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感悟和启示的记录,是对自己思想发展的一种呈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要仔细阅读一本书,充分理解其内容和主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标记和记下一些重要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以便后续整理。接着,我们可以思考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方面的深意和影响。同时,要注意感受和思考自己在阅读时的心情和思绪变化。最后,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参考一些其他人的读后感范文,扩展自己的思路和表达方式。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就可以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了。以下是一些读者分享的读后感,他们对书中情节的理解或许与你有类似的观点。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在《经典阅读》这本书里读了一篇文章名叫《小数点的代价》。读完我深受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1967年8月23日,因为一个小数点的失误,而导致了苏联的一艘宇宙飞船的坠毁。这样悲惨的场面,也让一位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与全国人告别。虽然他死了,但他对女儿说的那番话,我永远铭记于心。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懂得了一个道理:对待任何事,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故事中的主人公之所以会死,飞机会坠毁,是因为在检查计算飞船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如果没有在计算时忽略这个不引人注意的小数点,宇宙飞船和主人公就不会坠毁,不会死了。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因为太过骄傲而没有检查。结果老师吧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看到我的试卷,惊呆了,我竟然考了87分!要是我没有错那几道计算题和应用题的话,我就能考100分了。现在想想,我还真后悔当时没有看清题。89×103竟然被我看成86×103了,因为这几道题,我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在家被妈妈骂。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对待人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即使一个细枝末节,也会让你付出沉重的甚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代价。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二
在新开学的这个月里,我从图书馆里借了童庆斌的《代价》这本书,起初只是被这本书的书面所吸引,当打开书本,就不自觉的被这本深深的吸引了,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代价、有一种疼痛叫成长、苦日子田日子,虽然这本书是在讲述文革后期的故事,但是故事的剧情却深深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下面就由我一一为大家介绍。
我最喜欢书中有一种疼痛就成长这篇文章,文中先从主人公大学的时候开始说起,讲述了一系列跌宕起伏,不同凡响的人生,讲述了不同的两种个性的人对于事情的态度,而他们所带来了不同的人生,文中穆长生是一个内敛,老实,诚实,对待爱情一心一意的人,而文中的另一个角色霍大明,拥有聪明的大脑,还有一张善于言表的嘴巴,虽然这一切看起来很光鲜亮丽,但是他的内在拥有一颗懒惰、重利忘义的心,虽然他一生用尽自己的浑身解数,用尽一切手段最终只能名利全失,非常的可惜。。
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知一个人的个性和成败是息息相关的的,人不可以有侥幸的`心理,应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这对于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尤为的重要,我一定会学习文章里面的穆长生先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认真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三
我读了《代价》一文后,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代价》写了一个日本老板去丹麦学习世界最顶尖的啤酒制造技术.可是丹麦啤酒厂制度严密,他根本进不去,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自己的身体去撞丹麦啤酒厂老板的车,结果他的一条腿被撞折了,他不要赔偿,只要在工厂工作.于是,他被留在啤酒厂做门卫,他用了3年的时间掌握了制造啤酒的全部技术,后来他不辞而别,回到日本,办了一个啤酒厂.最后成了百万富翁。
那么,这个日本人用失去一条腿的代价换回来一个百万富翁,值得吗?有的同学觉得不值得,因为生命是最可贵的,用多少钱也买不来一条腿.有的同学说,只要生活的平平安安,高高兴兴就行,干嘛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不值得.可是我认为值得,这个日本人虽然失去了一条腿,可他却学到了世界最顶尖的技术,他回国办厂,使全日本人喝到了世界上最好喝的啤酒。他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为自己的国家创造了财富,我想:日本人一定称赞他,佩服他。
技术是无代价的,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就,不付出代价是不行的.学习上也是这样,不付出汗水和心血,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四
《代价》写了一个日本老板去丹麦学习世界最顶尖的啤酒制造技术.可是丹麦啤酒厂制度严密,他根本进不去,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自己的身体去撞丹麦啤酒厂老板的车,结果他的一条腿被撞折了,他不要赔偿,只要在工厂工作.于是,他留在啤酒厂做门卫,他用了3年的时间掌握了制造啤酒的全部技术,后来他不辞而别,回到日本,办了一个啤酒厂.最后成了百万富翁.那么,这个日本人用失去一条腿的代价换回来一个百万富翁,值得吗?有的同学觉得不值得,因为生命是最可贵的,用多少钱也买不来一条腿.有的同学说,只要生活的平平安安,高高兴兴就行,干嘛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不值得.可是我认为值得,这个日本人虽然失去了一条腿,可他却学到了世界最顶尖的技术,他回国办厂,使全日本人喝到了世界上最好喝的啤酒.他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为自己的国家创造了财富。
我想:日本人一定称赞他,佩服他技术是无代价的,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就,不付出代价是不行的.学习上也是这样,不付出汗水和心血,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五
《不平等的代价》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位男士,作为世界上最顶级的经济学家,他在多家著名大学任教,是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思想委员会的联合主席。2001年由于“对信息经济学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利茨教授社会职务有一长串,比如克林顿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等重要职位。他向读者解读了最富裕国度里的不平等。
如果说《女佣的故事》作者兰德更多的是从生活、教育、医疗等底层人民所必须倚赖的最基本生存角度来看待社会,斯蒂格利茨教授的《不平等的代价》完全是从宏观的角度,从经济、政治、社会、阶级、体制等方面向读者展示揭示市场残酷,掀开美国温情脉脉面纱下不平等的真相。
“美国不平等的根源是寻租泛滥,即少数精英通过剥削、掠夺和兼并而带来了巨大的财富。1%的人,拥有了99%的人都难以企及的财富。”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度,在21世纪的今天,想要找一份全职工作的人,每6个美国人中就会有1个找不到工作。仅仅3亿人口的美国,已经有大约800万个家庭失去了住所。这一点,兰德在《女佣的故事》中反复提到过,相对固定的住处是她和女儿生存中的很大障碍。
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价》指出美国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用整整一章带读者审视这些不平等,再用两个整章分析巨大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寻租与市场。
寻租行为导致了不平等社会的产生,新自由主义和无限制的自由市场行为,加速了不平等现象的发展,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中心思想“牺牲公平可以带来效率”反而断送了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上层人士通过看不见的手和塑造市场将钱从金字塔的底层移到上层,在通过寻租创造可持续的垄断。而政治仅仅是设定规则并挑选裁判。
除了寻租对美国社会造成的高度不平等,还有一种抽象的市场力量也对不平等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非常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市场调节观点。他认为政府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通过立法来设定游戏的基本规则,而不是放任市场进行自由调节。由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以及贸易全球化,更需要有超越市场的力量。
然后作者用了一个整章节解读了为什么不平等这么重要。
2008年经济大衰退爆发以后出现的“占领华尔街(美国)”、“愤怒的一代(西班牙)”等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系列运动,作者认为,美国的经济体制出现了重大失败。他图让读者理解:投票本身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很担心1984会降临美国。《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1949年的长篇政治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假想中的恐怖世界。接下来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从“正义”的角度解读为什么“不平等”已经侵蚀了法治。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价》中,认为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需要三个关键战场:1.制定治理经济学的法律法规;2.预算之争;3.货币政策及宏观经济的管理。作者认为“错误的法治只能保持并扩大不平等”。
最后,作者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解决不平等的一些方法。作者认为:前方的路,另一种世界是可能的。
所以,可能多数女性读者可能会认为本书专业性太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但是作为缺乏宏观视觉的广大女性来说,《不平等的代价》这本书恰恰是很好的拓展知识面、迅速了解当今西方政治经济层面知识的极好阅读。
这本书的排版缺点是:把全书的注解统一放在了书的最后,造成在阅读正文的过程中不得不来回翻页,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第6章非居然没有对1984进行任何解读,作者和译者都没有,这个不应该。
由于这本书的理论性较强,为了更好地理解,建议进行配套阅读;
1.《一九八四》(英)乔治奥威尔。
2.《自由选择》(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萝丝弗里德曼。
3.《市场的逻辑》张维迎。
这是一份由非相关专业的女性读者撰写的书评,从感性角度来解读理性书籍。希望更多的女性读者能够和我一样读完这本书。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六
日本留学的好友,借我这本书,薄薄的,名字有点怪怪的,当时我还有点不屑一顾。床头柜上,摞了几摞的书要看呢!没想到,一翻开,立即丢下了正在读的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跟日本人打交道,对于日本,一个常常提及的说法是:日本人走遍全球,还是会回日本,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地方生活!这包括,全球最普及的高等教育,高福利,高收入。收入差距很小,一个非常平等的国家。可是,这本书带我看到了日本社会的另一面!其实,不仅仅是日本社会,相信中国乃至各个国家,都有这一面,只是我们没有关注。已经是尸体了,这时候的不平等,还有谁去关注呢?!还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用非常简易通顺的语言解释了很多医学知识。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七
“美国梦”破灭:薪酬激励带来不平等,穷小子变百万富翁成童话。
1、引言:
一直以来,“美国梦”吸引着全世界精英千方百计奔赴新大陆,试图展开职业生涯新篇章,实现一个穷孩子通过勤奋和诚实,获得财富和成功,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
这些问题引起了经济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引发了经济学家们的思考、研究和讨论。《不平等的代价》一书正是从经济学角度,深入剖析了美国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2、作者和书籍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博士,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过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世界银行副总裁,先后在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任教,主讲的《经济学》深受学生欢迎。
斯蒂格利茨博士力求用平实的语言,将经济学深入浅出地讲出来。生动详实地描述了美国的不平等现象。分析了寻租、美国政府的作用、民主制度、法律法规、政府预算、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造成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提出了遏制上层群体的过度行为、帮助普通民主、恢复并保持充分就业、建立新型社会契约、恢复可持续和公平的增长等多项可行方向和具体措施,以缩小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
3、精华解读: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在美国,收入的增长主要体现在像巴菲特那样顶层的1%群体中,底层群体的处境比20年前甚至更差了。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衰退,使得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让上层群体可以不用努力,就能够从公众那里获取大量的利益,也就是寻租。而像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一直以来靠着垄断,获得大量利润,为老板和高层领导者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收入。对大多数人来说,工资奖金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人不同于机器,往往需要受到激励,才能够努力工作。现代劳动经济学提出了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企业支付多少工资影响着员工的产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美国的右翼人士认为,薪酬激励有利于美国维持高生产率。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所谓的激励薪酬,只不过是不平等的遮羞布,并误导人们认为,没有了激励薪酬,经济体系就不运转了。
在公司层面上,工会的衰落造成劳动者话语权的降低。同时,公司治理法赋予管理层自由裁量权,又提高了管理层的话语权。公司制定的薪酬激励制度,可谓是制造了更多的不平等,起到了逆向反作用。
公司的员工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被公平对待。当高管们制造出“为了竞争必须减薪,甚至裁员”的舆论后,却把自己的工资提高了。员工们意识到这样并不公平,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努力程度、忠诚度、自我投资,以及团队合作。
另外,很多公司的薪酬激励强调个体激励,如销售人员的销售收入提成制度。高额的提成激励着销售人员,干劲十足。但美国现在经济增长放缓、消费意愿降低,影响着消费购买力,也就影响着销售提成收益。
那些麻雀变凤凰的故事,那些穷小子变成百万富翁的故事,那些通过奋斗打拼获得巨大成功的故事,在美国渐渐变为童话、轶事。
4、总结:
《不平等的代价》语言平实易懂,又不失经济学专业分析,大量详实的数据,旁征博引。从寻租、美国政府的作用、民主制度、法律法规、政府预算、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多个方面分析不平等的成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意见。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如今的美国政府政策、社会现象。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八
作者:浔潆。有一个词叫“乌托邦”,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充满了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憧憬,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尤其是在现实充满着不平等的时候,这种美好的描绘更加吸引人心。
比如在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句话充满着乌托邦式的憧憬,也让无数人相信并怀揣美国梦(americandream):即相信平等、自由、民主;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就可以走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时至今日,曾经的“美国梦”已成故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说“现在每个人从底层奋斗到上层的机会少于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的人们。”即我们现在常听到的“阶级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等意思。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全球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因对信息经济学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著名的经济学教育家之一。
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各种不平等的现象: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人均gdp每年都增长,但人们却越发贫穷、向上的通道机会变得越来越小……那是因为成为富人的方法有两种:要么创造财富,要么掠夺财富;很显然,少数精英通过剥削、掠夺和兼并夺取了巨大的财富。
曾经人们相信:不管出身、不管背景,只要依靠自身的素质和努力就能实现梦想。但现在现实的状况:越来越高的失业率、一堆空置的住房,对应着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已经让人很难去相信这句话。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gdp是增长的,但这种增长和普遍大众却是无关的,因为它的收益落入的是少数群体的手中。处于社会中层和底层的人,不仅工资停滞不前(其实就相当于减少,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而且还因为房价的变动,导致财富缩水(因为这部分人的财产绝大部分集中在住房)。
而工资毫无变化的另一面却是,少数高层群体的巨额收入,比如书中提到2010年的时候,ceo的年薪和普通工人的对比是243:1。看似欣欣向荣的增长,带来的却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而这一切的不平等现象作者认为和三个方面有关:市场经济、公共支持计划以及社会力量。
市场经济本应该稳定、有效率地运行,这样可以保证平衡,但事实却是市场会变得极不稳定,甚至极具破坏性,比如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比如不同地区的不平衡现象:一边是大量闲置资源、另一边却是大量失业人员。
市场的不稳定和无效率,是造成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原本公共支持计划应该弥补市场的这个缺点,并进行调整、平衡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准,但这些反被少部分人利用,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制定规则,将钱从社会的中底层转移到上层。
作者在书中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寻租”:即在当前政治进程中以我们中的其他人为代价帮助富人的许多方式,比如垄断租。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他们能利用手中的资源设置壁垒,抵制新进入者。
而市场经济和公共相关计划会一起塑造包括社会习俗和制度在内的社会力量,书中作者说的这段话,可以很明显看出这种塑造的可怕“老话‘无论赢或输,怎样比赛最重要’已经过时了,如今最重要的是你最后赢了还是输了。市场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表明你是赢还是输——你有多少钱。”
本应互相牵制的三种力量,却变成相互加剧了不平等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如此悬殊的差异。虽然上面的内容分析的是美国的情况,但是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需以此为鉴。
看这本书时,在看到有人说斯蒂格利茨凭借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光环,在《不平等的代价》这本书中误导人们对于平等的看法。我却要在这里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你评判一本书的时候,如果你想要的做出客观的评论,至少你应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书中其实并没有强调“人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他自己也坦言不平等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适度的不平等是有必要的,因此他最终在说的重点是:不能让市场走向过度的不平等,分化成两个壁垒分明的极端阶层。
人的确生而不平等,外貌、智商、健康、家庭条件这些的差异,自人出生就存在,并且无法消除,这是属于客观的差异。但人又是平等的,正如法国的《人权宣言》里所说“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
无独有偶,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也曾说:“有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实现依据自身素质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与他(她)的出身、社会背景和社会地位无关。”
增加对社会的投资(教育、技术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为普通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建立一个尽可能平等的法制体系、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给人人以平等的权利。
有人可能会说知道了又如何,现实始终改变不了。其实对于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并不是现在的人才有的,孔子时就已有“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说法。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强调公平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近代更是有无数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从而提出类似天下大同、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一类的想法。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九
秋属金,主刑,萧杀之气。
看着法医西尾元将25年来手持泛着金属银的解剖刀泼腹开膛抽肠刮肚挖心取肝割头皮锯脑颅的种种案例娓娓道来,与此时节如此般配,不由心生欢喜。人生不就是要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吗。
这是一本精彩而专业的法医解剖案例书。侦查破案专业严谨、推理严密。从引言中的一具表情平静卧床女尸开始,在警察局侦探调查无果的情况下,法医居然凭借伤势的布局,推演再现了一次交通事故碰撞后弹出撞击致伤后未及时治疗导致死亡的全景。于是手不释卷,一气读完成了必然。
法医是刑案中协助侦破和证明犯罪的重要支撑,很多时候也是案件定性的主要依据。书中的经典案例不便一一剧透,倒是让我回想起若干年前一桩已经尘封的“命案”。那是一对福建籍夫妇来沪洽谈生意时入住我辖区某旅馆。当晚双方争吵后女方离开住地。次日中午,服务员进房打扫时发现,男方侧倒在该房两张单人床之间的地毯上身亡。遂报案。是意外还是他杀?初查中女方承认,争执中曾将右手中握着的装有七成水的双层保温杯甩向对方左面部。经法医初步鉴定,死者系右侧颅脑出血致死,不排除死者左部太阳穴处所受水杯撞击可能产生对冲伤致着力点对侧部位的脑组织发生损伤——女方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嫌疑迅速上升。但女方又坚持辩解,当晚离开时对方已因醉酒卧床并无异样,其大概率是因醉酒意识不清,行动中撞击硬物致脑部受伤致死,纯属意外事件。
为确定案情性质,我们申请市专家委员会进行再次尸检,同时立即赴福建山区对涉案当事人有无涉及情杀或仇杀或财杀等动机开展可能性调查。夫妻双方分别是相邻两村的村民。我们获悉,两村不久前刚刚集合各自村民,手持各种工具,几百号人在相邻河道的桥上对峙,一方要求杀人偿命,一方要求尽快放人,且双方竭力争夺两个小孩的抚养权(也是争夺公司家庭财产归属)。万幸,当地派出所及时赶到才阻止了一场火拼。于是,在随后对两个村的调查走访中,双方明显情绪激动各执一词:男方老乡们罗列出了一大堆凶杀案成立的疑点;女方的村民又将对方形容的体无完肤,女方伊然是个受害者。但无论如何,两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恐怕不查明真相是无法破解了。
尸检报告成了本案定性的唯一客观依据。市专家委员会对死因是否系水杯撞击造成冲击伤所致存疑——案件陷入僵局。为此,我启动了职业生涯至今为止最高也是唯一的一例尸检鉴定——聘请全国专家进行会诊。然而,正如作者所说,法医不是万能的,受条件所限,可能有若干种情况无法确定死因。最终,由于没有证据支撑,解除了对女方的刑事措施。即便大概率的排除了凶杀,但在铺满地毯以及厚被褥覆盖的房间内,死者是如何造成右侧脑组织损伤,将永远是一个迷——这是一具不平等的尸体。
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法医对凶杀案件的破案有着最直接的指导作用。尸斑、胃内容可以精确计算死亡时间,而死亡时间又可以推出作案时间。作案时间的有无对确定嫌疑人的作用就不用我赘述了。除此之外,是否是第一现场?作案工具是什么?都对破案至关重要。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某起毫无头绪的拦路抢劫杀人案中,因为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一时无从入手。法医鉴定死因是锐器伤。正当我们一筹莫展,准备用大海捞针排摸法时,有位资深老法医站出来说,我们不仅要告诉侦查员凶器是锐器,还要大胆告诉他们凶器是一把长约15厘米宽3厘米的单刃匕首。那一刻,“你是光,你是电,你是唯一的神话”的旋律在我脑海中响起。和西尾元一样,技近乎道,神也。
这不仅仅是一本描写侦查破案的书。作者站在解剖尸体的独特视角从死亡原因倒推,审视当下种种社会问题,极具冷静的理性思考和温暖的人文情怀。他将非正常死亡分为贫穷、孤独居和衰老三大类,并细致地列举了贫穷引发的冻、饿、疾病而无法就医及各种自杀现象;孤独居导致了未及时抢救的病症、酒精关联死以及神经病症诱发的死亡;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日本将达到每五位老人中就会有一名老年痴呆症患者。该症所引起的溺死、冻死、出走迷路引发的交通事故致死等各种常见情形......这个视角如此客观真实描述如此细致入微,无情揭开了我们日常鸵鸟般不愿直视的生命通道尽头,终将孤独而衰老的结局——成为一具怎样的尸体——是一个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身患多种疾病,病痛时时侵扰,不想再受病痛折磨,也不想拖累对方,于是选择开煤气自杀。这是书中典型的老老看护型。案件调查中我一直存有不好的预感,还专门叮嘱其女儿要小心照顾其母情绪,一周后仍传来了老妇人跳楼自杀的消息。这次,她以更惨烈的方式如愿如约了。
这具让人心酸又震撼的尸体,至今仍使我深深困惑——伴随衰老而来的不可避免的疾病,该是有多么痛苦和折磨,多么无法忍受,才能让老人们作出这样的抉择。年龄限制了我的想象。即便如此,在本书中几乎难以找到作者对现实的哀愁或抗议。相反,作者把悲天悯人的情怀放入生和死的考量中,放入对社会和生活的考量中,用一个法医解剖的精准性为这些社会问题作出理性而有温度的建议,从而让我们千疮百孔麻痹不仁的灵魂得以喘息和警醒。他提醒政府经济及失业率对非正常死亡率的影响,他提示警察局尽量对尸体多一点存疑多作解剖以避免漏案,他尤其关注那些酗酒者非正常死亡的种种情形,反复着墨,让人警醒。白纸黑字间我们看到作者尽己所能,以最大的善意和努力,想让这世间不平等的尸体少一具,再少一具。也许,我救不了整座池塘里的鱼,但至少我可以救我手里的这一条。
这也不仅仅是一本揭露社会问题的纪实作品。阅读过程中时而会有各种专业的科普知识:如乌青块也能致命——因为皮下出血会引起肾功能不全而导致死亡;又如糖尿病已不再是富贵病——营养不均衡,快餐速食品种单一,恰恰是新贫穷病的体现;知道患上老年痴呆症后脑、脊柱和血管变化的样子吗?知道自杀手法前三名花落哪家?知道扼颈、绞颈、缢颈的区别吗?作为科普,作者介绍得即科学专业又深入浅出趣味盎然;时而又会有各种生活百科:如酒精依赖者最可怕的是什么——夺命的酮体值升高,附带各种溺水、车祸、跌落、冻死;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各自有哪些风险,养老院看护中的安全性如何——洗澡溺死,进食噎死,移动中抱摔致死,升降床时头部卡住窒息而死。是不是实用性超强?认真阅读,做好预防,简直就是居家旅行保住小命的必备手册......
总之,这是一本既专业又可读性强,涨知识又有趣味的书,直击冰冷残酷现实却在警醒中予人希望使人温暖。
是一本足以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的好书。泡一壶红茶,读起来。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十
一年一度的星座太聚会到了,各星王和公主;王子们都来参加,身为处女座公主的爱维丽和水平做王子罗尔斯见一面,便对他难以忘记,因为这个原因,爱维丽才来的。
在舞会结束的几天里,爱维丽非常想念罗尔斯,而罗尔斯和爱维丽以样。于是,他们每天书信来往,有时还会相约到爱情海去游玩,但快乐的日子总不会长久。
一天,爱维丽从爱情海回来,看到家里有许多的奇珍异宝,问过父王后,才知道射手王子前来提亲,星王迫于射手座的势力已经答应了。爱维丽哭着跑出去,来到了爱情海,他把昔日与罗尔斯的点点滴滴回想了以便,他不能没有落尔斯。
爱维和罗尔的事被射手座王子知道了,他派人前去水瓶座警告罗尔斯,让他离爱维远以点,射手王子特派人去了处女座,威胁星王和公主,如果亲事不成,处女座和说平座将不侵存在。
他的心好累,为了爱情承诺,他失去了太多太多,此时的爱维丽跳了下去,跳进了爱情海,罗尔斯特跳了下去,他们共同死在了这美丽的爱情海中。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十一
卢梭生于路易十四逝世前,死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终其一生皆被笼罩在专制的阴暗年代中。他生于瑞士的日内瓦,常常以日内瓦公民自居,但自16岁为生活所迫逃离日内瓦之后,与法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是当时启蒙运动的中心,而卢梭则是启蒙运动中最深刻的批判者。
在本论中,卢梭这样说道:“让我们抛开所有这些事实,因为这些与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毫不相关。”这说明了卢梭在本书中所描述的人类历史并非事实,而是“有条件的假言推理”。而在第一部分的末尾,卢梭又这样说道:“我承认我将要描述的事件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我只能通过一些推测来作出选择。但是,这些推测,当它们是从事物本质中所能做出的最接近事实的猜测时,当它们是我们得以发现真理的唯一方式时,便成功地转换成推理的依据。”
卢梭笔下的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有两大特性:自我保存与怜悯心。前者,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它代表着极为有限的最低生存需求,并使得人类只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后者是人类的天然道德,它使得人类不会对其他人作恶,除非是自我保存受到了威胁。如此一来,“游荡在浩瀚森林里的野蛮人,没有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同时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欲望,而且可能一辈子不会单独认识任何一个其他同类。他不为情欲所牵绊,自给自足,只拥有这一状态下应有的智慧与情感”。既然如此,人类的发展似乎就全部被否定掉了,既然“每个人都从相同的起点出发”那么不平等和社会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案就是“私有财产”。
第二部分的开头就是这样的断论:“谁第一个将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毫无顾忌地说:这是我的。然后找到一些足以天真的人对此信以为真,谁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创始人。”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一阶段,因此与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主张政治要对人们追求私有财产的活动进行督导,减轻经济不平等带来的危害,并且控制公民的占有欲。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二阶段是法官的设立,因为社会一开始是建立在普遍的协议之上,“只有当缺陷和骚乱持续不断地增长的时候,人们才会最终想到将这一公共权力托付给某些个人的危险方式,才会想到委托一些法官去保证人们决议的执行。”不平等产生根源的第三个阶段是合法权力向专制权力的转变,在前两个阶段催生了贫富的差距与强弱的悬殊后,该阶段完成了主人与奴隶的对立,所有的不平等终于抵达彼岸。
当人们进入到社会中,就产生了各种情欲,需求逐渐增加,虚荣变成了每个人的枷锁,所有人都为之劳累着、焦躁着,“野蛮人过着它自己的生活;而社会人只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中,因此,他也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相互间产生依赖之时便是奴役关系形成之时。所谓社会契约是富人和权贵为了控制穷人和被压迫者而使用的狡计,它旨在让过去的篡夺行径变得合法,政治权力促进了经济不平等的合法化。政府依靠同意得以运转,而同意却建立在虚假与谎言之上。专制国家由此“抬起了它卑鄙的头颅。它贪婪地吞噬着国家各个部分美好且健康的东西,直至践踏法律,蹂躏民众,最终在共和国的废墟上拔地而起。”
在二百余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论不平等》,会发现文中的关于野蛮人的推测早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推翻,卢梭所提出的许多论据也不再具有解释力,文中对于怜悯心的论述其实陷入了用道德论证道德的循环论证之困境中。卢梭所认为的存在于自然状态的平等仅仅是一种建立在完全独立的个人和有限欲望之上的平等,这种平等也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卢梭对自我保存和怜悯心两种品质的呼唤和对社会中所产生的各种情欲的批判,以及对饱受不平等待遇的人们的关怀,却是我们应该看到并保存的人文思想。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十二
二百多年前的经典,在今天看来应该容易阅读的,事实上,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容易,简单的想法往往增添了阅读的困难和难度,因为不重视、不用心,所以阅读存在障碍,这障碍使你欲读却难以流畅的阅读下去。
卢梭之后的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的理论学说,进化论成为流行一时的学术;但这丝毫不影响卢梭学说的伟大和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和探究,正如我们现代人一样,孜孜以求地探究不平等的起源,结果到头来仍然没有一点头绪,“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整个地头绪繁杂,难以梳理,这正是思想的深刻之处,难以洞察之处,难以言说之处,这是哲学家、乃至思想家穷其一生探究的根本问题。
不平等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平等的社会一直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和终极任务。卢梭生活的年代,正直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先贤学者从当时社会出发,希望社会摆脱专制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摆脱专制社会的束缚和压迫,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状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正是这项崇高的使命感意识,从自己独特的经历出发,从社会现状的洞察,思考人类走向未来的道路从来不乏伟人智士。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言行,一直践行者对理想国的憧憬;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从未停止对儒教学术的探究;耶稣和乔答摩悉达多,为人类道德的重塑殚精竭虑,21世纪的到来,对平等和不平等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格局和学术。
今天重读这部卢梭的经典之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任然能感受到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浪潮的冲击下,思考成为现在最为紧迫的问题,也成为最难以解决的难题之一,狂欢化、戏谑化、碎片化和信息化、时尚化让一切的探讨成为多余和累赘,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降临到我们这一代,物质至上、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时代,可能成全了这一代,也可能摧毁了这一代,这是最好的一个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一个时代。
平等的探究一直没有停下来,也不可能停下来,除非人类裹足不前或者停止不行,这还是个问题。
致敬卢梭,致敬那个启蒙的时代!
致敬这个时代,致敬为平等不停探索的人们!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十三
做一个非常粗糙的分类,有一些关于平等/不平等的原则是纯粹社会建构的,诸如关于财产、权势的。对于财产和权势,我们一般关心的是:它们被分配得是否符合“公正”、原先的不均是否造成更大的不均。对于"平等交换"的原则本身,则很少有人不接受,我们总是觉得一定量的某种资源可以匹配到一定量的其他资源。
举例来说,不同人由于某种外在的原因收入不一样,导致它们购买的服务的机会不平等。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愤不平的是:导致不同人收入不均的外在/社会原因是合理的吗?收入是不是本来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但不会质疑这一点:一定的收入可以换一定的服务。而且,恰恰是因为后者,我们才觉得在收入上的不平等是一种实质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在这类似事情上,我们对不平等的看法建立在相当确定的平等原则上。
与钱财与权势这样的“身外之物”不同的是,有些不平等关乎我们自己的选择。才能、容貌都是与之有关的东西。试想,如果我因缺钱买不了奢侈品,我会考虑问题出在老板没有对我的劳动基于公平的支付,我不会认为获得奢侈品需要付出钱或某种报偿是错的。但我坚持不会认为,有任何理由可以论证一个相貌平庸的人不应该爱一个容貌出众的人。
这个例子更可能清楚一些:如果一个人因为没钱而被心上人抛弃,ta不会认为这件事蕴含的不平等性在于他没有钱,而是ta一定会认为,就算ta没有钱,是个烂人,而且这一切和别的社会制度没什么关系,渴求另一个人这件事也绝对是正当的。我爱更美的东西,我爱更智慧的东西,没有一种“平等交换”或“公平观念”在诸如恋爱和爱智这样的关系里。只要追求不能满足,同时就会有嫉妒、失落和不平,这是《会饮》这样的哲学对话所暗示的。
不过,这就可能暗示:只要与他人稳定的有选择关系存在,就有一种不平等不能消除。真正的平等,不仅不能有政治经济的不平等,甚至连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追求——这些人心中对高低排序的意识也需要被排除。设想绝对的平等,也许就要设想一种人与人并无社会关系的“孤独状态”。
在我看来,这就是卢梭谈不平等问题时的命意所在:才能和容貌的不平等比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更根本,其背后则是人性中蕴含的不平等要求比为社会制度所确立的不平等的不平等更根本。不过,人性中的所有东西都是“自然”的吗?卢梭在这个问题上又更进了一步,让我们设想一种对“科学”与“艺术”皆无所求的人性,一种比我们自然接受的人性更“自然”的人性。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十四
《代价》这本书,已经细细读过几遍了,回味书中的每个案例,心情沉重,难以释怀。没看《代价》这本书时总觉得案件还离我们很远,觉得犯罪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还有些距离。其实书中所揭示的问题都是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的。“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这是本书第一页序言中的一句话,也是本书的编纂目的。
这本《代价》旨在通过讲述和分析这些鲜活的事例使“遵法守规”内化为全行员工的自觉认识,使自我保护意识成为员工心中一道牢固的“防火墙”。每个教育案例前面有“关键词”,后面有"评析"。“关键词”是对案例原始事件进行的名词化,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大体了解案例的涉案人职务、作案方式等。"评析"是编者对案例发生成因的思考,以及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编者围绕案例所提供的原始事件做一个简洁的评析,帮助我们读者拓宽视野,做理性的思考和提升,起到"举一"而"反三"的作用,从而使精选的案例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在读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辨别,内化和提升。
此书选编了近几年来全行发生的30个重大典型案例,注重了案例的真实性、警示性和可读性。纵览书中案例,这些年轻人初踏工作岗位都是虚心学习、尽心尽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受到顾客的称赞和领导的表扬,从新手磨练成业务骨干、先进工作者。面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和领导的信任,又都开始飘飘然了,对于外面世界上光怪陆离的“精彩”乐此不疲,以前求实奋进的心态也愈发失衡,讲实惠、比物质,妄图用金钱去填补人生,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其实人生价值的体现,怎能只用金钱、地位、享乐来品评?虽然社会上是物欲横流,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却更应该“出淤泥而不染”才是啊!我对第一篇《无知的代价》感触颇深,“为公不受过,无私就无罪”也是我在读此书之前潜意识中的思想,我想只要不是为我个人谋利益,只要是为公着想,即使有点违规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当我读完案例后,我深受教育并反省自己,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遵法守规不能只是晨训时的一句空话,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时时警醒自己,警钟长鸣!
沉重的代价是强烈的警示。发生案件,不仅会给银行造成重大资金风险和损失,还会严重损害银行的形象;发生案件,不但要严惩涉案人员,更是对涉案员工家庭和亲情的致命损害。“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封皮上血红的“代价”二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建行员工,天天直接与金钱打交道。在面对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时,金钱对每个人都是强烈的诱惑和严峻的考验。《代价》一书恰如一场及时雨,让我在迷茫无助中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我们要警钟长鸣,以人为鉴,以书中的例子为鉴,坚决杜绝违章违纪现象的发生,争做遵纪守法、勤奋敬业的新时代建设银行优秀青年员工,为建设银行的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十五
这本书其实就是卢梭对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猜测。主要描绘的是人类从自然状态如何进入社会状态并产生不平等。
主要围绕私有制、语言的产生、道德、法律、“尊重”/“自尊心”,卢梭展开了其不太详细的论述。
社会和法律的出现,使“弱者有了新的束缚,富人则拥有了新的权利,自然的自由一去不复还”。
“那些始终保持活跃的公民却为找到更加费力的工作而不停地劳累着、焦躁着、痛苦着:他一生都在劳动,直至死亡。”
“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其发展与壮大产生于人类天赋的发展与精神的进步过程中,最后随着私有制与法律的形成而稳定下来,变得合法。”
对专制制度的批判:“认为专制政治的建立是出于人民自愿的这一说法,既没有可靠的依据,也缺乏真实性。同时,我们也将很难指出这样一份契约的合法性何在:一方只承担义务,而另一方只享受权利,而受损害的恰恰是负担义务的人。”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十六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从而确认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并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新版回应了十年来社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对孩子们成长的影响,推进了一版中的一些推论,讲述了如何从事这项研究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则在后记中交代了书中孩子们十年后的现状。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十七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有些代价你无法承受》。他讲了一只小苍蝇进城,妈妈叮嘱不要碰那些粘蝇纸。可是他和伙伴没有放在心里,它们去碰了。一次没粘住,两次,三次……后到了六条腿时粘住了,无法自拔葬身粘蝇纸了。
小苍蝇约翰死的好惨啊,全都是好奇心惹得。我很同情也很惋惜。因为我也曾经因为好奇心而受的伤和痛。那一些痛苦的经历使我难以忘怀,现在想起是还有一点后怕。
那是在我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家里玩皮球。突然,“啪”的一声响。我回头一看,奥,原来是爸爸拿着打火机点烟。“打火机?”对小时候的我来说这可是一件好东西。打火机怎么点火的?为什么它点火时会啪的一声响?为什么火上面是黄的下面是蓝的……一系列的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我要一探究竟。突然,一阵轻快的手机铃声传来了,是爸爸的电话。我暗暗地想:我可以玩打火机了。我轻手轻脚的来到了客厅,暗喜没人注意。我看见打火机就在桌上,我左顾右盼发现没人,我把打火机拿了起来,放到身后蹑手蹑脚地走了。没想到被妈妈看到了。妈妈问:“徐弘,你后面藏着什么?”“我……没什么……”“拿出来!”“哦。”我心里极不情愿地从背后拿了出来。妈妈边把打火机放起来边说:“小孩子不能玩打火机的,玩火很危险,要烫着怎么办?要把房子点着了怎么办?……”真烦啊!我怎么会烧到自己呢?我一定要找机会再玩打火机。
第二天清晨,我开始了秘密行动。趁爸爸妈妈还没起床,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拿起打火机,然后轻手轻脚的走回去。我在床边上左右摆弄。突然,火烧了我的手,我的手被烫了起了个大泡,我甩着手嚎啕大哭起来。妈妈一听见哭声,就马上跑过来,焦急的问:“宝贝,怎么了?我使劲甩着手委屈的哭着说:“手疼!”妈妈马上带我去厨房用凉水帮我泡受伤的手,心疼地埋怨我说:“不是不让你玩吗?你怎么还玩?看烫着手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低着头眼泪汪汪的看着起泡的手指,暗暗地想: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往事历历在目,今天读了这个故事,我再次认识到真是好奇害死猫啊!在生活中,当我们对一些事物充满好奇时,不要忘记听从别人善意的劝告,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让自己后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3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