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事件的论文(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3:07:09
南海事件的论文(模板16篇)
时间:2023-11-18 13:07:09     小编:文轩

总结是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做的努力和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在总结中,要突出自己的亮点和成就,同时也要直面自己的不足。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好的总结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例,希望能够帮到你。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一

爱因斯坦――论教育。

翻译:有志于教育的海带。

・通常,庆祝之日首先用于回顾,特别是纪念那些为了文化生活的发展而获得过特殊荣誉的人。这种对我们前辈的友好纪念确实一定不能忽略,尤其是由于对过去最优秀人物的纪念,有助于激励今天希望有所贡献的人勇于作出努力。但是,这种纪念应该由一个从小就与纽约州联系在一起、熟悉纽约州过去的人来作;而不是由我,一个象吉普赛人一样四处游历、在各式各样的国家中都有所经历的人来作。

・因此,剩下给我的只能是讲那些无论何时何地、一直以来并将继续与教育有关的问题了。我只是尝试,并不能自称是权威。这特别是由于,各个时代聪明而好意的人一直处理教育问题,当然也反复清楚地表达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身为一个对教育领域半外行的人,我只有个人的经历和个人的信念作为对教育的见解之基础。那么,我是那里来的勇气来阐述我的看法呢?好在这不真的是一个科学问题。否则,这些顾虑可能会使我一言不发了。

・可是,对于活跃的人类的事情,这就不同了。这里,仅仅有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这种真理的知识必须以不懈的努力、不断地使其恢复原貌,才不会丧失。这就象站立在沙漠中的大理石雕像,持续地受到被流沙埋没的威胁。只有维护的工作不停地进行,大理石才会永远地闪耀在阳光里。我的双手也应该做这种维护工作。

・学校一直是将传统这一财富由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这在今天比以前更为突出了。这是因为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使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载体功能被削弱了。因此,现在比以前,人类社会的持续性和健康在更高程度上依赖于学校。

・有时,人们仅仅把学校作为传授最大量知识给下一代的工具。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学校却是为活人服务的。学校应该培养青年人对人民的幸福有价值的品质和能力。但是,那并不是说个人特征被消灭,也不意味着个人象蜜蜂和蚂蚁一样仅仅成为集体的一个工具。一个没有个人独到创造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体的集合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性的可怜的集体。相反,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独立做事和独立思考的人,而这些人把为公众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事项。以我所见,英国的教育体制最有可能实现这种目标。

・但是,怎么达到这个目的呢?或许应该用说教吧?绝对不是。话语是并且只是空洞的声音,而通往遭受惩罚之路永远由空谈理想陪伴着。一个人的品质不是由他听到什么和对他说了什么来形成的,而是通过劳动和做事情来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包括要求学生切实地做事。这适用于小学生最初尝试写字,也适用于从大学毕业时的博士论文,或是仅仅记住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段文字、解答一道数学题、或进行体育运动。

・完成一件事的背后都存在着完成这件事的动机;而完成一件事又反过来强化和培育这个动机。这些动机会有极大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极为重要。做同样一件事,其起因可能是出于害怕和强迫;可能是出于对权力和荣誉的热望;或者出于对事物的爱好和了解真相、弄懂事物的愿望,也就是神圣的好奇心。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这种好奇心,但它经常是被早早地减弱了。做完同样一件事情,学生们所受到的教育的影响可以是大不相同的。这要看每一件事情底下是害怕被伤害,或是利己的激情,还是想要得到乐趣和快乐的心愿。没有人会总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不会对塑造学生们的心理根基有影响。

・对我来说,在学校里最可怕的事情看起来是学校主要使用恐吓、强制和人为的权威这些手段来对待学生。这样作会毁掉学生们健康的情感、真诚和自信。它造就顺从的人。[……]我知道美国的学校没有这种可怕的事情[……]。将这种最坏的事情拒于校门之外是相对容易的,那就是让教师的权力中最少程度地包含可能的胁迫手段。这样,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原因只能是教师的人性和智力。

・第二个提到的动机是抱负,或者说得温和一些,是为了被别人肯定或是尊敬。这种动机牢固地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没有这类大脑刺激,人类合作会是完全不可能的。得到同伴赞许的心愿肯定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凝聚力量。在这类复杂的心情之中,建设和破坏的力量比肩而立。得到赞许和荣誉是健康的愿望;但是希望自己被认为是比同伴或同事学者更好、更强或更聪明,则会产生过度的利己的心理取向。这种心理可能对自己和集体有害。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防止使用以制造个人抱负来使学生勤奋学习的简单方法。

・达尔文的为生存斗争和与此相关的选择理论,被许多人引用并当成鼓励竞争精神的依据。一些人同样地利用达尔文理论来试图貌似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竞争的破坏性经济斗争的必要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为生存而斗争中的实力来自于人是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这个事实。蚁丘上单个蚂蚁间的战斗对其生存几近无用,而人类社会这样的战斗也同样几近无用。

・因此,人们应该防止把通常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向青年人灌输。一个成功的人从人类中得到多多,这种获得通常不可比拟地多于他给予人类的服务。但是,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表现在他给出的,而不是他能得到的。

・学校和人生中最重要的做事动机是做事中的快乐,对成果的快乐,并且明白这种成果对集体的价值。在唤醒和强化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中,我看到了学校被赋予的最重要的使命。仅是这个心理根基就会引导人们对最高级的`人类财富,即知识和艺术家般的技艺的快乐的渴望。

・唤醒建设性的心理力量确实难于使用强制或唤起个人抱负的方法,但是却因此而更有价值。其要点是培养儿童般的游戏爱好和儿童般的被赏识的心愿,引导孩子进入那些对社会来说重要的领域。这样的教育主要地建立在学生们有成功做事和被感谢的愿望之上。如果从这些要点上出发,学校成功地做好了工作,它就会被学生们高度地尊敬,学生会把学校交给的功课象礼物一样接受。我就认识宁愿上学也不愿放假的孩子。

・这样的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工作中象艺术家一样。要在学校形成这种艺术家精神得做些什么呢?对此,就像一个人要保持健康一样,几乎没有一个谁都能用的办法。但是,确实有一些前提是可以具备的。首先,教师是从这样的学校中成长起来的。第二,应该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为同样地,强制和外部压力也会把教师塑造自己作品时的快乐扼杀。

・对此我的回答是,依我之见所有这些都是次要的。如果一个青年人用体育和步行锻炼了他的肌肉和耐力,那他以后什么力气活都能干。大脑的训练以及练习思考和动手技巧也是类似的。因此,有句玩笑话这样定义教育是不错的:“教育就是你忘了在学校学到的一切之后,还剩下的东西。”出于这一原因,我就一点儿也不急于站在争斗的哪一方了:这一边是传统的语言――历史教育的追随者,另一边是更专注于自然科学教育的追随者。

・但是,我反对学校必须直接教给学生日后可以马上用于生活中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想法。生活有太多方方面面的需要,这是学校用专门化的训练不可能满足的。除此之外,在我看来把一个人象没有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是令人不快的。学生离开学校时应是一个全面均衡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专门家。这应该是学校始终的目标。依我之见就是对技工学校来说,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的,虽然技工学校的学生未来会从事一个相当确定的职业。永远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综合能力,而不是获得专门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做事,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路。另外,比起那些受到主要包括获得详细知识教育的人,他能更好地适应发展和变化。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二

面积最大者为东沙岛,面积12平方公里,其他各岛面积要小得多,其中西沙最大永兴岛1.85平方公里,南沙最大岛屿太平岛0.4平方公里。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的汉武帝时代,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目前,实际控制情况是: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实际控制。西沙群岛,经过1974年西沙海战,由解放军控制。中沙群岛,仅露出水面的黄岩岛,目前中国和菲律宾都没有驻军。南沙群岛,情况则要复杂的多。南沙群岛(古称"万里石塘"西方称thespuyslyis-iands)位于北纬3°37至11°55′,东径109°43′至117°47′,南北长大约550海里,东西宽约650海里的海域;西起万安滩,东至海马滩,北至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总面积达24.4万平方米海里(约合82万平方公里)。南沙共有230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其中能露出水面的有36个。在南沙又可分为东、西、南、中4个岛礁群。

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一些国家,不顾我国政府的一再声明,陆续侵占吞食了其中的一些岛屿,形成以武力非法侵占我国南沙岛屿的局面,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截止目前为止,在南沙群岛中,我海军仅守卫着永暑礁等7个岛礁,国民党海军则驻扎在最大的岛屿--太平岛上;越南已占据了我29个岛礁,菲律宾占据了9个岛礁,马来西亚也占据了5个岛礁,南沙海域的32个主要岛礁,有31个完全在他国的控制之下,南沙海域划界纠纷十分严重!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三

尔冬升的门徒好看一点呢还是新宿事件好看一点。我看完新宿事件之后一向在想这个问题。其实就演员发挥来说,还是门徒好很多的。刘德华加吴彦祖的搭配显然要比不会演戏的成龙配吴彦祖要好很多。袁咏仪的演技很亲切,比起范冰冰来少了分做作。张静初的戏份比徐静蕾多,可惜我不喜欢张静初那么用力的演技,至于徐静蕾嘛,气质是有。问题是她的气质搞得她很不像一个做过妓女的人。我感觉范冰冰和徐静蕾的主角倒是能够调换一下,可能更好。

故事题材而言,新宿事件讲的无非又是一个“北京人在纽约”一样类似的故事。底层的中国人在他乡那些事儿其实也已被讲了很多遍。门徒则是揭秘毒品制造业,尔冬升的电影喜欢寻找这些社会底层或者阴暗面题材来拍。连拍偶像剧都是讲把女生肚子搞大的故事。按照大陆的说法这是一个不和谐的电影导演。在我看来,这则有点电影记录片的味道,我还蛮是喜欢。可惜尔冬升的导演实力一般般,总体来说他的电影很平静,不浪漫,缺乏锐气。或许这就是他的风格。

成龙是不怎样会演戏的,以前他也拍过类似这样故事情结的电影,我们看得都是他那一身灵活的好功夫。可此刻成龙老了,打不动了想专文戏路线。但电影中多次出现的那张老实人的苦脸实在没有啥说服力。个性是他发现女友已成为别人的老婆后,落寞的喝了几口酒之后,看见几个妓女居然很严肃的爆出了句:走!咱们去轰炸东京。实在是很喜感。没有老戏精带戏。吴彦祖的就显得稚嫩很多了。门徒有刘德华配合,窃听风云有刘青云加持。小吴的戏还能看看。在新宿事件里面,一是讲着蹩脚的东北普通话让人感觉别扭。二是后期的性格转型太过刻意了,个性体此刻那一身鬼一样的造型上,与影片的那种写实性的风格实在有太大的出入。范冰冰和徐静蕾是继续着她们的花瓶主角没什么好说的。有其他影评写道让人惊奇的是香港的女演员是不是都死光了。近年来的香港电影作品中还确实比较少看见新晋的亮眼香港女演员。可能跟他们的娱乐圈生态有着不少的关系吧。至于配角方面,林雪的发挥没有其它作品抢戏。钱嘉乐的突然变态倒是有点始料未及。既然作品是平庸的作品,就不要期望这些配角们有太大的空间了。

我想,门徒还是有必须的主题的。但是新宿事件看得不是很出来。那种关于“自我人”与“背叛”的理念已经过时了好久,怪不得有其他人说这是上个世纪的视野。可看的出来尔冬升还是想就这个话题继续讨论下去,这使得影片现实得不够现实,主义得又不够主义。倒不如杜琪峰的片子。现实的彻底些还能看出点味道。或者干脆就想窃听风云那样做成一部彻彻底底的主旋律教育片嘛。表现潜力与想象力有关。我们只能说尔冬升是没啥想象力的人。使得电影的表现手法屡屡透着平庸的味道。

但是,海外华人的生活,个性是底层人,我想还是很挣扎的。但是话说回来,中国社会的底层人也好不到哪去。有钱的话在哪也不至于获得太差。所以钱嘉乐说:断我财路,就等于是要我命。倒是讲的挺贴切的。这对于要即将要出去的留学生而言,也不是太大的吓阻,大家心里都明白,活得不是在一个世界。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四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媒介信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1]媒介素养是公民素质的基本内容,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媒介素养教育以跨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对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发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笔者于9月对泰州地区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采用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5%。问卷调查中,女生占58.8%,男生占比41.2%。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新媒体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进行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媒介,目前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媒介和手机网络媒介。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媒介和手机网络媒介两者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交友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了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针对性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高校育人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1.对新媒体的认知存在差异。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出现时间较晚,种类和功能更多,这对于大学生的认知来说产生了诸多干扰,他们对新媒体的功能认知、信息认知、经济来源的认知以及运作方式的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与传统媒介相比,大学生对传统媒介的运作方式和经济来源更加清楚,而对于新媒体的具体运作方式和盈利方式认知存在不确定性。调查显示,在问到“新媒体的经济来源”时,90%多的学生选择广告收入,但对于一些常用新媒体如百度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是如何排序的,有62.3%的大学生选择了按广告收入排序,27.8%的大学生选择了按照点击率排序,5.7%的大学生选择了按照收录时间排序,有4.2%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排序。从媒介信息的认知方面来看,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和道德伦理认知不够清晰。作为信息的受众,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广泛且方便,他们对于媒体报道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认知存在差别。44.3%的学生认为报道和事实之间基本一致,37.6%的学生认为真实事实和媒体报道之间差别很大,15.4%的学生认为两者相似度较高,2.7%的人认为完全一致。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持有肯定态度,但辨别力有待提高。调查结果发现,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更新过于迅速,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不深入:大部分学生阅读时都只看自己感兴趣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还有部分学生大都仅看标题、导语或者浏览图片,还有部分学生只是毫无目的的随便翻看,而仅有极少部分学生会对大部分新闻阅览全文。因此,受到阅读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对于所获信息的辨别难以深入。很多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模糊,主要表现在对知识产权、新闻出版、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规定缺乏深入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自律意识较为薄弱。受到大众传播现象的影响,大学生会不自觉地参与到新媒体的传播中,但由于缺乏辨别意识,他们往往也会滥用媒体、随意散布不良信息,造成负面影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夹杂着血腥、恐怖、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甚至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无视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的现象。这对大学生的道德伦理提出了挑战,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媒介的道德伦理认知模糊,甚至扭曲。

2.媒介素养的养成多为自发状态。

从新媒体的使用时间看,大学生使用电脑、手机等的时间比较长。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养成跟媒介使用时间有直接关系。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的出生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多数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广泛接触新媒体。因此,在新媒体的接触上更加频繁和熟悉。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平均每天的媒介使用时间在0.5-3小时之间,比例为72.4%;3-6小时之间的为21.2%;6小时以上的为6.4%。而在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上课自习时、娱乐休息时、吃饭时、乘坐交通工具时。而在阅读媒介信息的类别选项(多选)中,75%的大学生选择影视娱乐类,59%的大学生选择生活健康类,有41%的大学生选择时政类,有25%的大学生选择其他。此外,多数学生对使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目前,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几乎渗透到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大学生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的调查结果分别为:电脑78.4%,手机67.9%,电视13.2%报刊杂志11.5%,广播4.3%;在对大学生“能接受不接触网络媒介的期限”的调查中,有36.9%的学生选择为1天,18.5%的学生选择为10天,9.6%的学生选择为20天,18.2%的学生选择一个月以上,还有16.8%的学生选一天都不行。假如让大学生一个月不接触网络,大学生反应中,46.3%的大学生勉强能适应,但还是很想使用;有22.7%的学生会焦虑不安,无所事事;有23.2%的大学生会感觉很不习惯,与世隔绝,仅有7.8%的大学生选择可以忍受,没有影响。而对无手机课堂的调查结果显示,68.2%的学生选择不赞成,30.6%的学生选择赞成,1.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从新媒体的使用目的情况看,大学生对媒体传播信息的功能利用稍嫌不足。网络作为媒介,其首要功能是传播新闻、重大事件等相关消息,让网民通过网络关注社会。[3]但由于在校大学生非职业化的特殊身份,学习是主要目的之一,网络利用的目的性较为单一,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未被充分利用。调查结果显示,休闲娱乐成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使用的便捷以及普及,使其成为大学生经常接触和喜爱的信息载体。[4]大学生在接触媒介动机和行为方面有较强的功利性。“休闲娱乐”、“消磨时间”、“搜集学习资料”是主要目的,选择“获取新闻信息”的居次,此外,“与人交流”以及“消遣娱乐”也是目的之一。可见,当前新媒体娱乐消遣等功能的过度发展,以及实用功效的普及,它们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媒介资源功能上往往不可避免的呈现出被动、消极的状态。

3.媒介信息辨别力有待提高。

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项主要指标,它包括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甄别能力和大众传媒对人们和社会的'深层次影响的认识能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上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强势和网络、手机新兴媒体复杂性的特点,海量信息迅速传播,使大学生成为接受信息的终端。通过走访泰州地区五所高校发现,大学开展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除传媒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外,大多数学校缺乏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安排。针对由于高校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导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态还处于低水平和自发状态,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大多还处于不自觉阶段。由于缺乏媒介素养知识,他们只能基于个人现有的社会经验来审视媒介的信息和行为,因此很容易被一些信息的表相所迷惑甚至诱导,传播不实信息。近年来,大学生被网络诈骗、深陷校园贷等现象的大量出现就是例证。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思考。

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快速广泛,以及功能多样化的特点,对新时期的大学生的学习、交友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新媒体时代的出现,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带来的便利、快捷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首先,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媒介教育素养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前提。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全面而系统的教育体系。[5]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时间较短,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现有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果。但这些国外模式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符,所以只能参考、借鉴。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样化,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环境的健康,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特别是大学生培养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时,迫切需要我们从国情和学生实际出发,撰写符合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料,并在学习、借鉴国外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创立符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实际需要的媒介素养理论体系,并提出适合我国各类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的评价标准。其次,要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探索媒介素养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走访泰州地区五所高校发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并不多,除《媒介伦理》、《新媒体概论》、《传播学》等与媒介相关的课程外,针对新媒体视域下的媒介素养课程开展的并不多。因此,对学生新媒体运用方面的主流引导还停留在于此专业相关的学生层面,涉及面还不够广泛,需要加强引导。

2.应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和环境。

氛围和环境对育人至关重要。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媒介以及新媒体的机会更大。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应举全社会之力,合作进行。高校的育人模式和育人环境应适应社会发展大环境,还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校发展现状,探索适合本(院)校的育人体系。20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教育全过程。要求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加大对高校事件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足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促进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形成,开创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工作局面。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校园,还有家庭、社会、实习实践单位等。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除学校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外,还需要家庭的关心以及实践实习等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资源,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大学校园作为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阵地,有着丰富的媒介资源。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舆论传播媒体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和手段宣传科学的媒介知识、技能和观念,着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利用学校的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媒介实践活动,打造大学生媒介实践活动的阵地和平台,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媒介素养教育。此外,还应建立高效有力的联动和多维度的人才评价制度,为学生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各地方用人单位还应在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为学生的实践育人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34页。

[2]吴勇:《网络传播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学术论坛》,20第3期。

[3]单郦娜,王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黑龙江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第2期。

[4]夏天静,钱正武:《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年第1期。

[5]高慧燃,刘东建,赵辉:《媒介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开封大学学报》,第3期。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五

南海事件是指围绕南中国海地区的主权争议所发生的一系列紧张局势和事件的总称。

20xx年3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巴达维登上弹丸礁一事表示:“中方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愿通过协商妥善解决有关争议。我们希望有关各方切实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不要采取可能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确实,解决南海领土争端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加以解决。加强中国与东盟有关各国的经济合作、军事交流、民间外交,都有利于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

但也要看到,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些东南亚国家政局不稳。它们通过挑起领土争端,来转移国内视线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我国决不能掉以轻心。虽然我国不愿事态进一步恶化,但加强中国海军建设,特别是建设一支具有地区威慑力的现代化海军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

建立在菲律宾共和国阿基诺三世政府非法行为和诉求基础上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昨天就涉及领土主权及海洋划界等仲裁庭本无管辖权的事项作出了非法无效的所谓最终裁决。对此,中国政府郑重声明,仲裁庭裁决是非法无效的,中国不接受,不承认。

仲裁庭无视历史性权利属于习惯国际法调整事项的国际法原则,非法裁定其对当事双方涉及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和海洋权利渊源的争端具有管辖权,并得出无效结论称“并无证据显示历史上中国对该水域或其资源拥有排他性的控制权”、“中国对‘九段线’内海洋区域的资源主张历史性权利没有法律依据”。

关于岛礁地位,仲裁庭罔顾领土主权不属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调整事项、中国已将涉及海洋划界争端排除强制仲裁、岛礁地位及其海洋权利与海洋划界密不可分的事实,得出荒谬结论称“南沙群岛无一能够产生延伸的海洋区域”、“南沙群岛不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产生海洋区域”。

仲裁庭还无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主权的历史事实,对中国在南海行为的合法性妄加裁决。

此前,中国政府多次郑重声明,菲律宾共和国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提起仲裁违背国际法,仲裁庭对此案没有管辖权,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对裁决结果,中国采取不承认、不执行立场。对此,中国政府还发布了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

中国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立场,是依照国际司法程序以及国际法赋予的权利,对仲裁庭管辖权提出合理质疑与纠偏;对裁决结果采取不承认、不执行的立场,恰恰体现对国际法的尊重和遵守,恰恰表明中国对避免国际法被政治化滥用的严谨态度,恰恰是对仲裁庭甘愿充当枉法裁判角色的必要警示,恰恰是对企图操纵国际法玩弄南海局势的不良居心的一种合法、合理的抗争。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六

尊敬的埃尔琳达·巴西里奥大使阁下:。

您好!信首预祝夏安。

您所看到的这封信,来自一群普通的中国青年。我们从不同的渠道,对近期即将所谓“宣判”的南海仲裁案有所耳闻。值此黑云压城、轵道风紧之际,我们对中菲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景和两国青年的未来感到憧憬与担忧。在历史的分叉路口,中菲关系将一落千丈或是峰回路转?中国的青年对此满怀期待而略有迷茫。为此,我们愿与您就这个问题展开一段平等真诚的讨论。

自古以来,“与邻为善”便是中国外交思想的主旋律之一。上溯李唐,下及满清,中菲两国的经贸与人文互动历历在目。在中国本土至今仍保留着古苏禄国东王墓,它便是中菲友谊的最好见证。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菲两国人民都不幸遭受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从北京到马尼拉,两国人民互相帮扶,用血与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后,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菲律宾与中国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共同守望着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湛蓝南海,它本是我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两国的青年本应携手泛舟于海上,垂钓于诸礁——却不成想,如今的南海问题成为了两国人民交往的障碍,成为了中菲关系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对于中国青年而言,南海问题的存在,本身便是天外飞来的问题,也本当是极好解决的事端。无论是国际法的“于理”,还是各国人民劳作传统的“于情”,南海都应当是中国领土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各国的地图上调用着斑斓的彩虹进行划线,我们便已讶异于他们对历史的无知。南海问题本不应有,也本不应就此长存。占据的退回来,不该拿的放回去,南海问题就迎刃而解。也许您会认为,当下南海各国,包括菲律宾对部分中国岛礁的占领,可以改变现状并书写未来,实则不然。

我们深知,菲律宾国内,特别是菲律宾青年间,弥散着一种畏大趋强的情绪,我们对此表示理解。贵国虽守南海之西,坐拥要冲之地,实则疆土不阔,零星不聚,武备不强,面对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难以安然自保。菲律宾的青年和我们一样,有着期待自己国家富强的一腔热血,有着谋求稳定自由发展的需要。于是菲律宾青年面对崛起的中国——这个看似大而不睦的.邻居表现出了高度的警惕,并选择和当下一些实力强大的地区外大国站在一起。我们宁可相信这是时政使然,毕竟政客的高呼可以带来驻军基地的引擎轰鸣、可以带来岛礁周围新增兵力的每周巡弋,可以带来滔滔的选票和如流的支持。但请牢记,这并不能给菲律宾带来和平安稳的未来,更不能给菲律宾的青年带来一劳永逸的生活。毕竟雄狮未死,它只是曾经睡着了。

我们今天不多谈历史,更不必抓着军事和遏制中国的话题绕弯子,我们只想回望一个最为简单明白的事实——中国无法选择菲律宾,菲律宾也无法选择中国。不知大使女士和贵国青年是否读过仓央嘉措的诗句?中菲两国虽不是情侣,却正如他所言,“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实则中菲两国的地理位置,正是为两国关系发展定位的圭臬,决定了过去千百年间两国频繁的交往和相似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菲作为隔海相望的邻邦,区区一千公里有余。当下的一代菲律宾人可以选择美国,可以选择日本,可以选择海牙国际法庭来帮助他们对抗中国,甚至可以选择在一望无际的海疆上筑满不信任的铁幕。但菲律宾人永远无法移走身边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就像中国青年无法忽略这个脾气反复的邻邦。俗语云,远亲不如近邻。在当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被网络的迅捷蒙蔽了双眼,仿佛遗忘了山海之间的距离。我们总是对遥远的繁华羡慕不已,却忘了最为亲善的邻邦就在身边。

中国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将人生划作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实则两国关系也恰恰如此。我们应当意识到,当面对一个乱麻团般纠葛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试着攀上一个新的境界台阶。当几代中菲政客面对南海问题头疼不已,面对两国关系的起伏深表遗憾时,主宰着两国关系未来的青年人早已开始攀登。他们首先轻易地越过了自然境界的阻挠——这是一种自私的、为所欲为的境界,劫匪强盗才与之同流合污。菲律宾的青年也是高台教化出的学子,知道他人之物不容妄夺的浅显道理,知道那些漂游在南海上的菲方钻井平台是时候回家看看,至少要和中国人一起协商解决。接下来便是功利境界,我们都对珍馐美味、高楼巨筑垂涎不已,也深知南海的资源是两国发展的宝库,但如何取得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中方曾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正是双方突破功利阻遏的诀窍。我们不必向区域外的国家伸手求助,也不必通过一只虚无的判决来规避问题,因为中方对话的大门一直未曾关闭。当我们向菲律宾人民释放善意,当然所期待的,就是友好合作的回复。

第三层则是“患有”的道德境界,实则便是对功利境界的升华。当两国的合作尊重了中国的主权,当经贸的利益冲破了零和博弈的枷锁,两国青年便会走出“患无”的功利境界,意识到双方的和睦发展完全可以凭空制造出取之不竭的财富。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天地境界。其实,这对于当下的青年人,真的是一种难以预见的美好处境,但我们愿意为之铺绘蓝图。南海,千年的商贸之海和自由之海,当各国的船只在其上自由地航行,当愈发繁密的灯火点亮岛礁的民居,我们会看到一个突破了国政之争的新时代的来临。一带一路的火炬,传递到了马尼拉和棉兰老岛;和平和睦的鸽子,也已经飞过了黄岩岛和美济礁。两国青年第一次认知了海洋、利用了海洋、拥抱了海洋,我们第一次让人性的光辉点亮南海,而非是战争的阴云遮蔽了合作的曙光。

这样一幅美好的画卷,徐徐展开,而又徐徐合拢。不知大使女士读到这里,是否有了南柯一梦的慨叹。作为写就这些胜景的中国青年,我们有着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和信心。现在,海牙的法槌尚未落下,而马尼拉的总统府也尚未改弦更张,历史的岔路就在面前,贵国政府和贵国青年都从未如此轻易地接近和平。我们热切地盼望着十年后、二十年后,正是社会中流砥柱的两国青年回首这封信时,沐浴的正是它其中描绘的荣光。

此致

敬礼!

河北工业大学王天成。

河南工业大学盛卫国。

杭州师范大学叶子熙。

河南大学窦子昂。

河南科技学院黄晗博。

河南城建学院赵阳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赵勐。

江苏大学齐华。

辽宁大学梁博文。

南通大学陆元元。

石家庄学院霍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庞宗。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马清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思亦。

浙江农林大学陈智。

郑州轻工业学院赵超。

云南大学杨创。

兰州大学杨辉。

青海大学兰静。

新疆大学黄晶晶。

石河子大学张玲。

西安外事学院张凯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晓曦。

天津职业大学周阳。

2016年5月28日。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七

这些天,我阅读了《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这本书,开篇的“教育七条箴言”让我感触很深,其中第一条: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当然,这个观点是卢梭提出的,而周国平将它列为七条之中的第一条,可见对这个观点很是认可。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只要找到一个适合的环境和得当的方法,让其本身的各种能力得以生长,这就是教育。

一、适合的环境。

二、得当的方法。

这让我想到了“因材施教”。这一经典的教育原则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首创的,其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作为教育者,估计人人都用过。可是当老师每天面对上百个甚至更多的学生,一人一法的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就不太现实了,况且作为如今的一线教育者,非教学的事情太多,单纯的静心到教学工作上已显得力不从心,只能且行且进步了。

还好“双减”政策的推行,让我们的孩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愿这次的教育减负能彻底的改变以往的环境,让孩子们不再疲于奔命,让家长不再上焦虑。也呼吁社会各界,还一线教育者一方清静的天空,让他们能静心入课堂,一心一意只搞教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们除了“生长”这一目的之外别无目的。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八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这一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都批评了“孩子是一个尚未长大的人”的观点,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性的事,不惜牺牲他们童年的幸福;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而把成人的喜好观点和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成人”。

还有几条箴言值得品味。“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让我想到了“教育即解放”这句话,让受教育者拥有丰富而又自由的心灵,应该是教育的追求吧。“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意为给孩子自由的时间,除却无穷的功课,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玩耍,去做他们想做的、应该做的事。这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孩子的时间”倒是不谋而合。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九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爱因斯但在《论教育》中说:“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走路训练了他的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思想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的技能锻炼也类似这样。”他还借用别人的话给教育下这样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留下来的”就是习惯。

从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来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来完善学生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是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终极目的。

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从他介绍的经验我们看到,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在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这是:学生养成了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的习惯。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就写的方面而言,学生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以写日记为例,三年中最差的学生都写了15万字以上的日记。

魏老师培养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哪一样却都需要花费心血。其中最需要的、最考验人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魏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困难,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计划。他的大体做法是:

第一,首次慢动。开始时注意求稳、求慢,以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例如阅读速度,刚开始只要求达到300字/分钟。写日记既不讲格式,也不要求中心等,只要写就行,一天写两句话三句话都可以、等等。目的是使每部大脑机器转起来。

第二,逐渐加速。经过一两个月训练之后,大家都转动起来后,适当加快动的速度。例如阅读由300字/分钟,提高到400字/分钟。日记要中心集中,写250字以上。这个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困难期,中下等学生可能不适应。老师辩证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制定适应加速的措施。

第三,系统计划。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计划明确具体,既有每年训练总量,又有每月、每天的具体训练数字,而且每天课内写什么,课外读什么都是由学生确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由学生充分讨论,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第四,控制时空。要保证良好的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就要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班里将好同学与差同学组成互助组,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同时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第五,形成习惯。经过缓慢的首次推动,渡过了困难期,制定了系统的计划,又创设了一个执行计划的时空环境,“学生好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运转了,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形成了自学习惯。”(摘自《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

研究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方法和过程,我们至少应该注意这样两点:

(一)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

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听说读写是感知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必须经过训练,而且要经常训练,反复的训练,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

分析一下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过程,我们会看到他采用的五个步骤,是从学生接受程度和形成规律出发的,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有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每一个学生认同的(经过了学生的充分讨论研究决定的),这样就使学生能够把计划变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因为学生年龄的原因,心理发展的原因,以及每个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在养成自觉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动摇或反复。魏老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问题,在具体帮助个别学生的同时,努力营造班集体学习的'氛围,采用组对互助的形式,促进耳惯的养成。这些做法的意义和道理都值得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

魏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注意安排科学有序的步骤,同时又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如果放松要求就不会成功,这已被无数教师的无数经验和教训所证明。

叶(圣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

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不论是提高阅读速度,还是坚持记日记,都一丝不苟。他常教育学生说:“定了干,说了算。”这不仅能够培养出学生自学的习惯,而且也有益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我们在学习魏书生老师的经验时,总能从中看到他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从为师者来说,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品格。

心理学告诉我们,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是相差不远的;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而且,完整的个性正是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形成的。王夫之说:“习成而性成也。”语文教学(不只语文教学)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教学生读懂多少篇课文,而是要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魏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确是探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十

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henrybragg1862-1942)是卓越的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晶体的x射线衍射问题中,我们知道了布拉格公式;然而在他的女儿g.m.caroe所做的传记《williamhenrybragg1862-1942》(赵万里中译,人与科学――威廉亨利布拉格传,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布拉格留给后人更多的精神财富。

p154“一个好的学生就像一盆炉火,只需要去点燃它。将教科书抛在一边,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进一步的知识。这是一种训练,它教学生怎样判断证据的价值,怎样慎重地阅读。因为在他使用以前的知识作为自己进步的基础之前,他必须衡量别人所做的工作。他必须学会面对失望,认识到他一天中能做的是多么少,可能几周或几个月没有明显的进展。”

p155“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如果一个人试图在纸上记下他在自然中看到的线条和色彩,那么他自己对何谓美丽的.看法就会变得生动。”(物理学家布拉格显然了解并服膺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1809-1900)的艺术主张)。

p156“科学研究是这样一种信念的结果,即在试图去做的所有事情中,我们可以通过耐心谨慎的尝试和更好的理解去把它们做得更好。世界远不止我们表面看到的这些,它充满着需要我们详细地加以认识的事物。”

p156“研究的精神会驱使我们尽力去工作,相信我们做得越多,做得越好,其他人的工作和生活就会更好。它是充满活力、富于希望的,可信任和友好的;它总是产生新的兴趣并带来新的生活;它是一中应该贯穿于我们所有活动中的精神,而不只是存在于实验室中。”

来自:西秀村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十一

我国作为拥有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利益。但与此同时,我国仍然面临严峻的海上形势,维护海洋权益和海上稳定的战略任务依然艰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论文的内容,欢迎查看!南海问题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实质是南沙争端。争端方为中国、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一般称之为“5国6方”。西沙争议仅存在于中越两国之间,由越南单方面挑起,是其蓄意将南海问题扩大化和复杂化。纵观20世纪后半叶的南海局势,尽管南海及其周边地区一度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争议各方之间围绕岛礁主权、海域管辖权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争议,也曾发生过零星的冲突,但南海局势相对平静,南沙争端的国际影响也十分有限,表现为一般性的区域问题。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南海周边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强化海上执法力量建设,实施海洋管辖成为其巩固占领岛礁、控制争议海域、保证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有关争议问题逐步显化;加之全球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区域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力度加大,导致南海地缘政治竞争逐步加剧,南海问题进一步为国际社会所关注。2012年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马尼拉宣言》30周年,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30周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10周年。深入梳理、分析当前南海形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有助于我国统筹内外两个大局,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南海问题,践行我国和平解决有关领土主权争端的政策主张,维护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我国作为拥有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利益。但与此同时,我国仍然面临严峻的海上形势,维护海洋权益和海上稳定的战略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在南海方向,尽管南海局势总体上保持稳定、可控,但消极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增多,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凸显,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大局面临新的巨大挑战。(一)周边国家加大南沙主权声索和管控力度自上个世纪南沙岛礁占领格局形成以来,争议的表现形式以主张争议为主,即有关当事方通过各自发布官方声明来声索主权。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沙争端有从主张争议向管辖争议转变的趋势。有关周边国家加大了对南海的法理声索力度,通过国内立法形式提出所谓的主权声索。例如,2月17日菲律宾国内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我国黄岩岛纳入到菲律宾所谓的领土管辖范围。2012年6月21日,越南国会通过《越南海洋法》,将我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所谓越南“主权”和“管辖”范围内。我国政府对此均提出了严正抗议,并且重申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上述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有关南海声索国强化对所占岛礁和附近海域的实际管辖,增加了南海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南海有关争议问题已由单纯的外交斗争转变为政治、外交、法理、资源、军事等各领域的全方位较量,“明争”与“暗斗”相结合,斗争更加复杂,手法更加隐蔽,处理更加困难。在资源开发方面,南沙油气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南海声索国近年来加快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步伐。特别是马来西亚、越南海洋油气开发正在从近海大陆架向南海深海持续推进,开发方式主要是自主开发、联合国外石油公司开发和对外招标,其中越南和马来西亚的部分区块已侵入到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内。目前在南沙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南沙油气开发已呈国际化的势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地区近年来呈现区域军备竞赛态势。有关南海周边国家纷纷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强军事演习、军事管控等海上军事活动,推动军事现代化战略转型。这种区域军备竞赛态势持续发展,必将使影响南海区域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未来引发南海局部地区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增加,对南海地区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二)区域外势力介入导致南海地缘政治竞争加剧随着全球战略格局的新一轮调整,亚太地区有关军事联盟强化,南海地缘政治竞争明显加剧。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大国出于全球和区域战略布局需要,通过军售、军援、联合军演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方式提升与部分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水平,以所谓“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借口介入南海问题,不断强化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军事联系,通过军事交流与合作,持续增强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纵观美国的战略布局,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不是短期政策作为,而是受美国亚太战略的支配。美国为防范和排挤中国渐进式地扩增地区影响力,继而谋求在东南亚地区事务中的主导权,一直以来都将东南亚有关南海声索国与中国视为两大对立阵营,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分而治之”的均势政策。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主动试水,但避免被拖下水”的策略,继台海问题之后,南海问题很有可能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又一个抓手。2012年6月举办的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明确表示,美国在前将60%军力部署到亚太地区。未来中美围绕西太平洋海权之争势必显化。美军加强在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的前沿军事部署,旨在提升美国在南海地区、巽他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军事影响力,从而构成对以中国为首要防范目标的东亚新兴大国的战略威慑力,最终目的在于谋求美国亚太主导权的战略目标。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背景下,日本、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域外大国追随或呼应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以多种方式介入南海问题,通过与部分东盟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将军事力量的触角延伸至南海,不断增加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藉此作为加强自身在东南亚影响力的突破口。南海地区大国利益的错综交织使得地区局势有“巴尔干化”的隐忧,其结果是,一旦南海区域有关摩擦、冲突事件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大国的角力,很大程度上将危及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三)区域内外国家推动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越南、菲律宾等有关南海声索国背靠东盟,企图凭借东盟一体化“抱团”制华。其积极发展与区域外大国的关系,将南海问题列入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增强区域外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南沙争端中的介入程度;或者利用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的机会和召开有关所谓南海问题学术会议,制造国际舆论影响,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和南沙海域经济资源开发活动国际化,从而谋求增强与中国抗衡的整体力量。在区域内外势力的交织作用下,一些看似影响有限的局部事件可能将会持续发酵,从而使南海问题从区域热点迅速升温成为国际热点,引发区域内外强烈反应。

更多热门文章: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十二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平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再次拜读,更感此书文字朴实真诚,读起来轻松亲切,像一壶香茗,让人回味无穷。这使我的大脑突然凭空产生一个念头: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么有深度、有思想的书吧。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这些都是周国平先生在本书中的思考。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在中国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习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个么,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我知道自己对教育是说不出有分量的话的。但我相信,在针对今天教育发出的众多清醒的声音之中,我的加入多少也能起一点积极的作用。

救救孩子,让他们回归童真,本色,回归本性!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十三

xx年9月15日到11月10日,是我在佛山市南海中学践行教育实习的日子。我怀着激动、忐忑与期待的心情开始了我的整个教育实习,转眼间,实习即将结束,我心中满怀不舍、留恋,现在我仍然不愿意相信实习就要结束了!

在海中的两个月实习是快乐而充实的,我很幸运地遇到了两位重量级的指导老师——科任指导老师李杰老师和班主任指导老师唐恒芳老师。他们两位都是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长年在高三教学一线上很牛的老师,从两位老师身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多的是他们对教育的热忱和教学的严谨以及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理念。

在生物学科的实习中,我是照着“听课—备课—试讲—授课—总结反思,再听课—再授课”的大致流程进行的。因为对于我们尚未踏入工作岗位的老师来说,如何讲好新课是一个挑战。因此实习的第一周,我争取多听不同老师的课,学习感受他们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并暗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紧接着,通过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我大致确定了自己的实习授课安排,老师给我安排了每周大概两节新课的锻炼与实践机会。上课前,通过备课、试讲以及和指导老师的交流探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梳理出教学的流程和思路,再上讲台。上新课,老师给了我多个班进行不断地尝试、实践,首先我在第一个班授课,然后听取老师的指导意见,并及时进行总结,再准备下一节在另一个班的授课,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前后的实践让我发现,善于做总结反思,不断地修改,才能不断地前进!同时,在备课和讲课的空闲时间,我会争取听其他不同老师对同一课时的教学处理,吸取借鉴他们好的地方,便于下节课或以后授课的改进。

海中的生物科组是个友好和睦的'大家族,各位老师师兄师姐都非常热情,也很乐意让我们去听课,并慷慨地给予我们指导。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李杰老师,更是从授课以及未来教学的发展等各方面给予了我很多指导。面对着老师们的信任和鼓励,我只能加倍努力,备好每一节课,同时积极参加备课组的每周一次的会议,参与生物月考的改卷评卷以及辅导班上的学生参加佛山市詹天佑杯科研创新大赛。

实习是忙碌的,但更是充实的,我实习负责的班级是高一班,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爱玩也爱学习的班级。而我的班主任指导老师唐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他的课善于联系生活,上课富有激情,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他又是一位时刻关注时事,有抱负并且自律性很强的一位老师。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很有一套,从不批评学生,他善于借用各种活动和生活例子来教育、鼓励学生,他就像一位慈爱又严厉的父亲,他对学生的爱是深沉而浓烈的。在指导我的班主任工作中,他告诉我班级的建设和管理要靠一步步的摸索,鼓励我慢慢来,从班主任日常工作到班级活动等大小事务,他逐渐放手让我去管理,同时给予了我很多很多的指导和帮助!

由于我的性格比较的安静沉稳,我与学生们的相处方式也是相对较平静自然的,或许表面看起来好像大家在一起没有什么欢歌笑语,但是当五班的孩子们见到我时,总会甜甜地笑着叫道:林老师好!特别是在我生病住院的时间,学生们自发到医院看望我;我出院回来时,他们一见到我就欢呼鼓掌;我实习结束即将回校的前一晚,他们为我举办了欢送会……太多太多的感动,我带着满心的爱与祝福,衷心地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实习离别之弦已拉满,即将开弓,但作为一位师范生,我的教师事业才刚刚开始,这两个月的实习将作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带给我未来的教学与生活更多的思考和动力,我将且行且思,继续前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十四

最近几年,南海地区争端不断升级。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任内高调推行“重返亚太”政策,这对中国主张的南海政策形成了一定压力。与此同时,中国也规模越来越大地介入南海,展开改造岛礁的大量施工活动。自2015年始,由于很多海域早就存在争端,加上大规模造岛完工后引发问题,中国跟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又多次发生争执,纠纷愈演愈烈,一再成为舆论焦点。

在中国用挖沙填海方式快速填充岛礁的现象后,美国防长卡特在2015年连续发表公开声明,要求中国政府停工,终止在南沙的造岛行为。2015年五月,当事各方又进行了香格里拉对话,结果却很不理想,自说自话,各说一套。卡特指责中国的施工规模巨大,速度极快,会迅速改变海洋现状,因此呼吁区域内所有国家停止类似行为。中国否认这一指责,认为美国的介入才是造成南海问题的肇因。紧接着,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在访日时,称中国占领菲附近岛礁是侵略,将行为跟纳粹德国类比,呼吁西方插手干预,引发舆论哗然。

应该说,南海问题是相当特殊的,也比较复杂。它跟一般的领土争端有区别。在亚洲,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领土争端。比如中印在藏南地区,日俄在北方四岛,日韩在独岛,中日在钓鱼岛,都有争端。包括形成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中俄,以前也长期存在领土争端,只是后来通过持续协商,解决了争端。上述争端,都是双边问题,没到激化的程度。只要没有哪一方像俄国入侵乌克兰那样,霸王硬上弓,对国际秩序就没有太大影响,算不上大问题。

但与上述问题不同,南海问题确有特殊性。首先,它是复杂的多边问题,牵涉到中国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之间的纠纷,涉及面很广。而且,不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纠纷,东南亚各国之间也有纠纷。其次,这片有争议的海域,面积特别大,位置特殊,它并非处于偏僻边缘地带。南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路通道之一,这里的纠纷会影响国际航道。再次,众多岛屿和海域争端还会影响东南亚各国(乃至澳大利亚)的地缘安全,造成这一地区军力重组和军备竞赛,重构海权国家普遍认可的现有国际秩序(这种国际秩序是以共同规则为核心观念)。所以,南海问题才会闹的这么厉害,越演越烈,变成了全球热点,因为它会明显影响现有国际秩序。

谈到现有的国际秩序,很明显,还是美国主导和控制下的秩序。具体体现在南海问题上,这种秩序其实也就是一种海洋秩序,是美国主导,但又是由很多海权国家共同参与建构形成的共同规则体系。中国有很多学者,总是习惯成自然地去质疑美国的国际公信力。然而,尽管美国也有过越战和伊战等不太光彩的经历,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信用仍然在大国中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尤其不同于俄国和中国,作为海权大国的美国,一直是通过以强大海权为基础的共同规则体系来发挥其世界影响力。美国确实有很多对外军事行动记录(不乏失败)和基于自由价值观的干涉意识,但它从未表现出对其它国家具有任何领土野心。仅这一点,就使得美国天然具备有别于俄中两国的地缘平衡能力,也使得它在裁决重大国际纠纷时,具有任何其它国家都难以替代的高信用水平。

当然,美国的国际信用得以保持,因素很多,这包括它特殊的地缘,民情,政体,法治状况,等等,在此不展开详细讨论。但无论如何,美国也是个现实中的国家,它必然也无法彻底摆脱“实力至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忽视对现实利益的计算。尤其当面对像俄中两国,这类基于强大陆权而形成的巨无霸国家时,美国的处理方式,也自然会非常谨慎小心。其实从这次南海纠纷也能看出来,至少在最初阶段,美国政府的表态,仍然是有所控制的。一方面,它要表明原则必须得到遵守,另一方面,也尽量避免刺激中国。

而且,不但美国的最初态度有所保留,同中国、同亚太经济圈联系更紧密的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中国大规模扩大岛礁并部署军事设施之前,澳大利亚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明确意向,要协同美国、日本和印度集体介入南海争端。其理由就是:澳政府并不希望以不必要的联盟架构来刺激中国,导致对方产生误判,造成军事对抗。但最近澳政府却明确表态,由于忌讳的势头已经出现,那么它终于改变以往立场,并大幅增加未来五到十年的军事预算。

尽管如此,从中国政治的本质,从政府的态度来看,中国对南海众多岛屿的施工,加固,扩大,完善,甚至军事化,恐怕绝无可能真的会彻底终止。从政治架构来分析,中国的造岛行动,并不可能是轻率的.举动。中国的政治决策架构,以及行为模式,跟欧美国家完全不同,它并非通过共同的规则体系,如法治原则和高透明度,来获得其合法性,而更像是某种可以不断逾越任何具体规则的动态政治的产物。从现有情况来看,中国的造岛战略,应该是配合政府崛起大战略的举措,它是有意试探美国等海权国家的底线,通过不断展示力量,来向世界表达一个新的强大权力中心的出场。这种策略,就意味着必须试图削弱作为核心领导国家的美国的影响力。尤其在逐渐扩大并巩固南海岛屿的控制权之后,再进一步推出防空识别区,对整个南海地区进行控制。一旦中国在事实上获得了南海国际航道的垄断权(这无关是否就会真的会立刻使用这种权力),那也就意味着,以往美国不可替代的国际信用将会遭受严重损毁。

而美国的这种特殊的国际信用,主要就表现在它对国际公共航路的维护,它对国际纠纷的裁判权,以及它对国际事务的平衡能力。在目前的情况下,俄国入侵乌克兰,已经破坏了美国在大陆地区的国际信用,接下来在南海,中国如果顺利实施造岛战略,不断扩大周边海域,控制并垄断国际航道,最终通过军事化的手段确立周边国家根本无法抗衡的军事优势,渐渐危及东南亚众多海权国家以往的独立地位,那么美国的国际信用将会难以维持。

因此,美国必然会越来越深地介入南海问题,绝不可能事不关己,置自己的国际信用与责任于不顾。对此,中国政府千万不能产生误判。

正确评价俄国的立场。

几乎与香格里拉对话同期,也有媒体报道称,未来俄中两国将会联手在南海举行军事演习。在南海问题上,俄国发言人表达了对中国立场的同情和理解,这似乎是一种有限度的支持。同中国类似,俄国也把南海问题的起因归结为美国的介入,甚至有意要把美国势力赶出亚洲。那么,在目前俄中联手的情况下,有俄国做后盾,中国更不大可能会停止南海的既定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南海的局势究竟会如何发展?笔者个人的感觉,恐怕已经是箭在弦上。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政府不大可能会克制或退让,但如果中国不做任何妥协和退让,执意按现有方式控制南海,不断扩大岛礁,部署军事设施,那么南海爆发战争将会是个必然的结果。中国的主要对手,越南和菲律宾等国,一定迟早会在海上跟中国发生冲突。而美国会为他们做后盾(可能还有日本,澳大利亚,视情况而定)。同时,对越南来说,俄国一直提供的武器支持,也将是其另一后盾。在支持越南的问题上,俄国绝不会吝啬。

中国恐怕要认识到,尽管中国一直在试图持续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历史也多次表明,俄国本身是一只身处大陆深处的重要地缘平衡力量,这种作用是其它国家无法替代的。而俄国在国际上的独立地位,也将是中国难以支配和左右的。对俄国而言,目前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削弱美国的影响,这是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维持的主要基础。至于支持越南、印度等国会不会削弱中国,那并不是它考虑的核心问题。

实际上,中国高度重视和建设的“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实有地缘安全上的重大意义,但同时它也具有很大的风险。这个风险之一,可以体现于俄国立场的摇摆。但风险同样体现于这一点:即使按照中方最理想的假设,俄中两国始终步调一致,坚定地互相支持,那也只会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地缘平衡将会难以维持。考虑到中俄两国都是核大国,一旦出现失衡局面,倘若中俄任何一方借对方之势而启动错误决策,甚至对外扩张,那都将是非常危险的失控趋势。若出现最坏局面,中俄联手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诱发核战。实际上,目前的朝核危机就已经表露出这一极度危险的先兆,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因此,正如牛军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国需要更全面更小心地评估中俄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外交政策。不能想当然认为中俄联手,世界多极化了,就会天下太平,似乎接下来人类文明一定自然而然会走向正确方向。

海陆之争的终极博弈。

南海问题的本质,同俄国此前入侵乌克兰的危机类似,实际上仍未脱离近代以来陆权国家同海权国家的斗争模式。它可能是人类历史中难以摆脱的宿命。在古代,欧亚大陆就是一块充斥着最残酷最血腥杀戮的区域。一方面,欧亚大陆造就了早期的文明起源,这一地区最庞大,最古老,有丰满的历史,也最有文明的多样性。但另一方面,陆权虽然承载了人类文明的最初起源,但此后却也不断通过残酷的战争和兼并,造就出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帝国形态。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庞大的帝国,就是蒙古帝国。但在前工业时代,在当时普遍落后的生产力约束条件下,还不存在强有力的海外干预力量,因此,蒙古帝国没遇到海陆之争问题。由于落后的技术条件,蒙古帝国向海上扩张的势头,也未能实现。(有说法称蒙古曾派舰队远征日本,但遭遇风暴导致远征失败)。

到近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科学革命和技术的快速进步,在欧亚大陆的西端,地缘结构异常破碎的欧洲,无论是拿破仑法国,还是纳粹德国,或者在内陆地区,深居庞大腹地的俄国,始终都开始面临强大海外力量的牵制,使得这些强大帝国难以扩张到欧亚大陆的极限,因此,大陆地区再也无法产生类似于蒙古帝国那样庞大的国家。尽管苏联借助二战胜利,通过联邦和联盟形式,取得类似于蒙古帝国的规模,但没维持多久就走向了解体。

回顾以往的陆权帝国,它们在面对海外干预力量时,往往都处于下风,其文明的特征并不明显,甚至经常更具野蛮色彩。而海外干预力量,以英美为代表的海权国家,往往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更先进的技术,更民主,更珍视自由,更具包容力和文明色彩,这似乎是历史上的常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十五

读了天津市第四中学杨贵祝老师《论教育家》很有感触,对照近现代诸多教育家,分析、反省自己现在和将来都很难成为教育家,读后感点评。但能成为“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员是我一生的荣幸,成为教育家是我追求的目标,对教育家目标的追求是永生不变的,我将一直沿着“教育家”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探索。

因为,市领导对我们所寄予的期盼是我们执着前行的不竭动力;“成为教育家的理想”是引领我们前行的航灯。教育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研究,更要有实践的积累,因此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的学习钻研,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的总结提高,上升为理性认识,使之成为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才能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只要我们自己胸怀教育理想,脚踏实地的践行有内涵的教育,在不远的将来成就学生的同时定能成就自己!

因此,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要有所发展,首先必须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做学习型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丰厚、强健自己,才能做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担当的开拓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各种各样的学生与家长,我们应该把浮躁的心静下来,淡泊名利,以一颗平和心面对我们身边的一切。

站在自己的.角度多用脑去“反思”,做一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上的不断积累、总结、反思会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真正作到了心中有学生,我们还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满堂灌”、“一言堂”、让学生做重复劳动吗?我们应该从学生角度考虑,想一想学生学会了吗?能力提高了吗?多用脑去想,多用心去做教育。作一名教育教学的有心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论教育家》使我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更加坚定了信念,鼓足勇气,昂首阔步,向教育家迈进。

南海事件的论文篇十六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大教育论》及作者夸美纽斯一点都不了解。拿到这本书后,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

首先,我翻开书找了一下关于夸美纽斯的介绍:他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他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这本书全面论述了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使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脱颖而出。

以下是夸美纽斯在17世纪的的解答:

“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卓越的”

“人的终极目标在于来世”――“我们在今生中的一切行动与情爱都表明,我们在今生不能达到我们的终极目的,而是一切与我们有关的事物和我们自己都有另一个终极目的。因为不论我们是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打算做什么,得到什么,拥有什么,都包含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虽然我们不停地攀登,达到更高的层次,然而什么仍在继续前进,从没有达到最高点。”

我学习到,老师的任务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教给学生最容易理解的知识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有足够的书本知识。.

事实上,对于在黑暗中工作的人,一丝微弱的光线就足够了。夸美纽斯还特别重视品德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他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由此可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实就今天而言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认同卡梅纽斯的观点要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必须以身立德,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受到人性光辉的照耀。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努力地将人性中善的一面照耀学生,虽然孩子们都很小,但是爱孩子就必须保留此标记,把孩子当人看,要实施终生受益的教育,而不是在小学这个流水加工线上制造“产品”。这个“终身受益”也应该含有教师本身终身受益的教学技能,我们要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而不是熟练的生产工人,要坚守我们工作中的智慧成分,而不要只是汗水的挥洒,身心的损伤和衰竭。

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我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对《大教育论》的微薄见解,还有更深层的意义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应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480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