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在写总结时,我们应如何处理那些无法明确归类的事物或情况?下面是一些精美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民间艺术论文篇一
21世纪,全球都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也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方各面,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在高校的传播。
现如今的网络,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使用工具,更是人们所生活的一种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向老师请教问题,搜索有用的资料,增大社交范围,了解时事,处理学业内容等,其中通过互联网及性格中交流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固网互联网交流。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增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动性。大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在网络上及时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信息量是巨大的,大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获取信息,并筛选出对自己来说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而不再受到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限制。
(二)移动互联网交流。随着现在移动网络的发展,3g已经实现了普及,现如今4g也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使用手机上网。对于大学生来说,移动网络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许多信息都依靠于移动网络获得。
(三)微博等社交网络交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融入大学生们的生活,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大学生依靠社交软件实现和同学,朋友,老师的交流。微博更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社交网络,在微博上可以看到许多娱乐新闻,同时也能看到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时事。在这样并非实名制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有线电视媒体交流。随着数字电视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几乎每家每户都可以使用数字电视来观看电视节目,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有线电视媒体交流更是十分熟悉。有线电视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节目,娱乐,新闻,体育,科学等,现今这些栏目更是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丰富人们的生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选择,以获取对于自己来说的有用信息。
二、思想教育的挑战。
网络中融合着各色文化,严格意义上的筛选还不能够完全做到,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思想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并且在很多时候不能分辨是非。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机制的构建十分重要。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大学生正处于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网络上各种信息混杂,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观点和理论,大学生的思维观念还不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其他思想的干扰。
(二)西方国家信息侵略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在网络文化传播的空间里,西方国家通过对政治、文化、教育资源的垄断,利用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向其他国家输入一些价值观,其中不乏一些有毒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三)工作手段滞后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通过书面文字,讲座,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进行,这样的形式可以起到很有效的作用,但同时,在现今信息时代,工作速度缓慢也是很大的弊端,这样的工作手段滞后,不能十分快速地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三、网络文化传播中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教育机制。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获取许多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有用信息,帮助大学的发展。再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学校、政府都应该基于大学生适当的给予,通过开展一些讲座等,推荐给大学生一些健康良好的途径或许有用信息,帮助大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
(二)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滤选机制。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国家应当建立适当的过滤选择的机制,筛选出适合大学生浏览的网站,使大学生免于有毒文化垃圾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对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都进行限制。
(三)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机制。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媒介形式才能够真正实现。不论这种媒介是什么,不论这种活动的方式是什么,简单来说,文化精神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形式才能够进行。网络文化也是一样,可以自网络上举办有意义、适合于大学生的活动,使大学生可以正确的使用网络,得到自身的发展。
(四)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拥有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十分重要,这需要建立较为成熟的网络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在大学生使用网络时,首先要保证言论的自由和人身的安全,使大学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不会受到网络暴力的攻击,给予大学生真正适合于大学生的保障机制。小结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发展迅速,大学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教育体制的建设是正确使用网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大学生可以快捷的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得以发展,又避免获取垃圾信息有毒文化。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二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12期.
[2]王文昇,黄长军.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xx年19期.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j].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16期.
民间艺术论文篇二
摘要: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在历史的长廊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的现代艺术不断地传入中国,使很多优秀画家在对中国画的创新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画要想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在众多的优秀文化中占有一席地位,让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化成为积淀,成为支撑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国画艺术的生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在历史的长廊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的现代艺术不断地传入中国,使很多优秀画家在对中国画的创新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画要想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在众多的优秀文化中占有一席地位,让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化成为积淀,成为支撑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国画艺术的生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得到无限的发展。
在中国的文化长廊中具有乡土气息,造型千变万化的民间艺术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间艺术文化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戏曲、皮影、杂技、剪纸、刺绣、泥塑、风筝、年画、陶艺、瓷器等。它们的制作材料非常的简单,保留着那种朴实淳厚与纯真,朴实无华的很自然的流露出那种趣味性。正因为它具有很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所以更应该融入到现在艺术的绘画创作中去,让中国画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地得到继承和发展创新。
一、民间艺术文化的特点。
民间美术文化具有的特点:(1)大众性。民间艺术的题材和内容大多都取自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原始的社会中,人们在从事的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同样也是他们在从事生产生活劳动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创造出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所以说民间美术具有大众性。(2)地域性。生活在一定地域的劳动者们,他们从事的一些社会实践往往就会在这个一定的地域里进行的。那在这些不同的地域里就产生了不同的艺术作品,所以说民间美术具有地域性。(3)自娱性。民间艺术它的制作材料不同,如泥土、贝壳、石头、竹木、丝绵等。他们在自娱自乐中创造出这些艺术作品,它们的形象千奇百怪,具有趣味性所以说民间美术具有自娱性。(4)传承性。这些艺术作品大多都是劳动者从自己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民间艺术文化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些民间艺术品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实践创造的,体现着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愿望的寄托,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品来调节人们的精神和心情,来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把皮影带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来探索创新一种新的对中国画的表现形式。随着中国绘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许多画家开始或已经意识到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性,民间艺术文化越来越多的被融入到当代的国画创作中去。例如将皮影人物带入绘画中的民间画家孙炳鸿。他开创了海宁皮影如何的先河,后来并不断在皮影人物画中进行创新,代表作品有:《仅够进贡数,不许多征收》《风雨同舟》等。
民间艺术是人类在生活生产中产生的一种艺术,所以说它是人类一项最早的艺术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人们通过民间艺术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民间艺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遍布在各个区域,反应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各个民族各个区域不同的艺术特色。
传统民间艺术的构图形式多种多样,民间艺术的种类很多,这些艺术家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的构图形式也不同,这些不同类型的构图形式对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也产生了影响。
平衡呼应的构图形式——民间艺术是人们对于美好愿望的寄托,都有美好的寓意,所以在构图上大多都是成对出现的,讲究在俩俩呼应,在呼应中追求变化,讲究一静一动,动静结合,非常具有美观性。例如在剪纸中的对应,还有年画。例如宋代画家苏汉臣的《婴戏图》在构图形式上就采用了平衡呼应,画中有两个婴儿都穿着薄纱衣裤,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其中一个男孩手拿着扇子坐在地上看着右面的男孩正在捕捉蝴蝶,一静一动相互平衡呼应。
传统的民间艺术造型夸张、幽默、诙谐、质朴。例如皮影的造型特点:(1)平面化—皮影戏中不论是人物还是景没有体积感都是平面化的',它们的脸都呈现正侧面,为了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它们的脸侧的角度是不同的。(2)艺术性—皮影戏中的人物不是虚构的,它是根据现实真实的人物形象进行夸张,进行装饰丰富了人物的形象,更富有艺术性。(3)夸张化—皮影的人物比现实中的人物造型更夸张。(4)卡通化—皮影中人物的各个肢体通过肢体的关节部位相连组成皮影人物,它的整个比例非常想动画片中的形象。就像儿童画的画充满了稚气,但往往这种绘画最具有艺术感,所以很多现代画家在绘画创作时追求画面的这种稚嫩。赵根成的工笔作品就有意识的吸收了民间艺术造型的特点,例如作品《农家乐》。
四、结语。
民间美术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为人类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而且是人类的创新的保障,在现代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保护这些民间艺术,了解更多民族的民间艺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这样,中国画既可以得到发展,民间艺术文化也得到了发扬与保护。
参考文献。
[1]苗蕾,鞠达青,范唯国.《关于山东地方民间传统艺术——泰山皮影的挖掘整理及应用设计探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李丽红.《浅谈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以朱仙镇为例》,《美与时代》(中),06期.
[3]曹守泉.《图案童趣--论宋代“婴戏图”图案的艺术特色》,《艺术时尚:理论版》,20(1):6-7.
民间艺术论文篇三
21世纪第二个的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堪称全球经济的“新增长陷阱”,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全球财富分配“新鸿沟”难题、全球技术创新“中梗阻”、地缘政治风险等。g20成员经济总量占全球的85%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共同提振世界经济。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形势下,g20所需发挥的作用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同样重要。g20国家需要进一步团结起来,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以应对目前的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其理由如下:
第一,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影响各国发展和人民福祉。数月来,各大机构纷纷调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其中,世界银行今年6月份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今年1月份的2.9%下调至2.4%。这一预期大大低于全球经济实际增速。如果这样下去,在20澳大利亚布里斯班g20峰会上提出的“到前使g20整体gdp额外增长2%以上”的全球经济增长目标很有可能落空。
第二,美联储加息的持续预期,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年10月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渐形成,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多国汇率出现大幅波动。20以来,对美元加息的预期仍在持续,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外汇市场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均受到影响,加大了g20政策协调的复杂性和难度。
第三,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部分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出口竞争优势,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甚至主动进行货币贬值,不仅增加了贸易保护和货币竞争风险,也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
从底接棒g20轮值主席国以来,中国以4个“i”为主题,即“构建创新(innovative)、活力(invigorated)、联动(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的世界经济”,不仅延承了上届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的3个“i”主题,即包容性(inclusiveness)、落实(implementation)与投资性增长(investmentforgrowth)的大量内容,还包括了更多创新性内容。例如:创新增长方式,重在推进改革创新,开辟和抓住新机遇,提升世界经济增长潜力;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挥其对增长的推动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近年来中国在建设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等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等举措推动世界经济向平衡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些主张和举措有利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使之更加公正合理,获得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各国对杭州g20峰会充满期待。
民间艺术论文篇四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网络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正前所未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基于此,应抓住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建立网络管理机制。
关键词: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网络终端,使得人们可以很方便、随意地接入互联网,与全球的网民适时信息互动交流,从而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网络的主力军—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青年学生而言,网络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正前所未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因为如果网络用的好,那么将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也需要正视,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负面、消极的思想言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势必影响到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一、网络传播的内涵。
网络传播有别于过去的传统传播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基于internet的信息技术辅助下,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与在网络不同客户端的群体展开语音、视频、文字等的多渠道、多途径沟通,由于其渠道更宽,覆盖面更广,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展开实时而生动的全方位信息沟通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而近年来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更加平民化发展,其接入成本非常低廉,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
二、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两面性。
(一)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能够增进教育者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交流。
相比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必须面对面进行正面的强制性灌输教育,将网络传播技术应用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主要得益于网络传播教育,并不需要教育者和学生群体的直接碰撞,网络资源是以虚拟共享的存在形式而被接收和传播。并且双向沟通互动的人员在网络中都是虚拟的,因而更容易实现平等地位,从而能够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的心理代沟,使沟通交流更顺畅。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开源性,使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得以充分共享,在共享的过程中,每个人既可能是信息、思想的施教者和传播者,也可能是信息、思想的受教育者、接收者。而这种学习主体的平等关系,是传统教育中老师—学生关系所不可能存在的关系,因而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情感共鸣,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1]。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过去强制性的灌输变为大学生有意的接触吸收,从而使得大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更是以双向沟通互动的形式主动学习。比如,大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借助于网络聊天、电子邮件、论坛等网络虚拟形式,展开开放性的多元性沟通互动。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讨人厌的教育者,而是以一个更加亲和的形象,关注并引导同学们的思想碰撞和互动,有利于教育的实施。
2.拓展教育方式。
网络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大突出贡献,就是大大改变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拓展了过去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局限性。互联网的信息是以多源共享而存在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很多终端、以很方便的形式获取所学的信息。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便利的工作方式,只要把需要进行施教的信息制作成网络信息报道、链接等放到互联网上,大学生就可以随时获取进行查阅和学习。这样的好处还在于网络信息是24小时存在的,并且在不停地传播,不受任何限制,增强了学习的便利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可以通过获取的这些信息,与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进行碰撞交流。这样就能拓展课堂教育的范围和广度,与课堂教材相得益彰。利用网络教学和学习,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摆脱了课堂教育的局限,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二)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1.社会竞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范围。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伴随着他们的强势科技、文化输出,不断侵蚀着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学生作为身心正在发育的青年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正确地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都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扰。当前,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全球网民可以很容易地实时交流,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得西方价值观的入侵更加容易。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利用精妙伪装的反动信息,向我们渗透。而一旦大学生在网络上频繁地接受到这些反动文化信息的不断冲击,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记,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成强烈的冲突和颠覆,从而影响他们正确三观的培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小的阻力。
2.网络导致大学生道德水平遭受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和自由性,在为人际交流提供极大的便利性和自由度的同时,也会使个人对自己的定位认识出现模糊,放松对自己的约束,从而在网络中肆意放纵自己的行为。网络上固然有很多有益的信息资料,但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等消极思想,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思想的侵蚀,从而导致道德水平的下滑,甚至导致犯罪发生。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一)立足于网络传播现状,创新工作思路。
当前,相对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论是在教育方法还是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已经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对此,应立足于网络传播现状,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数量的扩充和质量提高上下大工夫,提高网站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充实度,保持及时更新,赢得学生的喜爱。借助于大学生所喜闻乐见、更容易接受的特色思想教育内容,提高网站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该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体师生和学校、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网络中。
(二)网络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所带来的变革是革命性的,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范围和方法渠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扩展、覆盖能力。然而应当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灵魂来自于课堂,来自于传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相关教育工作时,应该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宣传阵地作用,加强理论引导和思想感染,培养他们正确的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适时地引导他们正确利用网络,从网络中搜集所需要的健康的、积极的信息和观点。通过网络与课堂教育的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三)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培育良好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其相关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是关键。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强化自身能力,提高对网络的操作和利用能力,强化自身作风建设,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开始,做好教育的向导,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良好的教育主阵地,这样才能使相关工作的开展更加有保障,也才能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相关工作者,应该积极正视现实状况,创新思想、敢于面对并善于利用网络新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培养出思想立场过硬、综合素质过强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丁小龙.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xx(1).
[2]宋元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56..
民间艺术论文篇五
(一)海量化的新媒体传播。
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利用网络将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手机传达给用户,利用手机的彩信及上网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了解新闻等。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人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也能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让人们从手机上就能方便和直观的了解到所需的信息。
(二)快捷化的新媒体传播。
快速传播是新媒体传播中特有的优势,时效性非常强,不受时间限制。从目前来看,最新发生的事情、新闻等都是最早出现在网络上,有的则是通过手机新闻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及知晓。手机及网络这样的新媒体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减少了很多的程序,有时还可以观看现场直播,所以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是很快的。
(三)自主性的新媒体传播。
人们利用网络或智能手机来了解社会的动态,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及看法,快速的将新闻进行传播。以往的新闻是通过记者采访及编辑,再进行严格的审查之后所生成的,这种方式具有严重的引导性及倾向性,让人们非常排斥。而新媒体传播方式中,新闻的采集、报道都是自上而下的,其内容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
(四)平民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的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技术推动,这些新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人们只是新闻消费者的位置,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让人们不再被大众媒体所控制,能利用新媒体技术,自发、自主的将自己身边的新闻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方式能让传播主体变得更加平民化。
(五)虚假性的新媒体传播。
其实,在新媒体传播中也是有一定的虚假性存在的,这也是发展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新媒体传播中,主体有着较强的“平民化”及“草根性”特点,但发布者的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由于新闻报道是通过手机及网络,没有进行相关把关,所以新闻质量基本上没有保障,而网络中的很多匿名新闻更是滋长了不正之风。因此,网络空间中的公民新闻只能是激发人们一时的好奇心理,而新闻本身是否真实其实是没有保障的,让新闻自身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
二、新闻传播受到现代媒体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环境非常的复杂。
传统的新闻传播受到了互联网的直接影响,以往的新闻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者有所限制,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信息能很快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应该更加的谨慎,新闻传播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让传播质量得到提升及改变,这是要进行深入探索并及时解决的问题。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加快,同时也让集团与外部间的距离得到缩短。新闻传播的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传播的空间也有所扩大,因此,对新闻的深度及广度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能快速更新是新网络媒体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网络信息的内容也得到了丰富,这也是新闻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在改变网络媒体形式时,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有所改变,变得更加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方式让信息量得到了增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新闻传播方式,将音频、文本、视频等进行整合处理,再通过多媒体完成传播,让多媒体资料实现真正的网络传播。因此,增大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让传播更加准确和全面。
(三)更广的新闻线索来源。
新闻信息来源受到了新媒体传播的直接影响,报社对员工进行了解时有了很多的途径,不断创新技术,将先进的信息及科学技术运用到新闻中。这对新闻的相关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员工要能对集团的新闻进行及时的更新,正确及客观的对信息进行判断。新闻传播中,新闻人可以建立起能反应民意及心声的网络平台,及时了解人们所关注的是什么,工作者能更好的处理不同的素材,能有效的找寻出有价直的新闻线索。
(四)严格的新闻写作要求。
从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方面来说,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让信息传播效率有所提高。在集团企业中,信息流通可以说量非常大,选择合理的目标信息至关重要。人们通常在选择信息时都是泛读,这才能更快的获取目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对新闻写作的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选择有效的方式完成编写,新闻内容要言简意赅,能吸引到读者的眼球,增强新闻传播的意义。新闻工作人员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重点突出、内容精简、思路清晰、语言易懂通俗等,让读者能够及时、轻松的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三、结语。
传统的媒体可以说是依靠纸质来进行新闻传播的,新媒体完全打破了这种形式,将全新的动态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让受众群体有所拓展。集团内部也受到新闻传播的影响,丰富了工作者的日常生活,让其精神生活在质量上也得到了提高,让集团文化能在世界范围中得到有效传播,让企业建立起极好的社会形象。
民间艺术论文篇六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绕着“一池清水”,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看,该地区的文化发展也遭遇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但从现状看,该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状态堪忧。这需要我们从个性出发,从本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实际状况出发,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一、当下民间艺术发展方式的三个“分割”。
民间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绝大多数是经济发达省市。考察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生活对文化生活的“反哺”形成良性循环和正确的政策导向。经过包装,一些具有区域名片特征的民间艺术产品被推向市场。它们一方面繁荣了文化市场,一方面也起到了保存部分民间艺术形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省份中,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民间文艺的生存状态持续性恶化。即使是前述经济较发达省市,在繁荣的文化演出背后,仍存在着民间艺术形态的危机。
大量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不适合当下的传播方式,在整合与包装中被舍弃。面对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每一个文化产品的创作者都希望有机会展示并传播出来。但是,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以下三个倾向:经营单位大型化、展示与传播方式高科技化、文化消费产品的快餐化。
为了集中资源,迅速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不少人借鉴经济领域的发展思路,在管理方式上突出产业的集约化,以求在短期内形成有较大辐射力的集团公司。这是竞争意识和生存意识带来的必然发展方式,尤其是国际文化市场已经出现的状况证明这是我国文化市场培育和发展期的必然之路。但是这种单向地做大求强的作法也有负面效应。在针对市场机制不发达、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区域时,单向的做法易导致一枝独秀,营养成分无法全面滋润所有艺术形式的书面。这个问题的出现是资源分配机制导致的。不少地区在传播民间艺术形式,都有一个精选过程,殊不知,恰恰是这个精选过程导致了不均衡发展。
快餐化的消费方式导致工作的短期化倾向――不注重艺术产品生存土壤的修复与培养。对于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我们当然是双手造成的。但是,这并不能根本地解决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困境。历时地看,民间手工艺生长的乡土环境,大多是人多地少的区域。由于传统农业不足以满足生活需求,大量闲散人口出于寻找谋生方式的需要,从而为该区域的民间手工创造了主客观的条件。长期以来,各类民间艺术形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民歌为例。在传统社会中它与人们的日常饮食、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社生活内容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民歌在很大程度上承载民俗功能。而一旦它走出之前的生活形态,成为面向市场的商品时,它就脱离孕育它的生活。
深入分析上述三个倾向,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三个“分割”:一是民间艺术形式被人为地分割开来。传播方式导致的民间艺术形式待遇迥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艺术形式在一夜之间出现天壤之别。二是统一的艺术形式与内容被分割开来。高科技手段的迷信导致物质形态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艺术内容被割裂,受众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三是艺术形式与其生存环境被分割,注重短期化效益的手段导致了走向市场的艺术形式和生活脱节。
二、培育适合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是根本之路。
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盘剥出去。记载着厚重历史的民间艺术如同受到风化的岩石一般慢慢地坍塌下去。整个过程缓慢而不为人察觉,但又无可挽回。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反差。一方面在农村,许多传统技艺销声匿迹,在大城市里,政府又有大笔的经费用于文化产业的建设。水何时流入真正干涸的土地?不外乎两点,一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作用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后,由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新舞台,使之得以传承,这是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措施的缩小版;一是点对点地支援,按照搜寻-整理-拯救-传播的顺序渐进式过程,这是就地保护的方式。
历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是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的重要通道。正是水道的便利,形成了江西境内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两个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文化样貌的地域变体。共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的地域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内部看,整个地带受南昌和九江一条线的带动,长远地看,则是由南昌、九江、鹰潭、上饶、新余、抚州、景德镇和宜春等8个城市环绕。从外部看,环鄱阳湖地区则与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圈存在着交集。整个地区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是较严重的。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从源流看本地化与外来化两大类,它们又共存于环鄱阳湖地区这一独特的土壤,记载着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如果我们在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工作中,没有在应有的高度上重视地域的特殊性,就会造成历史的遗憾。
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有二:一如城镇、乡村等社会生活方式,一是时代与社会需要等。但其根本是人的问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认为,文化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重建不可或缺的精密工程。我们认为,文化的重建绝不等于建筑物的重建,那只是难度最低的工作。唯有对文化主体-人的修复才是难题。如果人们对文化的记忆对文化的自豪感已经丧失,则所有的工作都无从谈起。
我们认为,城市与乡村都是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城镇化步伐的脚步只是移会了人口,却无法移动富有营养的土壤。再次,对于生存于城市的民众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留存更多地是一种记忆。在城市进行的类似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更多地可以理解为对社会成员记忆的修复。反之,对于农村人口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意义更为直接。因为这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农村进行的艺术资源保护,不如说是对他们多年来生活的尊重。这种心理上的不同,会极大地影响到工作的实施。同样的一首原生态歌曲,对于城市人而言是由陌生化而带来的美感,对于作品原籍的民众而言,登上城市的舞台就意味着被认可。全面地了解城乡民间艺术形式的差异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受众群体的变化,准确把握二者的差异,对民间艺术形式乃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保护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任务。我们不仅要有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为目标的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思路,还要有具体化、针对性强的面向乡村艺术形式的`精耕细作的工作思路。
所有的措施又都统一于市场为核心的经济手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没。
有市场,则文化产业不能称其为产业。民间艺术形式中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如手工艺品、地方戏曲等,也有绘画、造纸等无法与现代工业技术产品竞争的技艺。无论上述何种境况,我们都只能选择培植市场需要和适应市场发展的政策扶持两种方式。
三、具体的措施。
提高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是重要辅助措施。环鄱阳湖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周边的湖北、安徽、湖南三省相比,也有差距。经济上的差距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落,终将导致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西方节日消费潮,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结论就是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持续降低。因此,提高人们对所在区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培养民间艺术资源生存土壤,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小协调”的市场发展方向。尽管南昌市是环鄱阳湖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它对周边的经济辐射能力相对有限,因此,着眼于国际化和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在做好集团化大方向的同时,允许并扶持“小剧团”、“小剧院”的生存就在措施上具备相对的灵活性。如此处理,既避免了资源集中带来的挂一漏万的弊端,又有利于保证文化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带来的活力。
避免将保护与演出划等号的简单化做法,探索就地保护的文化资源保存和推广机制。人类的文化成果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类,不能人为地切分文化样式,导致艺术形式的单一化留存。不少民间艺术资源与制度层面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等不可分割,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有机统一体。因此,就地保护是民间艺术资源保护的必要补充方式。
探索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传统技艺传承机制。目前民间艺术根本危机是人才危机。扩大并稳定掌握该项技艺的人数是唯一出路。在教育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在各地的高等院校及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增加适度的本地传统技艺教育,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措施。江西省唯一的211院校南昌大学就成立了赣剧演出团体,成功地将地方戏曲的传承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不仅解决了原有的赣剧团的人才存留问题,更是确保了人才的培养问题。
民间艺术论文篇七
日前,笔者专程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东潘村采访了民间剪纸艺人高金氏。现年已是91岁的高金氏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热情好客,初次见面给人以亲切和善质朴的感觉。作为一名普通农民,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民间剪纸艺术已有70多年。她的作品立足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服务大众,讴歌生活,赢得了村民广泛好评。
谈起高金氏的剪纸历史,她饱含真情侃侃而谈。自幼高金氏热爱生活,酷爱绘画剪纸,尽管没有上学读书,但是她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注意观察善于思索,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12岁便学会了剪纸,14岁剪出的作品《大吉大利》、《嫦娥奔月》、《牡丹花开》等作品赢得了村民广泛认同。自此,在文化生活异常匮乏的年代,只要有空闲时间,她会每天拿起剪刀,把自己的想法、爱好、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剪纸的方式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仔细观察高金氏的剪纸艺术,非常随意非常自然,经常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随手拿起剪刀就剪,从来不打草稿,或许正是如此,她的作品大胆突破了传统表现手法,突出了作品的写意风格,犹如从黑土地上走出的少女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生活的纯朴带着人生的追求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平时高金氏生活清苦,尽管没有文化,但是她却始终感恩生活,感恩社会。特别是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感受身边生活的巨大变化,真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金氏凭着多年的观察、历练和把握,她的剪纸也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民间传说、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歌颂社会主义生活的现代化题材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展示。
纵观高金氏的剪纸作品构图完整丰满,讲究对称艺术,阳剪阴剪运用自如,剪法纤细与质朴巧妙结合,线条流畅,图案精美,采用排剪方法表现鸟兽羽毛,栩栩如生。时间久了,附近村民知道了高金氏的剪纸艺术,为了美化生活,经常上门索要,她毫不吝啬,无偿赠送,并以此为乐至今依旧乐此不疲。
民间艺术论文篇八
(一)老杨公。
“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早在,老杨公就被评为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因为了老杨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既了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从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风格统一的联曲,“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一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曲调优美,亲切流畅。“老杨公”的表演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老杨公”和“仙姑”要唱、跳、演样样具备,因此舞蹈动作编配不能太复杂,但是,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却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老杨公和仙姑的`形象能否独具一格,从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来看,它必须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老杨公”的歌词采用廉州地方方言来演唱,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原生性发音特点,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它的歌词词牌如同它的曲牌一样,种类繁多,有“大唐歌”、“东海歌”、“西海歌”、“西江月”、“犯仙调”等。这些词牌往往运用“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析字”、“叠字”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特点鲜明涵丰富,富于哲理,艺术性高,富有魅力。其中的“大唐歌”是北海民歌当中流传最早的一种词牌,它强调双关,重在抒情,意义深远,属于赋体歌讲究第二第四句压脚韵。
(二)耍花楼。
“耍花楼”也是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是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不但舞蹈动作多彩,歌调也较多且感人。“耍花楼”主要是一男一女两人身穿传统服装,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对歌对舞,动作潇洒大方而又优美热烈,舞步多姿多彩。歌舞时男持一把花伞和一把纸折扇,女持一方绢帕和一把纸折扇,边唱边舞,常用的曲牌有:“花楼调”、“游山打猎”、“开经调”、“叹世调”、“插花调”、“采茶调”、“挂金索”、“二环调”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花楼调”和“游山打猎”。这种曲调唱词情调优美,富有浪漫想象的神话色彩。由于这种歌舞极其引人入胜,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合浦人民对“耍花楼”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后的“耍花楼”它已去除了那些迷信成分,多是表现劳动生活的谐趣性,也逐渐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广西北海的“耍花楼”很像东北的二人转,其舞步轻捷、活泼、轻松、幽默,如“跑马步”、“捣碓脚”、“走车盘”、“耍伞花”、“耍巾花”等,音乐节奏明快,动作舞蹈性强,旋律高亢热烈、语言亦庄亦谐,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三)咸水歌。
北海“咸水歌”几百年来都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它精简短小,但又富有内涵,以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被疍民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歌曲,它不仅体现了该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特殊性,还在本质上反映出疍民独特的水乡情怀。其演唱形式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歌曲有着相同之处,但又因风俗、语言、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疍家独特的演唱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在日常生活劳作,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以歌谣形式描绘不同的情感,所以说咸水歌的歌唱内容十分丰富。北海“咸水歌”曲调繁多,歌词内容涵盖疍家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叹家姐》、《咸水歌调》、《姑里妹》、《十二月送人歌》、《伴郎》、《伴嫁》、《叹古人》、《叹字眼》等。而《叹家姐》、《咸水歌调》是最具典型性的传统的北海外沙“咸水歌”,它们的曲调亲切自然,热情悠扬,委婉感人,甜美流畅。歌曲常常都是上下两句的一段体,每句字数不尽相同,句末一般要求押韵,但也有少数不押韵的,每句曲调多是因字取腔,但衬字的音调及句末收音都必须是相同的,并且不管唱多少段,其反反复复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三人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格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感情浓郁、亲切。工作和休闲时叹唱儿句,焕发精神。北海“咸水歌”,因传唱地域而得名。这种富含海之韵味的歌谣,随着疍民迁徙漂移,在北海的文化土壤落地生根,既保持原生地同名歌种的血缘关系,又吸收了迁入地土著渔民歌种的养分而不断发展成熟,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是北部湾沿海一带以船为家的疍民世代传承的一个歌种。
二、传承思考。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厚,文化生活日加丰富多彩,加上疍民的上岸、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唱、会演、喜欢听、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人和听众双双流失的危险,甚至面临失传。因此,我们探讨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最终还是要让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此外就是试图籍此引起人们对它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保护传承落到实处:一是要全面发掘、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字、影像等资料。二是要积极改革、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生存环境,赋予它在信息时代新的意义。三是要大力普及、提高,努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实现经常性,稳定性,持久性。四是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把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
三、结语。
广西北海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研究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我们有责任在每一个时代中展现它的风采,守望这份财富就是现代的我们应尽的责任。愿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为繁荣艺术文化市场,奉献绵薄之力。
民间艺术论文篇九
传统民间艺术在本世纪受到极大的冲击,正在走向“消亡”,同时后继乏人,能够演绎古老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优秀的文化正在不断流失。与此同时,新型的学校音乐教学模式日趋西化,音乐课中传统民间艺术模块的缺失导致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失衡,其主体地位受到动摇。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何去何从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思量的。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孕育、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它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性,风格迥异的艺术性,体现出各族人民在观念、情感、视听审美经验上的差异,也全面反映了各族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对生命的最真实的感悟、对自然最真切的感知、对生活最朴实的写照。
(一)传统民间艺术走向“消亡”
20世纪以来,各地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走向工业大国,民族文化赖以生长的空间受到挤压。所谓的“文明”与“落后”,所谓的“流行”与“传统”,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变革中受着极大地冲击。现如今,大家更多思考的都是如何改变、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加上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冯骥才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他呼吁:“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但是谁来充当民间艺术的“守护神”?这是一个沉重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传统民间艺术存在着现实问题,如我工作的城市———桐乡,其长年流传的说唱艺术“三跳”也不例外。当年老艺人演出唱满茶楼,只可惜弹指间,“至今唯有鹧鸪飞”。曾对“三跳”的发展和兴盛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许多老艺人都已作古,一些经过几代艺人锤炼加工、精辟生动、贴近生活、幽默风趣的好书目也逐渐失传,后继乏人,会演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作为桐乡的文化艺术遗产,“三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缺失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旧的传承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的主体地位动摇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民间艺术的缺失。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多是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或以民间艺术社团组织来进行的,但这种传承方式现在却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我国社会教育体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渠道的文化传承,因此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该迎合新时代的步伐,思考学校教育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路径。而长久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忽视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演唱当地民歌?这种现象已引起各国教育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挖掘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重视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未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主体地位动摇。
回顾历史,上世纪前半叶外强入侵,西乐随之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巨大冲击。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富国之道,开始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音乐教育也效仿西方。曾经传统艺术一度被认为是“四旧”、“封建”、“老土”。由于盲目崇拜西方音乐,传承西方音乐的现象泛滥。使得中国音乐文化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我们的音乐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的,理论教学系统是西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几乎断层。由于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价值观被摒弃。拥有几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民间艺术成为“昨日”,直接加剧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滞后现象的产生。
[1]樊祖荫.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g]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
[摘要]在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侵权行为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新闻界的正常秩序,对其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借助法律手段来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所以,对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法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侵权法律措施。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新闻行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新闻媒体行业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许多新闻媒体单位为了提高新闻的阅读量、增加影响力以及提高经济效益,不惜报道一些不实的新闻,而这就是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新闻侵权行为。这种行为的存在,不仅对新闻媒体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给公众生活以及社会风气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本文将就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基本概述、具体体现、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基本概述。
新闻侵权是指一些新闻媒体单位,如杂志、报纸、通讯社、电视台以及商用网站等,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报道了不真实的、伪造的或者过于夸张的内容,从而导致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一种现象。在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声,也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信息,所以,新闻侵权现象更为严重。新闻侵权就是对他人权利的不尊重,是破坏公平和正义的行为。这些新闻侵权行为不仅降低了人们对新闻媒体单位的信任度,也破坏了新闻行业的风气。我们应当拿起法律的武器,减少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
二、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具体体现。
1.对公民肖像权的侵犯。
肖像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如果他人非法使用公民的肖像或者对它进行破坏,公民有权禁止。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的传播渠道更加便利,由于新闻传播中,鲜艳的图片和动态的图像更具吸引力,新闻媒体就利用一些夸张或显眼的图片来吸引大众关注,结果造成了少数公民的肖像权被侵犯,这是网络新闻传播侵权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
名誉权也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一种重要的人格权利,网络新闻传播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因主动提供新闻信息或材料而使得公民的名誉受到不利影响的;第二,公民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信息,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公开相关信息,从而造成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当前,网络传播背景下,一些新闻就常有侮辱他人的字眼出现,这是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表现。
3.对公民著作权的侵犯。
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如果公民在网上发表了原创作品,除了本人外,其他个人或单位进行或用作其他用途都须取得当事人的同意并且支付一定的报酬。但是在网络传播背景下,部分新闻媒体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不经过他人同意就私自转载、复制他人作品,对公民著作权进行侵犯。
三、网络传播背景下产生新闻侵权的主要原因。
1.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从整体上看,我国与新闻侵权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因为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对我国新闻界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很多新闻媒体开始自负盈亏,一些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如果他们对公民造成了侵权行为,公民很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尽管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已经逐渐提高,但由于相关法律体制还不够完善,他们就算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就算有维权意识,也往往找不到相关的法律途径去实现。所以,个别新闻媒体就更加为所欲为,大肆侵犯公民权利。可以说,我国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是导致当前新闻侵权行为出现的一大重要原因。
2.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播者一不小心的操作失误或者主观意识的稍微变化,都可能导致新闻传播结果的改变。所以,一些新闻媒体往往会因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众多不可控因素,而导致最终播报出来的新闻与原本的新闻预期大相径庭,从而导致了侵权行为的出现。
3.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责任心。
新闻工作者是决定新闻传播内容的重要因素。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工作怠慢,甚至连最基本的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的工作都省略掉,他们会为了方便,直接在网络上搜索,然后进行抄袭,结果在新闻报道中往往就会出现失实的报道,最终可能构成侵权。
四、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预防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
法律是减少和杜绝新闻侵权现象的有力武器,针对我国当前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既要对新闻侵权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又要对侵权行为予以严格的惩罚,确保公民维权时能找到法律依据,同时也给侵权媒体敲响警钟。
2.新闻工作者应当明确新闻传播的具体流程。
由于新闻传播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导致新闻侵权现象的出现,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出现,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共同努力。首先,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新闻传播的具体流程,了解每个流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可能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具体环节,要严格反复地检查,确保无误后方可继续传播;其次,新闻工作者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工作,严谨地对待每个工作细节,确保新闻传播的质量,减少侵权现象的出现。
3.新闻工作者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新闻传播中是否会出现侵权现象,同时也直接影响新闻业的未来发展。因此,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其次,新闻工作者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关注时代的发展,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为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新闻工作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4.新闻媒体应当对已有的侵权行为进行补救。
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侵权行为,新闻媒体应及时补救。比如,可以用真实的材料重新报道失实的新闻,并将侵犯他人权利的信息删除。如果有更多的新闻媒体对已有的侵权行为进行补救,将能感染更多同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多加注意,减少侵权现象的出现。总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新闻侵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也为了促进新闻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应当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侵权行为予以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以最科学的精神、最严谨的态度以及最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出减少新闻侵权行为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孙玉.互联网新闻聚合传播对版权的影响及其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蔡琳.网络新闻侵权刍议[d].南宁:广西大学,20xx.杨杉.新闻侵权责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xx.
栗茜.网络新闻侵犯隐私权成因探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xx.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一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成为了现代化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传播当前较为流行,很多方面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发展,这意味着高校在网络传播发展的同时对既往思想教育改革。新时期下如何正确看到这点逐渐成为很多高校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网络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对策。
网络传播具有快捷性、时效性等特征,大学生通过网络传播可以及时收发各种网络信息。然而,网络传播也很有一定的危险性,使学生的正常身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时代下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要分析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然后提出相应的结局对策。
一、关于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1.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改变。
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网络传播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需要利用现代化课程的授课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想教育工作,而不是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一些政治知识的灌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上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智能化,学生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传播中获取所需要的内容[1]。随着网络传播对社会很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转变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2.网络对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网络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具有虚拟性、想象性等特征,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信,更加尽情的享乐。因此,这就造成网络时代下,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情况。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传播则会在学生不断沉迷之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不少学生在网络传播中查看到社会暴力事件的发展,从而产生严重的“愤青”思想或者产生以暴制暴的想法等。这些都给以上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导致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
3.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突出。
在网络传播的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主要工作内容从传统的思想教育知识已成为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在网络中的种种行为和思想也开始突显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例如,不少学生受网络思潮的影响和网络世界虚拟性的保护,开始在网络传播中肆意谩骂,并接收网络中虚假、低俗、暴力的网络信息,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教授学生应该如何区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何在网络世界中进行正确的行为,实现学生更好的网络道德素质发展。
二、网络传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高校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要加快创新,尤其是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能够显著提高。新时期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而开展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越性,让学生建立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在微信中和qq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不止可以在课堂中学习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更加相关的内容。而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于更好的开展课堂准备工作,随时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性。
2.强化学生网络知识教育。
随着网络传播在人们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对网络表现出依赖性,但是网络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低俗信息和暴力信息,学生在缺乏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情况下极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影响,制约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认识,让学生具备正确甄别网络信息判断的能力,并同时提高学生的资料能力。这样,大学生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就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道德判断,鉴别网络信息真伪,识别积极向上有用信息,进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觉悟。
3.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高校能够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性,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学校需要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系统,将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以网络文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输,同时满足了学生网络学习的需要,还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在网络文化信息的输出过程中,学校应该要重视网络信息的思想性、知识性、主流性以及丰富性的结合。也就是说,网站为学生推送的网络信息既要符合学生的主流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在向学生渗透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最后,学校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提升自身网络文化建设,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的提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正逐渐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有了变化,网络影响了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及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正确和道德素养,学校应该在该方面提高效率,让网络提高在知识教育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二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的稳定性,例如sis模型、sir模型、seir模型等,随后文章有提出了促进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有效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电子邮件控制法、局域网中的病毒控制措施、互联网中的病毒控制方法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有部分不法分子会通过网络进入他人的计算机,并偷取一些机密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一些违法活动,从而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因此在计算机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网络的安全问题,做好计算机的防御工作。
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的稳定性。
(一)sis模型。
这种网络中的病毒模型将其中的节点划分成不同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容易受到感染的状态用符号s来进行表示,另一种是已经受到感染的状态,用符号i来表示,在具体情况下节点在这两种状态中可以进行转化。比如节点在s状态下被病毒所感染,就会从s状态转变成i的状态。当节点处于i状态中并且经过相关的杀毒处理后同样可以转化为s的状态。
(二)sir模型。
这种模型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它在网络中将其中的节点划分成三种状态,除了在sis模型中涉及到的感染状态i和易感染s的状态,还新添了一种处于免疫状态的r,这个新出现的状态r具有一定的抗病毒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sis模型解决了一些不足,在帮助计算机防止感染病毒的同时,还有效阻隔了病毒的传播扩散。
(三)seir模型。
这种模式是对sir模型的一种改进,除了涉及到免疫的状态r、已经被感染的状态i、易感染的状态s外,还增加了一种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e状态。e状态就是指其中的某个节点已经受到病毒的感染,但显示出来的却是没有受到感染的状态,这一特点也体现了感染病毒的延后性,这种节点在感染病毒的初期会处于潜伏状态表现一切正常,但一旦爆发就会将感染特点暴露出来,并迅速扩散开来。
二、如何有效控制计算机的网络病毒传播。
(一)电子邮件控制法。
随着我国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使用邮件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但同时邮件病毒也开始在网络中传播开来,逐渐威胁到网络的安全,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现在我国的大型企业中都普及了自动化办公系统,其中邮件服务器是这个办公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会受到较大的威胁[1]。面对这种问题,企业可以将监控系统和病毒防御系统安装在邮件服务器里。比如可以在被病毒感染的电子邮件进入企业计算机系统后就会进行自动的查杀和拦截,从而保证邮件的安全后在将其转发给相关用户。而一般的普通用户可以在接收带有疑问的软件时将计算机中的病毒防御软件同时开启,并实时处理电脑病毒。
(二)局域网中的病毒控制措施。
一般情况下,在局域网络中进行传播的病毒往往是危害最大,传播速度也是最快的,当计算机在局域网内被感染病毒后,就会使计算机内的文件出现损坏或是丢失的问题。甚至要想将其中的部分病毒完全清除需要将硬盘格式化才可以,从而造成文件的丢失,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在局域网中进行传播的病毒相对来说解决难度较大,传播范围较广,并且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为此要想对局域网中的病毒进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做好计算机的保护工作,及时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并定时维护计算机,做好杀毒处理工作,从而为计算机的正常运转提供基础的保障,比如一些较为常用的杀毒软件腾讯杀毒、360杀毒等软件。此外,计算机用户还要保证文明上网、绿色上网,防止浏览一些不好的网站,正常情况下,那些不正规的网站一般都会带有各种病毒。在插入u盘时,也要先查杀病毒,在确认没有威胁后在进行使用。在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中也要对杀毒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修补计算机的漏洞。加强管理局域网,构建科学的管理系统,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局域网中要组建病毒检测中心,以此来对计算机进行严格的管控,一旦发现病毒就要立即切断感染源,避免病毒的传播扩散。
(三)互联网中的病毒控制方法。
互联网的诞生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人们在使用计算机时受病毒感染的几率较大,互联网中的病毒具有较深的隐蔽性,人们很难发觉。因此许多网络中的不法分子都喜欢将病毒文件放置在用户处于正常使用的程序中,当用户不将软件启动时,病毒就会一直隐藏起来,即便用户启动杀毒软件,也难以发现病毒。但当用户浏览病毒网站时,隐藏在软件中的病毒就会立即显示出来,这时在用软件查杀病毒就已经晚了,只能对病毒进行一定的控制,随后在处理病毒。因此在登入互联网时,一定要做好计算机的病毒防御手段,做好防火墙工作,及时拦截一些有问题的信息,用户在观看网页时,要一直启动病毒查杀软件[2]。
结语:
总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但由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特性,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并非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区域,因此我国应该继续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控研究,维护好我国的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闫岩.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初探[j].电子制作,20xx(10):40+29.
[2]杨洋.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措施分析[j].企业导报,20xx(14):146+98.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三
古代的皮影实物很难保存,在如今也都很难真正见到,但是通过数字化的艺术创作手段能够有效的将目前现有的文献信息内容完美的保存在珍贵的图像当中,并进行数字化的修复工作。然而从这一点上来看,数字化的剪纸能够对戏曲的剪纸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而且在这方面也承载着绝对的优势,这都是围绕着数字化剪纸艺术后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不断兴盛,在动画方面的传播也开始不断的发生,大多数传统的戏曲都为我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思路,而且根据相应的生动活泼的体系,直接走进了现代人的现实生活当中,从而有效的完成了古典艺术方面的现代化转换行为,并因此而获得数量更多的现代化的观众。皮影在古代一经出现就直接成功的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线描艺术,通过刀具,能够分别在纸张及皮革上面刻画出各种不同的情况,再结合皮影线条方面的自由柔和度,通过各种长短、粗细以及曲直等多种形态来生动的表现出所要塑造对象的具体形态、动态方面的特征。
1.2数字技术和剪纸艺术的关系。
剪纸主要是以纸张作为材料,通过剪和刻的方式来实现,再通过印染和套色的方式来作为辅助,通过一种镂空的效果来促使其产生一种虚实呼应的结果,从而有效的展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促使剪纸的内容情节更加的具有趣味性。剪纸的形式有很多,有染色、套色以及单色等。有些动画mv经常会受到人们的议论,他们认为这只是将剪纸的团放在flash当中重新的绘制一遍,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是进行简单的临摹,那就只能说明是用一种数字的手段来进行的,这就必须要真正的考虑到剪纸的创作背景、设计思想以及制作的流程等,通过对民间艺术美学的研究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再结合flash,以此来有效的扩大剪纸艺术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从而实现创作空间的拓展,真正继承和传播了剪纸艺术的精髓。
2.1皮影人物和flash人物的对比。
真正的皮影道具的制作有着非常严谨的制作工艺流程,而且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真正具有皮影制作经验的制作艺人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而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就完全可以忽略这个过程,只需要注重皮影绘制的效果,同时也无需镂刻和施色等操作,只需要通过ps等工具来绘制相应的皮影人物的身体部件即可,同时将此类的部件直接导入到flash当中转换成各种元件,然后在flash当中进行补间或者是调节骨骼的操作来实现人物的动作目的。
2.2皮影表演方式和flash动画的对比。
皮影戏通常都需要三根竹棍来对人偶进行操纵,其中一根系在胸前或者是背上的主棍,这根能够有效的保证皮影人偶的稳定重心,保障其整体的运动性。另外两根则系于双手之上,促使其形成一种生动和流畅的表演性动作,当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道具时,则通常会将木棍增多,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工艺性。而flash动画当中的补间操作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能够通过关键帧的设置来调出主要的动作,再通过补间形成连贯的动画动作,非常的方便。
2.3图像绘制创作。
flash当中的图形都是由工具选项当中所包含的所有绘图工作绘制而成的,而且所有图形的形式非常的自由,能够随意的对相应的工作进行局部的修改和选取,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将各自不同的图形放在同一层时,上面的图形通常会覆盖住下面的图形。而绘制对象就不一样,因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修改,同时也可以双击进入到内部来进行编辑和操作,其所具有的最大特点还是在绘制对象的本身基础上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因此就可以将两个绘制对象进行相互覆盖,同时对二者的之间的位置大小以及角度等进行编辑修改,还可以通过笔触来使用填充的属性加以修改。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有效了保护了民间艺术的研发,同时也直接延伸出了更广泛的行业,并形成一种产业化的发展。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四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西方文化同质化趋向尤为突出,高校音乐教学内容多以西方音乐为主,理论知识上重视西方乐理、音乐史,音乐实践中又以美声唱法、钢琴、西方交响乐等更受关注,而关于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内容比较少。这种观念导向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认知有边缘化的倾向。
2、社会和家庭对传统音乐文化重视程度较低,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民间音乐都持鄙视和压制的态度,因而其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民间音乐更多是民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实用功利的驱使下,父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传统音乐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不高。长期漠视导致大学生对民族艺术、民间音乐文化缺少认同感,人文素养浅薄,精神家园缺失。
3、大学音乐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
普通高校较少提供民间音乐相关方面的专题选修课程,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认知度较低,感情淡漠。此外,民间音乐因为缺少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要求,也是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4、人数众多的大班授课制,难有教学互动和交流。
大学音乐课都以“欣赏”为主,大班授课学生一般都在80-300人不等,传统教学方式是“按部就班”进行大量的知识传授,教师以“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代替了很多本该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体验感受、体悟到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忽视了学生的态度、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禁锢了大学生的思维,以及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大学生缺少同音乐的直接交流,很难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的魅力也难以展现。
5、学科地位不高,学科属性不明确。
一般高等院校只把音乐课程当作附带学科,有些理工科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程,更别说专修民族民间音乐了。为了应付检查,也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面向部分专业的学生。并且多数高校音乐教材少有创新性,缺乏本地区风格和特色的音乐作品。
1、弘扬民族音乐艺术,让其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大学生的使命。
民间音乐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通过高校这一有效平台,开发民间音乐与提升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相结合,可以实现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学生素养提升的互动共赢。每个人都诞生于不同的文化摇篮,吮吸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乳汁而成长。当妈妈哼唱着带有乡音的摇篮曲和童谣轻抚孩子入睡时,民间音乐的甘露便悄悄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而今,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断流,濒临灭绝。在民间音乐将要失去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让每个大学生都会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熟悉家乡的民间音乐,不仅是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2、民间音乐是感情真挚、自然美好,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形式。
民间音乐比起其他传统音乐来,更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乡土气息鲜明浓郁的特点。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勃发旺盛的生机,使得民间音乐挣脱一切狭隘审美理想的束缚,而追求真挚的感情、鲜明强烈的表现手段和朴素自然美好的音乐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种类。大学生在民间音乐的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的同时,可以培养他们丰富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特别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开展民间音乐采风还有利于增强师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学风,提升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3、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的核心,学习民间音乐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往往是对民间音乐改制、选择、吸收和精致化的结果。如宫廷燕乐取材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成分,中国文人音乐,多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创作发展,其即兴性与乡土性的特征与民间音乐相同。文人贤士常在直接参与民间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丰富文人音乐的内容,使得有些音乐形式———如昆曲就融汇了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的特点,备受人们的青睐。西安鼓乐三大流派之一的“俗乐”———何家营鼓乐便是民间音乐与唐代宫廷音乐及道家音乐的结晶。
1、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创建大学地方艺术特色课程。
陕西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音乐文化的地域特征鲜明。目前陕西省的民间音乐研究,已经有许多成熟的民间音乐作品和形式,可以直接运用到高校音乐教学和艺术活动中。如陕北的信天游,酒曲、唢呐、大秧歌、腰鼓等,关中的秦腔、皮影戏、秧歌、跳戏、曲子等,陕南的号子、山歌、端公、锣鼓草、佛曲等,以及由五大类十一个曲种组成的陕西曲艺音乐,如丝弦清曲类、说书类、道情渔鼓类、踏歌走唱类等也是陕西民间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可以开设以陕北民间音乐、关中民间音乐、陕南民间音乐和陕西曲艺音乐专题欣赏课,将本土民间音乐的研究成果引入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此形成普通高校进行民间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2、组建大学生艺术社团,并纳入课程管理中。
民间音乐的学习重在实践活动,只有欣赏类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真正体验感受理解民间音乐的魅力。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一个学校校本教研的侧面体现,艺术社团的组建和其活动的有序开展应纳入到学校校本教研和课程管理的范畴。将艺术社团建设与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联系起来,避免将艺术社团和常规意义上的各类兴趣小组混为一谈。如本院相继成立的“大陕北”音乐社团,“秦韵”女子合唱团等。在社团活动时记考勤,表演演出作为考评成绩的一部分。还可以组织高校学生走进社区搭台唱戏的广场艺苑,让学生参与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
3、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及多种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而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因为对此了解甚少,因而不太感兴趣,所以要打破只有课堂授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授课以鉴赏、讲座、观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鉴赏不能只是单一聆听,更应加强感受、理解和创造的环节。如对山歌不同地域唱腔的理解,高腔(如陕西民歌)、平腔(如云南民歌)、矮腔(如江苏民歌)山歌体现了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陕西民歌以高腔为主,可以让学生们演唱陕北民歌,以独唱、分组对唱等展开。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曲调,借曲填词,任意发挥创造性演唱。讲座式可以聘请当地民间音乐艺人到大学课堂,向师生们传授知识。让学生、教师、民间音乐艺人有机互动,加强师生对民间音乐的认识。同时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功能、内涵、种类、风格和作品资源有更真切、客观和进一步的理解。如20xx年邀请陕北歌王王向荣在本校进行讲学时,校园刮起了陕北民歌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走进教室,使课堂呈现出了多姿多彩、激情互动的特点。观摩式指利用地方民间音乐艺术活动,让大学生观赏或参加地方民间音乐表演,或组织大学生观看由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演出的专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演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走近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民族音乐视野,而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开放型的课堂、多类型的教师、互动性的教学、原生态的内容催生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教育之花。教学形式上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将学生社团活动的成果引入到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新生看到和她们同样身份的师哥师姐在民间音乐的浸染中享受到音乐的快乐,定能引起强烈共鸣,不但拓宽大学生音乐视野,更激发出他们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为中心的园丁式、交流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在传授本地区民歌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间生活,将歌曲与情景剧、表演相结合。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注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以及学习策略的形成等方面,同时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教学内容安排是否丰富,这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方式。将大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及在音乐社团活动中的学习和实践状况结合起来作为形成性评价,分数可以占到50%-60%。终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对民间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该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以及教师了解所教学生群体及个别的差异,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或调整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及手段。这一部分占总评的50%-40%。
4、倡导大学生进行音乐采风和社会调研活动,开展民间音乐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因为对民族音乐缺少足够的重视,所以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多依靠民间社团和当地文化馆来进行。通过组织师生到各民族各地区进行采风,走访当地文化馆相关音乐研究者,收集、整理当地民间音乐素材,改编为适合大学音乐教学内容。把这些教学内容编入教材,对民间音乐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还可以利用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邀请民间音乐社团与大学生社团联谊合作,方式上可以采用“走出去”,让大学生课余参与到民间音乐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社团成员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或者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民间音乐艺人来学校做教师,传授相关器乐的演奏方式,通过与民间艺人零距离对话,开展民间音乐的教学活动。
5、倡导大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民族音乐中融入时代元素,发展大众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的民众性和广泛性。但由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冲击,大学生对自己民族音乐艺术陌生了,只有让他们重新熟悉,唤醒他们对民族瑰宝由衷的热爱,才可能继承和发展。因此可以尝试,融入时代元素,如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
6、加强教师的民间音乐教学能力,完善艺术课师资队伍建设。
民间音乐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储备,还得有一定的演唱和器乐技能技巧方可胜任。因此,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除了教师自身刻苦钻研外,国家教育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借助社会和地方民间团体举办各种各类培训班。聘请相关专家和民间艺人开设不同专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教学课程,对全国高等学校相关音乐教师进修培训,以此更快更好的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民间音乐素养、能力及业务水平。
7、投入必要的经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将民间音乐教学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由于音乐课在普通高校长期处于附属地位,致使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部分院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教学体系,音乐课程教学依然没有很好地与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同步,民间音乐教学更是处在一个尴尬的境遇。因此,应该加大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民间音乐教学经费”。教务处、学生会、团委、任课音乐教师通力合作,开发民间音乐校本教材,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健全相关制度,如此才能将民间音乐教学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此外,在普通高校开展民间音乐的学习,可以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还有广播站定期循环播出各类相关民间音乐的报道,强化地方民间音乐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在不断的浸染中,熟悉自己家乡的音乐,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通过大学生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以及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社会各领域中进行民间音乐文化传播,从而发扬光大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总之,应建立以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音乐的现代研究思路。中国民间音乐教学不只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专有课程,而应该作为重点内容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刻不容缓。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利用民间音乐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五
后现代性立足于现代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强调要对现代性的理论、价值、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所有具有结构或本质特征的东西进行全方位的、反向的质疑和挑战。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后现代性呈现出不确定、开放、复杂、多元的特征,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作为一种“政治或思想的游戏策略”,或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或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或作为一种审美趣味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展现了与现代性完全不同的“文明图景”,文明不再是结构性而是平面化的,不再是有序性、齐一性而是纷繁复杂乃至混沌的。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性大致体现为三种比较鲜明的态度: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所谓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作为后现代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潮,就是要对现代性的基础进行彻底颠覆,对构成现代性的所有二元结构(诸如:主/客、真/假、本质/现象、事实/价值,等等)进行彻底消解。该流派认为,由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普遍的规律”、“永恒的结构”等,因此,这种结构无论看上去多么合理、多么复杂,实际上都是虚假的和无效的。因此,不是经由现代性,而是只有通过瓦解现代性,才能实现自由和真正解放。所谓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就是试图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同时,重建超越现代性的价值观,以“无根基”的后现代性完全取代现代性。也就是说,要摆脱现代性普遍模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所谓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主要是要摧毁现代性的过程中种种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对人的控制与压抑,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创造性。概而言之,尽管后现代性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内容和色彩等,但总的来说,后现代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理论或学说“终结”了包括现代性在内的所有传统,以寻求“不拘泥于形式和不追求确定结果的自我突破的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向未来。
综观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不仅描述了时代变化的一些特征,而且揭露了现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但二者矛盾及其所引发的文化论争,也同样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后现代性思想深刻、惊世骇俗、富于危机意识和革新精神;也有人认为是故弄玄虚,充满虚无主义的色彩。毫无疑问,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性是有其内在局限性的,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提出的一些挑战,能够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本身就说明了其价值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站在消极的立场上还是坚持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超越,不仅仍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后现代性是否有能力实现这种超越,也面临着同样的反思和质疑。一方面,后现代性从其反历史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性的局限单纯进行反向放大,显然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另一方面,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采取的“反智识主义、反文化”的立场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或玩世不恭的价值观念,其消极意义无疑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我们用审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就不难看出后现代性自身存在的矛盾性。这不仅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内部相互之间充满矛盾,而且更重要的在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悖谬推理”是后现代性所无法消除的。一方面,后现代性既孕育于现代性传统中,又作为完全对立的力量“渗透到现代性内部去解构、消耗和吞噬它”;另一方面,后现代性还呈现出比现代性更为激进的方式,拒斥任何新的传统。也就是说,既然后现代性的目的在于超越现代性,那么,就应该为文明发展指出新的方向。而后现代性如果一味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不仅终结了传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将终结其自身。
现代文明发展的批判性反思。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决不是偶然的。它们既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现实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批判性反思。
首先,二者之间的矛盾表明,现代性的问题只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才能加以解决。后现代性对现代文明发展所遇到的矛盾的揭示,特别是对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揭示,不仅仅表明了现代性的“未完成性”,而且说明了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历史局限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化这个“平台”,这些矛盾根本无从解决。因此,如果后现代性彻底放逐了现代性,那么它不仅彻底放逐了自身,而且等于彻底放逐了文明的发展。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无疑会带来诸多的混乱。
其次,二者之间的矛盾彰显出社会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张力。一般地说,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但在现代性的意义上,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涵义是建立在社会普遍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后现代性所要表达的则是这种发展的普遍性对个性的压抑,从而揭示了二者交互作用的历史复杂性,因而体现了鲜明的世俗化、泛人文化、泛艺术化的价值取向。不可否认,现代性的确造成了个性发展在某些方面的“异化”,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代文明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促进社会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与前现代的传统相比,现代性条件下的个性发展无疑是质的飞跃。而后现代主义者设想“要生活在一个完全由他们自己创造和建构的世界里”,这本身就是在构造一种新的精神乌托邦。因此,后现代性在文化批判的意义上以及在价值和信仰领域对二者关系所做的“泛文化”意义的处理,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进问题的解决。
第三,二者之间的矛盾呼唤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后现代性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以激烈的形式向“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性所造成的“两种文化”的失衡发起了强有力挑战。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性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消融在文化价值之中的另一种极端主义做法,同样不利于文明的健康发展。实际上,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二者之间的统一,必将是一个相互开放的、多元竞争、多元“互补”、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已经表明而且还将表明,无论是片面的科学化,还是单一的人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都将是背道而驰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充满历史复杂性,而且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性所提出的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应看到,以取消、回避或放弃解决问题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后现代性理论,显然不可能在积极的意义上把文明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人类既不可以幻想一劳永逸地得到普遍的解决方案,也不应采取自暴自弃、消极回避或放任自流的态度。只有通过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消除问题的方式,才可能真正克服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面向未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3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