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论文(精选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3:41:06
民间艺术论文(精选21篇)
时间:2023-11-26 23:41:06     小编:梦幻泡

公益活动是为了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推动社会进步等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行为。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列出要总结的重点和要点,然后逐一进行叙述和分析。总结是一种积累和沉淀,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民间艺术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与电视和纸媒相较,广播在某些方面是弱势媒体,但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都在迎来机遇的同时面临一定的挑战,只有找到适合时代的自身发展方向,广播媒体才能取得相应的发展。因此,探讨现阶段如何增强广播的公信力、及时性,使广播新闻焕发出勃勃生机值得探讨。

信息时代对广播新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新闻以各级新闻广播频率为主要载体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其听众收听时间相对较长,听众规模也很大,可以说新闻广播的收听量与收听比重在所有广播频率中占比最高。在当前发展阶段,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新闻广播的播出效果,增加广播体的受众、增加原有受众的忠诚度值得深入探讨。

1广播新闻的特点。

可以说,对任何媒介来说,新闻都是最受关注的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想把新闻环节做到优秀,各种媒介又常会感到难度相对较大。无论是电视、广播、报刊,还是网络,新闻都是吸引受众的核心内容所在,更是吸引广告商向媒体投放广告的主要赢利点。

要提升新闻质量,应追求和加强以下内容工作:一是新闻信息量追求最大化;二是信息与新闻必须追求及时性;三是播报的新闻要具备一定的广度与深度。然而,受不同媒体传播模式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媒体的表达方式与新闻特点也不尽相同。杂志通常以半月为单位进行发刊周期,来实现新闻信息的传播;报纸则多以天为单位对新闻信息进行传播;广播、电视则通常以半小时或整点为单位对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进行传播;网络媒体更是以分、秒为单位对新闻信息进行传递和播发。由于传播特点的`不同,不同媒体新闻传播形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报刊通常以通讯和深度报道见长;电视则以可视性、生动性更强的视频效果取胜;网络媒体则以新闻信息的快速传递为显著特点。与其它媒体相较,广播新闻具有如下的特点与优势:1)广播新闻能以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满足受众低成本消费的需求;2)广播新闻能适应各层次文化要求,用声音、语言魅力实现新闻的信息传播和价值体现;3)广播新闻可以实现动态收听,具有更强的易听性,可随时随地收听;4)广播新闻更具时空穿透力,其不受新闻内容的地域限制,也不受时间的影响,可对新闻信息进行快速的报道、解读,实现对新闻受众的快速服务。

当然,与其它媒体相比,广播新闻的弱点同样也较为明显。新闻信息的发布速度比不上网络媒体;新闻信息报导的深度,以及报道篇幅、资料的广泛性难比报刊杂志媒体;新闻报道的视听效果也难与电视媒介相比。所以,要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立足,广播新闻就必须直面挑战,吸引并保持住更多的受众。关键是切实加强和提升广播新闻传播的效果,避免内容同质化困扰和单一传播形式的限制,实现广播新闻严肃、活泼的报道。

民间艺术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许多绿色壁垒措施,这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门槛”,而且这个“门槛”在不断上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绿色壁垒,如何在竞争中获胜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绿色壁垒的分析,从消费者、企业、行会和政府四个角度提出了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绿色壁垒oeko—standard100iso14000绿色审计。

随着世界范围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直接非关税壁垒的作用被逐步削减,绿色壁垒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绿色壁垒将凭借其合理性、灵活性、隐蔽性和复杂性成为发达国家实施保护贸易主义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每年因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出口商品价值近100亿美元,这种影响将随着绿色壁垒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我国出口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作为wto成员国和发展中的大国在国际多边贸易中如何应对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引论。

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绿色壁垒,含义是有所不同的。有些研究认为,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繁琐的检验、评定程序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

而一些研究则强调了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指出: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进口商品设置的准入限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单方面贸易限制,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非关税壁垒,其实际是把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事实上,尽管关于绿色壁垒这一概念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不难发现,这些认识大同小异。它们都强调了隐含于绿色壁垒背后的贸易保护主义本质。在狭义上,绿色壁垒可以被视为一个国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为目的,对海外商品进口所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在广义上,绿色壁垒可以视为以保护环境和居民健康,促进地区和全球可持续性发展为理由而在国际贸易中形成的对海外产品进口的'限制。

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中国产品的出口构成了极大的障碍,另一方面,为我国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机遇。

1、正面影响。

(1)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随着全球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绿色壁垒效应的凸现和扩大将无形的迫使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采取强制措施,探索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构建资源节约型出口结构,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对外贸易与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专利与标准的融合。绿色壁垒的实施,促进了世界各国重视与环境相关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普遍提高。从实质上说,环境贸易壁垒就是绿色高科技壁垒,技术壁垒的后面是专利,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原理全面运用到工业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的无公害的管理体系。因此,谁拥有新的技术、新的专利和新的标准,谁就拥有新的、更大的贸易领地。

(3)强化本土企业的法律、法规意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由政府出台强制执行法规,能有效引导国民经济进入绿色通道。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很不完善,而且法律执行很不力。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环境标准过低。联合国与农业组织至今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他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达数百项甚至上千项,这些都会促进我国不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与环保产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标准,强化本土企业的法律、法规意识。

2、负面影响。

(1)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因为我国贸易方向很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盟这三个地区。例如2005年中国对外出口,美国占了21。4%,日本11。0%,欧盟18。9%,香港16。3%,香港大多是转口贸易,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到这些国家的。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商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

(2)影响我国外向型出口产业的发展。绿色壁垒不断影响农、畜、水等产品的出口、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机电产品的出口以及医药产品的出口,且有加重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的限制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还有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

(3)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由于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一些企业限产或破产,造成职工下岗或失业。2002年,仅2亿美元的冻肉鸡出口受国外绿色壁垒限制就影响了105万人的就业。由于受限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4)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5)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以及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评估。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我国境内生产,这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一方面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三、针对绿色壁垒,中国的对策。

由于绿色壁垒的影响,使中国陷入了资源压力大、环境压力大的两难境地,所以消费者、企业、行会、政府要相互协作,使其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中国可以以消费者为核心,通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引导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推动政府和行会督促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使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外市场,同时将国外不符合我国要求的产品拒之门外。

1、消费者要增强绿色消费意识,增强对绿色商品的需求。当前国际市场上绿色产品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宽广,从绿色汽车、生态住宅、生态旅游、生态时装到有机食品,其开放前景十分广阔。所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识,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这会直接刺激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

2、从企业来说,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主动申请国际绿色认证,扩大出口市场,实施绿色营销。由于绿色产业涉及范围广,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应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面向国际市场,确立绿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只有通过iso9000产品质量、iso14000环境保护双绿色认证、haccp认证、eco—texstandard100等等认证,才能取得国际市场准入证;改变出口商品对某些发达国家的依存度,例如纺织品可以向中东发展;发达国家构筑的绿色壁垒涉及范围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发展中国家唯有采取适当有效的对策,推行绿色营销战略,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大大方方“走出去”,实现顺利出口。

3、行会要起到协调、预警、服务的作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虽然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将不得不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向我国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但对我国大量廉价产品的进入,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必将采取一些措施例如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进入设置障碍,同时,我国也将按照承诺进一步向国外开放市场,国外产品可能以技术和管理优势趁机挤占我国市场,我国一些行业、企业和产品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强烈冲击。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专门搜集信息,建立网站,改变目前出口企业“信息孤岛”的局面。国外有操作规范、作用强大的行业协会,但目前我们的行业协会力量很弱,企业基本上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建立行业协会,为企业搜集和研究信息,为企业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4、从政府来说,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加快推行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体系绿色认证,同时按环保的标准对企业加强监管力度,实行绿色会计与绿色审计制度,推行清洁生产,提高企业和全民的环保意识。政府机构应充分发挥部门的技术、信息、人才优势,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绿色认证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鼓励企业积极申请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双绿色认证”,例如在食品出口方面,要进行haccp体系认证等等;通过开展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取清洁生产工艺,遵守法律、法规,生产销售对环境有益的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节约利用能源和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这将有利于帮助国民树立绿色经济意识与绿色经济预期,迫使企业转向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产业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申进忠:《wto协调环境贸易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赵玉焕:《贸易与环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如何应对‘绿色壁垒’”,《经济师》,2011年第11期[11]wto(1999),specialreport“tradeandenvironment”

民间艺术论文篇三

摘要: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在历史的长廊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的现代艺术不断地传入中国,使很多优秀画家在对中国画的创新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画要想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在众多的优秀文化中占有一席地位,让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化成为积淀,成为支撑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国画艺术的生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在历史的长廊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的现代艺术不断地传入中国,使很多优秀画家在对中国画的创新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画要想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在众多的优秀文化中占有一席地位,让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化成为积淀,成为支撑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国画艺术的生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得到无限的发展。

在中国的文化长廊中具有乡土气息,造型千变万化的民间艺术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间艺术文化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戏曲、皮影、杂技、剪纸、刺绣、泥塑、风筝、年画、陶艺、瓷器等。它们的制作材料非常的简单,保留着那种朴实淳厚与纯真,朴实无华的很自然的流露出那种趣味性。正因为它具有很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所以更应该融入到现在艺术的绘画创作中去,让中国画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地得到继承和发展创新。

一、民间艺术文化的特点。

民间美术文化具有的特点:(1)大众性。民间艺术的题材和内容大多都取自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原始的社会中,人们在从事的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同样也是他们在从事生产生活劳动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创造出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所以说民间美术具有大众性。(2)地域性。生活在一定地域的劳动者们,他们从事的一些社会实践往往就会在这个一定的地域里进行的。那在这些不同的地域里就产生了不同的艺术作品,所以说民间美术具有地域性。(3)自娱性。民间艺术它的制作材料不同,如泥土、贝壳、石头、竹木、丝绵等。他们在自娱自乐中创造出这些艺术作品,它们的形象千奇百怪,具有趣味性所以说民间美术具有自娱性。(4)传承性。这些艺术作品大多都是劳动者从自己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民间艺术文化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些民间艺术品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实践创造的,体现着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愿望的寄托,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品来调节人们的精神和心情,来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把皮影带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来探索创新一种新的对中国画的表现形式。随着中国绘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许多画家开始或已经意识到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性,民间艺术文化越来越多的被融入到当代的国画创作中去。例如将皮影人物带入绘画中的民间画家孙炳鸿。他开创了海宁皮影如何的先河,后来并不断在皮影人物画中进行创新,代表作品有:《仅够进贡数,不许多征收》《风雨同舟》等。

民间艺术是人类在生活生产中产生的一种艺术,所以说它是人类一项最早的艺术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人们通过民间艺术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民间艺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遍布在各个区域,反应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各个民族各个区域不同的艺术特色。

传统民间艺术的构图形式多种多样,民间艺术的种类很多,这些艺术家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的构图形式也不同,这些不同类型的构图形式对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也产生了影响。

平衡呼应的构图形式——民间艺术是人们对于美好愿望的寄托,都有美好的寓意,所以在构图上大多都是成对出现的,讲究在俩俩呼应,在呼应中追求变化,讲究一静一动,动静结合,非常具有美观性。例如在剪纸中的对应,还有年画。例如宋代画家苏汉臣的《婴戏图》在构图形式上就采用了平衡呼应,画中有两个婴儿都穿着薄纱衣裤,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其中一个男孩手拿着扇子坐在地上看着右面的男孩正在捕捉蝴蝶,一静一动相互平衡呼应。

传统的民间艺术造型夸张、幽默、诙谐、质朴。例如皮影的造型特点:(1)平面化—皮影戏中不论是人物还是景没有体积感都是平面化的',它们的脸都呈现正侧面,为了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它们的脸侧的角度是不同的。(2)艺术性—皮影戏中的人物不是虚构的,它是根据现实真实的人物形象进行夸张,进行装饰丰富了人物的形象,更富有艺术性。(3)夸张化—皮影的人物比现实中的人物造型更夸张。(4)卡通化—皮影中人物的各个肢体通过肢体的关节部位相连组成皮影人物,它的整个比例非常想动画片中的形象。就像儿童画的画充满了稚气,但往往这种绘画最具有艺术感,所以很多现代画家在绘画创作时追求画面的这种稚嫩。赵根成的工笔作品就有意识的吸收了民间艺术造型的特点,例如作品《农家乐》。

四、结语。

民间美术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为人类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而且是人类的创新的保障,在现代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保护这些民间艺术,了解更多民族的民间艺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这样,中国画既可以得到发展,民间艺术文化也得到了发扬与保护。

参考文献。

[1]苗蕾,鞠达青,范唯国.《关于山东地方民间传统艺术——泰山皮影的挖掘整理及应用设计探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李丽红.《浅谈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以朱仙镇为例》,《美与时代》(中),06期.

[3]曹守泉.《图案童趣--论宋代“婴戏图”图案的艺术特色》,《艺术时尚:理论版》,20(1):6-7.

民间艺术论文篇四

(一)海量化的新媒体传播。

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利用网络将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手机传达给用户,利用手机的彩信及上网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了解新闻等。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人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也能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让人们从手机上就能方便和直观的了解到所需的信息。

(二)快捷化的新媒体传播。

快速传播是新媒体传播中特有的优势,时效性非常强,不受时间限制。从目前来看,最新发生的事情、新闻等都是最早出现在网络上,有的则是通过手机新闻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及知晓。手机及网络这样的新媒体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减少了很多的程序,有时还可以观看现场直播,所以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是很快的。

(三)自主性的新媒体传播。

人们利用网络或智能手机来了解社会的动态,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及看法,快速的将新闻进行传播。以往的新闻是通过记者采访及编辑,再进行严格的审查之后所生成的,这种方式具有严重的引导性及倾向性,让人们非常排斥。而新媒体传播方式中,新闻的采集、报道都是自上而下的,其内容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

(四)平民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的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技术推动,这些新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人们只是新闻消费者的位置,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让人们不再被大众媒体所控制,能利用新媒体技术,自发、自主的将自己身边的新闻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方式能让传播主体变得更加平民化。

(五)虚假性的新媒体传播。

其实,在新媒体传播中也是有一定的虚假性存在的,这也是发展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新媒体传播中,主体有着较强的“平民化”及“草根性”特点,但发布者的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由于新闻报道是通过手机及网络,没有进行相关把关,所以新闻质量基本上没有保障,而网络中的很多匿名新闻更是滋长了不正之风。因此,网络空间中的公民新闻只能是激发人们一时的好奇心理,而新闻本身是否真实其实是没有保障的,让新闻自身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

二、新闻传播受到现代媒体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环境非常的复杂。

传统的新闻传播受到了互联网的直接影响,以往的新闻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者有所限制,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信息能很快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应该更加的谨慎,新闻传播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让传播质量得到提升及改变,这是要进行深入探索并及时解决的问题。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加快,同时也让集团与外部间的距离得到缩短。新闻传播的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传播的空间也有所扩大,因此,对新闻的深度及广度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能快速更新是新网络媒体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网络信息的内容也得到了丰富,这也是新闻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在改变网络媒体形式时,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有所改变,变得更加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方式让信息量得到了增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新闻传播方式,将音频、文本、视频等进行整合处理,再通过多媒体完成传播,让多媒体资料实现真正的网络传播。因此,增大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让传播更加准确和全面。

(三)更广的新闻线索来源。

新闻信息来源受到了新媒体传播的直接影响,报社对员工进行了解时有了很多的途径,不断创新技术,将先进的信息及科学技术运用到新闻中。这对新闻的相关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员工要能对集团的新闻进行及时的更新,正确及客观的对信息进行判断。新闻传播中,新闻人可以建立起能反应民意及心声的网络平台,及时了解人们所关注的是什么,工作者能更好的处理不同的素材,能有效的找寻出有价直的新闻线索。

(四)严格的新闻写作要求。

从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方面来说,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让信息传播效率有所提高。在集团企业中,信息流通可以说量非常大,选择合理的目标信息至关重要。人们通常在选择信息时都是泛读,这才能更快的获取目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对新闻写作的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选择有效的方式完成编写,新闻内容要言简意赅,能吸引到读者的眼球,增强新闻传播的意义。新闻工作人员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重点突出、内容精简、思路清晰、语言易懂通俗等,让读者能够及时、轻松的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三、结语。

传统的媒体可以说是依靠纸质来进行新闻传播的,新媒体完全打破了这种形式,将全新的动态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让受众群体有所拓展。集团内部也受到新闻传播的影响,丰富了工作者的日常生活,让其精神生活在质量上也得到了提高,让集团文化能在世界范围中得到有效传播,让企业建立起极好的社会形象。

民间艺术论文篇五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网络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正前所未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基于此,应抓住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建立网络管理机制。

关键词: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网络终端,使得人们可以很方便、随意地接入互联网,与全球的网民适时信息互动交流,从而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网络的主力军—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青年学生而言,网络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正前所未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因为如果网络用的好,那么将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也需要正视,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负面、消极的思想言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势必影响到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一、网络传播的内涵。

网络传播有别于过去的传统传播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基于internet的信息技术辅助下,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与在网络不同客户端的群体展开语音、视频、文字等的多渠道、多途径沟通,由于其渠道更宽,覆盖面更广,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展开实时而生动的全方位信息沟通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而近年来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更加平民化发展,其接入成本非常低廉,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

二、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两面性。

(一)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能够增进教育者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交流。

相比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必须面对面进行正面的强制性灌输教育,将网络传播技术应用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主要得益于网络传播教育,并不需要教育者和学生群体的直接碰撞,网络资源是以虚拟共享的存在形式而被接收和传播。并且双向沟通互动的人员在网络中都是虚拟的,因而更容易实现平等地位,从而能够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的心理代沟,使沟通交流更顺畅。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开源性,使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得以充分共享,在共享的过程中,每个人既可能是信息、思想的施教者和传播者,也可能是信息、思想的受教育者、接收者。而这种学习主体的平等关系,是传统教育中老师—学生关系所不可能存在的关系,因而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情感共鸣,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1]。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过去强制性的灌输变为大学生有意的接触吸收,从而使得大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更是以双向沟通互动的形式主动学习。比如,大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借助于网络聊天、电子邮件、论坛等网络虚拟形式,展开开放性的多元性沟通互动。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讨人厌的教育者,而是以一个更加亲和的形象,关注并引导同学们的思想碰撞和互动,有利于教育的实施。

2.拓展教育方式。

网络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大突出贡献,就是大大改变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拓展了过去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局限性。互联网的信息是以多源共享而存在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很多终端、以很方便的形式获取所学的信息。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便利的工作方式,只要把需要进行施教的信息制作成网络信息报道、链接等放到互联网上,大学生就可以随时获取进行查阅和学习。这样的好处还在于网络信息是24小时存在的,并且在不停地传播,不受任何限制,增强了学习的便利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可以通过获取的这些信息,与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进行碰撞交流。这样就能拓展课堂教育的范围和广度,与课堂教材相得益彰。利用网络教学和学习,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摆脱了课堂教育的局限,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二)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1.社会竞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范围。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伴随着他们的强势科技、文化输出,不断侵蚀着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学生作为身心正在发育的青年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正确地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都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扰。当前,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全球网民可以很容易地实时交流,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得西方价值观的入侵更加容易。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利用精妙伪装的反动信息,向我们渗透。而一旦大学生在网络上频繁地接受到这些反动文化信息的不断冲击,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记,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成强烈的冲突和颠覆,从而影响他们正确三观的培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小的阻力。

2.网络导致大学生道德水平遭受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和自由性,在为人际交流提供极大的便利性和自由度的同时,也会使个人对自己的定位认识出现模糊,放松对自己的约束,从而在网络中肆意放纵自己的行为。网络上固然有很多有益的信息资料,但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等消极思想,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思想的侵蚀,从而导致道德水平的下滑,甚至导致犯罪发生。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受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一)立足于网络传播现状,创新工作思路。

当前,相对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论是在教育方法还是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已经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对此,应立足于网络传播现状,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数量的扩充和质量提高上下大工夫,提高网站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充实度,保持及时更新,赢得学生的喜爱。借助于大学生所喜闻乐见、更容易接受的特色思想教育内容,提高网站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该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体师生和学校、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网络中。

(二)网络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所带来的变革是革命性的,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范围和方法渠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扩展、覆盖能力。然而应当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灵魂来自于课堂,来自于传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相关教育工作时,应该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宣传阵地作用,加强理论引导和思想感染,培养他们正确的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适时地引导他们正确利用网络,从网络中搜集所需要的健康的、积极的信息和观点。通过网络与课堂教育的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三)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培育良好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其相关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是关键。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强化自身能力,提高对网络的操作和利用能力,强化自身作风建设,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开始,做好教育的向导,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良好的教育主阵地,这样才能使相关工作的开展更加有保障,也才能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相关工作者,应该积极正视现实状况,创新思想、敢于面对并善于利用网络新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培养出思想立场过硬、综合素质过强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丁小龙.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xx(1).

[2]宋元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56..

民间艺术论文篇六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思维灵活、坚持自主的群体,但他们的身心并未彻底地成熟。网络信息,很多时候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也会随即改变,同时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也会有所调整。网上信息有表述者个人的某些观念,这就对大学生个人的思想观念有较大影响。长时间下去,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也可能会歪斜、扭曲。我们应当意识到网络新闻传播究竟会对大学生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同时提出恰当的处理方案,督促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达到更高阶层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价值取向;影响;策略。

价值取向,指的是人类结合个人的价值观而在心理以及行为上出现的某种稳定趋向,同时也是在社会化进程中演变而来的。通常,社会价值、目的均会对价值取向有较大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价值取向实际上是大学生对价值评估或是选择的某种倾向性态度或是行为准则。网络信息技术在创新演变,早就变成了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除更改从前的学习或是生活模式外,新闻信息同样会对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带来干扰。

一、网络新闻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

从开办到现在,网络新闻承载了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历史重任。首先,传媒注重于正面报道,懂得传承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道德行为,摆脱不恰当的道德理念。另外,网络新闻也可以对社会公德或是家庭道德等道德体系中的内容进行传播,提升大学生个人的道德素养。与此同时,对优秀人物或是事迹的报道同样也会对大学生个人的价值判断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媒体“注重”传颂郭明义,将其当作当代大学生的榜样。在郭明义事迹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均组建了爱心服务队,组织义务献血或是捐资助学等系列活动。而网络新闻的属性,赋予了它鼓励、宣传或是教育等多重功能。同时,肯定了社会行为及其背后的存在价值,督促大学生自由地仿效,同时植入科学的价值理念中。

二、网络新闻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

近些年,传媒的低俗风气在报道中大幅滋生,对社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为了吸引受众者的“眼球”,有些媒体可能会争抢、挖掘新闻以及社会上出现的阴暗面作出综合地揭露。部分媒体私底下会讲解“两性”关系、捧星。部分媒体节目,将低俗言语作为节目特色,言辞不当,有辱斯文。该类网络新闻传播的低俗内容,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造成了扭曲,同时也让他们的价值选择日渐地功利化。特别是思想方面,他们会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甚至唯我独尊。行为方面,有些大学生不考虑集体、组织或是国家利益。生活方面,他们倾向于享乐、拜金或是颓废主义。

三、网络新闻传播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对策。

(一)优化校园网络新闻传播信息传播环境。

其一,要对校园网络建立起新闻传播平台。新闻传播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应着力对产品或是技术进行更新,推动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对大学生来说,人手一部手机使用非常普遍,网络新闻传播环境下,规范、恰到好处地引导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紧迫的事情。高校需在校内建立起qq或是微信平台,以手机为媒介来增进学校、学生二者的和谐沟通。另外,要对校园新闻传播做好动态地监管,将其作为传播活动的“把关人”,努力培育乐观积极、和谐安定的校园传播文化。其二,要对网络新闻传播内容进行优化。区别于传统媒介,网络新闻传播汇集了数字化、网络化等常见的技术。故而,内容同样也要符合网络新闻传播的属性和相关特点。对传播素材进行制作和选取时,需确保快捷、丰富,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网络素材必须考虑多样化的方式,手机短信应做到短平快,“个性化”传播,挑选和校园特色相符,有一定的思想性、知识性以人文性的时尚话题。内容方面,需要和校园、生活以及学生相贴近,赋予较强的欣赏性。要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在正常的交互活动中适应他们的“知情权”要求,提升学校总体的凝聚力,共同建设和谐、安定的校园文化。

(二)提升大学生个人的辨别能力,践行科学的价值观。

一是高校应当面向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从物质基础、管理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等诸多层面上,对媒介素养教育给予更多的投入。利用媒介素养专业课程,督促学生参与实践,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研究活动,让他们形成媒介素养完整的知识结构,为媒介信息提供科学的解题视角,鼓励他们分别良莠,了解有价值、有效的知识。要确保大学生被网络上的消极媒介信息进行牵制或是影响,利用媒介来服务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确保媒介消费的科学性,让他们真正学会和驾驭媒介。二是高校必须抓紧网络新闻今后的传播动向,了解学生对媒介的接触情况。一旦碰到问题,需要马上地进行引导。当代大学生个人的思维比较灵活,充满了各种创造性。关于媒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他们会有充足的兴趣。相应地,对该类媒介现象没有准确的认知,无法作出科学地判断。怎样了解网络新闻传播传播中的各类资讯,应提供科学的引导。三是对媒介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改善教育成效。提升大学生个人的媒介素养,这绝非学校单方面的职责。对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实施主体应当也是“教育共同体”,要将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人员作为目标,如教育从业者、传播技术人员或是社会学者等,由他们组建完整的共同体。为提升媒介素养,大学生在信息消费中必须有科学的态度,降低不良信息的干扰,树立起科学的价值取向。

四、结语。

作为社会中知识水平比较高的人群,大学生才是网络的直接主力。网络已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娱乐活动中来,变成他们成长路上的必备因素。同时,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均发生很大的变化。故而,各级高校要建设与完善网络新闻传播,创设和谐的信息传播环境,增强大学生个人的媒介素养,这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科学价值取向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2]莫文斌.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异化与关怀[j].求索,20xx,(5).。

民间艺术论文篇七

民族民间艺术是不同民族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以工艺品制作、绘画、舞蹈、戏曲、民俗、歌曲等形式表现,其创作大多是自发与业余的,在技艺方面是拙朴和天真的,在功能方面自娱与实用并存,能反映民族心理特质,体现民族血脉的传承。在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各省市和地区越来越重视挖掘本土民族民间资源,加以传播,借此凸显地方特色。各地政府或单位、企业或个人都积极利用大众媒介、展演等各种传播平台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或产品,京剧复兴、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公司”、天津郭德纲的小品等,都是极具特点的成功传播案例。因此,如何结合地方的优势,采取合适的策略有效传播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主要特色。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以及奇特瑰丽的“喀斯特”地貌,这些,构成了独特的广西民族文化生态。广西地处岭南西部,自古为“百越之地”,属西瓯骆越故地。越文化、滇文化、楚文化、中原汉文化、客家文化、壮族骆越文化均在此交汇,造就了五彩斑斓的广西民族文化,并由此衍生出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特点包括:。

1.地域民族性突出广西是多民族的省份,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域分布广、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广西不同民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域,有其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例如民居建筑,有汉族庭院式的民居、园林式的山庄、南洋风格的骑楼,有客家围屋,有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等等。再如服饰,广西12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支系又有各式各样的服饰。另外,战国至东汉的左江岩画,绵延分布在200公里的左江沿岸,规模之大世界罕见,其中著名的宁明花山岩画全幅画长135米,高44米,画有朱红色人物1300多个,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仅0.3米,间有少量兽类和器具,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广西的铜鼓文化习俗仍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白裤瑶的打铜鼓和砍牛送葬、壮族的青蛙节打铜鼓和祭蛙求雨仪式等都体现了广西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

2.具备地区国际化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在文化上,广西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有较长期的民间交往历史,民间习惯、艺术形式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3.多种民族亚文化并存,既有相对独立性,同时极具兼容性从地域特点来看,以柳州为界,桂北饮食以咸辣为主,其重要民间艺术戏曲――桂剧、彩调剧,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历史血缘关系,带有明显的楚文化特点;桂南以粤文化为主要特征,融合了d家文化、越文化的元素,民间以粤语为主要语言,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和宁明等地的天琴表演同时带有壮族文化的特色,粤剧、师公戏、丝弦戏、采茶戏同时并存;桂西以古老壮族的密洛陀文化为主流,是黑衣壮、蓝衣壮等古老壮族聚居区,“蚂拐舞”、红水河沿线的铜鼓文化、壮锦、旧州的绣球等都体现出骆越文化的特点;桂东地区以客家文化和粤文化为主线,舞狮、“舞炮龙”等是粤文化和客家文化遗存的体现。广西各民族长期接触和交往,使各民族的文化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传统,一方面又有互相渗透、互为兼容的迹象。比如桂北农村壮族、汉族、侗族、苗族的干栏式木楼,大同小异;竹竿舞、抛绣球、斗牛等在广西不同民族的节庆活动中都有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其他如节日、饮食、娱乐等方面,各民族都有一些相近、相同的习俗。

4.民族民间艺术保存较完整广西自古远离中原的朝代更迭、战乱纷争,又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加之许多民族的聚居地又相对偏僻,因此许多传统文化得以系统、完整地保留下来。像侗族的民居建筑、瑶族的服饰,还有许多民族的节日、歌谣、技艺等等,都比较完整地流传下来。

在整合文化艺术资源方面广西有着一定的基础优势:第一,广西相对其他少数民族省份兼容性更高,历史上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也很紧密。社会发展进程总体上以融合发展为主,进而现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极具兼容性的特点;第二,经过近几年政府的鼓励推动,各地的节庆活动开展广泛,区内大部分县市每年都有以本地民族特色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在活动开展的同时,各主办方也相互借鉴,这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的整合;第三,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确定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广西作为与东盟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有和东盟诸国开展全方位文化交流的必要和需求,为此一个完整的广西文化形象更有利于确立广西的枢纽地位。

1.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已开始发掘,但分散零乱,缺乏整体形象打造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域分布广、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致使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分散,桂北的桂剧,桂南的天琴、“碧海丝路”舞剧,桂西的“蚂拐舞”,桂东的舞炮龙、彩架等,虽由当地县市通过节庆活动、外出展演等方式大力打造、宣传,仍不免是“各个山头在唱歌,声大难和”。近几年,广西借助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平台以民歌为“龙头”,整合了民歌资源和壮锦、铜鼓等部分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但仅仅依靠一年一次的国际民歌节和单一的民歌诉求,在大众传播形式多样,信息泛滥的现代社会,广西丰富的地域特色还是无法有效形成整体形象,也不能更好地丰富广西的文化品牌内涵。

2.在一些项目上,民间资本参与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化运营与传播取得了突破,但未全面铺开作为民间资本参与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化运营成功的典型“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是将广西桂林风景、现代声光影技术、民间传说和民间山歌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产业化运营项目,它不仅探索了一条新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更重要的是它为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如何和现代主流审美思想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到底,《印象?刘三姐》演出近场,观众约300万人次,票房收入约6亿元。此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也探寻了新的发展模式。广西临桂县五通镇的“三皮画”(树皮画、猪皮画、牛皮画)已初步形成了产业,有500户农户直接参与制作,一年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靖西县旧州村是广西历史悠久的绣球专业村,这里制作绣球的历史有400多年,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欧美和国内已经成为主要市场,目前,旧州的绣球年产16万个,年产值达到170万元。这些成功项目都大大推动了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播。然而,对于广西大部分民族民间艺术的产业化运营与传播,民间资本的参与十分有限,大多要么参与比例较少,要么仅仅流于形式,如宾阳的“炮龙节”、武鸣的“三月三歌圩”等。

3“.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传播模式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播局限性明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是国内诸多省份推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动力,实质是通过构建独特的文化平台,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吸引投资商,拉动经济增长。广西长期实施了舞台艺术精品战略,一些民族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壮剧《瓦氏夫人》、民族歌舞诗《漓江诗情》、舞蹈《壮族大歌》等140多个剧目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各类全国性评选和比赛中获奖,实现了舞台艺术整体突破;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和桂剧《大儒还乡》连续三年分别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广西成为西部14个省市区中唯一获得“三连冠”的省区;传统的歌舞剧《刘三姐》不断加入声部交替咏唱的手法,模仿水波的流动,表现手法进一步创新;特别是已经连续举办七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大推动了广西民歌品牌的塑造。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广西文化形象在全国的传播,但对于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存终归是“输血”,而不是“造血”,没有形成其本来应有的大众消费土壤。从由自治区文化部门发起主办的“广西戏剧展演”的惨淡门票销售上即可看出,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和主流文化消费理念的契合仍任重道远。

文化消费是民族民间艺术得以生存的原生土壤,传统的艺术形式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有牢固的本地域或更广阔的文化市场空间,要和主流的文化消费理念相适应。

1.整合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适应北部湾发展战略。

在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播项目中,应采用以壮族“民歌”、“壮锦”和“铜鼓”等民间艺术形式为主体,广泛融合区内各种艺术元素进行整合传播的方式。这主要基于:1、单一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的推广传播容易淹没;2、形式特点各异、资源分散的民族民间艺术创作不利于现代文化产业大生产、大制作、大传播的特点;3、整合传播有益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将各县市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以大项目的平台整合传播显然比但各县市单独对外宣传更有效率。经过几年来“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拉动,广西在对外传播的艺术文化项目上已经整合了不少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但还比较简单、粗放,应该由内至外的在各个艺术作品、传播渠道上作进一步的整合。

2.以项目运作为核心抢占制高点,推动文化品牌向周边地区传播。

近年来,广西、云南、贵州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都在依托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演艺、会展,形成某一诉求的品牌效应,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相比东部强大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群众文化消费能力,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多种产业并存的土壤,加上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低,发展文化产业“先天不足”。但同时,这些地区又都是资源大省,因此广西必须通过举办重大项目来吸引注意力,克服距离和传播的困难,借助外力增强消费的拉动能力。从文化消费的角度,“北部湾沿岸”国家是广西重要的艺术文化传播对象,除了历史上双方有更密切的文化传统和相近性外,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高也是有利于民族民间艺术产品向这些国家的传播。

3.区分受众偏好,采取对应的传播手段。

4.加快文化机构改革,提高民营文化传播单位传播能力。

当前广西多数艺术文化项目的起步和推进还依赖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但民族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依靠的更多应该是大众文化市场。政府加快文化机构改革,让民营文化传播单位成为民间文化市场的主力军,更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其中,创造良好的民间艺术产业化市场环境有利于提高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多层次、大范围的传播状态。

5.改变传播理念,将节庆的附属功能转变为产业功能。

民间艺术论文篇八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壮大,在世界性的体育竞技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网络体育报道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网络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推动着育的宣传推广工作,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新的矛盾。如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严重、新闻真实度降低、新闻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了解除这些问题,必须对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建一个健康稳定的网络传播环境。

1.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分析。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加快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着人类向信息化时代大步迈进,给传统的大众传播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网络发展下大众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媒介载体、报道方式、报道内容或者传播形式等方面与以往都有着明显进步。网络传播模式下的体育新闻更具吸引力,大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体育文化的交流传播,推动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对体育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契机。

1.1推动世界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体育文化内容包含广泛,如体育知识、体育竞赛、体育制度、体育理念、体育价值等诸多方面。网络体育新闻的传播对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推动发展作用,也加强了互联网时代下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繁荣发展。网络缩短了空间与时间的距离,让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效率迅速提高,体育新闻作为各国看重的对象,必然在网络中广泛传播。网站对体育赛事的争相报道,能加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理解,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

1.2促进体育产业化、商业化的发展。

现代社会下生活的人们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迫使人们得找到一个自我调节的方法。而体育运动恰恰能增强人的体魄,锻炼人的身体,缓解人们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体育运动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广受欢迎,因此配套的体育健身器材,体育服装,体育用品也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在受网络体育新闻的熏陶下,加大对体育的了解和热爱,不自觉的会购买体育用品,扩大对体育的成本付出。体育产业迎来了巨大的消费群体,体育市场有着无限的商机。

1.3推动竞技体育的崛起。

网络对体育新闻的传播大多建立在体育竞技的基础上,体育竞技为体育新闻提供广阔题材,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体育比赛的关注度和信息需求。网络传播过程中,媒体不受篇幅限制和内容限制多角度、多方面地报道整个赛事,使得竞技体育整体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让观众感受到体育竞技中的力量和魅力,有效的促进了体育竞技的发展。

2.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2.1缺少深度报道,内容可信度不高。

体育新闻传播缺乏深度报道,导致了受众对新闻内容可信度不高。导致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匮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网站为提高竞争力,吸引网民关注网站,获取经济效益,很多网站在网页不惜用假新闻,或者更夸张的新闻标题来捕捉受众的眼球,从而忽视了内容的本身。在迎合部分观众“快餐式”阅读方式和猎奇心理的同时,网络媒体也丧失了很多追求有力度有见解的新闻言论的受众群体。

2).体育赛事繁多,报道内容多且时效性要求特别高,因而动态新闻比深度报道的比例大。新闻本身具有时效性的要求,特别是亿万人关注的重大国际赛事中,媒体争分夺秒抢占先机报道,在追求时效过程中往往对事情的一些本质问题缺乏研究,事件性、分析性、预测性的.深度报道自然占劣势。深度报道是反映事实,揭露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社会不能因为追求速度和效益就忽视了内容的真实深刻性,体育新闻传播同样需要深度报道来提高其可信度。

2.2体育新闻传播过度“娱乐化”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娱乐化现象严重,娱乐信息借助网络这个大平台传播范围更广,连传统的新闻报道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在这个全民皆娱的时代,体育新闻也难以幸免,无可厚非地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体育具有娱乐功能是正常的,但娱乐功能一旦放大到掩盖其他功能的时候,其娱乐化就存在问题。在新浪体育、网易体育、搜狐体育这三大站上,不乏有冲击眼球的一些新闻图片,新闻字眼,报道体育新闻时,把更多的版面放在体育明星的花边新闻和私生活。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越来越煽情美素,故意夸大事实,经常出现暴力色情等信息。在这种传播环境下,体育新闻“娱乐化”必然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体育新闻工作者形象受损,也不利于体育的传播发展。

2.3体育新闻缺乏精品栏目。

传统媒体是经过层层过滤,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给观众生产出相对有价值的信息,而网络媒体不拥有采访权,网络媒体将传统媒体生产的新闻在经过简单处理后配上图片放在网站,在利用过程中容易照搬原有新闻,造成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新闻雷同的情况,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不具有竞争力。网络媒体要想扩大自身影响力、减少雷同新闻的出现,必须创建属于自己的体育品牌从而更好地促进网络媒体在报道体育新闻中的发展。

2.4网络用语不规范,信息管理难度大。

网络是面向每一个人公开,有很强的互动性,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体育爱好者可以通过平台相互交流,在匿名的情况下发表观点,不需要为言语负责。这一体制虽然维护了公众的言论权,但却使得网络环境不健康发展,很多网友在发表自己的体育评论时,不注意用语,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言行,形成了不文明之风,污染了体育新闻传播的环境。

3.解决网络体育新闻传播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加强体育新闻深度报道,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

网络传播信息良莠不齐,内容丰富多彩,加重了人们选择信息的难度和广度。网民在打开网站时会浪费精力去进行内容的筛选鉴别,从而浪费时间,又看不到有价值的新闻。因此,网络媒体在选择新闻和制作新闻时,应进行信息筛选,摒弃垃圾恶俗的信息,加强对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增强体育新闻的可读性。网络媒体工作人员提高自身采写水平进行深度报道,提高新闻的含金量和媒体公信力,从而为体育新闻营造健康的、有内涵的网络传播环境。

3.2提高体育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新闻监管制度。

新闻传播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力量,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体育新闻的质量,因此从业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来适应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新闻的生产者应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不能迎合部分的低速趣味,降低体育新闻的要求,发布一些虚假的,博取眼球的新闻。目前,网络新闻发展还不够成熟,存在着各种问题,网络上常出现有害,虚假,黄色暴力的信息,政府要加强行政和宣传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规划实行宏观调控,保证新闻宣传的质量,其次进行法制化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引导,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对新闻队伍加强监管,建立完善的新闻监管制度。

3.3加紧创建精品栏目提高特色。

品牌是能够区分媒体与媒体之间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特色的关键点,是提高竞争力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有效因素。由于目前我国的网络报道媒体还没拥有新闻的采写权,只能依靠加工传统媒体所编写的新闻信息,造成体育新闻的雷同现象相当严重,缺乏独特的个性的问题。使得人们在阅读新闻时遇到很多相同的新闻,降低了人们阅读新闻的效率和新鲜度。网络媒体要想扩大自身影响力、减少雷同新闻的出现,必须创建属于自己的体育新闻品牌,加大创新力度。品牌栏目才能够在观众阅读新闻时形成稳定的品牌效应,在新闻媒体行业占据一定的地位。

3.4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既相竞争又相合作。传统媒体为网络媒体提供可信的新闻,提高网络媒体的真实性和公信力,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互动性也是值得传统媒体借鉴的。网络媒体应发扬自己的优点,与传统媒体融合,借传统媒体的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多做深度报道,提高媒体影响力,促进网络体育新闻的长远发展。

4总结。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体育新闻越加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网阅读体育新闻更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一种潮流。这种发展态势要求我们媒体把握机会,克服消极因素,创造良好的体育新闻传播环境,发挥体育新闻的积极作用。让体育新闻报道带动更多人参与到运动健身中来,为民族体育的推广奠定基础。

民间艺术论文篇九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要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一、旅游教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的一份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很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但是,在教学实际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一些地方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相对落后的,这导致了很多的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能够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了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二、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目前存在着一个相当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旅游行业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市场上出现的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的情况;但是另一方面,市场能够提供的旅游人才相当少,很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常常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为了能够扭转这种矛盾的局面,就需要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旅游人才。新的旅游教学模式呈现出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它们的核心对视要改革旅游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旅游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在旅游教学模式的探索当中,其中对传统的旅游内容进行改革的最突出的一定是: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旅游工作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对美的认识。一个优秀的旅游工作不仅有对美的感知,还要有极强的审美能力,在进行旅游服务过程当中能够将这种美传递给游客。审美能力应该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旅游工作必备的能力之一。为了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旅游审美能力,在旅游教学当中实行美的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这种美学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审美修养。具体说来,在旅游教学当中,实施审美教育主要应该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在旅游教学当中由于对审美教育的疏忽,导致很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美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在旅游教学当中要重点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让学生对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欣赏美,而且能够具备对多种形态的美的一个综合的认识。在旅游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与旅游相关的美的教育。中国的旅游文化非常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独具内涵。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按照,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知识的.学习,逐渐掌握审美的规律,建立起审美的观念,把旅游当中的山水美、风景美、景观美和建筑美以及人文美等结合起来。与传统的教师讲解教学方式不同,在审美教学当中,要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当中积极地投入其中,踊跃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以人文景观的学习为例,很多的人文景观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事物的外表上,而且还在于蕴含在其中的人们的智慧。通过相关的审美教学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美感。通过对美的欣赏能够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起来。一旦学生具备了审美的能力,他就能够很自觉地将这种美通过他的旅游工作传递给游客。更重要的是,由于世界上的美是相通的,具有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把对外在美的欣赏内化为情感上美的体验,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二)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旅游教学当中的美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在进行旅游教学时,教学要结合旅游教学的规律,通过导游案例中那些丰富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关注美的东西,训练学生审美的能力。只要按照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灵活地应用,就一定能够让学生从外在美慢慢地懂得一种内化的美,进而进行一个自我的提升。一个好的旅游工作者并且能够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还要能够和游客快乐融洽地相处。很多的游客也反映,他们在旅游当中看重不仅是导游的外在美,还更多地关注内在的美。确实,很多的旅游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常常需要对突发的种种情况有一个应变的能力,这是很多的外在美不能够解决的。这时候更多体现的是导游的内在美,包括导游的责任心和耐心等等。在整个导游过程当中,导游把自己感悟到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达给游客,这往往能够给游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种美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通的东西。为了能够到达对学生审美的锻炼。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很多的学校选择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展开对美的讨论。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发现美”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识生活当中的美。总之,很多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着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进行的。在这种有意识生动培养和训练之下,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也是很明显的。

(三)提升学生美的素养。在旅游教学当中的实施审美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升学生美的的素养。学生美的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语言美、行为举止和仪表仪容上。

1、语言美。

旅游工作者言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能够将导游和游客的距离拉近。在实际的导游活动当中,导游的言语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在美的教学当中,言语美的培养学生美的素养的第一要素。启示学生能够在到达语言上的达意和舒服。这是对游客尊重的一个主要表现,也是旅游工作的内在美的一个集中体现,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旅游工作的语言修养和人品。最常见的培养方式是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将导游语言的生动性、风趣性和情感性准确地表达出来,经过系统的讲解,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言语美的效果。

2、行为举止美。

旅游工作者的很多表现也会在行为举止当中表现出来。很多的游客也会通过导游的行为举止来判断导游的工作好坏。在导游教学当中也很注重对学生自己的导游风格的培养,把学生的个性和导游工作的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行为美的优秀导游工作者。3、仪容仪表美旅游工作者要面对的游客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在和这些游客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旅游工作要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得体。一般要求依照的是协调和谐的原则,处理好时髦与传统、华丽与朴素、礼服与常服等方面的关系。从多个方面着手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媒体的类型很丰富,比如自媒体、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传统媒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电视依旧是人们生活中获得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也应该要与网络媒体实现融合,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拓展电视新闻的传播渠道和范围。

1.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通过报纸、电视来实现传播的,报纸、电视等媒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并不能随时随地观看电视节目,也不喜欢随时随地读报纸,因此使得人们对各种消息的了解程度不够。网络媒体的发展,承载的是快餐文化,网络媒体的应用加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通过网络电视观看各种新闻,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能够对电视新闻有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网络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外向性以及立体性,而且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开放性也正好切合市场的开放性。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其地域条件不断拓宽,可以说是一种没有界限的媒体形式,这也使得电视新闻的传播环境得到拓展,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不到的地方可以接受相关信息。所以,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利用,使得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迅速。

2.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的鼬合策略。

广义上讲,新闻的范围很广泛,只要是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都可以被当做新闻内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促进电视新闻实现网络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促进电视新闻内容简洁化、精品化。

在新的时代,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新闻报道作为传递行业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价值也越来越大,对新闻的定位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本身的质量和宣传效果。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上的新闻数量越来越多,很多新闻也都出现了重复的现象,电视台要想在信息爆炸时代脱颖而出,一方面,要对电视新闻的内容进行精简,提炼出更多有趣的信息,要树立精品理念,将打造精品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发展趋势,提高新闻的内涵与质量,并且借助各种网络媒体将一些高质量的新闻广泛传播出去,拓展其传播范围,让更多人接受到这些新闻。另外,要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准确地定位,在新时代,复杂繁冗的语言并不会受到青睐,简洁的新闻语言反而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容。新闻语言是新闻的主要内容,语言指的是新闻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素材,比如文字语言、图片语言、声音信息、视频信息等,都可以叫做新闻语言。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简单的表述可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当前很多电视采用视频图片来播报新闻,使得新闻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2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电视新闻宣传。

网络媒体平台对电视新闻传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速度和范围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提高传播的速度,卫星信号的传播速度相对于互联网的传播,其速度稍逊一些;另一方面,可以扩大传播的范围,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实现各种新闻内容的传递,因此使得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泛,接受人群更庞大。电视行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研究,对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利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快速、便捷的特点,同时加强对各种新闻的内容的精细化处理,及时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受众。比如在网络电视上,可以对新闻的内容进行集锦,将同类的新闻组合在一起,便于观众点播观看。同时,由于数宇电视新闻报道往往可以进行直播,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给人带来很好的观看感受和体会。在应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的传播时,应该要加强对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结合各种其他的媒体平台,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传播,比如手机媒体就可以作为传播电视新闻的重要途径,而且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的应用,还可以实现实时评论,从而提高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

2.3利用网络媒体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在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行业从业人员的水平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闻行业从业人员应该要掌握各种基本的新闻知识,同时要有先进的思想,要具备先进的传播理念,明确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应该要改变的方向,从而提髙新闻的质量。从而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平台的使用技巧,能够借助数字媒体平台加强对各种新闻内容的传播,比如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强对各种电视新闻内容的及时传递。比如一些电视台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公众平台,需要加强这些公众平台对电视新闻的转播,必须要有专人对这些媒体账号进行管理,从而促进传统的电视新闻与数字化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可以实现同步传播。并且要加强对这些媒体平台的应用,借助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实现与大众的交流与沟通,对大众提出的各种意见要认真采纳,不断改变电视新闻的视角,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形式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发展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人,一方面有助于提髙电视新闻的传播速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使得电视新闻的受众更广,而且也能借助网络媒体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促进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新闻消息的共享。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电视新闻内容的处理,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互联网能够为电视新闻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一

(一)老杨公。

“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早在,老杨公就被评为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因为了老杨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既了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从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风格统一的联曲,“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一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曲调优美,亲切流畅。“老杨公”的表演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老杨公”和“仙姑”要唱、跳、演样样具备,因此舞蹈动作编配不能太复杂,但是,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却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老杨公和仙姑的`形象能否独具一格,从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来看,它必须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老杨公”的歌词采用廉州地方方言来演唱,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原生性发音特点,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它的歌词词牌如同它的曲牌一样,种类繁多,有“大唐歌”、“东海歌”、“西海歌”、“西江月”、“犯仙调”等。这些词牌往往运用“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析字”、“叠字”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特点鲜明涵丰富,富于哲理,艺术性高,富有魅力。其中的“大唐歌”是北海民歌当中流传最早的一种词牌,它强调双关,重在抒情,意义深远,属于赋体歌讲究第二第四句压脚韵。

(二)耍花楼。

“耍花楼”也是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是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不但舞蹈动作多彩,歌调也较多且感人。“耍花楼”主要是一男一女两人身穿传统服装,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对歌对舞,动作潇洒大方而又优美热烈,舞步多姿多彩。歌舞时男持一把花伞和一把纸折扇,女持一方绢帕和一把纸折扇,边唱边舞,常用的曲牌有:“花楼调”、“游山打猎”、“开经调”、“叹世调”、“插花调”、“采茶调”、“挂金索”、“二环调”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花楼调”和“游山打猎”。这种曲调唱词情调优美,富有浪漫想象的神话色彩。由于这种歌舞极其引人入胜,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合浦人民对“耍花楼”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后的“耍花楼”它已去除了那些迷信成分,多是表现劳动生活的谐趣性,也逐渐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广西北海的“耍花楼”很像东北的二人转,其舞步轻捷、活泼、轻松、幽默,如“跑马步”、“捣碓脚”、“走车盘”、“耍伞花”、“耍巾花”等,音乐节奏明快,动作舞蹈性强,旋律高亢热烈、语言亦庄亦谐,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三)咸水歌。

北海“咸水歌”几百年来都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它精简短小,但又富有内涵,以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被疍民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歌曲,它不仅体现了该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特殊性,还在本质上反映出疍民独特的水乡情怀。其演唱形式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歌曲有着相同之处,但又因风俗、语言、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疍家独特的演唱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在日常生活劳作,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以歌谣形式描绘不同的情感,所以说咸水歌的歌唱内容十分丰富。北海“咸水歌”曲调繁多,歌词内容涵盖疍家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叹家姐》、《咸水歌调》、《姑里妹》、《十二月送人歌》、《伴郎》、《伴嫁》、《叹古人》、《叹字眼》等。而《叹家姐》、《咸水歌调》是最具典型性的传统的北海外沙“咸水歌”,它们的曲调亲切自然,热情悠扬,委婉感人,甜美流畅。歌曲常常都是上下两句的一段体,每句字数不尽相同,句末一般要求押韵,但也有少数不押韵的,每句曲调多是因字取腔,但衬字的音调及句末收音都必须是相同的,并且不管唱多少段,其反反复复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三人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格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感情浓郁、亲切。工作和休闲时叹唱儿句,焕发精神。北海“咸水歌”,因传唱地域而得名。这种富含海之韵味的歌谣,随着疍民迁徙漂移,在北海的文化土壤落地生根,既保持原生地同名歌种的血缘关系,又吸收了迁入地土著渔民歌种的养分而不断发展成熟,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是北部湾沿海一带以船为家的疍民世代传承的一个歌种。

二、传承思考。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厚,文化生活日加丰富多彩,加上疍民的上岸、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唱、会演、喜欢听、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人和听众双双流失的危险,甚至面临失传。因此,我们探讨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最终还是要让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此外就是试图籍此引起人们对它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保护传承落到实处:一是要全面发掘、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字、影像等资料。二是要积极改革、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生存环境,赋予它在信息时代新的意义。三是要大力普及、提高,努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实现经常性,稳定性,持久性。四是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把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

三、结语。

广西北海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研究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我们有责任在每一个时代中展现它的风采,守望这份财富就是现代的我们应尽的责任。愿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为繁荣艺术文化市场,奉献绵薄之力。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二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品种丰富、优秀的中国文化、民俗文化,不只是母体的呈现,也作为其中一个分支而存在,更重要的是,民间艺术将进入该领域的市场,民间艺术以工业的形式发展。

随着社会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犹如已经进入到了快速移动的公路,民间艺术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商品意识的丰富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急剧转变,使民间艺术的原生状态的环境几乎被摧提供毁,民间美术工艺遗产的存活趋于消失,因为任何形式的民间艺术总体来说规模并不大,从中获取的利润也有限,这就导致了从事这方面行业的人员稀少,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此方面的技艺很难推广开来,很多掌握技术的老人不愿意把它传授给外人,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徒弟跟着师傅学习,不外传,生产效率低,导致民间艺术经营惨淡,传统的民间技艺已经走到了十分困难的境地。

2、不重质量,胡乱开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人面对利润的诱惑,在传统民间艺术的生产过程中,不重视产品的质量,一味的生产,很多生产厂商利用监察的空子,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类似的作品比比皆是,将产品的艺术性不管不顾,技术和艺术含量不高,艺术市场的管理混乱。

民间艺术产生的作品一般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以节日,旅行用品流通市场的形式,营销方式比较简单,这不是一个成熟的销售策略。往往因不注重包装,产品品牌意识不强,没有知名品牌的产品等限制发展。民间艺术需要开发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局部扩散销售,大多没有实现产业化,集约化,连锁化,受到规模化发展的影响。

4、民间艺术面对审美观念的挑战。

传统民间艺术能够在民间得以普及,主要是人民的文化生活,给它一个生活的空间,一旦民间艺术只存在于商品的形式而离开了生活的,就会面对存活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观念在人们心中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艺术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不爱在装饰中运用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慢慢地从日常文化生活退去。

5、民间艺术的传承体系日渐萎缩。

民间艺术具有口传身授、家族传播的特点,而在外来文化和传统艺术文化之间,年轻人往往更加青睐于外来文化。很多年轻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缺乏自豪感,反而妄自菲薄,崇洋**。常常出现民间艺术文化后继无人的情况,引起了国人的担忧。没有接班人将会导致民间艺术慢慢地在历史长河中淡去。如何才能传承下去是民间艺术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根本理由,亟待解决。

1、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民间艺术资源。

从目前来看,民间艺术市场的监管上相对薄弱,很多品质的艺术市场上充斥的高、低档产品混在一起,辨别不清,难以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减弱了艺术的影响力。民间艺术工作,不合理利用资源现象十分严重,制约了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于民间文化艺术的管理,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加强管理。有了专业的部门对民间艺术管理之后,民间艺术的生产、营销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民间艺术的质量和档次也会不断提升,传统民间艺术与旅游结合到一起,使二者相互为彼此服务,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引进全新的营销模式,放弃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营销手段,由专业机构对艺术产品进行加工制作,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传统艺术产品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2、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特色产业群。

现在的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生产产业链,民间艺术与旅游还未真正融合到一起,没有形成真正的聚集效应。通过产业规划和发展,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可以使之形成特色的艺术产业块。

3、创新品牌推广手段。

加强品牌在产品推广中的作用。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传统的装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化民俗接近消失,艺术在没有文化的影响下是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基于文化背景下,要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愉悦为目标,突出品牌的文化个性,实现差异化的营销。所以,在销售艺术品时,为了更好地推广品牌,应采用专卖店的方式进行销售,在方便销售和生产的地方进行专卖店的设立,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传统艺术和艺术品,通过品牌去认知艺术品,防止假冒伪劣,营造良好氛围。

结论:发展民间艺术对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民间艺术如果想不断地延续下去必须要通过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来实现。要在与时俱进的基调下发展民间文化,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来带动民间艺术的产业化,进而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三

[摘要]在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侵权行为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新闻界的正常秩序,对其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借助法律手段来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所以,对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法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侵权法律措施。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新闻行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新闻媒体行业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许多新闻媒体单位为了提高新闻的阅读量、增加影响力以及提高经济效益,不惜报道一些不实的新闻,而这就是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新闻侵权行为。这种行为的存在,不仅对新闻媒体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给公众生活以及社会风气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本文将就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基本概述、具体体现、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基本概述。

新闻侵权是指一些新闻媒体单位,如杂志、报纸、通讯社、电视台以及商用网站等,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报道了不真实的、伪造的或者过于夸张的内容,从而导致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一种现象。在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声,也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信息,所以,新闻侵权现象更为严重。新闻侵权就是对他人权利的不尊重,是破坏公平和正义的行为。这些新闻侵权行为不仅降低了人们对新闻媒体单位的信任度,也破坏了新闻行业的风气。我们应当拿起法律的武器,减少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

二、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具体体现。

1.对公民肖像权的侵犯。

肖像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如果他人非法使用公民的肖像或者对它进行破坏,公民有权禁止。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的传播渠道更加便利,由于新闻传播中,鲜艳的图片和动态的图像更具吸引力,新闻媒体就利用一些夸张或显眼的图片来吸引大众关注,结果造成了少数公民的肖像权被侵犯,这是网络新闻传播侵权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

名誉权也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一种重要的人格权利,网络新闻传播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因主动提供新闻信息或材料而使得公民的名誉受到不利影响的;第二,公民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信息,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公开相关信息,从而造成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当前,网络传播背景下,一些新闻就常有侮辱他人的字眼出现,这是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表现。

3.对公民著作权的侵犯。

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如果公民在网上发表了原创作品,除了本人外,其他个人或单位进行或用作其他用途都须取得当事人的同意并且支付一定的报酬。但是在网络传播背景下,部分新闻媒体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不经过他人同意就私自转载、复制他人作品,对公民著作权进行侵犯。

三、网络传播背景下产生新闻侵权的主要原因。

1.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从整体上看,我国与新闻侵权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因为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对我国新闻界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很多新闻媒体开始自负盈亏,一些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如果他们对公民造成了侵权行为,公民很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尽管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已经逐渐提高,但由于相关法律体制还不够完善,他们就算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就算有维权意识,也往往找不到相关的法律途径去实现。所以,个别新闻媒体就更加为所欲为,大肆侵犯公民权利。可以说,我国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是导致当前新闻侵权行为出现的一大重要原因。

2.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播者一不小心的操作失误或者主观意识的稍微变化,都可能导致新闻传播结果的改变。所以,一些新闻媒体往往会因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众多不可控因素,而导致最终播报出来的新闻与原本的新闻预期大相径庭,从而导致了侵权行为的出现。

3.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责任心。

新闻工作者是决定新闻传播内容的重要因素。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工作怠慢,甚至连最基本的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的工作都省略掉,他们会为了方便,直接在网络上搜索,然后进行抄袭,结果在新闻报道中往往就会出现失实的报道,最终可能构成侵权。

四、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预防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

法律是减少和杜绝新闻侵权现象的有力武器,针对我国当前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既要对新闻侵权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又要对侵权行为予以严格的惩罚,确保公民维权时能找到法律依据,同时也给侵权媒体敲响警钟。

2.新闻工作者应当明确新闻传播的具体流程。

由于新闻传播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导致新闻侵权现象的出现,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出现,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共同努力。首先,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新闻传播的具体流程,了解每个流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可能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具体环节,要严格反复地检查,确保无误后方可继续传播;其次,新闻工作者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工作,严谨地对待每个工作细节,确保新闻传播的质量,减少侵权现象的出现。

3.新闻工作者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新闻传播中是否会出现侵权现象,同时也直接影响新闻业的未来发展。因此,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其次,新闻工作者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关注时代的发展,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为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新闻工作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4.新闻媒体应当对已有的侵权行为进行补救。

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侵权行为,新闻媒体应及时补救。比如,可以用真实的材料重新报道失实的新闻,并将侵犯他人权利的信息删除。如果有更多的新闻媒体对已有的侵权行为进行补救,将能感染更多同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多加注意,减少侵权现象的出现。总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新闻侵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也为了促进新闻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应当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侵权行为予以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以最科学的精神、最严谨的态度以及最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出减少新闻侵权行为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孙玉.互联网新闻聚合传播对版权的影响及其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蔡琳.网络新闻侵权刍议[d].南宁:广西大学,20xx.杨杉.新闻侵权责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xx.

栗茜.网络新闻侵犯隐私权成因探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xx.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成为了现代化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传播当前较为流行,很多方面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发展,这意味着高校在网络传播发展的同时对既往思想教育改革。新时期下如何正确看到这点逐渐成为很多高校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网络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对策。

网络传播具有快捷性、时效性等特征,大学生通过网络传播可以及时收发各种网络信息。然而,网络传播也很有一定的危险性,使学生的正常身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时代下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要分析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然后提出相应的结局对策。

一、关于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1.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改变。

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网络传播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需要利用现代化课程的授课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想教育工作,而不是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一些政治知识的灌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上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智能化,学生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传播中获取所需要的内容[1]。随着网络传播对社会很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转变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2.网络对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网络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具有虚拟性、想象性等特征,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信,更加尽情的享乐。因此,这就造成网络时代下,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情况。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传播则会在学生不断沉迷之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不少学生在网络传播中查看到社会暴力事件的发展,从而产生严重的“愤青”思想或者产生以暴制暴的想法等。这些都给以上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导致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

3.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突出。

在网络传播的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主要工作内容从传统的思想教育知识已成为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在网络中的种种行为和思想也开始突显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例如,不少学生受网络思潮的影响和网络世界虚拟性的保护,开始在网络传播中肆意谩骂,并接收网络中虚假、低俗、暴力的网络信息,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教授学生应该如何区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何在网络世界中进行正确的行为,实现学生更好的网络道德素质发展。

二、网络传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高校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要加快创新,尤其是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能够显著提高。新时期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而开展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越性,让学生建立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在微信中和qq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不止可以在课堂中学习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更加相关的内容。而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于更好的开展课堂准备工作,随时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性。

2.强化学生网络知识教育。

随着网络传播在人们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对网络表现出依赖性,但是网络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低俗信息和暴力信息,学生在缺乏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情况下极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影响,制约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认识,让学生具备正确甄别网络信息判断的能力,并同时提高学生的资料能力。这样,大学生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就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道德判断,鉴别网络信息真伪,识别积极向上有用信息,进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觉悟。

3.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高校能够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性,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学校需要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系统,将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以网络文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输,同时满足了学生网络学习的需要,还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在网络文化信息的输出过程中,学校应该要重视网络信息的思想性、知识性、主流性以及丰富性的结合。也就是说,网站为学生推送的网络信息既要符合学生的主流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在向学生渗透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最后,学校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提升自身网络文化建设,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的提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正逐渐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有了变化,网络影响了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及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正确和道德素养,学校应该在该方面提高效率,让网络提高在知识教育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五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西方文化同质化趋向尤为突出,高校音乐教学内容多以西方音乐为主,理论知识上重视西方乐理、音乐史,音乐实践中又以美声唱法、钢琴、西方交响乐等更受关注,而关于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内容比较少。这种观念导向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认知有边缘化的倾向。

2、社会和家庭对传统音乐文化重视程度较低,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民间音乐都持鄙视和压制的态度,因而其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民间音乐更多是民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实用功利的驱使下,父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传统音乐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不高。长期漠视导致大学生对民族艺术、民间音乐文化缺少认同感,人文素养浅薄,精神家园缺失。

3、大学音乐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

普通高校较少提供民间音乐相关方面的专题选修课程,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认知度较低,感情淡漠。此外,民间音乐因为缺少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要求,也是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4、人数众多的大班授课制,难有教学互动和交流。

大学音乐课都以“欣赏”为主,大班授课学生一般都在80-300人不等,传统教学方式是“按部就班”进行大量的知识传授,教师以“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代替了很多本该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体验感受、体悟到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忽视了学生的态度、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禁锢了大学生的思维,以及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大学生缺少同音乐的直接交流,很难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的魅力也难以展现。

5、学科地位不高,学科属性不明确。

一般高等院校只把音乐课程当作附带学科,有些理工科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程,更别说专修民族民间音乐了。为了应付检查,也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面向部分专业的学生。并且多数高校音乐教材少有创新性,缺乏本地区风格和特色的音乐作品。

1、弘扬民族音乐艺术,让其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大学生的使命。

民间音乐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通过高校这一有效平台,开发民间音乐与提升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相结合,可以实现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学生素养提升的互动共赢。每个人都诞生于不同的文化摇篮,吮吸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乳汁而成长。当妈妈哼唱着带有乡音的摇篮曲和童谣轻抚孩子入睡时,民间音乐的甘露便悄悄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而今,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断流,濒临灭绝。在民间音乐将要失去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让每个大学生都会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熟悉家乡的民间音乐,不仅是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2、民间音乐是感情真挚、自然美好,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形式。

民间音乐比起其他传统音乐来,更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乡土气息鲜明浓郁的特点。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勃发旺盛的生机,使得民间音乐挣脱一切狭隘审美理想的束缚,而追求真挚的感情、鲜明强烈的表现手段和朴素自然美好的音乐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种类。大学生在民间音乐的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的同时,可以培养他们丰富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特别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开展民间音乐采风还有利于增强师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学风,提升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3、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的核心,学习民间音乐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往往是对民间音乐改制、选择、吸收和精致化的结果。如宫廷燕乐取材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成分,中国文人音乐,多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创作发展,其即兴性与乡土性的特征与民间音乐相同。文人贤士常在直接参与民间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丰富文人音乐的内容,使得有些音乐形式———如昆曲就融汇了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的特点,备受人们的青睐。西安鼓乐三大流派之一的“俗乐”———何家营鼓乐便是民间音乐与唐代宫廷音乐及道家音乐的结晶。

1、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创建大学地方艺术特色课程。

陕西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音乐文化的地域特征鲜明。目前陕西省的民间音乐研究,已经有许多成熟的民间音乐作品和形式,可以直接运用到高校音乐教学和艺术活动中。如陕北的信天游,酒曲、唢呐、大秧歌、腰鼓等,关中的秦腔、皮影戏、秧歌、跳戏、曲子等,陕南的号子、山歌、端公、锣鼓草、佛曲等,以及由五大类十一个曲种组成的陕西曲艺音乐,如丝弦清曲类、说书类、道情渔鼓类、踏歌走唱类等也是陕西民间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可以开设以陕北民间音乐、关中民间音乐、陕南民间音乐和陕西曲艺音乐专题欣赏课,将本土民间音乐的研究成果引入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此形成普通高校进行民间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2、组建大学生艺术社团,并纳入课程管理中。

民间音乐的学习重在实践活动,只有欣赏类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真正体验感受理解民间音乐的魅力。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一个学校校本教研的侧面体现,艺术社团的组建和其活动的有序开展应纳入到学校校本教研和课程管理的范畴。将艺术社团建设与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联系起来,避免将艺术社团和常规意义上的各类兴趣小组混为一谈。如本院相继成立的“大陕北”音乐社团,“秦韵”女子合唱团等。在社团活动时记考勤,表演演出作为考评成绩的一部分。还可以组织高校学生走进社区搭台唱戏的广场艺苑,让学生参与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

3、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及多种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而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因为对此了解甚少,因而不太感兴趣,所以要打破只有课堂授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授课以鉴赏、讲座、观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鉴赏不能只是单一聆听,更应加强感受、理解和创造的环节。如对山歌不同地域唱腔的理解,高腔(如陕西民歌)、平腔(如云南民歌)、矮腔(如江苏民歌)山歌体现了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陕西民歌以高腔为主,可以让学生们演唱陕北民歌,以独唱、分组对唱等展开。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曲调,借曲填词,任意发挥创造性演唱。讲座式可以聘请当地民间音乐艺人到大学课堂,向师生们传授知识。让学生、教师、民间音乐艺人有机互动,加强师生对民间音乐的认识。同时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功能、内涵、种类、风格和作品资源有更真切、客观和进一步的理解。如20xx年邀请陕北歌王王向荣在本校进行讲学时,校园刮起了陕北民歌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走进教室,使课堂呈现出了多姿多彩、激情互动的特点。观摩式指利用地方民间音乐艺术活动,让大学生观赏或参加地方民间音乐表演,或组织大学生观看由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演出的专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演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走近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民族音乐视野,而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开放型的课堂、多类型的教师、互动性的教学、原生态的内容催生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教育之花。教学形式上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将学生社团活动的成果引入到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新生看到和她们同样身份的师哥师姐在民间音乐的浸染中享受到音乐的快乐,定能引起强烈共鸣,不但拓宽大学生音乐视野,更激发出他们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为中心的园丁式、交流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在传授本地区民歌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间生活,将歌曲与情景剧、表演相结合。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注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以及学习策略的形成等方面,同时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教学内容安排是否丰富,这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方式。将大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及在音乐社团活动中的学习和实践状况结合起来作为形成性评价,分数可以占到50%-60%。终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对民间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该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以及教师了解所教学生群体及个别的差异,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或调整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及手段。这一部分占总评的50%-40%。

4、倡导大学生进行音乐采风和社会调研活动,开展民间音乐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因为对民族音乐缺少足够的重视,所以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多依靠民间社团和当地文化馆来进行。通过组织师生到各民族各地区进行采风,走访当地文化馆相关音乐研究者,收集、整理当地民间音乐素材,改编为适合大学音乐教学内容。把这些教学内容编入教材,对民间音乐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还可以利用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邀请民间音乐社团与大学生社团联谊合作,方式上可以采用“走出去”,让大学生课余参与到民间音乐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社团成员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或者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民间音乐艺人来学校做教师,传授相关器乐的演奏方式,通过与民间艺人零距离对话,开展民间音乐的教学活动。

5、倡导大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民族音乐中融入时代元素,发展大众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的民众性和广泛性。但由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冲击,大学生对自己民族音乐艺术陌生了,只有让他们重新熟悉,唤醒他们对民族瑰宝由衷的热爱,才可能继承和发展。因此可以尝试,融入时代元素,如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

6、加强教师的民间音乐教学能力,完善艺术课师资队伍建设。

民间音乐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储备,还得有一定的演唱和器乐技能技巧方可胜任。因此,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除了教师自身刻苦钻研外,国家教育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借助社会和地方民间团体举办各种各类培训班。聘请相关专家和民间艺人开设不同专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教学课程,对全国高等学校相关音乐教师进修培训,以此更快更好的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民间音乐素养、能力及业务水平。

7、投入必要的经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将民间音乐教学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由于音乐课在普通高校长期处于附属地位,致使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部分院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教学体系,音乐课程教学依然没有很好地与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同步,民间音乐教学更是处在一个尴尬的境遇。因此,应该加大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民间音乐教学经费”。教务处、学生会、团委、任课音乐教师通力合作,开发民间音乐校本教材,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健全相关制度,如此才能将民间音乐教学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此外,在普通高校开展民间音乐的学习,可以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还有广播站定期循环播出各类相关民间音乐的报道,强化地方民间音乐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在不断的浸染中,熟悉自己家乡的音乐,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通过大学生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以及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社会各领域中进行民间音乐文化传播,从而发扬光大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总之,应建立以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音乐的现代研究思路。中国民间音乐教学不只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专有课程,而应该作为重点内容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刻不容缓。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利用民间音乐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六

摘要:资产管理是推动经济和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就当前地方财政部门的资产管理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有碍经济发展。而随着财政改革的全面推进,资产管理也越来越被财务人员所重视,所以笔者针对当前地方财政部门在资产管理上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对地方财政的良好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资产管理;地方财政;财政管理;创新。

一、当前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的弊端。

(1)监督不到位,资产流失严重。当前,我国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一些单位为牟取私利,在实际工作中滥用资产,以投资、赊销等形式把资产转让给其他的单位或个人,而且长期不催还债款,因而导致了大量呆账、坏账,变相将国有资产收益逐步转变为集体或个人所有。比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为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经常将土地等资产低价处置给客商,事后也不报告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的约束力和监督职能被弱化。还有一些国有资产被用作对外投资,国资主管部门不能履行出资控股人的职责,缺乏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再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缺乏与经营者经济利益挂勾的奖惩机制,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不管国有资产等等,使国有资产监管形同虚设,造成的资产隐形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却无法追究责任,反而给地方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2)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由于一些国有资产使用单位存在“部门使用”就等于“部门所有”的错误观念,而资产购置又全凭领导的个人意志,在一些单位部门中形成了攀比的风气。首先部门职能的多样性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个别强势部门领导讲排场、好面子,盲目追求部门设备的新和全,不惜花高价购置很多尖端设备,甚至重复购置,看似高大上实则用处不大,很多资产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产的闲置和浪费。比如在公务用车方面,有些单位人少但仗着职能上有优势随意配置公务车,增加了财政负担,浪费了资源和资金,也形成了不好的示范效应,部门形象大打折扣;其次,资金来源的多样性(财政拨款、单位自有资金、上级补助资金等)使得部门资金不好管理,这也间接造成了部门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另外,由于资产配置是无偿的,单位之间抢资金、争项目的情况屡见不鲜。

(3)信息化程度不高,监管漏洞不小。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工工作已经被智能化机器所取代,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资产的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就当前地方财政部门的普遍管理现状来看,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尚低,信息平台的搭建还不完善,各部门将相关信息公开、分享的意识还不高。这在无形中也给随意使用资产提供了方便,资产得不到精细化的信息录入、公开和实时更新,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监督管理,管理漏洞将会持续存在。

二、优化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的创新措施。

(1)加快资产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市场经济也正在大力推进法制化进程,财政部门资产管理自然也要在法制方面有所建树。要从根本上做好财政部门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紧紧抓牢法规制度建设环节。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划分资产使用权限,明确资产使用者的连带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故意滥用、冒用职权者予以严惩,对造成资产严重流失后果的,要追究相应刑事责任。同时也要抓紧制定覆盖资产的配置、使用、评估等资产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制度,严格审批各单位购置资产、转让资产、报废资产、调拨资产等行为;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报告体系,实现对单位固定资产的动态监控和实时管理,审查并控制各部门固定资产购建的资本性支出预算,并对内部闲置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调剂。此外,地方财政部门还应依法完善资产处置的相关程序,遵循“公开、公正、透明、规范”的原则和相关政策的规定对需处置的资产进行处置,而当所涉及的金额比较大时,应先审计再决定,严把“审计关”;对于需要报废的资产,要先核算再销毁,严把“核销关”;对于进入交易市场的资产,要确保资产的.处置合乎规范,严把“产权交易流程关”。

(2)建立资产管理绩效的规范机制。不管是财政管理还是资产管理,都应该把钱用到“刀刃”上,该用的就规范合理地用,不该用的就坚决不用,绝不浪费一分钱,使部门单位购置的资产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要真正将这一原则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专门针对资产管理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即坚定不移地贯彻“实用主义”,首先从购置目的上就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通过了才能进入审批环节,有效防止盲目购置、过量和重复购置等低效益的现象发生,切实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而在行使资产处置权时,一定要谨慎、反复斟酌,做到“见人见物、人到现场”。因为只有经过当面的询问和实地的考察,财务人员才能真正了解情况。必要时还可向行业专家咨询、委托评审或评估等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二是要进一步规范资产产权的交易行为。资产的出租、出借是目前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地方财政部门应切实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将各单位的出租、出借等行为全部纳入到财政部门的监控范围之中去。同时要有效对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产的科学流动和优化重组,充分发挥资产管理服务改革发展的作用,将单位的出租出借行为全部纳入财政监控范围,实行市场化公开招租,确保将出租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要有效对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产的科学流动和优化重组,充分发挥资产管理服务改革发展的作用,扩大资产“进场交易”的范围,不断提高资产处置的公开化和透明度程度。三是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结合开展财政部统一部署的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全面摸清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底数,深入查找管理中的问题,合理确定监管职责分工,制定完善管理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资产能够“看得见、控得住、收得回,能增值”。

(3)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使资产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和实效化,财政部门必须加快建设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为产权登记等基础工作有效推进建立平台,构建起产权登记和管理信息年报制度,横向上建立起“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的管理框架,纵向上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立体管理网络,实现横向和纵向平台上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及更新,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提供服务功能;将日常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按照电子政务的规范进行网上管理,避免人工管理的疏忽大意和信息篡改等不足,对管理流程进行完善;建立资产共享和闲置资产的调剂等分系统,这将有利于解决财政部门资产管理中的账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以及资产流失等问题,建立起坚实的技术支撑平台,为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七

后现代性立足于现代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强调要对现代性的理论、价值、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所有具有结构或本质特征的东西进行全方位的、反向的质疑和挑战。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后现代性呈现出不确定、开放、复杂、多元的特征,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作为一种“政治或思想的游戏策略”,或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或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或作为一种审美趣味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展现了与现代性完全不同的“文明图景”,文明不再是结构性而是平面化的,不再是有序性、齐一性而是纷繁复杂乃至混沌的。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性大致体现为三种比较鲜明的态度: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所谓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作为后现代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潮,就是要对现代性的基础进行彻底颠覆,对构成现代性的所有二元结构(诸如:主/客、真/假、本质/现象、事实/价值,等等)进行彻底消解。该流派认为,由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普遍的规律”、“永恒的结构”等,因此,这种结构无论看上去多么合理、多么复杂,实际上都是虚假的和无效的。因此,不是经由现代性,而是只有通过瓦解现代性,才能实现自由和真正解放。所谓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就是试图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同时,重建超越现代性的价值观,以“无根基”的后现代性完全取代现代性。也就是说,要摆脱现代性普遍模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所谓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主要是要摧毁现代性的过程中种种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对人的控制与压抑,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创造性。概而言之,尽管后现代性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内容和色彩等,但总的来说,后现代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理论或学说“终结”了包括现代性在内的所有传统,以寻求“不拘泥于形式和不追求确定结果的自我突破的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向未来。

综观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不仅描述了时代变化的一些特征,而且揭露了现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但二者矛盾及其所引发的文化论争,也同样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后现代性思想深刻、惊世骇俗、富于危机意识和革新精神;也有人认为是故弄玄虚,充满虚无主义的色彩。毫无疑问,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性是有其内在局限性的,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提出的一些挑战,能够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本身就说明了其价值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站在消极的立场上还是坚持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超越,不仅仍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后现代性是否有能力实现这种超越,也面临着同样的反思和质疑。一方面,后现代性从其反历史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性的局限单纯进行反向放大,显然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另一方面,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采取的“反智识主义、反文化”的立场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或玩世不恭的价值观念,其消极意义无疑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我们用审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就不难看出后现代性自身存在的矛盾性。这不仅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内部相互之间充满矛盾,而且更重要的在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悖谬推理”是后现代性所无法消除的。一方面,后现代性既孕育于现代性传统中,又作为完全对立的力量“渗透到现代性内部去解构、消耗和吞噬它”;另一方面,后现代性还呈现出比现代性更为激进的方式,拒斥任何新的传统。也就是说,既然后现代性的目的在于超越现代性,那么,就应该为文明发展指出新的方向。而后现代性如果一味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不仅终结了传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将终结其自身。

现代文明发展的批判性反思。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决不是偶然的。它们既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现实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批判性反思。

首先,二者之间的矛盾表明,现代性的问题只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才能加以解决。后现代性对现代文明发展所遇到的矛盾的揭示,特别是对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揭示,不仅仅表明了现代性的“未完成性”,而且说明了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历史局限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化这个“平台”,这些矛盾根本无从解决。因此,如果后现代性彻底放逐了现代性,那么它不仅彻底放逐了自身,而且等于彻底放逐了文明的发展。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无疑会带来诸多的混乱。

其次,二者之间的矛盾彰显出社会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张力。一般地说,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但在现代性的意义上,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涵义是建立在社会普遍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后现代性所要表达的则是这种发展的普遍性对个性的压抑,从而揭示了二者交互作用的历史复杂性,因而体现了鲜明的世俗化、泛人文化、泛艺术化的价值取向。不可否认,现代性的确造成了个性发展在某些方面的“异化”,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代文明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促进社会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与前现代的传统相比,现代性条件下的个性发展无疑是质的飞跃。而后现代主义者设想“要生活在一个完全由他们自己创造和建构的世界里”,这本身就是在构造一种新的精神乌托邦。因此,后现代性在文化批判的意义上以及在价值和信仰领域对二者关系所做的“泛文化”意义的处理,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进问题的解决。

第三,二者之间的矛盾呼唤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后现代性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以激烈的形式向“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性所造成的“两种文化”的失衡发起了强有力挑战。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性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消融在文化价值之中的另一种极端主义做法,同样不利于文明的健康发展。实际上,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二者之间的统一,必将是一个相互开放的、多元竞争、多元“互补”、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已经表明而且还将表明,无论是片面的科学化,还是单一的人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都将是背道而驰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充满历史复杂性,而且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性所提出的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应看到,以取消、回避或放弃解决问题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后现代性理论,显然不可能在积极的意义上把文明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人类既不可以幻想一劳永逸地得到普遍的解决方案,也不应采取自暴自弃、消极回避或放任自流的态度。只有通过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消除问题的方式,才可能真正克服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面向未来。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八

“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早在2008年,老杨公就被评为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因为了老杨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既了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从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风格统一的联曲,“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一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曲调优美,亲切流畅。“老杨公”的表演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老杨公”和“仙姑”要唱、跳、演样样具备,因此舞蹈动作编配不能太复杂,但是,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却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老杨公和仙姑的形象能否独具一格,从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来看,它必须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老杨公”的歌词采用廉州地方方言来演唱,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原生性发音特点,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它的歌词词牌如同它的曲牌一样,种类繁多,有“大唐歌”、“东海歌”、“西海歌”、“西江月”、“犯仙调”等。这些词牌往往运用“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析字”、“叠字”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特点鲜明涵丰富,富于哲理,艺术性高,富有魅力。其中的“大唐歌”是北海民歌当中流传最早的一种词牌,它强调双关,重在抒情,意义深远,属于赋体歌讲究第二第四句压脚韵。

(二)耍花楼。

“耍花楼”也是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是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不但舞蹈动作多彩,歌调也较多且感人。“耍花楼”主要是一男一女两人身穿传统服装,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对歌对舞,动作潇洒大方而又优美热烈,舞步多姿多彩。歌舞时男持一把花伞和一把纸折扇,女持一方绢帕和一把纸折扇,边唱边舞,常用的曲牌有:“花楼调”、“游山打猎”、“开经调”、“叹世调”、“插花调”、“采茶调”、“挂金索”、“二环调”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花楼调”和“游山打猎”。这种曲调唱词情调优美,富有浪漫想象的神话色彩。由于这种歌舞极其引人入胜,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合浦人民对“耍花楼”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后的“耍花楼”它已去除了那些迷信成分,多是表现劳动生活的谐趣性,也逐渐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广西北海的“耍花楼”很像东北的二人转,其舞步轻捷、活泼、轻松、幽默,如“跑马步”、“捣碓脚”、“走车盘”、“耍伞花”、“耍巾花”等,音乐节奏明快,动作舞蹈性强,旋律高亢热烈、语言亦庄亦谐,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三)咸水歌。

北海“咸水歌”几百年来都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它精简短小,但又富有内涵,以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被疍民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歌曲,它不仅体现了该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特殊性,还在本质上反映出疍民独特的水乡情怀。其演唱形式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歌曲有着相同之处,但又因风俗、语言、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疍家独特的演唱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在日常生活劳作,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以歌谣形式描绘不同的情感,所以说咸水歌的歌唱内容十分丰富。北海“咸水歌”曲调繁多,歌词内容涵盖疍家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叹家姐》、《咸水歌调》、《姑里妹》、《十二月送人歌》、《伴郎》、《伴嫁》、《叹古人》、《叹字眼》等。而《叹家姐》、《咸水歌调》是最具典型性的传统的北海外沙“咸水歌”,它们的曲调亲切自然,热情悠扬,委婉感人,甜美流畅。歌曲常常都是上下两句的一段体,每句字数不尽相同,句末一般要求押韵,但也有少数不押韵的,每句曲调多是因字取腔,但衬字的音调及句末收音都必须是相同的,并且不管唱多少段,其反反复复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三人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格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感情浓郁、亲切。工作和休闲时叹唱儿句,焕发精神。北海“咸水歌”,因传唱地域而得名。这种富含海之韵味的歌谣,随着疍民迁徙漂移,在北海的文化土壤落地生根,既保持原生地同名歌种的血缘关系,又吸收了迁入地土著渔民歌种的养分而不断发展成熟,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是北部湾沿海一带以船为家的疍民世代传承的一个歌种。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厚,文化生活日加丰富多彩,加上疍民的上岸、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唱、会演、喜欢听、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人和听众双双流失的危险,甚至面临失传。因此,我们探讨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最终还是要让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此外就是试图籍此引起人们对它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保护传承落到实处:一是要全面发掘、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字、影像等资料。二是要积极改革、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生存环境,赋予它在信息时代新的意义。三是要大力普及、提高,努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实现经常性,稳定性,持久性。四是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把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

广西北海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研究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我们有责任在每一个时代中展现它的风采,守望这份财富就是现代的我们应尽的责任。愿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为繁荣艺术文化市场,奉献绵薄之力。

民间艺术论文篇十九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的稳定性,例如sis模型、sir模型、seir模型等,随后文章有提出了促进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有效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电子邮件控制法、局域网中的病毒控制措施、互联网中的病毒控制方法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有部分不法分子会通过网络进入他人的计算机,并偷取一些机密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一些违法活动,从而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因此在计算机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网络的安全问题,做好计算机的防御工作。

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的稳定性。

(一)sis模型。

这种网络中的病毒模型将其中的节点划分成不同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容易受到感染的状态用符号s来进行表示,另一种是已经受到感染的状态,用符号i来表示,在具体情况下节点在这两种状态中可以进行转化。比如节点在s状态下被病毒所感染,就会从s状态转变成i的状态。当节点处于i状态中并且经过相关的杀毒处理后同样可以转化为s的状态。

(二)sir模型。

这种模型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它在网络中将其中的节点划分成三种状态,除了在sis模型中涉及到的感染状态i和易感染s的状态,还新添了一种处于免疫状态的r,这个新出现的状态r具有一定的抗病毒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sis模型解决了一些不足,在帮助计算机防止感染病毒的同时,还有效阻隔了病毒的传播扩散。

(三)seir模型。

这种模式是对sir模型的一种改进,除了涉及到免疫的状态r、已经被感染的状态i、易感染的状态s外,还增加了一种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e状态。e状态就是指其中的某个节点已经受到病毒的感染,但显示出来的却是没有受到感染的状态,这一特点也体现了感染病毒的延后性,这种节点在感染病毒的初期会处于潜伏状态表现一切正常,但一旦爆发就会将感染特点暴露出来,并迅速扩散开来。

二、如何有效控制计算机的网络病毒传播。

(一)电子邮件控制法。

随着我国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使用邮件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但同时邮件病毒也开始在网络中传播开来,逐渐威胁到网络的安全,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现在我国的大型企业中都普及了自动化办公系统,其中邮件服务器是这个办公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会受到较大的威胁[1]。面对这种问题,企业可以将监控系统和病毒防御系统安装在邮件服务器里。比如可以在被病毒感染的电子邮件进入企业计算机系统后就会进行自动的查杀和拦截,从而保证邮件的安全后在将其转发给相关用户。而一般的普通用户可以在接收带有疑问的软件时将计算机中的病毒防御软件同时开启,并实时处理电脑病毒。

(二)局域网中的病毒控制措施。

一般情况下,在局域网络中进行传播的病毒往往是危害最大,传播速度也是最快的,当计算机在局域网内被感染病毒后,就会使计算机内的文件出现损坏或是丢失的问题。甚至要想将其中的部分病毒完全清除需要将硬盘格式化才可以,从而造成文件的丢失,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在局域网中进行传播的病毒相对来说解决难度较大,传播范围较广,并且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为此要想对局域网中的病毒进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做好计算机的保护工作,及时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并定时维护计算机,做好杀毒处理工作,从而为计算机的正常运转提供基础的保障,比如一些较为常用的杀毒软件腾讯杀毒、360杀毒等软件。此外,计算机用户还要保证文明上网、绿色上网,防止浏览一些不好的网站,正常情况下,那些不正规的网站一般都会带有各种病毒。在插入u盘时,也要先查杀病毒,在确认没有威胁后在进行使用。在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中也要对杀毒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修补计算机的漏洞。加强管理局域网,构建科学的管理系统,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局域网中要组建病毒检测中心,以此来对计算机进行严格的管控,一旦发现病毒就要立即切断感染源,避免病毒的传播扩散。

(三)互联网中的病毒控制方法。

互联网的诞生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人们在使用计算机时受病毒感染的几率较大,互联网中的病毒具有较深的隐蔽性,人们很难发觉。因此许多网络中的不法分子都喜欢将病毒文件放置在用户处于正常使用的程序中,当用户不将软件启动时,病毒就会一直隐藏起来,即便用户启动杀毒软件,也难以发现病毒。但当用户浏览病毒网站时,隐藏在软件中的病毒就会立即显示出来,这时在用软件查杀病毒就已经晚了,只能对病毒进行一定的控制,随后在处理病毒。因此在登入互联网时,一定要做好计算机的病毒防御手段,做好防火墙工作,及时拦截一些有问题的信息,用户在观看网页时,要一直启动病毒查杀软件[2]。

结语:

总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但由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特性,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并非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区域,因此我国应该继续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控研究,维护好我国的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闫岩.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初探[j].电子制作,20xx(10):40+29.

[2]杨洋.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措施分析[j].企业导报,20xx(14):146+98.

民间艺术论文篇二十

日前,笔者专程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东潘村采访了民间剪纸艺人高金氏。现年已是91岁的高金氏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热情好客,初次见面给人以亲切和善质朴的感觉。作为一名普通农民,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民间剪纸艺术已有70多年。她的作品立足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服务大众,讴歌生活,赢得了村民广泛好评。

谈起高金氏的剪纸历史,她饱含真情侃侃而谈。自幼高金氏热爱生活,酷爱绘画剪纸,尽管没有上学读书,但是她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注意观察善于思索,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12岁便学会了剪纸,14岁剪出的作品《大吉大利》、《嫦娥奔月》、《牡丹花开》等作品赢得了村民广泛认同。自此,在文化生活异常匮乏的年代,只要有空闲时间,她会每天拿起剪刀,把自己的想法、爱好、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剪纸的方式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仔细观察高金氏的剪纸艺术,非常随意非常自然,经常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随手拿起剪刀就剪,从来不打草稿,或许正是如此,她的作品大胆突破了传统表现手法,突出了作品的写意风格,犹如从黑土地上走出的少女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生活的纯朴带着人生的追求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平时高金氏生活清苦,尽管没有文化,但是她却始终感恩生活,感恩社会。特别是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感受身边生活的巨大变化,真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金氏凭着多年的观察、历练和把握,她的剪纸也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民间传说、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歌颂社会主义生活的现代化题材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展示。

纵观高金氏的剪纸作品构图完整丰满,讲究对称艺术,阳剪阴剪运用自如,剪法纤细与质朴巧妙结合,线条流畅,图案精美,采用排剪方法表现鸟兽羽毛,栩栩如生。时间久了,附近村民知道了高金氏的剪纸艺术,为了美化生活,经常上门索要,她毫不吝啬,无偿赠送,并以此为乐至今依旧乐此不疲。

民间艺术论文篇二十一

传统民间艺术在本世纪受到极大的冲击,正在走向“消亡”,同时后继乏人,能够演绎古老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优秀的文化正在不断流失。与此同时,新型的学校音乐教学模式日趋西化,音乐课中传统民间艺术模块的缺失导致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失衡,其主体地位受到动摇。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何去何从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思量的。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孕育、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它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性,风格迥异的艺术性,体现出各族人民在观念、情感、视听审美经验上的差异,也全面反映了各族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对生命的最真实的感悟、对自然最真切的感知、对生活最朴实的写照。

(一)传统民间艺术走向“消亡”

20世纪以来,各地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走向工业大国,民族文化赖以生长的空间受到挤压。所谓的“文明”与“落后”,所谓的“流行”与“传统”,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变革中受着极大地冲击。现如今,大家更多思考的都是如何改变、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加上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冯骥才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他呼吁:“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但是谁来充当民间艺术的“守护神”?这是一个沉重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传统民间艺术存在着现实问题,如我工作的城市———桐乡,其长年流传的说唱艺术“三跳”也不例外。当年老艺人演出唱满茶楼,只可惜弹指间,“至今唯有鹧鸪飞”。曾对“三跳”的发展和兴盛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许多老艺人都已作古,一些经过几代艺人锤炼加工、精辟生动、贴近生活、幽默风趣的好书目也逐渐失传,后继乏人,会演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作为桐乡的文化艺术遗产,“三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缺失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旧的传承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的主体地位动摇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民间艺术的缺失。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多是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或以民间艺术社团组织来进行的,但这种传承方式现在却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我国社会教育体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渠道的文化传承,因此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该迎合新时代的步伐,思考学校教育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路径。而长久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忽视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演唱当地民歌?这种现象已引起各国教育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挖掘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重视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未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主体地位动摇。

回顾历史,上世纪前半叶外强入侵,西乐随之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巨大冲击。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富国之道,开始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音乐教育也效仿西方。曾经传统艺术一度被认为是“四旧”、“封建”、“老土”。由于盲目崇拜西方音乐,传承西方音乐的现象泛滥。使得中国音乐文化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我们的音乐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的,理论教学系统是西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几乎断层。由于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价值观被摒弃。拥有几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民间艺术成为“昨日”,直接加剧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滞后现象的产生。

[1]樊祖荫.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g]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500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