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阅读之后,我对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要注意客观公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一
《童年》一书是蒙特梭利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她还提出了儿童发展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启示,现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和认识。
一、认识儿童。曾经青春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蒙特梭利女士告诉我们: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便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
蒙特梭利女士系统的阐述了揭开儿童成长奥妙的革命性观念,正如她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的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又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在书中,蒙特梭利女士提出了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丰富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如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
既然我们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子就真的好看吗?成人的经验就真的帮不了孩子什么吗?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远见,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当前的探索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
三、教师的准备。对教师而言,观察儿童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仅仅有教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师首先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使自己的内心做好准备。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最根深蒂固的缺点,事实上,这些缺点会妨碍教师与儿童的关系。为了发现这些潜意识的弱点,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引导。我们必须像其他人看待我们那样对待自己。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点,以及自己的坏脾气,而不是过分关注“儿童的脾气”,或者“纠正儿童的错误”,甚至是关注“原罪的影响”。只有先清除你自己眼中的沙粒,你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作为老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在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为他们所特别制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无需过多的语言和暗示。最后是要根据儿童的敏感期和发展规律准备好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促使他们健全地发展。
《童年》给我的启发当然不止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会大有裨益,我相信蒙台梭利的著作会让我更真实的了解儿童,让我能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来施教,对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二
初识《童年游戏》这本书是在一个闲暇得近乎无聊的下午,游走于杂货市场的旧书摊,随手翻看林林总总多已泛黄的老旧书籍。为打发时间,便以极便宜的价钱随意买下了这本由电影剧情编撰而成的《童年游戏》。本是不经意的翻看,却被书中的叙述深深吸引,一幕幕似曾相识的画面与父辈们的唠叨一帧帧重合。那个如我这般年纪的人不曾经历的时代,不曾体验的生活,以及不曾留意的亲情,竟使自己泪眼婆娑。
在那样一个父辈们儿时生活的时代,两个孩子的父亲因为老母亲病重挪用了集体10斤粮票而成为贪污犯被公安局抓走。于是,这个家庭失去了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和经济支柱。无奈的母亲只能让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到铁路边上去捡拾火车上散落的煤块来贴补家里的生计。
两个不满十岁顽皮且童真的孩子因为父亲是贪污犯而失去了与同伴玩耍的资格,两个瘦小的身影相依为伴每天孤独的在铁路边上徘徊。累了便爬上停靠在铁轨上的煤车顶上歇息,哥哥从怀里掏出从母亲嘴里省下来的白面做的一块馍,两兄弟就在车顶上啃着那块来之不易的白面馍馍,而哥哥总是只留下四分之一自己吃,剩下的四分之三却都放在了弟弟的嘴里。而今的我们,即使在我们的记忆中,又何曾有过这样的憨乖、亲情与责任!那哥哥也未满十岁啊!
哥哥喜欢枪,偷了家里的一块香皂从修自行车的哑巴师傅那里换了自行车链条做了一把可以啪啪做响的链条枪。虽以前因为考试不及格被父亲没收后扔弃在野外,却也被哥哥捡了回来偷偷放在铁轨旁边藏匿起来了,及至父亲被抓走后哥哥捡煤时才把枪从藏匿处掏出来,对着来往的火车装模做样地扣动着扳机,即使这样也令在旁的弟弟欣羡不已。
一日,在铁轨上玩弄自己爱枪的哥弟俩突然看见一列火车上满载着背着真枪戎装整齐的解放军在面前呼啸而过,哥哥近乎痴狂的跟在火车后狂奔,看着远行即将消失的列车,看着车厢内一个解放军给他的一个军礼,哥哥顿时站立在铁轨上挺直了腰板还了一个不标准的军礼,火车走远了也久久不肯放下。最后回过头来告诉弟弟:"我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后来还对着一群伙伴说:"我长大了要到北京去当解放军,保卫天安门!"。
这个时代,我们自己何曾有过这样的纯真、执着与梦想!
那样的岁月,大人们被压抑着,背负着太多的沉重。而孩子的世界依然还是玩性的。后来,一群小伙伴相约到河里学着大人去炸鱼,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鱼是一种奢侈品。就因为这一点奢侈的想望,哥哥下河之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遗像中的哥哥穿着那个时代最让人艳羡的海军衫,依然憨憨地笑着,那是父亲没有被抓走时留给他的幸福。母亲的悲伤被极度地压抑着只能无声地啜泣,因为这是一个贪污犯的儿子!惟有在弟弟的脑海里依旧响彻着哥哥的誓言:我要到北京去当解放军,保卫天安门!
这本书有着我们遗失了的童年的许多情节,在那个纯真的岁月中重复着"攻城"、"踢毽子"、"跳皮筋"、"链子枪"、"滚铁环"、"打砖块"的游戏,而今伴随着那份浓浓的亲情在心底被一一唤醒!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三
《不平等的童年》书中围绕美国中产阶级、工人阶级与贫困家庭教育的差异展开了一些列举证和论述,提出了“协作培养”(concertedcultivation)育儿观与“自然成就”(accomplishmentofnaturalgrowth)育儿观,作者充分论述了两种育儿观的优劣势,并在书中指出“尽管本书提出了基于社会阶级决定了教育的理念与方向的观点与研究假设,但这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与研究假设,并不能说明教育的复杂性。”
作者很理性地在最后一部分(第四部分)第十四章“对纵向民族志的反思和各个家庭对本书的反应”的开头之处,引用了12个家庭中的一名家长的读后感言:
“这本书诋毁了我们,让我们的家庭看上去就像白人中的渣滓”。
可以明显地看到,面对阶级分层这个不争的现实问题,被划分到底层的人们有着许多的愤慨和无奈。
一、棘手的难题。
一个人的发展,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阶级划分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发展轨迹,但对一个人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阶级划分对一个人发展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人们主要关心其消极的一面,因为由阶级划分所导致的社会矛盾一定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阶级划分也给人性恶的一面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我几乎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的决定:是把这一点点有限的资源贴补给人数更加广泛的底层员工,提升一些他们的幸福感和凝聚力,还是继续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的实验上,让企业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底层员工的流动性很低、可替代性强,他们永远都不是企业关心的重点,设备的智能化让管理越来越简单,底层员工与机器越来越难区分。
也许,这些问题是国家应该关注的事情吧,但是我们做企业,如果不能保护自己的员工,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他会平静地坐在办公室里么?企业的发展就是依靠各个岗位的员工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但是技术的发展让这些员工的角色不停地变换。学习效率低下的员工同样为企业做了重要的牺牲。
这个问题复杂到我几乎不愿再花时间去想,我还不如抽时间去领我的孩子去看看重庆的立交桥(下半年孩子的a类愿望)。
这个难题的解决,似乎也是家庭教育要面对的问题,是否需要早点让孩子看到社会是分层的?早点让孩子知道今日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们将来不一样的地方会越来越多?如果还没想清楚上两个问题,那我们应当如何让孩子们接受一个观点,他们将来的生存状态要取决于他们当下每一天的时间安排呢?每个家庭可以有每个家庭的决定,选择安于现状还是选择穿越阶级是每个家庭的基本权利。每个人也同样有自己的决定,选择什么也是自己的基本权利。
无论是中产阶级非常主动、巨大投入的“协作培养”育儿观,还是工人阶级与贫困家庭相对被动、极小投入的“自然成就”育儿观。他们的育儿目的是否是穿越阶级?他们穿越阶级的路径是怎么规划的?他们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完成阶段性目标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切换路径?这些具体问题的答案似乎更具备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工人阶级与贫困家庭缺乏脱离具体的目标和行动去讨论各种观点的兴趣,中产阶级家庭会很快了解到“协作培养”育儿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参考工人阶级与贫困家庭育儿观中的优点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行为。这些现象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分化。
精英阶级是不希望看到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产生过于明显的分化的,因为那样非常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无论何种原因,永远都会有相当一部分精英阶级和中产阶级的人们的使命是帮助工人阶级与贫困家庭关注社会问题,主动采取行动。他们的行为很值得人们称赞。否则,矛盾将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生产力的倒退会浪费几代人的心血。
二、竞争是把双刃剑。
社会的分层,从工作性质的分层逐级展开,高科技驱动下的工业革命,让无数学习效率低下的员工的职能发生衰减,甚至步入半失业或失业状态。无论是中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都逃不出这个规律。
中产阶级的焦虑一方面来自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另一方面来自学习效率伴随年龄增长的下滑趋势。他们已经不再奢望不劳而获,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担心,今日所掌握的技能如何可以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徒劳无功。此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肩上的担子很重,很有可能因为一次决策失误回到工人阶级的队伍里,那时也许他们不再有焦虑,但一定充满了忧伤。
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似乎不用考虑那么多,只要有明天的伙食费和房租,他们今天还是可以开开心心地看会儿电视。如果他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打磨一项技能,收入就绝不可能仅限于伙食费和房租了。他们的煎熬来自对下一代的期望。他们可以接受自己一生的潦草,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受到各种规则和潜规则的制约。焦虑一生的中产阶级在其后半生会本能地巩固其核心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这些动作的直接受害者将是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中的优秀人才。因此,精英阶级一定会出面干预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无论精英阶级如何干预,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贫困家庭相互间的过分竞争导致的不平等趋势很难改变,不充分的竞争又会导致人们缺乏改造世界的动力。
竞争强烈程度的取舍,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目前基本上是由人类的精英阶级来推动。
三、穿越阶级的方式。
每个阶级里都会有人去穿越,这是人类文明的促进因素。也是解决效率与平等之间的矛盾的一个很好的形式。
中产阶级“协作培养”育儿观可以打造出两类人,一类人充分利用父母提供的资源让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面遥遥领先与同龄人,几乎可以抓住一切进入精英阶级的机会,另一类人也许不太重视那些别人硬塞给他的各种他不太感兴趣的事物,自己寻找着非凡的发展路径。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自然成就”育儿观同样也可以打造出两类人,一类发现了改变命运的方法,开始做着各种进入中产阶级的尝试,另一类安详地过着与父母相似的生活。
做好充分准备或者有着强烈愿望去穿越阶级的人们的每一次失败都可以很悲壮,都可能谱写出一部绚丽斑斓的小说,其中的一部分还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些体验可以被称作人类灵魂的瑰宝,去鼓励后人去积极地面对生活、勇敢地抓住机会。
四、共同目标。
尽管阶级的分化会导致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间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大家是可以搁置矛盾,去共同协作提高生产力的。
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都十分期待生产力发展到可以满足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需要的那一天。那一天的生活资料是按需分配的,人类所有的体力劳动都由机器代替,国家和阶级逐渐消失,人人平等开始贯穿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共产主义社会来描述这个社会状态很恰当。
人性的善的一面在平等的氛围里更容易展开。很可惜,人类为了解决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匮乏状态下的快速发展,发明了等级制度、国家机器和金钱,并在这个体系里发生了许许多多反人类的活动,让人性的恶的一面爆发并蔓延。
如果生产力的发展能尽快跨越这个生活资料匮乏的阶段,人类就可以非常顺利地迈入另一个高度文明的发展阶段,当然,这个跨越坚决不能以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或者依赖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
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解决“不平等问题”和“人性恶化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要想完成这个跨越绝对不可以为了追求效率而不顾人类对平等的追求,要使用更加艺术的手段来追求社会的平衡发展。无论是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兼顾平等,还是在保障平等的前提下追求效率,人们都需要牢记,平衡才能发展,发展需要平衡。
无论是“协作培养”育儿观还是“自然成就”育儿观,在人与人不够平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性的善良和博爱都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人类历史已经跌跌撞撞走过了50,缺乏善良和博爱的成就根本就算不上成就,建立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下的组织形式也不可能存在很久,许多人挖空心思留下的显赫功名,让后人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个丑陋无比的笑话。
让我们充满希望的是,当下这个世界上的精英阶级都发誓要致力于“在保护生态平衡和不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前提下不遗余力地发展生产力”,并且他们都在努力地剔除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同僚们。更多具体的工作则需要学习效率高并且勤奋的中产阶级们绞尽脑汁地规划好,并且勇敢地强有力地推动落地。而广大的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也会一边努力地寻找发展机会,一边心平气和地等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四
早上,我自告奋勇要给全家买早餐,妈妈点餐说要两个肉包,我想吃一盒肠粉。我拿上零钱,轻车熟路地就出门了。
十分钟左右,我就买好了早餐。回到家,妈妈接过我手中的肠粉,放在茶几上,帮我调好料,我便美滋滋地吃了起来。
吃着吃着,妈妈问我:“豆豆,你帮我买的两个包子放在哪里了?”“刚才不是给你了吗?”
“没有啊,刚才我只拿了肠粉,没见到包子啊!”
我一愣,不会吧,我记得我把包子带回来了啊!
正当我纳闷时,妈妈说:“孩子,会不会是卖包子的叔叔没有把包子拿给你?”我仔细想了想说:“不会呀,叔叔亲自把包子递到我手上的,这一点我记得很清楚。”妈妈一听,也没辙了,说:“那包子会到哪里去呢?”我皱着眉想,可怎么都想不起来。
要出门了,妈妈说:“算了,不找了,我得赶紧上班去了。”她刚走到楼道口,只听一阵惊讶的声音传来:“豆豆,快来看,包子,包子在这里。”我一听也很惊讶,包子怎么会在门外呢?我立即出门去看,只见两个包子正静静地“躺”在楼梯的第二级台阶上,不知道装包子的塑料袋什么时候从我手中掉了,我却没有发觉。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包子失而复得,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唉,以后不能这么马虎了。
童年像一条小溪,潺潺的溪水欢快地流淌;童年像一首歌,欢乐的曲调尽情地回荡;童年像一只小船,载着我童年的记忆漂啊漂……在我欢乐的童年里,有许多难忘有趣的事儿,可有一件事儿,我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哈哈大笑一阵。
那是一年春节假期,有一天,我和弟弟去外面放鞭炮。我们一会儿功夫就放完了手里所有的鞭炮,正准备回家,就在不远处,似乎有一个没燃放过的“震天雷”吸引了我。我慢慢走了过去,侧身用脚踢了踢,没什么动静,我判断它没有危险,就大胆地和弟弟走上前。我俩商量把这个震天雷剥开,看看里面究竟有啥。我俩一层一层地把它剥开,发现里面全是黑色的火药。我对弟弟说:“咱们一起把它点了吧,看能不能喷出漂亮的火焰。”弟弟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行啊!”于是,我们点燃了香,准备点火药。
我侧着身,一只手拿着香缓慢向火药靠近,而弟弟却脸冲着火药凑得很近,把香伸向了火药……只听“呼”的一声,火药瞬间变成了一团耀眼的火焰,又迅速熄灭了,与此同时,弟弟“啊”地大叫了一声,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可当弟弟把头扭过来时,啊!?他的两条眉毛怎么没了?前额顺直的头发还变成了小卷儿?那样子真是滑稽透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弟弟皮肤原本就黑,而当他的两条黑眉毛被燎成了两条白色的小鱼,趴在眼睛上方,实在太可笑了。这时,弟弟摸着自己眉毛那儿,惊恐地说:“哥,我的眉毛这儿怎么那么疼啊?”我这才意识到,不能光顾着自己乐了,得赶紧带他回家处理一下。
过年了,妈妈在收拾东西,突然翻出了一本相册,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尘土,打开相册,看见一张张生动的照片静静地躺在里面。有一张照片映入了我的眼帘,这张照片上的我本来应该有着一个可爱的脸庞。但是,我那小脸怎么显得十分郁闷呢!我想了想,哦,原来是那次病愈后拍的这张照片。
那是我六岁时候的一天,我起床后不太舒服,妈妈带我去看医生,医生开了许多小包小包的药。还叮嘱我按时吃药,很快就会痊愈的。我忽然想到:既然吃药可以恢复健康,那要是多吃一点,是不是就能长生不老了呢?如果是这样,她们一定会羡慕的不得了的。
回到家后,妈妈把该吃的药给我准备出来,让我吃下,她就上班去了。妈妈走出门后,我立刻开始找药,我东瞧瞧,西望望,就是找不到。正当我垂头丧气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个神秘的袋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力,我打看这个“聚宝袋”,发现了一瓶又一瓶的小药罐,我兴奋极了。我从中挑了一个最大的药罐,倒出几颗淡黄色的药片,正当我准备好尝试“长生不老”药时,“拦路虎”妈妈回来了,我赶紧收拾起来,装作写作业的样子,才没被“拦路虎”发现。我紧盯着妈妈生怕她发现,但她都没看我,只是急着在屋里翻找,原来是她的手机忘带了。
妈妈拿上手机后就又出门了。等妈妈的脚步声从我耳边消失后,我赶紧拧开药瓶,倒出几颗药粒,一口吞了下去。虽然药是苦的,但我的心里却像吃了蜜一样——我马上就要长生不老了!等着等着,我的肚子突然开始疼了起来,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欲哭无泪的说道:“妈妈,妈妈,我肚子好痛。”妈妈电话里着急地问:“你又乱吃什么东西了吧?”我心虚地应了声嗯。妈妈急忙从公司赶回来,抱上我就去了医院,到了医院,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医生,妈妈听了,不知道是该笑我还是该骂了我。
我捧着这张照片想着这令我哭笑不得的场面,现在这件事已经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迹,就像扎了根的大树,永远也不会忘记。
童年像海边五彩缤纷的贝壳;像山中甜美的溪水,回忆童年,总会让人感到那么美好、甜蜜。我常常会想起一件趣事,那就是抓小猫。
记得6岁时,那是一个双休日,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爷爷家玩,走进爷爷家门,我一下呆住了,有好几只刚出生的小白猫在地上“嬉戏”着,它们是那么可爱,我立刻跑上前抱起一只小巧玲珑的小猫,带它到外面玩,可是我的手太不给力,被一个东西划破了。我立刻放下洁白的猫咪,回屋包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只猫不见了,我焦急地大喊着它的名字:“米米!米米!”可却听不见一声回应,我开始寻找起这只“淘气猫”。
我来到地里,翻找菜叶底下,没在;我又找床下,也没有。忽然,我的眼睛盯住了一棵大白菜后面,一条洁白的尾巴在晃动。
“哈哈,这回看你还往哪藏!”我悄悄地向那移动,猛地一跳,结果猫没抓到,自己来个倒栽葱,摔了一身泥。虽然我失败了,但是我不灰心,又接着找了起来。
最后,在爷爷的帮助下,在一堵墙的角落里抓到了它,可是接下来我就只有喘气的份儿了,虽然差点把我累垮了,但是我却非常开心。
六年过去了,每当我看见这只小猫,便会想起那年的欢乐时光。童年,但愿我能留住你!
每个人都有童年,还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记得,那是在我非常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嘀嗒滴答···”时间慢慢的流逝,转眼就来到了中午。我被饿醒,一手揉着惺忪的眼睛,一手捂着肚子慢慢的走下床来,到厨房一口气吃了两个苹果。
“我要喝可乐!”肚子又在对我提要求。我又翻冰箱,找里面的可乐,可是却没有找到。我突然眼睛一亮:“会不会被妈妈藏起来了呢?”我自言自语。我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支笔,歪歪扭扭的在额头上写着“寻找可乐”四个字便开始找了起来。可是这可乐好像跟我有仇似的,我把桌底、桌上、床底、柜子里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一遍,就是没有找到。
我垂头丧气的回到厨房,想啃苹果解气,没想到在放调料的架子上找到了可口可乐。我激动地扭开瓶盖,喝了一大口,感觉非常非常非常的咸!我的第一反应是:中毒了!我悲痛的拿来纸和笔写下遗书:“爸爸妈妈,我中毒了!我死了以后,把所有的玩具堆在我的身边,让它们能代替你们陪我玩。还有,厨房里的可乐不要喝!有毒!”写完遗书,我躺在床上,眼泪不停的流。想着爸爸妈妈看到遗书和我的尸体,会如何的伤心,如何的悲痛欲绝。我盖好被子,静静的等待着死神把我带走。
“醒了吗?”妈妈一脸关心的问。“我,我,我没有死吗?”我疑惑的问道。“怎么会呢?!那可乐瓶子里装的是酱油!”妈妈笑眯眯的说道。
“酱油?咸的吗?”
“当然!”
“哈哈哈!我没有死!我没有死!不过,还是想喝可乐!”
……。
童年里充满了趣事!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五
自从读完《童年》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息,为之深受启发。
主人公阿廖沙从出生到现在,是一直在苦与难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经历十分悲惨,这同时也促使他迅速成长了起来,并磨练了他的意志。从一开始他父亲的死亡,到无数次的挨打,再到母亲失踪,继父的粗暴待遇,最后到母亲的死亡,足以体现出阿廖沙的悲惨命运。
可是,阿廖沙并没有放弃生活,他顽强的反抗着命运……
《童年》生动体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和罪恶。
所以,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学会坚强,为有这大好时光而满足,并好好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六
《童年》高尔基的作者,原名阿廖沙。彼得斯科夫。在他艰辛的人生历程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其中《童年》是我最喜欢的作品。19世纪俄国沙皇专制的黑暗时代,残酷和血腥充斥其中,再现了俄罗斯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状态。
童年应该是每个人记忆和珍惜的最好时光。然而,伟大的作家高尔基,他的童年是在一个充满残酷和仇恨的家庭中度过的。他3岁时,父亲去世了。作为一个年轻人,他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只关注他认为有趣和奇怪的事情。失去丈夫和父亲的母亲和作家跟随她善良的祖母在专横和破产的主人的祖父的房子里度过他们的日子。但是,他经常遭受那位残忍凶残,无缘无故没有好感的爷爷的折磨,经常被他的树枝打。即使是温柔善良的奶奶也逃不过他的魔掌。两位大叔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和父辈一样残忍不人道。他们殴打并折磨死了我姑姑。一整天,她为了自己的私利争吵不休,贪图可怜的寡妇母亲的家产。幸运的是,作者在她的生活中有祖母的角色,她把作者带到一个光明的地方,给他无限的温暖和爱。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无知和肮脏的令人窒息的生活。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沙皇专制的腐败丑恶,人民在黑暗中麻木无助。以及年轻一代对黑暗的反抗和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们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幸福。我们的童年是明亮清澈的,没有任何杂质的空间,所以我们无忧无虑。我们甚至不知道“打”是什么意思。我们从小就被捧在手心里,根本无法想象高尔基痛苦的一生。况且我们的生活中也没有什么贪得无厌,恶毒的事情,比如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争夺财产。无辜的人被毫无理由地折磨致死是不会发生的。
让人深深佩服的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高尔基,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在祖母的悉心指导下,她产生了一个善恶分明、不怕暴力、敢爱敢恨的灵魂。他用自己的艰苦生活使自己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就像那句老话“天将为斯里兰卡人民负大责任,所以他们首先要苦于头脑,疲劳筋骨,饿死身体和皮肤”。
他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他的理想和成就,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必将光明。也是他带领俄罗斯劳动人民走向新生活的方式。
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学习广博的知识,努力实现崇高的理想。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七
童年,一个离我很近的词藻,对我来说,那或许是美好的或许是烦恼的。但读了《童年》这本书后我就能确定出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幸运的。
阿廖沙是《童年》的主人公,一个和乐观开朗、善良正直的男孩。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到了外祖母家。但阿廖沙的外祖父和他的两个舅舅却非常自私蛮横,经常毒打孩子,这对阿廖沙来说就是给他的童年买下了阴影。
但令人庆幸的是,阿廖沙的外祖母给他的童年增添了不少色彩。读了着本书后,我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位慈祥善良、淳朴的外祖母。记得书中有一个片段是这么说的,在去尼日尼的路上,外祖母时常给阿廖沙讲故事,还不停地安慰这阿廖沙,关心这他,每当外祖父要打阿廖沙时,外祖母总是马上冲过去保护他。
虽然阿廖沙的童年有很多痛楚但因为有了外祖母这样天使般的任务,才给了他一些童年的美好回忆。告诉了他人间其实还是有温暖的。
当我看到外祖父用鞭子抽打阿廖沙时,便想起来我的童年。“吃些虾子,它可以让你的小脑袋瓜变聪明哦!”外祖父对我说道。
“鱼也好,吃这块儿!这块儿没刺”外祖母也附和着。“嗯,多吃点。”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道。
……一句又一句关心我的话,回响在耳边。比起阿廖沙,我可幸福多了!
是呀,每个人都会得到温暖的,它或多或少,但我们需要的就是知足。要相信,只要以乐观、知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总会发现一些亮点。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八
教师推荐我们去买高尔基的《童年》来看,我被主人公阿廖沙凄惨的童年生活深深刺痛了:高尔基笔下的阿廖沙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到专横的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幸亏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舅舅。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每次都会用自我胳膊为阿廖沙挡鞭子,尽管每一次会被抽得红肿,他也不后悔。最终这个善良的,强壮的人,却被活活的压死了,看到那里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阿廖沙的童年是令人窒息的,那时候的.人没有亲情可言,他们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如果不是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的支持和爱护,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就更加黑暗了。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真是太幸福了,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还有教师慈母般的温暖,欢乐的音符每时每刻都在我身边跳动。我问过许多同学,“挨打”是是什么滋味?他们都说不明白,因为我们的父母从来不会真正的毒打孩子,我们自然无法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可是我从书上的描述中能够明白那必须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入骨髓的痛苦。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里,那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暴力,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那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理解春风雨露的滋润,在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的过程中茁壮成长,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幸福和欢乐的。
天哪,不比不明白,这样一比较,最终明白了“天壤之别”这个成语的意思了。我们每一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花花绿绿的钱堆着,被爱包围着……可是我们总是不知足,总是想奢求更多。
从此刻开始吧,我决定不再奢侈,不再浪费;开始为长辈着想,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们,爱护它们;更应当开始满足自我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自我的童年生活留下一点值得骄傲的东西。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九
这几天,我读了老师推荐的名著——《童年》。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深深地吸引着我。捧着它我经常忘记吃饭,放下它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作者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生活。主人公阿廖沙是个孤儿,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吝啬、残暴,两个舅舅自私,粗野,只有外祖母疼爱他,给他讲故事,教他怎样做人。阿廖沙受尽苦难与折磨,11岁时,他被外祖父赶出了家门。
我是非常投入地读这本书的。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他快乐,我和他一起快乐,他痛苦,我和他一起痛苦。读到“为了能生活下去,阿廖沙只好去捡拾破烂赚钱”那部分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散发着冲天臭气的垃圾堆里,瘦弱的阿廖沙顶着烈日、背着口袋寻找破烂的身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阿廖沙的生活太艰难了,他真是太可怜了!
与阿廖沙相比,我的生活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与痛苦,就像生活在蜜罐里。父母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我吃着可口的饭菜,穿着漂亮的衣服,爷爷姐姐都疼爱我,我还有零花钱……阿廖沙的痛苦童年让我觉醒,我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与美好啊。我应该知足并珍惜这种快乐的生活,感谢为我创造这一切的父母。
在这部小说里,我十分喜欢外祖母。她善良、慈爱、坚强、宽容、快乐,她有讲不完的故事。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的形象让我一闭眼就能看见。我庆幸阿廖沙有这样一位外祖母。在她的教育、影响下,阿廖沙无论生活怎样恶劣,始终都能保持一颗正直、善良、健康的心灵,这颗高尚的心灵以及不断地追求、学习,使他日后成为伟大的作家。
读《童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有的快乐,有的悲惨。我们要学会珍惜或承受。只要心中有梦想,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多的痛苦都会过去。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十
作者:浔潆。有一个词叫“乌托邦”,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充满了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憧憬,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尤其是在现实充满着不平等的时候,这种美好的描绘更加吸引人心。
比如在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句话充满着乌托邦式的憧憬,也让无数人相信并怀揣美国梦(americandream):即相信平等、自由、民主;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就可以走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时至今日,曾经的“美国梦”已成故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说“现在每个人从底层奋斗到上层的机会少于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的人们。”即我们现在常听到的“阶级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等意思。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全球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因对信息经济学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著名的经济学教育家之一。
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各种不平等的现象: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人均gdp每年都增长,但人们却越发贫穷、向上的通道机会变得越来越小……那是因为成为富人的方法有两种:要么创造财富,要么掠夺财富;很显然,少数精英通过剥削、掠夺和兼并夺取了巨大的财富。
曾经人们相信:不管出身、不管背景,只要依靠自身的素质和努力就能实现梦想。但现在现实的状况:越来越高的失业率、一堆空置的住房,对应着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已经让人很难去相信这句话。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gdp是增长的,但这种增长和普遍大众却是无关的,因为它的收益落入的是少数群体的手中。处于社会中层和底层的人,不仅工资停滞不前(其实就相当于减少,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而且还因为房价的变动,导致财富缩水(因为这部分人的财产绝大部分集中在住房)。
而工资毫无变化的另一面却是,少数高层群体的巨额收入,比如书中提到2010年的时候,ceo的年薪和普通工人的对比是243:1。看似欣欣向荣的增长,带来的却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而这一切的不平等现象作者认为和三个方面有关:市场经济、公共支持计划以及社会力量。
市场经济本应该稳定、有效率地运行,这样可以保证平衡,但事实却是市场会变得极不稳定,甚至极具破坏性,比如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比如不同地区的不平衡现象:一边是大量闲置资源、另一边却是大量失业人员。
市场的不稳定和无效率,是造成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原本公共支持计划应该弥补市场的这个缺点,并进行调整、平衡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准,但这些反被少部分人利用,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制定规则,将钱从社会的中底层转移到上层。
作者在书中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寻租”:即在当前政治进程中以我们中的其他人为代价帮助富人的许多方式,比如垄断租。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他们能利用手中的资源设置壁垒,抵制新进入者。
而市场经济和公共相关计划会一起塑造包括社会习俗和制度在内的社会力量,书中作者说的这段话,可以很明显看出这种塑造的可怕“老话‘无论赢或输,怎样比赛最重要’已经过时了,如今最重要的是你最后赢了还是输了。市场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表明你是赢还是输——你有多少钱。”
本应互相牵制的三种力量,却变成相互加剧了不平等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如此悬殊的差异。虽然上面的内容分析的是美国的情况,但是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需以此为鉴。
看这本书时,在看到有人说斯蒂格利茨凭借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光环,在《不平等的代价》这本书中误导人们对于平等的看法。我却要在这里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你评判一本书的时候,如果你想要的做出客观的评论,至少你应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书中其实并没有强调“人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他自己也坦言不平等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适度的不平等是有必要的,因此他最终在说的重点是:不能让市场走向过度的不平等,分化成两个壁垒分明的极端阶层。
人的确生而不平等,外貌、智商、健康、家庭条件这些的差异,自人出生就存在,并且无法消除,这是属于客观的差异。但人又是平等的,正如法国的《人权宣言》里所说“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
无独有偶,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也曾说:“有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实现依据自身素质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与他(她)的出身、社会背景和社会地位无关。”
增加对社会的投资(教育、技术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为普通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建立一个尽可能平等的法制体系、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给人人以平等的权利。
有人可能会说知道了又如何,现实始终改变不了。其实对于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并不是现在的人才有的,孔子时就已有“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说法。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强调公平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近代更是有无数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从而提出类似天下大同、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一类的想法。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十一
当我们告别童年,走向少年的时候,回想起以前快乐的童年生活,我难免有些留恋。我是独生女,所以爸爸妈妈非常爱我,但年幼的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当我看完《童年》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我是这个世上最幸福的人。
高尔基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善良又勤劳的母亲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年仅十一岁的高尔基就此走向社会,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高尔基的童年生活是苦难的。即使有善良的外祖母的维护,也避免不了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幼小的他尝尽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与之相比,我们的生活又是多么幸福、温暖。每当我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会像一个老师一样跟我说一个个的真理;每当我善心的时候,父母会像一个开心的小天使一样来安慰我;每当我打架时,父母会像一座墙,挡住我,叫我不要伤害别人。
以前,我好像把我的父母当作了保姆。有时妈妈叫我买一瓶酱油,我也装聋作哑,坐在沙发上无动于衷。现在想起来真后悔呀!但是,我现在下定决心,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情,要孝敬父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现在,更能像高尔基先生一样,自强不息,勇敢地冲向我们自己的终点。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十二
尼克松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领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有人说,一本好书是不会寂寞的》实际上,读者更不会寂寞。一卷在手,神游天地,俯视苍穹,与那些伟人的心灵对话,和自然界的万物沟通,那才是世上最美的享受。
在放假期间,我读了一片高尔基写的长篇小说——《童年》。这部小说描写了高尔基童年的成长经历和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画面。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和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开始,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外祖父开了家染坊,因为家业衰落,他变得贪婪,残暴,还经常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把他打倒昏死过去。曾经阿廖沙也被他用树枝抽到没有知觉。他暗地里放高利货,甚至叫帮工去偷东西。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也是粗野,整日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这些场景使阿廖沙饱受惊吓。
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下,也有温暖和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着另外一些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能容忍,有着圣徒般的宽大胸怀。她像一盏明灯,照光了阿廖沙孤独的心,好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说道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躲在黑暗中睡,但她一出现,把我带到了光明的地方,那是她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读完这本书后,我期待着我得赶快长大,做一个和他一样的人,做一个伟大的作家!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十三
印象中,童年是美妙的、快乐的、幸福的,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
读完后,我觉得《伊索寓言》妙语连珠、说理深邃,还明白了故事中的道理,就是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因为再弱小的人,当他受到侮辱也会奋起报复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童年教会了我许多人生哲理。无论你生活在怎样污浊的环境,始终要保持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也不要放弃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第三军团是由五个英勇的少年——骆强、刘天人、常振家、陆文虎、鲁湘舟组成的。他们善恶分明、助人为乐、团结一致、英勇无畏,学校中又是老师的好帮手,好学生。他们一直默默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并且做好事不留名。可是,因为学校一直不知道什么是第三军团,误解了第三军团,教育部还发出警告,误认为第三军团是做坏事的一个组织,因而引起了一场追寻第三军团的狂热的风波。但是最后,教育部认清了第三军团的真面目,认识了第三军团。
而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是“赵子龙孤身救少主”,当时赵云只身一人在长板坡上,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也要保护好少主,多么勇敢哪!多么忠诚呀!这样的故事让人们久久不能忘怀。除此以外我还喜欢皇叔刘备,奸雄曹操等英雄豪。
童年第三章主要写了因为聪明机灵而被祖父看好的“小茨冈”被心存嫉妒的米哈伊尔和雅可夫害死的故事。“小茨冈”争强好胜、喜欢逞能,为了得到夸奖而不择手段也是他悲惨下场的原因。
“小茨冈”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和阿列克谢成为了好朋友,经常替阿列克谢挨打,还教给他挨打时降低疼痛的秘诀。“小茨冈”上街采购时经常偷东西,两个舅舅还不停怂恿他,这使他的“聪明机灵”用错了地方并且不停发展,就像书上说的“他被压扁了,扭曲了,埋没了。作者通过这一艺术形象,向旧社会提出了沉痛而有力的控诉。”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十四
我异常喜欢《童年》这本书,已经认真阅读过好几遍。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童年,而这本书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对自我童年的回忆。
书中讲述了年幼的高尔基在父亲去世后,跟着着母亲来到了外公家生活。在外公家里,高尔基时常挨打和挨骂,所以,在他心里十分厌恶外公家。外公粗暴易怒,两个舅舅也为了分家闹得不可开交。
母亲的离开,让高尔基更加感到无助,仅有善良慈祥的外婆能给他带来温暖与些许欢乐。之后,两个舅舅最终分家,似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这种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母亲突然又回来了。没过多久,母亲又和另外一个男人结了婚,然后再次留下高尔基离开了外公家。
外公突然破产,继父也因为赌博输光了全部家产,又和母亲搬了回来。那时候,外公因为破产变得异常吝啬,还和外婆分了家。小高尔基像一个皮球一样在母亲、外婆、外公家辗转。
之后,外婆病了却没钱医治,继父也在母亲刚生了小弟弟后离开了。没有办法他们又去投奔外公,因为外公的吝啬,小弟弟营养不良而死,之后,母亲也病死了。十几岁的高尔基之后也被外公要求去“闯人间”。
这本书中,虽然高尔基遭遇了折磨,痛苦,但他的心中依然有爱,有温情。书中除了外公,外婆,还有很多人给了高尔基很大影响。像聪明机灵最终却被活活砸死在十字架下的学徒小茨冈,曾是外公好友,在右眼瞎了后被外公赶走的格里戈里师傅,热爱科学的房客“好事情”,这些人都潜移默化在小高尔基心里产生了影响。
读这本书,我了解了在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我懂得了无论遭遇什么困难,都要心存善念,知恩感恩。
我很庆幸自我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国家富强昌盛,我的家很温暖。我必须会好好学习,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十五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平凡的星期六下午,我翻开那红色的封面,目光凝聚在黑色的宋体字上,情绪也随着这本书潮起潮落。
第一章的第一个场景,就是阿廖沙的父亲躺在一间狭窄的房间里,他,已经没有生命了。当时,阿廖沙仅仅只有4岁,想一想,一个4岁的孩子,面对亲生父亲的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那是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悲伤。不仅是这种悲伤,阿廖沙每天都遭受暴力的外祖父的毒打,尽管有外祖母的关爱与呵护,但这只是重重黑暗中的一个光点。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围绕着他;兄弟、夫妻常常为一些财产吵架、斗殴。有时候,我都在想,阿廖沙他有没有真正开心地笑过一次,在这种黑暗愚昧的地方生活,犹如他的家庭一样,如果是我,说不定会忘记——怎样开心地笑。
相比起阿廖沙,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总是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许多孩子的父母根本不舍得打他们,而他们,也从未尝到打的滋味,更想象不到被鞭子抽的感觉。我们天天都是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蜜罐里,与阿廖沙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尽管有时会有一些小困难,但这是人避免不了的。
但拥有这些,我们还不知足,天天想着要拥有最好的,最美的东西,现在一想,我们实在是太贪婪了。阿廖沙只有11岁,却能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中悄悄生存下去,不被外祖父,舅舅他们所沾染。而11岁的我们呢?只享受着父母的金钱和关爱,看一看,我们与阿廖沙的差别有多大。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篇十六
日本留学的好友,借我这本书,薄薄的,名字有点怪怪的,当时我还有点不屑一顾。床头柜上,摞了几摞的书要看呢!没想到,一翻开,立即丢下了正在读的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跟日本人打交道,对于日本,一个常常提及的说法是:日本人走遍全球,还是会回日本,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地方生活!这包括,全球最普及的高等教育,高福利,高收入。收入差距很小,一个非常平等的国家。可是,这本书带我看到了日本社会的另一面!其实,不仅仅是日本社会,相信中国乃至各个国家,都有这一面,只是我们没有关注。已经是尸体了,这时候的不平等,还有谁去关注呢?!还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用非常简易通顺的语言解释了很多医学知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2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