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说课稿(汇总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21:01:03
人口说课稿(汇总21篇)
时间:2023-11-29 21:01:03     小编:紫薇儿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怎样保护环境,营造一个绿色、宜居的家园?接下来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人口说课稿篇一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学会计算人口密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

[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

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

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

[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人口总数:1995年20xx年。

人口最多的省区和最少的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影响。

最大的省区。

人口分布界线最小的省区。

人口说课稿篇二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是对世界人文地理学习的开始,本课主要包括人种和人口两方面的基本知识,重在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居民”特点,同时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本节课教学容量和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将分两个课时讲解,本次主要说第二课时,包括“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两部分。

依据本节课知识构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能在“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上说出各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概念并能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和稀少地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正确世界观。

依据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重点、难点: 难点: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世界人口分布; 难点:世界人口分布存在密度差异的原因。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学习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我将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合作学习精神。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高,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使学生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人口与人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2)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一张有关外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的图片,并配有刘欢的《我和你》,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看75页三大人种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过渡)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特征,其中区别最明显的是肤色,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分为三大种族。

一、三大人种

(学生活动2):(展示 “世界人种分布图” ),你知道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儿吗?

师生的互相补充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填写表格。

肤 色

头 发

面 部

体 毛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浅白

金黄或棕色,呈波 状

眼球呈碧绿或灰褐色,鼻高、唇薄

欧洲、美洲、

大洋洲、西亚、中亚、南亚、非洲北部

黄种人

黄 色

棕 色

黑 直

眼球为黑色,面庞扁平

中 等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

黑种人

黑 色

黑,卷 曲

眼球为黑色,鼻梁矮宽,嘴唇厚

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部分地区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学生活动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扮演不同人种进行表演。

[过 渡]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 接]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

引言: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1、小组对抗赛:用语言描绘人口的疏密(人迹罕至、人烟稀少、接踵摩肩、人声鼎沸………….

[学生活动4]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课堂小结] 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

板书设计

人口和人种

三大人种

1、不同人种的体貌特征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1)稠密区

(2)稀疏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人口说课稿篇三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

[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

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

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

[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人口总数:1995年 20xx年

人口最多的省区 和最少的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影响

人口增长快

最大的省区

人口密度 人口国策

人口分布 界线 最小的省区

人口说课稿篇四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 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

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性认识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1)通过教授读图方法及步骤让学生在反复读图中真正掌握图表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通过课堂活动及问题思考明白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1课时(40分钟)。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1、 学会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的阅读方法(横纵坐标及曲线的含义)

2、 学会掌握柱状统计图的技能

一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二课堂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多媒体显示)pred 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2、[讲授新课]导入图片1.1世界60亿人口日,由书上的图片入手,并加入一些趣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

人口说课稿篇五

首先非常感谢组织了这次比赛,在过去的三个月内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对学生、课本、课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准备就像是农夫辛勤耕耘。在劳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收获的喜悦同时得到提升。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我耕耘历程。在《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这节课准备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选教材——备教材——备教学方法——进行公开课——教学反思五个环节。在教材的选择上基于以下考虑:

(1) 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角度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人口迁移是通过课本文字,插图这些静态的资源来反映人口迁移的动态过程。无法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上的体验。学习兴趣不高。而信息技术中动态的画面、视频可以帮助我更好的突破这些限制,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2)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本次信息技术大赛有生上课环节开始之前,学生知识水平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我在选课时尽量避免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偏重于选择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同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人口迁移。

(3) 从自身的优势考虑,这一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政治事件、历史材料、地理知识的相互交织。而这恰恰变成了我的优势。因为我们学校史地教研组是一个整体,与政治教研组办公室也只有一墙之隔。所以与别的学校老师相比,我可以很方便的从历史、政治老师那里得到很多帮助,更好的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整合。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对这节课的选择可谓“底气十足”为耕耘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有了底气,更需要精心的准备。在备课阶段,我重点分析了教材地位和作用,重难点和学生状况。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前一节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另一方面,它又是后一章中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与突破

【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

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原因。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原因。

【突破】1.结合生活具体案例来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特点,变繁为简。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通过学生的.身边的直接经验的来理解课本上的间接经验。更好的感知和接受课本的知识。

2.从具体的案例中引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并加以对比,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掌握重难点;特别是乡土材料的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重点部分在高潮中得以解决。

在教学的设计上大胆的将历史材料,政治背景,与地理知识相结合。以具体的历史人物经历为支撑点,构建国际人口迁移的完整过程;以具体的古代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让教学的流程层次感鲜明、体系性更强。

(三)学情分析与对策

1、知识方面:学生在现阶段已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和新航路开辟,殖民贸易等相关知识,但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能力方面: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但学生对地图的判读能力比较欠缺。

教学方法使用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轻松快乐但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我在使用传统的讨论法,对比法的同时又努力体现自己的亮点。

1、预先案——教学案——巩固案模式。

利用预习案将课前自学与课堂教学相衔接。改变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状况。

利用巩固案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相衔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2、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课堂。

在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案例呈现中,我先后思考了三种表现形式,最后还是决定使用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竹简。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让学生们无形中接受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也适时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后面教学思路部分我会详细介绍我的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设计

【设计方案】

第一轮有生上课恰逢端午节放假后第一天上课,我在导入新课时果断的放弃了原来精心设计的开场,以端午——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类非洲起源论”的动画导入本课课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融入课堂。

【设计理由】

整个导入过程约3分45秒左右,整体略微有点长。但在我看来却很有必要。拉家常一样对学生的端午生活的问候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离骚》更是高中学生高一阶段的必背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制的“人类非洲起源论”的动画,作为人类已知可能最早的人口迁移,不仅体现出人口迁移的历史悠久,更在时间的轴线上对后面一系列时间段的人口迁移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对于动态画面的捕捉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尽快的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可谓“环环相扣,一举数得”。

(二)新课教学设计思路与流程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的教学方案

【设计2】实例分析:通过做题更好的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在做题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评价。

2、关于人口迁移的各种原因探究教学方案

【设计方案1】以欧,亚,非三个具体的人物真实经历为线索,探究19世纪前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方向。

【设计2】以国际务工信息广告为材料分析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方向。

【设计3】以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记录为背景,讨论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设计4】以知情下乡视频和自身经历为案例,对比分析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国内人口迁移的区别。

我用一个个不同的案例材料来展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与思想性,另一方面又将每一个活生生人物的最终命运穿插其中,激励学生勇于冒险、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磨练,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材的把握上都存在着不足。在此,真心的希望在座的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人口说课稿篇六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人口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谈一谈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一课出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二节。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地理的开篇,不但突出了我国最基本的地理国情,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和不断充实学生的地理思维。因此,它是学习此后各章节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而《众多的人口》这节课又处在本章的中间位置,具有着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 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资料和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图表来获取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及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人口观。

(1)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国情,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些同学经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并有着自己的认知与想法。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了:

1、读图分析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自主合作讨论法

4、资料归纳法

5、运算法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本节课我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思、议、算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由几幅图片导入新课:(设计意图: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用一个教学活动和六个与教学相关的小材料,通过活动与材料的紧密衔接,来完成我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环节一:展示了需要学生动手计算的3个小材料,这样设计的意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运算,感性的认识到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以及13.71亿这个数字的庞大与震撼。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通过学生对材料3的计算,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环节二:展示材料一:这部分内容的展示,我精心设计了3组资料,分别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四位国家的情况表、我国的人口数量与其他三国的对比数据和人口密度与其他三国的对比数据。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法和资料归纳法,认真阅读三组资料,并能归纳总结出从材料一所获得的信息与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已知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环节三:活动: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此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此活动的展示,我没有提出具体问题,就是让学生读图,然后谈一谈从图中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然后我通过引导、提问、质疑等方式,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在此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环节四:展示材料二:20xx年新增人口柱状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才使得我国人口增长迅速快这一人口突出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3个小问题即:人口过多的好处、人口数量过多的负面影响、人口数量过少的危害。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积极的讨论得出我国人口过多、过少给我们的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做出评价,并通过图片和数据、资料等方式来验证讨论结果的真实性。此环节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质疑、资料展示等方式的紧密衔接,突出了本环节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与设疑,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节五: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精心设计了两大教学版块:

(一)控制人口数量:

这部分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计划生育的宗旨,并通过图1.10, “晚婚5年,100年少生1代人”的展示,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数据的展示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二)提升人口素质

对人口素质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陕北放羊娃的故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谈谈自己所扮角色的感受。抓住这个小故事的中心,从而得出故事反映了我国目前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分别展示材料三、四、五。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证实陕北放羊娃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通过材料四、五的阅读,使学生明确的认识到我国人口素质提高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要靠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3)展示材料六:学生通过阅读,并谈读后感受。从而找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

这两大版块的设计意图:都是遵循读——思——谈——感,这一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及反思,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及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要付出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摆事实讲道理,层层设问推进等方式,实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的。

3、浅谈收获、归纳总结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以上是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教材的认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并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人口说课稿篇八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1)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2)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学期我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三)教学进度安排。

人口说课稿篇九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是对世界人文地理学习的开始,本课主要包括人种和人口两方面的基本知识,重在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居民”特点,同时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本节课教学容量和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将分两个课时讲解,本次主要说第二课时,包括“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两部分。

依据本节课知识构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能在“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上说出各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2、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概念并能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和稀少地区;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正确世界观。

依据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重点、难点:难点: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世界人口分布;难点:世界人口分布存在密度差异的原因。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学习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我将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合作学习精神。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高,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使学生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2)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一张有关外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的图片,并配有刘欢的《我和你》,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看75页三大人种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过渡)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特征,其中区别最明显的是肤色,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分为三大种族。

一、三大人种。

(学生活动2):(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你知道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儿吗?

师生的互相补充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填写表格。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浅白。

金黄或棕色,呈波状。

眼球呈碧绿或灰褐色,鼻高、唇薄。

欧洲、美洲、

大洋洲、西亚、中亚、南亚、非洲北部。

黄种人。

黄色。

棕色。

黑直。

眼球为黑色,面庞扁平。

中等。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

黑种人。

黑色。

黑,卷曲。

眼球为黑色,鼻梁矮宽,嘴唇厚。

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部分地区。

[师生归纳总结]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学生活动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扮演不同人种进行表演。

[过渡]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接]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

引言: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1、小组对抗赛:用语言描绘人口的疏密(人迹罕至、人烟稀少、接踵摩肩、人声鼎沸………….

[学生活动4]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课堂小结]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

板书设计。

三大人种。

1、不同人种的体貌特征。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1)稠密区。

(2)稀疏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人口说课稿篇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从1951年到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2.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的增长速度.3.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2.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绿色革命”2、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人口说课稿篇十一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人口说课稿篇十二

第九册教材中《可持续发展》分为三个框题。第一框题“控制人口,提高素质”讲述了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第二框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讲述了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环境的现状,使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第三框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讲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近年来,由于各种报道,学生了解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也懂得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对我国人口、环境的现状等也有所了解。但在认识方法上也有偏激、片面、非理性的问题。本单元力图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国情、国策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策,懂得制定这些国策的依据,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支持国家的各项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计划生育政策。

知识目标: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能力目标:数据分析的方法,学习预测的方法,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重点是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和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人口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思品课思想性、时代性、开放性强,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基于本框题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收集有关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和具体化。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与评价、分析与归纳、自主与探究、总结与反思。

1、用视频导入

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宋丹丹回忆刚结婚时的幸福和现在奔波不定的生活的一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主题

2、通过图片和数字让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数字使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我国人口现状

3、通过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掌握我国的人口状况的特点

4、通过活动进一步感受我国人口压力

5、宣传和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在讲课时也可以解释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含义

6、课堂小结、练习巩固知识。

板书主要是一个线索,便于导学,便于理清思路。

人口说课稿篇十三

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教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口迁移。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辨别以及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强调两者所具备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多列举身边的例子加于区别理解。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说学情。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说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现实生活和历史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范围、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三大要素。

(2)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3)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难点】。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案例法、比较法、探究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等方式来展开我的教学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下: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在课前播放一小段视频《闯关东》,从拍摄背景、所述场景中引出课题《人口的迁移》。之所以这样设计,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当中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历史情怀。

在新课教学环节,首先承接引入部分,阐述人口数量发生变化的两种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并点明本节课所要讲述的重点知识点“人口迁移”并解释人口迁移的概念。通过几道简单的题从生活实际出发,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从实例中寻找共同点,从而得出人口迁移的三大因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进而引出除人口迁移的第二种人口移动形式:人口流动,并通过表格进行对比,使学生们能够清晰的区分两者。在对人口迁移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详细学习两种不同的人口迁移方式:国际迁移和本国内人口迁移,分别运用两段视频(殖民主义扩张纪录片、民工潮纪录片)加一张图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从现实角度进行剖析,并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同学们分小组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老师加以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种人口迁移的详细内容并用表格罗列出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最后由老师对本节课加以总结,说明人口迁移对我国的意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在巩固提高环节灵活运用教材的课后活动,总结归纳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从利与弊两方面分别分析,既温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又发散思维完成知识建构。

在小结作业环节同学们需要回忆课堂内容绘制出本节课中的三个表格,教师从而了解每位学生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并设置开放式的问题,学生们查找相关人口迁移的活动记录自主分析,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优秀的板书是教材的精华体现,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纲要式的板书,力求简单明了。设计如下:

人口的迁移。

人口说课稿篇十四

1、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板小学语文第一册中“读儿歌识字学拼音”第二单元第九课《漱口》。本课共分儿歌和声母音节学习两部分,我今天讲得是第一部分儿歌学习。儿歌生动地描写了小朋友吃饭后漱口的情景。儿歌虽然短小但是很有童趣,特别是“清清水、咕噜咕噜”等词语特别具有儿童的语言特点。“拿、喝、抬、闭、吐”这几个连续的动词,点出了“漱口”的过程。

2、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口、手、茶、杯、吐”5个生字。

(2)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

(4)会拼读儿歌中出现的音节。

(5)知道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

3、教学重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口、手、茶、杯、吐”5个生字。

(2)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

4、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口、手、杯”3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位置。

(2)通过儿歌朗读初步了解“拿、喝、抬、闭、吐”5个表示动作的词。

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他们知识面较窄、活泼好动、无学习意向的特点,我特定制定了符合他们学习的方法。

1、交流法:通过师生谈话式的语言交流,让学生从比较了解的日常生活的习惯中很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知道“漱口”原来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卫生习惯。

2、师生合作学习法:根据一年级学生只会问不会说理由的特点,在学习中老师必须起到引导作用。

3、实物演示游戏法:出示制作的教具(用彩纸做了五个小茶杯),让学生通过游戏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为了在游戏中达到教学目标,不仅认识5个生字,而且能熟读成诵,并且初步了解几个动词的运用。

4、课堂练习法:在读、说、演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学过的内容,也了解到学生本节课重点知识掌握的情况。

通过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比如:在哪儿看过,或者通过怎样的象形等。在朗读方面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师范读、引读、指名读、赛读、演示读等。在练习上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动手、动眼、动脑,个个争当“我最棒”。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谁说说饭前、便后都要干什么?(洗手)那么,请问你们漱过口吗?平时在什么时候会漱口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趣的儿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漱口的?(说明:从学生了解的饭前、便后洗手卫生习惯引入,为学习儿歌“漱口”也是我们要养成的一种卫生习惯打下基础。)。

2、出示课题:9漱口(齐读课题)。

随机学习生字“口”。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口”向我们的面部上的哪个部位?(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维记住“口”。只要学生说的接近就给予肯定或表扬。)。

3、引导学生书空“口”,请学生给“口”找朋友。(漱口、口中、口水)。

(二)整体感知、学习儿歌。

1、听课文录音。(要求:左手压书,右手点字,字字过目。)。

2、师教读,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思考: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漱口的?他做了哪些动作?)。

板书:拿、喝、抬、闭、吐。

师:简述每个字的特点,“拿、抬”与我们的手有关;“喝、吐”与我们的嘴有关;“闭”与门相似,“才”进门就合起来了。汉字这么有趣,那么,我们再来认识三个,大家肯定喜欢。

(说明:通过先听,后读,再思考,大概了解儿歌内容,再从5个动词的形象记忆上引起兴趣,为下面学习“手、茶、杯”3个生字做以铺垫。)。

4、出示生字卡片:手、茶、杯、口、吐。

(2)教读生字,口头组词。

(3)书空生字。

(4)范写“口、手、杯”。(边写边说要点,“手”的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横”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比较长;“杯”的第四笔是“点”。)(说明:在范写时只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不要刻意要求学生不要怎样。比如:写“杯”时,就不能提示“不要把第四笔写成‘捺’。”

因为往往越是提醒的地方越是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5、再认读生字。(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叫号读、游戏读。)(说明: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减少学生对学习生字的枯燥,加强记忆。)。

6、送生字宝宝回家。(在句子里圈出生字,同桌相互查看是否正确。)(说明: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动眼能力,发挥同桌之间的合作精神。)。

7、指导朗读儿歌。

8、出示实物5个茶杯,请5个学生演示,其他学生朗读儿歌。(说明:通过演示游戏,消除学生学习的疲惫,再次激发他们的兴趣。)。

9、过渡:同学们,你们真棒!不仅读得好,而且表演的也不错,那么,我们来集体背诵儿歌肯定没问题!

10、师由板书引导背诵儿歌。

(三)课堂训练。

1、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师巡视辅导。)。

2、指名到黑板上写一写笔顺。(说明:第一,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笔画掌握多少;第二,通过少数学生上台演示,调动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审查自己是否会写。)。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5个生字,会描写3个生字。不仅会读儿歌,而且还知道饭后漱口是我们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1、抄写“口、手、杯”三个生字各四遍。

2、回家当一回小小卫生宣传员,督促家庭成员养成饭后漱口的卫生习惯。

板书:

9漱口。

人口说课稿篇十五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学会计算人口密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读图提示]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ィ厶嵛剩萑丝诮缦叨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人口说课稿篇十六

《漱口》是一首描写小朋友漱口时情景的儿歌。内容和生活紧密相连,充满了生活气息。语言质朴清新,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学习这样的课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课文中要求学生识记的5个生字在书上、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无论从读音还是字形来说,学生都比较容易掌握。课文中虽然第一次出现三拼音音节,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拼读方法,练习起来并不难。

经过与学生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班中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个别学生的识字面甚至比较广。本课中要求会认的5个生字,学生们大部分认识。同时,由于课文所描写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动作,语言又通俗易懂,因此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是,要读准字音,知道生字的书写笔顺,甚至写字,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崭新的内容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具备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游戏,有侧重的进行识字活动。关于拼音教学,经过先前两拼音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拼读训练,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很快掌握三拼音的拼读方法。

根据教学单元目标的要求和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具体见教学设计)。识字教学是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口、手、茶、杯、吐”这5个字,虽然很多学生已经认识了,但是通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掌握记忆字形的最佳办法,还要求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巩固并学会运用。对于课文朗读,则要求学生能够字字过目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的习惯。由于每个学生朗读能力各有不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相信长抓不懈地话,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有不小的进步。在书写方面,主要是会描写“手”这个字,在与“毛”的比较中,既温故知新,巩固了已经学过的基本笔画,又熟记了笔顺规则。进行拼音教学时,要求学生记住拼读口诀,学习并掌握三拼音的拼读方法,练习拼读三拼音音节。

在生字的教学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结合不同的识字方法,各有侧重地进行识字活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认识笔画、知道笔顺和描写生字可能是学习中的难点,所以,碰到笔画较多或容易写错的生字,教师可以运用板演、说笔顺、书空的方法来突破难点。在描写时,教师不仅要示范,还要在学生练习时巡视指导。

在指导朗读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为了避免枯燥,朗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个别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打擂台赛读等。教师要创造机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并适当指导,热情鼓励,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拼音教学往往比较枯燥,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注意这一点,可以变换不同的拼读形式,可以让学生给音节找找好朋友、连连词语等。三拼音拼读可以教给学生拼读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至关重要。例如,当有学生表示这个字在上课前就已经认识时,教师可及时询问,了解他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让他向大家交流记住这个字的好方法。这样,就在无形中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是识字的课堂,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自己学会更多的知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的知识将远远比课堂中学到的多得多。

整堂课的教学分为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引出课题。通过“牙博士和小明”的故事情景的创设,不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以故事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如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并且故事教学形式活泼有趣,学生们在看看(图片)说说(护齿知识)唱唱(歌曲)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识字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让识字能力较强,有一定拼音基础的学生领读、范读生字,教师适时点拨。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记忆,例如,编顺口溜记住“杯”的字形;用部件分析法识记“吐”,积累口字旁的字;运用比较法记住“手”等。其实记住字形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是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的,合理的方法,就都是好办法,教师大可不必强求一致,应该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碰到学生交流中所连带的拓展识字活动,可稍作讲解,这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写字教学中,主要描写“手”字,并与“毛”字进行区别,既温故知新,又熟记了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经过半节课的教学,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疲倦状态,所以,我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复习巩固,让学生在愉快中继续学习。

以此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如何保护我们的牙齿。这不仅是课外知识的拓展,更是说话能力的训练。

第四板块:巩固复习,学习拼音。本课首次出现三拼音,是在复习两拼音的基础上学习的。如:先拼读gulutu这三个音节,然后在后面加上一个单韵母,变成gualuotuo。教学时,教师没有示范拼读,而是让学生尝试自己拼读,这是尊重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建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最后,教会学生拼读口诀“一二三一起拼,连成一个音”,帮助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拼读方法。

总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扎扎实实地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让学生掌握识字读文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教育学生关爱生命,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功效!

人口说课稿篇十七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人口警钟须长鸣》,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目。本课时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三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口的老龄化。最后通过专题探究,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并为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中我国必须贯彻的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策作出铺垫,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要求:

本课教学我始终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我确定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人口的三个特点,以及其给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合作探究能力、思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图表和统计数据、体验身边的典型事例、讨论比较分析来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所面临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提高其人口忧患意识,树立辨证的人口观。

3、说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基本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危害。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人口”和“人手”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主要采取。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讨论法: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3)角色表演法:

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激发共鸣目的,达到情动欲行,这样使课上得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效果。

(4)、情景教学法:

采用电教平台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还采取归纳法、演示分析法等。

人口说课稿篇十八

黎平。

20××年4月28日。

1、愿意漱口,学习正确的漱口方法。

2、知道漱口可以保护牙齿,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一盒芝麻饼、挂图、纱布、小毛巾人手一份:小镜子、小杯子、漱口水。

一、激发兴趣。

1、猜一猜:礼盒里可能是什么?

2、尝一尝:芝麻糕好吃吗?是什么味道呀?

二、发现问题。

1、提问:芝麻糕都吃完了吗?嘴巴里还有吗?肯定吗?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出示塑料盒子)。

3、让我们来漱漱口,漱口的时候要轻轻的不要吐到外面去,漱口时发现了什么?哪来的?

三、解决问题。

2、出示挂图二。请他把嘴张开,看看他的牙到底怎么了?

师小结:蛀虫在我们的牙齿上咬出一个一个黑黑的小洞洞,这样我们的牙齿就生病了,小朋友就会觉得牙齿很疼很疼。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四、学习漱口。

1、出示挂图三。提问:他是谁?笑得漂亮吗?他的牙齿怎么样?

2、请你们猜猜他用什么好办法把牙齿变白的?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3、除了刷牙,还有什么保护牙齿的好办法?(个别回答)。

4、你们有谁会漱口吗?个别幼儿示范,教师边讲解。

5、出示漱口顺序图,配合儿歌模仿动作:我们一起跟着小哥哥学漱口。

儿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闭上嘴,抬起头、咕噜咕噜吐出水。

6、幼儿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用小哥哥的方法漱漱口,然后用小镜子照照,看看牙齿变干净了吗?

7、跟音乐一起学习歌曲《漱口》。

8、欢快的歌声结束。

师总结:今天宝宝学会了漱口帮助我们保护牙齿,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保护我们的牙齿,使牙齿变白变健康?对呀,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觉前不吃甜食、不咬硬的东西都能使我们的牙齿白白的、亮亮的,吃东西来香香的,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长得棒棒的。

人口说课稿篇十九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小编整理了人口与人种的说课稿,供参考!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是对世界人文地理学习的开始,本课主要包括人种和人口两方面的基本知识,重在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居民”特点,同时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本节课教学容量和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将分两个课时讲解,本次主要说第二课时,包括“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两部分。

依据本节课知识构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能在“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上说出各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概念并能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和稀少地区;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正确世界观。

依据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重点、难点:难点: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世界人口分布;难点:世界人口分布存在密度差异的原因。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学习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我将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合作学习精神。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高,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使学生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2)人口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

(导入新课)出示一张有关外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的图片,并配有刘欢的《我和你》,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看75页三大人种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过渡)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特征,其中区别最明显的是肤色,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分为三大种族。

(学生活动2):(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你知道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儿吗?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学生活动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扮演不同人种进行表演。

[过 渡]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承 接]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

引言: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1、小组对抗赛:用语言描绘人口的疏密(人迹罕至、人烟稀少、接踵摩肩、人声鼎沸………….

[学生活动4]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课堂小结] 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

人口说课稿篇二十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

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三、说学情。

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性认识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1)通过教授读图方法及步骤让学生在反复读图中真正掌握图表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通过课堂活动及问题思考明白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五、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六、说教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说学法。

1、学会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的阅读方法(横纵坐标及曲线的含义)。

2、学会掌握柱状统计图的技能。

八、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二课堂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多媒体显示)pred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2、[讲授新课]导入图片1.1世界60亿人口日,由书上的图片入手,并加入一些趣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

人口说课稿篇二十一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的停滞状态.

作者:《科学24小时》编辑部作者单位:刊名:科学24小时英文刊名:sciencein24hours年,卷(期):2009“”(10)分类号:关键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1653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