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组织和规划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基础,需要我们提前做好思维和素材准备。请阅读以下总结范文,与我们一同反思与成长。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一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老师在几位专家引领把脉后,在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
(一)通过从生活实际引入小数,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新课开始,老师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让学生估计课桌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当老师要求用米作单位说说测量结果时,学生心理产生矛盾,因为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就要用小数来表示。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测量,亲自证实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层次清楚,教学扎扎实实,并能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开放。
小数的意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老师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从1米的尺子、一元钱,再到一条线段、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感悟单位“1”可以表示很多事物;先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与第一节课相比,这堂课老师通过比较0.09米和0.90米的区别,更好地理解了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最后的计数单位的引出老师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这点在这堂课中是成功的一点。
概念是思维的出发点。正如杨老师昨天所说: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是否准确、完整,将直接影响到各种性质、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着各种数学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很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并逐步形成小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三)本课的练习针对性较强。基本上是针对课中的知识点设计的。我认为可不可以加入这样一题练习: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让学生体验到分母是其他数的分数,也是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的,这样的分数与小数的转化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讨。以这样的练习结束课堂,既让知识得以拓展,又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二
(1)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咱们班有男生35人,女生20人。要对咱们班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注:为了便于叙述,先假设上面的数据,实际讲课时根据当时学生提供的数据进行教学。)。
启发学生说出:
用减法,比较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用除法,比较男生是女生的几倍或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用除法比较时教师板书:
男生是女生的几倍:35÷20=1。
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20÷35=。
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男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指35÷2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
师: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较。(35和20比)。
师: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5比20。(板书: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5比20)。
师:谁来说一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样说?
师:同学们再看,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师: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怎么说呢?
启发学生说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说成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0比35。(教师板书)。
小结: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5比20,一个比是20比35。
引导学生回答:35比20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20比35是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师: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还有很多。
师:4月18日,全国铁路第五次提速。(教师出示火车图片)。
“火车提速后,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了320千米。这辆火车行驶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20÷2=160(千米)。
师:同学们看,求火车行驶的速度,是用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火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启发学生说出:火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320比2。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320比2。
(3)提问: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总价和数量)。
工效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重点号)。
(6)提问:5÷8可以说成谁比谁?15÷25可以说成谁比谁?
(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课本第47页的内容,看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师:谁来汇报一下,通过看书自学,你又了解到有关比的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允许学生无顺序汇报)。
(1)比的各部分名称。
(2)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3)比的分数写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板书或出示课件演示。)。
学生汇报后,教师重点提出以下问题:
讨论: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穿插下面两个练习: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1:10032:15。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比值是()。
(2)小红的爷爷今年63岁,小红今年9岁,小红和爷爷的年龄比是()。
(3)两袋米的重量比是0.7:3.5。这个比的比值是()。
(4)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5)航模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2、判断:
3、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三
我个人认为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就看它是否有效,而有效就包括有效率和有效果。
这节课郑老师上得有效率体现在课件的使用上,大家都知道这节课的教学根据从直观到抽象的原则,是从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状态入手让学生列出用以表示这些状态的数学式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师只用一个天平来演示,学生在台下看,然后再让学生列出式子来,显然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接收的信息量是少的,学生的学习是低效的。郑老师用课件的方式依次显示出好多钟天平的状态,让学生用相对应的数学式子来表示,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直观感受较强。再说电脑课件演示也比实物演示简洁、高效、参与面广。因此,这节课的课件使用切合教学所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节课上郑老师在巩固练习环节,主要有找方程、写方程、猜方程三个层层递进的练习内容,学生的对知识的巩固、内化层层深入,达到良好的巩固效果。从课堂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80%以上的学生通过了课堂练习。
在引导学生根据天平不平衡状态写式子时,有个学生该用大于号的却用小于号,郑老师从保护学生的自尊的角度出发,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在回答时给我们指出了一种方向——可以用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来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当大家一起回答了50+2180时,我明显看到这位学生没有因为一时的常识性的错误而被其他同学嘲笑,自己也没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为他觉得虽然我错了但老师说我为大家指出了写式子的方向。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学生。
1、能否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适当降低一些教学梯度,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即给学生一些垫脚石,让他们能通过跳一跳而摘得到。
教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看天平列式子——给式子分类——指出分类中的方程,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那么教师是不是应该在学生分类后,指着是方程的等式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它们叫做方程,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着剩下的式子反问学生:为什么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这样学生对方程的意义的建构就是自主实现的,我想方程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胜过教师把方程的意义说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四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二)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一)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二)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四)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五)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五
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比尾巴》一课,可以看得出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自主的学习空间。下面就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并且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一.注重情境创设。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一个与小动物交朋友的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生字教学力求扎实。
新教材识字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识字量增加是一明显特点。识字教学要注重识字过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字“巴、把、公、松”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教师采用随机教学法,把学习生字一一落实。有层次地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
三.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教师不但运用了指名读、自由读、范读、齐读、同桌分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四.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六
比的意义是学生在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2014年12月9日听了由李桂萍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我认为在课堂上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教师精心选择了淘气长方形照片为引子,里面4张长方形照片,给出真实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得到长度相除的关系式,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初步感知比的意义。李老师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2、在新知过程中,教师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如在“自主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教师始终都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导--扶--放--收”的教学方法,结论的归纳也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推理、思索、发现而的到的,教师点拨的当。
3、在教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李老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4、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鼓励主动探索。“课前自学导学案,圈出重要内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俗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李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
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因势利导,反复强化。课堂教学的安排,以“比的意义”为主线,教师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
5、对一些细节处理得好。李老师多次提醒学生,如“比的书写要注意哪些”“前项与后项不能颠倒”等等,都可以看出李老师非常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生出错时,李老师允许学生出错。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6、加强练习,举一反三。
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层次的对所学内容进行了练习,举一反三,使学生能真正对比的意义理解的清、透。
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做到语言丰富,赏识语句不够多。建议:
1、教师今后在课堂上还是要尽量把学习的机会,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不要引得太多,因为六年级的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2、在课堂上还应继续研究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什么时候引导,什么时候放手,该引的就引,不需要引导的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七
一、说教材。
1、“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整理和复习的开始。内容包括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总复习是将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回忆,进行系统整理,所以教材并未从知识的发源处着手,而是从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出发,既注意本节知识的系统化,而且注意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教学目的是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十进制计数法。重点是融会贯通数的意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是难点。但由于是复习内容,所以显得不太难。
二、说过程。
1、联系实际,自然导入。数学是一门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学科。许多时候,我们都将它人为地纯理论、枯燥化。“数的意义”本是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太紧的知识点,但在分析数的出现场合后,我选择了学生家庭情况的实际性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效性,利用报纸上刊登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导入。
2、紧抓联系,完善归纳。复习数的意义的同时,重点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分析、整理,促进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完善知识结构。
3、全体作用,促进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
三、说方法。
1、开放教学,培养素质。
当今教研的潮流是提倡开放式教学,包括提开放性的问题,布置开放性的操作内容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养成从各方面、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开放式问题,在教师设置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回答,教师在此前提下不人为地设置思维框架,同时注意放手后的收拢,让学生放而不乱,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2、启发引导,挖掘联系。
2÷9这个例子我一共用了2次,一在分数意义的导入,二在无限小数的分类前。第一次利用2÷9不能用整数表示计算结果,顺利引出分数;第二次利用2÷9引出0。222……,通过启发诱导学生观察小数位数,从而引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的分类却不牵强附会。
四、说设计。
1、谈话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同学们了解一下你家里有几口人,谁想告诉大家?学生2—3人发言。
(2)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能了解他们家的大致情况。20xx年xx月,我们国家也进行了一次每个家庭情况的调查了解,也就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为我们了解国家人口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为以后制订国家政策都提供了依据。
(3)出示放大图。这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得的部分数据。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中有哪几种数呢?学生回答。
(4)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将有关数的意义内容进行整理。不过,老师有个要求,经过整理后,我们要能理解和掌握并灵活运用数的意义。
2、(1)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呢?举些例子。(像1、2、3、4……)。
(2)自然数可以用来表示什么?(物体的个数)。
(3)关于自然数你还想说些什么?(最小、最大、个数、单位等)。
3、(1)用自然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当一个物体也没有,用哪个自然数表示?我们说0也是自然数。
(2)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在自然数中还有比0小的吗?
(3)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该怎样排?0要排在哪里?为什么?
(4)我们知道,自然数也是整数的一种,大家猜猜看,有没有其他的整数呢?(比0小的整数)比0小的整数以后初中会学到,相信大家会学得更好。
(5)关于整数,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最大、最小)。
4、(1)2÷9这个算式能用整数来表示它的商吗?你想用什表示?
(3)这个分数应该如何书写呢?单位“1”是多少?(举例)看什么决定分数单位?
(6)看,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大小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分数?分子不小于分母,即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什么分数?(举例)。
(7)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值与1比有什么特点?
(8)你还有什么要说吗?(带分数)指出:由假分数改写而来。
(2)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小数)。
(3)由此可以看出,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4)2÷9=,它的商能不能用小数表示?
(6)你能举出几个无限小数吗?你发现了什么?(循环、混循环、纯循环)。
6、
(1)说出一个整数和一个小数,想一想它们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几?也就是满几进一?指出:十进制计数法。
(2)关于十进制计数法请看课本,并填表格。
7、(1)你还记得百分数的意义吗?
(2)关于百分数的意义,你想告诉我们什么?
(3)还学过什么数?
8、数有许多广泛的应用,所以我们要理解掌握好,以便更好运用。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八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二)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一)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二)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四)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五)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
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
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九
比的意义是学生在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2014年12月9日听了由李桂萍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我认为在课堂上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教师精心选择了淘气长方形照片为引子,里面4张长方形照片,给出真实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得到长度相除的关系式,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初步感知比的意义。李老师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2、在新知过程中,教师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如在“自主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教师始终都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导--扶--放--收”的教学方法,结论的归纳也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推理、思索、发现而的到的,教师点拨的当。
3、在教学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李老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4、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鼓励主动探索。“课前自学导学案,圈出重要内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俗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李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
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因势利导,反复强化。课堂教学的安排,以“比的意义”为主线,教师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
5、对一些细节处理得好。李老师多次提醒学生,如“比的书写要注意哪些”“前项与后项不能颠倒”等等,都可以看出李老师非常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生出错时,李老师允许学生出错。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6、加强练习,举一反三。
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层次的对所学内容进行了练习,举一反三,使学生能真正对比的意义理解的清、透。
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做到语言丰富,赏识语句不够多。 建议:
1、教师今后在课堂上还是要尽量把学习的机会,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不要引得太多,因为六年级的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在课堂上还应继续研究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什么时候引导,什么时候放手,该引的就引,不需要引导的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十
一、开门见山式地揭示课题显得简洁明确。
本节课老师一开始便交代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比的知识。问学生,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通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相关议论,引导学生产生了解比、认识比的心理需求,为本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并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1、教学例1时,老师首先呈现例1挂图: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利用旧知进行比较: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在用除法对两个数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继而教学比的读写;最后,对两题都是对果汁和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一个是3比2呢?得出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可颠倒顺序。
整个例1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抓住了两个方面:首先根据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自己总结出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用分数或除法来表示。今天,我们可以用另一种关系来表示倍数关系,从而过渡出了比。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地前提条件下。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去认识比,使学生知道比是表示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给出三组比让学生迅速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各是什么,又通过对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能不能说成是2比3的讨论,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2、例1后面的试一试教学是老师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的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解答的。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对后面要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利,对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也很有利。
3、教学例2时,呈现例2后,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继而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接着谈话: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最后问学生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速度,可以用我们今天学的比的知识来表示。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在概括比的意义时,特别强调了比表示的只是一种相除的关系,使学生对比的意义的本质有所了解。
4、在教学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时,老师设计了一张能完全体现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让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让学生能更清晰地明确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使学生沉浸在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内驱力被极大地发掘使每个学生都经过自己的数学思考获得了数学知识。
5、练习设计层次清楚,形式活泼。本节课教师设计了练习有填空题、判断题还有需要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做题时,有独立完成的,也有讨论完成的精美的课件让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中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是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6、本节课以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结束。让学生用比说出剪刀、石头、布比赛的结果。对于比赛中出现的4比0与本节课所说的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矛盾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所说的这种比与本节课所学的比是有区别的。既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所没有学到的知识,解答了学生的疑惑,也是这节课充满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本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
1.教师能联系生活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师都将比的知识放在具体的、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中进行教学,这样不但降低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的难度,而且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时不时地提出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相互讨论。教师适时指导、讲解,完善了知识体系,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古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在教学中一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从这堂课的设计理念可以看出: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学生感觉轻松愉快,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十一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比、比的意义和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以后进行学习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比的性质以及利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为生活提供了帮助。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类比等能力,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展示这样两个问题。
复习利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应用题,为后面比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我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并介绍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宇航员杨利伟叔叔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我国国旗。
我预设学生会有如下答案。
预设2:长是宽的几倍?15÷10。
预设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在学生充分回答了以后,我介绍“神州”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用比来表示。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比较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根据学生的讨论,我们共同总结出。相同点,都用除法,又都能说成几比几;。
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
接下来让同桌交流:谁能归纳一下,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总结:比的概念以及各项的名称,什么是比值以及如何求比值。
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屏幕出示足球比赛场景图片,比分为2:0。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
追问: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那前项呢?比号呢?
共同总结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关系。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解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改理念,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的练习本数之比是():(),比值是();花的钱数之比是():(),比值是()。
2.3:()=24():8=0.5。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课后练习1、2、3题。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十二
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意义”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运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比,那么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交流预习情况:
1、集体订对获取的数学信息及提出的问题。
师板书摘要:
信息:一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已知大班30人,小班20人。
问题:怎么分合理?能不能按比分配?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小组每人发言)。
3、小组汇报:
方案一:大班30个,小班20个,分完为止;
方案二:大班3个,小班2个,分完为止;
方案三:大班30个,小班20个,剩下的平均分;
方案四:大班往小班去5人,然后平均分;
方案五:数清橘子总数,除以总人数,再用每人所分个数乘各班人数即各班所得;
方案六:将橘子平均分成5份,大班3份,小班2份;
……。
4、针对方案同学提出疑义,并作出更改;
在解决疑问中,明确和以前所学的平均分有所不同。
更改如:大班30个,小班20个,剩下的不能平均分,要按3:2分才合理;
5、比较发现合理方案的共同点:不管怎么分,都要保证最终两个班分到的橘子数量的比要和两班的人数比相等。
三、尝试解决问题:如果共有140个橘子,该怎么分?
同桌交流后列式解决,指生上堂板演并讲解解题思路:
解法一:30:20=3:2 3+2=5 140÷5=28(个)。
大班:28×3=84(个) 小班:28×2=56(个)。
解法二:30:20=3:2 3+2=5 。
大班:140×=84(个) 小班:140×=56(个)。
四、师生总结解题方法。
今天遇到的问题不是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我们是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了以前的平均分问题,只是要按比所表示的份数平均分。
思路:已知整体,按比把它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求各部分。
板书:总数量×=各部分的数量。
五、巩固练习p55试一试,练一练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 小结(学生小结,师生补充)。
板书设计:
总数量×=各部分的数量。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十四
陈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采用了平台互动课型进行授课,先后搭建了两个多向度的合作平台进行教学:第一个平台是前置性平台,让孩子利用课下合作完成对整单元总体知识的回顾,完成了学习卡,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第二个平台即引导学生针对自习喜欢的某一部分知识进行再次整理,使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就本节课来说,我认为优点有: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每次听了李娜教师的课以后,都会给我带来一种很享受的感觉。在她的课堂上,教师从来都是微笑教学,从始而终学生都在一种很简便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这也是我在她的课堂上的最大收获。
1、围绕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教学中,围绕重点、难点组织学习活动是帮忙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重、难点资料展开的:从“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求其中的一份”到“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求其中的一份”,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把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然后让学生看图找分数,列出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的情景,认识抽象单位“1”,构建出了分数意义的模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我的'话说出分数的意义。
2、课堂上的巩固练习,李教师很注重层次,使学生人人有收获。李教师的板书很整齐,一步一步,层层递进,最终把分数的意义补充完成,使得这堂课层次更加地分明。
3、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很精炼,每一个环节的衔接,经过教师的生动描述听起来是那么自然,并且在学习新知时、做练习时,无不与生活联系紧密,从刚开始的说一不二游戏,到练习时写给表哥的一封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很好地体现了本次的教学活动主题。
提议:
再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的环节就更完美了。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十五
今天有幸听了邬杰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认为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数学课,首先教师能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统帅,整节课所有的课件简单而朴实,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消费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扮演的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纵观这节课,肖老师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方法,简练的语言,达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让我们值得借鉴。
先让学生出示一条绳子,让学生上台测量,得出数据2米10厘米,要求把数据2米10厘米更改为“米”做单位,得出2.1米,其间的0.1该如何表示,继而课件出示米尺,让学生猜、找、表示出0.1米,整个流程环环相扣,紧凑而流畅,切入点快而准,尤其是绳子的长度更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足见教者的智慧,可见,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可贵的是教师在处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时,时间调控的非常科学合理,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数的探究上,通过观察、猜想、对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进而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出二、三位小数的意义。归纳小数意义时,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渗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单位名称,抽象出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而易懂。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十六
最近听了一节《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感触很深,综观全课,毫无造作,平凡中暗藏玄机,细微处体会数学课的真谛。整堂课一环紧扣一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实在。仔细回味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简简单单教数学、轻轻松松学数学的教学氛围。
教师出示3支白色粉笔,2支蓝色粉笔,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描述他们的关系,复习两数的关系可以用倍、分数表示,并引出百分数。然后分享前置性作业: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选择其中一条,说出百分数在这句话中表示的意思,从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学生举例,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应用于数学。
教师抛出问题1: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
问题2: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老师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整节课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小组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在丰富的数学现实中学习数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老师故意创设百分数的情境,如“在比一比谁写得快”的练习中,给你一定时间看你能写出几个百分数,结合题目完成的情况,宋老师让学生回答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多少等,让学生用百分数来表示所写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意义。
整个环节教师紧紧抓住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有如一根线贯穿全课。从课堂的练习中我们更加感受到老师对教材深度把握之到位,对学生情况了解之透彻,对练习设计之用心,练习中体会出实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而且,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能够较好地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优点一:课堂伊始,崔教师简便的让学生明白了“1”不仅仅能够是一个物体还能够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教师给学生供给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一样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构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我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我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提议:那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那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能够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教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当说崔教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十七
听了陈老师《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节课,我们六年级数学老师通过讨论,有以下几个优点:
1、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考虑周详,能熟练运用普通话教学,书写板工整、规范,教态自然,能熟练运用电脑、实物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
2、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面包价格),让学生发现商品价格等都是用小数表示。使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小数”。
3、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合作测量,探讨,讲算理,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把重点、难点知识处理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演示和讲解,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观察,比较,操作,思考,讨论,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如果让学生多说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为主,则效果更好。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十八
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比的意义。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比同哪些知识有联系?怎样读写比?比有什么用处?怎样求比值?知识点很多,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一节课。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教师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这些事实,感受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现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变单纯的课本例题呈现方式为创设生活化的应用情境,教者课前通过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例题的呈现形式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探索提供条件。
2、教学过程体现了三个字及细、透、广;三个方面分别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广,二是例题的讲解的透,三是练习设计的多样性;这节课教学内容多,但教者能准确把握教材,环环紧扣,逐一解决教学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没有遗忘;在练习上题型设计多样,由浅入深,尤其是练习题中表格的设计,体现了新旧教材的结合,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比与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及六年级学生人数的比等,体现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关注学生整体的教学活动状况。不但重求知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而且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
总之,这节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课上得生动活泼。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十九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是学生对数的认识又一个拓展,它是以后进一步认识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厉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不少感受。
新课标提出课程内容要选择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探索。这节课从打篮球引入,通过问题“哪一场投得准”引发了学生的热议,在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受百分数是数之间的关系。在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由于这些百分数在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对其有了一些生活经验,所以课上交流自己搜集的百分数,学生更能准确地、深入地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在练习中,给学生提供生活情境,然后选择相应的百分数,学生的兴趣已被充分调动,积极投入到思考的行列中。课中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已经足够地深入了。
这节课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写百分数、解释生活中百分数的含义、根据提供的生活情境选择百分数,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运用百分数。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百分数表示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逐步感受到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比、百分率。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二十
比例的意义就是一个概念,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来理解并不难,本节课只讲比例的意义,课堂容量太小了。一个练习就用了16分钟,实在没有必要。其实,这节课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认识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整堂课中师生互动比较少,也无法反映出更多的问题,所以就针对这一节课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一简单点评:
1.老师的素质非常好,语言条理,表达清晰。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过渡自然。
2.小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学习。但是当全部展示出来之后,如果能够再根据学生写出的比例进行分类评价和总结就更好了。
3.费时最多的练习设计的比较好,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结束时的结束语,设计的挺好。
1.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容量太小,教学效率不高。希望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把握好课堂容量,要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使每堂课都是内容充盈的。
2.在这节课的开始加上复习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3.小组合作之后的评价与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钟进行的一个开放性比较强的主要练习,在结束之后老师要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把写出的比例进行一个分类,让学生在分类中再次提升对比例的认识。
1、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体重,比多少等等。创设这样的情景让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应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以及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讨论主学生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每个环节的连接都是合理紧凑。
3、课堂的练习紧扣目标落实比的知识。课堂充满着愉快的学习气氛,李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课堂教学效果好。
建议:让学生多讨论解决一些习题的解题方法。
周二,海门市骨干教师考核中樊教师和黄教师借我们班的孩子上了《分数的意义》一课,以下是我听了他们的课后的一些随想。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分两次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资料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教学时他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课始,经过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经过简短的师生对话,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供给了有力的支撑。
单位“1”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他们都从例题出发,经过充分的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对分数的直观感受。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更完善了,然后逐渐得出了分数的意义,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两位教师在教学中经过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练一练、猜一猜,为学生供给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在学生对分数构成了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过问题及板书的引导,及时让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但个人认为,有一些地方还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
比的意义说课稿篇二十一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1、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体重,比多少等等。创设这样的情景让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应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以及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讨论主学生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每个环节的连接都是合理紧凑。
3、课堂的练习紧扣目标落实比的知识。课堂充满着愉快的学习气氛,李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课堂教学效果好。
建议:让学生多讨论解决一些习题的解题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1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