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等要素。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是一些成功教案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一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师演示:晶体的相关图片或课件、浓盐水、滴管、自制的大晶体。
学生分组:放大镜,食盐一包、白糖一包、味精一包、记录用的纸,玻璃片、夹子、酒精灯。
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出示雪花的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介绍晶体的用途。
1、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2.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二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已知的内容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在上一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节课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按如下流程设计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应用规律。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置换反应的定义。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课题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策略。
1、教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问题——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学法。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五、活动准备。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三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作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与氧气、与水反应、铝与氧气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胜、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金属钠是最典型的活泼金属,学好它的性质对其它活泼金属的学习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钠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本节课学习所涉及的一些方法如探究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是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所以方法教育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突破了传统元素化合物课堂中采用的结构——性质——存在——用途的一条线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及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选用“实验探究法”,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广泛用途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察金属钠的存放提出问题“金属钠为什么要存放在煤油中?”,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再用实验来进行验证,从而归纳出钠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金属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质,所以在课的开始可让学生列举金属在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学生兴趣盎然、七嘴八舌之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金属从何而来?自然界中的金属以什么形态存在?此时还可通过多媒体打出几张金属矿石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讨论及观看图片学生发现只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存在,绝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态存在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这是与金属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即本节课讨论的重点内容(板书)。这样揭示出课题,自然流畅、水到渠成。2.复习旧知,以旧带新。
(1)金属与盐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
(3)金属与氧气反应。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将学生头脑中散乱的金属知识进行了整理归纳,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金属钠的性质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应用实验探究法来进行教学。
(2)猜想与假设:学生会想到也许金属钠会与氧气或水发生反应。
(3)实验验证:此时就可引导学生来做实验3-1,实验3-2,及实验3-3,在学生实验前我会提醒学生实验中的注意点。
(4)实验现象与结论: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描述、归纳实验现象并总结得出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接下来我将引导他们阅读教材“科学视野”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拓宽知识面。
(5)拓展延伸:在学习了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的有关性质后,我可以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消防员,有人打119告诉你钠着火了,你该如何去灭火。根据所学知识,学生自己会分析得出钠着火只能用干沙子覆盖进行灭火而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用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不仅对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了一个加深与巩固,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了成功感、喜悦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欲望。
4、实验探究铝的性质。
对钠及其氧化物的学习告一段落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钠、镁、铁等与氧气的反应情况,金属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钠、镁之后,铁之前,大家预测一下铝与氧气反应的情形如何,由此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铝与氧气反应的探究学习。在观察铝箔的燃烧实验时,学生会发现铝箔燃烧不会像镁条燃烧后滴落下来,而是表面像有一层膜兜着。经过探究原因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氧化膜的存在使得性质活泼的铝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材料。那么,怎样才能观察到铝剧烈燃烧的现象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其设置为学生探究实验。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开放性。既然是探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违反常规的结论,在探究中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学生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也就越广,取众人所长,考虑的问题就越全面,设计的方案就越完美。对探究的评价我会注意策略,多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对于违反常规的设计也不会立即否定,而是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或重新再试。
5.整理归纳,强化方法。
在课的结尾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钠和铝的重要性质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方法,再将钠、铝与氧气的反应以及初中所学过的镁、铁、铜等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比较,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总之,实验探究在本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广泛参与并积极探求中一步步揭开金属有关性质的面纱。不仅使重点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的知识得以落实,并把难点通过实验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做到了深入浅出。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四
2.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金属晶体内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
【教学难点】金属晶体内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归纳总结。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引入。
代表发言温故知新。
情景。
设计非密置层堆积有简单立方和钾型两种,思考密置层的原子按钾型堆积方式堆积,又会得到几种基本堆积方式?自己动手把密置层的小球粘合在一起,再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使上层球填入下层球的空隙中。仔细比较两种类型的不同。
交流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巡视对学生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互动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代表发言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课件展示观看,思考,。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设疑如图两种堆积方式原子的空间利用率多大,如何计算?思考、动手计算,讨论、回答。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讲解算法首先把堆积方式抽象成晶胞模型。
均摊法计算晶胞的微粒个数,计算微粒所占的体积。
计算晶胞的总体积。
空间利用率等于微粒总体积比晶胞总体积思考记录。
培养思维和计算能力。
板书。
(2)铜型如图右侧,按abcabcabc……的方式堆积.
这两种堆积方式都是金属晶体的最密堆,配位数均为12,空间利用率均为74℅,但所得的晶胞的形式不同.
整理记录归纳总结能力培养。
投影总结堆积模型。
采用这种堆积的典型代表。
空间利用率。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五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和教师给出的合金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材料发展的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金属晶体》选择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课题三,本单元主要介绍四种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课题一《晶体与非晶体》中学习的晶体的辨别、晶体与晶胞的关系以及晶胞中原子数的计算,为下几个课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题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中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探究金属晶体的教学思路,本节学习也为下个课题《离子晶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下已经学了金属的通性(物性),了解了合金的一些特点。高中必修1、必修2都有关于金属的学习,对金属原子结构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也相当熟悉,加之日常生活中经常与金属接触,对金属应是相当了解,此外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微粒观,这都有利于本课题的'学习。但这阶段的学生的抽象化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子气”理论,能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了解合金性能有别与纯金属的本质原因。了解原子化热,知道影响金属键强弱的因素。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图片展示、教师讲解,了解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模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学会从化学独特的视角“微观”去探究物质结构。通过对微粒特点的复习,加强“微粒观”通过金属晶体四种堆积模型的学习以及空间利用率的讲解,提升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子气理论解释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差异,感知化学学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搭建金属晶体模型,体会合作乐趣,感知众人力量的强大。
教学重点:
电子气理论、金属原子堆积模型。
教学难点:
微粒观、抽象思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环节。
1.1聆听。
1.2思考。
2.1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2.2金属结构。
由复习上课内容自然引出本节内容。
课堂展开。
1.我们已经知道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也可以猜想出这些原子应该通过某种力相聚集,使金属晶体能量达到最低,那么这种力可以是由共价键提供的吗?(提示:从金属的原子结构角度思考、共价键特性)。
2.现在我们知道金属中原子间作用力不是共价键提供的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确定这些原子间必定存在某种力使其聚集,我们不妨把其称为“金属键”,那么形成金属键的作用粒子是哪些呢?同学们不妨从金属的原子结构角度思考。
4.因为电子与原子相比,电子很小并且电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认为某些原子脱落下来的电子因运动遍布整个金属晶体,为所以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我们把这个理论叫“电子气”理论。(描述金属键本质的简单理论)。
5.通过刚刚我们对电子性质的一些探讨,你能猜想出金属键是否像共价键一样有饱和性与方向性?说出理由。
(1)导电性?
(2)导热性?
(3)延展性?
(4)金属光泽?
7.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解释金属的一些物性,同样,由这一理论我们也可以大致解释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差异,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资料卡片。
8.我们知道金属的许多性质与金属键强弱有关,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金属键强弱呢?观察对比表格,总结影响金属键的因素。
10.讲解密置层与非密置层,配位数。
11.金属晶体的平面结构我们已经知道了,只要把平面加以堆积,便是空间构型,小组合作动手试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多。
12.同学们想出的方法挺全,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堆积来分析这种堆积的特点。(模型名称、配位数、空间利用率、代表物、晶胞图像)。
13.简单介绍混合晶体(石墨)。
1.1不可以,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少,无法形成共用电子对。有的金属熔点低,不符合共价键特性。
2.1电子。
3.1电子无方向。
3.2电子比原子小的多。
3.3电子是运动的。
4.1聆听。
5.1思考。
5.2无饱和性、方向性。电子无方向且不同金属脱落电子数不同,电子无饱和性。
6.1思考。
6.2讨论。
6.3回答。
7.1阅读。
8.1思考。
9.1思考。
9.2原子半径、电子数、原子化热。
9.3动手操作。
10.1聆听。
11.1动手操作。
11.2小组合作。
12.1聆听。
13.1思考。
1.复习共价键特性、金属的原子结构引出金属键。
2.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理解电子气理论。
4.引导学生从微粒本身具有能量,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等“微粒观”进行思考。
6.资料卡片“合金性质与结构”
表格。
8.(简单讲解原子化热)。
图片。
10.动手操作与图片结合,给予学生触觉与视觉感受,调动学习积极性。
11.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小结。
总结四种基本堆积模型。
思考。
表格填写。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七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金属材料》(第2课时)。
本节课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1节《金属材料》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常见的金属材料和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在上个课时,教材安排学生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和区别,也让学生了解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用途的关系,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教材安排使整个知识体系内容就比较完整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全面性。
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在这之前,他们在生活中对一些材料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就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良好基础;就初中生的思维而言,他们不像成人思维具有较强的严谨性,所以他们的认识材料时必然会出现“与从不同”的创新的东西,这就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异彩纷呈的精彩元素,这都会成为这一节课里有用的教学资源。
对于“金属材料”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要求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提高用正确的科学观点分析有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这几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金属材料。本课时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比较、分析合金材料的优良性能,及广泛应用的原因,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它们的特点、用途而且了解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材料纷纷问世,极大地开拓了各种材料的应用领域,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影响这一点,在今天特别重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合金材料,知道合金材料的优良性能,广泛应用的原因。
2.初步认识金属材料的特点、用途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来探究合金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性质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金属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突出科学探究、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的意识,
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入:出示勺子。
师问:老师若想自制一把勺子,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选择钢和铁中的哪种材质更好!生答:....
师问:钢和铁有什么异同点吗?生答:......
相同点:都有铁。钢是铁制成的,钢中有铁的成分。有方法能证明这个观点吗?
(钢和铁都能被磁铁吸引)。
学生上台演示:用磁铁能吸进铁,更能吸引钢。说明,钢中含有铁。
钢和铁又不一样,钢不容易生锈,钢比铁硬。说明,钢中除了铁还有其他物质。
出示ppt:钢,是含碳量介于0.02%至2.11%之间的铁和碳的熔合物。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勺子,还有哪些金属物品?(身边的金属物品)。
学生回答......
一、合金。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金属物品的材质吗?
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形成完整的合金的概念:把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就称为合金。(板书)。
二、探究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性质的差异。
师: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金属物品都是合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性质的差异。
首先,请同学们先看一下活动任务单,我们的实验器材与物品有:
铁钉(圆头型)、钢钉、酸溶液,铝合金(铝和锰的合金)、铝片、钥匙,焊锡丝(锡和铅的合金)、锡粒、铁片、三脚架、酒精灯、火柴。
按要求完成以下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将结论填写在任务单中。
1.拿出铁钉和钢钉,先观察它们的颜色,然后把铁钉和钢钉分别放在酸溶液中,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看哪个更不容易被腐蚀。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2.拿出铝合金和铝片。
用钥匙在铝合金和铝片表面刻画,观察比较它们谁更不容易留下痕迹。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3.取焊锡丝和锡粒放在铁片上进行加热,观察比较它们谁更容易熔化。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请下组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学生的结果:钢比铁不容易被腐蚀;铝合金比铝更不容易留下痕迹;焊锡比锡更容易融化。
根据以上的实验现象,说明:钢耐腐蚀性强;铝合金硬度大;焊锡的熔点低。(板书)(这个结论,有些学生也能总结出了)。
我们做了三个合金的实验,得到了合金的三种性能。合金的性能还有很多,课堂内不一一举例。
思考与讨论。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与讨论这两个问题:。
1.现代建筑物的门窗广泛使用铝合金,你能说说为什么不用纯铁或纯铝吗?
金属名称熔点。
锡232℃。
铅327℃。
焊锡(锡铅合金)183℃。
纯铁制品容易生锈,质量大,使用不便;
纯铝制品硬质小,抗压性弱.......
2.我们平时常见的保险丝并不是纯锡或纯铅制造,是锡和铅的合金,请结合右表,说明原因。
这是为了达到更低熔点的目的而加进去的。保险丝必需是易熔化的金属丝,才能在电流大时及时熔断,起到保护作用。
未加入锡保险丝就是假冒伪劣产品。
我们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性能来选择材料的。
三、其它一些合金的特性及应用。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合金物体还有:
用黄铜制造的水龙头,因为黄铜是铜锌合金,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化学腐蚀性强的性能。用不锈钢制造脸盆,护栏,是因为不锈钢具有稳定性强,耐化学腐蚀性强的性能。有些眼镜框架选用钛镍合金来制造,是因为它具有硬度较低,便于成型,具有高弹性恢复力的性能。
看来,合金往往比纯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四、演示合金物体。
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合金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神奇的变化。
演示实验:一个记忆合金物体。
这个合金它有记忆功能,我们把它叫做记忆合金。请阅读书本38页记忆合金的相关资料。
问:记忆合金在哪些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
答:记忆合金在航空、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
在医疗上的运用,如:牙齿矫形。在航空领域的运用,如:卫星天线。
思考:人造卫星的天线为什么要用记忆合金制造?
在太空中,由于摩擦、高温、外力撞击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使其变形。
记忆合金在温度回复正常值时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这样就能更好的继续运转下去。
五、可见的金属污染。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废旧金属物品?
学生答......
据有关报道,我国仅废钢去年就达1.6亿吨。若一辆货车载重3.2吨,这些废钢相当于多少辆货车。
学生计算,得到5千万辆。
问:有何感想?
学生:每年的废旧金属产量太多。
问:你认为对用过的废旧金属应该怎样处理?
学生:回收。
问:你有见过身边金属回收的现象吗?回收有什么好处?
学生答,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说地很好。
垃圾分类回收,生活中要养成将垃圾分类的习惯。
铝罐,空调,电子产品中的金属等等,都可以分类回收。例如:铝罐加热熔化后,便可以制成新的用品我们应该让金属循环利用。
我们身边有废旧金属回收厂。垃圾发电厂在处理固体垃圾的同时发电。
我们平阳有了第一个垃圾处理厂,它的功能就是在处理固体垃圾的同时发电。
由此可见,平时的'金属废旧物品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可以变废为宝。
六、无形的金属危害。
类似这些,金属造成的污染是可见的,除此之外,金属造成的危害还可能是无形的。
请看这个事件:日本的疯子事件。
20世纪30年代,日本一个小镇里,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村上先后有10多人发了疯病。
经过调查,发现他们体内的金属锰离子的含量比一般人要高很多。过多的锰离子是哪里来的呢?原来这个小镇人们常常把过用的废旧电池随手扔在水井边的垃圾坑里,久而久之电池中的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锰,污染的井水,引起了锰中毒。
问:发生疯病的罪魁祸首是谁?
(若学生回答废旧电池)。
最问:废旧电池扔在井边,就会马上形成这种无形的污染吗?
答:电池中的金属转变成金属离子。
你知道吗?
电池中一般含有锌皮(铁皮)、碳棒、汞、硫酸化物、铜帽,铅、锰,等其他物质。
一节电池就能污染60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了。一节5号电池会使1立方米的土地失去种植价值。
所以,我们不能乱扔电池。
像这样的类似事件也发生在我们身边,请看视频。
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触?(无形的重金属污染导致的后果这么可怕)。
视频中,村民的病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矿产污染了农田,镉中毒)。
我国是如何处理的?
出示十二五规划。并且我国的处理已有成效。
我们已经意识到可见金属污染和无形金属污染的危害,也正在危机中寻找生机。第十届中国金属循环应用国际研讨会于4月14至16日在天津召开。国际的会议也将于4月份,5月份,6月份分别在美国,香港,日本召开。世界各国对金属循环应用的重视,让我们对绿色金属充满信心。期待有那么一天,我们拥有充足金属资源的同时,拥有花园般美丽且健康的环境。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八
本节课位于粤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六章的第三节。学生是在学过金属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金属的存在形式和常见金属的冶炼。同时也为下节学习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做了铺垫。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几种金属元素及其存在。
2、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3、学会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的原理。
4、知道生铁和钢是铁的两种合金。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的探讨与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
力。
3、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钢铁、青铜等合金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冶铁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安全操作意识和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的原理、装置及注意事项。
处理方法:利用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和练习来达到学习效果。
四、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过金属的性质而且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大量的金属产品特别是铁制品。但是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矿石和金属的冶炼。为此本节利用大量的图片和工业炼铁、炼钢的视频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五、教学过程。
由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入本节内容。然后在黑板上板书本节的学习目标。活动1:根据目标提出第一个问题:自然界中的金属多以什么形式存在呢?主要存在哪里呢?展示几组图片由学生讨论总结金属存在的形式(板书:金属存在的两种形式)。活动2:请同学们观察课本176页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了解前两位)。活动3: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从矿物中把铁冶炼出来呢?观看课本177页实验视频,由学生观察总结实验现象、结论及注意事项。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工业上是怎样做的呢?活动4:读课本178页了解高炉内的反应,了解生铁和钢。活动5:观看工业炼铁视频。了解工业炼铁的设备及其原料。同时提出问题:焦炭也具有还原性为什么还要把焦炭变成一氧化碳呢?焦炭在炼铁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由学生讨论总结出结论。活动6:观看钢的视频了解炼钢的原理是氧化。最后课堂思考与检测。
六、板书设计。
1、金属在自然界存在形式。
2、实验室炼铁原理:
高温。
3co+fe2o3===2fe+3co2。
高温。
4co+fe3o4===3fe+4co2装置步骤现象。
3、铁的合金生铁和钢。
4、工业炼铁和钢。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九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
《金属晶体》选择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课题三,本单元主要介绍四种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课题一《晶体与非晶体》中学习的晶体的辨别、晶体与晶胞的关系以及晶胞中原子数的计算,为下几个课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题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中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探究金属晶体的教学思路,本节学习也为下个课题《离子晶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学生在初三下已经学了金属的通性(物性),了解了合金的一些特点。高中必修1、必修2都有关于金属的学习,对金属原子结构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也相当熟悉,加之日常生活中经常与金属接触,对金属应是相当了解,此外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微粒观,这都有利于本课题的学习。但这阶段的学生的抽象化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了解“电子气”理论,能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了解合金性能有别与纯金属的本质原因。了解原子化热,知道影响金属键强弱的因素。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图片展示、教师讲解,了解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模型。
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学会从化学独特的视角“微观”去探究物质结构。通过对微粒特点的复习,加强“微粒观”通过金属晶体四种堆积模型的学习以及空间利用率的讲解,提升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计算能力。
通过电子气理论解释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差异,感知化学学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搭建金属晶体模型,体会合作乐趣,感知众人力量的强大。
电子气理论、金属原子堆积模型。
微粒观、抽象思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环节。
1.1聆听。
1.2思考。
2.1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2.2金属结构。
由复习上课内容自然引出本节内容。
课堂展开。
1.我们已经知道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也可以猜想出这些原子应该通过某种力相聚集,使金属晶体能量达到最低,那么这种力可以是由共价键提供的吗?(提示:从金属的原子结构角度思考、共价键特性)。
2.现在我们知道金属中原子间作用力不是共价键提供的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确定这些原子间必定存在某种力使其聚集,我们不妨把其称为“金属键”,那么形成金属键的作用粒子是哪些呢?同学们不妨从金属的原子结构角度思考。
4.因为电子与原子相比,电子很小并且电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认为某些原子脱落下来的电子因运动遍布整个金属晶体,为所以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我们把这个理论叫“电子气”理论。(描述金属键本质的简单理论)。
5.通过刚刚我们对电子性质的一些探讨,你能猜想出金属键是否像共价键一样有饱和性与方向性?说出理由。
(1)导电性?
(2)导热性?
(3)延展性?
(4)金属光泽?
7.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解释金属的一些物性,同样,由这一理论我们也可以大致解释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差异,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资料卡片。
8.我们知道金属的许多性质与金属键强弱有关,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金属键强弱呢?观察对比表格,总结影响金属键的因素。
10.讲解密置层与非密置层,配位数。
11.金属晶体的平面结构我们已经知道了,只要把平面加以堆积,便是空间构型,小组合作动手试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多。
12.同学们想出的方法挺全,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堆积来分析这种堆积的特点。(模型名称、配位数、空间利用率、代表物、晶胞图像)。
13.简单介绍混合晶体(石墨)。
1.1不可以,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少,无法形成共用电子对。有的金属熔点低,不符合共价键特性。
2.1电子。
3.1电子无方向。
3.2电子比原子小的多。
3.3电子是运动的。
4.1聆听。
5.1思考。
5.2无饱和性、方向性。电子无方向且不同金属脱落电子数不同,电子无饱和性。
6.1思考。
6.2讨论。
6.3回答。
7.1阅读。
8.1思考。
9.1思考。
9.2原子半径、电子数、原子化热。
9.3动手操作。
10.1聆听。
11.1动手操作。
11.2小组合作。
12.1聆听。
13.1思考。
1.复习共价键特性、金属的原子结构引出金属键。
2.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理解电子气理论。
4.引导学生从微粒本身具有能量,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等“微粒观”进行思考。
6.资料卡片“合金性质与结构”
表格。
8.(简单讲解原子化热)。
图片。
10.动手操作与图片结合,给予学生触觉与视觉感受,调动学习积极性。
11.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小结。
总结四种基本堆积模型。
思考。
表格填写。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涉及金属晶体的内容标准包括:
(1)知道金属键的涵义;。
(2)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4)知道金属晶体与其它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关于金属键的涵义,教材上的说法有些模糊,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中应点明金属键是脱落下来的自由电子跟形成的金属正离子的相互作用,而所谓的“电子气”,不过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指的是脱落下来的电子好像气体一样遍布整块晶体。
在这四点中,第二点要求的程度是“解释”,显然比其余三点高,因此,第二点应该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而教材除对延展性有较为详细的解释外,其它物理性质的解释都是一笔带过,所以教学过程中应作详细讲解。
第三点的要求虽然较低,但在前面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学习中,《课程标准》里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模型来研究结构问题,因此本节教学中可以利用讲解该部分知识的机会继续培养学生运用模型研究结构问题的能力,所以也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教师的演示模型可将不同颜色的弹珠用胶水黏合制得,而学生实验所需的小球则可使用自行车中所用的那种轴承滚珠,也可提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四点的教学则可以在讲解完金属键的本质后,与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区分。也可以在讲新课之前先进行复习。另外一种处理方法则是等讲完离子晶体后再全面对四种晶体进行对比。以下教学设计将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将在本章复习中对四种晶体进行更全面的比较。
此外,教材中出现了“配位数”这个名词,这涉及到第二章第二节中有关配位化合物的知识,但配位数的涵义在《课程标准》中并无要求,而且在配位化合物这部分的知识中也没有出现该名词,因此不宜作深入探讨,可简单解释为:配位数是指任意一个原子周围与之相接触的原子的数目。资料卡片中有两个内容,一个是“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模型对比”,另一个是“混合晶体”,前者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后者理解起来较难,可视各所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以下教学设计将不涉及“混合晶体”的引导阅读。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知道金属键的涵义;。
(2)能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3)能运用模型研究晶体的结构;。
(4)知道金属晶体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在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上的区别。
【教学重点】。
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教学难点】。
电子气理论,镁型和铜型堆积模型。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实验探究。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2.指导归纳法。通过对实验的思考,归纳整理生活中的现象,学会观察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难点:从宏观现象观察微粒运动,建立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演示;黑板;。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思考题: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作业与练习。
板书第一课时。
一、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三
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四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因此,教学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本节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本节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为例,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体会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金属的存在与冶炼的学习,使同学们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2.通过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查找资料、讨论研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并在此学习中体会化学实验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和合理开发意识。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化学实验基础都不好,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铝热实验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严格注意实验安全。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铝热反应。
2.学案导学:给学生发预习导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区域?
【讲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矿物中,动植物体内及海洋等区域中。
【质疑】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
【板书】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介绍】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国情教育。
【讲解】我们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金属单质或合金。因此必须把化合态的金属转化为金属单质-金属的冶炼。
【板书】二、金属的冶炼。
【讲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复述)冶炼金属的根据是用还原剂把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经过三个步骤。冶炼的步骤:第一步: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第二步: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还原。第三步:精炼:采用一定方法,提炼纯金属。
【讲解】由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活性的金属离子就必须采取不同的还原方法进行冶炼。
【板书】2、金属冶炼的方法。
【分析】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它们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hg、ag等,其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hg、ag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
【板书】(1)、热分解法2hgo=2hg+o2↑2ago=2ag+o2↑。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五
1、纯金属(90多种)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有色金属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具有金属特性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铁的合金铜合金焊锡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金属)。
成分生铁(含碳量2%~4.3%)。
钢(含碳量0.03%~2%)黄铜(铜锌)。
青铜(铜锡)铅锡钛镍合金。
备注不锈钢:含铬、镍的钢,具有抗腐蚀性能紫铜为纯铜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选择题答题技巧。
做标记。标记出否定叙述,要求选出“不正确”或“错误”选项的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做个标记,以便在答题和检查时提醒自己别选成“正确”的。
留痕迹。错误选项在审题时可以在选项上划一个小小的符号,组合式的选择题更要把错误的或正确的标记出来,审题时应留下具体的痕迹,这也是帮助考生答对题的好办法。
巧联系。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是多样化的,既能从题干出发作答,也能从选项出发作答,要看清楚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采用排除法、比较法、代入法、猜测法等方法。
化学常考句子。
1.自然界中密度最小的物质:氢气。
2.氢气燃烧:2h2+o2==2h2o。
现象: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有水珠产生。
3.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验纯。
4.氢气作为理想能源的优点:(1)来源广泛(2)热值高(3)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5.碳单质常考物理性质: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能导电,活性炭有吸附性。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7.活性炭、木炭有吸附性的原因:为疏松多孔结构,所以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8.古代的字画能长久保存的原因: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9.碳具有可燃性:c+o2===co2(充分燃烧)2c+o2===2co(不充分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0.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没有气味,难溶于水。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六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能用化学语言表述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分子原子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教学重点。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学难点: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二、教法分析。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大家的表扬和认可,同时注意力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用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思考;用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由于本节课位置靠前,学生实验要注意指导,提示观察角度,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表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身边事物创设情景。
在你从操场回来的路上,有没有闻到月季花香?现在我们就学习和它有关的分子和原子。
事实证明这种微小粒子是存在的,我们把这种粒子叫分子。观察p50页苯分子、硅原子图像,分子是很小的,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大家看一下水分子自述,来感受一下分子。
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好,我是水分子„„)通过阅读你能总结出,分子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思考、归纳分子特征:
问:大家看到什么现象?是不是重力作用才使品红下落的?我们可以再看下面的实验。活动探究。
教师:在试管中加少量水,加酚酞,滴加浓氨水。学生观察,回答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确定方案回答,其他做补充。请一组同学上来做给大家看。
学生一起归纳分子特征:
2、分子是运动的。
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师:其实我们闻到花的香味不是我们的鼻子在运动就是花香分子运动的结果。(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知识)。
分子是时刻运动的,在我们生活中你能再举出一些分子运动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学生再举生活中的例子。
演示: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学生量取)混合。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多媒体播放:分子之间空隙的相互占据,其实品红实验中也可以说品红分子进入了水分子之间的空隙。
(二)设疑:水分子和水通电都可以使水减少,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变化是否相同呢?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物理变化,一个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液态水分子之间间隔增大变为气态。化学变化是:水变成了氢气何氧气。
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打出水分子分解运动动画。
打出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及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比一比回答下列问题,看哪组答的多。在化学变化中:
(1)一定不变的有:(2)一定变化的有:(3)可能变化的有:
思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讨论、总结:
物理变化:分子之间间隔变化、分子本身不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出问题:分子概念中为什么只强调化学性质?教师释疑:(如同一个人站不成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分子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到物理性质)。
(三)练习巩固: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夏天架电线要松,冬天架电线要紧。
2、樟脑丸放一段时间消失了,衣橱中有樟脑的气味。
(四)总结:
学完本课你该知道: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4、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静止的水中水分子是静止的,沸腾的水中水分子是运动的。
3、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4、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五)作业:
布置科普小文章(二选一)。
1、分子的自述。
2、假设你是一个水分子在浩瀚的海洋里你会看到什么?
金属晶体的教案篇十七
今天“林绮玲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的安排,到汕头市金山中学听了一节林顺舟老师《金属钠》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结合自己以前上这节课的情况,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做到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现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和在评课时其他教师的宝贵意见,反思如下:。
1、教学目标:。
本节课为高一第二章第一节新课,其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认识碱金属中钠的物理性质,了解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保存方法和主要用途。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到培养学生能自己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的观察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教学难点是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
2、教学技能:。
讲授内容正确,语言规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首先教学内容不能讲错,过渡自然,避免有太多的口头禅。其次,普通话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板书得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
3、教学方法:。
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实行分层教学,兼顾好生和差生。
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主体作用体现出来,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同时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让教师成为主导,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
力求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进行适当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去归纳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这些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还可以让学生从屏幕上更直观的感受到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
1本节课能够紧密贴近考试大纲的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基础,符合班级学生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课后反馈良好。
2本节课能够利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体现了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特点,先通过实验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好奇中学习。
3教师的语言表达合理,教态得体大方,注重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1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要加强。
2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紧张,精神欠饱满,语言缺乏抑扬顿挫,表情不够丰富;学生回答问题较少,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3教学互动有,但是开展得不是很好,时间分配不是很恰当,比如说提出一个问题后,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立刻就点名让学生回答了。
4实验现象讲解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还有待加强,板书的设计和字体的书写还要加强,有些潦草。
通过听这次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也明白了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要多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多做教学反思,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719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