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思维的拓展,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应该客观真实,尽量避免主观性因素的干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总结示范篇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一
如今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差,怕苦怕累,不愿参加体育锻炼,要么长成豆芽菜,要么长成小胖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研究假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索出一套培养体困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从而使体困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受益终身。研究方法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以一个班的体困生为研究对象。
(1)大力宣传,使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a.身体形态发育水平。b.生理机能水平。c.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水平。d.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e.心理状态。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身体好坏强弱的标志,一个人的体质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遗传,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体质强弱的现实性更多是依赖于生活环境,营养卫生,特别是身体锻炼等因素。其次,体育的功能。体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智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得所依靠的是人的大脑,脑是人体的一部分。体质的好坏与脑的发育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进行体育锻炼强化了体质,实际上也就增强和提高了脑的功能。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知觉,而这些感知活动都要通过脑中枢,脑中枢又指挥跑、跳、投掷、攀爬等活动。体育的这些活动训练了大脑的灵活性,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经常发生人与物体的移动,空间和时间的变动,学生需要观察和高度注意,才能够对方向、各种形状、硬度、时间和距离加深认识。体育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是现代化生活的一部分。体育中蕴含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培养刻苦锻炼、顽强勇敢、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体育中的美育,还能培养端庄的体态,达到形体美、动作美,充分展现人体美。(2)通过竞技比赛,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竞技比赛是文化的一部分。学生争强好胜,在比赛中获胜的学生会越来越爱好体育,更喜欢锻炼,失败的同学会更加努力锻炼,争取下次比赛取得好名次。春季召开运动会,冬季开展越野比赛,每月组织一次小型单项比赛,如:跳绳比赛、踢毽比赛、拔河比赛等。在各种比赛活动期间,同学们都能自觉坚持锻炼,以求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集体争光。(3)通过各种游戏,增强体育锻炼的趣味性。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游戏就是田径运动的'基本活动形式。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及其相应的身体素质,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增强了趣味性。灵敏素质:发展灵敏素质,主要是通过听节拍加速跑,根据教师的手势变速跑,“8”字跑接力,“叫号赛跑”“障碍赛跑”等游戏来进行。柔韧素质:柔韧性是许多运动项目必备的身体素质,学生要充分利用做准备活动的时间,进行柔韧性练习,如“甩腰”“劈叉”,双人的“翻饼”“烙饼”,三人的“套花篮”等游戏。速度素质:很多游戏项目都可以发展学生速度素质,如“足球游戏”“篮球游戏”等。力量素质训练:有很多游戏可以发展学生力量素质,如“蛙跳接力”“青蛙过河”等,这些游戏的开展,使学生在练习中不觉得枯燥,而是在兴致盎然中发展了四肢肌肉力量。耐久力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耐力是薄弱环节,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很好,却不能吃苦耐劳,表现在运动中便是耐力差。学生要通过游戏提高耐力,较为简便的游戏有“跳绳”“爬楼梯”等。(4)通过球类增强体育锻炼的娱乐性。球类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活动,其活动特点是合作性强、竞争激烈、锻炼身体综合效果好,已成为娱乐性项目。(5)养成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习惯。每次运动前先要做准备活动,运动结束后要做放松活动和整理活动。
第一,向学生做调查:你每天能进行多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你的体育锻炼是自觉的还是被强迫的,你在体育锻炼时感到快乐吗?第二,向家长做调查:你发现自己的孩子爱锻炼吗?你支持孩子锻炼吗?第三,向班主任做调查:你班学生每天课间都做些什么活动?第四,根据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测定: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体育达标成绩要好。第五,收集一些资料:体困学生身高体重的资料和体困学生肺活量的资料。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和艺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表现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重视学生情感上的需要,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学活动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艺术感。要让体困生真正喜欢体育课,在体育锻炼活动中体验更多的快乐,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张盼.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二
我国在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体育教学训练模式。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对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可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不断成长奠定基础。
注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实际上非常符合我国所提倡的终身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因为通过体育锻炼,小学生可以在学习之余,锻炼自己的身体,起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另外,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小学生还可以不断放松自我,增强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初入校园,小学生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通过体育锻炼,他们能形成对体育学科的兴趣,进而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以及更为强健的体魄。从长远角度来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极具科学性以及客观性的,是符合科学、系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关键性举措。
(一)注重排队站队训练。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必须先把握好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只有充分考量小学的身心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的体育锻炼培养方案。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排队站队这一环节,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形成快速、安静、整齐排队的能力与习惯。在体育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问好,而学生也需要排好队伍向教师问好。之后,教师需要宣布课程规章制度,以及本堂课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在此期间,学生需要按照要求排好队伍,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站队效率,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针对当前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来看,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其一,可以选择榜样激励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虽然涉世未深,可对于一些知名体育明星还是会有一些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任务开始之前向学生介绍一些比较熟悉的体育明星,充分发挥这些明星的榜样作用,通过明星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其二,编制口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一些相对复杂的动作,小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困难,这时编制朗朗上口、通俗易记的口诀,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则可以帮助学生将动作和技巧记忆深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有帮助。其三,增加学生的自我锻炼机会,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当前的教育教学制度要求教师时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锻炼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而学生在进行自主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找到锻炼的方法,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和监督,确保学生锻炼安全的同时,也为一些产生困惑的学生答疑解惑。其四,利用竞赛的形式进行体育课堂讲解。体育具有竞技性,小学体育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尝试引入竞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以最高涨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通过竞赛,学生还可以形成坚韧的性格品质,消除消极情绪,提升运动积极性。其五,开展一些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阳光足球、七彩跳绳以及花样排球。所谓阳光足球,就是按照阳光体育的原则,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足球运动。低年级小学生不具有太强的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开展阳光足球这类项目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能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当中,起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和作用。
(三)注重对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完善。
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资源可以被利用,体育教师要学会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与完善。其一,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师开展有效的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智商智力以及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他们对于不同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具体做法:教师需要先对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比较能够接受的形式,参与到体育运动过程中,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等多个方面实现统一,以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其三,教师要对学校所提供的物质资源进行整合。常见的用于进行体育课程讲解的物力资源包括基础运动场地、体育运动设施以及相应的器材。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和利用,确保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
三、结语。
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过程中务必需要进行的一个环节。让小学生自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其形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之后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落实终身体育的锻炼目标。既是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更是对其心理状态、综合能力的改善,为小学生之后的成长与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2]贺太江.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对策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3(7).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三
终身体育思想主张在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自主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并从中掌握了体育运动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体育教师要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就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
一、重视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如:前苏联强调向学生传授卫生、医疗方面的知识;日本要求体育老师教给学生重要的活动技能和技巧,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能够有效运用它们;美国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人体知识,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环境;德国强调学生学习有关身体的知识,通过身体活动掌握运动和游戏进行的方法。
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也有赖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科学性 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学生增强了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2.趣味性 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总是积极参与,而不感兴趣的则是消极对待。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去尝试。
3.实效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体育课的内容要有实效性,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必需、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和促进身体健康打好全面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对整个教学过程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理解并掌握动作的速度快,体育课就能上得生动活泼,教学过程就能进展得顺利。为此,教师要做到:
1.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作风 所谓正确的教学思想,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服务的。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既要对学生充满热情,又要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教学作风,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思想闭塞,反应迟缓,民主的教学作风则师生交流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故应该提倡教师树立民主、有序、热情、自律的教学作风。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学生感受到了这些,其学习自信心就得到增强,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调动,学习潜能也就得到激发,同时也就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4.淡化体育课程评价的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 如果单纯采用运动项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质,必定对个矮体瘦的学生不公平,打击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运动重在参与,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练习,使学生机体承受科学强度的生理负荷,促进身体健康。另外,促进健康与调节情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海格尔教授提出的“笑”既是促进健康的一面,也是体育课追求的目标。因为“笑”既可以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的组织、身体练习的效果、各种运动愿望满足的满意程度等,又可以衡量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这节课的适应程度。另外,“笑”还可以消除精神紧张,推迟疲劳出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体育课“笑”声常在,就应对体育成绩进行理性分析。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课教学,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近些年来,部分学校甚至开始尝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喜爱。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建体育文化氛围,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四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于教育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保障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部门要求学校为小学生提供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促使其能够通过体育课程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但事实上,部分小学还存在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问题,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如今,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在课堂中将会受到非常严格的纪律管理。一些小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目标,并且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小学的这种教学理念十分落后。国家已经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事实上,体育课程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将会在室外进行。但室外活动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天气情况恶劣或者是气候的变化都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影响。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效率,小学需要在注重学习的同时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并且加强对小学体育课程的管理。很多小学生都喜欢在体育课上做游戏,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小学生的身心受到锻炼,也能使小学生的精神要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部分小学为了严抓纪律,将原本比较开放的体育课程转变为比较枯燥的训练,促使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笔者建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其需要在气氛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学校方面只要注重对其体育课程的纪律培养,督促其服从管理,就能够提升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教学效率,获得小学生的'喜爱。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教导小学生比较简单的训练动作,并且由易到难地缓缓过渡,促使小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使其愿意听从教师的指挥。
小学生在上课时被要求听从教师的指导和模仿教师的动作。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也是这样,需要从教师的示范中获得比较规范的体育训练技能。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上体育课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体育的训练动作时,部分小学生会小声交流,讨论其他的问题。教师虽然已经将体育锻炼事项讲给了学生,但学生漏掉了重点内容,学生会在实际锻炼时因为动作不规范而疲劳,甚至使自己受伤。笔者建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方式。教师将体育锻炼中的重点讲解给小学生,并且时不时地抛出问题让小学生解答,小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听课并且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本身的授课语言要生动幽默,虽然体育课程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但理论知识方面也需要幽默风趣。教师的幽默和风趣能够振奋小学生的精神,从而使小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待在一起,并且与教师一起做体育运动。
如今,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中,新科技层出不穷。小学生需要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积极主动的品质。国家强调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小学生的知识能力达标,还要求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过关。小学生需要学会与其他人相处并且了解与其他人合作的模式,从而成为创造事物的人。体育锻炼中也需要创造能力,也需要小学生真诚地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虽然人们更加重视物质生活,但也更加看重精神的融合。小学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但也要削弱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使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关心集体的荣誉。因此,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要从培养其人际关系开始。教师需要为小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使其能够与其他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习惯,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安全感,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体育锻炼需要团队精神,也需要队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需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其相互之间发挥督促的作用。一个小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短,教师可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使内部成员之间相互鼓励,从而使其共同完成难度较大的体育锻炼任务。小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成功之时树立在体育方面的自信心,从而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刺激,形成比较强的动力。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的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小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小学生的习惯培养。只有形成一定的锻炼习惯,才能在日后体育知识的学习中正视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不仅仅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锻炼了其心理素质。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了坚强的意志,促使其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形成不放弃的意志。小学应该克服体育锻炼教学中的困难,将锻炼的重要性落实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五
对该条习惯养成教育的分析:
(一)、理论分析;
从小的方面来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就相当于有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身体耐力,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大的方面来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为家庭、为社会、为 国家奉献最大的力量。
(二)、问题现状: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吃不了苦,不用说干体力活了,就是学校的体育课孩子也只是喜欢做做游戏,提起跑步、俯卧撑,学生们是一脸苦相,体质也不是特别好,特别是在秋冬季节,生病的孩子很多,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该条习惯养成的具体措施:
(一)宣传策划,全员动员。
以班级里的学校体育部成员为主,策划宣传海报,突显健身的好处,明确健康的身体是拥有一切的前提,动员全体少先队员参与到健身队伍中。
(二)以赛促练,永保健身热情。
巧设比赛项目,永保健身热情。设立简单易行的比赛项目,让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不用太费时却又得到锻炼,又保持了锻炼的高度热情。如定期开展踢键子、跳绳,顶球、一对一拔河等活动,学生对这种喜闻乐见的比赛持有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便自觉的去锻炼,并乐此不疲。
(三)成立社团,养成习惯。
因兴趣自发组织成立各类体育小社团,养成定期自觉的锻炼,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健身的好习惯。
(四)加强每天下午一小时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为此,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二是要给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跑、举重、吊环、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但是,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和他们一起对参加体育训练进行反复思量和研究讨论,并给予始终如一的关爱和支持。
(六)小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化
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班主任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6点30分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当然,这不一定要写成文字,但父母和老师要给孩子讲清楚,使他做到心里有数、遵照执行就可以了。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老师可能因为全班人数太多而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应让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锻炼。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技巧,也是对学生最好的督促。家长如果不能和孩子天天在一起锻炼,也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
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以上措施,培养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会锻炼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丰富课外生活。
(二) 通过锻炼,使循环、呼吸、骨骼、肌肉神经各系统的功能逐渐提高,经过
锻炼形成了巩固的条件反射,提高了各项运动技术,使达标率由原来的55%提高到78.5%效果十分显著。 只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
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身体差异,在锻炼的同时不能过度劳累,要特别关注那些平时中体质较弱的学生。
青州市王坟亓荣希望小学:韩洪霞 付兴华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毛泽东主席的名言,说明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健康的体魄。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从小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尤为重要。
1.严格作息时间,利用生理节奏的规律,使孩子在大脑皮层中逐步建立固定的体育锻炼兴奋灶。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每天晚上在同一时间就寝,早晨在同一时间起床,并在同一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锻炼时间也基本相同。
2.家长要以身作则,同孩子一起参加锻炼。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大人带头锻炼,尤其是同孩子进行比赛,更能引起他的兴趣,有利于养成习惯。相反,家长一年四季足不出户,或像“工头”一样在一边监督孩子,时间一长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使孩子把体育锻炼看成是负担和惩罚。
3.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儿童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易集中,既容易疲劳,也容易恢复。所以,年龄小的儿童锻炼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要过长,但内容要多样。可把跑、跳、投掷、体操和游戏结合进行.孩子在活动中有了兴趣,尝到了甜头,就有利于养成锻炼习惯。
4.根据孩子的自身素质,让他们适当学点专门的体育技术.孩子们对各类体育明星,如武术高手、足球名将、篮球巨星、拳坛怪杰都十分钦佩,也渴望学点专门的体育技术。家长可在这方面为孩子创造一定的条件,使他们如愿以偿,这样将会大大激发孩子的锻炼热情,须知良好的锻炼习惯往往就在这种热情中养成。
5.给孩子的体育锻炼以必要的物质支持,如运动衣裤、运动鞋袜、羽毛球、足球、跳绳等,使孩子们看到父母对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坚定地支持态度。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六
摘要: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可见,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刚入小学或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反思习惯就尤为重要了。本文就针对如何培养低段学生的反思习惯,谈点自己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起点多途径培养反思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这就是反思。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一、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反思起点。
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这是三年级课堂练习中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在改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作业本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同学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明天老师带几根黄瓜给大家看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些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教学中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否则学生本应具有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就会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例如,在新授完毕或学生把问题解答后,通过简单扼要地提问或引导,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考虑:
(1)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
(2)概括解题的关键、注意点;
(3)改进表达、操作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
三、在形式各异的反思中,巩固学生反思习惯。
“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构活动,但这种建构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必然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个人的创造建构只有得到数学共同体接受,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近,最终达到一致。这方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1)教师引导促反思。例如,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最近发现,张思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张思所犯的这种错误正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正是调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来矫正他学习中的错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反思过程。
(2)集体讨论促反思。“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认识相对狭窄和有限。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比较方便实用的方法就是集体讨论和交流。在集体讨论和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各自的理解,不同的侧面,有利于丰富思考方法,反思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要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单是强调记忆。因此,为了学生正确地建构数学概念,采用集体讨论、争辩的方法促进个人反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撰写日记促反思。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以及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等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七
终身体育思想主张在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自主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并从中掌握了体育运动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体育教师要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就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
一、重视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如:前苏联强调向学生传授卫生、医疗方面的知识;日本要求体育老师教给学生重要的活动技能和技巧,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能够有效运用它们;美国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人体知识,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环境;德国强调学生学习有关身体的知识,通过身体活动掌握运动和游戏进行的方法。
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也有赖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科学性 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学生增强了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2.趣味性 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总是积极参与,而不感兴趣的则是消极对待。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去尝试。
3.实效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体育课的内容要有实效性,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必需、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和促进身体健康打好全面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对整个教学过程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理解并掌握动作的速度快,体育课就能上得生动活泼,教学过程就能进展得顺利。为此,教师要做到:
1.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作风 所谓正确的教学思想,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服务的。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既要对学生充满热情,又要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教学作风,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思想闭塞,反应迟缓,民主的教学作风则师生交流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故应该提倡教师树立民主、有序、热情、自律的教学作风。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学生感受到了这些,其学习自信心就得到增强,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调动,学习潜能也就得到激发,同时也就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4.淡化体育课程评价的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 如果单纯采用运动项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质,必定对个矮体瘦的学生不公平,打击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运动重在参与,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练习,使学生机体承受科学强度的生理负荷,促进身体健康。另外,促进健康与调节情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海格尔教授提出的“笑”既是促进健康的一面,也是体育课追求的目标。因为“笑”既可以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的组织、身体练习的效果、各种运动愿望满足的满意程度等,又可以衡量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这节课的适应程度。另外,“笑”还可以消除精神紧张,推迟疲劳出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体育课“笑”声常在,就应对体育成绩进行理性分析。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课教学,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近些年来,部分学校甚至开始尝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喜爱。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建体育文化氛围,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如何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八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少年居性,习惯为之常。”不仅在国内,国外很多教育家、哲学家也都对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如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同时,教育部在有关中小学生德育方面的要求是这样规定的:“德育重点测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基本国情、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和法律常识等的了解,对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作为教育的主题,贯穿教育的始终。
在汉语里,从辞源上看,习惯最早也写做“习贯”,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习于旧贯,习于故常;二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当代心理学对行为习惯的解释是: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由此可见,习惯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有一句话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由此可见,行为是习惯的前提,习惯是性格的前提,性格是成功的前提。也就是说,行为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知识是无穷的,学习再多知识也会有很多空白,而好的行为习惯却可以受益终身,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会再多知识,都不及培养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更为有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继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只有具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才能做一个无愧于心、无愧于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品德课的主旨是为了通过教学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熏陶作用更不容忽视。因此,思品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良好途径,因为思品课中有诸多德育方面的教育材料有着丰富的案例,通过集中、专项的学习能促使学生对德育教育有更为深刻且系统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虽深知思品课的主旨,却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更注重学生在思品课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重难点,而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却被忽略,甚至错误地认为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应该交给班主任,或者是学生的家长。这种认知显然忽略了思品教学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系。须知道,思品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与道德情感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必须要在思品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实现思品课真正的教学宗旨。
前面提到,思品课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和良好途径,所以思品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1.进行语言方面的引导。中小学阶段,学生将教师视作权威,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也能在学生心理引起波澜,对学生今后的思想、行为有一定的引导和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多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正面引导,潜移默化中渗透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确哪些是应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比如,在某位学生发言时,要告诉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有意见等发言学生结束发言后再提出,以此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学生走神时,提醒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鼓励其他学生向其提供帮助,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学生迟到时,提醒学生下不为例,培养学生塑成时间观念……教师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要在学生出现不良习惯时及时作出指导,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使学生明确,并按照教师的'引导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2.进行行为方面的示范。如果教育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不具备较强说服力的。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学生美好心灵的铸造,健康心志、良好习惯与高尚品德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言传”之外,教师还要“身教”,要以自己的行为去为学生做示范,做学生的榜样,使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正能量,学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说,教师要求学生讲诚信,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许诺给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如果不兑现,学生会认为教师失信,甚至会认为人无需守信,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可能不守承诺,缺失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莫大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答应学生的,一定会信守承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一定会做到……因此,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都会以教师的行为为准则,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它是一门专门培养学生品德与品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课程,更注重道德的熏陶与感化,关注行为的培养与养成。在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材中,也大多是教育学生遵循道德标准、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其中有很多的图片、案例、名人名言、相关链接、心得体会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将其合理利用,结合自身观点见解,从一点一滴做起,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鄂教版小学思想品德中的三年级下第二单元《爱心温暖你我他》就培养了学生关爱别人、温暖别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案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三单元《感谢为大家服务的人》中,就培养了学生感恩意识,培养了其尊重劳动人民,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可以利用这些内容来感化学生,使学生懂得感恩与尊重……教材中的这些资源都是十分好的德育素材,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来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良好道德情感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既要遵循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又要注意按照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坚持不懈地以言传与身教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实现思品教学真正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王金玲.细微深处见成效——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之我见.学周刊,2013,(16).
苗凤.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心得.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1).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九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于教育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保障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部门要求学校为小学生提供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促使其能够通过体育课程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但事实上,部分小学还存在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问题,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如今,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在课堂中将会受到非常严格的纪律管理。一些小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目标,并且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小学的这种教学理念十分落后。国家已经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事实上,体育课程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将会在室外进行。但室外活动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天气情况恶劣或者是气候的变化都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影响。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效率,小学需要在注重学习的同时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并且加强对小学体育课程的管理。很多小学生都喜欢在体育课上做游戏,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小学生的身心受到锻炼,也能使小学生的精神要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部分小学为了严抓纪律,将原本比较开放的体育课程转变为比较枯燥的训练,促使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笔者建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其需要在气氛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学校方面只要注重对其体育课程的纪律培养,督促其服从管理,就能够提升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教学效率,获得小学生的'喜爱。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教导小学生比较简单的训练动作,并且由易到难地缓缓过渡,促使小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使其愿意听从教师的指挥。
小学生在上课时被要求听从教师的指导和模仿教师的动作。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也是这样,需要从教师的示范中获得比较规范的体育训练技能。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上体育课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体育的训练动作时,部分小学生会小声交流,讨论其他的问题。教师虽然已经将体育锻炼事项讲给了学生,但学生漏掉了重点内容,学生会在实际锻炼时因为动作不规范而疲劳,甚至使自己受伤。笔者建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方式。教师将体育锻炼中的重点讲解给小学生,并且时不时地抛出问题让小学生解答,小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听课并且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本身的授课语言要生动幽默,虽然体育课程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但理论知识方面也需要幽默风趣。教师的幽默和风趣能够振奋小学生的精神,从而使小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待在一起,并且与教师一起做体育运动。
如今,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中,新科技层出不穷。小学生需要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积极主动的品质。国家强调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小学生的知识能力达标,还要求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过关。小学生需要学会与其他人相处并且了解与其他人合作的模式,从而成为创造事物的人。体育锻炼中也需要创造能力,也需要小学生真诚地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虽然人们更加重视物质生活,但也更加看重精神的融合。小学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但也要削弱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使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关心集体的荣誉。因此,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要从培养其人际关系开始。教师需要为小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使其能够与其他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习惯,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安全感,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体育锻炼需要团队精神,也需要队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需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其相互之间发挥督促的作用。一个小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短,教师可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使内部成员之间相互鼓励,从而使其共同完成难度较大的体育锻炼任务。小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成功之时树立在体育方面的自信心,从而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刺激,形成比较强的动力。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的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小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小学生的习惯培养。只有形成一定的锻炼习惯,才能在日后体育知识的学习中正视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不仅仅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锻炼了其心理素质。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了坚强的意志,促使其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形成不放弃的意志。小学应该克服体育锻炼教学中的困难,将锻炼的重要性落实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十
《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这就是反思。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一、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反思起点。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这是三年级课堂练习中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在改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作业本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同学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明天老师带几根黄瓜给大家看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些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例如,在新授完毕或学生把问题解答后,通过简单扼要地提问或引导,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考虑:(1)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2)概括解题的关键、注意点;(3)改进表达、操作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
三、在形式各异的反思中,巩固学生反思习惯。
“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构活动,但这种建构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必然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个人的创造建构只有得到数学共同体接受,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这方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1、教师引导促反思。例如,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最近发现,有个同学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更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这个同学犯的错误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正是调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来矫正他学习中的错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反思过程。
2、集体讨论促反思。“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认识相对狭窄和有限。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比较方便实用的方法就是集体讨论和交流。在集体讨论和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各自的理解,不同的侧面,有利于丰富思考方法,反思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要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单是强调记忆。因此,为了学生正确地建构数学概念,采用集体讨论、争辩的方法促进个人反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撰写日记促反思。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应该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以及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等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大学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的联系环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大学体育课教学除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其运动能力,使他们掌握基本体育技能要求以外,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们的自我锻炼能力,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的习惯。
1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运动兴趣。
通过对我校和其他一些院校体育课教学的观摩,我们认为其方法和手段都带有较为浓厚的传统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而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积极性较少。主要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死板,气氛沉闷。另外,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90%的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都比较被动,对教师的要求绝对服从。学生很少去分析教师的动作,也不去想除教师所传授的练习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种“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只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注意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忽视了练习方法的传授,因此限制了学生智能和创造力的发展,抑制了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影响了其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结果,不少学生课上虽然能积极参加练习,课后却不懂得如何自我锻炼和提高。通过对学生的`询问调查表明,我校六成女生不知道怎样进行课外的自我体育锻炼,有两成同学因没人组织而放弃锻炼,其主要原因是没人组织自己就不知如何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
由于某些中小学体育师资缺乏、体育设施不完备、体育教学不正规等原因,使得许多学生没有打好体育锻炼的基础。他们错误地认为体育课就是玩,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许多大学生自我限制了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也就谈不上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了。另外,有些学生觉得上体育课又脏又累,认为是自找苦吃。虽然有些学生想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身体条件,提高健康水平,但由于缺乏锻炼方法,又缺乏坚强的意志,故难以经常坚持,因此就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些学生也因此而失去锻炼的信心。所以,端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2.1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加强运动素质教育。
为了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提高其认识水平,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当前的形势、大学教学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清大学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关系,并结合实例讲述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讲述体育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等,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身体素质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基础。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动作的完成,也关系到他们对运动项目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每节课结束前,我们都要安排一些身体素质练习。
2.2让学生自己编排动作组合及轮流领做准备活动。
自第一堂课开始,我们就向他们说明,今后在体育课内教师会让他们自己编排准备活动内容并轮流领做准备活动。这样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然后教师可以利用最初的几节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编排准备活动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并提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观摩教师编排的准备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活泼有趣的游戏。让学生轮流编写、领做准备活动的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将全体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并提前编好顺序,轮到哪项内容的教学,就由负责编写该内容准备活动的小组,共同研究编写准备活动计划,并选派一人领做准备活动。开始时要求各组选派组织能力强、有魄力的同学带头,以增强其他同学的信心。编写的准备活动计划要提前交任课教师审定、修改后方能上课。学生领做准备活动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评议,发扬优点,指出不足,以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学期末教师要组织大家评议出编写领做准备活动较好的小组和个人,并对其体育成绩加分作为鼓励,从而也调动了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收到了以下效果:第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勤于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学习;第二,让学生编写并领做准备活动,使其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尝试,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第三,由学生领做准备活动,他们学习态度认真,兴趣也很浓,在练习中还能识别和体会动作是否正确和实用,无疑提高了同学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3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和掌握技术动作的不同阶段,适时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并把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学习体育运动技术上去,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排球双手上手传球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向学生提出传球时的用力部位和用力顺序、触球点和击球方向等问题,然后通过同学们的实际练习进行回答。结果发现,他们在观察和听讲时十分认真,注意力很集中,在练习过程中认真体会,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对所提出的问题回答大都很正确,有的同学还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研究动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进一步启发、诱导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结果使同学们很快掌握了动作。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等能力,也加快了掌握动作的过程。
2.4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练习,允许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边练边议,甚至提出不同的见解。另外,有些动作,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实际练习并掌握基本的练习方法后,可分组练习并允许他们根据动作要领和要求,自行选择喜欢的练习方法。然后,由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组织教学比赛。
2.5重视课外体育运动以巩固课内学习内容。
每周一次体育课,远远不能解决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问题。为了配合学生的练习和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必须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辅导。除辅导课上学习的内容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人需要进行韵律操、健美操、球类以及各种练习,帮助他们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3小结。
通过改进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对锻炼身体的认识、提高锻炼的积极性、提高自我锻炼能力以及开发智力、培养全面的素质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目前的工作还只是一个开头,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完善。
首先,由于同学们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态度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所以,教师怎样进行积极引导并因材施教还需进一步探讨。
其次,在教学中,由于采用多种形式,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组织、课堂纪律等方面往往还存在一些漏洞,有待于进一步弥补。
第三,要上好这种类型的体育课,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责任感,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立达.体育教学中的讲解[j].体育研究,1993(2).
[2]张立为.运动智力-困惑中的思考与思考中的困惑[j].中国体育科技,1993(1).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十二
摘要:高中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的身体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好的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接下来我会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
在当下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会认为高考是主要任务,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待在教室中进行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上出现一些问题的现象,反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如今的教学关键,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高考成绩。仅仅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得学生能自己规划时间去进行规律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本质上解决学生不愿意参与锻炼的问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保证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身体,并且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心态的放松,减少了自身面对高考的压力,这也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2锻炼方式的设计。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学生生活环境和先天因素导致的,这样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体现在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和意志水平等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设计相应的锻炼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并且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这样学生才会激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体育锻炼习惯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养成。学生之间的差异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再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爱好,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锻炼方式的设计,这些锻炼方式都是符合学生的锻炼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到了相应的培养。例如,我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我会先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质测试,了解每个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接下来我会向学生询问他们对那个体育项目感兴趣,通过这些询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尊重学生的运动爱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生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充分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慢慢地帮助学生培养了体育锻炼习惯。设计适合的锻炼方式能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3教师以身作则。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影响,因此,教师想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范,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之间,通过展示自己的锻炼成果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4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源泉,对学生持续进行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同时,兴趣的激发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和改进,寻找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并且学生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是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发新的教学方式,将这体育锻炼融入到一个个小游戏中,并且这样的游戏不论男生和女生都能够非常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得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进而激发了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之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变得顺其自然。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5意志力的培养。
在当下的高中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会因为锻炼的劳累而放弃继续锻炼的想法,实质上这样锻炼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低的,很难在本质上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学生也会载下阶段不再进行体育的锻炼,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运动都会有一个极限,在接触到这个极限时学生大部分选择放弃,这时候教师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减少锻炼过程中对身体的损害,学生在感受到突破极限的成就感之后会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这也是意志力的一种养成。意志力的提升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作用。结语:在当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保证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变得更加高效,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满足了当下高中教学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史仲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新校园旬刊,2016(6)。
[2]周良,马清.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十三
摘要:倾听是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和必不可少的能力,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通过阐述教学目标、解读动作要领、布设训练任务等途径,让学生想倾听、会倾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体育课堂;倾听;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倾听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体育课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但学生喜欢的是自由的氛围,往往只顾玩,而忽略了教师强调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活动规则等,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为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有所获,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阐述教学目标、解读动作要领、布设训练任务等,引导学生明确倾听目标,教会学生倾听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受益终身。
一、阐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倾听。
体育教学活动常常在户外进行,场地空间比较大,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足,且没有明确的倾听目标,往往表现比较活跃,出现一些不良的倾听现象,如随意插嘴、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等,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原因,阐述课堂教学目标,如这节课需要学什么、达到什么目标、运动达到什么程度等,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提示、规则要求中,引导学生倾听。
例如,教学《立定跳远》时,该内容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身体的跳跃能力以及下肢、身体器官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课伊始,体育委员清点班级人数,此刻的学生相对较安静,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八组,并确定组长,明确小组位置,然后阐述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师生先一起学习立定跳远的技巧,教师强调学生要注意观察动作要领以及下肢发力的时机,随后进行*蛙跳游戏和小组对抗赛,并说明哪个小组最后获胜有特殊惊喜。学生听后热情高涨,急切盼望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顺势示范立定跳远的动作,学生认真听并悄悄模仿,遵循课堂的预设,有序开展活动。在小组对抗赛环节,教师强调活动规则时提问:“假设有一个同学在比赛立定跳远中跳的不规范,应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说:“从起点重新跳。”有的学生说:“应该取消参赛资格。”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比赛规则的重要性。这里,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
上述教学,教师利用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倾听,使学生更加专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二、解读动作要领,激励学生倾听。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必修课程。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但在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点时,学生经常出现走神、小动作不断的现象,导致体育活动低效进行。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学《广播操》时,教师为学生重复示范广播操的不同姿势,很显然,学生的兴趣不高。教师可预设多变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新鲜,如利用生活中学生经常做的动作提问,询问学生会不会伸懒腰。这样学生就开始展示,教师由此过渡到广播体操中的伸展运动,并在学生演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标准动作。讲解时,教师注意语言的指向性,故意升高或者降低音调,以此激励学生倾听,使学生想听明白伸展运动和平时伸懒腰的动作有什么区别。
上述教学,教师使用幽默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用严谨、贴切、变化的语言讲解动作要领,使学生乐于接受,注意倾听。
三、布设训练任务,教会学生倾听。
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相对轻松、自由。为教会学生倾听,教师可设置有趣的倾听任务,比如“有趣的萝卜蹲”“传话游戏”“猜猜我是谁”等,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倾听。这样学生非常期待,主动完成布设的任务,认识到集中精力、捕捉要点、迅速反映的重要性,逐渐领悟倾听的技巧。
例如,教学《蹲踞式跳远》时,蹲踞式跳远的完整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下肢力量的发展,对学生的跳跃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提出挑战。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为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引入“萝卜蹲”的游戏,让一组一组学生展开游戏,从而调动起学生对关键词倾听的敏感性。
上述教学,教师利用布设的一些小游戏渗透倾听技巧,使学生在玩中获得较快成长,渐渐养成好的倾听习惯。
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更好地聆听,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信息,才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在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契机,适时引导,逐渐使学生养成主动倾听、会倾听的习惯。这样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听清楚教师强调的运动技巧,自觉地进入乐学状态,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十四
1.1体育行为效益体育行为。
效益是体育行为本身能够为行为人带来的利益。如,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生理健康和身体体适能,改善外表体型,促进心理和情绪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1]。它是体育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对行为主体能否持续、自觉地参与体育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习惯是指在特定的情景刺激和体育活动中的个体参与经常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固定练习[2]。国内相关研究多数以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锻炼不少于30min,且达到中等以上负荷为标准[3]。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为测量工具;7所高校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份,回收问卷1889份,回收率为94.5%,有效率为91.8%;使用spss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体现学生群体的特征,该研究从健康状况、心理素质、学习效率以及身体素质4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获益情况进行调查(见表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体育锻炼更有效地提高了男生各项素质,而女性机体的结构、功能及心理诸方面与男性有区别。生理方面,女性心脏体积、质量和容积均小于男性,大部分女生对体育保健知识了解过于片面,认为生理期应尽量减少活动,这将导致锻炼次数少、效果不理想。心理方面,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型造成男女生的性格特点有较大差别,男生一般表现为活泼好动,而女生大多喜静,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投入程度低于男生。
通过图1可以看出,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自觉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高于中高级阶段。由于7~8岁儿童神经系统的脑重接近成人,但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且容易扩散,灵活性高,表现为活泼好动。高中阶段,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释放学习所带来的压力,提高效率;在大学阶段,学生可支配时间的增多、锻炼意识的提高,促使其自觉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该文从周体育活动次数、次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无体育活动及每周进行1~2次体育活动的男女生分别为40.5%和52.2%;进行3次及以上活动的男女生为59.5%和47.8%。在次锻炼时间这一问题上,男女生选择锻炼30~40min的人数最多。可以看出,女生锻炼次数少、时间短,说发展的需要,可以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真正做到将时间让给学生,将空间留给学生,将自由还给学生。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享受、人人成功的目的。效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技能,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综合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3.3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与专业培训。
(1)提升体育教师的学历。首先,将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纳入申报职称和年终考核评价体系,增强教师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统筹安排,全面推进。由领导小组对全体教师学历结构进行核实,在不影响正常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参加函授学习、参加自学考试等。最后,对于参加在职研究生学历提升的教师,学校将按有关政策予以鼓励。(2)补充新生力量。教育形势在面临变化,教育对象在发生变化,教育的使命也在发生变化。在教师的聘用过程中要增加高学位中青年教师数量,确保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能够与时俱进,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摒弃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教师应该继续注重教育实践,并强化从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经验,使之上升为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因为教育实践及其由此积累起来的经验是极其可贵的,它与教育科学理论构成了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4结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但是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健康的体质基础上。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另外一方面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塑造的过程。总体来说,体育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的生长、发育、健康、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及品德培养有积极促进作用。由此,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建立一个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系统。而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完成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达到增强教学的目的。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帮助学生把体育的学习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高校的体育教学要坚持尝试,大胆创新,争取从教学目标、教材选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改革等方面提出更多深层次、前沿性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3]林克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3):64.
[4]王宗平.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c]//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1994.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十五
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经过了认真思考,并理解身体锻炼的价值及其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了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达到的目标,懂得了身体锻炼的一般规律,掌握了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能准确的评价和判断自我体质的情况,且具备了良好、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自觉性。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的,是学生自愿性质的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体育意识的一种表现。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养成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人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氛围、体育锻炼条件等的差异,造成人们在形成锻炼态度、锻炼意识、锻炼习惯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从自我认识锻炼的需要开始的,产生锻炼动机,动机产生以后即付诸行动,这是行为过程,最终养成锻炼习惯。
三、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体育文化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体育现象,尤其是体育运动中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因素而形成的总概念。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又一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大多数男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较好,能够促进自身体育活动的开展;而有相当一部分女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没有达到“我要运动”的要求,体育活动项目的设置、组织的灵活性以及引导和激励方面都有待加强。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情感的激发、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行为的驱动,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热烈而深刻的,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四、体育人群效应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体育人群,特别是周围体育人群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体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大众媒介、运动明星、同学、朋友、家庭等社会因素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大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体育人群依次为体育教师、同学、父母和朋友等。
体育锻炼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体育锻炼意识对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体育锻炼意识直接影响人们体育锻炼的取向,没有体育锻炼意识就不可能去想体育锻炼,也就成不了习惯。鉴于上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素,笔者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高校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学生会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和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行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形式,以此作为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手段。其次,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观赏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最后,意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它依赖物质条件,学生主动能力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场地器材缺乏,而导致他们刚燃起的体育锻炼激情熄灭了。因而,普通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人数,新建或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篇十六
男(人)。
女(人)。
占总人数%。
1你是否每天有喝一瓶牛奶(豆浆)。
2你是否每天有认真吃饱早餐。
3你是否一周运动次数在2次以上(体育课除外)。
4你是否有固定喜爱的体育项目。
5你是否了解摄入什么物质(食物)能促进我们的身体发育,维持我们的身体健康(a不知道b知道一点c基本了解)。
6你是否知道什么体育项目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提高我们的机能(a不知道b知道一点c基本了解)。
数据上分析表明:学生对膳食营养及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不知道膳食营养对能促进身体发育,维持身体健康的学生达到43%,基本了解不同体育项目可以增强身体体质,提高身体机能的也只有18%。
不难看出,学生对营养和锻炼这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够,然而我们更应该明白,平时的教学中,一个体育教师在室外认真教学,在生活中?有没有给学生们专门讲解或者传授过这方面的知识呢?我们要明确的知道青春期青少年发育期间的营养需求,让学生清晰认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饮食和锻炼的误区。
3.1青春期学生的营养需求。
合理的营养与膳食是保证发育机体同化过程超过异化过程,达到充分发育的先决条件。营养素缺乏或不合理的膳食不仅回影响发育,而且会导致营养不良及各种营养缺乏症。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各种营养素是否满足需要,将直接影响到生长突增及各系统的发育进程。体育教师可以列出一份例食谱,列出各种食物营养素,维生素等的含量表,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各种食物的价值,明白各种营养素的功能以及缺乏的症状。
3.2膳食营养对身体发育的影响。
发育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功能的完善。发育主要是质的变化。营养因素在发育期间十分重要,营养既是决定生长发育潜在水平最终发挥得如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生长发育最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有些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突增年龄时期,而由于家庭贫困使蛋白质、热量供应不足,而使其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特晚,骨骺软骨的骨化推迟,他们的各期生长突增没有健康儿童那么明显,生长时期往往更长一些。在这样的后期一旦能充分供给营养,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赶上生长,到最后完全可能赶上营养好的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
3.3膳食营养与形体发育。
研究表明、孩子身材的高矮,约60%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因素。而按科学的方法抚育孩子可使孩子的身高增长十几厘米,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来弥补。一般而言,人到20~25岁就不再长高了,而在这段年龄之前,供给足够的营养,即各种儿童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可促进孩子的身高增长。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饮食调理:
3.3.1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最佳“建筑材料”,成人每天约需要蛋白质80克,青少年相对需要更多些,不仅要保证蛋白质的数量,还要讲究质量。动物性食品,如鱼、肉、蛋、奶类所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齐全、营养价值高,应保证供给和需要。
3.3.2供给丰富的钙质。
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中学生每天需钙1200mg。饮食中要注意供给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皮、瓜子仁及绿叶菜等。提倡青少年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因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使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3,从而有助于钙的吸收。
3.3.3少吃糖。
糖吃多了易影响食欲。进食量减少,势必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而且糖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和乳酸增多、需要碱性的钙来中和,钙的消耗量增加,必然影响骨骺的生长。此外,茭白、竹笋、青蒜、菠菜等含草酸多的食物,能与食物中的钙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使食物中的钙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应注意糖的食用方法或少食用。
3.3.4认真吃好早餐。
早餐要吃饱吃好,因为如果不吃早餐,机体为了供给上课用脑及活动的能量消耗都得动用体内储备的蛋白质,这就好比釜底抽薪。长此下去,就会因缺乏蛋白质而影响生长发育及身高。
3.4营养与身体素质。
3.4.1营养与身体免疫力。
身体免疫力就是机体对外界各种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如果机体具有很强的免疫抗体,就能抵挡各种入侵的致病菌,人体就不会发生某些传染病。
营养是机体中的许多免疫物质产生的重要基础,如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3种免疫抗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蛋白质、热能等。免疫抗体igg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入侵的致病细菌,iga能防止病原菌侵入机体,igm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有关研究表明,患蛋白质热能缺乏症的儿童,对抗伤寒沙门菌的抗体水平比健康儿童显著要低。
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也可降低免疫水平,如维生素c缺乏时可使吞噬细胞的行动迟缓和杀菌能力下降;维生素e缺乏时可引起体内抗体合成降低;微量元素锌缺乏会伴有免疫器官的淋巴组织萎缩,皮肤超敏反应力下降,胸腺激素活性减低。同时,锌缺乏也可引起吞噬细胞的猎取和吞噬作用的下降。铁缺乏对破伤风类毒素、单纯性疱疹病毒等的抗击反应力减弱。
因而,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生理需要及生长发育的特殊需要,做到每日适量、均匀、全面的平衡膳食是非常重要的。
3.5膳食营养与运动的影响。
国内许多调查已证实,在青春发育期,某些学生由于过于限制进食量,结果是体力发育水平低下,运动素质下降。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通过肌肉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它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优劣,虽然与遗传因素和体育锻炼有关,但与营养基础的关系十分密切。为了摸清学生体质现状,探讨学生身体素质的特点和某些变化规律,我国历年开展的学生身体素质的.抽样调查,但是从历次测试结果来看,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品种丰富的同时,由于某些饮食宣传误导,男生中出现不爱吃肥肉,正餐节食,却平时爱吃刺激性零食等。以致饮食中营养不全面或供给量长期不足,从而导致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幅度明显下降。
保证营养供给充足的前提下,体育活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有效因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细胞免疫活性及体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有利于骨骼与全身钙磷代谢的平衡,使骨骼密度增加,促进肌纤维增粗,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加。体育活动可使心肺功能得到更好的发育,锻炼者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每搏输出血量较大,最大耗氧量增加。体育锻炼也是调节体重的重要因素。肌肉收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消耗脂肪酸,体育锻炼可使主要产热营养素脂肪和糖类消耗增加,因此有助于减少皮下脂肪的过多蓄积,使青春期少年体格得以协调匀称的发育。体育锻炼对机体的有效作用还在于,可使机体成分产生明显变化。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只参加体育课和课间活动还远不够,从促进人体发育角度看,少年每天活跃地从事户外运动是很有必要的。
3.6在青少年膳食营养与体育运动习惯中存在一些误区:
3.6.1运动量越大越好。
不少人认为,运动越多越好,大量激烈的运动如短跑、长跑等对身体并不利,这些无氧运动在身体中堆积了大量的乳酸,可导致身体酸中毒。而有氧运动尤其是慢跑、登楼、跳绳、跳操等下肢的运动,可以促进长骨干骺端软骨细胞的分裂增殖,对身高的增长很有帮助。传统认为打篮球等跳跃性的运动有利身体长高,但激烈的竞争运动往往容易造成骨骼的损伤。
3.6.2大清早起来锻炼。
运动的时间以下午放学后吃晚饭前这段时间最适宜。一些家长为督促孩子锻炼,大清早把孩子从熟睡中叫醒,严重影响了孩子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对长高反而无益。
3.6.3营养越多越好。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饮食营养越充分越好。其实不然,优质蛋白有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瘦肉、鱼、鸡蛋、牛奶等可以适当多吃,蔬菜水果能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肥肉、奶油、油汤等富含脂肪的食物应该少吃。另外,如可乐、巧克力等,宜少吃或不吃,咖啡易导致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
在运动中,出汗丢失水分和呼吸排出水的量都很显著。运动产生大量热量,必须散出体外,为了散热就会出汗,而汗液蒸发的过程可以带走大量热能,降低体内的温度。若不注意水的营养,不及时补充水分,常常会引发体内缺水,也可称为“体渴”,“体渴”不及时解决就会导致脱水。当出汗量达到体重的1%~2%时,即可损害体力、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运动强烈程度与季节不同,对于补水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如耐力运动时每小时可丢失。
1.5升或更多的液体,夏季运动1小时出汗1~。
1.5升。
是很常见的。
参考文献。
张蕴琨。运动营养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
陈锦怡。营养与膳食指导。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伟群。营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数勋。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2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