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分享给他人。写读后感时,要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和啰嗦,保持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您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一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真正了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也就几个人:鲁迅,林语堂,辜鸿铭。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前有辜鸿铭,后有林语堂,而林氏成就最高,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也最透彻。林语堂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神阐释给了世界,阐释给了全人类,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精神。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一生最关心两件事:文化,文章。文化是要去研究出来,思考出来,从社会里悟出来,从典籍里读出来;文章要写出来,表达出来,不仅用母语表达,还能用英语表达。有学人总结自己的生活,用很简洁的话:读书,思考,写作。语堂先生也是过的这种生活。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先生的杰出之作,他将中国社会一点点的解剖,把这个社会的弊病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前进着,与此同时一些封建糟粕也跟着沉淀下来,深深驻扎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层面的东西却是越来越匮乏,我们不停的呼吁,却怎也抵不过人性的退化。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郭美美,卢美美?为什么不断的有人把金钱往自己的口袋中囊括?《公共精神的缺乏》一文中,开头便指出“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
的确,在中国人的本性中,习惯性的组成家庭的势力。五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家天下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我们早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便在制度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这种个人主义,以另外一种崭新的方式,存活在社会中。它就像是病毒般,可以自己不断的变异,从而产生新的个体并且在人群中广泛传播。
如今,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大多数人选择了漠视,只有极少数人勇敢的上去搀扶。我为什么说勇敢?有多少人上去帮忙了反而被人反咬一口?在一起案件中,有位老奶奶受人帮助后千恩万谢,当得知自己需要支付一大笔治疗费用时,马上翻脸不认人,最后闹上了法庭。法官判定被告人罪名成立的理由是“你没有撞到她,你怎么会去扶她?你有犯罪的倾向,所以罪名成立。”被告人只能吃哑巴亏,不是不愿相信,而是不敢相信。这个社会太美丽,美丽的让人不知所措,无法辨别是真是假,所以只能选择沉默。我们的心灵太脆弱,经不起猛烈地折腾,与其面临伤害,倒不如勇敢的放弃……公共精神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丧失的。个人主义体就现在老太太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怪罪于别人承担医药费。而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遭受到侵害,选择漠视……人性的冷漠啊,多么可悲。
吾国之殇!吾民之悲!林先生的书,是一面铜镜,让我们不断的反省自己,去理性对待我们人性的弱点,建立正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二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庸》里孔子的一句话“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翻译过来大概是:中庸之道本来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为道了。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林语堂会把孔子的这句话放在书的首页。看完这本书,我可能明白了。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先查了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那是在20世纪的中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中国,一方面传统的思想、生活方式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一连串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欺辱,人们对外来文化有所接触和接受,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动荡、转变的时代,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待自己的国家以及自己国家传统的文化、理念等都感到茫然若失。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先生,写下了这篇《mycountryandmypeople》。旨在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正如赛珍珠在这本书的序所写“它满足了所有以上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由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摘录于p8)对于这一点,我十分赞同。
看着这本书,毫不夸张,有时每看一页,我都有很多的话想要表达出来,但是那一时的想法又有点缥缈。原因应该在于,尽管隔这本书最开始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改变担得起“翻天覆地”这个词。可是,我还是能从那些字里行间看到我自己的身影,看得到很多当今中国人民的形象。我不知道这一点是好还是坏,而凭我现在的个人素养,我也觉得要我从整体去全面的把握这本书,可能有点难度,于是乎,我就聊聊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人。
在《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第一章里,谈了很多关于我国南北方的差异(而很显然,现在,这种南北方的差异还是存在并且比较鲜明)、退化、新血统的混入、文化的稳定性等方面。我想谈谈我对文化稳定性的一些看法。
阶级。”(摘录于p47、48)。
关于中国的家族制度,我一直深有感触。在初中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自己家的一本家谱。上面记录了我的曾爷爷以及我曾爷爷等等他们的姓名以及配偶的名字等。拿到那本比较破旧的本子,我饶有兴趣的研究了很久,一种莫名的兴奋持续了好久。我想这种兴奋感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面对家族宗谱会产生的一种敬畏、感激、好奇、自豪的情感。没有人刻意的教导过我们关于祖宗、家族该有的态度和情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它却已经根深蒂固于我们的血液之中。
所以,直到现在,尽管人们的家庭观念有所淡薄,但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仍是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而人们思想中那种努力奋斗、光宗耀祖的思想也没有消失。尽管有部分原因是政府对传统文化上的一种倡导,但是仍旧离不开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这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
在古代,这种家族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团结、统一的一有利因素,在当代仍是。
而近来我在研究明朝的宦官制度时,研究宦官这个人群的来源时,却也感受到中国深远流长的家族制度是宦官这个完全悲剧化的群体的刽子手。为了保持家族血统的纯正,所以在一夫多妻的帝王贵族家族里,便用“刑余”过的男子来伺候其妻子。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古代社会中最黑暗的制度之一。然而关于家庭制度有千千万万的观点也有千千万万的方面,在此,我只是简单描述自己的观点。
另外一个促使社会安定的因素是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阶级。这一点,在我最近研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时深有感触。在最近看的《晚清绅士与公共危机治理》里有一句话对此解释的相当清楚:科举提供了一条最大可能的选拔才能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使社会不断进行阶级的对流,也对政治和社会产生稳定的作用。
二、中国人的性格和心灵。
那些词,我恍惚也能看到许多当代中国人民的形象。下面我将谈谈我对书中说道的几个中国人的性格的看法。
1、遇事忍耐。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写道“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即过分稠密的人口和经济上的压力等等,使人们只有狭小的生存空间;这种品质又特别是家族制度的产物,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人们试图消极避世,多半是由于个人自由没有法律的保障和想法的保护。”(摘录于p63)。
对于这段话,我感触特别深刻,看了一遍又一遍。其实就是几句浅显易懂的话句,却不仅震撼了那个年代,也震撼这21世纪的我。在当代中国,这种忍耐性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拥挤狭小的生存空间、昂贵的房价、超级大堵车、永远的加班加点的工作、昂贵的医疗费用等等。可是人们仍能忍耐下去,并且总能找到活下去并活的相对自在的勇气和动力。不能不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
可是表现在另一方面,遇事忍耐也表现在面对不公平、不平等时的忍气吞声,表现在看到不公正的事情的的旁观。面对车上的偷窃行为,人们总是在忍耐,很少会出来指责他;面对饭店的逃税行为,人们总是在忍耐,并且对自己助长他逃税而获得的小惠小利而乐在其中;面对马路上的撞人逃走事件,人们经常在忍耐,因为这不关自己的事等等。
其实书中写得很好,人们力图消极避世,多半是由于个人自由没有法律的保障和想法的保护。这在20世纪混乱的中国是如此,现在社会也仍需以此为鉴。我国现在的法律政策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公共服务质量不高不到位,人们要想真正高水平的享受生活而不是经常性的忍耐,还需政府、社会很长远的努力。
2、超脱圆滑。
在我刚刚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总觉得“圆滑”是个贬义词看完这部分的文章,我想它或许就是个贬义词吧。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持怀疑态度。超脱圆滑的最大优点是能使人老成持重,性格温和......”
其实一想起超脱这个词,我立马想到老庄、想到中国古代那些田园诗人,他们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淡薄的生活,这一点与后文中写道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热爱大自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后一提起圆滑这一点,我却也不能不否认。站在今天我的角度来看待当今的许多中国人,的确是有着这个性格。
在书本中,作者描述中国人圆滑,是这样写道的“我们可以伟大到不信任律师,不信任法庭......我们可以伟大到可以制定相当繁文的缛节,然而我们也伟大到可以把这些缛节看作是生活这个大玩笑的组成部分......我们伟大到可以声讨罪恶,但同时可以对罪恶无动于衷......”
看着这些字句,我突然一阵迷茫。作者虽然是以着一种诙谐的口吻来描述这些,但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是沉重的。中国人有着圆滑的性格,既是一种好的方面,说明了其不过于拘泥,但是描述的这些,却无法让我轻松起来。时至今日,我们国家的人们,都能用“圆滑’描述,但是不能排除,相当部分的我们的国民是可以用诚恳忠厚来描写的。
当代,我们国民,仍旧不是很信任法律,信任法庭,但这部分恰恰说明了政府职责在这方面的缺失。没有指定完备的法律,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这些还需努力。人们在网络上对一个个罪恶的事件争相谩骂,口诛笔伐,但“小月月”事件还是层出不穷。
我国公民在方面的素质还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妇女生活。
最后谈谈我对林语堂先生写的这章——妇女生活的看法。
权力,主张社会分工,主张男主外、女主内等等。后来,儒家礼节对封建女子的束缚愈加严格。从“贞节牌坊”、“裹脚制度”、“姬妾制度”等等可以看出。其实,这些不用多说,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在封建礼教的制压下,妇女的地位和一种生活状态。尽管文中有写到,事实上也如此,在封建大家族中,最高掌权人很多是女人,例如《红楼梦》中的贾母,杨家将中的佘太君,但是这些女性的崇高地位是在我国另一个流传千年的家族制度下影响的,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制度对她们辛勤养育儿女、维系大家族的一种“奖励”。
而在现在,尽管妇女的解放运动开展的相当顺利,但现实生活中一些“重男轻女”、女性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不过我觉得对于这一点,真正是需要我们女性同胞自己的权力意识的觉醒,然后努力去争取,去获得他人的尊重。
最后,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觉得自己看的太晚,生在、成长在这个国家,这个可以在前面冠以无数个各种各样的形容词的民族里,我感到骄傲。当然,尽管这种骄傲一开始是学校教育的灌输,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骄傲逐渐深入骨髓。可能她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不尽人意,但是想着那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那历经沧桑的文化底蕴,都无法不让我们爱上这个古老、悠远的古国。是以我特别喜爱这个名字《吾国与吾民》,我努力去感受作者写这本书时的复杂的心情。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我想我明白作者把这句话放在书扉的原因。孔子说这句话时,是希望人们不要远离人群,追求“道”也要贴近生活,贴近人群,贴近家人。而作者在写这样一本描述我们中国和中国人的书本时,他肯定也是基于他在生活中看到的、感知到的一切。而在我看来,爱这个国家,我们就应该以一个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观察,观察中国的古今得失、现在的困境、未来的发展;去感受中华民族的悠远;感受中国人民的特点;去思考我们爱这个国家、恨这个社会的原因。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三
久闻《吾国与吾民》大名,知道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写的,也知道书的原意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几年前,我也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中看到过几个章节,非常喜欢他的文风。但把这本书完整而认真地读完,却是最近的事。
《吾国与吾民》诞生的重要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对这本书作出过评价:“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研究、描述中国人的书有很多,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国》之类外国作家的作品,不胜枚举。但这些后来的作品都极难超越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吾国与吾民》。依我看,其关键就在于其作者林语堂先生多样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林语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过,摸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饱受过西方教育,能够跳出中国看中国。
“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的杰作,他将英文中的humor创造性地如此音译。而幽默的风格也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这部《吾国与吾民》。若不是有创作背景介绍,读者几乎很难想象,这本书竟是写于最动荡的年代。诚然,每一个读书人都关心国家的前途,但林语堂没有学鲁迅,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的书中,没有字字句句都剑拔弩张。他仿佛独处于世外,心平气和而又无比诚挚地,澄清着淤积的历史偏见,展列着沉淀的璀璨文明。
为求客观公平地评价中国,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林语堂自己认为“必须要摆脱主观意识、既成观念,不受武断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完全像感觉自己跳动那样去感觉事物,由自己心的眼睛去观察事物。”
事实证明,林语堂先生的确几近完美地完成了这个重任。读《吾国与吾民》,可以感到作者似乎是在往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上作画,清晰干净无比。他从文化差异中捕捉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灵巧而又不偏不倚,绝非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能为。
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的一段话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比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林语堂先生不是不爱祖国,也不是如书中写的那样“无可无不可”,而是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虽然千疮百孔,仍有极强的生命力,绝不会为外族轻易毁灭。这样热忱又冷静的情怀,如今的所谓学者们不知道还有几个人可以望其项背。
即便才情达到如此高度,林语堂先生仍然保持着若谷虚怀,“我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接受人们对我的批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的根刨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但依我拙见,时代的发展已经转变了太多的传统观念,书中很多论断在今天早已不能适用,这一点在分析中国人心灵的女性化和妇女生活的章节中尤为明显。
林语堂先生能够凭着自己对民族的了解,预测中国在抗战中的胜利。但他毕竟不是传说中可以用水晶球预测未来的吉普赛人,无法料想几十年后的社会面貌。这一点,作为读者,我们当然要十分理解,还要理解到:读书不能尽信书。
话说回来,判断一部作品伟大与否,绝不能用后世的视角来审视,而应当回溯到创作的当时当地,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考量。《吾国与吾民》的创作出版至今已经80年,依然对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样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伟大的。正如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吾国与吾民》必将继续穿越历史的隧道,拨开眼前的迷雾,对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娓娓道来。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四
《吾国与吾民》,共有九章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吾民,主要介绍中国人的的精神层面,包括中国人的特征、德性、心灵和人生理想;第二部分讲吾国,主要介绍中国人的生活层面,包括妇女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以及生活的艺术。我最欣赏的是第一部分,林语堂先生对国民的剖析和批判颇有见解。在第二部分,他列举出国民生活的诸多领域,描绘了国人生存的基本风貌,并提出“艺术与人生而为一”的美学理想,恐怕也是他想借以改善国民素质的一个期望吧。
林语堂先生从中国人的南北差异说起。北人粗犷勇武,南人纤细文弱;北人崇斗,南人善商。虽然南北风俗悬殊,但共同的文化是把中国人民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的基石。在巩固中华民族持续力的文化力量中,有三条重要的纽带:一是家族制度,二是科举制度,三是崇拜淳朴。“家庭,是中国人文主义的标记。”在中国,家国一体,中国人的家族意识甚至高于种族意识。“家族制度的存在,使子孙蕃育,扩大民族之量,而考试制度之施行,则选拔才智,鼓励求学,提高民族之质”。同时,返璞归真的田园理想根植于一般中国人的意识之中,古人相信“越接近自然,越能保持体格上和道德上之健康状况”。中国人推崇“清淡之幸福”,这是先民对文明的一种辩证取舍,既知道文明之利益,又明白它的危险性。中国人民保留着近于儿童般淳朴的原始天性,在林语堂看来“中国在文化是年老了,而种族的生命却还年轻”。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思想的合一,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在塑造人格和德性方面,“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民族生命赖以活动”。当顺利发皇时,中国人人都是孔教徒;失败时,人人都是道教徒。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消极遁世;儒家重人伦,道家任自然;在这人世的沉浮之间,中国历代的仁人志士都在寻找一个介乎工作姿态和游戏姿态的平衡点。于是,林语堂看到中国人德性的最高理想——圆熟,可谓圆滑成熟,也可谓老于世故,此乃中国人中庸精神的最好概括。中庸,即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林公认为,中庸之道,是华夏子民极重要的生活轨范,也是他们自名国号曰“中国”的一大原因。此外林公还看到,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从古到今之所以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的国教,乃是因为中国人爱悦此生,这与儒家精神的`现实主义和重现世性密不可分。
中国人不好战,归功于儒道和谐的人生教育。儒家尚仁,提倡“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希望用道德之力把社会结合起来,在仁义礼信基础上建立社会秩序。而道家主张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回到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天下便没有利益纷争。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与西方人崇武尚斗的不安定精神相比,中国似乎显得老成稳重,而欧美则少壮方刚。
中国人的和谐观还衍生出了知足、忍耐、无可无不可与保守性的民族特质。中国人民具有超凡的忍耐力,这既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国人惯以逆来顺受、为虎作伥的愚昧与麻木。中国人自足、保守,缺少西方人强烈的开拓和冒险精神。但这种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却使中国人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人生究竟有有何种意义?西方为此不断探索却没能找到一个圆满的答语,而中国的先哲早已洞察出人生的真谛。在东方哲学里,“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在林语堂看来,“一切智识之目的,在谋求人类之幸福”,即他坚信一切智识的使命,是使人不失为“人”,并善享其生存。当他看到欧美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对原始人性的侵蚀,看到人沦为工具的可怕异化时,他呼吁“这个世界好像需要一个宗教……机械为服役人而制造,非为人为服役机械而产生”。
中国还是一个崇尚学识的民族,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传统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农民、工匠和商人都景仰读书人,因为他们是社会精英,赋有特权又受人礼遇。这种崇学尚智的民族传统,带来了的科举的兴盛和文化的繁荣,也使中国人常受过分聪明的累,表现出老滑俏皮的一面。与西方人阳刚型的性格相比,林语堂独具慧眼地看到中国人女性型的民族气质。中国人心性灵巧,思维方式感性、具象,依赖直觉,不好逻辑推理,这些近乎女性化的特征,形成了中国人最大的一个特点——重情理,与西方人重学理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女性化的民族气质,便可以知道中国文学得以昌盛,成为“诗的国度”之原因;也可以知道中国人情大于事理,法制传统不足之根由;还可以知道国人普遍缺乏科学之精神,自然科技远落后于欧美,所以今日才要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之战略。
这便是我读林公《吾国与吾民》的一些感触和札记。在这本著作中,林公语言非以优美取胜,而是闲谈见长。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五
《吾国与吾民》成书于1934年,距今已有七十八个年头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但根深蒂固在个体和我们的民族的.骨子里的东西是不变的。让你认识自己的同时,还要让你窥到自己身后的影,这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话说回来,判断一部作品伟大与否,绝不能用后世的视角来审视,而应当回溯到创作的当时当地,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考量。《吾国与吾民》的创作出版至今已经80年,依然对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样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伟大的。正如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吾国与吾民》必将继续穿越历史的隧道,拨开眼前的迷雾,对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娓娓道来。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的一段话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六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们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的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静,并且她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如此自白,林先生的性格便跃然纸上,令人情不自禁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定是一个率真的作家。”
历来并不乏剖析中国人品性与生活习性的文章与著作,但读来或则过褒扬近乎谄媚以期宣传之效果,或则过批判近乎无情并因之令人悲悯而缺乏客观性。一本阐述中国的著作,它的价值应足以当得起阐述中国者,不能犯上述任何一点毛病。这样的作者必须立于客观的地位,其客观的程度足以领悟全部中国人民的旨趣,这样的人才不是轻易找得到的。但正如赛珍珠女士所说:可是出乎不意,与历来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出世了。它满足了我们一切热望的要求,它是忠实的,毫不隐瞒一切真情的。
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你会惊叹于作者简纯的风格,而这种简纯偏又不影响作者对真理领悟的陈览。
林先生确是立于了客观的地位,无论是揭露中国的弊端,抑或是陈述其美好之处,他总是在扮演着一个叙述者的角色,但绝不只是信息的传送者,我们往往被他感染。
有时,我们甚至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写的,如若是中国人,怎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可细读全书,这又分明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如若不是中国人,又怎能如此富有诡辩与学识,幽默与澄明将中国人剖析的如此之深刻?每每读起林先生的文章,脑海中想到的竟是鲁迅先生,总不免要作一番对比。后者往往让人醍醐灌顶却又悲悯无奈,而前者虽平淡谦和却极具启示。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这本书是写给纯朴而忠恕的一般人的”,这也就是为何此书能够与绝大多数的读者达到认知上的共鸣与契合。
这里,我仅摘录一段本书中作者关于道教的论述,供大家欣赏。“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情感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付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七
《吾国吾民》是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篇小说,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描绘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的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坚毅和智慧。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震撼和启发,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
段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各种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比如李逵,他虽然是个土匪,但在关键时刻毅然选择投身革命,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和“大义”。还有曹操,他聪明绝顶,但却用计谋挑拨离间,背叛了朋友,这个形象体现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敌时的机智和胆识。
段三:情节的跌宕起伏。
《吾国吾民》的情节紧凑而曲折,一波三折。从最初的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到近代社会的民主运动和革命浪潮,再到共和国成立和建设的艰辛过程,每个情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中的冲突和矛盾,充满了戏剧性和较量,更加突显出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艰辛历程。
段四:对中国人民的敬意。
《吾国吾民》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经历各种艰难和挫折时的无畏和坚持,彰显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和韧劲。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要倍加珍惜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继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段五:启示和展望。
《吾国吾民》这部小说唤醒了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在感叹中国人民的伟大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坚持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同时,我们也应以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为榜样,发扬勇敢、坚毅和智慧的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总结:
通过阅读《吾国吾民》,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这部小说给予我们启示和激励,让我们坚定走好前进的道路,努力创造更好的明天。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八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有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年前花了约三四天读完了这本书,期间断断续续。我所买的版本是台湾学者黄嘉所译,文本中带着些文言。总觉得看这类书如果在刚看完就强求自己说出个所以然来,有些不可行。部分书适合细细回味,如这本,看完觉得似乎有所得,却萦绕心间说不出,需要时间消化一下。在生活中看到某个场景,我又会自然而然想到这本书中作者所说的话的时候,心里忽然有所悟了:讲的还真对。
由于这本书涉及面比较广,我想就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这方面讲讲我的看法。
看《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初衷不过是因为自己的一个念头:找答案,或许这听来有些奇怪。
去年算是看新闻比较多的一年,不管是世界的还是单单中国的。有些是主动去关注,有些是“被动”接受。在看完一些负面报道之后,我不觉去思考中国人这个群体到底有怎么样的特征,为何这个社会有很多不良观念已根深蒂固,不能轻易动摇。这种心情一直持续了很久,也一直没有想明白,到底我太年轻,涉世不深,没真正了解这个社会。我忽然想知道这个社会背后的价值观念,人性等一些问题,还想知道为什么有些腐朽落后竟然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我就打开了这本书。
林语堂这本书总体讲了中国的基本要素和中国人的生活,然后又随之细分,整本书的风格既有史料,也有自己观点,语言诙谐,不深奥。再加上林语堂功底深厚,又对典故信手拈来,作为读者并不会存在看不懂这本书的问题。在元素中,他讲述了地域之差决定的南北方人习俗、性格、生活之差异,还讲了中国人的德行、心灵,以及佛儒道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生活这一块则涉及政治,文学,女性地位以及中国人闲暇生活时的艺术。
可以说,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人的德行这一处内容,因为我从中看到了现在还存在大部分中国人身上的东西,包括我自己也有。诚如作者所言,中国人圆熟,善忍耐,林语堂甚至戏称“中国人之忍耐,盖世无双,恰如中国的景泰蓝瓷器之独步全球”.中国人又对事对人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
林语堂对这个现象也持辩证态度,他探究行为本源,觉得大家是受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儒家作为两千多年来的最具影响力的学说,渗透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固然其有精华,也有糟粕。就拿中国人的品性忍耐来说吧。中国自周代起,重家族血缘关系,当时是为了政治。发展到现在就是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古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我们都知道,古时刑罚严酷,若一人惹了杀生之祸,灭族时,会殃及整个家族。再者,寒门之士立志考取功名也为了振兴家族。可见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舍生取义或者大道以家为核心。固然这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但由此衍生出来中国人与人之间爱面子,重人情在某个时候会不利于一个国家法治的进步,现在其实我觉得挺拖累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人情之重在整个社会都能见到影子。譬如,一个人因犯罪被公安局拘留,家人的第一个反应必定是寻个关系好的,认识的,去把那人“捞”出来。甭管那种关系有多远,家人也会想法设法拉近关系。又比如在一些地方办事要塞钱,更有人以此为业,比如驾照,一天能赚很多钱。我不知道是该对这个现象抱怎么样的态度,是应该笑着说这个创造了就业岗位呢,还是大肆批评,愤怒地说:“怎么这样?”恐怕得到的答案会是――现在都这样吧。此外,贪污受贿也是个大问题,《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后,对打击贪污贿赂严厉,这也是个好趋势,我们都希望为政为官者清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大多数人终归是无法脱离社会的,无法跳脱这种种密集的关系网。人既然是处在社会群体中,免不了被束缚,在我看来是挺无奈的,但改变不了的是别人,能坚持的是自己的本心,不妨少一些随波逐流的行为,少一些盲从心理。现在社会的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其实挺多人会在不知道真正情形是什么情况下,随意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此行为不可取。我觉得这些行为的背后一定透露出人们的某种心理,如果稍加研究兴许会很有意思。如果有精力,我会继续看看与人性,社会心理学,大众心理学有关的书。毕竟一本书不可能告诉我所有。
这个社会向来是弱肉强食,常言道“人善被人欺”别被别人当软柿子,林先生说忍耐是中国人的“绝技”,其实我觉得当忍则忍,不当忍没必要忍,不必事事遵循那些凛然大义,像是你宽容就有美德一样。一味地退让,也许会让自己得不偿失。如佛语里所说的别和消耗你的人一起,对有些人不妨敬而远之。每个人都不是圣人,也有脾气,不必事事忍气吞声。虽然主流是“和我没关的事情我何必要管”,但如果真的有一天被伤害的人是你,周围的人都熟视无睹,你还会这么想麽。难道中国人就这么冷漠没有爱心麽?我现在的态度是虽然我人微言轻,在某些事情上仍坚持发声,我还对改变现状有所期待。
人如果活着连希望都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岂不是很可怜?
至此,我还挺喜欢鲁迅的那句话的: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风墨澜简书作者,浮生多忘事,平生多妄言。不定时写文。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九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晚年,祝愿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春节嘛,最是一年闲暇时,得闲拜读林语堂先生的着作《吾国吾民》,旧时传统与现时新风两相对比,感触颇多,下面简单分享一些心得供大家把玩。
过年回家,阖家团圆,辞旧迎新。遵照春节的习俗,当然要有吃团年饭、守岁、拜年等节目,在我们乡下,甭管是团年也好,还是拜年也好,围着火炉唠嗑聊家常无疑就是压轴大戏了,颇有围炉夜话的味道。亲戚朋友坐在一起,当然得有话题了,可以是家长里短,但更多的还是在年轻人身上,爸妈当然要过问我有无对象了,亲朋好友那也是必须的,甚或邻里之间也要问上一问,总之身为局中人,想躲也躲不掉,相信在座诸位或多或少都有些感同身受。在林先生笔下,对恋爱与求婚也有专门的描述,婚前的恋爱在古时中国是一个禁果,未出阁的女子多养在深闺,结婚的仪式方是恋爱合法的正当仪式,在这种环境下,相互爱慕的男女双方要如何秘密幽会互诉深情呢?可以是灯节晚上观灯,可以是利用年幼的弟弟充当青鸟使者,也可以是通过红娘暗通消息,总的来说还是有诸多不便之处。虽说过年时被拉着谈论有无对象、甚或直接相亲比较受伤,但是相比旧时的社会还是要幸运多了,一则热恋中的男女可以通过微信视频、手机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二则现在社会父母更为开明;三则交通更为便利,相见更为容易。有感于旧时的约束,现时的婚恋自由就显得尤为可贵。惟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倘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好像对于一个人,吾们倘非知道他怎样消遣闲暇的方法,吾们便不算熟悉了这个人。中国人总是愉快的,总是高兴的,总是韵味无穷儿敏慧,大多数人仍保持他们的和蔼和兴致。林先生认为只有在极度闲暇时,个性方能彰显,同时也列举了一些中国人在极度闲暇时会做的事情,例如搓麻将、啜茗、猜谜语、嬉戏小孩、街头闲逛等,这许许多多的事情延传至今。春节的娱乐项目当然少不了搓麻将、逗弄小孩儿了,当然也少不了逛街采购年货了,这也是一个欢乐的.春节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春节传统便是这样得到延续。
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读完此书深感赞同,希望大家可以在得闲时沉下心来读读此书,去感受林先生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去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十
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读完《吾国与吾民》一书后,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本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展开论述,从各方面而又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作者认为,形成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趋势下,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可能对我们本国人来说没有绝对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在那个时代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的西方人清晰的从各方面介绍了一个健康而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我认为,现代人读此书不仅可了解过去的中国,也可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十一
吾国吾民,寄托着每个中国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其中蕴藏着吾国吾民的心得体会。走进今天的中国,我们不仅感受到国家发展的迅猛,更体会到每个人心中对家国情怀的坚定。吾国吾民的心得体会让我们深切认识到自强不息的力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传承的珍贵意义。
首先,自强不息是吾国吾民的重要心得。我们的祖辈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开辟了今天的道路,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坚忍不拔地奋斗。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提醒着我们珍惜取得的成就,更激励着我们继续追逐梦想。作为吾国吾民的一员,不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勇于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贡献。
其次,社会和谐是吾国吾民的追求。吾国吾民深知家国的繁荣需要社会和谐的基础支撑。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稳定。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个体和个体之间,还体现在政府和人民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唯有实现社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吾国吾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文化传承是吾国吾民的根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片庞大的文化底蕴,更是一种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吾国吾民应该珍视和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要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更要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风采和魅力。
总之,吾国吾民心得体会的形成离不开伟大祖国的巨大成就。自强不息、社会和谐和文化传承是吾国吾民的重要精神。在今天这个辉煌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我国不断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迈向更加辉煌美好的未来,让吾国吾民的心得体会成就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十二
吾民吾国是一种集体意识形态,是指国民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吾民吾国的理念中,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幸福是相伴相生的。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要有责任感、奉献精神和自豪感,不仅为自己努力奋斗,也为国家的繁荣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吾民吾国的价值观中,人民至上是首要原则。国家的发展应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关注和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使人民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合理的分配。同时,国家应积极倡导社会公正、诚信守约、尊重个人权利、保护弱势群体等价值观念,以构建一个和谐、公平的社会环境。
作为国家的公民,我们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首先,我们要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关心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国家的发展出谋献策。其次,我们要遵纪守法、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同时,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和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只有每个公民都能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才能真正实现吾民吾国的理想。
第四段:吾民吾国的成就和挑战。
在长期的努力下,我们国家取得了众多的成就。我们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减贫成就,提升了国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建设了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拥有先进的科技和创新的能力。然而,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经济增长的不均衡问题,环境污染的严重,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等。这些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智慧去解决,以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各种挑战,我们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并想象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相信,在吾民吾国的理念下,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国家。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我们能够解决各种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吾民吾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理念,它鼓励个人与国家的利益相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要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关注社会问题,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只有通过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吾民吾国的理想,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美好。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十三
《吾国吾民》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本重要著作,此书发表于2020年,是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和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提出。阅读《吾国吾民》令我深受启发,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习近平的领导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此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吾国吾民》着重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独特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但在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习近平在书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简单复制西方的模式,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道路,注重实践和创新。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因为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取得成功。
其次,《吾国吾民》强调了人民目标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指出,发展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发展人民、造福人民。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在这个观点下,我深感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来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实现国家的崛起和繁荣。
再次,《吾国吾民》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习近平认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社会稳定和秩序的保障。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对此深表赞同,因为法治不仅能够保护人民的权益,提高社会公平度,还能够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和国家的形象。通过坚持法治原则,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稳定和发展。
此外,《吾国吾民》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注重经济建设,更要注重文化建设。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坚守传统、追求进步的根基。我深深认同习近平的观点,因为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它,使其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只有通过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
最后,《吾国吾民》强调了中国的国际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责任承担起国际事务的重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通过平等互利的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深信,通过中国的努力,我们能够为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通过阅读《吾国吾民》,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习近平的领导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深信,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将会继续稳步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我也深感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而奋斗。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和美丽。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十四
第一段(引子):吾国吾民,是一个团结、奋发向前的国家,我在这个国度生活了十多年,见证了吾国吾民的种种经历和成长。在这段时间里,我日益深刻地体会到吾国吾民的几个特点,这些特点无论是在个人还是集体层面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团结奋进):团结奋进是我对吾国吾民最深刻的体会之一。吾国吾民以团结为本,在面对政治、社会或经济问题时,总是能够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无论是在自然灾害面前还是在国家发展中,吾国吾民总是能够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充分发挥团结的力量,最终战胜困难。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吾国吾民的荣耀,而且也激励着我个人不断努力,为吾国吾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段(宽容与包容):宽容与包容是吾国吾民值得赞扬的品质。吾国吾民无论对于自己国内还是外国人,总是能够给予宽容和包容的态度。无论是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吾国吾民都能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尊重各种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种宽容与包容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在政府和社会层面上得到了具体体现。通过各种政策和活动,吾国吾民努力促进不同群体的融合,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
第四段(责任与担当):吾国吾民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深厚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集体,吾国吾民都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吾国吾民深知国家的繁荣与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他们愿意主动投身于各种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积极行动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在疫情爆发时得到了更为明显的展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努力,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段(展望与建议):展望未来,我希望吾国吾民能够继续保持团结、宽容、包容的品质,继续发扬责任与担当的精神。我相信,在吾国吾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幸福美满。作为一个吾国吾民的一员,我愿意继续努力,为吾国吾民的发展献出智慧和力量,与大家一起携手并进,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总结:吾国吾民的团结奋进、宽容与包容、责任与担当等特点无疑是吾国吾民在经历历史洗礼后形成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重要精神。只有以这种精神为指引,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吾国吾民的繁荣做出贡献,推动我们的国家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无论身在何处,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作为一名普通的国民,我深深感受到了吾民吾国的伟大和重要性。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不断思考和体会着如何为吾民吾国做出贡献,以及如何为自己的家园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经过多年的体会与思考,我逐渐明白了吾民吾国的重要性,并产生了很多心得体会。
第二段:吾民吾国的意义(200字)。
吾民吾国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吾民吾国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群体,他们团结在一起,共同承担着保卫和发展自己国家的责任。吾民吾国的每个成员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吾民吾国的安康与稳定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与安宁,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把吾民吾国的利益放在首位。
第三段:为吾民吾国贡献的方式(200字)。
为吾民吾国做贡献有多种方式。作为一名国民,首先要维护国家的法律和纪律,遵守国家规定的行为准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此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传递友爱与希望。同时,为吾民吾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此外,保护环境,提倡绿色发展也是为吾民吾国做贡献的重要方式。
第四段:吾民吾国的未来展望(200字)。
吾民吾国的未来是由每一个国民共同努力和付出塑造的。在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时代,吾民吾国也需要不断进步与创新。我希望吾民吾国能够建立更加公正、民主与法治的社会制度,实现人民的平等与和谐。同时,我希望吾民吾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吾民吾国能够走向世界舞台,为全球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段:结语(200字)。
作为一名属于吾民吾国的国民,我会时刻铭记吾民吾国的重要性与使命。我将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为吾民吾国发展做出贡献的行动中,以此回报国家和民众的培养与关怀。同时,我也会时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为吾民吾国的未来贡献出更多的力量。让我们共同为吾民吾国而努力,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繁荣、和谐与美好。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十六
吾国吾民,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存在。我们身处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度,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传统底蕴。我们的祖先为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尽展智慧和勇气,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今天的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重任。我深感与吾国吾民的连接,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光荣与自豪。
吾国吾民心系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命运。我们身处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度,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然而,正是这样的多元化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无比的魅力和活力。吾国吾民团结一心,互相尊重、包容和帮助,使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走向繁荣和富强。我深感吾国吾民之间的友爱和和谐,那是一种无尽的力量和动力。
吾国吾民志存高远,敢于追求卓越。我们崇尚劳动、敬业和创新,尊重知识、智慧和人才。我们各行各业的努力和付出,让吾国吾民的生活逐渐变得更加美好和富足。我深感吾国吾民的奋斗和追求,那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胸怀。
第四段:吾国吾民的包容与宽容。
吾国吾民以宽容包容为荣。我们拥有丰富的宗教信仰、思想理论和文化传统,这使得我们对他人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吾国吾民的宽容与包容让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使我们能够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我深感吾国吾民的包容与宽容,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大爱与博爱。
吾国吾民身负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担当。我们明白,只有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秉持着对吾国吾民的责任感,用实际行动努力奋斗,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深感吾国吾民的责任与担当,那是一种无私奉献和伟大的精神。
吾国吾民,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存在。我们的团结友爱、奋斗追求、包容宽容和责任担当,构筑了一个强大而美好的国家。每个人都是吾国吾民的一分子,我们骄傲地自称中华儿女,在国家的日益强大中,我们肩负着前行的责任和希望。让我们携手共进,努力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为吾国吾民的繁荣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十七
看到一个人,我们会观察他的面貌、体型等基本特征,进一步接触我们会了解他的品行、性情。一方面我们会在他日常的生活、活动中去了解他的习惯、性格、人生理想等;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又会从他所在的家庭环境,社会大环境的方方面面转而分析他的性格、理想等的形成原因,以及家庭、社会等对他产生的影响。这是我看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之后,对“如何去了解一个人”这一问题的简单思考。显然这只是针对“一个人”而言,而对于一群人、一国国民而言,要想清楚了解、分析他们,这个过程会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却要复杂的多,需要考虑的问题、观察的视角也要更多样。而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分析、总结就更加困难。但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确是成功对国人进行深刻分析的一部著作。这本书,可谓是“一面影射中国人的镜子”.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中国人形象,典型的中国人所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国家。这里仅谈一谈,林先生对“中国人德性”的深刻分析。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给西方人看的,其中各方面的分析,也自是在国人与西方人的对比中,表达观点,体现见解的。在分析比较中,林语堂先生用“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八个词概括了中国人的主要特性,其中,有些实乃恶性,而非美德。有些则为中性品质,它们是中华民族之弱点,同时亦为生存之力量。如,忍耐可以变成容纳罪恶的病态之宽容;和平可以转化为懦怯的恶性;保守主义有时可成为迟钝怠惰之别名。
圆熟。
圆熟,显露出一种静止而消极的力量,而非年轻的活跃和进取的力量。中国人总是把心的地位看得太高,以至于剥削了自己的希望和进取欲。并在无形中形成一条普遍的定律:幸福是不可强求的,因而放弃了这个企望。古语云,“退一步着想”.中国人往往无盲进的态度。
但是中国人的圆熟,也自有他的优点,它使我们显得更加沉稳,处事时能够更加冷静、镇定。
林先生还认为,我们的圆熟,并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他们讥笑少年的躁进,讥笑‘天下无难事’的自信,所以中国青年总是被教导在长者面前缩嘴闭口,不许放肆。”(p72)。
忍耐。
“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国人将忍耐看作崇高的德行,我们总能在艰苦的环境中谋求自己能够坚持下去的空间,个人认为“吃苦耐劳”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忍耐”.但是,多数时候,我们并不只是一味的忍耐,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底线,在超越底线之前,我们都会因为不想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容忍了对方的无礼或者霸道等。有时,我们忍耐也是有目的的,所谓的“蛰伏”,应该有这层意思。为了以后的飞黄腾达,而甘于在时机不成熟的当下,默默无闻,忍受各种身与心的劳累,不断装备、完善自身,蓄势待发,待机遇出现时,从而快而准的稳稳抓住,一飞冲天。但有时,忍耐过了头,又会被视为懦弱,视为一种安于现状,不愿付出努力去改变当下的处境,去争取更加舒适美好的生活。
无可无不可。
无可无不可,看到这个词,想来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它体现出一个人的一种消极或者说不积极的'态度,对某件事情或所有事情的一种冷淡,漠不关心。可做可不做,如果不是有他人拉着你,或者某些其他外力的逼迫,我们可能压根就不会去理睬某件事情。好多的中**亲会告诫自己的儿子:“少管闲事,切莫干预公众的事。”古语也云,“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林语堂先生认为,在中国人身上之所以常出现这种模棱两可的冷淡消极态度,实属中国社会上个人权利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在缺乏权利保障的环境中,“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无疑是一种最稳妥和安全的做法。这种冷淡的品行,也并不是生来就有。我国的青年人对公共事业的热心,对各种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慨绝不亚于西方人。只因干预外事惹了祸,一次两次三次,慢慢的那种激进和愤慨的性情,就被消磨掉,而慢慢“学乖了”,不会再有第四次、第五次。古语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认为,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不足。只有你个人能力足够强大了,也才能去过问其他事情,而不至于受伤害,影响到自己。当然,在当今社会,我国不断发展,各种社会不公平,个人权利得不到保障的事情依然广泛存在,但是这种情况,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老滑俏皮。
林语堂先生在用这个词表达中国人的一种德性时,还是比较中性的。就个人看法来说,我觉得正面来说,老化俏皮表现的是一种历经各种世事沧桑之后,形成的睿智和从容。负面来说,则有一种油奸巨滑的感觉,各种实利主义的人生观,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也好,通过收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也好,最终能够选择一条完全对自己有利的道路,有人会利人利己,而有人可能会损人利己。林先生认为“老滑俏皮”这种冷淡而又实利的态度,源于老子的道家精神,且往往是“老人”才具有的品性。“当一个人年纪长大了,他发展了低飞的天才,而他的理想又糅合以冷静的慎重的常识,加之以大洋钿之渴念,实利主义因是为老头儿之特性,而理想主义则为青年人之特性。”(p84)年纪越来越大,看问题也会越来越现实,二十左右的小姑娘不大会为了金钱目的而嫁人,四十岁的女人,不大会不为金钱目的而嫁人(她们认为那样更稳当)。如鸽之仁慈与如蛇之智慧,是俏皮的两大属性。联想到中国的老人时,我们总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面露慈祥微笑的老人,看着他因为顽皮而哭闹的小孙子,说着“这算什么”、“没有关系”之类的话语。显现着一种因岁月流逝、历经各种世事沧桑之后的睿智、沉稳和镇静。
和平。
大多数中国人不喜欢冒险类的运动,却感兴趣与寻常平凡的世界。因为我们具有无限的忍耐力,不辞辛苦的勤勉和责任心,慎重的理性,愉快的理性,宽宏的气度,和平的性情。
我们爱好和平,因而很多事情都趋于一种“中庸”.我们愿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愿意谅解,愿意妥协,不愿意引起不必要的争端。我们提倡做人不应“锋芒太露”,我们坚持“勿逼人太过”,并将其作为一种“个人修养”.我们是理性的民族,因之道家的出世思想糅合以孔教的积极鼓励,养成一种和谐的人生理想。在我们自己看来,这没什么不妥,但在思想激进的人看来,这并非一种理性思想,反而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知足。
提到“知足”,我们常会想到“快乐、幸福”.因为知足,即使在简陋的环境中,我们仍觉得很快乐。林先生在文中提到,“幸福问题最后都可以收缩为个人欲望问题。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diogenes)曾经宣称自己是一个快活人,原因是他没有任何欲望。当他见了一个小孩子双手捧水而饮,索性把自己的饭碗也摔掉。”(p98)没有欲望,自然也就没有各种矛盾和苦恼。但是现世中又有几人能做到没有欲望,达到一种看透人生空虚,看破红尘的境界?虽然我们做不到如此极致,但是我们可以拥有一种“积极争取,坦然面对”的心态。“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p99)这也是林语堂先生总结的中国人之“知足”的精义。很简短的一句话,却也意义深刻、精辟。
幽默。
对于“幽默”这一词,我所想到只有某个人很风趣、他是大家的“开心果”,能够我们带来各种有趣的故事。但是林语堂先生将“幽默”作为中国人德性之一进行叙述和分析时,却将这一词与人生、与中国的各种社会现象等联系到一起。读这一小章节时,我总能处处感觉到林先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讽刺,觉得某些行为非常可笑、无法理解。很多只是点到为止,却并没有深入的挖苦。具体原因我并不清楚,但想来可能因为文章篇幅限制;也可能因为是在向西方人分析国人,语气不宜太过尖锐;也可能是其它多方面的原因。林先生认为,幽默是一种人生观的观点,是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人生是一出大趣剧,而我们人类仅仅是其中的傀儡,一个人把人生看得太认真,遵守图书馆章程太老实,服从”草地勿准践踏“的标牌太谨饬,常让自己上了当而给长老的同伴笑话。”(p105)。
书中提到,中国人幽默会见之于行为和文字两方面,且见之于行为者,往往多与见之于文字者。文字上,陶渊明的作品、杜甫和李白的诗中等都可以见到相当的幽默。行为上的幽默往往体现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社会现象。作者打趣的提到“直到如今,著者尤不能辨别送葬和婚娶的仪仗两者之间有何区分,如非最后看见了棺材或者花轿。”(p105)林先生还将中国社会中,对待事情“不庄严”的态度,视为一种中国式幽默。
保守性。
林语堂先生认为保守性有时是一种自大的表现,太过满足于现有状况。但当其受到某些外力的强烈刺激后,就会被突破,而走向进步。
可见,这些个德性,各有独特的方面,却又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分不开来。圆熟的人,又显得老滑俏皮;爱好和平,容易知足,则又能忍耐一定程度的艰苦和屈辱等;很多事情无可无不可,不乐于去和别人争,顺其自然,显得消极,却又无不有利于营造和平的氛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39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