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醒记读后感(通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5:17:02
2023年清醒记读后感(通用23篇)
时间:2023-11-26 15:17:02     小编:雁落霞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或者听完一场演讲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它是一种对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的评述和评论。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阅读的内容,同时也是与他人分享自己对作品理解和感受的一种方式。读完一本好书后,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实际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分析作品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对于读后感的写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下面是一些读者朋友的读后感,你是否有相同的感受呢?

清醒记读后感篇一

《清醒地活》一书由迈克辛格所著,这是一本讲述关于诚实的书籍,我们只由保持对自己诚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让我们学会诚实的活着。

心灵的开放|如果你在能量释放的过程中加以,那么能量就会被阻塞住,被迫储存在心灵深处。瑜伽传统将未释放的能量模式称作行业。

你肯定也能预见到,印象有可能堆积到某一程度,使能量无法释放。

小时候,在突然有一天,见到邻居街坊时就会感到害羞的躲闪开,从那以后出门玩耍的次数就仿佛少了很多,因为见到曾经熟悉的邻居大人就会感到害羞而有压力;后来总是躲开欺负我的邻居大哥,每次从他家门口路过时都带有很大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后来长大,上了大学,去二姑家的时候,开始对大姐夫有了胆怯和害羞感,因为大姐夫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能言善语,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是出入大场合的大人物,让我颇有压力感。在他面前,我的自卑和压力感的模式自动开启,让我变得胆怯,有压力,害羞,躲躲闪闪,唯唯诺诺,总觉得这样厉害的人肯定瞧不起我,他们肯定喜欢那种像他们一样能言善辩,善于观颜察色,可以给予他们很好的配合与默契,而像我这样不懂的观察,反应迟钝,脑子不灵活的人他们必定打心眼里鄙视与嘲笑。于是整个人的气场随着我的固定的印象和行业所阻碍,我的内心出于关闭状态,不去对他开放,自己也就变成一个更加死板的,小家子气的,扭扭捏捏的模样,让人生厌。后来,每每遇到有所成就的大人物,我的固定模式的行业就会开启,我的内心关闭,我不能在他面前表现的自然,开放,放松的状态,因此我也失去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有时候不得不与他吃饭,或者短暂的相处,我假装镇定,但我的行业一直在内心跟我作对,让我放不开,不自然,甚至冷场到让人尴尬。我无法流露出常中自然的状态,我的内心是关闭的。或许他是一位很愿意帮助别人,待人友善的成功人士,我因堆积起来没有释放的行业的能量,开启后又以固有的模式对待了不一样的人。作者说:这不过就是未释放的精神和情绪的能量模式被储存以后又再次被激活了。

你想要知道如何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你想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文章里写道:你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去享受生活,而不是执着于此或者将其一把推开。如果你能享受生活,每一刻都会给你带来改变。如果你愿意接受生活的礼物,而不是拒绝的话,就会达到自我的深层状态。保持内心开放的状态,就是要先学会放松。

就这样保持开放的心态,放松自己,学会原谅,学会微笑,或者做任何你愿意做的事情。只是不要再将它压抑回去。你要学着尽量保持中立,观察出现的状况。一旦你能够沉静在内心深处,不再和储存下来的能量模式抗争,那么这些能量就会持续地涌现出现,并释放出来。就中立地身处其后,释放它。

我想我首先要学会让自己放轻松,把内心打开,观察它,不让自己拒绝和害怕它。

封闭的自我|总是喜欢保护那颗脆弱的玻璃心,极其的敏感。害怕说错话,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害怕被嘲笑,害怕担起的责任不能很好的完成,怕别人对自己失望,怕自己的形象被毁总是顾虑重重,于是就闭上嘴巴,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隐藏在别人的身后,当一个人,或者附和在别人的意见上,不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把自己内心小心翼翼的包裹住,像新生儿一样的保护着,不让人识破,不让人靠近。文中说,如果你完美地保护了自己,那么你也就永远无法成长了。你的习惯和性格会停滞不前。当人们保护自己储存下来的东西时,生活就变得停滞不前。说的很多,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封闭,过于保护自己的内心,一旦被别人触碰到一点就立刻和他保持距离,尽量的远离他,把本应该伸向外界世界的触角缩回到硬壳里去了。

那该如何去改变呢?

他说,可以改变的就是有意识地区观察那总是想不断保护自己的那一部分。当你决定不需要再这么做时,就会获得最终的回报,你就可以下决心消除这部分自我。你去的每一个地方总会有人或事扰你,让你恼火,胆怯,困扰,等。何不就让它干扰?如果你真的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形,就不要去保护它。不保护自己所带来的回报就是解放自己。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当一种情绪来袭时,尝试让自己放轻松,站在中立的位置,不保护自己想要遮挡和庇护的那部分,让其释放。

清醒记读后感篇二

最近一位在心智成长方面共修的朋友送了一本书《清醒地活》给我,这本书的名字很应我这个阶段的生命状态,带着一份好奇打开了这本书。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不太厚的书。作者是迈克。辛格,一位潜心研究并实践灵修的修行人,在商业、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这本书是我读的他的第一本书。

作者用了很多类比诠释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理念,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化的场景带入引发读者的共鸣。在阅读过程中,就像听一位老朋友的诉说,而我在频频点头,有些语言引发我深度的认同和共鸣,同时也引发我深入思考。看到某些语句,场景,我会合上书,借着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去体会,自省和反观,豁然开朗。其中的很多奥秘我不是第一次听说,甚至有的听说过好多遍,更多的是共鸣而不是新的理念的输入,让我欣喜的是我正在“清醒地活”,如书中所说,记录下来自己的很多感悟,体会和践行,很多认知我们已经明了,而最难得的是实践,当一个人真正的去实修,才是悟到了。

这本书第一章的一句话就深深吸引了我:“真正的个体成长是超越感觉不适和需要保护的那个部分自我”。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成长,尤其是获得快速成长的经历都是在超越和面对“不适”“痛苦”以及那个“最脆弱”的自我。透过这些不适,痛苦,脆弱可以让我们探寻到最本源的内心,更加看清自己,不适背后的起心动念,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需要保护的那个部分自我是最柔软的地方,或许是幼年的创伤,或许是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伤害,是我们最不愿意去直接面对的部分。

年轻时往往会忽略不去面对,在成长过程中一旦被触动,就会很痛,会流血,所以会本能地保护自己,建立起一道防御机制,在伤口那里打造一个壳。壳会变得越来越厚,而那个部分也会变得越来越顿,看似安全实则是麻木,没有勇气去面对。随着阅历的增长,不断内观,提升觉察,才逐渐有勇气去揭开。过往几年面对工作上的挫折,生活上的不如意,我都如实面对,不再逃避,不再打造保护层,而是把那部分脆弱,需要保护的部分袒露出来。当壳被打碎,真实的自我涌现出来,脆弱部分的伤疤被揭开,我把它们晾晒在阳光底下,伤口再次愈合。这时竟然发现伤口处没有了伤疤,而如新生儿的皮肤,鲜嫩鲜活,充满生命力,感知力变得敏锐。穿越和直面所有的痛苦,不适,脆弱,都是我们超越自我的一个最好的契机,是走向更高级版本的礼物。

书中大部分篇幅在讲“主客体”分离,如果能做到主客体分离也是心智进步的很重要的标志。这部分内容在过往接触心智模式时了解到,在接触佛教时也有听说。主体是什么?主体是我们的意识;客体是什么?客体包括外在的人事物,也包括我们自己的思维,情绪,身体。主客体无法分离的人,会认为我就是我的思维,我就是我的情绪,我就是我的身体。那个生气的我就是我,胡思乱想的我就是我,身体疼痛的我就是我,实际上那些都不是,也无法构成你。这跟“清醒地活”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主客体分离,其实我们就比较容易做到“清醒地活”,清醒就在于我们在“意识”层面活着;清醒在于能看清生命的真相,而真相就是无常。

我们的意识很容易专注于外在的某个事物或者我们内在的思维上。就如放电影,主体意识就是那个幕布,客体是播放的各种电影,投放在幕布上。当我们观看电影时,我们会非常投入,融入到电影的剧情画面里面,体验非常真实,也会让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但是电影有开始,有结束。客体在不断地变化,而不变的是那块投放各种电影的幕布,你要知道你不是电影里的任何角色,你也不是电影本身,你是那块幕布。就像佛法里提到的“如梦如幻”。上周带团队去团建,我们自带吃的在山上的一个小亭子野餐。当我们到那的时候,那里空空荡荡的,因为我们这些人的到来而热闹起来,有了生气。我们打开餐垫,放了很多食物在上面,大家盘腿而坐,开始吃了起来,有说有笑,非常热闹,顿时那里因为我们有了生机,这就是那个小电影在上演,小亭子就是那个不变的幕布。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我们吃饱喝足,继续前行,收拾餐垫以及所剩食物,很快那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仿佛我们未曾到过那里。临走时,我再次回头看向小亭子,我们仿佛来过,又仿佛未曾来过,一切照旧。刚才的“繁华热闹”已经逝去,而她依然在那里。她就像是你的“意识中心”,我们只不过是她体验的一部小电影而已。

主客体分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去看待我们和外在人事物的关系,包括我们和自己头脑,情绪,身体的关系。情绪不停地升起,消逝,而我们不必执着于此;头脑层面也是一样,我们会听到来自头脑的各种声音,“我不够好”“他是不是不爱我了”等等,这些声音也如天上的云朵一样,它们不是我们自己,会来也会去;外在人事物都是如此,我们就是那块幕布,在这块幕布上每时每刻都投放着各种小电影,画面。我们始终要保持这份清醒,这样就可以不执着,也不过分抓取,接纳就好,一切会来也会去,如同我们的生命本身,都会有结束的那一天。

当你极力想要抓取时,就会容易陷入坠落,被牵着鼻子走。不管那是什么,是外在的头衔,荣誉,权力,财富,还是一个你特别深爱的人,一段关系。清醒地活的心态就是充分地投入其中,活在每一个当下享受生命本身;但同时保持一份“觉知”(意识层面)知道在看电影,随时可以放手,放松,对一切都抱以开放的心态,认真但不必较真,我们就是来体验的,带着一份意识和觉知在体验。

最近我也会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状态,现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带着喜悦和满足活在每一个当下,不抗拒,不逃避,不抓取。就如书中作者所说,我们作为体验者去体验所经历的一切,而不是希望发生的一切。不去抗拒,而是清醒地“活在”每一个当下。

前段时间眼睛做一个小手术,第一次面临心里难免会有些紧张,焦虑。我问医生疼不疼,因为听之前做过类似手术的同事说那个过程很不适,让我有点恐惧心理。医生说不疼,很快,只有几分钟。不知是医生故意安慰我,还是怎样。一早过去办理住院,一个上午护士给滴几次眼药水,做了一些检查,其他时间都是在等待,一直到下午2,3点钟,才进入医生的手术时间。我感受到内心有些忐忑不安,因为是未知,难免有些焦虑,我也试着去放松,看医生介绍的各种小视频,了解这个手术的医学原理,康复的注意事项等等;同时边听书度过这段等待的时光,因为眼睛已经蒙上了一层纱布,不能再看任何东西。

等待了6、7个小时之后,我躺在手术台上。听着医生和护士之间轻松地闲聊,就像我们上班跟同事闲聊一样。我能感受到自己身体有些紧绷,有些紧张,不知道接下来面临的手术是否会很疼痛,很不适。当我感受到这份紧绷,一个声音从头脑冒出来:放松,只是去体验!当我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我开始放松下来,不再抗拒,不再焦虑,只是去体验这个过程。体验一份未知,体验这份不适,体验一份疼痛,体验在当下能体验到的一切:感受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当我作为体验者去体验的时候,我发现一切都很自然,我跟所有外在的声音,光线,环境,以及自己内在的情绪,身体融为一体,成为那个过程,再也听不到来自“大脑/思维”的声音。我的身体是放松的,手术很快结束了,我的体验结束了,有不适,有略微的疼痛,但是没有痛苦,没有焦虑,没有任何画外音(外在干扰)。

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只是来体验的,有时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体验,我们就只是去体验就好了,抱持一份开放的心态,接纳所面对的一切人和事。

最后作者说到追求幸福,这里的观点跟《与神对话》里的观点很类似。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拥有了什么,在未来的某一刻才会幸福。而作者提到的是“无条件的幸福”,如果幸福真的是你想要的,你随时可以感到幸福,而不在于拥有了一个知心爱人,一栋心仪的房子还是什么。

最后说到死亡,如果我们可以站在随时会死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就会知道该如何活。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现实而活着,我们都活在一个自己打造和编织的真实世界里,跟我们爱的人在一起,做着我们热爱的事情,如果我们时刻都在完成自己的“遗愿清单”,那我们就活得毫无遗憾了。我想我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这样活着,那份自在,圆融,无憾便来自于全情投入,且保持一份抽离心吧。

这就是阅读此书带给我的感悟和体会,分享给大家共勉,道理并不难懂,活出来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愿每位朋友都“清醒地活”,不断超越自我,解放自我,活出圆满而无憾的人生!

清醒记读后感篇三

有朋友对我说,千万不要碰安妮的文字,你会中毒的,而且不轻。

我一直是个容易相信别人的人,所以在过去的十八年里,乖乖地没有碰触。

但是,东西往往是你愈强忍着,愈玄乎,是这样的。

我想,这次暑假就让我中毒吧,两个月,应该足够我疗伤,正常去学校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了安妮的《清醒纪》。

同样平常的'词汇,组成的确实另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强烈的宿命感,仿佛一个不见底的洞,牢牢圈住了我,动弹不得。不知不觉,陷了进去。像寒冷透骨的冰水,一点一点地,侵入你的身体,使我不能自己。越往下看,越觉得自己随着安妮的笔,同呼吸。她的落拓与不羁,仿佛一张巨大的网,不顾一切地笼罩过来。

一个寂寞在骨子里的女人!

一本书,就这么不加休息的看完了。意犹未尽。我决定再读一遍,细细地逐字逐句地品味一番。

全书都是灰暗的压抑色调,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几乎清一色关于死亡、孤独、背叛……。

孤独是,在你需要别人的时候,你遍寻不着,在你不需要别人的时候,你自给自足。

死亡,是一个人肉体的彻底停顿。死,不会是生的对立面,它与生之间的关系,仿佛是彼此映照在一面镜子中的影像,没有差异,彼此包括,并且无时不刻在互相观察和对峙。

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

一个在跑步机上面跑步的人,像生命的过程,不断重复消耗没有任何意义。

……。

像这样的充满颓废的句子实在太多。而且我巧合地发现,大多数的篇幅中都出现女人抽烟的描写。我很反感,我向来觉得,抽烟不雅,尤其对于女人。我喜欢清清爽爽的女人。可是安妮似乎把抽烟当作像她这样女人的孤傲非凡冷艳品质的代名词了。

我又渐渐觉得,她总是刻意地把痛楚扩大,把生命看淡。难道活着就这么没劲?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我甚至瞬间觉得,也许她的内心比谁都色彩斑斓,比谁都热爱生命,只是她巧妙地换了一种形式表达。我更希望是这样。

中毒?我这样是中毒了吗?

我也许天生有一种抗体,一种对付黑夜般漫长的孤寂的抗体。就姑且称之为安妮抗体吧。

清醒记读后感篇四

不知什么时候喜欢上了菊花茶,也许是因为它的味道。菊花茶的味道里充斥着一股怪怪的气息。可是,我却喜欢。这是一种让人觉得愈品愈香的味道。菊花加上冰糖泡在水中的颜色很纯净,带着淡淡的忧伤。初读《清醒纪》亦是如此。当时只知道是一些随笔,乱得很,文字零乱又没有文学的感觉。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是心情日记,叙写着一些想说却又没必要说的小事,没有很大的情感起伏,淡淡的,却又有点忧伤,让人有一股想要探究下去的欲望,亦如菊花茶。

老实说,苦丁茶很不好喝,苦得几乎让人难受,在口中涩涩的,久久不能散去。但是,它最适合细细品尝了,每品尝一次,就会觉得没有上一次的苦,品久了,还会觉得很香、很美。是啊,《清醒纪》最适合如此这般品尝了。在书中,我逐渐了解了安妮宝贝内心的世界。欣赏大海在她眼中的宽广,欣赏真实的人性在她笔下的暴露,她不会用很华丽的语言来伪装自己。因为她知道,其实那像纸一样薄的面具是多么容易被戳破,留下的,只是她孤独地在角落里哭泣。她是如此的平凡,用手中唯一的笔,用朴实的语言,宣泄着心中的爱、恨、情、仇。如此,亦如苦丁茶。

薄荷茶的清新让人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轻轻抿上一口,就觉得神清气爽,连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变得新鲜起来。直到读了很多遍,才知道《清醒纪》中“清醒”二字的真正含义。作者追求那份心灵的宁静,讨厌捆束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对自由的追求。她愿意安静地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享受着她独特的文字,轻轻释放她怀中的梦想。读她的文字,是一个享受心灵的过程,如同在心中构建一座小屋,小屋外头,是喧闹;小屋里面,是宁静。这便是清醒,亦如薄荷茶。

茶,愈品愈香;文,愈读愈美。

清醒记读后感篇五

看着试卷上硕大的“59”分,鲜艳的红色在白纸上显得格外突兀。它安静地躺在课桌上看着两眼呆滞的我,似乎在尖锐而无声的嘲笑我,让我无地自容,又仿佛是千万只蚂蚁在心上缓慢地爬行,甚至肆无忌惮地在心脏中心插上一面旗子,耀武扬威地以示胜利。顿时挠心的痒和偶尔一下的真实的痛感将我包裹。

我忽然之间觉得累,不单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全身心地觉得累。就好像现在,将近1点,我原本早早地钻进被窝,却被一个真实的梦惊醒。睁开眼的.一瞬间,千头万绪从脑中蹦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想写些东西,即使已经夜深。

新买的台灯也精力充沛,瞬间照亮了寝室。耳边是邻床室友平稳的呼吸声,还伴着窸窣的磨牙声。我甚至觉得羡慕,因为此刻的我毫无睡意。

这段时间我格外焦躁,生物钟完全被打乱,该睡觉的时候怎么也睡不着,上课却无精打采,半眯的眼睛因脑中忽然闪现父亲的眼神一激灵睁开来。我不想让爱我的人失望,也不想让自己失望。

每天做不完的习题和隔三差五的考试把我忙得晕头转向。看着同学们估分时迷茫的神情,我忽然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高三。我开始慌张,优胜劣汰的现实逼得我喘不过气来。或者又是我太清楚自己,智商不高又不肯努力。我太害怕看到别人拿着录取通知书欢呼雀跃,而自己两手空空的窘态,太害怕听到父亲失望的长长的叹息。

我醒着,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看着窗外昏暗的路灯。

我醒着,孤独而又清醒地望着前方漫长的路程。

我醒着,即始终不能清醒地忠于自己的内心。

我清醒着,却迷失在一片对未来未知的恐惧中。

我多么希望,拨开漂渺的迷雾,便能看到清晰的未来。

清醒带给我的是害怕。我想,或许,我该狠狠地甩自己一个巴掌。

清醒记读后感篇六

最近一段时间在尝试减肥,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不管是少吃了一顿饭,还是去运动了半小时,第二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称。

如果发现自己的体重减轻了,就会把这个结果归功于昨天的节食或者是运动。但如果体重增加了,我们只会觉得这是正常的,减肥哪有那么快的,然后一转眼就把体重秤上的数字忘记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个月,直到有一个朋友问我,你最近老是打卡跑步减肥,体重到底有没有变化啊。

我突然发现,虽然自己觉得运动是有效减肥的途径,但实际上我的体重一直上下波动,甚至可以说基本保持不变。

罗尔夫·多贝里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变成了确认偏误的受害者。

1、什么是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一种思维误区,它让大脑更倾向于把新信息和我们当下的观点相兼容。

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和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打个比方,如果有人要写一篇文章,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个公司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这个时候作者就会去挖掘其他类似也有企业文化,并且已经取得成功的公司资料。但事实上,就算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最终却是失败的公司也不在少数。而且还有一些公司没有专门去搞自己的企业文化,但也获得了成功。

这两类公司都会被作者忽略,这就是确认偏误带来的影响。

这个问题在写作中特别突出。

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洋洋洒洒就是好几千字,但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多。编辑让他去删减一下字数,结果他觉得每一段话都不可或缺。

作家亚瑟说过一句话:“干掉你的宠儿。”你越是喜欢什么,就越是要小心什么。

聪明的作者都不会在删文这件事情上优柔寡断,因为他们知道文章最后是呈现给读者看的,而不是给自己看的。

2、如何克服确认偏误?

如果想要克服这种思维误区,其实是很难的。

曾经有一个教授让自己的学生做过试验。首先教授把一组数字展示出来:2、4、6,然后学生需要不断报出数字来猜测这组数字的规则,大多数人想的是8,也有人说是10或者12,教授都说符合规则。于是大家少数服从多数,得出一个共同结论是:“后面的数字比前面多2”.

但很遗憾这个规则是错误的,其中有一个学生试探了很多不同的数字:

4→不符合规则。

7→符合规则。

-24→不符合规则。

互联网是第二个人脑,它帮我们过滤了更多相反的意见,如果你经常逛淘宝就会发现,它会给你推荐你喜欢的东西而不是讨厌的东西。而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进入一个同类人的圈子,但是确认偏误对你大脑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强。

清醒记读后感篇七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醒地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心灵的开放|如果你在能量释放的过程中加以抵制,那么能量就会被阻塞住,被迫储存在心灵深处。瑜伽传统将未释放的能量模式称作行业。

你肯定也能预见到,印象有可能堆积到某一程度,使能量无法释放。

小时候,在突然有一天,见到邻居街坊时就会感到害羞的躲闪开,从那以后出门玩耍的次数就仿佛少了很多,因为见到曾经熟悉的邻居大人就会感到害羞而有压力;后来总是躲开欺负我的邻居大哥,每次从他家门口路过时都带有很大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后来长大,上了大学,去二姑家的时候,开始对大姐夫有了胆怯和害羞感,因为大姐夫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能言善语,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是出入大场合的大人物,让我颇有压力感。在他面前,我的自卑和压力感的模式自动开启,让我变得胆怯,有压力,害羞,躲躲闪闪,唯唯诺诺,总觉得这样厉害的人肯定瞧不起我,他们肯定喜欢那种像他们一样能言善辩,善于观颜察色,可以给予他们很好的配合与默契,而像我这样不懂的观察,反应迟钝,脑子不灵活的人他们必定打心眼里鄙视与嘲笑。于是整个人的气场随着我的固定的印象和行业所阻碍,我的内心出于关闭状态,不去对他开放,自己也就变成一个更加死板的,小家子气的,扭扭捏捏的模样,让人生厌。后来,每每遇到有所成就的“大人物”,我的固定模式的行业就会开启,我的内心关闭,我不能在他面前表现的自然,开放,放松的状态,因此我也失去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有时候不得不与他吃饭,或者短暂的相处,我假装镇定,但我的行业一直在内心跟我作对,让我放不开,不自然,甚至冷场到让人尴尬。我无法流露出我日常中自然的状态,我的内心是关闭的。或许他是一位很愿意帮助别人,待人友善的成功人士,我因堆积起来没有释放的行业的能量,开启后又以固有的模式对待了不一样的人。作者说:这不过就是未释放的精神和情绪的能量模式被储存以后又再次被激活了。

你想要知道如何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你想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文章里写道:你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去享受生活,而不是执着于此或者将其一把推开。如果你能享受生活,每一刻都会给你带来改变。如果你愿意接受生活的礼物,而不是拒绝的话,就会达到自我的深层状态。保持内心开放的状态,就是要先学会放松。

就这样保持开放的心态,放松自己,学会原谅,学会微笑,或者做任何你愿意做的事情。只是不要再将它压抑回去。你要学着尽量保持中立,观察出现的状况。一旦你能够沉静在内心深处,不再和储存下来的.能量模式抗争,那么这些能量就会持续地涌现出现,并释放出来。就中立地身处其后,释放它。

我想我首先要学会让自己放轻松,把内心打开,观察它,不让自己拒绝和害怕它。

封闭的自我|总是喜欢保护那颗脆弱的玻璃心,极其的敏感。害怕说错话,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害怕被嘲笑,害怕担起的责任不能很好的完成,怕别人对自己失望,怕自己的形象被毁……总是顾虑重重,于是就闭上嘴巴,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隐藏在别人的身后,当一个隐形人,或者附和在别人的意见上,不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把自己内心小心翼翼的包裹住,像新生儿一样的保护着,不让人识破,不让人靠近。文中说,如果你完美地保护了自己,那么你也就永远无法成长了。你的习惯和性格会停滞不前。当人们保护自己储存下来的东西时,生活就变得停滞不前。说的很多,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封闭,过于保护自己的内心,一旦被别人触碰到一点就立刻和他保持距离,尽量的远离他,把本应该伸向外界世界的触角缩回到硬壳里去了。

那该如何去改变呢?

他说,可以改变的就是有意识地区观察那总是想不断保护自己的那一部分。当你决定不需要再这么做时,就会获得最终的回报,你就可以下决心消除这部分自我。你去的每一个地方总会有人或事来干扰你,让你恼火,胆怯,困扰,受伤等。何不就让它干扰?如果你真的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形,就不要去保护它。不保护自己所带来的回报就是解放自己。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当一种情绪来袭时,尝试让自己放轻松,站在中立的位置,不保护自己想要遮挡和庇护的那部分,让其释放。

清醒记读后感篇八

参加工作以来,除了专业书籍,认真读过的书确实寥寥无几。每每拿起书本,翻阅几章之后,便搁置起来吃灰了。直到有一日,田先生送了一个电子书kindle给我。由于新奇,打开看了几天,竟又拾起读书的兴趣。本着开卷有益的想法,一口气下载了好些书籍,出差途中也方便阅读。

最近读到《清醒思考的艺术》,惊讶于作者对于问题分析的理性深刻,好像就是在说千万个我们生活中常常迷惑的现象,却又能实实在在的剖析根本,对我而言,醍醐灌顶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吧。

如果说,很多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在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和避免生活中的各种谬误,是为“破”,那么这本关于思考的指南书,就是想告诉我们如何科学地进行思考活动并表达出来,是为“立”。

大学读的工科,学院里男女生比例大概为6:1,和同学聊起来,男同学普遍的感觉是女生太少了,但是女同学却几乎都感觉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思维误区”,最常见的表现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游泳可以减肥。

一个觉得自己很胖,又不想参加跑步等健美方式,于是选择了游泳。他认为游泳很有效是因为发现职业游泳者的体形完美。后来他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一件事情,游泳的职业选手不是因为他们游泳而身体形体美,而是因为形体美而去选择游泳。

就如模特宣传广告是因为她们自身有这样的条件而被选上代言,并不是广告真的有这个效果。

据说,正是由于这种错觉让很多的广告都会奏效……想想自己会有着这样的错觉,一时间不由的警觉起来,人,总要诚实的对待自己。

“过度自信偏误”,绝大多数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

“确认偏误”,人们只愿意接受和相信与自己现有观念相匹配的新信息,与之矛盾的则故意视而不见……等等。

对比书中引用的52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不妨想一想,自己都掉进过哪些坑里,又有哪些是现在自己还身在其中的坑。

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头脑中大量的“思维误区”导致我们仅凭“直觉”做出的很多决定最终都被证明是错的,我们很容易就被自己的大脑给骗了,还浑然不觉。

还有,人为什么容易有“从众心理”呢,因为那样最安全。试想一个原始人,突然看见一大群人都在莫名其妙地拼了命狂奔,他当时最理性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撒丫子就跑,他若是敢停下来仔细确认一下是真的有危险,还是仅仅是虚惊一场,那他的基因很可能早就从基因池里淘汰出去了。

因为如果危险是假的,大不了就是白跑了一趟;如果危险是真的,那连小命都保不住了,这种情境下的“从众”就是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现代社会的人继续凭“直觉”生活,我们就可能常常会犯一些不易察觉的错误,所以“理性”才一直是现代社会无比看重的人格特质之一。

不幸的是,如果结合我们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理性思考”依然是人群中十分稀缺的品质,关于这一点,随便看看网络上由各种“公共事件”引发的大量言论就可以知道。

对待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共事件”,大众的简单情绪化表达绝对远远超过理性讨论的声音,所以网上才充斥着那么多人身攻击和侮辱谩骂。

每一个现代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带动的略显浮躁,但至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大脑中的“思维误区”。

当然,在生活中做到绝对理性,不犯任何的思维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理性的逻辑,无法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思维谬误,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是多么可怕的。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正面直视敌人,也许会胜利,也许会失败;但背对着敌人,必定会被收割。

至少我们可以时刻反思,评价那些我们已经产生的想法,然后判断出不同想法的合理性程度,选出最佳方案,评价改进这个方案,做到最大程度的避免入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醒记读后感篇九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只狮子被猎人捉来后扔进笼子里。

一只蚊子飞过这里,看到了在笼子里面不停地走来走去的狮子,问:“你这样走来走去有什么意义?”

狮子回答说:“我在找我能够逃出去的路。”可狮子怎么也逃不出去,于是它躺下来休息,不再去想逃走的办法。

蚊子又问:“那么你现在又在作什么?”

狮子无精打采的说:“我现在在休息。因为我找不到逃出去的办法。所以还是耐心地等待机会吧。”当蚊子还想问时,狮子终于发火了:“你总时这样问来问去的有什么意义?我始终都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因为我一直保持着清醒。”

虽然狮子没有逃过被杀死死命运,但是它却始终保持了清醒,这样至少它不会感到遗憾,因为该想的办法该作的努力,它都已经试过了。

其实人也时这样,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生也就无所遗憾与牵挂,能够清醒自己,这也是最难得的一种清醒。因为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善自己,实现人生的全部意义。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冷静质疑是理想的筋骨。保持冷静质疑的态度也是清醒的表现,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就是糊涂一生,虽然有时会说糊涂也是一种幸福,但更多地则是悲伤与苦涩。

理智、冷静是人生唯一的仲裁,是神秘迷宫里唯一提示。

清醒记读后感篇十

一本好书,会让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有些错误的思想存在我们脑海中,往往会影响其实我们的认识,如果没有人指出来我们就会一直的把错误的思想当成正确的想法而在脑中存在着。作者从细微中发现并解说了这么错误的来源,并一一列出。当我们熟知了思考方式的隐形陷阱,犯错的可能性就会更少,而从离成功愈近。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游泳可以减肥。一个觉得自己很胖,又不想参加跑步等健美方式,于是选择了游泳。他认为游泳很有效是应为发现职业游泳者的体形完美。后来他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一件事情,游泳的职业选手不是因为他们游泳而身体形体美,而是因为形体美而去选择游泳,就如模特宣传广告是因为她们自身有这样的条件而被选上代言,并不是广告真的有这个效果。据说,正是由于这种错觉让很多的广告都会奏效……想想自己会有着这样的错觉,一时间不由的警觉起来,人,总要诚实的对待自己。

爱默生说,在群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里中保持独立的人。思考是我们遇见问题时不由的会产生的事情,我们的想法往往控制我们的情感,影响我们的心动,如何发现正确的方法,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就我们要做的事情。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抛弃掉那些错误的思维。当一种思维存在于我们大脑的时候,便顽固的不肯离去。一般情况下,我们形成了一个思想,并且来通过说服别人来证明这个想法的正确性。谁能说服别人,谁就保持了权利,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我们本性的思考和理想的思考都是我们通过学习和长期的学习得来的结论。让我们避开了那些错误的思考方式并让正确的思维转为思考的本能方式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上会更加的轻松如意,并且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清醒的思考方式是这本书带给读者最大的收获。通过一些生活中事件来说明问题从而让我们明白了以前不曾知道的一些不对的思维方式。就像有时候我们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变化一个比例,与我们离的更近的是我们获得这个机会的可能性。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在不断成长中应该知道的一种本领。而这样的一本好书更值得人们去收藏!

清醒记读后感篇十一

安妮宝贝已经改名叫庆山了,她的《清醒纪》这本书是楠友京石姐姐送给我的,连着4个杯子,感恩。早上醒来,想着把这本书看完,但是看到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放下书,开始搬一部分东西去另一个宿舍,运动运动,一直斜靠在大熊上,背也不舒服。

这真是一本适合周末读的书,心里塞满事情的时候,这么“慢”的文字可能会读不下去。这也是一本适合边读边写的书,因为页面有很多空白。

关于清醒,作者在书中说:

花朵知道它的期限。我们不知道。而我们如此盲目,一直又比花朵清醒。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快乐不属于清醒的酒徒,也不属于索需无度的孩子。危险及清醒的降临,使人最终从紧张进入一种诡异的平静。

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华丽的表演者,在形式感之中忘记了自己的所求。而清醒的表演者,听到内心的声音,并试图表达。而落幕之后的寂寞,又有几个人能忍受,而且曾经如此辉煌。又有复出......清醒的人不代表能够控制自己。

她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夜晚,清醒的人喝醉,克制的人倾诉,怀疑的人相信。关于书名《清醒纪》,我不是太懂,百度了一下,“纪”同“记”,没有更多解释。作者在自序里说“写了一些字。拍了一些照片。想说的话就是这些”。文字简单又深邃,有些观点,如“孤独是可耻的”,不赞同,但还是欣赏的部分多。

“戒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于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写作,独自过简单洁净的生活,带着天真幼小的孩子,看他画出来的水彩,带他去玩具店买来巨大的大象布偶,一起抱着走在街头。”

“也许选择并没有对错,唯一的标准只是在于内心是否愉悦。”

“我希望她外表甜蜜,内心坚强。能够直到成年,依旧可以和父亲拥抱。陪着父亲一起去旅行。与他非常亲密。爱她的母亲。”

“石头墓碑,简单无华,只写着他的姓名和存活的时间。”

“感情带给我们的,从来不是索取。而仅仅是回味。”

“做有情有义的看花人。因此四季分明。”

“总记得对别人提前说谢谢,以及再会。”

“生命始终都有它值得敬畏的奥秘存在。对痛苦的担当,就如同对喜悦的渴望,需要以赤子之心坦然相对。”

读完此书,你会发现“简单,赤诚,索需,爱,芍药,平头,麻布,雪纺裙,光,影,离开,旅馆,花儿,白衬衫”这些高频词。我喜欢这个简单赤诚的作家。

清醒记读后感篇十二

我对考验思维能力的书籍还是比较热衷的,因为我也自诩为一个智商较高的人,喜欢在一些思维诡计的地方体现着自己的与众不同,有点小聪明、沾沾自喜的自我陶醉。不过这些我很少说出来,因为我本来就喜欢一切只有我自己知道。

这本书找准了一个让读者继续阅读的冲动点--几乎每篇文章的开头都是通过我们日常身边经常见到的人、事或物来引入,因为如果太过抽象复杂的话,可能会吓到一些不喜欢动脑的家伙。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会隐含哪些“陷阱”,可能人的求真求知欲望在此时此刻发挥了作用,也就有了继续阅读的冲动,不得不说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另一个亮点是插图)。

书里很多思维错误我也经常会犯,例如:纠结于沉没成本、确认偏误、对比效应等。会下意识的丧失身为一个理性人的正常思考逻辑,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不知道作何解释的选择。

我并不是想一一反驳本书的观点。(这并不是我读书的本意)我想说的是,如果多一点包容,容忍我们犯这些“思维偏误”,生活也不见得会更糟吧!(反正已经够糟了,呵呵)。

活得太理性,也许人生轨迹更精确了,但缺少了一份洒脱,正如板桥兄所言:“难得糊涂了。”

清醒记读后感篇十三

要抒写自己梦想的人,反而更应该清醒。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青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快乐往往完全是因为它充满着希望,而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或逃避了什么。

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青年时准备好材料,想造一座通向月亮的桥,或者在地上造二所宫殿或庙宇。活到中年,终于决定搭一个棚。

努力向上吧,星星就躲藏在你的灵魂深处;做一个悠远的梦吧,每个梦想都会超越你的目标。

让青春反抗老朽,长发反抗秃头,热情反抗陈腐,未来反抗往昔,这是多么自然!

要想成就伟业,除了梦想,必须行动。

清醒记读后感篇十四

人性都是自私的:公地悲剧,人性就是自私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要用一定的制度才行,不要那么天真的认为可以感化人类。

人性的自以为是、贪婪:结果偏误。用一两次的结果去推演原因,真相不是那么容易挖掘的,看一个企业,成功因素就更为复杂了,就像很多人看到新闻报道关于成功的案例,以为自己也可以,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也许是人家祖宗十八代积累起来的财富,也许是人家出生名门打小受的教育已经奠定了基础,而哪里有那么多的怀才不遇,很有可能真的是没有才。选择的悖论:正如以前大宝护肤品的广告,只买对的不选贵的,优秀跟爱没有直接关系,大家一直有这样的误导,不断往优秀的方向直奔。最好好的东西都是属于自己的,以为自己可以拥有,怎么可能呢,不然就怨天怨地。特别要从别人手里去抢夺一些东西就是更难了。稀少性谬误,物依稀为贵,即使不是自己想要的,也要去拥有。

人情社会:讨喜偏误,所以嘴炮的人更容易当销售员,穿什么衣服都好看,然后买的衣服远远超出了本来计划的。奇迹,也许本来按照概率就是发生下的,但是人们总以为是什么特殊力量在推动,或者过分带上情感上的东西,偶尔的相遇偏要说成什么缘分之类的,其实压根就没有。

人都是风险厌恶型:改革总是困难的,零风险偏误。人是本能的抗拒风险的,希望什么事情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出门走路也会被蚂蚁绊倒,那不能为了结婚可能的风险而选择不结婚,不能为了可能发生的风险而拒绝去做一些事情,这个表现在国企、机关单位就特别明显,不作为是很多人的风格,但求无过,不求有功,所以改革的只是少部分人,他们是真心从大局着想,格局更大。

人性不能真实面对自己,高估自己:忽视基本概率,好的东西都是很少的,这和幸存者偏误是一个道理。人们总是很难接受自己会平凡一辈子,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好看的。事后诸葛偏误,人们总是以为自己知道的,特别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夸夸其谈。

清醒记读后感篇十五

这本书的排版很有规律,总共有52种思维错误,每一种都是1页插图3页文字。内容比较轻松,有用,篇幅短,不深入。

里面讲到的东西,有一种汇总的感觉吧。有不少章节在其他书里面见过。比如西奥迪尼的《影响力》里面讲到的几大原理这本书都涉及到,有个别例子都是一样的。另外,看过一本《看不见的大猩猩》,跟本书也有一些重叠。或者这些思维错误(错觉)是所谓的客观存在,大家都来阐述到也不足为奇吧。

关于电梯关门按钮制造的控制错觉也很有意思。有一期“冬吴相对论”由这个错觉作引谈到这本书,吴伯凡还讲了一个很没品的例子。说有许多医学研究证明,经常过性生活的人身体更健康,其实是犯了因果错觉,应该是身体健康的人更经常地过性生活。哈哈。

清醒记读后感篇十六

看了安妮宝贝的《清醒纪》,不是什么故事,只是记一些随想,听着珊瑚海,看着看着忽然看不下去,记起的一些人,一些琐碎的事,只是想念些什么。

到了济南,开始研究生生活之后,渐渐的不在似原来,不在开朗真诚相待就会拥有朋友,只是这么处于半封闭状态,甘于寂寞,这种对于人的疏离感,渐渐形成,除了找到了一个甘愿让自己停留的人外,再不再为自己的心情做任何努力,任何探索,直到又一次看到安妮的文字,再一次坠入这种自省的深渊。

除了男友,这种有时候对于它人的疏离感,应该是来自于彼此生活态度的不同,渐渐的,不愿意在梳理或试图诉说自己的心情,于是最终变得沉寂。时常的感觉幻觉太过繁盛,却又不愿争取繁盛的生活,于是开始喜欢纯粹的人,在某一方面独特的人,抑或是有些歇斯底里的人,至少在这些人的生活里,自己感觉到了那种纯粹,某种对于生活最初的回归,有时甚至会幻想自己作出了一些一直以来向往的洒脱决定,然而一切都是徒劳,最终不能否认的只是―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心存留恋的人,一个试图思考却最终软弱的人,虽然淡定却不够纯粹的人。

在安妮的文字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真切的细腻感觉,那只是片断影像的留恋,那试图深入却有些茫然的自省,看到花开花谢的感动。因此对某些事物,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时光,对美,对痛楚。仿佛我们的活,也只是一棵春天中洁白花树的简单生涯,不管是竭力盛放,还是静默颓败,都如此甘愿和珍重。

清醒记读后感篇十七

最近读到《清醒思考的艺术》,惊讶于作者对于问题分析的理性深刻,好像就是在说千万个我们生活中常常迷惑的现象,却又能实实在在的剖析根本,对我而言,醍醐灌顶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吧。

如果说,很多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在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和避免生活中的各种谬误,是为“破”,那么这本关于思考的指南书,就是想告诉我们如何科学地进行思考活动并表达出来,是为“立”。

大学读的工科,学院里男女生比例大概为6:1,和同学聊起来,男同学普遍的感觉是女生太少了,但是女同学却几乎都感觉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思维误区”,最常见的表现了。

杯子,咖啡,拿铁,卡布奇诺,桌子,杂志,糕点,空荡荡的空间,糕点,舒适,海格,咖啡店,咖啡馆,心,艺术。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游泳可以减肥。

一个觉得自己很胖,又不想参加跑步等健美方式,于是选择了游泳。他认为游泳很有效是因为发现职业游泳者的体形完美。后来他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一件事情,游泳的职业选手不是因为他们游泳而身体形体美,而是因为形体美而去选择游泳。

就如模特宣传广告是因为她们自身有这样的条件而被选上代言,并不是广告真的有这个效果。

据说,正是由于这种错觉让很多的广告都会奏效……想想自己会有着这样的错觉,一时间不由的警觉起来,人,总要诚实的对待自己。

眼镜,桌子,墙壁,植物,盆栽,古董,床头柜,书架,玻璃,家庭,社论,阅读。

“过度自信偏误”,绝大多数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

“确认偏误”,人们只愿意接受和相信与自己现有观念相匹配的新信息,与之矛盾的则故意视而不见……等等。

对比书中引用的52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不妨想一想,自己都掉进过哪些坑里,又有哪些是现在自己还身在其中的坑。

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头脑中大量的“思维误区”导致我们仅凭“直觉”做出的很多决定最终都被证明是错的,我们很容易就被自己的大脑给骗了,还浑然不觉。

窗口,框架,树,旧的还有,人为什么容易有“从众心理”呢,因为那样最安全。试想一个原始人,突然看见一大群人都在莫名其妙地拼了命狂奔,他当时最理性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撒丫子就跑,他若是敢停下来仔细确认一下是真的有危险,还是仅仅是虚惊一场,那他的基因很可能早就从基因池里淘汰出去了。

因为如果危险是假的,大不了就是白跑了一趟;如果危险是真的,那连小命都保不住了,这种情境下的“从众”就是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现代社会的人继续凭“直觉”生活,我们就可能常常会犯一些不易察觉的错误,所以“理性”才一直是现代社会无比看重的人格特质之一。

不幸的是,如果结合我们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理性思考”依然是人群中十分稀缺的品质,关于这一点,随便看看网络上由各种“公共事件”引发的大量言论就可以知道。

对待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共事件”,大众的简单情绪化表达绝对远远超过理性讨论的声音,所以网上才充斥着那么多人身攻击和侮辱谩骂。

每一个现代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带动的略显浮躁,但至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大脑中的“思维误区”。

当然,在生活中做到绝对理性,不犯任何的思维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理性的逻辑,无法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思维谬误,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是多么可怕的。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正面直视敌人,也许会胜利,也许会失败;但背对着敌人,必定会被收割。

至少我们可以时刻反思,评价那些我们已经产生的想法,然后判断出不同想法的合理性程度,选出最佳方案,评价改进这个方案,做到最大程度的避免入坑。

清醒记读后感篇十八

安妮宝贝,一个透明的女子,手上有着寂寞的空洞。穿白色的纯棉衬衫,亚麻外衣,灯芯绒的长裤,光脚穿着双脏球鞋。住在破旧的欧式公寓,在家里插着大束的栀子,听爱尔兰的风笛,在深夜无眠写作。她辗转游离于城市之间,去各地行走,徒步墨脱。她是我最爱的作家,一个落拓寂寞的女子,写着落拓寂寞的文字。

安妮最初的文字是带着毒性的,黑暗并且腐烂。当我第一次读看她的书,就被其吸引,我好奇是怎样的女子能写出如此颓靡的文字。

她的早期作品中充满了死亡,自杀,痛苦,仇恨。像是沼泽旁盛开的大簇的鸢尾,蓝如妖魅,甜腻的气味混合着腐烂的气息。每看一页如同在手腕上的伤口洒上一把盐,插在酒精中,绽开一大朵暗红的蔷薇,疼痛切心。

安妮的作品,陪伴着我走过了青春的泥沼。她的作品风格变化很大,尤其在其父亲去世后。她的文字不再像之前那样辛烈,少了以往的凄艳迷离,纠缠无尽,多了一些成熟、淡定。安妮开始了对世界透彻的观察,清醒的思考。

《清醒纪》这本书细微记录,轻省回望,关于云朵、光线、广场的烟火,雨水以及消失踪迹的爱人,关于心与时间的边缘,不可测量及无可追寻的情感,沉默对峙,清醒探询。以城市为核心,将小说和散文糅合在一起,展示了一个时空错落、纷杂缤纷的世界,对时间与人、孤独与爱、隐秘与盛大等生命主题进行了深入和尖锐的探讨。

七堇年说过,“其实人应该活得更麻木一点,如此方能感知多一些的生之欢愉。”可安却选择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清醒。清醒看这世界,纷纷扰扰;清醒看这城市,繁华奢靡,物欲成河;清醒看生命,脆弱易逝;清醒看爱情,虚幻易破;清醒看自己……她清醒的懂得自己要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如此的女子是可怕的,刀枪不入,水火不侵。

安妮的清醒不是禅家的顿悟,而是痛醒。伤口越多,愈合,结痂,心愈坚硬。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令人迷茫,保持清醒实在不易。匕首轻划静脉,暗红的血渗出,心脏一阵剧烈的抽痛,得以清醒看清前方的路。安的文字便是匕首,让我清醒,让我痛。安的文字也是伤药,让我愈合,让我坚强。

其实,安,你我不必如此清醒,越醒越痛,直到万念俱寂,心如死灰。就用你的话来为我的文做结,“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

清醒记读后感篇十九

或许一直有所期待,等待一场雪的到来。

不知道,这样等待了多久。

一年的时间,光阴已经沉积如屡。

朝朝暮暮,日升日落。

如涨潮的水,一波覆盖未平的一波。

守着年岁的尾声,擦掌,揣着不安。

踩着十二月的疼,心生曲折,蜿蜒至岁月深处。

一不小心惊扰了昨夜海棠,听,脆变钟声响起。

旧历亦不再需要,最后一页如书纸随着指尖翻过。

北风呼啸而来,冷,藏进温室如春。

持着一股暖,摇开了水仙,冰彻了梅香。

温一壶浊酒,摇曳一下试想。

落英缤纷诗行,洒满如酒一样香醇。

惜,时如金。荒废的人生,浑浑噩噩,何时清醒?

何为有意义之事?执守一己之喜,或于之世贡献,倾执。

阴霾空中,忽隐忽现闪烁着光点,指引前进方向。

追逐一袭华丽,过后方知晓,原来不过是云烟迷了双眼。

只有清丽方可清心,如雨水洗涤过,蒙尘的心,亦需要经常打扫。

沉睡已久的渴望,再次醒来。干涸的灵魂需要灌溉,饥饿填充着缺陷。

十二月,时间的见证。沉睡,迷惘,沦陷,希望,醒来,又是一春,已在不远前方。

臃肿笨拙的躯体,承载着束缚使得束手束脚。望却,已无言语。

默念,时光渡去执望,仍有几许寒意未解。

心性不过是一颗石子,坠落入池中,没有一丝波澜。

被水淹没,荡不开宽阔,甚至被激流卷去。

如此,若如一叶扁舟,钓得一江寒雪,亦或足矣!

落雪覆盖着一切过往,洁白,轻盈,轻洒窗前,营造一个白色世界。

每一片雪花载着十二月的'梦,落在远方,有一个童话般冰晶。

孩子的理想,现世的迷惘,一切都将在雪落的时候启程。

一程山水,一程心路,一程畅想都将会融化在十二月的窗口。

今夜,雪,不再寒冷。温暖着春的脚步,次第明亮。

清醒记读后感篇二十

“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这是看《清醒记》这本书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朋友跟我说别看安妮宝贝的书,看了你会消沉好长一段时间,但是越看越觉得她的书经典。

看完之后是有些伤感,但她所说的的是事实,既然是现实就要勇敢地去面对,人是社会的动物,很多东西是逃避不了的。

以前老是单纯地认为,爱情也像好酒一样越酿越醇,质量也就越好。可后来慢慢发现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保险,也无保鲜济可用。

曾经老是对有些事,有些人放不开,后来慢慢发现,有些东西不用想起,哪怕是以闪而过的记得。因为想起酸楚。黯然酸楚是属于怀念的事情,但是遗忘更轻省。

以前看岩井俊的《情书》,跟本就看不懂,觉得那么白痴的书居然那么受欢迎,读了《清醒记》之后,我懂得了:真实的感情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和幽深艰涩的宗教哲学无关,和坚不可摧的伦理道德无关,和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无关,也许只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寂寞地眷恋和想念着一个人,就象留恋我们无可言喻的生之欢喜和苍凉。和苍凉。

曾经也是很单纯地认为,没有什么比爱情更伟大了,可慢慢地发现,再怎么伟大的爱情在现实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自己认为坚不可摧的爱情,不知在什么时候变得越来越脆弱了。安妮宝贝说那是因为爱情已经偏离了健康的轨道,不是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而是一个欲望到另一个欲望的距离。突然发现自己懂了很多,对这个世界不报太大的希望,有时觉得对自己有点残忍,但反过来一想也是好事,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又或者说让自己活在希望里,可如果希望破灭更痛苦。

以前天真地只知道付出不要求回报,后来知道了,付出和收获应该有一个平衡点,稍有一方重一点,就会发生倾斜。

清醒记读后感篇二十一

“不惑”不仅是先贤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普通大众工作、生活的一种境界。虽然人是生而自由的,然而处于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十分精到的描述人类为思维错误所累的情形。思维错误、认知陷阱就像伴于人类,细究起来无处不在、不经意之时又无迹可寻。难道人们注定要带着无形的“有色眼镜”看世界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通过清醒地思考来避免进入思维误区。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手术刀般精确的指出了我们容易陷入52种思维误区,该书一经刊出,便风靡德国,迅速击败《乔布斯传》登上德国畅销书榜首。

《清醒思考的艺术》的作者既有锐利的观察力,又有出色的讲故事能力,引用生动趣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爱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试验等论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雄辩地指出了思维误区在哪里,并给出了纠正的办法。比如书中通过游泳选手身材错觉指出了因果错误认知、通过从众心理指出不要因为多数人的错误而改变自己的正确选择、通过幸存偏差指出成功者背后是数量众多的失败者、现成偏误指出为什么宁可用错误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通过稀少性谬误指出为什么饼干越少感觉越好吃……。

作者博览群书,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发现人们常犯的思维错误,当明白了错误思维是如何发生后,人们就有可能熟知思考方式的隐形陷阱,远离错误思维、少犯错误,从而离成功更近。同时人性中弱点在本书中完全体现,是在自己的反思中进步,还是抓住别人的弱点进攻,全在于读者自己的理解和决定。

清醒记读后感篇二十二

一个月前,忙里偷闲去国家大剧院看歌剧《卡门》,由于之前的舞剧《卡门》美好的观看体验,对于歌剧也同样寄予厚望。到了取票点,报出票号,却没有显示购票信息。仔细核实后,发现我买的是第二天的票。郁闷之余,驱车半小时回家。第二天晚上,准时到达,大幕开启,座无虚席。歌剧完全摧毁了我之前舞剧的美好体验,也许是我无法欣赏歌剧之美?中场休息时,我起身离开。我付出的成本包括,二层楼座480元的票,两个晚上的时间,往返15公里的路程。我知道,继续观看下去,只会更为糟糕,泼出去的水就当买个教训吧。

文化消费有时候是没有逻辑可循的,尤其是观看歌剧经验不多的情况下。我的消费决策来自于,第一,周末有时间;第二,之前看过的舞剧《卡门》不错;三,在国家大剧院观看歌剧是逼格很高的行为,是身份认同和文化表征。其中两项已经得到满足。第一,两晚的时间被消耗了,尽管效果不佳。第三,装逼行为已经完成,类似于著名景点作为背景拍一张到此一游照片,逼格高涨。

发现决策效果不佳之后果断放弃,是一种理性行为。当我们投入了过多的时间、精力、情感、资源在一个项目、爱人、消费上的时候,沉没成本积淀在我们的意识中,那种“我已经花费了这么多,如果放弃,不是一切都白费了吗?”的思维惯性驱使着我们像失控的列车,呼啸着朝已经坍塌的断桥冲去。我们投入的越多,这种惯性思维就会越强烈,我们就会越发难于罢手。

成本和决策、选择与行为密切相关。在考虑成本时候,往后看,考虑的全部是沉没成本,不可撤销无法恢复。沉没成本属于历史,可能会让你遗憾,但是你已经付出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当下的体验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为什么我们如此纠结于沉没成本?

除了作者提到的坚韧传统以外,还涉及到本书中提到的认知失调。纠结沉没成本就是陷入认知失调中。每个人做出的决策以及行为,都希望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

当别人问我,歌剧好看吗?我有两种回答方式。第一种是说,不错啊!这能证明我的消费决策是正确的,但是我撒谎了,这会造成认知失调。第二种回答是,不好看,我中场就离开了。结论是我的消费决策是错误的,这也是认知失调。必要的时候撒谎会让我们看起来没有那么傻,这也是书里提到的修复策略。

可见,如作者所言,所有的思维错误都是相互关联的。应对的策略只能是,大事依据思维逻辑避免犯错误,小事依靠直觉做决策,否则,会陷入另外一种纠结。

最后,之前提到的那位男同事,在一年后结婚,新娘是另外一个女孩。理由是,他已经烦透了那两个女孩的互相撕咬,希望重新开始。

清醒记读后感篇二十三

大约是从初中开始看安妮宝贝的书,起初是被她颓废而放肆的情感小说所吸引,而现在,当看到她的散文,发觉她的文字已随着她成熟深刻起来。

还记得她有一本书第一篇是关于桅子花的描写,“绿叶硬朗青翠,花瓣洁白芬芳,浓郁如丝绸,青翠的花苞结实饱满,芳香如同带有毒性的辛辣。

一直以为桅子花就该是素雅温若的,却不想安妮笔下的桅子花却如此性格。读罢这段文字,眼前仿若出现一位婉约素雅的女子,只是眼神会隐隐含着刚毅,一朵淡淡的桅子花,安妮竟连其风骨也描绘出来了,的确让我惊奇。

“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求的美才深入骨髓,令人怀恋,绝不苟延残喘”。

用这般凛冽的文字去描写桅子花,这不能不让人喟叹。那份骄傲,那份风骨被展现到了极致。

站在高楼上看完沸腾夜色和万家灯火,之后纵身一跃……我想,他所看到的,依然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疑问”。

安妮的文字里有太多关于死亡的词语,这大概也是我所认为她文字颓废的`一个原因,但是颓废的是文字的表面,你仔细读下去,会发现冷静成熟的气息充斥着你的思维,这很让我疑惑。

安妮的书里也偶尔会有阳光的文字,只是极少极少。

"爱一个人,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好像用杯子装满一杯水,清清凉凉的喝下去”。

你看,她偶尔也会写出这么清澈简单的文字来,我想,在写这样文字的时候,她定是个一身阳光的女子,面前放一杯清水,宁静而美好的神情,是!一定是的!

“窗外没有风景,是幽深阴冷的天井,对着隔壁公寓的厨房窗口”。

有时,读着安妮的书,我会突然因某段文字的伤感而停顿下来,所以有时我会觉的安妮是霸道的女子,就那样不留余地的把她的情绪传染给你,而你却无力抗拒。

我觉的安妮本身就是一部书,她的伤感、凛冽、脆弱和清澈,如一本带着桅子花香的文字,让人爱慕而又疑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139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