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让我们对自己的努力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指导。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来不断提升。“总结是成功的阶梯”,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范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借鉴。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今天,老师想请孩子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前几天,老师去商店买了一块圆形的桌布,老师觉得这块桌布不够漂亮,想用丝带在四周围上花边,老师要买多长的丝带,既够用又不浪费呢?(课件显示出桌布一周的长度) 生:买和桌布一周一样长的花边就可以。
师:我们只要知道桌布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桌布一周的长度?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用米尺量、用软尺量、用绳子量。。。。。。。。
2、孩子们想的办法可真不少呀,那桌布一周的长度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生活中的新朋友。板书课题:周长的认识。孩子们,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周长。
师边指边说:对,像这样从一个点起绕叶面一周,又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孩子们只能是这点能作为起点吗?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呢?请个孩子指一指。(贴树叶)
师:是啊,无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绕叶面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就是叶面的周长。(课件显示叶面的周长并且出示:叶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生读一读。
(2)、师:孩子们,我们最亲密的伙伴------数学书,它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边指边说出它的周长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孩子们说得可认真了,谁愿意站起来给全班的同学们演示一下。(声音真响亮,说得很准确)对,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课件显示)孩子们,举起数学书,咱们一起来一边说一边指出它的周长。(老师领着说)
(3)、(举起手中的三角形)这是什么形状?你能说出它的周长吗?学生描、说。课件显示出三角形的周长。
(4)、小结:(课件显示)刚才咱们一起找到一些图形的周长,桌面是一个圆形,叶面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数学书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还有三角形,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有周长,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用一句话把它说出来。(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板书。
2、描周长。
刚才孩子们已经找到了不同图形的周长,那你能一笔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吗?这是什么?(碟片、正方形)请两个孩子上台试一试。他们描得对吗? 孩子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呢?拿出题卡,用彩色笔描出图形的周长。 展示学生作品。
孩子们请看,这些平面图形,老师描出了它们的周长,老师描的对吗?
小结:原来必须要一周的长度才是它的周长。(老师在一周的下面加重点号)
3、理解封闭。
生:有个缺口、不能从起点饶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
师:不能从起点绕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就是没有封闭,所以这个图形没有周长。前面的这些图形都是封闭的,因此它们才有周长,为了让周长的概念更完整更清楚,我们在这前面加两个字------封闭。(板书)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老师在封闭的下面加重点号)读一读。读出关键词。这就是周长的概念,打开书本41页,把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标上小圆点。让我们响亮的齐读一次。
孩子们读得真响亮,现在请孩子们来找找,下面的图形那些有周长,那些没有周长?
4、师:其实图形的周长指的就是它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它所有边长度的总和。所以,量周长要用什么单位?(长度单位)
四、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孩子们已经能找出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那你能量一量、算一算封闭图形的周长吗?
现在四人一小组坐好,课前老师发给小组长的学具拿出来,每个小组都有两个物体,碟片和扑克牌,请你们先找出他们的周长,然后用手里的工具去量一量、算一算。
汇报,你们测量碟片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1:用绳子围出它的周长,再量出绳子的长度。
测量扑克牌用的什么方法。
生1:用直尺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生2、量出两条边的长度,就知道对边了,然后再加起来。
小结:通过刚才的结论我们发现:一个物体的边是直的,我们可以直接用直尺来量,一个物体的边师弯曲的,我们就用绳子围出它的周长,在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五、拓展运用。
我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城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谁的周长大?为什么? 六: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孩子们,周长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我们买裤子,要知道腰围,也就是腰的周长。我们操场上的围栏的长度就是操场的周长,孩子们,课后去我们的身边找一找,看那些地方还用到了周长的知识。
江口小学 钟从英
一、教学依据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41页的内容。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教材分析
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物去量一量它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周长。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四)学情分析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动手摸一摸、画一画,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正确地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会用不同方法,不同测量工具能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最终理解周长的含义。
六、教具准备
树叶、国旗、一元硬币、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
七、学具准备
直尺、线、软尺;树叶、国旗、一元硬币、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表格。
八、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1.谈话引入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2.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一元硬币、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3.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数学课本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摸一摸。说一说:怎样是一周?(从某一点开始绕一圈回到这个点)
请你将树叶的周长画在练习本上。
4.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像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解释。教师画图说明。(圆、长方形:封闭与不封闭)
教师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1.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2.渗透要求
师:老师准备了 “智慧小手测量单”,请你先看一看。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需小组合作完成这些活动。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学具,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组长记下数据和测量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配合得最默契,完成得最多!
(三)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各小组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你们组测量的周长是多少呢?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让十个一样的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3: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一圈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测量。
生4: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还可以再对折,这样要量的曲线就更短了,测量这段曲线的长度再乘4。
生6: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能测量出很多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学得快乐吗?
3.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每两个搭档的团结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五)布置作业:小练习册第27—28页。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的周长。
“卡片”、“图形”
九、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以下优点和不足。
一、优点
1. 导课设计与语文学科整合
度(不规则图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圆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
二、不足之处
1. 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2. 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掌握的测量能力不熟悉。以后的教学要继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的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实物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加强小组建设,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二)渗透要求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哪些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三、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让十个一样的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3: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一圈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测量。
生4: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还可以再对折,这样要量的曲线就更短了,测量这段曲线的长度再乘4。
生6: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能测量出很多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每两个搭档的团结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二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白板课件、圆形钟、笔筒、两根同样长的绳子、没有包边的镜子。
学具:若干平面图形(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形、月牙形、树叶形)棉线、直尺。
一、利用白板课件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动物们准备举行一次运动会,这几天,小动物们都忙着锻炼呢!(白板课件演示:小动物跑步画面)。
预设:形状不同。有的是五角星形、有的是圆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月牙形。
师: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小动物们是怎样跑的?(白板课件动画演示:小动物绕各自的跑道跑一周)。
预设1:小动物是沿着图形的边跑的。
预设2:它们是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
预设3:绕图形的边跑了一圈。
师:小动物们呀,就是绕着这些图形跑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2、揭题并板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周长”。(白板课件播放毛毛虫在树叶上爬一周的动画并用白板的淡入效果显示“周长”这一课题。)。
二、感知周长。
1、理解周长的意义。
师:有谁认识周长?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预设1:图形一圈的长度。
预设2:图形所有边的长度。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这是你们对周长的理解,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并把你在书上看到的内容说给同桌听。(利用白板的拖拉标签拖拉出提前隐藏的“周长的定义”。并用放大镜效果突出关键词。)。
师:对于周长的定义,你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预设:什么是封闭图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关键,这样吧,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1:封闭图形就是封住口的图形。
预设2:封闭图形就是一点缝隙都不留的图形。
预设3: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
白板课件出示:两组缺口和不缺口的图形(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在白板上用书写笔画一画。)。
师:这两组图形有什么不同?
预设1:第一组图形有缺口,而第二组图形没缺口,是完整的。
预设2:第一组图形有开口,第二组图形是封闭的。
师:对!像第二组这样首尾相接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教师用书写笔在白板上画三角形解释首尾相接)。
2、指一指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刚才认识了周长,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周长。
(1)出示:圆形钟、笔筒。
师:谁来指钟面的周长和笔筒底面的周长?
抽生上前指。
师:谁能说说指周长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1: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
预设2:首尾相接。
师:对!指周长时一定要注意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也就是首尾相接。
三、探究测量方法。
1、设疑。
预设1:看谁绕的弯多。
预设2:我觉得要量出它们的周长。
师:那用什么办法来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呢?想不想亲自动手量一量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异口同声)想。
2、六人小组合作,探究测量方法。
要求:拿到图形后,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好?然后再动手测量。
学生小组合作。
3、汇报:你测量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你是怎样测量的?
4、比较归纳。
生:像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都有直直的边就可直接用直尺量,像圆形、月牙形、树叶形边是弯的就得先拿绳子绕一圈。
5、小结。
师:一个图形的边比较平直就可以直接用尺子来量它的周长,没有直直的边就得先用绳子绕一周。
四、拓展练习。
1、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谁的周长长?
2、给圆形小镜子包边。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四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了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握此课教学,我在研读本课教材的基础上观看了本课的配套课例录像。在课例中,教师整个教学的预设是很精心的,体现了:
1、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2、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学习的方面。在学习经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节数学课的主要探究活动“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能如何发挥探究学习的实效性?由此对探究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个探讨。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1: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来。
圆形可以用线绕一圈作个标签,再量绳子有多长。
师:他刚才说了两种测量方法,一种用尺子量,一种用线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始小组活动。
活动中教师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
生2:用尺子量出一条边长,再乘以4。
师追问: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四边相等的特点)。
生3:用尺子分别量出三条边的长,加起来。
生4:量一条边,数有几条边就乘以几。
生5:沿尺子滚动就可以流量出周长(操作一遍)。
师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
生齐答:可以。
师让生尝试用此方法测量,证明可以。推测也可以。
师又出示,引导学生发现: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适合。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用绳子、用滚动、用计算的方法测量出周长。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师小结:在测量时,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
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发挥自主探究的应有作用。
1、科学预设活动程序。
教者科学分组、科学分工,科学选材,认真预设师生互动的程序,一切预设都讲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合作学习开展有条不紊,每个组员各尽其责,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整个过程都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教学效果才会显著。可见,有怎样的预设就会有怎样的生成。在本课例中,在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时,小组成员懂得分工协作,活动有序,由此可体现科学分组和科学分工。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测量周长的图形形式多种,有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规则的月亮形、树叶形等。这样科学选材就自然生成了学生的多种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用尺子量、绕绳子、滚动法等测量周长的有效方法。
2、及时捕捉生成促进预设。
在课例中,学生上台汇报交流所测量周长时,有两处生成教师捕捉得很好。一处是对正方形周长的测量。当学生发现只用测量一条边乘以4就可以得周长时,教师及时提升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周长计算作好了铺垫。第二处是学生操作汇报圆形可以用滚动法测量时,教师及时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滚动法测量的适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图形就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的结论。这正是教师恰当把握学生的生成,从而能将预设问题推向更有科学性和深度的结论。
但是在本课例的探究活动中,也有几处让我们斟酌的。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时,学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学规范的,而教师只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这就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生成,错过了科学指导的机会。还有当学生发现五角星、月亮形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后,教师在总结测量周长方法时,也没有将生成的结论加以提升运用,只是泛泛而谈“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由此可见,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预设之外的。因为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维、知识、经验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生成可以是丰富的,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大力度研究儿童的认识规律,个性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研究,反复推敲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生成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活动预设的发展。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课堂引领者:店口一小:姚炜。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六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七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周长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最新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物体的表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
4、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教学准备:线、直尺、皮尺、树叶、课件预习:
内容:数学书45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个子小小的、力气却大大的,能举起自身重量100倍的物体,被称作动物界的大力士,你们能猜到它是谁吗?生:蚂蚁。
师:同学们太棒了!它就是小蚂蚁淘淘,快跟淘淘打个招呼吧!生:淘淘好!
师:今天这节课淘淘就和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自学提示。
1、描一描。
2、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把书打到45页,开始自学上半部分内容,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边线,如摸一摸桌面的边线、文具盒的边线。
辨一辨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二)、量一量。怎样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
师:淘淘知道你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可是它还想知道自己爬树叶和数学书的封面到底爬了多少厘米?该怎么办?同桌讨论,指名汇报。议一议:
1、可能有哪些测量方法?你们准备用哪种?
2、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3、小组内如何分工?做一做:实际测量,师巡视。说一说:
1、使用了什么测量方法?
2、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指2名学生汇报。
(三)数一数。
三、巩固练习。
2、淘淘看大家这么聪明,他又带来了一道题,想考考大家,练一练第二题。
四、总结。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我们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白板课件、圆形钟、笔筒、两根同样长的绳子、没有包边的镜子。
学具:若干平面图形(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形、月牙形、树叶形)棉线、直尺。
一、利用白板课件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动物们准备举行一次运动会,这几天,小动物们都忙着锻炼呢!(白板课件演示:小动物跑步画面)。
预设:形状不同。有的是五角星形、有的是圆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月牙形。
师: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小动物们是怎样跑的?(白板课件动画演示:小动物绕各自的跑道跑一周)。
预设1:小动物是沿着图形的边跑的。
预设2:它们是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
预设3:绕图形的边跑了一圈。
师:小动物们呀,就是绕着这些图形跑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2、揭题并板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周长”。(白板课件播放毛毛虫在树叶上爬一周的动画并用白板的淡入效果显示“周长”这一课题。)。
二、感知周长。
1、理解周长的意义。
师:有谁认识周长?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预设1:图形一圈的长度。
预设2:图形所有边的长度。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这是你们对周长的理解,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并把你在书上看到的内容说给同桌听。(利用白板的拖拉标签拖拉出提前隐藏的“周长的定义”。并用放大镜效果突出关键词。)。
师:对于周长的定义,你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预设:什么是封闭图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关键,这样吧,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1:封闭图形就是封住口的图形。
预设2:封闭图形就是一点缝隙都不留的图形。
预设3: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
白板课件出示:两组缺口和不缺口的图形(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在白板上用书写笔画一画。)。
师:这两组图形有什么不同?
预设1:第一组图形有缺口,而第二组图形没缺口,是完整的。
预设2:第一组图形有开口,第二组图形是封闭的。
师:对!像第二组这样首尾相接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教师用书写笔在白板上画三角形解释首尾相接)。
2、指一指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刚才认识了周长,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周长。
(1)出示:圆形钟、笔筒。
师:谁来指钟面的周长和笔筒底面的周长?
抽生上前指。
师:谁能说说指周长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1: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
预设2:首尾相接。
师:对!指周长时一定要注意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也就是首尾相接。
三、探究测量方法。
1、设疑。
预设1:看谁绕的弯多。
预设2:我觉得要量出它们的周长。
师:那用什么办法来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呢?想不想亲自动手量一量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异口同声)想。
2、六人小组合作,探究测量方法。
要求:拿到图形后,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好?然后再动手测量。
学生小组合作。
3、汇报:你测量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你是怎样测量的?
4、比较归纳。
生:像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都有直直的边就可直接用直尺量,像圆形、月牙形、树叶形边是弯的就得先拿绳子绕一圈。
5、小结。
师:一个图形的边比较平直就可以直接用尺子来量它的周长,没有直直的边就得先用绳子绕一周。
四、拓展练习。
1、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谁的周长长?
2、给圆形小镜子包边。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握此课教学,我在研读本课教材的基础上观看了本课的配套课例录像。在课例中,教师整个教学的预设是很精心的,体现了:
1、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2、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学习的方面。在学习经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节数学课的主要探究活动“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能如何发挥探究学习的实效性?由此对探究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个探讨。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1: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来。
圆形可以用线绕一圈作个标签,再量绳子有多长。
师:他刚才说了两种测量方法,一种用尺子量,一种用线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始小组活动。
活动中教师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
生2:用尺子量出一条边长,再乘以4。
师追问: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四边相等的特点)。
生3:用尺子分别量出三条边的长,加起来。
生4:量一条边,数有几条边就乘以几。
生5:沿尺子滚动就可以流量出周长(操作一遍)。
师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
生齐答:可以。
师让生尝试用此方法测量,证明可以。推测也可以。
师又出示,引导学生发现: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适合。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用绳子、用滚动、用计算的方法测量出周长。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师小结:在测量时,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
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发挥自主探究的应有作用。
1、科学预设活动程序。
教者科学分组、科学分工,科学选材,认真预设师生互动的程序,一切预设都讲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合作学习开展有条不紊,每个组员各尽其责,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整个过程都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教学效果才会显著。可见,有怎样的预设就会有怎样的生成。
在本课例中,在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时,小组成员懂得分工协作,活动有序,由此可体现科学分组和科学分工。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测量周长的图形形式多种,有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规则的月亮形、树叶形等。这样科学选材就自然生成了学生的多种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用尺子量、绕绳子、滚动法等测量周长的有效方法。
2、及时捕捉生成促进预设。
在课例中,学生上台汇报交流所测量周长时,有两处生成教师捕捉得很好。一处是对正方形周长的测量。当学生发现只用测量一条边乘以4就可以得周长时,教师及时提升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周长计算作好了铺垫。第二处是学生操作汇报圆形可以用滚动法测量时,教师及时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滚动法测量的适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图形就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的结论。这正是教师恰当把握学生的生成,从而能将预设问题推向更有科学性和深度的结论。
但是在本课例的探究活动中,也有几处让我们斟酌的。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时,学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学规范的,而教师只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这就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生成,错过了科学指导的机会。还有当学生发现五角星、月亮形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后,教师在总结测量周长方法时,也没有将生成的结论加以提升运用,只是泛泛而谈“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由此可见,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预设之外的。
因为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维、知识、经验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生成可以是丰富的,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大力度研究儿童的认识规律,个性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研究,反复推敲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生成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活动预设的发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内容。
《周长的认识》学生在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是了解周长的概念,形成并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学面图形周长的计算奠定基础。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鼓励他们相互谈论交流,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总结归纳。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习惯于形象思维,且具备一定的观察、操作能力,能从活动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1、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所以我在选取例子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中,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在计算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通过拓展练习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能够建立周长的概念。
情感与态度: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解决问题: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结合具体事物,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不同的平面图形。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半圆、五角星、月牙等卡片)。
学生准备:直尺、棉线、记录纸。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五角星、树叶、月牙等卡片)。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14分钟)。
(一)谈话引入(1分)。
上课伊始,师在黑板上写板书:“周”字。
师: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字吗?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姓周,周老师,周总理等等。
(二)揭示课题(1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我们的汉字真有意思,一字多意!可是,我们这节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数学课呢,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周长”。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三)猜测,探索(4分)。
师:猜猜看,这个“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周长是什么意思呢?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对,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师:请问角有周长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它没有一周。它的边是分开的,没连在一起。(板书)。
师:理解得真好。一周就是从起点走啊走,到终点时,起点和终点会重合在一起。对吗?师:同学们请看:(依次贴出树叶、月牙、圆形图片、五角星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卡片在黑板上)。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那么,请问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五角星的周长又是指???请学生到黑板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4分)。
师: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这些图形都没有开口,都由一些边连在一起,围得严严实实的??
师:你们说得很正确。没开口,我们可以用“封闭”这个词。也就是说,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和。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师:同学们积极发言,真棒!请打开书p41,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请大家大声整齐读一遍:“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师板书,并在“封闭”,“一周”两词下划红线,重点突出)。
(五)练一练:(课件出示)(4分)。
1、(指一指下列图形的周长)课件依次出现下列图形:
(分别请三个学生到屏幕前指出,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和倾听。强调“封闭”、“一周”的动作。)。
2、哪条绳子的长度是奖状的周长?
3、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18分钟)。
(一)(谈话引入)(1分)。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说得好,之前我们学习过的“长度”,也就是量出来的。“周长”也是长度呀,所以可以用量的办法量出来。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二)合作交流,探索求周长的策略(9分)。
1、小组出示:三角板、月牙、树叶、圆形纸片、五角星、正方形、长方形等纸片。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八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九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物体的表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
4、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教学准备:线、直尺、皮尺、树叶、课件预习:
内容:数学书45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个子小小的、力气却大大的,能举起自身重量100倍的物体,被称作动物界的大力士,你们能猜到它是谁吗?生:蚂蚁。
师:同学们太棒了!它就是小蚂蚁淘淘,快跟淘淘打个招呼吧!生:淘淘好!
师:今天这节课淘淘就和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自学提示。
1、描一描。
2、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把书打到45页,开始自学上半部分内容,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边线,如摸一摸桌面的边线、文具盒的边线。
辨一辨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二)、量一量。怎样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
师:淘淘知道你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可是它还想知道自己爬树叶和数学书的封面到底爬了多少厘米?该怎么办?同桌讨论,指名汇报。议一议:
1、可能有哪些测量方法?你们准备用哪种?
2、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3、小组内如何分工?做一做:实际测量,师巡视。说一说:
1、使用了什么测量方法?
2、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指2名学生汇报。
(三)数一数。
三、巩固练习。
2、淘淘看大家这么聪明,他又带来了一道题,想考考大家,练一练第二题。
四、总结。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我们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握此课教学,我在研读本课教材的基础上观看了本课的配套课例录像。在课例中,教师整个教学的预设是很精心的,体现了:
1、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2、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学习的方面。在学习经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节数学课的主要探究活动“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能如何发挥探究学习的实效性?由此对探究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个探讨。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1: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来。
圆形可以用线绕一圈作个标签,再量绳子有多长。
师:他刚才说了两种测量方法,一种用尺子量,一种用线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始小组活动。
活动中教师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
生2:用尺子量出一条边长,再乘以4。
师追问: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四边相等的特点)。
生3:用尺子分别量出三条边的长,加起来。
生4:量一条边,数有几条边就乘以几。
生5:沿尺子滚动就可以流量出周长(操作一遍)。
师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
生齐答:可以。
师让生尝试用此方法测量,证明可以。推测也可以。
师又出示,引导学生发现: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适合。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用绳子、用滚动、用计算的方法测量出周长。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师小结:在测量时,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
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发挥自主探究的应有作用。
1、科学预设活动程序。
教者科学分组、科学分工,科学选材,认真预设师生互动的程序,一切预设都讲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合作学习开展有条不紊,每个组员各尽其责,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整个过程都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教学效果才会显著。可见,有怎样的预设就会有怎样的生成。
在本课例中,在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时,小组成员懂得分工协作,活动有序,由此可体现科学分组和科学分工。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测量周长的图形形式多种,有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规则的月亮形、树叶形等。这样科学选材就自然生成了学生的多种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用尺子量、绕绳子、滚动法等测量周长的有效方法。
2、及时捕捉生成促进预设。
在课例中,学生上台汇报交流所测量周长时,有两处生成教师捕捉得很好。一处是对正方形周长的测量。当学生发现只用测量一条边乘以4就可以得周长时,教师及时提升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周长计算作好了铺垫。第二处是学生操作汇报圆形可以用滚动法测量时,教师及时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滚动法测量的适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图形就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的结论。这正是教师恰当把握学生的生成,从而能将预设问题推向更有科学性和深度的结论。
但是在本课例的探究活动中,也有几处让我们斟酌的。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时,学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学规范的,而教师只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这就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生成,错过了科学指导的机会。还有当学生发现五角星、月亮形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后,教师在总结测量周长方法时,也没有将生成的结论加以提升运用,只是泛泛而谈“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由此可见,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预设之外的。
因为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维、知识、经验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生成可以是丰富的,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大力度研究儿童的认识规律,个性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研究,反复推敲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生成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活动预设的发展。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内容。
《周长的认识》学生在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是了解周长的概念,形成并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学面图形周长的计算奠定基础。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鼓励他们相互谈论交流,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总结归纳。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习惯于形象思维,且具备一定的观察、操作能力,能从活动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1、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所以我在选取例子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中,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在计算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通过拓展练习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能够建立周长的概念。
情感与态度: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解决问题: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结合具体事物,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不同的平面图形。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半圆、五角星、月牙等卡片)。
学生准备:直尺、棉线、记录纸。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五角星、树叶、月牙等卡片)。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14分钟)。
(一)谈话引入(1分)。
上课伊始,师在黑板上写板书:“周”字。
师: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字吗?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姓周,周老师,周总理等等。
(二)揭示课题(1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我们的汉字真有意思,一字多意!可是,我们这节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数学课呢,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周长”。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三)猜测,探索(4分)。
师:猜猜看,这个“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周长是什么意思呢?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对,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师:请问角有周长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它没有一周。它的边是分开的,没连在一起。(板书)。
师:理解得真好。一周就是从起点走啊走,到终点时,起点和终点会重合在一起。对吗?师:同学们请看:(依次贴出树叶、月牙、圆形图片、五角星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卡片在黑板上)。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那么,请问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五角星的周长又是指???请学生到黑板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4分)。
师: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这些图形都没有开口,都由一些边连在一起,围得严严实实的??
师:你们说得很正确。没开口,我们可以用“封闭”这个词。也就是说,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和。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师:同学们积极发言,真棒!请打开书p41,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请大家大声整齐读一遍:“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师板书,并在“封闭”,“一周”两词下划红线,重点突出)。
(五)练一练:(课件出示)(4分)。
1、(指一指下列图形的周长)课件依次出现下列图形:
(分别请三个学生到屏幕前指出,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和倾听。强调“封闭”、“一周”的动作。)。
2、哪条绳子的长度是奖状的周长?
3、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18分钟)。
(一)(谈话引入)(1分)。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说得好,之前我们学习过的“长度”,也就是量出来的。“周长”也是长度呀,所以可以用量的办法量出来。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二)合作交流,探索求周长的策略(9分)。
1、小组出示:三角板、月牙、树叶、圆形纸片、五角星、正方形、长方形等纸片。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3、能结合具体情形,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1、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
2、小胖要减肥,爸爸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观察图1同学们要认真的看小胖是怎么运动的)。
3、他跑对了吗?
4、图2第二天这回跑完一圈了吗?
5、图3第三天让我们陪着小胖一起跑,好吗?伸出小手,一起出发、一起喊停,预备出发。(学生结合老师的演示手势比划,齐声喊停)。
6、指出:围着操场跑一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着操场跑一周。(板书:一周。)。
结合图2来说一说怎样就够一圈?(不是封闭图形)强调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这个操场的一周有多长呢?为此小胖的爸爸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
(直道90米、弯道110米、直道90米、弯道110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认识一圈就是一周。
1、自主探究。
操作演示,出示个图形的变相(保持原图形状)。
师:好,请大家停一下。咱们看看哪一个组坐得最好。瞧他们小组做好了,反应真快,咱们大家要想他们学习啊!
师:来,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树叶表面:三角尺:数学书封面:钟面: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他的周长。
1找一找我们周围那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
2、增加干扰,强化周长。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二)渗透要求。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哪些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三、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让十个一样的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3: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一圈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测量。
生4: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还可以再对折,这样要量的曲线就更短了,测量这段曲线的长度再乘4。
生6: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能测量出很多图形的周长。
……。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每两个搭档的团结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评析】。
本节课教学“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是概念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引入新课“新”。妙用“周”字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上也能用到“汉字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同时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2.活动设计“新”。教师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的周长等;还有头围、腰围等的测量活动。整个活动中,教师完全放手,使每个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
3.学习方式“新”。本节课中,自主学习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自主理解“周长”的意义,自主测量图形的周长,在测量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合作,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培养。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五
汪老师通过剪一剪、指一指、描一描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并认识周长的含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学习状态。整个教学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周长概念的建立——周长测量方向探究——生活中的应用——总结梳理。
另外我觉得也有一些不妥的地方:
1、学生的基础仅有对厘米的测量,教师让学生测量书本的长度,而书本不是整厘米,学生很难表达。
2、在实物投影上指硬币周长时,起点用彩笔标一下,其余用铅笔,并标一下,很显然画了一周。
3、在量硬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线,二年级孩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是否选用粗一些的纸条更好。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六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周”字,请学生说这个字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已有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很快就说出:“周就是一周、一圈的意思。”我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有关。”接着,我又在“周”字的后面加了一个“长”字,问学生:“那你知道“周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学生很自然的答道:“那就是一周、一圈的长度。”看来,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怎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呢?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树叶的周长、用绳子围一围课桌的周长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实物外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的第三个步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这个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不封闭的图形,问:这个图形有周长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没有,因为它没有封起来。”从学生的回答中,说明学生对封闭这个词已经理解,就是不能正确地表述。在学生理解了“封闭图形”这个词语的基础上,我请学生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周长?”学生很快说出了周长的概念,教师顺势完善周长的板书。
在教学的最后,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还增加了将几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或一个十字架型,让学生描出并算出拼成后图形的周长。这个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而且还为以后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总之,我感觉今天这节课最遗憾的还是小组合作,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有的学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科书第134页.练习二十的第l10题。
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并能根据它们的含义和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把教科书第134页的两个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师: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多边形和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教师用教科书上的结语进行概括: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计量周长要用什么计量单位?(要用长度单位。)。
教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教师用结语进行概括: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平方千米。)。
请你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中间的图,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左图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一些(它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那么两斜边就要长一些);右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不相等,但是周长是相等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下面的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请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先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然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基础,正方形的有关公式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导出的?(通过实验导出的。)。
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值?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教师:从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最基础的?(长方形。)。
教师还可以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做练习三十的第2题。
题目中没有给出数据,让学生先判断要求面积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自己想办法量出数据,再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看学生做题有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3.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一说思考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道理。必要时,教师可以画图演示。
4.做练习三十的第9题。
练习三十的第4、5、6、7、8、10题。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八
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3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