全、生命之上”为主题的消防公益广告,传播积极的生存理念,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营造消防安全环境,已日益受到政府(公安消防)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公众的支持、喜爱,成为扩大和深化社会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深化社会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加大消防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对于规范企业安全行为、营造安全生产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起到积极作用。
消防公益广告站在符合公众安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敏锐地把握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的脉搏,结合时代变革引发的现实问题,以极具渗透力与影响力的时代语言、文化意境,传播它所倡导的理念,并它独特的视觉、巧妙的言辞告诉世人:热爱生活,重视安全,关爱生命,维护和谐。如许多夜总会、ktv点歌系统屏幕首页自动播放(开机即显)的《享受生活、安全第一》广告是:“为了您的安全,请跟我来熟悉一下本场所的各种安全标志和逃生通道以及消防设施”,“万一发生火灾时不要惊慌,请服从服务人员的引导和沿着安全出口指示标志疏散逃生”,告诫您“享受生活,安全第一”。点睛之笔给予人的是一缕清新和悦、一片诚挚友善、一次警醒劝诫、一份责任使命。
2.宣传教育功能获得公众的价值认同。
消防公益广告以广告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消防安全知识和生命至上的理念,题材和内容一般都集中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注重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表达,很能激起公众的认同感。如在江苏电视台播放的消防公益广告《“安全门,防盗门”?》:烟雾弥漫的宾馆过道上急促的脚步,慌乱的人流,求生心切的旅客被“安全门”上一把大锁挡住了逃生之路,配以现场声和庄重的画外音“请保持消防通道畅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条广告从公众身边的现象入手,通过对具体行为的描述,使人们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安全出口上锁、常闭式防火门处于开启状态、疏散通道堵塞等。这条广告告诫人们:消防通道被堵,不仅直接影响到火灾发生后人员的疏散,还阻碍消防人员进入火场扑救火灾,最后指向特定的安全逃生问题:必须保证消防通道的畅通,禁止在消防通道内堆积物品或封锁、占用消防通道。消防公益广告从公众情绪和情感出发,能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3.改善传统的灌输式消防宣传教育的弊端。
传统的消防宣传教育方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如自上而下、语气说教、手段单调。消防公益广告代表着公众的心声和需求,以鲜明的主题贴近公众的生活,与公众平等地沟通交流。制作精良、富有创意的消防公益广告能愉悦公众,影响人们的行为。比如在加油站进口,一则“在这里,香火不再延续”的禁烟广告,就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目前,消防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不强,宣传幅度不广,宣传深度不足。
一是消防公益广告的播放时段、空间不均衡。受到商业广告的冲击,多数新闻媒体播放公益广告的时段、频道和版面保证不了;二是内容陈旧,题材单一,表现形式缺乏创意,制作水平不高;三是企业赞助公益广告的比例较低。
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传播面广、信息量大、速度快、影响深远,应当主动担负起传播消防公益广告的职责,达到提倡社会公德,关注公共安全,呼吁珍惜生命,保护财产安全的目的。为此建议:
1.配合国家《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各级宣传部门和公安消防机构联合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保护与促进消防公益广告的发展。
2.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消防公益广告的播放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制作和播放消防公益广告的财政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积极投资制作播放消防公益广告;制定相关规定,从商业广告中抽取部分经费,用于播放公益广告。
3.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每年向财政提出用于消防公益广告制作的预算,由宣传部门牵头,统一制作,再交由各地电视台、电台免费播出。
4.各级保险公司应从每年的保费里按一定比例用于消防公益广告的宣传支出。
5.公益广告题材应配合不同时期的消防重点工作,内容密切联系消防热点,形式新颖多样。合理分配高速公路沿线广告牌、主要路段、公交候车亭、居民小区广场和人员聚集场所等多种广告资源,保证消防公益广告更好地发挥宣传效果。
6.有关的立法工作要及时跟上,既明确法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又明确其他职能部门的应尽职责,以避免消防公益广告监督管理的混乱、缺失以及管理不到位。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一
精选戏曲渲染氛围,诱导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感情接触材料的同时,获得教学材料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动力。如教学《偶戏》一课时,我在网上寻找到一个皮影戏故事,播放给学生观看。生动的故事情节,富于感染力的戏曲唱腔,人物形象色彩艳丽、惟妙惟肖,一时间深深地把学生们吸引住了,他们不太熟悉皮影戏,新鲜而独特的表现形式让他们大开眼界,都被眼前展示的神奇景象震撼住了,他们陶醉在多媒体创设出的浓浓的戏曲氛围中。
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以较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用不同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美创造,而多媒体教学的神秘,设计的独特,加上激人之情,启人之智的视听效果,都较好地调节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信心十足,跃跃欲试,轻松愉快地进行各种美术创造。我在美术课堂教学《飞天》一课的过程中,是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的:
1.观画面,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中我用直观的图画提供感性认识,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产生美感,产生愉悦,自觉地投入美育活动中。针对四年级学生对飞天没有太多了解的特点,我首先寻找到春节联欢晚会上《飞天》的舞蹈节目,播放时,没看过的学生被舞台上渲染的逼真的飞天效果惊叹,看过这个节目的学生立刻产生共鸣,饶有兴致地再看一次。接下去介绍敦煌莫高窟和飞天形象的来历,学生们就听得更加认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了。
2.赏美图,培养审美想象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眼前所看到图像或所听到的声音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还会大胆地发现、丰富所看到的对象。课中,我出示许多飞天形象的放大图,让学生欣赏观察,在学生的一片赞叹声中,我给飞天的腰际、手臂上添加了翻转飞舞的绸带,告诉学生:“是这些飘逸的绸带给飞天带去了更加逼真的飞翔效果,你觉得绸带还可以怎样飘飞?”这一句话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他们响亮地说出自己的各种设想,用各种线条表现绸带的飞舞方向,使我不得不惊叹学生有着多么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更证实了审美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在主观感情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赋予审美对象以新的活力,新的生命。
3.述感受,全面发展个性。
绘制好飞天形象后,我进行了作品的展示活动。让学生评一评谁画的飞天形象动态最生动?谁画的绸带飘飞得最优美?谁画的飞天场景最精彩?我引导学生寻找每幅作品中出色的地方,给不是很完美的地方提些合理化建议以便日后修复。每个学生都愿意听大家评议自己的画,都愿意学习他人绘制得好的地方,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对美的创造,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现代社会,信息发展快速,学生接触的视听媒介非常多,信息来源也特别快,这就要求我应该多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激活他们的审美兴趣,引导他们自觉接受审美教育等方面着手组织教学。
1.课前拓展,锻炼学生搜集信息能力。
现代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仅仅靠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尝试在课前进行拓展学习,发动学生利用家里的网络资源寻找搜集与下节课内容有关的信息,这样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对课本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正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2.课后拓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当学生们在美术课堂上对课本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初步的尝试之后,我再寻找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如学习《生命之源——水》一课后,我让学生去网上寻找保护水资源的更多办法,设计成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有趣的课后拓展活动可以作为玩耍或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和家人一起进行亲子活动,学生们非常乐于参加。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二
我国古代道家学派中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而这也是新课改实施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以生动的图像、灵活多变的动画以及优美的音乐来优化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更直观、更容易地掌握知识,启发学生去理解和应用,并将知识学习和知识创造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能力。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而往往这些课程重点和难点是关键性的知识点,抽象难懂,让学生难以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突出重点,特别是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精心钻研设计,巧妙应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优势,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来创设情境配合教学,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动、静结合的手段,使重点、难点知识直观简捷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强烈立体感觉,充分刺激学生的认知器官,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自觉对难点进行思维,使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容轻松得到解决,达到突破教学的目的,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门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不仅仅是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何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充分享受积极参与的快乐。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更完整地呈现教与学丰富多彩、对比强烈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视觉、听觉等感官充分受到刺激,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得到相应提高,使学生愉悦地、自主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积极、热情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欣赏课《星星索》中,由于这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具有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学生没有去过印度尼西亚,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创作的背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和景象,我将苏门答腊中部(托巴湖周围)地区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相关知识点做成幻灯片,之后与学生们一同到苏门答腊岛的托巴湖上去感受那里的音乐文化。并请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做律动。在情境作用下,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此举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再如,我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技术手段,使音乐、画面、故事情节这三者相互融合,贯穿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表现形式融合的魅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课堂教学视觉、听觉艺术得以延伸,使教学内容更鲜明深刻、直观强烈、富有寓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快乐的课堂中享受学习音乐的乐趣,使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音乐教学,营造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领悟知识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根据乐曲内容,把它制成“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矣乃归舟”八幅幻灯片,学生一边欣赏画面所描绘的风景,一边领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我采用音画结合的教学方式,把诗情画意的场景引入学生的眼帘,加深了学生对乐曲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的感受。学生们在欣赏中情感随之也被带动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大大提高和充实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时,采用幻灯片放映家乡美丽的景色,熟悉的家园,特色的民俗活动,以歌曲为背景音乐,创设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智慧,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发现、思考中领悟哲理,在探索、总结中创新思维。多媒体信息技术其有声有形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触发灵感,发挥学生启迪创新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特定的音乐课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组合教材的特性,引导学生融汇知识,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不断总结、摸索、创新,鼓励和发展学生创新和再实践的能力。如在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百鸟朝凤》时,我根据乐曲内容,先制作了一组百鸟朝凤故事的幻灯片,随之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播放《百鸟朝凤》的乐曲,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唢呐的音色特点,从而展开联想,并对唢呐音色的不同变化和小乐队的伴奏来比较各种鸟鸣和虫叫声。在学生欣赏后,我请学生结合平时在生活中听过的鸟的叫声,结合唢呐变化的音色,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几种元素的结合来即兴创作乐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节奏与表达内容的统一,创作与生活的完美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想象和创作能力。总之,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使我们教育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得到了更好的实现。随着新课标实施的深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进程,更应该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三
对于高校来说,对学生档案进行管理,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成才。在学生档案管理方面,无论是档案管理者,还是工作人员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等。在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高校需要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帮助档案管理人眼树立信息化意识,不断适应信息化环境,提高学生档案的管理水平。
1.2建立多媒体档案管理系统,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组织开展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建立多媒体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同时统一档案管理标准,明确管理规范。对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对现有的计算机设备、网络应用技术,以及软件开发人等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开发多媒体档案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档案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在开发应用多媒体档案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统一标准,对学生档案的归档内容、数据采集、信息维护等进行明确,一方面确保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提高多媒体档案信息的准确性,为实现多媒体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供保障。
1.3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对多媒体档案实施规范化管理。
高校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档案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管理机构,对学生多媒体档案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结合高校内部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学生档案管理机构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多媒体档案信息管理方面形成合力。
综上所述,在息化时代,随着档案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需要采取措施,对档案管理措施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推广应用多媒体技术。同时,我们需要对多媒体技术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给予高度的关注,树立全新的观念和意识,不断拓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这样才能组织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档案信息作为最原始、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在个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背景环境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档案原件进行扫描、压缩,同时借助光盘海量存储,进一步打印输出原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高学生档案信息的输入效率,并且缩小存储空间,延长保存时间。对于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来说,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档案信息进行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自身组织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借助激励措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共同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四
以前讲授多媒体技术是先理论、后实践、讲练分离,而且多理论少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不能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付诸实践,完成最终大作品时非常吃力。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改变讲课方式,调整时间分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改革前后教学方案对比见表1。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很容易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喜欢的课程,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扼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新的授课思路下,我们对其中涉及的实验安排进行如下调整。
1)布置任务。
学生按人数要求自由组合,每组自荐一个小组长,负责组内具体分工、协作。总任务是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制作软件director制作一部校园短片,要求表现北京工业大学的校园文化、校园风光、历史、现状、未来等。任务1:完成短片的计划部分,包括短片简介、目标、面向对象、内容安排、导航设计、测试方法、主界面图。任务2:运用photoshopcs,完成各个界面图的制作与处理。任务3:截取适合的音频文件作为背景音乐,录制旁白。
2)讲解实验,指导过程。
在教学中,笔者深刻认识到没有哪个人能掌握所有的软件技术,因此在教学中边实现作品边讲解用到的工具,重点讲解那些每个兴趣小组真正使用的软件及功能,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进行学习。同时,根据学生对某个软件的熟悉程度,适当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调配,利于各组成员更好地完成任务,掌握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边指导实验边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采取启发、引导、列举相关知识等方法使学生意会,最后使其能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实验之初,按照整体框架要求,各小组完成自己的实验计划,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一是虽然目标清楚,但是由于技术、能力等原因导致实施困难,最后完成不了;二是开始制订的目标过于简单,学生能够轻松完成,但觉得不够充实。因此,对那些能力弱一点的组,应采取适当降低难度的做法,为他们提供相应指导,使他们有信心完成作品;对于实力较强的组,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该组从设计、绘画到音视频处理运用等必须自己创作;对那些实在不能完成任务的小组,将他们的任务细化并予以指导,通过不断调整实验目标,使他们完成本组任务。实验任务完成后,教师安排分组演示并让学生讨论、提问和评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总结实验。
通过作品展示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作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作品与优秀作品的差距,也让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劣势,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向。最后,各组上交总结报告,包括个人实现作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意见、建议等。教师可以在总结中收获有益的反馈,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动多媒体技术教学更好地发展。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对比分析,我们认为采用案例、问题引入等多种教学方式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能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课程的改革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使教师积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经验。
作者:吴丽影王全民郑菁张连存单位: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五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xx年开始,建立第一个多媒体教室,发展到现在,全部教室、实训室都安装多媒体,从刚开始,只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教学,到现在所有课程都开始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搭配、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同时多媒体教学也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负面影响,使用不当,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高职院校多媒体授课的现状,提高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效果已成为重要教学研究课题。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来自于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优势。电脑、投影仪、音响等现代化硬件能将多种媒体有效融合,创造出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它具有的优势有: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张黑板教学,形式比较简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对知识厌倦感和精神疲劳感,学习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现状,多媒体教学利用动态画面地切换,产生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相互影响,通过大幅度增加信息传授量,使学生的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多媒体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提高教学效果。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是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信息手段的集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的局限性,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学生的感知过程加快,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多媒体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对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起到关键作用。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抽象知识变具体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图文并茂、声像搭配、动静结合的视听优势,还具有人机交互、实时反馈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能让抽象事物用动画形式表达,让难以掌握的概念和理论变得具体、形象,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能让课堂无法实现的实践操作,通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演示,进行理实结合,让学生在理性认识基础上得到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4)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通过“链接”的功能,让学生轻松查阅相关知识,操作十分方便快捷,这样课堂教学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而且扩展了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管什么内容都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把投影当成了一个大黑板,他们认为这样既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又省事,上课只须带u盘,授课动动鼠标就可以了,还可以坐着上课,不用吃粉笔灰。但是他们忽略了教师板书讲解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维相互碰撞而形成记忆的过程,例如几何公式的推导,教师必须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通过相关步骤的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传统教学一直采用的方法。而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以ppt的形式展现,理论知识一页一页翻过,学生难免一头雾水,看过立即忘记。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技术不是唯一途径和手段,传统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仍然是现代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的,黑板上好的板书能引导学生思路、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多媒体在一些学科和章节中无法达到这样效果。
多媒体是形象生动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恰当应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可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技术不是灵丹妙药,不能不管课程适用与否,全部应用。有些高职院校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课”、“无电不上课”的局面,部分教师把所要讲的内容全部展现在屏幕上,坐在话筒前授课,整个教学过程与“会议上作报告”相似;也有部分教师上课时坐在电脑前,忙于点击鼠标播放幻灯片,没有学生交流的时间。计算机只是我们教学的工具,课堂中教师所投入的情感是无法通过多媒体体现出来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在课堂中换成了“以计算机为中心”。
由于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所呈现信息量多,教师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授课速度,忽视与学生互动交流、思维的合拍,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信息呈现的速度快,学生无法做好完整的记录,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感知不充分,理解不透彻深刻,授课内容的疑问不断增加,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不仅要有懂得多媒体操作的优秀教师、好的交互课件,而且多媒体设施的好坏以及教学环境也至关重要,因为多媒体设施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无专业人员监控状态中,如果设施使用不当或维护不到位,将造成教学过程的中断,授课时间减少,甚至有时会造成教学秩序混乱,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必须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把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用科学性、适度性原则合理、灵活地使用多媒体,使它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作用。
授课对象的不同,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也要作相应调整。我们学院有三个层次的学生:三年制高职、五年制大专、三年制中专,对于五年制大专生、三年制中专生,学生起点是初中,对于所学知识并没有什么认识,所以授课时应注意速度不能太快,内容不能太多,而多媒体从容量、速度上来说,都相对比较大,所以对于新授内容来说,不太适合;对于三年制高职生而言,他们的接受能力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比较适合于多媒体教学。
对于理论较多的内容来说,比较适合于使用多媒体,例如语文、政治、英语类课程,通过多媒体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可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对于我们较多专业课程则不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相反通过板书,能引导学生思维,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与掌握。例如学院的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有些内容要靠老师实物直接演示,这样会导致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对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内容,可以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将实物放大,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也可将动手操作的过程录像,通过屏幕展示出来,还可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投影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查找问题,起到纠错和一举三得的作用。
授课类型有很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授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例如对于复习课,比较适合于多媒体教学,通过归纳总结,采用抢答方式,让学生课堂上进行练习,得到巩固和提高;对于新授课,特别公式推导、重点强调,让学生思考或要引起学生注意,都不太适宜采用多媒体。
多媒体能调节课堂氛围,针对不同授课环境,恰当使用多媒体能起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在授课内容比较枯燥时,加入一些多媒体内容,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枯燥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能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学,首先授课教师要有清楚的认识,多媒体是一种教学工具,而不是万能的,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让自己成为多媒体的工具;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心理学、教育学的规律,把握住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通过设计教学过程和灵活多变的授课类型,融合体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方法和技巧,驾驭好多媒体,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取得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自己的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不要让好的教学风格被流水线式的ppt放映所湮没,影响自己授课的能动性,从而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是导演,而且是演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人格魅力、抑扬顿挫、富有情趣的讲解,感染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任何形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黑板是传统教学中的工具,也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必要的板书可以弥补多媒体课件的缺陷。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多媒体课堂教学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追求所有课程多媒体教学,如果使用不适当,将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教学规律,科学、合理、适度的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相合传统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六
1.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
1.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件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
1.3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以往的cai课件总是有启承转收,有头有尾,自成整体,断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看似完美的软件固化了知识的联系,模式化了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程序,很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信息交流;它排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忽视了教学环境,并在原来的水平上,发展学生的多变性。积件则并非如此。积件中的积件基元就是一个基本知识点,它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不仅限于可见系统和教科书出版,其对附加条件的约束能力,因而可积性(可重组性)就较大。值得强调的是:不排斥积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反,它将许许多多良好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积累到一个库中的原始形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就像一组杰出的教育家的智慧溶于一炉,火花可以燎原,燎原在思想上有杰出成绩的学生。
1.4开放性,自繁殖性。物质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的积件储存教师的的教学策略资源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规范的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自然开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参与,几件的快速发展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像今天的互联网和网络上的信息爆炸。
1.5继承性与发展性。
机件系统和临时的特定于应用程序的课堂教学可以成为一个临时的课件和教学课件,相当于“微教学单位”,机件系统,从而机件和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课件是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机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况,机件更适合教师和学生交换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经过适当的处理课件(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可纳入综合微教学单元库,供其他教师从组。机件成为一名教师教学现状组合,也构成了一个临时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零件集成零件库(甚至是一个组合平台)运营商的网络磁盘,cd-rom的发展,情节的想法,专注于全球化,虚拟化,社会的发展,那将是比今天所有的经验,关于课件和理论课题等让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更新。
1.6技术标准,以绘制作品在学校,地区,国家和全球的各种信息西苑的可重构情节必须遵守的标准和规范,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例如文本的格式,图形的格式,声音的格式,动画的格式,互联网网络接口格式等都必须与世界主流应用软件一致,否则是不可能的组合来实现的重大信息。教学信息分类和编码,应该是相似的“中图法”的图书分类方法,此外,你还应该考虑广电阅读,条码扫描系统,cd-rom,vcd格式,以及许多其他因素,此外,这需要在国家一级层次上确立法规性的标准。
1.7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机件集中的当代应用软件设计的精髓,它具有丰富的教学材料,易于使用,直观的界面,直观的理解,人性化的设计,完整的教学使用与全体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应用,适合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个使用的工具课堂教学。
“积件”系统的组成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软件系统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材料可以免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微教学单元库:以帮助教师讲授的某个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索的认知和创造的学习环境,“课件”和“微世界”,它的设计和开发方法类似原来的课件,微教学单位的教学改组,并准备为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所以它一般不需要封面设计,也不需要额外的北京解释,多余的解释配音等,短小精悍,机件和剧情片相结合的平台界面的格式要求,方便的检索与组链接到教室和学生的使用的教学现状。
虚拟机件库:将网络上的资源变成巨大的类似于图书馆一样的资源库。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检索,重组,这种教学的灵活性结合在网络上的资源,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内容,信息和材料方面的政治思想,教学管理,部分已安装在教室的计算机和网络学校模拟可以直接调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材料组织课堂教学。
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课件是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功能强大,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课件的实现依赖于一个纯粹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金的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实现了高层次的信息和课件集成。使用极端机辅助教学在课内和课外更广泛,更深的方向向信息技术月科学的整合。(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1]黎加厚:“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彭绍东著:《信息技术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成为必然。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它有广博的人文精神内涵,这却是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动画、影像、声音于一体,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
(二)运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多媒体能为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我们老师可以在上课前搜集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需要浏览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效率就是生命,教学也是如此。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仅板书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多内容就可以投影到大屏幕上了。我们有着充裕的时间讲析更多的内容,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这样,课堂效率便得到极大的提高。
然而语文课不是社政课,也不是音、美等艺术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学科也不同。其他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我们今天在使用多媒体服务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误区:
(一)多媒体取代传统语文教学媒体,埋没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
现代教育媒体的出现取代了传统教学媒介——教科书、黑板、实物、模型等实体。而现今课堂上,不少教师有时就是点点鼠标。在学生眼里,我们语文老师常常成了课堂的技术操作员。
语文课是最有情致的,最易展现教师的个性和特长,成功的课堂应闪烁着我们老师个性的光芒。然而许多教师偏偏舍简就繁、舍易求难地选择多媒体,这样就使得本应体现个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成了人与计算机的对视。
(二)用视听代替想象、朗读,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再创造力。
阅读是读者对读物的再创作过程。学生在阅读时,不是单纯的接受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主体对作品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阅读中得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郑成前洪义平(温州市苍南县观美中学浙江省325806)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成为必然。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它有广博的人文精神内涵,这却是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关键词多媒体巨大作用误区改进措施了培养。正当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想象时,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却急于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直观地观赏,以求帮助理解。这样的直观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摧残着学生想象力。
(三)人机交流,阻断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语文课堂当是人文化的课堂,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用课件代替讲解、朗读、板书,我们就很难集中精力将全身心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就大大减少,交流的频率也大大降低。这种以人机交流取代人与人交流的方式使课堂失去生动活泼的场面,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死盯屏幕,失去了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空间,阻断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我们应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因素,对现代媒体加以选择性的使用,不能因为可能走入上述误区而拒绝使用,也不要因为它的优势而滥用,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关系,正视其局限性,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一)多媒体教学在媒体的选用和操作上。
要加强科学性,根据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选择合适的媒体。要以优化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为宗旨,而不是将更多的信息输入学生的大脑。在多媒体教学中相关信息的获得更多的应该是依靠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教师的任务只能是在点明课文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整合,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选择教学媒体时必须从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考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在哪个知识点,选用何种媒体、怎样用、何时用,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或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来表现,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该为促进教学而使用,而不应该为“哗众取宠”而使用。对于那些一目了然或利用其他教学媒体就能简单、快速地让学生掌握的内容,最好不用。因为此时如果勉强使用多媒体手段,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趋势,它可以使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陆丰华.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xx,01.
[2]富文娟,周冬梅.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利弊与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01.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八
摘要:多媒体通信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并蓄兼收了计算机的交互性、多媒体的复合性、通信的分布性以及电视的真实性等优点。多媒体通信技术已进入突飞猛进的时代。文章通过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概括和分析,总结出未来多媒体通信的多种发展方向。
关键词:多媒体多媒体通信技术应用。
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中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高新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按通讯网来分,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在电话网(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上。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多媒体通信综合了多种媒体信息间的通信,它是通过现有的各种通讯网来传输、转储和接收多媒体信息的通信方式,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所有范畴,包括数据、音频和视频的综合处理和应用技术,其关键技术是多媒体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互处理。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未来世界的通信网络必将覆盖整个天上地下。天上众多的卫星系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地面不仅可以实现光纤到户,用户还能够拥有高速的多媒体移动通信业务。而这一体系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平滑的连接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全面推广,有线电视、电信和计算机等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应的数字处理、数字压缩技术以及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各种媒体信息的传送提供了必要的带宽;而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更是为不同网络之间的互通提供了共同的语言。这一切都为“三网合一”创造了技术条件。
“三网合一”正是指将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信网在传输、接收和处理等方面合而为一,并全面实现数字化。如此便可以使三大行业在技术上逐步趋向一致,在业务上相互交叉渗透,在网络上互连互通,在经营上相互合作竞争,从而更好的、更全面的为人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通信服务。
但“三网合一”并不是简单的三网相加,为了很好的传递音频、视频和数据信息必须同时在传输、交换和接入等各层具备宽带化,较好的qos以及统一的信息表示方式才能构筑其赖以生存的技术前提。而目前此项技术并不是很成熟,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三网仍将并存。但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已成为今后网络建设的潮流,基于光纤的宽带ip网代表着网络发展的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网合一终将实现。
2.1向ip融合。
ip技术是未来数据网络中的核心技术,是承载各种应用业务的平台,而在ip网上实现多媒体通信更是世界各国的主要目标。因为公众电话网(pstn)无论怎样发展,其资源利用率低、带宽窄、线路质量不稳定等缺点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有线电视网(catv)则相对缺乏在通信领域运营的经验,研究工作也相对比较滞后;只有数据网因为有了internet网络技术的成功开发而迅速进入到开放的、分布式的发展环境,并飞快地向前推进。
随着这样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人们更是期待着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网络上开展各种业务,传输各种信息以保障高效率地利用网络资源和更好地开展业务。因此三大网络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且这种融合不仅是业务上的融合,更是网络上的融合。而ip就是能够实现这种融合最好的统一的协议,所以无论未来的基础网络会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宽带多媒体业务都必将会统一到ip网上。
2.2走向宽带。
有这样一种说法,有了宽带,就有了高速度,就有了多媒体的传送。在通信领域中,只有拥有了充足的带宽,才能够快速传输音频、视频和数据等多种媒体信息。这就好像只有在够宽够平整的高速公路上才能够整齐有序且快速地通行各种车辆一样。因此,带宽引起了各层次人们的关注,投资商纷纷追加投资,运营商大举进攻,各企业家也跃跃欲试,而用户和媒体更是望穿秋水、翘首以盼。在现有的n-isdn上开展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已经基本完善,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宽带多媒体通信。快速发展的光通信技术为未来的宽带多媒体应用描绘了美好的前景,光纤通信的速率每10年可增长100倍,而这种增长速度还可以持续10年左右。宽带速率的持续增长更是为宽带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与移动技术结合。
手机自问世以来,历经了1g、2g、2.5g和3g的发展过程。其中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只能进行语音通话。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对第一代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收电子邮件或网页。即完成了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从而可以提供数字化的语音业务和低速的数据业务,但由于采用不同的制式(gprs、cdma等)导致用户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漫游。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则定位于实时视频,高速多媒体和移动internet访问业务,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在投入运行初期便可实现共享式2m带宽的数据业务,并在逐步提高中,从而为多媒体通信与移动通信的结合提供可能。
3g可以让全球用户通过手机实现从陆地至海洋到卫星的全球立体通信联网,从而轻松实现“5w”,即任何漫游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与任何人进行通话或数据的传送(宽带非话音业务),并能提供等同于有线电话的话音质量和等同于计算机联网的传输速度。因此,众多专家均认为未来多媒体通信的主要特征就是可移动的多媒体通信业务,而利用先进的空中接口技术、核心包分组技术以及对频谱的高效利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4与卫星技术结合。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广大用户的需求,建立多媒体大型网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可是现有的电话线由于频宽较小,根本无法满足多媒体系统的要求,且利用地面网络来实现接入不仅需要巨大的投资,往往还难以实现全球每个角落的全覆盖和满足普遍接入的要求。
近年来,卫星系统在通信、广播、导航定位、遥感遥测、地球资源、环境监测、军事侦察、气象服务等方面逐渐体现出其重要的价值。卫星技术已进入到数字化发展的阶段,它可以直接对用户提供高带宽,轻易地将宽频信号传送给用户而无需中间节点。可想而知,将多媒体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建立一套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多媒体网络是完全可能的。且由于投资代价要比在地面铺设光纤低廉得多,因此市场前景是非常被看好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全球计算机拥有量的增加、多媒体通信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将会有更多的计算机用户成为多媒体通信网的用户。尤其是在未来的多媒体通信网上,当业务种类极大丰富、高速的用户数据传输、安全的数据保密、骨干网交换能力极大提高之后,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而这也正要求着多媒体通信技术向多种方向发展,多种结合以最好的方式满足用户的需求。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十九
“疑乃学之始”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如神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是从正面谈到了他的智慧、才能、功绩,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问了以后,学生们立即来了兴头,七嘴八舌起来。有的对诸葛亮的聪明提出质疑,认为那是罗贯中“吹”出来的,有人还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事无大小,亲自过问;自不量力,盲目北伐;盲目愚忠,实无大志。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涵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大胆地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和谐民主、宽容理解,这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的意识,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其创造性的大小,都应具有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信任的美好情感,才会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转化为创造性的内驱动力。当然,民主并非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现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不能为创造而创造,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心理研究表明,在竞争刺激下,人的思维是最积极的。由于竞争行为是“争先意识“力求优势”动机的表现,所以,它比平等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和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动机更为强烈。例如,对于“秦统一六国”,因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容易混淆,于是我就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集体思考讨论。几个分钟之内,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好的找出记忆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最佳方案。结果有个组运用集体智慧,利用谐音,想出了“含赵魏,处燕齐”(秦口中“含化”了赵魏两国,后来又“处理”掉了燕齐两国,也就是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含)赵魏,楚(处)燕齐”)。结果,全班一致公认,这种方案既好记又新颖。
竞争,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不倦的求知、进取、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去获取优异的成绩。竞争力成为求知的原动力,这种力发挥出来,将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征服力。另外,对于一些创造性、主动性差的学生,教师必须循循善诱,认真启发、鼓舞其竞争的热情,不要因怕犯错误而放弃创造与竞争。“如果把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将关在门外”。总之,历史教学也要自始自终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创造性作为一种心理品质的整体性只能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得到发展。创造性离不开创造性实践活动,如制作各种模型、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参观考察等,使学生感官与感觉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指导学生制作“筒车”的模型时,只告诉他们的`工作原理,其他的由学生自己操作实践。于是学生们找来了竹筒、竹架、竹竿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筒车,并在水槽中吱呀、吱呀地转动起来。筒车模型虽小,但是利用水力转动的工作原理体现地淋漓尽致,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显示和发挥。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古钱币的收集,历史剧的演出等,让学生在收集、组织和表演中发挥创意。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几点体会。当然培养创造性还有许多方法有待探索。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
教学媒体是教师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处于这一过程的始端,学生处于接收信息的终端,教学媒体就是指教师发出教学信息的载体,因而我们可以将教师—教学媒体—学生,称为课堂教学的三要素。传统的教学媒体通常是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标本、仪器等。现代的教学媒体中除了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标本和仪器以外,主要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且人们习惯地将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的教学活动,称为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将精心组织的文字、实物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科学地进行合成后所得到的一种教学软件。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声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的清晰而具体,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视、听、感立体学习氛围之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其主要优势在于:。
1、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动态的事件仍以动态方式来展示。
3、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概念变清昕。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教学多媒体中的主要载体。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都须经历内容设计——素材准备——制作合成三个必要环节。
模块设计是指对课程中每个教学专题所进行的多媒体展示内容和素材的构思和设计。例如工程力学中‘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等,各为一个模块。
单元设计就是以2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设计该单元所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上讲内容回顾、本单元中心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小结、布置课外作业)。在单元设计中,除进行文字语言的组织外,还应当确定该单元教学时需要配合使用哪些图片、动画、音影素材、挂图等。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同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
2.素材准备这里所说的素材,是指在课件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动画或音影素材等。
录入课件中的语言文字,应满足“必要”与“充分”的要求。“必要”是指对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理论、重要概念(如定义、定理、定律、规则)、重要结论,以及重要知识点等,作必要的文字表述。文字表述中要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充分”则是指对重要内容的文字阐述中,要词语完整,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问题分析过程要脉络清晰,切不可说半截话,或断章取义。
课件中使用的图片有两种:一种与教学内容及文字表述配合一致的线条图,这些线条图一般应由cad或flash等软件来绘制。另一种是为丰富教学内容和对教学内容作辅助说明的实物(或实景)图片,这种图片可由教师自己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采拍,当然也可以从网上下载。
课件中使用的动画和音影素材,是指在教学内容中反映事物(或事件)发展进程或物体运动规律或物体变形特征的模拟动画或事实影片。其中的模拟动画可由flash、fireworks等软件制作。至于事实影片,一般应由有关部门提供由专业人员来制作,对于极简单的影片,也可教师本人通过录像机或数码相机来录制(但效果不会太好)。
3.制作合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合成,就是利用课件制作软件将上述素材合成起来。目前用来制作课件的软件主要有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frontpage等。下面简要说明一下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三个要点:。
(2)拷贝或导入由cad或flash绘制的线条图片时,应事先删除图中所有的文字(不管是中文还是西文)。因为当所拷贝或导入这种图片中含有文字时,图片中原本光滑的线条会变得粗糙或不连续。当无文字的线条图拷贝或导入页面后,再由powerpoint中的文字工具将必要的文字补完整。
(3)编辑在一个页面中课件内容的图形和文字部分,应选用powerpoint中自定义动画方式,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逐一展现出来。而课件内容的语言解说,应由任课教师当时口述。
课堂教学的受体是接受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学生,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场所,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信息和知识主要载体。“课件的演示”+“教师的讲解”,这才构成了“教”。而通过“课件的演示”+“老师的讲解”+“互动交流”+“课外练习”,才构成了“学”。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成效如何,与所制作课件质量的优劣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制作一个合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首先要能体现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顺序要与课时授课计划相一致,课件展示的基本内容要与所使用教材的内容协调一致,文字符号应相同,。并且“设计”要合理,“素材”要质优量足,“合成”要科学。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页面上语言文字的表述要绝对正确,不要出现错词别字和病句。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结论,最好结合相应图形来表述。凡是可以由教师口头解释或叙述的语言,就不要在页面上用文字来表述。
2、页面上要突出主题,页面中的图形和文字的大小要恰当,布局要合理,最好不要图文分离。在遇到要用两个甚至几个页面来解释同一幅片的问题时,应将此图片分别布置到这几个页面上,以免出现过多的使用超级链接或前后翻页。
3、教学课件页面不宜以图片或多色彩的画面作背景。文字和线条的色彩一不要过于花哨,二不要与背景色发生冲突(即与背景色相同或相近)。
4、插入页面中的动画,其动作应该是可以由教师来控制的,不要像网页上的动画一样老在眼前重复的晃悠。
5、出现在每个页面上的图形和文字表述,应该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及进展的顺序,通过自定义动画方式有节奏地适时展现出来,教师的讲演与画面的出现要基本同步。
不要将页面做成了展览解说片。凡是要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和作出回答的内容(如答案或结论),都应该在页面上明确地展现出来,只不过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答案,应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并作出口头回答之后再出现。
制作一个能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且内容丰富、页面精美、能令教学对象“赏心悦目”,能起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课件,必然是制作者智力、学术水平、教学经验,以及课件制作软件的运用能力等诸多要素的结晶。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二十
多媒体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创新能力、解决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数字化技术,把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效果,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根据幼儿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又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早期智力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幼儿的认知和行为统一起来,引导幼儿主动将精力用于学习活动中,并自觉地进行认识、理解和学习。多媒体就是教学信息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幼儿面前,集图片、声音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展“各种各样的汽车”科学活动时,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汽车。但是由于经验问题,幼儿只知道汽车的大概样子,以及出租车和私家车,因为这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为了让幼儿更仔细地观察汽车,活动刚开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汽车图片,引导幼儿欣赏各种类型的汽车,在介绍汽车时也可以为每辆汽车配上不同的音效,然后逐一展示每辆汽车的画面,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认识不同外形的汽车。在短短几分钟中幼儿就获得很多汽车方面的知识,弥补直接经验不足的缺陷,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活动结束后,个别幼儿还拉着爸爸妈妈一起上网继续认识很多汽车。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提高了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观形象地感受活动内容,增强对活动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不仅能为幼儿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具体情境,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还能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的灵感更容易被激活。兴趣越浓,幼儿的注意力越集中,观察就越仔细,反应就越清晰,思维就越积极。利用幼儿的学习动力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数学“认识长方形”时,在引导幼儿认识了长方形后,我提问:“长方形真调皮,它会变成大小不同的样子出现在不同的物品当中,你们想想,看看什么样的物品当中藏着长方形呢?”这一问题立即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共同讨论、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的物品,使幼儿知道生活中可以用长方形制造很多物品。这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运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启发幼儿思考:“我们能不能把正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引导幼儿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探索,从而拓宽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效果将正方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幼儿学着摆一摆、变一变。这样的活动让幼儿从被动到主动,提高幼儿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同时拓展幼儿的思维,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每个活动都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有教学重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都是采用教师讲述、幼儿理解的方式,导致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一知半解,不能充分地理解所学知识。而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于幼儿学习掌握,并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有利于幼儿理解新内容,更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如在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中,因为消化系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幼儿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对其认识和理解就成为教学重难点。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一味地讲解,幼儿单纯地倾听和理解,是非常枯燥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不是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排出的整个消化过程以动画形式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立刻变得生动形象,而且直观形象的物体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活动内容,使幼儿的理解更完整、深刻,从而很好地解决活动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十分活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努力将教育技术拓展到幼儿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能以其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幼儿营造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的氛围,给幼儿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引导幼儿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其主动性,更好地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更深刻完整,最终实现活动目标。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二十一
初中文言文教学把词、句和用法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如在学习《出师表》或《陈情表》时,教师如果能加入一些历史故事到教学中,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1.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多角度地理解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的复杂度高,段落比较长,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在教授的时候也费时费力,甚至有时候学生还不能理解,针对这类文言文,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教师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结合学生理解时出现的困难进行具体的分析,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由于是记叙文,文章中对人物和情节的描写是重点,因此就要从人物的对话和情节方面入手,学生只有对文章中人物、情节充分地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才会清晰。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理解课文,首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大致思路,然后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另外还要有画外音,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组,轮流进行表演。情境教学模式的优点就在于让课堂融入一个情境中,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如今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广泛的应用,通过视频、图像、声音的结合,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使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由于是游记类文章,学生在学习时就相对放松,但是看似简单的反而越复杂。这类文言文在内容上能给人带来美感,因此教师在讲授这类文章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体现出文章中所表现的美感;另外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中也会有自己的想象,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发挥想象,构造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小石潭。通过上述方法,教师也能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文言文是否有足够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放映一个小石潭的游记录像,通过多媒体的播放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通过阅读深入理解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时,要静下心,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才能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因此教师要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认真阅读文言文,提高理解的深度。除此之外,文言文的阅读也要掌握技巧,盲目的阅读不会起到任何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才能发挥出阅读的最大效果。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由于文章较长,学生在阅读时缺乏耐心,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组,结合本堂课要学习的文章对每个组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效率会大大提高,可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更好地推动文言文的发展,为培养全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手机媒体的论文篇二十二
在艺术教育中,运用多媒体艺术教学手段,可使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相结合,呈现出立体式的教学,使抽象的艺术形象化,使复杂的概念简单化,使模糊的世界具体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传播知识的新潜能。当人们的思想意识受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影响,每个人面对的不再是小我,而是整个广阔的世界,这种方式使得我们具备更多的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都在不断地扩大,从某个层面上讲,多媒体艺术教学为传统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会带来极大的好处,这是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当前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作用于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已成为音乐教育界关注研究的问题,现代化多媒体艺术教育知识储备丰富,通过在教学中的运用,学生能够获取最大信息量的知识,迅速并熟练地掌握艺术理论与艺术技巧的学习。艺术教育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必将把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推进到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艺术教学提高音乐教育各领域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同样我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改革也要以探索和发展多媒体艺术教学运用为方向,找出适合于当代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路径,更好地生存发展于21世纪数字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也是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1.挣脱了教学空间的限制。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传统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将会融合在一起,除了正规的高等传统音乐艺术教育外,还有其他教育方式的并存,如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电视教学讲座,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就是远程网络教育现在也成为了现实,还有各种vcd、dvd光盘教学资料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录制的示范教学碟片在全国公开发行,应有尽有,虽然这些光盘不能替代系统化的音乐教学,但也能为大家提供欣赏和教学上的辅助,而不像过去仅仅只能局限于音乐殿堂中的佼佼者才能听到的东西,现在的音像资料内容分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摇滚的,不同风格的光盘到处都可以获取,就连上网也能随意收索到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信息,因此,整个社会成为了无界线的学校。
2.实现了教学目标的突破。现代音乐艺术教育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教育形式多样化,丰富了音乐教学,现代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开放式多样化的手段,教育主体是“以人为本”,考虑的是人是否感兴趣、是否学习得快乐的问题,从受教育者的角度上讲,强调的是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潜能的发掘,并且保持良好的学习中的新鲜感和学习后的满足感,现代音乐艺术教育多媒体教学采用的是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使现代传统音乐艺术教育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
3.引发了教学模式的变革。现代传统音乐艺术教育引入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音乐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21世纪这个时代知识急遽膨胀,世界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传递到地球的每个角落,面对如此之大的信息量与知识量,想做一个百科全书的人物是不现实的,以传播和填充知识逐步见长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更何况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现代化音乐艺术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具有和谐个性和丰富的情感,具有多彩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艺术人才,培养他们具有饱满的创造热情、高度的自信和坚韧的毅力以及足够的耐心,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反应力、综合的协调能力,诸多方面体现的与传统音乐教育的价值是不同的。多媒体艺术教学的引入,对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带来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就是在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理念下,怎样上好一堂课,成为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对于教师而言,要有全面的素质修养才能更好地应对信息万变的时代发展需要。
在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领域中,教师作为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作用就更加明显了,教师成了学生和教学过程中最有影响力和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教师可通过设计艺术活动来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运用教材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和音乐艺术修养,从而达到适应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传统音乐生存在数字化时代,转型为数字化时代下的现代化多媒体传统音乐艺术教育,其实带来了诸多的益处,在强调结合好传统音乐的同时,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给传统音乐艺术教育也带来了机遇,对于教师而言,学习和掌握多媒体艺术教育结合传统音乐文化适应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挑战。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地发展,只有建构这样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多媒体艺术教学模式、先进技术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如今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理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以及富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传统音乐艺术教育学习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为学习者创设了立体化的数字环境,充分地让学生能够互动式积极地学习、探索、交流、创造成为了学习的新途径。但这首先是建立在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保护和集成的基础之上的,这对于深化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改革,在知识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越是需要发展和创造自己的文化,就越是要在充分地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去探索挖掘自身文化,因为民族差异和民族文化,才是个性创造力和社会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对于传统音乐艺术教育结合多媒体艺术教学,建构先进教学的模式下,尊重的是传统文化本身的传承,多媒体艺术教学注重结合传统音乐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同时,为学生创设的是现代化艺术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方式下,个性化思维的发展、探索性的实践、互动式的交流、综合性的学习为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的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所需的综合性复合人才,现代传统音乐艺术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应当包含传统音乐、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信息技术各个层面相关知识,这样传统音乐教育本身所表达的寓意就是塑造具有文化艺术素养的人才,老一辈的艺术家在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所具备的广博的艺术文化素养就能给传统音乐艺术教育所要塑造的艺术人才深刻的启发。
1.结合传统音乐特点,实现对传统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高校传统音乐理论课程分为专业技术的理论课程与音乐文化基础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应从这方面的内容入手,在音乐文化基础理论教学方面,要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风俗以及思想内涵。音乐文化是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没有文化的底蕴,也就谈不上音乐作品在思想上和理解力上的深刻,多媒体艺术教学课件内容在结合音乐作品欣赏的同时,要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渗入。在教学效果中,现代化多媒体艺术教学,把视听环境与音乐作品和音乐文化相结合,创建动感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享受获取的知识,不知不觉地通过音乐文化的穿梭达到欣赏美、鉴赏美、理论美的效果。当情感不自觉地融入到音乐中时,教学却实现了整体审美活动的过程,在专业技术基础理论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书本的理论作为基础,以书面的表达为方式,脑海中无法实现音乐创作过程的效果,多媒体艺术教学在听觉效果的创作方面,通过技术手段输入创作的音乐效果,从视听上解决了无法想象出的旋律。传统音乐教学在音乐文化作为基础的条件下,创作音乐作品也有了生命的内涵。通过改善和创新传统音乐教学理论课程的效果,实现了打好基础的第一步。
2.立足传统音乐发展,促进多媒体教学价值的充分体现。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绝不只是停留在让大学生了解传统音乐这个层面上,而是远远超过在理解传统音乐教育的内涵文化中。传统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生存延续所形成的传承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音乐会反映各个时代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语言等社会现象。国家的政治经济繁荣。音乐作品现象也会彰显繁荣昌盛,时代性的音乐作品可激发起人们的意志,积极向上,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传统音乐教育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了解它所渗透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感受它的深远、它的情怀,甚至是不朽的艺术魅力。因此,强化和提高本土传统音乐在教学中的比重是现代传统音乐艺术教育引入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立足点之一。
3.夯实音乐教育基础,建立完善传统音乐艺术教育体系。现代传统音乐艺术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一定是建立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思维方式下去学习传统音乐与文化,过多地去借鉴西方的音乐思维方式来学习本土音乐,只会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丢掉它的民族性,在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学系统时,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把握好民族观的特点,内容上,结合传统音乐与民族文化,在现代多媒体艺术教学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传承,形式上,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在现代化多媒体艺术教学仲创设的环境、互动的交流、个性的发展、思维的开拓更好地帮助传统音乐在数字化时代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多媒体较小系统在高校传统音乐艺术中的运用是传统音乐教育一个“质”的改变。
4.注重教学实践结合,切实提升传统音乐艺术教育效果。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中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习传统音乐与文化最终目标就是要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得到个性的发展。实践方式上其实是多样化的,比如舞台实践、社会实践、田野调查、访问交流等都属于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他能帮助学生创新自我、超越自我。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拓展和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实践对于整个人生观的构建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2.提升专业修养水平。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作为传统音乐教育的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功底必须过硬,同时,还要拥有广博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储备,才不至于陷入艺术学习的误区,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修炼,不懈地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域。培养和加强数字化信息意识,要让教师充分认识数字化多媒体艺术教学手段在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改革中的意义,树立起科学和先进的思想教育观念,从而来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改革实践,要通过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来激发教师学会运用数字化多媒体艺术教学手段改革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切实的措施使教师学会运用数字化多媒体艺术教学手段提高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的效率与效果。
3.实现教学技术融合。教师要利用传统音乐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和运用数字化多媒体艺术教学技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靠自己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问题,而在数字化的多媒体艺术教学环境中,教学方式呈综合化的特征,这需要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强调集体合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组织形式,专业教师、专业理论教师、数字化技术运用教师之间的配合,要求教师能做到密切联系、团结合作、协调一致,使课程形成综合化的发展,这是传统音乐教育模式所不可比拟的,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师应该学会和掌握这一先进的多媒体艺术教学技术,为教育而服务,目前高校传统音乐教师对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多媒体艺术教学还比较落后,我们必须合理地结合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具体情况,革除传统音乐教学中陈旧的教育观念,改进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实现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革新。
综上所述,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环节中最为有效的辅助模式,其在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在教育领域中注入新鲜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数字化多媒体艺术教学的手段对于我们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就在于自我创新,对于传统音乐教师而言,培养自我创新、调整教学方式、创设以传统音乐传承结合好多媒体艺术教育为己任,培养个性化、综合化的复合型人才,使我国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迎来崭新的一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69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