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文大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2:13:06
古代汉语论文大全(22篇)
时间:2023-11-26 22:13:06     小编:雨中梧

在工作和学习中,总结是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之一。如何有效管理时间总结范文展示了不同领域和层次的总结方式和手法。

古代汉语论文篇一

教师、学案、学生、学具是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结构,但是在这些主要的结构中,我们要明确的是,学生是整个教学模式主要受众,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所以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其他的结构都是围绕学生学习产生的。在整个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穿插启发性的教育。学案中教师要融合启发性问题开动学生的自主思维,课堂中教师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延展性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注重学生性格与情操的发展性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开放性,师生之间关系的开放性。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根据历史材料的数据分析,开放性探究问题不同角度的立场关系。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1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特点。

历史教学的建立出发点是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积累情况,基于这种情况对学生展开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的核心动力是学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激励学生对历史教材自我解读理解的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思想,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独特个人思想。以主动学习为切入点,是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学生之间探究学生等学习模式,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保证历史课堂民主教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课程当中参与教学的过程,并且为其参与的部分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时效性。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尊重学生本身的差异不同,提倡建设新型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历史课堂充满磁性教学的韵味。

2.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历史教师在准备教学学案,在课前的时间段发给学生。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对自己的学习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有目的性的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预习,教师分发给学生的历史学案中会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针对学案中提到的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部分、难点部分做好标识。这样引导性的教学就会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盲目地,那么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通过课前学生利用学案进行的预习,有针对性的将课程中的内容、难点、重要部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心中有了学习的目的性。那么教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讲明的是,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明白本篇课程在单元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段历史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之后课堂的教学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做问题讨论,以解决教学中提出的课本基础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学习的模块中,需要教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精讲内容,在讨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要求教师能够针对这一难题的疑点进行准确的剖析,抓住问题的要害理清思路,快速的明晰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就是课堂小结,在通过引导教学、小组讨论、自主学习之后,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做一下思路的清理,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历史知识结构,不仅仅能学习到其内在的知识联系,也能够掌握外在的知识形式,这样能给学生一个稳定的历史知识框架,形成有效的历史知识体系,对于以后的历史教学有一定基础作用。检查学生对本堂课程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及掌握程度,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最后一个步骤。为了能够巩固学生的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够培养成求异延伸的主动学习性,需要教师在拟定学生的练习题时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延伸:

(2)教师拟定历史练习题的过程中要掌握题量以及题目内容难易程度,要做到由浅入深的拟题设计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由表入里的,练习题以课堂完成为最佳状态,不要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课业负担。

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引导基础知识的学习进度;

(2)教师指导能力的体现;

(3)教学中创新研究力度的加大。

3、结论。

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融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上更加深刻,相较于传统形式的教育,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更好的激发,对于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在教学模式当中,为了符合当下的教育制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在课堂之中,虽然在初始阶段会出现一些衔接上的问题,但是经过教师的细心改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代的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脱颖而出,融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将当代的教育模式推进到实践中,使之不再趋于形式化、表面化。

古代汉语论文篇二

而平等公正的观念也会在社团内部的种种活动中形成与体现。各个成员或社团间的合作会促进他们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主要的是:能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形成民主、自主、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更能锻炼他们组织与思考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在社团会员之间形成,会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社团活动中,会员能够自由平等地发表交换自己的意见,不存在所谓的上级与领导的权威,民主气氛较为浓厚。社团组织者从开展活动的方式到思维方式,从不独立依赖变为有主见自立,从有问题求助到有问题思考,从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层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激发学生思维,促进高校科研创新。

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成员可以深刻认识某些事物本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共同研究同一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而外从而总结与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听取专家报告,查找资料后形成自己的独立创新思维。社团活动除了让社员能够锻炼自己实践的能力,社员在参与社团组织的个性比赛或者竞技中,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或者某方面的能力,共同进步,在思想与知识方面有深层次的交流,特别是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碰撞,更能促进高校的科研创新发展。

古代汉语论文篇三

根据笔者的观察,内容单一、形式固化的体育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参与运动兴趣不高,意愿不强,体育运动的多元化功能也无从体现。为此,学校要重视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以我校实际为例,每天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有以下内容。

1.入场律动(6分42秒):其作用是调整队形,使学生迅速从静止状态过渡到运动状态,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七彩阳光分组游戏(8分32秒):这是反映学校精神面貌的大型集体活动,学生用短绳、长绳、板球、橡皮筋、毽子、沙包等小型器械按班级开展活动,可以鼓舞人心,增强凝聚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

3.韵律操(4分26秒):韵律操是一项激情、健康和经典的时尚运动。它以律动的基本要领为核心,以身体协调为基础,吸收、融合了多种现代优秀的艺术元素编创而成,是包含了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体育娱乐活动。既丰富了学校的课内外体育活,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继承和发扬了体育精神。

4.跑操(3分15秒):其作用是增强学生的柔韧性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展现学生的青春与活力。

二、缓解学习压力。

体育运动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知识难度、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心理负担。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大多数家长往往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的影响,在课余时间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与兴趣班,没有考虑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这些压力无法通过正确的途径得到释放时,极易导致小学生出现压抑、烦躁继而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阳光体育运动既保证了学生每天的活动量,增强了学生体质,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压力释放的合理出口,一举两得。

三、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

现代社会,锻炼成为时尚,健康也被作为个人财富。想通过一周三节体育课培养自主锻炼能力与终身体育意识显然远远不够。学校体育教师如能及时正确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对终身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影响,并适时地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方法,帮助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将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阳光体育活动都以韵律操、健美操、跑步、武术等形式展开,很多学校根据本校和学生身心发育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调整过后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更加符合本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质水平等实际情况,对增强本校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校,固应有良好运动习惯;学生出校,亦应能促进社会运动风气。”阳光体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基层学校更应该在阳光体育运动组织上多动脑筋,设计出更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的活动项目,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古代汉语论文篇四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

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

古代汉语论文篇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第八中学)。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我国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而作文教学正是这些水平提高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呢?这是值得探索的。

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进行词、句、段、文的训练。对于词语我们可以开展:(1)连词成句;(2)遇景用词;(3)词语辨析;(4)品味词语;(5)成语接龙等等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词语,丰富学生的表达内容,为写作打好基础。对于句子和段,我们可以开展看图说话的训练。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图景让学生用一定的修辞、句式、表达方式来进行表达,由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水平。至于课堂上的小短文练笔更是可以提高学生在语言、结构安排、立意等方面的水平。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真实生动的作文素材。

中考作文其实是以记叙文为主的,四大类型: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内容。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精彩之处,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我手写我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最近的校内外活动,如,运动会、社区活动等,作为写作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这些都是学生经历过的,但是这些经历在学生的头脑中较为模糊,缺乏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日常观察、积累的习惯。

可以通过日记方式让学生记录每天的一件小事、一处景物、一点读书观后感等。真正的写作其实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不光要让学生观察积累,还要让学生学会把积累的素材一点一滴叠加到一起,有效地组合,再进行加工,如此这般,这些素材在学生的头脑里才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写作时便会出现“文思泉涌”。

指导学生“泛读”和“精读”“边读边写”,由此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利用范文和身边作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给学生诵读,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使学生找到榜样和信心,从而对写作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

作为间接材料,我们必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以课本为例,鼓励学生多记、多背及时摘抄,分类整理,除了课本还要大量阅读经典名着,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并且边读边做阅读批注辅助记忆。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飞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作文教学死板,不敢创新,写作课堂中往往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对象等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了学生的思维狭窄、僵化、虚假,千人一面。为此,我在上作文课时经常以课本作为写作范本,用课本中的一些文章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散步》中,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文中的母亲、妻子、有任何一方不满意我当时的决定,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改写文章结尾。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和学生谈起他们看过的一些着名影片,一起分析里面的人物性格,引导他们从不同侧面去观察人物、看待事物,写作中学会独辟蹊径,反弹琵琶。让学生明白无论是生活中的直接素材还是书上的间接材料都是需要再加工的,写人记事不能总是陈年旧事千篇一面,要学会变通、比较、发现和联想,陈旧僵化的作文得不到读者的青睐。

四、写作前的情境引入和初稿完成后的自我修稿。

“语文”本身承载着文化,承载着优雅,承载着美,当学生在构思时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写作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入写作佳境,如,播放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一些雅致的图片,让学生身处一定的情境中触发写作情感,感受写作的美妙。当一篇初稿完成时要指导学生先进行自我修稿。学生是写作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基础常规修改和自我品赏。此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小组互读交流、评赏精彩,以此来强化、维持学生的写作热情。

编辑郑淼。

古代汉语论文篇六

摘要: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是以文字、音韵、词汇和语法为主,构建“四脚着地”的模式,但现阶段大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古代汉语课存在教师的专业讲解与学生理解吸收困难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调整。我们认为内容上仍要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核心,适时适量渗透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改变古代汉语课单一语言学的性质而赋予其文化的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兼顾传统方法与信息科技手段,实现课程预定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古代汉语;策略调整;相关学科;知识渗透;。

传统观念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学课程,实际上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文化课,古代文化同样由古代汉语来承载。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阅读和整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古代文化遗产。通常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古代汉语课,两个学期完成,合理的教学安排是每周4学时。在传统的教学中,古代汉语采用的是“四脚着地”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四脚着地”即古代汉语的教学要从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四个方面展开,平稳支撑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能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现阶段古代汉语的教与学存在的矛盾较大,给教学带来不小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策略上做出调整。

大学二年级开设古代汉语课是十分科学的。一年级开设现代汉语课,学生对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已经有了系统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古代汉语能缩短适应期,进入状态快。在学习中,学生也能自觉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吸收古人有价值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四脚着地”的传统授课模式,实施起来主要围绕文选、通论和常用词等三个方面。

文选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文选的内容具有语言的典范性。通过学习让学生适应文言文的语境,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文言文语料和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达到熟练阅读文言文的目的。文选篇目的讲解,侧重于文字、词汇、语法等三个方面。文字方面包括文选中常见汉字的形体结构演变、“六书”理论和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词汇和语法方面侧重于辨别实词的词性和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词序以及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同义词辨析、判断句和被动句表达方式等。此外,也要针对《诗经》、《楚辞》、骈体文、唐宋诗词等韵文用韵的情况渗透音韵学的常识。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详解中,教授学生如何多角度理解文言文,积累阅读的经验,准确领悟古人为文的意思。

古代汉语通论的学习要建立在学好文选的基础上。我们提到讲授文选要侧重在文字、词汇和语法等内容,这也是通论要系统讲解的内容。有了文选中相关通论内容的渗透,学生在具体学习通论时就会不会有陌生之感,从而很好切换到通论模式,有助于教师系统地讲授古代汉语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典文献学常识、古代文体形式、古代文化常识、诗词格律等通论内容,在文选的讲授中积累的相关语料以及文化常识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通论。

常用词的学习不占用课时,要求学生自学,鼓励使用传统的阅读和抄写之法,以此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古代汉语词汇并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每单元的常用词通常是本单元或下单元文献中出现的一些基础词汇。积累词汇有助于了解词义演变的大致脉络,对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准确把握古典文献的内容意义重大。

以上三个方面是古代汉语传统教学的重要内容,优点在于内容全面,专业知识集中而有系统,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古代汉语学习的体系。专业的教学更适合培养研究汉语史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不足,如内容多而枯燥、模式化教学导致课堂效果差、作为工具类课程缺少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等。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是采用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方法已明显不合时宜,存在教师的专业讲授和学生理解吸收困难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未能给学生打下最起码的文言文基础,未能与大学古代汉语教学形成有效的衔接,而是严重脱节。

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应该为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学提供前期的知识储备。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确实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中文系的学生都在中学阶段积累了初步的文言词汇语法知识。既包括对古代汉语词性判断、基本用法、表达的语法意义等内容的掌握,也包括对古代汉语词序、句法结构的准确认识等。这些知识的积累能保证大学古代汉语的课堂教学进展顺利。随着中考、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为了迎合考试的标准化要求,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功利化。教师主要围绕考试试卷的命题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和训练,词汇、语法等常识性知识因为不体现在试卷中而被彻底忽略。一些不在升学考试大纲范围内的文言文基本不讲或只是泛泛讲解,不做重点学习。这种功利化的学习造成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极其薄弱,他们只会机械背诵课文翻译和文中注释,且不得改动一字。很多学生认为通假字就是古人为文写了错别字,不知何为取消句子独立性,对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宾语、谓语前置等)不甚了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不但没有为大学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反而增加了古代汉语学习的困难。因此,古代汉语教学就要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调整。在保障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渗透与古代汉语相关联学科的知识。改变古代汉语仅仅是语言学课程的老观念,立足教材,将古代汉语的文化的功能挖掘出来。主要的做法是以古代汉语为核心,渗透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以及古代哲学、历史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以达成相关专业的横向联合。这样既能达到学好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四个方面核心问题的目的,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让学生喜爱古代汉语,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的方法,系统学习古代汉语,包括传统的学习方法和利用现代的电子技术手段等方法。

古代汉语中涉及不少中国古典文献学常识,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渗透进去,能够起到极佳的效果。这里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为说明对象,这套教材每个单元的文选基本出自某个文献或某类文献。如《左传》,传统的讲解几乎不涉及教材对《左传》介绍之外的内容。我们的讲解则将教材简单地介绍加以补充,涉及《春秋》“经”和“传”的问题、学界对《左传》作者成书年代问题的讨论、《左传》的版本注本问题等。最后提供学生课外阅读最佳的注本。再如《战国策》,教材提到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由西汉刘向编辑整理定名的,我们根据这个提示简单介绍刘向等在当时整理秘府文献档案的工作和编定目录学著作《别录》的情况,并顺及刘歆据《别录》而成《七略》、班固据《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等文献学常识性问题。重点强调刘向根据哪些文献编辑整理而成的《战国策》,作为国别体的史料汇编,它的历史文献价值是什么,我们阅读和研究《战国策》选择什么版本注本更合适等问题。其他单元如《论语》《礼记》《孟子》以及其他诸子文献、《诗经》、《楚辞》等也同样要渗透相关的文献学常识。这些文献学常识的适当渗透也能够为我们讲解通论“古书的注解”和“古书的句读”等做铺垫,更重要的是为其后开设的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奠定基础。但这部分内容不宜过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

中国古代文学同样是中文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鉴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讲授的侧重点不同,古代汉语往往在绪论部分给出具体说明,以确保学生不会混淆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概念。古代汉语是工具学科,学好古代汉语能保证更好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古代文学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重点讲解的内容,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能体会教师讲授的作品内容和艺术特点。由于中学时期的积累有限,大学课程多任务重,加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侵入生活,消耗一部分阅读的时间,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大大下降。古代汉语的文选内容无形中成为他们接触文学作品的一个途径。

至于中国古代哲学,主要体现在对诸子文献选篇的讲解,除了上文提到的《论语》《孟子》《庄子》,还有《墨子》《老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儒家经典文献《礼记》也选了一些短篇。介绍各家代表人物和相关文献要涉及各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介绍的内容也有辅助理解文章的作用。如讲解《韩非子·五蠹》,就要涉及韩非重农重兵、重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等政治主张。讲解《老子》《庄子》,则要涉及老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和清静无为、谦退柔弱等具体主张。介绍各家思想主张均需做到客观,点到为止,不能喧宾夺主。

古代汉语先秦两汉部分的文选篇目主要来自《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能了解到完整的历史事件,增加其学习的兴趣。文选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常常是某个片段,为了便于理解还需在讲解具体文选之前交代文中事件涉及的背景,讲解之后再交代结局。让学生对文选中所选历史片段有整体的把握。《左传》和《战国策》的选篇尤其需要这样。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和“蹇叔哭师”有内容上的关联,而“蹇叔哭师”是秦晋殽之战的一个片段,在讲述时最好做简要的补充。“齐桓公伐楚”“鞌之战”的起因、“晋灵公不君”的结局都需要补充完整。《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前因后果也需要在讲授时适当提及。《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出自《史记》,《霍光传》出自《汉书》,都是纯粹的历史传记。讲授时将文选中所涉历史事件补充完整,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并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古代汉语教学中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是有意识的策略调整,以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为授课内容核心的指导思想不变。古代汉语有自己的专业特点,不能讲成文献学课、文学课、哲学课和史学课。相关学科知识是古代汉语课的点缀和调味剂,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点缀和调味剂,它们是解决教师讲授过于专业和学生理解吸收困难这一矛盾的关键。事实上,策略的调整也符合这门课程的要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通论中除了文字、音韵、词汇和语法等汉语史专业方向的内容,还有文献学的专题,涉及古书的句读、注释、古代的文体形式等内容;还有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的`专题,涉及天文、历法、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还有诗词格律专题。可知教材中包含与古代汉语关涉最为紧密知识,所以传统的仅限于汉语史专业的讲授思想就会在新的矛盾中显得不合时宜。适时适量渗透相关学科的常识也让古代汉语课由传统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单一语言学性质回归于教材体现出来语言文化的性质,古代文化的内容是不能忽略的。

三、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时代的出新。

调整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融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实践中取得极好的效果,具体包括课堂诵读、师生互动和课下背诵、抄书等。

课堂诵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惯常使用的方法。中国古代的私塾教学中就有诵读,书声琅琅。学生各读己书,互不干扰。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过私塾学堂上孩子们读书的情况。诵读对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也同样适用。教师先诵读,然后串讲,讲完后让学生一起诵读。诵读时注意力集中于文言文的情境中,能帮助理解教师的串讲,增强古代汉语的语感。诵读的过程也是促进思考的过程。课堂听课效果不好,不是完全明白,诵读的过程会因为正确发音和断句而帮助学生思考,往往能让人豁然开朗。此外,诵读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互动是古代汉语传统教学使用的方式,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不仅要听课,还要回答问题。古代汉语课对学生来说是陌生而又专业性极强的课。一些学生因为基础薄弱而对这门功课感到恐惧,预先就认定自己学不好。除了在思想上给他们减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课上与学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提出一些常识性问题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过去掌握不牢的基础知识有巩固的作用,同时也通过准确回答,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师生互动也能保证学生有好的听课状态,避免溜号,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背诵是古代汉语教学一个最基本的作业,这一环节也通常被写入教学大纲中。古人从蒙学开始就以背书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过目成诵,则又上一层楼。科举考试需要背诵儒家的经典,这些当然不够,还要背诵诗词歌赋,一些历史著作的经典也是不能不背的。有人算下来古人背的书少说几十万字,多则上百万字。背书大有好处,交谈时随口而出,为文时信手拈来。传统文化的积淀就是靠多读多背而成。古代汉语教学秉承这一传统的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背书的好习惯,成为腹有诗书的人才。文选中《左传》、《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荀子》、诗经、楚辞、骈体文、诗词等选篇都有背诵的要求。学生能够背诵所学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语言文学功底就会大大增强。

课下抄书包括抄文选和抄常用词,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辅助记忆,二是提高繁体字书写能力。抄书也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古代图书印刷不如今天发达,很多时候寒门之士是书非借不能读,日夜抄录。这一过程中古人体会到抄书的好处,认为读十遍不如抄一遍。文献资料中不乏古人刻苦抄书的记载。东晋葛洪、戴逵,宋高宗赵构,明代宋濂、张溥,清人朱彝尊等都有过抄书的经历。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讲幼年家贫常借藏书之家,手自抄录,计日以还,虽天大寒砚台冰坚而不怠。今天出版业发达,读书人没有了抄书之苦,却也不见有学问如古人的大家。我们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抄书,并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希望能培养学生安心学习的习惯,在浮躁的环境中沉静下来,坐住板凳,这既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性情、提高素质的良方。

信息时代的教学当然不能仅守传统模式,还要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来丰富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年,优点是知识点集中便于学生掌握,多媒体的画面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足是多媒体的环境相对昏暗,学生容易困倦,影响听课效果。解决的办法是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古代汉语的文选可不采用多媒体,通论部分则可适当采用。此外,充分利用电脑、手机平台。如使用汉字检索系统,关注一些与古代汉语相关的微信公号。也可建立师生微信群,随时与学生讨论,解答他们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微信群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抄写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微信群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综上,现阶段古代汉语教与学的矛盾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大学中文系教师也只能根据实际做出调整,尽可能解决矛盾,保证学生获得比较专业的知识,确保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的。若要彻底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还需要从根本上入手,寄希望于中学阶段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言文基础,而不是只围绕考试大纲功利化教学。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人,师生一同努力方能确保古代汉语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古代汉语论文篇七

(昭通市昭阳区北闸中学,云南昭通657000)。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定量测量实验中,学生虽然通过实验获得了结果,但其结果不一定是符合要求的,教师要能清楚解释类似的诸多问题,就需要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误差分析,能使教师“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也正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真实而具体的体现,进行误差分析是教师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实践,而使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应该重视误差分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通过误差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现象中温度还未到熔点便开始熔化,是萘粉不纯或者温度计零点不准而造成的系统误差.对第二种现象,广西师范大学的罗星凯教授则分析说:“主要是萘粉受热不均产生的系统误差.由于采用水浴法加热(即把盛萘粉的试管没入水中加热),就使接触试管内壁的萘粉到试管中心处的萘粉之间有一温度梯度,外层萘粉温度高,中心处萘粉温度低,萘又是热的不良导体,故这种温差较大.这样,外层萘粉已开始熔化,但中心处的萘粉温度尚未达熔点,还在继续升温,而当中心处的萘粉温度也达到熔点时,本应保持一段时间温度不再上升,但此前已熔化的液态萘内部已存在温差(靠近试管内壁液态萘的温度超过熔点),致使液态萘发生对流,加快了导热,这就加快了剩下部分固态萘的熔化.”

二、通过误差分析,合理选择实验仪器。

1.分析系统误差,合理选择实验仪器。

现对两种选择产生的系统误差进行分析来回答这一问题,电路如图5所示.。

误差理论告诉我们,电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最大相对误差为:

如果实验中两表都选小量程,指针均能偏过量程的2/3,但均可能超量程,是否可能超量程就不能选用呢?我们知道,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具有限流和保护功能,而且实验中总要求在闭合开关前要将滑片置于变阻器的阻值最大端.本实验中,当电压表示值在2,00~3.00伏范围内(满量程的2/3以上)。

2.分析偶然误差,合理选择实验仪器。

三、通过误差分析,找出提高实验结果准确度的有效办法。

例3用感量为0.2克的天平和精密度(最小分度)为1锄?的量筒测铝柱体的密度.若测得m-(57.3±0.2)g(估计读数的偶然误差为0.2g),v=v2-i/i=(21.0+0.5)cm(vl为量筒中原来水的体积,v2为浸入铝柱体后水的体积,估计读数的偶然误差为精度的一半,即0.5cm)。

该实验中“天平、量筒测量时产生的误差主要是偶然误差,而系统误差可略去不计”,这也可用下述实验加以验证:水,倒入另外的容器内,水后,将先倒入容器内的水加入量筒内水中,依此进行,发现每次水的体积分别为20cm、30cm……,即量筒自身的固定系统误差非常小.故此实验中主要分析偶然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物体的密度为:

p-7n/v;57.3/21.0-2.73g/cm3。

根据误差理论,被测柱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

8m;am.2/57.3卸.003=0.3%。

8v=2aw(v2-vl)=2x0.5/21.0=0.048=4.8%。

根据间接测量的误差传递公式,密度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

8p=8m+8v.05-5%。

这一误差来源主要是体积的测量.怎样减小这一误差呢?

四、通过误差分析,判断学生实验结果。

例4在上文密度测量的例析中,已求得铝柱体密度为p=2.73g/cm3,由最大相对误差5%求得最大绝大误差:

古代汉语论文篇八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古代汉语论文篇九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高效发展。可见,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开展课前活动,丰富感性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新课前,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地进入学习境界,我们有必要作一定的课前铺垫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学习《蚕姑娘》前,我上网查找了一些养蚕的录像,课前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看到录像中的蚕,大家都显得兴致勃勃,争着问这问那,但我笑而不答,只是让大家去问问课文,如果读了课文觉得知道的还不够,就再去网上查询一下,了解各种关于蚕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了上来,对于之后的课文学习,自然也是兴趣盎然了。

二、开展课堂活动,加强实践探索,培育创造思维。

1.问一问,写一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标准“修理”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由于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应也千差万别,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不应该刻意追求准确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教师应放飞学生的心灵,允许他们对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问银河》一文后,我问学生:“你有哪些问题想问银河的.?”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个个充满个性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说:“银河呀,在你的旁边有学校吗?你那里的孩子需要上学吗?”有其他同学在笑,而我马上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表示肯定,表扬他很有想象力。之后,我请学生把自己想问的话像课文一样写下来,我获得的是一篇篇洋洋洒洒、显现个性、透着智慧的小短文。

我想,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现在我们就必须相信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孩子提供学习研究的空间,并给予积极的配合指导,允许鲜明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2.说一说,找一找。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实际锻炼,因此我经常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国标本教材故事性较强,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把课文编成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例如,学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我让学生自己加上动作来复述,还评出小小故事星,学生的热情可高了。

我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不但让学生体会丹顶鹤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惯,还向学生介绍了丹顶鹤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地方在中国版图上位置,同时还告诉学生丹顶鹤目前数量很少,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我们应当保护它。又如我在教学第四册练习七学用字词句时,当交流完“石林在哪儿”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石林在昆明,你还知道其他地方的哪些景点也很有名的吗?”我还在课前准备了一份《旅游手册》,在这份《旅游手册》中,向学生介绍了石林的所在地,石林概貌,阿诗玛石峰及其传说,火把节的来历与盛况等。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等等,而这一切得益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3.演一演,画一画。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适合表演的。如在《恐龙》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所喜欢的一种恐龙表演出来。在充分练习后,我让学生戴头饰上讲台来表演,看,有的踏着雷鸣般的脚步走上来说:“我是庞大的雷龙!”有的张牙舞爪地说:“我是一只凶恶的霸王龙……”有的如鱼得水地“游”上讲台,轻声细语地说:“我是鱼龙……”这样,大家在“自我介绍”中既培养了表演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胆量。当然,有的课文可以集体表演,学生边读课文,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自由做动作。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演,效果也不错,学生不但感到有趣,而且记忆深刻。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在多彩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游》这篇课文,文中二、三两段分别介绍了秋天的天空和农田。学了课文后,我就提议大家来画一画天上那变化多端的白云,画一画农田里雪白的棉花、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稻子。学生们通过手中的画笔不但进一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开展课后活动,深化感知领悟,拓展教育时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时,刚好逢“三八”妇女节,为了使孩子们深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他们不忘母亲养育之恩,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系列活动“我的好妈妈”,主要活动如下:

1.自己设计一张贺卡,在“三八”妇女节时送给妈妈:

2.争取每天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小家务事;

3.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有关妈妈爱我、疼我、教育我的叙事小作文;

4.结合妇女节开展主题班会“我的好妈妈”。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上了一堂生动的敬母课,也让学生的自爱自信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古代汉语这门课的课程特点,分析了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和要求,论述了古代汉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几种教学方法。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互动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的综合概述。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既相对稳定又清晰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自从有了教育以来,人们就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过程。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体系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懈追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哪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只要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完美传授,都是值得采用的。

古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基础主干课。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有些枯燥乏味且晦涩难懂。因其枯燥,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其晦涩,所以内容不易理解,必须经过教师的精深讲解才能理解。因此,教这门课的教师大多采用讲析法进行教学,认为讲析法是教好这门课的不二法门。讲析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总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教师在采用讲析法进行古汉语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对教师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教学程式,是教与学的融合与交流过程,又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交互活动过程。通过加强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相关的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建立了以创新教学与和谐教学为指导,以启发性教学为主线,导学、助学、促学和自学相互支撑,课堂内外互为依托,通过师生各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课堂教学多向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反馈过程,充分展示出教学过程的和谐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因此,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它对使用该模式进行教学的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作为互动教学的主导者,首先要改变灌输式教学的传统观念。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注入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因此要甘当配角,起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作用。其次,教师要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互动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和谐友善的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尊重教师,才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互动式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再次,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挖掘教材中适合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尽量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信心。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古代汉语一般开设在大学的第二学年。在此之前,学生经过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及大学一年级的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在初中及高中阶段,接触了一定数量的现代汉语知识,大学一年级又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汉语知识,有了不少的知识储备。这些都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学生可以拿它们和新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链接。再者,古代汉语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令学生感到遥不可及,其中还是有一些知识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理解并掌握它们。因此,古代汉语教学中放弃传统的讲析法,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还是可行的。

前文已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总是采用同一种讲析方法,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绝对不会太好。再者,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为他们日后的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参加工作后,基本上就没有机会在教师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了。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新的知识、新的问题。要获得这些新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需要自己去看书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在大学时代就要不断加强培养。互动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从多种教学方法中体现出来,如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第二课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下面选取几种教学法谈谈互动教学模式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被誉为哈佛大学法宝的案例教学法在19就开始实行,但到了1980年以后才引入我国。传统教学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往往教师讲得非常投入,也非常精彩,但学生却丝毫没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教学互动的主角。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学习带来的喜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参与案例教学,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同时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进而达到思维碰撞、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的效果。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能否采用案例教学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字词教学、语法教学、音韵教学、文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例如,在讲诗词格律的时候,可以做这样的案例设计:在近两年,网络上热议赵忠祥创作的近体诗。赵忠祥是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家对他也都非常熟悉。赵老师将他写的诗发到网上,没想到引起了轩然大波。网民对他的诗开始热议。有赞美的,有批评的,当然批评的比赞美的要多得多。批评的人为什么那么多,矛头所指集中在什么地方呢?答案是因为他写的格律诗不合格律,矛头所指也主要集中在这方面。咱们刚学过诗词格律,要学以致用。现在我们就用诗词格律知识,分析赵忠祥的格律诗是否合律。然后笔者举出赵老师几首格律诗让大家分析、讨论、总结,分析的结果是赵老师的诗确实有很多不合律的地方。这个案例运用名人效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组织部分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进行角色朗读或情节表演,辅助学生感受情境,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感悟的一种活动性教学形式。它与课堂教学的对话、讨论、辩论、研究、演讲等互动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给语文课堂增添了勃勃生机,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论,讲的是古代汉语基本知识;一部分是文选,即古代比较好的文章。在古代文选中,有一部分文章适合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叔向贺贫》《靖国君将城薛》《颜周说齐宣王》《寡人之于国也》《更法》等文章。这部分文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人物对话描写,而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相对比较少。在角色扮演法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环境、道具等方面的局限,人物的对话比动作行为的扮演更容易实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结合,选择要表演的篇目。提前一至两周让学生熟悉课文,将各自所演角色的对话背下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拿捏对话中的语气和声调,经过多次的演练达到成熟。在课堂表演过程中,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摩。观摩后进行讨论,形成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背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文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的语感,十分符合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

3问题引导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要想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离开教师的提问是很难达到的。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实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克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须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要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难度要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如在字词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字与词的关系。笔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字和词是不是相同的概念?”学生回答:“不是。”笔者又问:“先有字还是先有词?”学生回答:“先有字。”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笔者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用归谬法进行反驳。笔者问:“没有字的时候人是否会说话?”学生回答:“当然会了。”笔者又问:“人说的话是句子,句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句子是由词组成的。”然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错误的结论:“句子是由词组成的,那么没有词就没有句子,没有句子人就不会说话。既然先有字然后才有词,那么字应该先于句子而出现。也就是说,没有字的时候人就不会说话。”这个结论学生绝对不能认可。因为他们知道,成系统的字才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人会说话的历史却要久远得多。经过引导,学生才理解先有词而后才有字。词在口语中早已有之,后来人们为了把语言记录下来,才为词造了字。字和词的关系是:字是记词的符号。

当然,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中,还有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一

摘要: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解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胡适的《我的母亲》写得清新质朴,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例如,分析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这些细节,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母亲对“我”、对其他亲人、对自己名誉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感受母亲的思想性格和为人特点,使学生真正窥视到母亲那颗金子般的心灵。这样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建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要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如,把握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材料安排:“相识――相处――离别――思念”,抒发对藤野先生的热爱、感激之情,通篇还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天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审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冰心的《谈生命》,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春水、小树”的视觉形象,体会“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会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法指导》.河池地区教研室主编。

[2]《语文课堂艺术》.河池地区教研室主编。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4]张云岗《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史的美感教育》。

[5]刘伯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6]诸荣会《从优美到崇高》。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二

学习古代汉语最单纯的收获,是能让自己对于古代文言体系的把握变得富有理据性。文以载道,通晓训诂音韵文字小学之道才算完成了对整个文言体系的登堂,至于入室,相去甚远。古代汉语是古代经验的累积,读古代汉语对于传承我们国家最优秀的文化是必不可缺的。对于个人而言,文言语辞刚劲而典雅,这无异于给我们提供了认知上的感受与心灵的愉悦,对于个人人格魅力的养成以及不凡的谈吐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本站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三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四

学习语言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音,就是这几个字怎样念;二是语法,就是句子的结构。三、词汇是一切事物、行为和性质的名称。第四是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关于古代词汇,现在我们好象懂得,但又不一定真懂。要注意,有些词,不要以为讲得通就算对。讲通了有时也会出错。有时讲起来似乎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其实不然,恰恰还有问题。刚才提到苏东坡的诗句“娟娟云月稍侵轩”,其中的“稍”字作“稍微”讲,也能讲得通,但这样的讲法不对。另外,“时不再来”这句话,出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那里说:“时乎,时不再来。”“时不再来”这四个字,大家都认识,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时间不再来”,这样讲好象不难懂。其实这样结束是不对的。“时”不作“时间”讲,而是“时机”的意思。“再”是两次,“再来”是来两次。整句话的意思是“时机不会来两次”。可见讲通了的未必就是对的。再举个例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对案不食”的话,这好象容易懂,“案”是桌子,“对案不食”就是对着桌子吃不下饭。因为当时万石君的儿子作错了事,万石君很伤心,吃不下饭,他儿子因此就悔过。所以这个故事中错用了“对案不食”的话。但要知道,汉朝时候没有桌子,古人是“席地而坐”的。“案”这里不能当桌子讲,是一种有四条腿的托盘,可以用来放饭菜。古人吃饭时,就把饭菜盛在托盘里,因为它有四只脚,可以平放在地上。“对案不食”,是说对着盛放着饭菜的托盘,吃不下饭去。这样讲就对了。如果这里把“案”讲成桌子,虽然也能讲得通,可是在别的地方就讲不通。语言是有社会性的,一个词在这里这样讲,能讲得通,在别的句子里讲不通。“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里,把“案”讲成“桌子”,那就讲不通。“举案齐眉”的故事是说从前的夫妻二人,丈夫叫梁鸿,妻子叫孟光,他们相敬相爱。孟光给她丈夫送饭,把盛饭菜的盘子举得和眉一般齐。“案”只能解释为“盘”,如果要讲成桌子,那孟光一定举不起来了。总而言之,对古人用词,要有敏感,要仔细分析,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概括,进行比较,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弄清楚。单纯地靠查字典,那是不够的。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五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六

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15.音位变体:一个音往往包含不同的音,这些音叫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

16.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vs自由变体:没有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更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

17.区别特征: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种语音的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叫区别特征。

18.互补分布;音位变体的分布情况,音位的不同的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能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出现的位置是相互补充的。

19.语流音变:一个音和其他的音结合成一串其它的音,就会相互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vs历史音变: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而造成的语音变化叫历史音变。

20.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狭义的讲它是构成某种语言的词和词的等价物——固定短语的总汇;广义的讲,一个人或一本著作所使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叫做这个人或这本著作的词汇。

21.理性意义: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叫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即词中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vs色彩意义:词汇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附加上了各种各样的色彩,从而形成了色彩意义。

22.本义:多义词中代表该词的最初的意义(历史/源头)——来源。vs基本义:多义词中几个意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意义——应用。

23.转义:在词的本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见解发展而来的意义,现代的转义通常是通过引申或比喻而来的。

24.比喻义:由修辞上的比喻手法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即借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叫比喻意义。

25.基本词汇:语言词汇中最主要的东西,它是基本词的总汇,基本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必须、最常用、最普遍、最明确,而且是被一般人所了解的词,它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

26.一般词汇:现代汉语中出去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叫一般词汇,一般是由基本词汇和词根派生出来的。vs词根:构词能力强的词,它的稳定性不强,但有很大的灵活性。

27.社会习惯语;又叫社会集团语,只由于某种社会联系,而在处于同一集团的人们中间自发产生的少量特殊语言,这些词语大都能反映人们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身份等。

28.行业语:各种行业上用的语言,是各种职业和某种特殊生活的的专门用。

语。

29.熟语: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内容十分丰富。

30.成语:一种长期相沿袭用的具有浓厚书面语色彩的短语,既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

31.隐语: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

32.音译词:以读音相近的字翻译外族语言而形成的单纯词。

33.真词缀:位置完全固定,意义基本虚化,读音大都弱化的词缀。vs类词缀:位置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它是由词根向词缀真词缀的转化的中间过度形式。

34.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具有内在相互联系的词,叫多义词。

35.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36.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也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vs不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组合成词,且位置固定的语素。vs半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够和其它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

37.词:代表一定的语音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既是句子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vs词组:又叫短语,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加实词或实词加虚词构成的而不成为句子的语言单位。

38.实词:表示词汇意义,表示一个完整的、确定的和其它词组相对立的概念。vs虚词:表示语法意义,表示实词和实词在语句组织中的相互关系或表示句子当中的语气。

39.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vs合成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成的词。

40.词义:是词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七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

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战斗列队。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垒,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八

为此,刘邦命丞相萧何制订一个国家根本大法,使举国上下有法可循。萧何从县吏一直当到大臣,对民情比较熟悉。早在起义军进入秦都咸阳的时候,他就收取秦朝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情况。他奉命后,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参照秦朝的制度,制定出了《九章律》。

军事方面也得有个法令。韩信是位卓越的军事家。在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刘邦让他制定军法。大臣张苍是有名的历算家,刘邦叫他制定了有关历数、度、量、衡等的规章制度。他还命博士官叔孙通制定礼仪制度,使君臣之间有了规定的礼节,大家都能遵照执行。刘邦年轻时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了皇帝也没有读书的习惯。太中大夫陆贾喜欢读书写文章,还常常在刘邦面前谈论《经》、《书》。刘邦每天处理政事已经非常繁忙,时间不够用,听多了就感到厌烦。有一次,他骂陆贾道:“我是骑在马上取得天下的,关《诗》、《书》什么事!”

陆贾又耐心地说:“陛下是骑在马上取得天下的,可是能骑在马上治理天下吗?自古以来的圣君、贤王,都要研究治理天下的办法,文武不能偏废,国家才能巩固。”

刘邦觉得陆贾说的话有理,便说:“好吧,你既然知书达理,就把秦朝为什么灭亡,我为什么取得天下,以及从古到今朝廷兴亡成败的大事,都写出来给我看。”不久,陆贾写出了十二篇文章。刘邦看后觉得很有启发,就把这些文章编成一部书起名《新琼》。

刘邦还立下誓约,并叫人将分封功臣的文书用朱砂书写,铸成铁券,把它放在金属做成的盒子和石室中。然后藏在宗庙里面,以便永久保存。

就这样,刘邦虽然每天忙得一点空闲时间也没有,但离他所要达到的规模还远得很。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九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22、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2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2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5、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6、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2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28、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9、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释本义。

30、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31、判断句:是指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对主语做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32、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33、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34、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35、“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36、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7、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38、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39、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40、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41、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

42、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43、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44、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

45、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

古代汉语论文篇二十

对古代汉语的认识,是在学校的历史课上,对我们这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我们的博大精的文化。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代汉语学习。

心得体会。

欢迎大家阅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份收获的背后,必是辛勤的耕耘。《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难学的一门,但我们不能谈其色变,因为那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知识遗产。透过她,我们可以去感受先人的爱憎,可以去领悟哲人的思想,还可以去欣赏远古的风光……就让我们的思古幽情去穿越一次时空吧,这何尚不是一件幸事呢。

一、学习《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一种定型化的语言,沿用了两千多年,诸子。

散文。

两汉辞赋历史著作唐宋古文……这些都在它的范畴之内。毫无疑问这种语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里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在我看来其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言简意赅。综观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由文言写成,而当中许多不朽之作尤其以简约精炼著称,如《诗经》、《史记》。只需作简单的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其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则比较少;二是古代汉语中多省略。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省略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之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便构成了其严密简洁的风格。

(二)持久不变。以文言为主体书面语的古代汉语在“五四”以前一直被人们世代相传,代代沿用。语言成分基本未变。诸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使用中得到了保存。此外语言三要素中最活泼的词汇,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口语的传递过程中,有些词的古义早已消失,而在古代汉语里却依旧使用。尽管后人也模仿,但当中难免会渗入些许其时的口语,从而给语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语法方面还是保留了它的原始面貌。

(三)言文解构。普遍认为,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两者同影响共促进,关系十分密切。文言形成于先秦口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四)久远深奥。时间的久远,导致了口语与这种语言的渐行渐远,从而也益发艰涩难懂。生僻的词语,拗口的句子,加之陌生的典籍制度……这些都多少给学习者带来了难题,给他们在学习中添了不少困难。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古代汉语,打好古文功底,这不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要求,而且,古汉语知识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扎实、深入地掌握它,才能为日后的深造、将来的工作创建良好的条件。文、史、哲诸学科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这些无一不与历史挂钩,而要了解我国的相关情况,必然要读取古书古文,这些都不言而喻。而即便是自然科学,如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等,无一不与它有关。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中国,而所有这些都在我国古代的文物、典籍中得到印证。

(二)离开古代汉语,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句话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是感觉深刻的。比较文言和白话,我们都知道,文言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白话总共还不到120xx年,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因此,我们可以说,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其根源就在于文言。文言是白话的奠基石。上个世纪前期,我国文坛“星光”璀璨,大师辈出,如鲁迅、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闻一多、老舍、巴金等,都堪称楷模,他们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他们风流儒雅,气质非凡,与其说他们是提倡白话文的文学大师,不如称其为熟谙文言的先贤圣人。可时光骤转,到了该世纪后期中国文坛却“风流尽去”,“黯然失色”,再也没有大师群体涌现,即便是仅有的几为大师,却也是前期出生的,留给我们的,也只有无尽的哀思。积攒了千年的瑰宝,顷刻间就被全盘否定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伟人毛泽东说过:“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68页)理所当然地,要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就必须学好古代汉语,因为作为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古代资料的能力。因此,我们只有学好古代汉语,才能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认识我们民族的过去,并进一部展望美好的将来。

(四)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联系,增进思想文化的沟通,为推进现代化建设与促进国家做出贡献。这是毋须置疑的。据悉,此前曾有报道称,教育部门和专家正在设想,把一些常用字回归繁体形式,渗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中,这也算是重视古代汉语教学的一种体现吧。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鉴于《古代汉语》的难学性,下面我就班门弄斧,说说我的《古代汉语》的学习经验。

(一)我们都知道,人们做某件事,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为了完成任务,二是对该事情感兴趣。由此,我们不难清楚,前者是被动的,故而态度是消极的,所以对其结果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达到要求;而后者则相反,因为他感兴趣,所以首先表现在态度上的是主动投入、热情参与,理所当然的,对于结果,他们则期待着“更上一层楼”。经过对比,我们毫不讳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古汉语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学习者一定要多方面的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初接触《古代汉语》,要首过繁体关。当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先标出来,再查《古代汉语词典》。一定要弄懂字的意思,才可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由点到面的学习。

(四)在读课文中,有很多精读的部分,必须要求理解,可因为时间有限,又不能一点一点地慢慢理解,所以我从网络里查了很多资料“速食”。比如从百度上搜“逍遥游”,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为了节约时间,我只看译文,然后结合译文再看课本上的解释,有与网络上不同的观点,再仔细体味一下,用自己的思想来作自己认为更合理的解释,切忌照本宣科。

(五)语法部分也要认真研读。尤其是对不懂的部分认真研读。不懂装懂永远饭桶。只要下苦心读了,一定会懂。

什么是古代汉语?

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说文》之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顾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也开始也新局面。吴大、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

字典。

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均是集大成的辞书。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显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百种,汉语研究的专著,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汉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构。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力较少,而收获较大呢?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这时主要指文言文)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古奥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要说“诀窍”和“捷径”,很好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那么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还是可能的。

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就没有达到古汉语学习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鼓”,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声。“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

“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读文选就应该这样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的态度。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不必多花力气。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无礼于……”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要熟读成诵。古汉语在用词造句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

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够背诵。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工夫自熟中出”。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史记。

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之。”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

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如《史记。扁鹊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这句话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去理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记忆最深的要数这几句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所必须具备的。

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无一不是来自文人之笔,正是由于人们的心灵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人们的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趋完善和理性。

写了这么多比较混乱和无头绪,但我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多讲讲有关作家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看鉴赏,使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对文学还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让我充实,令我茁壮成长。让我懂得如何去体悟人生和领悟生活。

2

页,当前第。

1

1

2

古代汉语论文篇二十一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发展的,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但同时它也不可能变化得很大,因为它一方面有发展,一方面还有它的稳固性。因为有继承,所以几千年前的汉语和现代汉语有许多共同处,这是继承的一方面,但它也有发展的一方面,这就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学习汉语首先须树立历史观点,知道它有相同,有不同,有继承,有发展,这对我们学习汉语是有很大好处的。

现在就词汇方面来谈,词汇方面也是有继承有发展的。那末我们对语言的发展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如果是很大的不同,容易发现,也容易知道它不同。古代没有的东西,现在有的,语言的表现就不同。如现代的飞机、拖拉机以及各种科学和工具,都是古代所没有的,当然它就不同;还有些东西是古代有现在没有的,因为古代有许多风俗习惯和工具,都是现在所没有的,所以不可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出从前古老的词汇来,这种大不相同的地方,大家都容易注意到。但是,有些并不是大不相同,而是大同小异,古代的和现代的看起来好象是一样的,可是真正仔细考察起来,却并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两者不可能有很大不同。刚才说的很大的不同,只是小部分不同,大部分都是大同小异的。因为从古代来是有继承的一面,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它也有发展的一面,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又同又不同、大同小异的地方。从词的意义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观点的重要。我们要研究古今这些词的意义的异同,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应该搞得很清楚。因为看古书,太深的字不怕,我们可以查字典得到解答。如“靔”字,这个字太深,但我们从《康熙字典》上可以查出这个字就是道家的“天”,一点也不难。又如“墬”字,这个字也很深,但是我们一查《辞海》,知道它就是“地”字。所以说,难字难不倒我们,容易的字,倒易迷糊。刚才举的许多字,都是很容易的字,每人都认识它,由于太熟悉了,所以古今的不同就容易忽略,容易放过,这样使我们读古书读得半懂半不懂,实际就是不懂,那就有点象我们读日文,许多字我们认识,就是不懂它的意义。当然读古代汉语不能与读日文相比,但是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要以为字很熟就懂得它的意义了。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树立历史观点。

古代汉语论文篇二十二

提到具体措施,首先是要拿出时间,慢慢地学。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急躁,不能企图一下子就学好。这就是所谓欲速则不达。学外国语,有所谓“俄语一月通”,一个月内学通俄语,那种学法是不会学得牢固的。学习古汉语也一样,不能企图一两个月学好。我们说,学古汉语,学一二年不算多。北大学生,每周学四小时,学二年,还只能学到一般的东西,谈不到学得深透。学习不能速成。我知道大家想学得快学得好,希望能讲些规律,以为掌握了规律就算学好。规律是需要讲的,但不能把规律看得很简单。学习语文是个反复的过程,快了不行。比如给古书断句,很不简单,常常有点错的情况。点错的或点不断句的,那他一定不懂书的意思,就算是点对了,也还不能说他就一定懂。同学们常点不断句,他们提出问题,问怎样点才能点得对。这就涉及到掌握规律的问题。不会断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词汇方面的原因,有语法方面的原因,还有不了解古时风俗习惯的原因,等等。可见规律是很复杂的。如果只是讲规律,不从感性知识方面入手,那是不行的。两者应结合起来。刚才有人提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总的回答一句,就是学得多了,才能逐渐积累起来,积累多了,问题就解决了。要不然,一个一个问题解决,零星琐碎,而且还达不到自己的愿望。那么,究竟怎么办呢?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这书市面上有卖的,其中一共有两百多篇文章,不要求都读,可以少读些,读三五十篇就可以。要读,就要读些思想性较好的或自己爱读的文章,最好能够背诵,至少要读熟此外还可念些诗,读读《唐读三百首》。三百首太多,不妨打个折扣,也挑选些思想性好、爱读的诗读读,读一二百篇也就可以了。要读得熟,熟能生巧。所以学古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一二百首唐诗。宁可少些,但要学得精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248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