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详细设计的一种教学计划。教案中的评价要科学、客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意识到教案对教学的重要性,能够引导教师更加科学地进行教学实施。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一
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周长的含义。
理解周长的含义。
结合教材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二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多媒体、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生1:5拃。
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三
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周长的含义。
理解周长的含义。
结合教材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1)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四
1、通过探索活动,认识不同车子的功能及特点,了解一些特殊作用的汽车为人们带来的好处。
2、激发起对观察周围车辆的兴趣,培养积极思维的习惯。
幼儿搜集各种汽车的图片和玩具,课件,音乐磁带。
一、导入:。
学汽车司机开汽车。(播放欢快的音乐)。
二、展开:。
1、看录像:“马路上的车”,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提问:看,什么车开来了?(公共汽车)。
它长得是什么样子的?怎么乘?
看录像:(出租车)仔细看,什么车要开过了?
问:你怎么知道是出租车?你喜欢乘出租车吗?出租车怎么乘?
2、观察、自由交流汽车的特征。
幼儿到后面,自由观察桌子上的汽车的图片、玩具,进行比较,发现汽车的不同特点。
幼儿分散观察,交流。
回到座位后交流:刚才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车子?你为什么喜欢它?哪里会用到它?
3、教师和小朋友们玩“猜谜”的游戏。
小朋友们都很聪明,认识各种各样的车。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我们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请你听清楚老师出的题目,然后回答这是什么车?现在请听题。
——一二三,排队等,投币才能坐上车。请问这是什么车?(公共汽车)。
——下雨车,下雨车,边下雨来边唱歌。谁知道下雨车的名字?(洒水车)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洒水车的图片,。
请幼儿用动作模仿洒水车的样子。它的哪里会洒水?水装在哪里?哪些地方喜欢洒水车?
——大嘴车,大嘴车,边吃垃圾边唱歌。知道是什么车吗?(垃圾车)。
4、听声音,辨车子。
小朋友们真棒!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车子会发出特别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猜猜是什么车来了?(放录音)。
(警车)模仿警车的声音。
——抓坏人的时候,警察就会开着它出来。
(救护车)模仿救护车的声音。
——生了急病的时候需要它帮忙。
小结: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车子长得各式各样,它们的本领也不一样,这些汽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三、结束:。
听音乐,小朋友们自由模仿各种汽车的样子。
师:现在,我们也来用自己的身体变成一辆汽车,好吗?我说“我变,我变,我变变变”,请你就变成你喜欢的车子,我们一起出发吧!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五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孝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二)渗透要求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哪些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三、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让十个一样的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3: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一圈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测量。
生4: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还可以再对折,这样要量的曲线就更短了,测量这段曲线的长度再乘4。
生6: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能测量出很多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每两个搭档的团结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六
1、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硬币、五角星,细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课前游戏,渗透一周的概念。
老师先组织一个游戏:
孩子们,很多同学都想了解老师是谁,来自哪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名片,我每个小组发一张,大家传递一周,相互看一看,了解一下。现在你知道老师来自哪里了吧?那么就在我们刚才传递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注意到名片的运动过程。是呀,名片在小组里正好转了一周。
1.小朋友们,老师首先要带大家到森林里去走一走,看看那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演示动画)。
2.公正的小裁判们,你们觉得谁才是真正的冠军呢?(请两个学生说,重点分析规则。强调两点:
1、沿着树叶的边线;
2、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爬到,但是它犯规了,冠军还是应该属于黑蚂蚁。)。
是呀,黑蚂蚁遵守比赛的规则:沿着树叶的边线爬,正好爬了整整一周的长度,这个冠军当之无愧。
3.(点击课件,出现表示树叶周长的'边框。)小朋友们,黑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我们给这一周的长度起个名称好吗,就叫树叶的周长,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1、摸一摸:其实物体表面都有它的边线。
2.描一描:如果把大家摸的物体的面画下来就成了平面图形,你能描出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吗?选择两个你最喜欢的图形描一描。
谁愿意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展示一下?比画给大家看看,描的可真仔细。刚才你们都描出了图形的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我们来想象一下另外这几个图形的周长,请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画一画,也可以用手比画比画。五角星的周长、圆形的周长。
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板书:围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指几条边的长度?五角星的周长呢?圆的周长呢?
名片的周长长一些,硬币的周长最短。
为什么?如果是用直直的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比较容易测量,对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这样的图形,你能与你的同桌合作,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吗?把你算式、方法和结果记录在纸上,看谁的方法巧?同桌合作的好?拿出1号信封。挑一个你们喜欢的图形开始研究。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七
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1、能用准确地表示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几厘米。
2、会用学生用尺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一支铅笔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五、课堂检测。
1、尺子上的一大格里有()个小格.
2、()个大格是1厘米?()个小格是1厘米.
3、橡皮左端对着“0”刻度,右端对着5,橡皮长度是()厘米?
4、粉笔左端对着尺子上的2,右端对的是9,粉笔长度是()厘米。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八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图钉、纸条等。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九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挂图、彩纸。
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境
本学期初始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小数,还知道什么是整数、自然数。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数,叫做分数。
二、引导探索
(一)分一分
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2、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3、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二)涂一涂
(三)折一折
1、用依仗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与同伴进行交流。
2、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小组讨论:
(1)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色局部就是这张纸的1/4。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局部就是这张纸的( )/4。
(3)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色局部就是这张纸的( )/( )。
(4)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即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
3、介绍分数:像1/2,1/4,2/4,……都是分数。
(四)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三、拓展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局部,并读一读。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十
(2)技能目标:学会用圈画,数数的方法正确判断单双数。
(3)情感目标: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难点:能学会用圈画,数数的方法正确判断单双数,并记录下来。
1、物质准备:图片若干,1—10数字卡片,每人一支笔,记录表两张。教具ppt音乐。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认识数字1—10。
1、活动导入——话题导入。
听音乐《找朋友)进教室坐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小动物,它们也要找好朋友,让我们来帮助它们吧!
2、基本部分。
(1)教师把10张图片分别贴到磁板上,老师手里有好多个数字宝宝,要请2个小朋友分别将这些小动物贴上相应的数字,。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将这些数字宝宝放在相应的小动物的下面呢?
(教师请多个幼儿进行操作)。
(2)师;接下来呢,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音乐,(两只小象)听一听音乐里面唱了什么呢,小朋友们要仔细听哦,老师会提出问题哦。
师:你们在音乐中听到了有几只小象呢,他们是一对什么呢?
(幼儿自由回答)。
师;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给其他小动物找一找他们的'好朋友吧。
(教师先示范,用圈画的方式,将小动物两两圈出来,再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多个幼儿分享自己的答案)。
师:你们都有了自己的答案,那看一看王老师的答案和你们的一样吗?
老师把答案藏在了两个房子里,分别是红房子和绿房子。
(红房子和绿房子说了,他们俩好孤独呀,都没有名字,想让小朋友们给它们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教师创设情景:有三只小狗进行赛跑比赛,其中有一只小狗落单了,(引出幼儿自己自由的给这个落单的小狗起一个名字,教师引出单数这个词;则另外两只小狗都跑到了终点,他俩是双数。
教师总结红房子说;我下面住的都是没有找到好朋友的,都是哪些数字呀?
绿房子说:我下面住的都是找到好朋友的,哪又是哪些数字呢?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再次总结巩固单双数:
红房子说: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数的,我们给他叫单数,大声说出来,单数有。
(1,3,5,7,9)。
绿房子说:两个两个的数,都没有剩下的,都找到朋友的叫双数。(2,4,6,8,10)。
3、操作练习。
师:已经有一个小朋友准备好了,来,宝贝,你起来说。
(教师提问多个幼儿自由回答)。
师:那接下来的要回答的小朋友要说清楚什么地方是几是单数还是双数。
师:小朋友太棒了都学会了认识单数和双数。老师呢现在给每一位小朋友一张卡片,卡片上面分别有单数和双数,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跳房子),把这些数字宝宝都送回家好不好,小朋友们一定要记住,红房子里面住的是单数,绿房子里面住的是单数哦。
师:老师看见小朋友们都快速的将数字宝宝送回家了呢,那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红房子里的数字宝宝安全回家了吗?红色房子里放的是单数,有?(1,3,5,7,9)。
绿房子里是双数,住着数字宝宝(246810)。
小朋友们都太厉害了,将数字宝宝都安全送到家了。
4、结束部分。
那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到家中,找一找家里的有哪些单数和双数,并记录下来,来园告诉老师!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十一
教科书34、35页,做一做,练习八第1、2题。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
一、质疑激情:
【设计意图】。
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设计意图】。
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
(3)出示课件,揭示概念。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图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4)齐读图形名称。
【设计意图】。
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
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
(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游戏“看谁摸得准”。
1、老师与一生做游戏(示范)。
2、小组游戏。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设计意图】。
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形状物体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第37页1、2题)。
【设计意图】。
给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数数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六、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或者参与运球游戏。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球能任意滚动。
2、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七、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好朋友?他们的样子你都记下了吗?
2、猜一猜。
板书:
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球。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十二
学前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他们的认知、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学前班幼儿对喜欢和熟悉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乐意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获得新的知识经验。“认识日历“这个活动,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适合学前班幼儿的现有水平,日历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是幼儿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认识并能正确的使用日历对学前班幼儿来说非常需要。为了顺应孩子们的探索需求,我设计了“认识日历”这一活动,试图让孩子们在交流、游戏、探索中尝试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帮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帮助幼儿了解日历并运用日历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1、认识日历,了解日历基本信息,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的功用,能运用日历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ppt课件、ppt游戏课件、自制可分解组合日历。
01听故事,引出日历。
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苏里。苏里的爸爸妈妈非常疼爱她,可是她依然觉得生活好像并不完美,于是,她决定要拿起行李去旅行。
2、在苏里的旅行箱里,有一件很特别的行李,会是什么呢?一起来看一下,并帮助苏里整理。
02整理日历。
1、梳理日历中都有哪些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句子:这有可能是一本日历,因为日历里有年(月、日、星期)。
2、那我们一起来帮苏里把日历整理好。
重点提问:
年:这会是哪一年的日历呢?原来日历里会告诉我们这是哪一年的日历。
月:一年里一共有多少个月呢?这些月有什么不一样吗?12个月,有的大有的小,分别叫做大月、小月和平月。
日:你们手中的数字卡里每个月都有多少天?31天、30天、28天。了解大月、平月、小月,并顺序整理好。
小结:日历里会告诉我们这是哪一年的日历,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平月,分别有31、30、28或29天。
03运用日历并找到今天和自己的生日。
1、日历整理好了,苏里非常感谢你们。
提问:日历整理好了,那你们知道日历有什么用吗?
2、帮助苏里找到今天的日期,并在日历上标注出来。
小结:原来,要想在日历上找到某一天,首先要知道这一天是几月几日,然后先找到月,在从这个月里面找到日,就可以在日历上找到这一天。
3、苏里出发去旅行,却感觉孤独,缺少朋友和亲人的陪伴,于是又回到了大家身边,并且给每个人都带了生日礼物。
请幼儿在苏里的日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并请几名幼儿与大家分享,巩固练习运用日历找日期。
04运用日历进行“抽奖”游戏。
游戏规则:等会儿大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大转盘,转盘上会有国庆节、妇女节、儿童节、元旦等节日,当你们喊“开始”时,苏里将会为你们转动转盘。
当你们喊“停”时,苏里会停下转盘,指针停在哪个节日上,请你们快速的在日历卡上找到这一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05了解日历的多种形式。
1、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日历?
小结:一页显示一天叫日历、一页显示一周叫周历、一页显示一月叫月历、一页显示一年叫年历;还有挂在墙上的挂历、放在桌子上的台历、电子日历、手机日历;日历非常实用,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十三
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周长的含义。
理解周长的含义。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多媒体、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十四
1.通过课前的提问,让学生复习回顾了以往知识,了解到学生学生学习了空间与图形之后,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2.在此基础上,本节将讲授一些四边形的简单知识,并进一步介绍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四边形的特点及共性,将抽象的几何知识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将会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1、建立空间观念,能够认识生活中的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通过找一找、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4、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1.建立空间观念,能够认识生活中的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4.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1.长方形的概述;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接下来的平行四边形以及周长知识的入门基础和铺垫。
四、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四边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初步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以后比较深入地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十五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孝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二)渗透要求。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哪些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三、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让十个一样的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3: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一圈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测量。
生4: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还可以再对折,这样要量的曲线就更短了,测量这段曲线的长度再乘4。
生6: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能测量出很多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每两个搭档的团结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十六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小动物,掌握相应的名词及和几种小动物动作有关的动词。
2、通过比较不同动物的大小,培养幼儿的比较能力和观察能力。
3、学说完整的语句绿色的草地长长的鼻子。
活动准备:
背景图片一幅,添加图片(大象、皮球、蚂蚁)按故事内容设制。
活动过程:
1、老师出示背景图;“这个地方真漂亮呀,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出示大象,开始讲故事。老师边操作教具、边有表情的把故事讲一遍。
2、老师根据故事内容提问:谁来到了一片绿色的草地上?(一只大象)。“扑——”,大象用什么喷出了红皮球?(长长的鼻子)。红皮球飞呀飞落在哪里了?(山坡上),红皮球滚呀、滚呀!碰见了谁?(小刺猬)红皮球掉在哪里了?(水里),看见谁在水里?(蚂蚁)。小蚂蚁得救了吗?(得救了),他怎么做的?(爬上了红皮球)。谁把皮球勾上来了?(大象)。
3、引导幼儿比较大小:看看图中谁比谁大?(大象比红皮球大,红皮球比蚂蚁大)。谁最大?(大象)。谁最小?(蚂蚁)。
4、老师用提问的方法小结:一只大象来到哪里,(绿色的草地上),学说完整句“绿色的草地”。他的鼻子怎么把红皮球弄出来的?学说语句“长长的鼻子”。红皮球飞到哪里,又滚到哪里,最后掉到哪里?谁在水里喊?他怎么样了?谁救了他?大象又怎么救了小蚂蚁呢?故事最后是怎么说的?老师在请小朋友回答的同时,加深他们的记忆。
5、老师再完整的复述一次故事。
延伸活动:
老师在日常活动中适当引导孩子用已学到的新词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如大象用鼻子喷皮球,还有什么可以喷东西呢?让他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巩固已已经掌握的词,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十七
图形区别于标记、标志与图案,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符号,更不是单一以审美为目的的一种装饰,而是在特定的思想意识支配下的某一个或多个视觉元素组合的一种蓄意的刻画和表达形式。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小班教案认识图形公开课。
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他们感兴趣的物品,吃的、用的、玩的等等,在我班有几个孩子在课间也会谈论起自己喜欢的物品,会跟同伴、老师述说着特征。在《纲要》中提到“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一般来说,孩子所热衷的行为,往往是符合该年龄孩子发展水平的需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他们能从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物品的形状,因此我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游戏化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解图形。并通过游戏“修路”、“做客”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1、能正确辨认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并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2、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体验游戏的愉快。
1、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土坑”的小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石块” 。
2、三个图形宝宝的家。
3、小猫挂饰人手一个,后面贴上图形。
教师:“今天,猫妈妈请来了几位图形宝宝,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1、教师:“宝宝们真能干,现在图形宝宝请我们到他们家去做客。宝宝们出发了,要跟好妈妈哦,不然会走丢的。”放音乐,学小猫走。
2、来到小路边。教师:“唉呀呀,怎么了,”幼儿说,“小路上有许多小坑,”教师说:“小坑都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回答。教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把路填满呢?”幼儿回答。
教师:“宝宝们看,路边有那么多石头,我们用这些石头来修路吧,”幼儿修路,提醒幼儿:“宝宝们要动动脑筋,什么样的石头放到坑里才正正好。”
3、教师检查小路有没有都修好。教师:“你们用什么形状的石头修路的啊?(请个别幼儿回答),小路修好了,我们边走边说说你走在什么图形上。”(教师先示范,幼儿再示范)
1、教师:“你们看这就是图形宝宝们的家,你们猜猜这是哪个图形宝宝的家呀?”引导幼儿说说。
2、根据幼儿身上的图形做客。教师:“我的猫宝宝真能干,现在我先请戴着三角形的猫宝宝到三角形图形娃娃家里去做客,同时要问好。回来时要跟三角形图形娃娃说再见。”
教师:“这次我们一起去做客,根据你身上的图形去做客。方法同上”
3、教师验证是否正确。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十八
1、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演唱,把握好节奏。
2、初步学习用跳音、连音、渐慢、渐弱演唱歌曲。
3、学会演唱歌曲并能听指挥团结协作的分角色进行歌表演。
4、萌发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物质准备: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头饰各六个;花仙子服饰一套;创设森林音乐会的情景;小袋鼠、小企鹅、小蜗牛、小朋友图片各一张、节奏图卡。
知识准备:熟悉歌词并会分角色边说歌词边表演作为入场词。
1、创设情景,引出歌词,导入课题。
幼儿分角色带好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头饰进入活动室,每一类小动物站一队。教师扮演森林音乐会主持人花仙子开始活动: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小动物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本届音乐会的主持人花仙子姐姐,欢迎大家来到森林音乐会的现场,今年的音乐会我们有请到了许多小动物朋友们,下面有请他们闪亮登场!
花仙子按歌词顺序一一介绍小动物们,小动物随花仙子介绍边说入场词边做相应动作进入活动范围。
小兔入场词——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
小鸭入场词——小鸭走路摇呀摇呀摇。
小乌龟入场词——小乌龟走路慢吞吞。
小花猫入场词——小花猫走路静悄悄。
花仙子:你们边走边说的是什么呀?真好听,快教教我吧!
分别请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复述自己的入场词,帮助幼儿复习歌词。
2、体验音乐(再次理解歌词、审美愉悦),引导幼儿学习歌曲并进行歌表演《走路》。
(1)花仙子:真好听,真好听,说的我都想唱出来了!
教师弹琴,示范唱歌曲《走路》,连唱两遍。幼儿欣赏。
(2)提问:花仙子姐姐唱的好不好?(好)你们想学吗?(想)。
教师分句演唱,幼儿跟唱两遍。
(3)师幼合唱。
花仙子:大家学得真认真,唱的真好听。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幼儿与教师一起合唱歌曲两遍。
(4)出示节奏卡图片:请幼儿跟老师边念歌词边打节奏,引导幼儿发现歌曲的节奏特点。
(5)边唱边打节奏。请小动物跟花仙子一起来唱《走路》,提醒幼儿唱歌的时候要用最好听的声音去歌唱。
第一句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要用跳音的歌唱方法,要表现出小兔的活泼好动,
第二句小鸭走路“摇啊摇啊摇”要用连贯的方法歌唱来表现小鸭一步一步稳稳地走路形象。
第三句小乌龟走路“慢吞吞”要放慢速度歌唱来表现小乌龟的慢性格。
最后一句小花猫走路“静悄悄”要唱出渐弱的声音,表现小花猫走路的特点。
(6)表现音乐:看指挥表演唱《走路》。
现在,花仙子姐姐正式宣布,本届森林音乐会正式开始,请欣赏节目:歌表演《走路》。
幼儿看指挥分角色表演《走路》两遍。
3、创编歌曲。
花仙子:大家唱的真好听,跳的真开心啊,瞧,大家欢乐的笑声吸引来了谁?
出示小袋鼠、小企鹅、小蜗牛、小朋友图片,并讨论他们的走路特点。
小袋鼠走路蹦蹦蹦蹦跳,小企鹅走路摇呀摇呀摇,小蜗牛走路慢吞吞,小朋友走路静悄悄。
教师带领幼儿用《走路》的节奏唱出创编的歌词。
教师弹琴,幼儿随伴奏进行歌表演。
活动延伸:
激发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这么多小动物,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幼儿积极思考,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说的完整、合理。激发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十九
初步认识和区别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培养小朋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小白兔的录音、组合的房子。
1、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小朋友的兴趣,引出今天的主题活动。
2、出示图片,引导小朋友通过观察说出图片中的几何图形的名称,初步感知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能够根据特征进行区分这些几何图形。
3、出示魔术箱,让小朋友通过摸一摸,进一步感知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在认识图形中,三角形、圆形,小朋友基本上能知道,正方形对小朋友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小朋友们都叫它方方宝宝。游戏中,由于准备了一份供小朋友操作的材料,所以在小朋友操作时显得比较拥挤。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篇二十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生:喜欢)我们来猜一下数学谜语吧。第一个谜语:考试成果(打一个数学名词)。
生:分数。
师:你真聪明。我们再看一个:再见了妈妈(猜一个数学名词)。
生1:毕业。
师:跟妈妈再见,你就毕业了。(众笑)。
生2:分数。
生3:上学。
生4:分数线。
师:有点接近了,很靠近了啊。
生5:分子。
生6:分母。
师:与母亲分别,就是分母啊。有意思吧,再来一个怎么样?成语“七上八下”(猜一个数)。
生1:78。
生2:15。
生3:。
师:同意吗?(生:同意。)请同学们在心里想一下,八分之七怎样写?好了,准备上课。
师:刚才我们猜出的三个谜语都与什么有关系呢?(生:分数。)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分数。
(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1:分4份。
师:随便分4份吗?
生2:要平均分4份。
师:这个词加得好。是什么词?(生:平均)。
师:平均分就是4份一样大小。那么每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生1:。(师:谁的?)这个苹果的。
生2:就是一小块。
师:一小块,就是多少呢?(生:)。
师:是个什么数?(生:分数。)大家学过分数吗?(生:学过。)什么时候学过?(生:三年级上学期。)。
师:你们只学了一个分数吗?为什么只用了,不用别的分数表示?
生3:因为把一个苹果分成了4份,一个小猴拿走一份,所以用表示。
师:谁能补充一下?
生4:平均分成四等分。
师:因为平均分了4份,一个小猴就吃了,假如平均分了5份呢?(生:)。
师:现在再来看看第二盒苹果。也要分给4个小猴,要想分得公平,必需怎么办?
生1:把它平均分成4份,然后每只小猴分一份。
师:每个小猴还是得到这盒苹果的,那你们猜猜有几个?
生1:2个。
生2:1个。
生3:4个。
生4:3个。
师:不论有几个苹果,猴妈妈要公平,都要平均分4份,每人分1份。
(师打开盒子,有8个苹果)。
师:有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要怎样分?
生1(操作):
生2(操作):
生:因为有4只小猴,要平均分4份,每猴得1份,所以用表示。
师:不同的是第一个是谁的?(生:一个苹果的。)第二个是谁的?(生:8个苹果的。)。
师:请看大屏幕,现在有几个苹果?谁能把它平均分4份?
生1(操作):
生1:因为有4只猴子,要平均分成4份,或者说四等份,每只猴子拿一份。
师:因为仍然是把它们平均分成了4份,每1份就是它的。不论有1个苹果,还是一些苹果,只要你把它们平均分了4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
师:有20个呢,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生:)200个呢?(生:)20000个呢?(生:)不论有多少个苹果,只要平均成了4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以前我们只分一个物体,现在我们会分多个物体。现在我们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习题)。
师:第一题中红色局部占这个圆片的几分之几?
生1:因为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一份都占。
师:第二题中红色圆片占这些圆片的几分之几?
生2:红色圆片占这些圆片的。
师:第三题中红色圆片占这些圆片的几分之几?
生3:还是。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4:还可以表示成。
师:有反对的吗?
生5:不能。因为图上画的虚线只分成了5份,没有分成10份。
师:你赞同是吗?为什么会想到是呢?
生:因为他没有看虚线。
生(边说边操作):把每个圆片分成1份,再把2个涂上红色。在中间再加一条虚线。
(考考你,大屏幕出示)。
生:。因为平均分成了3条。
师:说变他就变。(生:变)现在涂色的小猴子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因为平均分成了6份,涂色的占1份,所以用表示。
师:说变他就变。(生:变)现在涂色的小猴子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涂色表示1份,假如平均分就是12份。
师:我没看到12啊,哪里有12啊,你是估算的吗?
生(边说边指出):一共有3竖条,每条可以平均分4份,我是算出来的。
师:一共有3竖条,每条有4份,加上一点虚线就看出来了。
师:下面你们自身变吧。请拿出练习纸。先签上大名,看第一道题。(生读题)。
师:要我们做哪几件事?
生:分一分,涂一涂。
师:第一,看分数;第二,分一下;第三,涂一下。
生做题后,师生一起讨论并订正。
师:挑战难度大的吧,看第二题,有12个小方块,谁用不同方法,写出不一样的分数。
生操作,师巡视,展示不同的方法并评价。
师: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把分数学得更好了。
生2:让我们知道了分分数有更多的方法。
师:上学期我们只学了分一个东西,今天我们学习了分许多东西。不论是一个东西,还是很多东西,都要将它们平均分,要看分的份数,看表示的份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97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