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2:28:16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大全(17篇)
时间:2023-11-28 02:28:16     小编:BW笔侠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总结自己的阅读历程,发现自己的阅读成长和不足之处。怎样才能写出一篇独具个人风格和深度的读后感呢?让我们共同分享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参考。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一

每一位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组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当教师的`知识经验固化、狭隘,甚至落后于时代的时候,教育就已经落后了。所以说,教师必须不断重塑自己,以创新的姿态,保持教育的激情,满足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一个人如果对教育变革满怀激情,就能让一个孩子、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一所学校发生改变。”

重塑自己就要不断学习。永远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习、拥抱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提升、完善和改造,甚至推翻。敢于质疑自己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方式方法等。

重塑自己就要不断实践。“让听得见枪声的人做决定。”我们每天在实践一线工作,最了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针对这些,我们自身必须做出改变,而后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再反思,再实践。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决胜未来的关键能力,教师更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能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拥有的能力。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重塑自己就要不断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保持对权威的怀疑。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是思想,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观念等。正如我现在看了这本书,我的大脑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继而又产生了很多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思考,思考在重塑着我对事物的认识,进而决定着我的行为。保持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就不会随波逐流,就更能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也体现了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思考,才能不断更新,不断重塑心中理想的教育。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在面对未来的变数之中,我们身负教育创新使命,那么就从重塑自己开始,重塑教育吧!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二

有同名(英文名)影片《最有可能成功》,据说拍得很好,感动无数人,有说法是最好的讲创新教育的书,慕名买来看,但是!好久好久没有看完前言目录就想吐槽的冲动了!借用影片片头引用了杜威的一句话,“如果今天我们像过去一样教育,我们就是在剥夺我们孩子的明天。”书的基调可见一斑(我怎么当时就没看破呢!)。

传统教育确实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这种二元对立的论述我实在是接受不能,也许本质上我还是个改良主义者,做不到不破不立,全盘否定。创新也不是推翻啊,教育研究一直在进行,即使是决策层面的创新很缓慢,推动起来不容易,但也不意味着煽动情绪去反对过去就是对的啊。

诚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挑战,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教育者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革,但教育应该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成长与完成,我相信几千年来一代代的教育践行者都没有分歧,从因材施教到多元发展,教育的内容、对象和方法都在不断扩展,教育所带来的人群的成长和进化是肯定的。

也许,问题出在“最有可能成功”、“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还有“未来能赚多少钱”,但恕我直言,这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不是教育的全部,这样的创新教育,我接受无能。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三

说实话,作为一名常年混迹于海淀黄庄、见过无数奥数天才牛娃、又自诩有几分聪明的海淀老母亲,《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这本书,对我而已,原本并无丝毫吸引力。

打动我的,是作者jimkwik的一段话:“如果鸡蛋被外力打碎,那是生命的结束;如果鸡蛋被内力打破,那是生命的开始。奇迹的开端永远在事物内部。”这便是内驱力。

这个世上永远不缺少天才、不缺少牛娃。黄庄更是。

我的语文班上有两个女孩。一个满脸的灵动,遮也遮不住,上课的时候总拉着同桌说话,偏偏,人家听课、记笔记、提问、回答老师提问、聊天,这五件事一样也不曾落下。另一个是我喜欢的女孩,眉目间并没有这种一眼看见的灵动,可是沉稳大气,课间总来找我对照我的笔记,去补全她的笔记,又细细模仿着我记笔记的方法。

你要是问,这两个女孩智商差异大么?并不。在黄庄四处转场上课的来来回回总是那些孩子,大家彼此都熟悉,也都是一个智力水准的。那么,她们的成绩差异大么?其实也并不。能在同一个奥数班坚持下来的孩子的成绩都差不多。

真正异军突起的,是突然间“懂事”的孩子。就是那些意识到自己要学、自己得学的孩子。这种现象,口语中称之为“长大了、懂事了”,书面语中有一个好听的术语“内驱力”。这就是jimkwik所说的“鸡蛋从内部打破了”。

在黄庄,牛娃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牛,即天生的牛娃,天才儿童,另一种则是人造牛,是靠家长push而成的牛娃。有一位神测(神经元测试)老师甚至直言:“智商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虽有卖课之嫌,细品,却不无道理。

多数家长并不去思考这些所谓“软件”系统的问题,而只是努力鸡娃,被push着学习的孩子,有些从成绩的提高中尝到了被称赞被追捧的甜头,为了维持自身优势,更加努力学习,形成了内驱力的良性循环。这是内驱力的一种。当然,还有其他的内驱力。这是作者jimkwik所说的“神经可塑性”,大脑依据周围的环境和你对它的要求改变和塑造自己。

但是还有一些家长,却给孩子设定了标签,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是陪跑的。潜移默化之中,家长和孩子的行为都受到了标签这个天花板的禁锢。你再怎么做,你也突破你的天花板,其实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够,而是你让自己不能。

在一场需要保密的考试中,鉴于机密性,要求所有参加考试的孩子都给自己起一个笔名。有意思的,我发现,相对来说,给自己起名“王者”“学神”“学霸”的孩子的成绩远比那些笔名没有明显指向的孩子的成绩要好很多。

jimkwik说,当你给某人或者某事贴标签时,你便在无形中为某人或某事设置了极限,那个标签就是你设置的极限。

通过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行动的、现实的目标来评估和激励自己。

至于具体步骤和详细训练方法,便需要你自己去《无限可能》一书中寻找答案。而这份答案,作者jimkwik自身的经历,以及我对身边的形形色色的牛娃们的观察,可以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四

世界上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的巧合,上个月,我主编的《教育,创造无限可能》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这个月,李镇西著的《教育的100种可能》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我们事先没有商量,竟然在同一个时间,都把自己的教育著作聚焦在“教育的可能”。

这个偶然的巧合,也许冥冥之中有一定的必然。因为,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一致的。我们都认为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为孩子们展现无限的发展可能,就在于为孩子们创造各种机会,把可能变成现实。

我的书,讲述的是中外学校、教师和家庭的教育奇迹;镇西的书,讲述的是他和学生的教育传奇。我们都是在讲述的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意义,讲述教育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现实。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镇西书中的那个普普通通的伍建同学。他是镇西在乐山一中初84届的学生,也是班上唯一来自农村的孩子,家中一贫如洗,按说根本不可能继续完成学业。镇西和同学们为他捐款,为他买闹钟,买热水瓶,用真诚的爱硬是留下了他。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坚持完成了学业。后来,他打过石头,在冷冻厂割过猪肉,做过泥水匠,当过代课老师,四处打工,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现在,他已经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他多次说:“没有李老师和未来班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把这份爱回报社会,这是我一生的承诺。”

伍建的故事只是镇西这本书的36个故事之一。我曾经问过镇西,这一生大概教过多少学生。他告诉我,自己真正既做班主任又教语文的学生大概有600多,因为他教的班级基本是大循环,从初一到到高三,有11个班,按照60个人左右一个班计算,应该有6、700人。而如果仅仅是教语文课,则大概有3600学生。也就是说,镇西这本书的学生,是他直接授课的学生的1%。

如汽车司机、饭店厨师、边防警察、摇滚歌手等,他们的职业不同,地位不同,但是在镇西的故事里,他们都一样可爱,一样精彩。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一样让我们感动。

镇西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一个播种美好的事业。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把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习惯,播种在孩子们的心中,那么,在他们长大以后,我们一定能够收获美好。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他都会努力“长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都会努力“做一个精神贵族”。

镇西是我的博士生。他也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我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之一。但是,我从来没有把他当做学生,而是视为亦师亦友的同行者。不仅仅因为他与我同龄,更因为他身上的确有许多可贵品质,他的教育情怀,他的人生理想,他的赤子之心,他的教育智慧,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镇西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用一个模子浇铸本来具有不同潜质、不同个性的学生,而是应该让他们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他们看到辽阔的世界,寻找自己的方向,创造无限的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五

世界改变了,我们的学校却卡在了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停滞不前。我们需要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培养孩子具备为复杂人生求解的真正能力!

传统教育体制秉承着错误的教育观念,让孩子们整天背诵着毫无意义的低水平内容。面对当今的世界,我们不能再沉迷于追求优秀大学文凭的误区之中,而是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孩子具备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技能,更要在大学锻造孩子拥有决定性的人生优势。关于教育改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中的活跃力量,推动21世纪的教育浪潮向前迈进!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六

看完《为孩子重塑教育》,按照惯例该写篇读后感了。打开我的绘画日记看一看,这些读书笔记都是和教学实践有关。如何把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呢?这个问题很大,大到不是我一个年轻老师能谈论的问题,但确实当下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古到今,从跟随孔子游历的一群少年到诸国游历,到一个学堂的建立,到如今演变学校,教育的形态在变,教育理念也层出不穷,不知道未来科技发展,会不会取消学校这一固定的场所,大家可能在互联网就能够自主学习……千百年来,教育确实没有固定的模样,谁也不敢确定哪一种教育是最好的,我们只能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不停地更新我们的观念和认知,以此来找寻、摸索最符合当下这一代人的教育。

这本书提到了教育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在20世纪的时候,处于穷富不同的阶级观念的人,面对教育做出不同的选择。富人对孩子的职业规划早就做好了打算,把孩子送到顶级的学校,会为孩子毕业后安排最好的实习机会,以此为孩子像爬楼梯一样走向白领等高技能的职位。而穷人们的教育呢?他们会为学业和机会付出多好几倍的努力,这样才能站跟富人站在同一水平的起点,才走在未来劳动者的路上,当然还得努力才能从蓝领到白领的跨越。剩下的人多少会怀着暴民的心理,渐渐地成为社会的乌合之众,这样的阶级教育,很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国家不稳定,这样的教育注定要走上一条失败的道路。21世纪的教育又该怎样呢?书中说21世纪应是颠覆传统的教育,有的新兴产业的出现也会颠覆传统,七年前,智能手机、微信、网络视频等大量涌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产业模式的更新换代,我已经无法构想未来的教育应如何,只能说目前标准教育是很难培养创新人才。

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去适应未来社会?学校进行什么的教育就变得重要,不单单只是学校考虑的问题,全社会、老师、家长们、孩子都应该来考虑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应该重点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如何搭建理论和应用的桥梁,且教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候,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社会应该考虑文凭不再是神话,文凭只是一项技能的认证。家长应该考虑问题是学习的花费和孩子的成长投入,不能用金钱量化孩子的成长。

这本书也为我解开了困惑,从如何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到教学中展开创新有初步的规划。作为老师,我应该:第一,培养孩子的认知技能和社会生活技能。第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第三,磨练孩子的性格,并恰当的时候给予他帮助。第四,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七

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原来美国的教育体制也是如此,跟我们国内的教育面临的现状几乎完全相同。第一个现状就是:

a、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为考大学做准备。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孩子们就开始了为大学申请做准备,每天的生活就是听课、做练习题,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评价孩子或学生的标准就是考试分数,在国外有些是各种评估表,但实质都是一样的。这些考试评估都是为了通过一些所谓的正态分布,将学生的成绩或者评估分数以一种比较好看的分布形式呈现出来。甚至考题内容也是为了呈现这样的结果,而不是老师真的认为那些内容重要。又或者评估表中基本都是选择题的原因,也是为了方便得出考评结果。所有这些标准化的考试都无法做到的一点就是,对孩子们利用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衡量。而这恰恰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能力。

b.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越来越高,雇主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作为企业或者雇主,想要寻找的是那些凭借创造力去解决问题的人,希望这些人能不断找到新方法,为组织增值。但事实是,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人,能够满足这样要求的人少之又少。作者说他们所拜访过的所有学校都在竭尽全力地打压学生的创造力,削弱能让年轻人在社会上有所建树的最重要的技能。我相信在咱们国内也是同样的情形。因为我们的教育传统让孩子形成了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习惯,而不是鼓励他们形成富有创造力的多重思路。

虽然我们所看到的他们的学生更多才多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较高,但其中的原因是在申请大学的时候,需要考核这些内容,也就是说他们学的所有东西也都是为了应付大学的入学考试或评估,其本质跟我们的考大学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当然从结果上来看,确实达到了综合素质的相对提升。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八

《论可能生活》给我启发很深。书页上折痕颇多,批注也密密麻麻。偶有几次夜深人静,手捧书卷回想往事,竟潸然泪下。感触最深者,是作者对幸福及其追求方式的论述。

作者赵汀阳指出了几种对幸福的常见误解。有人认为在规范内生活,才能获得幸福,但是无论这些规范来自人世还是宗教信仰,都贬低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甚至可能背离人道;还有人认为获得了快乐就是幸福,不管这种快乐来自利益或者欲望的满足。的确,幸福常表现为快乐,但快乐是消费性的,幸福却可以保留下来,为生命留下永久的意义。

所以,作者认为幸福生活等同于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在规划任意一段生活时,着眼于生活意义的`最大化。如果人像其他动物那样只是生存,生活就没有任何意义,但人作为创造者,给了生活以意义。

但追求生活意义,也有其常见误区。以求学为例,家长常这样告诉子女:考个好高中,才能考个好大学;考个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才能找个好老婆。似乎求知之目的,只在于工作、老婆,而无关乎身心成长,而一代代青少年的人生,因此而孤独、偏狭、枯燥。类似的行为都可以这样分析:如果行动a只是为了实现行动b,不管行动b是否实现,a都可能是无意义的。因为假如b没有实现,按照该逻辑a自然没有意义。即使b实现了,会带来一种幸福感,但以牺牲a为代价,这种幸福感会大大打折;并且a这段生活只能成为“准备生活”,也算白活。

因此,作者认为,行动能否带必然带来幸福,在于行动是否具有自成目的性(autotelicity)。这样的行动,给人带来一种无需代价的幸福。即只要有正确的方式或步骤,这样的行动过程自身就可以给人带来幸福,要是行动有良好的结果,又增加了额外的幸福。所以,必须去探索、思考、辩证自己的哪些行动是具有“自成目的性”的,这样的行动必然会让你的生活充满意义。一般人所忽视的是:这样的行动或许未必是一些大事,更多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因为我们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生活的。如此一来,无论我们追求真理爱情,还是买房购物,或是喝茶走路,都可以独具意义、洋溢美感。生活本身成了幸福事业,所谓名利野心,反而会是琐事。

诚如作者所言,幸福稀少珍贵,或许不在于其难于追求,只是人们理解她的方式有误。但愿此书让我们有些感悟,让自己的人生,以幸福的方式展开。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九

安安的传家宝消失3年了。那是祖母送给她的,一条代代相传的项链,祖母没有把项链给自己的女儿,也没有传给安安的3个姐姐,而是给到了安安的手上。安安感到很荣幸,为了确保项链的安全,她把项链藏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以至于最后,她自己也记不起来藏哪儿了。

突然有一天,凌晨2点,安安从沉睡中醒来,跑下楼梯,进到地下室,跑向锅炉,转到锅炉后面,把手伸进一个裂缝中,她把项链从那里取出来,找到了。这看上去是个很神奇的故事,但这是真事。安安非常感谢她的老师吉姆奎克教授,教授跟她分享的关于记忆力的东西,让她开始记起以前的各种事情,甚至是很多年都没有想起的事情。她对教授说:“谢谢你,帮我找回了大脑。”

记忆力,就像丢失了的那条传家宝项链,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你不知道哪天你遇到的哪个难题,就能从你以前的人生经验中找到答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记性不好了,重复说着:年龄大了、事儿太多了、脑子不转了……面对记忆衰退这种现象,好像大家都无能为力了。

但实际可不是这样。吉姆奎克教授说:“记忆力没有好坏、强弱之分,只有受过训练和未经训练的区别。它像运动技能一样,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吉姆奎克教授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幼儿园的一次意外,让他头朝下栽到暖气片上,造成重度脑损伤。之后,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差、不会阅读、学习成绩差,吉姆成了一个糟糕的小孩。

幸运的是,他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一定要搞清楚“我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就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改变,不仅注意力变强,甚至阅读、理解、记忆的能力还超过了常人。他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把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传授给他人,帮助大家升级大脑。

从“重度脑损伤”到“大脑教练”,从最怕学习、最怕公开演讲的毫无存在感的小孩,成长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演讲、演讲主题就是学习的教练,吉姆奎克教授让很多人从中受益,他把这套方法写在《无限可能》这本书里,每年超过20万人用这套方法突破自我,唤醒自己的大脑。

接下来,说说我感兴趣的部分,如何提升长久记忆力?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对我们来说,记忆力无疑相当重要。你肯定不想某一天从床上醒来,昨天别人千叮咛万嘱咐你的事,一无所记,或者是你刚刚学会的东西,睡一宿就忘了个干干净净。其实,人类天生就有极好的记忆力,你只是需要有人指导你如何使用它。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

暑假看完《另一种可能》,其中:“做一个不抱怨的老师”,让我感触颇深。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会抱怨为什么现实会这样,为什么别人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自己却越做越糟糕。可是抱怨有什么用呢?抱怨能解决问题么?天天发表消极言论,天长日久,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每况愈下。

更何况我们身为教师,教师的态度如果消极,受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自己的学生。刚刚接手现在的这个班级,我在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以及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后,我真的很沮丧。对他们的抱怨占了我当时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在班级里、办公室、甚至家中,我都不会想要抱怨一下:我这次接手的这一波学生太差劲了,他们的习惯非常差,气死我了。当时这样的一种负面情绪充斥着我的生活。看完这本书后,我真的很后悔,因为一个面对环境挑战总是采取抱怨态度的教师一定不是好教师,他注定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甚至是合格的教师。我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太不合格了。

看完这本书后,一开学我们的课题组就忙着做“板蓝根”的成果汇报,因为时间很紧,外加上组内的美术老师请了产假,因此她的许多艺术创作类的.事情就落到了我们组内成员的身上,因为外行,很多事情我们忙的焦头烂额。但是因为忙不过来,总会安排到你身上,一开始心里难免会有一些不舒服,觉得为什么又是我,这么多的事情,做都做不过来。很想抱怨,可是回忆起之前看过的这本书,我马上调整了心态,觉得不应该抱怨,也不能抱怨。那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差劲,因为我想成为一位别人喜欢的人,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少一分抱怨,多一分努力,自己成长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学生也将会在我们积极乐观的教育影响下变得阳光灿烂。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一

这些都属于限制性信念。如果我们不留意的话,会觉得这是真理一般的存在,似乎是铁打的事实。但《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这本书会让你看到不设限的人生是怎样的。

《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作者是吉姆.奎克,他说:如果鸡蛋被外力打破,那是生命的结束;如果鸡蛋被内力打破,那是生命的开始。奇迹的开端永远在事物内部。

吉姆.奎克现在是一名脑力教练,指导了很多著名人物如埃隆.马斯克、斯坦.李等等,还被联合国、哈佛大学、通用电器等机构聘为大脑教练。但他并非天生就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天生就懂得如何学习。恰恰相反,一开始他的人生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吉姆.奎克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次踩在凳子上看楼下经过的一队消防队员,因为消防队员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最喜欢的是漫威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消防队员,就是他生活中的英雄。

不幸的是,他的凳子被同学搬动了一下,让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这次受伤手术后,他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都遇到了障碍。同学们经常嘲笑他,你怎么连本书也看不懂啊!老师对他也很失望。在磕磕绊绊中他勉强上了大学。由于阅读有困难,在大学里他担心自己不能毕业,想着要不要退学。

在朋友父亲的帮助下,他决定做最后的努力。在不断的阅读当中,他发现自己提出了错误的问题,自己一直在问如何记住书里的内容。他突然意识到那么多书都在讲解知识,却没有一本书告诉人们如何学习,那如何学习才对呢?这个疑问给了他探索的动力。他发现问题就是答案,如果你能提出正确的问题,答案也会随之而来。

从此他踏上了不设限的人生,不断地用自己发现的学习方法去帮助自己,帮助别人,让自己成为了一名脑力教练。从作者吉姆.奎克的经历当中可以感受到不设限的人生有多强悍。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二

2、如果把北极的动物运到非洲,它们不可能很好的活下去。

3、如果不真心对待朋友,就不可能会有人帮助你。

4、如果上课不好好听讲,就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5、我不可能因为你的一个拥抱而留下来,更不可能因为你的一句道歉就原谅你。

6、不用功学习不可能有好成绩,更不可能在社会中生存。

7、没有知识,我也不可能拥有明天。

8、姐姐没有以前的努力,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9、如果不早睡不可能早起,如果没精神也不可能干好事,这样三心二意可谓得不偿失。

10、如果明天下雨,不可能按时召开活动会了。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三

没有不可能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细节决定事业的成败。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事实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却很少。事无大小,很多时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关键在做事者的认知能力。有些一心想成大事的人,常常对小?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然而,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又如何成就大事呢?伟大始于平凡,一个人手头的小事其实是大事业的开始,能否意识到这一点意味着你能否做成一项大事业,能否取得成功。没有不可能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挺不错的书,敢于突破“不可能”,是一个优秀员工应该具有的胆识。它常常会使我们绝处逢生,为我们的工作锦上添花。无论是哪个行业的员工,只要你想要出人头地,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你必须首先肯定自己,把“不可能”的想法从脑子中彻底删除。我们要向西点人学习,不要让“不可能”成为我们工作中的拦路虎。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四

吉姆·奎克说:“当你给某人或某事贴标签时,你便在无形中为某人或某事设置了极限,那个标签就是你设置的极限。”

《非常大脑》主持人,复旦大学教授蒋昌建曾是一位高考落榜生,带着落榜的挫败感,他进入了高四,加入了高考复读大队。但是复读时的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内动力十足,他上课的时候总是一副迷糊状态。有一天班主任老师对他说:“蒋昌建,再这么迷糊下去,你今年还是考不上。”就是班主任老师这句刺痛人心的话,让蒋昌建醒了。于是他开始奋发图强,终于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

正如《无限可能》的作者吉姆·奎克,他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大脑受到损伤,他开始专注力不集中,记忆力变差,有阅读困难症。也因此常常自我否定:“我太傻了,我太笨了,我学不会,我太迟钝了。”

在学校他总是被欺负和耻笑,体育课上也没有同学愿意跟他组队,他比别人付出了成倍的努力,只能勉强不留级,但与优秀相差甚远。他唯一受表扬的报告,因为他羞于演讲,而被迫失落的丢进了垃圾桶。此后他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和愧疚中。有一天,他受到爱因斯坦的名言的启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层次必须高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层次。”他才意识到,学习不仅是要加陪努力提出问题,更要掌握方法。从此他便开始研究“学习如何学习,我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注意力变强了,专注力也提升了。

无论从蒋昌建还是吉姆·奎克,他们的自我突破都印证了一个道理:鸡蛋从外打破是生命的结束,从内打破是生命的开始。抛弃对自己潜力不准确的、局限性的看法,转而接受现实的行为或过程,只要具备正确的思维模式、动力和方法,你的大脑就没有上限。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五

常常听到很多朋友抱怨时间不够用,计划中的事情总是一拖再拖,"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实在完不成,就安慰自己,明天再做,我也深受时间不够用的困扰。

我的计划中,会有阅读的计划,每天50页左右,夜深人静,家人都休息后,我开始阅读,读着读着就走神了,不由地想起了白天发生的事;有时读着,就几行字,反反复复地一直读,不知读了多少遍;读着这本书,突然想起来另外一本书的情节……本来一个小时能读完的部分,一小时到了,才读了一半,夜已经很深了,只能放弃读书,睡觉。

每当这时,我都质疑自己的阅读效率是不是太低,学习了很多提高阅读效率的书,实践后却没有什么提高的痕迹,于是只能继续寻找,直到我遇见《无限可能》,才提高了阅读效率,找到了正确的阅读方法。

《无限可能》是一本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的书,是世界公认的记忆专家&大脑教练吉姆•奎克首部作品,书中介绍了关于升级大脑、快速学习、人生进阶的系统方法,帮助我们从思维、动力和方法三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力进行升级,唤醒超级学习脑,拥有学什么都会的"超能力"。

可能有人会认为大脑是天生不可改变的,可是作者吉姆•奎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推翻了这种理论,作者在童年时期大脑受伤,在学习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终于通过独创的方法提升了脑力水平,并成为了大脑教练,帮助无数人加入到脑力开发之旅。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六

这星期我看了《不是不可能》着本书。说过只有想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你有做,没有什么做不成的。这本书说理透彻、振奋人心、催人上进,是我们自助和迈向成功和优秀的读本。

我在书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生命能量,书中叫你怎样唤醒沉睡的志气,让生命的的能量达到“沸点”,让自信产生一种奇迹,不要总给自己留条后路,失败是真正检验你的时候,靠梦想提升人的价值,等等好多奋进的精神。当然也讲到健康是成功的资本。

假使你要在世界上做些事情,留下生命的足迹,那你要在文化的推进中尽些力量,你必须激发你生命能量与活力的东西!

还要记住“不是不可能”这句话,成功大门就会向你开启!

教育的种可能读后感篇十七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冰夷写的《一切皆有可能》。故事主要讲:一个叫约翰的学生迟到了,他告诉老师他被自行车撞了;几天后,他又迟到了。约翰向老师解释说他被一辆汽车碰了。老师冷笑着说:好了好了,下次你看你能编什么谎,坦克打不中你。这个小城市怎么可能连战争期间都没有出现?第三次,约翰又迟到了。他慌慌张张地跟老师解释,他真的是被坦克抓伤了。老师没让他知道就把他赶出了教室。

晚上,老师回到住处,打开电视看当地新闻。突然,一条新闻蹦了出来,说:今天本市中心公园有一辆旧坦克。在城市的交通过程中,不小心擦过一个看热闹的学生。好在送医院检查后,没有大的新闻屏幕上还有一张约翰的照片。

老师愣住了。他从不认为约翰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同时,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皆有可能。

从那以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经常鼓励那些撒谎的孩子继续发挥想象力。谁想象力好,老师就奖励谁。渐渐的,没有学生再迟到了。而且他们的班级分数远远超过其他班级。

几十年后,他发现几乎所有学生的想法都已经实现或接近实现,他的学生比别人过得更好。

只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只要想象力的翅膀张开,只要有信心和乐观,一切皆有可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6467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