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论文(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1:17:05
民间艺术论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1-26 21:17:05     小编:笔尘

世界是如此广阔,我们每个人只是这个浩瀚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总结要具备启发性和激励性,让读者有所收获和反思。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民间艺术论文篇一

广播新闻栏目的内容常常集中在以下方面:1)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要活动、会议等信息;2)当地出台的相关政策、上级领导的决策及执行效果;3)社会难点、热点问题的深入报道。可以说,以上新闻信息虽然信息量较大,具时效性和权威性均较强,但由于这些新闻信息取向常过于宏观而忽视微观。受众虽能及时地对当地各类新闻进行了解,但更突出的往往是新闻的喉舌功能,大量新闻内容属于“灌输式”传播。在广播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报道的主流作用和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受众,用新闻传播唱响社会主旋律。对于一些具备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内容,应当掌握合理的传播方式,突显出具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

例如:可从广播新闻采访形式上对新闻报道加以改进,适当增加记者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让处于新闻中心的当地党政官员有直面媒体,让其畅谈思想,实现通过广播媒体与民众深入沟通。这既能体现广播媒体的调查和报道能力,也能更加立体地展现当地官员的形象与性格特征,增加新闻中的人情味,使新闻得到受众的认可。当然,要实现这些,必须突破传统新闻报道模式,运用更加富于感染力、变化更强的语言,增加报道的亲近感和吸引力,从而实现主流新闻的充分报道。

2.2广播新闻要着力打造更为亲民的风格,提升新闻报道的效果。

作为广播的传播途径,声音在新闻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新闻广播节目的不断发展,突出平民化传播理念的呼声日益高涨。广播新闻只有营造出良好“亲民”风格,才能更加适合地区性广播新闻节目的整体定位。如利用谈话形式对新闻进行报道;在某一具体新闻板块中不设专业主持人,由采写记者来播读稿件,并在新闻事件阐述中适当加入点评与采访感言;在采访稿件的创作中,也应适当使用部分流行语言,注意口语化,以用更加贴近受众生活的语言和更加到位的新闻点评提升报道效果。

此外,要做好广播新闻报道,就必须了解受众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从新闻价值出发进行新闻选择,选择热点、难点,听众欲知而未知的话题。在充分反映他们意见的同时,把人民群众想说而不敢说、不能说、说不出来的话说出来,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有效性。

2.3实现与其它媒体的合作共赢,也是增强广播新闻有效性的措施。

在泛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己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广播的媒介融合既表现为广播媒介之间的融合,也表现为跨媒体即广播与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之间的合作,不同媒介的融合以及通过传播形态与信息内容的重组和整合,使广播受众的接受方式和媒介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都推进了广播节目形态的全新变革。

1)广播媒体间的合作。由于广播受众的新闻视野逐步扩大,广播联盟应运而生,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形成一张巨大的联系网资源共享,这种共享模式使广播新闻运作更加低成本和集约化;2)不同媒体间的合作。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促使原有各种媒体间的竞争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媒体自发的结成了“竞争的盟友”关系。如,不同媒体进行战略性联合,共同开展某一大型采访活动;3)记者共享。就是说当某一事件发生时仅有一名记者进行采访,他同时给不同媒体供稿,从理论上来讲,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采访成本。

参考文献。

[1]申红,褚俊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新闻创新[j].新闻世界,2011(10).

[2]朱丽萍.论广播早间新闻栏目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j].新闻知识,2011(10).

民间艺术论文篇二

摘要:目前,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普及,让网络传播变成了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同时也使传统新闻媒体受到了正负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而新闻媒体的采编工作也同样如此。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的时代性入手,对网络传播使新闻采编工作受到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采编;影响。

对于新闻采编工作来讲,网络传播产生的影响,存在消极的一面,更存在积极的一面。网络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它惠及的层面广泛而深刻,曾经作为传媒主流的广电和报刊媒体,也不得不在网络浪潮中寻求突破和变化,以应对广大受众在信息互通和便捷传播方式上的强烈需求,这样一来也为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方面的开拓创新创造了新的契机。而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敢于面对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自身的转变促进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因此,全面了解网络传播带来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1网络传播的时代性。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网络传播是把计算机通信网络作为前提条件,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交流,以达到社会文化最大化传播目的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是当前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种体现形式,它的产生必将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网络传播也是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的关键标志。对于新闻采编来说,网络传播方式和传统传播方式的比较,不管是在特征还是在具体的方法方面,网络传播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现有的缺陷。由于网络传播自身具有技术、渠道、终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所以也逐渐被较多媒体接受,被当今社会选择。网络传媒属于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突破了以往单点传播或是发射式传播的限制,以网络技术平台为基础,有效结合新型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构成了一种散布型的网状传播结构。在这样的传播结构中遍布着数不清的网结,每一个网结都可以对信息进行生产或发布,对于全部网结生产或发布的信息,都可以通过非线性形式流入网络当中。并且,网络传播具备人际传播基本的交互性,受众能够直接、快速地作出反馈,并发表自身的看法,从而将受众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而网络除了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以外,也是一种存储信息的主要载体,可以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以往,新闻媒体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强调或重复传播,但在现今的网络传播中,受众能够在任何时间与地点搜索出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从而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不再受单向传播的限制,这都是网络技术的海量存储特点所决定的。网络传播关键是通过数字传播的方式完成的,其包含了电视与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介的优势,同时在时效性上更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因此,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更为便利,让传播媒体的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

2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积极影响。

2.1新闻采编的时效性得到增强。

由于传输载体的不同,网络传播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这不仅体现在新闻信息的采编过程中,也体现在传播方式上,很多时候,广电、报刊媒体的新闻播发受制于栏目播出时间和报刊送达营销点的时间,但网络传播基本上不受这些限制,有时直接做到现拍现发,在时效性上两者区别较大。在新闻素材的收集方面,传统新闻媒体的时效性也相对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事件的出现至完成新闻采编工作,通常都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来进行后期制作和编审。而网络传播却不同,其通过先进的科技方法,信息的生产、录入、储存和传播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实现,同时在第一时间传送到互联网能够拓展到的不同地点。所以,通过网络传播开展新闻采编工作,可以不用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约束,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缩短工作周期、提升效率、增强时效性。

2.2新闻采编呈现多元化与立体化。

因为客观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的传播手段相对单一,一般只是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语言表达也比较正统严肃。而网络传播不但能利用较多的图像、动画、视频等比较直观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同时还可以把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目前很多新形式相融合,比如,通过文字、图像和动画的结合,能全方位地体现丰富的信息内涵,同时在语言表达上形式多样化,可以调侃、自嘲,可以说方言,甚至可以运用影视作品当中的经典段落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在这些创新方法的影响下,如今新闻采编也逐渐顺应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发展趋向。因为各种采录设备的面世,新闻素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再加上众多实用的视频、图片制作软件,在整合加工的过程中,创作人员也会有更多思路可以选择,总体更加倾向于多媒体化和立体化的发展趋势。

2.3传统信息传播载体的容量限制。

被打破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比如电视与广播等,通常会由于栏目篇幅和频道时长等各种因素,出现相对的容量限制。因此,只能够选取新闻事件的重要内容进行剪接编辑,有些时候,很难通过比较详细的报道,把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向受众展示出来。而网络却通过自身较大的容量优势,将信息传播载体的这一限制成功打破,其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能够传递的信息量,使新闻采编在素材收集和加工方面,都获得了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更大的发挥空间。通过网络传播的这一途径,新闻采编能够离完整的事实真相更近,进而打造自己的风格,满足受众对更多信息量的需求。

3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消极影响。

3.1使新闻的严谨性遭受动摇。

新闻有别于其他信息形式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严谨性,这是对新闻价值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网络传播快速方便、信息量大,在很大程度上使新闻产业趋向商业化发展,从而不可避免地让新闻报道受到了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新闻采编方面的快餐化形式,让新闻的严谨性遭受动摇,这在目前很多新闻的行文结构与用字措辞中,就能够观察出来。新闻采编部门担任着新闻事件从取材到整合制作成报道的主要职责,如今的网络时代让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新闻真实、新闻质量的重要性却慢慢被忽略,以至于让新闻的严谨性受到影响。因而,新闻传媒行业的每一名成员都要对此加以重视。

3.2媒体见解的肤浅化倾向。

在网络信息传播兴起之前,传统新闻媒体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新闻评价体系。采编部门不但需要对新闻素材的收集、核实、加工负责,将新闻需要表达的信息准确传递,有时还会邀约有关专家学者来担当新闻评论员。如今,信息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之前相比,表现得略为浮躁,尽管通过网络传播得到了较高效率和收益,但是在新闻选材和新闻评论方面,却出现了肤浅化的倒退趋向。虽然网络对于广大受众的互动性有所提高,不过受到知识和经验水平的限制,整体来讲还不能够和传统的新闻传媒相比较。

3.3使新闻素材的可信度下降。

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对媒体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真实是传媒的生命所在。不管在什么领域,诚信都是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业准则,同时这也是一个行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传统新闻媒体对新闻素材的审核相对较为严格,因此,新闻的可信度也得到了充分保障,进而避免产生虚假新闻。而网络传播在将新闻媒体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新闻采编部门的素材审核难度,再加上受到首家传播和独家传播的功利思想影响,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就难以得到保障。部分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因为发布者的主观情感因素可能会呈现一种片面的视角和特定的立场,以至于使素材本该具有的客观性受到损害。不仅如此,甚至部分发布者可能还会恶意编造不真实的信息,有些是为了制造热点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有些仅仅只是为了炒作以提高点击率和阅读量等。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已经受到威胁,社会诚信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4结语。

从目前网络传播的趋势来说,网络信息传播的确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无限契机和动力,各地也开始尝试把网络传媒和传统新闻媒体相融合,但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一定威胁,让新闻采编面对着新时代的巨大挑战。媒体必须坚守行业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感,“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才能使新闻传媒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珊伊.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分析[j].中国地市报人,20xx(7).

[2]苏微微.浅谈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xx(24).

[3]姜晓.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xx(13).

民间艺术论文篇三

民族民间艺术是不同民族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以工艺品制作、绘画、舞蹈、戏曲、民俗、歌曲等形式表现,其创作大多是自发与业余的,在技艺方面是拙朴和天真的,在功能方面自娱与实用并存,能反映民族心理特质,体现民族血脉的传承。在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各省市和地区越来越重视挖掘本土民族民间资源,加以传播,借此凸显地方特色。各地政府或单位、企业或个人都积极利用大众媒介、展演等各种传播平台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或产品,京剧复兴、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公司”、天津郭德纲的小品等,都是极具特点的成功传播案例。因此,如何结合地方的优势,采取合适的策略有效传播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主要特色。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以及奇特瑰丽的“喀斯特”地貌,这些,构成了独特的广西民族文化生态。广西地处岭南西部,自古为“百越之地”,属西瓯骆越故地。越文化、滇文化、楚文化、中原汉文化、客家文化、壮族骆越文化均在此交汇,造就了五彩斑斓的广西民族文化,并由此衍生出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特点包括:。

1.地域民族性突出广西是多民族的省份,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域分布广、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广西不同民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域,有其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例如民居建筑,有汉族庭院式的民居、园林式的山庄、南洋风格的骑楼,有客家围屋,有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等等。再如服饰,广西12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支系又有各式各样的服饰。另外,战国至东汉的左江岩画,绵延分布在200公里的左江沿岸,规模之大世界罕见,其中著名的宁明花山岩画全幅画长135米,高44米,画有朱红色人物1300多个,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仅0.3米,间有少量兽类和器具,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广西的铜鼓文化习俗仍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白裤瑶的打铜鼓和砍牛送葬、壮族的青蛙节打铜鼓和祭蛙求雨仪式等都体现了广西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

2.具备地区国际化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在文化上,广西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有较长期的民间交往历史,民间习惯、艺术形式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3.多种民族亚文化并存,既有相对独立性,同时极具兼容性从地域特点来看,以柳州为界,桂北饮食以咸辣为主,其重要民间艺术戏曲――桂剧、彩调剧,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历史血缘关系,带有明显的楚文化特点;桂南以粤文化为主要特征,融合了d家文化、越文化的元素,民间以粤语为主要语言,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和宁明等地的天琴表演同时带有壮族文化的特色,粤剧、师公戏、丝弦戏、采茶戏同时并存;桂西以古老壮族的密洛陀文化为主流,是黑衣壮、蓝衣壮等古老壮族聚居区,“蚂拐舞”、红水河沿线的铜鼓文化、壮锦、旧州的绣球等都体现出骆越文化的特点;桂东地区以客家文化和粤文化为主线,舞狮、“舞炮龙”等是粤文化和客家文化遗存的体现。广西各民族长期接触和交往,使各民族的文化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传统,一方面又有互相渗透、互为兼容的迹象。比如桂北农村壮族、汉族、侗族、苗族的干栏式木楼,大同小异;竹竿舞、抛绣球、斗牛等在广西不同民族的节庆活动中都有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其他如节日、饮食、娱乐等方面,各民族都有一些相近、相同的习俗。

4.民族民间艺术保存较完整广西自古远离中原的朝代更迭、战乱纷争,又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加之许多民族的聚居地又相对偏僻,因此许多传统文化得以系统、完整地保留下来。像侗族的民居建筑、瑶族的服饰,还有许多民族的节日、歌谣、技艺等等,都比较完整地流传下来。

在整合文化艺术资源方面广西有着一定的基础优势:第一,广西相对其他少数民族省份兼容性更高,历史上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也很紧密。社会发展进程总体上以融合发展为主,进而现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极具兼容性的特点;第二,经过近几年政府的鼓励推动,各地的节庆活动开展广泛,区内大部分县市每年都有以本地民族特色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在活动开展的同时,各主办方也相互借鉴,这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的整合;第三,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确定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广西作为与东盟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有和东盟诸国开展全方位文化交流的必要和需求,为此一个完整的广西文化形象更有利于确立广西的枢纽地位。

1.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已开始发掘,但分散零乱,缺乏整体形象打造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域分布广、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致使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分散,桂北的桂剧,桂南的天琴、“碧海丝路”舞剧,桂西的“蚂拐舞”,桂东的舞炮龙、彩架等,虽由当地县市通过节庆活动、外出展演等方式大力打造、宣传,仍不免是“各个山头在唱歌,声大难和”。近几年,广西借助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平台以民歌为“龙头”,整合了民歌资源和壮锦、铜鼓等部分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但仅仅依靠一年一次的国际民歌节和单一的民歌诉求,在大众传播形式多样,信息泛滥的现代社会,广西丰富的地域特色还是无法有效形成整体形象,也不能更好地丰富广西的文化品牌内涵。

2.在一些项目上,民间资本参与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化运营与传播取得了突破,但未全面铺开作为民间资本参与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化运营成功的典型“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是将广西桂林风景、现代声光影技术、民间传说和民间山歌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产业化运营项目,它不仅探索了一条新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更重要的是它为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如何和现代主流审美思想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到底,《印象?刘三姐》演出近场,观众约300万人次,票房收入约6亿元。此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也探寻了新的发展模式。广西临桂县五通镇的“三皮画”(树皮画、猪皮画、牛皮画)已初步形成了产业,有500户农户直接参与制作,一年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靖西县旧州村是广西历史悠久的绣球专业村,这里制作绣球的历史有400多年,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欧美和国内已经成为主要市场,目前,旧州的绣球年产16万个,年产值达到170万元。这些成功项目都大大推动了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播。然而,对于广西大部分民族民间艺术的产业化运营与传播,民间资本的参与十分有限,大多要么参与比例较少,要么仅仅流于形式,如宾阳的“炮龙节”、武鸣的“三月三歌圩”等。

3“.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传播模式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播局限性明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是国内诸多省份推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动力,实质是通过构建独特的文化平台,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吸引投资商,拉动经济增长。广西长期实施了舞台艺术精品战略,一些民族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壮剧《瓦氏夫人》、民族歌舞诗《漓江诗情》、舞蹈《壮族大歌》等140多个剧目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各类全国性评选和比赛中获奖,实现了舞台艺术整体突破;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和桂剧《大儒还乡》连续三年分别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广西成为西部14个省市区中唯一获得“三连冠”的省区;传统的歌舞剧《刘三姐》不断加入声部交替咏唱的手法,模仿水波的流动,表现手法进一步创新;特别是已经连续举办七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大推动了广西民歌品牌的塑造。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广西文化形象在全国的传播,但对于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存终归是“输血”,而不是“造血”,没有形成其本来应有的大众消费土壤。从由自治区文化部门发起主办的“广西戏剧展演”的惨淡门票销售上即可看出,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和主流文化消费理念的契合仍任重道远。

文化消费是民族民间艺术得以生存的原生土壤,传统的艺术形式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有牢固的本地域或更广阔的文化市场空间,要和主流的文化消费理念相适应。

1.整合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适应北部湾发展战略。

在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播项目中,应采用以壮族“民歌”、“壮锦”和“铜鼓”等民间艺术形式为主体,广泛融合区内各种艺术元素进行整合传播的方式。这主要基于:1、单一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的推广传播容易淹没;2、形式特点各异、资源分散的民族民间艺术创作不利于现代文化产业大生产、大制作、大传播的特点;3、整合传播有益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将各县市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以大项目的平台整合传播显然比但各县市单独对外宣传更有效率。经过几年来“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拉动,广西在对外传播的艺术文化项目上已经整合了不少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但还比较简单、粗放,应该由内至外的在各个艺术作品、传播渠道上作进一步的整合。

2.以项目运作为核心抢占制高点,推动文化品牌向周边地区传播。

近年来,广西、云南、贵州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都在依托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演艺、会展,形成某一诉求的品牌效应,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相比东部强大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群众文化消费能力,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多种产业并存的土壤,加上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低,发展文化产业“先天不足”。但同时,这些地区又都是资源大省,因此广西必须通过举办重大项目来吸引注意力,克服距离和传播的困难,借助外力增强消费的拉动能力。从文化消费的角度,“北部湾沿岸”国家是广西重要的艺术文化传播对象,除了历史上双方有更密切的文化传统和相近性外,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高也是有利于民族民间艺术产品向这些国家的传播。

3.区分受众偏好,采取对应的传播手段。

4.加快文化机构改革,提高民营文化传播单位传播能力。

当前广西多数艺术文化项目的起步和推进还依赖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但民族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依靠的更多应该是大众文化市场。政府加快文化机构改革,让民营文化传播单位成为民间文化市场的主力军,更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其中,创造良好的民间艺术产业化市场环境有利于提高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多层次、大范围的传播状态。

5.改变传播理念,将节庆的附属功能转变为产业功能。

民间艺术论文篇四

一、引言。

随着制像以及传输技术的发展,文化景观也展现出了全新的风貌。图像已经是目前受到普遍关注的焦点,它与油画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起来。当我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图像艺术上时,传统文化的关键性却日益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一些强势国家提倡的文化艺术思潮遍布各个地区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而且还要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中国油画质量的提升,并增强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竞争力,进一步突显其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冲击力,历史穿透力以及艺术活力,以对抗霸权国家推行的“文化渗透”。因此,吸收民间美术的精华已经是油画艺术发展的关键组成,而在这个领域内一些中国艺术家成就卓越。

二、中国油画发展创新的基础是民间美术。

艺术的创新源于生活。中国油画艺术的主要特征应该是先锋性以及时代性,而只有创新才能始终维持这一特征,只有创新才能符合时代的潮流,并充分展示出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感染力以及鲜活力。中国民间美术是文明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中国油画要想实现创新,就必须在中华文化土壤上进行,究其原因与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观以及思维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此外中国油画艺术实现创新的基础是传统民间美术。

中国油画要想实现创新,就必须积极吸取民间美术的营养,尽可能使其视觉感受更加丰富多样,只有通过这样的民族方式才能将其审美以及艺术价值完全展示出来,尤其是文化一体化在全球不断发展的今天,与此同时霸权主义也日益盛行,因此,一定要维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否则中国油画就由于缺乏统一的民族共性,而不易于获得国际认可并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了。

油画艺术的发源地是欧洲,真正传入我国也只有上百年,它属于境外艺术,在和我国民族文化进行长时间融合以及取舍后,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特有的组成部分,这同时也是如徐悲鸿、吴冠中等油画艺术家对油画艺术发展的民族之路进行探索的结果,他们促进了油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油画艺术的创新关于吸取传统民间美术的营养主要指的是从形式以及语言表达方面展示出民族特性以及审美性,更关键的是展示出民族文化底蕴以及视觉思维逻辑效果。正因为如此,油画艺术的创新才采取民间美术的形式,其现实文化意义才较强。

1、在油画艺术中关于对民间艺术多种造型方式的'使用。

民间艺术中用来表现其独特思维逻辑的主要方式就是其思维的造型规范,它使民间艺术造型呈现出多种形式。它在视觉上形成美感,是现代艺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形式。民间艺术关于视觉上的美感和初始阶段的原始艺术在想象性造型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其造型不仅简单而且随意,充分展示了延续性、审美性以及原发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象征的方式来表现美的造型。它将实实在在的物象化为平面符号或者是抽象的线条,看似没有逻辑可言,实则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不仅与民间思想相符,而且还充满了奇特之感,变形较大而且异常夸张,充分展示了民间特有的造型艺术。心理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曾经在其着作《艺术与视知觉》中说道:“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因此,思维与视觉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油画艺术中充分展示了视觉美感的多种造型形式。例如,情态剪影造型形式在王怀庆的作品中展示出了其正统的一面。关于《夜宴图》,通过简单镂刻表现其二维空间的外观,尽管物体的具体细节无法看到,但是根据画中各种物体的具体位置及其动态特征,让观者有一种杯盘狼籍的感觉。其作品使用的依然是平面剪影造型,完全借助了情态剪影。至于写意造型,在罗中立近年来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其作品通过意象的表现方式力求实现对形态特征的全面把握,不重视细节,而是通过夸张、幻想的方式,粗塑拙绘,形成独特的风格。作品的宗旨是通过单纯的色彩,以意传神,避免由于其自然形态而受到限制。

民间艺术除了在造型方式方面为现代艺术增加了魅力,此外在其取材方面,也是非常独特的。例如,民间传统陶器的制造就影响了郭正善的作品《静物》。陶器属于泥塑胚,其质地不仅没有光泽,而且异常粗糙,可是它在一段时期内对民间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实用价值。不过在现代艺术作品中,陶器已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态,通过研究其质感,充分体现了民间美术所特有的憨厚以及稚拙风格。

2、油画艺术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寓意性。

一件作品价值包括它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作品价值的提升来自于多方面,但作品的文化内涵是最能体现它的价值的。中国当代油画价值好坏,就看它是否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很多民间艺术都和神话故事密切相关,因此其基本框架就表现出了一种浓厚的寓意性以及想象性。民间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意象构造物象,通过心志的表达来抒发感情,在物象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是因为该特征导致了其各种形式的存在。关于民间艺术中的民间造型,由于其脱离了本来的客观形态,集中展示了特定的思维。此外还采取互渗,超越时空,联想以及通感的造型规范,展示了其特定的逻辑思维。

民间艺术在体现意象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其造型参与的理智性。在我国就有艺术家通过该种方式开展油画创作。尤其是曹力,其作品结合了民间艺术中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他在创作时将民间艺术中大量的传统元素吸收进来以抒发其真实情感。如其代表作品《远处是橄榄树》等,在对客观形态进行变形描述的基础上,通过鸽子以及鲜花等形象的象征性使用,表现了该信息的具体传递过程,不仅代表着和平的使者,而且代表着人类期望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关于原始生活无可奈何的记忆。画面中尽管描述的是当代人的实际生活状态,可表现的却是一种情感,即对辽阔草原上那种质朴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作品里描写的物质依然是客观形态的物质,不过在客观形态的前提下对其形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其所做的变形属于自觉基础上的变形,并且将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寓意性以及想象性都吸收进去,此外还把客观形态和自己的思维联系起来。

3、油画艺术对民间艺术中阴阳五行哲学观的继承。

往往既有渗透民间美术积淀的传统,又饱含着时代所孕育的精神,才更体现油画艺术的当代性,中国的当代油画艺术才更加具有活力。民间艺术从其形成开始,除了要继承使用原始的思想以及理念,充分展示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外,还要重视其辩证唯物哲学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展示出的对生命的认可。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和自然的不断协调而产生的精神力量。在一定思维上发展而成的主体为阴阳五行的辩证哲学体系以及民间美术中,不管是与联姻以及生殖有关的意象,还是其意象组合,都属于阴阳哲学思想的象征形象。关于阴阳五行,其使用较为普遍的五行目前已经在民间艺术中,成为其色彩以及造型方面的主要规则,在民间得来了大力传播,鲜明的比较就是所谓的阴阳,如黑与白的比较就可以称其为阴阳色。阴阳观念属于哲学的主要思想,已经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深深扎根,就是在现代艺术中,我们也能很容易地发现该种哲学思想的影子。一些艺术家在该种思想体系使用的过程中,不是将其直接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其它方式进行展示,其表达方式非常含蓄。不过直接使用该种思想的艺术家也非常多,其中包括张同磊在内。他将阴阳五行的思想综合起来,结合民间艺术中的象征色彩大胆使用,这些色彩主要包括黑白两色以及青黄赤三色。在其作品《少阳之门》以及《无极之二》中,对很多种形态物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形,并采取阴阳以及日月相互转换的方式,在积极使用传统象征图像的基础上,把现代理念和原始的民间艺术风格联系起来,实现了画面美观绚丽的效果。这些与现实自然形态相互脱离的象征以及观念艺术,来源于民间,其充分展示了民俗以及原始文化的深厚底蕴,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以及属性。

4、油画艺术体现了民间艺术中原始的功用意义。

因为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和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在流传中又一直保留着其原始意义。它除了是一件艺术品外,更重要的是它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这些被保留至今的民间艺术,充分展示了人类最初的本性,展示了人类对生存以及繁衍所进行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在开展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大量艺术家开始再次研究人类的最初本性,并积极揭示工业化社会存在的弊端,揭示其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影响,这些艺术家们不仅仅是从单一的角度去探究保留至今的艺术方式,而是从深层次出发,从意识形态出发,去反映当前的很多社会现象,并展示原始自然和人类自身之间存在的协调性,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由于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在日益变化,可是在一些偏僻的地区,其原始的思想以及理念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它是整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本民族的天文地理知识、信仰、文学艺术、哲学以及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相互渗透。

在我们国家,民间艺术具有各种形式,而且内容也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由于其原始的造型以及思维形式,其可以描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真质朴,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再次将人类“固有的性格”展示出来,并使之成为永恒。而目前的艺术就是一种将人类童年时代不断再现的艺术,它在对民间以及原始艺术进行探索和模拟的基础上,将人类的自然本性再现出来。例如,陶瓷、剪纸、石雕、年画以及塑像等,它在流传中一直没有脱离原始文化思想,始终与其联系着。尽管形式上出现了轻微的改变,可是其所要展示的内容却一直在不断重复。它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同时为人们的精神提供了营养。如关于王沂东的《雪落无声》以及《吉日》,其充分结合了民间艺术中的染织以及剪纸艺术。这些艺术在民间中主要是以生存繁衍,祝福或者是吉祥的图案进行表现的。它们出现在画面里并与原始的婚嫁场面相联系时,其寓意性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罗中立在追求民间艺术相同主题不断复现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其作品在对人类最初本性方面的描述最为直接和深刻。例如,关于作品《农忙时节》以及《母与子》,通过写意进行造型的方式,重点描述了很多丰产女神,她们是大地母亲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描述充分展示了对原始生殖的一种崇拜。而关于对附近环境进行的描绘,接着引用了民间实际生活场景,表现了一种质朴的生活情趣以及和附近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艺术家在对民间艺术进行借鉴的过程中,其经常使用的一种原始表现方式就是回归自然,这也体现了现代人对返璞归真的热切追求。

四、结语。

当代艺术以及民间艺术尽管其美术领域不同,可是它们依然具有一些共性,这主要体现在对色彩以及哲学思想的表现上,此外它们都比较重视艺术表现形式的简洁、概括以及单纯性。它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渗透和其它艺术相比要多很多。当代艺术在模仿民间艺术时,不仅要在其审美的逻辑思维上、造型上以及视觉上吸收其精华,以开展艺术创造,而且还要积极探索其深层含义,并积极促进其和传统文化的相互接轨,以展示人类关于生命繁荣的坚持不懈的追求。

民间艺术论文篇五

(一)海量化的新媒体传播。

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利用网络将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手机传达给用户,利用手机的彩信及上网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了解新闻等。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人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也能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让人们从手机上就能方便和直观的了解到所需的信息。

(二)快捷化的新媒体传播。

快速传播是新媒体传播中特有的优势,时效性非常强,不受时间限制。从目前来看,最新发生的事情、新闻等都是最早出现在网络上,有的则是通过手机新闻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及知晓。手机及网络这样的新媒体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减少了很多的程序,有时还可以观看现场直播,所以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是很快的。

(三)自主性的新媒体传播。

人们利用网络或智能手机来了解社会的动态,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及看法,快速的将新闻进行传播。以往的新闻是通过记者采访及编辑,再进行严格的审查之后所生成的,这种方式具有严重的引导性及倾向性,让人们非常排斥。而新媒体传播方式中,新闻的采集、报道都是自上而下的,其内容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

(四)平民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的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技术推动,这些新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人们只是新闻消费者的位置,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让人们不再被大众媒体所控制,能利用新媒体技术,自发、自主的将自己身边的新闻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方式能让传播主体变得更加平民化。

(五)虚假性的新媒体传播。

其实,在新媒体传播中也是有一定的虚假性存在的,这也是发展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新媒体传播中,主体有着较强的“平民化”及“草根性”特点,但发布者的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由于新闻报道是通过手机及网络,没有进行相关把关,所以新闻质量基本上没有保障,而网络中的很多匿名新闻更是滋长了不正之风。因此,网络空间中的公民新闻只能是激发人们一时的好奇心理,而新闻本身是否真实其实是没有保障的,让新闻自身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

二、新闻传播受到现代媒体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环境非常的复杂。

传统的新闻传播受到了互联网的直接影响,以往的新闻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者有所限制,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信息能很快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应该更加的谨慎,新闻传播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让传播质量得到提升及改变,这是要进行深入探索并及时解决的问题。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加快,同时也让集团与外部间的距离得到缩短。新闻传播的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传播的空间也有所扩大,因此,对新闻的深度及广度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能快速更新是新网络媒体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网络信息的内容也得到了丰富,这也是新闻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在改变网络媒体形式时,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有所改变,变得更加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方式让信息量得到了增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新闻传播方式,将音频、文本、视频等进行整合处理,再通过多媒体完成传播,让多媒体资料实现真正的网络传播。因此,增大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让传播更加准确和全面。

(三)更广的新闻线索来源。

新闻信息来源受到了新媒体传播的直接影响,报社对员工进行了解时有了很多的途径,不断创新技术,将先进的信息及科学技术运用到新闻中。这对新闻的相关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员工要能对集团的新闻进行及时的更新,正确及客观的对信息进行判断。新闻传播中,新闻人可以建立起能反应民意及心声的网络平台,及时了解人们所关注的是什么,工作者能更好的处理不同的素材,能有效的找寻出有价直的新闻线索。

(四)严格的新闻写作要求。

从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方面来说,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让信息传播效率有所提高。在集团企业中,信息流通可以说量非常大,选择合理的目标信息至关重要。人们通常在选择信息时都是泛读,这才能更快的获取目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对新闻写作的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选择有效的方式完成编写,新闻内容要言简意赅,能吸引到读者的眼球,增强新闻传播的意义。新闻工作人员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重点突出、内容精简、思路清晰、语言易懂通俗等,让读者能够及时、轻松的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三、结语。

传统的媒体可以说是依靠纸质来进行新闻传播的,新媒体完全打破了这种形式,将全新的动态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让受众群体有所拓展。集团内部也受到新闻传播的影响,丰富了工作者的日常生活,让其精神生活在质量上也得到了提高,让集团文化能在世界范围中得到有效传播,让企业建立起极好的社会形象。

民间艺术论文篇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要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一、旅游教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的一份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很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但是,在教学实际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一些地方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相对落后的,这导致了很多的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能够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了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二、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目前存在着一个相当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旅游行业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市场上出现的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的情况;但是另一方面,市场能够提供的旅游人才相当少,很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常常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为了能够扭转这种矛盾的局面,就需要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旅游人才。新的旅游教学模式呈现出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它们的核心对视要改革旅游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旅游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在旅游教学模式的探索当中,其中对传统的旅游内容进行改革的最突出的一定是: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旅游工作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对美的认识。一个优秀的旅游工作不仅有对美的感知,还要有极强的审美能力,在进行旅游服务过程当中能够将这种美传递给游客。审美能力应该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旅游工作必备的能力之一。为了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旅游审美能力,在旅游教学当中实行美的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这种美学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审美修养。具体说来,在旅游教学当中,实施审美教育主要应该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在旅游教学当中由于对审美教育的疏忽,导致很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美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在旅游教学当中要重点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让学生对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欣赏美,而且能够具备对多种形态的美的一个综合的认识。在旅游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与旅游相关的美的教育。中国的旅游文化非常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独具内涵。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按照,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知识的.学习,逐渐掌握审美的规律,建立起审美的观念,把旅游当中的山水美、风景美、景观美和建筑美以及人文美等结合起来。与传统的教师讲解教学方式不同,在审美教学当中,要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当中积极地投入其中,踊跃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以人文景观的学习为例,很多的人文景观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事物的外表上,而且还在于蕴含在其中的人们的智慧。通过相关的审美教学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美感。通过对美的欣赏能够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起来。一旦学生具备了审美的能力,他就能够很自觉地将这种美通过他的旅游工作传递给游客。更重要的是,由于世界上的美是相通的,具有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把对外在美的欣赏内化为情感上美的体验,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二)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旅游教学当中的美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在进行旅游教学时,教学要结合旅游教学的规律,通过导游案例中那些丰富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关注美的东西,训练学生审美的能力。只要按照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灵活地应用,就一定能够让学生从外在美慢慢地懂得一种内化的美,进而进行一个自我的提升。一个好的旅游工作者并且能够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还要能够和游客快乐融洽地相处。很多的游客也反映,他们在旅游当中看重不仅是导游的外在美,还更多地关注内在的美。确实,很多的旅游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常常需要对突发的种种情况有一个应变的能力,这是很多的外在美不能够解决的。这时候更多体现的是导游的内在美,包括导游的责任心和耐心等等。在整个导游过程当中,导游把自己感悟到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达给游客,这往往能够给游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种美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通的东西。为了能够到达对学生审美的锻炼。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很多的学校选择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展开对美的讨论。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发现美”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识生活当中的美。总之,很多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着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进行的。在这种有意识生动培养和训练之下,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也是很明显的。

(三)提升学生美的素养。在旅游教学当中的实施审美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升学生美的的素养。学生美的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语言美、行为举止和仪表仪容上。

1、语言美。

旅游工作者言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能够将导游和游客的距离拉近。在实际的导游活动当中,导游的言语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在美的教学当中,言语美的培养学生美的素养的第一要素。启示学生能够在到达语言上的达意和舒服。这是对游客尊重的一个主要表现,也是旅游工作的内在美的一个集中体现,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旅游工作的语言修养和人品。最常见的培养方式是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将导游语言的生动性、风趣性和情感性准确地表达出来,经过系统的讲解,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言语美的效果。

2、行为举止美。

旅游工作者的很多表现也会在行为举止当中表现出来。很多的游客也会通过导游的行为举止来判断导游的工作好坏。在导游教学当中也很注重对学生自己的导游风格的培养,把学生的个性和导游工作的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行为美的优秀导游工作者。3、仪容仪表美旅游工作者要面对的游客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在和这些游客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旅游工作要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得体。一般要求依照的是协调和谐的原则,处理好时髦与传统、华丽与朴素、礼服与常服等方面的关系。从多个方面着手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民间艺术论文篇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绕着“一池清水”,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看,该地区的文化发展也遭遇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但从现状看,该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状态堪忧。这需要我们从个性出发,从本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实际状况出发,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一、当下民间艺术发展方式的三个“分割”。

民间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绝大多数是经济发达省市。考察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生活对文化生活的“反哺”形成良性循环和正确的政策导向。经过包装,一些具有区域名片特征的民间艺术产品被推向市场。它们一方面繁荣了文化市场,一方面也起到了保存部分民间艺术形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省份中,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民间文艺的生存状态持续性恶化。即使是前述经济较发达省市,在繁荣的文化演出背后,仍存在着民间艺术形态的危机。

大量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不适合当下的传播方式,在整合与包装中被舍弃。面对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每一个文化产品的创作者都希望有机会展示并传播出来。但是,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以下三个倾向:经营单位大型化、展示与传播方式高科技化、文化消费产品的快餐化。

为了集中资源,迅速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不少人借鉴经济领域的发展思路,在管理方式上突出产业的集约化,以求在短期内形成有较大辐射力的集团公司。这是竞争意识和生存意识带来的必然发展方式,尤其是国际文化市场已经出现的状况证明这是我国文化市场培育和发展期的必然之路。但是这种单向地做大求强的作法也有负面效应。在针对市场机制不发达、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区域时,单向的做法易导致一枝独秀,营养成分无法全面滋润所有艺术形式的书面。这个问题的出现是资源分配机制导致的。不少地区在传播民间艺术形式,都有一个精选过程,殊不知,恰恰是这个精选过程导致了不均衡发展。

快餐化的消费方式导致工作的短期化倾向――不注重艺术产品生存土壤的修复与培养。对于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我们当然是双手造成的。但是,这并不能根本地解决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困境。历时地看,民间手工艺生长的乡土环境,大多是人多地少的区域。由于传统农业不足以满足生活需求,大量闲散人口出于寻找谋生方式的需要,从而为该区域的民间手工创造了主客观的条件。长期以来,各类民间艺术形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民歌为例。在传统社会中它与人们的日常饮食、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社生活内容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民歌在很大程度上承载民俗功能。而一旦它走出之前的生活形态,成为面向市场的商品时,它就脱离孕育它的生活。

深入分析上述三个倾向,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三个“分割”:一是民间艺术形式被人为地分割开来。传播方式导致的民间艺术形式待遇迥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艺术形式在一夜之间出现天壤之别。二是统一的艺术形式与内容被分割开来。高科技手段的迷信导致物质形态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艺术内容被割裂,受众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三是艺术形式与其生存环境被分割,注重短期化效益的手段导致了走向市场的艺术形式和生活脱节。

二、培育适合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是根本之路。

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盘剥出去。记载着厚重历史的民间艺术如同受到风化的岩石一般慢慢地坍塌下去。整个过程缓慢而不为人察觉,但又无可挽回。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反差。一方面在农村,许多传统技艺销声匿迹,在大城市里,政府又有大笔的经费用于文化产业的建设。水何时流入真正干涸的土地?不外乎两点,一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作用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后,由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新舞台,使之得以传承,这是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措施的缩小版;一是点对点地支援,按照搜寻-整理-拯救-传播的顺序渐进式过程,这是就地保护的方式。

历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是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的重要通道。正是水道的便利,形成了江西境内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两个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文化样貌的地域变体。共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的地域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内部看,整个地带受南昌和九江一条线的带动,长远地看,则是由南昌、九江、鹰潭、上饶、新余、抚州、景德镇和宜春等8个城市环绕。从外部看,环鄱阳湖地区则与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圈存在着交集。整个地区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是较严重的。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从源流看本地化与外来化两大类,它们又共存于环鄱阳湖地区这一独特的土壤,记载着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如果我们在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工作中,没有在应有的高度上重视地域的特殊性,就会造成历史的遗憾。

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有二:一如城镇、乡村等社会生活方式,一是时代与社会需要等。但其根本是人的问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认为,文化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重建不可或缺的精密工程。我们认为,文化的重建绝不等于建筑物的重建,那只是难度最低的工作。唯有对文化主体-人的修复才是难题。如果人们对文化的记忆对文化的自豪感已经丧失,则所有的工作都无从谈起。

我们认为,城市与乡村都是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城镇化步伐的脚步只是移会了人口,却无法移动富有营养的土壤。再次,对于生存于城市的民众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留存更多地是一种记忆。在城市进行的类似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更多地可以理解为对社会成员记忆的修复。反之,对于农村人口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意义更为直接。因为这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农村进行的艺术资源保护,不如说是对他们多年来生活的尊重。这种心理上的不同,会极大地影响到工作的实施。同样的一首原生态歌曲,对于城市人而言是由陌生化而带来的美感,对于作品原籍的民众而言,登上城市的舞台就意味着被认可。全面地了解城乡民间艺术形式的差异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受众群体的变化,准确把握二者的差异,对民间艺术形式乃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保护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任务。我们不仅要有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为目标的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思路,还要有具体化、针对性强的面向乡村艺术形式的`精耕细作的工作思路。

所有的措施又都统一于市场为核心的经济手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没。

有市场,则文化产业不能称其为产业。民间艺术形式中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如手工艺品、地方戏曲等,也有绘画、造纸等无法与现代工业技术产品竞争的技艺。无论上述何种境况,我们都只能选择培植市场需要和适应市场发展的政策扶持两种方式。

三、具体的措施。

提高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是重要辅助措施。环鄱阳湖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周边的湖北、安徽、湖南三省相比,也有差距。经济上的差距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落,终将导致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西方节日消费潮,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结论就是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持续降低。因此,提高人们对所在区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培养民间艺术资源生存土壤,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小协调”的市场发展方向。尽管南昌市是环鄱阳湖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它对周边的经济辐射能力相对有限,因此,着眼于国际化和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在做好集团化大方向的同时,允许并扶持“小剧团”、“小剧院”的生存就在措施上具备相对的灵活性。如此处理,既避免了资源集中带来的挂一漏万的弊端,又有利于保证文化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带来的活力。

避免将保护与演出划等号的简单化做法,探索就地保护的文化资源保存和推广机制。人类的文化成果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类,不能人为地切分文化样式,导致艺术形式的单一化留存。不少民间艺术资源与制度层面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等不可分割,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有机统一体。因此,就地保护是民间艺术资源保护的必要补充方式。

探索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传统技艺传承机制。目前民间艺术根本危机是人才危机。扩大并稳定掌握该项技艺的人数是唯一出路。在教育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在各地的高等院校及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增加适度的本地传统技艺教育,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措施。江西省唯一的211院校南昌大学就成立了赣剧演出团体,成功地将地方戏曲的传承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不仅解决了原有的赣剧团的人才存留问题,更是确保了人才的培养问题。

民间艺术论文篇八

21世纪第二个的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堪称全球经济的“新增长陷阱”,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全球财富分配“新鸿沟”难题、全球技术创新“中梗阻”、地缘政治风险等。g20成员经济总量占全球的85%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共同提振世界经济。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形势下,g20所需发挥的作用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同样重要。g20国家需要进一步团结起来,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以应对目前的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其理由如下:

第一,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影响各国发展和人民福祉。数月来,各大机构纷纷调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其中,世界银行今年6月份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今年1月份的2.9%下调至2.4%。这一预期大大低于全球经济实际增速。如果这样下去,在20澳大利亚布里斯班g20峰会上提出的“到前使g20整体gdp额外增长2%以上”的全球经济增长目标很有可能落空。

第二,美联储加息的持续预期,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年10月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渐形成,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多国汇率出现大幅波动。20以来,对美元加息的预期仍在持续,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外汇市场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均受到影响,加大了g20政策协调的复杂性和难度。

第三,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部分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出口竞争优势,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甚至主动进行货币贬值,不仅增加了贸易保护和货币竞争风险,也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

从底接棒g20轮值主席国以来,中国以4个“i”为主题,即“构建创新(innovative)、活力(invigorated)、联动(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的世界经济”,不仅延承了上届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的3个“i”主题,即包容性(inclusiveness)、落实(implementation)与投资性增长(investmentforgrowth)的大量内容,还包括了更多创新性内容。例如:创新增长方式,重在推进改革创新,开辟和抓住新机遇,提升世界经济增长潜力;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挥其对增长的推动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近年来中国在建设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等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等举措推动世界经济向平衡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些主张和举措有利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使之更加公正合理,获得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各国对杭州g20峰会充满期待。

民间艺术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与电视和纸媒相较,广播在某些方面是弱势媒体,但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都在迎来机遇的同时面临一定的挑战,只有找到适合时代的自身发展方向,广播媒体才能取得相应的发展。因此,探讨现阶段如何增强广播的公信力、及时性,使广播新闻焕发出勃勃生机值得探讨。

信息时代对广播新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新闻以各级新闻广播频率为主要载体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其听众收听时间相对较长,听众规模也很大,可以说新闻广播的收听量与收听比重在所有广播频率中占比最高。在当前发展阶段,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新闻广播的播出效果,增加广播体的受众、增加原有受众的忠诚度值得深入探讨。

1广播新闻的特点。

可以说,对任何媒介来说,新闻都是最受关注的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想把新闻环节做到优秀,各种媒介又常会感到难度相对较大。无论是电视、广播、报刊,还是网络,新闻都是吸引受众的核心内容所在,更是吸引广告商向媒体投放广告的主要赢利点。

要提升新闻质量,应追求和加强以下内容工作:一是新闻信息量追求最大化;二是信息与新闻必须追求及时性;三是播报的新闻要具备一定的广度与深度。然而,受不同媒体传播模式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媒体的表达方式与新闻特点也不尽相同。杂志通常以半月为单位进行发刊周期,来实现新闻信息的传播;报纸则多以天为单位对新闻信息进行传播;广播、电视则通常以半小时或整点为单位对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进行传播;网络媒体更是以分、秒为单位对新闻信息进行传递和播发。由于传播特点的`不同,不同媒体新闻传播形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报刊通常以通讯和深度报道见长;电视则以可视性、生动性更强的视频效果取胜;网络媒体则以新闻信息的快速传递为显著特点。与其它媒体相较,广播新闻具有如下的特点与优势:1)广播新闻能以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满足受众低成本消费的需求;2)广播新闻能适应各层次文化要求,用声音、语言魅力实现新闻的信息传播和价值体现;3)广播新闻可以实现动态收听,具有更强的易听性,可随时随地收听;4)广播新闻更具时空穿透力,其不受新闻内容的地域限制,也不受时间的影响,可对新闻信息进行快速的报道、解读,实现对新闻受众的快速服务。

当然,与其它媒体相比,广播新闻的弱点同样也较为明显。新闻信息的发布速度比不上网络媒体;新闻信息报导的深度,以及报道篇幅、资料的广泛性难比报刊杂志媒体;新闻报道的视听效果也难与电视媒介相比。所以,要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立足,广播新闻就必须直面挑战,吸引并保持住更多的受众。关键是切实加强和提升广播新闻传播的效果,避免内容同质化困扰和单一传播形式的限制,实现广播新闻严肃、活泼的报道。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网络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正前所未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基于此,应抓住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建立网络管理机制。

关键词: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网络终端,使得人们可以很方便、随意地接入互联网,与全球的网民适时信息互动交流,从而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网络的主力军—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青年学生而言,网络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正前所未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因为如果网络用的好,那么将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也需要正视,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负面、消极的思想言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势必影响到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一、网络传播的内涵。

网络传播有别于过去的传统传播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基于internet的信息技术辅助下,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与在网络不同客户端的群体展开语音、视频、文字等的多渠道、多途径沟通,由于其渠道更宽,覆盖面更广,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展开实时而生动的全方位信息沟通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而近年来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更加平民化发展,其接入成本非常低廉,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

二、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两面性。

(一)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能够增进教育者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交流。

相比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必须面对面进行正面的强制性灌输教育,将网络传播技术应用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主要得益于网络传播教育,并不需要教育者和学生群体的直接碰撞,网络资源是以虚拟共享的存在形式而被接收和传播。并且双向沟通互动的人员在网络中都是虚拟的,因而更容易实现平等地位,从而能够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的心理代沟,使沟通交流更顺畅。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开源性,使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得以充分共享,在共享的过程中,每个人既可能是信息、思想的施教者和传播者,也可能是信息、思想的受教育者、接收者。而这种学习主体的平等关系,是传统教育中老师—学生关系所不可能存在的关系,因而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情感共鸣,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1]。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过去强制性的灌输变为大学生有意的接触吸收,从而使得大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更是以双向沟通互动的形式主动学习。比如,大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借助于网络聊天、电子邮件、论坛等网络虚拟形式,展开开放性的多元性沟通互动。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讨人厌的教育者,而是以一个更加亲和的形象,关注并引导同学们的思想碰撞和互动,有利于教育的实施。

2.拓展教育方式。

网络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大突出贡献,就是大大改变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拓展了过去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局限性。互联网的信息是以多源共享而存在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很多终端、以很方便的形式获取所学的信息。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便利的工作方式,只要把需要进行施教的信息制作成网络信息报道、链接等放到互联网上,大学生就可以随时获取进行查阅和学习。这样的好处还在于网络信息是24小时存在的,并且在不停地传播,不受任何限制,增强了学习的便利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可以通过获取的这些信息,与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进行碰撞交流。这样就能拓展课堂教育的范围和广度,与课堂教材相得益彰。利用网络教学和学习,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摆脱了课堂教育的局限,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二)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1.社会竞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范围。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伴随着他们的强势科技、文化输出,不断侵蚀着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学生作为身心正在发育的青年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正确地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都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扰。当前,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全球网民可以很容易地实时交流,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得西方价值观的入侵更加容易。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利用精妙伪装的反动信息,向我们渗透。而一旦大学生在网络上频繁地接受到这些反动文化信息的不断冲击,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记,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成强烈的冲突和颠覆,从而影响他们正确三观的培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小的阻力。

2.网络导致大学生道德水平遭受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和自由性,在为人际交流提供极大的便利性和自由度的同时,也会使个人对自己的定位认识出现模糊,放松对自己的约束,从而在网络中肆意放纵自己的行为。网络上固然有很多有益的信息资料,但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等消极思想,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思想的侵蚀,从而导致道德水平的下滑,甚至导致犯罪发生。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一)立足于网络传播现状,创新工作思路。

当前,相对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论是在教育方法还是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已经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对此,应立足于网络传播现状,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数量的扩充和质量提高上下大工夫,提高网站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充实度,保持及时更新,赢得学生的喜爱。借助于大学生所喜闻乐见、更容易接受的特色思想教育内容,提高网站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该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体师生和学校、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网络中。

(二)网络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所带来的变革是革命性的,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范围和方法渠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扩展、覆盖能力。然而应当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灵魂来自于课堂,来自于传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相关教育工作时,应该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宣传阵地作用,加强理论引导和思想感染,培养他们正确的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适时地引导他们正确利用网络,从网络中搜集所需要的健康的、积极的信息和观点。通过网络与课堂教育的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三)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培育良好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其相关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是关键。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强化自身能力,提高对网络的操作和利用能力,强化自身作风建设,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开始,做好教育的向导,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良好的教育主阵地,这样才能使相关工作的开展更加有保障,也才能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相关工作者,应该积极正视现实状况,创新思想、敢于面对并善于利用网络新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培养出思想立场过硬、综合素质过强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丁小龙.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xx(1).

[2]宋元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56..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一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品种丰富、优秀的中国文化、民俗文化,不只是母体的呈现,也作为其中一个分支而存在,更重要的是,民间艺术将进入该领域的市场,民间艺术以工业的形式发展。

随着社会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犹如已经进入到了快速移动的公路,民间艺术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商品意识的丰富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急剧转变,使民间艺术的原生状态的环境几乎被摧提供毁,民间美术工艺遗产的存活趋于消失,因为任何形式的民间艺术总体来说规模并不大,从中获取的利润也有限,这就导致了从事这方面行业的人员稀少,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此方面的技艺很难推广开来,很多掌握技术的老人不愿意把它传授给外人,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徒弟跟着师傅学习,不外传,生产效率低,导致民间艺术经营惨淡,传统的民间技艺已经走到了十分困难的境地。

2、不重质量,胡乱开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人面对利润的诱惑,在传统民间艺术的生产过程中,不重视产品的质量,一味的生产,很多生产厂商利用监察的空子,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类似的作品比比皆是,将产品的艺术性不管不顾,技术和艺术含量不高,艺术市场的管理混乱。

民间艺术产生的作品一般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以节日,旅行用品流通市场的形式,营销方式比较简单,这不是一个成熟的销售策略。往往因不注重包装,产品品牌意识不强,没有知名品牌的产品等限制发展。民间艺术需要开发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局部扩散销售,大多没有实现产业化,集约化,连锁化,受到规模化发展的影响。

4、民间艺术面对审美观念的挑战。

传统民间艺术能够在民间得以普及,主要是人民的文化生活,给它一个生活的空间,一旦民间艺术只存在于商品的形式而离开了生活的,就会面对存活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观念在人们心中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艺术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不爱在装饰中运用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慢慢地从日常文化生活退去。

5、民间艺术的传承体系日渐萎缩。

民间艺术具有口传身授、家族传播的特点,而在外来文化和传统艺术文化之间,年轻人往往更加青睐于外来文化。很多年轻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缺乏自豪感,反而妄自菲薄,崇洋**。常常出现民间艺术文化后继无人的情况,引起了国人的担忧。没有接班人将会导致民间艺术慢慢地在历史长河中淡去。如何才能传承下去是民间艺术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根本理由,亟待解决。

1、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民间艺术资源。

从目前来看,民间艺术市场的监管上相对薄弱,很多品质的艺术市场上充斥的高、低档产品混在一起,辨别不清,难以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减弱了艺术的影响力。民间艺术工作,不合理利用资源现象十分严重,制约了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于民间文化艺术的管理,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加强管理。有了专业的部门对民间艺术管理之后,民间艺术的生产、营销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民间艺术的质量和档次也会不断提升,传统民间艺术与旅游结合到一起,使二者相互为彼此服务,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引进全新的营销模式,放弃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营销手段,由专业机构对艺术产品进行加工制作,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传统艺术产品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2、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特色产业群。

现在的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生产产业链,民间艺术与旅游还未真正融合到一起,没有形成真正的聚集效应。通过产业规划和发展,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可以使之形成特色的艺术产业块。

3、创新品牌推广手段。

加强品牌在产品推广中的作用。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传统的装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化民俗接近消失,艺术在没有文化的影响下是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基于文化背景下,要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愉悦为目标,突出品牌的文化个性,实现差异化的营销。所以,在销售艺术品时,为了更好地推广品牌,应采用专卖店的方式进行销售,在方便销售和生产的地方进行专卖店的设立,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传统艺术和艺术品,通过品牌去认知艺术品,防止假冒伪劣,营造良好氛围。

结论:发展民间艺术对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民间艺术如果想不断地延续下去必须要通过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来实现。要在与时俱进的基调下发展民间文化,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来带动民间艺术的产业化,进而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二

日前,笔者专程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东潘村采访了民间剪纸艺人高金氏。现年已是91岁的高金氏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热情好客,初次见面给人以亲切和善质朴的感觉。作为一名普通农民,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民间剪纸艺术已有70多年。她的作品立足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服务大众,讴歌生活,赢得了村民广泛好评。

谈起高金氏的剪纸历史,她饱含真情侃侃而谈。自幼高金氏热爱生活,酷爱绘画剪纸,尽管没有上学读书,但是她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注意观察善于思索,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12岁便学会了剪纸,14岁剪出的作品《大吉大利》、《嫦娥奔月》、《牡丹花开》等作品赢得了村民广泛认同。自此,在文化生活异常匮乏的年代,只要有空闲时间,她会每天拿起剪刀,把自己的想法、爱好、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剪纸的方式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仔细观察高金氏的剪纸艺术,非常随意非常自然,经常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随手拿起剪刀就剪,从来不打草稿,或许正是如此,她的作品大胆突破了传统表现手法,突出了作品的写意风格,犹如从黑土地上走出的少女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生活的纯朴带着人生的追求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平时高金氏生活清苦,尽管没有文化,但是她却始终感恩生活,感恩社会。特别是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感受身边生活的巨大变化,真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金氏凭着多年的观察、历练和把握,她的剪纸也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民间传说、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歌颂社会主义生活的现代化题材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展示。

纵观高金氏的剪纸作品构图完整丰满,讲究对称艺术,阳剪阴剪运用自如,剪法纤细与质朴巧妙结合,线条流畅,图案精美,采用排剪方法表现鸟兽羽毛,栩栩如生。时间久了,附近村民知道了高金氏的剪纸艺术,为了美化生活,经常上门索要,她毫不吝啬,无偿赠送,并以此为乐至今依旧乐此不疲。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三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西方文化同质化趋向尤为突出,高校音乐教学内容多以西方音乐为主,理论知识上重视西方乐理、音乐史,音乐实践中又以美声唱法、钢琴、西方交响乐等更受关注,而关于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内容比较少。这种观念导向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认知有边缘化的倾向。

2、社会和家庭对传统音乐文化重视程度较低,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民间音乐都持鄙视和压制的态度,因而其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民间音乐更多是民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实用功利的驱使下,父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传统音乐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不高。长期漠视导致大学生对民族艺术、民间音乐文化缺少认同感,人文素养浅薄,精神家园缺失。

3、大学音乐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

普通高校较少提供民间音乐相关方面的专题选修课程,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认知度较低,感情淡漠。此外,民间音乐因为缺少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要求,也是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4、人数众多的大班授课制,难有教学互动和交流。

大学音乐课都以“欣赏”为主,大班授课学生一般都在80-300人不等,传统教学方式是“按部就班”进行大量的知识传授,教师以“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代替了很多本该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体验感受、体悟到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忽视了学生的态度、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禁锢了大学生的思维,以及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大学生缺少同音乐的直接交流,很难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的魅力也难以展现。

5、学科地位不高,学科属性不明确。

一般高等院校只把音乐课程当作附带学科,有些理工科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程,更别说专修民族民间音乐了。为了应付检查,也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面向部分专业的学生。并且多数高校音乐教材少有创新性,缺乏本地区风格和特色的音乐作品。

1、弘扬民族音乐艺术,让其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大学生的使命。

民间音乐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通过高校这一有效平台,开发民间音乐与提升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相结合,可以实现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学生素养提升的互动共赢。每个人都诞生于不同的文化摇篮,吮吸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乳汁而成长。当妈妈哼唱着带有乡音的摇篮曲和童谣轻抚孩子入睡时,民间音乐的甘露便悄悄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而今,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断流,濒临灭绝。在民间音乐将要失去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让每个大学生都会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熟悉家乡的民间音乐,不仅是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2、民间音乐是感情真挚、自然美好,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形式。

民间音乐比起其他传统音乐来,更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乡土气息鲜明浓郁的特点。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勃发旺盛的生机,使得民间音乐挣脱一切狭隘审美理想的束缚,而追求真挚的感情、鲜明强烈的表现手段和朴素自然美好的音乐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种类。大学生在民间音乐的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的同时,可以培养他们丰富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特别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开展民间音乐采风还有利于增强师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学风,提升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3、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的核心,学习民间音乐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往往是对民间音乐改制、选择、吸收和精致化的结果。如宫廷燕乐取材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成分,中国文人音乐,多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创作发展,其即兴性与乡土性的特征与民间音乐相同。文人贤士常在直接参与民间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丰富文人音乐的内容,使得有些音乐形式———如昆曲就融汇了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的特点,备受人们的青睐。西安鼓乐三大流派之一的“俗乐”———何家营鼓乐便是民间音乐与唐代宫廷音乐及道家音乐的结晶。

1、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创建大学地方艺术特色课程。

陕西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音乐文化的地域特征鲜明。目前陕西省的民间音乐研究,已经有许多成熟的民间音乐作品和形式,可以直接运用到高校音乐教学和艺术活动中。如陕北的信天游,酒曲、唢呐、大秧歌、腰鼓等,关中的秦腔、皮影戏、秧歌、跳戏、曲子等,陕南的号子、山歌、端公、锣鼓草、佛曲等,以及由五大类十一个曲种组成的陕西曲艺音乐,如丝弦清曲类、说书类、道情渔鼓类、踏歌走唱类等也是陕西民间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可以开设以陕北民间音乐、关中民间音乐、陕南民间音乐和陕西曲艺音乐专题欣赏课,将本土民间音乐的研究成果引入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此形成普通高校进行民间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2、组建大学生艺术社团,并纳入课程管理中。

民间音乐的学习重在实践活动,只有欣赏类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真正体验感受理解民间音乐的魅力。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一个学校校本教研的侧面体现,艺术社团的组建和其活动的有序开展应纳入到学校校本教研和课程管理的范畴。将艺术社团建设与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联系起来,避免将艺术社团和常规意义上的各类兴趣小组混为一谈。如本院相继成立的“大陕北”音乐社团,“秦韵”女子合唱团等。在社团活动时记考勤,表演演出作为考评成绩的一部分。还可以组织高校学生走进社区搭台唱戏的广场艺苑,让学生参与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

3、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及多种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而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因为对此了解甚少,因而不太感兴趣,所以要打破只有课堂授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授课以鉴赏、讲座、观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鉴赏不能只是单一聆听,更应加强感受、理解和创造的环节。如对山歌不同地域唱腔的理解,高腔(如陕西民歌)、平腔(如云南民歌)、矮腔(如江苏民歌)山歌体现了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陕西民歌以高腔为主,可以让学生们演唱陕北民歌,以独唱、分组对唱等展开。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曲调,借曲填词,任意发挥创造性演唱。讲座式可以聘请当地民间音乐艺人到大学课堂,向师生们传授知识。让学生、教师、民间音乐艺人有机互动,加强师生对民间音乐的认识。同时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功能、内涵、种类、风格和作品资源有更真切、客观和进一步的理解。如20xx年邀请陕北歌王王向荣在本校进行讲学时,校园刮起了陕北民歌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走进教室,使课堂呈现出了多姿多彩、激情互动的特点。观摩式指利用地方民间音乐艺术活动,让大学生观赏或参加地方民间音乐表演,或组织大学生观看由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演出的专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演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走近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民族音乐视野,而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开放型的课堂、多类型的教师、互动性的教学、原生态的内容催生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教育之花。教学形式上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将学生社团活动的成果引入到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新生看到和她们同样身份的师哥师姐在民间音乐的浸染中享受到音乐的快乐,定能引起强烈共鸣,不但拓宽大学生音乐视野,更激发出他们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为中心的园丁式、交流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在传授本地区民歌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间生活,将歌曲与情景剧、表演相结合。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注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以及学习策略的形成等方面,同时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教学内容安排是否丰富,这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方式。将大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及在音乐社团活动中的学习和实践状况结合起来作为形成性评价,分数可以占到50%-60%。终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对民间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该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以及教师了解所教学生群体及个别的差异,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或调整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及手段。这一部分占总评的50%-40%。

4、倡导大学生进行音乐采风和社会调研活动,开展民间音乐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因为对民族音乐缺少足够的重视,所以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多依靠民间社团和当地文化馆来进行。通过组织师生到各民族各地区进行采风,走访当地文化馆相关音乐研究者,收集、整理当地民间音乐素材,改编为适合大学音乐教学内容。把这些教学内容编入教材,对民间音乐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还可以利用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邀请民间音乐社团与大学生社团联谊合作,方式上可以采用“走出去”,让大学生课余参与到民间音乐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社团成员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或者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民间音乐艺人来学校做教师,传授相关器乐的演奏方式,通过与民间艺人零距离对话,开展民间音乐的教学活动。

5、倡导大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民族音乐中融入时代元素,发展大众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的民众性和广泛性。但由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冲击,大学生对自己民族音乐艺术陌生了,只有让他们重新熟悉,唤醒他们对民族瑰宝由衷的热爱,才可能继承和发展。因此可以尝试,融入时代元素,如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

6、加强教师的民间音乐教学能力,完善艺术课师资队伍建设。

民间音乐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储备,还得有一定的演唱和器乐技能技巧方可胜任。因此,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除了教师自身刻苦钻研外,国家教育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借助社会和地方民间团体举办各种各类培训班。聘请相关专家和民间艺人开设不同专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教学课程,对全国高等学校相关音乐教师进修培训,以此更快更好的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民间音乐素养、能力及业务水平。

7、投入必要的经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将民间音乐教学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由于音乐课在普通高校长期处于附属地位,致使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部分院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教学体系,音乐课程教学依然没有很好地与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同步,民间音乐教学更是处在一个尴尬的境遇。因此,应该加大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民间音乐教学经费”。教务处、学生会、团委、任课音乐教师通力合作,开发民间音乐校本教材,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健全相关制度,如此才能将民间音乐教学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此外,在普通高校开展民间音乐的学习,可以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还有广播站定期循环播出各类相关民间音乐的报道,强化地方民间音乐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在不断的浸染中,熟悉自己家乡的音乐,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通过大学生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以及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社会各领域中进行民间音乐文化传播,从而发扬光大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总之,应建立以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音乐的现代研究思路。中国民间音乐教学不只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专有课程,而应该作为重点内容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刻不容缓。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利用民间音乐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四

后现代性立足于现代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强调要对现代性的理论、价值、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所有具有结构或本质特征的东西进行全方位的、反向的质疑和挑战。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后现代性呈现出不确定、开放、复杂、多元的特征,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作为一种“政治或思想的游戏策略”,或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或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或作为一种审美趣味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展现了与现代性完全不同的“文明图景”,文明不再是结构性而是平面化的,不再是有序性、齐一性而是纷繁复杂乃至混沌的。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性大致体现为三种比较鲜明的态度: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所谓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作为后现代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潮,就是要对现代性的基础进行彻底颠覆,对构成现代性的所有二元结构(诸如:主/客、真/假、本质/现象、事实/价值,等等)进行彻底消解。该流派认为,由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普遍的规律”、“永恒的结构”等,因此,这种结构无论看上去多么合理、多么复杂,实际上都是虚假的和无效的。因此,不是经由现代性,而是只有通过瓦解现代性,才能实现自由和真正解放。所谓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就是试图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同时,重建超越现代性的价值观,以“无根基”的后现代性完全取代现代性。也就是说,要摆脱现代性普遍模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所谓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主要是要摧毁现代性的过程中种种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对人的控制与压抑,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创造性。概而言之,尽管后现代性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内容和色彩等,但总的来说,后现代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理论或学说“终结”了包括现代性在内的所有传统,以寻求“不拘泥于形式和不追求确定结果的自我突破的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向未来。

综观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不仅描述了时代变化的一些特征,而且揭露了现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但二者矛盾及其所引发的文化论争,也同样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后现代性思想深刻、惊世骇俗、富于危机意识和革新精神;也有人认为是故弄玄虚,充满虚无主义的色彩。毫无疑问,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性是有其内在局限性的,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提出的一些挑战,能够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本身就说明了其价值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站在消极的立场上还是坚持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超越,不仅仍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后现代性是否有能力实现这种超越,也面临着同样的反思和质疑。一方面,后现代性从其反历史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性的局限单纯进行反向放大,显然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另一方面,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采取的“反智识主义、反文化”的立场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或玩世不恭的价值观念,其消极意义无疑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我们用审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就不难看出后现代性自身存在的矛盾性。这不仅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内部相互之间充满矛盾,而且更重要的在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悖谬推理”是后现代性所无法消除的。一方面,后现代性既孕育于现代性传统中,又作为完全对立的力量“渗透到现代性内部去解构、消耗和吞噬它”;另一方面,后现代性还呈现出比现代性更为激进的方式,拒斥任何新的传统。也就是说,既然后现代性的目的在于超越现代性,那么,就应该为文明发展指出新的方向。而后现代性如果一味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不仅终结了传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将终结其自身。

现代文明发展的批判性反思。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决不是偶然的。它们既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现实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批判性反思。

首先,二者之间的矛盾表明,现代性的问题只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才能加以解决。后现代性对现代文明发展所遇到的矛盾的揭示,特别是对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揭示,不仅仅表明了现代性的“未完成性”,而且说明了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历史局限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化这个“平台”,这些矛盾根本无从解决。因此,如果后现代性彻底放逐了现代性,那么它不仅彻底放逐了自身,而且等于彻底放逐了文明的发展。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无疑会带来诸多的混乱。

其次,二者之间的矛盾彰显出社会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张力。一般地说,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但在现代性的意义上,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涵义是建立在社会普遍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后现代性所要表达的则是这种发展的普遍性对个性的压抑,从而揭示了二者交互作用的历史复杂性,因而体现了鲜明的世俗化、泛人文化、泛艺术化的价值取向。不可否认,现代性的确造成了个性发展在某些方面的“异化”,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代文明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促进社会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与前现代的传统相比,现代性条件下的个性发展无疑是质的飞跃。而后现代主义者设想“要生活在一个完全由他们自己创造和建构的世界里”,这本身就是在构造一种新的精神乌托邦。因此,后现代性在文化批判的意义上以及在价值和信仰领域对二者关系所做的“泛文化”意义的处理,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进问题的解决。

第三,二者之间的矛盾呼唤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后现代性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以激烈的形式向“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性所造成的“两种文化”的失衡发起了强有力挑战。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性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消融在文化价值之中的另一种极端主义做法,同样不利于文明的健康发展。实际上,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二者之间的统一,必将是一个相互开放的、多元竞争、多元“互补”、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已经表明而且还将表明,无论是片面的科学化,还是单一的人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都将是背道而驰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充满历史复杂性,而且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性所提出的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应看到,以取消、回避或放弃解决问题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后现代性理论,显然不可能在积极的意义上把文明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人类既不可以幻想一劳永逸地得到普遍的解决方案,也不应采取自暴自弃、消极回避或放任自流的态度。只有通过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消除问题的方式,才可能真正克服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面向未来。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五

“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早在2008年,老杨公就被评为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因为了老杨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既了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从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风格统一的联曲,“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一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曲调优美,亲切流畅。“老杨公”的表演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老杨公”和“仙姑”要唱、跳、演样样具备,因此舞蹈动作编配不能太复杂,但是,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却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老杨公和仙姑的形象能否独具一格,从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来看,它必须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老杨公”的歌词采用廉州地方方言来演唱,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原生性发音特点,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它的歌词词牌如同它的曲牌一样,种类繁多,有“大唐歌”、“东海歌”、“西海歌”、“西江月”、“犯仙调”等。这些词牌往往运用“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析字”、“叠字”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特点鲜明涵丰富,富于哲理,艺术性高,富有魅力。其中的“大唐歌”是北海民歌当中流传最早的一种词牌,它强调双关,重在抒情,意义深远,属于赋体歌讲究第二第四句压脚韵。

(二)耍花楼。

“耍花楼”也是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是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不但舞蹈动作多彩,歌调也较多且感人。“耍花楼”主要是一男一女两人身穿传统服装,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对歌对舞,动作潇洒大方而又优美热烈,舞步多姿多彩。歌舞时男持一把花伞和一把纸折扇,女持一方绢帕和一把纸折扇,边唱边舞,常用的曲牌有:“花楼调”、“游山打猎”、“开经调”、“叹世调”、“插花调”、“采茶调”、“挂金索”、“二环调”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花楼调”和“游山打猎”。这种曲调唱词情调优美,富有浪漫想象的神话色彩。由于这种歌舞极其引人入胜,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合浦人民对“耍花楼”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后的“耍花楼”它已去除了那些迷信成分,多是表现劳动生活的谐趣性,也逐渐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广西北海的“耍花楼”很像东北的二人转,其舞步轻捷、活泼、轻松、幽默,如“跑马步”、“捣碓脚”、“走车盘”、“耍伞花”、“耍巾花”等,音乐节奏明快,动作舞蹈性强,旋律高亢热烈、语言亦庄亦谐,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三)咸水歌。

北海“咸水歌”几百年来都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它精简短小,但又富有内涵,以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被疍民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歌曲,它不仅体现了该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特殊性,还在本质上反映出疍民独特的水乡情怀。其演唱形式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歌曲有着相同之处,但又因风俗、语言、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疍家独特的演唱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在日常生活劳作,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以歌谣形式描绘不同的情感,所以说咸水歌的歌唱内容十分丰富。北海“咸水歌”曲调繁多,歌词内容涵盖疍家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叹家姐》、《咸水歌调》、《姑里妹》、《十二月送人歌》、《伴郎》、《伴嫁》、《叹古人》、《叹字眼》等。而《叹家姐》、《咸水歌调》是最具典型性的传统的北海外沙“咸水歌”,它们的曲调亲切自然,热情悠扬,委婉感人,甜美流畅。歌曲常常都是上下两句的一段体,每句字数不尽相同,句末一般要求押韵,但也有少数不押韵的,每句曲调多是因字取腔,但衬字的音调及句末收音都必须是相同的,并且不管唱多少段,其反反复复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三人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格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感情浓郁、亲切。工作和休闲时叹唱儿句,焕发精神。北海“咸水歌”,因传唱地域而得名。这种富含海之韵味的歌谣,随着疍民迁徙漂移,在北海的文化土壤落地生根,既保持原生地同名歌种的血缘关系,又吸收了迁入地土著渔民歌种的养分而不断发展成熟,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是北部湾沿海一带以船为家的疍民世代传承的一个歌种。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厚,文化生活日加丰富多彩,加上疍民的上岸、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唱、会演、喜欢听、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人和听众双双流失的危险,甚至面临失传。因此,我们探讨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最终还是要让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此外就是试图籍此引起人们对它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保护传承落到实处:一是要全面发掘、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字、影像等资料。二是要积极改革、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生存环境,赋予它在信息时代新的意义。三是要大力普及、提高,努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实现经常性,稳定性,持久性。四是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把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

广西北海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研究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我们有责任在每一个时代中展现它的风采,守望这份财富就是现代的我们应尽的责任。愿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为繁荣艺术文化市场,奉献绵薄之力。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六

古代的皮影实物很难保存,在如今也都很难真正见到,但是通过数字化的艺术创作手段能够有效的将目前现有的文献信息内容完美的保存在珍贵的图像当中,并进行数字化的修复工作。然而从这一点上来看,数字化的剪纸能够对戏曲的剪纸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而且在这方面也承载着绝对的优势,这都是围绕着数字化剪纸艺术后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不断兴盛,在动画方面的传播也开始不断的发生,大多数传统的戏曲都为我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思路,而且根据相应的生动活泼的体系,直接走进了现代人的现实生活当中,从而有效的完成了古典艺术方面的现代化转换行为,并因此而获得数量更多的现代化的观众。皮影在古代一经出现就直接成功的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线描艺术,通过刀具,能够分别在纸张及皮革上面刻画出各种不同的情况,再结合皮影线条方面的自由柔和度,通过各种长短、粗细以及曲直等多种形态来生动的表现出所要塑造对象的具体形态、动态方面的特征。

1.2数字技术和剪纸艺术的关系。

剪纸主要是以纸张作为材料,通过剪和刻的方式来实现,再通过印染和套色的方式来作为辅助,通过一种镂空的效果来促使其产生一种虚实呼应的结果,从而有效的展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促使剪纸的内容情节更加的具有趣味性。剪纸的形式有很多,有染色、套色以及单色等。有些动画mv经常会受到人们的议论,他们认为这只是将剪纸的团放在flash当中重新的绘制一遍,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是进行简单的临摹,那就只能说明是用一种数字的手段来进行的,这就必须要真正的考虑到剪纸的创作背景、设计思想以及制作的流程等,通过对民间艺术美学的研究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再结合flash,以此来有效的扩大剪纸艺术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从而实现创作空间的拓展,真正继承和传播了剪纸艺术的精髓。

2.1皮影人物和flash人物的对比。

真正的皮影道具的制作有着非常严谨的制作工艺流程,而且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真正具有皮影制作经验的制作艺人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而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就完全可以忽略这个过程,只需要注重皮影绘制的效果,同时也无需镂刻和施色等操作,只需要通过ps等工具来绘制相应的皮影人物的身体部件即可,同时将此类的部件直接导入到flash当中转换成各种元件,然后在flash当中进行补间或者是调节骨骼的操作来实现人物的动作目的。

2.2皮影表演方式和flash动画的对比。

皮影戏通常都需要三根竹棍来对人偶进行操纵,其中一根系在胸前或者是背上的主棍,这根能够有效的保证皮影人偶的稳定重心,保障其整体的运动性。另外两根则系于双手之上,促使其形成一种生动和流畅的表演性动作,当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道具时,则通常会将木棍增多,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工艺性。而flash动画当中的补间操作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能够通过关键帧的设置来调出主要的动作,再通过补间形成连贯的动画动作,非常的方便。

2.3图像绘制创作。

flash当中的图形都是由工具选项当中所包含的所有绘图工作绘制而成的,而且所有图形的形式非常的自由,能够随意的对相应的工作进行局部的修改和选取,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将各自不同的图形放在同一层时,上面的图形通常会覆盖住下面的图形。而绘制对象就不一样,因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修改,同时也可以双击进入到内部来进行编辑和操作,其所具有的最大特点还是在绘制对象的本身基础上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因此就可以将两个绘制对象进行相互覆盖,同时对二者的之间的位置大小以及角度等进行编辑修改,还可以通过笔触来使用填充的属性加以修改。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有效了保护了民间艺术的研发,同时也直接延伸出了更广泛的行业,并形成一种产业化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114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