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阅读的反思过程,可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探索。要写出一篇更深入的读后感,可以与他人交流和讨论,从不同角度获取更多的思考和观点。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看看不同读者对书籍的解读和感受如何吧。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一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聆听着蔡琴的一首《读你》,手捧着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此情此景,让我沉醉其中。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老师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让教育熠熠闪光,让我对投身教育的脚步更为执着而坚定。于漪老师期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忙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带着兴奋,我走进书中,探寻着于漪老师心中的“爱”与“人”的真谛。
教育需要怎样的“爱”?
为人师者,我们都明白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
“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取,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下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仅是职责,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用心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何为真正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新课改开始就已经植根入每位教师的心中,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呢?于漪老师谈起“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应试教育,总是很忧虑。在她眼里,人是最宝贵的,每个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只有一次,把时间耗费在无穷尽的练习题上,忽略了自由阅读,失去了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于漪老师的语文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原先看到命题作文就会哭鼻子的学生,在于老师的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用心分子”;有一个学生在听了她的讲课后,不仅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文艺节目剧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学生,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成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如何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语文的核心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礼貌人;教师的重任在于一肩挑着学生的此刻,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这就是一个从教60年的教师一生中不断发展着的教育理念,因为她的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学生。
于漪老师,足以称之为中国教师的形象代言人,教育改革的创造实践家。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我想,能读懂于漪老师,教育的梦想就会离现实越来越近了。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二
肖培东老师这本书谈语文教学、谈教育感悟,谈人生、谈生活,浅唱低吟,字里行间流露着美。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但我还是粗浅地学习感悟到教育、教学的美好之术和做人、生活的美好之道。
1.耐心、爱心,坚持、思考。
“没有人永远是一块石头,而且,石头也是能唱歌的。”
“不埋怨、不抛弃,教育就是耐心加智慧。”
“教育的幸福不是熬出来的,是爱出来的。”
“坚持就像一条悠长的山路,我们走着走着,走出无限荒凉,又走出无限繁华。”
“天才一定也是勤奋者,但是,他不单单依赖机械的进球记录,而是在内心深处融化了足球的所有灵魂。”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2.简约,凝练,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堂课要想升级,就必须走向简洁大气。”
“课堂要处理好大小的关系:大,用主问题来搭建,在整体上用尽心思;小,进入文字语言的深处去品味,在细节上下功夫。”
3.课堂评价关注过程和态度。
“真语文,还得真评价。真选拔,还要真名次。”
“一个不当的奖励会迷失前方的星辰,一次真实的落后则会催放一路的花香。”
当课堂上不假思索的脱“掌”而出习以为常,廉价了自己也廉价了同学们的掌声。课堂要让掌声“真”响起,掌声里有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掌声外有冷静的头脑、审慎的态度。评价不是最终结论,而是鼓励和点拨,是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二、做人、生活的美好之道。
1.谦逊低调。
肖培东老师冲淡谦和、恂恂儒雅,幽默有趣、自信自然,如一株美丽的树,静静地、温和地绽放美好,播撒美好。反观自己,总是很急躁。最美丽的往往最低调。静水流深。安静最有力量。默默地学习修炼吧!阅读,写作,沉淀,积蓄。
2.洒脱高效。
“站上讲台,我是学生的阳光;走出学校,我有自己的幸福。这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态。”
高效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把高效积攒的慢时光,给自己爱着的人、爱着的事。
3.同向同行。
“一群人,一群彼此相知的人,可以走得又快又远又安全。”
“人,被需要是一种辛苦,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回馈。”
感谢同向同行的伙伴!读读写写是我们的快乐,相知相惜是我们的快乐,需与被需是我们的快乐!
向美而行,携美而行!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行走的美好!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三
近几天,我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所著的《教育的姿态》一书,文中阐述了于漪老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在于漪老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子,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子。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人一定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
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于漪老师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去爱每一位学生,只有我们爱他们,他们才会爱我们。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送出你的真心,用爱与学生去交流,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当我们做到了这些,就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今后,我会把书中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四
如果语文课上成这样,我想孩子们会喜欢的。如果语文课上成这样,我想老师们幸福感会爆棚的。肖培东老师在《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书的“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悟的心”这一章节中,诗意地向我们阐述了语文课也可以如此美。
曾几何时,谈语文色变,孩子们不喜欢上语文课,就连语文老师自己都怀疑自己所上语文课的价值。其实啊,是他们自己都没有爱上语文,又如何教出爱语文的学生呢。语文值得我们爱吗?必须的。当然,前提是你是爱生活的人,因为语文即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这句话放在语文教育上,再贴切不过了。我们在语文中解读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升华语文。语文里有清香麦草,语文里也有皎洁月光。用一颗诗心来生活,更要用一颗诗心带领孩子们走进文字的王国里。这样的语文,很美!
帕克·帕尔默曾说过: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于教师内心的呼唤。简单一点说,文本应该先在教师身上发生化学反应,然后才能真正在学生那里产生效应。老师首先要让文字打动自己,然后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与其说一堂课是面向学生的,不若说教师也在每一节节语文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如此看来,迈进课堂前,我们得好好地钻研文本,要相信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自己激活了文字的血肉,才能把一个个教学镜头镶嵌在学生的生命记忆里。
借用书中提到的曹勇军老师的一句话来时时激励自己:课堂是理想和现实的交织,如一朵莲花,生长在泥中,花瓣和花苞却伸向天空。
如此这般,语文课也很美!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五
安静的夜晚,难得的闲暇时光,坐在靠着窗户的桌子前面,手边放着刚刚阅读过放下的书,肖培东著的《教育的美好姿态》,阅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之前在关注的微信公众号里读到的一篇同名文章,由于自己是做老师的,而且文章是有关教育的,所以里面的颇具诗意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我,并且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有好几次都有想看这本书的冲动,于是就在网上搜索决心买下了这本书,心心念念已久,终于拥有的感觉真好!
翻阅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大部分其实写的都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章,它虽与我所学和所教的专业不同,但作者对于课堂的教学和思考以及作者那横溢的文采和才华让我深深折服,每一篇诗意的文章叙写都蕴藏着作者对教育和学生深深地爱,我不忘初心里产生一种由衷的钦佩感,我也曾在心里想: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难道它就是平时上课就拎起课本教书下课就休息的重复的做着同样的事情吗?以至使自己渐渐的感觉到枯燥无聊而慢慢地学会抱怨?而今阅读这本书终有答案“教育应该是美好的,美好的上课姿态,美好的教学方式,美好的和学生们相处,美好的教会他们学会知识,美好的生活”,就如作者所言:“站上讲台,做学生的光,走出学校,就拥有自己的幸福!”
书的封面上印写着我一直很喜欢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话:“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它和那句我经常听到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无论走的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还记得儿时还正在上学的时候,曾无数次羡慕那站在三尺讲台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老师,那时在我的心里认为老师们是那么的学识渊博,知道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并且也总是能够把调皮的我们管教的`服服帖帖,把我们的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于是,就在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个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老师的梦想,像我的老师们一样教书育人,做学生们的光。
两年,在时光的河流中,没有人知道,我自己曾不断地在思索,也曾不断地去寻找,尽管在教学的路上还不尽如人意,有时还会不知所措,距离成为一名优秀的好老师总是还有差距,但我不会放弃心中所求,坚定内心,也要不断努力,为了那一双双灵动地散发着光渴求知识的眼神,为了自己能在拥有的这份工作中做的更好,也为了让自己不迷失那深藏于心底的梦!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六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老师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让教育熠熠闪光,让我对投身教育的脚步更为执着而坚定。于漪老师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带着兴奋,我走进书中,探寻着于漪老师心中的“爱”与“人”的真谛。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教师应有的另一个姿态便是敬畏生命。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位学生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教师敬畏每们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尊重;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呵护;就因为敬畏,他们会研究。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七
诚挚的希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觅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回忆与情缘”6个章节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作为一名年青的教育作业者我感动于于漪先生对教育作业的无限酷爱和崇高的任务感,在言外之意我更深深感触到了老一辈教育作业者希望教育要回归“爱”和“人”上,去协助学生完成精力的提高和生命开展的诚心。
在机场,我和从事学生心思研讨的郭教师闲谈,说起了班里满是负能量令我忧虑的小高,他的一句话却让我醍醐灌顶,一会儿清醒不少,郭教师说:“一切的心思教导都是建立在信赖上的。”其实道理都懂,但当身处窘境时,咱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寻求到救赎,在面对的“小高”这个特别的个别时,我更多的是希望能够马到成功,找到一种特效药去救赎这颗孤单的魂灵,但此时经郭教师一提示,我忽然想到了于漪先生在《教育的姿态》中写到:“教育本是源源不断的作业,最忌讳急于求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便是告知咱们,教育不是一蹴即至、马到成功的……咱们看西南联大,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分,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几十年后,现在的院士有许多都是西南联大走出来的。教育不是你今日种子撒下去,明日就长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教育原本便是进程,在这个进程中,要教授常识,培养能力、开展智力、陶冶情操。”
那天回去,我把广州买的特产拿了一些给小高,我塞进她的口袋伪装随意的说:“张教师去广州出差,给你带了点吃的。你记住带回去吃哦!好了,好好回去上课吧!”看的出来,孩子满是疑问,但我却什么也没有说破,就如于漪先生说的:“咱们的教育便是要翻开学生的心门,教育是教心的作业,不知己无法教心”。小高这个个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将自己的心门关闭了起来,谁都走不进去,那既然如此,我就只能从细小的当地下手。这些手信她能接受也好,不能接受也罢,现在我能做的就只要这些,其他的就交给时刻吧,希望在源源不断的韶光里,我能收成到小高对我的信赖,渐渐翻开心门。但在这儿咱们需求切忌的是,于漪教师所说的“源源不断”是指有教育行为的循循善诱而并不能把撒手不管当作静待花开。于漪教师以为,一个人常识的缺点能够用品德补偿,而品德缺点是无法用常识来补偿的。所以咱们在教育中需求去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从他们的生长规则施以切合身心开展的教育。小高此时的心里是关闭起来的,假设咱们静待花开那或许在她还不太老练的自我知道中会歪曲对国际的了解与知道,所以我希望经过自己一些暖心的行为让她对这个绝望的国际从头燃起希望,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己,知己要敬畏,或许小小的手信起不了什么大效果,可是我想此时的我便是在孩子心灵深处耕耘,或许今日还不能收成,但一天天的堆集,一次次的尽力,一点点的引导,总会让有些让我惊喜的,比方昨日课堂上她那仔细的容貌,比方她那嘴角扬起的笑……此时,我坚决地以为:“挑选了教师便是挑选了崇高”!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教师唯有用一颗“爱生”之心把握其生长规则,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实在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干实在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我想走近于漪先生,细读《教育的姿态》让咱们愈加坚决“用心耕耘,以期收成”的教育抱负。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愿咱们每一位教育作业者都能像于漪先生那样,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永久坚持行走的姿势。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八
我的案头放着肖培东教授的一本专著《教育的美好姿态》。一打开,便不忍释卷。书中肖培东教授用十五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诠释着他的语文生命。尤其是独特的课堂设计,奇特的课堂手法,富有深意的追问,贯穿课堂的朗读竟然都是那样的震撼人心。我也终于明白:原来,这才是语文课堂正确的打开方式。
捧读新书《教育的美好姿态》,我内心的浮躁与萎靡被轻轻地涤荡,肖培东教授的文字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我带向一个神奇的地方。
“你怎么样,你的课堂便怎么样。你,是你的课堂。你是挺拔的,你的课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庄的,你的课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养,你的课堂就隽永悠远;你朴素又不失文艺,你的课堂就芬芳却不妖娆……”肖教授的文字简洁、唯美,生动而有哲思,这开篇的文字就足以能够成为吸引我的理由。
我被深深地陶醉了!
我似乎是第一次瞬间发现文字的清丽,语文的美好,课堂的美丽。“你读散文,唇齿间留下文字的芳香;你读诗歌,眼眸里写有飞扬的诗韵;你读小说,世界为你开了一扇窗;你读哲学,人生给你另一种思考。”的确,只有阅读,才能滋养我的干瘪空洞;只有阅读才能稀释我的尴尬无力;也只有阅读才能治愈我的肤浅单薄。语文教学的起点是阅读,而我单薄的阅读只能拼凑出我摇摇晃晃的课堂。
《金色花》课堂上,语文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留给了训练,留给了作业,读不得法,读不动情,肖教授遗憾于课堂上爱的声音的缺失,他提醒我们在文字里去寻觅伟大辛苦的母亲,指引学生钻进母亲的温柔里,去感受世上一切美丽的感动,然后去呼吸泰戈尔的文字间弥漫的浓浓的爱的气息。
肖教授上《植树的牧羊人》,姐姐坐在他的课堂,安安静静,与学生一起读老人种树的细节,当年那一个个天寒地冻的冬夜,那一条条沙沙作响的黄泥路,那一块块飘香的小酥饼瞬时在课堂上苏醒。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此刻也变成了父亲的模样,脊背成弓,在荒芜的高原上孜孜种树,繁盛的枝叶绕住了他的白发,葱茏了子女的生命。
《春酒》课堂上,姐姐读:“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他的眼前又浮现出母亲倚门而立,孤苦地看着落日西沉,看着大树睡去,把荒芜的日子酿出春酒般的芳香。而那个望穿千山万水,终愿在静默的流年里守得一隅安暖的就是他和他的姐姐。
《请帮我发现我真正的原形》一文中,肖教授提醒我们:语文课,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老老实实”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发出真实的声音。对于语文赛课的求“新”、求“艳”,肖教授说:“一个不当的奖励会迷失前方的星辰,一次真实的落后则会崔放一路的花香。”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不必为追求完美而让细节残缺,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细节,或许,这缺憾,就成了最可回味之处。语文教学,留下的应该是最真实的灵魂。
《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一文中,肖教授回顾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上的一个细节:千人会场,肖教授问了一个女孩“蹲”和“伏”能否互换位置,女孩一语不发,肖教授却没有放弃追问,换种说法问、轻托着她的手问,女孩始终倔强地不言不语,也不做“蹲”和“伏”的动作,肖教授故作冷淡地忽略她,却在下一个问题中听到了女孩细微的回答,肖教授立刻叫起她,她大声地重复了一次。我无数次被这样的环节感动——课堂上,老师没有居高临下的傲然,没有步履匆匆的赶进度,有的只是耐心的等待和真诚的关怀。正是因为有了“蹲下去”的情怀,肖教授的课堂上才会有学生一次次的“站立”。
“俯下身子蹲下去”是我应该努力追求的姿态。只有俯下身子,才能听到最真诚的声音;只有蹲下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才会有最平等的对话。学生的挺拔需要垫着老师的清醒和谦卑。
肖教授的《世界,别与我争夺》,让我泪湿眼眶,《母亲,编个春天给你》我深深感动于他的真情和依恋。肖教授就是这样:他,有情义,有情怀,有情感,有思想。正如叶君在为他写的序言中写的那样:“培东的文字恬淡,情真意切,不事雕琢,却也不失华美。透过文字,可以看到他对日常人事细致的观察与深深的体悟。而只有心地柔软的人才能教好语文。”
很庆幸,在这个太阳横行的季节里,我遇见了《教育的美好姿态》,肖培东教授的文字正如一泓清泉,从我的心头缓缓流过。又在我贫瘠而干涸的教学生涯里飘洒起了一场霏霏的甘霖,滋润着我的语文生命。而教育也应该是一种滋润。
愿我们,都能和美好,结伴而行。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九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聆听着蔡琴的一首《读你》,手捧着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此情此景,让我沉醉其中。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老师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让教育熠熠闪光,让我对投身教育的脚步更为执着而坚定。于漪老师期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忙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带着兴奋,我走进书中,探寻着于漪老师心中的“爱”与“人”的真谛。
教育需要怎样的“爱”?
为人师者,我们都明白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取,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下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仅是职责,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用心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何为真正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新课改开始就已经植根入每位教师的心中,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呢?于漪老师谈起“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应试教育,总是很忧虑。在她眼里,人是最宝贵的,每个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只有一次,把时间耗费在无穷尽的练习题上,忽略了自由阅读,失去了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于漪老师的语文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原先看到命题作文就会哭鼻子的学生,在于老师的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用心分子”;有一个学生在听了她的讲课后,不仅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文艺节目剧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学生,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成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如何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语文的核心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礼貌人;教师的重任在于一肩挑着学生的此刻,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这就是一个从教60年的教师一生中不断发展着的教育理念,因为她的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学生。
于漪老师,足以称之为中国教师的形象代言人,教育改革的创造实践家。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我想,能读懂于漪老师,教育的梦想就会离现实越来越近了。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十
窗外不时有鸟儿啁啾声,高楼林立间,于我,不啻于一种安静的欢喜。身子略有不适,谨遵医嘱,于是,这个周末,便在家里,难得的清闲下来。
原来语文可以如此美丽。原来教育随笔也可以流淌美丽的诗行。我的心屡次被惊艳到,肖老师的珠玉文章,让我用朝圣的心态阅读都不为过。一节作文课,在肖老师的沉思中,变成了令人迷恋的安静课堂;面对所谓的学困生,肖老师悄悄告诉我们:请给春天一点时间;接受了一节有挑战的公开课,肖老师睿智地写道: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忘初心……甚至于一个家长的短信,都可以成为生发教育感悟与哲思的源泉,然后就有了一篇读来如沐春风养眼怡心的美文。忽然悟了:如果一位教师能够以这样的文笔去记录,以这样的心态去反思,身列名师不远矣。
原来语文是我们美丽的世界。世间万物,又莫不是美丽的语文。在安静的夜里,一个人,守着钟表的滴答声,读完了这本书。却不忍释卷。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浅薄如斯,为什么自己的课堂苍白无力。原来,我始终把语文和生活生生地分离了开来。总是觉得语文是工作的内容,不是我自己的生活。今天,我忽然明白了,原来,语文,就是我们存在的世界啊。
所以,肖老师把年少走过的悠长小径化成语文,把飘香的酥饼嚼成文字,星光照耀的童年瘦成诗歌,泪水浸润的少年跌宕成小说……在他的眼里,那个植树的牧羊人就是勤劳的爸爸,那个把寒荒的日子酿成春酒般芳香的女人就是妈妈,那个终愿在静默的流年里守得一隅安暖的,是姐姐。那些冷暖从容的岁月,一叶知秋的遇见,落雪纷飞的寂静,悲欢离合的感怀,都是语文啊。甚至,肖老师上的公开课《老王》,那个佝偻的背影,让他想起了刚刚离去的父亲;他上《祝福》,那个白发苍颜、心双目失神的女人,让他想起了家里的老母亲……这样的情感投入,这样的满怀挚爱,怎么能没有感染力呢?想至此,不由得深深惭愧了!自己曾这样的去真情解读过一篇文章吗?曾这样投入地去研究过一篇文本吗?曾这样的去细腻感悟过生活,然后把种种还原成语文吗?就像万物皆可入诗,其实,万物皆是语文啊。只是,我们身为语文教师,却忘记了语文的源头是哪里,原来,是生活。
忽又想到,这样的文字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引起了同为教师的我的共鸣。如果一篇文章,可以触动孩子们的内心,他们也许才能真的有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收获。为什么今天的孩子大多都沉溺于游戏中而无法自拔?因为生活中、文字中,太少让他们得到认可的机会,太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果我们可以创造这样的契机,比如创作;如果我们可以引领他们得到更高境界的愉悦,比如读书;如果可以有更多的如果……那么,语文,或许真的就发挥了原本的效力了。但愿今天醒悟的我,可以。
感谢肖培东老师,感谢《教育的美好姿态》,让我发现了你的美——语文。就这样依恋,就这样行进,以最美好的姿态!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十一
当我翻看教育家、国家首批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时,我就心喜不已,对她有相见恨晚之意,仿佛遇见了知己似的。两天内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有感而发处就加批注和自己的感触,当杨晖老师说要做读书交流和分享时,我是主动请缨的,觉得吐一下心中的真言,才觉得对得起这本书,有利于理解和体验她的教育思想。
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共分6部分,77篇文章,包括每一部分后一篇编者手记。这6部分分别为“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盼”、“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人,活在价值体系中”、以及“记忆与情缘”。品味《教育的姿态》,我悟到了她美在高度,美在温度,美在厚度,还有她在行走在教育路上的姿态之美。
首先,《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高度。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的高度在于她认为:唯有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才会变得聪明,才会在较高的地方思考问题,而且心中总是有一团火,就会有旺盛的经久不衰的内驱力。她能一生苦中作乐,因为她一直相信学生的成长就是她的成就,别人的需要就是她的价值,在这个高度的姿态下,她认定的读书目的是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因此,她就为学校教育明确了这样的价值所在---培养的是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躁动多欲的现实面前,她能保持足够的清醒,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正因为这个高度,使她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有了推心的忧虑,也就有了竭诚的期盼。
其次,《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温度。于老师是一个慈爱的人,她主张“仁而爱人”,这种博爱让人温情满满,更让她的学生感动并受益终身。我有理由相信,于老师的学生一定是“仁爱”的人,因为她的学生具有“人”的样子,有人心、有人性、有情有义,能把握做人的底线。这种“人”的性格锤炼于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她与学生真诚相处,呵护他们,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换位思考,要求学生做到的她自己一定先做到。她的温度融化了孩子的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像于老师一样拥有人文色彩生命情怀及敬业精神,不仅“胸中有书”,而且“目中有人”,走近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自己学科素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师生心灵的共鸣,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琼浆滴灌学生德行与智性生命的成长。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力争让每一节课都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因为她认为现在的学习能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生命。向于老师致敬,向于老师学习,让教育姿态中的温度之美感化和净化人的心灵。
再次,《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厚度。一个教师若德行和学识兼备,那她的人生就有深度,若她又善于反思,她所展示的教育姿态美得一定有厚度。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她不仅善于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而且还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因为她深信课如果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着教师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她要求自己课一定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
于是,她思考,她求索。在她的教育生涯中有两个支柱,一根支柱是学而不厌,一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是反思。很多教师也包括我自己在内,之所以平庸是自己甘于平庸,既没有学而不厌,又不去探索实践,更懒于反思。所以,要想改变现状提升自己,学、思、行是关键。
还有我想说的是,《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她一直保持行走时的姿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教师,就是把课堂变成学生生命的培育场。学做教师,就要日复一日地在教育实践中把学生的生命质量放在自己生命的杠杆上去撬动。
作为育人队伍中重要角色的班主任,想把教育问题看得更清,就得站在高处。虽然我们只是小人物,无法有于漪老师那样的教育立足点,但是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情操,小人物有小人物的修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视野和眼界,把育人工作与爱国情怀相连,我们才会斗志昂扬。于是乎,我突然间顿悟班主任育人的真谛,不就是终身学习,在教育路上学思行,用自己的美好的德行去感染学生,用心灵去触动心灵,用人性去催化人性,与学生进行真诚对话,并以自己深厚的学识去启迪学生,启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激励他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从小要立志为建设美好家园和祖国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十二
陈鹤琴老先生说,孩子是充满活力和成长的,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成才,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记住了这句话。今后,我将以此为教学指导,通过生动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孩子应该被允许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没有哪个孩子不爱活动,也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
当他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有了实践的经验,他知道做事情的困难,从而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当一个孩子知道动手的好处时,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想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他做事情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整个人就会越来越自信。
“生教育”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说他的好话,也没有一个人喜欢别人说他的坏话。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理来鼓励孩子如何表现,如何学习。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知识点琐碎,学生的教育可以从细节入手,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但是声音条件很好,可以让他带同学去读课文。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他们在课前五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但字迹工整干净,对于这些好地方应该及时表扬。
人生最大的乐事,就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遇上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孩子才是真正爱孩子的。
《活教育》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值得仔细阅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十三
她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典范于漪。
对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接触于漪先生,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经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可以如此的崇高与伟大。
走上语文教学工作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时光,初为人师的忙碌、挫败与无奈,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定我从教理想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态》,细细读来不免感慨,时过境迁,对先生思想的领悟不觉也有了变化,唯一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伟岸的典范之态。
在当今时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发展成绩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迷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现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定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中国教育的第一线,她屹立于层层改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大众媒体的娱乐宣传,她对选秀比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比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间和青春,赚走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幻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以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学校办学的泛技术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话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先生满怀热情的构建学校的价值取向,为学校教育明确价值定位培育有中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范之姿更体现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输走不进孩子的内心,空洞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操练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成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本质探究,由低级而高级,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点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让阅读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成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典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十四
新的一天开始了,学生们背上漂亮的书包,迎着朝阳,开心地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时代的发展、节奏的加快,可能使得他们无暇去欣赏道路两旁的景色,然而,对于新的一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会学到哪些知识,他们依然充满着好奇,露出渴望的眼神。
来到了学校,走进了教室,他们将要在这间教室度过整整的一天。这一天,到底是快乐的一天,还是伤心的一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条生命,仅有一次的生命,他们的生命之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光芒,更有自己成长的规律与旋律。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努力呵护这“一朵朵鲜艳的、生机饱满的花朵”,让教室成为学生生命的培育场。
敬畏生命,去呵护每一朵花健康成长。“任何一个学生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经常上完课后叩问自己的灵魂:这堂课对学生尽职了没有?因为在每个孩子的成长中,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再来一次,你的每一堂课都在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于漪老师一直让两把尺子相伴,一把量自己的短处,一把量别人的长处,就这样努力来提高每堂课的质量,因为她深知每堂课都会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这是在努力呵护每一朵花的健康成长。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鲜活的生命个体,“分”只是衡量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无法去衡量学生的生命成长。每个教师都应敬畏生命,唯如此,我们才会真正地引导学生“激发生命的潜能,捍卫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带好放大镜,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生命如花,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更是一朵朵鲜艳的、生机饱满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花香,同时又有自己开放的花期。教育无选择性,无论孩子天资如何、基础如何,都要呵护,都要公平对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带好放大镜,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长善而救失。成绩优秀的学生不等于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情感、意志、品性等都已十全十美;成绩落后的学生不等于在其他方面也一定落后,没有优点可巡。更何况,学生是处于成长期的个体,他们的品性、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经历的丰富而发生变化、发生改变。每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花香,我们要用心呵护培育这些花朵,让他们的花香更加迷人。
锤炼课堂,让每节课闪烁智慧的光芒。学生每天走进教室,要上七八节课,“他们是否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学有方向、学有追求,不仅影响他们的发展、成长,更影响其生命的质量。”教师唯有去提高课的质量,才是真正地呵护学生的成长。精心备课、组织课堂至关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与科学的育人观。教书育人,育人为根本目的,而育人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锤炼课堂,让每堂课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张力,学生乐于去学习、乐于去参与、乐于去挑战,这样“即使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他们也不以为苦,兴之所至,乐在其中。”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提高生命的质量。
教室,学生生命的培育场。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十五
教育姿态,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呈现的态度、情感和个人特质。教育姿态对于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我作为一名教师的多年从教经历中,我认识到了教育姿态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从焦虑心态、包容姿态、激励力量、耐心与耐性以及自我反思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教育姿态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焦虑心态是教育姿态中的致命弱点。过度焦虑与自我压力会使教师的情绪不稳定,难以冷静对待教育问题,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和抑制学生的发展。在我刚开始教学时,由于缺乏经验,我常常陷入疲于奔命、焦头烂额的状态,无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然而,随着个人成长和经验积累,我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冷静、放松的姿态,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因此,我开始学着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建立正确的教育心态。
其次,包容姿态是教育姿态中的必要因素。作为教师,我们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宽容包容的心,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关注他们的个性和潜能,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包容姿态的重要性。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帮助。
第三,激励力量是教育姿态中的积极因素。激励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适当的激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在我进行教学时,我尝试将激励融入到每一个环节中,比如表扬学生的进步和努力、设立目标和奖励机制等。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四,耐心与耐性是教育姿态中的基本品质。教育是一项需要时间和耐心积累的工作。有时,学生的进步可能很缓慢,而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去等待和引导。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学习困难的学生,他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出消极抵触的情绪。刚开始,我感到一度力不从心,但我没有放弃他,以耐心和耐性引导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逐渐展现出了积极的变化,不再逃避学习,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需要耐心和耐性的重要性。
最后,自我反思是培养良好教育姿态的关键。教师应该经常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在我反思自己的教育姿态时,我会问自己:是不是针对每个学生都真正倾听和理解他们的需求?是不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是不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自我反思,我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姿态。
总结起来,教育姿态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认识并提升教育姿态,我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挑战,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培养正确的教育姿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十六
她已是80岁的耄耋白叟,有着60年的教育生计。至今,她仍然活泼在语文教育变革的第一线,据守“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育。“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言语不断地鞭笞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模范——于漪。
关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触摸于漪先生,是在校园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阅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能够如此的崇高与巨大。
走上语文教育作业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韶光,初为人师的繁忙、挫折与无法,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决我从教抱负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势》,细细读来难免慨叹,时过境迁,对先生思维的领会不觉也有了改变,仅有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傲岸的模范之态。
在当今年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开展“成果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苍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示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决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我国教育的第一线,她耸峙于层层变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群众媒体的文娱宣扬,她对“选秀”竞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竞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刻和芳华,赚走了他们的对错判别,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梦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故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校园办学的“泛技能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言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诚挚的希望,先生满怀热心的“构建校园的价值取向”,为校园教育清晰价值定位——培养有我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接受之重。
先生的模范之姿更表现在她站在人道的高度和文明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僵硬的灌注走不进孩子的心里,空泛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练习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生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实质探求,由初级而高档”,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念具有直指人心的力气,让阅览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干引发学生的共识,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生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模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十七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所著的《教育的姿态》一书,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当我们用永驻的痛心、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时,我们就会消除“火爆”和“急躁”,代之以“温柔”的方式去启发和诱导他们。也只有这样,才会让每一位家长放心地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上。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去爱每一位学生,只有我们爱他们,他们才会爱我们。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身边,聚集在你的周围,送出你的真心,发挥你的人格魅力,用爱与学生去交流,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当你做到了这些,你就能够让你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多少年来,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都在一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甚至是生命。所以,我们要学会奉献,把自己的一切都无偿地奉献给教育事业,不能要求回报,更不能因为想要得到回报而奉献,就只是单纯的奉献就好。
虽然我还只是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年多的新老师,但是我会在今后把我在书中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十八
教育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教师的教育姿态则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姿态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深远地塑造了他们的人格与价值观。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姿态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积极乐观的教育姿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教师的态度对他们的学习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教师以积极乐观的姿态面对教育工作时,不仅能够传递给学生正能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当我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时,他们更愿意接受我的指导和帮助,乐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教育姿态,给学生以力量和信心。
其次,宽容包容的教育姿态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情商。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犯错或存在不完美之处,这正是他们成长的过程。如果教师以一种苛求完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只关注他们的错误而忽视了他们的进步和长处,很可能会使得学生产生迷失和挫折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相反,当教师以宽容包容的姿态面对学生时,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与理解,他们将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商。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扰,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宽容包容的姿态,我发现学生们更加自信和开朗,与人相处也更加和谐。
再次,严谨细致的教育姿态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只有做到严谨细致,我们才能够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时刻保持学习和探索的状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能力。我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注重细节,精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这样的严谨细致,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责任感。
最后,正直诚信的教育姿态是塑造学生正直品质的重要保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积极、正直品质的使命。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以正直诚信的态度对待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偏袒也不歧视,我们才能够引导学生坚守正道,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时刻强调并践行诚信的原则,推崇真实、公正的教育评价,使得学生们对我的信任和尊重逐渐增加。通过建立正直诚信的教育姿态,我帮助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育姿态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积极乐观、宽容包容、严谨细致和正直诚信的教育姿态是我多年教育实践的心得体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相信这些姿态将帮助我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培养更优秀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09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