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报告时,我们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确保内容清晰易懂。写报告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或者误导性的词语。如果您有任何关于报告写作的问题,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一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二、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
(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
(四)征地拆迁比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补偿与被补偿双方在补偿标准期望值差距过大,利益双方在征拆补偿未取得一致时,时常出现堵工现象,致使某些城镇建设项目进度迟缓,给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五)经营城镇经验不足。一些县(区)、乡镇政府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和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市场化营运的认识不够、能力不强、手段不多,在城市资源、设施变现增值的过程中不能获取最佳收益。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二
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是地方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为总结地方改革经验,探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近日,我们到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如皋市长江镇、泗洪县陈圩乡等地,就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体看,江苏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形成了支农资金集中整合投入、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内需旺盛、发展动力强劲的良好势头。
一、主要模式。
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和陈圩乡,分别地处苏南、苏中和苏北,由于人口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其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可概括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或模式。一种是以盛泽镇、凤凰镇为代表的离土进城模式。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作为江苏省强镇扩权试点镇和统筹城乡先行区,积极引导农民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以土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宅基地及住房置换城镇住房产权,农保并社保,农房得产权,农民基本告别传统的农耕生活。一种是以长江镇为代表的半离土半进城模式。如皋市长江镇以加大土地整理、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契机,节约出建设用地,在城镇和工业区周围建设集中居住点,对入住农民办理城镇住房产权,但在农民拆迁补偿、住房安置和就业保障上,标准相对较低,农民没有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之内。一种是以陈圩乡为代表的旧村改造模式。泗洪县陈圩乡本着利于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集约投入的原则,按照靠近中心镇、靠近商贸区、靠近工业集中区的要求,推行集中居住点建设,整合投入,改善村容村貌。
这三种主要模式,尽管差异较大,内容不一,但都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农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集约整合投资、缩小城乡差距等发挥了较大作用。一是支农资金集中整合投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过去,村庄分布很散,通路、通电、通水等成本高。合理规划布局后,通过整合各项投入,农民住上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社区。政府花较少的钱,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二是集中连片开发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广阔。长江镇拆除散落在耕地之间的村庄并复垦后,大块耕地连成一片,渠系配套,设施先进,耕作方便,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化、工业化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由于缺少规划和监管,原有村庄建设用地不合理、不充分和废弃闲置的`问题比较突出。据凤凰镇负责人介绍,当地一户农民拥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约0.78亩,而建设多层和小高层楼房集中安置农民,平均每户约需0.3亩,这样可腾出建设用地接近半亩。这些通过整理增加的农村建设用地,可等量用于发展小城镇和二三产业,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四是拉动了农村内在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主要做法。
(一)以强镇扩权试点为突破口,助推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20,江苏省决定在20个乡镇开展强镇扩权试点,试点乡镇被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力争通过两年左右努力,推动试点乡镇逐步发展成为人口聚集、产业集群、结构合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小城市。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和如皋市长江镇作为强镇扩权试点镇,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就业和参加社保的配套政策,探索以土地承包权换社保、以宅基地换住房,进一步激活了乡镇发展活力。
(二)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安排城乡布局。按照城乡联动发展的要求,江苏省坚持“四集中”,即工业向规划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张家港市凤凰镇编制了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镇村布局规划。泗洪县安排1056万元规划编制经费,聘请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相继完成了全县镇村布局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等。
(三)以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为载体和平台,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土地、金融等政策倾斜。苏州市作为江苏省城乡统筹试验区,积极争取城镇建设用地周转指标,同时将宅基地置换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全部留给县(市、区)镇两级,有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制约瓶颈。泗洪县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及康居示范村建设28条意见》,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依法实行规费减免和税收返还;农民在集中居住点建房由农村合作银行按每户3-10万元办理贷款授信,国土、建设部门为新建住房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允许以“两证”作为建房贷款抵押。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张家港市政府给予每个乡镇3000万元借款作为集中居住区建设启动资金,滚动使用;对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复垦分别给予160元/平方米和300元/亩的补助,同时还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融资给予30%的财政贴息。吴江市盛泽镇对入住集中居住点的农户给予3万元/户的补助。泗洪县政府设立1.5亿元专项基金,集中居住区规划设计费、建筑设计费由县财政全额承担;按照建筑面积3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乡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奖励;并对通过省、市级康居示范村验收的,分别奖励300万元和100万元。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论是经济条件较好的盛泽镇、凤凰镇,还是经济条件较差的陈圩乡,都把强化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作为重点,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中小学校、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在居民集中居住点预留部分商品房,其出租收益归社区农民所有,用于小区物业管理等支出,还在已基本融入城镇的农村新社区专门建设公共食堂和红白喜事厅,尊重农村习俗,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陈圩乡在农民集中居住的房屋户型上,专门设计了存放农机具和粮食的场所,并在农村新社区配套建设了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远程教育、图书阅览、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休闲娱乐、警务司法等全方位服务。
(四)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确保农民有房住、有收入、有保障。盛泽镇、凤凰镇采取“拆一还一”的方式给予拆迁农民同等面积的住房补偿,并对农民购房进行补贴,农民基本可以免费入住同等面积的新房。长江镇推行“让利于民”和“阳光安置”政策,制定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对农民宅基地及附着物评估价、拆迁补助标准、农户补助款数额、安置房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盛泽镇、凤凰镇成立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承包地和集体土地入股,经营收益归全体村民所有。农民进城后,不仅可以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土地入股收入、工资性收入、社会保障性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房屋出租和交易的财产性收入。长江镇结合当地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培训,并定期举办就业洽谈会,累计培训农民8000多人,安置就业近6000人,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同时,积极推进失地保障与城镇职工保障接轨、医疗保障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接轨以及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基本保障接轨。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江苏省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深入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土地使用规划问题。国土资源部制定下发《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松了绑,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较少,省里只选择少数试点地区使用,非试点地区建新房拆旧房工作难以及时启动,影响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进度。另外,关于先建后拆的规定,增加了基层政府安置被拆迁农民的难度,同时加大了农民拆旧迁新的顾虑。
二是资金投入问题。据初步测算,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农村新社区,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社区道路、电力、给排水、路灯、公共厕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3万元。当前,各级财政直接支持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政策较少,地方政府投入压力较大,迫切要求中央财政增加专项投入。
三是新型社区管理问题。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多的达3000户以上,少的也有500户左右,多数以建制村整体迁入,个别社区也有多个行政村共处。农村新社区在多数地方还是新鲜事务,社区组织管理体制还不明确,特别是社区组织与村委会、村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难以界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
四是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农民宅基地征占、住房拆迁和补偿安置等问题。随着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几点建议。
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也是不断创造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过程。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强引导指导,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加强督促指导,坚持试点先行。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必须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应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对地方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水平,按照“城乡对接,双轮驱动,资源整合,试点先行”的原则,从起,选取领导重视、基础较好、工作已开展的少数几个省份,开展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改革试点,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政策机制。
(二)加大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适应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需要,应逐步建立以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清理规范各类融资平台的同时,合理利用小城镇建设融资平台,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贷款扶持。灵活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土地整理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壮大投入来源。整合农村道路、改水改厕、环境保护等支农资金项目,提高整体功效。
(三)不断改革创新,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除了“硬件”建设,更繁重的任务是城乡建设规划、农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金融、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积极探索强镇扩权的途径,对重点建设的小城镇在财政、规划等方面赋予适当管理权限,增强发展活力。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保护农民利益始终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应进一步加强农民权益监管,完善相关制度办法,防止农民权益受到损害。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乡镇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我们##区县政协小组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结合##区县城镇化建设实际谈一下对乡镇城镇化建设粗浅的看法。
一、##区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建设了广场,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灯,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随手往路边扔,而居住在农村里的群众由于还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四是个别群众对收取卫生费实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五是商品市场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一是乡镇党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村镇规划、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村到户,把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村容村貌管理责任制。成立环境卫生监察组,由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全面负责环境卫生监察工作,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并与他们签订责任书,同时制定了乡镇村容村貌管理细则及垃圾清运管理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各村配备土地与规划协管员,明确工作职责,配合乡镇职能部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传工作到位,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在干部大会、农村工作例会上,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并进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二是通过张贴标语、出板报、发放宣传材料以及驻村入户宣讲等形式,积极开展“乡镇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正式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在集镇街道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单位则按垃圾量收费,每天上午8:00准时出车上门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四是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学校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五是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中心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积极做好这些村的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村及开展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居民住宅区、单位室内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统一组织除“四害”,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八是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气池等,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是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另外针对环境卫生方面建议: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四
规划编制不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趋势、历史文化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基础和约束条件,在发展目标制定、参照标准选取、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脱离当地发展实际。
特别是一些规划对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一味求大,而不考虑当地人口基数和产业发展等情况,导致规划人口规模无法实现,造成按规划配置的基础设施等极大浪费。
例如西部某省会城市提出规划建设3个新区(规划人口总计700万,规划用地总面积为860平方公里)和5个新城(规划人口总计280万,规划用地总面积为407平方公里),新区新城总规划建设总面积达1267平方公里,而20xx年该市建成区面积仅162平方公里,总人口439万。
2、规划过度追求标新立异。
一些规划单位在规划编制中,投地方政府领导所好,以概念为噱头,试图通过吸引眼球的各种视觉效应来打动地方政府,助长了当前规划过度追求标新立异,贪大求洋,复古仿古的风气。
据不完全统计,类似“国际大都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等城市概念达40余种。诸如“东方日内瓦”、“东方迪拜”、“重回明朝”等口号层出不穷,盲目崇洋媚外,简单跟风造古城。
例如,山西某市为恢复古城,政府投入数百亿元,而该市财政收入仅有六七十亿元,城市政府为此负债上百亿元。
3、规划为形象工程提供依据。
目前城市发展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形象工程问题,如新城新区、cbd(中央商务区)、生态城、楼堂馆所等,过多追求“高、新、奇”,马路公园广场过多追求“宽、大、洋”,规划为这些形象工程浪费土地、浪费资金提供了合法依据。
例如山东某市规划建成由10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1条中心绿化隔离带、2条小绿化隔离带、2条外侧绿化带组成的超宽大道,最宽处达102米,占地千余亩。又如,某市城区人口90多万,重金聘请国际知名规划大师,耗资近30亿元规划建设占地405亩的市民文化艺术中心。
4、规划本身成为形象工程。
一些规划过多关注水系景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容易滋生形象工程的内容。一些规划成果存在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问题。本应突出规划展示功能的规划馆也呈现出超标准、超豪华的态势,各地竞相攀比,地级市规划馆耗费上亿、县虫划馆投资几千万已是常态。
这些规划馆大都是政府投资,维护运营费用高,且成本投入和社会收益极不相称。例如,某中部经济欠发达城市投资1.3亿元建成1.88万平米的规划馆。
二、主要原因。
1、规划思维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内容与上级规划基本雷同。
忽视了地方发展特点、阶段和水平,在指标上比照上级指标来确定地方发展指标,在产业选择上盲目跟风,一哄而起,造成产能过剩。
例如,某省“”规划中设定了10%的gdp增长目标,省内13个地市设定的指标除一个地级市与全省目标相同外,其他全部高于全省目标。
又如,国家提出发展新能源产业,某省11个地市有10个提出要把光伏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
空间规划多考虑布局不考虑成本。
用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配置空间资源,多考虑政府投资的道路、建筑、公共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偏重于工程技术设计,不考虑发展阶段,不考虑投入产出等经济社会效益问题,追求过度超前,导致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一致;侧重于物质空间建设,对人的重视不够。
2、规划编制主体对利益的追求。
规划编制主体的市场行为越来越严重。
当前规划编制机构多为有自身经济利益诉求的企事业单位,同时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规划机构为了效益最大化,不仅盲从地方长官意志,甚至推波助澜。
这与目前实行的以规划面积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收费制度不无关系,规划编制机构和希望“以地生财”、彰显政绩的地方政府在盲目做大城市规模上达成了默契。
3、规划资质垄断和规划学科封闭。
一些规划机构代表了各自主管部门的利益,相互交叉衔接少。有些部门通过规划机构的资质管理,抬高了准入门槛,形成垄断。同时造成规划学科单一,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学科话语圈。容不得外界提出批评和质疑,一旦有人提出质疑,或者把责任推给政府,或者指责别人外行,更遑论公众参与规划了。
4、规划专家评审流于形式。
规划成果的审查有很多方面,这里只讲规划评审中的问题。规划理应由地方和专家共同来评定。
现实中,只要是地方没有意见,规划评审也就变成“走程序”,规划方案大多都能通过评审,专家的意见作用没有发挥。规划评审会逐渐演变成一种公共关系平台。
一些评审专家由规划编制机构邀请,自然存在说好话的现象;大多参与评审的专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自身也从事规划工作,要与地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敢也不愿得罪地方;参与评审都有专家费,存在“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问题。
另外,规划评审会的专家构成过于单一,同行之间的评审造成大家一团和气、谁也不愿得罪谁,同时也不利于从综合性的角度审查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5、规划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地方政府和规划编制机构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
目前规划决策权在地方政府,而编制机构只有建议权,容易导致规划编制主体在规划编制中盲从于领导意愿,使规划成为某些领导盲目决策的工具。
多年来对规划本身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对规划领域产生的诸多乱象没有从规划自身找问题,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几乎没有规划机构或个人因其所编制的规划造成严重浪费或重大经济后果,而承担过相应的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五
城镇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镇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和省委、省政府今年目标任务的落实,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我局围绕加快推进阳谷县城镇化进程进行专题调研。我局在深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我县目前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发展现状和经验,分析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推进措施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增强城镇功能,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不断提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据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县城区面积扩大了7倍,人口增加了5倍,城镇化水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10%提高到2010年的38%,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城乡建设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力打造“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特色城市品牌,制订了“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兴县、城建靓县”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工作中,坚持用工业化提升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县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市规划区为中心、寿张镇、阿城镇两个中心镇为次中心、13个乡镇、中心村4个层次的城镇体系。
我县现辖12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县域面积1064平方公里,县规划区面积64.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39平方公里。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80.43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5.12万人,建制镇驻地非农人口18.44万人。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1.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8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6亿元,三次产业比为18.13∶57.56∶24.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48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517元。2010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4.25亿元,占gdp2.48%。
2004年,我县在聊城各县市第一个修编完成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定位为聊城南部以发展工业为重点、以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城市,提出了“东扩北展”的城市发展方向。
“东扩”是跨越京九铁路向东依托凤祥工业园发展新工业园区;“北展”是跨越黄河路依托谷山路向北发展新的行政文化生活区。我县城市规划区的范围是:东到闫楼镇东界,西至金线河,南到南外环南1公里,北到凤祥路北1公里,县域范围内的城市水源保护区、景阳冈景区、祝家庄景区、海会寺景区、古阿井景区和古东阿古城遗址等风景名胜区为规划区。目前,我县城区基本形成了古城区、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4个布局板块。
在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控下,近年来,我县相继编制完成北部中心区、老城区、工业园区、西部工业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2.9%。同时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热力工程、防洪排涝、排水等专业规划。城区水系、燃气专项规划正在编制当中。
2006年以来,以谷山路的综合改造为起点,拉开了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大完善、大发展的序幕。县委、县政府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城建投入,每年都拿出相当资金实施城建重点工程建设,一系列涉及民生的道路建设、园林绿化、沟渠治理、排水管网、美化亮化、小区开发等工程相继实施并竣工。按照“先地下、后地上、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原则,埋设了各种管线,城市基础设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式发展,实现了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层、小高层建筑不断涌现。改造开发了6条宋式古街,建设了3座宋式牌坊,1平方公里具有浓郁宋代风格的古城核心区初步形成。
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区设有2处垃圾处理厂,其中1处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中,目前日处理能力200吨,垃圾处理率为100%。城区共有垃圾清运车28台,机械化清扫95万平方米,公厕16座,环卫工人257名;城区共设置公交线路11条,公交汽车113辆,日运送能力1321人;城区建有10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5个,人均住房面积34.95平方米;建有体育馆1处,总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能容纳观众8000人;建有影剧院1处,总建筑面积1156平方米,能容纳观众数940人。目前我县城市会展中心还未建设,还没有购买除雪机械。
县委、县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重点实施了以“绿化、亮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化靓城”工程,狠抓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做好市政公用设施日常修复,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机制。亮化方面,城区80个主要临街单位的办公楼体全部安装了灯亮设施。大力开展了门牌广告亮化整治,统一设置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予以拆除;绿化方面,积极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基本形成了“一街一景、一路一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格局;净化方面,坚持“清扫工人年轻化、着装规范化、车辆统一化、值班轮流化”,主城区街道晚10点前基本实现了无乱倒垃圾现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
目前,住建局下属市政工程管理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园林管理处和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处,具体负责城区各项管理工作。城区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卫生保洁均实行了“建管分离,管养分离”。
近年来,各乡镇党委、政府都加大对乡镇驻地建设的投入,镇容镇貌有了较大改观,增强了聚集和辐射功能。各乡镇都加大规划编制力度,目前15个乡镇全部重新修编完成驻地总体规划,全县876个行政村拟合并为112个农村社区。启动了农村新居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目前已启动整村迁建50多个村,建设新居。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六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业化的强大引擎和载体。我县近年来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我县新型城镇化改革,千方百计把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做强,科学合理地把城镇规模做大,坚持不懈地把城镇功能做全,精心细致地把城镇环境做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组织专题调研组通过实际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方式,进一步摸清了我县城镇化的现状,梳理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我县现有人口32万人,城镇人口15.11万人(其中,县城人口8.76万人),辖7镇8乡。近年来,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5%,城镇的聚焦、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1、规划体系不断健全。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我县高起点完善各项规划,先后聘请了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甲级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我县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城市设计、新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黄岗山公园规划、苏区振兴土坯房规划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同时,按照新东新区控制性详规的标准和要求,科学设计造型、立面、色彩和天际线,通过不同的建筑样式和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显山露水、水天一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特点。吉潭镇已完成圩镇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工作,南桥镇总规编制已初步完成并上报评审,罗珊、水源、菖蒲已启动总规修编工作。
2、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县城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76万人,道路面积57.92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6.6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386.05公顷,城镇化率达45%,城区建设初具规模。
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近年来,相继实施了高速公路连接线、城区排水管网工程、垃圾中转站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等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新区中学、体育中心、迎宾大道、滨河公园、城北出口路延伸改造等民生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新罗南路、青水山下沿河路、水角楼沿河路等一些节点路段全面打通。黄岗山公园、新区医院、长举大桥、文峰防洪工程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进展顺利。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办公、购物、休闲娱乐等场所和设施,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精心打造了“一河两岸”、新东新区、新区路网等重点区域的园林景观亮化提升工程,城市夜景更加靓丽。县城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增强,完备了交通标识、标志、标牌,设置了电子监控装置。开展了违法建设和非法土地交易专项整治,县城规划区内乱搭乱建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城区市场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近几年来,我县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有些指标(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县城绿化覆盖率、自来水厂生产供水量及人均生活用水量等)均低于省标要求。
1、规划编制工作滞后。目前,我县各项规划虽在不断完善中,在专项规划中只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和城市天燃气规划,仍有大量专项规划没有编制,比较迫切的有管线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综合市政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在乡镇规划方面,除吉潭、南桥、罗珊、水源、菖蒲已完成或启动总规修编外,大部分乡镇均没有编制圩镇控规和没有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由于规划滞后,加上管理缺失,城镇布局欠合理、建设较零乱,没有特色、缺乏品味。
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尽管我县城市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加上长期以来对城市建设的欠账较多,对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还相对不足。小城镇建设方面更为突出,由于当前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圩镇产业过于单一,乡镇还属于“吃饭财政”,很难拿出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更多的依赖上级财政的投入和补助。目前,不少乡镇缺乏相应的路灯、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3、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比较突出的是自来水供水管道老化、滴漏严重,回收率只有60%左右,排污管网不全、环卫设施不达标、城市道路拥挤、公园绿地建设欠账大、公共停车场缺乏、农贸市场不足等问题。在文教卫生方面,随着县城人口的增加,突出表现在县城幼儿园紧缺,目前只有一所县城公办幼儿园;县卫生院人满为患,病床经常供不应求。一些乡镇的道路、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绿化水平低,居住环境差。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存在城市管理人员不足、装备落后、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问题。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城镇建设管理队伍和人员,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5、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我县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业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工业园区规模小、档次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规模企业、新型支柱产业和知名产品品牌;服务业发展缓慢,我县第三产业还局限于传统的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教育、信息中介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少,服务功能弱,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就业岗位不足,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单一,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隐患也日益凸显,果业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呈现出减慢的趋势,也就打击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还存在制约我县城镇化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理念瓶颈。主要体现在缺乏新型城镇化理念,特别是有的乡镇没有树立科学经营城镇的理念,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有效整合和利用本地资源,将之作为资产来经营。二是体制瓶颈。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等,未形成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人才瓶颈。主要缺乏高素质的城建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注册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师、监理工程师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使得我县部分专业机构资质难以得到提升,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四是征地拆迁瓶颈。由于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失地农民保障及征地拆迁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导致征地拆迁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破解,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推进。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增加投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完善城镇规划体系,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
1、坚持发展定位。我县城市发展定位为赣粤闽三省边界以果品、稀土资源加工产业为主导的边贸山水城市,按照“合理布局,有利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北拓、南延、东进、中优”为总体思路,构筑县城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一轴、两心、五区”的规划区用地布局。即:一轴是以河为中轴,形成贯穿城区南北的城市空间拓展轴,两心是新城区形成教育、行政、卫生中心和健身、休闲、购物中心,五区为老城区、新东新区、向阳坪居住区、长举居住区、黄坳工业小区。从具体实践来看,该定位比较符合实际,应按该定位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扎实推进。
2、优化城镇布局。按照“一城两镇,强化中心,点轴带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引导城镇分层次、有序发展,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有序、职能明确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城区长宁镇(含文峰乡)和两个重点镇(南桥镇、澄江镇),完善中心城区职能,打造县域发展中心,向南北延伸,向东西拓展,集中培育城镇发展带,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
3、完善规划体系。一是加快总规修编工作,目前已完成总规修编的初步方案,尽快完成总规修编的正式文本,做好评审及报批工作,构筑县城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二是完善城市专项规划,启动管线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综合市政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等,做到城市布局合理。三是启动各乡镇圩镇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工作,编制村庄布点规划,改变小城镇规划滞后,城镇布局欠合理、建设零乱,没有特色、缺乏品味的现状。同时,要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全面整治违规违章建筑确保规划的全局性和权威性。
4、提高文化内涵。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要树立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依托实施城市建设规划的理念,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应把具有我县特色的红色文化和客家特色作为城市文化主题,使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城市建设规划中,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景观及客家文化园。提升新区基础设施的文化内涵和档次,增强基础设施的文化韵味。
(二)加大城市建设投入,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
1、完善配套设施。完善城区道路、供水、环卫、排污、照明、停车、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加快县城规划区的绿化美化亮化步伐,提升土地升值的潜在价值,营造一个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生态优美、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快推进新城区路网建设。启动城东xx年内完成绕城快速线路,改善出行条件,提升城市形象。
(三)加强建筑业管理,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
1、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坚持以基本建设管理和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为轴心,深化建设领域专项整治,提升建筑工程监管水平,保持建筑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在建筑市场、建筑工程和建筑企业管理中,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报建制度、施工许可制度和验收备案制度,把好工程开工和交付使用两道关。
2、全面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
一是明确项目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按住建部规定,建设单位项目责任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监理单位总监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二是推行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和竣工后永久性标牌制度,增强相关人员的质量终身责任意识。三是建立项目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将五方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纳入城建档案统一管理保存。
3、深入开展安全治理。
一是经常性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提高防范工程安全事故的能力。针对我县建筑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严格执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制度,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突出开展对高坠、坍塌、垂直运输、深基坑等专项治理工作。二是加大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实行严管重罚,使施工安全生产始终处于高压态势。要求所有施工单位严格按施工质量标准化工程管理进行施工。三是积极组织推荐工程评优工作,严格执行对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建设手续方面存在问题的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管理人员进行停止投标资格和记不良行为的处罚。
(四)深入推进“三城同创”,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1、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为契机,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一是充实城管队伍,招聘正式城市管理人员,切实解决城管队伍人员少、年龄大的现状,做到定人定岗定区域管理,确保管理效果。二是扎实开展“三治”活动,重点规范专业市场,切实解决建材销售、汽车销售、汽车维修、废品收购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等问题;三是建立社区城市管理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城区内村(居)委会作用,落实村(居)委会的城市管理职能和责任,把村(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纳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来,划分管理责任区,严格所属管理责任。四是全面推行城区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广告管理、市政设施维护、道路停车收费的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五是加强城市秩序管理。严厉整治店外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行为;加强户外广告审批管理;规范建筑工地管理,实施施工工地出入口硬化,狠抓运输建筑材料、余土与抛洒滴漏行为;抓好公园、广场等重点区域管理。
(五)加快培育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活力。
1、着力发展果业产业。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切实做好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着力扶持杨氏、源兴、泓源达、桔都等现有果品企业,在巩固发展果业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县的现有资源,发展茶叶、油茶、毛竹、花生生产等产业,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2、着力发展工业产业。把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现代化相结合,立足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稀土精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的资源、体制、管理障碍问题,将园区打造成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加快经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3、着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实施好城南物流中心,启动汽车站及物流中心项目等现代物流产业建设,启动南桥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构筑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六)全面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1、创新投资融资渠道。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亟需化解资金瓶颈的制约,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摆脱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的习惯心理,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范围和领域,对于公共服务领域,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对属于市场运作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明确民间资本投资主体的地位,对通过市场行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应适当补贴以保障投资者的合理收益。
2、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重点工程项目目标责任机制、督查通报机制、动态管理机制、推进激励机制,优化项目推进工作机构,对全县重点工程根据项目性质进行科学分类,分别成立各类项目推进工作组。制定科学合理的重点项目考评办法,通过奖优罚劣激发全县上下克难攻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的龙头作用促进全县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
3、创新示范镇管理机制。建立示范镇新型管理体制,改革并落实示范镇用地保障、财政扶持、产业扶持等机制,打造南桥物流园区,加快启动南桥示范镇“扩权强镇”改革试点,配齐配强示范镇领导班子,坚持能放则放,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行政许可事项由县级部门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职权,非行政许可事项由县级部门直接交给示范镇行使,强化镇级管理职能,进一步优化管理机构,把南桥打造成为县城副中心镇。
(七)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以为人本,致力于实现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同等权利,为的是让城乡居民都能够平等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整个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科学搞好整体规划的同时,从群众反映最迫切的地方入手,着力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回应干群期待。在实际操作中,努力做到“四个改变”:
1、改变“重面子、轻里子”的观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搞好“面子”,为居民提供一个舒心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更要注重“里子”,完善提升城市的各项功能,坚决避免将城市的“面子”打造的光鲜漂亮,却忽视了“里子”建设的通病。
2、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地面上的绿化、亮化、美化等看得见的“地上工程”,也要注重城市排水系统等看不见的“地下工程”,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一规划地下空间,高标准建设地下排水设施、燃气管道、强电弱电工程,做到“雨污分离”。
3、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更要有与之适应的“软件”配套。硬件方面要致力于解决制约城区发展的环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等。软件方面要通过降低门槛、拓宽渠道,加快完善以人为本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子女教育、公共就业、基本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
4、改变“重短期、轻长期”的观念。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从长远发展推进城镇建设,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今后的发展,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注意节约用地,凡是能够保留的山体和水面,都尽量予以保留。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七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业化的强大引擎和载体。我县近年来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我县新型城镇化改革,千方百计把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做强,科学合理地把城镇规模做大,坚持不懈地把城镇功能做全,精心细致地把城镇环境做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组织专题调研组通过实际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方式,进一步摸清了我县城镇化的现状,梳理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当前现状。
我县现有人口32万人,城镇人口15.11万人(其中,县城人口8.76万人),辖7镇8乡。近年来,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5%,城镇的聚焦、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1、规划体系不断健全。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我县高起点完善各项规划,先后聘请了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甲级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我县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城市设计、新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黄岗山公园规划、苏区振兴土坯房规划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同时,按照新东新区控制性详规的标准和要求,科学设计造型、立面、色彩和天际线,通过不同的建筑样式和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显山露水、水天一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特点。吉潭镇已完成圩镇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工作,南桥镇总规编制已初步完成并上报评审,罗珊、水源、菖蒲已启动总规修编工作。
2、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县城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76万人,道路面积57.92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6.6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386.05公顷,城镇化率达45%,城区建设初具规模。
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近年来,相继实施了高速公路连接线、城区排水管网工程、垃圾中转站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等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新区中学、体育中心、迎宾大道、滨河公园、城北出口路延伸改造等民生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新罗南路、青水山下沿河路、水角楼沿河路等一些节点路段全面打通。黄岗山公园、新区医院、长举大桥、文峰防洪工程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进展顺利。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办公、购物、休闲娱乐等场所和设施,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精心打造了“一河两岸”、新东新区、新区路网等重点区域的园林景观亮化提升工程,城市夜景更加靓丽。县城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增强,完备了交通标识、标志、标牌,设置了电子监控装置。开展了违法建设和非法土地交易专项整治,县城规划区内乱搭乱建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城区市场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有些指标(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县城绿化覆盖率、自来水厂生产供水量及人均生活用水量等)均低于省标要求。
1、规划编制工作滞后。目前,我县各项规划虽在不断完善中,在专项规划中只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和城市天燃气规划,仍有大量专项规划没有编制,比较迫切的有管线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综合市政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在乡镇规划方面,除吉潭、南桥、罗珊、水源、菖蒲已完成或启动总规修编外,大部分乡镇均没有编制圩镇控规和没有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由于规划滞后,加上管理缺失,城镇布局欠合理、建设较零乱,没有特色、缺乏品味。
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尽管我县城市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加上长期以来对城市建设的欠账较多,对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还相对不足。小城镇建设方面更为突出,由于当前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圩镇产业过于单一,乡镇还属于“吃饭财政”,很难拿出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更多的依赖上级财政的投入和补助。目前,不少乡镇缺乏相应的路灯、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3、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比较突出的是自来水供水管道老化、滴漏严重,回收率只有60%左右,排污管网不全、环卫设施不达标、城市道路拥挤、公园绿地建设欠账大、公共停车场缺乏、农贸市场不足等问题。在文教卫生方面,随着县城人口的增加,突出表现在县城幼儿园紧缺,目前只有一所县城公办幼儿园;县卫生院人满为患,病床经常供不应求。一些乡镇的道路、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绿化水平低,居住环境差。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存在城市管理人员不足、装备落后、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问题。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城镇建设管理队伍和人员,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5、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我县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业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工业园区规模小、档次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规模企业、新型支柱产业和知名产品品牌;服务业发展缓慢,我县第三产业还局限于传统的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教育、信息中介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少,服务功能弱,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就业岗位不足,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单一,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隐患也日益凸显,果业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呈现出减慢的趋势,也就打击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还存在制约我县城镇化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理念瓶颈。主要体现在缺乏新型城镇化理念,特别是有的乡镇没有树立科学经营城镇的理念,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有效整合和利用本地资源,将之作为资产来经营。二是体制瓶颈。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等,未形成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人才瓶颈。主要缺乏高素质的城建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注册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师、监理工程师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使得我县部分专业机构资质难以得到提升,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四是征地拆迁瓶颈。由于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失地农民保障及征地拆迁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导致征地拆迁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破解,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推进。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八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业化的强大引擎和载体。我县近年来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我县新型城镇化改革,千方百计把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做强,科学合理地把城镇规模做大,坚持不懈地把城镇功能做全,精心细致地把城镇环境做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组织专题调研组通过实际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方式,进一步摸清了我县城镇化的现状,梳理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当前现状。
我县现有人口32万人,城镇人口15.11万人(其中,县城人口8.76万人),辖7镇8乡。近年来,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5%,城镇的聚焦、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1、规划体系不断健全。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我县高起点完善各项规划,先后聘请了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甲级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我县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城市设计、新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黄岗山公园规划、苏区振兴土坯房规划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同时,按照新东新区控制性详规的标准和要求,科学设计造型、立面、色彩和天际线,通过不同的建筑样式和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显山露水、水天一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特点。吉潭镇已完成圩镇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工作,南桥镇总规编制已初步完成并上报评审,罗珊、水源、菖蒲已启动总规修编工作。
2、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县城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76万人,道路面积57.92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6.6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386.05公顷,城镇化率达45%,城区建设初具规模。
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近年来,相继实施了高速公路连接线、城区排水管网工程、垃圾中转站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等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新区中学、体育中心、迎宾大道、滨河公园、城北出口路延伸改造等民生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新罗南路、青水山下沿河路、水角楼沿河路等一些节点路段全面打通。黄岗山公园、新区医院、长举大桥、文峰防洪工程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进展顺利。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办公、购物、休闲娱乐等场所和设施,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精心打造了“一河两岸”、新东新区、新区路网等重点区域的园林景观亮化提升工程,城市夜景更加靓丽。县城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增强,完备了交通标识、标志、标牌,设置了电子监控装置。开展了违法建设和非法土地交易专项整治,县城规划区内乱搭乱建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城区市场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有些指标(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县城绿化覆盖率、自来水厂生产供水量及人均生活用水量等)均低于省标要求。
1、规划编制工作滞后。目前,我县各项规划虽在不断完善中,在专项规划中只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和城市天燃气规划,仍有大量专项规划没有编制,比较迫切的有管线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综合市政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在乡镇规划方面,除吉潭、南桥、罗珊、水源、菖蒲已完成或启动总规修编外,大部分乡镇均没有编制圩镇控规和没有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由于规划滞后,加上管理缺失,城镇布局欠合理、建设较零乱,没有特色、缺乏品味。
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尽管我县城市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加上长期以来对城市建设的欠账较多,对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还相对不足。小城镇建设方面更为突出,由于当前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圩镇产业过于单一,乡镇还属于“吃饭财政”,很难拿出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更多的依赖上级财政的投入和补助。目前,不少乡镇缺乏相应的路灯、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3、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比较突出的是自来水供水管道老化、滴漏严重,回收率只有60%左右,排污管网不全、环卫设施不达标、城市道路拥挤、公园绿地建设欠账大、公共停车场缺乏、农贸市场不足等问题。在文教卫生方面,随着县城人口的增加,突出表现在县城幼儿园紧缺,目前只有一所县城公办幼儿园;县卫生院人满为患,病床经常供不应求。一些乡镇的道路、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绿化水平低,居住环境差。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存在城市管理人员不足、装备落后、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问题。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城镇建设管理队伍和人员,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5、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我县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业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工业园区规模小、档次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规模企业、新型支柱产业和知名产品品牌;服务业发展缓慢,我县第三产业还局限于传统的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教育、信息中介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少,服务功能弱,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就业岗位不足,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单一,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隐患也日益凸显,果业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呈现出减慢的趋势,也就打击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还存在制约我县城镇化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理念瓶颈。主要体现在缺乏新型城镇化理念,特别是有的乡镇没有树立科学经营城镇的理念,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有效整合和利用本地资源,将之作为资产来经营。二是体制瓶颈。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等,未形成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人才瓶颈。主要缺乏高素质的城建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注册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师、监理工程师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使得我县部分专业机构资质难以得到提升,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四是征地拆迁瓶颈。由于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失地农民保障及征地拆迁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导致征地拆迁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破解,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推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九
如下:
为确保我乡的城镇化工作顺利推进,促进城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经乡党委、政府研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的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责任落实工作目标。同时,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20**年,积极争取灾后重建资金项目,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庄子河坝为风貌塑造示范点,以治路、治水、治乱、治脏为重点,以绿化、亮化、美化为目标,不断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乡新修公路21公里,其中:庄子村5组3公里,庄子村一组杨麻子沟2公里,百里村3公里,联合村13公里(硬化5公里);解决人畜饮水蓄水池6个,管件6000余米;为解决村民通行困难,防止汛期通行安全事故的发生,新修便桥4座;处理场镇垃圾200余立方米。完成乡农村公共运行维护项目申报工作,项目具体涉及3个村,分4大项,12小项,资金合计15万元,受益农户300余户,受益群众1500余人;投入150余万元改造旧房93户涉及人口340余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乡重点保洁区域分成3段(百里村1段1人、联合村1段1人、庄子村1段3人。),安排5名保洁员分段负责,对场镇保洁员作工作服上岗的机制,定人、定岗、定职、定责,全天候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农村居民住房建设是民生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乡收入各村做好灾后农房重建监督检查工作,及时了解各村农房重建户的信息,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严把督察关,严格农房重建各项审批手续。
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我乡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虽然乡政府竭尽全力进行整治,但终因财政资金严重不足,整治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需要上级加大资金倾斜和扶持力度。
总之,今年我乡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好的成效,基本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提高我乡的整体形象。明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好城镇化建设工作,力争再创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辉煌。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十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调研通知的要求,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对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束城镇位于xx市东北部35公里处,南邻尊祖庄乡,西邻米各庄镇,北邻卧佛堂镇,东与大城县接壤,面积96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人口5万,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保温建材生产销售基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以镇驻地建设为中心,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示范,以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为抓手,由点及面、梯次推进,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镇区建设主体框架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管理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重修了宽6米、长1700米的镇区主干道和南环路、北环路建设工程,镇区形成了“两纵三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2万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即将完成的主干道边道3700米的彩砖铺设,开挖了下水道,安装路灯,设置垃圾箱,弱电入地等工程,这些工程进一步提升束城镇的整体形象,对全镇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是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近几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生产中分离的步伐,“农民进城”数量不断增加,把一部年轻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据统计,我镇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超过了1万人,外来务工人员达到3000人,主要从事保温、密封、化工、服务等十几个行业。
另外,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有利于解决土地规模经营和耕地撂荒问题,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不仅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轿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农民进城购买商品房需求逐步增大。2012年建设完成的居民住宅小区——束城佳苑,2013年投资3000万元的粮站居住小区刚刚开工建设。
四是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向镇区集中,拉动了经迅速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先后完成了工业园区一、二、三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吸引了50多家非公企业入驻,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全镇形成了保温建材、密封材料、砂轮磨具、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60多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2013年利税达到1.25亿元。
一是把城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随着新一轮经济浪潮的兴起,环境的恶劣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虽然我们有着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但由于产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污染环境、产品能耗高、符加值低、产品档次不高等,我们要面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鉴于此,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要顺应时势,迎难而上,迅速把全镇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小城镇建设工作上来,引导和组织群众致力于“大搞城镇建设,共建美好家园”的行动上来。
二是全方位编制城镇发展规划。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束城镇总体规划于2006年11月委托xx市规划设计院规划编制完成。2006年初,束城镇总体规划课题小组正式成立,并进入束城工作现场。在近6个月的时间里,小组成员通过现场踏勘、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等工作。调研工作完成后,设计单位认真分析研究了束城现状,并组织院内专家审核,方案研讨,于2006年10月份,完成《束城总体规划》初稿,后经市委、市政府审批同意。《规划》分为说明书、图则、文本三个部分,规划时间为2006—2020年。
另外,严格规划实施。我们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思想,不管什么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是谁,都严格按规划审批,同时聘请市工程监理部门进行质量监督,并注重发挥城建执法队的作用,及时制止和拆除违规建筑,使镇区建筑始终按照规划依次有序推进。
三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按照xx市“一主三副”发展战略,我们以“先主后副、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先后对镇区镇区面貌进行了升级改造,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把束城镇区路段作为改造整治亮点进行重点打造,通过完成垃圾清理、边道硬化、路灯亮化、清理广告牌匾,统一门牌、拆除残垣断壁及临时建筑、弱电入地等工程,打造束城样板一条街。清理街道垃圾300多车,主街边道进行面包砖铺设。镇区广告牌匾清理和统一牌匾安装。粉刷完成了从沙束路至束城桥公路两侧所有墙体10000平米,对镇区公路两侧的占道经营进行了治理,所有商品入店,划定了临时摊点区域,有效净化和美化了整体环境。弱电入地工程正在安装分线箱和铺设光缆,待整个工程安装完成后地面线杆全部清除。同时,投资200多万元进行了南大街翻修和东大街边道硬化,更新路灯等。
另外,结合今年开展的“四清四化”活动为契机,对全镇41个进行彻底治理,工作中,我们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狠抓落实,确定了“5+3+33”推进模式,即先从束城、南呈各庄、xx、刘九村、满中良5个重点村抓起,同时巩固第一批3个村重点,再带动全镇其它33个村的活动开展。在重点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因村制宜,根据现有状况,村集体财力物力,群众合理诉求,制定了行动规划,镇政府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倾斜,在街道卫生整治,边道铺设,街道绿化,美化,硬化上下功夫。分期分批进行,力争农村面貌年内求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
四是多渠道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城镇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没有投入上的保障就难以取得较快的发展。在资金筹措上,我们积极创新思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初步实现了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一是财政投入。镇财政每年都拿出不低于1/3的财力,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二是启动法人及社会资金,盘活资产。通过制定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利开发商,调动法人单位和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束城佳苑小区已建成入住,共有住宅楼12栋190多套住房,粮站小区的建设刚开始建设。三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争取专项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四是鼓励受益商户出资出力。我们本着“商户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方法,将道路两侧门店的标牌、门窗、立面统一标准,统一色彩进行了改造,虽然商户出资不多,但有效提高了参与意识和共建家园的责任意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保证了我镇的城镇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提出三点建议:
一要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按照“束城镇城镇建设规划”总体规划,加速商贸住宅区、工业集中区和生态农业区建设步伐,优化功能布局。搞好镇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彻底改变镇区面貌和居住条件。
二要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激活民资,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其参与与经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城镇设施建设。
三要创新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坚持建管并重,把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机制,改改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消除管理死角,大搞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抓好“门前三包”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城镇居民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一
城镇化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作为现代化的主旋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构成了__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是21世纪__县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该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__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1、乡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经过规划建设,__县包括城关镇分布着不同等级的乡镇16个。其中建制镇6个,占全部乡镇的37.5%。__年末,该县城镇人口为17.41万人,城镇化率为26.1%,这一比例虽然低于省、市平均数,但比__年的18.5%提高了7.6个百分点。
2、工业化、城镇化相互推动。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同时工业的支持也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近年来,__县一方面坚持“工业兴县”战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工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利用城镇的聚集效应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已初步建成了民营工业园区、高新工业园区、煤焦化循环工业聚集区,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活力。
3、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完善落实鼓励扶持政策。城镇化的主流和核心是乡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转移。为此,该县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允许进城农民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企业家前来投资兴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扶持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向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集镇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约发展。
二、__县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__县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甚至与兄弟县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城镇化水平偏底,城乡差距偏大,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1、城市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目前的城市管理缺乏有效协调,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城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存在重罚轻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管理效能的提高。特别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入城口、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地域脏乱差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2、配套制度改革滞后。对外来投资者、进城务工人员在审批、收费、登记注册、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软环境欠佳,影响了他们创业发展的积极性。
3、市民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在短时间内从身份上转变为市民,但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转变缓慢,市民意识薄弱,不讲环境卫生、不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比较普遍,与现代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是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渐变的过程,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实际,加快城镇化进程,__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宣传发动,营造推动城镇化的良好氛围。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农民真正懂得“小城镇、大战略”的内在意义。使农民跳出“农”字作文章,“洗脚”上岸自觉参与到城镇化浪潮中来,从而形成把城市和农民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的理念,鼓励农村劳动转移到城镇,办厂、经商参与各类劳务经济。
2、中心拉动,增强城市辐射功能。中心城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和载体。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一是实施“东延北拓”战略,拉大框架。改造老城区,完善现有城区,重点开发新区,做到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进行,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二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吸引力。以建设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突破口,重点抓好街景整治、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3、重点带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中心集镇发展为重点,以扩容提质为目标。只有扩容提质,达到合理规模,才能降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并提高其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经济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形成规模效益。近年来,__县在群策群力扩大县城建设规模的同时,并逐步使小城镇发展成了人流、物流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集散地。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二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
(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
(四)征地拆迁比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补偿与被补偿双方在补偿标准期望值差距过大,利益双方在征拆补偿未取得一致时,时常出现堵工现象,致使某些城镇建设项目进度迟缓,给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五)经营城镇经验不足。一些县(区)、乡镇政府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和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市场化营运的认识不够、能力不强、手段不多,在城市资源、设施变现增值的过程中不能获取最佳收益。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业化的强大引擎和载体。我县近年来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我县新型城镇化改革,千方百计把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做强,科学合理地把城镇规模做大,坚持不懈地把城镇功能做全,精心细致地把城镇环境做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组织专题调研组通过实际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方式,进一步摸清了我县城镇化的现状,梳理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我县现有人口32万人,城镇人口15.11万人(其中,县城人口8.76万人),辖7镇8乡。近年来,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5%,城镇的聚焦、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1、规划体系不断健全。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我县高起点完善各项规划,先后聘请了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甲级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我县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城市设计、新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黄岗山公园规划、苏区振兴土坯房规划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同时,按照新东新区控制性详规的标准和要求,科学设计造型、立面、色彩和天际线,通过不同的建筑样式和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显山露水、水天一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特点。吉潭镇已完成圩镇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工作,南桥镇总规编制已初步完成并上报评审,罗珊、水源、菖蒲已启动总规修编工作。
2、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县城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76万人,道路面积57.92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6.6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386.05公顷,城镇化率达45%,城区建设初具规模。
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近年来,相继实施了高速公路连接线、城区排水管网工程、垃圾中转站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等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新区中学、体育中心、迎宾大道、滨河公园、城北出口路延伸改造等民生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新罗南路、青水山下沿河路、水角楼沿河路等一些节点路段全面打通。黄岗山公园、新区医院、长举大桥、文峰防洪工程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进展顺利。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办公、购物、休闲娱乐等场所和设施,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精心打造了“一河两岸”、新东新区、新区路网等重点区域的园林景观亮化提升工程,城市夜景更加靓丽。县城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增强,完备了交通标识、标志、标牌,设置了电子监控装置。开展了违法建设和非法土地交易专项整治,县城规划区内乱搭乱建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城区市场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近几年来,我县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有些指标(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县城绿化覆盖率、自来水厂生产供水量及人均生活用水量等)均低于省标要求。
1、规划编制工作滞后。目前,我县各项规划虽在不断完善中,在专项规划中只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和城市天燃气规划,仍有大量专项规划没有编制,比较迫切的有管线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综合市政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在乡镇规划方面,除吉潭、南桥、罗珊、水源、菖蒲已完成或启动总规修编外,大部分乡镇均没有编制圩镇控规和没有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由于规划滞后,加上管理缺失,城镇布局欠合理、建设较零乱,没有特色、缺乏品味。
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尽管我县城市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加上长期以来对城市建设的欠账较多,对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还相对不足。小城镇建设方面更为突出,由于当前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圩镇产业过于单一,乡镇还属于“吃饭财政”,很难拿出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更多的依赖上级财政的投入和补助。目前,不少乡镇缺乏相应的路灯、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3、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比较突出的是自来水供水管道老化、滴漏严重,回收率只有60%左右,排污管网不全、环卫设施不达标、城市道路拥挤、公园绿地建设欠账大、公共停车场缺乏、农贸市场不足等问题。在文教卫生方面,随着县城人口的增加,突出表现在县城幼儿园紧缺,目前只有一所县城公办幼儿园;县卫生院人满为患,病床经常供不应求。一些乡镇的道路、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绿化水平低,居住环境差。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存在城市管理人员不足、装备落后、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问题。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城镇建设管理队伍和人员,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5、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我县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业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工业园区规模小、档次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规模企业、新型支柱产业和知名产品品牌;服务业发展缓慢,我县第三产业还局限于传统的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教育、信息中介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少,服务功能弱,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就业岗位不足,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单一,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隐患也日益凸显,果业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呈现出减慢的趋势,也就打击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还存在制约我县城镇化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理念瓶颈。主要体现在缺乏新型城镇化理念,特别是有的乡镇没有树立科学经营城镇的理念,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有效整合和利用本地资源,将之作为资产来经营。二是体制瓶颈。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等,未形成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人才瓶颈。主要缺乏高素质的城建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注册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师、监理工程师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使得我县部分专业机构资质难以得到提升,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四是征地拆迁瓶颈。由于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失地农民保障及征地拆迁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导致征地拆迁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破解,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推进。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增加投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完善城镇规划体系,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
1、坚持发展定位。我县城市发展定位为赣粤闽三省边界以果品、稀土资源加工产业为主导的边贸山水城市,按照“合理布局,有利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北拓、南延、东进、中优”为总体思路,构筑县城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一轴、两心、五区”的规划区用地布局。即:一轴是以河为中轴,形成贯穿城区南北的城市空间拓展轴,两心是新城区形成教育、行政、卫生中心和健身、休闲、购物中心,五区为老城区、新东新区、向阳坪居住区、长举居住区、黄坳工业小区。从具体实践来看,该定位比较符合实际,应按该定位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扎实推进。
2、优化城镇布局。按照“一城两镇,强化中心,点轴带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引导城镇分层次、有序发展,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有序、职能明确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城区长宁镇(含文峰乡)和两个重点镇(南桥镇、澄江镇),完善中心城区职能,打造县域发展中心,向南北延伸,向东西拓展,集中培育城镇发展带,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
3、完善规划体系。一是加快总规修编工作,目前已完成总规修编的初步方案,尽快完成总规修编的正式文本,做好评审及报批工作,构筑县城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二是完善城市专项规划,启动管线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综合市政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等,做到城市布局合理。三是启动各乡镇圩镇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工作,编制村庄布点规划,改变小城镇规划滞后,城镇布局欠合理、建设零乱,没有特色、缺乏品味的现状。同时,要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全面整治违规违章建筑确保规划的全局性和权威性。
4、提高文化内涵。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要树立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依托实施城市建设规划的理念,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应把具有我县特色的红色文化和客家特色作为城市文化主题,使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城市建设规划中,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景观及客家文化园。提升新区基础设施的文化内涵和档次,增强基础设施的文化韵味。
(二)加大城市建设投入,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
1、完善配套设施。完善城区道路、供水、环卫、排污、照明、停车、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加快县城规划区的绿化美化亮化步伐,提升土地升值的潜在价值,营造一个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生态优美、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快推进新城区路网建设。启动城东xx年内完成绕城快速线路,改善出行条件,提升城市形象。
(三)加强建筑业管理,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
1、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坚持以基本建设管理和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为轴心,深化建设领域专项整治,提升建筑工程监管水平,保持建筑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在建筑市场、建筑工程和建筑企业管理中,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报建制度、施工许可制度和验收备案制度,把好工程开工和交付使用两道关。
2、全面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
一是明确项目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按住建部规定,建设单位项目责任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监理单位总监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二是推行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和竣工后永久性标牌制度,增强相关人员的质量终身责任意识。三是建立项目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将五方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纳入城建档案统一管理保存。
3、深入开展安全治理。
一是经常性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提高防范工程安全事故的能力。针对我县建筑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严格执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制度,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突出开展对高坠、坍塌、垂直运输、深基坑等专项治理工作。二是加大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实行严管重罚,使施工安全生产始终处于高压态势。要求所有施工单位严格按施工质量标准化工程管理进行施工。三是积极组织推荐工程评优工作,严格执行对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建设手续方面存在问题的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管理人员进行停止投标资格和记不良行为的处罚。
(四)深入推进“三城同创”,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1、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为契机,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一是充实城管队伍,招聘正式城市管理人员,切实解决城管队伍人员少、年龄大的现状,做到定人定岗定区域管理,确保管理效果。二是扎实开展“三治”活动,重点规范专业市场,切实解决建材销售、汽车销售、汽车维修、废品收购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等问题;三是建立社区城市管理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城区内村(居)委会作用,落实村(居)委会的城市管理职能和责任,把村(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纳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来,划分管理责任区,严格所属管理责任。四是全面推行城区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广告管理、市政设施维护、道路停车收费的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五是加强城市秩序管理。严厉整治店外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行为;加强户外广告审批管理;规范建筑工地管理,实施施工工地出入口硬化,狠抓运输建筑材料、余土与抛洒滴漏行为;抓好公园、广场等重点区域管理。
(五)加快培育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活力。
1、着力发展果业产业。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切实做好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着力扶持杨氏、源兴、泓源达、桔都等现有果品企业,在巩固发展果业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县的现有资源,发展茶叶、油茶、毛竹、花生生产等产业,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2、着力发展工业产业。把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现代化相结合,立足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稀土精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的资源、体制、管理障碍问题,将园区打造成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加快经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3、着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实施好城南物流中心,启动汽车站及物流中心项目等现代物流产业建设,启动南桥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构筑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六)全面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1、创新投资融资渠道。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亟需化解资金瓶颈的制约,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摆脱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的习惯心理,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范围和领域,对于公共服务领域,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对属于市场运作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明确民间资本投资主体的地位,对通过市场行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应适当补贴以保障投资者的合理收益。
2、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重点工程项目目标责任机制、督查通报机制、动态管理机制、推进激励机制,优化项目推进工作机构,对全县重点工程根据项目性质进行科学分类,分别成立各类项目推进工作组。制定科学合理的重点项目考评办法,通过奖优罚劣激发全县上下克难攻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的龙头作用促进全县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
3、创新示范镇管理机制。建立示范镇新型管理体制,改革并落实示范镇用地保障、财政扶持、产业扶持等机制,打造南桥物流园区,加快启动南桥示范镇“扩权强镇”改革试点,配齐配强示范镇领导班子,坚持能放则放,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行政许可事项由县级部门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职权,非行政许可事项由县级部门直接交给示范镇行使,强化镇级管理职能,进一步优化管理机构,把南桥打造成为县城副中心镇。
(七)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以为人本,致力于实现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同等权利,为的是让城乡居民都能够平等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整个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科学搞好整体规划的同时,从群众反映最迫切的地方入手,着力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回应干群期待。在实际操作中,努力做到“四个改变”:
1、改变“重面子、轻里子”的观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搞好“面子”,为居民提供一个舒心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更要注重“里子”,完善提升城市的各项功能,坚决避免将城市的“面子”打造的光鲜漂亮,却忽视了“里子”建设的通病。
2、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地面上的绿化、亮化、美化等看得见的“地上工程”,也要注重城市排水系统等看不见的“地下工程”,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一规划地下空间,高标准建设地下排水设施、燃气管道、强电弱电工程,做到“雨污分离”。
3、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更要有与之适应的“软件”配套。硬件方面要致力于解决制约城区发展的环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等。软件方面要通过降低门槛、拓宽渠道,加快完善以人为本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子女教育、公共就业、基本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
4、改变“重短期、轻长期”的观念。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从长远发展推进城镇建设,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今后的发展,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注意节约用地,凡是能够保留的山体和水面,都尽量予以保留。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xx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xx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xx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0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三
本文目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业化的强大引擎和载体。我县近年来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我县新型城镇化改革,千方百计把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做强,科学合理地把城镇规模做大,坚持不懈地把城镇功能做全,精心细致地把城镇环境做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组织专题调研组通过实际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方式,进一步摸清了我县城镇化的现状,梳理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形成专题。
如下。
我县现有人口32万人,城镇人口15.11万人(其中,县城人口8.76万人),辖7镇8乡。近年来,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5%,城镇的聚焦、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1、规划体系不断健全。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我县高起点完善各项规划,先后聘请了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甲级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我县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城市设计、新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黄岗山公园规划、苏区振兴土坯房规划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同时,按照新东新区控制性详规的标准和要求,科学设计造型、立面、色彩和天际线,通过不同的建筑样式和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显山露水、水天一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特点。吉潭镇已完成圩镇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工作,南桥镇总规编制已初步完成并上报评审,罗珊、水源、菖蒲已启动总规修编工作。
2、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县城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76万人,道路面积57.92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6.6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386.05公顷,城镇化率达45%,城区建设初具规模。
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近年来,相继实施了高速公路连接线、城区排水管网工程、垃圾中转站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等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新区中学、体育中心、迎宾大道、滨河公园、城北出口路延伸改造等民生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新罗南路、青水山下沿河路、水角楼沿河路等一些节点路段全面打通。黄岗山公园、新区医院、长举大桥、文峰防洪工程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进展顺利。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办公、购物、休闲娱乐等场所和设施,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精心打造了“一河两岸”、新东新区、新区路网等重点区域的园林景观亮化提升工程,城市夜景更加靓丽。县城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增强,完备了交通标识、标志、标牌,设置了电子监控装置。开展了违法建设和非法土地交易专项整治,县城规划区内乱搭乱建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城区市场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近几年来,我县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有些指标(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县城绿化覆盖率、自来水厂生产供水量及人均生活用水量等)均低于省标要求。
1、规划编制工作滞后。目前,我县各项规划虽在不断完善中,在专项规划中只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和城市天燃气规划,仍有大量专项规划没有编制,比较迫切的有管线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综合市政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在乡镇规划方面,除吉潭、南桥、罗珊、水源、菖蒲已完成或启动总规修编外,大部分乡镇均没有编制圩镇控规和没有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由于规划滞后,加上管理缺失,城镇布局欠合理、建设较零乱,没有特色、缺乏品味。
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尽管我县城市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加上长期以来对城市建设的欠账较多,对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还相对不足。小城镇建设方面更为突出,由于当前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圩镇产业过于单一,乡镇还属于“吃饭财政”,很难拿出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更多的依赖上级财政的投入和补助。目前,不少乡镇缺乏相应的路灯、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3、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比较突出的是自来水供水管道老化、滴漏严重,回收率只有60%左右,排污管网不全、环卫设施不达标、城市道路拥挤、公园绿地建设欠账大、公共停车场缺乏、农贸市场不足等问题。在文教卫生方面,随着县城人口的增加,突出表现在县城幼儿园紧缺,目前只有一所县城公办幼儿园;县卫生院人满为患,病床经常供不应求。一些乡镇的道路、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绿化水平低,居住环境差。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存在城市管理人员不足、装备落后、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问题。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城镇建设管理队伍和人员,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5、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我县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业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工业园区规模小、档次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规模企业、新型支柱产业和知名产品品牌;服务业发展缓慢,我县第三产业还局限于传统的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教育、信息中介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少,服务功能弱,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就业岗位不足,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单一,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隐患也日益凸显,果业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呈现出减慢的趋势,也就打击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还存在制约我县城镇化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理念瓶颈。主要体现在缺乏新型城镇化理念,特别是有的乡镇没有树立科学经营城镇的理念,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有效整合和利用本地资源,将之作为资产来经营。二是体制瓶颈。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等,未形成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人才瓶颈。主要缺乏高素质的城建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注册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师、监理工程师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使得我县部分专业机构资质难以得到提升,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四是征地拆迁瓶颈。由于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失地农民保障及征地拆迁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导致征地拆迁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破解,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推进。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增加投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完善城镇规划体系,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
1、坚持发展定位。我县城市发展定位为赣粤闽三省边界以果品、稀土资源加工产业为主导的边贸山水城市,按照“合理布局,有利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北拓、南延、东进、中优”为总体思路,构筑县城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一轴、两心、五区”的规划区用地布局。即:一轴是以河为中轴,形成贯穿城区南北的城市空间拓展轴,两心是新城区形成教育、行政、卫生中心和健身、休闲、购物中心,五区为老城区、新东新区、向阳坪居住区、长举居住区、黄坳工业小区。从具体实践来看,该定位比较符合实际,应按该定位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扎实推进。
2、优化城镇布局。按照“一城两镇,强化中心,点轴带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引导城镇分层次、有序发展,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有序、职能明确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城区长宁镇(含文峰乡)和两个重点镇(南桥镇、澄江镇),完善中心城区职能,打造县域发展中心,向南北延伸,向东西拓展,集中培育城镇发展带,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
3、完善规划体系。一是加快总规修编工作,目前已完成总规修编的初步方案,尽快完成总规修编的正式文本,做好评审及报批工作,构筑县城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二是完善城市专项规划,启动管线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综合市政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等,做到城市布局合理。三是启动各乡镇圩镇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工作,编制村庄布点规划,改变小城镇规划滞后,城镇布局欠合理、建设零乱,没有特色、缺乏品味的现状。同时,要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全面整治违规违章建筑确保规划的全局性和权威性。
4、提高文化内涵。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要树立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依托实施城市建设规划的理念,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应把具有我县特色的红色文化和客家特色作为城市文化主题,使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城市建设规划中,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景观及客家文化园。提升新区基础设施的文化内涵和档次,增强基础设施的文化韵味。
(二)加大城市建设投入,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
1、完善配套设施。完善城区道路、供水、环卫、排污、照明、停车、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加快县城规划区的绿化美化亮化步伐,提升土地升值的潜在价值,营造一个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生态优美、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快推进新城区路网建设。启动城东206国道改道项目,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拉大城市框架。加快长举大桥及新东大道长举段项目、一河两岸西岸贯通工程,使新区与长举连为一体;加快花旗东路硬化,启动新中学至一中之间十道路、滨河东路至黄岗山东入口人行景观桥,完善新区次干道,实现城区可扩容2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完善老城建设。重点完善老城区的给水、排水、道路、电力、电讯、公园、绿地及避震场所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三是完善其他配套设施。以每平方公里一座垃圾中转站的要求,规划建设新东、迎宾大道垃圾中转站。以每万人建设3座水冲式公厕的标准,增建公共厕所。建设管道天然气项目。同时,在进行基础设施时,要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复建设,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
2、突出建设风格。编制中心新区建筑风格专项规划,引入文化元素,兼顾整体设计和单体风格,确保风格各异、群体协调、风貌独特,并划分好建筑风格的控制区、协调区和发展区,塑造富有文化品位和艺术个性的城市景观,使新区建筑风格有层次的得以展现。从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广告等等体现我县的客家特色、红色文化和艺术品味,做到不凌乱无章、残缺不全、千人一面,使城市整体和谐,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启动中山路南段拓宽改建,将其打造成为客家风情街。建设特色小城镇,对新建沿街楼严格按新标准建设,对危旧房进行改造,提高小城镇档次,做到局部整齐划一,全局统筹协调。
3、建设精品工程。坚持“政府控制规划、规划引导项目、项目吸引资金”的思路,形成规划培育一批、前期储备一批、动工建设一批的项目实施计划,对工程项目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一是建议启动城市综合体项目,以丰富的现代美学创意、丰厚的客家传统文化底蕴和东江源头优美的自然风景为依托,充分体现“城市综合体”的核心内涵,以发展我县特色文化为重点,以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旅游、休闲、购物、娱乐场所为建设内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开放灵动的空间新格局,并为打造客家风情文化园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二是建议启动汽车站及城东物流中心项目,依托高速路连接线,结合鹰梅汕铁路及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建设,着力把县新汽车站及城东物流中心项目打造成为我县的精品项目之一,塑造好绿色生态、美丽花园式形象,提升土地升值的潜在价值。三是高标准建设206国道改道及高标准改造城东、城南、城西出口路,力争三年内完成绕城快速线路,改善出行条件,提升城市形象。
(三)加强建筑业管理,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
1、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坚持以基本建设管理和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为轴心,深化建设领域专项整治,提升建筑工程监管水平,保持建筑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在建筑市场、建筑工程和建筑企业管理中,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报建制度、施工许可制度和验收备案制度,把好工程开工和交付使用两道关。
2、全面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
一是明确项目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按住建部规定,建设单位项目责任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监理单位总监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二是推行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和竣工后永久性标牌制度,增强相关人员的质量终身责任意识。三是建立项目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将五方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纳入城建档案统一管理保存。
3、深入开展安全治理。
一是经常性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提高防范工程安全事故的能力。针对我县建筑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严格执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制度,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突出开展对高坠、坍塌、垂直运输、深基坑等专项治理工作。二是加大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实行严管重罚,使施工安全生产始终处于高压态势。要求所有施工单位严格按施工质量标准化工程管理进行施工。三是积极组织推荐工程评优工作,严格执行对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建设手续方面存在问题的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管理人员进行停止投标资格和记不良行为的处罚。
(四)深入推进“三城同创”,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1、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为契机,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一是充实城管队伍,招聘正式城市管理人员,切实解决城管队伍人员少、年龄大的现状,做到定人定岗定区域管理,确保管理效果。二是扎实开展“三治”活动,重点规范专业市场,切实解决建材销售、汽车销售、汽车维修、废品收购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等问题;三是建立社区城市管理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城区内村(居)委会作用,落实村(居)委会的城市管理职能和责任,把村(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纳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来,划分管理责任区,严格所属管理责任。四是全面推行城区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广告管理、市政设施维护、道路停车收费的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五是加强城市秩序管理。严厉整治店外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行为;加强户外广告审批管理;规范建筑工地管理,实施施工工地出入口硬化,狠抓运输建筑材料、余土与抛洒滴漏行为;抓好公园、广场等重点区域管理。
(五)加快培育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活力。
1、着力发展果业产业。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切实做好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着力扶持杨氏、源兴、泓源达、桔都等现有果品企业,在巩固发展果业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县的现有资源,发展茶叶、油茶、毛竹、花生生产等产业,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2、着力发展工业产业。把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现代化相结合,立足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稀土精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的资源、体制、管理障碍问题,将园区打造成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加快经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3、着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实施好城南物流中心,启动汽车站及物流中心项目等现代物流产业建设,启动南桥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构筑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六)全面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1、创新投资融资渠道。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亟需化解资金瓶颈的制约,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摆脱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的习惯心理,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范围和领域,对于公共服务领域,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对属于市场运作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明确民间资本投资主体的地位,对通过市场行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应适当补贴以保障投资者的合理收益。
2、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重点工程项目目标责任机制、督查通报机制、动态管理机制、推进激励机制,优化项目推进工作机构,对全县重点工程根据项目性质进行科学分类,分别成立各类项目推进工作组。制定科学合理的重点项目考评办法,通过奖优罚劣激发全县上下克难攻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的龙头作用促进全县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
3、创新示范镇管理机制。建立示范镇新型管理体制,改革并落实示范镇用地保障、财政扶持、产业扶持等机制,打造南桥物流园区,加快启动南桥示范镇“扩权强镇”改革试点,配齐配强示范镇领导班子,坚持能放则放,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行政许可事项由县级部门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职权,非行政许可事项由县级部门直接交给示范镇行使,强化镇级管理职能,进一步优化管理机构,把南桥打造成为县城副中心镇。
(七)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以为人本,致力于实现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同等权利,为的是让城乡居民都能够平等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整个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科学搞好整体规划的同时,从群众反映最迫切的地方入手,着力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回应干群期待。在实际操作中,努力做到“四个改变”:
1、改变“重面子、轻里子”的观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搞好“面子”,为居民提供一个舒心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更要注重“里子”,完善提升城市的各项功能,坚决避免将城市的“面子”打造的光鲜漂亮,却忽视了“里子”建设的通病。
2、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地面上的绿化、亮化、美化等看得见的“地上工程”,也要注重城市排水系统等看不见的“地下工程”,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一规划地下空间,高标准建设地下排水设施、燃气管道、强电弱电工程,做到“雨污分离”。
3、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更要有与之适应的“软件”配套。硬件方面要致力于解决制约城区发展的环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等。软件方面要通过降低门槛、拓宽渠道,加快完善以人为本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子女教育、公共就业、基本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
4、改变“重短期、轻长期”的观念。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从长远发展推进城镇建设,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今后的发展,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注意节约用地,凡是能够保留的山体和水面,都尽量予以保留。
返回目录。
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是地方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为总结地方改革经验,探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近日,我们到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如皋市长江镇、泗洪县陈圩乡等地,就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体看,江苏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形成了支农资金集中整合投入、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内需旺盛、发展动力强劲的良好势头。
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和陈圩乡,分别地处苏南、苏中和苏北,由于人口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其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可概括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或模式。一种是以盛泽镇、凤凰镇为代表的离土进城模式。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作为江苏省强镇扩权试点镇和统筹城乡先行区,积极引导农民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以土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宅基地及住房置换城镇住房产权,农保并社保,农房得产权,农民基本告别传统的农耕生活。一种是以长江镇为代表的半离土半进城模式。如皋市长江镇以加大土地整理、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契机,节约出建设用地,在城镇和工业区周围建设集中居住点,对入住农民办理城镇住房产权,但在农民拆迁补偿、住房安置和就业保障上,标准相对较低,农民没有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之内。一种是以陈圩乡为代表的旧村改造模式。泗洪县陈圩乡本着利于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集约投入的原则,按照靠近中心镇、靠近商贸区、靠近工业集中区的要求,推行集中居住点建设,整合投入,改善村容村貌。
这三种主要模式,尽管差异较大,内容不一,但都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农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集约整合投资、缩小城乡差距等发挥了较大作用。一是支农资金集中整合投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过去,村庄分布很散,通路、通电、通水等成本高。合理规划布局后,通过整合各项投入,农民住上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社区。政府花较少的钱,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二是集中连片开发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广阔。长江镇拆除散落在耕地之间的村庄并复垦后,大块耕地连成一片,渠系配套,设施先进,耕作方便,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化、工业化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由于缺少规划和监管,原有村庄建设用地不合理、不充分和废弃闲置的问题比较突出。据凤凰镇负责人介绍,当地一户农民拥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约0.78亩,而建设多层和小高层楼房集中安置农民,平均每户约需0.3亩,这样可腾出建设用地接近半亩。这些通过整理增加的农村建设用地,可等量用于发展小城镇和二三产业,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四是拉动了农村内在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以强镇扩权试点为突破口,助推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xx年,江苏省决定在20个乡镇开展强镇扩权试点,试点乡镇被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力争通过两年左右努力,推动试点乡镇逐步发展成为人口聚集、产业集群、结构合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小城市。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和如皋市长江镇作为强镇扩权试点镇,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就业和参加社保的配套政策,探索以土地承包权换社保、以宅基地换住房,进一步激活了乡镇发展活力。
(二)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安排城乡布局。按照城乡联动发展的要求,江苏省坚持“四集中”,即工业向规划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张家港市凤凰镇编制了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镇村布局规划。泗洪县安排1056万元规划编制经费,聘请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相继完成了全县镇村布局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等。
(三)以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为载体和平台,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土地、金融等政策倾斜。苏州市作为江苏省城乡统筹试验区,积极争取城镇建设用地周转指标,同时将宅基地置换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全部留给县(市、区)镇两级,有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制约瓶颈。泗洪县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及康居示范村建设28条意见》,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依法实行规费减免和税收返还;农民在集中居住点建房由农村合作银行按每户3-10万元办理贷款授信,国土、建设部门为新建住房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允许以“两证”作为建房贷款抵押。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张家港市政府给予每个乡镇3000万元借款作为集中居住区建设启动资金,滚动使用;对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复垦分别给予160元/平方米和300元/亩的补助,同时还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融资给予30%的财政贴息。吴江市盛泽镇对入住集中居住点的农户给予3万元/户的补助。泗洪县政府设立1.5亿元专项基金,集中居住区规划设计费、建筑设计费由县财政全额承担;按照建筑面积3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乡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奖励;并对通过省、市级康居示范村验收的,分别奖励300万元和100万元。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论是经济条件较好的盛泽镇、凤凰镇,还是经济条件较差的陈圩乡,都把强化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作为重点,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中小学校、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在居民集中居住点预留部分商品房,其出租收益归社区农民所有,用于小区物业管理等支出,还在已基本融入城镇的农村新社区专门建设公共食堂和红白喜事厅,尊重农村习俗,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陈圩乡在农民集中居住的房屋户型上,专门设计了存放农机具和粮食的场所,并在农村新社区配套建设了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远程教育、图书阅览、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休闲娱乐、警务司法等全方位服务。
(四)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确保农民有房住、有收入、有保障。盛泽镇、凤凰镇采取“拆一还一”的方式给予拆迁农民同等面积的住房补偿,并对农民购房进行补贴,农民基本可以免费入住同等面积的新房。长江镇推行“让利于民”和“阳光安置”政策,制定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对农民宅基地及附着物评估价、拆迁补助标准、农户补助款数额、安置房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盛泽镇、凤凰镇成立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承包地和集体土地入股,经营收益归全体村民所有。农民进城后,不仅可以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土地入股收入、工资性收入、社会保障性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房屋出租和交易的财产性收入。长江镇结合当地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培训,并定期举办就业洽谈会,累计培训农民8000多人,安置就业近6000人,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同时,积极推进失地保障与城镇职工保障接轨、医疗保障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接轨以及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基本保障接轨。
江苏省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深入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土地使用规划问题。xx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下发《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松了绑,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较少,省里只选择少数试点地区使用,非试点地区建新房拆旧房工作难以及时启动,影响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进度。另外,关于先建后拆的规定,增加了基层政府安置被拆迁农民的难度,同时加大了农民拆旧迁新的顾虑。
二是资金投入问题。据初步测算,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农村新社区,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社区道路、电力、给排水、路灯、公共厕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3万元。当前,各级财政直接支持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政策较少,地方政府投入压力较大,迫切要求中央财政增加专项投入。
三是新型社区管理问题。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多的达3000户以上,少的也有500户左右,多数以建制村整体迁入,个别社区也有多个行政村共处。农村新社区在多数地方还是新鲜事务,社区组织管理体制还不明确,特别是社区组织与村委会、村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难以界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
四是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农民宅基地征占、住房拆迁和补偿安置等问题。随着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也是不断创造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过程。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强引导指导,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加强督促指导,坚持试点先行。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必须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应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对地方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水平,按照“城乡对接,双轮驱动,资源整合,试点先行”的原则,从xx年起,选取领导重视、基础较好、工作已开展的少数几个省份,开展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改革试点,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政策机制。
(二)加大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适应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需要,应逐步建立以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清理规范各类融资平台的同时,合理利用小城镇建设融资平台,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贷款扶持。灵活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土地整理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壮大投入来源。整合农村道路、改水改厕、环境保护等支农资金项目,提高整体功效。
(三)不断改革创新,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除了“硬件”建设,更繁重的任务是城乡建设规划、农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金融、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应进一步贯彻落实xx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积极探索强镇扩权的途径,对重点建设的小城镇在财政、规划等方面赋予适当管理权限,增强发展活力。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保护农民利益始终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应进一步加强农民权益监管,完善相关制度办法,防止农民权益受到损害。
返回目录。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篇十四
近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县围绕一河两岸、新老融合,南延东扩、产城对接发展思路,坚持把城区当作景区建、把园区当作城区建、把乡村当作社区建,加快推进了山水安福、美丽樟乡、生态福县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速提质,截止目前,全县户籍城镇人口8.3万人、新增落户城镇人口1568人、常住城镇人口15.73万人,外出务工农民工4.6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0.2%。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始终把加强规划编制与管理摆在城镇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来抓,启动实施了县城第三轮、各乡镇总规**县城绿道、商业网点、城市绿地系统、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编制修编,完成了全县30户以上村庄的规划编制,同时,为保护县内历史遗留建筑,还完成了金田乡银圳村和竹江乡沙溪村两个国家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编制。按照城市建设既重视面子、也重视里子,既重视地上、更重视地下的要求,投入资金111.5万元,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县城(含工业园区)约9.6平方公里地下管线普查。大力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健全了城镇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等制度,实现了城镇建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确保城镇建设始终延着规划确定的方向前行。
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实施精细、精致、精品建设,着力促进城区景区互动、园区城区对接、城市乡村融合。城市建设提速升级,加快推进了道路提升工程,修通了公园路、站前大道和百福门至湛田桥等景观道,完成了武功山大道、宝成路地面立面改造工程,组织实施了17条小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构建了三横四纵城市交通网络框架。重点推进了品质提升工程,基本完成了泸水河大道和泸水河两岸亮化提升工程,改造新建了中山场公园、思成小游园等街头绿地20余处,县城绿地率达42.6%;安福广场、文化公园、湿地公园、滨江公园入选首批**市立公园,蒙岗岭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全力推进了功能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了天然气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了排水、排污、路灯等基础设施改造,城市承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县国土面积2796平方公里,下辖7镇12乡,其中5万以上人口的集镇1个,为县城所在的平都镇,2万至5万人口的集镇8个,分别为横龙镇、严田镇、枫田镇、洲湖镇、山庄乡、寮塘乡、金田乡和洋门乡。近年来,我县突出镇村联动这个核心,积极推进6个乡镇的扩权强镇试点,以九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了乡镇集镇的综合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圩镇环境,做旺集镇人气和商气,涌现出了洲湖新区、泰山风情街、洋溪新农贸市场、横龙移民新区等一批建设档次高、品位深、有看点的精品示范点,特别是围绕我县省百强中心镇洲湖镇,依托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了洲湖新镇区项目,全力将其建设成为**县南乡片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与此同时,我县还稳步推进了81个村点的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安茅线、吉福路两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平都镇李家村张家山、寮塘乡冈口村塘下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点,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
一是开展三城同创活动。全面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二次复检。二是加强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荣获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称号,并通过了省级生态县验收,目前,我县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9个,总量在全省排前列。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并出台了《**县城市管理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县城市管理一、二、三类责任单位和门店考评方案》、《加强和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五个二管理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化城管三全平台的基础上,开通了12319城市管理热线、安福数字城管微信平台,构建了数字化城管统一指挥,市政维护应急处置、城管综合执法、责任单位分工协作的1+3城管新模式,变多头管理为统一指挥、变被动补救为主动处置、变推诿拖沓为快捷高效,实现了城市管理高效化。其中数字化城市管理、政府投资工程五个二监管等方面的做法得到省、市领导肯定并作为经验在全市推广。四是强化综合执法检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组织开展了县城违规占地种菜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了两违建筑巡查和清理整治力度,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县财政在城镇建设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已达16.76%,为加强城建投融资工作,缓解城建资金压力,我县于2009年和20**年分别成立了**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安平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两家城镇化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9.3亿元,共解决了20余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公用设施的建设资金。目前,我县正积极推动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着力构建借用还一体化、投建管相分离、实体化运作机制,并探索推进公私合营ppp模式融资项目。
一是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政策,积极盘活城区、园区存量土地,清理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荣获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国模**县截止目前,县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1.63平方公里,县城存量用地21.5亩,工业园区存量用地1000亩,清理闲置土地63.47亩。二是用好政策把握机遇,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完成农村土地流转14.25万亩,获批立项土地增减挂项目3359.56亩,增加建设用地482.95亩。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动态巡查和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2012年至今共清理违法违规用地153宗。
突出人的城镇化这一发展核心,坚持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推进全县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落户、住房、社保、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方面,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扩大社会就业,不断增强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截止20**年,全县工业园区从业人员2.5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5.15万人,分别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12.2%、25.1%,合计占比达37.3%。工业园区和服务业企业已成为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渠道。落户方面,面放宽进城人员落户条件,对有意落户的城镇就学、就业、经商、投靠、居住公民,不受房屋、计生证明等限制,即可在城镇落户。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和父母,符合条件的,可以在实际居住地申请常住户口,并对在城镇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按照登记即办证的原则,实行居住证两栖制,保留原享有的农村权益,同时在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20**年共办理各类农民工落户城镇1653人,另外还为3876名外地农民工办理了居住证。住房方面,我县从2008年开始建设保障性住房,先后开发了安居小区、和谐小区和园区小区三个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全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3374套,其中廉租房2492套,公租房804套,经济适用住房78套,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切实解决了一大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基本构建了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住房补贴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在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我县还积极开展了旧城区、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并结合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活动,对9个50户以上无物业住宅小区进行了改造,2010年至今共完成拆迁11万平方米,改造1136户,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得到很大提高。教育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高标准建设了晶宝幼儿园,实施平二小异地新建工程,实现职业技术学校成功退城进园,城关中学扩容改造项目全面完工,整体回收了华泰学校并进行了重点改造,积极改善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100%就近入学。卫生医疗方面,完成了县人民医院门诊外科综合大楼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了泰山卫生院等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医疗硬件设施。通过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了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社保方面,按照低门槛、广覆盖参保模式,尽可能让广大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农民工都能参加并享受养老、工伤、生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险。截至目前,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口已达到18.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4万人,失业保险1.9万人,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达到100%,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2861人。养老方面,制定出台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了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成了县社会福利院主体工程建设,推进竹江、赤谷等2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改造提升了枫田、洲湖等17所乡镇敬老院。出台了《**县推进新一轮敬老(光荣)院建设管理提升实施方案》,实行了县领导挂点、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并将县直单位帮扶敬老院列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评内容。
虽然近年来我县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建设项目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集镇规模普通较小,功能单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违章违规建房,余土废渣、临街洗车污染路面,城区集镇占道经营堵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紧扣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秩序井然、和谐宜居的目标,积极策应市里确定的安福-吉安-永丰和安福-永新-井冈山-遂川两个城镇发展轴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家园。
围绕城区当景区建、项目当景点建的思路,按照板块式打造、组团式开发的要求,继续推进城东、城南、公园路三大板块建设,加快推进安林大桥至安平电站路堤结合景观工程等续建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城东路网等新建项目建设,着手开展瓜畲至横龙绕城公路的规划设计。按照成荫、成景、成林和出彩的要求,进一步抓好蒙岗岭公园和泸水河两岸、泸水河大道和武功山大道两边的绿化亮化提升工程。按照市中心城区两带一区建设模式,沿枫田车田至横龙石溪一线,启动县城泸水河两岸田园休闲观光带建设,加强沿河沿路规划管控,突出文化、自然和历史资源整合,打造成集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以及生态农业为一体的郊野田园观光休闲带。沿安林大桥、凤林桥、安福大桥,着力打造泸水河内环线,重点抓好沿线道路的畅通,泸水河两岸建筑空间、立面风格的管控和整治,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退让有度的红线和疏密有间的绿线,进一步提升泸水河金腰带景观品位。
扎实开展三改四清攻坚行动,认真制定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改旧城、改旧村、改旧厂,清河流、清广告、清违建、清菜地,推动宜居环境再上一层楼。按照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建设模式,继续推进文化路、滨江南路、蒙岗路等城市棚户区、无物业小区、渡河城中村以及部分城边村、小街小巷改造,全面完善拆迁安置地基础设施,打通断头路。积极利用边角废料地块、闲置土地资源,多建生态小游园和停车场,满足群众健康休闲需求。立足治脏治乱治污,完善垃圾中转站、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以铲除户外广告、清理违章搭建、开展护城河截污清淤等为重点,促进路面立面和水面河面的清洁化,打造更加秀美的城市环境。同时,积极策应全省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把安福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样板县,真正实现安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绿色崛起。
全面推进6个扩权强镇试点工作,重点将已经明确的相关事项落实到位。以九个一建设为抓手,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加快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商贸大镇、工业重镇和农业强镇,力争年内每个乡镇集镇建成一个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中心公园。强化沿线整治、带状推进,推行乡镇联中心村、中心村带自然村的镇村联动模式,构建重点突出、梯次合理、功能明显、特色鲜明的镇村布局体系,不断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重点沿瓜泰旅游线、安茅线打造2-3个精品示范点、1-2条精品示范带。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泸水河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为试点,积极推广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
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方便生活为目标,积极策应旅游强县战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既围绕做旺产业强化服务业配套支持,也注重培育新型业态形成多极增长。加快推进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五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城南国际等项目建设,尽早启动城北汽车站和城郊汽车专业市场建设。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扶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引导消费需求。统筹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和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启动并推进老年公寓综合开发建设,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拉长服务业短板,促进各种业态互动发展。
稳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改革,重点在市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进城、就地城镇化,提升城区和小城镇聚集效应。大力扶持就业创业,以千人创业万人就业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城镇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尽快完成二期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160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统筹推进社会福利院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提高社保标准,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保扩面工作。继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加快平二小异地新建、安福中学扩建、华泰实验学校扩容改造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启动城东学校、县城幼儿园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周转房建设。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继续抓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以科学规划引领管理升级,探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生态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做好电力、道路、自来水、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快完**县城和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确保20户以上的自然村规划完成80%以上。做好城市设计工作,着眼于优化城市空间,塑造城市特色,20**年完成1项以上城市设计试点,并将城市设计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条件。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完成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完善数字城管三全平台,建立市政维护应急处置、各类违法综合执法、县直单位门前三包的三轮驱动机制,探索推进城管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制度以及征用地、预留地、安置地台账清单式管理制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73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