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4:29:14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时间:2023-11-27 04:29:14     小编:雨中梧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写总结时要尽量客观公正,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要有清醒的认识。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一

一、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我们的教室跟之前有什么不同?

在此之前,老师想跟大家过一招!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哪首诗?《清明》

看到这幅画面,让你不禁想起——《元日》这幅画面呢?——《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

读着读着文字,这些传统节日的画面仿佛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多么神奇!

你知道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什么吗?(板书:画面想象)

三、乞巧的故事

师:同学的你的知道气巧的意思吗?

生:乞巧又名七夕,向织女乞取智巧(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查资料袋(板书:看注释、资料袋)

师:是的,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看资料袋

师:那你们通过查资料袋的学习方法,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乞巧的习俗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的有节奏、音韵感(形成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

3、语言的强弱,语言的长短(重读、轻读)(快读、慢读)

六、通诗意

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心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谁来说一说?“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给这句诗的画面题个名字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你看到什么?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想象画面

请一二组同学用笔写第一幅画面,三四组同学写第二幅画面。最后我们比一比谁的画面写的最美!

八、诗意配诗句读

那这首诗,给我们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过节的喜悦,追求幸福的美好祝愿

九、拓展古诗

理解体味《秋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苦闷、凄凉的心境。

十、结尾

中国三千年诗韵如歌,它用极简短的字眼,却表达出了无穷的含义。希望同学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运用画面想象这一学习方法,去感悟诗词之美。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二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这个神话传说故事,但作者要借这美丽的神话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心境呢?则要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到古诗中去寻找答案了。为此,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作了多方面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等,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还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读出其中滋味。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运用音乐、图片、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的同时,还在诵读中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例如,我呈现教材中“天上”画面,让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情景,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等,最后还请学生大胆地与织女对话,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从中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使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乞巧教学反思2

《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最重要的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三

配乐,师讲述。

板书:乞巧。

2.师边写边提示(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齐,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再读一遍。)。

3.生齐读。

4.同学们你们明白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样明白的?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初读古诗。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咱们中华民族祖先留下来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值得咱们每一位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两首唐诗,先学《乞巧》,请大家伸出食指和老师一起写,(指导乞的写法)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借助注释看看乞巧是什么节日?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之后把手高高举起。(学生读,指名读)。

3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你们看这里有两个词语需注意:今宵把他们放在一起,

你发现了什么?碧霄。

(从字形、字义两方面区分)出示课件碧霄图,加深理解。

4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诗,读出诗的节奏。

(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指导,)课件出示节奏的划分,指名学生练读。

三、合作探究,体会意境。

1、请看这首诗里还藏着一个故事,你发现了吗?(牛郎织女)你从哪句诗发现的?课件出示第一句,一起读读这个藏着故事的诗句吧。

2、是啊,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个传说故事?(学生讲故事)。

3、听了这个故事,请你再读读这句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心情?谈出你对诗的理解。

学生读,感受此时牛郎织女的幸福,高兴。

4、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到了,美丽的传说牵动着人们的心,在这样的夜晚,不仅我们,所有的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他们祝福。让我们借助课后的资料袋,课件出示《乞巧歌》,了解一下人们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看懂的同学请用古诗中的诗句来回答。

课件出示第二句。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2)哪位同学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二句诗?

(四)设疑导思,拓展延伸。

1.人们除了乞取心灵手巧,还有什么别的愿望吗?

2.(课件出示:古诗《乞巧歌》)自己读读,说说人们还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节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那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首诗吗?想乞取智慧的咱们来读读。想乞取健康的咱们来读读。

5、师生合作读。

6咱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我们试着来背背吧。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乞巧的教学设计(a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六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知道吗?

当你听到或读过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后,想说点什么?

引读:一双儿女终于见到妈妈了,读——。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这一年难得的一面,读——。

人们都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

5、如果他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可以——。

6、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

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七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问别来、解相思否。——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刘镇《柳梢青·七夕》。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归家梦向斜阳断。——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东飞乌鹊西飞燕。——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开过南枝花满院。——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壬申七夕》。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八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九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知道吗?

当你听到或读过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后,想说点什么?

引读:一双儿女终于见到妈妈了,读——。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这一年难得的一面,读——。

人们都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

5、如果他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可以——。

6、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

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十

2、培养学生古诗画面想象的能力。

描述画面的能力。

一、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我们的教室跟之前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些字画,

师:自古作画题诗。今天呀,老师就想带着同学的去愿悟这-诗中话画的美。

在此之前,老师想跟大家过一招!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哪首诗?《清明》。

看到这幅画面,让你不禁想起——《元日》这幅画面呢?——《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

读着读着文字,这些传统节日的画面仿佛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多么神奇!

你知道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什么吗?(板书:画面想象)。

师:同学的你的知道气巧的意思吗?

生:乞巧又名七夕,向织女乞取智巧(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查资料袋(板书:看注释、资料袋)。

师:是的,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看资料袋。

师:那你们通过查资料袋的学习方法,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乞巧的习俗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的有节奏、音韵感(形成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

3、语言的强弱,语言的长短(重读、轻读)(快读、慢读)。

六、通诗意。

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心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谁来说一说?“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给这句诗的画面题个名字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你看到什么?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想象画面。

请一二组同学用笔写第一幅画面,三四组同学写第二幅画面。最后我们比一比谁的画面写的最美!

八、诗意配诗句读。

那这首诗,给我们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过节的喜悦,追求幸福的.美好祝愿。

九、拓展古诗。

理解体味《秋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苦闷、凄凉的心境。

十、结尾。

中国三千年诗韵如歌,它用极简短的字眼,却表达出了无穷的含义。希望同学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运用画面想象这一学习方法,去感悟诗词之美。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明白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这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个性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十分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下面,我们就一齐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

“宵”“霄”。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明白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明白吗?

当你听到或读过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后,想说点什么?

引读:一双儿女最后见到妈妈了,读——。

盼啊盼啊,最后盼来了这一年难得的一面,读——。

人们都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明白了什么。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

5.如果他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能够——。

6.让我们一齐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

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8.(音乐起)就让咱们一齐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完美的心愿吧!

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

男孩,在这完美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完美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完美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齐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配乐,师讲述。

板书:乞巧。

2.师边写边提示(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齐,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再读一遍。)。

3.生齐读。

4.同学们你们明白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样明白的?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初读古诗。

【一读】———读准确。

1.录音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读、评价。

【二读】———读节奏。

1.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

2.师生合作读。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意思是不是也相同呢?

那么请大家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这句话,你必须能猜出它们的意思。谁来说?

4.全班齐读。

5.师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课件放大两颗星)看碧霄啊看碧霄,……。

看碧霄啊看碧霄,那夜空里仿佛出现了?

2.播放牛郎织女的故事。

3.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这天他们相会了,你必须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情绪读一读这句诗。

5.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6.两行诗连起来读。

7.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四)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师: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向留在人们心中,这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

2.课件打出:资料袋的资料。

师: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智巧。

3.(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明白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4.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5.(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6.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9.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10.交流:多么完美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三、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乞、巧)。

五、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智巧。

幸福。

靖城中心草坂小学刘燕玉。

《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朝诗人林杰描述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孩子乐学,爱学,学得简单愉悦。

一、突破难点,授之以渔。

在教学第一句古诗是主要是抓住重点词突破难点。“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只要把握“宵”和“霄”的意思,整句诗的理解就没有了障碍。我安排学生先观察这两个字。让学生从音、形这两方面区别这两个字,让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体会意思,真正到达望文生义。而“碧霄”一词部分学生又比较陌生,我就借助课件演示“碧霄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词义。透过观赏碧霄图把学生带到古诗的意境中,融入七夕节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化难为易。

七夕、乞巧节是我们闽南地区的学生比较陌生的节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经典动听的故事讲述,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诗歌中。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学时,我先从介绍牛郎织女星把学生带入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明白七夕节的由来,明白牛郎织女为何要渡河桥?,理解“渡河桥”一词。让抽象陌生的词语变得通俗易懂,为下文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融入牛郎织女这种浓浓的情意中。让学生真正体会牛郎织女相聚的不容易,为他们的相见而感到高兴、幸福。而这时再指导朗读,也已水到渠成。

三、抓住重点,拓展升华。

这首古诗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明白少女们向织女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但对学生而言这即是重点又是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主要让学生抓住“几万条”、“尽”等词,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出少女们这种追求幸福,乞取智巧的强烈愿望。又透过拓展训练:如果是你,你期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这样一来,学生浅显易懂,兴致又高,学习氛围浓。学生回答的资料层出不穷,始料不及。使课堂教学到达了高潮。

四、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诗歌不是无情五,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资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个性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分主角朗读,小组赛读,到全班齐读,老师引读,最后到深情诵读。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153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