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热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21:45:07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热门18篇)
时间:2023-11-27 21:45:07     小编:纸韵

情商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情商。总结要体现个人的思考和成长,不要简单罗列事件或事实。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一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异常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本事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本事。"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欢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构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

1、展示实物布手帕,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纸手帕的.异常之处。

以前的布手帕是我们的常用物品,很少有人会仔细欣赏其图案美。此刻取而代之的是用过之后就随手丢弃的白色纸巾。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就展示了几块实物布手帕,而后又出示了用彩色水浸染出各种美丽图案的纸巾,纸手帕的艳丽花纹一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正在他们诧异布手帕和这种手帕的不一样之处时,我让几个孩子上台自我触摸两种手帕,感受材质上有何不一样,经过体验学生说出了此手帕的材料是纸材。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激发学生也想亲自动手制作一方美丽"纸手帕"的强烈愿望。

2、引出本课课题——《花手帕》。

1、在让学生了解纸手帕的制作步骤有哪些时,我采用了与学生一齐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随意的拿出一张纸巾折叠了几下,请一位同学上台自行用彩水染制。经过很明显的分工,学生自我得出结论:折——染。

2、折法启示。

1)将以前学过最基本的两种折法田字格和米字格经过课件直接展示,学生回顾并跟着课件的演示动手折叠。

2)折完基本折法后,提问学生:你能在这两种折法的基础上折出其它不一样形状来吗?小组间同学进行折法演变的探讨和尝试。请代表上来演变不一样的折法。

3)学生演示后,教师小结:在这两种基本折法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原先还能够折出这么多形状。课件展示教师演变基本折法后折的几种形状,如在田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川字格""州字格""井字格";在米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双米字""两端辐射""中心辐射"等折法。引导学生观察不一样的折法所产生的不一样染形。

3、染法示范。

1)教师用浸染、点染的方法示范染纸,让学生分析折叠后的纸巾哪些部位适合用浸染、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点染。并且观察浸染时间的长短对染色有何影响。

2)师生共同总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a、要注意色彩的控制,以一种颜色为主,与其它色彩要注意深浅的搭配;

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控制,浸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面积大,反之则吸色少,染色面积小。

欣赏课件里纸手帕作品(优劣比较)。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为什么?

1、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每人分别折叠出三张不一样折法的纸巾,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三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叫学生适可而止。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提问:

1)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喜欢的理由?

2)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总结:灵巧的手加会创新的脑,平凡也能幻化出神奇。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二

《喜怒哀乐》一课是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六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本科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欣赏、观察、体验等环节来学习表现人物喜怒哀乐不同表情,它侧重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体验表情的作用及乐趣,并试着拿起笔用富有感情的线条来表现喜怒哀乐。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儿童涂鸦开始,便陪伴着他们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的手段,五年级的学生属小学高年级,心里上已渐渐成熟,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强,对生活细节感受较深刻,对绘画则更显谨慎,常常感想而不敢画,而一课恰好接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与夸张的用线。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心情与表情的关系,以及喜怒哀乐不同表情的特征和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掌握基本任务头像造型手法与用线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

3、教学重点:学会描绘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

4、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表情特真,大胆夸张,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肖像画。

二、说教法。

依据本科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开始我便出示自己的头像表情,让学生猜可能发生了什么,即让学生猜“情景”,这能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动脑并主动地学。

2、示范指导法。

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擅于模仿,因此教师不但要在语言、品行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也应予以示范,在画表情时,提醒学生构图及用线的相关知识。

3、引导欣赏法。

美术史上很多大师作品值得借鉴,也值得学生去欣赏,我例举了《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幅典型的名画,对人物表情分析,感受名画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

三、说学法。

1、问题讨论法。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学生带着难题相互讨论,不但意义深刻,也颇有成效,我组织学生讨论多种表情的特点,为他们画表情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法。

本校现提倡“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学,产生疑问,如书中的技法点击部分,我会先让学生先看书自学,然后再带着疑问看教师示范,这样才能逐个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四、说教学过程。

1、亲近学生,激趣导入。

2、欣赏名作,技法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利用课件展示引导欣赏《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头像表情,并请学生猜猜人物可能身处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完成后,出现完整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人物表情与作品的关系。然后我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除了范例中的几种人物表情外,还有哪些人物表情,请学生作出不同的表情,并描述每种表情的五官变化。然后我再和学生一起看书中知识窗的内容进行小结,组织学生读一读,如:“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学生边读,教师边出示相关表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

3、步骤示范,技法点击。

当夸张,以及用线的粗细、疏密、深浅和虚实。

4、鼓励创作,品评欣赏。

这一环节我首先会对学生提出作画要求:运用线描的手法表现同学的人物头像,注意构图与表情的刻画,可适当夸张。在学生作画的时候,我安排学生分组作画,细心观察学生的写生表现程度,适时指导,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帮助与鼓励,让他们建立起美术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作品的评价这一环节我尤为重视,我设置了两个环节:1、学生自评,给自己作业写上评语或评分。2、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欣赏、比较、了解五官的微妙变化能产生不同的表情。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最后,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共同体验表情的乐趣,共同学习画表情的活动,技法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让他们在玩中学。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三

1、感受大自然的美是多样的,一年四季无处不在。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和探究大自然的美。

3、懂得热爱大自然就要和大自然和平相处。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树木、花、草、青蛙、猎人、小鸟、蝗虫等头饰。

一、走向大自然,与大自然交朋友。

猜谜激趣(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室外。)。

师小结:在我们的大自然里,不仅有可爱的青蛙,还有许多许多可爱的动物及植物,还有让人猜不透的一些自然现象,这节课呀,我们就一起和大自然交交朋友。师带领学生向大自然里的一切问好!“太阳公公,你好!”“白云姐姐,你真漂亮呀!”“花儿,你可真香,我好喜欢你!”向小草,树木等问好!

二、发现大自然我们的大自然美吗?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活动,认真观察大自然,看你能在大自然里发现什么?学生自由活动,老师随机指导。

生1: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白云,秋天到了,有一群大雁要到南方去了。

生2:天气凉了,树叶黄了,是大自然告诉人们秋天到了。

生3:树上结满了果实,把枝头都压弯了,是大自然对勤劳的人们的报答。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四

在苏少版的教材编排体系上,有多条横向隐线,贯穿于册与册之间。在设计、应用一条线上有:书签、设计邮票、漂亮的手提袋、巧包装、版面设计、贺卡、藏书票、标志、我设计的书、招贴画等内容。《标志》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年级段的“设计应用”类型的课。

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成为了一种文化。作为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是新时代的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元素。标志设计的学习纵线,几可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有标志设计的学习内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离标志的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太远,离标志的专业设计水平太远,可他们离校园生活最近,常常能接触到有关校园文化的各类标志,这是教学最大的资源。带着生活露水的花朵才更娇艳动人。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认为教材只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教材只能起到中介和“话题”的作用。我将把“生活化”作为我教学设计的关键词之一,对超大容量的教材进行“重组”,立足于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与标志紧密结合,重新建构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把视听冲击最强的奥运标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校园标志、班级标志、社团标志等内容引入本课。其次我把“人文发展”作为我教学设计的第二大关键词。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们的认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既承接旧知,又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具体思考体现在:

a、抓住一条主线——生活化。标志设计来之于生活,设计标志美化于生活。

b、培养两种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从标志设计想开去,然后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用图案、文字、图文结合方式以精练简洁、寓意丰富、醒目美观、构思巧妙的设计关键词设计标志。

c、达成三个目标——初步认识、了解标志的知识;初步掌握标志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对标志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感受标志的社会价值。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要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从的角度激发学习的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标志设计内容新,方式活,时代感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及作用,体验标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分析归纳式等活动方式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初步尝试运用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标志。

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标志指导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感受标志的社会价值;在学习与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体验通过设计活动美化生活的乐趣。

《标志》一课是知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与掌握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典型课题。我以教学的有效性来反推教学重点与难点,也就是说,我思考的是,当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他得到了些什么?或者他上完这节课后,没有得到什么,没有得到什么的原因是什么?据此来确定如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标志的基本知识,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运用设计方法为身边的事物设计标志。

在观察欣赏、讨论分析标志作品的过程中提炼出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的标志作品具备较简单的创意和平面装饰美感。

观察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标志,使学生领会标志的作用、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在欣赏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标志的特点、构成、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老师帮助归纳提炼本课学习重点。

对比探究法:通过对比图画与标志的区别,学生领会了标志的概括性特点;通过欣赏探究,学生掌握了班徽的一般设计方法。

“读图”时代的来临,首先惠及学生,因为学生大都是视觉型的。他们的眼睛适应一切新鲜的图文,它们的眼睛能敏锐地捕捉一切新奇的图片,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有很强的时代感,因而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但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一定要通过有目的的培养,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才得以提升和完善。

课堂上的标志作品欣赏教学就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导的美育活动方式。学生通过对优秀标志作品的欣赏,使审美体验进入自律状态,学会欣赏的方法、提炼标志设计的要领及规律,增强对标志的感受力、理解力,进而激发创造力。

标志设计专业性较强,要求学生把眼里看到、嘴里说到的“纸上谈兵”标志转化成实实在在为我们生活服务的标志,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颇有“眼高手低”之感觉。但是,学校是他们的天地,他们学习生活其间,比较容易找到物象蕴涵的要义,比较容易找到标志所要体现的精神和特点,比较容易挖掘出相关的图形元素,进而提炼出设计标志的图文要素、色彩取向,最后对文字图形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及艺术加工。因此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现欲,并从联想到的图形中提炼出一些代表元素表现在作品中,使之具备较简单的创意和平面装饰美感,这样,就已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只有来之于生活的,才是充满激情的,才是共同关注的;只有激发出学生的自我,课堂才是双赢的。

感知新知时,以游戏激趣法为主。上课开始,我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欣赏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标志图片,通过帮助一老师走迷宫,读懂标志所蕴含的信息,领会标志的作用。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学习新知时,以引导发现法、示范讲解法、探究研讨法为主。利用大量实例展示、图片对比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设计思路前行,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

然后,有目的地创设生活情境,抛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学会的设计方法解决问题——为自己班设计班徽,学生的创造思维被充分激发。这是全课的高潮,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将转化成劳动产品。

形成技能时,以辅导法、练习法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释放创作的内驱力,尝试运用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标志,将自我的设计思想和创意物化成作品。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保持敏锐的监控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过程、色彩、内涵等。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稍加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及时表扬与展示有创意、有闪光点的设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想,启发其他同学的构思。

评价、拓展时,以多元评价法、激励评价法为主。创设宽松、民主又积极的评价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给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本课按照有效引导来教学,最终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有关各类教学法的实施,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标志,发现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时刻在指示、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进而领会标志的重要作用;接着,引导学生感悟标志巧妙的构思以及简洁概括的特点,初步认识设计语言;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标志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把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巧构思、妙创意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转化成作品,初步运用设计语言;再次,把学生简单的设计创作用之于生活,进一步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整节课准备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计本课的学习指导方法为:

1、导趣导赏。

首先考虑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因此,我采用了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较强的有关奥运标志和有关校园生活内容,重组了教材,激发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爱好等的不同,我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进行作品赏析,利用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传神、扣人心弦的声响,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在脑海中留下具体、鲜明、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丰富的视觉感知形象,使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感受刺激开始,获得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原动力,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2、导思导法。

通过图片展示、分析、归类、对比,老师画龙点睛的讲解、点拨,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标志设计思路前行,探究出联想的思维点、立足点,掌握标志设计的联想法、概括法。

3、导创导控。

大量丰富多彩的标志图片和真实繁复的演示教学过程,浓缩于多媒体课件中,不仅化繁为简,促使学生较快、较易地掌握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创作欲望,拓宽了创造思维,优化了学习过程,产生自身不可遏制的创作内驱力。

在学生创作设计过程中,敏锐的监控学生学习状况,提优补差,辅导及时有效,帮助学生完成深层的探索和训练。

4、导评导用。

评价是客观、公正地判断课程目标完成的标准,除了教师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旨在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提供了一些评价用的关键词句,给学生自评、互评时作参考,帮助学生可以用最低限度的绝对标准来评价作品,而不会总是用“好不好”、“美不美”等套话来评价作品。

设计是为了应用。一节有效的美术课,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联系学生中长期的实际收获,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故此,我给学生留了课外作业——设计课程表,对这节课感兴趣的学生,他一定会“跳起来,摘果子”,因为这是为他自己设计的,是最有用的设计,是最有价值的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确立在对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大致是喇叭型的,流程越往下走,越留有充裕的时间,终点处充分展开。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分别是:

1、激趣导入——明确课题;

2、讨论分析——主动探究;

3、学习设计——感受创意;

4、创作设计——动手动脑;

5、审美欣赏——延伸拓展。下面具体谈一谈这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1、观察生活中的标志。

创设走迷宫情境:一老师在行进路途中按标志的指引来办事,每行进一步,标志都在向他传递着一种信息,靠着识别标志传达的正确信息,他最终走完全程。

2、老师的问题:生活中的标志“会说话”,它说的什么呢?小结:虽然老师没有告诉大家去了哪些地方,但是同学们仍然猜到了。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常常会见到这些能提醒我们、指示我们的图画和文字,我们把这些图文称做标志。

接着再抛出问题,标志的作用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小结:标志是一种视觉语言,生活中的标志会说话——小标志,大作用;标志的作用——识别、指示、引导、传递信息。

走迷宫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们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吸引了学生对标志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对标志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读懂标志蕴含的信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标志,领会标志的作用。

二、讨论分析——主动探究——活跃思维。

1、猜一猜:出示的三个奥运标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看谁猜得快!

抛出问题1:奥运标志由哪两部分构成?(预设学生回答:图案、文字。)老师帮助小结并板书——标志的构成:图案、文字。

抛出问题2:看着奥运标志,你来试着说说什么叫标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帮助小结并板书——标志的定义:标志是一种用简练的图形、文字和色彩表示某种事物、事件的象征性符号。

出示的奥运标志为学生喜闻乐见,通过猜一猜奥运标志,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通过观察、分析奥运标志,学生走向了探究问题的学习,了解了标志的构成与标志的定义。

2、赏一赏。

根据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程度,可预设几个指向性较明确的问题。如:动物园标志的设计巧妙在哪里?你一看到哪个标志就能产生美好联想?哪一个图案最能代表标志的寓意?什么标志设计得既简洁又美观,让你一看就明白?……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简要阐述标志的设计思路和寓意。

老师出示的标志是从书上精简选出来的,一是体现标志趣味性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二是体现精讲的原则,赏析的作品少而精,只要能体现主题即可。老师引导学生同桌、或小组互相说感受,学生对标志有一个全面的体验及审美感受。

3、评一评。

组织学生欣赏班徽,并且引导学生说说谁设计的班徽更简明清晰、使人记忆深刻?(老师指导学生说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来说:丰富的联想、最具代表性的图形、简练醒目、明确地表达信息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点的提升,达到面的泛化。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后,老师进行恰如其分的班徽说明,进一步强化对班徽的认识,学习设计语言。

4、比一比:图画和标志的区别。

组织学生看一组图:(游泳图画与标志)引导学生说说图画和标志的区别。通过对比欣赏,老师帮助分析归纳:如果把这位同学画的图画进一步加以简化、美化,形成像这样简明易认、印象深刻的视觉符号,它将更能准确地向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标志其实就是从图画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概括性的特殊语言符号。标志比图画更简单、更醒目、更直观。

进而提炼出标志特点并板书:简明清晰、直观易懂、醒目、美观、容易记忆。

通过对比,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从中了解标志概括性的特点。

三、学习设计——感受创意——发展思维。

1、以典型标志为例讲解:标志的一般表现手法:a具象、b意象、c文字。

a、具象:运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经提炼、概括等处理,直接表面内容。如表现出版业直接示以书的形象、表现nba直接用人物打篮球的动作形象、表现小天鹅牌洗衣机直接用天鹅形象为标志图形等等。

b、意象:运用象征、比喻、寓意、暗示等方式,让观者通过联想、会意达到对内容的了解。象征性标志往往采用已为社会约定俗成认同的关联物象作为有效代表物。如用鸽子象征和平,用白色象征纯洁,用绿色象征生命,用挺拔的幼苗象征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用红十字表示医疗救助、用羊毛线团表示纯羊毛和手工编织特征、用五环表示奥运等等。这种手段蕴涵深邃,适应社会心理,为人们喜闻乐见。

c、文字:运用中英文、数字等形式,经艺术加工、装饰美化后表明标志传达的信息。往往有一目了然、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光明牌牛奶、李宁牌标志、可口可乐、麦当劳标志等。

小结:具象、意象主要以图案为主;文字以中文、英文、数字、拼音等为主;也有较多标志图文结合。

[设计理念]通过对典型标志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标志的种类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下面的创作奠定基础。

2、通过演示,学习方法。

(1)创意过程和示范:(以红梅新村小学校徽为例)。

b、提炼:从以上与学校有关联的内容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图形:梅花、风车、水滴、丰富的色彩。

c、概括:对筛选出的图形文字进行组合、艺术加工。

d、设计:用简练、概括的形象,明确地表达信息。

寓意:傲然挺立的梅花精神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标志以梅花图形为主,既把校名隐含在里面,又寓意梅花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梅花图案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风车和水滴的图案,风车象征生生不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一片梅花的花瓣又像一颗小水滴,象征学生们就像朝露一样充满生机,但是只有汇入集体中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风车才能转动起来。五片花瓣五种颜色象征学校生活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整个标志简洁、醒目、流动、富有含义。

图案下面是常州市红梅新村小学的汉字和英文字母,表示学校英语特色。设计步骤具体为:

a、构思、立意。标志以梅花、风车、水滴为基本图形,凸显学校精神面貌与特色;用五彩色让图形更醒目。

b、构图。以梅花形为外形,把选定的形象巧妙地安排在外形中。

c、配色。色彩要稳重明快、清新柔和。

学习关键词:丰富的联想、提炼最具代表性的图形、简练明确地表达信息。

3、创设情景,感受创意。

(2)归纳设计方法:

联想法——找到物象蕴涵的要义,找到标志所要体现的精神和特点,挖掘出相关的图形元素。

概括法——提炼出设计标志的图文要素、色彩取向,最后对文字图形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及艺术加工。

启发学生对常用色彩的感悟与运用:对红——喜庆、热情、奔放;橙—-—华贵、活泼、温暖;黄色——成熟、收获、兴奋;绿色——生命、生机、希望;蓝色——幻想、活泼、沉静;紫色——高贵、威严、神秘、幽雅。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三种表现手法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标志的基本设计语言;以“校徽”为例的学习,进一步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使学生走出标志概念化的设计空间,从而进入创意设计的新天地;口头说一说四年级的班徽设计,一是让老师了解学生联想到的物象,有目的的给予一些好的建议,提供一些图片。二是让学生多找到一些设计的出路。

四、创作设计——动手动脑——强化思维。

学生掌握标志的构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就可以进行创作尝试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质量,老师提供一些班徽作品和一些创作素材:

老师的建议:小标志大作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作业中选择一个来表现,体现标志的魅力。

1、作业之一:在三个标志中选择一个临摹,并诠释它的象征意义;

2、作业之二:为自己所在班级、或个人设计一个有特色的标志,参与四年级组的标志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先在全校展示,再悬挂于社团或班级黑板旁的墙面上。

设计要求:简洁、醒目、美观、有创意。

[设计理念]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空间,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照顾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五、审美欣赏——延伸拓展——发散思维。

1、展示评价:采取自评、组评和师评的方式。

评价导向:a形象简洁明了,易认识、易记忆;b有平面装饰效果;c形象独特,让人一看到就能联想到该标志代表什么。

2、课堂小结:标志是一种图形的传播符号,它以精炼的语言向人们表达一定的含义。标志不受不同种族、民族、语言文字的束缚,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标志的理解会更深刻。让我们再次走进标志世界,欣赏生活中的标志。

3、拓展作业:用标志来表示各个课目。在下面这张课程表中,还缺少了哪些课目标志?请你设计出来,或按本班现在的课程重新设计一张课表。

[设计理念]开放式的课尾欣赏,再次把学生带入形形色色的标志世界,引导学生深化学习效果;课后拓展作业的布置,可让对本课感兴趣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探究标志的魅力,再次从书本走向生活。

一课时。

导入3分钟,讲授20分钟,学生创作20分钟,小结2分钟,根据具体情况,看学生能不能发现,看老师的引导能不能起效,看学生相互之间能不能触发,看学生与学习内容、与教师的对话中能不能生成等教学状况进行调整。

教师——多媒体课件,标志作品若干幅,学生作品若干幅。

学生——观察、收集身边的标志,了解标志的作用、特征等相关知识。

作用:识别指示引导传递信息。

构成:图案文字图文结合。

标志的定义:标志是一种用简练的图形、文字和色彩表示某种事物、事件的象征性符号。

特点:简洁直观醒目生动富有含义。

表现手法:具象意象文字。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五

二、教学难点。

剪或撕"名字树叶"的方法。

三、课业类型。

工艺制作。

四、教具准备。

剪刀、彩纸、"集体大树"的范图、教学课件。

五、学具准备。

剪刀、胶水、彩纸。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集体大树"的范图,介绍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使这棵大树变得完整?并且我们都能来到这个集体中?2、结论:制作树叶--写上名字--贴在大树上。3、教师小结: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一年级x班,但它不是一棵完整的树,只有我们每位同学都来到这里,成为它的一员,这棵树才能茁壮地成长。

(三)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外形和制作方法不同的两片树叶,树叶上写着老师的名字,老师做自我介绍。

2、教师展示其中一片对称形树叶提出问题:如何制作出这种对称形树叶?

4、提出问题: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6、出示课件:树叶的常见形状、颜色和特殊形状、颜色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来制作"名字树叶",看谁的树叶最好、最漂亮、最先来到"集体大树"上。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纸张和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好能自己创作出其他方法;在树叶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反面写上自己的爱好。

师生共同将"名字树叶"贴在"集体大树"上。围绕"集体大树",请"名字树叶"的小作者逐个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姓名、年龄、爱好等等。全班同学给以掌声鼓励,使介绍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五)、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用"名字树叶"装点的这棵"集体大树"多美呀!集体因为有我们的存在才充实,才充满活力,我们也因为有集体的爱护、培养才能够茁壮成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共同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用我们的行动去维护它,用我们的双手将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六

《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是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4课的内容,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和形式美法则,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对促进青少年儿童掌握明暗色调整体对比关系、发展思维概括力十分有利,同时也能打开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表现能力,在以往线描画教学中已经积累了相关知识,初步了解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等线条种类,对线与线之间形成的疏密、长短、粗细等对比关系并不陌生,能够运用丰富的线条表现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学生要想利用线条表现具有黑、白、灰对比关系的画面,就要了解黑、白、灰之间微妙的层次变化,掌握点、线、面的疏密排列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师可以迁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活动,抓住重点解决创作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对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和形式美法则,运用点、线、面的疏密组合完成黑白对比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能用线的粗细、长短、聚散等表现方法,画一幅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运用点、线、面的疏密组合,展示丰富的黑白对比效果。

难点:巧妙运用黑白对比,使作品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方法是美术课程最为重要的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提问探究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基本的绘画工具等。

皮亚杰曾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激趣入境,导入新课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大自然中的黑与白》,并引导谈话:我们常说,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大自然中的黑白美感。你们看,它们在色彩上有什么特点?黑白对比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学生观赏后回答:没有缤纷的色彩,只有简单的黑与白;对比强烈、简洁、装饰感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正是由黑与白两种颜色产生的对比,带给我们这种强烈的视觉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环节二:图片欣赏,探究新知

(一)认识黑白对比的美

首先,我将出示年画《门神》,引导提问:在这张线描画中有丰富的线条语言,请你找一找,这幅画中都运用了哪些线条?学生观察回答:直线、曲线,粗线、细线,长线、短线,交叉线等。之后将迁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强调线条的丰富性在一幅好的作品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在学生积极回答后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并继续追问:在这张画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线条的对比变化,来表现黑、白、灰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线条的疏密、粗细、长短、曲直等。不同的组织形式会产生丰富的变化,形成了画面中的黑白对比。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找一找,在这件作品中哪个地方黑白对比最强烈?哪个地方黑、白、灰层次最丰富?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观察回答:门神的脸部、鞋子黑白对比强烈。门神的盔甲黑、白、灰层次很丰富……初步感受艺术家在表现黑白对比关系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

(二)欣赏黑白对比作品的美

当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时,欣赏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黑、白、灰是指色彩的黑、白、灰吗?尝试找出画面中的黑、白、灰。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画面中最深的地方就是黑,最浅的地方是白,中间深浅不同的地方是灰,有的用点表现,有的用线排列。认识黑、白、灰在黑白画中表达的意义。

环节三: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一)表现黑白对比的美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请你用线的粗细、长短、聚散等表现方法,画一幅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并能体现黑白对比的美感。

(二)展示评价

学生创作完成后自愿展示并描述作品,开展自评与互评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展示评价活动,学生相互学习,发现优势,检验不足,提高评述能力。在这过程中,我将分层进行绘画指导,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总结:成功的黑白对比可以给人一种纯粹、和谐、高雅之美。这种和谐美正是黑与白的魅力所在。

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出示线描作品《八十七神仙卷》(局部),请学生欣赏。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七

在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园中,花手帕有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就是历史悠久的染色工艺——染缬。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花手帕。

本课花手帕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

第一课时的设置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的一方纸手帕。教材中呈现了纸手帕的制作基本过程和方法:1.折。将方形生宣纸或皱纹纸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折叠,如田字格、米字格(主要的方法)、辐射状、折扇形折叠法、任意折叠、揉纸团法等。2.造型设计。学生随意染制一两幅纸手帕后引导学生分析制作要领:色彩不宜过多,3—5种即可;角、边、中心等位置上的染色可决定图案的形成等。3.染制。染制分浸染和点染两种,还可运用撞水法,即用清水点已经染了色的地方,用水将色挤向四方,从而显出淡色斑痕……4.干后打开,呈现作品。

1、了解染纸工艺的特点,掌握染纸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在教学活动中,我突出一个“导”字,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创作。以创设的几个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情景为线索,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方法,自己去看、去想、去创作。

本课目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纸材、水性颜料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材料的特点,要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和社会人文价值。 教师在进行教学处理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趣味性。

活动一的教学安排:引题激趣——发现方法——尝试表现——自主表现——评析交流——拓展小结。

教师以小魔术的方式导入课题激起学生兴趣,以花手帕绚丽的色彩、奇特的纹样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表现的欲望。接下来把问题抛给学生:“谁有好的方法给花手帕的空白处添上线条?” 学生上台尝试制作,并顺势小结染制的方法{课件演示并讲解要点}。放音乐,染学生在很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学生通过尝试,感受不同方式的染法产生丰富的图案及色彩的变化与韵味。再用“智力大比拼”的情境游戏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折法。并欣赏有设计意识的花手帕开拓视野,活跃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小结延伸:“课将尽,但趣无穷”,展示染纸制作的各种艺术品,让学生学有所用。

本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重点体现一个“趣”字,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玩中乐,乐中学,学有得”的轻松氛围中学习,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培养学习兴趣,想象力,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同时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还要让学生多参与欣赏和评价、归纳和总结,作品展示还不够,学生教我一招用湿纸巾染。如果用湿纸巾既撕不破色彩也鲜艳,更便于作品的展示。后来在其他班用湿纸巾效果好很多。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八

本节课是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关于眼睛的造型表示课。儿童对于眼睛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同学深入的来了解观察眼睛的特点,感受眼睛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并了解自然界中动物各种各样的眼睛,让同学进一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本课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眼睛的一些科学知识,需要让同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教学重点在于对眼睛的形状、特征、色彩、内涵等美术方面的刻画。

本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研究表达人类的眼睛,第二课时则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眼睛。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通过观察,了解人类眼睛的特征,激发兴趣,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表示能力。

教学重点:对眼睛的形状、颜色、特征和神态的刻画。

教学难点: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亮眼睛以和表达眼睛的情感意义。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对于眼睛,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引导同学对同学、老师眼睛进行观察、讨论和研究,从而发现身边世界的精彩和神奇,并通过欣赏课件出示的大量精彩图片,打开同学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同学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组织同学自身学习、自主发现,鼓励同学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示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沛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

低年级的同学注意力坚持时间短,自控能力差,要让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本课中我设想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同学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自身讨论、研究出眼睛的不同形状和特点,让同学的每一次观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我让同学在发现过程中再进行一次次的小练习,使同学的发现得到巩固和形象表示。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运用了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协助同学学会观察,自身去看、自身去想、去画,从而使同学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示。

为了激发同学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我设计以猜谜的形式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小朋友们一般都能很快猜出谜底——眼睛。这样立即引起了他们对眼睛的注意。然后我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切身感受一下:假如没有眼睛,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小朋友们会说是痛苦伤心的。由此来教育小朋友们要维护好自身的眼睛,让自身的眼睛坚持明亮,并导入新课。

首先,我让同学拿出自身的小镜子,细心观察一下:眼睛有那些局部组成?小朋友们会说有眼珠、睫毛等。由此我出示眼睛的结构图片,小结眼睛的基本构造,使同学对眼睛的结构形成简单但正确的认识。

接下来,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眼睛是怎么看见事物的呢?这样提问目的是要引发同学的好奇和考虑,然后,我以“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来简单的讲解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并用课件出示眼睛成像原理的图片,使小朋友们能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接下来,我请小朋友们互相观察同学的眼睛,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互相观察的方式比直接看图片更能引起同学的兴趣,同时也更贴近生活)同学会发现眼睛有大小的不同,形状的不同等,这时用课件出示图片,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眼睛形状的不同,此外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的人眼睛有着更多的不同。

在初步了解了眼睛的结构、外形、色彩后,我出示几幅简洁的范作,请同学用同样简洁的方法画一画自身比较感兴趣的眼睛。这个小练习的目的是巩固之前学习的眼睛的构造和外形特点。进行作品展评的时候,评价重点在于表示的眼睛是否结构正确、特点突出。

我神秘的告诉小朋友们:“你知道吗,眼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许多变化哦”,同学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这时课件出示各种表情图片,“看看,他们的眼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立即恍然大悟,原来是在不同表情下人的眼睛会发生变化。接下来再详细的分析几种表情下的眼睛变化。

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的印象,我设计了一个成语扮演游戏,出示如“眉开眼笑”“目瞪口呆”“怒目圆睁”“虎视眈眈”等成语,请同学进行扮演,让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扮演者眼睛发生的变化。接下来,再请同学画一画不同表情的眼睛,并进行展示评价。

在画过有表情的眼睛以后,请同学欣赏《错误的镜子》《爸爸很辛苦》以和用橡皮泥制作、彩纸剪贴、电脑绘画、废旧资料组合的一些关于眼睛的美术作品,使同学了解更多表示眼睛的方法和形式,鼓励同学大胆想像、构思,考虑自身打算画一个怎样有趣、独特的眼睛,想用什么形式来表示等。并请同学说说自身的想法。

同学进行关于眼睛的造型表示,可大胆选择自身喜欢的表示形式,教师鼓励同学大胆的想像,创作内容上可以新颖、多样、别具一格,并提醒同学可以将前两次作业的内容融合进现在的创作。

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同学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都交给同学,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身的创作意图、对他人作品的看法等,真正体现同学的主体意识,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

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请小朋友们课后收集有关动物眼睛的图片和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九

《小鸟的家》是人教版第5册第6课。本课教材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粉画颜料、吹塑纸等多种材料和拓印的手段,让学生体验造型的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粉印版画是用不透明的粉质颜料来套印版画,颜色厚重,具有较强的覆盖性,因此在印刷时可以先印重色,后印浅色。在讲到画面色彩搭配时,提醒学生回忆第8课“风景色彩画”中讲到的“色彩的明度对比和冷暖对比”。粉印版画学生从没接触过,而本课后面“快乐的小鸟”、“有趣的脸谱”、“美丽的瓶花”这几节课又都是属于版画类(有脱胶版画和吹塑纸版画),那么,要上好这一节课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这是一节“承前启后”的课。而教参中本课只设1课时,我认为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根据学情的需要,我把它改为2个课时。

根据《课标》提出的目标,本课教材的特点,联系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特点,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目标:让学生关注小鸟和它的家,并能学会用粉印版画的方法表现他们。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透过开放式的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小鸟的录象,感受母爱的伟大,感受祖国大自然的美,从而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粉印版画的制作,让学生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及与生活美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粉印版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粉印版画的方法把小鸟的结构形态及鸟窝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

1.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 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融形、声、画为一体的优美的教学情境,扩大学生视野,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教师则只在关键之处作出精要的点拨或总结。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高效地掌握了新知。

2. 引导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因此,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我注意引导他们感受艺术的形式美感,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环境的关系。

3.赏析教学法:赏析、品味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1.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你知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吗?”等,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大胆想象,各抒己见,逐步解疑。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 自学尝试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他将再也无法生存和发展,更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说,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在讲到粉印版画的制作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说说、谈谈、画画,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学会思维,学会分析,学会表达,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 合作学习法: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我按照审美激趣、赏析探究、练习感悟、评价提高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还根据学情,将学生分为8个组,每组6—7人,设有一个小组长。组长负责做好小组记录和记分工作。下课前,将小组的分数统计,得分高的组会得到大家的表扬。

(一) 审美激趣

1、 创设情境:在轻音乐声中,我让学生轻轻的闭上眼睛,接着把音乐换成森林里鸟鸣的乐曲。“让我们用心来感觉,用耳朵去“看”,呆会儿,请大家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2、 在音乐渐渐的由小变大时,我也让学生漫漫的睁开眼睛。这时学生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看到了小鸟、森林、天空等。

板书课题:小鸟的家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小组长作好记录。(引导学生从外形、羽毛、色彩、鸟窝等去观察、讨论)

4、 引导学生联系自然科知识,分析小鸟与森林的关系(食物链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二) 赏析探究

1、欣赏几幅有关小鸟的家的美术作品(课件演示),让学生分辨作品的种类(国画、油画、剪纸、粉印版画)及不同的构图所带来的形式美感,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2、指出粉印版画这幅作品(每个小组中都有一幅,便于学生观察)问学生:你知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吗?引导学生在纸上试一试,找出正确的制作步骤。

3、小组内试着合作一张粉印版画,注意表现出小鸟的神态特征、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色彩的冷暖对比、鸟窝的多种表现形式。

(三) 练习感悟

每人制作一张粉印版画的作品,引导学生注意用各种线条来表现鸟窝的机理效果。不断的运用一些鼓励性及强的语言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此时,教师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

(四) 评价提高

将学生作业全部在黑板上展贴,学生之间互评,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小鸟形态、等方面去评价。

(五) 评选出本课优秀小组及先进个人

(1)在音乐声中,学生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引起学生们情感上的反响和共鸣。学生愉快的心情马上高涨起来。

(2)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在于视听结合、声图并茂。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持续长久。

(3)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鼓励独到性和多样性,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去得出结论。

(4)综合自然科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增强其环保意识。

(5)初步感知作品艺术美与生活美,激起学生艺术表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6)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感知阶段,强调感悟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在感悟中爱美、审美的情趣。

(8)使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品、审,发现自己与他人作品中的闪光点,提高他们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9)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

美术课要突出 “美”的原则,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形象,并充分体现课文重点。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十

本节课是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9课,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面具,感受面具的独特魅力,并且学会制作自己喜欢的面具,从而激发学生对面具这一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造型方面比中、低年级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发展,观察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模仿能力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已经初步认识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会使用各种美术工具,体验了不同媒材的效果,在绘画方面有了初步的写实倾向,也称之为“萌芽写实阶段”,能大胆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他们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创造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以及造型特点,制作一个有表情的面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与讨论,了解面具的艺术特点,大胆描绘千奇百怪的面具,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面具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热爱之情。

基于教学目标,不难分析出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了解面具的艺术特点并制作一个面具。

难点:结合面具的材料和造型特点,制作一个新颖的有表情的面具。

为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讲述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面具图片等相关资料。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播放视频《变脸》,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丰富多样的面具愉悦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有趣的面具还给我们带来了神秘趣味。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有表情的面具》。

通过多媒体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环节二:描述分析。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观赏《盒子面具》,并提出问题: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出面具的概念、特点。《盒子面具》可以看出盒子的五个面都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面具传达出来的情绪也各不相同。在学生对面具有个初步的感知之后,我会继续展示《青铜面具》《古代非洲人面具》《古代印第安人面具》等面具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见的制作面具的材料有哪些呢?面具又是如何表现情绪呢?通过图片的展示可以得出常见的制作面具的材料有青铜、硬纸、兽皮、木板等,并且可以通过对眼睛、嘴巴的夸张描绘来表现面具的情绪。

之后,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面具文化内涵的认识,我会播放视频藏戏选段,请学生思考:藏戏中的面具有什么寓意?面具由古至今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什么?在这里我会设置一个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合作交流。讨论结束后我会让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结合小组的回答可以得出面具寓意着吉祥,祈求神灵的庇护;面具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藏戏已经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中的面具具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面具的趣味,了解面具的深层寓意,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三:示范讲解。

美术课程同样具有实践性,所以我会示范面具制作的方法,重点讲解对表情的夸张表现,以及制作过程中的剪刻、粘贴、彩绘等制作方法。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面具的制作步骤,为学生独立创作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环节四:实践展评。

教育家弗莱登塔曾说:“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因此,我将布置这样的练习作业: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个有表情的面具。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积极的纠正学生存在的技法问题。在大部分学生创作完成的情况下,我会设置一个化妆舞会的场景,并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面具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我总结反思,改进教学。

活动五: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进行升华情感,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课后搜集外国的面具资料。

这一环节请学生主动分享收获,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学段的教学方法。最后的搜集资料的作业是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使美术课堂与课外,美术知识与其他知识形成沟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为了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十一

1、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包含面广,可以从其中三个方面入手,这样就不会觉得内容空洞。引导学生对大树的图片展示、创作实践、自编故事进行丰富联想,从而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能力。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需课时一课时。

2、教学目标:(1)美育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2)知识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地、有个性的用自编故事、绘画方式等去表达对大树的情感。(3)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1)在本课中,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是重点(2)在认知大树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表现大树的同时培养学生画面构思的完整性,又是本课的难点。

4、教具准备:课件、画纸、画笔等。

二年级学生天真、好动、活泼可爱,思维独特、个性鲜明。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上课开始教师歌曲《好大一棵树》导入,引出课题,把学生带进树的故事,并且感受到树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树的意识。

(二)教师引导、赏析图片。我用课件展示绘画中的大树作品(1)欣赏绘画中的大树,让学生知道大树可以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去表现(2)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不仅可以画整棵大树,还可以针对大树的某一部分进行创作绘画。

(三)讨论交流,启发思维。(2分钟)我提出:“那你们喜欢大树吗?喜欢大树那些地方?一起说说,小朋友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喜欢树叶、树根、树枝……为下面的绘画打基础。

(四)创作实践活动。(7分钟)学生体验创作快感,其特点是让学生选择材料进行创作时还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作能力,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在创作中获得一定的创作灵感和快乐。

(五)课堂表演,自编故事。(7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大树的故事,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此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七)播放学生作品(3分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造自信心,也让学生赏析到美术语言表现的多样性。

(八)课后拓展(1分钟)有关大树的用途有很多。小朋友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发挥想象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大树。

板书设计:

大树的故事。

生长姿态颜色外型。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的教学内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1、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大树的美,创造大树的美,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力。我采用情境教学贯穿始终:2、新的美术课程提出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充分相信并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各自个性天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体验,这决定着学生有可能具有丰富而自由的创造力。因此,我引导学生运用了探究学习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一些简单的问题为导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创造过程中的问题。

“学”是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采用以下主要学法:(1)欣赏、联想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初步认识人与大树的关系(2)交流合作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让学生仔细思考讨论合作,然后随意交流、发言,这样的学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民主、自由、开放的气氛中成长。(3)表演法:学生用语言或动作,表现大树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不受时空制约的,美术课教学同样不应局限在40分钟之内。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课后生活实践中,在有意无意地积累着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本身对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十二

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齐放,其中历史悠久的"染缬"就是奇葩之一,是唐代最为发达的一个印染品种,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手帕。本课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我所授的资料为活动一——染制纸手帕。

"活动一"即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构成既有必须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不一样纹样的一方纸手帕。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花手帕》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纸材和水性颜料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材料的特点,要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和社会人文价值。因而在备课上我结合课改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欢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讲授示范的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使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欢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进取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我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下头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平等,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经过启发教给学生赏、做、评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异常强烈。"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本事,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在教学本课难点——折法多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多种折叠纸巾的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经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我的感受,目的是给学生之间供给不一样的学习对象,听取不一样的看法意见,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十三

该课属于新岭南版美术小学第8册中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希望通过对“漏印”的装饰设计,使学生在做做玩玩中感知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的魅力,学习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一些知识,练习和掌握一些相应的制作步骤、方法,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该类课程属于“工艺”部分,与传统紧密联系。因而首先要看课程导入时,是否有相应的传统工艺文化拓展,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引入该课知识讲解部分。

另外,该课内容有着一定的技术性、程序性和材料性,这些都是凸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特质的关键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否有较合理和有效的学习“过程”很重要。

案例中的执教老师是来自云南师范大学附小的杨丽萍老师,我们的讨论将围绕这节课的整体设计,以及情境教学、知识讲解、设计制作和评价引申等教学环节展开。

接下来,我们先通过一些教学片断看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整体设计。

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示范课,教学设计整体感强,体现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体现了该领域教学的某些特点,比如在课程导入方面;在示范讲解方面;在创意启发介绍方面……但相对于这一领域的特质而言,某些方面的教学,还可以有另外的设计。

优点:这节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从整体上看,杨老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研究“漏印”的表现方法,抓住了“漏印”的创作关键。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资源很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教学开放而富有活力,是一堂很有创意、很生动的美术课。

同时,这节课也很好实现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金水漏印”是独具风格的傣族民间艺术,是以阴刻手法刻版,把剪纸图案用金粉漏印在佛寺墙壁和梁柱上的工艺。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既有针对性的知识拓展,又有清晰、简明、准确的“漏印”工艺流程示范,并反复提示了注意事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知晓来龙去脉,并在实践过程中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技术要领。

杨丽华老师执教的《漏印》教学设计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和愉悦的状态中。

不足:联系生活、开阔视野方面稍显牵强,要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联想环节更好。

某些工艺环节有所缺失,比如金色颜料调和、浓淡掌握等。

课程结束前要有对学习内容的总结更好。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十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课本第三册《撕纸拼贴》。这一课是在学习了树叶拼贴及刨花拼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对拼贴已经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从原来简单的“拼”到“贴”,到本节课的“撕”、“拼”、“贴”,是对原有已学知识的深化,加深了制作的难度。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以及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巧用纸的花纹和颜色,撕拼出一幅美丽的画。

2、从撕、拼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

3、养成认真作业、细心工作的作风。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

难点:使每个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巧用纸的颜色和花纹、撕、拼贴出造型生动、富有情趣的撕纸拼贴作品。

课前准备:搜集各种颜色废挂历、废报纸等,胶水、铅笔,电脑课件一个。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意志薄弱、上课好动等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演示练习法等。

1、情境教学法。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上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撕纸拼贴》教学中,我用《狐狸与乌鸦》的故事作为引子,把学生带如一个情境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2、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突出了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本课中,我设计“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撕纸拼贴的制作步骤及方法。

3、演示练习法。

在美术教学中演示法用得比较多,在《撕纸拼贴》教学中,我把《狐狸与乌鸦》中的狐狸作为演示的对象,分析制作方法及步骤,给学生直观的形象,让学生更好得掌握制作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撕纸拼贴》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大胆地去探索、设计图案,给他们充分的创作空间。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并无一定之规,根据教和学的需要,在《撕纸拼贴》教学过程中,处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外,我还交替综合使用了范例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观赏法等常用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分四部分来完成的。

我以讲《狐狸与乌鸦》故事引入课题,利用电脑课件的动画效果,边演示边讲述《狐狸与乌鸦》的故事。其中整个动画画面都是由撕纸拼贴而成的。低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看动画片,这样思想很容易被集中到故事中来。接着向学生提问:“今天我们看的动画片与我们以前看的有什么不一样?”乘机引导学生观察动画中的狐狸与乌鸦,以及大树、草地,并提问它们是画的吗?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形式会很惊奇地发现这些全都是用废纸撕、拼贴而成的。老师接着说:“原来这些没有用了的废品也可以做出这么美丽、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自己的撕纸拼图呢?”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进入了课题。

教师乘机说明在制作撕纸拼图是要巧用纸的花纹和颜色,找与动物或人物颜色相近的纸撕贴。接着以制作狐狸为例子,归纳撕贴方法及步骤,同时用电脑出事步骤,老师演示制作过程。

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找出撕拼的方法及步骤:

1、选纸:先想好要撕贴什么小动物,像狐狸的身体就用红色的纸,尾巴选用灰色的纸。

2、画稿:画出你要撕拼的动物的简笔画,为下面的撕纸打好基础,降低难度。

3、撕:按照所画的稿子,把动物的各个部分撕出来。

4、拼:把撕好的各部分零件在背景图上摆出来。

5、贴:根据摆好的图案用胶水小心的贴在背景图上,还要注意前后的层次关系。

传授完制作步骤后,师提问:“狐狸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学生肯定会说到非常狡猾、奸诈,很多坏心眼等等。这时教师就创设一种情境,举例假如你是一种小动物,会轻易地被狐狸骗了吗?”学生肯定会说不会,师接着提问:“你会用什么方法对付它?”这时就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设想出多中不同的故事版本。师同时把学生所讲述到的动物或植物以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来,并对这些动物或植物的颜色、动态、神情等做必要的分析。紧接着提出作业的要求撕贴一幅“xx和狐狸的故事”,xx可以是各种小动物,也可以就是自己。

这样做一是为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充填所需要的形象,二是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在经过学生认识、理解、选择、组合,再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对美术的兴趣从中都得到培养。

在学生明确了作业要求后,进行实际作业,除了进行个别辅导外,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追求新颖、独特的风格,解放他们的创造力,并且通过听音乐,创设轻松的气氛,最后再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同时也使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更有成就感。

在这节课将结束时,为了达到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我在讲评时,请几位学生自己上台说说自己所编的故事,并讲出撕贴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例如颜色怎样?构图怎样?整体效果怎样?以提高起参与意识。最后我再作鼓励性的小结:小朋友们撕贴得漂亮,故事也编得不错。大家看!这些本来没用了的东西现在全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可以把它们挂在墙壁上欣赏呢!这节课学生了以后,小朋友还可以把更多的童话故事给拼贴出来,这就需要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怎样去变废为宝了!

总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十五

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在造型中体验乐趣。

(二)理论依据。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作用于生活。鲁迅先生说:“美术有利于世,倘其不尔,即不足存。”美术课程中的设计·应用领域课业内容是美术服务于生活的最直接的体现。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继《花衣服》、《看谁的风轮跑得快》、《不倒翁》之后,又一课对生活中用品的绘画设计课程。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小钟表的设计制作与装饰,体验生活设计的乐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

1、通过课下对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正在数学课上学习认钟表,了解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如: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但缺少对钟表整体结构的观察和认识。

2、学生的思维活跃,想法多样,但是在动手方面的能力较弱,从而对孩子将想法转化成手工作品的过程有一定的制约。会出现作业进度慢和手工粗糙等现象。

3、学生在前面几节课《花衣服》、《看谁的风轮跑得快》、《不倒翁》学习、掌握了一些纸工的知识与技法,制作上有一定的剪贴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交叉运用了直观对比法、谈话讨论和演示法,通过观察分析、探讨交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设计,拓宽学生设计思路,领会设计与应用的关系。

(四)技术准备。

教师准备:1、演示文稿:新颖的小钟表。

2、课件、教具、彩纸、剪刀、胶棒、废弃的包装盒、废挂历纸。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胶棒、废弃的包装盒、废挂历纸等。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时钟的基本结构,并能运用造型元素进行时钟的造型设计与装饰。

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设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文稿及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利用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实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钟表,教育学生知道珍惜时间。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人文情感,养成细致认真的观察习惯。

(一)教学重点。

抓住时钟的基本结构进行想像与设计制作。

(二)教学难点。

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滴答、滴答”声,问,这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学生答:闹钟、钟表发出的声音。

描述它的样子。

2、引导学生欣赏师生课前准备的各种钟表实物及图片。

3、引出并板书课题《新颖的小钟表》。

二、讲授新课。

1、师提出问题:你能给这些钟表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按机械表、石英表、电子表分类。(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让另外一名学生找出相应的钟表图片)。

2。放映ppt欣赏各种小钟表图片,仔细观察,钟表的特征。

(1)小钟表由哪几部分组成?

表盘,指针,表符(数字)三部分组成(板书)。

(2)分小组讨论。

a、表的外形:

各式各样(动物,人物,物体……)。

b、表盘形状:

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

c、表符种类:

点、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

简单介绍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ppt)。

123456789101112。

iiiiiiivvviviiviiiixxxixii。

3、师展示课前收集的古今中外不同种类钟表的图片以及教材中的钟表图片,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讨论、交流分析美术作品中钟表特点。

学生讨论:

有的利用了小动物的肚子,有的利用了大萝卜、五角星……。

(2)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这样来设计表盘?

学生发言:

这样可以突出表盘,让我们看清楚时间,发挥钟表的作用。

4、演示启发。

重点演示:(1)利用学生(中等水平的)准备的作业材料讲解示范。

(2)对折剪造型、剪圆形。

三、艺术实践。

1、布置作业:

(1)利用彩纸、废弃材料(包装盒、纸盘、光盘、日历数字等)制作一个外形新颖、表盘精美、颜色漂亮的小钟表。

(2)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以及不乱扔垃圾。

2、巡视指导:

(1)询问了解学生构思,提出建议或适当演示,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材料。

(2)及时将学生作业中好的构思和表现在班中共享。

(3)关注后进生,必要时协助制作。

四、展示作业。

选5—6幅设计较好的作业投影展示。

五、评价作业。

自评:介绍设计意图,自评优点与不足,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的内容。

生评:举手评选自己喜欢的小钟表投票,评出“最具人气奖”。

六、拓展延伸。

1、将自己的设计介绍给家长,征求家长意见。

2、用花草构建的园林大钟使城市更美丽,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设计出个好的作品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六、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特点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教学中力图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听、看、说、做多种感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分析、想象、创造能力,使学生充分表现,发展个性。

七、板书设计。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十六

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下面是公文站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美术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这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中国国画课。针对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中国画中的墨色、用彩、运笔都有了初步的掌握,对宣纸的特性也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根据各种动物不同的脸部特征进行造型表现的,从而运用中国画特有的表现方法,引发学生用国画的形式进行创作的兴趣。本课设为两大页面。

第一页面中展示了画家黄永玉的作品《猫头鹰》和一张6岁学生画的猫头鹰进行对比,主要是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并且能够让学生们通过欣赏书中的作品,仔细观察、体会、并发现画中表现猫头鹰脸部特征的生动,是以浓、淡、干、湿、焦的几种运笔相结合的表现,在此还展出了画猫脸的分布图,更进一步让学生们能够在仔细观察、对比的过程中发现其脸部的不同,掌握如何抓住特征来进行绘画。

第二页面,展示了5张学生的作品和四种动物头像图片,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先通过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发现他们是如何表现动物的脸部特点,并用明快而活泼的墨色效果展示有趣的画面,以书中提供的动物图片作为素材,给予进一步参考、引发创作的情趣。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应会: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

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国画艺术表现的方法及魅力。学习用国画形式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进行表现。教学难点:在创作中如何抓住动物特征以及对水墨的控制。

(一)教法:本课我先让学生们通过欣赏,并提出问题,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为原则,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们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得知识与技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学法:采用有目的地、积极自主探究学习、尝试中国画绘画的技巧与方法。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件。

做好示范图并收有关的动物图片。

1、出示动物图片。

2、学生欣赏、观察。

讨论教师用模仿画家黄永玉的作品《猫头鹰》作为范例请学生欣赏并说一说。引导1、熊猫———步骤图2、猴子———步骤图3、欣赏书上猫脸的步骤图。应用——侧锋——中锋强调——(浓、淡、干、湿、焦的几中运笔)。

1、欣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导入环节,我设置了有关动物的猜谜游戏,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

谜语。

中动物的脸,并展示课件出示课题。

2、讨论紧接着进入学习新内容,先来欣赏书上的作品;画家黄永玉的《猫头鹰》,这里我准备了教学示范画,是模仿画家黄永玉的猫头鹰的作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析画中猫头鹰的脸部特;。

以此提出相关问题。例如:

1、这个猫头鹰给你的第一感觉是怎样的?

2、看看猫头鹰的脸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回忆所学过的知识来说一说运用了哪些笔法?

3、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说出画中猫头鹰绘画的效果。

3、引导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探索学习;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掌握如何用各种运笔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欣赏国画形式出现的熊猫、猴子的教师范画图,并结合书上给出的有关猫脸的分部图、讨论其用笔的方法有哪些、并敢于分小组讨论和尝试练习各种运笔方法结合。

4、应用在前面积累的过程中,使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与技巧,在观察与欣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浓、淡、干、湿、焦的墨色效果,来表现各种动物脸的特征,并从中体现绘画的乐趣。

反思在整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尽可能的体现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并进行创作愉悦性的绘画练习,以夸张、生动、多种墨色变化的效果与手法,创作动物的脸;并在最后大胆展示和。

自我评价。

自己的作品,从中感悟国画绘画的表现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

在本节课中尤其要注意指导学生作业练习,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到勾染法、中锋破笔法、破笔点染法、勾线点染法、丝毛法,并且能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画出有趣的动物脸部特征。

(一)教材简析本课是《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七课《小挂饰》,其课型为综合·探索练习。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造型表现上的飞跃。它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小挂饰的制作方法。技能目标:较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并对各种废旧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与他人的感情纽带关系,培养尊敬他人的思想情感并感受装饰物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能否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趣味性,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而难点为用不同材质的小挂饰串联方法的掌握。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

第三部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材质的小挂饰以及供学生欣赏的图片。

学生准备:各种彩色纸、纽扣、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以及剪刀、双面胶、针线等工具材料。第四部分:教学程序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实行了开放式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生动地参与。

(一)导入1设疑: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漂亮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看?”2激趣:把小挂饰挂在黑板上,问:“好看吗?老师这儿还有呢。”3揭题。

板书课题:“小挂饰”

(二)新授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让他们通过观察探讨、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1研究探讨,自主感悟。出示课题后,开始教学的新授部分。2欣赏图片,拓展思维。看过老师的这些挂饰后,再让学生来欣赏一下其他挂饰的图片。我给学生欣赏的图片共分三个块面:通过欣赏这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工艺大师制作的装饰物的美感。

看完这组图片后教师再提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的小挂饰吗?”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出很多,譬如,手链、脚链、风铃等等……通过挂饰的欣赏,让他们知道在自己身边有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能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把它们变成各种美丽的挂饰。学生在欣赏了这两组图片后,已经个个跃跃欲试,急于想自己动手实践了。这个时候,我的教学过程也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学生实践操作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应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法自我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制作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一个人单独制作小挂饰,还是两个人做,或者是几个人合作。想选择手边的哪种材料来做。还要提出制作要求:

(1)有创意,跟别人不一样。

(2)注意针线运用的安全性。

(四)作品展示交流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或和同学合作的小挂饰佩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里上台来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自由展示。教师也戴上预先做好的挂饰走在学生中间带领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

当表演的时候,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自己做的小挂饰送给好朋友或者老师,也可以挂在墙上来打扮我们的教室。”这时,教师把自己的挂饰送给最有进步的几个学生。学生兴奋极了,他们兴高采烈地互相赠送着自己的作品,有的还把小挂饰挂在了黑板上、墙上。

本节课是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关于眼睛的造型表现课。儿童对于眼睛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学生深入的来了解观察眼睛的特点,感受眼睛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并了解自然界中动物各种各样的眼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本课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眼睛的一些科学知识,需要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教学重点在于对眼睛的形状、特征、色彩、内涵等美术方面的刻画。

本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研究表达人类的眼睛,第二课时则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眼睛。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二、教学目标:通过观察,了解人类眼睛的特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对眼睛的形状、颜色、特征和神态的刻画。

教学难点: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亮眼睛以及表达眼睛的情感意义。三、教法分析: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对于眼睛,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对同学、老师眼睛进行观察、讨论和研究,从而发现身边世界的精彩和神奇,并通过欣赏课件出示的大量精彩图片,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学法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自控能力差,要让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本课中我设想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自己讨论、研究出眼睛的不同形状和特点,让学生的每一次观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我让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再进行一次次的小练习,使学生的发现得到巩固和形象表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运用了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画,从而使学生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现。五、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我设计以猜谜的形式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小朋友们一般都能很快猜出谜底——眼睛。这样立即引起了他们对眼睛的注意。然后我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切身感受一下:如果没有眼睛,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小朋友们会说是痛苦伤心的。由此来教育小朋友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让自己的眼睛保持明亮,并导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镜子,细心观察一下:眼睛有那些部分组成?小朋友们会说有眼珠、睫毛等。由此我出示眼睛的结构图片,小结眼睛的基本构造,使学生对眼睛的结构形成简单但正确的认识。

接下来,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眼睛是怎么看见事物的呢?这样提问目的是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然后,我以“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来简单的讲解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并用课件出示眼睛成像原理的图片,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接下来,我请小朋友们互相观察同学的眼睛,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互相观察的方式比直接看图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更贴近生活)学生会发现眼睛有大小的不同,形状的不同等,这时用课件出示图片,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眼睛形状的不同,此外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的人眼睛有着更多的不同。

在初步了解了眼睛的结构、外形、色彩后,我出示几幅简洁的范作,请学生用同样简洁的方法画一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眼睛。这个小练习的目的是巩固之前学习的眼睛的构造和外形特点。进行作品展评的时候,评价重点在于表现的眼睛是否结构正确、特点突出。

我神秘的告诉小朋友们:“你知道吗,眼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许多变化哦”,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这时课件出示各种表情图片,“看看,他们的眼睛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立即恍然大悟,原来是在不同表情下人的眼睛会发生变化。接下来再详细的分析几种表情下的眼睛变化。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设计了一个。

成语。

表演游戏,出示如“眉开眼笑”“目瞪口呆”“怒目圆睁”“虎视眈眈”等成语,请学生进行表演,让其他学生注意观察表演者眼睛发生的变化。接下来,再请学生画一画不同表情的眼睛,并进行展示评价。

在画过有表情的眼睛以后,请学生欣赏《错误的镜子》《爸爸很辛苦》以及用橡皮泥制作、彩纸剪贴、电脑绘画、废旧材料组合的一些关于眼睛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更多表现眼睛的方法和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构思,思考自己打算画一个怎样有趣、独特的眼睛,想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等。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关于眼睛的造型表现,可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想像,创作内容上可以新颖、多样、别具一格,并提醒学生可以将前两次作业的内容融合进现在的创作。

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都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请小朋友们课后收集有关动物眼睛的图片和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十七

《喜怒哀乐》这一课要应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十分丰富活跃的时期,结合这一学龄特点,教材要求让学生了解人物表情的不一样表达方式,经过观察与写生,掌握基本的人物头像造型。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表演性、创造性、乐趣性于一体的美术课,根据教材要求,本课为一个课时教学。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人物表情的不一样表达方式。

技能目标:经过写生,掌握基本的人物头像造型。

情感目标:理解不一样表情下不一样的经历,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

本课的重、难点:分析五官的微妙变化所产生不一样的表情。结合表情特征,大胆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肖像画。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必须的教学方法,我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课堂中的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游戏教学法:

(2)示范指导法。

(3)引导欣赏法。

以上的方法主要使学生获得学习兴趣和成就感,让他们进取投入学习之中。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我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问题讨论法。

2、自主学习法。

我时刻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进取互动,让他们充分体会创作的欢乐。

(如果说研究教法、学法是教学的前提,那么我认为合理优化地组织教学过程便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亲近学生,游戏导入。(本环节用时3分钟)。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以游戏的形式简便进入课题,我出示一幅趣味的故事画。一只鸡蛋打碎了,旁边的四只鸡蛋看到这一现象露出4种不一样的表情。学生观察故事画,提出两个问题:旁观鸡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表情?猜一猜谁才是这只碎鸡蛋的好朋友?经过学生一翻讨论,得出了答案。并借此机会引出人物四大表情:笑、哭、怒、愁。

(设计意图:使用游戏激趣法,用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导入课题。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此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很快认识到产生的表情和心境有关。)。

2、解析图例、总结规律。(本环节用时6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给大家出了一道连线题。让学生把出示的人物表情照片和对应的简笔画表情连起来。学生很快就把对应的表情连起来了。而在简笔画人物表情中五官变化的比较十分清晰。使用问题讨论法,让学生根据简笔画中出现的五官特征,讨论总结出画表情的口诀。学生边读口诀边亲身体验做出喜怒哀愁四种表情,同桌之间相互观察。

(经过本环节的设计,降低了总结五官变化规律的难度,培养学生进取主动的开动脑筋,让学生敢于说出自我的见解和猜想。由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构成共识、而得出的结论更能被熟记和领悟,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3、游戏测试、巩固知识(本环节用时2分钟)。

这一环节中,我例举了产生微妙变化的眉毛、嘴巴、眼睛等单独的五官,让学生先讨论后猜,这是哪一种表情中的五官。

(设计意图:使教师对学生掌握五官表情的情景进行检测和反馈,为后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4、欣赏名画、感受意境(本环节用时7分钟)。

本环节,我准备了4副具有代表性的大师作品。首先为大家讲解这幅肖像画当代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自我感受画面主人为何有这种神情。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感慨,再继而让学生讨论分析作品中五官变化和规律。让他们更深刻的体会大师作画的意图和情境。这一阶段是作为本堂课情感升华的部分。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对大师作品的欣赏,让学生由情入景,深切的感受到画面的心境与意境,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作时大胆抒发心境奠下基础。)。

5、步骤示范、技法总结(本环节用时5分钟)。

示范前,我先抒发自我的心境,讲述今日发生了许多让我感到开心的事,能够用一个“乐”字来概括。我忍不住想把“乐”画出来。在黑板上示范自画像。边示范边提醒学生作画能够将五官适度夸张,结合表情口诀。以及用线的粗细、疏密、深浅虚实等,并留出一个五官“嘴巴”,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根据我的表情添加。

(设计意图:经过示范指导法,让学生更清楚更有效的掌握作画的步骤,留空示范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合作意识,与教师建立亲密关系。也为他们后续无拘无束的作画做好铺垫。)。

6、大胆创作、巡回指导(10分钟)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在积累了必须的美术技法和情境之后,学生的表现欲望已经很强烈了。这时我给学生自主创作的机会。以镜子中的自我为模特,画一幅生动的肖像画。也能够画你的同学、父母、教师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表情。

(作业设计意图:这一阶段是对自主学习的体现。让学生对自我抒发心境后五官的微妙变化产生了兴趣。让他们画出具有表情特征的自我,是很趣味的一件事。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也间接教育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在巡回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明白想要表达的心境,但由于拘泥于技法,又害怕把自我画的不像,导致人物表现的很紧、构图不饱满、表情不夸张生动这些问题。于是我立刻当堂挑出一位学生的作品,这幅作品线条画的不够流畅、也不是很像自我,但将人物表情表现的很夸张,笑的时候颧骨和下巴也会跟着变形,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大胆的画出了自我的感受,我抓住机会大力的表扬这幅作品。这时很多同学不再纠结于画像不像,都放开手笔,大胆的去创作,随心所欲的去表达自我的心境。以至于来后出又现很多生动的作业。

7、展示作品、自评互评。(本环节用时5分钟)。

对作品的评价这一环节我尤为重视,我设置了两个环节:1、学生自评,给自我作业写上评语或评分,为大家讲述这张心境背后的故事。2、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猜画面所表达的是什么表情,也能够从美术技法,如线条、构图这些方面去评价(这样设计评价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之间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景,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本事、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8、课堂小结,扩展延伸。(本环节用时2分钟)。

本节课是以线描述生的方式画人物表情。但其实色彩也能表达人物的心境,比如为开心的人物肖像加上暖色调的背景,更能衬托画面的喜感。为哀愁着的人物背景加上冷色灰色调,更能衬托人物的悲愁感受。

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提议同学们回家为自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画一张肖像,并为画面填上适合的色彩。

最终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对大家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祝愿大家笑口常开!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课堂。学生回味无穷。

湘版小学美术说课稿篇十八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大家好!

教师执教的《恐龙世界》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资料、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本事,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当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梅教师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资料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梅教师自我进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其二,独特新颖的舞台主持加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其三,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许多恐龙玩具是学生自带的、很多恐龙图片和恐龙资料则来自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其四,学生进行创作《恐龙世界》时,有的拿画笔画,有的用彩纸旧挂历纸去剪贴,每个同学都能选择自我喜欢的材料自我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表现,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

在这样一个简便、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教师们都感受到了梅春华教师的教学态度十分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另外,据我所知为了上好这一课她还对四年级学生对恐龙知识的了解情景和学生是否喜欢用竞赛的形式上美术课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习先易后难,先个体后合作,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很多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并进行过多次试教的锤炼,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在赏评《恐龙世界》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1、组织小组活动时,小组人数太多,很容易乱,如果是平时上课,纪律能否控制?

总之,梅春华教师执教的《恐龙世界》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把学生从被动的理解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进取参与的状态中,学生的心境一向处于欢乐和兴奋的愉悦状态,是一堂新课程标准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

由于每个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一样的,那么对美术课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加上本人本事有限,平时钻研也不够,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恐龙世界》一课的肤浅看法,在赏评中若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教师给予批评指正。多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956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