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汇总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3:13:22
答谢中书书教案(汇总23篇)
时间:2023-11-26 13:13:22     小编:飞雪

教案的编写应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编写教案的重要原则之一。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范例,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观察不同的角度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其四:动静相衬美。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三

1、两岸石壁,五色()。

2、青林翠竹,四时()备。

3、晓雾将(),猿鸟乱鸣;

4、夕日欲(),()竞跃。

5、未复有能()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四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一)解读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2、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3、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4、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1、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山川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动静结合(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四)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1、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4、开放性交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生为琴弦无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无也。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五

城关初中:王丹彤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2、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

3、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改进方法:自己在朗读方面要下工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教学方式。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六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朗读法、讨论法。

一、导语。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

2.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

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

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

3.最后,一齐诵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色彩悟。

勃勃的生机脱俗的心灵。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七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2.明确学习要点。

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习赏析奠定基础。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八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九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

城关初中:王丹彤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2、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

3、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改进方法:自己在朗读方面要下功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教学方式。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一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二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题解。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作者与背景。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与:参与,欣赏。

3、指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

五、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6、活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七、总结。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三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生为琴弦无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无也。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四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五

《答谢中书书》,开篇直抒山河之美,自古以来,人人乐道。

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1.课题《答谢中书书》

2.明确学习要点

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习赏析奠定基础。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六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八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观察不同的角度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其四:动静相衬美。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九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实词好处,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透过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寄托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3.找一找其它的山水诗或有关情景交融的诗句,试着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实词,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着分析其它诗句。

三、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陶弘景的相关资料(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在郦道元的《三峡中》,我们欣赏了三峡连绵不绝、高耸峻峭的山,水流湍急、澄明清澈的水,无不陶醉于三峡雄伟秀丽的美景中。当然,我们伟大祖国的美景绝不仅仅限于此,这天,让我们来欣赏另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品味另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二)写作背景介绍。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四)深入课文,仔细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明确:总分总;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揣摩以下诗句的“情语”。

1.《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明确:从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之景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绪。

2.《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描述了山村秋夜雨后恬静、幽美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情绪。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明确:和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确:清冷的秋夜客居异乡的凄凉情绪。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明确: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

4.请你们自己找一找这样的诗句并进行分析。(学生自主讨论)。

(六)教师小结。

透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了解了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思想感情,,更试着赏析了情景交融的诗句。以后碰到这类诗句,你学会如何分析了吗?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积累一些有关山水的优美诗句。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将文中句子所写的景象描述出来。(选取一两句,不少于80字)。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十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古时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u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色彩配合之美(静态、色彩)(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心境。

2.体会缜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特点。

3.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前,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山水自然之美的体验和感受,启迪。

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学习这篇课文。

2.本文的语言凝炼生动,富有音韵美,在翻译、理解之前能够引导学生多加以。

诵读。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并谈谈感受。

二、解题。

引导学生培养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潜力。

要点:谢中书指谢徵,字元度,曾任掌管朝廷机密文书的中书鸿胪,所以称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从“答”中能够看出,本文是作者写给谢徵的回信。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读后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上的特点:四字句多。由此提示四字句的节奏。

2.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译文,划出疑难,讨论交流。群众解疑。一个学生译文,大家订正。

3.落实重点词语:

四时具备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歇:休息。那里是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沉鳞:潜游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那里指欣赏。奇:奇异,奇妙。..。

四、欣赏分析,体会文章内涵及特点。

1.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明确:山川景色的秀丽,自古以来就是。

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在资料上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也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今往来的文人雅士比肩。结构上总领全文。

一个“美”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述山川景色秀美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语句: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感情: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欣然自得。

3.本文语言的优点是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明确:四字短句,语言凝练,意蕴丰富。

4.根据课文资料,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五、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总结。

本文寥寥六十八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游鱼,使文章清幽隽雅,像一首优美动人的山水诗,像一幅怡神悦情的山水画,让人欣赏不够,回味无穷。

板书设计:总(统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作手法)黄昏。

(具体景物)高峰入云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清流见底四时俱备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江南山川秀美图)“人间仙境”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

总(酷爱自然,归隐林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814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