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对所教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教案应该注意设置教学中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最重要的是,教案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运用。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一
1、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垫。
1、乡土情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原名萧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注记拼音。
蹊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
镶嵌玛瑙草坪萧乾厂甸。
2、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踏访踏实(2)殷实殷红(3)核桃枣核。
(4)劈柴劈头盖脸(5)荷花负荷(6)匀称名称。
3、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枣核”的?
(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行文思路。
4、自主展示。
在阅读中,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写在下面与同桌分享。
四、尝试练习。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请你独立、快速完成《练习册》第六课一至六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五、归纳疑点。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读完后必会引发你对“思乡”的深刻理解,那么,请你把你对乡思的认识和关于乡思的诗词写下来。
你对乡思的认识:
你积累的关于乡思的诗句: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二
萧乾。
滑县老店乡一初中王辉。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感知课文结构: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三、作者介绍萧乾:(1910-)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四、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
六、体悟情感。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
七、星级沙龙,合作探究。
八、、自主总结。
九、拓展延伸。
结束语:
同学们,无论你从哪里走来,或你将走向哪里,你都不要忘了你是一个“炎黄子孙”,你是龙是传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
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
教学构想:“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
教学用具: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歌曲《我的中国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儿歌,切入课题。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板书课题、作者)。
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记叙了美籍华人索要生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师读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读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读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读第3至6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4读第7至9段中“美籍华人”的话)。
读后小组合作: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
3、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一线串珠)。
4、“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加深悬念――解开悬念。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1、这枚小小的枣核确实“不小”,因为她寄托着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真挚的爱国之心。
那么此情、此心具体体现在哪些字词上呢?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学生放声自由美读,圈点批注教师巡视进行个人点拨学生举手发言)。
a、“托”――细节传情。
c、(第七节,生齐读)这四个“想”说来是京腔京韵,品来是催人泪下。――独白抒情。
四、用情齐读“枣核”,深悟主题。
(男女生分组赛读第11段,要读的深沉而热烈,读出由衷赞叹之感,女生先读)。
贝聿铭――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海外游子,思乡情浓)。
2、萧乾是作家,在饱受中国“文化变动”折磨刚刚被平息的1979年,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开始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心系祖国、不计个人恩怨,透过美国的灯红酒绿,以资深记者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美国社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去记录旅美华人永不褪色的民族感情,这就是萧乾创作《美国点滴》的经历。知其人、读其文,我们不能不说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可敬可叹的爱国者,所以他能借“枣核”来发掘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浓,篇末的话不仅是对海外游子的褒扬,更是对所有爱国心的赞美。(华夏儿女,爱国情深)。
这颗枣核大不大!――因为……。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阅读一篇叙事类散文的一般步骤:知背景、理内容、悟主题、品写法。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这位美籍华人的思乡爱国之情一定会久久地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下面我们就在《我的中国心》这一饱含深情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自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课前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用圈点法找出值得积累的字词或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3、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中心意思?(明确:文章的最后一节)。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刚才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来深入地探究文章的构思,体悟作者的感情。
速读课文,思考:
1、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说说围绕枣核写了几件事?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明确: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2、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第二表现在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3、旧时同窗还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4、设想若干年后,友人的故居成为一处对外人开放的旅游景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向游人介绍呢?请准备好你的导游词吧!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文章的内容、结构,所表达的感情,是用语言这个载体来承载的。因此,学习一篇文章还要品味它的语言。
速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体会其妙处所在。(明确: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五)质疑。
师: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动的接受,还要有大胆的怀疑精神。
你对课文有什么疑问吗?
(六)联想与想象。
师:见识了同学们的怀疑精神,再来看年你们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强的人创造力就愈强。
1、你能用一句古诗来表现“游子的心境”吗?
2、想象一下,友人同老伴儿月夜并肩坐在“北海”的长凳上,会讲些什么呢?
(七)以读促写。
在本文中,爱国主义这一重大主题是寄托在枣核这一平凡的实物上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呢?(明确:重大的题材可以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也可以另辟蹊径,用小文章来反映,从而以小见大。比如上个星期写的纪念抗战60周年的征文稿,其实不一定要写南京大屠杀,也可以一些平常的事,或平凡的人来表现这一主题。)。
六、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五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六
问题补充:阅读《枣核》选段和《祖国》,回答文后题目。(共15分)。
(甲)枣核(节选)萧乾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杨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
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乙)祖国陈惠英我在赤道上渡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片枫叶式的中国地图,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我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片云霞.每一颗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无价的自由!虽然,和许多祖国的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因为,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1.仔细阅读《枣核》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踏访的“后花园”的特点。(3分)2.如何理解《祖国》第三段母亲说的话:“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4分)3.赏析《祖国》中划线句子。(4分)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4.《枣核》中同窗好友托我从祖国带来的是什么?《祖国》中“我和母亲”带回祖国的又是什么?这有都说明了什么?(4分)。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七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2、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3、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4、揣摩作者的想象活动,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以动画、视频和音频等综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1、动画激趣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学生自制小装饰品(回收再利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台风吹倒了村外的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围聚在洞旁,议论纷纷,猜测不已。大家看,那边走来一个年轻人,我们紧随其后,慢慢靠近黑洞,去看个究竟。
二、多媒体动画合作探究。
1、我采用动画的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让学生看着动画,开始回顾故事情节。
2、学生简介周围围观的人群。
3、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法揣摩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活动。
三、学生自由发言,谈谈生活中人类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
四、多媒体动画深入感知。
1、看图片回顾故事情节。
2、深入探究故事的真实性。
3、了解本文的文体特征。
五、联系生活情感共鸣。
1、观看人类污染环境的图片,现实中的“无底洞”。
2、学生谈谈现实生活中人类因为破坏大自然而遭到自然报复的例子。
3、观看视频“环境污染给地球带来的影响”,震撼学生的心灵,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
六、拓展延伸自我反省。
1、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面对现实,我们该怎么办?
七、作业:
故事的结尾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学生课下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故事续写一个更加精彩的结局,要求200字左右,要有承前性,注意科幻小说的三要素。
八、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在呼吁环保的歌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
九、板书设计。
开端:庙塌洞现。
发展:成立公司。
破坏自然必遭报复。
高潮:垃圾填洞。
结局:再现叫声。
十、教学反思。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八
内容预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九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
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
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一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义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班。
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
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
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
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
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
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
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
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
样的事呢?
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
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
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
以点评。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
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
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
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
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
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
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
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
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
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
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
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
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
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
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
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
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教学步骤。
(第2课时)一。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理解3、4自然段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分析阅读5-8自然段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3.研读相关部分,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
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
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
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
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
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
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
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
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
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
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
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
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
这种效果呢?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
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
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
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
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
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
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
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
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
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
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
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
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
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
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季羡林母亲: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二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病人形象,看清人性的美与丑;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3、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
4、让学生领悟到做人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学会在作文中有波澜起伏的构思及精炼的语言。
学习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与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透过一扇窗,我们能看到什么呢?面对一堵墙,我们又能想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窗》这篇课文,用我们的心灵去解读窗内外的世界。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揭开窗的面纱。
讲述窗的故事:
1、你能否给我们讲讲,你读到了怎样一个故事?
2、文中的两位病人因为窗而联系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在变化的?
感知课文:
在此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并说说你觉得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为什么?
(二)深入剖析,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分析近窗病人形象。思考、讨论:
1.他们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2.窗外景色怎么样?
3.远窗病人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
4.窗外美好景色是真的吗?近窗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分析远窗病人的形象。
1、对于占据窗口的病人,他有什么想法?(找出相关语句)。
2.在电铃事件中,远窗病人有什么表现?
3、你觉得远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而求思,积累一技之长。
1、你认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何好处?
2、拓展延伸,探究小说结尾。
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你能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吗?
(一个人若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的眼中便有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人若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就只有一片荒漠。)。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提示:
写小文段,运用描写的方法。
三、这无数种的结局都有可能,然而我们还是衷心希望这位病人能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最后,当我们离开病房的时候,建议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远离窗口的病人,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四、小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五、老师寄语。
我要在大地上,
画满窗户。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四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焉支隘口蹲踞槐树蝉翼。
荒莽山巅焚起敕。
2、形近字组词。
谣隘踞焚悄微冀禅槐。
摇溢据梵宵徽翼蝉愧。
3、解释词语。
隘口荒莽。
山巅。
三学海拾贝。
1作者简介席慕容:作家,蒙古族女诗人。
2听录音,整体感知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3讲授第一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讲析第二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讲析第三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
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纪弦:当代诗人。
三赏析诗歌。
1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诗句写得精彩?说说精彩的理由。
6、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7、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布置作业。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王老师。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五
复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复习重点: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把握诗词主题及感情?
复习难点: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复习方法:导学互动。
复习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激情导入:
1、导入: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二)出示导纲:
1、说说作者简介。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并赏析这两句话。
(出示复习目标,然后先让学生根据复习目标自主设纲,然后老师点拨充实导纲)。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复习本首诗,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并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导纲,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接受个别学生质疑问难。
二、合作互动:
(一)、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自学难以解决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站立交流)。
(二)、展示评价:
1、展示评价分工:
题号展示评价123452、展示(主要书面展示)。
在学生小组讨论即将结束时将展示分工列在黑板上,展示时,几名学生同时登台书面展示。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要求:
(1).书面展示要字迹规范、整洁,书写迅速。
(2).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3).非展示同学要结合展示来点评,迅速记录,认真的纠错和补充。
(评分标准:扣住要点,表述简洁4分、书写认真,干净清晰1分)。
3、评价。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六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代表作品:《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
自主学习:
翻译句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七
韩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而、虽、之、以、食、是、见、等、安、策、临、其。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感受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重、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教师课上检查。
2、阅读课文,查字典,查资料,看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768-842),字退子,南阳(现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板书)。
3、解题。
《马说》是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乐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面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宵。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三、正课。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理解全文大意。
1、学习课文第1段。
(1)学习课文第1段。
(2)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字义: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既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3)学生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面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指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
外见():见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
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4、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小结。
1、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吃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吃一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鞭子执策而临之。
策
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
有的人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或
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
才能虽有千里之能。
能
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
(2)通假字。
“食”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见”通“现”,表现才美不外见。
“邪”通“耶”语气词,吗其真无马邪。
(3)虚词。
之表示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代词它策之不以其道。
助词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代词它的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他们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
2、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3、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0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