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的教学设计(精选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0:01:21
透镜的教学设计(精选21篇)
时间:2023-11-27 10:01:21     小编:书香墨

人们总是在总结中不断成长,发现自己更多的潜力和可能性。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事先对所总结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让文章结构更加清晰。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向前。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

“一倍焦距分虚实”是说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uf)时成实像,即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分大小”是说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f。

“像的大小像距定”,即像距变大像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像儿跟着物体跑”,即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一倍焦距分虚实,(即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虚像;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实像,也就是说,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定大小。(是说物距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2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实像或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实像总是异侧倒,(即成实像时,总是像、物异侧,像相对于物是倒立的)。

虚像总是同侧正。(即成虚像时,总是像、物同侧,像相对于物是正立的)。

物近像远像变大,(即物体靠近透镜时,像要远离透镜,同时像要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即物体远离透镜时,像要靠近透镜,同时像要变小)。

像的大小像距定,(即像距变大时像变大,像距变小时像变小)。

像儿跟着物体跑。(即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运动)。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二

《透镜》这一节课,是一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课程,我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总体效果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引入新课方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回忆起上一章学过的镜子,比如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等。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积极,气氛很活跃,然后我出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和一些放大镜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异同。不过学生们的回答都答不到点上。我只要自己引导“平面镜它不能透过光,放大镜是能透过光的,我们把能透过光的镜子叫做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透镜……”。总体来说引入还比较好,我们物理组的科任老师都给了我评价。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还比较陌生,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这样不仅带动了学生的兴趣还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随后我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可谓让学生饱了眼。引入控制在5分钟内,感觉还比较顺畅。

在讲透镜的分类时,我让学生观察了他们桌子上事先准备好的透镜,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学生可通过看,摸来感受他们的异同。随后进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对于透镜,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有的只能是在图书或是在电视上见过。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使他们真身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是凸透镜,什么样的是凹透镜。

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即平面图,我让学生花了1一分钟阅读,并让他们思考有关透镜的几个重要概念:光心、主光轴。学生们的`阅读都比较仔细,对于主光轴、光心都能了解。我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并让学生亲自在下面画,为下面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图作了准备。在光现象和透镜者两章,作图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上课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基础,做好演示实验尤其重要。在讲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分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室没有窗帘,亮堂堂的,后面的学生几乎看不到实验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画光路图是,有一部分学生画不出来。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只有少部分画对。叫学生上黑板画时,也是画错了大半。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做的不够明显造成的。不过还好,我事先准备了两个视频,也是关于这两个实验。只不过只能让学生看了。要是演示实验能够做好的话,()我想学生的视觉更直观些,效果也许会好。所以说做好实验在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

最后我讲了几道习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巩固知识。特别是思考题:生活、物理、社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把这节课的重点重现了一下。

总体来说,这次的优质课比赛感觉一般。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积极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后进生辅导。

2、全面落实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认真备课,控制好讲、练时间,针对性精选习题。

3、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4、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5、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6、注重实验探究教学与训练。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以后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三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2、尝试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原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试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杯水,我们来观察一下水中的铅笔等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2、活动:教师把铅笔放进烧杯。

3、学生观察

4、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么样了(弯折了)?在什么地方弯了?(边缘处)为什么会这样?(水的关系)

5、提问:我们用别的水也会形成这样的现象么?!

6、学生猜想。

7、教师实验(醋,酱油,牛奶,米,沙)

8、学生总结:只有透明的才能看到弯折。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透镜,现在老师不告诉你们方法,请你们给这些透镜分类,然后请几位同学告诉我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来分类的。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点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我们知道了两种透镜的外部特征,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实验来看看。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并画图记录。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并尝试用纸蒙住再试一次)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注意认知: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四、了解望远镜的结构

1、我们知道透镜的特征,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透镜吗?

2、学生交流回答:眼睛,放大镜、望远镜。

4、总结:望远镜就是利用凸透镜在前凹透镜在后的原理制作出来的。三:总结理论:

我们今天看到的水,醋,透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透明!那么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今天研究的透镜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光的折射。出示课题。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四

【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五

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能根据对教学和学习任务的分析组织教学活动,较好的把握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教学中让学生去收集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让学生从生活去感受物理,尽量实施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2、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但由于受光源的限制,部分学生很难得到平行光,所以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最后还是靠老师演示来完成。

3、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探究,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存在学生个体差异,在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我仍然需要不断的指导和辅导。但是这种指导已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实验探究还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

5、教学完后通过课后练习加深了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基本能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习题中的问题。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这些练习如果放在课内完成可能会更好,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6、课后设计的最后一题“有一凸透镜,请你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测出它的焦距,写出你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由课文中的“想想做做”改编而来,原因是课内受条件限制无法完成,布置作业时要发给学生凸透镜安排学生课后(晴天)亲自去做做,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道练习。

7、实施教学中感受深刻一点还有就是: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手段,适当的传统板书还是必要的,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了这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六

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他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由于小学生处于打基础阶段,科学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中获得新知识。科学实验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载体,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对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方法得到发展,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逐步接近,不断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可见,科学实验是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梯。

最近的课程就是一些实验课,内容很多,很丰富。今天教学的是《研究透镜》一课。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教学反思《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放到室外,让学生自己探究。所以,今天让学生听清所有的要求到学校后操场去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的放大、聚光作用。学生玩凸透镜,观察现象,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玩的这项活动中发现它可以把光线集中,使它汇聚成一个亮点,点燃树叶或纸张。用望远镜过程校园里的人和景物,了解望远镜的原理。结果发现学生非常活跃,主动做好各项实验,各小组成员也能互相配合,按照规定完成了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这让学生和我都很开心。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要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尽情地研究科学,即使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要能用我们的艰辛换取学生成功的笑容,也是值得的!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七

本文在研究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学情分析。

1、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规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凸透镜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的镜头等。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放大镜了,而他们又往往认为,放大镜只起“放大”作用。对于“成像”,学生是不明白的,或者说是模糊的。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含义。

3、通过经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支架式教学。

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了解实像,倒立的概念。

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小孔到物体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知识准备。

2、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规律,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认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和特点。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既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能够呈现在光屏上。

3、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凸透镜,背对着窗户。观察纸上的一些文字,在发现文字放大的同时,会惊奇地发现纸上出现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4、介绍器材,模拟操作。

1)教师介绍实验用的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等。简单地说一下注意点。

2)展示几张烛焰在光屏位置的图片,判断合适与不合适。

3)教师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强调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等高、共轴”。

凸透镜成像规律成的倒像,不但是上下颠倒同时左右也颠倒,蜡烛的火焰左右对称不易观察,所以在此将实验装置中的烛火换成f型的led灯具,以方便观察。另外,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在傍轴条件下的,所以强调“物”、“像”、“屏”要等高、共轴。通过上述学生上来演示模拟使用器材,对可能出现情况的判断,是为了让学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其他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看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

5、分析数据,归纳规律。

教师应充分创设和抓住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过程;同时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与人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能自我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逐步具有信息交流能力。

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老师这样问学生:“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共有四种。继续追问:“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其余类推。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定量关系,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入分析数据的技术工具。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深入分析,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杜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倾向,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不必为一些概念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样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物理实验应该以简单性为原则,在本实验中为了观察凸透镜成倒像的实质,采用了不对称的图形的led灯组,并且可以建议学生另外设计实验来观察这一现象。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八

《研究透镜》这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后,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

在问题导入这一环节上,我先提问学生前面的知识,通过回顾再引出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先猜测,既而我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光进入透明物质后传播的方向都发生偏折,再引出透镜。继续提问:“想探究透镜吗?”在这一环节中,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浓郁,为后面的探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先让学生从镜片的特点入手,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再联系实际,让他们找找生活中的透镜,学生根据特点很快就找出了放大镜和近视镜。使课内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以及学科学的重要性。设计的其他几个实验,逐层探讨,步步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最后通过两种透镜的对比,使学生对两种镜子的作用了解很清楚。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比,对两种透镜的作用掌握很清楚,特别是研究是否成像时,学生热情很高,当用凸透镜看到成倒立像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顾了做实验,纪律保持不好,有的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堂秩序显得很乱。而我又忽视了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组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语言过于成人化,使学生有是怕概括特点不具体,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敢放手大胆动手操作。再就是强调纪律时语言不够幽默。老觉得纪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过分强调却适得其反。对学生表现好的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对教学内容完成的好坏也没有评价只顾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科学课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外,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而,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在语言组织上,学生能力评价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师生合作时,尽可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师导生做和谐完成操作。及时对优点作出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九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

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一、引入新课:

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学生:不是的。

二、新课: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

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三)制定计划

学生:制定计划,怎样实验研究。

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师:希望同学们在制定计划时不要受光具座的限制,可以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

教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1:先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再让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分析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学生2:把凸透镜固定,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试试看得到的像是怎样的情况(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记录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做。

学生3:固定物体和光屏,移动凸透镜看能不能得到像,测u、v,改变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再重复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这些方案都是同学们设计出来的,用哪种方案?大家都可以试试,不管你们组使用哪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与原来物体比)、像的正倒、物距(u)、像距(v)、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接下来大家按计划自由实验。把实验过程数据记录下来。

教师: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大家互相监督。

教师:你组同学所成的像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有的组得不到像,或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学生:把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蜡烛调在同一高度。

教师:对,最好是烛焰中心。

教师: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记录下来。

教师: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教师:有小组反映没得到正立的像,哪组同学能帮助他们一下。

学生:演示用f=10cm的凸透镜,物距u=4。0cm时成虚像,光屏上有模糊的像,是虚像。

教师:模糊的像就是虚像?

学生:虚像、实像都能看到,但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成像在光屏上。上面的同学在光屏上的模糊的像不是虚像。

教师:很好!那怎样才能得正立的像?

学生:我们有时叫凸透镜为放大镜,凸透镜距离物体不太远,透过凸透镜看到的蜡焰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教师:(指导实验)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为两倍焦距(2f)时,你猜会观察到什么?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先猜,后试试)教师:请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五)分析论证:

教师: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学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就暂时到这儿,我们从实验到分析数据得到规律,有问题、感兴趣的或者想再实验的同学可以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我们共同探究。

四、巩固与延展

问:思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工作的。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讨论、归纳。

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5、显微镜和望远镜(重点介绍望远镜)。

三、归纳小结。

比较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9页1题、2题。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1~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1、显微镜。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

2、望远镜。

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主要还是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

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类型的望远镜,扩大学生视野?

3、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镜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具备学习透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光经过透镜的作用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难点: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教学活动。

第1节透镜。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节透镜。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过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二、教学器材。

远视眼镜、近视眼镜、平行光源(手电筒)、刻度尺、白纸。

(教师戴上眼镜并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戴上了眼镜,大家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老年人戴的眼镜和同学们戴的眼镜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年人大多数戴的是远视眼镜。

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一)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摸一下课桌上两块透镜,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块中间厚,边缘薄;另一块中间薄,边缘厚。

(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看画出的几种透镜,根据透镜的分类标准区分一下,哪些属于凸透镜,哪些属于凹透镜。

(结合章首图和章首语说明各种透镜的组合使用,为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阅读和老师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三)实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设计实验:(学生设计,教师归纳,这里采用探究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实验器材有问题和个别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作一些辅导。)。

小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四)“演示―――讨论”焦点和焦距。

进一步提出问题:患近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一样,有没有差别?

生:不一样,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高,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低。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度数高低不同的眼镜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弯曲程度不同。学生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度数不同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样的差异。)。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介绍焦点和焦距。

提问:焦距长的凸透镜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哪个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长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师:同理,不同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镜。(上面思考题答案)。

补充实验: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课后完成)。

四、教学小结与延展。

(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点评:本节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设计理念。主要内容是透镜、透镜的分类、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透镜的光学特性和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限,对“透镜的分类”采用“生活―――探究”,对“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采用到“加油站”阅读了解,对“透镜的光学特性”采用“实验―――探究”,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采用“演示―――讨论”。

导入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同学们由于不注意用眼―――”作引;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并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小结时从“知识树形”和“过程方法”等多角度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使用说明。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名词概念。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课前预习:(5分钟)。

1.透镜通常可以分为____和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叫凸透镜,它的符号是。

3.________________叫凹透镜,它的符号是。

4.生活中常见的眼镜的镜片就是透镜。请你辨别:患有近视眼的学生配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镜片是______透镜。

5.凸透镜对光线有___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____透镜。

6.凹透镜对光线有__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___透镜。

四、探究过程(24分钟)。

1.活动: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透镜距离书本较近)。

得到: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2.活动: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凸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它的核心概念是光的折射,而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教材设计意图是通过研究透镜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本课在认识两种透镜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透镜的聚焦和成像特点及制作望远镜等活动,让学生领略神奇的光的折射现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接触奇景般迷人的光学世界,感受光的奥秘,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把教学活动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水中铅笔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透镜的形状特点及种类。通过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它们构造的不同,由此区别认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第三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

包括三个活动:

1、用透镜观察物体。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下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情况。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则有缩小作用。

2、让阳光穿过透镜。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则不能。

3、观察透镜成像特点。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则不能。

第四部分:拓展应用,自制望远镜。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利用凸透镜做放大、成像、聚光等实验。

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3、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4、了解透镜的应用。

5、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制作简易望远镜。

教师准备:烧杯、铅笔、凸透镜、凹透镜、纸板。

学生准备:老花镜、近视镜。

(一)导入新课。

2、教师演示:把一支铅笔(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中,观察铅笔的变化,铅笔在什么地方弯曲了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推测一下。

3、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铅笔看着象变弯了。

5、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

【评析】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埋下伏笔。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2、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记录。

4、学生汇报,小结: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5、教师总结: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评析】通过学生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类别,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4、出示表格:研究现象、凸透镜、凹透镜、镜片形状、是否放大、能否聚光、成像特点。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评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做法,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蕴含科学道理,要学以致用。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

【评析】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制作一个望远镜,对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的好处。另外,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使用望远镜时切忌朝着太阳看,以免灼伤眼睛!

板书设计:

特点、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放大、聚光、成像。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缩小、散光、不成像。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二十

3、会用作光路图表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把握一些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分析实验,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在学习透镜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已通过第四章光现象的学习,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会用激光笔,会用描点法确定真实的光路,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有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这些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知识实验的分析意识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光路的`作图。

难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建立。

一、新课导入。

生:前者是凹面镜,光发生反射,后者......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补充:后者光穿过镜子点燃火把,所以称之为透镜,透镜一般是用玻璃或树脂等透光材料研磨而成。请同学们想想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或器材上见过透镜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放大镜、眼镜、照相机等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物品和仪器,都安装透镜。

二、导学。

(一)透镜的分类。

活动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两个带黑边框的透镜,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他们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说一说自己摸到的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摸透镜。学生边实验边边相互交流问题。

并举手回答:两个透镜中间和边缘的薄厚上的不同,一块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一块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课件(板书)学生在学案上记录。

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

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师:再出示老师近视眼镜,请一位同学隔着软纸触摸告诉老师它是什么透镜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判断方法。

课件展示两类透镜图,所有学生区分,并举手回答。老师补充无论哪种透镜,一般透镜至少有一面是球面,或者两面都是球面,我们研究它们的光学作用必须先了解两个名词——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二)主光轴和光心。

课件用图示引导学生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主轴,特殊的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活动2]师:简介光具组,平行光源(课前已经与学生电源相连),透镜,光屏,简介操作,让学生打开开关,观察平行光经过两种透镜的现象,(它们的光亮度和光圈的大小变化情况)老师引导表达现象,凸透镜能聚光,凹透镜不能,(或凸透镜后面有小光点而凹透镜没有…)。

活动3展台出示准备好的半张纸,上面提前给学生提供的4条参考线,透镜位置,虚线,平行光两束,让学生用提供的两个激光笔射出两束平光来研究平行光经两个透镜的折射情况,并用描点法画出出射光。每组各提供两个半张,一个用于凸透镜一个用于凹透镜,(操作快的可以尝试观察光线不平行光的情况,)实验结束同组初步交流信息。

师:收集学生光路图,对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进行分析(实验很重要但分析实验更重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分析实验归纳信息,明确作用、焦点焦距。展台放入学生绘图。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出发点放在一下问题上:

师:a、对以上凸透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对光其会聚作用,

非平行光也能会聚吗用几何激光器演示非平行光的会聚。

b、光束的会聚点落在哪个位置(引出焦点)。

c、个别组汇聚点不在提供的虚线上什么原因(引出主轴随透镜的摆放方向而变化)。

d、凸透镜该有几个焦点(光线可以从两侧进入)。

e、不同组焦点所在的位置不同什么原因(引出透镜焦距,曲度不同,焦距不同,焦距是透镜的重要参数)。

f、如果想知道目前焦距是多大你能办到吗(明确焦距的测量方法)。

针对c问题老师同步用几何激光演示器演示让学生观察。对归纳出的信息板书和课件板演:

2、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出发点放在一下问题上:

a、对以上凹透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引出发散作用)非平行光也能发散吗(演示)。

b、光发散了焦点在哪里呢动画演示(引出焦点在反向延长线上)。

c、不同组发散能力不同什么原因(引出透镜曲度不同,焦距不同)。

四、光路是可逆的及应用。

继续上面光路图发问:若沿着发散光的反方向入射,则出射的光将会怎样。

老师演示肯定学生的判断,并引导学生说出光路是可逆的,课件光路图,加深对比。

继续追问:凹透镜是这样,那凸透镜若将光源放在焦点上呢课件光路图对比。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应用环节,解读前面实验中用的平行光源如何射出平行光,学生很清楚的看到和摸到镜头,小灯泡的位置。进一步教育学生我们的身边处处是物理。

五、训练。

分析十一圣火用到的镜子种类及作用,火把放的位置。前后呼应,结束课堂。时间充足,则课堂测焦距。

六、作业。

1、根据今天的学习你能说出几种识别两种透镜的方法,将它写出来。

2、完成课后习题。

第一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二)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ccofof=f。

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反思:

透镜一节内容简单,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用圣火采集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展示“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把学生拉进课堂。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

本来应该让学生实验才会,但是手电筒光源并不是很好,不利于归纳透镜的作用,学生用透镜都是圆形不利于放在桌子上,而几何激光演示器不仅光源强,而且可以调整它的出射方向,便于研究平行光和不平行光的会聚与发散作用,对光路的可逆同学只是一种感觉,但是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归纳和用光路图表示那就很容易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得以解决。

对于焦距的引人我是采用不同透镜对光的作用,让学生亲眼看到他们的会聚能力是有区别的,同时也体现了焦距参数在透镜中的重要性。

动画也是本节的一大特色,快捷方便再现过程,同时一体机的优势也将板书与动画有机整合。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足是在展示练习时渗透中考题型的题目比较少。总之,通过教学反思,人觉得以后应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任其飞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透镜的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理解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体会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1、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教师:透镜、电熨斗,圆规,直尺;

学生:透镜。

(一)、导入新课。

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可能会引起火灾。提问:相信吗?

出示有关矿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灾的报道。提问: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引起学生好奇,调动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凸透镜和凹透镜。

[活动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用凸透镜、凹透镜的实物结合练习,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在薄厚上的不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2、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特殊的一点,通过该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并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演示实验现象很清晰,学生很信服。让学生不盲从,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道观察什么)。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实焦点。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从焦点发出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画出来。(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图形,此处设计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图形,加深理解。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图打下基础)。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凹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总结得出: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由于这个焦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虚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类比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4、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瓶子?(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一、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二、透镜的基本概念。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0496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