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规划方案 企业战略与执行心得体会(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0:53:08
企业战略规划方案 企业战略与执行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2023-11-26 20:53:08     小编:碧墨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企业战略规划方案篇一

企业战略是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的总体指导,而执行是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有幸在一家中型制造业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职位,亲身经历了企业战略与执行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执行策略,通过实践不断成长进步。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企业战略与执行中的心得体会。

在企业战略的制定阶段,首先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竞争优势,明确目标和规划。战略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市场需求、竞争环境、企业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在过去的一次业务扩展中,我们通过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到,该领域正在蓬勃发展,并且发现了与我们企业实力相匹配的机会。在制定战略时,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实力的匹配,确定了新业务领域以及市场份额目标。这些目标在未来几年将成为企业增长的驱动力。

战略制定后,执行阶段变得尤为重要。在执行过程中,明确的目标、灵活的方式以及良好的沟通是关键。首先,明确目标和职责是执行过程的基础。在我们企业,每个团队和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如何贡献到整个战略中,这提高了执行效率。其次,灵活的方式是适应变化的关键。市场环境经常变化,执行计划也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适度调整。在我们的团队中,我们定期进行战略评估,及时调整执行计划,以应对市场的挑战。最后,良好的沟通是执行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发布周报以及设立沟通机制,确保每个成员都了解战略目标和执行进度,避免信息流动不畅造成的误会和延误。

在过去的战略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学到了诸多的经验教训。首先,战略与执行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过去,我们在执行过程中曾发现,战略无法顺利实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执行计划与战略目标没有紧密结合。因此,我们开始将战略目标和执行计划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设立了明确的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执行效果。其次,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是执行成功的关键。一个稳定的、高效的团队可以更好地推进战略实施。我们通过培养团队文化、激发员工潜能以及优化团队协作机制,提高了团队的执行能力。最后,执行的结果需要不断衡量和总结,以便及时调整。我们建立了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了解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与执行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制定战略时,要全面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实力,明确目标和规划。在执行过程中,明确目标、灵活方式和良好沟通是关键。同时,我们要学会从经验教训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战略执行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对企业战略与执行过程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企业战略规划方案篇二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业界公认的企业成功关键之一就是拥有正确的战略规划。而企业战略规划本身的建立也并非是一夕之间完成的。通过十年的经验积累,我对企业战略规划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下面就来分享这十年的感悟心得体会。

第二段:有效性策略

在企业战略层面,有效性策略是追求竞争优势的核心。尽管市场竞争很激烈,并且变幻莫测,但从长远来看,真正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在这些挑战中保持机动性。因此,企业所选择的策略应该有弹性,能够应对未来变化。在这方面,我是考虑以研发创新为发展的驱动力,团队智慧极大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段:资源配置

从长远来看,并非所有的资源都会是可持续的。在十年的企业经历中,我意识到资源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如果企业过度依赖某个单一的任何资源,那么风险就会变得极大。这种情况下,在某些时候,企业将难以生存下去。因此,在资源配置上,我会采取多元化和保守的策略。在战略规划中考虑到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以及能够获得新资源的方式。

第四段:目标与传达

企业的目标设定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体员工理解并积极支持这些目标的实现。在十年中,我发现,在目标设定方面,需要同时考虑到员工和客户的需求。在传达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我强调了员工就任何与这些目标相关的问题都要保持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有员工都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五段:实时监控

不断地检查战略规划的执行是十分重要的。在十年的企业经历中,我认识到,经常地制定计划和监督执行是必要的,而我也会总结这些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为何成功或失败。在监督执行过程中,我会集中关注关键的日程,识别最可能会出错的位置,以及找到不常规的解决方法。这可极大地帮助企业后续的规划和执行。

结语

通过这十年的总结,我发现企业成功需要正确的战略规划、可持续的资源配置、深入的目标设置和实时的跟踪监督。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些体会中有所启示。

企业战略规划方案篇三

甲方:

乙方:

为加强投资理财领域的合作,推动甲乙双方各项业务发展,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就结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双方的合作应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遵循互惠互利、平等诚信原则,以建立长期、战略性的业务合作关系和促进双方业务的共同发展为目的。

第二条

双方达成合作关系后,应积极为合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落实本协议内容。

第三条

理财服务

1、甲乙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建立理财平台,共同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乙方聘请甲方为投资理财顾问。

2、双方理财合作的主要形式为:乙方向甲方的客户发行信托计划,募集资金进行投资运用;乙方发行信托计划,可聘请甲方担任信托计划的投资理财顾问,乙方参考甲方的建议投资运用信托资金。

3、双方共同研发理财产品,拓展理财领域,协商确定理财方案和选择投资顾问,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理财服务。

第四条

投资基金:在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双方可合作开展私募股权信托投资和房地产信托投资,以及共同发起设立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和房地产信托基金在内的各类投资基金。

第五条

信托产品业务合作:甲方可接受乙方委托,向客户介绍乙方发行的信托产品,并提供咨询和顾问等服务。

第六条

金融产品研发

1、甲乙双方应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加强合作,结合各自的业务优势,共同开发适市场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

2、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充分发挥各自业务优势,为双方的重要客户提供资产重组、财务管理、债券发行、企业改制、年金信托、股权信托等方面的咨询和方案设计等金融服务。

资产管理

1、乙方将信托工具运用在资产处置和优化、融资租赁方面时,有权选择甲方作为合作伙伴。

2、甲方利用自己的研发团队,为乙方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产品设计及创新服务。

第八条

网络、客户、技术等资源的共享

1、甲乙双方同意加强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等方向的交流与合作。

2、甲乙双方同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双方客户资源共享。包括:甲乙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相互推荐优质项目及客户,甲方积极向乙方推荐具有投资理财需求的优质机构客户,配合乙方拓展信托业务;甲方将根据乙方风险管理要求,提供金融投资组合的个性化理财产品。

第九条

费用:甲乙双方有权要求对方为己方在合作中提供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服务支付费用,但要求的费用不应高于同等条件下对其他客户收取的费用,具体以双方代表所签订的确认书和其他协议为准。

第十条

定期沟通与交流

1、为加强双方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并共同研究、开发新的业务合作渠道和品种,乙方委托甲方进行金融信托业务的创新研究与拓展。

2、甲乙双方可定期举行例会对市场变化、客户需求和产品开发进行交流沟通,以增进相互了解,提高合作效率。

第十一条

保密条款

甲乙双方及其代表提供给对方的所有文件(包括纸质和其他介质文件)和客户资料都属机密信息,应妥善保管,在未征得对方同意前,不得用作任何与双方合作内容无关的用途,也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或许可第三方使用。任何一方违反保密条款造成损失的,均应承担法律责任并进行赔偿。

第十二条

协议的修改

1、协议生效后,甲乙双方不得因单位名称的变更或者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承办人等事项的变动而不履行协议所规定的内容。

2、本协议由甲乙双方共同制定,对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未经另一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修改、终止本协议。未尽事宜,以补充协议为准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协议执行中如与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不相符,甲乙双方应按规定修订本协议。

第十三条

甲乙双方的战略合作不具有排他性,双方在合作的同时,都可以和其他相应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第十四条

本协议为甲乙双方进行全面业务合作的框架性协议,合作项目中具体事宜需双方业务部门在具体合同中进一步予以明确。框架协议与具体业务合作合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甲乙双方合作的法律文件。双方合作的范围亦不局限与协议内容,可随双方业务发展作相应修改。

第十五条

本协议有效期两年,自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或盖章并加盖公章后生效,到期经双方书面同意,可延期________年。

第十六条

本协议正本一式贰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乙双方各执壹份。

甲方:

乙方:

年月日

企业战略规划方案篇四

我国民营企业在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对战略性绩效管理认识不足、战略性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战略性绩效管理指标设置不科学和缺乏畅通的绩效沟通和反馈渠道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在企业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结合、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绩效沟通和反馈机制的健全上做出努力。

民营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pdca理论

随着企业管理向战略管理阶段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作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战略性绩效管理日益成为连接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这一企业战略性资源的纽带,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实现效益和效率两个有效性的关键。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先天性缺陷,在战略性绩效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以促进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战略性绩效管理涵义

战略性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一个闭合式循环。通过这个良性循环过程,管理者能够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不断改进员工、团队和组织绩效水平,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与绩效管理相比,战略性绩效管理更着重于团队绩效与组织绩效一体化导向,着重于长期绩效导向和竞争优势导向,关注焦点集中在组织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上。

(二)战略性绩效管理作用

一是有利于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它能让管理者将最明确的信息和责任传递给员工,有利于员工充分体会到战略性绩效管理对自己的近期和长远发展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员工情况。它能让管理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层级员工的工作绩效,发现实际工作与期望目标的差距。三是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它能将员工的工作目标同部门的目标、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这就保证了员工的工作目标和组织战略目标的同步达成。

(一)对战略性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我国民营企业对战略性绩效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依然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划等号,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年末填写的那几张考评表就是绩效管理。实际上,战略性绩效管理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绩效的问题,还包括对组织绩效的计划、考评、分析与改进,是对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战略性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战略性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能否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促使每位员工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是关键。但在目前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中,企业的绩效目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这样,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发生了严重脱节,难以引导所有员工趋向组织的目标。

(三)战略性绩效管理指标设置不科学

绩效指标的选择和确定是战略性绩效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许多民营企业管理基础非常薄弱,但却刻意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所采用的绩效指标可谓是做到了面面俱到。这种做法必然导致难以突出那些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几个关键指标,所以很多国企的考核指标面目基本一样。另外,在考评标准上也缺乏量化和可操作性,而且与绩效计划结合不紧密。

(四)缺乏畅通的绩效沟通和反馈渠道

要做好战略性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深入系统的看待绩效管理,建立良性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很多民营企业的绩效沟通与反馈机制非常不完善。民营企业往往不重视与员工充分沟通,也很少为员工提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这便导致员工不知道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绩效考评工作无法达到改进绩效的目的。久而久之便造成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员工的抵触情绪。

(一)促使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有机结合

首先,绩效计划的制定要与企业愿景和战略一致,并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其次,根据企业愿景、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确定整个企业的绩效目标。之后,通过企业的绩效目标与企业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以及业务流程的相互结合,将绩效目标分解到各级组织上。

最后,经过层层分解,将组织绩效落实到员工。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将企业绩效目标与员工绩效目标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得以协调统一。

(二)以pdca理论为基础进行战略性绩效管理

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给予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这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民营企业要运用这一方法,形成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闭合式循环。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简便而有效的考核方法是战略性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大量的因素影响公司总体目标实现,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只是少数关键性因素。所以民营企业要围绕关键性因素来设置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另外,民营企业还要重视绩效评价体系的执行,一是过程方面,考核一定要按照程序和标准去做:二是考核结果要真正运用,也就是说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人员调配、晋升辞退、职业生涯规划等要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战略规划方案篇五

置身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只注重内部发展,而应该放眼世界,从战略的高度出发,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战略成本管理切入,培养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和服务”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从成本管理出发,选择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二是以战略管理的思想为基础,思考如何控制好企业的成本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多角度、全方位等特点,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比较,具有开放性、全面性和长期性等优点。

(一)思想上不重视,对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虽然能够引进和开展战略成本管理,但其观念还是停留在原有的传统观念里。就目前的状况看,一部分企业主管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忽视了产品的开发和售后服务等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市场和追求短期业绩上;还有一些企业主管虽然重视战略成本管理工作,但其只是单纯的关注企业生产阶段的成本,对联系上下之间的客户认识不足,目光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节约成本上,这种片面地依靠节约内部成本而确保运作环节的有效进行,不利于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二)各部门配合不到位,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具备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条件,但这些企业在加强部门合作和提高员工素质方面比较欠缺。在我国很多企业中,只有一些专门从事成本管理的工作人员和对应的财务主管人员可以参与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而其他部门的员工则很少过问此项问题;除此之外,信息工具的使用也很有限,成本管理的手段仍以简单的信息处理或手工操作为主。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员工的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意识淡薄,不能树立品牌意识;第二,存在一定数目的员工惰性太强,懒于学习新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由此可见,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具的使用和传递的准确性也需要提升,而提高员工素质则是最重要的一点。由于存在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工作,这对在我国企业内部广泛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一)转变思想,为战略成本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战略成本管理工作,对企业的主要领导进行培训,让他们多接触新的观念,从而理解并重视这项工作,真正认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并积极付诸于实践。其次,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注重全局和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因此我们的成本管理工作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做好准备,做到未雨绸缪。一方面,必须更新成本观念,树立新的成本意识。这就要求管理者和职员都要有较强的成本观念,为战略成本管理工作的实施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结构和组织系统进行调整和完善,这为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总之,从企业的领导到基层员工都要转变思想,从根本上重视战略成本管理。企业也要探索适当的途径和方法,使战略成本管理广泛应用于实践当中。

(二)协调各部门工作,提升员工素质

首先针对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的问题,企业领导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来组织和设计,组建充满活力的团队,使得相关部门的人员紧密联系起来,最终使战略成本管理得以有序、协调地展开。而对于企业的职员来说,必须以建立团队的方式进行合作,其中的成员必须有统一的目标,需要有对目标的认同感和紧迫感,并能够为领导提供恰当的建议。只有企业领导和员工团结一致,积极参与,才能使得战略成本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起来。其次,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企成本管理工作的实施,这就要求企业领导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企业有关部门可以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员工的品牌意识,培养员工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员工讲解新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努力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解决当前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有利于企业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还有利于各部门协调一致增强交流与合作。我国企业实行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使企业自觉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使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企业战略规划方案篇六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将企业战略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特征以及企业获得持久性竞争优势的战略成本管理路径进行了具体探讨。

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处于开放性经济环境下成本管理必然选择的结果,而企业成本管理的演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密切相关。20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促进成本管理发展最有利的时期。这一时期,成本管理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以工程驱动的标准成本为标志,以成本控制为特征,通过标准操作方法来确定标准成本,以达到控制成本、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2)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以成本性态分析为标志,以预测决策为特征,通过变动成本计算和本量利分析,以满足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3)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成本动因分析为标志,以作业成本管理为特征,通过批评传统成本管理法并提出作业成本计算法(abc),以改进单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及销售价格和产品结构决策的可靠性。(4)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市场驱动的标准成本为标志,以战略成本管理为特征,通过融入战略管理思想并创立战略成本管理,以适应外部环境剧变和战略管理发展的需要。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将企业战略与成本管理相结合,把成本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层次上,从战略高度对企业生产运作的总体成本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努力寻求并创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是对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一次适应性变革,也是对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及核算方式的一种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拓宽成本管理的时间范围。即从一个单纯的会计年度经营管理的层次提升到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管理层次;(2)拓宽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即从单纯的会计成本核算层次提升到企业内部所有经营活动核算层次;从单纯地关注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延伸到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企业外部;(3)拓宽成本管理的适用范围。企业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并在不同战略选择的背景下,综合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进行成本分析和管理,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要求并实现竞争优势。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从追求成本效益到发展企业竞争优势的管理目标,具有战略性;从内部成本管理到重视外部环境的管理理念,具有外部性;从分析直接成本动因到整个价值链的管理对象,具有全面性;从短期、暂时到周期、持续的管理方式,具有长期性。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路径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将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和基本思想渗透到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和全过程管理之中的企业管理方法。本文提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重在目标成本规划、作业成本控制和责任中心考核三个环节上,使成本规划和产品设计一体化,从根本上降低成本;从成本动因出发进行成本控制,将成本动因拓展到作业,使成本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作业成本管理;以同质作业合并形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确认责任中心,规范责任、权利和利益之间的对等关系,将责任成本的评价与考核落到实处。

2.1目标成本规划

目标成本规划于20世纪80年代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用,大大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企业目标成本规划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新产品的设计之前就制定出目标成本,并以此作为产品从设计到推向市场的各阶段所有成本确定的基础。目标成本规划的核心是强调应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设计这些产品投产前的前期阶段上,依次为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制定成本目标。目标成本规划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本质要求,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

第一、目标成本规划使得成本管理的范围得以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扩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销售网络的复杂化、市场风险的增大以及管理思想与手段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产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环节重要性的下降及产品成本中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研发成本、服务成本或称后援成本的比重日渐上升。此时,传统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进行扩张,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体系,从全流程的角度实施成本跟踪与控制。而这种跟踪与控制恰好可从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一个过程中所确定的产品的目标生命周期成本作为运作的起点。

第二、目标成本规划的重点是确定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该目标成本是由产品的联合开发设计小组根据市场信息、内部潜力的.挖掘以及供应商的潜力挖掘和协作而确定的。这意味着成本管理的重点将由传统观念下的生产制造过程移至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制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产品的功能设计得越复杂,制造成本也要相应增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追求个性化产品,迫使企业不断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尽可能地根据顾客的需要提高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从而导致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大小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位美国会计学家在对美国的制造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企业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产品的制造成本占整个制造成本的比例高达7队至9呢之间。

2.2作业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法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将成本费用追溯到产品开发、营销、制造、配运和服务等项流程,即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管理以持续改善和优化价值链为目标,将企业成本管理分为成本避免和成本控制两个层次,并贯穿于企业整体作业链之中,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从而形成新的成本标准,有效的实施成本管理与控制,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作业成本法控制体现在:

第一、以作业成本法确定产品的标准成本。在传统成本观下,标准成本制定以产品为核心和起点,成本信息主要源于产品生产过程,成本费用分配标准过于单一。以单一标准分配制造费用,可能引发不利于成本控制的行为。例如为了追求有利的价格差异,采购人员可能购买质量较差的原材料或大量采购,以获得数量折扣的利益,结果势必造成废品率的大量提高。在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情况下,以单一标准分配制造费用,还会导致产量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成本偏高,而产量小、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产品成本的严重扭曲,从而造成生产经营决策失误。作业成本法是按成本产生的动因,采用多种分配标准,增强了成本费用分配的相关性与因果性,使得产品成本计算趋于客观与准确;以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标准成本,更有助于分析成本动因与成本构成的合理性,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第二、以成本动因分析为主线完善标准成本控制。传统的标准成本计算与控制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成本形成动因的单一性和成本信息的不完整性,使得成本分析与控制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是一个由各种作业构成的价值链,企业活动是一系列作业的结果,这些作业由研究与开发、产品、服务或生产过程的设计、生产、营销、配送、客户服务等环节组成,并相互连接构成了作业链,这些作业的传递过程形成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作业链又是价值链。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范围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各个环节、质量检验、装配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它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成本动因分析,能为价值链分析提供全过程的成本信息。同时作业成本法注重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标准,从而为标准成本分析与控制提供了客观、合理的依据。

2.3责任成本考核

传统责任成本中心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的,并据此进行责任预算、责任控制和责任考核。它的局限性表现在忽略了许多不同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联系和同质性的费用的责任归属。作业成本责任中心的划分改变了这一状况,冲破了职能部门的桎梏,以同质作业合并形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确认责任中心,这就使更多的费用纳入责任管理,且规范责任、权利和利益之间的对等关系。同时,以作业中心为责任中心使责任成本核算和作业成本核算的口径保持一致,使责任成本的评价与考核落到实处。其次,作业的使用产生大量有助于业绩考核的数据和信息。作业成本控制中的责任由于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必须以明确划分各类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为前提,而这些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中一部分属于财务信息,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非财务信息,这就为管理人员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两个方面进行业绩评价提供了可能。最后,促使业绩评价指标趋于多样化,作业成本法不仅保留了原有责任会计系统有用的财务指标,而且更多地结合了非财务指标作为作业中心业绩评价与考核的指标。

一般而言,企业通过对自身外部价值链分析可以改变与供应商、购买商的关系,寻求战略优势和成本降低机会。但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控制与评价,是基于对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分析,有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成本优势的一个过程。所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运用应体现企业战略要求,从前瞻性、全过程、全方位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提供相关信息,其具体运用可以总结为:(1)体现战略要求。根据市场调研、企业内外环境分析以及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为企业进行战略定位。(2)目标成本规划。根据企业战略定位,依据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和全过程管理要求,确定目标成本。(3)将目标成本分解,一是以作业为对象分解为作业成本;二是以人为对象分解为责任成本,将各作业的目标成本落实到责任人,在实行成本控制时,各责任人以目标责任成本为标准对各作业的成本实行监控。(4)以责任中心为单位,对目标作业成本和责任成本进行成本核算,以成本动因为主线分析与评价目标成本管理业绩。

企业战略规划方案篇七

每过去十年,企业界都出现了新的趋势和变化。领导者在战略方面做出的决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学习企业战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参加企业战略十年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个课程让我认识到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的经验中,我见证了很多企业因为缺乏明确的战略而失败的例子。他们往往被市场的变化所措手不及,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然而,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企业能够有条不紊地应对市场的变化。这个课程教会了我如何制定和实施战略,以追求企业的长期目标。

其次,参加这个课程让我意识到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中,我目睹了许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崛起和失败。市场竞争力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学习企业战略,我了解到如何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如何创造独特的卖点,以吸引和留住客户。我还学习到如何分析竞争对手的策略,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反应。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在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市场竞争,而且也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第三,这个课程教会我如何有效地管理企业资源。在过去的十年里,我注意到一些企业由于没有合理地管理资源而陷入困境。有效地管理资源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学习企业战略,我学到了如何合理分配财务、人力和物流等资源。我学会了优先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这些技能帮助我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公司的资源,提高了公司的效率和竞争力。

第四,参加这个课程让我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里,我见证了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创新精神而被市场淘汰。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通过学习企业战略,我认识到了创新的战略意义以及如何在组织内部促进创新。这个课程教会了我如何开发新产品、服务和市场,以保持竞争优势。而且,它还激发了我对创新的热情,并鼓励我在工作中积极地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案。

最后,这个课程给我带来了一种更全面和长远的战略思维。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学会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发展,并认识到战略决策的长期影响。我了解到不仅要关注当下的经营目标,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战略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个课程的学习使我具备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战略思维能力,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之,在参加企业战略十年课程后,我对企业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识到了企业战略的重要性,知道了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掌握了有效管理企业资源的技巧,懂得了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并发展了更全面和长远的战略思维。这些心得体会不仅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帮助,而且对我所在的企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我相信,通过持续地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战略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战略规划方案篇八

第一段:引入企业战略实施指南的重要性(150字)

在目前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然而,战略制定并不足以保证成功,实施指南同样重要。企业战略实施指南是企业将战略目标转化为操作行动的具体方案。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工具,还指导企业如何在执行中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无法预知的情况。在本文中,笔者将分享个人实践中提炼的一些心得,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战略。

第二段:如何建立有效的执行团队(250字)

首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执行团队可以确保战略能够从思想到行动的落地。建立团队时,需要考虑到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工作经验和工作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在确定了团队成员后,还需要建立明确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信息流转顺畅。此外,团队成员的反馈和总结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不断优化和改善工作。

第三段:如何确保有效的沟通和协作(250字)

第二个关键点是确保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一般来说,企业战略要同时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和业务。为了保证战略实施的顺利进行,各部门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这包括定期的会议和跨部门协作计划等。在沟通和协作时,我们需要非常清晰地传递信息和要求,以确保行动被正确地执行。同时,也需要确保领导人员的指示和要求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传达和反馈。

第四段:如何控制风险和改善执行(300字)

成功实施企业战略需要确保执行过程的稳定和可靠。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持续监测和评估项目进展和成果,同时也需要快速响应和调整计划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或减少潜在风险的影响。此外,对于执行过程中的弱点和缺陷,我们也需要及时反馈和纠正,不断寻求改进。反思和评估已经实施的计划,发掘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更好地做出调整和改进。

第五段:总结企业战略实施指南的关键步骤(250字)

在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建立拥有实力的执行团队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需要持续监测和评估项目进展和成果,及时调整风险控制和改善执行的措施。企业战略实施指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的。通过改进质量和速度等方面的指标,我们可以找到不断提高业务绩效的方法并做出决策。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团队协作和共同完成实施计划的机制,不仅有利于企业实现业务目标和交付客户期望,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047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