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书记民情日记(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9:45:19
村书记民情日记(汇总19篇)
时间:2023-11-18 09:45:19     小编:纸韵

可以对自己的目标进行评估和调整,更好地规划未来。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际关系技巧?这些总结范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一

今天,我来到了贫困党员李世军、丑树文、殷树发家,面对面和他们拉家常。

在老党员李世军家,我看到他正用一条独臂拿着一把扫帚,义务清理着村里水泥路上拖拉机碾下的泥土和家禽留下的粪便。我亲切的和他打招呼,介绍自己,李大爷放下扫帚,拉着我的手说:“早就听说来了个第一书记,我们都盼着呢,当年的工作队又回来喽!”走进李大爷家的泥草房,在昏暗的屋子里,看到了他那躺在病榻上的妻子,“李大爷,没人照顾你们吗?”,“嗨!孩子不在农村住,出去打工了,我身体还行”。李大爷言语不多,却很质朴实在,在我“问计”于他时,他往往是一语中的、切中要害。“送钱送物不如有个好支部,只要支部凝聚力强,带好头,咱村就是靠自己也有发展”;“咱村低洼,现在是旱田多水田少,只要鼓励帮助农民旱改水,一准丰产增收”;“河堤还要加固,不能让农田再受灾了”;“水泥板铺好了,要处理好边沟,家禽要圈起来不让上道,环境保持要靠大家,我就是起个带头作用”……。听到这一句句肺腑之言,看到眼前即便面对如此生活压力,依然乐观向上,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李大爷,我肃然起敬。临别之际,在他微微湿润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一名老党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改变村容村貌的期盼,对党支部战斗堡垒的坚定信心。

在老党员丑树文、殷树发家中,他们详细讲述了村里和自家的情况,由于村里地势低洼,又连续3年受水涝灾害,让赖以生存的耕地收入锐减,虽然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保障下,能够在灾后维持正常的耕种生活,但年老体衰,家底又薄,在缺少资金、技术和带头人的情况下,眼看着别人家种养殖业发展的红红火火,自己却不得不过着比较困苦的生活。低矮破旧的泥草屋、病重残缺的身体、拮据窘迫的生活,此情此景,不禁让我心头一阵酸痛。但他们依然满怀热情与我一起研究致富门路,帮我出主意,为村里提建议,给我鼓劲,为我加油,让我深受触动。

这次入户走访,不仅增强了我带领全村发展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一定要干好第一书记这份工作的信念。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二

近日,我们对所任职的关阳司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和挖掘,通过走访交谈,大体了解掌握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令我们欣喜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一丝担忧。欣喜的是本地仍保留着许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仍在不遗余力地将其发扬光大;担的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继乏人,“人死艺亡”的现象似乎越来越不可避免。同时,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抢救和申报工作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了保护和抢救的困境。因此,采取措施留住根脉,积极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有效解决传承人的问题便成了关键。而现代人不论思想还是行动似乎更钟情于停留在“流行”层面上的现代文化,二者之间的矛盾便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的绊脚石。

走访过程中,我们与李宪柏老人进行了详细的交谈,交谈过程中他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李宪柏老人现年79岁,虽年事已高,但仍痴迷于民间文艺演出,在这方面,他可是全能人才,吹拉谈唱样样都行,作为关阳司社区文化剧团的带头人,他从1951年就开始学习戏剧演出,因当时的生活条件太差,跟老师学习便成了一种奢望,之所以走到今天,完全是凭着自己对戏剧演出的痴迷和热爱以及其坚韧不拔的毅力。现在他的一个心愿便是希望把这些民俗文化、技艺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然而在教授过程中,少之又少的学习者及其冷淡的学习态度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无奈和担忧中。的确,现代社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民俗文化及技艺的关注度是越来越低了。同时他也谈到,现在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失传,很是让人心痛,谈到此,老人沉默了,我们也沉默了,此时此刻,或许唯有沉默才能诠释出些什么……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形势并不乐观,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我们坚信一切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这就需要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在实际工作屮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积极从法律保护、活动保护、传习保护、传人保护、制度保护等方面去探索,不断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i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曙光永远照亮全世界!

xxxx年4月21日星期二多云。

在镇关阳司社区活跃着一支老年人队伍,他们以社区“文化大院”

为家,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中老年门球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过去城里人打的门球,如今在农村也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每天早上,社区文化大院的门球场便成了老年门球爱好者的乐园。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了老年门球队,虽然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79岁,但他们仍然拥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打起球来都非常认真,挥杆不辍,上了球场一点都不含糊,这支看似平凡的老年门球队却在市县级组织的老年门球比赛中多次获奖。不少老年人说,他们已经离不开门球了,一天不打手就痒痒。

为了更直接地了解门球这种运动,在老人们的指导下,我也小试了几把,打过之后才发现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容易,往往一杆失误,就接连失误,看来其屮的学问还是蛮大的。此时,李宪柏老人告诉我,打门球一定要掌握好力度,调整好心态,在接送球的处理上要求稳、不冒险,然后他给我示范了几个动作,并嘱咐我说要想打好球,一定要多打、多练。之后,我加入了老年门球队的分组对抗赛,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和浑身的轻松劲说明此时的输赢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收获了健康和快乐。

作为最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运动之一,门球运动有着别的运动所没有的很多优势,既不剧烈,又很优雅,参加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身体,也陶冶了情操;既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也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时代精神,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农村道德新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xxxx年4月22日星期三多云转晴。

关阳司老年艺术团作为关阳司社区文化大院的又一亮点,积极开展传统的戏剧、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演出,演农民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自然让农民观众感到亲切,自娱自乐唱大戏已渐渐成为本地主要的文化表现形式。

为了捕捉那种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今天我特地到文化大院跟剧团成员进行了访谈和交流。在谈到村里唱戏的情况时,作为剧团团长的李宪柏老人顿时来了兴致。他说村里共排演过传统戏剧50多出,先后参加过庙会演出、乡镇文化汇演、春节期间到乡村演出等,所到之处都非常受父老乡亲的欢迎和好评。,特别是一些传统梆子戏,如《秦英征西》、《五凤岭》、《两狼山》等,大家更是百看不厌。刘美玲、鞠凡生老人的山东快书也是让人大呼过癮。说到这里,李宪柏老人一往情深地回味着那些令人神往的日子:“虽然大伙年龄都不小了,但演出都是自觉奉献,六月天还常常组织起来演上几场,每次看到大家伙那么喜爱我们的戏曲,就觉得高兴,再苦再累也值得!”朴实的语言没有太多修饰,折射出的却是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奉献,本次访谈在敬佩和感恩中渐入尾声。

的确,新农村建设不仅应当满足农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的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说,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来自民间、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特别受到广大农民欢迎的戏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结语。

通过这几天一系列的访谈交流,心中感慨颇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急剧增长,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的文化建设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如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传统文化载体持续缩减等,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改善、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尤其是农村的老年文化生活,既是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具有促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生活在农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老人,他们的文化生活过得单调乏味。他们大多分散居住,年轻时靠务农为生,老了靠子女赡养,经济不充裕,而且大多文化程度都不高,有不少还是文盲,加上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老人的年纪大了,行动迟缓了,生理、心理功能的衰退,精力体力的不支,使老人们产生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如今,经济条件好了,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温饱,更期望精神上的满足,老人们需要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化食粮,不仅需要享受文化,更需要参与文化,他们也希望像城里的老人那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然而经调查得知,当前农村老年群体自身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弱点:一是人数众多,但因家庭、个人性格、经济条件等不同,因而对文化活动项目的选择、参与兴趣有较大的差异性。二是集体观念、组织观念淡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活动缺乏凝聚力。三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参与文化活动的情绪不稳定。一旦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忽冷忽热,摇摆不定。这些都为组织和开展农民老年群体文化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从实际出发,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文化程度的高低,选择适合老年人口味的文化娱乐项目。同时要提高认识,加大宣传,积极挖掘和保护颇具“乡村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

其次,以生活环境和地域选择适合老年人的活动项目。如老年门球、戏曲演出、秧歌等。俗话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由于地域文化的原因、近郊和偏远山区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农民文化需求层次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再次,加强阵地建设,加大对农民文化的培训力度,壮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鼓励民间艺人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多创作贴近农民生活的文艺节目。如组织培训班,对农村中的文艺爱好者进行组织、弓丨导和培养,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燎原的火种;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文化活动,在农闲时节大张旗鼓地开展适合农民的文化活动等。

最后,多措并举促“乡风文明”。加强集体文化事业建设,要创建并大力完善农村文化大院,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组建业余团队,发挥骨干作用,使农民的文化生活由零散无序向集中有序转变;结合各地农村文化亮点,打造丰富多彩的农村特色文化生活,并不定期地组织村与村之间、乡镇之间、城乡之间的老年文化交流活动,激发老人的参与热情和展示、争光的积极性。

农村老年人文化的开展,活跃了乡村的文化氛围,改变了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象,同时培养了农村老年人新的兴趣爱好,解决了老年人的失落感、孤独感,使他们精神上有新的依托,思想上有新的追求,生活上有新的乐趣,这对促进老年群体的稳定、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三

20xx年秋,组织委派我到宝丰镇任扶贫片长、石䃥村任第一书记。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本人踌躇满志地驮着铺盖卷儿住进了联系村,按照组织要求,信息到一线去采集,呼声到一线去倾听,问题到一线去发现,作风到一线去检验,事业在一线去创造,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今摘录几篇民情日记与大家分享。

又见炊烟。(20xx年11月10日星期二)一大早我在驻点村搭伙农户家吃了一碗面条,便和村书记一起入户走访。正值秋天,乡村略显萧索,下乡走访倒是好时节,到农户家主人不用生火取暖,也不用扇风纳凉,从村委会出发,十多分钟翻过一座小山,便来到小地名叫李四弯的4组,在入口处向前一望,全组有五六十户人家,房屋全坐落在如倒“u”形的山弯中,姓李的大约有四十多户,故称“李四弯”。正是做早饭时间,山弯中炊烟袅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邓丽君演唱的《又见炊烟》:“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那场面有诗情,也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但让我想到这里的村民都还是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瞬间有些心思重重和沉甸甸的感觉,也想起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的诗句,但愿扶贫干部都能以此诗共勉。

又见油灯。(20xx年4月5日星期二)上午九点多钟,我和村干部在养殖大户陈三山的放养场了解养殖情况,该户放养了20多头牛,200多只羊,1000多只鸡,在当地是个致富带头人,自己买有一辆三轮车,可给牲口拉些草料,山场比较大,完全可以满足牲口的喂养,正在与养殖户交谈时,有村民打来电话:“请干部迅速到岳家坪院子来,不搞快点儿有可能要出人命”。接到电话我与村干部就从山上往出事地点跑,十几分钟赶到事发地,发现院子大岸边砍倒了一棵碗口粗的树,一老人坐在即将要掉向岸下的树上,岸有十几米高,有一村民还蹬着一棵树全力拉住坐在树上的人。问明缘由,乃是坐在树上的人认为,砍树的人没有经过他同意就砍自家树,不给说法就与树一同掉下石岸相威胁,僵持不下,有村民怕出事报告给村干部。救人要紧,保证给他个满意解决,树上的人才下来,因为是个老人,我便送他回家,顺便到他家看看,走进屋里,房顶破了个洞,能从堂屋直接看到天空,地上有个破盆,估计是下雨接漏水用的,用一贫如洗形容毫不为过,走进里屋,有一个破灶,被烟熏的四周黢黑,还有一个板凳支着几块木板子一头,另一头用土坯垫着,算是个床,墙上挂着两个煤油灯,通过了解老人长期独自在家,有一个孩子因家里穷,多年没回过家了,当时村里通电因交不上入户费,就没能用上电,每年家里除开吃盐要用钱,买两斤柴油照明外就没其它开销,我不禁问道:“两斤柴油够用吗”?回答是:“还用不完,天黑就睡了,天亮就起床下地了”。又问道:“想通上电吗?”“他说不想,这样怪省钱,通电还麻烦”!其实,我想主人是用不起电,他没有经济来源,自己解决温饱都很吃力,看着他的生活状况,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酸楚,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那种窘境和无奈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得深刻!好在该户被评为易地搬迁户,建房、通水、通电他自己不用操心了,想到此处,由衷的为贫困户感谢我党的英明和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也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想法强烈共鸣!

又蹲茅房。(20xx年6月7日星期二)早晨六点多钟,接到水务局干部电话,他们七点钟从县城出发到驻点村勘测安全饮水工程取水点,我和村上干部八点钟便到勘测点等待,客人没到之前,我便在附近走访几户,走访过程中有些内急,屋场边有茅房一座,别致的有些像艺术品——顶尖底圆像个圆锥体,外围用麦草编织,内墙用树干和竹片固定,走进茅房,需要低着头佝偻着身子,粪池就是个泥坑,搭脚的地方使用几根花栗树棒子横断在坑沿上,踩上去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觉,情急的时候顾不上那么多,蹲下便发现头顶上有飞沫直往下飘,眯着眼观察是蜂子啃咬茅房顶上的树散落的树沫,周围夜蚊子对来人围攻偷袭,让人防不胜防,此种环境不宜久留,便仓促了事,冲出茅房长出一口气,这种情境我小时候经历过,20多年没遇到过这样的茅房和感受,我是偶尔经历一次,而住在此地的群众常年如此生活,我再次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的现实意义及深远意义,也感受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我们肩上的责任。我相信,随着扶贫工作纵深推进,我们的乡村定会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为党员干部,无论居于何职,都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民情,都要经常想一想在我们手上干成了哪些实事,是不是做到了恪尽职守,怎么才能不辜负组织和人民寄予的厚望。我想,只要我们对事业负责、对群众负责,做到“身”入基层,“心”入百姓,就一定能够在服务百姓上做出成绩,在发展富民上做出贡献。

“民情日记”是“第一书记”的“大事记”,它记下的不仅仅是社区的繁杂琐事,记下的更是百姓的冷暖。心系群众所需,揣摩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理解群众心愿,“第一书记”要把社区的大事小事记在本上、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

在一条山镇北关社区,有一位受人尊敬的社区书记,居民们一提起她,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她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工作,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她尊老爱幼、团结同志、待人热情,有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她关心群众,为人朴实,待人和蔼,能与居民打成一片,一心想着为居民服务。她就是今年荣获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北关社区党总支书记胡。

胡自20xx年任社区党总支书记以来,积极带领社区广大党员和全体干部为居民办好事、做实事,3年来,她几乎年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所在社区也被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充分就业社区”等荣誉称号。

胡在刚调入北关社区工作时,分管的是党务工作和安全生产、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工作,面对新的社区,陌生的环境是工作的一大阻力。40多岁的她,凭借一腔热血,克服各种困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入户走访了北关社区的270多名党员和560户低保户,并对下岗失业人员及商业网点进行全面统计,全部计入她的“民情日记”中,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记载了社区变化的点点滴滴。

以前,北关社区上访多发频发;现在,小矛盾不出院落,大纠纷不出社区。这种和谐的良好局面都归功于胡常年走家串户,记录民情日记的好习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她白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只得利用晚上抄写学习笔记,并针对北关社区下岗职工多,低保户多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对特困家庭及时调整了保障标准。

以党员教育抓基层党建。

作为一名基层社区书记,胡为干好基层党建工作,想了很多办法。针对北关社区党员人数多,结构复杂,离退休党员多且年龄偏大的实际,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听取党员意见和建议,对常年不参加组织生活会和缴纳党费的党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教育,使得他们重新回到了组织中。为了解决党员活动场地问题,在社区开展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活动之际,她主动与社区帮建单位、小区物业协商沟通,为社区党员搭建了三个集中活动场所。同时在社区发动党员、青年志愿者、社会组织成立了社区文化宣传队、党员互助小组、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小组等,创新组织生活模式,使得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平时,她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强化个人政治素养。她认为,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亲民爱民的职业道德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社区干部,构建一支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队伍。在她的带动下,社区建立班子成员联系社区群众的工作制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把为民解忧落到了实处。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方面,她积极组织开展“党员奉献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并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当好一名评议员,带好一片居民院,帮扶一家困难户,献一技之长,作一份奉献的“五个一”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动和激发了社区党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多年来,胡始终不渝坚持为居民服务。她对大家说:“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社区工作者就是为居民服务的”。她始终将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每天来到社区除了处理正常事务,多数时间都深入居民家中,耐心地听取居民意见。街巷楼宇之间,总能看到她入户走访的身影;逢年过节,她都要到居民区里转转,看看有什么需要干的活;跟老人们聊聊家常,看看有什么需要处理的事。社区的修桥补路、疏通下水、救灾抢险、矛盾纠纷,她都能身临一线,就这样度过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

社区孤寡老人边俊花80多岁了,无人照顾,她每月都会抽出业余时间登门看望老人,和老人拉家常了解老人的实际情况,并组织社区志愿者为老人打扫卫生、洗衣被、理发,过年过节还带领党总支成员给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老人一说起胡书记就泪流满面,“虽然我有儿,但失散多年,多亏了社区胡书记多年的照顾,她比我亲孩子还亲”。

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社区群众的广泛信赖和一致好评。她始终本着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一颗赤诚之心书写着一名党务工作者在社区的荣光和精彩,为基层党组织在居民心中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四

从乡上回村已四点多钟了,村委马主任夫妇二人下田挖洋芋去了。于是,我打算到村里转转,顺便了解点民情。

从村主任家出门不远,就走上了***山梁。站在山梁上远远望去,***乡及李二堡镇的许多村社尽收眼底。这里都是成片的玉米田,在夕阳的照耀下,黄澄澄的十分好看,不过大部分农田已收割。

这时我想起了我们人大秦主任经常给我讲民和山区推广双垄全膜玉米的事。他当时给我讲,以前的民和山区群众都是和海东的其他山区一样,大部分都种植小麦、豌豆等作物,对种植玉米想都不敢想。可是在前些年通过省上和地区的扶持,以及县上的大力推广,整个民和山区的大部分农村都大面积种植双垄全膜玉米,农民受益匪浅,是一场农业上的“大革命”。当时我还有点半信半疑,总认为海拔较高的干旱山区种植玉米不大可行。可是在今天看来,这不是神话,确有其事。就在前两天,我送财经城建委朱进成主任去中川乡时,就的的确确见识了。我们是从***乡出发,又从李二堡乡翻越山岭抄近路,经巴州去中川的。所以看见了山上正在收购的成片成片的双垄玉米带状田。

正在边走边想时,迎面遇上了一位回族老乡。打了个招呼后,我们闲聊起来。我问他以前对种植玉米怎么看?他说以前根本没想过种植玉米,也想不到我们这样的干旱大山里能种植玉米。说到这里,他感叹:这些年党和政府确实好啊!就拿种植玉米这件事说吧,刚刚推广的时候,政府免费提供地膜、种子、化肥,乡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动员,但大家就是不种。现在呢?我们都尝到了甜头,大家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收入也每年都在增加,我们打心眼里感谢政府。我说今年玉米的收成咋样?他说一亩地的玉米少说也能收入一千元以上,种植小麦的话,再多也只能收入个四、五百块,根本不划算。

这时,我又想起了我们秦主任去年让我在“两化”(化隆、循化)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中写:在浅山山区推广种植双垄全膜玉米的事。当时我还有点想不通,现在想来真有点惭愧啊!当时我对秦主任说化隆的干部、群众都可能没有积极性。主任说那是县上的领导们没下决心,只要领导干部们下决心,出实招,肯定能行。今天,我对主任的话彻底地信了!期望再过几年,我的家乡化隆也能看到漫山遍野金灿灿的玉米带状田!

10月16日星期三天晴。

入乡驻村已到第三天了。今天我们按照乡上的安排,去***村下边的陶家村观摩学习秋季双垄全膜覆盖技术。因为那里有个种植老板承包了千亩撂荒土地,准备在明年开春时种植马铃薯。正好这些天他在组织劳力开展秋季覆膜。和我们一同前往的还有乡政府梅乡长和县新闻中心的小钟记者。

道别田里劳作的乡亲们后,我们下山。比起上山,下山较为轻松。可是对我们随行的小钟记者来讲,这一上一下的徒步行走已够受了。到山下刘老板的大本营时,门前大锅里的洋芋已香气扑鼻。揭开锅盖,一个个又大又圆的洋芋绽的开了花。大家乐呵呵地大吃起来。味道真的很香,以前不怎么爱吃煮洋芋的我,今天却一连吃了三个。吃过洋芋,我们开始坐车返回。可能是累了,大家都不怎么说话。望着窗外的大山,我在想近年来干群关系疏远甚至恶化,与我们的广大干部不能很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很大的关系。这次选派干部开展的入乡驻村活动如果能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将对改善干群关系发挥积极的作用。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五

今天上午,在三棵桩村李主任的带领下,叶钦、赵银琳、陈峰和我来到三棵桩小组魏老三家。家里只有魏老三和67岁的老伴在家。魏老三户是叶钦副书记的挂钩帮扶户,魏老三本人年逾七旬身体很差,因患脑梗塞卧病在床好长时间了,生活起居全靠老伴照料。叶副书记给魏老三带来了慰问品,并向其老伴详细了解了一家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为改善其家庭生活想办法,出主意。

下午,我们分成两个小组,叶钦和赵银琳一组参观木乃河王副组长家的养鸡场和蔬菜种植大棚。我和陈峰一组在木乃河彭副组长的帮助下,核实该小组申报参与生态茶园改造农户的准确面积,为实施生态茶园改造项目采集数据。

来到芦山村担任指导员已有一个多月了,我一直在想芦山村如何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觉得芦山村要发展,首先要解决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问题。芦山村里10个小组已全部通公路,但个别几个小组还是砂石路,路况不是很好,给村民的进出带来不便,很多村民都希望党和政府能帮他们改善路面状况,他们愿意投工、投劳。另外,水也是制约村民生产、生活发展的因素。芦山村是个缺水的村子,特别是山头的几个小组,都是靠天喝水,老天下雨,就有水,不下雨就只能省着用水窖里的水,还好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几乎大部分的村民都有水喝,有水生产。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水的制约,有些地方的良田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芦山村只要解决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经济作物发展,全村发展致富的路子一定会加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六

今天是自李堡镇召开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以来进村的第三次。在村民小组长崔伯余老同志的帮助下,我走访了分布在中凌村十七组、十八组的共26户村民。随着近两天走访的深入,我听到了老百姓的笑声,也听到了他们心中的盼声。

笑声。

中凌村“走帮服”小分队协同村干部走访邻居、调查相关情况,对仲界维、尤广兰情况核实,现已将仲界维家庭列入贫困户名单,今年初给仲界维送去1000元慰问金。仲界维儿子也被安排在一家小理发店上班,这个家庭又多了一份收入保障。尤广兰家的老人目前正在协调将老人接到李堡镇养老院,解决尤广兰要接送孩子又不能离家超过1小时的燃眉之急。

今天,我们再次见到仲界维时,原先脸上布满的愁容已转变为笑容,这是脱贫解困的最平实解释,如今,走帮服活动已化成一股暖流流淌在老百姓心头。

盼声。

73岁的崔伯余说,这几年村子变化非常大,办企业、搞承包,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村子道路、公交车、河流、保险、买菜、买房、健身娱乐等各方面都能体现党村级规划蓝图目标正在实现。但是崔大伯也说,他本人患有慢性白血病,常年靠吃进口药控制白细胞指标,而这些药都不在医保范围中,一年下来仅药费就有2万,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所以,崔大伯说,他们也仍然期盼,党的政策能够再多一些,再全面一些,让我们烦恼再少一些,幸福再多一些。

走完这26户,天已经快黑了,老百姓的淳朴让我们一行像走到自己家一样亲近。作为联系人,能为老百姓尽一份力,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是“走帮服”活动的意义所在,想着大家的笑声、盼声,感觉前面的方向更明确了,脚下的路似乎更加踏实了。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七

10月13日,我们村挂包单位保山市水务局一行5人到村里进行“挂包帮”“转走访”走访、回访工作,分三组对所挂钩的贫困户进行走访。大家对扁里村的变化给予了肯定,近来加大了水利、人畜饮水安全、水泥路、路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成,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人家日子越来越好,很多人家都在建新房和实施危房改造,户户通水通电,农忙之余有了文化广场活动场所,大学生读书也有了长期的帮扶,路灯照亮了扁里,大家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我们首先到了张光明家走访回访,他家正在请人建盖新房,面积120平米,两层基础先盖一层,第一层基本建成,询问了他家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和眼前的困难,家庭主要来源与外出昆明务工的大女儿,外出6年了,每年节省1万元给家里补用,茶叶收入0.5万元,核桃收入0.3万元,买黄牛一头0.5万元,但由于建盖新房也还差点欠账,贫困户对目前自己的生活状况很有信心,时间过得最快,一聊一个小时过去了。

接下来,我们去了杨光福家,门没有上锁,主人不在家,经过几番周折打电话,电话联系上了主人在县城打工,他父亲在家采茶去了,请隔壁邻居去找贫困户的年迈80岁的老父亲,等了20多分钟,迎面走来了位瘦高的老人,看上去很精神,身后背着一箩筐新鲜茶叶,他说附近有块近一亩的茶地,他去采茶弥补家用,我们与他说明了来意,并与老人聊聊天,问问家庭生活和贫困情况。他说他家的贫困情况主要是2个孙女在上学,一个在普洱读大学明年毕业,每年费用也要1.5万元;一个在昌宁县读高一,学习很优秀。老人说很高兴与我们在一起聊聊天,由于困难,杨光福也只有外出县里打工,主要是做改木板和房屋漏水的技术活,有活做每天收入也有80-120元。老人自己读过小学,由于当时家庭原因没有继续上学,十分遗憾,现在2个孙女读书很好,他很欣慰,满足了老人家的心愿。老人说:“孙女读书就像是帮我读书一样,家里住房条件差一些,不与别人攀比,暂时没有能力盖新房,再苦再累一家人也要帮助孩子完成学业”。我们了解了他家的困难,心里很感动,我暗自敬佩起这位80岁的老人,明道理重教育懂得感恩。我们鼓励老人,明年大孙女毕业工作了,负担就减轻了,您也可以享福了。我们告诉老人:“如果小孙女在读书上有啥困难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帮扶,孩子考上大学一定与我们联系,我们可以长期对孩子继续教育帮扶,今年市水务局已经教育帮扶了村里11个大学生读书长期帮扶,有困难一定打电话告诉我们”。老人激动的说:“你们是我见过的人品最好,素质最高的干部”,说着说着几次落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最后我们陪老人去附近茶叶收购站卖了6公斤鲜茶叶,每公斤2.5元,老人说:“今天的茶叶收购价已经很好了,他采摘的是一牙两叶的,很标准。”看到老人知足的笑容我们也为他高兴,也深知挣钱不容易。

回忆白天与老人的见面,难以入眠,干脆坐起来写这篇日记,我心里十分敬重这位年迈的老人,向他学习一种精神,一种家穷志不穷,在困难面前永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我激励我前行,我会找时间多陪陪这位老人,多关注这个孩子的读书状况,尽心尽力帮扶。我一定会在扶贫的工作中越做越好,务实努力。

3月24日,全旗下派驻嘎查村干部动员大会后,我被派到白镇大井村委会,以一名村主任助理的身份,投入到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在这40多天的时间,主要工作是走访摸底,了解基本情况;协助帮扶科局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帮助村委会整理档案;为贫困户算好收支账,制定好帮扶计划,确定帮扶措施。工作的过程中,有喜也有愁:

贫困户王成福,建档立卡4人。王成福患有重度佝偻病,多年卧炕,妻子李果云重度高血压,经常头昏目眩,且多年耳背,二位老人均已丧失劳动力。精准识别后,为二位老人办理低保,列入社会兜底脱贫。帮扶干部也尽心尽力,为李果云老人送去助听器一套,解决老人多年耳背之苦。儿子王晓钢正当壮年,可是因为家庭的拖累,无法外出打工,针对这种情况,政府扶持养牛一头,进行产业脱贫。王晓刚得知父母均已办理低保,政府扶持他养牛脱贫,喜不自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他愁上心头,政策是好,可是因为父母多年重病,在加上供女儿读书,已花去不少钱,积蓄所剩无几,最近牛市暴涨,他无力购买基础母牛。为他的事,大家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经过多方努力,村组担保,为王晓钢赊回一头基础母牛,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终于扶上了。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八

8月28日晚7点多钟,我如约来到玉溪镇四方井社区开展“夜话”。尽管天气炎热,但居民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的热情不减,小小会议室里挤满了30多个人。

当前,宜章正处于转型赶超、提速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城区大建设、“创园”、“创文”关键时期,社区工作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点更多、线更长、面更广。如何创新社区管理、激发社会活力、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家园的工作局面,让来自四方的居民,管理好四方,富裕好四方,成为今晚的共同话题。

“社区干部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贸市场的卫生管理要形成长效机制。”

“有些热心同志想为社区建设出点力,但苦于没有服务平台。”

……。

时代在进步,群众觉悟也在提高,大家都把社区当成一个共生共荣的大家庭,紧紧围绕建设美好家园踊跃发言,献计献策。“夜话”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多钟。

回到宿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管好一个大家庭,最重要的还是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干部的“小巷总理”作用和社区居民的主人翁作用,整合各部门服务职能,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工作大网格,为这个大家庭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把这个大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九

今日原本是一个快乐的日子,通过培训既学到了新的知识又见到了多日未见得老朋友。可是随后发生的一连串的几乎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被山理工的辛老师戏称“黑色星期天”。

今早8点去会议室听报告,阶梯教室,从后门进。刚下第一个台阶一下子就栽倒了,天杀的坑哥台阶!原来是木头梁子贴上了树皮!脚直接踩破了皮子插进了木头梁子里。搞得我一天都一瘸一拐的,要不是我整天锻炼,估计脚崴得更厉害!

下午坐在会议室连椅凳子上听报告,正投入时,突然整张凳子面连同坐在上面的我一下子掉在地上,把坐在我旁边的女士吓得几乎惊叫起来。两个螺丝同时断掉了!天啊,坑哥的椅子!

还有更奇怪的呢!考虑到天越来越冷,省委组织部为我们每位省直“第一书记”配备了棉上衣和棉皮鞋。可一发下来我就傻了眼,棉上衣肥得出奇,穿上整个就成了桶,同志们戏称回去把妇女主任裹里面肯定没人发现!棉皮鞋更有意思,我原来是左脚大,右脚小,这次穿上皮鞋发现左脚正好,右脚挤脚。呵呵,皮鞋一只大一只小呢!

怪事天天有,今天特别多!但愿如辛书记说的那样:今天是“黑色星期天”,明天就灿烂了啊!

昨日下午,在xx县挂职的17名“第一书记”集体赶赴昌乐—潍坊市委党校参加为期3天的省直“第一书记”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训班。

今日上午,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副省长贾万志参加了开班仪式。本次培训主要有三个目的: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总结交流前期工作和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采取集中授课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上午高晓兵部长作了重要报告,下午邀请中央三农领导小组成员张建军巡视员作了党的十八大与三农工作的报告,晚上进行了分组讨论。通过听报告感觉收益很大,既找到了工作方向,又鼓舞了干劲;通过与同组“第一书记”交流,不仅学到了好的工作方式方法、解除了工作上的困惑,也发现了工作上的差距。昌乐培训班,成了我工作上的加油站!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

今天一大早起来,空气很清新,心情格外轻松。在村部二楼举目四望,一字排开的是近年来村民新建的小洋楼;一条通到八渡乡府的公路,在这里延绵伸向远方;山上种植的八渡笋郁郁葱葱,好一幅风景优美的乡村图画。今天是县农业局到乡里免费发放芒果苗日子,原来乡府通知村民八点半来领取,但村民们盼果苗心急,没有到八点,黄照德支书便带领8名村民,开两部车到达乡府了。可是,装满芒果苗的大车却提前两三分钟往八渡乡平封、者赖方向,给那边的村民发放苗木去了。

此时天空下起雨,渐渐沥沥的,村民们只好坐在街边的商店里等待。有的村民等得久了,时而催促我打与跟随发放苗木的乡长联系,问什么时候回来,每次乡长都是说:一下就回去。等啊等,到了11点多,我向村民们提议,是不是先在街上找快餐,一面吃一面等,可村民们却异口同声:得到苗木了,才安心吃。村民们就这样,等待苗木中忘记了饥饿。

一直等到了12点半,装苗木的大车终天返回来了,大家都高兴了。个个等候乡长叫到自己的名字,幸好先到东朋村的村民领取相应数量的苗木,村民们生怕苗木受伤似的小心翼翼地搬运苗木装到自己的车上,满面笑容。可是刚发得两三个,乡长叫我过去说:“因为现在等领取苗木的村民比较多,担心苗木不够发,你东朋村的农战荣和覃黄签两个要等下一批苗木了。”这时原本高兴的村民们又沉寂了一陈,东朋村有农战荣和覃黄签领取的苗木数量较多,分别是700和302棵,列在等下一批苗木的村民名单之中。

这两个农户种芒果的积极性比较高,驻村时的6月19日我与他们交流,现在政府在发动群众大量种植芒果,政府免费给苗木。同时也举出新宁村支书种植芒果,年收入25万元的例子给他们听,他们两个当即兴奋起来,可他们还没有上报芒果种植面积,也没有挖树坑,不知道还有没有苗木,商量后我答应他们,明天(星期五)马上回县城到农业局问苗木的事。6月20日我到县农业局水果办问,工作人员答复,马上挖树坑,马上上报乡政府,最近准备调苗木了。于是我立即和乡党委蒋书记联系,蒋书记也同意后,我便叫农战荣和覃黄签尽快挖树坑。覃黄签为了赶时间,出钱请零工挖树坑,两天就挖完302个坑,农战荣则到24日挖完。当日我便上报乡政府。我们也没有想到:27日苗木那么快就到了,而且名单上有他们两个。

现在其他6个村民领得了的苗木,可他们两个却两手空空,这样的局面让大家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时我打破了沉寂说:“已是中午1点半了,怎样也吃饭先”。于是我们到小炒店炒了两个菜,先解决肚子问题。吃饭准备结束时,我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向乡长打听我们村的这两户还有希望得到苗木不。乡长电话回答:“现在只有两三个村民在领取苗木了,可大车上的苗木还有,马上叫你们村的农战荣和覃黄签来领取”。乡长的回答让村民们喜出望外,这时大家都立即放下手中的饭碗,一边叫村里货车司机开车来,一边赶往苗木发放现场。已经得了苗木的村民也一起帮搬运、清点苗木。经过清点,好像是上天已经安排好了似的,大车上最后剩余的苗木刚好够农战荣和覃黄签两户所需领取的数量1002棵。

下午4点钟,满载1681棵苗木的三辆车,带着充满希望的8名村民们,一路高高兴兴地回家。

我在沉思:作为“第一书记”,我有机会到农村工作,近距离接触广大农民,这既是党组织给予的机会,也是赋予我的责任。驻村工作一个多月来,虽然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离我们自己的目标,离老百姓的期盼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肩上的担子还很沉、很重......。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干的作风为东朋村的发展涂上了一抹色彩,为这里的父老乡亲送上了一份关怀。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一

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成效,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红格图村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学致贫,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为住房不安全,有的是没有劳动能力等,我们根据贫困户们不同的致贫原因,经过逐户研究,制定了各户的帮扶计划,每周我都抽两到三天时间去贫困家中走访,不断地去引导动员他们,从内在先改变他们,起到扶贫先扶志的效果。

前些天西沟自然村贫困户冯忠绪在家突发脑梗塞,由驻村工作队协调送往卓资县人民医院,因为送的比较及时,没有耽误他的病情。最近比较忙,今天特意抽了一点时间,带着驻村工作队成员潘利明,帮扶责任人王建新来到县医院看望冯忠绪。到了病房,冯忠绪卧病在床,两眼无神,看到我们进来之后,他的眼中才有了一丝色彩。我们一行三人问候了他的病情、和生活起居。张忠厚对我们说:“住院条件很好,吃饭也很方便,病情倒是得到了控制,但是医生说以后怕是半身不遂了,这个家才刚刚有点起色,我又得了这种病,哎!”我们听后,心中都是沉甸甸的,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呀。去年10月份把他儿子送往乌兰察布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解决了多年来困扰他的问题,今年7月也领取了异地搬迁楼房钥匙,刚刚把他鼓动起来,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充满了干劲,这才不到两月,他就病倒了,原本就很脆弱的家庭再一次的受到创伤,况且他这种病还需要专人照顾,怕是刚刚上了不到一年学的儿子要辍学照顾他。随后我安慰了冯忠绪,并对张忠厚说:“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们,我们尽量帮你们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及时沟通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我们工作队也会经常的看望你们,让忠绪多做恢复运动,避免瘫痪,如果能不让孩子辍学尽量别辍学,这样上学的机会不多。”张忠厚握着我的手激动的说:“感谢党、感谢扶贫工作队,忠绪的日常起居我来照顾,决不能让侄儿念不成书。”再次地鼓励了冯忠绪,安顿他要听医生的话,注意日常饮食生活后,我们离开了医院,继续奔赴到扶贫一线上。(卓资县红召乡红格图村第一书记*飞)。

20xx年8月20日星期一晴。

今天是星期一,迎着朝阳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一路谈笑风生驱车赶往忻州夭村,路边绿绿的田野给农村增加了浓浓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农村最美的季节。到达驻地,简单的收拾了宿舍,开始了本周的工作。按照计划队员们继续走访20xx年识别的贫困户,今天来到家住忻州夭自然村的一户贫困家庭,户主叫孙利文,共有4口人,妻子和小儿子都有残疾,大儿子正在上幼儿园。看到我们过来,他把我们迎进了院门,整个院落显得空旷萧条而缺乏生气,他家的条件很艰苦。妻子也是残疾人,行动不便,坐在炕上看见我们进来冲着我们打招呼,灶台边放了很多木棍,便于妻子生火做饭,家里全凭孙利文每天放牛回来收拾。孙利文说:他家种了10亩地,养了5头牛,他和妻子享受着农村低保,这就是这家人的全部收入来源。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小儿子,孩子才3岁,从小就是“斗鸡眼”,走路总是摔跤,又没有时间和门路带孩子看病,家里仅有的几头牛也舍不得卖,自己也没去过大城市,有些担心。我们劝说道: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千万不能耽误治疗,现在才3岁正是治疗的时期,再等长大了机会就错过了,治疗的效果就不一定好了,作为父母要拿主意,下决心,尽早给孩子治疗,我们驻村工作队会积极帮助联系医院,提供的便利,让孩子尽早接受到最及时的治疗。妻子听到这,眼中满含泪水,欲言又止,孙利文若有所思,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钱是贫困群众看病的软肋。我们继续劝说道,孩子的治疗不能再耽搁了,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和完美的人生,现在国家健康扶贫的力度很大,住院治疗的费用报销比例能达到90%,看病花不了几个钱,只是在外地医院看病必须得先期垫付,可是为了孩子也要下定决心啊。孙利文虽然应承着,但能看出男人的不易,深吸了口气,说:等秋天地里的庄稼收割了,再卖上几头牛,一定带孩子去看病。(丰镇市元山子乡忻州夭村驻村第一书记陶金)。

20xx年9月12日星期三天气晴。

5月——8月底以来,主要工作就是对贫困户重新研判以及贫困户动态调整。在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的指导下,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成员对全村的144户常住户进行了拉网式的摸底排查,积极宣传贫困户的识别标准,挨家挨户的和农户交谈并了解情况,看看有无大额支出,有无实际困难,并对每户的详细收支情况进行核算。这项工作倾注了工作人员的大量心血,有时为了更有效的做工作,常常晚上9点左右才能等到村民回家,回到村委会宿舍已是11点多。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辛苦工作,全行政村的大摸底、大排查基本结束,在对全行政村的摸底数据进一步汇总分析以后,由乡包村领导主持,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以及各自然村村民参与,召开了行政村民主评议大会,在大会上严格按照国家贫困识别标准,对所有的常住户按实际家庭情况给予了民主投票,对不符合标准的已识别贫困户予以清退;对已超过脱贫标准的予以稳定脱贫;对贫困的家庭予以纳入;对已脱贫但由于特殊情况有大额支出的予以回退。最终经过民主评议新识别7户18人,清退8户17人,稳定脱贫1户3人。(卓资县大榆树乡阳坡子村第一书记张福来)。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二

我村开展大丽高速公路补征地的第一天。60多户村民的农田又面临着再一次减少,40多座祖坟有一半又面临着再一次搬迁,这对村民来说,不论在生产发展上还是在对祖宗的感情缅怀上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对于金华镇禄寿村来说,人多地少的矛盾是越来越凸显。禄寿村现有农户346户,村民1524人,全村耕地总面积1074亩,人均耕地0.7亩,高产稳产农田面积7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面积0.46亩。这是一个现实的状况,如今又要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划出一部分来支持国家建设,对禄寿村村民来说,又是一次难以割舍的痛。特别是对40多座祖坟的后人来说,更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纠葛。白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民族,与全国其他民族一样,同样有着神灵崇拜和自己的宗教信仰。选择祖坟的地点和朝向那是相当严谨的一件事情,传言这与后人的兴旺发达是息息相关的。首先族人要共同选择一块认为最好的地作为祖先安息的“风水宝地”,然后再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背景请风水先生为每一位先人量身计算“仙居”的朝向和安葬时间,即使是夜半三更也不能随意更改。迁祖坟,特别是多次迁坟在当地习俗中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

尽管各级领导、村两委班子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一起提前了很长时间,就开始逐户多次进行了思想疏导、政策宣传等工作,但很多村民矛盾的心情还是完全可以在他们的脸上看出来的。在我们开始丈量土地,给祖坟编号拍照的过程中,村民虽然没有和我们大吵大闹,阻止我们的工作,但他们心中的依恋和不舍是显露无遗的,不少村民在自家祖坟或土地旁默默的坐着,不说话,也不做其他事情,就那么坐着很长时间……。

第一天的工作就这样按计划顺利完成,虽然没有轰轰裂裂的事情发生,也没有振奋人心的成绩出来。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堂终身受益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实践课,将在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群众工作只有耐心、细致地深入到基层,才能让党的思想在群众中传播,让党的惠民政策温暖群众的心。这是我们农村指导员要做的实事,相信自己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这段时间里会做好农村的指导工作。

中午饭吃过后,我和一同驻村的指导员李乔良跟随村书记一起至兰庆村的田房组、花椒田组查看烤烟烘烤情况。头顶的太阳时隐时现,虽然不是烈日当空,但天气十分闷热,一辆辆摩托车不时从身边急速驶过,有的载着刚从地里摘下的烟叶,有的载着从街子买回来的生活用品。跨过沟,翻过山岗,穿过树林,边走边看,汗珠不停从额头冒出,衣服被汗水浸湿了,紧贴在身上,一阵风吹过自已都能闻到一股汗味。从山脚爬到山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脚也在抗议,酸得直想蹲下。走在前面的村书记虽然五十多岁了,但步伐轻快,看不出一点疲惫。

路边的烤烟房前,小媳妇、老人、小孩有的正在编烟,有的正在整理烘烤出来的烟叶,有些烤房已熄火,烘烤已结束。兰庆村今年有150多户农户种烟,种植面积1600多亩,再过十多天兰庆村烘烤基本结束。由于今年前期干旱,后期雨水集中,病虫害严重,给烤烟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对烟农的增收产生了不利影响。烟农说今年烟价上去了,本来想好好干多挣点钱,谁想到病虫害这么严重,有的病是往年都没发生过的,而且农药、化肥价格也提高了,成本增加了,估计经济效益没预期的好。不过明年还打算种,种烤烟虽然苦点,累点,但我们还指望靠它发家致富呢。

一走进农户家,眼前看到的都是一堆堆烘烤好的烟叶,十家有九家正都在分级扎把,种得少的自已干,种得多的农户互帮。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户的衣着和住房条件的变化。许多农户,特别是小媳妇,大多衣着光鲜,配戴首饰,多数人家都盖起了新房,有的盖的还是琉璃瓦,地上安地板砖,墙上贴磁砖,摩托车基本已经普及了,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辆,有的人家还不止一辆。家里多数都有太阳能、洗衣机、冰箱、液晶电视,电磁炉,一派新农村景象,儿时农村一穷二白的记忆渐渐地淡了。村书记说,这几年国家政策好了,农村的条件得到了改善,通过这几年种植烤烟,群众的生活提高了,有的人家盖起了十几万的房子,要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只要人不懒生活就不愁过。

看到眼前的景象,更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与决心,希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人民群众的日子就象芝麻开花节节高。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三

今天,我们市委老干部局领导干部蹲点和联村入户工作组到张家寨实地了解了进寨路和进山通道因工程建设需要而被毁坏和占用的情况,并组织召开了由村民石正有、石正祥、石正良、石正昌、石正富、石国进、张洪成、张洪全参加的村民小组会议,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晚上,我们走访了县政协委员杨文香、征地农民杨朝昌和退休职工杨定昌,与他们进行了座谈,了解小田坝村经济社会发展、文明建设、基层党建及维稳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并听取了他们对抓好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意见建议。

20xx年5月6日多云。

今天,我们市委老干部局领导干部蹲点和联村入户工作组到小桃树自然村第一、第二村民小组调研农户生产生活情况,与小田坝茶厂分厂厂长李家旺、农户何积维、陈有庆,特困户张洪海、高家旺等逐户进行了座谈;晚上走访了退休职工、村老协会主席杨家义,老党员杨元昌、杨进昌,征地户杨茂建、周萍。了解了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收入来源,并听取了他们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想法和意见。

在了解村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想法后,我们认为小田坝经济发展要上去,一是要抓好茶园、红花油茶的管护,相关部门要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民管好茶园和红花油茶,确保两项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借鉴隆阳区海棠村发展花椒产业的做法,比照小田坝的气候条件探索发展花椒产业。三是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项目,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设新村庄。四是争取社保部门支持,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农民工并积极实施劳务输出。

20xx年5月7-8日晴转多云。

经过前几天的调研,我们市委老干部局领导干部蹲点和联村入户工作组了解到现在正是农忙时节,抢收小麦和栽种大春是重中之中。为帮助农户搞好生产,我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参加劳动。

5月7日我们到一户农户家包谷地里帮助除草,虽然长时间不参加劳动,但大家还是热情高涨。在简单分配任务后我们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几十分钟下来大家感觉到很累,主人劝我们休息,但为了完成任务,休息一会儿我们又赶紧投入到“战斗”。大家一面干活一面聊天,忍着烈日的炙烤和手臂的酸痛,大家相互鼓劲和帮助,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斗,终于完成了任务,主人的脸上堆满了笑容。5月8日,我们又到一户农户家帮助收割小麦,因为我们是机关下来的,主人告诉我们能干多少干多少,不要过分劳累,不然会中署。虽然昨天参加劳动还有些疲劳,但我们还是鼓足干劲,挥动镰刀干了起来。割小麦与产铲包谷不同,要弯下腰去干活,十多分钟下来大家累得腰酸背痛,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农民。主人几次劝我们回去休息都被我们拒绝了,这反倒拉近了我们与主人的距离。通过4个多小时的劳动,我们割完了1亩多的小麦,主人笑着说我们劳力都超过他们了。两天的劳动大家都很疲惫,晚上没有再入户进行座谈,天黑就上床休息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天的劳动,我们与农户有说有笑,不仅在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中在群众与干部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同时又接受了锻炼和教育,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群众、改进作风。

20xx年4月28日(星期四)。

带着部领导的嘱托,来不及洗去满身的灰尘,一到村委会,就急切地与卡斯镇党委班子、大水平村“两委”班子见面座谈。听取情况介绍后,对卡斯镇大水平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一个感性的认识:该村属较大的行政村,人口5466人,下辖27个村民小组;处于交通要道,村民思想较为活跃;外出打工人员1500人左右、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弱一点;山区、坝区都有,产业发展任务重;经济社会虽有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面对农村基层开展联村入户工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围绕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任务来推进工作,开展好民情恳谈,熟悉了解情况。要沉下身子,深入村组、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研究,尽快熟悉社情民意。要学会跑“腿”,通过走村串户、走访座谈、入户调研等形式了解情况,获得群众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要学会动“脑”,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要多向有经验的同志咨询请教,并注意及时总结,积累经验。

20xx年4月9日(星期五)。

到过小学、红泥田等地之后,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一行来来到了新沟“地委干部教育基地”。据村主任赵如明所言:当年,杨善洲老书书记带领地委机关干部到基地分期分批开展学习锻炼,引进桔子种植之后,当地人才会种桔子。他帮犁地,老书记帮他看牛。基地占地面积约76亩,满山尽是桔子树。身处桔林的环抱,想起了杨善洲老书记,想到了联村入户工作。

思考: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开展联村入户工作,向老书记学什么?要像杨善洲声望那样,放下架子,“话”和群众说到一起,;要像杨善洲老书记那样,静下心来,“心”和群众连在一起;要像杨善洲那样,伏下身子,“事”和群众办到一起。

20xx年5月1日。

5月1日、5月3日、5月5日,三天三个不同时段,从犁地,到垒墒、盖膜,到移栽,我们联村入户工作队一行与村“两委”成员数次深入新村烤烟规模种植区。

为实现烤烟300亩的种植任务,在昌宁县、卡斯镇相关扶持政策(大户规模种植30亩奖励“气死牛”垒墒机1台,50亩以上除奖励“气死牛”垒墒机1台外,还奖励5000元)的支持下,村“两委”以每亩3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将土地整合起来,集中规划种80亩烤烟,并引进耉街乡茶水生种植大户进行连片种植。今年,整个卡斯镇实现大户种植64户。

思考:实现农村土地有效流转,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关键所在。实践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形成烤烟特色产业,必将有效发展农村经济。这一模式,其他地方的经验已具有示范意义。作为大水平村这样一个既有山区、又有坝区,涵盖烤烟、香料烟、甘蔗、水稻、蔬菜等产业的行政村,有必要思考和研究这一模式,积极探索农村流转的有效方式,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四

和顺村是个村民历来相处和睦,民风温顺,且是泉州市最边远的村落,也被村民戏称为泉州的西伯利亚,我对它也仅此这么一点淡淡印象。这次“驻进帮”活动,让我有机会走近并了解这个民风淳朴的小山村。

从城关驱车近2个小时到达杨梅乡政府之后,在杨梅乡陈副乡长的带领下,车在蜿蜒盘旋且并不宽阔的公路上行驶20多分钟后,陈副乡长告诉我们车已进入三明市尤溪县管辖的华仙村地界,随后又穿过了尤溪县上仙村,这样的地理位置,使我对和顺村更增添了几分好奇,也多了几分期待……在三明地界又行驶了30多分钟,车才渐渐驶进目的地——德化县杨梅乡和顺村。

下了车到村部,视野豁然开阔,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缓、自然村落连接如葫芦状的小村庄,放眼望去一拢拢金灿灿的稻子、一片片翠绿的竹海、一株株硕果累累的柿子树、一排排倚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双层木质结构民居,还有那时不时随风飘散且沁人心脾的油茶花香、大人耕作小孩田间嬉戏的生活景象……尤如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路的颠簸疲劳也顿感消失了。

和顺村位于杨梅乡东北部,距乡政府24公里,三面与尤溪相邻、距尤溪中仙仅8公里,海拔680米,6个村民小组,人口503人,耕地面积450亩,毛竹林3195亩,油茶园510亩。主要经济收入以农林为主,其中毛竹林、油茶园人均6.26亩、1.01亩。常住人口200多人,属农村常住人口较多的村子。和顺村1958年前隶属德化,1959年-1978年划归尤溪管辖,1979年后又回归德化。

在村委的带领下,我们先后走访了10多户村民,在知道我们的来意之后,村民都会热情地把我们领进厅堂就座,与我们家长里短地闲聊起来。虽然因地域关系,村民们说话的口音大多与尤溪方言相近,在交谈过程中,偶尔沟通不是那么顺畅,有时还得村委在旁边“翻译”解释下才能明白,但从大多数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及朴实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很知足,对生活鲜少有抱怨,更多的是感恩!他们说:“现在各级政府都出台了许多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还给予补贴,村里带领我们积极发展毛竹、油茶产业,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生活也越过越红火!国家这几年还一再出台好政策,不仅减免了农业税,还有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政策,更是将生活困难的群众列入低保对象,这就是党给予我们农民实实在在的实惠,党的政策好啊!”

当然,走访中也收集到了群众反映的一些实际困难,如:由于地处边界,林地、林权纠纷时有发生;生源不足,村小学停办,在家务农村民的小孩只能到隔壁村子的学校寄读,小孩读书难;村里至今未接通有线电视网络,无法收看泉州、德化有线电视节目,及时了解掌握市、县政府的有关政策;地处边远,大病就医困难等问题。驻村工作队认真详细的对问题进行一一记录,表示将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尽力给予协调解决。

结束了一天的走访活动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尖渐渐被夜幕吞没,白天鸡犬相闻的村庄也寂静了许多……临别的那一刻我感慨颇多,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就应该多下基层,多贴近群众,多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正如“驻进帮”动员会上局领导所要求的:要真走下去添“底气”。要与群众同吃、同住,讲实话,交朋友,真正走下去,接触更广阔天地,才能增添执政的“底气”;要真正思考添“灵气”。要结合实际,理性总结,善于思考,把握问题实质,实现工作效果与思维水平同步提升,只有真正思考,才会有更多收获,才能增添执政的“灵气”;要真心帮扶添“人气”。要围绕具体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通,只有真心帮扶,才能进一步增添执执政的“人气”。

笔下的只言片语,也许并不足以表达“驻进帮”活动的收获与感受,但却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几分,只有从群众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诠释“驻进帮”活动的真正含义!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五

春寒料峭,阴雨霏霏。但想着去联系村开始新一年的“精准扶贫”工作,心头不禁涌起一阵暖意。

与驻村队友一行驱车由城区出发,行驶在曲折的乡村公路上。20xx年来来回回走了五十多次,对这条路早已熟记于心。可每次走的心情却总不一样,第一次拿到包保任务时,忐忑不安;第一次送温暖进村时,热情澎湃;第一次进村查看洪灾时,心急如焚;第一次得知包保户脱贫时,欢欣鼓舞……约四十分钟后,车子到达了村部,一路上竟丝毫感觉不到颠簸,而我的心情也像这条路一样平实而富有力量。

红山镇石桥村共有82户贫困户,20xx年脱贫了13户,20xx年脱贫了17户,政府兜底负责22户,20xx年尚有30户。公安驻村工作队负责的有15户。这15户都是人均年收入未达到3420元的,这便意味着如果没有政府、没有村集体的帮助,他们连日常生活都得不到充足的保障。

到达村部时,村支书陈敬云同志已经等在那里了,我们一起座谈,回顾总结了去年的“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并就今年如何开展推进做好规划,形成了共识。随后,我们分头去包保对象家里走访慰问。

我们来到一组陈守义的家中,这是个因病返贫户,七十岁的老人,自身罹患癌症,手术后一直在化疗,老伴因患严重的类风湿,手关节已经抽搐变形丧失了劳动力。四十多岁的儿子为多年前妻子难产、大人小孩都未保住,因伤心过度,也一直未成家。如今一家生活来源仅靠儿子长年在外打工的微薄工资。

20xx年,我们多次前往老陈家走访慰问,也曾或多或少的给予经济扶助,并于年底与红山镇政府、民政局多方联系,帮其解决了3000元的医疗救助款。如今,老陈家虽然已经顺利脱贫,但是夫妻二人的医疗费依然压力很大。20xx年,对于二人的医疗救助,我想我还是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解决。我们的扶贫工作,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脱贫”的阶段,更多地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接下来去看望五十多岁的帮扶对象冯帮恒,老冯和妻子都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日常生活仅靠农业生产自给,25岁的儿子在外务工,还未成家,其工资是全家开支唯一的来源。他家的土砖房子已被列入危房,特别是20xx年洪灾期间,由于大雨冲洗,家里的后沟被堵塞,险些将房子挤垮,我们驻队十几个人齐心协力帮助其清理。为了缓解其日常经济困难,我们还和村里为其量身打造了脱贫项目——养殖山羊。老冯春节前卖掉了十几头山羊,除去春节的各项开支,还有节余。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老冯家虽然还未脱贫,但目前养殖的山羊还有存栏,短期的生活费用应该不成问题。只是当前的住房岌岌可危,急待解决。年前,我们把老冯家新房改造确定为扶贫的重点项目上报,今天商讨着等到开春天气晴好,便着手动工新建。我与老冯聊着,安慰鼓励他把羊养好,把自己的身体养好,不久就能住上新房子了。老冯从一年前初见我们时的愁眉苦脸,到如今看到我们已是满脸笑容。

在村里走了几个小组,看到路边的绿化,看到农户门前干净整洁,村支书说,这些都要感谢公安局的支持,为村里送来垃圾清理车,现在村容村貌好了,我们看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好前景。这一切,不能不说,“精准扶贫”是扶到了实处,解决了实际问题。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六

按照县里的部署,我院决定对长潭河乡中间河村经筛选出来的40余户贫困户进行扶贫帮困,按照每名干警联系一户的原则进行定期脱贫帮扶。

早上,我带领所分管的部门十余名干警前往中间河村认穷亲,结对子。由于修路,车子在宣恩到万寨的公路上颠簸前行,同事们久坐机关,看一路的茶园风光、闻扑鼻的稻花香气,远近处都是忙忙碌碌的劳作的人们,都很激动和兴奋,加之平常办案总感到枯燥,又因此次扶贫任务是县里安排的重要任务,所以都有一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之感。一路上叽叽喳喳的议论怎么帮困的问题,有的.讲是不是要干警自己掏钱接济?有的说我们是不是还要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生产?还有的讲现在农村日子应该好过,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多,有的讲洞坪水库大得很,打鱼卖都可以过得很好。我悠悠的说了一句:到了你们就清楚了,至于怎么帮扶,你们入户调查了就会知道怎么做了。车过张家垭,一片高峡平湖的风光呈现在同事们的眼中,一阵惊叹和拍照后,车在湖两岸的壁挂公路上蜿蜒前行,在提心吊胆中我们来到了中间河小镇。

中间河小镇是个移民村,二三十户人家围绕着盘山公路而建,由于移民大多外迁和在外打工,小镇上显得冷清而又萧条,早已闻讯的工作队书记和村干部在小镇上等待着我们一行,我们将贫困户名单拿出来后,工作队覃书记和村干部很熟悉的就将各户人家的位置告诉了我们,并对各户的贫困情况给我们作了简单的介绍,周围的村民也很是热心的介绍,在人们七嘴八舌中,我按照各户驻地分派了对象。刑庭艳姐和我就分派到湖对岸山坡上较远的两户人家。工作队覃书记用一辆破面包车将我们送到湖边后,又坐了十几分钟渡船后,覃书记给我们指着半山腰隐约露出屋角的人家说,那就是李自明(我的帮扶对象)的屋,上面一点就是符永家(艳姐帮扶对象)的屋。在渡口上等了十来分钟,从山间的沙石小路上下来一位背着背篓的中年妇女,自我介绍是李自明的妻子叫王延开。并面带羞涩的说,不好意思,我们家的情况惊动了县里来的领导(把我们当成县里的领导),给政府添了麻烦。当看到我们带的一些米面油后,更是连说不好意思。

沿着陡峭的砂石小路一路往上爬,我一边介绍我们来的目的,也一边听王延开介绍家里致贫的原因。王延开介绍,他家四口人,由于修建水库水淹,家中只有0.5亩责任地,男人李自明只好常年在外打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在海南等地做苦力,一年也找不到大钱;儿子成年了,但没安家也在外打工,但打工的钱,还够不到他自己花销;女儿去年才从卫校毕业,现在在宣恩城里给别人卖衣服,一个月一千来块钱,不够她自己用;王延开本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去年就住了几次院,常年需要药保养,光医疗费就用去了5000块,农活多了做不了。按她自己的话讲,看上去好好的,吃得玩得就是做不得。一路上她对贫困二字始终纠结,认为原来家里条件并不差,近几年主要是自己有病,加之女儿读书花费不少,所以总是入不敷出。她没有抱怨其他,反反复复就是讲自己身体不争气,拖累了家庭,也给政府添了麻烦。

在气喘吁吁间我们来到了她家,一栋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呈现在眼前,房前屋后收拾的干干净净,进入堂屋里面摆放的东西虽然杂乱但是很干净。女主人用帕子将椅子擦了又擦,生怕脏了我们的衣裤,搞得我和艳姐很是不好意思。按照此行目的我们对她家进行了详细调查。王延开一家居住在1994年建成一栋土木结构(180平米)中,耕种有五分责任地,由于村民大多搬迁,荒地较多,所以王延开就利用荒地养了4头牛,13头生猪。我问道,你身体又不能劳累,养了这么多牲口,吃得消吗?她无奈的说:么子法喲!还不是要下蛮,要吃饭,儿子还要安家,女儿要打发,给他们能创造一点是一点,尽我们老家伙的力,免得到时遭埋怨。交谈间,我们还了解到,王延开家,20xx年打工收入3万元,她养生猪卖了2200元,但女儿学费、他的医疗费和人情开支等共计支出33560元,家庭赤字1360元。

谈到今年,王延开表示只要自己身体稍微好一点,应该比去年要好好多,女儿不要学费了,家里应该会好起来的,同时她也表示自己给政府添麻烦了,但有信心今明两年打个翻身仗,不会久背贫困帽子。在我们的鼓励下,王延开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谈到有么子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王延开带着农村人特有的朴实向我们提出,看能不能给他们家修一条公路,因为水淹之前,他们这里有一条通往中间河集镇的公路,现在水淹了,公路也没有了,进出只有靠渡船,且渡船一天只定时跑6趟,而他们几家进入只有从水路和外界相通,十分不便;另外由于库区蓄水,滑坡时有发生,她家修的院坝因为滑坡已整修了几次仍然没能修好。最后她又像是对我们说又像是自言自语,要是能整体搬迁就好了。说实话,对她讲的修路也好,整体搬迁也罢,我的内心真的没底。但走的时候,我还是诚心的对她说:你反映的问题,我会向相关部门提出,我们共同努力,争取把问题解决!

告别两户帮扶对象,我们搭上了最后一趟渡船,在波光粼粼的湖。

面上,我在想早上自己给同事提出的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帮扶他们?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七

在井溢沟东侧,有一个由7个自然小组组成的村子,叫七一村。今天就看看这个村。

已经习惯了,每到一村,谁家房最烂进谁家,谁最穷和谁聊。9时许,步行至村外,发现在沟畔边有户人家门开着,顺便走了进去,院里的杂草说明家里不常住人,三间半边土木结构的厦房看着年代久远,却还算结实。我问有人没?一位60来岁的老人应声出来,邀我进了第一个房间,茶几上的碟子里剩一点腌黄瓜,旁边放着半个冷馒头,显然正在吃饭。我让老人吃饭,他说已经差不多吃完了,关掉图像模糊的老式电视机,和我聊了起来。得知老人叫习宗民,64岁,是七一村6组人,家里5口人,老伴因十多年前的车祸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和儿媳都在县城打零工,老伴半病身子勉强能照看下孙子,他平时还会打些零工贴补家用。我问他为什么没有搬迁?他说搬了,去年冬季才盖的房,还没有装修,不能入住,家里人在县城租房子住,他因为要照看地里的庄稼,偶尔回老院子住一晚,干完活就回县城了。我问他是不是贫困户,他说以前是,在这次数据清洗时被剔除了,是村里评议的,自己没有意见,表示理解,但对个别新增的贫困户有意见,认为村干部执行政策有偏差。问老人还有什么困难?他说没有困难,自己还能干点活,不给党和国家增加负担。

走出习宗民家,遇到60岁左右两口子在复垦的田里锄草,顺便和男主人聊了聊,看他面黄肌瘦,精神状况不大好,问后才得知他叫王进录,也是七一村6组人,患肝硬化已经4年了,仅能做些简单的轻松活。问他每年医药费多少?他说一年2万多元,由于自己很少住院,所以合疗也仅能报销5000块钱左右,家里因病已欠外债3万多元,儿子离婚后在江苏打零工,寄回来的钱不够医药费,今年还没有寄一分钱回来,孙子在家里需要照看,老伴抽空就近打零工贴补家用,日子很是困难。问他是贫困户不?他说是,包联的村支书经常来家里了解困难,帮助解决,去年应村里号召,向亲戚借了点钱入股光伏扶贫产业,以后每年都会有收益。问他收益是多少?他摸了摸头,说不清楚。看来干部在政策宣传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将光伏扶贫产业的收益给群众讲清楚。问他有没有医生帮扶?他说没有。像这样的家庭,一人得大病,几年难翻身,没有医生包联暴露出因户施策不够精准的问题。对于这家来说,健康扶贫应是第一位的,靠病弱老人经营土地也不是办法,可考虑采取土地托管经营或者土地流转来解决种地问题,光伏电站虽说前几年收益一般,但也算是一项稳定收入,后期收益还是很可观的,每户年收益接近4000元。

辗转来到5组贫困低保户曹忙生家里,这个家庭户口上有5人,女儿已出嫁,但户口没有迁走,实际生活只有4口人,曹忙生患有脑梗,在附近打小工;妻子王玲曾因意外摔伤颈椎,干不了重活;儿子31岁,患有重度精神病;母亲已80多岁,体弱多病。看到屋里收拾得很干净,能感觉到王玲是个勤快人。和王玲聊天得知,由于没有劳动力,家里的13亩地以前大都种些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今年在干部帮扶下栽了4.8亩花椒和2亩核桃树,估计3年后可受益。最令她头疼的是儿子的病,一旦犯病就会离家出走,现在靠药物维持,由于这种病不在合疗报销范围内,每年要花1.6万元药费,常常入不敷出。针对这户实际,我觉得健康扶贫是根本,加上低保救助和适合曹忙生身体条件的短期打工,过两年花椒和核桃收益后,这个家庭就能好起来。

最后来到村委会,干部都在各自忙碌着手头的工作。经了解,这个村有101户贫困户,76户参与了光伏扶贫,剩余25户是农业产业扶贫,今年底准备整村脱贫。我叮嘱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长工作一定要细之又细,剔除贫困户一定要严格标准,让群众评议,把政策讲透讲清,不能让群众有意见。一是村干部每月至少把贫困户访一遍,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二是要针对村里的贫困现状把一村一策产业规划做精细,把贫困户一户一法脱贫计划搞精准。三是不能过分着急脱贫摘帽,达到标准的可脱,达不到标准的不能强脱。同时要统筹处理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关系,防止顾此失彼,招致群众不满意。

回去的路上,我在想,穷人最怕得病,最怕得大病和慢性病,辛苦攒下几个钱,一病几天就花完,健康扶贫一定不能挂空挡。我嘱咐随行工作人员与卫计、民政等部门衔接,让他们实地到王进录和曹忙生家中看看贫困现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相信通过部门、镇村干部倾心倾力的帮助,七一村这些贫困户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好。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八

为切实发挥挂帮干部的作用,积极配合党委、政府的征兵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今年的征兵工作任务,我们根据上级有关征兵工作的会议精神,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到地瓜镇木卡村和莲花村动员适龄青年参军入伍。

我们首先印发了《征兵工作条例》、《兵役法》以及《致适龄青年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120份,分别发给了两村广大适龄青年,在两村的路途显眼位置张贴宣传资料30张。同时,我们还深入木卡村羊鸡箐组和莲花村龙显地、黑平地村民小组有适龄青年的农户家,广泛深入而细致地向家长宣传兵役法和扶持政策,就征兵的条件、政策、范围、体检、政审、优抚等问题向群众提供了解答和咨询服务,帮助有应征对象的青年算好各种政治帐、经济帐,有效地激发了两村广大适龄青年的参军热情。同时,我们还与村干部一起,通过打电话联系的方式动员在外务工的适龄青年和大学毕业未找到工作的适龄青年回家报名参军。通过我们的有效宣传,两村的适龄青年有报名愿望的较多,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两村形成了浓厚的“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3月21日,我与黄昌富主任在村活动室帮助村委整理资料,下午1:23分,一村民电话告知村统计员何发虎,该村大竹坪组一户群众用火不慎将附近四户群众的所有房屋、财产全部烧光时,我们一行决定前往看望受灾情况。当我们到达受灾农户家时,被现场的情况所惊呆,所有木房和平房的窗子全部被烧光,几户群众在逃离时没有带走任何东西,连吃的、穿的都没有,面对此情况,我们一方面对受灾群众进行心里安抚,另一方面积极向地瓜镇民政办协调大米12袋、食用油8桶、衣物、棉被等物资送给四户受灾群众。

同时,我们还靠步行到该村丫口组看望因病致贫群众陈大鹏、后头坡组独生子女户杨清友和后头坡组困难群众杨清江家进行慰问,充分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尽快脱贫致富。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九

今天要到联系村木河乡八卜村开展“双联”活动,单位主要安排了三项活动内容,举办一场养殖技术培训、为村民发放《新华字典》、与群众座谈交流。多云的天气该不会影响今天的活动吧!带着些许的担忧我和两名同事及聘请的畜牧局技术员一起来到了我们扶贫办联系的木河乡八卜村。

由于气温剧降,今天天气格外的冷,但是村里的群众还是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我们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在八卜村小学的教室内进行,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就牛羊育肥、科学管理、防疫灭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通俗易懂、深入细致的讲解,并现场解答养殖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现代养殖技术。

培训结束后,我们一行四人和乡村干部为八卜村每户村民发放了单位统一购置的《新华字典》,以方便村民查字认字,方便家里孩子的读书学习。看着孩子们的笑容,听着群众感谢的话语,我的心里感觉甜滋滋的。

下午,我们在村委会和乡驻村干部、村班子成员及群众代表举行座谈,就八卜村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困难、说想法、话发展,你说搞养殖,他说栽果树,我说跑运输……经过一番讨论,村委会经过梳理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思路:计划建养殖场、栽植核桃树、种中药材、搞劳务输出等。这些想法都符合村民的意愿,但是村上还没有具体的规划,希望帮联单位和干部能给予他们帮助。我们扶贫办赵主任当场表示支持他们的想法,并安排我们几人尽快帮村上做好规划,同时,针对村上实际他提了几点建议:借助“伊香拉面师”的培训,在劳务输出上要先培训再输出;希望村上借助各种优惠补助政策,组建养殖协会,指导扶持养殖产业发展;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主动与县果树站衔接,做好果树苗木选购和建园规划,形成规模效应;在村组道路硬化上,扶贫办将争取项目,力争尽快为村上实施。

一天的调研结束了,我们带着群众的希望回到了返程的车内,车窗外,我看见村庄的夜幕下亮起越来越多灯,一盏、两盏、三盏……看着万家灯火,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充实。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9854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