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镜子,通过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如定期练习、反思和修改,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接下来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总结样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一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知道吗?
当你听到或读过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后,想说点什么?
引读:一双儿女终于见到妈妈了,读——。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这一年难得的一面,读——。
人们都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
5、如果他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可以——。
6、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
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二
配乐,师讲述。
板书:乞巧。
2.师边写边提示(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齐,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再读一遍。)。
3.生齐读。
4.同学们你们明白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样明白的?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初读古诗。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咱们中华民族祖先留下来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值得咱们每一位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两首唐诗,先学《乞巧》,请大家伸出食指和老师一起写,(指导乞的写法)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借助注释看看乞巧是什么节日?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之后把手高高举起。(学生读,指名读)。
3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你们看这里有两个词语需注意:今宵把他们放在一起,
你发现了什么?碧霄。
(从字形、字义两方面区分)出示课件碧霄图,加深理解。
4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诗,读出诗的节奏。
(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指导,)课件出示节奏的划分,指名学生练读。
三、合作探究,体会意境。
1、请看这首诗里还藏着一个故事,你发现了吗?(牛郎织女)你从哪句诗发现的?课件出示第一句,一起读读这个藏着故事的诗句吧。
2、是啊,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个传说故事?(学生讲故事)。
3、听了这个故事,请你再读读这句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心情?谈出你对诗的理解。
学生读,感受此时牛郎织女的幸福,高兴。
4、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到了,美丽的传说牵动着人们的心,在这样的夜晚,不仅我们,所有的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他们祝福。让我们借助课后的资料袋,课件出示《乞巧歌》,了解一下人们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看懂的同学请用古诗中的诗句来回答。
课件出示第二句。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2)哪位同学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二句诗?
(四)设疑导思,拓展延伸。
1.人们除了乞取心灵手巧,还有什么别的愿望吗?
2.(课件出示:古诗《乞巧歌》)自己读读,说说人们还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节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那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首诗吗?想乞取智慧的咱们来读读。想乞取健康的咱们来读读。
5、师生合作读。
6咱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我们试着来背背吧。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乞巧的教学设计(a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四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六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这个神话传说故事,但作者要借这美丽的神话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心境呢?则要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到古诗中去寻找答案了。为此,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作了多方面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等,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还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读出其中滋味。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运用音乐、图片、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的同时,还在诵读中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例如,我呈现教材中“天上”画面,让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情景,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等,最后还请学生大胆地与织女对话,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从中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使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乞巧教学反思2
《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最重要的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七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理解第一句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可以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交流。
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四、第二句诗句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可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原来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于是诗人写到——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五、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资料袋。生读。
5、这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欣赏。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终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起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别吗。哦,原来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八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1、教学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配乐介绍、古典音乐。
2、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织女的简介
一、课前活动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生背古诗)
3、刚才我们一起背的几首古诗。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内容都有什么有关?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 ”,气字是“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那么怎么样来记住这个“渡”字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我们在读书之前,你能用最好的字把这首诗抄在老师发的纸上吗?同学们想不想和我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开始!写完的同学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得好!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织女介绍录音: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2、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谁乞取什么呢?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九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挂图、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十
一、谐音古诗欣赏。
1、《叹白发》。
唐·韦应物。
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
丝(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
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情)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思念故乡的古诗。
1、《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____翁卷《乡村四月》。
4)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____荀子《劝学》。
5)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____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6)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____黄庭坚《登快阁》。
7)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____苏轼《贺新郎·夏景》。
8)怅恨不逢如意酒。寻思难值有情人。____晏几道《浣溪沙·闲弄筝弦懒系裙》。
9)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____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10)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____乐婉《卜算子·答施》。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十一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1.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十二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明白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明白“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明白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明白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状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明白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貌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先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齐背吗?(学生齐背)。
五、拓展。
1、这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能够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期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透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能够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看碧霄-渡河桥-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乞巧-学习巧手。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十三
2、培养学生古诗画面想象的能力。
描述画面的能力。
一、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我们的教室跟之前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些字画,
师:自古作画题诗。今天呀,老师就想带着同学的去愿悟这-诗中话画的美。
在此之前,老师想跟大家过一招!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哪首诗?《清明》。
看到这幅画面,让你不禁想起——《元日》这幅画面呢?——《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
读着读着文字,这些传统节日的画面仿佛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多么神奇!
你知道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什么吗?(板书:画面想象)。
师:同学的你的知道气巧的意思吗?
生:乞巧又名七夕,向织女乞取智巧(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查资料袋(板书:看注释、资料袋)。
师:是的,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看资料袋。
师:那你们通过查资料袋的学习方法,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乞巧的习俗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的有节奏、音韵感(形成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
3、语言的强弱,语言的长短(重读、轻读)(快读、慢读)。
六、通诗意。
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心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谁来说一说?“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给这句诗的画面题个名字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你看到什么?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想象画面。
请一二组同学用笔写第一幅画面,三四组同学写第二幅画面。最后我们比一比谁的画面写的最美!
八、诗意配诗句读。
那这首诗,给我们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过节的喜悦,追求幸福的.美好祝愿。
九、拓展古诗。
理解体味《秋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苦闷、凄凉的心境。
十、结尾。
中国三千年诗韵如歌,它用极简短的字眼,却表达出了无穷的含义。希望同学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运用画面想象这一学习方法,去感悟诗词之美。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十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知道吗?
当你听到或读过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后,想说点什么?
引读:一双儿女终于见到妈妈了,读——。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这一年难得的一面,读——。
人们都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
5、如果他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可以——。
6、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
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十五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十六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2、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4、陆龟蒙: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5、元好问:倪庄中秋。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6、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8、齐已:中秋月。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9、晏殊:中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十七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问别来、解相思否。——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刘镇《柳梢青·七夕》。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归家梦向斜阳断。——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东飞乌鹊西飞燕。——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开过南枝花满院。——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壬申七夕》。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十八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述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透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能够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透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5、原先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个节日。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样明白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能够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完美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必须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齐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那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必须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篇十九
(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2、《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3、《七夕》。
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4、《鹊桥仙》。
卢炳。
馀霞散绮,明河翻雪。隐隐鹊桥初结。
牛郎织女两逢迎,胜却、人间欢悦。
一宵相会,经年离别。此语真成浪说。
细思怎得似嫦娥,解独宿、广寒宫阙。
5、《七夕》。
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6、《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7、《七夕》。
乐府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8、《七夕》。
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9、《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七夕赋咏成篇》。
许敬宗。
一年抱怨嗟长别,七夕含态始言归。
飘飘罗袜光天步,灼灼新妆鉴月辉。
情催巧笑开星靥,不惜呈露解云衣。
所叹却随更漏尽,掩泣还弄昨宵机。
11、《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12、《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13、《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14、《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5、《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16、《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17、《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18、《他乡七夕》。
(唐)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19、《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20、《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1、《古意》。
(唐)孟郊。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22、《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99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