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有条理的结构和连贯的语言,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读者是如何写出精彩的读后感的。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一
每一位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组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当教师的`知识经验固化、狭隘,甚至落后于时代的时候,教育就已经落后了。所以说,教师必须不断重塑自己,以创新的姿态,保持教育的激情,满足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一个人如果对教育变革满怀激情,就能让一个孩子、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一所学校发生改变。”
重塑自己就要不断学习。永远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习、拥抱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提升、完善和改造,甚至推翻。敢于质疑自己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方式方法等。
重塑自己就要不断实践。“让听得见枪声的人做决定。”我们每天在实践一线工作,最了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针对这些,我们自身必须做出改变,而后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再反思,再实践。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决胜未来的关键能力,教师更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能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拥有的能力。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重塑自己就要不断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保持对权威的怀疑。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是思想,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观念等。正如我现在看了这本书,我的大脑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继而又产生了很多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思考,思考在重塑着我对事物的认识,进而决定着我的行为。保持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就不会随波逐流,就更能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也体现了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思考,才能不断更新,不断重塑心中理想的教育。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在面对未来的变数之中,我们身负教育创新使命,那么就从重塑自己开始,重塑教育吧!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二
世界上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的巧合,上个月,我主编的《教育,创造无限可能》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这个月,李镇西著的《教育的100种可能》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我们事先没有商量,竟然在同一个时间,都把自己的教育著作聚焦在“教育的可能”。
这个偶然的巧合,也许冥冥之中有一定的必然。因为,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一致的。我们都认为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为孩子们展现无限的发展可能,就在于为孩子们创造各种机会,把可能变成现实。
我的书,讲述的是中外学校、教师和家庭的教育奇迹;镇西的书,讲述的是他和学生的教育传奇。我们都是在讲述的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意义,讲述教育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现实。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镇西书中的那个普普通通的伍建同学。他是镇西在乐山一中初84届的学生,也是班上唯一来自农村的孩子,家中一贫如洗,按说根本不可能继续完成学业。镇西和同学们为他捐款,为他买闹钟,买热水瓶,用真诚的爱硬是留下了他。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坚持完成了学业。后来,他打过石头,在冷冻厂割过猪肉,做过泥水匠,当过代课老师,四处打工,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现在,他已经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他多次说:“没有李老师和未来班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把这份爱回报社会,这是我一生的承诺。”
伍建的故事只是镇西这本书的36个故事之一。我曾经问过镇西,这一生大概教过多少学生。他告诉我,自己真正既做班主任又教语文的学生大概有600多,因为他教的班级基本是大循环,从初一到到高三,有11个班,按照60个人左右一个班计算,应该有6、700人。而如果仅仅是教语文课,则大概有3600学生。也就是说,镇西这本书的学生,是他直接授课的学生的1%。
如汽车司机、饭店厨师、边防警察、摇滚歌手等,他们的职业不同,地位不同,但是在镇西的故事里,他们都一样可爱,一样精彩。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一样让我们感动。
镇西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一个播种美好的事业。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把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习惯,播种在孩子们的心中,那么,在他们长大以后,我们一定能够收获美好。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他都会努力“长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都会努力“做一个精神贵族”。
镇西是我的博士生。他也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我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之一。但是,我从来没有把他当做学生,而是视为亦师亦友的同行者。不仅仅因为他与我同龄,更因为他身上的确有许多可贵品质,他的教育情怀,他的人生理想,他的赤子之心,他的教育智慧,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镇西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用一个模子浇铸本来具有不同潜质、不同个性的学生,而是应该让他们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他们看到辽阔的世界,寻找自己的方向,创造无限的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三
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原来美国的教育体制也是如此,跟我们国内的教育面临的现状几乎完全相同。第一个现状就是:
a、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为考大学做准备。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孩子们就开始了为大学申请做准备,每天的生活就是听课、做练习题,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评价孩子或学生的标准就是考试分数,在国外有些是各种评估表,但实质都是一样的。这些考试评估都是为了通过一些所谓的正态分布,将学生的成绩或者评估分数以一种比较好看的分布形式呈现出来。甚至考题内容也是为了呈现这样的结果,而不是老师真的认为那些内容重要。又或者评估表中基本都是选择题的原因,也是为了方便得出考评结果。所有这些标准化的考试都无法做到的一点就是,对孩子们利用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衡量。而这恰恰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能力。
b.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越来越高,雇主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作为企业或者雇主,想要寻找的是那些凭借创造力去解决问题的人,希望这些人能不断找到新方法,为组织增值。但事实是,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人,能够满足这样要求的人少之又少。作者说他们所拜访过的所有学校都在竭尽全力地打压学生的创造力,削弱能让年轻人在社会上有所建树的最重要的技能。我相信在咱们国内也是同样的情形。因为我们的教育传统让孩子形成了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习惯,而不是鼓励他们形成富有创造力的多重思路。
虽然我们所看到的他们的学生更多才多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较高,但其中的原因是在申请大学的时候,需要考核这些内容,也就是说他们学的所有东西也都是为了应付大学的入学考试或评估,其本质跟我们的考大学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当然从结果上来看,确实达到了综合素质的相对提升。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四
我们大家都有上学的经历,从小学、高中到大学,学生做的事情都是听老师讲课、做练习题、考试、考大学拿文凭,现在的孩子还有上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家长的关注点是每次考试的分数、以及孩子最终能否考到一个不错的大学。当然有些家长开始比较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让孩子参加一些夏令营、游学、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听讲、做练习题仍然是孩子们生活的主旋律。
如果有一个家长说我家孩子将来不要求他一定要上大学,估计很多家长会大跌眼镜。但是看完这本书以后,我真的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起码将来我的孩子,如果选择不到他满意的大学,我是会建议他不上大学的。即使上大学,也绝不建议他只局限于在学校上课。
如果大家感兴趣也可以深入阅读这本书,或者看同名的纪录片,或许你也会有跟我同样的想法。
那么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a.目前学校教育的内容。之前我几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已经形成了习惯定势,每个人受教育的过程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当我看到书中作者列举的大量调查数据,讲到我们的孩子们在学校天天死记硬背那些内容知识,且不说这些知识已经可以随时在网络上查到,即使背下来是有必要的,可事实是考试结束以后很短的时间内,这些内容就开始被忘记,直到被完全忘记。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学过儿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儿童在学习的时候,是以体验式学习才能被内化接收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具备了被动学习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但是要保持长久的记忆或者把这些知识转化运用,则是需要在具体的做事情中完成的,而不仅仅是背诵。
b.让人触目惊心的大学学费。越是我们心目中好的大学,拥有越好师资的大学,学费越是贵得离谱。但这本书里写到的,大学的学费之所以如此之高,并不是因为学校投入了特别多的经费在教育研究上面,而是像一个企业一样,要获得更多的生源,取得更靠前的排名,支出巨额的市场营销费用,以及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学校建设上。当然教育研究也是会投入一部分,相对那些学费较低的,没钱的大学,还是会多一些。
所以,看完这本书,我就在想,如果让我的孩子用他人生中思想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四年时间只是换取一个文凭,太不值得了。我必须帮助他把这四年的时间,甚至高中三年,或者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好好利用起来,我无法看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被关在教室里背那些枯燥的公式、定理、时间、人物……,我希望他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每个人都是如何为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我希望他能够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多么美丽,蹲下身来跟各种动物相处,热爱我们的自然环境,跟各种各样的人交朋友,用绘画、音乐、摄影、手工艺术等等表达自己……他可以做的事情是那么那么多,我实在不忍心让他被关在学校那个盒子里面。
d.我所理解的学习和教育。因为在我看来,学习,绝不仅仅是在教师里听老师讲课这样一种方式。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是学习的内容,而学习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动手去体验、去经历,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掌握。
而教育,也不仅仅是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和老师的事情,是社会上每一个组织、机构、企业、个人都需要参与的事情。不论我们做的任何事情,不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个的,最终回归到一个点,那一定是教育。如果从更高的层面去讲,教育是需要将教育本身和所有跟人的生命教育有关的系统整合在一起的,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关于更高的精神层面的教育,我们以后可以探索,目前还主要集中在能看到的技能和优势这些物质层面。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五
世界改变了,我们的学校却卡在了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停滞不前。我们需要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培养孩子具备为复杂人生求解的真正能力!
传统教育体制秉承着错误的教育观念,让孩子们整天背诵着毫无意义的低水平内容。面对当今的世界,我们不能再沉迷于追求优秀大学文凭的误区之中,而是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孩子具备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技能,更要在大学锻造孩子拥有决定性的人生优势。关于教育改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中的活跃力量,推动21世纪的教育浪潮向前迈进!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六
看完《为孩子重塑教育》,按照惯例该写篇读后感了。打开我的绘画日记看一看,这些读书笔记都是和教学实践有关。如何把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呢?这个问题很大,大到不是我一个年轻老师能谈论的问题,但确实当下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古到今,从跟随孔子游历的一群少年到诸国游历,到一个学堂的建立,到如今演变学校,教育的形态在变,教育理念也层出不穷,不知道未来科技发展,会不会取消学校这一固定的场所,大家可能在互联网就能够自主学习……千百年来,教育确实没有固定的模样,谁也不敢确定哪一种教育是最好的,我们只能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不停地更新我们的观念和认知,以此来找寻、摸索最符合当下这一代人的教育。
这本书提到了教育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在20世纪的时候,处于穷富不同的阶级观念的人,面对教育做出不同的选择。富人对孩子的职业规划早就做好了打算,把孩子送到顶级的学校,会为孩子毕业后安排最好的实习机会,以此为孩子像爬楼梯一样走向白领等高技能的职位。而穷人们的教育呢?他们会为学业和机会付出多好几倍的努力,这样才能站跟富人站在同一水平的起点,才走在未来劳动者的路上,当然还得努力才能从蓝领到白领的跨越。剩下的人多少会怀着暴民的心理,渐渐地成为社会的乌合之众,这样的阶级教育,很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国家不稳定,这样的教育注定要走上一条失败的道路。21世纪的教育又该怎样呢?书中说21世纪应是颠覆传统的教育,有的新兴产业的出现也会颠覆传统,七年前,智能手机、微信、网络视频等大量涌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产业模式的更新换代,我已经无法构想未来的教育应如何,只能说目前标准教育是很难培养创新人才。
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去适应未来社会?学校进行什么的教育就变得重要,不单单只是学校考虑的问题,全社会、老师、家长们、孩子都应该来考虑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应该重点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如何搭建理论和应用的桥梁,且教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候,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社会应该考虑文凭不再是神话,文凭只是一项技能的认证。家长应该考虑问题是学习的花费和孩子的成长投入,不能用金钱量化孩子的成长。
这本书也为我解开了困惑,从如何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到教学中展开创新有初步的规划。作为老师,我应该:第一,培养孩子的认知技能和社会生活技能。第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第三,磨练孩子的性格,并恰当的时候给予他帮助。第四,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七
《论可能生活》给我启发很深。书页上折痕颇多,批注也密密麻麻。偶有几次夜深人静,手捧书卷回想往事,竟潸然泪下。感触最深者,是作者对幸福及其追求方式的论述。
作者赵汀阳指出了几种对幸福的常见误解。有人认为在规范内生活,才能获得幸福,但是无论这些规范来自人世还是宗教信仰,都贬低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甚至可能背离人道;还有人认为获得了快乐就是幸福,不管这种快乐来自利益或者欲望的满足。的确,幸福常表现为快乐,但快乐是消费性的,幸福却可以保留下来,为生命留下永久的意义。
所以,作者认为幸福生活等同于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在规划任意一段生活时,着眼于生活意义的`最大化。如果人像其他动物那样只是生存,生活就没有任何意义,但人作为创造者,给了生活以意义。
但追求生活意义,也有其常见误区。以求学为例,家长常这样告诉子女:考个好高中,才能考个好大学;考个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才能找个好老婆。似乎求知之目的,只在于工作、老婆,而无关乎身心成长,而一代代青少年的人生,因此而孤独、偏狭、枯燥。类似的行为都可以这样分析:如果行动a只是为了实现行动b,不管行动b是否实现,a都可能是无意义的。因为假如b没有实现,按照该逻辑a自然没有意义。即使b实现了,会带来一种幸福感,但以牺牲a为代价,这种幸福感会大大打折;并且a这段生活只能成为“准备生活”,也算白活。
因此,作者认为,行动能否带必然带来幸福,在于行动是否具有自成目的性(autotelicity)。这样的行动,给人带来一种无需代价的幸福。即只要有正确的方式或步骤,这样的行动过程自身就可以给人带来幸福,要是行动有良好的结果,又增加了额外的幸福。所以,必须去探索、思考、辩证自己的哪些行动是具有“自成目的性”的,这样的行动必然会让你的生活充满意义。一般人所忽视的是:这样的行动或许未必是一些大事,更多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因为我们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生活的。如此一来,无论我们追求真理爱情,还是买房购物,或是喝茶走路,都可以独具意义、洋溢美感。生活本身成了幸福事业,所谓名利野心,反而会是琐事。
诚如作者所言,幸福稀少珍贵,或许不在于其难于追求,只是人们理解她的方式有误。但愿此书让我们有些感悟,让自己的人生,以幸福的方式展开。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八
有同名(英文名)影片《最有可能成功》,据说拍得很好,感动无数人,有说法是最好的讲创新教育的书,慕名买来看,但是!好久好久没有看完前言目录就想吐槽的冲动了!借用影片片头引用了杜威的一句话,“如果今天我们像过去一样教育,我们就是在剥夺我们孩子的明天。”书的基调可见一斑(我怎么当时就没看破呢!)。
传统教育确实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这种二元对立的论述我实在是接受不能,也许本质上我还是个改良主义者,做不到不破不立,全盘否定。创新也不是推翻啊,教育研究一直在进行,即使是决策层面的创新很缓慢,推动起来不容易,但也不意味着煽动情绪去反对过去就是对的啊。
诚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挑战,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教育者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革,但教育应该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成长与完成,我相信几千年来一代代的教育践行者都没有分歧,从因材施教到多元发展,教育的内容、对象和方法都在不断扩展,教育所带来的人群的成长和进化是肯定的。
也许,问题出在“最有可能成功”、“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还有“未来能赚多少钱”,但恕我直言,这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不是教育的全部,这样的创新教育,我接受无能。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九
说实话,作为一名常年混迹于海淀黄庄、见过无数奥数天才牛娃、又自诩有几分聪明的海淀老母亲,《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这本书,对我而已,原本并无丝毫吸引力。
打动我的,是作者jimkwik的一段话:“如果鸡蛋被外力打碎,那是生命的结束;如果鸡蛋被内力打破,那是生命的开始。奇迹的开端永远在事物内部。”这便是内驱力。
这个世上永远不缺少天才、不缺少牛娃。黄庄更是。
我的语文班上有两个女孩。一个满脸的灵动,遮也遮不住,上课的时候总拉着同桌说话,偏偏,人家听课、记笔记、提问、回答老师提问、聊天,这五件事一样也不曾落下。另一个是我喜欢的女孩,眉目间并没有这种一眼看见的灵动,可是沉稳大气,课间总来找我对照我的笔记,去补全她的笔记,又细细模仿着我记笔记的方法。
你要是问,这两个女孩智商差异大么?并不。在黄庄四处转场上课的来来回回总是那些孩子,大家彼此都熟悉,也都是一个智力水准的。那么,她们的成绩差异大么?其实也并不。能在同一个奥数班坚持下来的孩子的成绩都差不多。
真正异军突起的,是突然间“懂事”的孩子。就是那些意识到自己要学、自己得学的孩子。这种现象,口语中称之为“长大了、懂事了”,书面语中有一个好听的术语“内驱力”。这就是jimkwik所说的“鸡蛋从内部打破了”。
在黄庄,牛娃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牛,即天生的牛娃,天才儿童,另一种则是人造牛,是靠家长push而成的牛娃。有一位神测(神经元测试)老师甚至直言:“智商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虽有卖课之嫌,细品,却不无道理。
多数家长并不去思考这些所谓“软件”系统的问题,而只是努力鸡娃,被push着学习的孩子,有些从成绩的提高中尝到了被称赞被追捧的甜头,为了维持自身优势,更加努力学习,形成了内驱力的良性循环。这是内驱力的一种。当然,还有其他的内驱力。这是作者jimkwik所说的“神经可塑性”,大脑依据周围的环境和你对它的要求改变和塑造自己。
但是还有一些家长,却给孩子设定了标签,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是陪跑的。潜移默化之中,家长和孩子的行为都受到了标签这个天花板的禁锢。你再怎么做,你也突破你的天花板,其实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够,而是你让自己不能。
在一场需要保密的考试中,鉴于机密性,要求所有参加考试的孩子都给自己起一个笔名。有意思的,我发现,相对来说,给自己起名“王者”“学神”“学霸”的孩子的成绩远比那些笔名没有明显指向的孩子的成绩要好很多。
jimkwik说,当你给某人或者某事贴标签时,你便在无形中为某人或某事设置了极限,那个标签就是你设置的极限。
通过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行动的、现实的目标来评估和激励自己。
至于具体步骤和详细训练方法,便需要你自己去《无限可能》一书中寻找答案。而这份答案,作者jimkwik自身的经历,以及我对身边的形形色色的牛娃们的观察,可以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
小时候,幸福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长大后,幸福是一通短短的电话。现在,幸福已变得的模糊不清,我曾想是因为我拥有的太多了,还是过去拥有的太少,只要得到一件就会容易满足,就会感到幸福。多数人总会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快乐,就是自身的欲望得到满足,就是获得利益。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中,我们却越发的感到不幸福,甚至苦恼,痛苦。常常感叹幸福怎么这么难,也会自我安慰的说:“迈过这个坎就会豁然开朗了,达到某个高度就拥有幸福了。”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上演着,我们似乎总在绕着幸福跑,却总也抓不到幸福。
直到读了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表面上看上去成功的回避了诸如幸福这样特别困难的问题,它试图用快乐替代幸福,认为这样生活就万事大吉,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快乐无助于增加幸福,与快乐相比,每一种幸福都是非消费性的,它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会永远成为一个人生活世界中抹不掉的一层意义,幸福正是生活本身的成就,是人生中永恒性的成熟。幸福也不是欲望的满足,欲望被满足恰恰意味着这种满足的意义是有限的,因为追求满足就是期望有一个结局,而有一个结局的事情的意义必定是有限的,但只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才是幸福的源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是做不完的,所以值得一生去追求和珍爱。过分的满足或重复的满足令人厌烦,而幸福却多多益善。与利益相比,利益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是为了利益,幸福的事情是生活目的,利益是实现目的条件,而幸福是生活目的的实现的效果。
幸福是存在于行动中,必须身体力行。作者认为知足常乐不可信,幸福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的幻觉是难坚持长时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也不是幸福,因为我想要的不一定是对我好的,误导我们去相信不一定是我想要的,幸福问题必须要卷入他人问题。宗教信仰中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人们只能把幸福落实在现实世界中而不能指望另一个世界。幸福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幸福不能仅仅通过好的结果来定义,还必须由美好的行动过程来定义,否则不可能有幸福。幸福的行动应该是给予性的,自由给予使人幸福,它直接地,无代价的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幸福是绝对的收获。
此外,作者认为幸福问题的根本性表现为:
1、如果没有幸福,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幸福都将失去最终的价值根据,我们将不知道一切事情为了什么。
2、幸福是建立公正和规范的一个必要条件。
以上对幸福的解读,让我进一步明白幸福的含义,使我有明确的目标去追求幸福,不至于南辕北辙。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一
暑假里跑了3趟书店,终于买到了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
《另一种可能》文风幽默风趣,是一本读起来轻松,且能让人感慨、感动、受教的书。该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讲述了他童年独户居住深山,艰苦的上学、求职经历,多次穿越藏区、登顶雪山、不断跨界成长为特级教师,阐释了他从教以来坚持理性、独立、开放、尊重、包容并贴近自然的教育理想。
在路上。
池老师说,最好的教材是儿童的生活,最好的教室在大自然。那里有大山、树林、溪流、峡谷、原野、麦浪、乡村、草垛……源于自然的教育充满泥土气息,能激发儿童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究,传递淳朴和善良的情感。池老师在拉萨找到了教师应有的平静、祥和、敏感与力量。他喜欢拉萨,是它可以让人宁静,让人看清心中的信仰。
教育同样需要宗教般虔诚的教育信仰。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浮躁的社会,当老师不容易,让人心生疲倦、倍感压力,最近还生起一种无奈、无力、累到极致的感觉。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面对各种检查,变得小心翼翼却也烦躁压抑。池老师说他找到了拉萨,让他的心灵有了栖息之地,安顿了那颗偶尔躁动的心。
师.生。
池老师从小就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因为他的这段经历,他在做老师时就特别关注这类学生,“我会努力给予班级里的个性学生、另类学生和弱势群体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关注”“在我的班级里:公平、尊严永远比其他东西重要”。如果教师能尝试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教师就会努力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孩子在学校里会得到应有的尊严感。
看到这,我是惭愧的,我是不安的。现在的我越来越少去跟学生交流,一上完课就是回办公室批改作业,除非学生遇到什么麻烦了,我才会出面。我希望班里的学生要听话、懂事、好学、好问,反之就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后进生”的标签,并且不知不觉地放大他们的缺点。班里有个行径顽劣、目中无人的小女孩,她上课都不听课,一直在做小动作,我一般都会轻轻地提醒她,当提醒无用时,我就开始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她。昨天中午,当别的同学在看书写作业时,她一直在用科学学具袋里的针筒抽水喝。多次提醒无用后,我就让班长带她过来,将她手里的针筒夺过来并掰断了,还大声批评了她几句,我当下就知道这样不对,这样会伤害到她的自尊心,于是拉着她的手,动情地告诉她老师很关心她,关心她身上哪里多了个新的伤口,关心她上课不听作业不写,成绩会不好。她听到这留下了眼泪,也频频点头同意我说的话,下午终于愿意认真听课了。我没想到这样设身处地站在她的角度,对她的伤感同身受,对她推心置腹后能带来这样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快乐、有尊严感的校园生活!
看一本书,学会了很多,希望你我的世界能有另一种可能。
【本文作者:戴晓珍微信公众号:越读居)】。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二
暑假看完《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其中:“做一个不抱怨的老师”,让我感触颇深。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会抱怨为什么现实会这样,为什么别人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自己却越做越糟糕。可是抱怨有什么用呢?抱怨能解决问题么?天天发表消极言论,天长日久,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每况愈下。
更何况我们身为教师,教师的态度如果消极,受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自己的学生。刚刚接手现在的这个班级,我在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以及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后,我真的很沮丧。对他们的抱怨占了我当时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在班级里、办公室、甚至家中,我都不会想要抱怨一下:我这次接手的这一波学生太差劲了,他们的习惯非常差,气死我了。当时这样的一种负面情绪充斥着我的生活。看完这本书后,我真的很后悔,因为一个面对环境挑战总是采取抱怨态度的教师一定不是好教师,他注定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甚至是合格的教师。我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太不合格了。
看完这本书后,一开学我们的课题组就忙着做“板蓝根”的成果汇报,因为时间很紧,外加上组内的美术老师请了产假,因此她的许多艺术创作类的事情就落到了我们组内成员的身上,因为外行,很多事情我们忙的焦头烂额。但是因为忙不过来,总会安排到你身上,一开始心里难免会有一些不舒服,觉得为什么又是我,这么多的事情,做都做不过来。很想抱怨,可是回忆起之前看过的这本书,我马上调整了心态,觉得不应该抱怨,也不能抱怨。那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差劲,因为我想成为一位别人喜欢的人,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少一分抱怨,多一分努力,自己成长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学生也将会在我们积极乐观的教育影响下变得阳光灿烂。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三
何润琪是今年湖南省文科状元。听到状元,你一定以为他聪明过人,有名师指导,多方条件支持,才成就了他的状元身份。其实他家境贫寒,年少丧母,靠父亲在工地上扎钢筋供他读书。
吉姆·奎克的经历却向我们证明:成绩优秀和方法是否正确有关。
他小时候是一个活泼、自信的男孩,在一次意外中大脑受伤。从此之后,他无法集中注意力,还经常忘记正在做的事情,有时连刚学习的内容也不认识,即使老师苦口婆心、重复讲解,他也只能假装理解,免得老师发脾气。
为了赶上同学,他只能刻苦学习。在一次因为学习晕倒,头部受伤住院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问题。从此,他不断探索,最终找到学习的捷径,成为大脑教练、注意力提升、脑力优化、快速学习方面公认的世界级专家,影响了埃隆·马斯克、斯坦·里等著名人士,也被联合国、哈佛大学、谷歌等机构聘为大脑教练。
为了帮助更多人掌握优秀的学习能力,突破极限,吉姆·奎克将自己的方法总结在《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一书中。书从影响我们进步的4个反派:数字洪流、数字分心、数字痴呆和数字推理说起,分析我们为什么进步慢,又告诉我们如何才能从内到外转变,更快掌握新知识。
很多人想提升自我,然而没有合适的方法,只能是见效甚微。他们以为是自己笨,学了也白学。看过《无限可能》我才明白:只有打破充满限制的思维模式,创造出强大、可持续的动力,用正确方法学习,才能掌握想要学的知识,有能力去实现梦想。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四
这些都属于限制性信念。如果我们不留意的话,会觉得这是真理一般的存在,似乎是铁打的事实。但《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这本书会让你看到不设限的人生是怎样的。
《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作者是吉姆.奎克,他说:如果鸡蛋被外力打破,那是生命的结束;如果鸡蛋被内力打破,那是生命的开始。奇迹的开端永远在事物内部。
吉姆.奎克现在是一名脑力教练,指导了很多著名人物如埃隆.马斯克、斯坦.李等等,还被联合国、哈佛大学、通用电器等机构聘为大脑教练。但他并非天生就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天生就懂得如何学习。恰恰相反,一开始他的人生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吉姆.奎克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次踩在凳子上看楼下经过的一队消防队员,因为消防队员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最喜欢的是漫威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消防队员,就是他生活中的英雄。
不幸的是,他的凳子被同学搬动了一下,让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这次受伤手术后,他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都遇到了障碍。同学们经常嘲笑他,你怎么连本书也看不懂啊!老师对他也很失望。在磕磕绊绊中他勉强上了大学。由于阅读有困难,在大学里他担心自己不能毕业,想着要不要退学。
在朋友父亲的帮助下,他决定做最后的努力。在不断的阅读当中,他发现自己提出了错误的问题,自己一直在问如何记住书里的内容。他突然意识到那么多书都在讲解知识,却没有一本书告诉人们如何学习,那如何学习才对呢?这个疑问给了他探索的动力。他发现问题就是答案,如果你能提出正确的问题,答案也会随之而来。
从此他踏上了不设限的人生,不断地用自己发现的学习方法去帮助自己,帮助别人,让自己成为了一名脑力教练。从作者吉姆.奎克的经历当中可以感受到不设限的人生有多强悍。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五
日本女作家山本文绪的一本比较有意思的小说。人们在某个人生的路口,或多或少的有过选择不同人生的机会。偶尔会想:我现在的选择是错误的,而另一个作了正确选择的我,正在另一块土地上幸福地生活,另一种正确的人生正在进行。
“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文中的主人公仓子就是这样奇妙的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一个选择了另一种生活的自己。当初选择了佐佐木的仓子,过着随性自在,衣食无忧的生活,她不用操心柴米油盐,却和丈夫感情淡漠,感到寂寞空虚。她常常会想:“如果当初嫁给河见,现在会过得比较幸福吧?”仓子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不禁向往起另一种人生。当初在佐佐木和河见两人之间仓子选择了高富帅佐佐木。书中写道:我选错了,我被美丽的外表欺骗了,选择了一部有缺陷的车。另一部落满灰尘的车才是能快意人生的高性能的车子。
就这样,仓子因为一次飞机意外降落,在另一个城市留宿一天,却意外看见了以前的男友河见,他身边的女子和自己长得很像,她首先是一阵惊喜,觉得河见对自己还是有感情的,进而她却发现那个女子竟然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那就是另一个自己,另一个自己和河见结婚了,在另一个城市过着幸福的生活。
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能够过上这种幸福日子的仓子,决定和另一个自己互换一个月的生活,就在这一个月的互换中,她们各自体会不一样的生活,刚开始确实是有一点新鲜感,仓子体会到同河见一起生活的快乐,起初她感受到被河见浓浓的爱意包围着的幸福感,而后却察觉到河见爱的占有欲与粗暴,她受不了这爱的束缚终于选择逃离。而另一个仓子从柴米油盐、节衣缩食的家庭主妇中脱离出来,竟然爱上了仓子的这种衣食无忧,随心所欲的生活,甚至想杀死仓子代替她的人生,当另一个仓子起了杀心的时候,仓子也起了杀念,这才发现自己心底最恶意的一面,自己和她本就是一个人而已。
本书揭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贪婪。得不到东西的总觉得是最好的,就像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选择了红玫瑰,白玫瑰变成了遥遥天际的明月光,选择了白玫瑰,红玫瑰变成了心口永远的朱砂痣。另一种选择,另一种生活,别处的生活,总是那么令人向往,美好的生活难道真的在别处吗?也许是因为幻想让我们把另一种生活刻画得过于理想了,所以生活中才会有那么多“如果当初”的感叹。
杨绛说: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而一个有温度的人,会看清生活的真相,理智的`面对自己的生活,不幻想不盲从也不依赖别人,做最真实的自己。一天一点努力,加油!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六
暑假看完《另一种可能》,其中:“做一个不抱怨的老师”,让我感触颇深。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会抱怨为什么现实会这样,为什么别人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自己却越做越糟糕。可是抱怨有什么用呢?抱怨能解决问题么?天天发表消极言论,天长日久,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每况愈下。
更何况我们身为教师,教师的态度如果消极,受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自己的学生。刚刚接手现在的这个班级,我在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以及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后,我真的很沮丧。对他们的抱怨占了我当时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在班级里、办公室、甚至家中,我都不会想要抱怨一下:我这次接手的这一波学生太差劲了,他们的习惯非常差,气死我了。当时这样的一种负面情绪充斥着我的生活。看完这本书后,我真的很后悔,因为一个面对环境挑战总是采取抱怨态度的教师一定不是好教师,他注定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甚至是合格的教师。我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太不合格了。
看完这本书后,一开学我们的课题组就忙着做“板蓝根”的成果汇报,因为时间很紧,外加上组内的美术老师请了产假,因此她的许多艺术创作类的.事情就落到了我们组内成员的身上,因为外行,很多事情我们忙的焦头烂额。但是因为忙不过来,总会安排到你身上,一开始心里难免会有一些不舒服,觉得为什么又是我,这么多的事情,做都做不过来。很想抱怨,可是回忆起之前看过的这本书,我马上调整了心态,觉得不应该抱怨,也不能抱怨。那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差劲,因为我想成为一位别人喜欢的人,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少一分抱怨,多一分努力,自己成长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学生也将会在我们积极乐观的教育影响下变得阳光灿烂。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七
安安的传家宝消失3年了。那是祖母送给她的,一条代代相传的项链,祖母没有把项链给自己的女儿,也没有传给安安的3个姐姐,而是给到了安安的手上。安安感到很荣幸,为了确保项链的安全,她把项链藏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以至于最后,她自己也记不起来藏哪儿了。
突然有一天,凌晨2点,安安从沉睡中醒来,跑下楼梯,进到地下室,跑向锅炉,转到锅炉后面,把手伸进一个裂缝中,她把项链从那里取出来,找到了。这看上去是个很神奇的故事,但这是真事。安安非常感谢她的老师吉姆奎克教授,教授跟她分享的关于记忆力的东西,让她开始记起以前的各种事情,甚至是很多年都没有想起的事情。她对教授说:“谢谢你,帮我找回了大脑。”
记忆力,就像丢失了的那条传家宝项链,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你不知道哪天你遇到的哪个难题,就能从你以前的人生经验中找到答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记性不好了,重复说着:年龄大了、事儿太多了、脑子不转了……面对记忆衰退这种现象,好像大家都无能为力了。
但实际可不是这样。吉姆奎克教授说:“记忆力没有好坏、强弱之分,只有受过训练和未经训练的区别。它像运动技能一样,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吉姆奎克教授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幼儿园的一次意外,让他头朝下栽到暖气片上,造成重度脑损伤。之后,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差、不会阅读、学习成绩差,吉姆成了一个糟糕的小孩。
幸运的是,他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一定要搞清楚“我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就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改变,不仅注意力变强,甚至阅读、理解、记忆的能力还超过了常人。他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把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传授给他人,帮助大家升级大脑。
从“重度脑损伤”到“大脑教练”,从最怕学习、最怕公开演讲的毫无存在感的小孩,成长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演讲、演讲主题就是学习的教练,吉姆奎克教授让很多人从中受益,他把这套方法写在《无限可能》这本书里,每年超过20万人用这套方法突破自我,唤醒自己的大脑。
接下来,说说我感兴趣的部分,如何提升长久记忆力?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对我们来说,记忆力无疑相当重要。你肯定不想某一天从床上醒来,昨天别人千叮咛万嘱咐你的事,一无所记,或者是你刚刚学会的东西,睡一宿就忘了个干干净净。其实,人类天生就有极好的记忆力,你只是需要有人指导你如何使用它。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八
了解你自己,相信你自己,爱上你自己,做好你自己,无论是处于哪一个人生阶段,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想拥有这么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可是困难重重,总有拦路虎阻挡着你进步工作、生活、家庭、孩子。。。
《无限可能》这本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对待个人成长、孩子学习、人生思考都会提供多维度思维,也许真的可以创造无限可能。
本书作者吉姆·奎克(jimkwik),大脑教练,记忆力提升、脑力优化、快速学习方面公认的世界级专家。因童年时期大脑受伤,一度在学习方困难重重,后来通过独创的方法显著提升了自己的脑力水平。从那以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帮助他人释放自身蕴藏的潜能和脑力上。每年有20多万人受他的影响,加入从平凡到非凡的脑力开发之旅。
本书扉页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怀有超级英雄梦的平凡个体,都会梦想成真。
曾经我们都怀揣梦想,期盼成功,被无数现实打败后,默默的接受自己是一个平凡不过的人。本书却告诉我们如何进入“无限学习、无限可能”的境界。在提升思考能力、专注力、学历能力和成长能力乃至创造无限可能的道路上,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认为人的潜能是世界上少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之一,人类的思维是终极超能力。
但是在生活中人们却不这么认为,往往会给自己贴标签、设限制。当你给某人或某事贴标签时,你便在无形中为某人或某事设置了极限,那个标签就是你设置的极限。其实曾经给自己预设的上限并非是我们的极限,那只是我们需要克服的障碍,我们需要抛诸脑后的束缚。做别人不会做的事情,才能过上别人无法过上的生活。
爱因斯坦曾说“解决问题的意识层次必须高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层次”
在本书的无限可能模式中包括三个部分:突破思维模式的极限、突破内在动力的极限、突破方法方式的极限。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九
这星期我看了《不是不可能》着本书。说过只有想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你有做,没有什么做不成的。这本书说理透彻、振奋人心、催人上进,是我们自助和迈向成功和优秀的读本。
我在书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生命能量,书中叫你怎样唤醒沉睡的志气,让生命的的能量达到“沸点”,让自信产生一种奇迹,不要总给自己留条后路,失败是真正检验你的时候,靠梦想提升人的价值,等等好多奋进的精神。当然也讲到健康是成功的资本。
假使你要在世界上做些事情,留下生命的足迹,那你要在文化的推进中尽些力量,你必须激发你生命能量与活力的东西!
还要记住“不是不可能”这句话,成功大门就会向你开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5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