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案的编写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一
内容预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自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课前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用圈点法找出值得积累的字词或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3、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中心意思?(明确:文章的最后一节)。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刚才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来深入地探究文章的构思,体悟作者的感情。
速读课文,思考:
1、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说说围绕枣核写了几件事?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明确: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2、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第二表现在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3、旧时同窗还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4、设想若干年后,友人的故居成为一处对外人开放的旅游景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向游人介绍呢?请准备好你的导游词吧!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文章的内容、结构,所表达的感情,是用语言这个载体来承载的。因此,学习一篇文章还要品味它的语言。
速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体会其妙处所在。(明确: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五)质疑。
师: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动的接受,还要有大胆的怀疑精神。
你对课文有什么疑问吗?
(六)联想与想象。
师:见识了同学们的怀疑精神,再来看年你们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强的人创造力就愈强。
1、你能用一句古诗来表现“游子的心境”吗?
2、想象一下,友人同老伴儿月夜并肩坐在“北海”的长凳上,会讲些什么呢?
(七)以读促写。
在本文中,爱国主义这一重大主题是寄托在枣核这一平凡的实物上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呢?(明确:重大的题材可以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也可以另辟蹊径,用小文章来反映,从而以小见大。比如上个星期写的纪念抗战60周年的征文稿,其实不一定要写南京大屠杀,也可以一些平常的事,或平凡的人来表现这一主题。)。
六、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三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
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四
1、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垫。
1、乡土情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原名萧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注记拼音。
蹊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
镶嵌玛瑙草坪萧乾厂甸。
2、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踏访踏实(2)殷实殷红(3)核桃枣核。
(4)劈柴劈头盖脸(5)荷花负荷(6)匀称名称。
3、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枣核”的?
(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行文思路。
4、自主展示。
在阅读中,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写在下面与同桌分享。
四、尝试练习。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请你独立、快速完成《练习册》第六课一至六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五、归纳疑点。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读完后必会引发你对“思乡”的深刻理解,那么,请你把你对乡思的认识和关于乡思的诗词写下来。
你对乡思的认识:
你积累的关于乡思的诗句: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五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地语言,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初读枣核。
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3、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1、(学法指导)如在第一自然段中“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去几颗生枣核”下划线,将此情节概括为“索枣核”
2、请生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四、品味枣核,体悟情感。
(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出示幻灯片)。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2、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中心呢?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勾画、批注)“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有必要,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她种枣核并不是为了等枣树长大后吃枣,而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思想爱国之情。这样,见到枣树,就如同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以慰思乡之苦。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六、学习写法。
1、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2、结构精巧。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
七、拓展延伸。
积累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古诗句,吟哦讽诵,感悟民族情感。
八、作业: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线索)话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皇亚莉。
[枣核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
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
教学构想:“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
教学用具: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歌曲《我的中国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儿歌,切入课题。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板书课题、作者)。
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记叙了美籍华人索要生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师读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读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读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读第3至6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4读第7至9段中“美籍华人”的话)。
读后小组合作: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
3、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一线串珠)。
4、“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加深悬念――解开悬念。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1、这枚小小的枣核确实“不小”,因为她寄托着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真挚的爱国之心。
那么此情、此心具体体现在哪些字词上呢?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学生放声自由美读,圈点批注教师巡视进行个人点拨学生举手发言)。
a、“托”――细节传情。
c、(第七节,生齐读)这四个“想”说来是京腔京韵,品来是催人泪下。――独白抒情。
四、用情齐读“枣核”,深悟主题。
(男女生分组赛读第11段,要读的深沉而热烈,读出由衷赞叹之感,女生先读)。
贝聿铭――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海外游子,思乡情浓)。
2、萧乾是作家,在饱受中国“文化变动”折磨刚刚被平息的1979年,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开始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心系祖国、不计个人恩怨,透过美国的灯红酒绿,以资深记者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美国社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去记录旅美华人永不褪色的民族感情,这就是萧乾创作《美国点滴》的经历。知其人、读其文,我们不能不说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可敬可叹的爱国者,所以他能借“枣核”来发掘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浓,篇末的话不仅是对海外游子的褒扬,更是对所有爱国心的赞美。(华夏儿女,爱国情深)。
这颗枣核大不大!――因为……。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阅读一篇叙事类散文的一般步骤:知背景、理内容、悟主题、品写法。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这位美籍华人的思乡爱国之情一定会久久地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下面我们就在《我的中国心》这一饱含深情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七
萧乾。
滑县老店乡一初中王辉。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感知课文结构: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三、作者介绍萧乾:(1910-)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四、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
六、体悟情感。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
七、星级沙龙,合作探究。
八、、自主总结。
九、拓展延伸。
结束语:
同学们,无论你从哪里走来,或你将走向哪里,你都不要忘了你是一个“炎黄子孙”,你是龙是传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八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九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
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2、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3、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4、揣摩作者的想象活动,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以动画、视频和音频等综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1、动画激趣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学生自制小装饰品(回收再利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台风吹倒了村外的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围聚在洞旁,议论纷纷,猜测不已。大家看,那边走来一个年轻人,我们紧随其后,慢慢靠近黑洞,去看个究竟。
二、多媒体动画合作探究。
1、我采用动画的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让学生看着动画,开始回顾故事情节。
2、学生简介周围围观的人群。
3、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法揣摩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活动。
三、学生自由发言,谈谈生活中人类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
四、多媒体动画深入感知。
1、看图片回顾故事情节。
2、深入探究故事的真实性。
3、了解本文的文体特征。
五、联系生活情感共鸣。
1、观看人类污染环境的图片,现实中的“无底洞”。
2、学生谈谈现实生活中人类因为破坏大自然而遭到自然报复的例子。
3、观看视频“环境污染给地球带来的影响”,震撼学生的心灵,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
六、拓展延伸自我反省。
1、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面对现实,我们该怎么办?
七、作业:
故事的结尾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学生课下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故事续写一个更加精彩的结局,要求200字左右,要有承前性,注意科幻小说的三要素。
八、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在呼吁环保的歌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
九、板书设计。
开端:庙塌洞现。
发展:成立公司。
破坏自然必遭报复。
高潮:垃圾填洞。
结局:再现叫声。
十、教学反思。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一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幻灯片11)。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幻灯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幻灯片13、14)。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幻灯片15)。
中国化的景物(幻灯片16)。
简洁质朴的语言(幻灯片17)。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幻灯片18、19、20、21)。
八、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二
纪念白求恩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把握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2)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内涵。
(3)理解并背诵经典名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合作和探究,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议论文三要素,感受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意义;
2、难点:掌握议论文的要素;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一名医生,一个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本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远涉重洋,帮助与他毫无关系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为之牺牲。他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么?毛泽东的这篇《纪念白求恩》会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2、介绍白求恩生平事迹。
白求恩(1890一1939),国际主义战土。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l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3、扫清障碍: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派遣()以身殉()职纯粹()鄙薄()。
狭隘()热忱()晋察冀()。
b.解释下列词语。
派遣:
狭隘:
热忱:
麻木不仁:
微不足道:
纯粹:
漠不关心:
拈轻怕重: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议论文的概念及三要素?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呢?
2.自读课文,勾画出重要的语句,归纳各段要点。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纪念么?找到文中标明作者目的或观点的语句。
思考: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
学生讨论、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归纳各段要点。
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讨论交流,问题探究。
(教师提示赏析方法:含义、修辞、传神词语、美妙的字等)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由教师提炼出重点句子在全班赏析: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讨论:白求恩精神给了你什么启示?或用文中成语说一段话表达对生活的看法。
(五)作业:
a.学案与测评基础练习与拓展提高。
b.背诵最后一段。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藤萝形象。
2.探究主题,理解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悲愤之情。
2.领会文章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片。(投影)怎么样?再看几幅。(投影)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幕幕悲剧。这几幅图片是否能启发你,什么是悲剧呢?--悲剧是美的毁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一条幽径之上发生了什么悲剧呢?让我们一起探讨吧。
二、预习反馈,教师点评。
1.说说你们预习的收获。
积累的词语:字形、字音要注意的地方。
有关作者;
有关课文:思路,藤萝的形象,作者的情感,自己的感悟等等。
预设点评:我真高兴,我发现我们大家越来越细心了,读文章越来越用心了。
2.预习时有那些疑惑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去研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三、研读探究,学生互学。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呢?合上书本,说说自己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用文中的短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老师板书:
美:顽强,生机,和睦,增添美丽……。
惨:凄惨,无辜,不幸,可怜……。
师:美的东西是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请大家细读课文,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你所感悟到的藤萝的美丽。
小组交流,合作展示。
谢谢你们带给大家如此美的享受。
能够发现这样的美丽的心灵一定也是美丽的、细腻的、丰富的。
齐读第8节。
这株藤萝美在它的形、色、香,美在它的与人和睦相处,美在它的善良与奉献,然而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有一天无端被人给毁了,永远消逝了。作者是怎样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惨状的呢?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合作展示。
齐读第11节的一个片断。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惨状,作者内心的悲哀和痛苦,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宣泄了出来,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悲情。
我感觉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
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
四、探究主题,教师导学。
小组讨论,自主展示。
老师总结: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想起了读过的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一段话:“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也为你。弥尔顿”这个谁,包括一棵小草,一只不知道名字的小鸟,一片绿叶……原来,作者是为人类的愚昧而悲哀;是为经过了十年内乱后这么多年我们身边仍存在着愚氓灭美的现象而悲哀;是为整个社会对愚氓灭美的现象仍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悲哀。
我们一齐读一读这句话。
五、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读到这儿,我真的理解了这句话:“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我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样,真切感受到了一颗高贵的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深深为老人那悲天悯人、关爱一切的伟大胸怀而震撼。那么,请拿起你的笔,抒写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吧。你可以化身为那株古藤萝,代它倾诉内心的痛楚;你可以和季老交流,给他一份心灵的慰藉;你可以谴责那些愚氓,让他们不再制造悲剧。
学生写,然后展示。
七、结束语。
被称为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写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是啊,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创造了世界的美丽。爱它们,就是爱我们自己。智慧的人们创造美丽的世界,愚昧的人们制造一幕幕悲剧。让我们一起珍爱自然,善待生命,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和谐。让幽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让紫藤萝的微笑永远绽放!
八、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美惨。
顽强生机毁灭凄惨无辜。
和睦增添美不幸可怜。
痛苦悲愤呼吁。
胡亚红。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四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从小学到现在一定学了不少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诗句接龙的游戏。我读上句,同学们接下句。(教师诵读一些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板书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
二、解题。
指名解释标题。雁门,古郡名。太守,古代官职,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三、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范读,学生听读。
3、师生评价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学生谈读后对这首诗的整体印象。
5、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如有困难小组内讨论交流。
6、解疑释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7、男女生配合诵读。(女生读前四句,男生读后四句。)。
四、赏析探讨。
1.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动笔写一写,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2、赏析诗中精炼、准确、传神的遣词用字。
3、分析主题。教师出示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主题。(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主题。)。
4、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课堂检测。
1、学生背诵课文,同桌检查互背,男女生赛背。
2、默写。
六、拓展延伸。
出示课外有关描写边塞战争的诗词,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七、小结。
板书: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六
案例名称望岳。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初二提供者郑玉铭。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望岳》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单元(第五单元),这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再结合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基于学生只在初一时学过古诗五首,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的现实,我想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学生对泰山有所耳闻,好奇心强,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学习兴趣和探求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了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1、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学生把握每个句子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培养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1、“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2、“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深入理解诗的感情。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七)背诵古诗。(齐背)学习能力培养。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学生根据提示填写诗句考察学生对诗句意思的掌握情况。
推荐作业1、抄写诗歌,完成练习册。
2、预习:《春望》。
作业安排既体现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巩固,有加入拓展性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教学流程图。
1、及时性,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于及时鼓励。
2、以鼓励为主,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应该给于正面鼓励。
八、帮助和总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可再次出示学习目标,提示学生围绕此目标来谈。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么我们来一起检测一下吧!
达标检测试题:
1.杜甫,字,;号;世称杜工部;人称“”其诗被喻为“”;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2、背诵全诗。
郑玉铭。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七
复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复习重点: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把握诗词主题及感情?
复习难点: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复习方法:导学互动。
复习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激情导入:
1、导入: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二)出示导纲:
1、说说作者简介。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并赏析这两句话。
(出示复习目标,然后先让学生根据复习目标自主设纲,然后老师点拨充实导纲)。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复习本首诗,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并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导纲,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接受个别学生质疑问难。
二、合作互动:
(一)、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自学难以解决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站立交流)。
(二)、展示评价:
1、展示评价分工:
题号展示评价123452、展示(主要书面展示)。
在学生小组讨论即将结束时将展示分工列在黑板上,展示时,几名学生同时登台书面展示。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要求:
(1).书面展示要字迹规范、整洁,书写迅速。
(2).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3).非展示同学要结合展示来点评,迅速记录,认真的纠错和补充。
(评分标准:扣住要点,表述简洁4分、书写认真,干净清晰1分)。
3、评价。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八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斥安鸟(yan4)蓬蒿(hao1)咫尺(zhi3)。
狼藉(ji2)相形见绌(chu4)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4]。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病人形象,看清人性的美与丑;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3、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
4、让学生领悟到做人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学会在作文中有波澜起伏的构思及精炼的语言。
学习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与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透过一扇窗,我们能看到什么呢?面对一堵墙,我们又能想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窗》这篇课文,用我们的心灵去解读窗内外的世界。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揭开窗的面纱。
讲述窗的故事:
1、你能否给我们讲讲,你读到了怎样一个故事?
2、文中的两位病人因为窗而联系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在变化的?
感知课文:
在此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并说说你觉得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为什么?
(二)深入剖析,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分析近窗病人形象。思考、讨论:
1.他们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2.窗外景色怎么样?
3.远窗病人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
4.窗外美好景色是真的吗?近窗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分析远窗病人的形象。
1、对于占据窗口的病人,他有什么想法?(找出相关语句)。
2.在电铃事件中,远窗病人有什么表现?
3、你觉得远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而求思,积累一技之长。
1、你认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何好处?
2、拓展延伸,探究小说结尾。
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你能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吗?
(一个人若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的眼中便有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人若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就只有一片荒漠。)。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提示:
写小文段,运用描写的方法。
三、这无数种的结局都有可能,然而我们还是衷心希望这位病人能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最后,当我们离开病房的时候,建议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远离窗口的病人,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四、小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五、老师寄语。
我要在大地上,
画满窗户。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八年级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篇二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代表作品:《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
自主学习:
翻译句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58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