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专业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05:02:08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专业20篇)
时间:2023-11-16 05:02:08     小编:曼珠

没有选择,只有努力,我们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要注重总结的客观性,不要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希望这些范文能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一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其实,课文中意思并不深奥的词句,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教师应用以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例如,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两个词的意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第二节中的第五句话,学生反复读后终于明白:前半句是“张冠李戴”的意思,后半句是“囫囵吞枣”的解释。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种,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以类点拨法。即只要把开头的句、段、章精讲,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学生通过自读就可迎刃而解。例如,《詹天佑》的第二部分有三个自然段,主要意思分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层都先讲詹天佑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再讲他怎样克服的。教学“勘测线路”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读----初知大意;思----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克服;议----生生交流;悟----领会人物精神”。然后,学生按照这四步方法自学“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部分。这样的点拨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三种,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教学《赵州桥》时,教师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挖掘,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本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两大特点。

第四种,有的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学习课文服务。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1.以境引趣。

即教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并播放配乐课文录音。结果,学生从真实、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了桂林山环水绕、水倒映山的特点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2.以疑激趣。

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一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用“借“,而不用“取”“骗”等其他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借”的用法之妙,领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以辩激趣。

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

例如,教学《中彩那天》时,学生就父亲是否该还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父亲应该留下车,这样既可以使家里的境况好转,又能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另一方则坚持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通过辩论,学生最后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对父亲佩服至极。

三、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在周五的班会上汇报一周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总之,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能力,就能把阅读教学真正指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阅读、终身学习服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二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治学或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功,也是发展智力的必要的条件,应当从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利用自学形式完成教学,既体现主题价值,又符合心理特征。自学就是倡导既诱又导,既授又学,既放又收,既扬又抑,这是矛盾的,对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首先培养自学习惯,增强自学能力。从培养自学习惯入手,每一课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寻找资料;课堂抽查,课中除了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更让他们多听、多看、多动手。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将自己的预习与老师的教学相比较,从而牢固掌握内容。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预习能够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不至于耽误不需要的时间。

其次指导自学过程,规范自学程序。在课堂中,我以平和的心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扮演好学生学习中的三个角色:指导者、创建者、帮助者。学生个人、小组自学时,教师并不是无意识、无目的巡视,除了指导自学环节外,更要注意不同层次的个别辅导。由于学生的知、情、意、行截然不同,他们自学过程中,理解问题、处理问题,甚至合作学习、集中讨论都会出现不同差异,这时老师应该带领学生闯过重重阻碍,完成每个学生的心愿。帮助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了解学生的情趣爱好、学习强项,成为协助者;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成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等。

最后完善自学评价,促进持续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认为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要具体的有针对性指明,从评价语句中,可以看到老师对这个学生是在阶段性的观察,既鼓励了本次的表现,又提出了激励的要求。课堂中,不仅有老师的评价,还应建立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其不断进步与发展。由于老师的出发点不同,对学生的评价经常有局限性,可以多请其他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予评价,这种评价机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老师知识的空白、薄弱区域。实现了“教学相长”,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美国教育家累塔科说:“只有教师拥有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那么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自学参与意识,是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努力的方向!

2011年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三

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新大纲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新修订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想: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尝试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

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分为五步:课前查询知诗人--介绍背景解诗题--质疑讨论明诗意--想象诵读悟诗情--迁移运用背诗文。下面,我就九年义务小学语文第十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的教学,谈谈古诗教学的新举措:

课前查询知诗人。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新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介绍背景解诗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新大纲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不用旧模式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学生在介绍杜甫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质疑讨论明诗意。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问别人……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而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想象诵读悟诗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课后思考题引路:诗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让学生再读古诗,动笔画出,继续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受到杜甫那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和背诵在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我放了几首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合适的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我只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迁移运用背诗文。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总之,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四

小学生的知识少能力低,他们的自学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才可能基本形成。大体上要经历教给方法、训练辅导、独立运用和总结提高四个阶段。

1、教给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一系列的学习方法。教给小学生自学方法,教师要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的语言,简明扼要的讲清要领,使小学生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2、训练辅导。一种自学方法,要在反复训练中才能掌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给小学生介绍一种自学方法后,就要及时结合语文课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训练,使他们尽快掌握这种自学方法。

3、独立运用。独立运用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要为小学生的自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创设优越的情境,设计分量适宜的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尽力调动小学生独立运用自学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独立运用中熟练掌握各种自学方法。

4、总结提高。小学生总结自学方法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但仍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总结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特别注重引导小学生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和“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认真总结出自己自学的方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教小学生学会查字典,培养自学能力

会查字典是小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只有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养成随时翻阅字典查字的良好习惯,才具备了自学的条件。小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因此要培养随手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就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细水长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的自学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会小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

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通过朗读可以领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就是说朗读可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养成朗读的习惯。

知识的比较,将方法传授给他们,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只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适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自学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数学自学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自学能力之一。良好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要求,能理解数学课本内容,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具有学习数学的习惯,独立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小学教师密切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发探究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贵在教师组织、引导得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等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

1.构建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这一内容时,首先,安排了一个由学生全员参与的数学活动——“你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活动中,涉及到的信息只是学生们平时最最普通的生活经验,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要学生们说出自己最喜欢吃什么早餐,并不是件难事。很多学生都能脱口而出:“我最喜欢吃的是方便面、牛奶、豆浆、油条、杂格、粥……”(板书)。就这样,在学生们主动参与的激情中,毫不费劲地就把游离在学生们脑海的零散信息收集起来了,同时也诱发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究的情绪。

2.重组教材,构建探索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自己主宰学习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哪个体积大,有的学生会说第一个,有的会说第二个,还有的学生会在二者之间徘徊,争议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准确地作出判断进而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长方体的体积》(边说边板书)并引领学生循题而问,教师适时梳理出两个关键问题即:1.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2.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于一引一问之中不仅培养了质疑精神,明确了课堂探究的重点,把握了知识探索的关键。更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究的火种。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从数字的意义中抽象出体积公式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就让学生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的表象顺利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操作、表达、探索和概括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主动学习

1.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去积极思维,去大胆实践。如在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争当速算标兵”、“夺红旗”、“开火车”、“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游戏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优胜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开展竞争。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意志力,赛学习方法,赛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不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进步,与考试分数第一名的同学同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同学,还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

三、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纪民族之林。”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从小学教学开始抓起,在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和获取尝试创造的初步方法,主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过程是主动学习的真实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需要营造创新氛围,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树立自信心,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不怕说错。大胆放手,展开思维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总之,在自主教学中,必须把握好一个宗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诚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还有待不断探索、尝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五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前,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基础,才有可能谈自主学习。

当然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过去的语文教学老师只注重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教材是教会学生使用工具的说明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如何使用工具的实践课;语言文字是使用的工具。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的使用工具,只有认真阅读“说明书”,上好每节实践课。所以,我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教学原则:当新学期开始,接手任何一个年级的语文课时,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如三年级下册,本册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如三年级下册,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要求会认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的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教学目标。再次,就要进行学情分析,掌握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如全班共有学生×人。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有优等生,但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自觉阅读;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学习,共同进步。最后,根据教材的要求,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设计每一堂课。只有教师准确的把握教材,才能准确有效的培养学生发自学能力。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学习才会更加主动,积极的去学,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进入主动的、努力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一)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要使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燕子专列》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质疑:“专列”是什么意思?什么人为燕子开的专列?为什么要为燕子开专列?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亡羊补牢》一文,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题目中的“亡”“牢”分别的意思。让学生对“亡”“牢”两个字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再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的推敲,最终弄清两个字的含义。通过对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教《可贵的沉默》、《七颗钻石》等课文,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

(三)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事情发展的脉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燕子专列》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教师再对重点、难点的词句进行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经过反复的朗读后,针对课文中的内容,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那就证明学生真正的把这篇课文读懂了,是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初读课文,引导自学:(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2)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运用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3)标出自然段,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4)找出不懂的问题。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解决了课文的生词的问题,同时对课文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提出问题——理解课文——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课外多鼓励他们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扩宽知识面,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和生活小常识,增强理解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上课开始,首先,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自己想象小村庄原来的样子,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接着提出问题:“一切”指的是什么?小山村为什么消失了?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中。其次,引导学生理解小村庄变化,先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体会变化的时间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关键的句子找出来。再次通过对比小村庄的前后变化,找出小村庄变化的原因。最后,对课文进行反思。学完这篇课文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同时使他们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保护环境。

有的课文各自然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可以教师先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段落,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引导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学到的知识,举一举例子。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某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初步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性学习,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新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要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任何的习惯的养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除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重复训练之外,还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其他学生有学习的榜样,有超赶的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而且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六

付余我确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课题研究后,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入手逐步运用在了自己的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现小结如下:

本次期末考试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初步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模式被学生逐渐接受了。我在具体的教学中是从以下方面入手的:。

一、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

教师提出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为学生的课前自学制定具体的目标,教给具体实现目标的方法,同时给学生留给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要根据自己需要进行体现自己特点的自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又给了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既学到了新的知识,又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预习方法和预习目标的提出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并对课前自主学习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二、多种形式的自学成果展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心的摇篮。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导向性的进行教学,既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采取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自学方式,将课前的自学和课内的自学结合起来。根据展示的预习成果,制定课堂上自学的方向和方法。采用独自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内的自学。从而不断完善学生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成果的有效性。

四、注重自学方法的总结提炼。

对学生已有的自学方法要注重总结和提炼,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某一知识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通过大家交流汇总,提炼方法,达成共识,从而使方法优化,内化为一种有效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练习,针对某一题型,总结出方法,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难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模式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把课堂教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逐步学会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由此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意义重大,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差,但学习兴趣和自学潜力却是无限的,若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等于触动了学生的自学动机。如执教《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前,我将聂海胜、费俊龙两位宇航员驾驶神舟六号登上太空的投影片出示给学生看,这样一方面让学生获得了视觉效应,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对“太空生活”产生了兴趣,我不失时机地设疑:你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生活吗?这时,学生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把学生导到自读课文找答案的路子上去。为了引起孩子们自学的兴趣,我还利用低年级孩子爱模仿爱表扬的特点,常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告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应该学会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树立自信心,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预习是自学的初始,是自学的尝试阶段。但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小,自学能力尚未形成,教师要在课堂上先指导学生掌握常规预习的方法,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最有效的预习方法,并把课前预习培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文”、“识字”、“学词”、“赏句”四步。

第一步“读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基本达到通顺、连贯。

第二步“识字”:先给自然段标出序号,然后用圆圈在文中圈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读一读,并利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分析记忆字形,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第三步“学词”:给田字格里要求会写的生字查字典组词,并写下来。再尝试联系生活实际给要求会认的生字口头扩词练习。这样就能为下面学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四步“赏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精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多遍阅读或朗诵,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当然,除以上四点常规预习外,还要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布置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讲《回声》一课前先给学生布置如下预习题:去搜集有关回声的资料,了解什么情况下有回声的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选取完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逐步掌握自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2、抓好课内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和方法,虽然低年级阅读教学并不过分强调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强调学生的自然习得和读中感悟,但是必要的方法渗透,对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讲读课文过程中带领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圈画重点人物、关键词语,并教会学生用不同的、但相对固定的符号圈画重点信息,如:用括号圈画量词,用空三角标注出动词,用方框表示人名„„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自己就会对文章的重点进行圈注了,只要教师再佐以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坚持下来,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学生今后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是有益无害的。

3、抓好阅读题目的教学,教给学生审题能力。

除了阅读课文的教学,阅读题目的教学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低年级小学生对阅读题的审题能力很弱,做题方法盲目,很多教师注重让学生多练习、多做题,觉得只要见的题目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殊不知,光做题,没有方法,只能掌握做过的题目,一旦遇到新的文章和新的题型,低年级学生还是照错不误的。因此,必要的做题方法指导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在本学期末的复习课上,我专门利用两课时的时间,通过一份阅读题目专项练习,带领学生逐题分析、教会学生阅读题目的做题步骤和方法:拿到一篇文章,先要通读全文,标注自然段;二看题目,知道都问了什么;再读文章,边读边圈画与题目有关的信息;之后,逐题作答,将圈画的信息正确的反映在试卷中;最后,逐题检查,有无漏题或漏答,有无错别字或拼音错误。在如此详细且步骤明确的方法指导下,学生对于阅读题目不再那么恐惧了,相信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三、抓好语文活动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将课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善观、善听、善说、善读的习惯,我主要抓住了四个字:

1、观,即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有顺序,有重点,认真细致地观察。如教《笋芽儿》时,我带学生到学校的竹林里上课,在观中学,学中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了教学效果。

2、读,即阅读。课外阅读的种类很多,有童话,诗歌,科普„„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如学了《恐龙的灭绝》一课,由于本文科学性比较强,可让学生查看一些历史上有关恐龙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阅读内容也可是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书刊。

3、演,即表演。表演是语文活动课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它寓学于乐,寓教于乐,既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又可发挥学生特长,丰富学生生活。我在教学《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表演。通过读、听、看、演、寓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男孩的优秀品质震撼了这些在春风雨露中长大的独生子的心灵,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心中的太阳,表达自已美好的心愿。通过动手画一画,不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学生发展的潜能的桥梁,还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角度去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策略,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八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了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应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判断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在的社会是人性化的社会,人文主义贯穿教学的始终,因此古今中外人类总结出来的其他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掌握正确的一般性的学习方法。一般的学习方法是前人积累和总结下来的经验,能帮助我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如温故知新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方法、循序渐进和跳跃前进的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的方法等等。

二、中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教给学生以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学生的兴趣从多方面反映出来:对课外活动的兴趣、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对课外事物的兴趣、对时事政治的兴趣等。作为语文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好的老师,它能指引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更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也能不断总结学习方法,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提到自学能力。

2、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掌握足够的认字数量、词语数词、基本的语法修辞学史知识、一般的文章结构文章体裁、常用的听说读学知识、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常识等等。

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的语文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而指导学生自学各种知识,提高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择注释;能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把握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刊物摘要笔记、评注;能根据学习的目的、重点难点,查找资料,编辑目录索引;能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作简单的演讲;能积累素材,规范写文章,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只有掌握这些语文技能,学生才能在碰到任何一种读物时,积累更多的知识,学以致用。

良好的智力品质,包括记忆较持久牢固、联想和想象丰富多样、听说读写转高度集中、判断分析和综合深刻严密、在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面较正确灵活等等。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具体的做法有:

首先,通过座谈和指导并付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这样不仅能从思想上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态度;而且能在情感和个性方面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态。

其次,在课内课外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创造浓厚的自学氛围,诱发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并不断引导学生把这些学习语文的习惯应用在学习课堂外的知识。

最后,通过学习,掌握语文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有的语文文化知识,培养应具有的各项语文能力,从而指导其他的各项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较完整的非智力素质,使其喜欢学、自觉学、习惯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使其善于学、学得懂;

3、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使其学而有识;

4、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使其学以致用。最终使学生具备较健全的主动的语文自学能力。

首先,语文教师明确“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教学思想,并贯彻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去。

其次,语文教师应反复灌输:方法的学习是最总要的学习,学会自己学是最根本的学习观念,并调动一切语文教学手段,在一起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学,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熟话说:学生要有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方法学、学习学、语文学习法面的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师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九

甘肃康县岸门口镇贾安小学(746507)。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他们对世界往往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但由于自己的认知水平不够,因而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问号,教师应该是帮助他们把问号变成句号的领路人。在此过程中,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做导游,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不能成为包揽者。

要成为合格的引领者,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动生成学习的动力。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来源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情趣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从中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为了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在上课前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

其次,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甚至可以鼓励他们画出图画、路线图等。

如:《和田的维吾尔》、《各具特色的民居》等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数字、图片等资源,把优美景物展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做到视听结合。让学生在听中、看中发现美、感受美、并鼓励用灵巧的双手创造美。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高涨。另外,还要让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全班交流,总结全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匆匆》一文,首先鼓励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优美的语句,并反复读,感受其中的美感。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自主性不是很强,要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老师说的全是对的”的思想束缚,要逐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本领,使其逐步理解“大科学家郎志万说的话也不一定全对”的含义。在堂上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尝试运用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达到体会课文,感悟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

就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授其学习方法,注重在学习中总结新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读懂各类文章。

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要让让学生围绕“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这几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写的'是那一部分,这部分在要求学生精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段,剩下的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读的,请和其他学生交流,全班总结这些方法,为今后的自学打基础。

还应引导学生不同的课文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要通过对重点字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要在阅读中重点理解这些字词句,进而达到由点向面扩展的目的。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4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领者、评价者。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鼓励他们合理想象,并重视培养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阅读前,教师要给予合适的指导,要依据学生的现状选择合适的阅读题材,教他们正确阅读。并要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从小树立他们用心读书的习惯。而对学生阅读时的些微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树立起他们阅读的信心。并对好的阅读方法在全班进行推广。进而达到学生自己都有成就感的目的。

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日常抓起,坚持不懈,讲究方法,全方位训练,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才能实现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转化的目的。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乐于探索,有目的地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留宽裕的时间给学生自学,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好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一句话,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再加上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就能达到不用教师督促也能主动学习的目的。只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学得才会开心,教师也才会教得轻松,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才会真正得到体。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十

“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课题研究小结我校开展“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课题研究活动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先进经验及模式;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入手逐步运用在了自己的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现小结如下:

本次期末考试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全班56人,平均成绩74分,及格40人。比上学期平均分提高了5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学困生人数减少了3人。初步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自学习惯。“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模式被学生逐渐接受了。我在具体的教学中是从以下方面入手的:。

一、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

教师提出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为学生的课前自学制定具体的目标,教给具体实现目标的方法,同时给学生留给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要根据自己需要进行体现自己特点的自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又给了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既学到了新的知识,又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预习方法和预习目标的提出是“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并对课前自主学习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二、多种形式的自学成果展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心的摇篮。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导向性的进行教学,既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采取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自学方式,将课前的自学和课内的自学结合起来。根据展示的预习成果,制定课堂上自学的方向和方法。采用独自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内的自学。从而不断完善学生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成果的有效性。

四、注重自学方法的总结提炼。

对学生已有的自学方法要注重总结和提炼,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某一知识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通过大家交流汇总,提炼方法,达成共识,从而使方法优化,内化为一种有效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练习,针对某一题型,总结出方法,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难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模式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把课堂教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课题研究小结。

大源学校:李萍2010年7月。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十一

李元海。

摘要: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取更大的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虽表面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原因、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拓展探究,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三、学以致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也可以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循序渐进,开发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选择专题深入研究,撰写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取更大的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十二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让学生能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这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去“教”了。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呢?要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必须先了解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一般由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和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等。了解了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之后,教师就可以从自学能力的构成入手去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了。

首先,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学而有识。

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掌握足够的认字数量、用词数量,基本的语法、修辞、文学史知识等。教师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空间指导学生进行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数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把学生当成容器,把自己认为好的知识全部灌注进学生这个“容器”中去。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学生能把教师传授的知识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45分钟的课堂,除了教师讲还是教师讲,教师承包了一切,学生哪里会有时间去把知识消化呢?这必定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致使学生学而无识,这样的效果当然不会好。要使学生在45分钟内学而有识,把学到的知识储藏起来,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务必合理利用45分钟,尽可能把时间让学生去实践。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了,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思考、琢磨,查字典、查资料,问同学,才能形成自己克服阅读困难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实践,一切都待老师讲,即使讲过了,由于学生没有经过读一读、想一想的过程,过不了多长时间,还是容易忘记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每节课都上得既轻松,又重点突出,又省时间,就在于魏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尽量给学生多读书的机会。

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进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可以组织课外阅读小组,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作“摘要”或作“提要”。

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等。工具书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查阅及使用常用的工具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地翻查工具书。

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辨识、判断、想像、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思维能力。良好的智力品质包括听读写较专注集中,记忆较持久牢固,联想和想像较丰富多样,判断、分析和综合较深刻严密,对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较正确灵活变通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训练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集中注意与分配注意的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观察。要运用背诵等强化记忆的方法,把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要丰富学生的表象,诱发学生进行联想,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而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引导学生记忆背诵一些名篇名作或典范文章,让学生从中学习并进而掌握更多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智力品质的一个方法。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最后,培养学生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使学生喜欢学、自觉学。

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较高涨的学习热情,有较强的语文学习意志等。要使学生喜欢学、自觉学,必须深化学生对自学的认识,必须使学生自学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在这一点上,魏书生老师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他让学生讨论讲授法的利与弊,给学生讲教育史,给学生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介绍当今时代的特点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自学的认识。多年来,魏老师除了用较短的时间指导学生学完统编教材、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外,还增加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对他们今天和明天的工作和学习都比较实用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喜欢学、自觉学。

“自学能力属于特殊的能力,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教之教”,授给学生以“渔”,而不是“鱼”。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对学习信心百倍、兴趣浓厚。

以上是笔者对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一点体会。为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们还须不断探索。愿教改的百花坛中绽放出更绚丽的教改新花!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十三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应邀讲学告诫老师们说:“培养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明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受教育,那他们能更好地从学习中享受快乐,获得成就感。”魏书生把“自育自学”当做教育的最高理想和教学的宗旨,与叶圣陶先生定义学校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如出一辙。近几年来教育改革大潮涌动,标新立异雨后春笋。但归根结底,最理想的教育就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本领,让他们一辈子享受自育自学的红利。

魏书生一直坚持让学生自育自学的教育原则,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即使他一学期多达两个月在外地讲学,班里的学生完全靠自律自学,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班风学风,能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文化课考试依旧取得令人惊诧的好成绩。归纳起来,他在学生自我教育的举措上,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鼓起积极向上的学习姿态和生活态度。另外,他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上,一直按照给学生树立总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实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鼓舞学生的自信心。魏书生的经验是,他给学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往往会让他们写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那些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可能很快写好了,有些所谓的“差生”就苦着脸说:“老师,我没什么长处。”魏书生就亲切的诱导他们说:“孩子,你怎么没有长处呢?你不想来学校,但还是天天来,意志力多顽强啊;你学习成绩不好,父母骂、老师挖苦,但你还是每天好好坐着听课,抗挫折能力多强啊;你就算被老师挖苦了,但见到老师还是说‘老师好’,这是多么宽容的心态啊„„你怎么能说这些不是你的优点呢?”教育大师的话拉近了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鼓舞起学习存在障碍学生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因此而坚定地告别昨天,从此开始了重塑人生——做好学生——的艰难路程。

其实,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很多优点和长处,学习好是优点,乐于助人、热爱班集体等和学习好一样,也是值得发扬的长处。教育,就是要将学生的这些优点和长处明确出来,坚守住做人之本和那些平常不太引人注意的优点。即便是不太明显的优点,坚守住,用善心和汗水浇灌,也一定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光有自我管理能力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拥有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优异的学习效果。魏书生曾经有点灰色幽默地说:“让教育回归草根、回归心田。守住学生的长处,守住优秀经验,守住传统常识,别总是瞎嚷嚷着创新,教育其实很单纯,没有那么多花哨的创新。”大师的话,一语切中教育问题的肯綮。其实教育本来是很单纯的,培养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受教育,那他们就能更好地从学习中享受快乐、获得成就感。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重要的是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发挥的学生主观能动性。老师的重心在于“辅导、引导、开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智力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学习成功的喜悦。

现在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我把控能力,他们更多的是习惯于依赖老师,习惯于有老师监督指导的学习形式,不会也不能自我设计安排学习事宜。我们的老师如果像魏书生那样,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一日常规,从各方面引领疏导学生,就一定能够给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确立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采用行之有效的听课技巧,规划自己的复习和预习方案。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总之,最理想的教育就让学生自育自学,就是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自育自学能力的学生,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大浪淘沙的学习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高考跻身高等学府,然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十四

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然而,与现代社会对孩子自主的要求相比,我国的孩子的自主能力均很薄弱。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如学习《锡林格勒大草原》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被图片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时我说:“这些图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锡林格勒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美景的课件,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的兴趣。

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多,思路越广,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因此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产生联想,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力发展了又将促进知识的掌握,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

默读是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用手指文章)、不动唇(小声叨念)。因此,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1.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

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2.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

3.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浓厚的情感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许多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出它的'精髓,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真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地读不仅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想象的过程,边读边思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这样的朗读才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如:默读文章中描写情景的句子时,在自己的头脑中也应该相应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读中思考,就是让学生读完一部分要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再往下读。等读完全文,原来读不懂的就会一目了然,也就想通了。读完全文,还可能有学不懂的,就得到课堂上学,在老师指导下学,还要边读、边听、边想,原来学懂的可能会有新的或更深入的认识,原来自己学不懂的在课堂学习中,除解决原有的疑难外还会有新的疑问产生,要通过再读书、再思考予以解决,产生语言的感知能力。如《白杨》一文,学生预习课文,可以大致了解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也能达到课本中的预习要求,但对课文的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是很难领悟的,同时,对课文的一些重点词句,如“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风沙成长起来。”学生预习时是难以理解它的意思的。学生预习时把它做上记号,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理解了重点词句,也就会渐渐明白。课文表面写的是白杨,实际是在写边疆的建设者,赞颂他们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精神。假如没有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学生是不可能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这一深层意思。

4.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如教《火烧云》一课时,要求边读边画出文中有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的词语。描写形状的、描写颜色的、描写时间的。画出后引导学生适时运用,这样,既点击了该课教学重点,学生迅速感知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和瞬息万变的特点,又有效地积累了语言。

5.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默读中,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比如:讲读《林海》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喜欢哪句就针对哪句谈理解;喜欢哪个词,就针对哪个词谈理解;自己感觉对哪句话理解得好,就把哪句话读给大家听,自己最喜欢哪句,就先把那句背下来。结果,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在讨论和背课文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课近结束,学之未尽。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丰富了学生的感情,而且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材料。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十五

自学能力是受教育者适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语文自学努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但是学生目前在学校所学知识大多是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这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迫切需要差距越来越大。面临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加速获取知识,这就需要努力培养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具体要求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各不相同。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我认为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能使用工具书,能熟练查阅字典词典。二是能理解文章的题目的含义,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文章的常见文体。三是能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四是能看出文章思路,并概括出中心思想。五是能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关键词语,并能着重领会体味。六是能从文章中找出一些写作方法,供作文时仿效。七是能记有一定质量的听课笔记、读书笔记。还应该指出的是,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要把学生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养育得比较完美。这些非智力因素包括,有明确而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饱满的语文学习热情、顽强的语文学习意志等等。这些非智力因素,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能为他们建立起自学动力机制创造条件,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可缺少的土壤。

二、确立培养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若干先进理念

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师问生答,平铺直叙,师生在预设性强的教学过程中失去了灵活性、个性、创造性,也使学生失去了自学能力。课堂教学当然需要备课,需要“预设”。但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师生思维活动的多样性,就使得教学过程的“预设”变得十分困难。这还是其次,更主要的在于,学生是一个拥有学习权利的探索者,他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表现出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并因此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只有生成性教学,才是授“渔”而不是授“鱼”的教学,才能够称之为成功的教学。

在强化课堂教学预设性的同时,伴随出现的就是课堂教学十分严重的刻板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减少“众人一举、众口一词、众腔一调”的刻板性,增加“不在于坐得是否整齐,不在乎答得是否标准”的自由性。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要正确对待他们的“犯错”。成年人自学中还经常“犯错”,更何况一个初中生呢!从某种意义上讲,“犯错”越多的学生,获得的“体验”越深刻,自学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实践表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教师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就会下降。教师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的“教”和所有学科一样,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但它又有其自身的本质属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必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必须解决学生学语文的动力问题。离开动力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不切实际的,而学生的兴趣要靠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尽量利用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对所教科目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新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例如,走上街头,搞一次清除不规范字的活动。义务为群众代写书信,春联等。另外,还可以多开展课内外活动,变枯燥的课堂学习为生动的活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品表演,讲故事比赛,把歌声带进语文课堂等。

《论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十六

在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会问,高中语文究竟应该怎么学?怎么做才能提高成绩?复习备考有哪些策略?事实上,不少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惑。现收集一些常见的、经典的问题,在此予以集中解答,希望对求学、备考中的同学们有所启发。

第一讲初高中语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初中语文对课外阅读量要求不高,对文学欣赏水平要求不高,阅读理解以课本内容为主,有时甚至直接就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而高中永远不会直接考察课本上的内容。对于作文,初中讲求的是文法语句章法,高中讲求的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个性风格,文化底蕴,要一种厚积薄发。要求看问题有深度,有思想,有个性。

最重要的差别就是课内阅读和课外延展的差别,接受程度和认知深度的差别,文学常识和文化底蕴及时代精神的差别。教师一般都不直接分析课文章法,而是在时代背景,作者思路,文章意境上大做文章。高中语文老师讲课总是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态势,加之一种文学批评和欣赏的眼光来熏陶学生,引领学生认识文学,提高修养的。如果哪个高中语文老师是一句句一段段教课文,从具体的作业本上看,有周记本,作文本,摘抄本,练字本,基础知识归纳本,错题本,读书笔记本等等。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从初中语文过渡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呢?

1、增大课内外阅读量;

2、建立一定的学习规律,预习、听课、练习、复习一条龙;

3、针对自己的弱点选择一本合适的练习;(一定要最合适的,多了也没用,最要紧是能消化)。

4、定期对字词等知识进行归纳;

5、最好能提前把该背该记的记忆性知识先提前处理;

7、最好有定期练笔(建议一周到两周,写日记最好);

8、最好能阅读有关语文学习的报刊、杂志;

9、有时间练练字;

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学好高中语文?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新教材的启用。的的新教材相继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形成了强大冲击。在新形势下,许多旧有的语文教学标准被重新审视定义,一些新的语文教学思路已在不断出现。

2、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强化。在新课标中,将语文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教材中,则体现为情感专题教学的编排体系。新的理念、新的教材要求新的教材处理方法的出现。,高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自觉型,1月后就被学生赶下讲台了。

3、新教材知识能力目标的相对弱化。在新教材中,强调人文化教学,打破了过去编排教材的文章体裁体系和语文阅读能力要点体系,固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系统性学习。教学中仅仅强调“人物、情节、环境”等套路性的知识固然不当,但完全离开了这些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是否恰当?许多语文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试图探索出一条契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材处理方式。

4、学生学习意识的弱化,近年来,由于评价方式单。

一、教学方式的相对陈旧,许多高中学生将语文学习简单等同于听讲解课文、做阅读训练,缺乏语文学习的意识。面对一篇课文不知道自己看文章前要注意什么,看课文时要做什么,急需教师给予学习方法上的引导,突破语文学习的藩篱,步入主动学习的天地。

二、实施方法。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语文教师经过多方实践,初步形成了以“悟、读、动、讲、练”为中心的语文教材处理方法,简称高中语文教材五字处理法,具体内容如下:

1、制定计划。

每学期开始,各备课组将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定位教材情感教育重点;能力升格训练三类,确定文章的处理重点;((4)知识能力训练类文章,充分考虑制试点的前后联系,使之既有系统,又重点突出。(文章,寻找训练突破点。(附一:临朐二中高一语文备课计划)。

2、悟。

所谓“悟”,即“情感感悟”,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讲述、日记等方式谈学生自己的情感体会,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学生感悟过程中起顺水推舟的作用,对健康情感予以肯定和拔高,对模糊情感予以理清,对不良情感予以纠正。(附二:《江南的冬景》训练题)。

3、读。

所谓“读”,即“广泛阅读”,(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所注意的问题;(开放阅览室让学生自由阅读;(思想深刻或描写生动的文章,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语文的思辨能力。(附三:高一阅读材料(节略))。

4、动。

所谓“动”,即“语文活动”,开展语文美文背诵大赛、语文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在举行活动时,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将一切交给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附四:美文背诵比赛组织程序)。

5、讲2)研究教材,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将文章分为情感价值训练、知识能力训练、15)及时印发课文相关内容,强化情感教育;(3)情感价值训练类文章,确定重点的相关阅读和活动内容;3)泛读多种版本教材,对比内容,52)指导学生语文6)随时印发与时政相关的4)。

(1()能力升格类)强化语文诵读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情感;()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并相互交换阅读心得;(所谓“讲”,即“精选精讲”,(1)教师对部分文章作深层次讲析,指导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研究的方法。教师认真研究文体体系和阅读能力训练点,使“讲”成为体系,每一次“讲”都要精心准备,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自主总结出相关知识点。(2)学生轮流自主出题,互相考察,在班级中充当“小教师”,进行讲解。

6、练。

(1)精选习题,针对性训练;(2)学生自拟题目,讨论解答,自己讲解;(3)在训练作文的基本能力的同时,及时结合情感教育目标,适时作文,激活情感。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语文教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存在。

2、讲解不求面面俱到,务求重点突出,形成系列。

3、教学计划必须依据学情及时加以修改。

4、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随时依据学生学习方式加以改进。

如美文背诵大赛,我们在实践中反复修改,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由一开始的教师组织、教师点评,转为学生组织,又转为学生专人点评,再转为学生随即点评。在举行中,完善不足,让学生时时有一种新鲜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推出,引起了众多老师的教学反思。我们的这种做法也只是一种在反思基础上的探索。作为一种尚未完全成型的教材处理方法,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使之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讲。

寄语高中生(语文学法指导)。

进入高中意味着你们将摆脱稚气走向成熟,也意味着你们将承担起高中并不轻松的学习担子。高中三年如何做到高效优质是你们今天就该思考的问题。要高效就得要方法,古人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语文的学习也要讲究方法,“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是学不到东西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习的好习惯,确立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善学的人。以下的建议供同学们借鉴参考:

一、从心理上要重视语文、喜欢语文。

其实长久以来有些同学对语文存在错误认识。一方面觉得语文是母语,只要能够认得字能读书就可以了。其实语文包含的知识非常丰富,有用的东西多,而且生活中要求你会读读写写的地方不在少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就罢。另一方面,有些同学觉得语文学习总是不见成效,所以热情不够。语文的博大精深需要大家慢慢的深入进去才能发觉它的魅力所在,那么语文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总之,请同学们首先就要端正对语文的认识,重视语文、喜欢语文。只要大家愿意拿出你们的兴趣和热情,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指导,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二、正确对待课内课外。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所涉及的面广、知识丰富,课内课外都有可学之处。

课内主要要求大家掌握一些语言基础知识和学习技巧性的东西,诣在使大家“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举一反三,提高语文水平。因此给大家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1)主动预习。

提前阅读将学课文甚至了解该单元其他课文内容,确立课堂学习目标。对于文言文单元,要求熟读课文,动手圈点勾画,旁批疑难点。

(2)。

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听课要眼到、手到、心到,要跟随老师思路,作好笔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可能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3)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要主动。每晚临睡前回顾当日所学,对记忆背诵的内容加强巩固。结合周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弥补。每个月整理自己的笔记本,系统小结一次。

课堂上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和老师密切配合,就可学得轻松。当然,语文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来不断扩展知识面。课外,要求大家会挤时间,利用一切饭后睡前的空闲随手翻翻,广泛阅读;或者把知识点做成知识卡片抓紧时间记忆。

三、牢记“读、摘、背、悟、写、练”六字诀。

读首先是读课文及读本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语文学科选编的文章有其代表性,编者从各个时代各种题材选择内容,由浅入深让同学们从不同层面接触语文,提升语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读本是课本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起来。此外,同学们还必须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名著。读书要有计划,一学期安排利用周末和假期阅读根据个人喜好有选择的阅读,扩展知识面,增长见识。读书又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文章可边读边评、边抄边背。对待经典文章和名著就要采取精读的方式,通过反复阅读,反复评注,达到对文章不断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的摘抄于内。此外,也可记录你的生活所感、作读书笔记等。阅读摘抄都是为写作服务的,储存丰富的素材才能对写作有帮助。

背首先强调背课文和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对于要求背诵篇目一篇也不能马虎,而文言实词虚词记忆则多多益善。然后,可多记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名人典故等,增加知识储备。把别人作品中优秀之处背熟了才能最终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的文章增加亮点。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记住的东西还要经常复习运用,不是一劳永逸的。这里结合科学实验结论给大家提出注意事项:

对首次记忆的新内容,一定要“不惜千金买宝刀”。心理学表明:变换着方式(默想、默写、诵念等)去记忆,效果最佳。许多同学,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这样的记忆量,十分钟后就消失忘。对较复杂、深奥信息的记忆三天后遗忘25-30%,时隔越长,遗忘率越高。因此请同学们,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首记可在讲课当天晚自习;二轮记忆在临新课前一天自习,或其它时间;三轮则在课前几分钟,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事实证明,各轮复记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绝对可行。

悟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独立思考或向老师请教,当日所学当日吸收。对于生活要善于观察,用心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善于向别人学习,借鉴吸收他人的优点长处。

写生活随笔。随笔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时时动手写点东西是个好习惯,长期坚持写作的人思维更敏捷,谈吐更清楚,同时也可以帮助你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写作文自然不成问题。此外,阅读了他人作品最终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写作是读摘的延续,可以加强你对所积素材的记忆。有些同学基础不好,写作困难,那就从最基本的字句开始,逐字逐句地写,句子通顺明白了才能构建段落篇章。总之,从基础做起,不断训练自己,久而久之就能取得成效。每位同学应准备一本字典,以便能随手翻阅,不写错别字。此外,这里提一点小要求,请同学们一定要习惯用钢笔书写,保证字迹清楚、卷面整洁。这些虽然是习惯细节问题,但可能对你产生较大影响,不可忽视。

练这里的练指的是平时练习和周练。练的内容主要是做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题目。因为语文基础知识内容庞杂,有的知识也比较细碎,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巩固提高,才可查漏补缺。因此要求大家在练习中认真对待,规范答题,及时整理笔记。

语文学习要讲究方法,希望大家牢记六字诀,结合个人情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踏踏实实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为后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祝愿大家在高中阶段能学有所成,实现梦想!(编辑:华中师大。

第三讲高中语文学习、复习备考经典。

在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会问,高中语文究竟应该怎么学?怎样才能提高成绩?复习备考有哪些策略?事实上,不少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较大的困惑。现收集一些常见的、经典的问题,在此予以集中解答,希望对求学备考中的同学们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100问。

10?

杨胜利)。

高考试题经过十几年的锤炼,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很明朗,也非常合理的态势。就以文学学习来说,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无非是吸纳和释放,吸纳就是读和听,释放就是说和写。

高考只能就读来考你的吸纳,就写来考你的释放。第一大题,第二大题、第三大题的这种选择题,考的是纯粹的吸纳。第四大题是现代文阅读的大题,是以吸纳为主,但是若要答出主观的题目,就适当地需要你的释放的能力。第五大题,需要你想好再写,依赖于一种吸纳的释放,以释放为主。第六大题作文,基本上考查释放能力。这几大题就呈现了一个由吸纳到释放的合理线索。

尽管题目的类型不一样,但是要求的考试能力无非是四个字:确认、整合,确认就是语言单位的认识,整合就是对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牢牢把握住确认和整合这两点,无论做语言知识、语言表达的题目,还是文言文、现代文的题目,都应该能够取得很好的收效。

2、复习时只做练习而没有仔细的讲解,效果好吗。

这种效果当然不好。因为老师如果大量地做题,而没有自己的甄别,很多题目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坏处。例如现代文阅读,有些练习题和高考题的信息阅读的思路、能力的要求把握得比较准确。但是相当数量的题目并不是这种思路,要求的能力也很不清楚。同学们如果做那种题目,你刚做了一些好的题目,形成了一种意识和思路,你再做差的题目就给冲淡了,甚至消失殆尽。因此我觉得,做题关键在于领会高考题目的一种思路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这个题目必须经过老师的斟酌。另外,做大量的题目,如果不经过消化也是没有用的。要经过三个环节,一个是听老师讲,一个是写,就是大量做题,一个是想,三个环节想是最核心的,如果不想,听和做题都没有用处。大量地做题,往往冲淡了你想的时间,因此作用不大。争取在老师的甄别之下做题是比较合适的,当然,老师的讲评至关重要。

3、高考复习中语文课本究竟有没有作用。

高考尽管脱离课本考,但是实际上课本有很大的作用。语文考试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语文的专项知识,尽管考题里不涉及术语,但是在理解题目和回答题目中必不可少地需要运用语文的专项知识,这些是语文课本上非常重要的内容段落、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样讲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帮助同学积累你的背景知识,例如你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你不读鲁迅的小说,就和读过鲁迅的小说的同学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也是为写作服务,因为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本的范文理解清楚,对于写作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课堂上利用课本同样可以做信息阅读的训练,这方面需要老师很好地把握和驾驭。同学们其实自己也可以和高考题进行比较,利用课本上的材料,进行信息阅读的训练,毕竟课本在文章的规范性上与高考用的现代文阅读的文本是非常接近的,这方面,它实际上比很多那种不太好的模拟试题的意义更大。

4、语文水平不错,怎么进一步提高。

认为老师讲得比较陈旧例如老师讲文章的字词、

再有,同学们不爱听老师的课。

5、文学常识名言名篇怎么解析?

平时学习中读名言名篇,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应该读到真正理解了,尤其要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在写作中发挥作用。

另外,多背诵一些名言名篇,背就是记得很清楚,理解得很透彻,才能背得下来。解答现代文的题目,背景知识的积累比较丰富,也是有益的。文学常识考试的范围很明确,一个是世界上或者中国的一流作家的作品,再有就是客观的一种扩展。有些考题中出现的一些二流作家或者作品,多数是干扰性的,多数是正确的,用这个干扰你,看你对一流作家的作品是不是准确地把握了。

6、解答文学鉴赏题有什么技巧。

鉴赏题一般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前高考经常考的诗歌鉴赏题,名义上是考鉴赏,但是实际上鉴赏是没法考的,因为所谓鉴赏是阅读者的主观和作品的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是无法控制的。以前考的诗歌鉴赏歌中的某些字句或者所用的表达方式的一种正误的判断。另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的文学鉴赏。这方面,应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是用什么手法,第二是这个手法的基本作用,第三就是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意义,达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当然,对阅读文章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现的中心之间要搭一个桥梁,这样大概就能够在现代文阅读的文学鉴赏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7、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技巧是什么。

以前的社会科技文(社科文)强调的是文化性和文学性,现在和今后的社会科学的文章强调的是时代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类似于新闻的题材。这种题型考察的也是在一定的背景知识的积累上,准确获取新鲜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阅读中做题的时候,如果陷入一种纯技巧的思考,效果是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建立联系,这样通过现场的解读,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8、做现代文阅读,特别是主观题,答题时要注意什么。

现代文阅读它首先是一种信息阅读,明确地说,就是利用阅读者的知识积累,以这个为依托,通过现场的解读,准确获取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或者校正自己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因为它是这么一种阅读,根据它的这种特点,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它需要依托的知识积累。例如鲜信息,用什么来解读它呢是懂的,借助这个知识积累,我们就懂了无性繁殖,就像细菌、草莓、葡萄的繁殖,就是克隆。第二段和有性繁殖的对比再次解释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又是我们知道的,两次知识的积累,使我们准确地获得信息,克隆是无性繁殖。我们读懂了克隆羊是无性繁殖,这是信息阅读的一种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个是立足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需要准确地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准确获取新鲜信息,一个是需要对文章的整体思路进行把握,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提取,另外一定要注意准确二字。

9、怎样总结现代文阅读问题中的主观题的答案。

题,名义上是鉴赏题,实质上只是对那首诗。

不好的。考生应该随时调动自?

我们的知识积累,我们就应该充分地调动自己。

另一方面,要把题答好,首先要看题目问的是什么,因为人家要求你筛选的信息,是在题中做了限制,是限定你按照题目的要求筛选。对于鉴赏性的题目,首先要答出要点,另外要结合文章做分析。

10、提高阅读练习水平是否就是多读一些文章?

平时读了一些文章,但是读的目的未必和高考做题的目的是一样的,平时读可能是娱乐性的阅读,或者是专业性的阅读,和高考的阅读不是一种阅读,因此需要的能力、方法,也是不完全一样的。你应该在复习的时候,利用已经有的阅读的背景知识,转化为在信息阅读中使用,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在考前,我觉得没有必要大量地读其他的文章,因为所能考查同学的,无论是社会科学文章、自然科学文章,或者是文学作品,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的面是相当有限的,因为需要有时代感,符合中学生的特征,需要积极、健康、向上,在这个范围内,大概你所面对的十几套模拟题,就足够了,因为,它所使用的知识积累的背景是一致的。所以你做一些模拟题,一方面是提高你的答题技巧,同时也应该当做背景知识进行积累。

11、文言文应该怎样复习。

文言文做题经常出错,有几种可能,一种是你认为懂了,但是实际没有懂。另外一种情况,是你懂的是一个大略,题目总是在很具体,或者很细微的地方考查你,可能你粗枝大略,在做题上很难获得很高的正确率。还有一种可能,你对题本身的要求没有懂。利用文言文筛选信息的题目,你对范围认识不够,也答不好。最后一道题,往往是对文意的把握,出的错误往往是具体的,很明确的硬伤,这个意识不好,也答不好。

高考能考的文言文,明确地定位是浅易文言文,近十年考的都是纪传体的文章,在高考中考同学们的纪传体的文章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明确的,无非是破除迷信,廉洁奉公,维护祖国统一,或者某种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这方面的范围可以说是相对很狭窄的,也很具体很明确。当然同学熟悉这方面的文言文的语言模式是很重要的。因此,复习时要有目的地选择相关的文言文,去熟悉人家那个文言文的文句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当然,也需要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只有真正读懂了文言文,再注意题目的特点,才能答好。

12、文言文的学习技巧是什么。

学好文言文,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词的积累,因为文言文要素里包括虚词、实词,包括语法,实词是最常见的。有对实词比较好的积累和扎实的掌握,理解文言文就有了基础。学习文言文,一方面要积累,另一方面要有推断能力,根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推断。高考考的需要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的阅读,我们对现代文很容易读懂,是因为我们熟悉它的语言模式,文言文读不懂,主要是不熟悉语言模式。如果这方面能够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读文言文就比较容易。三个方面,实词的积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还有对于语言的熟知,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13、作文题是否真正能够体现学生的能力。

其他任何领域都不一样的,对同学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文言文,也是在一定基础上进行推断。另外也。只是近几年的高考题和以前要求的题目的题型不同无物的语言。如果这方面能够做到你的思想通过很好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就能够在作文得分中占到主动的地位。

14、什么样的作文最能打动老师?

毕竟写高考这篇作文目的就是获得高分,而你的唯一的读者就是阅卷老师,因此打动老师应该说是这篇作文最关键的地方。这里首先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个是你写的文章应该是关注时代的,要写有时代感的社会热点的问题,当然这个社会热点的问题,不见得都是政治口号,但是必须有时代感,因为文章为时而作。有些同学不能打开思路,他顶多想的就是中考、高考,分数排队等等,眼界很狭小,老师不喜欢。另外是写中学生熟悉的事,有的写文化大革命,那你不熟悉,就是班门弄斧。还有,有的同学写早恋,早恋可能是有时代感的热点问题,但是阅卷老师不能接受。第四,应该是具体的,以小见大的材料,这样才是作文,而不是政治考试。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要写好,要得体。只有思路开阔的选材,注意语言很精彩的文章,才能打动阅卷老师。还有一点,就是应该有比较美好的感情,因为你要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发现和赞颂生活中的美好,这是最基本的写作技巧。但是有的同学不是要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一到考场作文就把自己写得灰头灰脑的,老师当然不会喜欢。

15、高考作文怎样才能写出新意。

过分地追求新意,认为标新立异就是创造,这是一种偏差的认识,实际上创造不只是限于立意、内容一个方面,在语言方面也可以创造。另外,创造不只是有一个想法,还需要把你的想法能够合理化,在文章中表达出来。语言也是,如果你有一个比喻的想法,你就要把生来说,考场中的作文创造,并不是要求你惊天动地,你只是比你自己过去有一种超越的追求,有一些提高,比你周围的同学有一种超越,这个超越当然既包括了内容,也包括语言方面,这就足够了。希望同学们正确理解作文方面的出新,出新应该包括内容、语言两个方面。

16、如何在不跑题的情况下写出新颖的文章。

只要是话题作文,实际的范围就是相对很宽松的。也就是说,与其想怎么在这里出新,不如想怎么很巧妙地引入自己熟悉的领域。举例来说,就设想记忆移植公司,可以感悟人间万种风情。既然是人间万种风情,你熟悉哪个就可以写哪个,他就选择了两个材料,一个是一个企业家移植一个失学儿童的记忆,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希望工程。又设想了一个是一个下岗两年的工人,移植了一个自学成才青年的记忆,涉及到下岗再就业。他很好地利用了一个记忆移植公司的构想,引入自己熟悉的领域。例如,“走近生活”这个题目。要写什么,可以通过一种形式引入你熟悉的东西,例如一个同学,只是写一本生活的相册,在生活的相册里,他抢拍下来的生活镜头,一个是写公园里的英语角,另外是写一个男孩和一只狗相识,写出人和狗之间都能沟通,人和人之间更能够沟通了。这就是巧妙地利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只是做一个基本的构想,引入自己熟悉领域的例子。

17、如何能做好有思想深度的作文。

能不能用第三人称写。

题,有的问语文问题,有的问作文的问题,有问高考题不是对思维的深度要求高了,而是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同学利用话题作文这种形式引入你自己熟悉的领域去谈。

18、怎样增加作文文采?

作文的技术等级要求和发展等级要求,尽管分得很清楚,但是阅卷是人主观操纵的,不争取发展等级分,很难保证你的技术等级分都能获得,因此我们说,增加你的文章的文采,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发展等级分,更重要的是保证技术等级分。的文采,是语言方面的问题,语言方面在发展等级分方面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说有文采,是针对论说性的文章。再一个是描写生动形象,这是针对描述性的文章,应该下决心在这方面争取有所突破。其实取得突破并不是很难,因为要争取能够写出一段或者两段描写生动的文字,对一个高中毕业生是能够做到的,当然要写出一段有文采的文字,语言模式比较好,词汇比较丰富,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我们平时做很多语言表达的题目,完全可以在你的作文中也使用它,你的阅读中也会遇到大量的精彩的文字,也可以运用到你的作文中来,但是一定要在你的文章中争取很得体地出现一段两段精彩的文字,这是在语言上保证你能够获得发展等级分,同时保证技术等级分很重要的因素。希望同学们多做一些阅读,多做一些积累,相信是能够写出精彩的文字的。

19、看图作文应该怎么写。

看图作文,因为能够考的图画都是漫画,漫画都是寓言,最重要的是要对这个漫画的寓意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

命题作文是考试中必须的,因为考试就要有某种限制的文体,不然就不是作文的考试了。命题作文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材料作文以前是一种限制,现在的话题作文是比较开放的,就现在的话题作文命题来说,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可以多种形式去练,但是,在考试中应该选定自己擅长的文体,写自己擅长的材料,着重于写好语言。

20、作文写得总是让人感觉很另类,按模式又写不好,怎么办。

另类作文大概就是有点怪,与众不同。一个可能是你对高考这种作文的特性了解不太清楚,因为高考作文就是应试,和你平时写书信,自己写日记是不一样的。你要把目的弄得很明确。你要参加高考,你的目的就是在作文中获得高分,不是在这儿表现你的那种个性。在能力,转移到高考的作文题目中来。

按照一定的模式写不好,这个可能是模式不够合理,或者是过于僵化的模式,但是应该有一种合理的模式。例如我们到国际机场去,我们看到那么多架飞机,都是很有个性的,很有创造性思维的,但是都是一个机身,两个翅膀,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飞机了。当然考场的千字作文,也是有合理的模式的,建议你看一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认清什么是考场作文的合理模式。

未完待续。(编辑:华中师大?命题作文应该怎么抓重点杨胜利)??

这里,你也可以利用你的个性里所具有的那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十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已全面进入创新型时代,创新教育也随之步入了学校的大门,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所有学校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赋予大力度来培养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经过自己的不断思考独立地发现了他前所未知的事实或者找到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特殊方法。

学生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解决方法是一种创新,独立地发现或者是证明了某一定理也是一种创新。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应该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让他们那种潜在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限度发挥、挖掘和培养,而不能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应试教育的重大负荷下压抑和消亡。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是教学的很基础的部分,它对今后的教学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其中数学的学习对今后的学习影响很大,范围小一点来说就是对今后的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众所周知牛顿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是相当卓越的,它的三大定律对物理界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牛顿能做出这么大的贡献与他的数学知识是分不开的,正因为他的数学非常好,所以对他的物理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仅从这一方面来看在小学学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就中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说,情况不是很乐观的。尽管全国都在喊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部分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考试的压力,在教学中,根本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这样很多学生最擅长的就是生搬硬套,因为这是最简单也是比较好用的方法。但一旦遇到没见过的题目,他们就不会了,因为老师没教,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教学现状,因为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完全被遏制了。老师教他们那些东西,并不说明原因,仅仅是叫他们记住,所以时间长了,学生们也就习惯了这种模式,一旦遇到新题型就完全傻眼了。因此,必须要注重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利。首先,学生感到轻松,完全没有那种很沉重的感觉,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创新思维的发散是有利的;其次,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学生一旦觉得某些地方有问题,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师再予以相应的讲解。一旦有了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性也就强了,他们没必要什么都按照老师说的做了,可以自己去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自己和同学讨论,完全可以跳过论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张小洪(开县大德镇中心小学重庆405428)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已全面进入创新型时代,创新教育也随之步入了学校的大门,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所有学校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赋予大力度来培养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方法老师。这样,他们的'自主判断能力也就有了相应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有很大的驱动作用。有了兴趣之后,学生对学习是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负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可以通过提出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适当给予学生鼓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不会消减。如果某一学生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之后把老师提出的某一难题攻克了,要予以表扬,这样学生会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有兴趣。同时,其他学生也会受到激励,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来了,也就不愁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了。

(三)注重数学的思想方法,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进行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各种思想方法的运用,这些都是数学创新的最基本的前提。对于不同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观点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散思维,其中还包括认真的反思,这些是创新的核心步骤。经过研究表明:在一个人的知识量一定时,他的个人创新能力与其本身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关系。因此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克服那些思维定式,考察问题一定要全面。例如这个问题,“一刀切掉一个长方形桌子的一个角,这张桌子还有几个角?”很多学生立马会说5个,少数会说4个,极少数的学生会说3个,这个问题是很考察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一旦思维不全面,就很难得出完整的答案,这时教师就要重点讲解一下应该怎么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使得这个答案更全面。这都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三、总结。

小学数学对学生今后的各方面的学习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它涉及到学习、生活、研究等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必须要采用各种合适有效的方法,狠抓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虽然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不大乐观,但随着各种教学新课改的介入,我相信我国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将会取得突飞猛进的,从而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大力的培养。在此,希望我国的数学教学事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杨跃鸣.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及若干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2,04.

[2]张荣.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02.

[3]沈永玲.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j].吉林教育,2010,0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十八

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内容繁多,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总感觉教学时数不够,教学负担过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全部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教给学生,老师没讲到的,学生就不知道.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知识,如有些是初中学过的,为了引出新的内容这些知识也要教师再讲一遍,学生才能重新记忆起来.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现象,如教材越讲越细,作业越留越多,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自学时间越来越少等.要改革这种被动局面,关键在于组织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要求青年教师每讲一次课之前,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先弄清那些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的,老师不必重复讲解的哪些内容应提前交代给学生,由学生预习时解决的;哪些内容是学生似懂非懂的,必须通过老师认真讲解,学生方可牢记心中的.对于教学的难点内容,靠学生自学困难的,可以由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讲课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了学生的依赖思想.

二.改革教学思想

造出一个紧张、活泼、生动的学习局面。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得当,懒于思考,对教师依赖性大。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上,需要一个时期的积累。他们的表现是:听课不认真,不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做完,完事大吉,上交老师,一身轻松,脑中再不去想它,似乎作业就是为老师做的。于是就产生“讲啥听啥;不讲不听;讲啥记啥,不探究原因”的现象。学生总让老师牵着走,教师一撒手,学生自己不会迈步。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各个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自身的智慧,而不是搬书本。青年在授课过程中,要灵活掌握课本的知识点,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找准启发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以达到“学一门技术,有一技之长”的培养目标。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和积累学习方法,但要想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青年教师不断探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段,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准备及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使学生愿意学习,并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来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使我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再迈一个新台阶。

作为青年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使职教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熟练掌握知识,迅速接受新科技的佼佼者,让他们去占领高科技市场,使我们的祖国跻身于世界强手之林。

一、提高认识

方法如下:

(一)讨论满堂灌的利和弊

讨论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认为满堂灌弊大于利,在这样满堂灌的课堂里,学生成了奴隶,成了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二)从纵的方面看自学,尽可能取得学生的支持

给学生讲教育史上有光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自学的认识,讲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讲了夸美纽斯一个教师可以教三百多个学生的主张,讲了杜威儿童中心的合理成分,讲了陶行知的“教学做”统一主张。

(三)从横的方向看自学

经常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论,讲叶圣陶有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主张。汇报省外的教改情况,介绍许多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从《外国教育动态》《外国教育丛书》中介绍有关教改和新鲜理论给学生认识。

从原苏联的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到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布鲁纳,从巴普雷什中学到日本的某中学的自学刚要,西欧的精学,法国和美国的开放式教学都做了介绍。让学生讨论一些教改试验的利和弊,如美国的实习牢房,日本的赤足小学,荷兰的少年餐厅,哥伦比亚的青年教改营,法国的不定型教学班,美国近二百所中学开设选修课。

(四)介绍当今时代的特点

(五)分析学生的实际处境

我多次在全校的会议上强调,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多少人升学,二十培养适合明天祖国需要的有知识有能力的劳动者。因为无论你中学办的多好,也无法改变少数人升学,多少人就业的局面。

(六)讲自学成才的可能性

经常讲古今中外杰出人物自学成才的具体例子。恩格斯,高尔基,爱迪生,华罗庚,等。

二、激发兴趣

(一)增加实用性的教材内容

让学生自学完统编教材,对明天工作和学习都比较实用的教材。

1、课上引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几年来我在上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如大脑的工作原理,增强有意注意力的方法,记忆的`窍门,观察的方法,讲什么是理解力,什么是想象力。

2、介绍现代科技的发展状况。

《外国科技动态》,如飞船的对接,天外飞行物,数控机床,人造心脏,人工合成物等,连最淘气的学生都凝神细听。

3、有时候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引进语文课堂。

4、学生喜欢和他们的生活、思想联系很紧密的名篇。我就把报纸、杂志、新闻、报告等里面出现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讨论。

(二)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经常和学生讨论怎么读,怎么写,怎么说,怎么样上课,怎么考试等问题。每到这时学生都充满了自己是学习主人的自豪感。我和学生经过反复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课堂教学法。课堂力求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三)创设一个竞赛情景

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查字典竞赛等

(四)经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主要是想激发兴趣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给方法

(一)教给自学统编教材的方法

1、自学总体的语文书

2、自学一本语文书

3、自学一类文章

4、自学一篇文章

另外还教给学生完成每一步任务的方法

(二)教给“三结合”的自学方法

1、听说读写结合

2、语文科学习与语文学习结合

3、学与用结合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适合学生个性的学习方法,在班级里经常组织国内外学科的学习方法介绍会,出版介绍自学方法的壁报。

四、培养习惯

(一)首次慢动

刚刚接触班级时注意求稳、求慢,使得学生有一个适应时期。

(二)逐渐加速

(三)系统计划

自学要向管理要效率,管理学首要的环节便是制定系统的计划。

(四)控制时空

我们用填写学习病例,定期更换座右铭,每天统计闲话句数,闲事件数,闲思小时数等方法来让学生控制自己的不良习惯。

(五)形成习惯

养成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名言警句的习惯,养成读社会这本大书的习惯,养成了互批作文,互相出题考试,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十九

《数学教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首次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以前数学教学大纲中从未有过的标准并且把“数感”摆在新课标的六个核心概念的首要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说一说笔者的粗浅看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动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通过动手操作能够实现和反映大脑的共同思维过程,同时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以及他们的认识规律,结合所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知识重点,建立数学概念。如在教学“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为了突破“凑十”这一难点。在课堂上我们组织学生操作学具。笔者首先用实物演示:盒子里有8个球,盒子外有4个球。要求学生观察盒子里再放几个就有10个了。就把盒外的球分成几和几拿出2个放到盒子里,这样8和2就凑成了10,10再加上盒外的2个就是12个。再让学生摆学具教学8+5,学生边摆边思考,并要求说说思考的过程。学生在摆说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用“凑十法”计算8和几的进位加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各类数学题的计算方法寓于学生的操作中,通过学生的摆,数,算,说,调动学生多种感言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价值。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活动来支配他们,来养成他们的学习习惯,使智力和非智力的品质得到协调发展”。可见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意识基本理念,在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让游戏活动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且在游戏活动中培养》的生的数感。

目的含义,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重点之处。对于易混淆的题目。更要增加阅读的遍数,找出其中的区别之处,防止一知半解。经过这样的阅读,学生解答的错误率会大大降低。

2、计算题的阅读指导。学生对计算题的读题是最忽视的,这也是造成抄错数字,搞错运算符号,混淆运算顺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除了要求学生计算细心外,重点强调计算前认真阅读题目,同过阅读了解题目中包含那些数字,那些运算呼号,对题目的运算顺序做到新中有数,特别是一些易引起错误的地方更要倍加注意,有的还可以通过画线加以突出。这样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3、解决问题的阅读指导。解决问题的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认真阅读题目显的尤为重要。指导学生阅读解决问题首先要求学生拿到题目第一件事情就是认识的读题,要一字一句的读,读一遍不懂,再读第二遍,直到读懂为止。通过读题,要能够说出题目中所讲的是怎样的事情,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哪两个条件有联系。可以求什么问题,题目中那些词句比较重要,对这些重点的字、词和关键句还可以圈圈、画画等等。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篇二十

创新教学就要教学创新。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是作为培养的主渠道。要想使这条主渠道变得畅通、顺利,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

平常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并通过亲自的体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严谨、相联性的本质,以便于学生品尝创造性数学活动的趣味,这能让学生对中学数学产生及其浓厚的兴趣。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能是只有一部分内容适合,针对这类数学内容的教学,一般在解决问题方面采用发现式,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探索中去,从而去探究、发现、解决。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掌握度、课程内容等方面入手,在课内课外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通过竞赛、亲自制作模型、参加游戏等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热爱中学数学,以便于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热情。

面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受到数学课堂的重视。通过合作型的教与学,促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一个探讨、沟通、交流、合作的有效集体,通过彼此之间的启发、思考,就会不断的冲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而,合作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这样的交流学习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促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极的启动数学的抽象思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它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生动、具体、实在的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图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图像等。通过多媒体声、像、音、图一并展现初来,有效的连接了数学知识的内容。例如,在双曲线、抛物线的轨迹教学过程中,借用多媒体功能将其轨迹的过程展现出来,不仅简易了学生的理解度,还能加强了学生创新兴趣。

1.2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创新能力并不完全是以知识和潜能为基础的,还需要一定的情感和兴趣。首先,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基于这一点,中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方面就要新颖、适度,具有探究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在问题的解答中创新思维、提出新疑问并自行的解决。其次,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适时的制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在学习中增强自信。最后,要借助数学的美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图形的认识、理解,来解决几何知识中的难点;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图形的美感、线条感、结构感、对称感等,让学生在视觉中充分的感受数学图形所带来的美。

首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亲自操作有助学生创新、想象、求异。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反思和运用。教师在借助相关的教学用具,动手操作、总结、实践、思考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次,要开展丰富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联系和作用,加强学生的时间活动能促使学生积累有效的经验。利用数学竞赛、专题讲座、问题的研讨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启发,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2965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