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材料,可以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阅读教案范文,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
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
1、两岸石壁,五色()。
2、青林翠竹,四时()备。
3、晓雾将(),猿鸟乱鸣;
4、夕日欲(),()竞跃。
5、未复有能()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三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2.明确学习要点。
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习赏析奠定基础。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心境。
2.体会缜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特点。
3.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前,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山水自然之美的体验和感受,启迪。
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学习这篇课文。
2.本文的语言凝炼生动,富有音韵美,在翻译、理解之前能够引导学生多加以。
诵读。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并谈谈感受。
二、解题。
引导学生培养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潜力。
要点:谢中书指谢徵,字元度,曾任掌管朝廷机密文书的中书鸿胪,所以称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从“答”中能够看出,本文是作者写给谢徵的回信。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读后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上的特点:四字句多。由此提示四字句的节奏。
2.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译文,划出疑难,讨论交流。群众解疑。一个学生译文,大家订正。
3.落实重点词语:
四时具备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歇:休息。那里是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沉鳞:潜游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那里指欣赏。奇:奇异,奇妙。..。
四、欣赏分析,体会文章内涵及特点。
1.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明确:山川景色的秀丽,自古以来就是。
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在资料上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也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今往来的文人雅士比肩。结构上总领全文。
一个“美”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述山川景色秀美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语句: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感情: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欣然自得。
3.本文语言的优点是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明确:四字短句,语言凝练,意蕴丰富。
4.根据课文资料,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五、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总结。
本文寥寥六十八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游鱼,使文章清幽隽雅,像一首优美动人的山水诗,像一幅怡神悦情的山水画,让人欣赏不够,回味无穷。
板书设计:总(统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作手法)黄昏。
(具体景物)高峰入云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清流见底四时俱备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江南山川秀美图)“人间仙境”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
总(酷爱自然,归隐林泉)。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五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六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七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古时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八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九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实词好处,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透过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寄托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3.找一找其它的山水诗或有关情景交融的诗句,试着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实词,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着分析其它诗句。
三、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陶弘景的相关资料(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在郦道元的《三峡中》,我们欣赏了三峡连绵不绝、高耸峻峭的山,水流湍急、澄明清澈的水,无不陶醉于三峡雄伟秀丽的美景中。当然,我们伟大祖国的美景绝不仅仅限于此,这天,让我们来欣赏另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品味另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二)写作背景介绍。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四)深入课文,仔细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明确:总分总;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揣摩以下诗句的“情语”。
1.《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明确:从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之景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绪。
2.《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描述了山村秋夜雨后恬静、幽美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情绪。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明确:和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确:清冷的秋夜客居异乡的凄凉情绪。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明确: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
4.请你们自己找一找这样的诗句并进行分析。(学生自主讨论)。
(六)教师小结。
透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了解了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思想感情,,更试着赏析了情景交融的诗句。以后碰到这类诗句,你学会如何分析了吗?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积累一些有关山水的优美诗句。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将文中句子所写的景象描述出来。(选取一两句,不少于80字)。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色彩配合之美(静态、色彩)(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三
《答谢中书书》,开篇直抒山河之美,自古以来,人人乐道。
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1.课题《答谢中书书》
2.明确学习要点
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习赏析奠定基础。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四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生为琴弦无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无也。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u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2、作业:预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其与本篇短文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心境。
2.体会缜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特点。
3.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前,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山水自然之美的体验和感受,启迪。
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学习这篇课文。
2.本文的语言凝炼生动,富有音韵美,在翻译、理解之前能够引导学生多加以。
诵读。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并谈谈感受。
二、解题。
引导学生培养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潜力。
要点:谢中书指谢徵,字元度,曾任掌管朝廷机密文书的中书鸿胪,所以称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从“答”中能够看出,本文是作者写给谢徵的回信。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读后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上的特点:四字句多。由此提示四字句的节奏。
2.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译文,划出疑难,讨论交流。群众解疑。一个学生译文,大家订正。
3.落实重点词语:
四时具备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歇:休息。那里是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沉鳞:潜游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那里指欣赏。奇:奇异,奇妙。..。
四、欣赏分析,体会文章内涵及特点。
1.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明确:山川景色的秀丽,自古以来就是。
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在资料上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也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今往来的文人雅士比肩。结构上总领全文。
一个“美”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述山川景色秀美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语句: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感情: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欣然自得。
3.本文语言的优点是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明确:四字短句,语言凝练,意蕴丰富。
4.根据课文资料,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五、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总结。
本文寥寥六十八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游鱼,使文章清幽隽雅,像一首优美动人的山水诗,像一幅怡神悦情的山水画,让人欣赏不够,回味无穷。
板书设计:总(统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作手法)黄昏。
(具体景物)高峰入云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清流见底四时俱备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江南山川秀美图)“人间仙境”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
总(酷爱自然,归隐林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68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