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3:22:46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模板13篇)
时间:2023-11-30 03:22:46     小编:翰墨

创新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改变生活的重要力量,我认为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在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表达得当,避免冗长和啰嗦。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一

《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标准中已经可以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受到了重视。

近几年来各地的新课改都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许多的中考试题都在围绕提高叙事的科学素养,注重了以“双基”为载体,通过态度、观点、方法、情感及现实生活中重大化学问题进行“包装”,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搞好“双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牢牢撑握“双基”,特别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并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书中的理论。

2.利用好试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中考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掺杂着许多的习题训练与评讲。因此教师利用好了习题,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这个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一则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二则巩固了对比探究的科学实验方法,三则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由此可见习题的讲解并不是枯燥的对答案阐释,而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承载体。

3.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素养中包括了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化学与生活习性相关,让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新授课时,教师对于化学和社会发展、生活的联系一般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复习阶段,有很多的教师由于时间的限制,可能会忽视这个方面。但是,事实证明,重视了化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创造出良好的化学情景,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能更科学的对待。比如在复习到燃料时,就可以讨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谁最理想;如何使燃料充分的利用以解决能源问题等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对于改善生活和促进发展的作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二

摘要:以“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为例,从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关注生物科学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诸如“转基因农作物能不能吃”“植物激素催熟的果实会不会促进儿童早熟?”等问题。这些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争论的焦点,也时常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如何正确看待并解决这些现实中所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也是一线生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笔者就结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在知识教学中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具备生物科学知识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把知识教学摆在重要地位。对于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教师不能一味传授知识,让学生进行机械地记忆,而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和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深入理解生物科学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物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活生产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够学以致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物科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原理、影响因素和应用是知识教学的重点。首先,教师可利用探究历程中一系列经典科学史的结论引导学生不断建构和完善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从中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尝试建立光合作用过程的模型图。其次,教师要设置“植物的叶子为何是绿色的”“秋天叶子变黄和变红的原因相同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释熟悉的自然现象。最后,教师可从“根据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探讨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粮食危机”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实验探究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中学实验条件等因素安排了一定量的探究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设计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用一定的手段方式来控制和干预研究实验对象,在动手实验中归纳总结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探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展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参与设计、动手操作、思考分析、交流探讨等环节中体验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中找出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提出相关探究课题并做出大胆的假设。其次,根据拟定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自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检测、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等方面来确定实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形成相应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用图表、文字或模型描述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应用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原理解释变化的原因,并从不同方面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实验误差,提出并形成进一步改进或完善的方案。

三、在科学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大量而丰富的科学史是高中生物教材的一大亮点。科学史详实记录了科学家认识、探索及总结形形色色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在科学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在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经典科学史,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萨克斯实验可设置“为何要对植物进行黑暗处理”“如何检测是否消耗完有机物”“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若遮光部位的叶片也出现了蓝色,请分析其中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整合教材中的科学事实,从实验材料的改变、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技术的更新等方面展开比较分析渗透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可以从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等方面渗透生命活动的物质性和运动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等渗透辩证思维的培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个探究历程所经历的时间、所面临的困惑、所经历的争论等方面进行思考,让学生从学习中明白科学研究需要具备顽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质疑挑战权威的魄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落实提高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三

21世纪,人类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将从根本上决定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做,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现代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演示、动手实验、练习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新知、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其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了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着眼于疑,强化教学的探索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源。质疑是思维的“启发剂”,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

如学习《杠杆》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一块大石头,上课时教师问学生:“谁能想个简便的方法让大石头移动?”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举手谈想法,教师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研究用哪种方法省力。此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有用手搬的,有用绳子拉的,有的用木棍撬……通过实验,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在棍子下面垫上砖来撬的方法省力,为以后研究杠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质疑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着重于用,注重教学的应用性。

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次次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爱科学,善于学习,为终身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教学《植物的分身术》一课,常用的是扦插法、压条法和嫁接法,教材中对每一种方法只作了简单介绍,真正学会这些方法要让孩子们去实践。我根据其爱好,每四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要求是“怎样才能使新的植物体成活率高”。课后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到苗圃考察,有的问父母和亲戚邻居,家里的花盆、盆里的植物枝条成了他们的实验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搜集资料和动手实验,我又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用实物比较,有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见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植物的营养繁殖要在适宜的季节;有的认为扦插要把茎的上部剪成平的,下部用刀削成斜的;有的认为要适当增加温度、湿度和光照……最后经过归纳、总结,得出全体同学认可的结论。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就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四

[摘要]人文素养是一种个人内在的素质与修养,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意义重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尤为迫切,在教学中,培养其人文素养更是十分必要。因此,我们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将培养她们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在学前教育声乐专业课教学中,我们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培养她们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利用情感体验渗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探索学习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中集中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对人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它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世界,即主要表现为人的内在品质,对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教师,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最鲜明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教师的核心之一。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自身素养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不仅她们的言行对孩子们影响巨大,她们自身的修养对孩子们更是意义非凡,只有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实人文精神,才能胜任和无愧于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所以,在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特点,发挥专业课程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声乐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途径。

一、情感体验,声乐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通过说教实现,通过灌输获得,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在自我体验和相互影响中逐渐丰富起来。声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才能使歌唱具有生命力。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的`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人。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歌唱;通过教师范唱、音乐欣赏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与分析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真正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歌唱欲望,调整演唱心境,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唱《鼓浪屿之波》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首歌也真正体现了和祖国水乳交融的真实感情,体现了和祖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艺术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催生学生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为演唱该歌曲积蓄足够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并且学会用歌唱来表达情感,用歌声来传递情感。通过歌唱中不断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赋予歌唱以生命力,这样才是最打动人的歌唱,最具感染力的歌唱,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学习,声乐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密配合语言课程,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文学作品朗诵等,加强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践,把声乐技巧训练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在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中,把声乐课与舞蹈、形体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演、形体等方面加以训练,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拓展学习,通过分析作品,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认识与对歌词的理解,使学生对演唱作品全面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编能力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授《金凤吹来的时候》这首歌时,主要侧重点放在歌曲的节奏把握与意境揣摩上,要让学生明确傣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总结学习,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傣族文化特点,学生会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利用学生在舞蹈课中学习过傣族舞这一便利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唱边舞,不尽增强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歌唱的愉悦性,增进了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信。

三、职业能力,声乐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岗位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需求,更是社会需求,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网络上不断爆出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方面体现出一些幼儿教师不懂教育,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不到位;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某些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更应该懂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丰富的内心体验下、在优美的外在表现中,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感情色彩,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师资,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还需要营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重视声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探索声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切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傅国庆.歌唱技巧与修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3]易建勇.人文素养读本[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五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探索与尝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氛围。

我们在楼道里、走廊上悬挂“科学家名人名言”,在学校的“科技宣传橱窗”里展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奖作品和照片,班级利用晨会、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科技阅读社团等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动向。教室里开辟科普图书角、科技园地,让学生阅读科普图书,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技园,指导他们认真观察、仔细研究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名称、特点、习性等等。学生们关注生活,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达到了启迪智慧,发展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科学教育队伍建设,增强科学素养培养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要胜任科学教学老师,既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建立一支这样的队伍,学校是要很大的投入的。首先,管理网络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层层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其次,组织培训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课题组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先后组织20多人次到北京、山东、湖北、深圳、云南等地考察学习。最后,鼓励全员参与,积极开展科技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科研探索活动,尝试、实验多种可行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方法,及时总结反思,提高理论水平。

二、优化资源整合,强化科学素养。

灵感来自生活,成果源于实践,实践需要“平台”。充分开发科技教育的一切资源,做好资源整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为了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我们成立了这样几个基地:发明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办“发散思维训练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生物科技园。通过农作物无土栽培实验、花卉种植、小动物饲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研究探索,思考总结。环保卫士队。为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我们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入手,开展“别让方便袋玷污我们的家园”、“让手帕飘进校园”的活动,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科技低碳生活。太阳能驿站。我校被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授予“创新型学校”,并批准成立了“太阳能研究基地”。这为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研究的平台,扩大了研究的广度。让学生感受身边科学,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除此以外,我们还在校外设立了水管所、水厂、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博园等科技教育基地。

三、结合课程建设,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努力发挥“科学”课程教学在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同样重视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劳技课上让学生创新制作,变废为宝;美术课上让学生想象未来,学会创意;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探索奥秘,遨游数字世界;语文、品德与社会课中都有许多介绍科技知识的小品文。我校教师顺应科技之“势”,帮助学生弄懂其中的科学原理。如教学《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雾凇》等课文,学生对其中的科学奥秘深感兴趣,特有好奇心,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去阅读、探究,培养他们自觉观察自然奥秘、关注科学发展的良好习惯。各科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科学知识点,教学时各学科间相互沟通,加强合作,进行科技教育。教学科学课《声音的产生》,科学课老师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制作水杯打击乐,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使各学科知识得到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养成了关注、研究生活中科学的习惯。

四、加强活动实践,提升科学素养。

开展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提升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实施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一)建立科技兴趣小组。

一二年级开展“绿色教育”、“动手制作”班级活动;三、四、五、六年级开展以《科学大众・小诺贝尔》为载体的“阅读与实践”班级活动;四、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开展“种植”、“摄影”、“科幻画”、“电脑编程”、“低碳创意”、“光伏应用”等活动,校内的草地、花园、绿树,为学生研究植物提供了现成的材料;实验室、各类活动场所、专用的教学仪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校园网络系统、图书室和多媒体器材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拓展视野、搜集整理资料创造了条件;“雏鹰电视台”、科学知识之窗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了舞台。

(二)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

我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观看科普影片、科学幻想画比赛、科普电脑小报评比、现场手工制作、金点子创意比赛、科学家故事演讲、热力小船竞速比赛、太阳能光伏应用竞赛、“金钥匙”科学知识竞赛等等,学生参与率达100%。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邀请省“科普大篷车”到校展示科技展品,如磁悬浮地球仪、手摇发电、透气不透水的布、太阳能发电、旋转镜像、超级转轮等。同学们现场操作,现场体验,在玩中学到了科学知识。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引领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校还利用世界水日、爱鸟周、环保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科技和环保知识宣传。

这种活动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六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1).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七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深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人文情怀。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小学教学中无论什么素质的培养都要在课堂中完成,小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课堂,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要远远超过课后的很多训练和课后作业。

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在这四十五分钟之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等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游戏或者分角色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加方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能够将教材分析透彻,现在的教师很多都不认真备课,认为小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难处,然后就胡乱讲一通,其实这样对教学效果的达到是很不利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是最不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八

本研究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文献并综合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围绕职业素养的四个维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设计了34道题,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收回468份,回收率93.6%。样本构成中,女生占56%,男生占44%;大三占42%,大二占30%,大一占28%。数据均采用epidate30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此外,还从以上的四个维度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以作定性测量。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超过7成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了解。57%的学生对现有的职业素养水平和学校教育效果不满意,尤其认为现行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实际联系脱节的占65%,而另一方面73%的学生非常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职业素养的习得途径上,选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训学习、学生活动等的分别占25%、24%、14%和13%。可见,高职学生普遍担忧自己目前的职业素养水平,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改善,“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校园活动”等都可能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2.对职业意识方面的调查分析。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劳动认识和评价的情感态度,是支配和调控职业行为和活动的内在调节器。数据显示,62%的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模糊,46%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不清,有44%的学生缺乏对职业相关法律的了解。在毕业岗位认识上,高达84%的学生倾向从事管理岗而不是基层员工,83%的学生首选工作条件和经济报酬。这些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认识不准确,尤其是在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

3.对职业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

职业道德是具有特定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职业人在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中遵循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思想与行为特征。本项以四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分别是诚实公正、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公正诚实度不高,只有49%;社会责任心方面的测评也不高只有52%,特别是在改革创新这个层面上相对更低,占48%。但在服务精神和与人合作层面上表现出较高的意识与行动,80%的学生能承担后果、不推卸责任,72%的学生认为能客观处理事物,75%的学生经常能很好地与人合作。

4.对职业习惯上的调查分析。

职业习惯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认为,对职业习惯的测评是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为依据的,因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层面,只有借助具体的行为表现才能测量出。因而,职业习惯这一维度的数据是由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两个维度数据的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调查还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培养职业习惯。

5.对职业技能的调查分析。

职业技能是个人从事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是个人在岗位胜任力上的专业衡量水准。调查显示,一方面只有57%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经常参与专业实践,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技能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或相符的才占30%,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上,面对困境能控制自己行动的占23%。可见,学生在职业技能上习得不精,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与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6.对职业素养培养需求的调查分析。

从数据看,75%的学生倾向大一就系统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对目前学校职业素养教学效果差的原因分析中,认为最有可能是形式呆版,占19%,教材脱离实际、教师上课不积极也占较大比重,分别为12%、11%。对“你期望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职业素养”中,排名靠前的是社会实践、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自费参加相关培训,分别占22%、20%、11%,担任学生干部这一途径也占了8%,说明实践活动是学生最期望的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从培养内容的需求上看,位于前三位的是人际关系、商务礼仪、职业化心态。可见,大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期望较高,但因实际开展过程中方法呆板、内容过于陈旧,难以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

三、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的几个突出问题。

1.职业素养培养严重落后,难以满足提升需求。

整体上看,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不满意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效果。一方面,职业素养培养缺少系统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重视不够,教材空洞滞后,内容陈旧乏味,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双高”型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意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对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要求日益增强,尤其在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安排、教授内容、培养途径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职业意识理解相对淡薄,职业敏感度较低。

调研中发现,高职学生缺乏对职业价值的思考,仅有18%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认识,有目的性地研究历年就业形式的只有16%,32%的学生仅是关注过行业的招聘信息和就业率,更谈不上从行业前景、自我追求、社会影响等层面思考和挖掘自己的职业价值。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认识模糊,在职业规划、定向、成长和转换上敏感度不高,这必将影响职业选择及就业后的工作态度。

3.职业道德观念参差不齐,道德教育突显紧迫性。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可以协调工作关系和利益纷争,又可以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和成效,提高职业信誉度。而事实上,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不平衡,他们在公正度、诚信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等基础品质上认同度不高,在承担责任、客观处理事物、与人合作等方面道德素质有明显提升,这从侧面说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参差不齐,亟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部分学生工作功利性意识较强,缺乏敬业奉献精神。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有成就事业的强烈愿望,渴望实现职业价值。虽然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执行上有较好的思想表现,如愿意承担后果,不推卸责任,能冷静面对挫折和较客观处理事物,具有良好的与人合作意识,但是在奉献意识、敬业实干上看却不尽人意,他们往往十分在意自己的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八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工作是因为经济报酬,挑选岗位首先选择的是管理岗。这表明,高职学生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工作态度、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仍需完善。

5.职业专业竞争力不强,人文软实力有待提高。

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一个职业人想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发展,就必须紧贴时代潮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提高技能层次。调查发现,有很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度不高,职业专业竞争力不强,加上人文素养的软实力不够,实际运用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但庆幸的是多数学生能对未来规划做出积极的判断,具有较强烈的学习意愿,并希望多途径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职业竞争力,特别在社交能力、商务礼仪、职业规范、时间管理、求职技巧等方面有强烈的兴趣和关注。

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的实践探索。

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提升职业素养水平,完善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实事求是、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深度挖掘职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1.立足企业人才需求,引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当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型综合性人才已成为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转变办学理念,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相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用人需求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不断跟踪了解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及时把握行业和专业的变化趋势,调整职业素养培养的侧重面,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规范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职业素养的专业渗透。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它包括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两部分,因而,关注学生的职业世界比强调智力与能力更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注重和提升学生的职业世界就必须考虑职业素养的综合养成,这就要求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计划内。首先,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考虑不同专业在职业素养要求上的差异。如技术类工作要求:实事求是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此类专业的职业素养目标基本可设为:务实敬业、沟通合作、吃苦耐劳等,再依此目标制定针对性强、目的性强、实效性强的专业课程标准。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遵照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性进行规划,而非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如新生开学后,以专业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等展开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为重点的素养教育,使新生理解本专业的从业要求,明确自己职业素养的努力方向;再次,在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明确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及要求,将专任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专任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配合对专业介绍、行业分析和岗位描述等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觉修养的内动力。

3.突出职业道德地位,充分发挥“两课”的熏陶作用。

专业知识和技能决定了职业人未来的职业潜在能力,而职业道德则是将这种潜在能力变为现实的强大推动剂,因此,必须把职业道德摆在学生素质培养的突出地位。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强大威力,多途径、全方位地潜移默化将职业道德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信念,形成一种职业道德的潜意识。一方面要提升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将职业道德细化为相应专业的职业态度、职业信念和职业品质,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模式。如构造情景教育环境,借助新媒体手段将现实世界的人物事件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发性的探索分析,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不拘形式、创新尝试职业道德教育新方法。在理论说服教育难以达到实效的情况下,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推进职业道德的实际应用。如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情景和氛围,领悟到企业人的身份标准,体会到职业道德的现实意义,特别要加强实干、诚信、敬业、奉献、责任等方面的道德观念熏陶。

4.强化课堂管理,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课堂效率。

首先从职业技能获得上看,课堂教学是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能力不断增长的关键。其次从职业态度上看,教师的课堂行为也是激发学生职业热忱的有利工具。课堂活动中,教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言行态度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在学生身上。教师表现的精湛的专业技术、饱满的职业态度,乐观的职业情绪,都会激起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职业的向往,对事业的追求。再次,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专业发展、职业选择乃至职业生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用好课堂,针对性地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意识。

5.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主打工学结合的职业活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深度探索工学结合项目,凸显任务驱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教育模式,创设实际教学情境。一是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参观交流、认知实习等实地调研的方式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生产、管理的氛围,加深岗位描述的感性认识,促进对专业知识的领悟。二是将企业理念引入日常的养成教育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宣传企业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讲解企业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把行业发展要求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潮流和企业标准的职业素养。三是充分利用实习期,密切加强与企业合作,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转嫁到企业中。由企业对学生开展企业制度教育与企业文化灌输,让学生以实践行动践行职业素养,发现不足及时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拥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6.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染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创新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染作用。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倡导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文化,启发学生对不良现象加以甄别判断,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二是开展针对大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活动,寓教于乐。如简历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职业素养征文比赛和职业素养体验活动等,起到内涵式教育的作用。三是加强典型力量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优秀毕业生风采展、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我身边的好青年、就创业先进典型宣讲会等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的动力,自觉参与素质修养,并进一步灌输到日常的养成教育中,让职业素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主行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九

摘要: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还可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诵读经典;涵养。

古代的很多经典著作内容生动、人物鲜活、情感真挚。所以,我觉得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促使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可以汲取到先民的智慧,领悟到人生哲理的睿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对经典的文化魅力的感受,则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

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学生阅读经典更容易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从而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

1.学校环境。

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首先要建设书香校园。对此,建议学校把《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的语段和一些古诗词名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教学楼的外墙、楼道中张贴名诗名句,教室里张贴发人深省的哲理,在学校的阅报栏中张贴或者墙报上宣传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学生基本随时随地就可以从墙报、牌匾、阅报栏中读到经典诗文中的名句,学生在充满书香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他们的精神世界由此而丰富,人格由此而变得更加完美。其次,语文教师要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属于语文的早读时间语文老师要到教室里指导学生诵读,每一节语文课之前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几分钟的经典诗文诵读,教师提前到教室门口落实诵读。如果教材中经典诗文欠缺,语文教师可以开发校本课程。()每周抽时间安排一节诵读课,教师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目,进行简单的阅读指导,长期积累,把所选篇目慢慢进行分类,几年下来就可以装订成校本教材,供师生长期使用。

2.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在平时要开一些书单,不强制要求学生买书,但要宣传读书的好处,耳濡目染,总会有学生会买一些书阅读。同时,教师要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以及“家长学校”等机会,向家长宣传看电视不如读书,宣传学生具备一定国学知识的好处,引导家长对学生阅读支持,引导家长做好亲子活动,和孩子一起诵读,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二、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是开发人生记忆力的“黄金阶段”,抓住最佳开发期,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学生能永恒地记忆在脑海中,这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为了让学生爱上古诗文,从而爱上经典书籍。首先,积累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古诗文,对此,我个人觉得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方法是:诵读为主,体会悟情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教材中的古诗文,诵读具体的方法落实是每天的语文课固定一个环节――每节课前安排学生诵读几分钟古诗文。时间长短不完全固定,但以5分钟适宜,这样可以形成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我把这种做法称为“古诗文助学生成长”.其次,选择和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进行诵读。教材中经典诗文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诵读需求,这个时候教师要适时地引入一些课外的.经典诗文到课堂教学中,主要作为诵读内容的补充,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经典美文等,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对于引进的诗文,教师要做适度讲解,指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在的情感,这样学生能够对诗文有所感悟,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其中的声韵之美,学生就有兴趣了。再次,分类分时分形式诵读或者背诵。根据诗文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理解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多诵多背,也可以根据时间来背,根据月份来背诵。比如,有关三月的诗文就可以主要放在三月诵读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来背诵,比如,3、4、5月,教师可以多选写春天的诗文并积累背诵,秋天以及冬天时就积累描写秋冬的诗句;也可以根据节气来背诵,比如,24节气的每一个节气来到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也可以根据传统节日来背诵,例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诗文让学生诵读。这些做法让学生可以记得有序,记得牢固,不仅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分形式背诵或者诵读,主要是采用一人领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以及限时背、接龙读等方法,方法灵活多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笔者一直在所教班级中进行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新鲜的活力。首先,在班上定时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看哪个学生诵读得好,背诵得快,奖品是笔者买的一些橡皮擦、铅笔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对中华经典从略知一二到兴致盎然。其次,在传统节日时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办手抄报进行评比。再次,在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就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在字里行间萌发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和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诵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四小学)。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人文素养是个体在生命进程中积淀的关于文史哲艺、真善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品格的总和,突出表现为人格、气质和修养。

[1]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人文知识内化为精神气质,外显为行为习惯。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传递人文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被认为是“教人做人”的教育。

人文素养是高职生立足社会、收获和谐人生的核心素养,对因弱化人文素养培育而饱受诟病的高职教育而言,寻找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格外重要,手机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可谓一剂良方,能够开辟人文素养教育新天地。

不少高职生的人文素养较为欠缺,这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事实。

身为“90后”的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缺少风雨洗礼,又生活在极其复杂多样的社会转型期,物质生活较为丰裕但精神生活相对空虚,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自学能力不强,人文知识较为贫乏。

不少高职生思想浮躁,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待人冷漠,缺乏同情心、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既不能适应自我和谐发展需要,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文素养的高要求。

[2]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当代高职生生活在“泛娱乐化”时代,庸俗、低俗、媚俗的快餐文化风靡全国,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工具理性泛滥无归,人文精神遭到藐视、蚕蚀和消解。

著名教育家涂又光教授甚至悲观地认为,人文精神被中国人(当然不是全部)批判、糟踏、欺辱、摧残、横扫,濒临绝灭,沦为垃圾。

[3]这很大程度影响了高职生的文化品位、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

面对亟需提升人文素养的受教育群体,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却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建校历史一般较短,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

高职教育领域又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掌握技术技能得到足够重视,增厚人文素养则沦为附属品,“专才”教育得以普及,“工具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流行,而“通才”教育往往可有可无。

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并不缺少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但囿于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往往只有2年多,专业技能训练任务又较重,要想开设较多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举办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以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驾齐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边缘化、弱化人文素养教育。

厦门大学博士生高宝立曾问卷调查我国lo个省(市)、15个城市中27所代表性高职院校的4035名高职生,结果显示,89.9%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或者非常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

[4]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在短短3年内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养成独立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

二、智能手机是良好的教育载体。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必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通信技术将人类带入无线新纪元,移动学习由此诞生,而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这一便携式移动终端的联姻则开辟了移动学习的广阔空间,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正在变为现实。

高职生人人拥有手机,且机机联网,他们对手机又格外依赖,通过手机开展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手机移动教育具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条件从手机硬件条件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配置普遍较高,手机计算速度相当于数年前的电脑计算水平,流畅地应用多媒体。

就手机软件技术而言,随着手机cpu性能的迅速提升,以及gprs、3g、4g技术的开发利用,众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都为各种多媒体软件安装及运行架构了良好平台,手机应用软件被不断开发和嵌入,且常常免费提供给用户。

学习者除了借助各种辅助学习软件,如基于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阅读软件、语音辅助学习类手机应用软件等等,在手掌上涉猎各方面知识,摄取丰富资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微信(wechat)、即时通信(im)、微博(microblog)、维基(wiki)等社交软件,搭建学习交互平台。

手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疾速普及以及3g向4g的阔步迈进,手机移动教育正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手机移动学习因其特有的泛在化、个性化、交互性学习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手机的联姻掀起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热潮。

手机随身携带,随处联网,学习主体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学习真正实现无人不可、无处不在、无时不能。

在手机上开展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把握与教师或学习伙伴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节奏,其信息推送功能还能为学习者呈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模型。

[5]手机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学习者可以采取同步或异步方式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等进行交互,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定制与反馈学习信息,又可以通过论坛、群组、微博、微信等随时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

80.7%的学生希望所属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自己传递教育教学信息,83.2%的学生希望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服务,81.6%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微课程。

这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高职生对手机移动教育的期待,这种指尖上的教育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心理。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探索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手机人文素养培育新路。

(一)通过校园无线网络、wap技术等学习人文课程。

课程本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除了已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不足外,其人文课程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常受鞑伐。

高职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在行动中学习,基于手机的课程学习能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养。

适合手机移动学习,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人文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

国内专业的慕课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网集聚了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网站,甚至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国际慕课“三巨头”,众多人文类课程资源唾手可得。

和慕课一样风靡教育领域的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的特征,也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一拍即合,众多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开发微课程。

能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进行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

还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凤凰微课网等汇聚了海量的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课程微课资源。

这些课程网站适应手机访问需要,设计了手机互联网接口,高职生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解决人文课程在校内难以足量开设、课内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一

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本科学校,只有更好地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更佳的人文素质、不断的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获得良好的成果。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论述,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人文素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不仅需培养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教育部门与高职院校应共同努力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所谓的人文素养指的是对人性的赞美、对理性的崇尚、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个性的张扬,它更关注于人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相比于技术或者工具的理性,人文素养更强调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与实用主义相比,它更追求人的精神与理想主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则主要体现在追求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与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一)学生缺少正确的理想信念。

经过相关人员的走访调查,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诸多学生存在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缺少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只是单纯的将文凭与收入作为学习的目标。正是基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甚至从未重视对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教师缺少对于语文教材的有效利用。

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而言,诸多教师更多的关注于对语文知识的讲解,将基础知识与理论对学生进行硬性的灌输,单纯的使学生理解文章原意,而对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却从未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学生无法产生对人文因素的重视,进而无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教师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

纵观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只是单纯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对于学生的疑问不管不问,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程度不足,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自身更是无法提升人文素养。

(四)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

若想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必须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然而实际的教学则为学生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对于在课本中学习的知识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相应的依据,使学生的活动空间逐渐减小,难以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虽然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然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仍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作者通过某篇文章向学生传递较强的人文思想,深刻的揭示人生的真谛,极力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充分的将上述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加强人文关怀。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极力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表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此教师应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教师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由的进行意志表达。其次,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怀,需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努力进行解决。

第三,努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可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高职院校应大力的开设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密度,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以此来提升人文素养。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的设置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人文素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此来加深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举办实践活动,例如诗歌朗诵等,从中外的名家名作中来感受深刻的人文内涵。

第四,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为此只有努力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的错误思想,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其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在时刻向学生传递高尚的民族思想与爱国主义,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应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己任,通过对人文素养的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发挥人文思想的指导作用。

第五,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人文内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之所以较难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采用的仍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就进行积淀,进而无法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为此教师应加大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人文素养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既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人文素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过自身的言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二

摘要:

高职生处于现代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也应该寻求适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网络教育技术;高职生。

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涵,充分拓展了教育空间。高职生受现代信息化氛围的熏陶,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为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信息素养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成为人们的重要素养之一[1]。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也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2]。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高职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系统化教育工程[3]。据调查显示,高职生网络资源利用多局限于信息了解和人际沟通,而专业知识积累非常欠缺,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欠佳,创新意识薄弱,不会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客观上有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大多是政策与行政层面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此不作论述;与客观条件的不足相比,人的主动性显得更为重要,起主导作用[1]。

1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缺失因素探究。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由早期的文献检索课程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教学内容和形式交叉重复、盲点并存;而高职院校也并未寻求适合自身教育教学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存在盲目复制本科院校信息化教育模式的问题。而且,高职院校与重点大学相比,信息化硬件条件落后,信息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从根本上制约了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1生源特点和办学特色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多样化。

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来看,多数学生来自本地农村。迫于现实条件限制和考试制度的压力,这些地方往往在信息技术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有所缺失,而且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职业院校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各高职院校均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如交通类、化工类、建筑类等,高职院校生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院校自身行业特点,决定了在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高职院校应在依赖本地区、本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体系。

1.2学制给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带来困难。

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为突出职业教育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各院校转变办学思想,增加专业实训时间,加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这导致高职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高职院校学制短,教学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开设各种信息素养课程,传授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目前,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极少部分学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几乎终止于此,没有相关延续课程、讲座或选修课,在其他课程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知识的渗透和延伸。

1.3学生智力类型及职业能力结构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智力类型不同,其成才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7种智能,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4]。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特点[5]。社会各界应清醒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工农业生产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这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转化为物质形态。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是不善于学习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知识,而是更喜欢钻研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知识,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应该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围绕其智力类型和职业能力结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2.1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校园信息技术运用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有利条件,必须要强调学生责任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及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还包括与学科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数字化校园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信息技术的环境,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2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靠计算机学科教学,应采用整合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有机整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组织结构的全面改革和信息化。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学中,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能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信息实践机会,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里所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而是将利用信息的意识、搜集资源的方法等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这种整合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性、探究性课题,向学生提供相关行业的专业资源、论坛,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信息搜集、遴选、整合,甚至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

2.3开设信息素养引导课程,拓宽培养渠道。

首先,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非常必要,应加大实践操作力度,不要只是理论传授。其次,有些学校开设了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两门课程,一些教育研究者也提出应该增设相应的信息素养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获取信息,但现实中高职院校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上。因此,为了调节培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校应拓宽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渠道,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如通过讲座和选修课,甚至可以聘请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各具体行业要完成相应工作都有哪些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可供使用,这种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具体专业领域,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协商,以建立产品、设备、技术等形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最终达到共享专业技师和信息化资源的目的,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训练,在实际项目应用中,提升自身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使双方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利用上实现共享。信息素养不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更不是凭借某些独立的课程就能完成的,而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追求的长期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各专业中,根据行业特点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4]王卿.在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7.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论文篇十三

由于中职院校是对专门性的人才培养的院校,因此,社会各行业对中职院校的学生需求是极大的。中职院校也在不断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不能仅仅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的技能,他们也需要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往来。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需要加入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环节。在现实的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缺乏的,这也导致了许多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无法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如何通过语文学科,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入其中,成为了广大中职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

(一)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我国受教育人群也在快速增长,在这一情况下,我国高校对招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放低,导致了许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涌入各类院校,中职院校更是如此。此外,大量学生的涌入,与社会的需求量产生了脱节,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在进行招工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中职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相差无几,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时,会看中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迫切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局限,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案等进行更新和改良,并根据不同的现实状况对自身教学的方式进行调整。教师自身要充分学习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定期接受培训,将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案中,对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渗透教学。此外,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校和教育部的教学指令和教学的大纲进行教学,不断改良创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自己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良好的氛围的营造,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对教师而言,课堂氛围的营造,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课上能够更加投入和专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为对象的理念,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

(二)努力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精神。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本中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在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对人文素养进行有意识地灌输。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的读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灌输。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文阅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譬如,让学生阅读《鸟的天堂》一文,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解读,让学生发现作者隐藏在环境描写背后的人文情况,即保护环境的意识等。让学生对作者的心境进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将优秀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传递,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

(三)根据学生个性,进行多样化教学。

由于中职教学与一般教学存在差别,因此在教学时要更加关注一个学生的长处和表现出来的天赋。通过对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了解,为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进度,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愉快、高效地成长。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偏低,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进行简单的教学,在简单的教学中,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素养,将学生的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让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一点,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总结。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努力通过教学方案的制定,将课程或课外内容的探究性、层次性和合作性进行有益地融合,将中职学生的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促进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的有效对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升。此外,中职院校还要为中职学生尽可能地提高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时社会实践和实习,来对社会有个真正的、具体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的提升,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的提高,对中职院校而言,通过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必要的课题。中职院校的教师和相关的工作者要充分地重视人文素养的重要,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将其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出优秀的人文精神,拥有人文关怀,从而促进自身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527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