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教案的撰写应该遵循教学思路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顺畅。教师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教案,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效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
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圆明园。
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教师引导:
课件出示相关提示:
1.圆明园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被欧洲人称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2.圆明园是康熙至咸丰六代皇帝151年,集中举国人力、物力、财力和智慧兴修的。
3.法国军医阿尔芒·吕西感慨道:“我为我看到的东西所震惊,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珍宝财富中徜徉!”根据提示,发挥想象,你脑海中没有焚毁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用一句话或一组句子描绘未焚毁的圆明园。
学生活动:学生凭借想象与经验描述自己想象的圆明园。
(二)品读圆明园。
教师引导:雨果也没有见过圆明园,他想象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阅读课文一到三自然段,摘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摘读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说一说在作者描写的语言中有哪些发现,总结出一些自己发现的语言规律。
教师引导:铺陈与排比用在一起,叫铺排。意指将一连串内容相关的景、事、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几段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这种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的章法,无形中使文章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并在回旋反复中使文章感情得到强化,主题更加突出。
(三)诗化圆明园。
教师引导:
采用缩写、改写已有语句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我们体会语言的精彩,请同学们把自己刚刚所读的铺排语句改写成一首关于圆明园的诗歌,可描写也可抒情。如果愿意自己借用文中语句进行创作也可以。
学生活动:创作诗歌。(学生诗歌示例)。
圆明园。
玉石、青铜、瓷器、雪松,
构筑了一个民族的梦想。
神像、异兽、琉璃、珐琅,
装饰了帝王永恒的愿望。
一座座花园,
一方方水池,
一眼眼喷泉,
成群的孔雀,纷飞的天鹅。
最终不过是一炬成灰的火光。
第二课时。
(一)朗诵导入。
学生活动:朗诵改编或写作的诗歌,简述自己的写作目的。
(二)探究目的。
教师引导:与自己的写作目的相比,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目的何在?
学生活动:讨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缘由——回应巴特勒上尉的提问,越美好,越可惜,从而形成巨大的反差。
教师小结:富有感情的描写、抒情可以和直接的议论一样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
教师引导:除了描述之外,作者还采用哪种反差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发现反语修辞得出结论——越表扬,越讽刺。品读反语讽刺。
教师引导:“真实”产生于两种典型:即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结合。“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即“美丑对照”原则。
学生活动:发现并归纳出本文的对比魅力。
赞美圆明园——越美好,越可惜。
谴责侵略者——越表扬,越讽刺。
(三)反思运用。
教师引导:雨果对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为什么持反对的立场和讽刺的态度?
学生活动:文中寻找雨果持讽刺态度的原因。
“岁月所创造的一切属于是属于人类的”——人类高度。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也永远不会是强盗”——人民立场。
教师引导: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上才能俯瞰事情的全貌,只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出示课件补充书籍《九三年》故事梗概。请同学评价郭文放走朗德纳克伯爵的做法。
学生活动:辩论并评价同伴发言时所处的高度和所站的立场。
(四)总结收获。
教师引导:关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总结本文获得的启示。
1.通过富有感情的描写去评价。2.站在一定高度与立场上进行评价。
七、板书设计。
表达观点的方式评价观点的要素。
铺排越美好越可惜人类高度。
反语越表扬越讽刺人民立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
这是一节留下遗憾的课,成功之处已表现在教学设计并在说课稿中进行了分析,现在谈留下遗憾的原因:
由于对教学对象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他们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用“反语”表达讽刺,学生不能解决,让教学发生了困难。同时,又因为要赶进度,又没有给学生将知识分析清楚。
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书信,文本也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进行一些大胆取舍。我想,在这节课中至少可以舍去如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语,直接开门见山,切入正课。
2、预习的检查。
3、压缩谈圈点词句的感悟。
4、对“难能可贵”的认识,将之融合到第二个问题之中。
如果舍去了这样几个问题,就能够留出时间进行朗读训练。
有这样两处,导语时对学生进行的一番说教,分析“难能可贵”时教师谈到的题外话。
另外,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教师代替的讲解过多了一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积累文中优美而别具特色的语言。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了解战争给人民国家带来的创伤,学习雨果广阔的胸怀和伟大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1.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理解雨果的思想感情。
2.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圆明园,火烧圆明园片段,圆明园被毁后图片,
二、课题,作者简介,字词。
三、读课文,思考:
1、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在文中找,注意语言上的特点)。
3、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在文中找,注意语言上的特点强调反语)。
4、雨果对圆明园和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各持什么态度?
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
对侵略者愤怒谴责的情感。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四、拓展。
1.伊拉克战争图片。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
3.战争是罪恶之源;永远不要战争;要珍爱和平。
4.奋发图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5.辩论:关于圆明园的修复之争。
教学后记。
易红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
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谁立场上?
人类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立场,中国立场,或者是人民立场等等。)
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公正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胸怀与高尚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五
适逢深圳市读书月活动进行快速阅读比赛,学校亦邀请专家举办了相关讲座,学生当中燃起了一定程度的快速阅读兴趣与热潮。
本单元课文皆为记叙文,如散文.小说重点皆在于“情”,而本文相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和代替学生进行感知。而课堂在赛读过程中频频响起的掌声也说明了学生在其中的收获,形成“亮点”。
3.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一.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2.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____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4.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奇迹)。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答出四样即可过关)。
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7.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8.英法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小额尔金)。
9.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窃。)。
10.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
二.感性认知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七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八
1、 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 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 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九
2.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重点)
3.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重点)
4.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难点)
讨论法、点拨法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3.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4.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难点: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自读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图”话圆明园,通过图片展示圆明园又有的盛景,及今的断壁残垣。从而引出那一场中华民族的旷日四年的浩劫--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掀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火烧圆明园等历史。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检查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明确: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品味文章。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重点研读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1.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整段的内容都是雨果在评价园明园,代表性的句子有:
明确: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8.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五)品味语言。
同学们,大家探讨分析了课文后,对雨果的语言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细细品来,你觉得雨果先生高超的语言表达,表现在那些地方呢?找出具体句子加以分析。
预设: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明确1:
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明确2: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明确3: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注意品味加线词)。
明确5: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6: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晶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六)拓展延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明确】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
3、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七)布置作业。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一
指导思想:这篇课文主要指导学生自读课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领会本文的反语作用,体味讽刺是艺术效果,认识侵略者的本质。为使课堂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穿插一些语文活动,听说并重,手脑并用,有个性张扬,谱写教与学的和谐乐章。教材分析:课文的难度不大,文字通俗易懂。全文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篇幅占一大半,比较而言,作者的表现方法及的描述方式是难点,而后一个内容主要是在反语手法的运用,相对而言,则好理解与掌握。学情分析:学生对八国联军对我国圆明园的破坏是较熟悉的,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却不甚清楚,对雨果其人也不熟悉。课外阅读工作也做得不太细致认真。但课堂讨论能够积极主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赃物、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词义。2、了解作家及背景材料。3、了解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教学教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媒体选择: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教学程序: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只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为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5、学生齐读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课堂小结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五、课堂练习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六、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二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三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
一、导入 。 。
二、整体感知。 。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四
1、知识性目标:
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技能性目标:
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性目标:
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二、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三、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五
不可否认,语文学科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上具有天然优势。课文中包含的不仅有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还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大好的河山。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的文学作品来完成与学生心灵世界的融合,对学生的情感触动效果自然远远高于教条化、口号式的空洞的说教。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正面提倡为主,缺少理性反思。看看我们的教材,你会发现正面宣扬爱国主义的例子占了绝对主导。二是狭隘片面的理解。为本国利益奋斗一定是对的,一定是高大上的,只要以此为前提,不管什么行为都是正确的。
由于上述两点的长期共同作用,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不足之处。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的表现,我们就可以体察到这种理念的危害:对本民族的掠夺行为,或心生自豪,或保持沉默;对批判这种行为的国人要么感情上难以接受,要么依然做沉默的大多数。如果我们不能在学生世界观成熟前去纠正这样的理念,后果就会很严重。
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最后的讨论中,有同学已经能够认识到像雨果这样的人不一定就不爱国,并且举出孙中山与清政府关系的例子加以证明。还有的同学找到了原文中“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的表述,说雨果是把统治者和人民区别开的,批评肮脏的统治者,不等于批评国家。通过讨论,这堂课不仅明确了雨果作为人类共同的良知的守望者形象,还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完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们的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理性爱国的公民群体,是这个国家得以发展、拥有自由与尊严的保证。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
1,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2、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预期达到:
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自主评价.。
教师导学。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考虑读后感的内容。
预期目的:
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升华思想情感。
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七
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笔者在执教的时候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分析内容:(1)品读概括作者心目中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地位;(2)朗读品味作者对侵略者谴责、讽刺的情感;(3)学习作者超越个人民族身份的良心和正义感。在进行第三个环节教学的时候,生成了一段令我深思的小插曲,以下是该教学片断的实录:
(在分析了雨果对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罪恶行径的批判后)。
师:请同学们看看,雨果是哪个国家的人?
生:法国。
师:同学们再回头看这篇课文,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1:雨果很善良,能对遥远的、落后的中国产生同情。
生2:我觉得雨果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能站出来为弱小国家伸张正义。
(见学生还没有完全到位,进一步引导)。
师:假如咱们中国人也派出一支队伍到法国去抢了很多宝物回来,同学们是怎样的感受?
(生窃窃私语)。
师:那老师来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会感到那么一丝小自豪?请举手!
(这次举手的人还真不少)。
师:发生这种事的时候,你会像雨果一样站出来对我们“自己人”的抢夺行为加以讨伐吗?
(生沉默)。
师:假如我们中有人真的站出来讨伐这种行为,你怎么看这样的人?
生1:我觉得我可能感情上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人,总觉得像“汉奸”。
(众生笑)。
生2:我可能在心里佩服他,但是不会说出来。
师:那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你觉得雨果算不算一个爱国者?
(生热烈讨论)。
不可否认,语文学科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上具有天然优势。课文中包含的不仅有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还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大好的河山。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的文学作品来完成与学生心灵世界的融合,对学生的情感触动效果自然远远高于教条化、口号式的空洞的说教。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正面提倡为主,缺少理性反思。看看我们的教材,你会发现正面宣扬爱国主义的例子占了绝对主导。二是狭隘片面的理解。为本国利益奋斗一定是对的,一定是高大上的,只要以此为前提,不管什么行为都是正确的。
由于上述两点的长期共同作用,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不足之处。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的表现,我们就可以体察到这种理念的危害:对本民族的掠夺行为,或心生自豪,或保持沉默;对批判这种行为的国人要么感情上难以接受,要么依然做沉默的大多数。如果我们不能在学生世界观成熟前去纠正这样的理念,后果就会很严重。
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最后的讨论中,有同学已经能够认识到像雨果这样的人不一定就不爱国,并且举出孙中山与清政府关系的例子加以证明。还有的同学找到了原文中“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的表述,说雨果是把统治者和人民区别开的,批评肮脏的统治者,不等于批评国家。通过讨论,这堂课不仅明确了雨果作为人类共同的良知的守望者形象,还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完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们的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理性爱国的公民群体,是这个国家得以发展、拥有自由与尊严的保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八
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以书信的形式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作家对东方艺术,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这是作家的伟大之处,也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
我问同学们有谁到过中国北京,如果有,请讲一讲那里的名胜古迹,这样就有同学举手发言讲了他所见到的长城故宫等。“见过圆明园吗?”接着同学们讲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史实。这一环节实际上交代了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对作家也做了简单介绍,争取了更多的教学时间。看到同学们由欣喜的眼神到严肃的面容,我知道他们已经步入了学习氛围了。
紧扣研讨与练习进行教学,对于圆明园的赞美,课文已经一目了然,通过朗读可以独立完成。对于英法联军的赞美(当然我用也是反语),作者有直接抨击他们是强盗的,更多的用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反语,找出运用反语的句子。因为这种修辞手法学生接触的不多,需要同学们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师做适当点拨,说明反语的相关知识。
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很自然,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敢于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抒写自己的良知,同学们怎么看呢?学生由“雨果很正直很勇敢说起。”最终认识到作家的博大胸怀与高尚风格。
当然,本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的挖掘只限于分析作家本人上,对于课文更深刻的内涵: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观念,提到的很少。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九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8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