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晶体的教案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2:00:08
金属晶体的教案大全(15篇)
时间:2023-11-20 12:00:08     小编:雁落霞

编写一份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趣味性。以下是一些经过实际教学验证的教案分享,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一

《金属晶体》选择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课题三,本单元主要介绍四种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课题一《晶体与非晶体》中学习的晶体的辨别、晶体与晶胞的关系以及晶胞中原子数的计算,为下几个课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题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中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探究金属晶体的教学思路,本节学习也为下个课题《离子晶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学生在初三下已经学了金属的通性(物性),了解了合金的一些特点。高中必修1、必修2都有关于金属的学习,对金属原子结构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也相当熟悉,加之日常生活中经常与金属接触,对金属应是相当了解,此外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微粒观,这都有利于本课题的学习。但这阶段的学生的抽象化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了解“电子气”理论,能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了解合金性能有别与纯金属的本质原因。了解原子化热,知道影响金属键强弱的因素。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图片展示、教师讲解,了解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模型。

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学会从化学独特的视角“微观”去探究物质结构。通过对微粒特点的复习,加强“微粒观”通过金属晶体四种堆积模型的学习以及空间利用率的讲解,提升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计算能力。

通过电子气理论解释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差异,感知化学学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搭建金属晶体模型,体会合作乐趣,感知众人力量的强大。

电子气理论、金属原子堆积模型。

微粒观、抽象思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环节。

1.1聆听。

1.2思考。

2.1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2.2金属结构。

由复习上课内容自然引出本节内容。

课堂展开。

1.我们已经知道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也可以猜想出这些原子应该通过某种力相聚集,使金属晶体能量达到最低,那么这种力可以是由共价键提供的吗?(提示:从金属的原子结构角度思考、共价键特性)。

2.现在我们知道金属中原子间作用力不是共价键提供的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确定这些原子间必定存在某种力使其聚集,我们不妨把其称为“金属键”,那么形成金属键的作用粒子是哪些呢?同学们不妨从金属的原子结构角度思考。

4.因为电子与原子相比,电子很小并且电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认为某些原子脱落下来的电子因运动遍布整个金属晶体,为所以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我们把这个理论叫“电子气”理论。(描述金属键本质的简单理论)。

5.通过刚刚我们对电子性质的一些探讨,你能猜想出金属键是否像共价键一样有饱和性与方向性?说出理由。

(1)导电性?

(2)导热性?

(3)延展性?

(4)金属光泽?

7.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解释金属的一些物性,同样,由这一理论我们也可以大致解释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差异,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资料卡片。

8.我们知道金属的许多性质与金属键强弱有关,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金属键强弱呢?观察对比表格,总结影响金属键的因素。

10.讲解密置层与非密置层,配位数。

11.金属晶体的平面结构我们已经知道了,只要把平面加以堆积,便是空间构型,小组合作动手试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多。

12.同学们想出的方法挺全,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堆积来分析这种堆积的特点。(模型名称、配位数、空间利用率、代表物、晶胞图像)。

13.简单介绍混合晶体(石墨)。

1.1不可以,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少,无法形成共用电子对。有的金属熔点低,不符合共价键特性。

2.1电子。

3.1电子无方向。

3.2电子比原子小的多。

3.3电子是运动的。

4.1聆听。

5.1思考。

5.2无饱和性、方向性。电子无方向且不同金属脱落电子数不同,电子无饱和性。

6.1思考。

6.2讨论。

6.3回答。

7.1阅读。

8.1思考。

9.1思考。

9.2原子半径、电子数、原子化热。

9.3动手操作。

10.1聆听。

11.1动手操作。

11.2小组合作。

12.1聆听。

13.1思考。

1.复习共价键特性、金属的原子结构引出金属键。

2.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理解电子气理论。

4.引导学生从微粒本身具有能量,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等“微粒观”进行思考。

6.资料卡片“合金性质与结构”

表格。

8.(简单讲解原子化热)。

图片。

10.动手操作与图片结合,给予学生触觉与视觉感受,调动学习积极性。

11.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小结。

总结四种基本堆积模型。

思考。

表格填写。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二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金属材料》(第2课时)。

本节课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1节《金属材料》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常见的金属材料和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在上个课时,教材安排学生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和区别,也让学生了解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用途的关系,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教材安排使整个知识体系内容就比较完整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全面性。

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在这之前,他们在生活中对一些材料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就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良好基础;就初中生的思维而言,他们不像成人思维具有较强的严谨性,所以他们的认识材料时必然会出现“与从不同”的创新的东西,这就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异彩纷呈的精彩元素,这都会成为这一节课里有用的教学资源。

对于“金属材料”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要求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提高用正确的科学观点分析有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这几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金属材料。本课时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比较、分析合金材料的优良性能,及广泛应用的原因,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它们的特点、用途而且了解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材料纷纷问世,极大地开拓了各种材料的应用领域,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影响这一点,在今天特别重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合金材料,知道合金材料的优良性能,广泛应用的原因。

2.初步认识金属材料的特点、用途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来探究合金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性质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金属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突出科学探究、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的意识,

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入:出示勺子。

师问:老师若想自制一把勺子,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选择钢和铁中的哪种材质更好!生答:....

师问:钢和铁有什么异同点吗?生答:......

相同点:都有铁。钢是铁制成的,钢中有铁的成分。有方法能证明这个观点吗?

(钢和铁都能被磁铁吸引)。

学生上台演示:用磁铁能吸进铁,更能吸引钢。说明,钢中含有铁。

钢和铁又不一样,钢不容易生锈,钢比铁硬。说明,钢中除了铁还有其他物质。

出示ppt:钢,是含碳量介于0.02%至2.11%之间的铁和碳的熔合物。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勺子,还有哪些金属物品?(身边的金属物品)。

学生回答......

一、合金。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金属物品的材质吗?

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形成完整的合金的概念:把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就称为合金。(板书)。

二、探究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性质的差异。

师: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金属物品都是合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性质的差异。

首先,请同学们先看一下活动任务单,我们的实验器材与物品有:

铁钉(圆头型)、钢钉、酸溶液,铝合金(铝和锰的合金)、铝片、钥匙,焊锡丝(锡和铅的合金)、锡粒、铁片、三脚架、酒精灯、火柴。

按要求完成以下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将结论填写在任务单中。

1.拿出铁钉和钢钉,先观察它们的颜色,然后把铁钉和钢钉分别放在酸溶液中,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看哪个更不容易被腐蚀。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2.拿出铝合金和铝片。

用钥匙在铝合金和铝片表面刻画,观察比较它们谁更不容易留下痕迹。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3.取焊锡丝和锡粒放在铁片上进行加热,观察比较它们谁更容易熔化。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请下组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学生的结果:钢比铁不容易被腐蚀;铝合金比铝更不容易留下痕迹;焊锡比锡更容易融化。

根据以上的实验现象,说明:钢耐腐蚀性强;铝合金硬度大;焊锡的熔点低。(板书)(这个结论,有些学生也能总结出了)。

我们做了三个合金的实验,得到了合金的三种性能。合金的性能还有很多,课堂内不一一举例。

思考与讨论。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与讨论这两个问题:。

1.现代建筑物的门窗广泛使用铝合金,你能说说为什么不用纯铁或纯铝吗?

金属名称熔点。

锡232℃。

铅327℃。

焊锡(锡铅合金)183℃。

纯铁制品容易生锈,质量大,使用不便;

纯铝制品硬质小,抗压性弱.......

2.我们平时常见的保险丝并不是纯锡或纯铅制造,是锡和铅的合金,请结合右表,说明原因。

这是为了达到更低熔点的目的而加进去的。保险丝必需是易熔化的金属丝,才能在电流大时及时熔断,起到保护作用。

未加入锡保险丝就是假冒伪劣产品。

我们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性能来选择材料的。

三、其它一些合金的特性及应用。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合金物体还有:

用黄铜制造的水龙头,因为黄铜是铜锌合金,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化学腐蚀性强的性能。用不锈钢制造脸盆,护栏,是因为不锈钢具有稳定性强,耐化学腐蚀性强的性能。有些眼镜框架选用钛镍合金来制造,是因为它具有硬度较低,便于成型,具有高弹性恢复力的性能。

看来,合金往往比纯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四、演示合金物体。

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合金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神奇的变化。

演示实验:一个记忆合金物体。

这个合金它有记忆功能,我们把它叫做记忆合金。请阅读书本38页记忆合金的相关资料。

问:记忆合金在哪些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

答:记忆合金在航空、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

在医疗上的运用,如:牙齿矫形。在航空领域的运用,如:卫星天线。

思考:人造卫星的天线为什么要用记忆合金制造?

在太空中,由于摩擦、高温、外力撞击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使其变形。

记忆合金在温度回复正常值时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这样就能更好的继续运转下去。

五、可见的金属污染。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废旧金属物品?

学生答......

据有关报道,我国仅废钢去年就达1.6亿吨。若一辆货车载重3.2吨,这些废钢相当于多少辆货车。

学生计算,得到5千万辆。

问:有何感想?

学生:每年的废旧金属产量太多。

问:你认为对用过的废旧金属应该怎样处理?

学生:回收。

问:你有见过身边金属回收的现象吗?回收有什么好处?

学生答,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说地很好。

垃圾分类回收,生活中要养成将垃圾分类的习惯。

铝罐,空调,电子产品中的金属等等,都可以分类回收。例如:铝罐加热熔化后,便可以制成新的用品我们应该让金属循环利用。

我们身边有废旧金属回收厂。垃圾发电厂在处理固体垃圾的同时发电。

我们平阳有了第一个垃圾处理厂,它的功能就是在处理固体垃圾的同时发电。

由此可见,平时的'金属废旧物品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可以变废为宝。

六、无形的金属危害。

类似这些,金属造成的污染是可见的,除此之外,金属造成的危害还可能是无形的。

请看这个事件:日本的疯子事件。

20世纪30年代,日本一个小镇里,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村上先后有10多人发了疯病。

经过调查,发现他们体内的金属锰离子的含量比一般人要高很多。过多的锰离子是哪里来的呢?原来这个小镇人们常常把过用的废旧电池随手扔在水井边的垃圾坑里,久而久之电池中的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锰,污染的井水,引起了锰中毒。

问:发生疯病的罪魁祸首是谁?

(若学生回答废旧电池)。

最问:废旧电池扔在井边,就会马上形成这种无形的污染吗?

答:电池中的金属转变成金属离子。

你知道吗?

电池中一般含有锌皮(铁皮)、碳棒、汞、硫酸化物、铜帽,铅、锰,等其他物质。

一节电池就能污染60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了。一节5号电池会使1立方米的土地失去种植价值。

所以,我们不能乱扔电池。

像这样的类似事件也发生在我们身边,请看视频。

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触?(无形的重金属污染导致的后果这么可怕)。

视频中,村民的病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矿产污染了农田,镉中毒)。

我国是如何处理的?

出示十二五规划。并且我国的处理已有成效。

我们已经意识到可见金属污染和无形金属污染的危害,也正在危机中寻找生机。第十届中国金属循环应用国际研讨会于4月14至16日在天津召开。国际的会议也将于4月份,5月份,6月份分别在美国,香港,日本召开。世界各国对金属循环应用的重视,让我们对绿色金属充满信心。期待有那么一天,我们拥有充足金属资源的同时,拥有花园般美丽且健康的环境。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金属晶体》选择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课题三,本单元主要介绍四种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课题一《晶体与非晶体》中学习的晶体的辨别、晶体与晶胞的关系以及晶胞中原子数的计算,为下几个课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题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中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探究金属晶体的教学思路,本节学习也为下个课题《离子晶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下已经学了金属的通性(物性),了解了合金的一些特点。高中必修1、必修2都有关于金属的学习,对金属原子结构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也相当熟悉,加之日常生活中经常与金属接触,对金属应是相当了解,此外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微粒观,这都有利于本课题的'学习。但这阶段的学生的抽象化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子气”理论,能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了解合金性能有别与纯金属的本质原因。了解原子化热,知道影响金属键强弱的因素。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图片展示、教师讲解,了解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模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学会从化学独特的视角“微观”去探究物质结构。通过对微粒特点的复习,加强“微粒观”通过金属晶体四种堆积模型的学习以及空间利用率的讲解,提升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子气理论解释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差异,感知化学学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搭建金属晶体模型,体会合作乐趣,感知众人力量的强大。

教学重点:

电子气理论、金属原子堆积模型。

教学难点:

微粒观、抽象思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环节。

1.1聆听。

1.2思考。

2.1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2.2金属结构。

由复习上课内容自然引出本节内容。

课堂展开。

1.我们已经知道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也可以猜想出这些原子应该通过某种力相聚集,使金属晶体能量达到最低,那么这种力可以是由共价键提供的吗?(提示:从金属的原子结构角度思考、共价键特性)。

2.现在我们知道金属中原子间作用力不是共价键提供的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确定这些原子间必定存在某种力使其聚集,我们不妨把其称为“金属键”,那么形成金属键的作用粒子是哪些呢?同学们不妨从金属的原子结构角度思考。

4.因为电子与原子相比,电子很小并且电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认为某些原子脱落下来的电子因运动遍布整个金属晶体,为所以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我们把这个理论叫“电子气”理论。(描述金属键本质的简单理论)。

5.通过刚刚我们对电子性质的一些探讨,你能猜想出金属键是否像共价键一样有饱和性与方向性?说出理由。

(1)导电性?

(2)导热性?

(3)延展性?

(4)金属光泽?

7.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解释金属的一些物性,同样,由这一理论我们也可以大致解释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差异,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资料卡片。

8.我们知道金属的许多性质与金属键强弱有关,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金属键强弱呢?观察对比表格,总结影响金属键的因素。

10.讲解密置层与非密置层,配位数。

11.金属晶体的平面结构我们已经知道了,只要把平面加以堆积,便是空间构型,小组合作动手试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多。

12.同学们想出的方法挺全,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堆积来分析这种堆积的特点。(模型名称、配位数、空间利用率、代表物、晶胞图像)。

13.简单介绍混合晶体(石墨)。

1.1不可以,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少,无法形成共用电子对。有的金属熔点低,不符合共价键特性。

2.1电子。

3.1电子无方向。

3.2电子比原子小的多。

3.3电子是运动的。

4.1聆听。

5.1思考。

5.2无饱和性、方向性。电子无方向且不同金属脱落电子数不同,电子无饱和性。

6.1思考。

6.2讨论。

6.3回答。

7.1阅读。

8.1思考。

9.1思考。

9.2原子半径、电子数、原子化热。

9.3动手操作。

10.1聆听。

11.1动手操作。

11.2小组合作。

12.1聆听。

13.1思考。

1.复习共价键特性、金属的原子结构引出金属键。

2.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理解电子气理论。

4.引导学生从微粒本身具有能量,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等“微粒观”进行思考。

6.资料卡片“合金性质与结构”

表格。

8.(简单讲解原子化热)。

图片。

10.动手操作与图片结合,给予学生触觉与视觉感受,调动学习积极性。

11.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小结。

总结四种基本堆积模型。

思考。

表格填写。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四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已知的内容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在上一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节课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按如下流程设计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应用规律。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置换反应的定义。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课题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策略。

1、教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问题——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学法。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五、活动准备。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五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六

2.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金属晶体内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

【教学难点】金属晶体内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归纳总结。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引入。

代表发言温故知新。

情景。

设计非密置层堆积有简单立方和钾型两种,思考密置层的原子按钾型堆积方式堆积,又会得到几种基本堆积方式?自己动手把密置层的小球粘合在一起,再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使上层球填入下层球的空隙中。仔细比较两种类型的不同。

交流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巡视对学生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互动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代表发言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课件展示观看,思考,。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设疑如图两种堆积方式原子的空间利用率多大,如何计算?思考、动手计算,讨论、回答。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讲解算法首先把堆积方式抽象成晶胞模型。

均摊法计算晶胞的微粒个数,计算微粒所占的体积。

计算晶胞的总体积。

空间利用率等于微粒总体积比晶胞总体积思考记录。

培养思维和计算能力。

板书。

(2)铜型如图右侧,按abcabcabc……的方式堆积.

这两种堆积方式都是金属晶体的最密堆,配位数均为12,空间利用率均为74℅,但所得的晶胞的形式不同.

整理记录归纳总结能力培养。

投影总结堆积模型。

采用这种堆积的典型代表。

空间利用率。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七

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八

1、纯金属(90多种)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有色金属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具有金属特性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铁的合金铜合金焊锡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金属)。

成分生铁(含碳量2%~4.3%)。

钢(含碳量0.03%~2%)黄铜(铜锌)。

青铜(铜锡)铅锡钛镍合金。

备注不锈钢:含铬、镍的钢,具有抗腐蚀性能紫铜为纯铜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选择题答题技巧。

做标记。标记出否定叙述,要求选出“不正确”或“错误”选项的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做个标记,以便在答题和检查时提醒自己别选成“正确”的。

留痕迹。错误选项在审题时可以在选项上划一个小小的符号,组合式的选择题更要把错误的或正确的标记出来,审题时应留下具体的痕迹,这也是帮助考生答对题的好办法。

巧联系。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是多样化的,既能从题干出发作答,也能从选项出发作答,要看清楚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采用排除法、比较法、代入法、猜测法等方法。

化学常考句子。

1.自然界中密度最小的物质:氢气。

2.氢气燃烧:2h2+o2==2h2o。

现象: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有水珠产生。

3.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验纯。

4.氢气作为理想能源的优点:(1)来源广泛(2)热值高(3)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5.碳单质常考物理性质: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能导电,活性炭有吸附性。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7.活性炭、木炭有吸附性的原因:为疏松多孔结构,所以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8.古代的字画能长久保存的原因: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9.碳具有可燃性:c+o2===co2(充分燃烧)2c+o2===2co(不充分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0.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没有气味,难溶于水。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九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因此,教学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本节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本节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为例,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体会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金属的存在与冶炼的学习,使同学们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2.通过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查找资料、讨论研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并在此学习中体会化学实验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和合理开发意识。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化学实验基础都不好,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铝热实验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严格注意实验安全。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铝热反应。

2.学案导学:给学生发预习导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区域?

【讲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矿物中,动植物体内及海洋等区域中。

【质疑】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

【板书】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介绍】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国情教育。

【讲解】我们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金属单质或合金。因此必须把化合态的金属转化为金属单质-金属的冶炼。

【板书】二、金属的冶炼。

【讲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复述)冶炼金属的根据是用还原剂把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经过三个步骤。冶炼的步骤:第一步: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第二步: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还原。第三步:精炼:采用一定方法,提炼纯金属。

【讲解】由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活性的金属离子就必须采取不同的还原方法进行冶炼。

【板书】2、金属冶炼的方法。

【分析】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它们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hg、ag等,其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hg、ag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

【板书】(1)、热分解法2hgo=2hg+o2↑2ago=2ag+o2↑。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

在得知我的说课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我便开始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师用书,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我了解到,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掌握金属的`一些性质。初中化学中介绍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本册书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三章,第一章是化学的实验方法,第二章是离子反应和从微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第三章是在学生初步感受金属性质、了解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再进一步的学习。本节课又是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端。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以后把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这一章在化学的知识系统中具有承接旧知识系统,引导新知识系统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掌握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和钠与水的反应原理,会书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研究我了解到,本节课学生的难点是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我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将实验放在学生眼前,带给学生真真切切的反应现象,让学生亲身观察、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我相信,这样的方式可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前我必须将我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准备充分。

本节课一开始,我会给学生一些金属与水的图片,比如金戒指掉在了杯子里,妈妈洗碗时银镯子接触到水等等与水不反应的金属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属与水不发生反应的生活经验,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质疑。金属与水会发生反应与实际生活经验不相符,所以学生更有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起来。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所以这节课我将从这两方面导入。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出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可能性,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钠与水的反应过程,分析总结出钠与水反应的5个现象:

a、看到钠飘在水面上。

b、钠在水面上游动。

c、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

d、发出了嘶嘶的声音。

e、溶液变为红色。

从而总结出5个特性:

1密度比水小;

2有气体产生;

3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

4反应比较剧烈;

5反应中有碱性物质生成。

分析这五个特性的同时一定要将其逐个板书出来,板书的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化学现象分析清楚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化学反应的研究,也就是化学方程式的分析。我以“现象中的气体是什么?”为切入口,从上一环节过渡到化学方程式的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出钠作为还原剂,水作为氧化剂,然后放手叫学生自己尝试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我研究新课标时知道,现在的教育不在于老师教,而在于学生的学,所以这个环节我准备教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去讨论研究。我负责引导得出最后的化学方程式。

在本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目的是巩固氢气的验证方法和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更深入认识,掌握离子反方程式。第四部分设计一个钠燃烧不能用水扑灭的实际问题来总结钠的性质。通过教材研究,为了使学生有及时的巩固。我将课后练习的第1小题作为巩固练习题。这道题可以通过练习书写钠与氧气反应和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理解钠的一般性质。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够进行对金属性质的研究。

2.探究金属具有光泽、易传热、具有延展性的特点。

3.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同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教学重点:探究金属的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有光泽、易传热。

教学准备:ppt、生锈铁钉、砂纸、铝丝、铁锤、塑料棒、竹筷、金属勺、热水、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首先请看几幅图片,看了之后告诉老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都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

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生活中的另一种常见材料——金属。(板书)。

二、认识常见金属制品。

2、观察,汇报。

3、生活中的金属制品制品有哪些呢?(多媒体)说说为什么用金属来制作它们?

4、汇报。

2、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3、我们可以用砂纸打磨生锈铁钉一端的表面,对比看一看擦过的部分和没擦过部分,还可以摸一摸磨过的一端,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从中你发现金属的性质有哪些?(示范)把你看到的现象用简洁的语言填在表格中。(多媒体出示表格)。

4、做完实验,组织汇报,总结金属性质:有光泽。(板书)。

5、老师还带来了塑料块、竹筷、金属勺子,以及一杯热水。要是把这三个同时放在热水里,过2分钟后摸一摸这些物品的上端,会有什么感觉呢?你人为它们的热度会一样吗?将现象也填在表格中。在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保持安静,当老师来加热水时及时让道,不能触摸烧杯和热水以免烫伤。

6、分发材料进行实验。然后组织汇报,总结金属性质:易传热。

7、教师出示:铁锤、玻璃棒、木块等。提问:如果老师用锤子敲击他们会有什么现象呢?(玻璃会破碎、木块会破碎………)。

8、分发材料铁锤和铝丝,让学生进行实验,完成记录。

9、组织汇报,总结出金属性质:延展性——在科学上物体(像铝条)在受到外界锤击等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或形成薄片而不破裂的这种性质叫做延展性。。

10、金属的性质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描述,除了刚才我们探究发现的有光泽、导热性、延展性等外,还有哪些性质呢?请看大屏幕。

11、组织交流。

12、我们刚才说了不同的金属性质不同,那么想要制作下面这些物品你会选择那些金属呢?为什么?(锅,易拉罐,项链)。

13、汇报。

14、回答得非常正确,锅用铁做,因为像刚才同学们说的便宜,而且坚硬,铁还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用铝做易拉罐,是因为它轻,易加工,也就是延展性好,价格也很便宜。用金银来做饰品不仅因为其光泽度好,不易生锈(氧化),价格昂贵也是重要的原因。

15、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它的性质和价格是紧密联系的。性质决定应用。合理选择金属可以为我们带来方便。金属还有其他重要的性质,我们会在今后学习中了解到。

五、总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关于金属的哪些知识?

2、总结:金属性质有光泽、传热好、有延展性等。

板书设计:

金属。

有光泽。

传热好。

有延展性。

探究金属的性质实验记录单。

班第      组。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我们的发现)。

实验结论。

(我们认为金属的性质有)。

(一)、用砂纸打磨铁钉的表面,对比看一看擦过的和没擦过的有什么不同?

(三)把铝丝平整地放在地面上,用锤敲打。你发现了什么?

探究金属的性质实验记录单。

班第      组。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我们的发现)。

实验结论。

(我们认为金属的性质有)。

(一)、用砂纸打磨铁钉的表面,对比看一看擦过的和没擦过的有什么不同?

(三)把铝丝平整地放在地面上,用锤敲打。你发现了什么?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二

学习目标二、重点难点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形成的晶体。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针对性练习]。

3、离子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1)离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而离子晶体的稳定性又取决于什么?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和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相同的,即都是阴、阳离子。离子晶体发生三态变化,破坏的是离子键。也就是离子键强弱即决定了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又决定了晶体稳定性的强弱。

(2)离子晶体中为何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既可以看作是带电的质点,又要以看作是带电的球体,其中,阳离子总是尽可能的多吸引阴离子、阴离子又总是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只要空间条件允许的话)这种结构向空间延伸,即晶体多大,分子就有多大,晶体内根本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整个晶体就是一个大分子。

(1)在该晶体中每个钛离子周围与它最近且相等距离的钛离子有多少个?

(2)在该晶体中氧、钙、钛的粒子个数化是多少?

[解析]由图看出,在每个钛离于的同层左、右与前后、上下各层中都紧密排列着完全相同的钛离子,共有晶胞边长的6个钛离子。

至于同一晶胞中独占三元素粒子个数比,则从每种元素粒子是晶胞中的位置考虑。ca2+位于立方体的中央为一个晶胞所独占;钛离子位于晶胞的顶点上,为相邻两层8个晶胞所共有(左右、前后、上中下、左右前后4个而上下中相同重复共8个),而每个晶胞独占有8×1/8=1个。氧离子位于棱上,在同一晶胞中,每个氧离子为同层的4个晶胞所共有,一个晶胞独占12×1/4=3个。故氧、钙、钛的粒子数之比为3:1:1。

[答案]63:1:1。

5、总结。

1.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离子晶体。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是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因此,离子晶体一般硬度较高,密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c.室温为固体d.室温为气体mb.c.d.

9.某离子晶体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x位于立方体的10.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型、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

一、选择题。

1.d2.c4.a5.b6.c7.c。

二、填空题。

8.降低阴离子半径由f-到i-逐渐增大离半径阴、阳离子相互吸引降低。

9.(1)48xy2(或y2x)。

(2)12(3)109°28'。

(4)。

10.(1)0.92(2)0.826。

(3)。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三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本课是在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之后又探索的新的领域——晶体,晶体非常美丽也非常有用,但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自然界中很多物体都是晶体,但什么是晶体学生不知道,感觉很神秘。本课是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三种晶体:白糖、食盐、碱面入手进行研究的,让学生知道其实晶体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的晶体。第一个环节,本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这三种物质,再用高倍的放大镜进行观察,然后把用放大镜观察的晶体形状画下来,让学生知道晶体都是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状的微粒。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自制晶体,学生非常投入,食盐的晶体很容易制成了,但是白糖的晶体怎么样都看不见,学生产生了争论,有的人说白糖不是晶体,我让学生课下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虽然在课上关于没有看到白糖的晶体,但我相信学生在对晶体产生了兴趣,一定会圆满解决这个问题,下节课一定告诉我答案。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四

本节教学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实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课题的引入具有趋动性。课题的提出是每一节课非常重要的环节,本节课通过一篇新闻报道“金属钠水雷惊现珠江”来引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由此引发学生“你想了解钠的哪些知识”的探究欲望。好的课题引入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

(2)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组织学生实验时,通过让学生讨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抓住实验目的,研究实验原理。对每个实验的操作都力求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通过分组讨论师生交流,把以往的机械操作变为活的思维过程。变照方抓药为主动探究。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新高一的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通过实验的指导、问题的归纳、思路的整理分析,引导学生初步的总结出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即以结构为核心、以性质为重点,为以后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做好准备。

(4)突出问题的研究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老师提供的资料中自己提炼研究的课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讨论实验的操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去组织教学。特别注重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从分析实验现象、不同角度推断反应产物,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重过程而不仅仅是重结论,知识的获得是在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

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反映出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从学法到知识的全方位收获;感到参与的乐趣。从反馈中也不难看出:学生注重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将结论直接灌输给他们;希望老师的讲解能够使他们充满了继续研究和探究的欲望。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2.指导归纳法。通过对实验的思考,归纳整理生活中的现象,学会观察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难点:从宏观现象观察微粒运动,建立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演示;黑板;。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思考题: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作业与练习。

板书第一课时。

一、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433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