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大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0:49:1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大全(21篇)
时间:2023-11-25 20:49:17     小编:GZ才子

教案是教师为了开展教学而编写的一种书面指导材料,它起着指导和规范教学活动的作用。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提高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案的编写要点和技巧,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

1、 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 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 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

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谁立场上?

人类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立场,中国立场,或者是人民立场等等。)

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公正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胸怀与高尚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五

关于火烧圆明园,传统历史教科书过多的强调了英法联军的罪恶与清皇室的昏聩,对于中国百姓的毛病则多有掩盖,因为“人民至上”!其实有怎样的政府就有怎样的百姓,有怎样的百姓也就有怎样的政府,二者“本是同根生”。流行一时的由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是有不少地方无法求实的。比如联军的血洗北京,中国百姓尸积如山,我遍寻资料,无处可得。再比如冯婉贞谢庄抗击英军一事,在电影中用作证明人民英勇的事迹而大加渲染,其实冯婉贞一人或者可寻,谢庄则查无此村。

但另有部分文章片面强调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不是,片面强调中国政府拘囚虐杀对方谈判代表,好象英法联军还真是师出有名。下面是英国公使额尔金等为焚毁圆明园发表的言论:“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至于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产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今宫中宝物既已荡然无寸,大军所到,非在掳掠,乃在初肆罪恶者能警惕耳。”“若对中国所不顾国际公法的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的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圆明园宫殿为重要之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最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圆明园乃吾军被掳之所,焚掠是园,正所以报复清政府者,与其人民无关也。一者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二者因此园若不焚毁,则不能留较永久之痕迹,吾人则无以消恨也。”“焚掠圆明园以报清政府,人民可免赔款。”对于这些话,我们也得睁着眼睛“听”,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英法联军强迫主持和议的恭亲王签定《北京和约》,于咸丰八年原定以外,续增英九条,赔偿英一千二百万两,割让九龙之半;续增法十条,赔偿法六百万两,总计共达一千八百万两,象征性地扣除毁园损失二十万两,丝毫看不出来减轻了中国人民的损失,因此,所谓“人民可免赔款”纯粹是谎言。又按《东华录》,巴夏礼等十余人是被拘禁在城里刑部衙门里,并未被拘禁在圆明园,所以英司令官致函英政府的信中的托词“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纯粹是谎言。

《清朝野史大观》说,英法所以焚圆明园者,起由龚自珍长子龚半伦导引。但从史料里可以看出联军事先并未有焚掠圆明园的计划,因此,龚导引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一说基本上可以否定。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六

适逢深圳市读书月活动进行快速阅读比赛,学校亦邀请专家举办了相关讲座,学生当中燃起了一定程度的快速阅读兴趣与热潮。

本单元课文皆为记叙文,如散文.小说重点皆在于“情”,而本文相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和代替学生进行感知。而课堂在赛读过程中频频响起的掌声也说明了学生在其中的收获,形成“亮点”。

3.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一.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2.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____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4.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奇迹)。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答出四样即可过关)。

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7.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8.英法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小额尔金)。

9.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窃。)。

10.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

二.感性认知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七

尊敬的雨果先生:

您好!今天,我读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感到很感动,也非常的惊讶。您是一个法国人,您应该为你们的祖国感到光荣。自豪。高兴才是,但你却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感动了我幼小的心灵。特别是您在信中提到的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您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却能体会出这么深刻的含义。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事吧,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的人却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明知他的朋友是做错了,也要帮助他的朋友;在我们学校里,有的人为了能帮班级里拿多一点分,明明看见自己的环境区里有垃圾就一脚地把它踢到别人的环境区里;如果拿我们生活中的事跟雨果先生的事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的贡献。

此致

敬礼

中国初中生:***。

20xx年9月8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八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点拨法为次。

教学媒体:ppt。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数不清的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艺术代表作?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华文明艺术皇冠上最璀璨的那颗明星之一,雨果是这样描绘圆明园的--(播放视频片段)。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这是中华民族艺术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一场令所有华夏子民耻辱的灾难,是一出至今回想起来都令每个中国人心碎的悲剧,它也是那段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的历史的真实写照。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这出悲剧怎样上演的。(播放视频片段)。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是怎样回复他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

1、雨果及作品介绍ppt。

三、整体感知。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果在法国甚至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巨大影响力,同学们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想一下巴特勒上尉为什么征求雨果对自己远征中国的意见?(利用雨果的影响力,对自己的侵略行径进行赞颂和美化。)。

(二)阅读课文第3段。

1.齐读文中第三段。

2.雨果是怎样赞美(或评价)圆明园的(自读)?

代表性句子有:(ppt演示)(齐读)。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总结:(ppt演示)。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情感:作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他博大胸怀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从中可以看出坐着怎样的品质?(正直、公正、头脑清醒、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者。)。

(三)请大家齐读课文(5-10段):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批判谴责态度)。

三、品味语言。

1、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谴责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

2、找出来读一读。(ppt演示,学生反复读,体会作者愤怒的心情)。

明确: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3、运用反语在表达上什么作用?(ppt演示)。

4、除了运用反语,本文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什么鲜明特点?

明确:鲜明的对比。

5、请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对比,并简要分析各自作用?(方法:自由讨论)。

明确:

(2)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3)将欧洲人的“文明”与中国人的“野蛮”对比,--揭露了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民的文明。

(4)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的对比--赞美圆明园的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讽刺劫掠者的语句体现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反语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尖锐深刻。

四、感悟升华。

1、在鲜明的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他作为法国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明确:(ppt演示)人类的立场。

2、从他的立场您能感受到雨果先生身上的哪些品质?(方法:自由讨论)。

明确: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五、教师总结全文:

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愤怒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他对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也体现出他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令我们深深感动。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ppt演示)。

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陈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九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

尊敬的雨果先生:

您好!今天,我读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感到很感动,也非常的惊讶。您是一个法国人,您应该为你们的祖国感到光荣。自豪。高兴才是,但你却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感动了我幼小的心灵。特别是您在信中提到的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您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却能体会出这么深刻的含义。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事吧,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的人却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明知他的朋友是做错了,也要帮助他的朋友;在我们学校里,有的人为了能帮班级里拿多一点分,明明看见自己的环境区里有垃圾就一脚地把它踢到别人的环境区里;如果拿我们生活中的事跟雨果先生的事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的贡献。

此致

敬礼

中国初中生:***。

20xx年9月8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一

不可否认,语文学科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上具有天然优势。课文中包含的不仅有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还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大好的河山。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的文学作品来完成与学生心灵世界的融合,对学生的情感触动效果自然远远高于教条化、口号式的空洞的说教。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正面提倡为主,缺少理性反思。看看我们的教材,你会发现正面宣扬爱国主义的例子占了绝对主导。二是狭隘片面的理解。为本国利益奋斗一定是对的,一定是高大上的,只要以此为前提,不管什么行为都是正确的。

由于上述两点的长期共同作用,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不足之处。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的表现,我们就可以体察到这种理念的危害:对本民族的掠夺行为,或心生自豪,或保持沉默;对批判这种行为的国人要么感情上难以接受,要么依然做沉默的大多数。如果我们不能在学生世界观成熟前去纠正这样的理念,后果就会很严重。

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最后的讨论中,有同学已经能够认识到像雨果这样的人不一定就不爱国,并且举出孙中山与清政府关系的例子加以证明。还有的同学找到了原文中“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的表述,说雨果是把统治者和人民区别开的,批评肮脏的统治者,不等于批评国家。通过讨论,这堂课不仅明确了雨果作为人类共同的良知的守望者形象,还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完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们的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理性爱国的公民群体,是这个国家得以发展、拥有自由与尊严的保证。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

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xx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四

学完这篇课文,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为雨果的道德和良心而发出由衷的感谢。他说得多么好啊: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雨果强烈地表明: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雨果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所犯下的罪行。还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更重要的是:雨果能公开地大胆地指诉强盗政府,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从“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您对东方文化艺术的……哦!不。应该是对世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及对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的尊重。因为雨果的正直、良心、勇气和人道主义,我们所有的人都尊敬他!

我想,他的正直、良心、勇气和人道主义的付出,都没有白费。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受到了更大的鼓舞,我们会万众一心,共同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为中国和全世界的人类付出我们最大的贡献,让子孙后代能够永远记住历史的残酷,激励他们花更大的心思去为祖国和全世界的人民作贡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五

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课型:

讲学课。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六、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xx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把握主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2.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评价雨果: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也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

(三)、课堂练习: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珐琅晨曦瞥见箱箧荡然无存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丰功伟绩荡然无存。

3.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2)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3)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新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七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

一、导入  。 。

二、整体感知。 。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八

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二、对本堂课的教学过程的分析:

1、首先展示有关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对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及雨果的情况都有一个理性的感知,为分析全文做好了铺垫。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采用了默读的方式,默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要点,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4、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5、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及对侵略者的谴责这个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6、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问题深度不够,如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其中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应再加以引导。

2、在课堂上学生选择的是默读的方式,所以显得课堂气氛不活,影响了一些同学的思维。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九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十

课型:新授课时:2。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十一

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笔者在执教的时候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分析内容:(1)品读概括作者心目中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地位;(2)朗读品味作者对侵略者谴责、讽刺的情感;(3)学习作者超越个人民族身份的良心和正义感。在进行第三个环节教学的时候,生成了一段令我深思的小插曲,以下是该教学片断的实录:

(在分析了雨果对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罪恶行径的批判后)。

师:请同学们看看,雨果是哪个国家的人?

生:法国。

师:同学们再回头看这篇课文,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1:雨果很善良,能对遥远的、落后的中国产生同情。

生2:我觉得雨果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能站出来为弱小国家伸张正义。

(见学生还没有完全到位,进一步引导)。

师:假如咱们中国人也派出一支队伍到法国去抢了很多宝物回来,同学们是怎样的感受?

(生窃窃私语)。

师:那老师来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会感到那么一丝小自豪?请举手!

(这次举手的人还真不少)。

师:发生这种事的时候,你会像雨果一样站出来对我们“自己人”的抢夺行为加以讨伐吗?

(生沉默)。

师:假如我们中有人真的站出来讨伐这种行为,你怎么看这样的人?

生1:我觉得我可能感情上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人,总觉得像“汉奸”。

(众生笑)。

生2:我可能在心里佩服他,但是不会说出来。

师:那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你觉得雨果算不算一个爱国者?

(生热烈讨论)。

不可否认,语文学科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上具有天然优势。课文中包含的不仅有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还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大好的河山。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的文学作品来完成与学生心灵世界的融合,对学生的情感触动效果自然远远高于教条化、口号式的空洞的说教。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正面提倡为主,缺少理性反思。看看我们的教材,你会发现正面宣扬爱国主义的例子占了绝对主导。二是狭隘片面的理解。为本国利益奋斗一定是对的,一定是高大上的,只要以此为前提,不管什么行为都是正确的。

由于上述两点的长期共同作用,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不足之处。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的表现,我们就可以体察到这种理念的危害:对本民族的掠夺行为,或心生自豪,或保持沉默;对批判这种行为的国人要么感情上难以接受,要么依然做沉默的大多数。如果我们不能在学生世界观成熟前去纠正这样的理念,后果就会很严重。

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最后的讨论中,有同学已经能够认识到像雨果这样的人不一定就不爱国,并且举出孙中山与清政府关系的例子加以证明。还有的同学找到了原文中“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的表述,说雨果是把统治者和人民区别开的,批评肮脏的统治者,不等于批评国家。通过讨论,这堂课不仅明确了雨果作为人类共同的良知的守望者形象,还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完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们的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理性爱国的公民群体,是这个国家得以发展、拥有自由与尊严的保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653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