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总结的内容要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思考。
古代汉语论文篇一
而平等公正的观念也会在社团内部的种种活动中形成与体现。各个成员或社团间的合作会促进他们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主要的是:能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形成民主、自主、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更能锻炼他们组织与思考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在社团会员之间形成,会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社团活动中,会员能够自由平等地发表交换自己的意见,不存在所谓的上级与领导的权威,民主气氛较为浓厚。社团组织者从开展活动的方式到思维方式,从不独立依赖变为有主见自立,从有问题求助到有问题思考,从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层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激发学生思维,促进高校科研创新。
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成员可以深刻认识某些事物本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共同研究同一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而外从而总结与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听取专家报告,查找资料后形成自己的独立创新思维。社团活动除了让社员能够锻炼自己实践的能力,社员在参与社团组织的个性比赛或者竞技中,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或者某方面的能力,共同进步,在思想与知识方面有深层次的交流,特别是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碰撞,更能促进高校的科研创新发展。
古代汉语论文篇二
对话式教学初探。
“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意味着教育在语言中,通过交往作用于师生的心灵,开掘着精神的生命。因此,语言对话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对话对于教育的进行,对于师生的交往具有本源上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师独占发言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活生生的生命窒息于获取知识、占有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结果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它否定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对话,否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了,这无疑是给贫瘠的土地施加了新的肥料,在这片精神焕发和创意十足的智慧的沃土上,学生可以自由地、茁壮地成长。尤其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对于当前要求大力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对话式”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
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事实上,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二、语文教学特别需要交流与对话。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语文课怎么教?教什么?传统观念当中总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想法:那就是一堂课总要“交给”学生一些东西(知识)。知识传授得多和少、好和坏,直接体现着这节课的价值。殊不知,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自省和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东西,需要老师重视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的、生活的、社会的。(应该说,在这些方面,一些学生的储备还是很丰富的,认识和深度也是具有相当水平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借助有关载体,如课文,去展示、交流、确认学生对生活的这种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并进而加以提升。对学生来说,他的这些东西拿出来和不拿出来不一样,有交流和没交流不一样,得到别人的确认和没得到别人的确认不一样。其间,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越俎代庖,什么都靠老师去“讲”,老师要实现由传授者、管理者到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换必然要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单项意义的“讲授”已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则是交流与对话。
在课堂上要形成对话,完成对话,就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要尊重学生,乐纳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必须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是要尊重的,理解的,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同学们对文中人物进行点评,谈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本意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竟然说:“老师,我觉得这两个骗子也值得我们学习。”我当时一愣,因为在我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储备,再说骗子有什么值得学习呢?但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让他说说为什么。他说:“这两个骗子之所以行骗成功,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编织的衣服定下了这样一个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人们心理最脆弱的地方,他们敏捷的思维、善于揣摩人们的心理的本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听后对他富有创意的答案大大的鼓励了一番,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这两个骗子的思维和洞察力是值得学习的,但行为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位同学欣然地接受了我的建议。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创造了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老师就加以否定,甚至于给以批评,那么交流很难进行的。
2、要努力打开学生闭锁的内心世界。中学生,心理正处于闭锁期。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课堂的充分交流,首先要把话题确定的恰到好处。有的问题太浅或太小,学生对此“不屑一顾”;有的问题太深或太大,学生无从谈起或摸不着头脑;有的问题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此学生“没兴趣”,等等,都会使课堂失去交流的基础。交流的话题要定好,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要想办法去激励。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家的男子汉》时,选择了一个好话题,即:在家庭中,如何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有了这个较好的话题,就设置了一个情境,营造了一个氛围,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的交流。这个话题的展开切入到了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从话题设置的对象看,“对话式”教学的话题除了教师设置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有话说。当然教师也要发挥其指导作用,提出一定的话题要求和必要的范围,以免脱离文本。另外话题的设置,在与文本有着必然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3、教师要善于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创新式教学即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说学生本身就能完成课程标准上规定的任务,这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关注。
首先我认为在对话之前教师应该是一个设计师。在“对话式”教学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定什么话题、学生是否有话说、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等。只有当这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地了然于胸之后,“对话式”教学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所倡导的总设计师角色不是传统意义的包办一切的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保证“对话”井然有序进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次在对话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一个主持人。“对话式”教学是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尤其是合作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会出现课堂中的喧闹情境,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对小组讨论要格外留心,绝不能成为一个旁观者,在教室里漫步。要观察每一组确实在讨论吗,弄清不讨论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松懈要及时促进,如果有困难要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应以合作伙伴的态度去关照他们。对话过程中生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分歧、冷场等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出主持人的机智,去引导学生达成某种共识(只是在能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继续发言。
再次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表演者。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强调地是这种表演与“独白”式教育中那种唱独角戏的表演不同,“对话式”教学的表演是一种真诚的表演,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一场真正的对话。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我采用平等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让学生读课文,谈海伦凯勒是怎样度过三天的,让学生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与学生对话,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个体与群体进行交流,串起学生丰富的读说议写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对话交流,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曲。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人类知识及其他精神产品的、精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果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几乎无法想象。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如果将教材比作是建筑的设计图纸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工匠,教学的好坏取决于工匠是否忠实地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了施工。
然而,在对话教学中,教材的权威被消解了,它由“圣经”变为了一种“材料”,对话彻底改变了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教材中心、知识专制不得不退场,新的教学秩序得以建立。如果说教材是一首乐谱的话,那么教师则是作品的演奏者,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不是因为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用自己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给乐曲赋予了第二生命。同样,教师和课程的对话也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是教师赋予教材第二生命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非对话的时代,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美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前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也在《教学论与生活》一书中从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过论述。然而,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视线停留于学生身上,缺乏对教师的关怀。对话式教学则真正把教师和学生放到了平等的地位,从生命的高度、生活的视角考察教学。教师不再是默默无闻、甘作人梯的“铺路石”,也不再扮演“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剧角色。教学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会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教师不仅“照亮着别人”,同时,也成就着自我,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对话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独语状态,它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古代汉语论文篇三
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将知识信息更多地汇集到有限的课堂中来。
多媒体技术因其灵活性、直观性、高容量性,成为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手段。
一、与专业结合,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意义。
明确古代汉语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性质和功能,才能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主要集中体现在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进行古书的阅读方面,‘阅读’是其工具性最充分的直接体现。
这一点也正是古汉语课的工具性与现代汉语课的工具性在‘工具’使用范围上的不同表现。
现代汉语课的学习也是为了运用,但它不仅仅体现在对现代文的阅读上,它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指导人们更好地说话和写作上。
学习古代汉语则没有说和写的要求。”[1]明确古代汉语的工具性这一特点,教师才可以在教学时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与安排教学内容,加大重点难点的教学力度,保证教学效果;学生才可以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作用,并依此确定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基础性和语言性也是古代汉语课程的基本性质。
所谓基础性,是指古代汉语是学习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等课程的基础,如果不具备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看懂这些课程所涉及的文献内容。
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古代汉语课也是我们的基础课呢?我们不需要看很多古书,这门课程似乎与本专业没多大联系,学习起来没什么实际意义。
如果教师对课程性质和意义的讲述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正常。
笔者在讲授时,往往把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与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列举一两部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电影中的台词或场景,让他们找出里面出现的常识性错误。
如《走西口》里田青与田耀祖喝酒时,田青说:“我父亲叫田耀祖。”田耀祖说:“认识,原来他就是你的家父啊!”学生一听,马上指出:古代称呼自己的父亲是“家父”,称呼别人的父亲是“令尊”,应该说“原来他就是令尊啊”才对。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吃玉米的镜头,学生纷纷指出:玉米是明朝时候从美洲引进中国的,三国时期哪里会有呢?之后,教师再明确: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就会不犯或少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古代汉语的语言性,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就要对学生明确,因为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分不清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差别,听课时不知如何分别对待。
甚至认为古代汉语课讲过的文选,古代文学课不必再讲,古代文学课讲过的篇目,古代汉语也可略去。
笔者第一节课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讲“绪论”时,就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同一部作品,古代文学偏重文学,侧重分析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而古代汉语强调的是语言性,侧重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把握。
只有对古汉语语言性有明确的认识,对古汉语课的学习内容才能了解得更加具体,从而采取适宜的方法来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授课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呢?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古代汉语理论知识可以有选择地去讲授,不必像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讲得全面系统;应该重点介绍那些较为实用的、能够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内容。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不必拘泥于能够准确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的来龙去脉,集中体现在能够认识繁体字,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很多古代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仍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地讲授知识、满堂灌,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只有少数学生听讲并记笔记,课堂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为了激发非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根据近些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采用的方法有:
(一)古今结合,突出古代汉语的实用性。
古今汉语是“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继承发展来的,学好古代汉语,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
笔者在给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讲课时,特别注意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并鼓励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遇到的语言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古代汉语很实用,离他们也并不遥远,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义是从古代汉语沿袭或发展来的,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增强对这些词语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加深印象。
比如“奔”字,现代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意义呢?从简化字的字形上我们已经看不出来了,但是一看金文中的字形,上面是人甩着胳膊走,下面三只脚表示走得很急很快,不就是奔跑吗?再如,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的开始,我们称为“元旦”。
“元”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的是人最上面的部分即人头,由此引申出“开始”的意义。
“旦”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太阳刚从地面升起,本义“早晨”,引申出“天”的意义。
“元旦”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还往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通过成语和来剖析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不但使古代汉语易懂易学,还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成语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从而运用得更加准确。
例如,“唯利是图”是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常见格式,“唯”是语气词,表示单一性、排他性;“是”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意即“只追求利益”。
成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不胫而走、星罗棋布、风餐露宿、衣锦还乡、丰衣足食、不耻下问等等。
这些成语典故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通过它们来讲古汉语语法知识,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与古代文化相结合,增强古代汉语的知识性。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汉语的关系相当密切。
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曾谈到,“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们过去的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
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2]“古汉语的教学虽然离不开字词解释及语言分析,但绝不应仅从语言到语言,而应将语言教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进行,因为语言并不是孤立的。
语言中变化最显著、最迅速的是词汇,词汇中很大一部分词语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含义。”[3]笔者讲授文选时,在帮助学生扫除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之后,还适当地把某些词语与古代礼制、风俗等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古代文化内蕴,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句话中,“山陵崩”是用山陵倒塌指“太后死”,因为古人尤其是君主都忌讳“死”字,所以用“山陵崩”作为“死”的委婉说法。
这种说法,除了避讳之外,还有尊君的意思。
讲到这里,可以再继续延伸,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语言的词汇中会有所反映。
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不能逾越的,统治阶级在某些词汇的使用上也体现出尊卑之分。
《公羊传•隐公3年》中说:“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崩、薨、卒、不禄”是一组表示“死”的同义词,但使用对象不同。
皇帝死称“崩、驾崩、山陵崩”等,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普通老百姓“死”才称“死”。
“山陵崩”这种说法更能体现出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字面上看是青色的衣衫,其实可以进一步与唐代的官服颜色联系起来讲解。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因为八九品的官员地位低,后来又借“青衫”指失意的官员。
如此分析,就将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结合到一起。
这种综合、系统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古代汉语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古代书面语言中生疏的字词、抽象的语法规律很容易让学生们望而却步、失去兴趣。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诵读、启发、设疑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多思考,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吟诵是形成并强化古汉语语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过诵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常用词的意义和各种句式的特点,提高古代汉语的语言感知能力。
笔者在讲授文选时,大多选择故事情节生动、韵律突出、各类语言现象相对集中的经典作品来讲解。
且每讲一篇文章,都要请学生诵读部分段落,并拿朱熹对读书的要求来勉励他们:“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诵读时,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文意,之后再串讲,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谓“不悱不愤,不启不发”,教师如果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巧妙地设计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解《鞌之战》“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中的“及”字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古汉语中“及”有哪些用法?明确是作动词“到”和连词“和”后,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在文中如何解释才合情合理呢?若作动词“到”讲,解张中了几箭?若作连词“和”讲,中了几箭?这样提问并启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讲语法部分的“名词用如动词”时,如何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名词在句中用如动词是教学的难点。
笔者给学生列举出二三十个句子,分成六组,引导学生在观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名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自己归纳总结出名词用如动词的六个条件。
讲虚词“而”时,先列举学生熟悉的文献材料,让他们自己体会“而”连接的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再进行评讲和补充。
古代汉语论文篇四
学生社团给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社团中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不同的社团类型与种类对学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这些社团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是最为显著的。首先,学生可以自觉地培养与锻炼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激发对学生生活的热爱,陶冶自己的身心,还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其次,社团成员的构成是多样化的,同一个社团中有不同专业的'社员,在这样一个人员广泛,并集聚着不同思维方式与能力的组织中,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社团活动与交往中感受到年龄与知识的不同,从而受到启发与教育,更能让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受到相互的影响与刺激,并且能在活动与相互交流中能够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拓宽自己的知识背景,再次,学生在参与和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其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处理事件能力、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和锻炼。所以广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有效拓展综合素质,有助于个人水平与文化水平的提高,更能有利于将来的社会管理。
3.2促进学生社会化,提供了解社会的途径。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通过社会实践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其个体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以规范自身的社会性,并且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最后经历社会知识的洗礼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学生社团是学生步入社会获取社会经验与社会建立联系的桥梁和平台,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校期间,除了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参加社团活动,甚至参与管理社团,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更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交流、管理等各方面社会能力上有着显著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自己的社会角色。学生社团与社会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经常邀请一些社会成功人士、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等来学校开座谈会,作报告,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走出校门,深入社区,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奉献才智的过程中加速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3.3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角色变迁的思维,利于社会化管理。
社团活动能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角色变迁的思维,更有利于社会化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全部内容。学生不应该自己来认定社会角色,而是由社会来客观赋予学生的社会角色。大学生在走出校门的一刻,就代表着他们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重新认识自己并担当起新的社会角色,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社会职能与角色,并且认真地履行自己在社会上的责任与义务,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奉献社会并享受社会给予的回赠。由于学生社团具有来源广泛的成员的特点,依靠自主运行内部规范和章程,使得学生以担任一定的社团角色参加社团,必然承担相应角色的义务与权利。大学生活不断向前,社团内部的分工也不断变化,新旧交替,人员的职能也不断变化,在这种改变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所担任角色的相应期望值,履行好自己的角色的相应职能,在变迁过程中提高了相应的角色适应能力,从而为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角色的不断变迁以及担任一名合格的社会角色奠定了基础。学生社团的发展对于学生思维的变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社会化的进行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社会化管理。
4总结。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参与因素,不仅仅对于高校管理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还对于未来社团成员走上社会,扮演社会角色具有帮助,这有利于社会化管理。在今后社团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团对于高校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积极作用,不断研究分析当今高校社团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来提出解决措施与方案,促进社团建设的高效,适应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古代汉语论文篇五
摘要: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是以文字、音韵、词汇和语法为主,构建“四脚着地”的模式,但现阶段大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古代汉语课存在教师的专业讲解与学生理解吸收困难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调整。我们认为内容上仍要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核心,适时适量渗透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改变古代汉语课单一语言学的性质而赋予其文化的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兼顾传统方法与信息科技手段,实现课程预定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古代汉语;策略调整;相关学科;知识渗透;。
传统观念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学课程,实际上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文化课,古代文化同样由古代汉语来承载。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阅读和整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古代文化遗产。通常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古代汉语课,两个学期完成,合理的教学安排是每周4学时。在传统的教学中,古代汉语采用的是“四脚着地”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四脚着地”即古代汉语的教学要从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四个方面展开,平稳支撑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能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现阶段古代汉语的教与学存在的矛盾较大,给教学带来不小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策略上做出调整。
大学二年级开设古代汉语课是十分科学的。一年级开设现代汉语课,学生对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已经有了系统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古代汉语能缩短适应期,进入状态快。在学习中,学生也能自觉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吸收古人有价值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四脚着地”的传统授课模式,实施起来主要围绕文选、通论和常用词等三个方面。
文选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文选的内容具有语言的典范性。通过学习让学生适应文言文的语境,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文言文语料和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达到熟练阅读文言文的目的。文选篇目的讲解,侧重于文字、词汇、语法等三个方面。文字方面包括文选中常见汉字的形体结构演变、“六书”理论和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词汇和语法方面侧重于辨别实词的词性和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词序以及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同义词辨析、判断句和被动句表达方式等。此外,也要针对《诗经》、《楚辞》、骈体文、唐宋诗词等韵文用韵的情况渗透音韵学的常识。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详解中,教授学生如何多角度理解文言文,积累阅读的经验,准确领悟古人为文的意思。
古代汉语通论的学习要建立在学好文选的基础上。我们提到讲授文选要侧重在文字、词汇和语法等内容,这也是通论要系统讲解的内容。有了文选中相关通论内容的渗透,学生在具体学习通论时就会不会有陌生之感,从而很好切换到通论模式,有助于教师系统地讲授古代汉语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典文献学常识、古代文体形式、古代文化常识、诗词格律等通论内容,在文选的讲授中积累的相关语料以及文化常识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通论。
常用词的学习不占用课时,要求学生自学,鼓励使用传统的阅读和抄写之法,以此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古代汉语词汇并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每单元的常用词通常是本单元或下单元文献中出现的一些基础词汇。积累词汇有助于了解词义演变的大致脉络,对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准确把握古典文献的内容意义重大。
以上三个方面是古代汉语传统教学的重要内容,优点在于内容全面,专业知识集中而有系统,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古代汉语学习的体系。专业的教学更适合培养研究汉语史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不足,如内容多而枯燥、模式化教学导致课堂效果差、作为工具类课程缺少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等。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是采用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方法已明显不合时宜,存在教师的专业讲授和学生理解吸收困难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未能给学生打下最起码的文言文基础,未能与大学古代汉语教学形成有效的衔接,而是严重脱节。
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应该为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学提供前期的知识储备。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确实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中文系的学生都在中学阶段积累了初步的文言词汇语法知识。既包括对古代汉语词性判断、基本用法、表达的语法意义等内容的掌握,也包括对古代汉语词序、句法结构的准确认识等。这些知识的积累能保证大学古代汉语的课堂教学进展顺利。随着中考、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为了迎合考试的标准化要求,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功利化。教师主要围绕考试试卷的命题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和训练,词汇、语法等常识性知识因为不体现在试卷中而被彻底忽略。一些不在升学考试大纲范围内的文言文基本不讲或只是泛泛讲解,不做重点学习。这种功利化的学习造成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极其薄弱,他们只会机械背诵课文翻译和文中注释,且不得改动一字。很多学生认为通假字就是古人为文写了错别字,不知何为取消句子独立性,对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宾语、谓语前置等)不甚了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不但没有为大学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反而增加了古代汉语学习的困难。因此,古代汉语教学就要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调整。在保障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渗透与古代汉语相关联学科的知识。改变古代汉语仅仅是语言学课程的老观念,立足教材,将古代汉语的文化的功能挖掘出来。主要的做法是以古代汉语为核心,渗透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以及古代哲学、历史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以达成相关专业的横向联合。这样既能达到学好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四个方面核心问题的目的,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让学生喜爱古代汉语,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的方法,系统学习古代汉语,包括传统的学习方法和利用现代的电子技术手段等方法。
古代汉语中涉及不少中国古典文献学常识,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渗透进去,能够起到极佳的效果。这里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为说明对象,这套教材每个单元的文选基本出自某个文献或某类文献。如《左传》,传统的讲解几乎不涉及教材对《左传》介绍之外的内容。我们的讲解则将教材简单地介绍加以补充,涉及《春秋》“经”和“传”的问题、学界对《左传》作者成书年代问题的讨论、《左传》的版本注本问题等。最后提供学生课外阅读最佳的注本。再如《战国策》,教材提到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由西汉刘向编辑整理定名的,我们根据这个提示简单介绍刘向等在当时整理秘府文献档案的工作和编定目录学著作《别录》的情况,并顺及刘歆据《别录》而成《七略》、班固据《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等文献学常识性问题。重点强调刘向根据哪些文献编辑整理而成的《战国策》,作为国别体的史料汇编,它的历史文献价值是什么,我们阅读和研究《战国策》选择什么版本注本更合适等问题。其他单元如《论语》《礼记》《孟子》以及其他诸子文献、《诗经》、《楚辞》等也同样要渗透相关的文献学常识。这些文献学常识的适当渗透也能够为我们讲解通论“古书的注解”和“古书的句读”等做铺垫,更重要的是为其后开设的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奠定基础。但这部分内容不宜过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
中国古代文学同样是中文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鉴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讲授的侧重点不同,古代汉语往往在绪论部分给出具体说明,以确保学生不会混淆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概念。古代汉语是工具学科,学好古代汉语能保证更好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古代文学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重点讲解的内容,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能体会教师讲授的作品内容和艺术特点。由于中学时期的积累有限,大学课程多任务重,加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侵入生活,消耗一部分阅读的时间,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大大下降。古代汉语的文选内容无形中成为他们接触文学作品的一个途径。
至于中国古代哲学,主要体现在对诸子文献选篇的讲解,除了上文提到的《论语》《孟子》《庄子》,还有《墨子》《老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儒家经典文献《礼记》也选了一些短篇。介绍各家代表人物和相关文献要涉及各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介绍的内容也有辅助理解文章的作用。如讲解《韩非子·五蠹》,就要涉及韩非重农重兵、重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等政治主张。讲解《老子》《庄子》,则要涉及老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和清静无为、谦退柔弱等具体主张。介绍各家思想主张均需做到客观,点到为止,不能喧宾夺主。
古代汉语先秦两汉部分的文选篇目主要来自《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能了解到完整的历史事件,增加其学习的兴趣。文选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常常是某个片段,为了便于理解还需在讲解具体文选之前交代文中事件涉及的背景,讲解之后再交代结局。让学生对文选中所选历史片段有整体的把握。《左传》和《战国策》的选篇尤其需要这样。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和“蹇叔哭师”有内容上的关联,而“蹇叔哭师”是秦晋殽之战的一个片段,在讲述时最好做简要的补充。“齐桓公伐楚”“鞌之战”的起因、“晋灵公不君”的结局都需要补充完整。《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前因后果也需要在讲授时适当提及。《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出自《史记》,《霍光传》出自《汉书》,都是纯粹的历史传记。讲授时将文选中所涉历史事件补充完整,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并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古代汉语教学中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是有意识的策略调整,以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为授课内容核心的指导思想不变。古代汉语有自己的专业特点,不能讲成文献学课、文学课、哲学课和史学课。相关学科知识是古代汉语课的点缀和调味剂,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点缀和调味剂,它们是解决教师讲授过于专业和学生理解吸收困难这一矛盾的关键。事实上,策略的调整也符合这门课程的要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通论中除了文字、音韵、词汇和语法等汉语史专业方向的内容,还有文献学的专题,涉及古书的句读、注释、古代的文体形式等内容;还有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的`专题,涉及天文、历法、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还有诗词格律专题。可知教材中包含与古代汉语关涉最为紧密知识,所以传统的仅限于汉语史专业的讲授思想就会在新的矛盾中显得不合时宜。适时适量渗透相关学科的常识也让古代汉语课由传统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单一语言学性质回归于教材体现出来语言文化的性质,古代文化的内容是不能忽略的。
三、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时代的出新。
调整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融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实践中取得极好的效果,具体包括课堂诵读、师生互动和课下背诵、抄书等。
课堂诵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惯常使用的方法。中国古代的私塾教学中就有诵读,书声琅琅。学生各读己书,互不干扰。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过私塾学堂上孩子们读书的情况。诵读对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也同样适用。教师先诵读,然后串讲,讲完后让学生一起诵读。诵读时注意力集中于文言文的情境中,能帮助理解教师的串讲,增强古代汉语的语感。诵读的过程也是促进思考的过程。课堂听课效果不好,不是完全明白,诵读的过程会因为正确发音和断句而帮助学生思考,往往能让人豁然开朗。此外,诵读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互动是古代汉语传统教学使用的方式,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不仅要听课,还要回答问题。古代汉语课对学生来说是陌生而又专业性极强的课。一些学生因为基础薄弱而对这门功课感到恐惧,预先就认定自己学不好。除了在思想上给他们减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课上与学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提出一些常识性问题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过去掌握不牢的基础知识有巩固的作用,同时也通过准确回答,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师生互动也能保证学生有好的听课状态,避免溜号,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背诵是古代汉语教学一个最基本的作业,这一环节也通常被写入教学大纲中。古人从蒙学开始就以背书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过目成诵,则又上一层楼。科举考试需要背诵儒家的经典,这些当然不够,还要背诵诗词歌赋,一些历史著作的经典也是不能不背的。有人算下来古人背的书少说几十万字,多则上百万字。背书大有好处,交谈时随口而出,为文时信手拈来。传统文化的积淀就是靠多读多背而成。古代汉语教学秉承这一传统的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背书的好习惯,成为腹有诗书的人才。文选中《左传》、《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荀子》、诗经、楚辞、骈体文、诗词等选篇都有背诵的要求。学生能够背诵所学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语言文学功底就会大大增强。
课下抄书包括抄文选和抄常用词,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辅助记忆,二是提高繁体字书写能力。抄书也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古代图书印刷不如今天发达,很多时候寒门之士是书非借不能读,日夜抄录。这一过程中古人体会到抄书的好处,认为读十遍不如抄一遍。文献资料中不乏古人刻苦抄书的记载。东晋葛洪、戴逵,宋高宗赵构,明代宋濂、张溥,清人朱彝尊等都有过抄书的经历。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讲幼年家贫常借藏书之家,手自抄录,计日以还,虽天大寒砚台冰坚而不怠。今天出版业发达,读书人没有了抄书之苦,却也不见有学问如古人的大家。我们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抄书,并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希望能培养学生安心学习的习惯,在浮躁的环境中沉静下来,坐住板凳,这既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性情、提高素质的良方。
信息时代的教学当然不能仅守传统模式,还要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来丰富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年,优点是知识点集中便于学生掌握,多媒体的画面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足是多媒体的环境相对昏暗,学生容易困倦,影响听课效果。解决的办法是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古代汉语的文选可不采用多媒体,通论部分则可适当采用。此外,充分利用电脑、手机平台。如使用汉字检索系统,关注一些与古代汉语相关的微信公号。也可建立师生微信群,随时与学生讨论,解答他们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微信群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抄写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微信群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综上,现阶段古代汉语教与学的矛盾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大学中文系教师也只能根据实际做出调整,尽可能解决矛盾,保证学生获得比较专业的知识,确保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的。若要彻底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还需要从根本上入手,寄希望于中学阶段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言文基础,而不是只围绕考试大纲功利化教学。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人,师生一同努力方能确保古代汉语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古代汉语论文篇六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古代汉语论文篇七
【内容摘要】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语文。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蕴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漉,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多地以诗意的内容为载体。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只强调它的工具性。如今,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学生课堂上眼神呆滞、表情冷漠的无动于衷的种种,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做?该怎样才能更巧妙地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得到发展呢?我以为,唯有进行诗意的教学才好。因为,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教学实践中,我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诗意课堂。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学生心中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教育,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真情去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诗意的氛围。
学生会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诗意,就在心间悄悄发芽……。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性的过程。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为语文课堂氤氲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堂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指引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这样,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经常会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肖川先生在文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中有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的日臻完满的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风景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课堂,就无处不在。
当然,诗意语文的教学依然在探索之中,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和感受,诗意语文的探索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钻研,去体会,去完善。期待着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更加欢快地流淌!
参考文献:
《标准汉语词典》。
《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诗意语文》 王崧舟著。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杨春茂主编。
映日碧荷。
古代汉语论文篇八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高效发展。可见,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开展课前活动,丰富感性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新课前,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地进入学习境界,我们有必要作一定的课前铺垫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学习《蚕姑娘》前,我上网查找了一些养蚕的录像,课前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看到录像中的蚕,大家都显得兴致勃勃,争着问这问那,但我笑而不答,只是让大家去问问课文,如果读了课文觉得知道的还不够,就再去网上查询一下,了解各种关于蚕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了上来,对于之后的课文学习,自然也是兴趣盎然了。
二、开展课堂活动,加强实践探索,培育创造思维。
1.问一问,写一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标准“修理”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由于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应也千差万别,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不应该刻意追求准确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教师应放飞学生的心灵,允许他们对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问银河》一文后,我问学生:“你有哪些问题想问银河的.?”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个个充满个性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说:“银河呀,在你的旁边有学校吗?你那里的孩子需要上学吗?”有其他同学在笑,而我马上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表示肯定,表扬他很有想象力。之后,我请学生把自己想问的话像课文一样写下来,我获得的是一篇篇洋洋洒洒、显现个性、透着智慧的小短文。
我想,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现在我们就必须相信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孩子提供学习研究的空间,并给予积极的配合指导,允许鲜明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2.说一说,找一找。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实际锻炼,因此我经常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国标本教材故事性较强,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把课文编成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例如,学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我让学生自己加上动作来复述,还评出小小故事星,学生的热情可高了。
我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不但让学生体会丹顶鹤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惯,还向学生介绍了丹顶鹤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地方在中国版图上位置,同时还告诉学生丹顶鹤目前数量很少,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我们应当保护它。又如我在教学第四册练习七学用字词句时,当交流完“石林在哪儿”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石林在昆明,你还知道其他地方的哪些景点也很有名的吗?”我还在课前准备了一份《旅游手册》,在这份《旅游手册》中,向学生介绍了石林的所在地,石林概貌,阿诗玛石峰及其传说,火把节的来历与盛况等。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等等,而这一切得益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3.演一演,画一画。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适合表演的。如在《恐龙》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所喜欢的一种恐龙表演出来。在充分练习后,我让学生戴头饰上讲台来表演,看,有的踏着雷鸣般的脚步走上来说:“我是庞大的雷龙!”有的张牙舞爪地说:“我是一只凶恶的霸王龙……”有的如鱼得水地“游”上讲台,轻声细语地说:“我是鱼龙……”这样,大家在“自我介绍”中既培养了表演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胆量。当然,有的课文可以集体表演,学生边读课文,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自由做动作。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演,效果也不错,学生不但感到有趣,而且记忆深刻。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在多彩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游》这篇课文,文中二、三两段分别介绍了秋天的天空和农田。学了课文后,我就提议大家来画一画天上那变化多端的白云,画一画农田里雪白的棉花、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稻子。学生们通过手中的画笔不但进一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开展课后活动,深化感知领悟,拓展教育时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时,刚好逢“三八”妇女节,为了使孩子们深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他们不忘母亲养育之恩,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系列活动“我的好妈妈”,主要活动如下:
1.自己设计一张贺卡,在“三八”妇女节时送给妈妈:
2.争取每天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小家务事;
3.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有关妈妈爱我、疼我、教育我的叙事小作文;
4.结合妇女节开展主题班会“我的好妈妈”。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上了一堂生动的敬母课,也让学生的自爱自信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古代汉语论文篇九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均开设有汉语言文学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由于教学的乏味,学生对其兴趣浓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
目前高职院校将关注点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将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导致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同时,许多高校将汉语言文学当作公共选修课,选课的人数比较少。加上教师上课循规蹈矩,教导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无法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二、提高高职生汉语言学习兴趣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疑问要及时进行回答,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其次,逐渐改变以往比较乏味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开展有关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可以在玩乐当中学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举办涉及汉语言文学的演讲比赛,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写出优秀的演讲稿。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其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需要扩展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需要联系生活。比如,可以适当将某种文学习惯或者风俗代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其次,汉语言文学当中有许多有争议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两派举行辩论大赛,使学生可以积极查阅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之不断积累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出探索的动力,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获得大量感悟。
3.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指出自身的错误,或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增强汉语言文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比较幽默的语言或者比较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意图,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需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不仅需要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也要给学生应用汉语言的机会,使其可以在实践当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在不断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改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学识素质、发散学生的思维等方式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
对古代汉语的认识,是在学校的历史课上,对我们这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我们的博大精的文化。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代汉语学习。
心得体会。
欢迎大家阅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份收获的背后,必是辛勤的耕耘。《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难学的一门,但我们不能谈其色变,因为那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知识遗产。透过她,我们可以去感受先人的爱憎,可以去领悟哲人的思想,还可以去欣赏远古的风光……就让我们的思古幽情去穿越一次时空吧,这何尚不是一件幸事呢。
一、学习《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一种定型化的语言,沿用了两千多年,诸子。
散文。
两汉辞赋历史著作唐宋古文……这些都在它的范畴之内。毫无疑问这种语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里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在我看来其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言简意赅。综观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由文言写成,而当中许多不朽之作尤其以简约精炼著称,如《诗经》、《史记》。只需作简单的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其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则比较少;二是古代汉语中多省略。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省略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之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便构成了其严密简洁的风格。
(二)持久不变。以文言为主体书面语的古代汉语在“五四”以前一直被人们世代相传,代代沿用。语言成分基本未变。诸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使用中得到了保存。此外语言三要素中最活泼的词汇,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口语的传递过程中,有些词的古义早已消失,而在古代汉语里却依旧使用。尽管后人也模仿,但当中难免会渗入些许其时的口语,从而给语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语法方面还是保留了它的原始面貌。
(三)言文解构。普遍认为,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两者同影响共促进,关系十分密切。文言形成于先秦口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四)久远深奥。时间的久远,导致了口语与这种语言的渐行渐远,从而也益发艰涩难懂。生僻的词语,拗口的句子,加之陌生的典籍制度……这些都多少给学习者带来了难题,给他们在学习中添了不少困难。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古代汉语,打好古文功底,这不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要求,而且,古汉语知识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扎实、深入地掌握它,才能为日后的深造、将来的工作创建良好的条件。文、史、哲诸学科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这些无一不与历史挂钩,而要了解我国的相关情况,必然要读取古书古文,这些都不言而喻。而即便是自然科学,如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等,无一不与它有关。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中国,而所有这些都在我国古代的文物、典籍中得到印证。
(二)离开古代汉语,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句话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是感觉深刻的。比较文言和白话,我们都知道,文言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白话总共还不到120xx年,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因此,我们可以说,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其根源就在于文言。文言是白话的奠基石。上个世纪前期,我国文坛“星光”璀璨,大师辈出,如鲁迅、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闻一多、老舍、巴金等,都堪称楷模,他们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他们风流儒雅,气质非凡,与其说他们是提倡白话文的文学大师,不如称其为熟谙文言的先贤圣人。可时光骤转,到了该世纪后期中国文坛却“风流尽去”,“黯然失色”,再也没有大师群体涌现,即便是仅有的几为大师,却也是前期出生的,留给我们的,也只有无尽的哀思。积攒了千年的瑰宝,顷刻间就被全盘否定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伟人毛泽东说过:“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68页)理所当然地,要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就必须学好古代汉语,因为作为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古代资料的能力。因此,我们只有学好古代汉语,才能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认识我们民族的过去,并进一部展望美好的将来。
(四)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联系,增进思想文化的沟通,为推进现代化建设与促进国家做出贡献。这是毋须置疑的。据悉,此前曾有报道称,教育部门和专家正在设想,把一些常用字回归繁体形式,渗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中,这也算是重视古代汉语教学的一种体现吧。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鉴于《古代汉语》的难学性,下面我就班门弄斧,说说我的《古代汉语》的学习经验。
(一)我们都知道,人们做某件事,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为了完成任务,二是对该事情感兴趣。由此,我们不难清楚,前者是被动的,故而态度是消极的,所以对其结果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达到要求;而后者则相反,因为他感兴趣,所以首先表现在态度上的是主动投入、热情参与,理所当然的,对于结果,他们则期待着“更上一层楼”。经过对比,我们毫不讳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古汉语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学习者一定要多方面的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初接触《古代汉语》,要首过繁体关。当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先标出来,再查《古代汉语词典》。一定要弄懂字的意思,才可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由点到面的学习。
(四)在读课文中,有很多精读的部分,必须要求理解,可因为时间有限,又不能一点一点地慢慢理解,所以我从网络里查了很多资料“速食”。比如从百度上搜“逍遥游”,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为了节约时间,我只看译文,然后结合译文再看课本上的解释,有与网络上不同的观点,再仔细体味一下,用自己的思想来作自己认为更合理的解释,切忌照本宣科。
(五)语法部分也要认真研读。尤其是对不懂的部分认真研读。不懂装懂永远饭桶。只要下苦心读了,一定会懂。
什么是古代汉语?
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说文》之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顾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也开始也新局面。吴大、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
字典。
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均是集大成的辞书。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显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百种,汉语研究的专著,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汉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构。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力较少,而收获较大呢?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这时主要指文言文)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古奥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要说“诀窍”和“捷径”,很好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那么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还是可能的。
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就没有达到古汉语学习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鼓”,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声。“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
“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读文选就应该这样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的态度。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不必多花力气。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无礼于……”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要熟读成诵。古汉语在用词造句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
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够背诵。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工夫自熟中出”。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史记。
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之。”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
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如《史记。扁鹊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这句话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去理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记忆最深的要数这几句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所必须具备的。
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无一不是来自文人之笔,正是由于人们的心灵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人们的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趋完善和理性。
写了这么多比较混乱和无头绪,但我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多讲讲有关作家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看鉴赏,使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对文学还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让我充实,令我茁壮成长。让我懂得如何去体悟人生和领悟生活。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一
现代汉语为白话文,为大多数国人理解学习,而古代汉语则为中国独创,很多字词语句和现在相比,意义差别较大,所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学习了近一个学期的古代汉语后,我对“望文生义”这个词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现代汉语中有不少。
成语。
这其实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一般人仅知道一个成语的引申义但对它的原义则孤陋寡闻。例如“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它用来形容两件事情毫不相干但究其原义则会叫许多人大吃一惊它的原义是指牝牡相诱即动物交配的意思如果你“望文生义”了则会成为一段笑料因而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培养一个人严谨治学的态度。
对每个字斟酌一番,虽有“咬文嚼字”之嫌,但却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尊重古人成果的表现。
自从文字改革以来,国人多写简化字,有的人为了附庸风雅,会象征性地写几个。
繁体字。
然而他们未必懂得体字代表的意义因此常常张冠李戴。例如“发”这个字繁体字“髪”和“發”两个读音意义完全不同其中前一个读“发展”的“发”是“发射”、“产生”、“兴起”等义为动词;后一个读“头发”的“发”为去声指“头发”。这种现象其实为古代汉语中异体字、古今字的常识异体字是指字音意义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代的某一义经发展而产生了新字这个新字与古字在字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古代汉语的字义多与造字结构有关由此产生了一个字的原义但许多字的原义现在已不用仅用它的引申义然而在一些文献资料中许多字还使用它的原义引申义反而比较少。
历时一个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于是在结课之际,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学习古汉语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始终传承的文明古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考古发掘的斑驳甲骨文,再到历朝历代遒劲奇秀的书法艺术,无不散发着历经数千年洗礼的汉语言的神奇魅力。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学习古代汉语使我们更便捷的阅读古代优秀典籍,去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古代汉语教程》的第一页写着摘自《论语》的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要广博的学习,更要有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好问又要多考虑当前的问题。我想这也应是做学问之道。我们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十几年的书,读书容易,但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是不容易的。
也许多数人认为学习古代汉语会是枯燥的课程,但通过张教授的讲解和学习的深入,发现学习古汉语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个汉字被创造时都有它最初的意义,而历经岁月的变迁,它的样子会变,也许你依然可以认出它,但却读不懂它了。现在,我们普遍使用学习的是简体字,简体字虽然使用简单方便,但也使文字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和造型原则。张教授在讲解繁体字时,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使我们清晰的记住汉字的原有意义和创造由来。同时老师在上课时,用幽默的语言结合现实的事例,来讲解枯燥的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些的确应该感谢张教授。
苏轼曾有言“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在信息量巨大而且便捷的当今社会,我们应尽力去读书,去读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代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知识的影响,让书卷气来点缀生活的色彩。学习古汉语,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也许我们不是专门去搞古汉语的研究,但是它提升的不只是我们的单纯的语言知识,还有阅历和能力。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兴趣是做学问最重要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习古汉语课的过程中,虽然学的不深,但的确很受用,就像老师给了你一把钥匙,然后,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去探索了。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二
学习语言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音,就是这几个字怎样念;二是语法,就是句子的结构。三、词汇是一切事物、行为和性质的名称。第四是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关于古代词汇,现在我们好象懂得,但又不一定真懂。要注意,有些词,不要以为讲得通就算对。讲通了有时也会出错。有时讲起来似乎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其实不然,恰恰还有问题。刚才提到苏东坡的诗句“娟娟云月稍侵轩”,其中的“稍”字作“稍微”讲,也能讲得通,但这样的讲法不对。另外,“时不再来”这句话,出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那里说:“时乎,时不再来。”“时不再来”这四个字,大家都认识,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时间不再来”,这样讲好象不难懂。其实这样结束是不对的。“时”不作“时间”讲,而是“时机”的意思。“再”是两次,“再来”是来两次。整句话的意思是“时机不会来两次”。可见讲通了的未必就是对的。再举个例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对案不食”的话,这好象容易懂,“案”是桌子,“对案不食”就是对着桌子吃不下饭。因为当时万石君的儿子作错了事,万石君很伤心,吃不下饭,他儿子因此就悔过。所以这个故事中错用了“对案不食”的话。但要知道,汉朝时候没有桌子,古人是“席地而坐”的。“案”这里不能当桌子讲,是一种有四条腿的托盘,可以用来放饭菜。古人吃饭时,就把饭菜盛在托盘里,因为它有四只脚,可以平放在地上。“对案不食”,是说对着盛放着饭菜的托盘,吃不下饭去。这样讲就对了。如果这里把“案”讲成桌子,虽然也能讲得通,可是在别的地方就讲不通。语言是有社会性的,一个词在这里这样讲,能讲得通,在别的句子里讲不通。“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里,把“案”讲成“桌子”,那就讲不通。“举案齐眉”的故事是说从前的夫妻二人,丈夫叫梁鸿,妻子叫孟光,他们相敬相爱。孟光给她丈夫送饭,把盛饭菜的盘子举得和眉一般齐。“案”只能解释为“盘”,如果要讲成桌子,那孟光一定举不起来了。总而言之,对古人用词,要有敏感,要仔细分析,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概括,进行比较,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弄清楚。单纯地靠查字典,那是不够的。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三
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9、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汉语中的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的现象。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
10、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在韵文中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11、韵部: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12、叶音:也称叶韵。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些押韵的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错误的。
1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 蚤” 通“ 早”。
14、三十六字母:音韵学术语。字母是古代用来标记声母的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制定三十个字母,后来又有人增加了六个。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按发音部位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五类,称为“五音”。三十六字母是见溪群疑等。
15、连绵字: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就是“连绵词”。连绵字可以分为三类:双声字、叠韵字、非双声叠韵字。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之内。
16、句读: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书面上用圈(句号)和点(读号)来标记。
17、传:训诂学术语。指解释经义的一种体式。
18、注:训诂学术语。是一种解释经书词句意义,兼及订正衍讹的训诂体式。
19、笺:训诂学术语。补充、申发旧注原意,间抒己见的一种体式。此名源自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郑玄解《诗》依据毛传,从而引申生发,更下己意,故名之曰“笺”。后人注书,或宗主一家,并博引诸书以证之,亦称为“笺”。
义”, “正义”也就是厘正、阐发前人的.义疏。
2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2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23、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金人又减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又叫“诗韵”。为元明清以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沿用至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四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五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记忆最深的要数这几句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所必须具备的。
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无一不是来自文人之笔,正是由于人们的心灵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人们的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趋完善和理性。
写了这么多比较混乱和无头绪,但我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多讲讲有关作家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看鉴赏,使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对文学还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让我充实,令我茁壮成长。让我懂得如何去体悟人生和领悟生活。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六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从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近年来有人对汉语采用了三分法,即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这里的三分法,古代汉语大约相当于文言,近代汉语大致相当于古白话。
2、本课程学习的重点。
因为一者文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二者我国古代的文献大多是用文言写的,因此,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文言文。
学习一门语言,一般要求做到四会:听、说、读、写。但古代汉语只留下书面语,无法听。
说,又因为现代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使用现代汉语,也不要求用文言文写作,因此,学习古代汉语只要求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就要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王力先生主编的这套教材,其特点是把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系统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文选主要是培(本文来自:千叶帆文摘: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侧重于感性材料;常用词一方面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概括;而通论则侧重于理性知识。教师讲授时只讲文选和通论,时间大致各占一半,至于常用词,在讲授文选遇到具体词时选一些进行讲解,其余为自学。同学们要在彻底弄懂弄通文选的基础上,要更深刻地理解常用词的用法和古代汉语在文字音韵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地方。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兄郑庄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补充注释】。
武姜,“武”为丈夫的官职,“姜”为自己的母家姓,这是古人表示已出嫁的女人的名字的一种方法。又如文嬴即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姓嬴)。佗邑唯命:其他地方只听您的命令。
“请京”以下三句:每分句主语不同,第一分句主语为姜氏,第二分句为郑庄公,第三分句为泛指(人们),均已省略。
都城过百雉: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都城”是两个词。
“中,五之一”:“中都不过五国之一”的省略,中等城市的城墙不超过首都的五分之一。下“小九之一”同,均为古汉语常用的分数表示法。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词用如动词。
西鄙北鄙:鄙,边邑,本义。
无生民心: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暱:“昵”的异体字。亲昵:指对兄长亲。
夫人将启之:启之,为他开门(作内应)。
有献于公:指有土特产献给庄公。
未尝君之羹:羹,肉羹。从美从羔,会意字。
其是之谓乎:正常语序为“其谓是”,“谓”为谓语,“是”为宾语前置。齐桓公伐楚。
【题解】。
交辞令。
【补充注释】。
以诸侯之师侵蔡:以,介词,带领。注意“伐”“袭”“侵”的区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一说“风。
”,放失,走失。依此,本句意为即使放牧时走失了牛马,也到不了对方国境之内。
赐我先君履:履,这里用作名词,指可以践踏征伐的范围。双宾结构。寡人是徵:“徵”现已同音简化为“征”,两字原来意义不相同。昭王南征而不復:征、復这里都是用本义。
君其问诸水滨:其,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不谷是为:宾语前置。不谷:不好,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与不谷同好,如何”:此乃“城下之盟”的要挟之辞。
徼福:徼,通“邀”,求。前面的“惠”是表敬副词。下文“辱收寡君”的“辱”也是表敬副词,今犹有“惠存”“惠顾”“辱承指教”。辱收寡君:蒙辱收留我们国君。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七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
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战斗列队。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垒,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八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本站,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
字典。
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
三字经。
》、“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
唐诗。
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记忆最深的要数这几句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所必须具备的。
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无一不是来自文人之笔,正是由于人们的心灵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人们的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趋完善和理性。
写了这么多比较混乱和无头绪,但我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多讲讲有关作家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看鉴赏,使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对文学还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让我充实,令我茁壮成长。让我懂得如何去体悟人生和领悟生活。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古代汉语论文篇十九
1.音读正确,了解通假,知道古今异义的词,正确理解本文的句式。
2.意译课文,把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对比原文,通读课文,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文章意思。
3.分段研读,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可用余映潮先生的“实读法”,就是强调句句落实,包括“节句,断句,破句,虚句,句归,句比,句链,句读”。
4.背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达到记忆熟读的程度。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学习方法,希望对解决您的问题有所帮助,加油!
古代汉语论文篇二十
1、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性符号系统,是汉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3、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较小,我们把秦以外的诸侯国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
4、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
5、表音文字:用数目不过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来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
6、假借: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胡)/一种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叫假借字。
7、转注: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字。
8、笔画: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独体字的结构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提笔称之为一笔或一画,它由点和线构成。这些点和线的具体形状叫做笔形。
9、部件: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
10、偏旁: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
11、笔顺:书写现代汉字时,笔画有先有后,书写时的这种笔画先后叫做笔顺。
12、部首:字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产生的。/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13、通用汉字:在当代使用的汉字,除去专用汉字(人名、地名及科技专用字)以外的字。
14、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
15、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16、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为全民范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
17、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18、乐音: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18、噪音:不是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19.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作用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20.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式,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是由上字取声,下字去韵和调想拼和而得出的。
21、音节: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言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言单位,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
22、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3、音位: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24、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元音,又叫母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声带一定振动,响亮清晰的音素。/气流从肺里出来振动声带,形成音波,通过口腔时又没有受到任何阻碍而形成的音。
25、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辅音,又叫子音。/发音时气流受到发音器官的各种阻碍,声带不一定振动,不够清晰响亮的音素叫辅音。/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受到一定的阻碍,这种主要依靠阻碍发出的音叫辅音。
26、鼻化元音:发音时,软腭下降,口腔和鼻腔同时打开,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这种元音叫做鼻化元音。国际音标用附加符号“”表示。
27、发音部位:辅音声母发音时口腔里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
28、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态,包括发音时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气流强弱的情况及声带是否振动等几个方面。
29.韵腹:由两个或三个元音音素或元音带辅音韵尾构成的韵母中,口腔开口度较大,声音较响亮的那个元音叫韵腹,韵腹前的叫韵头(介音),后面的叫韵尾。
30、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表示复韵母的发音起点,发音轻而短。
30、韵尾:表示复韵母最后滑动的方向,音质含混不清。
30.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
31、复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元音。
古代汉语论文篇二十一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找出一条经验,就是要把三样东西结合起来学习。一是古代汉语文选,二是常用词,三是古汉语通论。我们要把常常见面的词记熟了,学古代汉语和学外语一样要记生字。古代汉语大概有一千到一千二百个常用词,把它象学外文记生字那样地记住,大有好处。不要记那些深奥难懂的字。从前教和学古代汉语的人都走错了路,专记那些生僻的字。如那时小孩子喜欢找一个难懂的字去考老师,这样做是没有好处的。我们应研究那些在古书中最常见的字。那些不常见的字,你研究它有什么好处呢?同时常用词中,我们还要记它常用的意义,那些生僻的意义,可以不记它。比如一个字有五个常用的意义和五个生僻的意义,那我们就要去记那五个最常用的意义。所以我们要搞常用的、普遍的,不搞那些特殊的、奇怪的。同学们认为记常用词很有用处,因为一个常用词一般在这里是这个意义,在别处一定也是这个意义。要不是这种情况的话,那就要另作处理了。譬如稍微的“稍”字,这个字现代和古代的意义不一样。“稍”字在古代当做“渐渐”讲。《汉书》里有一句话:“吏稍侵凌之”,是说一个人做官很老实,连衙门里的小官吏,都渐渐地欺他老实。这里“稍”字就含有渐渐地、得寸进尺地去欺负他的意思。如解作“稍微”的话,就不对了,因为不能说稍微地去欺负他。直到宋代,“稍”字还是这个意思。苏轼的诗中有“娟娟云月稍侵轩”之句,是描写他从一个地方回家时看见月亮慢慢升上去,渐渐侵入窗户中的景色,是非常富于诗意的,如果说月亮“稍微”侵入窗户时,就完全没有诗意了。这样我们如掌握了“稍”字这个常用字的词义后,到处就能用“渐渐”来解释它了。
再说“再”字在古代汉语中当两次讲。“再来”就是来两次,“再会”就是会两次。所有的“再”字,都当这讲。古代汉语中的“五年再会”,如现代汉语来讲,是说五年后再见。古代汉语则解作“五年之内会面两次”。两者差别多大!所以如果掌握了常用词的词义,就到处用得上了。
古汉语通论,就是讲理论、讲道理、讲规律。讲古代语法、语音、词汇以及文字学的一些道理,来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三部分中的文选是感性知识部分,古汉语通论是理性知识部分,常用词既是感性又是理性,说它是感性,就是说它当生字来记,说它理性,就是掌握词义后到处可用,也可说掌握它的规律。把古代汉语分为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把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好好结合起来。此外,我们还要强调自己动脑筋,想问题。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一些,可以提出,但不要对一般同学提出这要求。古代汉语怎样能懂呢?把很多的文章凑起来,加以分析、概括、领悟,就能懂了。如“再”当两次讲,就是从每一篇有“再”字的文章中去领悟它的意义是否一样,当你发现所有的“再”字当两次讲时,你就恍然大悟,知道这个“再”字当两次讲了。所以这是领悟处来的、归纳概括出来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5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