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生死场读后感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5:48:14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大全(17篇)
时间:2023-11-28 15:48:14     小编:念青松

阅读是启发智慧、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之后,我们可以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借助别人的观点和见解来丰富自己的读后感。下面是一些著名作家、评论家的读后感摘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观点和感想。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一

萧红。

散文。

有着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对生命之旅的独语、精神诗性的表达的特点。读者读了之后,有哪些感想要写?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萧红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在《同命运的小鱼》中,对一条小鱼命运的关注,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一些细节方面的内容。

“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到第三天忧郁起来,看了几次,它都是沉到盆底。……敲一下盆沿,小鱼走动两步:再敲动两下,再走动两步……不敲,它就不走,它就沉下去。

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小鱼在养病,不要打扰它。

亮天看它还在休息,吃过早饭看它还在休息。又把饭粒丢到盆中。我的脚踏起地板来放轻些,只怕把它惊醒,我说小鱼是在睡觉。”

从这些详细的细节描述中,作者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发自内心的怜悯和关注之情可见一斑。

最后小鱼不幸死了。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干死了。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作家给予脆弱的生命以人文角度的关怀,直抵心深处温软的部分。同样也可延伸到她笔下所关注的沉默的绝大多数人群。她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真诚地融入笔下的艺术世界,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干死了。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作家给予脆弱的生命以人文角度的关怀,直抵心灵深处温软的部分。同样也可延伸到她笔下所关注的沉默的绝大多数人群。她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真诚地融入笔下的艺术世界,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在她的笔下经常出现的不是她自己,也非狭隘的权利富贵阶层。而是那些被忽视的涌动在社会最底层的话语缺席者。那些饱受磨难、牺牲的灵魂。并“与欢乐的人同欢乐,与忧伤的人同忧伤”,设身处地地与对方享有同样的感情。

《失眠之夜》的最后,“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正是这种在一个喧嚣的时代能始终保持灵魂的高度,使她的作品保持了思想的高度和一个超越性的关照空间。

这是一种真诚的对生活负责的写作。

由此想到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所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味地沉浸在个人情调中,顾影自怜,还是应该突破自身的角度,放眼更宽广的社会和未来。去关注和书写那些苦难与不幸的人们。

萧红那些质朴而让人感动的文字,皆出于她发自内心的同情心,传达着真实的生活和灵魂。这种用心灵和生命写就的作品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全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在《蹲在洋车上》里:“所以后来,无论祖父对我怎样疼爱,心里总是生着隔膜,我不同意他打洋车夫,我问:“你为什么打他呢?是我自己愿意蹲着。”

在这样的年代,我没发现一个有钱的人蹲在洋车上;他有钱,他不怕车夫吃力,他自己没拉过车,自己所尝到的,只是被拉着的舒服滋味。”

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应该是一种化入的“同情”的关系。萧红做到了。写自我却能超越自我,不局限于自怜自哀。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但她依然“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来写作。

她以自已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已熟悉的生存环境,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人类的命运之中。探入了中国人的生存、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最深处,对生存的原生态和大苦难的揭示,对人自身命运的正视和清醒体味,使萧红的作品意蕴具有了普遍的意义。这种慨叹和苍凉感又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而是超越自我属于时代的。

这使得她的作品透着一种独特的宁静,实际上是一种弥漫着生命的肃穆的热情,这种肃穆因其超越了世俗的空虚和表层的喧闹而益发显得难得和崇高。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二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了。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作家给予脆弱的生命以人文角度的关怀,直抵心灵深处温软的部分。同样也可延伸到她笔下所关注的沉默的绝大多数人群。她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真诚地融入笔下的艺术世界,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在她的笔下经常出现的不是她自己,也非狭隘的权利富贵阶层。而是那些被忽视的涌动在社会最底层的话语缺席者。那些饱受磨难、牺牲的灵魂。并“与欢乐的人同欢乐,与忧伤的人同忧伤”,设身处地地与对方享有同样的感情。

《失眠之夜》的最后,“在炮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正是这种在一个喧嚣的时代能始终保持灵魂的高度,使她的作品保持了思想的高度和一个超越性的关照空间。

这是一种真诚的对生活负责的写作。

由此想到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所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味地沉浸在个人情调中,顾影自怜,还是应该突破自身的角度,放眼更宽广的社会和未来。去关注和书写那些苦难与不幸的人们。

萧红那些质朴而让人感动的文字,皆出于她发自内心的同情心,传达着真实的生活和灵魂。这种用心灵和生命写就的作品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全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三

五一前看的书,现在已是七天过后了,但回忆起小说的故事情节,情感内涵,还是不由的让我的心为之一颤。混沌的世界,生死不过一场走马观花般的形式。

人与动物,生与死,是构筑全文的主脉络。故事的开始,二里半和罗圈腿在麦场找丢失的羊,故事的最后,“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颠跌着颠跌着,远了!模糊了!山冈和树林,渐去渐远。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羊在,二里半也在,可是从头到尾是混沌着的。金枝和成业有着青春狂热的爱,但也有着面对生活困惑的愤怒,小金枝被成业惨惨摔死。人性,这一刻是魔鬼;王婆的老马因穷困,而不得已赶进城送去屠场,王婆为之伤心流泪。人性,这一刻是菩萨;月英是个漂亮的女子,活泼而有个性,可病患来袭,年轻的女子在隆冬中病死,没有看望没有丧礼,只有一樽棺材。人性,这一刻是冷漠;平儿和父亲进城卖鸡笼,收入可观,家庭生活改善了不少,对于鸡的住所,人们倒是慷慨解囊。人性,这一刻是热情;村里的女人都忙着生产,而王婆却服毒自杀了,纵使还没死,但已经被人们在棺材里准备入土。人性,这一刻是冷漠无情。二里半在人们宣誓之后快要杀羊时冲冲回来,不知从何捉一只公鸡来!只有他没曾宣誓,对于国亡,他似乎没什么伤心,他领着山羊,就回家去。人性,这一刻是深情厚意……人性?到底是什么?人们如同动物一般忙着生忙着死,人与动物似乎区别不大,甚至文章的大部分,人还不如动物来得贵重。人生就不过生死一场,可是混沌着人性落后的人的一生。从始至终,人间是没有爱的,没有人性的,是混沌的,那么这样的世界,就只有生和死的概念了,不必拖泥带水,百转千回,只需呱呱坠地,一命呜呼。

萧红的文字太深刻的,显然我的只言片语,只能片面的看到一丝我的阅读理解。但,不得不说,内心是受到巨大冲击的。

最早读《生死场》,惊异于萧红笔下的东北农村与沈从文湘西的天差地别——两者的取材时间同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然而,只需以我的奶奶外婆们有关苏北农村的“口述历史”来核证,就知道生死场无疑更接近于真实。

曾经读过某文化人的评论说萧红一生都在抱怨别人抱怨社会,躲避生活的沉重;可惜了她文学上的天才,囿在了如许庸常的性格中。我想为她辩白的是,她的所谓“庸常的性格”其实与她文学上的天才相辅相成。她才华的本质正在于对人生痛苦的无比敏锐的感受力。拥有这样的感受力,抱怨与躲避是必然的。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超凡入圣,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或者如老杜般遍尝艰辛后创造出一个宇宙般广阔的诗歌世界与心灵世界。也许萧红无法制造多少“正能量”,然而由她敏感脆弱的心灵传递给我们的却是可贵的人生的真实,历史的真实。而且,敏锐却又秉笔直写世间罪恶与苦痛的人,难道不已经是少有的勇士?萧红,张爱玲,张纯如,同属此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四

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看了《小学生萧红读本》原本我以为她是一位文静,厚重的受人们爱戴的大作家,没有想到萧红小时候也有一段淘气顽皮但很幸福快乐的时光。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带着家人去看野台子戏的这一篇,在看戏时,人们都象过节一样打扮得很干净,特别是姑娘们,个个把自已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刘海线剪得一刀齐,有胭脂的擦上了粉红的胭脂,还穿上了新衣服,有藕荷色的,有银灰色的,有的姑娘觉得还不够漂亮,在上面装饰了一下。头辫梳得一丝不乱,扎了红辫根,绿辫俏,也有扎了水红的,也有扎了蛋青的,打扮得可清秀了呢!戏台上那些演员们更是个个打扮的光彩照人,再加上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读了这本书让我颇有感受,童年原来这么重要,这么幸福,这么快乐,这么无忧无虑!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五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但细细想来这句话也不无道理。

这些观点似乎有些悲观,但在许多文学作品乃至身边的例子中我们都能找到原型。

看完《生死场》,有很多感触,而最让我吃惊的是里面对爱情悲剧的描写。金枝和成业相爱了――热恋当中,金枝摘柿子心不在焉,把又青又小的柿子摘了一筐;不顾一切地去河沿与心上人见面,并冲动地发生了关系(这给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成业充满激情与活力,给这个春意萌动的女子最渴求的温存,执意要提亲,不顾重重阻挠。而在他们终于冲破束缚走到了一起之后,悲剧才慢慢酝酿。由于物质上的贫穷,生活上的窘迫,原来如胶似漆的恋人已变得冷淡而麻木――成业回家经常和妻子吵架,抱怨自己还要养着这母子;金枝问丈夫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他睡而不答,金枝以为说错了话要挨打;悲剧达到高潮是成业烦于孩子的哭闹,一气之下亲手摔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而成业的这一举动实在让人震惊,他与金枝之间已没有爱情可言,婚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一时的冲动酿成了悲剧的结尾。

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看看我们的身边,当今的快餐爱情与闪婚现象,离婚率的提高,都反映出现代人爱情观与婚姻观的误区。爱情走向婚姻本是美好的,为什么总是有不幸的结局?一言以蔽之――“贫贱夫妻百事哀”。

总之从爱情到婚姻像是从仙境回到了人间,从理想回到了现实。如何让我们不受伤害,至少是少受伤害――我们要三思而后行,用理智的头脑去去寻觅人生的另一片风景;切忌过于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要知道冲动的抉择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爱情是不期而至的,不用过分追求,缘分到了自然会水到渠成。

席慕容说:友谊像花香,越淡才越持久。而爱情和婚姻有何尝不是呢?若即若离的感觉,充满思念的别离,有可能也会浅吟低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会乘着月光流照在远方人的身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侩子手正是我们自己!我只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一句――冲动的爱情不会结出幸福的果实,而会受到命运的惩罚。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六

一本《生死场》,让我读到了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一股悲意贯穿始终。现实的残忍,悲凉,生活的无奈,艰辛,每多一分的苦难,就给我们的心里加上一分哀意。萧红用她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生活底层人们的煎熬。

《生死撤中,生场的悲凉,死场的沉重,都在那生活中体现出来。王婆,一个饱受磨难的妇人,为着生存,改嫁,隐忍,年老的时候,儿子被枪毙,而她自觉生活无望,服毒自杀,却在最后活过来。金枝,未过门先怀孕,受到人们嘲讽,最终也只得到一个女儿被活活摔死的结局。原本村里最美丽温和的月英,最终也因患瘫病被丈夫冷落直至死去……这是乡村里人们的无奈,也是他们人生的无奈。在这样的黄土地上,生活本就凄凉,却又受到了日本军队的凌掠,阴霾笼罩村庄,人们最终站了起来,“在苦难里倔强的老王婆固然站起了,但忏悔过的‘好良心’的老赵三也站起了,甚至在那个世界上只看得见自己底一匹山羊的谨慎的二里半也站起了……”,投入义勇军,参加战斗……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他们写着无奈的人生。

记得在书中有那么一些话,“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无奈涌上心头,在黄土地里,他们贫苦无靠,受尽压榨,对他们来说,温饱大概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了。“王婆自己在厨房里炸鱼。为了烟,房中也不觉得寂寞”,女人的一生,大都为着家里的柴米油盐,为着生活,寂寞?那大概是可感不可言的吧。“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淡淡的一句话,就这样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坟场是死的城廓,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生命逝去也只是如此悲哀,如此寞落。

用生命贴近现实,诠释生命的悲凉,读《生死撤,体会到的是无法言说的悲,生与死,本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是在这本书上读到的,却是无奈感伤。

也许,感伤过后,会是坚强吧……。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七

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维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后来仗著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

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之道的。今年五月,只为了《略谈皇帝》这一篇文章,这一个气焰万丈的委员会就忽然烟消火灭,便是“以身作则”的实地大教训。

奴隶社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然而这几天,却又谣言蜂起,闸北的熙熙攘攘的居民,又在抱头鼠窜了,路上是络绎不绝的行李车和人,路旁是黄白两色的外人,含笑在赏鉴这礼让之邦的'盛况。自以为居于安全地带的报馆的报纸,则称这些逃命者为“庸人”或“愚民”。我却以为他们也许是聪明的,至少,是已经凭著经验,知道了煌煌的官样文章之不可信。他们还有些记性。

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日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著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象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扰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

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八

我并不知道要如何写这篇读后感,然而我依然选择了这本书来写。就是因为它吸引我。

我喜欢萧红春天长草冬天结冰的笔调,喜欢她优雅而不娇作的措辞,喜欢她对自己回忆中事深刻的回复,喜欢她记忆中有祖父的温暖片段,更爱她对低迷世情的宽容。

这本书里的人无论死了多久,却都被写活了。书前的我被刺激得一惊一乍,要么无奈要么愤怒。

我记得在看小团圆媳妇那出时心里简直别扭得无以复加,直想拽出那些婆娘好好收拾一顿,要么辣椒水灌肠要么学容嬷嬷上银针,对准她们的脸蛋子左右开弓,能让她们清醒了来可就是天大的功劳了。然而转念想来,怪不得她们。如果我生在20年代初期的呼兰河旁的某一个村子里,想来不做小团圆媳妇就乃是天大的幸事了,即使有命变老也难以逃脱那些婆娘们的轨迹。还好,还好。有没有前世我不管,反正我只知道自己是活在有机会接触广阔天空的时代,万分欣喜。

萧红的笔触里是带着莫大的惜讽的。她写人。有些人的眼神和心智竟可以随时变换,走路呼呼生风的女孩子转眼成妖成魔,大方且有福的女子转眼成为众矢之的。有些人不单单如此,甚至患有严重的“不热闹不欢快病”,人家上个吊还要穿戴整齐去围个热闹,好好的孩子活着却巴不得人家死了找个借口高兴高兴。

书前的我义愤填膺简直就差急得跺脚。不禁要问了,萧红呢?把这些不如意道得那么明了清晰的人,她又该在笔后默默叹了多少气呢?我可以感受得到,她对那些人不乏怜悯。她是宽容的,然后又有声色地向人们展示民族背后的深刺。

我说这书是吸引我的。可以明朗温和得入天腾云,亦可以犀利得恰到好处。笔有风骨,书有书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九

生死场讲述的是困难时期乡村人家的平凡生活到后来发生了悲剧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小乡村。小乡村里不仅景色美,人们的心灵也美,男人们早晨在一起割麦、种地,傍晚一起聚在屋里聊天,或者谈一些秘密,谈秘密就把屋门锁上,轻声谈。妇女们上午就在家做农活,不出门,傍晚亲朋好友来串门,就一起唠嗑儿。孩子们更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上午结伴去玩耍,玩的地方很多,麦尝菜圃……全被他们霸占了。有时父母要求孩子帮着干农活,小孩们也很情愿,干起活来非常带劲。小乡村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村中偶尔传出一些新闻:二里半的羊丢了、罗圈腿替麻面婆摘瓜被二里半训斥、赵三的“镰刀会”失败、赵三蹲进了牢房……偶尔还传来一些噩耗:王婆服毒、小金枝惨死。但事情过去也就算了,乡民们也没有惦记着。村里人就这样过着日子,哪怕庄稼全死完了或放弃农业这行了,人们也会再想办法维持生活。例如赵三在家里编了鸡笼到城里去卖,带着儿子平儿上街吆喝,眼看生意越来越好却又落败了,家里堆满了鸡笼,赵三别提多生气,可这事又过去了。十年后,乡村一仍其旧,洋鬼子兵来扫荡了,文章就在此进入悲剧。鬼子越来越猖狂,变的肆无忌惮,老赵三带着全村人民竭力反抗,平儿长大了,罗圈腿也是。但罗圈腿被滥杀无辜的鬼子残害了,他母亲也是。庄稼毁灭了,村民们饥寒交迫,金枝跑到城里去挣钱。日子愈来愈不好过,老弱病残的母亲让金枝去做尼姑,可尼姑院里的主持走了。李青山是“红枪会”的队长,“红枪会”失败后,李青山要逃到城里住了,二里半也跟着去,临行那天的二里半与自己唯一的羊告别,步履蹒跚着走了。

这是一个多么惨绝人寰的故事啊!原本好好的村庄被残忍的鬼子毁灭了。我对侵略者的仇恨加深了,当侵略者再次踏进我国领土时,我必定会勇往直前、奋勇抗敌、保卫祖国。现在的我只有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才能将自己的绵薄之力奉献给祖国。困难时期生活很艰难,再想想今日不愁吃、不愁穿,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我们,就更应该同情困难时期的人们,就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十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萧红作品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次翻开萧红作家的书,我是带着崇敬的,崇敬里还夹杂着一丝喜悦。当看到第一行字时,我便被这高妙的文笔深深吸引。我看的《呼兰河传》是分两大事件的。《生死场》便把我引进了我从未经受过的地方。

细腻的文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人物。丑陋却朴素的面婆,粗使却善良的二里半,美丽却可怜的月英……太多的人物了,有些人的性格特点并不突出,但却无疑是最真实人的写照。最使我感慨的还是月英。她是村里最美丽的女人,她家也最穷,她是如此温和,生就是一双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目光,好比落在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可是上天却赐给了她最悲惨的命运,她患上了瘫病,并且一个月比一个月重。起初丈夫还为她烧香拜佛,悉心照料。但渐渐的却不在管她,她就像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瘦弱柴,甚至臀下都腐了,小蛆虫在那里活跃,她的身体变成了小虫们的洞穴!读到这时,我曾潸然泪下,这些乡村的女人哪个不是命苦,可怎么会仅仅只有这些呢!日本鬼子的来临使她们雪上加霜,最后,这村里的人们战死的战死,惨死的惨死,只剩下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渐渐走远……这些看似虚幻的故事有哪个不是旧社会真实的写真?萧红,你以细腻的文笔像我们展示了历史的长河,怎能不令人敬佩!现在的我们翻阅岁月的史书是何等惭愧!

很难以置信的是第二篇《呼兰河传》,你却以另一幅新面孔展现在我们眼前。童年的你任何人都不疼爱,却偏偏祖父对你疼爱有加。你在世外桃源里是玩得如此愉悦,令我看着也深深被感染。最吸引我的是你摘玫瑰和祖父开玩笑的故事。童年想必是任何人都爱的吧,你真大胆,摘了几十朵玫瑰花悄无声息的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于是便不断笑。祖父也是童心未泯啊,竟还傻傻地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我看着也笑得合不拢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快乐的日子总是不长久的,祖父去了,快乐也去了,那些难忘的往事只能成为回忆,离别总是痛苦的,正如她所写:“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仿佛上天真的是不尽人意的,萧红还这么年轻却已去了,也许人们都在惋惜,但我认为,她是快乐的,她此时定然在和祖父玩耍,她是毫无忧愁的。

人生会有那么多往事莫过于那些难忘的人。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

散文。

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很难过,似乎总觉得有一只小虫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内心,好想哭一场,为这些生生死死的农民们。想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更不会有战争,我们是如此的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珍惜吗?或许,那个年代的动荡已经离我们好遥远,很遥远了,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要从历史中寻找道路。

我刚开始读《生死场》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生死场》,它的内容是什么,当我读完后,我才明白他讲述的是农民们的生生死死,以及,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在《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又是什么呢?是生存。他们可以为了生存把亲情,爱情抛掉。在菜场中有一个片段:母亲以往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地,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生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一切生死都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因为那都是时代的特性。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个和平时代出个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萧红在《生死场》中,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还写出了蓝天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血土上铁一样中的战斗意志。在文中,一开始我就挺欣赏赵三的,因为他敢于参与到镰刀会中与地主对抗,虽然后来因为一些意外而放弃,但他却有勇气起来反抗。在最后,赵三变成了找三爷,他老了,但依然鼓励年轻人起来反抗,去参加革命。还有二里半,他在最后毅然决定去找革命军,他们的精神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不屈的一致与反抗日军的斗志和民族气节。

那个年代动荡不已,在萧红悠缓的调子下,我看到的是一种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这种生死反映出人的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悲,大喜,大爱,大恨。

人生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死而来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实,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追逐,在追逐与被追逐的人群中完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升华,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有足够大的舞台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十一

热爱文学的人总会熟知萧红,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文学造诣的高深和爱情惨淡的痛心,仅仅31年的生命旅程让萧红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个标志,最有影响力的女传奇。她从开始写作到去世,创作生命一共只有,绝大部分时间都过着居无定所、贫病交加的生活,然而,她竟然留下了百万多字的作品,包括《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传世之作。如此看来,她不但天才,而且有着超人的勤奋。最近的《黄金时代》,《萧红传》等电影把她的形象搬上了荧屏,让更多的了人熟知了她,短暂时光中经历的坎坷与磨练。

很多人写过萧红的人生,这次李琦老师的作品也极为精彩,萧红的成就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贡献,爱情和向往自由的历程为传奇人生留下为人称道却十分悲情的一笔。本书的这篇序章极为的精彩,语言的运用,情节的提炼,完全是整本书的一个提炼和纲领。“她美丽纯洁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绚烂的烟花,只在天空绽放出一片冷艳,转瞬便归于冷寂,她把凄婉苦难的命运活成了一串动人的歌谣”。8个章节,描述了一生的跌宕起伏和感情的纠葛。

我觉得萧红的“苦命”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封建家庭、殖民社会的重压,旧中国一个女人生而俱来的悲惨命运,似乎难以避免;可是更深刻的伤害恰恰是她爱着的人所带来的。这就让人感到特别悲哀。年少时候,觉得萧红怎么那么笨,如花的生命,总是带着悲剧的色彩。如今,随着时间和阅历的累积,越来越能明白她的执着,欣赏她那种越爱越勇的心态。现在深深觉得,在爱情里,傻瓜总是更可爱一些。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十二

伴随着深夜的灯光,萧红的文字缓缓流淌在心间。怀着崇高的敬意,我默默感受着她那淡然的语气中难以言说的寂寞与悲凉。

萧红的文字细腻而朴实,她笔下有北方苍茫大地上严冬凛冽的天气,有八月乌鸦飞过的凄厉啼鸣,有绚烂多彩、变化万千的火烧云,还有祖父花园里充满生机的小虫和小花。她那细致入微的描写,给我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精彩的台子戏、热闹的放河灯,为我打开认识上个世纪民俗世界的大门。她常常用朴实无华却极具表现力的文字,在漫不经心之余抒发点滴情感。这文字却如同缠绕着的藤蔓深入人心,令人体会浓浓的悲凉之感。我常想她的文字或许正如她笔名中的“萧”字,蕴含着无限萧条和无尽的凄凉。

萧红笔下的.人物,每一个都是鲜活立体,极富个性的独特生命体。读她的文字让我们如同与人物面对面共同渡过一段难忘时光。无论是给予她毫无保留疼爱与关怀的祖父,性情古怪爱偷东西的二伯,还是回忆里谈笑风生、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形象。后花园中祖父爽朗的笑声和幼年萧红顽皮的身影,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初冬早晨弟弟“深色的眼睛”温暖了姐姐的心,也触动了我,顿觉内心柔软。萧红用敏锐的眼睛洞察一切,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人物之间流连。我恍然发现萧红并不孤单,这么多鲜活的人物陪她一同对抗孤独,也是一种安慰!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十三

这本萧红的名家读本格外好看,尤其是她的写作风格,使我像是在和一个充满童真的小孩子一起玩耍一样。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写了在萧红幼年时最难忘的两方面内容——祖父、园子。

萧红小时候家里有个园子,成了她和祖父的天地。院子里有各色的昆虫,一棵神奇的大榆树和各种各样的蔬菜。在园子里,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那里的她和祖父也都轻松自在。

萧红童年的天堂在园子里、在自然中、在无拘无束的天地间。其实,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幸福的乐园!以前奶奶在别处的一个小房子,那也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奶奶的房子在一楼,有个小院子,背面有座大山,我隔三差五就忍不住去奶奶那儿。

奶奶那儿是我美食的天堂。我一去奶奶那儿,奶奶就给我做好吃的,最好吃的是炸虾片和烤土豆片了,那香喷喷的味道直在饭厅里打转,使我总是赖在那儿不走,也不知为什么奶奶做的总是那么好吃,一定是奶奶抓了只馋虫放在我肚子里,按时向她报告我今天又想吃什么了。

奶奶那儿也是我游乐的圣地。别看那儿是奶奶家,可也有专属我的乐土,窗台就是其中一部分。我从厨房拿几棵大蒜种在窗前,不几天,被水泡着的大蒜就发芽了!一丛丛一簇簇的蒜芽把整个望向后院的窗装扮得绿油油的,又像是一个创意十足的画框,把后院这幅美丽的油画收在其中。

后院是我的大本营,那里种着许多瓜,南瓜、倭瓜、丝瓜,样样不少,它们弯曲盘绕的蔓挂在铁丝围栏上,真是有几分懒惰,不自己立住,偏要别人支着。还有一棵樱桃树,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只有七月份能结出几个红红的小果子,水灵灵的,甚是可爱。最令我难忘的是我的小狼狗“花花”,我把它抱回来的时候,才一只鞋那么大。白天我一上院子里,它就又摇头又摆尾的,使劲讨好我。过了几天,我才发现它的乖巧是装出来的。晚上是它最调皮的时候,一到晚上,就上这家转转,那家望望,好像把整个后山下的空地都当成了自己的家。

合上萧红的书,我发现太阳在童年的园子里是特别大的,我童年的太阳在生命的园子里也是特别大的、特别暖的、特别美的!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十四

祖父总是有点变样子,他喜欢流起眼泪来,同时过去很重要的事情他也忘掉。比方过去那一些他常讲的故事,现在讲起来,讲了一半下一半他就说:“我记不得了。”

某夜,他又病了一次,经过这一次病,他竟说:“给你三姑写信,叫她来一趟,我不是四五年没看过她吗?”他叫我写信给我已经死去五年的姑母。

那次离家是很痛苦的。学校来了开学通知信,祖父又一天一天地变样起来。

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象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一面哭着一面抬头看他凹陷的嘴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象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

我联想到母亲死的时候。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又娶一个新母亲来。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

“到院子去玩玩吧!”祖父说了这话之后,在我的头上撞了一下,“喂!你看这是什么?”一个黄金色的桔子落到我的手中。

夜间不敢到茅厕去,我说:“妈妈同我到茅厕去趟吧。”

“我不去!”

“那我害怕呀!”

“怕什么?”

“怕什么?怕鬼怕神?”父亲也说话了,把眼睛从眼镜上面看着我。

冬天,祖父已经睡下,赤着脚,开着纽扣跟我到外面茅厕去。

学校开学,我迟到了四天。三月里,我又回家一次,正在外面叫门,里面小弟弟嚷着:“姐姐回来了!姐姐回来了!”大门开时,我就远远注意着祖父住着的那间房子。果然祖父的面孔和胡子闪现在玻璃窗里。我跳着笑着跑进屋去。但不是高兴,只是心酸,祖父的脸色更惨淡更白了。等屋子里一个人没有时,他流着泪,他慌慌忙忙的一边用袖口擦着眼泪,一边抖动着嘴唇说:“爷爷不行了,不知早晚……前些日子好险没跌……跌死。”

“怎么跌的?”

“就是在后屋,我想去解手,招呼人,也听不见,按电铃也没有人来,就得爬啦。还没到后门口,腿颤,心跳,眼前发花了一阵就倒下去。没跌断了腰……人老了,有什么用处!爷爷是八十一岁呢。”

“爷爷是八十一岁。”

“没用了,活了八十一岁还是在地上爬呢!我想你看不着爷爷了,谁知没有跌死,我又慢慢爬到炕上。”

我走的那天也是和我回来那天一样,白色的脸的轮廓闪现在玻璃窗里。

在院心我回头看着祖父的面孔,走到大门口,在大门口我仍可看见,出了大门,就被门扇遮断。

从这一次祖父就与我永远隔绝了。虽然那次和祖父告别,并没说出一个永别的字。我回来看祖父,这回门前吹着喇叭,幡杆挑得比房头更高,马车离家很远的时候,我已看到高高的白色幡杆了,吹鼓手们的喇叭怆凉的在悲号。马车停在喇叭声中,大门前的白幡、白对联、院心的灵棚、闹嚷嚷许多人,吹鼓手们响起呜呜的哀号。

这回祖父不坐在玻璃窗里,是睡在堂屋的板床上,没有灵魂的躺在那里。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可是怎样看呢!拿开他脸上蒙着的纸吧,胡子、眼睛和嘴,都不会动了,他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了?我从祖父的袖管里去摸他的手,手也没有感觉了。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

祖父装进棺材去的那天早晨,正是后园里玫瑰花开放满树的时候。我扯着祖父的一张被角,抬向灵前去。吹鼓手在灵前吹着大喇叭。

我怕起来,我号叫起来。

“咣咣!”黑色的,半尺厚的灵柩盖子压上去。

吃饭的时候,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园中飞着蜂子和蝴蝶,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可是十年前死了妈妈。妈妈死后我仍是在园中扑蝴蝶;这回祖父死去,我却饮了酒。

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在这期间我觉得人是残酷的东西。父亲对我是没有好面孔的,对于仆人也是没有好面孔的,他对于祖父也是没有好面孔的。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他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渐渐也怕起父亲来。

母亲也不是穷人,也不()是老人,也不是孩子,怎么也怕起父亲来呢?我到邻家去看看,邻家的女人也是怕男人。我到舅家去,舅母也是怕舅父。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我饮了酒,回想,幻想……。

以后我必须不要家,到广大的人群中去,但我在玫瑰树下颤怵了,人群中没有我的祖父。

所以我哭着,整个祖父死的时候我哭着。

(署名悄吟,刊于1935年7月28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十五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十六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他不完全,只是真正的鲁迅的一部分,萧红写的这篇文章,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神一般的人物,中国文坛的传奇:鲁迅。

朋友们时常谈到寂寞,在像这样的冬夜里我也是深感寂寞的一人。

我们常觉得缺少什么似的,常感到一种未曾填满的空虚。我们也许是在心胸里描写着华丽的舞台,美妙的音乐或新鲜的戏剧罢,眼前向我们躺着的呢,只是一条冰冻的道路;虽然路旁未必没有几株裸树,几个叫花子,几堆垃圾或混着黄灰的残雪,然而够荒凉的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心灵泛起涟漪。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他用“借一斑而略知全豹”的手法,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提炼情节,揭示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鲁迅的小说提供了外为中用,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发展我国新文学的经验,还提供了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兼有浪漫主义的手法,吸收其他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营养,使艺术方法多样化的经验。他以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实践,实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变。

对于作者的这篇文章,我想多少会有一点个人的情感在里面,萧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的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不管真实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勇士,但他一定是看透了中国这个社会。鲁迅所具有的批判精神是我么这个社会最最欠缺的。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篇十七

萧红。

散文。

有着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对生命之旅的独语、精神诗性的表达的特点。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萧红散文读后感,希望您喜欢!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很难过,似乎总觉得有一只小虫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内心,好想哭一场,为这些生生死死的农民们。想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更不会有战争,我们是如此的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珍惜吗?或许,那个年代的动荡已经离我们好遥远,很遥远了,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要从历史中寻找道路。

我刚开始读《生死场》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生死场》,它的内容是什么,当我读完后,我才明白他讲述的是农民们的生生死死,以及,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在《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又是什么呢?是生存。他们可以为了生存把亲情,爱情抛掉。在菜场中有一个片段:母亲以往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地,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生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一切生死都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因为那都是时代的特性。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个和平时代出个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萧红在《生死场》中,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还写出了蓝天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血土上铁一样中的战斗意志。在文中,一开始我就挺欣赏赵三的,因为他敢于参与到镰刀会中与地主对抗,虽然后来因为一些意外而放弃,但他却有勇气起来反抗。在最后,赵三变成了找三爷,他老了,但依然鼓励年轻人起来反抗,去参加革命。还有二里半,他在最后毅然决定去找革命军,他们的精神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不屈的一致与反抗日军的斗志和民族气节。

那个年代动荡不已,在萧红悠缓的调子下,我看到的是一种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这种生死反映出人的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悲,大喜,大爱,大恨。

人生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死而来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实,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追逐,在追逐与被追逐的人群中完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升华,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有足够大的舞台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

第一次翻开萧红作家的书,我是带着崇敬的,崇敬里还夹杂着一丝喜悦。当看到第一行字时,我便被这高妙的文笔深深吸引。我看的《呼兰河传》是分两大事件的。《生死场》便把我引进了我从未经受过的地方。

细腻的文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人物。丑陋却朴素的面婆,粗使却善良的二里半,美丽却可怜的月英……太多的人物了,有些人的性格特点并不突出,但却无疑是最真实人的写照。最使我感慨的还是月英。她是村里最美丽的女人,她家也最穷,她是如此温和,生就是一双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目光,好比落在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可是上天却赐给了她最悲惨的命运,她患上了瘫病,并且一个月比一个月重。起初丈夫还为她烧香拜佛,悉心照料。但渐渐的却不在管她,她就像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瘦弱柴,甚至臀下都腐了,小蛆虫在那里活跃,她的身体变成了小虫们的洞穴!读到这时,我曾潸然泪下,这些乡村的女人哪个不是命苦,可怎么会仅仅只有这些呢!日本鬼子的来临使她们雪上加霜,最后,这村里的人们战死的战死,惨死的惨死,只剩下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渐渐走远……这些看似虚幻的故事有哪个不是旧社会真实的写真?萧红,你以细腻的文笔像我们展示了历史的长河,怎能不令人敬佩!现在的我们翻阅岁月的史书是何等惭愧!

很难以置信的是第二篇《呼兰河传》,你却以另一幅新面孔展现在我们眼前。童年的你任何人都不疼爱,却偏偏祖父对你疼爱有加。你在世外桃源里是玩得如此愉悦,令我看着也深深被感染。最吸引我的是你摘玫瑰和祖父开玩笑的故事。童年想必是任何人都爱的吧,你真大胆,摘了几十朵玫瑰花悄无声息的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于是便不断笑。祖父也是童心未泯啊,竟还傻傻地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我看着也笑得合不拢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快乐的日子总是不长久的,祖父去了,快乐也去了,那些难忘的往事只能成为回忆,离别总是痛苦的,正如她所写:“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仿佛上天真的是不尽人意的,萧红还这么年轻却已去了,也许人们都在惋惜,但我认为,她是快乐的,她此时定然在和祖父玩耍,她是毫无忧愁的。

人生会有那么多往事莫过于那些难忘的人。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0820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