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4:41:04
2023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范文(14篇)
时间:2023-11-28 14:41:04     小编:紫薇儿

读后感是一种反思和反馈,它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那么如何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呢?我们可以先通过回顾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然后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阐述的主题,最后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和反思来书写。大家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可以分享吗?以下是一些读者分享的读后感,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共鸣或启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一

该书作者是英国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这本在英国畅销了20多年的心理学著作,在20xx年8月由陈赢翻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中国正式发售。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学会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重新审视自我和人生、认识情绪、探索内心、提升情商、自助、助人。

《泰晤士报》评论说:“这是一本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咨询的指导手册,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高谈阔论,也没有任何枯燥乏味的说教布道——令你在阅读一个可爱的故事的同时学到知识,这实非易事。”《独立报》也提出:“这部作品不仅充满教育意义,而且有些地方非常搞笑,同时依然忠实于原著(《柳林风声》)欢快的田园牧歌式的精神气质”

一向热情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抑郁无法自拔,他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了。朋友非常担心,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经过10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下,一步步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自信。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这就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述的故事。

出版20年以来,这本书已经成了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跟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很不一样,比如曾国藩的《拙诚》里讲的那些。刚翻看时,你也会像我一样,满脸问号,心想,这是什么鬼,童话故事吗?其实,童话只是借用的表现形式,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心理疗愈读物。蛤蟆第一次见咨询师苍鹭的时候,就发生了超出我想象的事。苍鹭得知咨询费是蛤蟆的朋友出时,说道:那不行,你要自己付钱,不然我建议你今天之后就结束咨询。苍鹭这一招非常高明,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双方自愿,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要真正合作,咨询者才能成为主动参与者,对咨询负责。这本书里能看到很多心理咨询中的沟通、倾听、共情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就像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推荐理由:每个人都难免经历低谷,失去信心和希望,当你不快乐的时候,你需要这本智慧而温暖的小书,它会戳中你、治愈你,改变你,给你成长的力量。书中的蛤蟆先生会怀疑别人是不是都不喜欢我?我是不是一事无成?这样的想法我偶尔也有,想到这些就特别沮丧。很庆幸读到这本书,治愈了我很多。他是一本照见心灵的疗愈之书,改变人生的勇气之书,会帮你找回希望,笑对人生。

附部分内容:苍鹭走进了房间,他个子很高,看上去富有智慧。他在蛤蟆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道过早安,接着便无声地看着蛤蟆。蛤蟆早已习惯人们同他说话,正等着苍鹭开启一场冗长的训诫,可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一阵沉默让蛤蟆感到血液涌上头部,仿佛房间里的紧张气氛也瞬间加剧了。他开始感到相当不舒服。苍鹭依然看着他,终于,蛤蟆再也忍不住了。他哀怨地问:"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什么吗?""关于什么?"苍鹭答道。"呃,告诉我怎么做才能觉得好受一些。""你感觉不好受?""是的,不好受。他们肯定把我的事都跟你说了吧?""'他们'是谁?"苍鹭问。"哦,你知道的,獾、河鼠他们几个。"说出这几个字时,蛤蟆哭了起来,不快的感受也更汹涌地释放出来。这不快,他竟不知不觉闷在心里很久了。苍鹭依然不语,只把一盒面巾纸推到了蛤蟆这里。良久,蛤蟆的抽泣渐渐平息,他深吸一口气,感觉好了一点儿。接着,苍鹭开口了。"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蛤蟆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说我需要咨询。现在我准备好听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觉得是好的,我都会照办。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咨询师在椅子上挪了一下身体。"那么,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蛤蟆不是很明白。"你看,"咨询师说道,"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二

因为惰性,20xx年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于是打算跟着“有书”app一起读书,20xx年共读的第一本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因为来不及买纸质书,于是下载了“微信读书”app,首次阅读电子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作者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听书名像是一个童话故事,实则是延续了《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20世纪最著名的童话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国肯尼斯?格雷厄姆,该书以动物为主角,以浪漫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动物形象。有机会也要读一读这本书),讲述了得了抑郁症的蛤蟆先生通过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10次心理咨询走出自卑、软弱、忧郁,重新开启独立、自信、快乐的人生,从这本书了解了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咨询师如何通过倾听、分析、共情、沟通等技巧,带领病患走出忧郁。

曾经自己也有忧郁和不自信的一面、很久以前网名叫“蓝色忧郁”,后来的日子,老公以他的热情、开朗、宠溺,把我慢慢从自卑、敏感和软弱中引领出来,这样想来与书中的蛤蟆先生还是有共鸣和共情的点。

蛤蟆先生抑郁的根源多半来自他的原生家庭,父亲古板严苛,母亲懦弱无能,父母从未给过蛤蟆爱和温暖,只有指责和冷漠。这样的伤痛,带着他来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时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终折磨着他,虽然他极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乐观的“开心果”,但内心的脆弱,让他日渐忧郁。一个人的童年,竟是如此重要,童年的烙印,将伴随人的'一生,很多父母因为无知不知道这一点,把孩子带到世上,却不能爱、不会爱,让这世界多了一个不快乐的灵魂。

文中有一段也引起我的注意,人生坐标有四个象限,分别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在咨询之初,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对自己不自信,如果发生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自己好。经过治疗,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带领下,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慢慢变得自信、友善,来到了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记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有错误或问题,总觉得是自己引起的。

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机重重。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遭遇无常,遭遇汹涌的暗流,如何才能跨过人生的暗流,通向彼岸?正如苍鹭告诉蛤蟆先生,心理咨询必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双方都必须处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治愈自己也一样。的确,人生的长河中,能够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三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和我有缘。

当天的早上,由于自己看通知把10点集合看成9点,我也不知道当时脑子在哪里了。早到的我就是想去买杯咖啡喝喝,去到店里才知道12点才开门。就是这样没有喝上咖啡。这个种子就在这时候埋在滋润的土壤里。

任务完成后,刚好来了一场雨,湿润了土壤,种子要发芽了,我要去找点肥料给它,咖啡我要来了,来到咖啡店没有顾客,只有一个女店员。

来咖啡店的我很少会主动和店员打招呼,害怕打扰这份安静。找上一个舒服的座位,用手机查看没有回复的信息,看看自己右手边的角落放着几本书,基本是一些很红的书(销量名列前茅的)或者是制作咖啡的书。我就看了一眼,心想我对这些书没有兴趣。

不知道哪只手的想法,在那个角落里拿上了一本书。这书很软摸上去很舒服。它成功地吸引了我。

鼹鼠去看望蛤蟆的时候,发现蛤蟆抑郁了。蛤蟆在鼹鼠、田鼠、獾的鼓励下去接受苍鹭心理咨询。自那开始到结束,共和苍鹭有十次谈话记录。

蛤蟆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悲伤到解剖自己的状态,到理解身边的人为什么不一样和原谅已经过世的父母的事件。

可以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小说也是工具书。它使用外国童话故事《柳林风声》的引用,把蛤蟆先生心情变好的过程细化了。

作者真的很聪明,书名取的很直白,让想去看心理医生的人特想先看看这本书。用蛤蟆先生的典故做引子又会让人感到轻松。使用动物做角色更容易让读者记住书里各个的角色。如果取人名的话,容易读者代入之前所了解人名,影响书籍阅读。

在蛤蟆和苍鹭之前的谈话中不断使用了心理学的知识,这时候就更像一本工具书,从蛤蟆抑郁这件事延伸出来咨询心理学的概念。用独有的沟通方式让蛤蟆对自己不同情绪自我解读。咨询心理并不是告诉你这个情绪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理解自己所发出来的情绪,比如生闷气是一种不想立即表现,慢慢泄气的愤怒。

蛤蟆在苍鹭的协助下把不同情绪的表现分成“自然儿童型”、“适应儿童型”、“父母自我状态型”、“挑剔父母型”、“成人状态型”。

因为在出生的时候婴儿根本就没有学会表达,当他肚子饿的时候会感到身体不舒服,他用了不同的动作去表达自己,不断的尝试后发现哭这个动作是可以被知道的,自然后面饿了也会哭。

小时候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发现你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两个体重比你重10多倍的庞然大物,又没有办法逃脱,你只能去服软,适应他们所颁发的任务,例如父母会告诉你,这样子不听话父母是会不高兴的。你会知道不能不听话。

父母就是第一模仿的对象,身边就只有这两个生物同一类物种的,没有可能去模仿一只狗吧(但是事实证明没有选择的时候也会模仿一只狗),在中国有可能也会模仿爷爷奶奶。会有很多处事方面方式很像自己的父母,进入父母自我状态。

从儿童到成年,应该会接受到很多父母的教育,当你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你也会发现,口吻和父母相似,连挑剔也是一样的。

假如你说,你和父母一点都不像,我是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我绝不成为父母的样子。那这样的你应该是用父母的方式批判自己吧。

成人状态型,是属于自己独有的,这时候的你是不停成长和进步,把自己不断完善。也不是说其他状态是不好的,那些是最原始的,是建立自己的基础。

最后我看到到蛤蟆先生好起来了,忍不住对着书在笑。当一本书我觉得写得好的时候会爱屋及乌,现在有点喜欢蛤蟆了,就像我会因为《小王子》喜欢玫瑰一样。

为第一次用三小时看完一本书,特此纪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五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成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平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写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辑,看过这部书,就会明白,在人生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其实内心伤痕累累。他从小生在这一个刻板陈旧的家庭,爸爸严苛,妈妈懦弱,蛤蟆先生从未感受到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

蛤蟆先生七岁被送到私立学校,大学毕业继承产业,他绞尽脑汁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蛤蟆庄园,但是大家看不出他的付出,为了得到认可,他努力取悦他们换来的却是横加指责。为了看起来合群,他活成别人的开心果。这一件件的琐事,让蛤蟆先生无法自拔,身心疲惫,借酒浇愁,于是再一次大醉之后他偷了一辆车有化妆成洗衣服逃跑,他抢过马,偷过钱最终入狱。

蛤蟆先生在出狱后身心崩溃,他患上了抑郁症,家园被黄鼠狼霸占,曾经光鲜的蛤蟆先生,最后活成了臭蛤蟆,作者通过蛤蟆先生,反映了人们的缩影,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蛤蟆先生,每个人都在费力讨好一个人,然而对方却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你尽心尽力工作生活,但是命运总是给你使绊子,让你的辛苦付诸东流。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带伤,不论愿不愿意,你都无路可退,所以不管什么让你停下脚步,但是都不可以让自己倒下。蛤蟆先生一度伤心,一度轻生,好在朋友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他第一次来到苍鹭小筑,苍鹭问他谁让他来的,蛤蟆说是河鼠。苍鹭摇摇头说能让你来的只有你自己。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只有自己为自己负责。

之后每周苍鹭都会给蛤蟆一个问题思考,每次都是问他这件事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做?苍鹭一路引导蛤蟆,打开了他的内心。经过几个月问诊,他始终记得苍鹭说要不要与生活和解,你自己说了算。

蛤蟆终于重新开始,早起划船,感受世界,接纳痛苦。几个月后,蛤蟆结束治疗。这次苍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于是蛤蟆重拾爱好,买了新船参加皮划艇比赛,开启了大篷车短途旅行。蛤蟆找回自己的勇气和魄力。他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干起了自己喜爱的房地产事业。他卖掉了蛤蟆庄园,另建新居。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但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robertdeboard,他巧妙的将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在一个小故事里缓慢发酵并推演出来,深入浅出。故事里患了严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伤痛带来的困扰,并对未来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规划,他身边的朋友们也相继产生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个不折不扣的happyending。

当然,我们不要去探讨现实生活中十次咨询能不能解决一个困扰人生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的问题,伤痛的治愈可长可短,有些人用一生来修复伤痛,还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痛是什么。一句老话——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其实旨在帮助人们找到各自的伤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个源头,换句话说就是引领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求背后的答案,而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疗愈。

蛤蟆从最开始那个想要依赖苍鹭“给出”答案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愿意主动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现成的答案。咨询师苍鹭大多时候扮演“倾听”的角色,引导蛤蟆“说出”自己的故事,而“说”的过程其实就是蛤蟆与自我生命链接的过程——他一边说,一边发现,一边产生疑问,这时苍鹭又适时扮演起另一个角色:“讲解”,帮助蛤蟆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蛤蟆多年来的诸多困惑得到了开解,心态也逐渐变得积极爽朗起来,而作为看客的我们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他人?又为他人的眼光严苛自己?情绪没来由的失控?还有深陷“心理游戏”的泥沼直至赢了游戏输了自己……人生似乎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拧巴成了情绪,其中有一种叫“愤怒”的情绪,苍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强烈的,如同煤气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杀伤性也很强,我们可以理解为雷霆震怒;还有一种是不带攻击性的缓慢释放,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很久,几小时甚至好几天,便是怄气,这种情绪我很熟悉,为了抵抗父母老师的严苛,向外顺从讨好,向内用利剑伤害自己。而这些从童年发展而来,用来自我保护免于受到伤害的防御机制,会幻化为成年人一些不当的行为策略,虽无关“道德”对错,但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实在是件有点让人尴尬的事,而更尴尬的,是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成长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说:“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所以,我不断学习,觉察,接纳和自我疗愈。没有伤痛的童年鲜有发生,看到伤痛却惯于指责也无济于事,只有尝试谅解并和过往妥协,积极的做出改变,才能拨云见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个友人聊天说起,我心里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一直在推动我四处冲撞,像个充了气但没收口的气球,漫无目的的飞,我想,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劲儿,始终不满现状,始终不信摆在眼前的答案,始终想要追寻真相。而现实中的答案并不会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遥远的一个点,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团,需要漫长的时间使之变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寻的路上,终归我会无限接近想要到达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八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消除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比如有些人觉得只有得了心理疾病才做心理咨询,或者像书中所说那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者可怕事件后进行的一项神秘活动。不是的!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件普通的、科学的事情。每个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或者说是心理困扰,比如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抑郁、亲子关系紧张让人烦闷、亲密关系无法调节让人痛苦、绝望等。心理咨询师帮助人们解决的是心理问题,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属于精神科医生的职责范围。

另外一个误解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见了心理咨询师就说:“是他们让我来做心理咨询的,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好受一些”。其实,心理咨询应该是一个自发自愿的过程,来访者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改变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助人自助”。来访者不能像学生时代一样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学点新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痛苦的来源并摸索出解决痛苦的方法。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会倾注全身心的关注和陪伴,使来访者更高效的完成自我改变和成长。

书中描述了蛤蟆先生每一次咨询的详细过程,从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对话中,我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联系过去再看向未来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有效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一次,爱人开车送我去办事然后他再去上班,因为时间紧张导致他有可能迟到。一路上他在不停的表达自己对于迟到的焦虑,而我却一直默默无语。自己事后一直在疑惑,当时的自己为什么那么冷漠无情,跟平时相差很大呢?我尝试着用咨询师的话问自己。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我有点内疚、有点不知所措,我想要安慰他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小时候我妈对我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那种内疚感、无力感很相似,甚至还有点愤怒。”

“现在的你,理解了当时的自己吗?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是的,我理解了。默默无语的我其实回到了‘适应型儿童状态’,体验着跟童年时候一样的感受,然后用相同的沉默回应了那种感受。如果是现在这种‘成人状态’,我可能会向他表达因为自己的拖延导致时间紧张的歉意,会安慰他帮助他缓解焦虑,也可能会跟他一同探讨避免迟到的其他解决方案。”

从问题中看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相似的情境,再回到当下用理性大脑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式不但揭开了我的疑惑,也让我有了建设性的方法。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内疚感和无力感,我相信可以更快速的理解自己,帮助自己跳出“适应型儿童状态”,回到“成人状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九

“河岸的天气渐渐变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前所未有的不详气息。乌云阴沉地笼罩着田野,黑压压的,令人不安。几只鸟儿漫无目的地在灌木树篱里飞来飞去,唱着不成曲的调子。鸭群平时总为谁冷落了谁、谁羞辱了谁而嘎嘎地争执,现在却一头躲进芦苇丛中,专注地待着,除非遇到最严重的袭击,否则一概不理会。唯有漆黑蜿蜒的河水依旧流淌着,千变万化的样子底下却是一成不变的性情。河流为一些动物划分了地界,也成为另一些动物的高速公路。水流默默地集聚威力,看似谦虚低调,可谁要轻视了它,它危险重重的能量就会爆发。”

在我的心理学小朋友圈中突然流行起一件事来——那就是去往西西弗书店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到这里,我想起小学时,英语老师总是会问,“howareyou?”我们也总是想也不想直接回答:“i’mfine,thankyou.”实际上,我们真的i’mfine吗?可能是有更多的情绪吧。比如:快乐、高兴、沮丧、紧张、不满、甚至愤怒等等。我们总是不能体察我们现在真实的情绪,而情绪化的用行为去表达,这样反而让对方一头雾水或产生更多不友好的情绪并也用着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两者就进入了人际冲突区。

那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呢?答案很简单,用心去体会,体会到什么情绪就用情绪词来表达。按照中国古老的教育方法是不去体会情绪,把情绪压在心中,或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前者久而久之会抑郁,后者不仅不能很好地表达情绪还会在人际关系中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亲爱的读者,请允许我细心地为你解释吧!这里的“聆听”可不是简单的“听”,有口无心、斤斤计较。而是“聽”!十目一心耳为王的“聽”。听“事实”,听“情感”,用“尊重”去“关注”。

这个方法很适合用在亲子教育上。孩子回到家明显闷闷不乐,这时,家长蹲下来就需要“聽”了。“事实”加上“情感”。“噢!妈妈好像明白了,宝贝在学校不小心撞到小美,宝贝给小美道歉,小美却回应宝贝是故意的。你当时的情绪是伤心难过还有委屈。”接着就是欣赏孩子:“宝贝,我从这件事中看出你的担当、勇敢,你是个负责任、善良的好孩子!”再接着可以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并解决此事:“如果解决这件事,宝贝心里是不是要好受很多?这样吧,我们给小美表达:‘小美,上次不小心撞到你的事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向你表达。首先,非常抱歉,不小心撞到你了。上次道歉后,你的回应让我十分难过。我们一直一来就非常的要好。我也知道,我以前的一些做法不太妥当让你有情绪了。非常对不起,希望我们能和好如初。’”

此书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因为篇幅不能一一呈现,所以,我还摘抄了七个句子来结束此篇。

“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自己。”

“必须完成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才能完成。”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情绪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自我的核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十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

——题记。

上午和中午花了3个半小时看完了这本只有10。8万字的心理学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平心而论,其中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很受启发。

看完一本书还是要”标记重点”和来一次小总结。蛤蟆最近变得抑郁了,心理医生发现和他的童年经历分不开,家人的严格要求让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长大了,自己也没有得到身边朋友的肯定,他活在了儿童状态,像儿童一样取悦身边的人、道歉(怀疑自己)、依赖,通过怄气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每个人也有成人状态和父母状态,只是运作方式不同,后者让别人感觉处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而成人状态是一种理智的状态。

其中有一句话:别人或许会影响和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高情商的人理解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能够管理情绪,控制冲动,延迟满足。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别是控制情绪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要跨越自己常用的不成熟剧本,要很快能够调整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智商与生俱来,而且都差不多,但只有情感智力才能推着我们走得更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十一

上回咨询后蛤蟆发现童年回忆的某些部分让他非常痛苦,第四次来咨询的蛤蟆感觉自己很悲伤,似乎又抑郁了,还嚎啕大哭起来。咨询师告诉蛤蟆,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它们,不论是无视还是压抑,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这一回蛤蟆跟咨询师分享了他与父母童年相处的.具体经历,比如严厉正直爱训斥和责备的蛤蟆父亲曾经当着好几位大学同学的面来指责他,而母亲也曾当着大家面问他有没有穿干净内衣,让他觉得难堪。这次面谈根据蛤蟆童年的经历,他们进一步总结出了蛤蟆的适应性儿童顺从行为。该行为可能导致他学会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可能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过。

第五次见面蛤蟆觉得比之前开心一点了,睡眠也好些了,多了一些自己感情兴趣做的事情。此时的蛤蟆情绪温度计刻度在5或6的位置。上回面谈在咨询师与蛤蟆一来一往的沟通中,他们发现蛤蟆已经很久没有发怒过了。回去后他琢磨着自己的愤怒情绪,发现是跟内疚感连在一起的。这回面谈他们想共同分析一下为何蛤蟆缺少愤怒。咨询师给出了下图并进一步解释道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但是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蛤蟆作为成人也采取过撒泼的方式。我好像很长时间都很叛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十二

不装了,我是蛤蟆,我摊牌了......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这是一本心理辅导书,通过童话故事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向我们展示出来。主人公是只蛤蟆,你没听错,是一只蛤蟆,此书带入感极强,谁读此书谁就变成了蛤蟆。虽然是一本故事书,但是却描写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时最真实的感受,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治疗成功从困境走了出来,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原来,我很重要!

先来看一下蛤蟆先生抑郁时的状态: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很长时间里,我时不时都会这么想。当然,确实有些时候一切似乎都好起来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点什么。可随后我的兴致就低落下来,没了做事情的劲头,接着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伤情绪里。”

在第一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在我们出生时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在第二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以情绪做媒介分析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顺从行为: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依赖父母: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人能完全达成,而很多人会依赖一辈子。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在第三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解释了蛤蟆先生的愤怒方式:

释放愤怒: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伤害,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

在第四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在第五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儿童、成人、父母三种状态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在第八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人生坐标:

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在第九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这类游戏的发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诚,不像正常游戏那样只是让人觉得兴奋好玩,而是会产生非常戏剧化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实事求是,其实真正的意图却并不正大光明。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举例1:“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实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举例2:“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这种游戏能让你自卑或者自责,从而证实——你一无是处,他高人一等。这会加强他的道德优越感。

举例3:“我真不幸”

这种游戏能让低自尊的人常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的说,处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

在第十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概括而言,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远,因为它能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同时也治愈了你我。

为什么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非常震撼?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前段时间也处于抑郁阶段,通过蛤蟆先生我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情况,我很庆幸此时读了这本书,它带给我很多正能量。我也坚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和抑郁而且无法摆脱困境,那么这本书推荐给你。我是贫僧,谢谢您花时间观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十三

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源于朋友的推荐。在此之前,我对这类型的书接触不多,而这一种以叙事为主,再逐步深入的,着实还是所见的第一本。

书籍篇幅不长,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描写方式。将让外行人一看就晕的心理知识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论与情节相结合,有停有顿,不会给人增添太多的阅读疲劳感。

这是一只患上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鼓励下去看心理医生,接受治疗最后获得新生的故事。在看着蛤蟆先生逐渐变好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也跟着接受了一场心灵治愈之旅。

我跟蛤蟆先生一样,第一次接触“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等这一些看似简单,实则真正贯彻却需要细细品味的名词。跟着苍鹭医生的节奏,循环渐进,像洋葱一般,一层一层由浅到深。

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收获,其实在于联系书中内容,以新的角度对自己重新的认识和学习。蛤蟆先生在理解和联想中,学会大多时候能够以“成人自我状态”来看待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给自己设的心理游戏,改写自己的剧本获得新生。我感受着他的心路历程,又如一个陪伴者看着他治愈。在这过程中,我也学着回想我的过去,我的现在,试着将苍鹭医生所提到的东西与我自身联系起来,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事物。

我曾听一个网友说他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他曾简单的概括为“政治书”,给予你心理暗示,告诉你世界很好。但跟着蛤蟆先生走了这么一遭后,我却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与心灵打交道,将迷途的人们以一种温和且坚定的方式带回正轨。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的第一次会谈,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提问,却顿时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是他想让自己变好,不是别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苍鹭医生都采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一味的灌输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主动诉说,给无助的人一个安心的发泄口。我想这就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的几处细节,也让我不由联想到的社会中一些真实的现象。

据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抑郁症,却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疗。这又是为什么?就像书中河鼠、鼹鼠和獾三者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的看法,保守的河鼠曾打过退堂鼓,觉得不如吃几片阿司匹林来得有效;鼹鼠和獾也觉得心理咨询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这和现实生活中那些对“心理咨询”有偏见的人有着同样的性质。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偏见,才导致了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治愈率依旧很低,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去治疗。而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是影响治疗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精神疾病治愈率低是一类问题,然“为什么会产生精神疾病”这一问题又值得人们深思。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一话题也是热议纷纷,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在多次访谈中提到这个话题。父母享有极大的权力,以塑造子女人格的雏形。然而在某些过于严苛的要求下,孩子却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就如蛤蟆先生的父亲对他总是一味的否认和斥责,这和他之后的自我否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能说我们没办法改变原生家庭,也没办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接受它,在重新认识它的过程中获得希望和动力。

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只是一部分因素。心理问题的源头,仍要追溯到个人本身。

许多人在遇到生活不顺时,更多的是怪人怪事。蛤蟆先生将自己心灵受挫的大部分原因总结为父亲的严苛和獾的斥责,但却忽略了一个事情——如果你不愿意,没有人能逼你做任何事情。在书中的第八次谈话,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心理游戏。当苍鹭医生解释后,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和蛤蟆先生一样也处于“我真可怜”和“plom(可怜弱小的我)”这两个游戏中。

蛤蟆先生在慢慢分析自己的处境和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剧本。同时我也明白了,人生是自己的,别人享有建议权却没有支配权。怨人怨天只会让人沉浸于失败和低落中,也不要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别人,因为只有自己站起来了,才是真正的站起来。

这本书不仅让人们增加心理知识的'了解,更是在纠正着人们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物的认识。当人们真正陪着蛤蟆先生走过了“心理咨询”这一遭,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当今时代人们对心里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以及开放了相关课程,人们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提高,这本书也与时代所需紧紧契合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十四

于我收获有几个:

一、上下班的路上得到了利用。

二、看书的行为满足了学习心理。

三、很多想法借朋友圈的书评分享。

四、书中的内容是点拨自我、是工作助益。

五、日常生活的规律,逐渐建立。

如果推荐书的角度来写。

一、这是一本身边很多朋友都知道/看过的书籍,也是被熟人肯定的书籍。

二、这是一本阅读者笔记和书中内容一样精彩的书籍,划线写的想法未必温和,却也足够的深刻、暖心。可以当作书籍的释义、旁白、反思、延展……,忍不住截图保留,或者摘抄,或者记下它的`推荐书籍。

三、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身的影子,或是遇到回忆于生活中遇到的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平凡之辈认清自我、真诚面对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个勇敢之人、真实生活的故事。

四、蛤蟆、老獾、河鼠、鼹鼠、苍鹭(明明它的篇幅不少,却最后想起它,也许是它的名字不好写,也许如文中所言,咨询师要自身隐藏起来,只是一面镜子)。

每个人身上的性情各有特点,有优势有槽点,每个人都在爱着这个世界,做着自身的贡献。(在我看来,把自己照顾好也是贡献)。

如果侧重内容传达(干货)角度来写,2个足矣。

前提是学会每个理论,并知晓如何运用,可以是自我了解接纳与调试。

也可以亲子育儿与分享他人,建构自洽的个性与生活。

一、自我所处三种状态:儿童、父母、成人。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儿童自我状态分: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父母自我状态: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成人状态: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

儿童的自然状态与基本情感是我们的底色,但要分情景分场合(延迟满足)!

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独立的个体!过去不是禁锢和理由!

学习了成人状态让我放下“清高”,随机应变/情商是成年人“该”做的事儿,不是虚伪!

二、人生坐标:我们的态度与观点。

人在四到五岁左右,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这是生命本身的疑问: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于是就有了四种组合。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是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处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可以称之为“自证预言”。

每个人都在拿着人生剧本做着“自证预言”的游戏:

“我不好;你好”中我是受害者的游戏。

“我好;你不好”中我的施虐者的游戏。

…………。

这与前面的三种状态也是交相呼应,很多父母呈现着“我好,你不好”的优越感,很多子女在长大后呈现出“我不好,你好”为求关爱却常受虐的状态。

我好,你也好。

是从认知上、行动上,去做积极的人生剧本假设,于此,表现出“成人状态”

原本在地铁上,这篇读书笔记每一段如何记述已构思全貌+细节填充,繁乱的周末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但是也要完成呀,完成比完美重要。

于周末结束,未早一步,未晚一步,这本书终于接近尾声。

你好,我也好,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适宜的状态,非虚伪,而是你更好,我也更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0613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