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6:08:13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5 16:08:13     小编:纸韵

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蓝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贴合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请大家继续往下阅读,看看以下教案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

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圆明园。

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教师引导:

课件出示相关提示:

1.圆明园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被欧洲人称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2.圆明园是康熙至咸丰六代皇帝151年,集中举国人力、物力、财力和智慧兴修的。

3.法国军医阿尔芒·吕西感慨道:“我为我看到的东西所震惊,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珍宝财富中徜徉!”根据提示,发挥想象,你脑海中没有焚毁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用一句话或一组句子描绘未焚毁的圆明园。

学生活动:学生凭借想象与经验描述自己想象的圆明园。

(二)品读圆明园。

教师引导:雨果也没有见过圆明园,他想象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阅读课文一到三自然段,摘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摘读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说一说在作者描写的语言中有哪些发现,总结出一些自己发现的语言规律。

教师引导:铺陈与排比用在一起,叫铺排。意指将一连串内容相关的景、事、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几段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这种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的章法,无形中使文章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并在回旋反复中使文章感情得到强化,主题更加突出。

(三)诗化圆明园。

教师引导:

采用缩写、改写已有语句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我们体会语言的精彩,请同学们把自己刚刚所读的铺排语句改写成一首关于圆明园的诗歌,可描写也可抒情。如果愿意自己借用文中语句进行创作也可以。

学生活动:创作诗歌。(学生诗歌示例)。

圆明园。

玉石、青铜、瓷器、雪松,

构筑了一个民族的梦想。

神像、异兽、琉璃、珐琅,

装饰了帝王永恒的愿望。

一座座花园,

一方方水池,

一眼眼喷泉,

成群的孔雀,纷飞的天鹅。

最终不过是一炬成灰的火光。

第二课时。

(一)朗诵导入。

学生活动:朗诵改编或写作的诗歌,简述自己的写作目的。

(二)探究目的。

教师引导:与自己的写作目的相比,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目的何在?

学生活动:讨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缘由——回应巴特勒上尉的提问,越美好,越可惜,从而形成巨大的反差。

教师小结:富有感情的描写、抒情可以和直接的议论一样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

教师引导:除了描述之外,作者还采用哪种反差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发现反语修辞得出结论——越表扬,越讽刺。品读反语讽刺。

教师引导:“真实”产生于两种典型:即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结合。“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即“美丑对照”原则。

学生活动:发现并归纳出本文的对比魅力。

赞美圆明园——越美好,越可惜。

谴责侵略者——越表扬,越讽刺。

(三)反思运用。

教师引导:雨果对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为什么持反对的立场和讽刺的态度?

学生活动:文中寻找雨果持讽刺态度的原因。

“岁月所创造的一切属于是属于人类的”——人类高度。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也永远不会是强盗”——人民立场。

教师引导: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上才能俯瞰事情的全貌,只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出示课件补充书籍《九三年》故事梗概。请同学评价郭文放走朗德纳克伯爵的做法。

学生活动:辩论并评价同伴发言时所处的高度和所站的立场。

(四)总结收获。

教师引导:关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总结本文获得的启示。

1.通过富有感情的描写去评价。2.站在一定高度与立场上进行评价。

七、板书设计。

表达观点的方式评价观点的要素。

铺排越美好越可惜人类高度。

反语越表扬越讽刺人民立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三

这是一节留下遗憾的课,成功之处已表现在教学设计并在说课稿中进行了分析,现在谈留下遗憾的原因:

由于对教学对象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他们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用“反语”表达讽刺,学生不能解决,让教学发生了困难。同时,又因为要赶进度,又没有给学生将知识分析清楚。

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书信,文本也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进行一些大胆取舍。我想,在这节课中至少可以舍去如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语,直接开门见山,切入正课。

2、预习的检查。

3、压缩谈圈点词句的感悟。

4、对“难能可贵”的认识,将之融合到第二个问题之中。

如果舍去了这样几个问题,就能够留出时间进行朗读训练。

有这样两处,导语时对学生进行的一番说教,分析“难能可贵”时教师谈到的题外话。

另外,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教师代替的讲解过多了一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四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五

尊敬的雨果先生:

您好!今天,我读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感到很感动,也非常的惊讶。您是一个法国人,您应该为你们的祖国感到光荣。自豪。高兴才是,但你却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感动了我幼小的心灵。特别是您在信中提到的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您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却能体会出这么深刻的含义。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事吧,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的人却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明知他的朋友是做错了,也要帮助他的朋友;在我们学校里,有的人为了能帮班级里拿多一点分,明明看见自己的环境区里有垃圾就一脚地把它踢到别人的环境区里;如果拿我们生活中的事跟雨果先生的事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的贡献。

此致

敬礼

中国初中生:***。

20xx年9月8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六

1、作家作品:

雨果,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剧本《克伦威尔》,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2、背景知识: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1850~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6月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攻陷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3、写作背景:

雨果致法帝拿破仑远征军团长巴特勒上尉的这封信是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归国,红极一时,希望大文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复函,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功夫,巧夺天工建造而成的世间罕见的伟大建筑。当然,雨果没有见过圆明园,但从伏尔泰的作品中得悉当时在欧洲称之为“夏宫”的圆明园之于东方,等于金字塔之于埃及,竞技场之于罗马,巴特农之于希腊,圣母院之于巴黎。雨果指圆明园与巴特农均为世间玄邈丰美灵思巧构之大成,且圆明园犹更胜一筹,因为它是中国玄学艺术的典范,是如嫦娥月宫之类的至高无上化境的体现,是欧洲文明天际外寰宇旷世伟构。

雨果在信中指出,就是英法两盗入侵,荷戟操戈,劫财焚园,荼毒中土,摧残倾法兰西庙堂文物均不足与比肩的稀世瑰宝,尽化尘土,林园妙境历万劫不复,呜呼痛哉。他愤怒之作余,严厉谴责英法军方为野蛮蒙昧之族类,毁坏旷世伟构之罪行,青史昭然,罪无可遁。他更呼吁法兰西再造共和,应洗涤盗匪秽名,湔雪奇耻,将法军摧毁圆明园所携回法国的稀世珍宝悉数归还中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七

1、首先展示有关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对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及雨果的情况都有一个理性的感知,为分析全文做好了铺垫。导入新课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采用了朗读的方式,朗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要点,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3、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4、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及对侵略者的谴责这个重点环节,以点带面。5、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问题深度不够,如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其中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应再加以引导。

2、一思想品德的挖掘只限于分析作家本人上,对于课文更深刻的内涵: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观念,提到的很少。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八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的语言。

1、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2、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2、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3、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4、预期达到:

(1)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4、预期达到:

(1)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2)自主评价。

(四)教师导学。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考虑读后感的内容。

3、预期目的: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升华思想情感。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难点: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自读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图”话圆明园,通过图片展示圆明园又有的盛景,及今的断壁残垣。从而引出那一场中华民族的旷日四年的浩劫--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掀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火烧圆明园等历史。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检查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明确: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品味文章。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重点研读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1.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整段的内容都是雨果在评价园明园,代表性的句子有:

明确: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8.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五)品味语言。

同学们,大家探讨分析了课文后,对雨果的语言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细细品来,你觉得雨果先生高超的语言表达,表现在那些地方呢?找出具体句子加以分析。

预设: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明确1:

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明确2: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明确3: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注意品味加线词)。

明确5: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6: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晶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六)拓展延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明确】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

3、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七)布置作业。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二

1、首先展示有关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对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及雨果的情况都有一个理性的感知,为分析全文做好了铺垫。导入新课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采用了朗读的方式,朗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要点,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3、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4、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及对侵略者的谴责这个重点环节,以点带面。5、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问题深度不够,如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其中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应再加以引导。

2、一思想品德的挖掘只限于分析作家本人上,对于课文更深刻的内涵: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观念,提到的很少。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三

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

1,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2、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预期达到:

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自主评价.。

教师导学。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考虑读后感的内容。

预期目的:

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升华思想情感。

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

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六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七

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目标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朴素爱国情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教学。

重点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教学。

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教学。

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

资源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资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

程一、导入。

先听一个并不古老的故事:

从前,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文明富贵的大家庭,族人们吃苦耐劳,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修建了一座梦幻般的“万园之园”,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后来,他们家道败落,族人们也不再团结,有很多强盗都想来抢夺财宝。1860年的一天,有两个强盗率先来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家族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部毁坏再焚烧。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两个强盗就是英国和法国,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但是这篇文章不是中国人写的,而是一位法国著名的作家写的,写给当时法国军队的巴特勒上尉的一封回信。

他会在信中说什么?

学生联想思考。

师生互动。

学生浏览课文批注交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教过程。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结合配套练习。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料附后)(推荐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3、圆明园(资料附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教师提问: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3.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925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